手机阅读

2023年浦东一模范文范本(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0:16:19 页码:12
2023年浦东一模范文范本(实用10篇)
2023-11-09 20:16:19    小编:ZTFB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总结不仅要描述事实,还要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这些总结范文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浦东一模范文范本篇一

就是在昨天下午的时候,自己关注的那只股票有下挫的趋势,然后某人也就在说,实在不行了,出来吧!毕竟就是虽然下挫,但也处于盈利阶段,不管怎么说?在股票的世界里能挣一点是一点吧!如果要是太贪心的话,那么就是到后期很可能会吧,真的这一丁点都亏进去!

所以自己考虑再三也就在即将收盘的时候出来了。虽然就是出的价位,没有之前的那个价位高,但是多多少少也只是挣了400多块钱,然后用知足常乐的话来说,也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收获吧!

然后就是到了今天开盘的时候,自己发现自己昨天出来的那只股票并没有,就是继续往下降,反而有上涨的倾向,到了,今天下午收盘的时候,发现竟然破了上一次的新高!

让人就是看的心情特别的郁闷吧!

这个时候自己也就在想,如果昨天下午要是不出来的话,那么就是今天又会收益600多块钱。虽然就是人们都说在股票的世界里七十四百块钱也不少,600块钱并不多,就是说只有我在自己手中的才是剩下的,只是一个数据!

但是想一下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遗憾,就是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的话,就还多收入点吧!

本来无论是散户也好,还是集团也罢,在股票里玩,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挣钱,所以就是只能够抓住一只好一点的股票,挣一笔钱还是很可以的!

只不过是有的时候人心真的特别难以理解,有的时候还特别谨慎,小心翼翼,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我们会损失不少钱,再有的时候就是感觉贪心不足,或把原先挣那点也亏进去!

然后,静下心来的时候,自己就在想,也可能其实复杂的并不是人心,复杂的令人琢磨不透的也有变化,万千的股票世界!

浦东一模范文范本篇二

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意分析:

这是一个社会现象类的题目,它关乎我们的选择前的思考。

“麻烦”,一个表达心理状态的一个词。同义词有:困惑、烦恼、不安等。

“我们所想的”是一种主观预想,它指向的是认知。

整体上看,材料有这样几个意义指向:。

立意分析:

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在内容上有一个基本的趋势是:通过对人类普遍的行为或现象的不同看法引导考生开展思辨。比如2016年秋季考指向的评论他人的行为,2017年秋季考指向的是预测行为。本次浦东一模卷作文指向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选择或做决定之前的判断行为,意在引导考生针对认知和客观事实、真相、真理发生矛盾造成麻烦(困惑、烦恼、不安)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辨,或揭示原因,表明态度,或分析根源,提出策略。

我们知道,造成这种“麻烦”(困惑、烦恼、不安)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主观原因,如主观臆断、认知的表象和肤浅、主体意愿与价值观、思维的方法与角度、个体生命的经验性、生活方式的影响性等;其二客观原因,如事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事物的内在本质性、事物未来的发展性、社会环境的制约性、社会的复杂性等。

因此立意上,一方面:可立足于对主体自我的认知和改变,如提升思维的品质(纵横度、格物致知)、拓宽思想者的目光(偏激与狭隘)、取舍价值观念(世俗与理想)等。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此现象的原因的分析,获得认知的经验和感受,丰富对社会和人生的见识,如一知半解比一无所知更可怕;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如潜规则)、社会的一些习惯陋弊的存在性、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的确凿性(如文化发展、人生成长、学习特征)等。

比如,要拥抱真理,重构认识;去伪存真、求“真”是人类高贵之处;要宽容异已;不可固守成见,要积极接受新知,拓宽视野等。

浦东一模范文范本篇三

我的爱好广泛,唱歌,跳舞,打球,练武,玩扑克牌样样都拿手,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莫过于读书。因为与书相伴的日子里,我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日,我终于向同学借到了梦寐以求的《冒险小虎队》.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才翻了几页就被那些精彩的情节迷住了。当看到三只小虎迷失在树丛中对眼前事物迷惑不解,而魔爪却向它们悄悄伸近。我眉头紧皱,整个心都揪了起来,我恨不得钻进书里大声告诉它们:“快跑啊!现在的处境多危险。”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我也神经质的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故事继续发展着。当三只小虎幸运的躲避了魔爪时,我喜笑颜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接下来三只小虎又一次身处险境,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时候,我的心再次紧张起来,我握紧拳头,屏住呼吸急切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正看得入神,爷爷扯着嗓子喊道:“琪琪吃饭了。”我听了一急脱口大叫;“都要死了,还吃什么饭。”话音刚落就见爷爷以闪电式的速度冲到了我的身边,急切地问:“怎么了,谁死了。”看着爷爷焦急的目光,我歉意地一笑说;“是三只小虎要死了。”爷爷气恼地对我说:“赶紧出去吃饭。”可我怎么放得下危急中的三只小虎,可爷命又不可违,我只好一手把书一手吃饭,硬是把面往嘴巴里塞,这可是我平时最讨厌吃的饭,哎!为了读书就忍一忍吧。

