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7:31:52 页码:14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模板20篇)
2023-11-23 07:31:52    小编:ZTFB

在写报告之前,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是必要的,以便有充分的准备。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多次修改和校对,确保文笔流畅、语法正确。最后,请记得在使用范文时注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意表达,力求做出一份独特而优秀的报告。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一

为找准专业定位,明确毕业以后的工作方向,并为以后的学习能把握学习中点。我对建筑工程施工人才需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从社会、行业、企业、典型企业及从业者等诸多个层面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调查和分析,力求调查资料全面、细致、可靠。

一、 调研与调查概况

(一)调研目的 做为一名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查,了解社会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了解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主要岗位需求,从而确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的职业取向以及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确定毕业以后的工作方向。

二、专业定位分析

大。 当前,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是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施工现场劳务层作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术水平不高、农民工比例较大,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进行工程建设,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大批高素质施工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

(二)专业定位 本专业毕业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基本技能,掌握了建筑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所必须的技术管理能力,具有过硬的岗位工作能力,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所培养的学生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项目造价员、质量员、资料员、安全员为就业岗位群。

三、 专业调研结论 综合调查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 我国建设与经济发展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对建筑工程施 工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随着建筑业发展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

(二)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职业面向为:建设单位、施工企业、 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物业公司等。

(三) 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预算员、 测量员等。

一、调研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行业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相关岗位人才需求的侧重点,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等,进而为编制2017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一手资料调查和二手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手资料的调查主要是专业教师通过走访行业企业,对企业专家进行访谈,企业专家填写调查问卷,通过调研结果的整理得出调研结论。

二手资料的调查主要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方法。网络调查主要是通过向被调查企业发调查问卷电子邮件,通过回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分析,电话调查主要是专业教师给被调查企业专家打电话,了解调查问题。同时通过网络调查行业企业相关动态资料,为调查结论的分析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主要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部分任课教师进行。首先在4月初确定调研目标,然后依据调研目标设计调查问卷,4月中旬依据调研目标和调查内容确定调查企业,然后通过网络、电话展开二手资料调查,4月28日-30日三天,参与调研的教师实地走访被调查企业,5月整理调查资料,总结调查结论,撰写调研报告。

四、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被调查样本包括秦皇岛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开发区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正源工程建设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发出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结合网络二手资料的调查,调查结果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工作岗位群

通过二手资料的调查和与被调查企业的访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包括施工技术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工程监理、钢结构详图设计等。通过毕业生的了解,大部分学生从事的岗位均为以上岗位。

《建筑行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 近3年内职业岗位对高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1) 需求人数

近3年内职业岗位对高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75%的企业专家认为其所在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1-3人,15%认为是4-6人,5%认为是6-10人,5%认为是更多。

(2) 需求变化趋势

70%的企业专家认为将来岗位的薪酬标准在2000-3000元/月,20%的企业专家认为在1000-2000元/月之间,5%的企业认为1000-2000元/月,5%的企业认为在1000元以下。

3. 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10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施工技术、施工管理;8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还应该包括质量检验、编制预算、资料管理、材料管理,5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还应该包括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

4. 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从调查结果看,就专业知识能力而言,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主要具备施工技术管理能力、编制预算的能力、工程资料整理能力,从核心能力而言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

5. 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9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学生需具备施工技术能力,75%的企业专家认为需具备资料整理能力,68%认为需具备预算编制能力。少数企业专家还对于学生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能力提出了要求。

6. 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95%的企业专家认为你学生应具备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70%的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资料员证书,50%的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安全员证书,45%的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造价员资格证书,10%的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会计证。

7. 关于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建议 此处调查主要是开放式问题的调查,综合专家的建议,关于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锻炼才能够适应工作任务的需求;二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遇到新的问题不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五、调研结论与建议

1.调研结论

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能进行施工技术指导、能进行施工项目资料整理、能进行预算软件操作、能编制预算等,职业岗位对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主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能力、施工技术的能力等,学生需要获取的资格证书主要是施工员证书、资料员证书、造价员证书、安全员证书等。

2.建议

此次调研是通过实际调查企业专家,结合二手资料调查进行的,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准确性,是专业编制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根据调研结果,专业一方面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应当重点考虑企业专家对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将企业专家普遍认为重要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设为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针对企业专家提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差、自我学习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的问题,专业应当引起重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及课下团队合作与沟通等学习形式的开展,及教学方法上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解决现阶段学生在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建议专业能够挖掘社会资源,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尽早接触企业实际,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加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二

【内容摘要】由于现代学徒制过度依赖校外实训基地、大量占用企业资源、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因此,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建设实训体系,建立“双导师”团队,构建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创新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学徒制度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瓶颈,还能促进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对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国内备受瞩目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是西方有关国家实施的将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方式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1]。它既是一种具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制度化的职业教育类型。当前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典型模式是通过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学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这也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最佳形式[2]。职业学校是培养该类人才的直接实施者,但是我国职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普遍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校内教师与企业的师傅没做到有效和及时地沟通,无法形成“双导师”团队;过度依赖校外实训基地、大量占用企业资源,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成效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导致考核评价方法模糊。这些问题导致工与学的结合多停留于形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设“互联网+”的学徒制实训体系,利用信息化资源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双导师”团队和合理的学生评价方案,这是有效推动现代学徒制建设,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点。

二、“互联网+”与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现实问题。

“互联网+”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代表着未来社会经济的方向,而现代学徒制职教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如何借助“互联网+”的思维与手段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升级和改造,并实现有效融合,这将是现代学徒制一个特色的改革方向。目前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第一,如何深度整合“互联网+”的思维、技术和手段与现代学徒制模式中职教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3]。这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很少有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做过尝试和探索。其中主要原因是现行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因素制约。特别是参与职业教育的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企业管理层和师傅、学生等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做好迎接这种改革和挑战的准备。目前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借助网络平台开发微课、慕课等多媒体课件已日渐流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慢慢改变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第二,利用互联网手段与思维来推进现代学徒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这种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在国家也没有对现行学徒制项目进行资助的前提下,要解决资金问题将是一个难题[3]。而企业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整合传统业务,适应和完成现代学徒制项目,也不能保证一定成功。如果失败则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此外,在前期改造过程中如何获得基层技术、管理人才,这也是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第三,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是否能接受这种变革,也决定着“互联网+”与现代学徒制融合的难易程度。首先基于“互联网+”的学徒制培养模式,更多地以微课、慕课等课程形式存在,需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但是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弱,如果监控不力或考核不到位,这些课程形式就很难起到相应的知识传授功能。加上如果这种培训模式所带来的效果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就业条件和就业能力时,也会让一些家长、家庭对此产生怀疑。第四,省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紧跟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经济改革发展思路的步伐,针对“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推进现代学徒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时还要稳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在试点中积累经验,通过项目反馈继续完善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法律法规。

三、基于“互联网+”的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学徒制培养模式构想。

(一)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专业特色。商务学院依托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开设社会热门和行业亟需的相关专业,比如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这都是当前和未来极具发展潜力,深受社会、家长和学生欢迎的专业。其中酒店管理专业是涉外学院唯一的省级重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校级重点专业,空乘专业、城轨专业和安检专业是和中航国铁教育投资合作开办的校企合作专业。近年来学院逐渐凸显出实用性和国际化两大办学特色,积极推行“三明治”式工学理实交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许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中外融通的高素质实用人才。涉外商务学院目前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中外合作培养的多元化人才培养途径,突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招生、教学、培训、就业”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二)基于“互联网+”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

1.组建“双导师”课程组。现代学徒制应该是校企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融合校内外实施需求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应该由校企共同组建的“双导师”课程组进行设计和落实。“双导师”课程组再根据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要求,最后再进一步与专业委员会讨论研究确定最终的课程设计和实训基地的需求,并在实际投入使用过程中适时进行相应调整。同时还需要借助新媒体手段,比如在建设初期,基于人力成本的考虑,可以搭建如qq群和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

2.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虚拟现实(简称:vr)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最新形势,在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中拥有比较突出的优势,比如创新教学环境、延展教育技术的范围、丰富原有的教学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等。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能够为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得学生不再受实训设备、实训场地和实训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在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中可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自主地畅游虚拟学习世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一是对实训课程进行分析,理清实训课程的内容结构以及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从起始能力、认知风格和一般特征等三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它是整个虚拟实验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三是教学设计,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虚拟教学系统构建流程如图2所示。商务学院可以借助于学校的基础网络设施和软件技术定制开发各专业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模拟训练职业技能的工作场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进行模拟操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改善学习的效果,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可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可以为轨道交通建立数字模型和4d立体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可以自由选择扮演各种角色,感知工作氛围,训练相应的岗位技能,如同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训练和学习一样,能够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就业和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3.创新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相互整合资源,搭建一个教学与实训的共享平台,创建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和校内外实训的系统化和自动化管理。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实现教学场所的多元化和场景化。学校可以从系统中获得丰富的企业资源和相关标准或规范用于理论教学中,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或工作之前就能对企业标准、工作流程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将学徒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做成视频后上传到系统上。一方面学校通过视频可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在校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了解相关企业的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这样老师在学校里也能通过共享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企业里的实训情况。相反,企业也可以通过网上教学系统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并成绩达标才能申请作为“学徒”校外工作。网上教学管理系统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校企双方监控、考核和评价学生学习和实训的系统。

四、结语。

互联网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都是未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手段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升级和改造,并实现有效融合,这将是现代学徒制一个特色的改革方向。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融进现代学徒培训中,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学徒制度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瓶颈,还能促进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利用“互联网+”理念建设实训基地和搭建网上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充分和高效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对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3]王志伟.“互联网+”视角下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的发展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74~77.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三

根据关于开展青年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的通知的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统筹协调、通盘考虑、上下协同、梯队建设,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着力畅通优秀年轻干部职业发展通道,为企业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财务管理部党支部现就支部青年职工梳理和分析如下: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财务管理党支部通过对青年会计职业道德全面深入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强化了支部青年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了职业道德修养,使其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诚实守信、坚持准则,提高技能,文明服务。干好会计工作的首要前提是“爱岗敬业”,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引导青年财务人员梳理既然选择了会计这个行业,就应该热爱它、维护它、干好它的坚定意志。廉洁自律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品质。会计职业是一项极为特殊的职业,是一项与钱、财、物直接打交道的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个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其次才是一个社会人,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泱泱,皆为利往”,但是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教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素养的青年财务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2)通过继续教育促进青年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首先,会计人员作为公司价值的管理者,支部鼓励青年财务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于原有的那些知识和已拥有的专业职称,那些知识和职称只能说明过去,要充分认识到“不学则退”的道理。

