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27:30 页码:11
最新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大全10篇)
2023-11-12 19:27:30    小编:ZTFB

自律是指个人能够自我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它是成就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和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篇一

考核模式单一,考核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过去一贯采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答卷的形式,基本考的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和重复前人劳动的能力。而没有考查出学生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等能力。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准确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缺乏开发和创新能力。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有机化学理论课的考核阻碍了有机化学的全面改革。而有机化学知识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等方而也尤为重要,有机化学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长此下去,培养出的人才怎么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此必须对有机化学理论课的考核进行改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或取得题库。

多年来有机化学理论的考核一直是谁授课谁出题谁改卷。这样容易出现两种弊端。一是出题教师根据自已的教学模式和固有习惯出题,很容易造成教师出题形成固定模式,长年无变化、无创新。二是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和隋性,根据老师的讲课和辅导内容复习,造成学习不下功夫,复习不用过多时间,更谈不上创新意识。近年来我院实行“考教分离”即由授课教师出两份题型,内容相近的试卷再由教研室出题组或另一位教师根据前两份试卷出第三份试卷,改卷由出题组改,但这只是形式上的考教分离,因为考的内容仍在授课教师的出题范围内,要想真正做到考教分离就必须建立或取得题库。建立题库可减少每次出题的环节,节省人力、物力,增强保密性,便于保存和提用,有条件的学院或系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校内外题库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改革试题内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它是前人从实践中反复总结,升华得到的,我们首先要掌握,避免走不必要弯路,考核内容当然不能缺少。但掌握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解决实际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问题,从实践中得出新理论,再指导实践。所以试题内容还应有应用方面的知识和“启发性”,“开创性”试题,如“鉴别及分离、提纯题型”,以往总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几种纯净物放在一起让学生鉴别或分离出来即可,我认为应从生产原料、药品制备、药物检验、食品分析等实际生活中提出相应的内容,不只让学生掌握几种物质之间鉴别、分离提纯原理,还应考学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对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入手,结果如何,几种解决办法,改进建议等。另外还应增加适当的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毅力,坚定学生献身我国有机化学教育、科研及有机化学工业的决心。改革考核模式。在保留原有考核手段的基础上应采用多种考核手段并存的方式,如除了以往的闭卷和开卷考核还可以进行口答式、论文式、应用式等。条件较好的学院,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有机化学的考核,也可以改变以前那种相同试题全班共答的模式为随机调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难度的考核试题内容,并且根据答题情况以五分制或百分制判定考核成绩。甚至在办学机制先进的学校可以对有些学生提前修完有机化学理论课,提前对其考核,考核合格者给其相应的学分。

对有机化学的考核进行改革,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如建立题库,需要组织专门的人才做大量的工作,所建题库和共享试题不一定同时适合大、中专和本科、成人教育。有机化学理论课考核的改革还要求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首先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学生,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并且自身要钻研业务,及时吸收新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新动向。另外有些学校由于资金问题,不能拥有足够的计算机,或及时更新软件,这些问题的存在,我认为是可以处理和解决好的。如建立试题库虽然避免了每次考核出题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但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不断地修改和补充试题内容和题型;对于教师方面要规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或送出去进修,交流;至于计算机不足,我认为这只是外部条件之一,可以先从转变观念、教学方面、出题方面入手,只要认真对待,就会解决好有机化学考核改革中的一切问题。总之,对现阶段有机化学理论课的考核进行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推动有机化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的重大举措。它将影响培养有机化学方面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影响着有机化学是否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文档为doc格式。

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篇二

:表演艺术,一门从艺术整体分离出来的学科。表演的构成,则是文本与人体肢体语言如影随形的结合。声乐表演艺术是极富舞台展现力的艺术门类。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领域开始有更多艺术家们尝试用自己的肢体、行为、生活进行一个定点的创作和表演。而不可否认,我们人类的艺术文化世界,就是人类所构成的符号世界,表演艺术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符号表现。声乐表演艺术更是其中最为夺目的符号代表。

声乐;表演艺术;形式;符号。

人类生活在大千世界,面对着纷杂而繁乱的客观事物,总会产生一种无序感。因而,人们也总在认知、思考和判断各种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寻找一种可以彼此隐射的替代物。符号,也便应运而生。当我们把视角缩小到声乐表演艺术,这一与艺术联系极为紧密,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门类,若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研究时,我们不妨也将其与符号挂钩,进行一种思维和行为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对比诠释,诚然,更是一种艺术与符号的对话与交融。