记得还有一回,妈妈让我去厨房拿擀面杖。我只顾看书没太听清楚妈妈说什么,竟然拿了把菜刀第给妈妈,吓了妈妈一跳,大叫:“你个臭小子,你要干什么。”直弄得妈妈哭笑不得。

我因为读书发生的趣事简直三箩筐都装不下,为读书闹了不少笑话,但读书也使我收获了更多。从书中我知道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高唱正气歌。郑成功收复台湾……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幅幅壮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小小的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真自豪,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让我对中国老前辈敬仰。

浦东一模范文范本篇四

有人说:“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

诚然,“无知者无畏”,正因为无知,我们才不会恐惧,犹豫与逃避。而生活中的麻烦一一挫折、打击、忧郁,甚至愤怒一一他们往往来自我们所知与所想的差异与碰撞。试想当哥白尼首次提出日心说,它所想的科学与宇宙和人们已知的地心说产生了激烈的冲撞,正因如此,他才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与惩罚。因此,我们所需的并非简单的无知或已知,而是不以所想定所知,不因己知束缚未知。

首先,人们普遍以所想定所知的原因无非有两种:其一,是过度理想化,导致现实与想象产生了巨大的鸿沟,从而产生了挫折和打击。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忧郁,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确实如此,我们总是习惯于幻想,喜欢将一切蒙上美化的面纱,殊不知现实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般简单。守株待兔与不劳而获也许是大多数人的所想,但现实却是日渐残酷的竞争。倘若一味以所想作为所知,那我们只能终日沉浸于夜郎自大的美梦之中,这终究会被现实击碎成泡影。其二,则是因为人们固守于已知,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就像房龙《宽容》序言中提到的平庸的众人和固执的守旧者,总是习惯抱着先人遗留下来的规则与知识,这些“所想”不仅束缚了我们的创新能力,更造成了我们对先驱者“异己”思想和创新举动的抨击与盲目反对。殊不知,我们的所想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的发展创新。

因此,单纯以所想定所知毫无疑问是错误之举,会造成不可胜数的麻烦。现实的打击会使我们轻而易举就心灰意冷,止步不前;他人的创新也会引起人们的偏激与反对---倘若整个社会都是固守于己知,那么将再难前行。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不以所想定所知呢?首先,我们不可固守成见,过于偏执,而应学会宽容异已之见,就像一位名人曾说过的:“我不赞同你所说的,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学会聆听和接受新知,让所知一次次改变,刷新我们的所想。其次,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事物的追求与渴望,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前行和进步。

莫以所想定所知,这不仅是一种终身进去的姿态,更是一种对新知充满宽容的博大胸怀。让我们永怀对知识的渴望,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浦东一模范文范本篇五

有人说,真正造成麻烦的不是为人所不知道的事,而是人们所知道的事,而是人们所知道的事并不是如他们所想的那样。

这种现象在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再也常见不过了。盲目是这种社会症结所在。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曾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到,人的本性喜欢模仿而并非推理。人们对于权威和榜样的迷恋胜过对于自身理性的坚持。断言、重复、传染这个环节造成了人们最终的一知半解甚至是浑然不知,只是盲目地追随大众的脚步,听从权威的所谓“真理”。法官的权威有一半来自他的法袍和假发,所以,人们为表象所撼,盲目听信他人的言论。

人们的强烈主观性或许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因素。我们喜欢主观臆测,喜欢在客观事实上夹杂太多个人主观情感色彩。

当年波伏娃和萨特鼓吹革命不重要,主要是精神自由的时候,西蒙娜薇依的一句“显然您没挨过饿”让人们不由反思。波伏娃将精神自由视作穷人应被赋有的最高权力,可她不知道这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罗曼蒂克,穷人们根本消受不起。她所知道的事并非她所想的那样,因此造成了麻烦。但西蒙娜薇依知道,因为她挨过饿,她知道不能用个人主观的立场来看待和决定他人的生活,看待别的事,否则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要让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事实上也要与我们所想的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真正的理性思考。