其次,多宣讲公司发展的正能量,要求青年财务人员要对目前经济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如电力市场改革、碳排放现货交易等。这些新情况、新事物都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反映和处理,要准确、及时地从财务上反映这些问题,财会人员就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这就要求青年财务要及时接受培训,不断更新知识。

第三,随着公司快速发展,人事制度改革也会继续随之发展,从业岗位的晋升及竞争将更加激烈,其必然结果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青年财务人员要在热爱的会计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1)青年队伍培养成效:目前财务管理部党支部青年财务人员思想道德品质高、业务能力强。经过对青年财务人员轮岗,使其能够系统掌握各项财务技能,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热心服务。

1、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制度改革中,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会计实务中经常需要会计人员做出一些职业判断。比如,坏帐的确认问题,资产减值准备和收入确认问题,或有事项中的预计问题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果会计人员没有过硬的会计理论和财务管理知识,不了解准则制度的背景、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是很难做出高水准的职业判断来。

2、理财能力。理财能力则要求会计人员懂得企事业经营中的一些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包括筹资怎样决策,怎样进行营运资本的决策,怎样进行收益分配的决策等等。

3、综合财务分析能力。会计人员应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会计信息,综合分析报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财务分析真正成为领导决策的基础。

4、把握政策水平的能力。复合型会计人才应该关注会计、税收改革中一些宏观上的问题,对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也要做到了然于胸,哪些税收政策对地市党报有利,哪些业务在操作中可以进行税收筹划,这都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只有这样财务工作才不会出现偏差。

三、

下一步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企业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一项工程。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各自主观原因。因此,加强企业会计队伍建设,不仅需要社会各方的群策群力,更需要会计人员自身努力,才能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推动经济建设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四

摘要:现代学徒制倡导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联合传授,是对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改进,有助于解决企业用工难、学校培养难等难题,其最终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现代学徒制在动漫专业的尝试,需要我们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重建学习载体、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等。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动漫专业;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交替为手段,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在短时间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它能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的优势,让学生既能在传统的教室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又能在生产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实战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什么动漫专业可以率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尝试?首先,动漫专业实践性强,教学内容以练为主,需要大量的动画绘制练习作基础,而学生毕业后,上手慢、持久性差、软件技术不扎实等弱点都在企业的实际项目运作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师傅手把手带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其次,现代学徒制的引进,能解决学生美术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进度无法保证的问题。最后,动漫专业模块化知识也使得现代学徒制教学容易开展,教师可根据项目需求,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点讲授,无需按照课本的内容章节进行顺序讲解。

现代学徒制倡导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是对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此模式有助于解决企业用工难、学校培养难等困扰,其最终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我们将现代学徒制在动漫专业的`探索与实践简要概括为“521”,即五个方面、两位一体。第一方面是学生的两种不同身份(学校学生,企业学徒);第二方面是指两种学习环境(工作室在学校教室与企业生产车间之间的转换);三是两类传授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四是两项任务(学习、工作);五是获得两种证书(动画设计师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毕业证书)。两位一体是指两步走:一是用2~3年的时间按照企业的岗位生产标准、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探索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方式、方法;二是在不断积累经验,初步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同时,按照企业所在行业的从业资格标准完善现代学徒制的普遍实现形式。除此之外,为确保学徒制的推广,校企双方还要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和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按照企业岗位生产技术标准、产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以及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和学生评价标准,拟定教学内容、共同组织教学。

3.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动漫。

专业在“现代学徒制”推行中的特色与创新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动漫专业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孵化园位于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优势,开展了与园区内多家动漫企业的校企合作。企业不仅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线技术人员还参与实践性的技术指导,提供真实的企业项目,并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学院无偿为企业提供场地,企业为师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岗位,逐步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的“无缝”对接。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动漫专业以河北玛雅影视有限公司、河北点点传媒有限公司、河北深度动画有限公司为依托,开展flash动画、传统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动画制作。项目实践是师徒工作室的核心内容。

中所面临的困难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手段就是工学交替,“工”的阶段是提高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的阶段是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如何处理“工”与“学”的关系,如何将过去系统而纷繁的知识梳理成小的教学模块,并穿插于项目教学中,如何权衡各方利益、明确责任,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束缚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2]王一如,莫新平.“名人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9).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五

从以上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来看,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的,结合目前国外现代学徒制运行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为了推动和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需要各方合力解决。

1.政府出台具体政策,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我国,虽然在一些政策和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实施现代学徒制,然而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制度,因此首先应该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进行宏观的调控,具体的办法包括:(1)从国家层面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立由多部门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现代学徒制用工关系条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系。(2)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区域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学校和企业开展试点工作,由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当地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关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关系,保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提供指导和帮助。(3)教育部门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创新性地改革传统的学年制、学时制的教学模式,完善弹性学制、学分制,将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有机结合,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进行打造,为年轻人提供多样化的成才发展道路。

2.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高职院校是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主体,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内涵建设,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办学理念、发展适合职业院校的本土化现代学徒制。(2)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建立配套的激励和考核体系。(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并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4)关注学生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利益诉求,坚持以人为本。

3.企业积极参与,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企业在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后,应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实际上,企业的积极参与可以为企业节约劳动力招聘成本,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应制定配套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明确师傅选拔和聘任的办法,和学校分工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同时也被视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但是其在推行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的工作者对其进行改革,积极发展适合自身的本土化现代学徒制,以更为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六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模具专业,始建于2015年,其前身是机电技术专业(模具方向),该专业方向于1996年开始招生,07年招生110人,08年招生110人,现有在校生220人,2015年计划招生80人。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师资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办学需求,具备办学条件。

1.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专业教学团队

开始建设之初有专业教师13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3人, “双师素质”教师12人,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校内实训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有两个实训中心,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和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共5200平方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由车、钳、铣、焊、电加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cad/cam仿真、机械拆装区组成;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由电子和电控2个区组成,拥有plc、数控维修实验、电气智能、电工等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能承担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各种培训等。

4.校外实习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已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元隆达模具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成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社会服务

2015年至2015年培训职业学校教师81人次,培训企业下岗转岗职工50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105人次,社会职业技能鉴定220人次。

二、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4

1.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吉林省汽车、客车、农机等行走机械产业链,对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代表的校外企业群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

为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牢、实践技能强、岗位适应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能力为本位,根据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岗位工作过程,构建素质与项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两个规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所面对的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为逐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在此思想指导下,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开发素质与项目课程,形成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每门课程设置若干个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教学任务,项目完成,课程即结束。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优质课程建设以岗位能力为重点,将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模具设计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其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以此带动其它课程建设。

4.编写项目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特色教材

以项目课程为单位编写系列教材,教材内容涵盖项目工作过程及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写与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共同完成,最终形成项目特色教材6本、素质培养特色教材1本、校本教材3本。

5.建设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1名兼职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6名双师教师。聘请10名企业兼职教师一同进行专业建设工作。目标建设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6.实训基地建设

5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满足培养包项目课程教学需要,同时实现专业群及其他相关专业实训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专业群的社会服务及辐射能力,拟投资952万元(含企业投入50万元),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内领先的融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形成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拟新增63个理念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企业补充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满足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企业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毕业后即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稳定性,实行校企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考核机制,达到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

7.社会服务

社会培训 有效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到2015年,实现年培训职教师资80人次,在岗、下岗再就业人员2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200人次,社会职业资格鉴定每年200人次。

对口支援 选派教师到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该校同类专业师生进行培训,或者利用本校资源培训该校教师和学生。还可利用网络为该校相关专业提供教学资源。

技术服务 利用本校的设备及人力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应用技术研发,发挥资源的更大效能。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目标及完成情况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确定为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以来,专业教学团队深刻领会教高 [2015]14号、教高[2015]16号、教高[2015]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 围绕吉林省汽车、轨道客车、农机等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发挥“汽车城”、轨道客车生产基地、农机大市场等区域经济优势,紧紧抓住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征,构建并实施了“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一、 “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6

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群)和校内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与11家企业密切合作,在校企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确立了“引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1.适应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立由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校外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广泛市场调研,围绕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十、百、千”调研工程:访谈十名行业、企业名人,得到专业建设指导性意见,了解行业和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调研百名企业技术人员,得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状态描述,为确定就业岗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千名学生问卷调查,得到毕业生及在校生对教学设计、课程实施等提出的意见。“十、百、千”调研工程,使我们紧密跟踪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准确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对所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的职业领域和主要就业岗位群,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模具及产品设计、模具加工工艺员、冲压及塑料成型设备操作员、模具普通机械加工员、模具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模具装配、调试员等岗位,能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冲压及成型设备操作,模具加工设备的操作与调整,产品设计与制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目标明确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形成“循环进行、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开发流程。

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形成“五位一体”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在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课程结构图

二. “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三引进,实现“三级共育”

引项目进实训基地,创设生产情境——与长春力众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一汽四环冲压件有限公司合作,把汽车零部件模具的部分设计、制造、装配与维修任务引进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将引入项目创设的生产情境融入实训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并将产品标准作为学生成绩和技能水平考核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的产品意识和职业规范,促进了师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并将消费型实训转化为效益型实训,实现教学和生产双赢。

引企业进学校,实现师生顶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将吉林省亨达集团公 8

司、长春佳诺工艺装备有限公司、长春市协众模具装备有限公司、长春市通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引入学校;聘请多名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行业标准等方面的熏陶,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效率意识和职业素养。

引产品进教学,改进课程架构——在引进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的同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逐步将合作企业的产品纳入教学设计,现已有9门课程通过选择15载体,纳入教学情境,实现项目教学、实境训练。

(2)三维度,实现“校企联姻”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施,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任务交替,学校与工厂的环境交替,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角色交替,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企业认知、岗位体验和顶岗锻炼的全线融通,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落到实处。

3.人才培养方案及体系建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归纳汇总、序化重组,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兼顾学生模具设计与模具修配能力的思路。在“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分别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模具及产品设计员、模具加工工艺员、冲压及塑料成型设备操作员、模具普通机械加工员、模具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模具装配、调试员等)进行广泛调研,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分析与序化,开发了基于基础岗位能力培养、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和拓展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能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冲压及成型设备操作,模具加工设备的操作与调整,产品设计与制造。

4.主干核心课程建设

在“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下,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设计了《模具钳工》、《冷冲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6门优质核心课程。

5.教材建设

随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完善了3本项目化特色教材。

6.教学运行与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管理规范化,进一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中提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各项基本要求。要求教师精心完成教学准备工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教学目的。要精通课程内容,明确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讲课对象。认真思考和提出自己对这门课程教学的设想和安排,制订出学期授课计划。要认真分析、组织好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并注意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学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的重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讲课时应做到概念准确,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语言清晰流畅,循序渐进,层次条理清楚。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板书要整洁、有条理,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正确地应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实验与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试作,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开发新的实验。指导实习的教师对实习内容要作好充分准备,列好详细实习安排计划,认真组织好实习工作。要求在指导实验时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批改实验报告要认真,仔细,对实验报告要严格要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应和安排的时间相宜,事先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并充分准备参考资料,拟定设计课题,完成设计任务书,要启发学生思维,使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工作,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制,学校指定专门专业教师到实习现场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业考核。

7.教学条件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不断改善,现已建成集教学、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为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本专业拥有较完善的用于实践教学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校内有多元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成的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拥有先进的生产型数控设备110多台,数控仿真及cad/cam实训室一个。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集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占地5000㎡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其他专业共享技术测量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和2个专业计算机房,并已与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富奥商用车(长春)转向器有限公司、长春一汽四环金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长春冠迪转动轴有限公司、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85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合同。

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按“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2015年末,《多元投入、引企入校、建设高地、服务社会》——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被评选为国家高职高专院校示范校建设两周年阶段成果展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得国家级2等奖。

8.师资队伍建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培养专业带头人1 名,培养骨干教师4人,双师素质教师6人。专业共有12名教师,11人具有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均有3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

9.考核与评价

校内项目教学考核,以课程为单位,建立试题库,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融合。以项目为考核单元,按照学生完成产品的质量、工作态度、操作规范、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综合评定学习成绩,学生必须完成的所有项目的学习,且项目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项目考核,理论测试等评价方式。

校外实习的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成立校企共管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共同实施评价与考核。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的“双导师”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网络辅导平台,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做到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上有措施。

校外实习的成绩由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两部分组成。实习表现占总成绩的40%,实习报告占总成绩60%。实习表现包括出勤和工作表现,实行量化考核。其中,企业考核占30%,学校占10%;实习报告成绩的评定,企业占20%,学校占40%。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三、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首创 “三引进”

(2)“三维度”

任务交替——理实一体的课程实施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交替

角色交替——真实产品的教学载体实现学生与员工、师傅与教师角色交替 环境交替——学校与工厂环境的交替。

(3)岗位渐进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单项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训练)——顶岗实习

四、研究成果的示范与辐射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特别是示范校建设以来,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教学实施的工学结合平台。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乃至辐射学校的建设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为本地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运行与管理、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示范作用。由此对本地区课程改革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较强的吸纳和辐射效应,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实现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在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这将是在今后的改革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有:

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省教育厅批准于2002年开始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安全标准和规范,掌握机电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组装、调试、维护、检修、技术改造和销售等岗位工作,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真实施了教学计划,现总结如下:

1. 严格落实课堂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我们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和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002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评奖活动,如:我系朱建平(2015年)、孙红霞(2015年),分别获得东营科技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其次,我们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本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另外,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我们安排老教师担任新进和青年教师的授课导师,指导青年老师备课及上课,迅速提高青年老师的授课水平及教学效果。

2. 精心挑选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教材应该溶传统性、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于一体。带着这种理念,我们专业全部课程都采用了“十二五”或“十一五”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

3. 切实抓好教学实习和实习基地建设

1

博瑞制动有限公司、山东东营汇丰集团、山东恒丰橡胶有限公司、山东鸿亦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华帘集团、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并把这些学校作为我系重点建设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我系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4.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我系曾多次下企业进行企业调研,修改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为了更新知识,我系采用了全国最新编写、出版的优秀教材,绝大多数教材是“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提提高教学效果,我系配备了12个专业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我系绝大多数教师能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用电脑收集教学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和从事科研教改活动。

5. 重视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最能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课程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反复论证以及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系不断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时,把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作为第一要物,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最大程度的融合,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贯穿于始终。其一,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国家专业课程标准。其二,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课程的效益。其三,积极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确保专业技能训练课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几大模块在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学时学分的分配上合理,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行性强。机电专业基础课开得比较扎实,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方向课能反映出不同方向的主要核心课程,选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6. 抓好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设计

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监控等工作。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挑选科研能力较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讲师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硕士学位的教师指导毕业论文。

3)对学生论文写作及教师指导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论文分一、二、三稿和最后定稿,每一稿都要求学生认真写作和修改,老师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4)认真严格组织论文答辩工作。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论文答辩。每个答辩组至少有三个答辩老师,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新组织答辩,重新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扣发毕业证。

7. 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

在继续原有的院级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正在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已得到完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定位准确,全系教师密切配合,专业学科建设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8. 加强教研室建设,开展教改、教研活动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层单位,根据我系的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我系现有机械和电气自动化两个教研室。每年各教研室都制定了教研室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一系列的教改教研活动(不得少于10次)。我系的常规教学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检查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组织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和教案检查,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外活动等等。

9. 加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我系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如:校内专业技能比赛、学术讲座等活动,系还成立了创业社团,每年组织外语戏剧演出,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把我系素质教育推向前进。同时,我系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增开很多选修课程,调整课时分配,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总之,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我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严格执行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全面完成了授课计划,加强了薄弱环节的教学,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了市场对机电一体化毕业生的需求。

机电工程系

2015年9月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七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把实践和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教会学徒课本知识,也需要教会学徒实践方面的只是,但是目前在教育中,对高职教学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导向性不强,制度上的缺失导致教育的缺乏,让学徒制度没有保障,从而引起专业人才培养困难。

1.国外现代化学徒制的研究。纵观国际上的学徒发展,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一般有四种方式:首先就是美国的教育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合作的模式,课本理论、实践经验以及工作技巧相互结合,这种教育培养的方式可以针对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上手快,也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并且把学徒、高职学校、企业的责任划分清楚,让他们采用合作的方式来培养人才。其次是英国的教育方式,是采用的学习—实践—学习的模式进行,主要方式就是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之后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实践学习,之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最后就是澳大利亚的教育方式,澳大利亚的教育方式主要是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之后企业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添加学习的内容,最终完成教学内容,已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还有一种就是瑞士的教学模式,也是合作的模式,但是和美国又有所不同,主要合作是学校、本行业、企业,相互配合已达到培养的目的,首先是企业提出需求人才的标准,之后本行业和学校针对这个标准来培养人才,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同时在企业进行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2.国内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随着对高职人才需求的转变,也做出了相应的探索以及调整,以适应社会要求,包含有订单式以及工学交替的方式,虽然如此,在实际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作出调整以及改变。

具体如下:

2.1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企业岗位的需要存在着不一致性。课程体系不能适应要求,现在高职酒店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方式上询问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上是中职和本科学科的一个压缩,讲解的方式也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讲解,对本专业的系统化的理念传授不够,也不是针对企业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且侧重于技术的培养,但是综合能力培养不足,在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上还是和传统教学模式差不多,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行业的教育模式。

2.2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酒店管理并不是一个纯理论的专业,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但是现在的教学中,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最直接的联系就是大三的实习,这是唯一在学习阶段可以把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一次机会,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的话,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很难得到提高。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育人机制。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方式和资源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教育大多是偏向于学校教育和职业性教育想结合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学校和企业结合一起来培养人才是一个教育的新的探索,学生教育需要有让学生有双重身份,让学生明白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的不同,以便更好地适应身份的转换,让这种方式最终构成一种畅销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徒制度的改革有制度上的保障,教育不是学校一方或者是企业一方的责任,需要共同来完成人才的培养,确定相应的方案,明确好双方的职责,进行分工合作,有目的的培养人才,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中,也可以运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也是一个新的探索方向,比如:校企可以通过沟通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横向上可以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展,也可以组织企业文化走进校园等活动,促进交流学习的纵向发展,以此来促进其他在教育育人上的积极性,在教育上更加积极主动,加大投入,已达到企业发展的最大化。

2.高职酒店专业在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上的重新设计。现代出现的学徒制度保留了教育的高等性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性,是他们共同的产物,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工作的内容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模式,确定出更加适合学员本身以及适应企业专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体出具培养方案,让课程的结构和实际的要求相结合,让双方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学习的方式可以和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学生职业需要进行分类,让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加适应职业的需求,例如服务性人才需要注重服务能力,技术性人才需要注重技术的教育,酒店管理人才需要注重管理才能的培养,具体可以通过校内定期的培训,校外实践,学徒教育以及到实习培训,一步步递增结合的培养方式完成。

4.建立运行的保障机制。学校教育也需要加强保障机制,需要把系统的领导和质量进行加强,可以把学校和企业协作的方式,来推动保障制度的实施,在实施上,可以把对老师的工作绩效纳入考核的范围,把教育方式的创新作为主要的保障,具体怎么操作是需要形成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来遵守,以及更好的进行责任划分,和学校合作的单位也应该针对技能要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让学生的权益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教学质量的监控一级考核制度,需要校企一起来制定,并且规定好各自的分工,已达到携手一起教育育人。实现共同发展。

三、结语。

改革的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出具相关的政策,教育部门针对专业特点制定相关的标准,学校依据标准制定好的实施方式才可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积累经验,通过经验的积累,让国家、行业、以及学校、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发挥积极作用,让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3]李龙星,袁畅,胡袭琛,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改革与开放,(24):164.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八

我校电子电器专业于2012年6月4日获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批复,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在这半年里,通过校领导和全体专业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这一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1.专业本着“双向介入,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依据市场需求,根据学校实情,通过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计划和各种配套制度,与南宁富-士-康集团、南宁国际大酒店工程部、海信电器南宁公司、世源冷气等多家企业开始了合作。

2.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开展老师“教师下工厂,企业技术能手上讲台”方式,实现全方位合作。先后有谢伟、凌永航等多名老师利用假期下企业见习。

3.开展企业调研活动,专业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的下到部分企业中,和企业实践专家进行交流,了解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情景等,为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进行前期准备。