海德格尔的哲学观,是去找寻古希腊哲学的源头,去找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后人们漠视的真理。思想的探寻就如同在山林道路上寻路,林中走错路是十分常见的,因为道理往往相似,但一旦发现眼前的道路杳无人迹,我们就应后退一步,重新思考来时的路,甚至要反思起点是否正确。道路的蜿蜒曲折处往往意味着解蔽,伟大的思想中会包含美丽的错误。同样,生活中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也会包含着疏忽和错误。有错误并不可怕,但对自身的错误不加思考、浑然不觉的时候,麻烦离你也不远了。只有坚持理性,我们才会真正领悟正确的事、正确的思想,找到正确的道路。

理性思考,摆脱盲目,脱下过度主观,让自己与真理邂逅。

点评:《邂逅真理》一文,从分析原因入手,逐层深入地加以阐述。见解深刻独到,行文从容有序。文章在引用材料之后,直接进入原因分析。首先是强调了我们对于自己自以为知道的事情残生认知错误的原因在于从众心理。并引用了《乌合之众》,作证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原因,则是认知主体强烈的主观性。作者引用了波伏娃的例子来证明了这个观点。在完成了归因分析之后,作者直接进入了对于问题的解决的阶段。提出了需要理性思考的观点。在这里作者用了海德格尔的事例,证明了回溯认知发展的逻辑轨迹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本身也体现了相当高的思维水平。比如,作者说“强烈的主观性或许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因素”。用语准确严密,体现了很多好的思维与语言素养。不足之处是,作者只是紧扣了人类认知产生偏差的原因,对这种偏差与“麻烦”之间的关联关注或者说强调得还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猜你喜欢:

浦东一模范文范本篇六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故道也无涯。

《东邪西毒》有过这么一句话:人生最烦恼的事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事都可以忘掉,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你说该多好?说出这句话的人为情所困,故有此叹。其实并非是他不知道导致了他有麻烦,也并不是知道引发的愁绪,只是因为事实与他所想,他所希望的大相径庭罢了。

故而造成我们生活中麻烦的,本质上说,其实是自身眼界跟不上事物真像。在客观事实与主观心理两者之间,心灵就越发遭受煎熬。但正如宇宙之间存在那个不变的“理”,如重力常数,引力常数,它们都不会变,所以,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既然所思所想与所见所闻不符,不妨去学习,提升自我后,再看孰真孰假。所谓麻烦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人可能会反驳,那若是不知不思,那不是就没有麻烦了?没错。我也很赞同这种说法,甚至还想给这种人送上一口棺材,既然不知为什么而活。那又何苦活着?人力有时有尽,故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所以,无论先驱者多么惊才绝艳,所开辟的道路总有尽头。若是无人接近衣钵继续开拓,那与画地为牢有何区别?无非是从一个大圈跳入更大的圈罢了。在我看,我们不但要赶到先驱者的尽头。更要不怕麻烦,甚至创造麻烦。

人不可能永远活在这一个圈里,故有儒生写春秋敬天地,武将振长策御宇内。既然所知有悖所闻,那不妨去求个“真”。道无涯,道无涯那么这幅波澜壮阔青冥浩然的天地画卷便要有人不怕麻烦地去伪存真,让更多的人得以观赏。

我始终认为,麻烦的意义就在于让人克服,我始终认为,天地之间有真理,无穷无尽。我始终认为当怀当仁不让之心,随希言自然为态,挟气冲斗牛之势,为后世人一敬天地,二敬山河,三敬我等,自身一世壮怀激烈。

猜你喜欢:

浦东一模范文范本篇七

停,绝对不会危及到我的生命,可我却没办法使他们停下脚步。

那群人里,有提着公文包的年轻人,有杵着拐杖,携着菜篮的老人,有说说笑笑的学生还有一个还未学会走路的小孩子在他妈妈的怀里熟睡着。他们行走在车与车的间隙中,那娴熟的左右躲避证明了他们长期这样过马路的习惯。我看着这一幕,心不禁微微地颤动了。我担心那些年轻人,因为他们还没有拥有让自己满意的事业;我担心那些老人,因为他们还没有好好享受晚年的安逸;我担心那些学生,因为他们还没有完成自己的梦想;我担心那对母子,因为他们还没有好好的感受他们之间的亲情。我的心悬在半空中,目光久久的注视着他们前进的身影,为他们的生命所担忧。

我转头看看旁边,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和我一样停下了脚步。我想,如果再多几个人停下脚步,那么他们可能就会受我们的感染而不再迈出脚步了吧。

如果少一个人迈出脚步,多一个人停下脚步,那么会是怎样呢?不言而喻,你我的心里都很了解这个答案,那么就和我一起在那一刻,停下脚步吧!