召集相关校企合作的专家领导,建立本年度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就开展“订单式”办学,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二、 时间:2015年1月---2015年6月

1.学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计划和各种配套制度进行了完善,进一步积极促进各专业与企业联姻。与南宁营维誉机械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在学校中建立“校中厂”,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

2.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展研讨会,会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和综合实验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达成了共识,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专业教师继续到苏宁电器、领华电子、佳微电子、胜美达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中去进行调研座谈会,交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共同确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开发教材。书写《电子电器企业需求调研总报告》一份。

4.为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先后利用校技能节、双选会等形式请企业专家到校,推广宣传学校,增加学生就业率。本年度学生就业率达98%。

5.和企业专家在示范校建设上密切合作,召开企业实践专家交流会议,编写课程标准和工作页,设定典型工作情景,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6.专业老师积极参与市级公开课的任务,4月份由杨清松老师

上了一节“家用空调的上门安装”的全市公开课,该课程体现以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现场气氛活跃,收到与会兄弟学校老师的赞誉。

三、 存在的不足

(一) 方案实施时间紧凑

由于本次实施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难免会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造成在实施细节上不够连贯,实施过程略显仓促。在人才培养方案不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会随时总结心得,并逐步总结出实施经验。

(二) 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思想的影响,少数人员不能及时调整状态,实施过程略显滞后。今后,我们会通过心得交流,培训等方式,让大家同心协力的来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实施的进程。

四、 总结

在第一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既取得了成果,也看到了存在的不足,既获得了经验,又吸取了教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实施是一个持久的,不断的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的过程,只要坚定不移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果。

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省教育厅批准于2002年开始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安全标准和规范,掌握机电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组装、调试、维护、检修、技术改造和销售等岗位工作,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真实施了教学计划,现总结如下:

1. 严格落实课堂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我们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和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002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评奖活动,如:我系朱建平(2015年)、孙红霞(2015年),分别获得东营科技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其次,我们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本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另外,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我们安排老教师担任新进和青年教师的授课导师,指导青年老师备课及上课,迅速提高青年老师的授课水平及教学效果。

2. 精心挑选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教材应该溶传统性、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于一体。带着这种理念,我们专业全部课程都采用了“十二五”或“十一五”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

3. 切实抓好教学实习和实习基地建设

1

博瑞制动有限公司、山东东营汇丰集团、山东恒丰橡胶有限公司、山东鸿亦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华帘集团、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并把这些学校作为我系重点建设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我系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4.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我系曾多次下企业进行企业调研,修改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为了更新知识,我系采用了全国最新编写、出版的优秀教材,绝大多数教材是“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提提高教学效果,我系配备了12个专业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我系绝大多数教师能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用电脑收集教学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和从事科研教改活动。

5. 重视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最能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课程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反复论证以及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系不断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时,把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作为第一要物,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最大程度的融合,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贯穿于始终。其一,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国家专业课程标准。其二,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课程的.效益。其三,积极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确保专业技能训练课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几大模块在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学时学分的分配上合理,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行性强。机电专业基础课开得比较扎实,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方向课能反映出不同方向的主要核心课程,选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6. 抓好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设计

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监控等工作。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挑选科研能力较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讲师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硕士学位的教师指导毕业论文。

3)对学生论文写作及教师指导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论文分一、二、三稿和最后定稿,每一稿都要求学生认真写作和修改,老师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4)认真严格组织论文答辩工作。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论文答辩。每个答辩组至少有三个答辩老师,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新组织答辩,重新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扣发毕业证。

7. 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

在继续原有的院级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正在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已得到完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定位准确,全系教师密切配合,专业学科建设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8. 加强教研室建设,开展教改、教研活动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层单位,根据我系的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我系现有机械和电气自动化两个教研室。每年各教研室都制定了教研室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一系列的教改教研活动(不得少于10次)。我系的常规教学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检查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组织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和教案检查,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外活动等等。

9. 加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我系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如:校内专业技能比赛、学术讲座等活动,系还成立了创业社团,每年组织外语戏剧演出,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把我系素质教育推向前进。同时,我系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增开很多选修课程,调整课时分配,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总之,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我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严格执行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全面完成了授课计划,加强了薄弱环节的教学,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了市场对机电一体化毕业生的需求。

机电工程系

2015年9月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九

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逐渐取代了传统学徒制,但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割裂了知识与能力、知识内容与生产情境,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因此,有学者呼吁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造,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消除学校教育的弊端,英国和澳大利亚就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分别发展了带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和“新学徒制”。如何将传统的师徒制进行改造,融入高职教育培养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一、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默会知识难以习得。

职业教育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除了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的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大量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获得,默会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及其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二是“徒弟”一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身历其境的“历练”,两者缺一不可。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但由于班容量过大、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所限、课程体系缺乏弹性、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等因素影响,致使学生动手训练依然严重不足,默会知识难以习得。

(二)顶岗实践能力缺乏。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得不到国家任何优惠政策,也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利润,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的主要动力是招聘实用人才,解决企业用工之急,因此,实习学生的顶岗工作能力就成为顶岗实习环节能否做实的关键。在当前建筑一线人才培养中,由于前5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偏重理论学习,接触工程实际较少,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缺乏,大多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能力不强,导致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但由于不适应而被淘汰,最后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三)企业资源利用不足。

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聘任的大量能工巧匠大多只会做不会讲,更难以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他们本人还有工程建设工作,无法抽出大块时间离开施工现场到学校;另外,由于企业师傅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去,导致师傅所在的建筑工地也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些珍贵的企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行业施工员及相关职业岗位群,培养牢固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适应建筑施工生产一线需要,从事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与管理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基于建筑施工过程的分析调研,校企共同确定施工员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构建基于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平台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师徒制实训项目三部分组成。平台课程主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校内专职教师授课为主,主要集中于第一学期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充分体现工程项目载体、工学结合特点,主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建筑基本理论和技术,建立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该部分以双师素质教师和专业理论扎实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师傅共同授课为主,主要集中于第2~4学期实施;师徒制实训项目包括专项基础技能实训(建筑识图,cad制图,建筑测量放线,钢筋工、模板工、砌筑工、架子工等工种实训,材料进场检测与验收)、综合实务技能实训和顶岗技能实训三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该部分教学以实践能力强的师傅指导为主。

(一)专项基础能力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也可以直接到师傅所在的建筑工地实施,采用“技能项目式、项目师徒制、师徒双向选择”形式进行,即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开出技能项目,学生根据开出的项目书申请选择师傅,师傅根据学生的申请以每6~18人为一班,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利用每天2~4学时的时间进行为期5~10周的边干边学,逐一培养学生的专项基础能力,学生在专项技能基础训练阶段至少3项技能合格才能进人综合实务技能训练阶段。该实训环节主要集中于第1~2学期。

(二)综合实务技能训练环节。

该实践环节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当师傅,每3~8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学生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到施工现场跟着师傅实践。学生通过边看边学,同时配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全面巩固和熟练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类型及其建筑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学生每组每周要填写施工周记,记载施工技术要点、工艺流程、学习心得等,学习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进人顶岗实习环节,此过程学生还能充分体验企业文化,为顶岗实训奠定坚实基础。该实训环节主要集中于第3~4学期。

(三)顶岗技能训练环节。

通过举办实习供需见面会、跟岗实践单位留用、家长推荐和学生自找等方式,为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单位,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学校要求实习单位提供师傅人选,明确师傅的工作要求;要求学生边干边学,虚心向师傅请教,并按要求认真填写《师徒学习手册》,至少完成20篇顶岗实习周记,每篇实习周记300字以上,实习周记须有企业师傅的签字;学生还要撰写3000字以上的实习总结报告并答辩,集中实习的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答辩,分散实习的学生回学校集中答辩。顶岗实习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顶岗实习成绩合格及其以上等次的学生由学校和企业一起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责成重修。该实训环节主要集中于第5~6学期。

(一)专业建设必须扎根区域经济专业建设。

只有扎根区域经济才有丰富的师傅资源,才能保证在跟岗综合实训阶段有足够的实训基地。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因为所在的孝感市是“建筑之乡”,建筑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每年有50万建筑大军,市区每年有200多个在建工程项目。

(二)必须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质,以培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的毕业生求得企业支持;加强与企业沟通,及时解决实施现代学徒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精心研制现代学徒制各实践环节的考核标准,强化重点环节的.考核和管理,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始终发挥设计、组织、协调、监控的核心作用。

(三)必须注重师傅的选拔。

培养师傅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数量庞大的师傅队伍,要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学校公开招聘、企业推荐、实习生推荐等各种形式,将那些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纳入师傅资源库;要根据师傅个人特长和工作特点使其顺利参与到现代学徒制教学中;要制定师傅的考核管理办法,激励师傅努力工作;要加强师傅之间、师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成功经验;要加强与师傅所在企业的沟通,使带徒工作成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为师傅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师傅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尽快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

(四)必须建立广泛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阵地,学校必须把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校内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训基地,以保证专项基础技能得以充分训练;校外必须建立足够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基地,既要有跟岗实训基地,也要有顶岗实训基地;既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训基地,也要有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各种典型结构类型的工程实训基地。

(一)促进了默会知识的习得。

一线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是默会技术知识的重要载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师傅给学生呈现了知识被建构的真实背景,有效地传递了默会知识,使徒弟从真实的工作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同时,师徒制教学是小范围内的个别化教学,学生可以反复训练,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方便,师傅能够快速了解每个徒弟的学习状况,易于进行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二)做实了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

不仅在实践环节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而且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开始,就已经有师傅深度参与,师傅可以参与课程设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主讲一门课程,使得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同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特别突出了学生技能培养,并形成了专项基础技能、综合实务技能和顶岗技能的梯级技能训练体系,在不同阶段灵活采用不同的师徒形式训练,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盘活了社会资源。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灵活多样的技能实训项目使大批的能工巧匠不断地参与到教学中,增强了学校教学团队的实力;部分教学搬到建筑施工现场,拓展了教学空间,降低了办学成本;作为师傅,在教学中促进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从带徒中获得成就感,激起他们对工作的更高热情;作为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企业,学生能够为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既节约了用工成本,还节约了招聘成本。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

8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公布了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高职院校100所。这标志着我国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进人了实质性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操性强,传统的旅游教育在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所以必须寻求一种思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恰当途径来进行实践性的锻炼。

现代学徒制,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体系。

该模式体现了企业与学校双元主体的办学模式、能力与知识双向融合的培养目标、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双重身份的教育对象、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师教学的育人机制。髙职院校与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以此来解决企业招工难、企业用工稳定、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旅游企业为辅,通过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这种模式仅体现在教学方面,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其中一个环节,而没有系统地贯穿招生、培养、就业这一系列环节。所以出现的结果是学校培养和旅游企业用人脱节,高技能人才供给小于需求,旅游企业实习生流动性大,人才储备后续不足。

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改革探索,但往往形式重于内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寻求和构建基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受制于旅游企业利益不大、院校能力不强、学生前景不明和制度保障不够等因素,国内一些地区和职业院校开展的相关试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4.1政府重视,但制度保障缺失。

政府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可能是破除当前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因而支持其发展。但政府层面尚未组织利益相关方(以旅游企业为主)共同制订统一的学徒培训教学标准,对学徒完成培训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也未做出明确统一的要求,在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结果的评估等方面也未出台详细措施。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也缺乏基本的操作规范。

4.2学校积极,但改革效果不明显。

学校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来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积极联络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相关企业。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来看,形式多于内容,课程设置多以理论授课为主,选用的教材时效性差,不能与市场发展相匹配。从师资力量来看,师资来源复杂,旅游企业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加之学校的引导和激励不够,无法较好地满足旅游企业在技术、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提升的需求。

4.3企业冷淡,利益不够被重视。

旅游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是出于短期用工考虑。旅游企业希望能有现成人才可用,而现代学徒制的一个周期往往要三年,三年后学生是否留得住还不得而知。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报酬,三年后的回报企业还暂时看不见。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施诸多方面,旅游企业愿望也往往得不到体现。另外,旅游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不能获得相关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所以旅游企业表现冷淡也在情理之中。

4.4学生消极,实习表现不稳定。

旅游专业学生出于多种原因考虑,如对旅游企业不满意、学习前景不乐观、不愿意过早失去就业选择权等,也不太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旅游企业大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视长期培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心理不适应,角色转换难,遇到工作不熟练、人事关系处理不妥当等问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对企业严格管理方式心存抵触,甚至出现逃避实习的想法。现不了自身价值,工作积极性不高。

5.1完善制度和资金保障。

完善高职院校直接从旅游企业在职员工中招生的相关制度、合作旅游企业的资质标准及其进入现代学徒制的认定程序、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和实施学徒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以及在旅游企业就业的指导性规定等方面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要为校企合作中的人员培训以及启动某些培训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必须给予带徒师傅一定的培训和指导经费;三是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也要享有一定的补贴。

5.2选择好企业,明确责任。

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和旅游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确定好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发展潜力大的实习岗位,通过选拔和聘任程序确定好旅游企业中的指导师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应该制定好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管理方式,创造良好氛围与环境;旅游企业应该保持积极态度,对学生做好在岗培训,并创造好的就业前景;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企业实习,掌握实践技能,自觉遵守学校和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

5.3加深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

加深学校和旅游企业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系列环节的深度合作。招生方面,与旅游企业招工结合,可先由旅游企业按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再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人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培养方面,优化配置校内外旅游实训设施和资源,校内实训室模拟真实的旅游服务环境,使得学生上课与上岗相结合,熟悉企业环境,定期参加校外实习;推进学生考核评价的转变,构建融学校标准和旅游行业企业标准于一体的综合化评价标准,教师、企业师傅、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就业方面,通过考核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享受正式员工待遇。

5.4融合专兼职师资力量。

一方面,鼓励旅游专业教师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跟踪学习或者在岗工作,加强与企业师傅的沟通交流。制定专门的工作量认定办法和津贴发放标准,承认其在指导学生实习中发挥的作用和付出的劳动。另一方面,鼓励旅游企业中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老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对于其在培训和指导学生实践中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一定的物质报酬和精神激励,提升职业成就感。另外,也可聘请企业员工为学校的客座教师。这样既发挥专兼职教师各自的特长,又以“走出去”和“走进来”结合的方式使得专兼职教师互为学习,共同进步。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一

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学徒制是适应这种人才需求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现代学徒制内涵和实践要素的研究,提出了政府、行(企)业、学校有效合作;构建现代学徒制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培养层次和质量三点完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明确要求: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不断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同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整体部署了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也明确要求:校企共同参与招生,形成联合培养的育人机制,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鼓励与支持,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全国范围内确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并实质性开展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工作。在现代学徒制专业类别中,旅游管理专业试点数量排名第二,因此有必要结合试点情况,为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路径。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日本“产学合作”模式都是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践。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1];它是学校教育和工作培训的紧密结合,学生(学徒)既要在学校接受职业理论教育,也要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是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从运行过程的实践要素来看,现代学徒制主要体现为:一份契约、两个主体、三个互动、四种变革[2]。一份契约指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的三方协议,在招生(招工)的同时,明确三者职责权利和义务;两个主体指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人才共育;三个互动指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学徒)在双元导师的教育下,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完成技能和经验的习得;四个变革包括人才培养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内容、评价模式的变革。因此,现代学徒制是给予学生双重身份、双元培养、双元管理以及双元考核。

自20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质性推广以来,很多学校已有了经验总结。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不断摸索、研究、实践和改进。

第一,国家缺乏对企业、行业的激励。政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明确的经费保障明显不足;行业自身力量薄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第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有所欠缺;企业师傅在选拔、培养、教学和考核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和监督,教学效果受到局限。

第三,学生(学徒)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学生(徒)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学习和工作,学生的学习情况、工作表现、生活管理、思想教育对校企双方来说都存在不小的难度。

(一)政府、行(企)业和学校有效合作。

第一,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目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主动、学生顶岗实习为特点的单向合作模式,这与现代学徒制的“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多方联动型”等校企合作模式格格不入。现代学徒制下的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均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政府可对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和补贴;地方政府应平衡多方主体利益关系,调动知名企业如旅行社、旅游网和酒店的积极性,促使其深度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是现代学徒制里重要的育人主体,企业是否有相应人才发展需要,是否能吸引家长和学生,企业的招生规模和资质能力,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是否顺畅和深厚[3],以及校企能否在持续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实现共赢,都直接决定了现代学徒制实践的成功与否和人才教育质量的高低。

第三,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现代学徒制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学校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坚持教育本义。学校教育应避免“以企业利益为本”的片面教育导向,兼顾学生的再就业、岗位迁移等因素,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现代学徒制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依据市场需求,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要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学校和旅游企业应在合作中反复协商,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遵循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制订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有专业特色的学生培养体系。

第二,构建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是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既要符合校企双方的需求,也要体现出能力本位、工学融合的科学性。校企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合作项目,确立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课程体系应由旅游职业素养养成模块、旅游类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旅游技能强化模块和从业者职业持续发展模块四部分内容组成。该课程体系定位明确,旅游职业素养养成模块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旅游类技能基础课程模块让学生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构建知识体系;旅游技能强化模块包括专项基础技能、综合实务技能等内容;从业者职业持续发展模块包括旅游行业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强化教育。这样的课程体系既满足了旅游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使得培养的学徒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建立多元参与、注重过程、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在多元参与方面,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效率,政府部门、行业、学校、企业、学生和家庭等都应参与质量评价。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决策作用;行业要承担指导、诊断和认证的作用;学校和企业直接负责全程质量监控;学生和家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直接客观地反馈。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以有效地参与质量监控。其次,应注重过程评价。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对学生的评价要兼顾“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4]。考核应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组织,侧重对学生(学徒)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评价,不但要检查学生对技能掌握、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还应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态度,例如团队合作意识、协作配合能力、个人责任意识、职业素质等主观工作能力。第三,在弹性教学评价方面,应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技能。校企双方一般会围绕学历教育标准、企业用人标准、行业技术标准来确定评价标准。除此之外,也可应用一些弹性评价制度。学生毕业时是否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导游资格证书;通过行业、企业组织的考试或技能比赛,如导游大赛、旅游综合技能比武;以及取得旅游行业内同类企业所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与获奖证书,都应作为评价标准和依据。

(三)提升培养层次和质量。

第一,注重实践教学内涵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承载现代学徒制教学的重要场所,既是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实践的平台,也是联通学校和企业、社会的桥梁。现代学徒制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设备等教学资源,形成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以“实训—实战—实体”为实践教学要义。与以往单薄、单向的实训、顶岗实习相比,“实训—实战—实体”实践教学要义集教学、培训、研发、技术服务、社会服务为一体,展示出对人才技能和能力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实训”主要指学生对校企合作课程的学习;“实战”主要指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项目和工作任务,例如旅游类商业项目实践、旅游知识竞赛;“实体”主要指学生通过做中学、研中学,进行科研服务和创业,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智慧的旅游成为一大趋势。旅游类学生的实践不应仅限于为实体旅行社提供导游、计调等一线实训项目和服务,完全可以通过“厂中校”、“校中厂”的方式为网络旅游行业企业提供呼叫中心、订单预处理中心、虚拟旅行社、旅游产品营销等产品和服务。在旅游业飞速转型的背景下,“实训—实战—实体”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更多地面向新兴产业,能够提供新兴产品和服务,通过“实训-实战-实体”训练培养“眼界宽、思路广、勇创新、敢创业”的旅游人才,这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第二,应用刚柔并济的教学过程和管理运行方式。一般说来,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校和企业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大约一半以上(70%)的时间用于企业培训学习,其余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旅游行业与制造业不同,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时间性特征。在现代学徒制实际教学运行中应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和企业特点,采用不同的循环周期安排学校和企业学习时间。对于业务量平稳、不存在阶段性变化的企业(如酒店业),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时间可以进行大或小周期循环设置,比如一学期在企业学习,一学期在校学习;对于业务量存在典型阶段性变化的企业(如旅游、会展业),应对接企业需求,旺入淡出安排学习时间,对于旅游业来说,可以根据企业课程特点,结合旅游行业的季节性特征,在旅游非繁忙阶段进行学校课程教学,在企业岗位需求量较大的高峰期(如4、5、6月,8、9、10月)安排相应的实训、实战和实体式教学,“旺入淡出”地灵活安排实践学习时间;对于会展业来说,可以在正常实训期间,根据本地区大型博览会,如园博会、农博会、茶博会开展时间,为学生安排为期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实战式实践教学。这种教学运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休息日制度,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既解决了企业的周期性用人需求,也能让学生有效地得到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实现实岗育人和校企双赢。