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爱。我们的感动,也来源于爱。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那一天捧在手心里一字一句读下去的纯净与温暖。

上一篇:没有了。

浦东一模范文范本篇八

以合理之“技促自身之“技”67。

松江区。

25.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与我有关(68分)。

鲁迅先生曾言:“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与他人、世界有关,因而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我以为不然。

因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诚然,保持“间隔”确实能够避免生活中的“连接”,但难道是如同陶渊明的归隐山林,与世隔绝?并非如此,我认为“间隔”是在一定情况下,个体的内心能够跳脱出纷繁的“连接”,正视己身,正视己心,关注一下内心与自我。

尼采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良辰吉日。当我们能够正视并关注自己的内心与自我,你进行了思考,你反复思索自己的所得与过去。等于是短时将自己与周遭事物“间隔”开来,这期间的自省与感悟使我们更明晰自己的不足,明晰我与想成为的我之间的差距,能获得更加清醒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认知。所谓保持一定的“间隔”就是苏格拉底的省察人生。

那个这个“间隔”究竟欲何为?我想,这个“间隔”在提升我们个人的同时最终目的仍是“连接”这个世界。人的社会属性致使人类不可能永远保持“间隔”,在这个世界为整体的认知下,个体所存在的意义其实就是个体与他人,与这个世界间的“连接”与承担。

“连接”与“间隔”并非相互对立的概念,我认为,个体在“间隔”中的所思所感反而更加促进人们在生活中更加努力地创设“连接”,实现“间隔”与“连接”的转化。

此时的我们也从“工具理性”上升到“价值理性”,它是以人为目的的一种动态过程。“间隔”于我们个体有益,而“连接”则是造福于人类于世界整体。

屠呦呦的团体也经历了“间隔”,他们几百次的失败换来了最终成功的“连接”;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在努力“连接”个体与世界,承担命运交付与他的天赋与责任。面对困难与现实命运,他们用努力和在“间隔”中的反思取得与世界的“连接”。

“间隔”确实重要,但两者的转变才是最终目的,让我们用在“间隔”中的反思与所感作为动力,更努力地创设“连接”!

浦东一模范文范本篇九

《这风景真好》题目中关键词“风景”“真”“好”。“风景”是名词,强调画面感,注重叙述和描写,“风景”可以是实际的风景;自然之景、人文之景、生活之景等;也可以是抽象的风景:艺术、绘画、读书、音乐、舞蹈呈现的景色;切入口可以写生活小事,以小见大,反映社会大景;“真”是副词,“十分”“确实”的意思,是一个程度词,表示强调。“好”发自内心的赞叹,这种赞叹是在深刻体会了风景之后的内心感受,因此细腻的心理描写不可少。

浦东一模范文范本篇十

范文:在水一方。

屈子、王勃、苏轼乃旷世奇才,屈原自沉与汨罗,王勃罹难于南海,苏轼泛舟于江上。他们一生沉浮,却最终只是“望美人兮天一方”,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故为此文,以抒心中愤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你说我是不会明白的,那个人是你今生最大的执着。

然后你投身江中,像断了线的纸鸢,岸芷汀兰,瞬间失色。你说我的王,我现在只想靠你近一点,再近一点,便是拼却了性命,我也要和你的江上一起沉浮。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

或许少年天才都有些恃才傲物的毛病,这不妨碍你成为绝代的才子,却难免才高见妒。祸患连连、伤痕累累,你索性弃官就养,却做不到一走了之。马当山下,你说你要去看看滕王阁,南来的风吹过你瘦削的.肩膀,吹散你齐腰的长发,你目光幽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好风肯与王郎便,世上唯君不妒才。”一夜横渡七百里之遥,这样的奇迹,只因你是王勃。滕王阁上,你字字珠玑、句句警言,旷世才情,一览无余。那满座的凡夫俗子都震惊于你的风采,你那仿佛耗尽了生命的惊采绝艳。

探望完父亲,你便踏上了归程。可我却听见了你极尽忍耐的啜泣声。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处;旷世才情,却无用武之地。少年心性、天之骄子,却不得不韬光养晦、收敛锋芒。我知道这太苦了、太难了。

我知道这求不得、放不下的滋味太苦了。你这样忍耐太难了。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你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扁舟,举匏尊相属。世人都说你豁达潇洒,你却笑而不答。宦海沉浮、屡经贬谪,不潇洒又能如何?妻离子散、月圆人不圆,不豁达又能怎样?大半生都是漂在被贬谪的路上,又怎能不爱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呢?潇洒豁达不过是最绝望的一种姿态,“穷则独善其身”说穿了也不过只是看破红尘之后的妥协罢了。

然后你自己给自己斟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说不醉不休,想了一会儿,你又说恐怕醉也难休。你在孤舟上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唱到“多情应笑我”的时候,你便渐渐没了声音。我看见你斜倚在船桅上,左手捧琼觞,右手摇折扇,微醺的眼轻乜了遥远的远方,落在了你朝思梦想、魂牵梦绕的地方,落在了你冠盖满京华的汴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