第三,贯穿情境认知、理实一体的教育理念。情境认知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习者也可将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真实的情境问题的解决。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情境教学中,教师围绕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教育规范和技术规范相融合[5]。学徒在职业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扎实掌握旅游专业相关技能。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二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克服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严重脱节的弊端,解决当前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2.节约教育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责权利关系,将劳动雇佣关系和教育关系紧密结合,学生享有实习工资或由企业分担部分教育费用,节约了教育资源;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可以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的费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

3.深化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探寻我国教育和劳动制度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设计、培训标准制定、教学方式改进以及师资力量培养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1.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工作的机会逐步增加,然而由于学生的身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员工”,因此在获取劳动报酬的数量和形式上出现了与现行劳动制度相冲突的情况。

2.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流于形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深化校企合作,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对外宣传时声称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和协调,主要体现在:企业未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没有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仅仅安排学生在第六个学期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而且以承担流水线的岗位居多。

第二,学校无法提供合适的师资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高职院校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大规模引进的新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或者本科生,这些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实践动手教学能力较差。

3.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由于学生离真正的“员工”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企业普遍积极性不高,造成了“校热企冷”的现象。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来看,由于学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媒体对一些负面新闻的报道,造成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半工半读、现代学徒制缺乏深刻理解,大部分学生也认为现代学徒制就是去企业当学徒卖苦力,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愿意到企业中进行实践。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三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是必要的保障条件。本文主要就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人才培养考核机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现代学徒制因为在招生招工和组班之前企业和学校、学生就分别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和培养协议,对于培养的学徒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培养目标清晰而明确,而普通职业教育无法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企业、岗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预判,对人才的培养只能根据专业对工作岗位大致明确。2.培养主体的双元性。对于普通职业教育来讲,学校是唯一的人才培养主体,部分校企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承担一定的人才培养工作,但不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和学校一样承担人才培养主体责任,和学校一同承担学生培养的任务。3.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对于普通职业教育来讲,人才培养主要在学校完成,只有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才由学校转移到企业。而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因为是双元育人,企业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较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提前介入,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学生需要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学场所转换,培养过程远较普通职业教育复杂。

二、普通职业教育考核机制的不足。

1.考核标准制定主体的单一性。在考核标准制定方面,普通职业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标准来规范考核内容、方法和手段,而课程标准制定主要以学校为主,行业企业参与的程度一般较少,考核标准制定的主体较为单一。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课程的考核内容、方法和手段存在着与行业企业发展脱节的`可能性,考核内容和方法常常出现落后于行业企业发展的情况。2.考核主体的单一性。在考核主体方面,普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考核主要在学校完成,一般都是由承担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主体较为单一,有时存在即使同一门课程,如果考核主体不同,其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均存在差异的情况。3.考核方法单一性。在考核方法方面,普通职业教育的考核方法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探索,比如重视过程性考核,加大过程性考核在考核结果中所占比重,但不可否认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法还比较普遍。对于相当多的课程,许多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笔试形式,考核方法较为单一,考核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组建多元参与的考核标准制定小组。考核标准是教学和考核的基本参照物,考核标准的制定应当尽量客观、规范、全面,既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又能反映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和需求。考核标准制定应由行业、企业和学校三者共同制定,由行业主导,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因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会更多地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在考核标准制定时应充分听取和尊重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合作企业作用,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体现在相关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上。

(1)单门课程的考核。专业课程体系所列各门课程是教学组织和实施的基本单位,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标准,规范考核的必要内容。对于现代学徒制而言,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会体现较强的行业企业特点,其教学组织和实施多由企业指导师傅在企业生产经营岗位上完成。这些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也应当和普通班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

(2)综合性考核。综合性考核是指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考核或职业综合能力的考核,如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一些合作企业在学生培养工作完成后对学生进行的入职考核也是综合性考核。对于这类考核的侧重点,应重点放在综合技能考核上,考查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应用能力。

3.完善符合现代学徒制特点的考核方法。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制定考核方法和程序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职业能力考核为导向。对现代学徒制人才考核应以职业能力考核为导向,对于笔试和口试都要体现能力导向,对于专业特色较为明显,能够以技能操作进行考核的课程尽量以工作任务和技能操作作为考核方法和手段,减少笔试和口试考核的比例。

(2)以过程考核为导向。在考核程序方面,应以过程性考核为导向,增加考核的维度,如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考核,力争全面客观地考核和评价学生。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增加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尽量减少试卷式考核的比重,避免以一份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对于企业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程,应当在企业具体的工作场景和生产环境中进行考核。

(3)以证书考核为导向。为了提高考核的规范性,一些课程和考核内容如有较为规范和成熟的证书,则可以以证书考核为导向。还有相关专业课程,如有成熟的技能证书,则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相结合,或以证书考核代替课程考核。

(1)巩固学校在考核中的主导地位。学校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人才考核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学校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程,学校承担主要考核责任,学校在考核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特点,吸收企业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优化考核方法。对于以企业承担主要任务的课程,学校在考核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教学质量和考核效果。

(2)发挥企业在考核中的作用。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主体之一,承担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很大一部分课程是在企业完成教学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企业在考核中的主导作用。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相关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由企业承担考核的主要职责,企业师傅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当成为对学生(徒)考核的主体。

(3)适当引进第三方独立考核机制。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考核是现代学徒制学生考评的发展方向,体现了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条件比较成熟的行业和专业可以适当引进第三方独立的考核机制,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如引进行业权威证书,通过证书的考取检验学生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技能掌握水平和程度。

5.规范考核结果的应用。

考核结果应用对于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发挥考核对学生(徒)的学习导向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考核结果应当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评奖评优活动。作为评判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应用于鼓励学生的各级评奖评优活动中,如三好学生、学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

(2)企业入职和定岗依据。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考核结果应该作为企业入职和定岗的依据。为学生设定入职和定岗的门槛,只有通过考核,达到入职和定岗的门槛,毕业后才能够到企业入职。对于相关考核不达标的学生(徒),不能顺利入职,引入必要的淘汰机制。以此来督促学生学习,确保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合作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培养程序相对复杂,这就要求有区别于普通职业教育的考核机制与之相适应,在制定考核内容,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双主体育人的特点,企业要全面参与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的制定,和学校一起承担学生的考核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共育现代学徒制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贺亮明.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3).

[3]高永梅.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5,(26).

[4]马庆华,邵勇,朱进军.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践行难点及考核形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四

摘要: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以共建软件技术专业为目标,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建设、考核机制等方面,统筹推出共同管理、融合机制、一体化教学等系列措施,取得良好成效。文章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完善课程体系、增强学徒身份认同、促进“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等改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

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8月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结合自身特色,按照“依托行业、面向企业、服务天津、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出台了《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加快了现代学徒制的深入探索和推进。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试点工作。

1.搭建“双平台”,实施校企共同管理。一是学院牵头成立了包括重点企业、三所学校、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电子信息科研单位在内的天津中环电子信息职教集团,该集团负责制定学院发展目标及长远规划,协调解决组织机构内部资源调配等问题;二是学院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技术领军人物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与合作管理;三是学院与合作企业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在制度建设、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师资培训、资源配置等方面统筹安排,定期协商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委员会两个平台,实现现代学徒制从宏观管理到具体实施全方位全覆盖,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保障。2.建立“四个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一是在管理上,依托“双平台”,结合试点工作需要,融合教育教学规律与企业的规范管理,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管理规则;二是在教育教学环境上,从“理论、实践、素养”一体化来考虑制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考核,实现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融合;三是在团队建设上,选配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与具备良好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四是加强特色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促进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上述“四个机制”,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3.统一标准,开展一体化教育教学。纳入现代学徒制培养计划的学生与公司签订《企业学徒协议书》,与学院签订《学院培养协议书》,校企共同调研与梳理专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融合企业资格标准以及公司员工培训与等级认定有关内容,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交替、能力进阶”课程体系,形成“五双、五定”的操作范式。“五双”即“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基地、双评价”;“五定”即“定协议、定标准、定师傅、定岗位、定项目”。坚持“任务教学+项目思想”的思路,以项目教学为特色,在教学中将某一产品或主题分解为系列教学任务,突出训练相应的能力和素养。成立学习小组(团队),模拟职业角色分工,组织项目模拟运营及实施模拟质量及成本考核、激励,推动全过程能力培养的系统化,促进学生整体化学习水平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试点管理制度与标准规范。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一系列制度和标准。一是制定《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实施办法》《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划》《校企互派人员挂职交流办法》《校企合作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办法》等;二是出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学院教学标准》《企业教学标准》《双师型职业能力发展要求》《企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实习操作管理细则》《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细则》《学生专业学习训练考核评价规范》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标准规范。以制度和标准规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行为,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三)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

1.研究建立能力提升模式。学院结合试点发展目标及要求,研究建立“工学渐进交替、职业技能螺旋式提升”的能力提升模式,将能力培养分为三个层级、六个阶段,即岗位基础能力层,包括岗位认知阶段、职业体验阶段;岗位专业能力层包括岗位技能学习阶段、专业实习阶段;岗位综合能力层包括岗位训练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2.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学院遵循“面向岗位、突出能力、系统递进”的思路,按照“开发建设、评估评价、调整优化”的流程,引入职业资格及能力标准,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重视对市场敏感性产品及其设计技巧经验的.总结与梳理,共同开发当前有利于培养软件开发、网页设计、软件开发与测试、信息管理等人才的专业课程。3.通过大赛检验专业建设效果。学院自以来已连续9年承办并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软件技术专业将技能大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将产品设计、制作流程、工艺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评价与总结嵌入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强化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从而使课程对接大赛,贴近实际,反映技术发展潮流,促进学生向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4.重视职业素质养成。学院重视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一年级开展职业认识、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二年级开展职业意识训练、职业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品格培养等;三年级开展求职技能培养、创业教育、入职教育等。在做好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学院突出素质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坚持公共基础课服务专业需要的原则,将公共基础课、德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坚持将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5.共同实行考核评价。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班级,学生的专业课期末考评分为两部分,理论成绩占考核40%左右,实践考核由企业实施完成,约占60%。企业为主的考核包括:(1)学生按照企业岗位规范和工作标准每周一次自评,载入《学生学习评价记录表》,然后师傅对其表现及自评情况进行评价,给予等级评定。(2)师傅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完成情况对学生开展评价,并记入《师傅指导和评价记录》,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师对师傅的指导情况确立一个评价等级,由学校和师傅评价两者结合共同认定学生成绩。(3)企业管理部门根据师傅评价结果点评学生表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有附加分,对于未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要求其重修课程。总体而言,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技术路线。

二、试点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试点实施的成效。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全面提升。学院与企业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需求,按照“1名专业带头人+2名拔尖人才+4名骨干教师+教师与研发团队”模式合理配置岗位。一是从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聘请1名企业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并担任软件技术应用中心主任;二是从企业和学院选拔2名拔尖人才负责专业理论建设与学徒培养实践工作;三是培养4名专业理论与实训软件开发的骨干教师;四是组建一支由6名企业工程研发人员、10名专业教师构成的教学研发项目团队。目前,团队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占24.3%;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占89%;具有企业实践经历与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人数占97.2%。学院与企业互派人员挂职锻炼,2016年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达到19.37天,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推行现代学徒制提供了人才保障。2.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一是学院以实施精品课工程为切入点,从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容入手,以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适用性为基本要求,共同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二是定期举办课程建设研讨会,重视理论知识的分析和实践经验方法的总结提升,并将之融入课程教学。目前,软件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了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构建“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等4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了12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双平台,学院重点建设了软件技术等3个实训室、1个软件技术应用开发中心和3个校外实训基地。3.通过一体化培养,校企育人质量大幅提高。企业从学生一入校就全面介入、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全新的课程使得学生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对职业规划有了正确的定位。学徒身份的体验,使得学生通过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以及企业发展、管理、安全、责任、纪律等教育活动,其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增强了就业竞争力。2016年7月首批试点学生150人顺利毕业,其中进入合作企业23人,其余近百人进入天津市知名软件企业,均能胜任其岗位工作。4.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和服务教育教学。学院历来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着力点,通过学生专业社团活动、校内职业技能评比和省部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2016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赛项中获得一等奖。学院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宗旨,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更多地把比赛成果应用于教学,更好地为专业建设服务。大赛期间,软件技术系还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校企合作交流、专业教学观摩、教材和实训设备展示等活动,强化了技能大赛引领和服务教育教学功能,加强了与用工企业的联系。

(二)存在问题。

1.试点处于摸索阶段,教学实践的力度偏弱。由于投入大、见效慢等因素,企业在合作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仍然不强。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稳定完善的政策支持,无法在实习实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科技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上,或多或少存在院校授课和企业教学理念分离的现象,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方式亟待完善。此外,学校考虑学生安全、个人意愿和家长反应等因素,不会轻易加大教学实践的强度。2.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教师长期在课堂上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一线操作经验不足,在结合案例讲解时难以深入。在调查学生对学校的期望时,7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实践课程教学,这对学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是很大的挑战。3.学徒对企业环境适应性较差。学徒进入企业实习,环境和身份转变都很大,学生本身也存在诸如因不了解工作内容而适应能力差、职业情感不强等问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在校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他们的用工需求。

三、改进对策。

(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应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针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将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高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比重,开展角色互换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引入企业文化,增强学徒身份认同感。

让学生深刻理解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和精髓,明确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培养先进的职业理念和浓厚的职业情感。坚持主动引入企业先进文化,开展“我与企业零距离”等主题活动并使之常态化,让学生在开阔技术视野、提升职业技能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增强学徒身份认同感。

(三)通过校企人员交流互聘,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通过校企双方制度框架的系统设计,将制度约束和机制激励相结合,改革教师聘用和考评机制,加快引进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应用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聘请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使其开阔视野,跟上世界潮流。遴选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和培训需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傅的互动交流。通过组成“一师一徒”“一师多徒”或“一徒多师”等多种组织结构,促进“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

合作共赢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践需要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必须从招生到毕业各环节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保障,才能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得当,工作得到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2]郑永丽,侯滨滨,孙娜.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研究: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6):254.

[5]王钧.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志和机电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60-161.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五

20__年,我市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加大人才引进、盘活、培养和使用的力度,着力开发人才资源,提升各类人才的潜力素质,全面促进各级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努力创造人才智力“柔性”流动体制,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给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加强领导,切实做好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

2、抓政策落实,为构建和谐人才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人才工作政策。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用心营造“创造机会,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搭建平台,让能干事的人有平台;提高地位,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工作重大政策及会议精神,将中央、省委、市委的相关规划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加强人才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党政人才和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的信息档案。加大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

用心向财政部门争取60万元资金,探索建立人才工作专项基金,以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困难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救助及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了激励企业人才创新创业的奖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促进了各类人才的竞相发展。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定期编制人才工作简报、举办人才工作座谈会、企业家论坛,在__电视台开设了“人才之声”专栏,在___上开辟了“创业标兵”专栏,树立了何谧、胡文华等20为行业创业先锋。用心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工作,为人才成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抓机制完善,确保了人才工作协调发展。按照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新要求,结合实际,继续完善人才工作各项制度,为人才队伍建设带给制度保障。一是继续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成员单位沟通信息,交流工作状况,协调落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有关工作,研究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总结经验,推进工作。二是完善人才工作报告制度。规定各单位要按要求及时向市委组织部报送人才工作状况和做好相关人才信息库的建设。人才工作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和重要事项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报。三是完善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各单位明确专门职能科室和人才工作联络员,根据单位分工和部门职责,确保有专人负责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人才工作。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

1、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深入推进“三大人才工程”。

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以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切实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年来,全市累计培训党政人才___余人次。其中,举办20__年度全市领导干部培训班_期,共__余人,完成上级调训__期,__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才__余人次,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__余人次。在市委党校举办一期回乡创业人员培训班,__余人参加培训。实施“三个一批”锻炼机制,选派__名干部到上级部门、信访部门、社区组织挂职,加强锻炼。

三是尖端人才激励工程。在初年的全市三级干部会上对4名__市学术带头人进行了通报表彰,召开了__市企业家协会年会,对优秀企业家进行了奖励。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对工业企业经营者实施特殊津贴的意见》,对年度实缴税收过__万以上的__位企业家人才实行了特殊津贴。年底在全市开展评选活动,评选出名企业领军人才、__名优秀党政人才、__名企业创新技术人才、__名宣教卫专业人才、__名农村实用人才。透过探索人才机制、管好专项资金、造足舆论声势、用活政策激励,使各类人才尽情施展抱负、展示才干,全身心地创新创业。

2、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强化“三类人才”开发。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强宣传力度,在__电视台播发了招生公告,召开会议专门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布置,到各镇处进行了督办,各镇处还向各村组发了宣传单。出台了《__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管理办法》,__电大全年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89人,并在农业、畜牧、水产、经管等涉农部门聘请了_名兼职教师,聘期_年。组织各镇处组织委员、市直成员单位相关人员赴__等地进行了为期5天的人才工作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管理工作考察学习。

配合上级组织部门,选聘1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摸清底子,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出台了《__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用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多次召开基地建设成员单位协调会,基地省级预算已全部到位,市级配套资金已列入20__年预算,土建、装修等主体工程已完成,我们将着力把__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为__一流的示范基地。20__年全市以各种培训机构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为主要载体,培训农民__余人次。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六

分型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而探索的一种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分型培养的基本内涵,探讨了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改革思路。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年招生总数和在校生规模庞大,同一录取批次的学生在生源质量、入学动机、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化加大。这就要求高校要从以往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来重新思考并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问题。因此,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目前众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发展需求,依据学生“材质”特点进行分型培养。

分型培养,就是承认学生差别,尊重学生个性,包容学生缺陷,挖掘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根据学生成才需求和发展目标来设计其成才方向、成才类型和培养路径,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释放足够空间,给予学生充分支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积极的条件,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有特长、有优势的人才。显然,分型培养是一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本质是因材施教,目的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发展为本,为学生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宽松的培养环境。

人才分型培养的实现,其关键在于优化制订与之相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优势进行系统的配套改革。

传统的人才培养依据整齐划一的专业教学计划来实施,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为评价标准,显然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按照人才分型培养的思路,就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为宗旨,科学定位培养目标规格,既重视共性提高又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管理机制优势,整合课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制定合理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实施路径。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成才、发展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分工精细固化,高等教育强调专业对口,曾经走过了一条专才培养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职业岗位的多变性,高等教育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向广博方向发展,于是又推行通才教育。通才和专才两种模式,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各有优劣,但完全割裂,由教育管理层采用自上而下的包办式推行,则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诉求。实际上,市场经济对通才的需求,只是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通才与专才,而且也需要中、低等各层次的通才与专才;不仅需要少数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必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这种层次性,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到学生这个被培养对象的发展与成才需求。如果从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有的学生将向专业高深方向发展,攻读更高级学位;有的学生将从事技术应用;有的学生将从事技术操作或技术管理等工作。由此看来,尽管相当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将应用型人才确定为学校的培养定位,但也不能整齐划一,而应对学生的发展诉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对向学术型发展方向的一部分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于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发展方向的大部分学生,要给予充分支持,使其成才优势更加凸显,潜力得到最大发挥。

做好专业能力分析,就是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紧扣学生成才分型培养目标和规格层次定位,确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分型拓展能力,做好各能力项目选择与要素分解,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提供支持依据。在专业能力分析过程中,在纵向上,要确保给予学生精深学问的可能;在横向上,要尽量减少必修课程的学分数,增加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的开课数和学分数,允许学生向广博型发展,向相邻专业漂移。为此,通过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来支撑人才分型培养,使共性提高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其中通识通修课程全校统一构成第一平台,给学生跨学科选择课程的可能;学科大类打通形成第二平台,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并能在专业间自由选择;同一专业可平行设置多个模块(方向),便于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分型发展的需要,柔性设置分型模块课程,为学生向学术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发展方向提供相应成才路径。此外,对平台课程可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学分,实施分层分级教学,并由多名教师同时开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进行选择。

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便于学生选专业、选课程及分层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改变了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能结合自身个性,实现分型培养、个性化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也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素质。因此,实践课程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实施路径。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定位和共性要求,加大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打破原有的以课程设置实验、按专业严格划分实验及实习界限的条块分割局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既注意到各环节间的独立性,又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为重点,构造基础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等模块第次推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分型培养目标规格定位设置相应模块,在教学实施中有所侧重。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工程性,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就业教育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受校内资源有限和实习过程监管力度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实习内容与专业脱节,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在内容和时间上割裂,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创新产学研模式,促进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一方面,可安排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学生到对口单位实习、到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中的实践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使自己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人才外包集中实习模式,进行项目实训,完成整套教学过程,并在合作方的推荐下促进学生就业。这种形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校内软硬件资源不足的压力,拓展了学校的实习、就业基地,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也可以推动学校自有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校产学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分型培养的目的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发展为本,通过扬优护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必然内化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并形成学生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全面自由发展所必需的人格素质、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胜任工作并有所创新的专业素质。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过程而言,素质教育更侧重强调受教育者具备宽泛的研究视野,及在某专业领域的突出造诣;与此对照,针对大多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过程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从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培养体系和创新培养模式。

为此,就要将素质拓展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也是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尊重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素质拓展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依托,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科学的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素质拓展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社团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各类学科竞赛及文体比赛等内容。

按照分型培养思路指定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人才分型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路径。人才分型培养方案的执行与具体操作,还要涉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力度,构建于分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体系,真正将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人才分型培养落到实处。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七

随着国家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从酝酿到出台,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现代学徒制在实践中也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创新点,它能够为我国高职教育增添活力,突破现阶段的发展瓶颈问题,促进高职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被视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基于此,本文就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八

1.科学分析行业背景。

园林绿化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业富民、创绿色江西”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江西、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对园林绿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园林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园林绿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材料生产——养护管理的系统流程为产业链的绿色生态经济。目前,全省有各类园林规划设计单位10余家,园林工程施工企业100余家。

在产业规模和从业人员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少问题也随之出现。理论研究不足,新技术研发力度不够,中初级技能人才缺乏,园林施工员,养护管理人员的缺乏,是目前行业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已成为园林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对技能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中职园林专业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

随着“江西绿色省建设”的深入展开,全省8个地市均提出了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建设目标,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同时,由于园林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市场对园林产品的质量和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根据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准确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目前,在中职园林教育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就业岗位局限性大的问题,适应能力很差。

其次,是人才培养中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以及课程标准。在中职校中,随意设课现象严重,在校期间生产性实训时间和实训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学生接受的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向行业输送中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再次,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不强,很难快速适应工程需要。由于没有真实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或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开始参与社会实践时,往往手足无措,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为各门课程分别在三年中先后开设,中职生文化基础差,到毕业时,较早学过的一些技能,已经忘记或不熟练,如某些常用的知识点使用等,所以要半工半读,订单培养教育。

(2)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根据市场调研,行业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园林植物保护、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园林设计基础;了解土方、园林给排水等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在本专业相关岗位看懂园林工程施工图;具有一定施工管理及招投标能力;掌握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定位。

首先要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应有较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其次培养适合园林企业需要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再次培养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具有特长,在园林的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能力的中级技能型人才。这样一来园林绿化专业建设成为省内起示范性作用,在国内林业行业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专业。

(二)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在对人才市场进行了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设计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到校外培训基地、实践基地培训、实践,成效显著。

1.根据三大核心能力,构建三条培养线路。

第一条是园林工程初步设计能力培养线路。通过园林制图、园林美术、园林效果图手绘表现技法、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材料,使学生掌握园林项目的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基本能力。

第二条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含招投标)能力培养线路。通过园林工程预算与招投标、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法规、使学生具备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和预决算的能力。

第三条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能力培养路线。通过栽培学基础、园林植物、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盆景插花技艺,使学生掌握植物栽植施工和养护管理的能力。

2.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确定“三阶段”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将2个学年4个学期的教学安排进行重新设计,形成三个梯进式的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在前3学期,完成以典型工作任务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同时,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任务需要参与园林栽培技术部分环节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单项专业技能,获得岗位经验,提高职业基本素质;第二阶段,在第5学期安排0.5学期,利用紧密型合作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模拟园林公司(或项目部)为组织形式,以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完成三阶段递进式的《园林专业综合实训》,锻炼综合专业技能,强化职业素养;第三阶段,第6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或就业实习,以准员工的身份到企业预就业,完成职业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3.“四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教学与教育相结合,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思想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通过文化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社会能力锻炼融于学生日常生活及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交际能力。通过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调研人:文娟。

发布时间:2012.03.26。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十九

2015年4月7日-10日,自治区教育厅受教育部委托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评估并进行了及时反馈。对于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提出的反馈意见,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立即行动,通过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及在全校教职工中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等形式,认真总结评建工作、梳理反馈意见,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我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整改思路和措施。最终经学校党委认真研究,形成了我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方案,并进行了有效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全校动员,整改为先

整改方案一经形成,学校专门召开了全校性整改工作动员大会,从整改的指导思想、措施和步骤等方面进行的一一分析,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全体教职工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并要求依据整改方案,按照层层落实、逐级负责的原则,以整改方案实施为目标,围绕教学中心,结合本职工作,全力以赴保证整改工作的落实,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成效。

二、逐步推进,破解问题

我校的评估整改工作通过半年来对整改方案的实施,在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上都有了明显改观,整体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逐一汇报:

专家组意见一: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较弱,师资队伍的数量、

2

结构、质量,亟待提高;

整改情况:

3

校级教学名师10人。

2.增加了专任教师数量

(1)实施了专任教师聘任“双轨制”。由于新进学校的教师受编制等限制,实行编制内、编制外(学校代理)的人事制度“双轨制”,3年一个聘期,考核合格者继续聘任,每个学期考核一次,不合格者随时予以解聘。通过“双轨制”的实施,新增专任教师8人。

(2)通过各学院的挖掘和引进,从行业、企业引进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不断更替、充实专任教师队伍。

3.提高现有教师学历层次

专门召开全体教学人员大会,重申学校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政策,保证《新疆职业大学教职工攻读学位及参加培训进修的暂行规定》的落实。

根据自治区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关于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人员,须具有硕士学位方能晋升副教授的规定,我校专任教师自2015年起,3年内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否则学校将不在教师岗位聘任;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师须具备与硕士学位相当的国家高级职业资质。学校努力创造条件支持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今后学校新进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

4.逐渐改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1)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层次。不具备高校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自2015年起,三年内(至2012年底)需转评为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否则学校将不在高职教师系列聘任。确因工作需要的,经过学校研究可以高职低聘。学校积极主动支持这些教师转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

4

(2)着力改善校内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状况。目前学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中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较少,针对加大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学校已出台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一是可采取脱产学习的方式,提高拟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外语水平;二是实行学术休假制度,给予一定的时间专门进行科研工作等。在学校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优先推荐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人才培养工作整改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人才培养考核报告范文怎么写篇二十

摘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结合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之一“课程对接岗位”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通过对现有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立足学前教育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行工学结合共同开发学校专业设置与园方需求对接的课程体系,结合学徒在幼儿园培养的实际需要,调整与优化课程体系,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打破学科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还要求融入幼儿园工作岗位的技能和理论需求,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因此,构建与优化《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是一个持续探究的过程。

一、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基础。

本研究立足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根据专业课程要求和幼儿园岗位要求,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开发课程体系,结合幼儿园培养的实际需要调整与优化课程体系。1.现代学徒制政策导向。8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9号),明确指出把握试点工作内涵,“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这充分体现出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双身份定位、双导师培养的鲜明特点。自《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颁布之后,年8月教育部公布首批165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4月,湖北省教育厅下发《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鄂教职成〔〕2号),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逐步铺开,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实验与改革工作。2.依托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响应国家政策,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大胆尝试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学前教育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以中高职衔接技能高考为契机,充分发挥湖北省学前教育职教集团的平台作用,20学院与集团内8所幼儿园、19名学生分别签订三方协议,开展现代学徒第一批试点。第二批试点合作幼儿园有三所,学徒有三名。学徒与幼儿园双向选择,最后签订学校、幼儿园、学徒三方人才培养协议,10月9日第二批学徒正式下园,第二批试点在落实经费保障、明确学徒身份、强化双导师合作等方面做出积极调整。

二、优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实践。

在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幼儿园岗位能力培养出发,确定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幼儿园工作岗位的特点重构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1.优化路径。第一批试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校为主,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和幼儿园岗位的特殊性以及组织保障等因素,第一批试点出现经费支持不到位、学徒岗位难定位、双导师未协同等典型问题,经过校企双方多次研讨,第二批试点在落实经费保障、明确学徒身份、强化双导师合作等方面做出积极调整。第二批试点课程体系是调整与优化的关键时期。2.优化阶段。第一批试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在校课程模块为主,以第三阶段为例。第二批试点课程体系在第一批试点的基础上,从幼儿园岗位能力培养出发,确定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学徒在幼儿园工作岗位的实践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并优化课程体系,形成《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以合作幼儿园丁字桥幼儿园为例)。基于“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幼儿园合作实施三段式的岗位能力培养,学徒对于课程的学习,按照工作任务驱动,指导教师和幼儿园事先列出学习任务清单,由幼儿园师傅监督完成,指导教师和师傅以案例教学方式对学徒进行现场授课,指导点评。基于岗位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模块化教学和项目教学,理论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题辅导,综合提升技能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第一批试点19名学徒是在学习系统学习一个月再下园,第二批试点3名学徒是直接下园。

三、优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原则。

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成为学校与幼儿园合作的纽带,优化坚持两个原则。1.以培养学徒多元能力为目标。课程设置建立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性原则基础上,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实践。实践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为导向,解构学科体系课程,突出实践课程的主体性。通过对幼教机构进行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具体工作岗位,分析梳理各岗位工作过程、职业能力需求,分三阶段的不同岗位需求,构建以模块教学和任务驱动为载体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学徒的多元能力为目标。2.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岗位相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践与理论兼备的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考虑满足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理论知识、职业素养。通过双导师联动合作探讨,结合幼儿园实际岗位调整并优化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学校课程与幼儿园岗位要求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离校后的技能掌握程度,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成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载体,合作幼儿园依据课程体系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徒培养模式。以此为载体,各合作幼儿园对学徒在幼儿园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评价反馈,以便于科学规范的培养。本试点处于探索阶段,制定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处于在研阶段,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完善和提高。现阶段我国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仍受众多因素制约,现代学徒制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要得以顺利实施,绝非一校一园之力可为,离不开政、校、园多元参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宋文华,潘志忠.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体会[j].现代职业教育,2016。

[3]赵志群.现代学徒制离政策目标有多远[n].中国教育报,2016。

[4]李蕊.现代学徒制:开启校企深度合作之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张万红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