表演艺术是一门结合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声乐表演艺术与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都服从于一定的审美意识,讲求美学原理。那么,就必须建立起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能让我们去衡量、判断某个作品美或不美。声乐表演艺术从定义上来看,不难看出,它具有十分广义的涵盖面和广识度。艺术是精神的生命贯注于物质之中,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表现出来的勃勃的生机。表演就是将艺术又上升到了一个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的层面,因此构成表演艺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演唱者本身就是运用自己的身体各个机能的调动,这也是区别于其他音乐门类最大的一个特殊性。再加上演员自身对文本的二度创作和理解,将声乐表演艺术进行一种无限的升华后,让观众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遐想出无限的空间,拥有视听一体的享受。

声乐这一门艺术,在中国可以说是与历史同步的一种艺术门类。追溯这千年的历史,阅尽这千年的变化。声乐艺术的代代相传已然变成了一种不可从生活中分离的传承。那么随着最原始没有记谱的口口相传,再到歌谱的出现,声乐艺术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加之世界形势的全球化,艺术文化的传播也不仅仅局限于本国。放眼世界,众多的声乐艺术交织于一起,才有了世界舞台上一次次美丽的绽放。声乐表演艺术也有了具体而明晰的分类。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从名字上来看,必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就中国而言,民族唱法包括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等。民族声乐的衍变必然与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以及民族风俗有着极大的联系。从风格方面来看,地处北方的民歌要豪放粗犷一些,南方的民歌则委婉灵巧一些;高原山区居民声音高亢嘹亮许多,平原地区民歌则要舒展自如一些。由于民族唱法的产生,孕育在了民俗声乐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当中,因而,演唱形式也是多姿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美声声乐表演艺术,美声准确来说,起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的意大利,是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和灵活准确的声乐技巧的歌剧唱法。论歌唱方法之本意,它不仅仅是一种唱法,还是一种表演形式和一种声乐学派。毕竟起源于国外,因而演唱过程中,不仅仅是方法的区分,更多的是因为母语的不同,所以演唱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因为其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更低的发声位置,因而声音凸显着金属般的色彩,浑厚,以柔为主。通俗(流行)声乐表演艺术,从字面来看,就是一种风靡于社会的风格多样,没有固定模式,追求自然、随意,强调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去演唱的一种歌唱艺术。由于它与前两种歌唱表演艺术相比,较为接近生活,贴近人们的说话习惯,所以,很多的人都可以加入演唱过程中,流传度和传唱度非常广。随着专业性的通俗唱法进入各大专业院校,其得到了真正的研究和普及,因而作品的难度和技巧的难度都有了增加,越来越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原生态声乐表演艺术,来自我国民间极少数人的口中,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原生态的歌唱方法接近于人类的自然发声方法,发声原理就是接近于新生儿的啼哭。所以原生态的声乐表演艺术的出现,对我国的民族声乐乃至世界声乐的发展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也是声乐表演的一大特色。

艺术,自古以来都是文艺百家不懈探求的问题,正是因为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社会也有必要的助推作用以及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所以人类才努力去揭示艺术的本质和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符号的产生,其实是一种思维、审美意识、精神的诠释,更多的是人类对于艺术主观意识的态度强调。艺术符号也深化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同时成就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和产业。纵观古今,艺术符号贯穿始终,各种艺术门类的领域,各个艺术形式的符号,都拥有时代性的烙印。当然,艺术总是具有审美特性的。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是一种精神的高层产物。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所有的美一定是真的,为了达到艺术符号的最高境界的呈现,就必须不仅仅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偏离自然,体现更为崇高的情感和意义。人们常说,艺术就是反映人类情感,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形式,艺术符号往往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在某种情景中展现出来,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穿透事物的本质。

提及声乐表演艺术符号,我们不得不从表演艺术符号来进行了解和分析,不得不认真地提到一个符号学大家埃罗塔拉斯蒂,他认为表演符号学是他毕生最致力研究的“存在符号学”当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人生就是一场从生到死的表演,表演就是人类由内而外的展示。而当表演作为一个文本示人的时候,它便有了一个值得每个人为之深思的起点和文字的终结。表演者就是文本中分离出来进行演出的部分,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过程。声乐表演符号的载体是身体,当然我们将其与体育运动相提并论也并不为过。因为任何一种表演,即便是一种机械性的表演,也需要身体做功,也是具有身体性的。尤其是声乐表演,站在舞台上那一个定点的开始,便已经开始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艺术的呈现。表演者的身体感觉是控制表演符号表意的行为的基础。作为声乐歌唱者,当然会明白,艺术的呈现,是收缩自如,强弱分明有对比的音乐,才算是完美的表演。此外,表演艺术符号还体现内心的一种控制。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一位实力了得的歌者在舞台上表演,作为一个专业的歌唱学习者,总会不经意间进行内心的模仿,欲求自己也如此华丽地表演。这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内模仿”,这种表演符号的替代是在观众的心里去表现和完成。那么这样的一种身体感性,必然也算作表演符号的内在感性和接受。总而言之,身体感觉是表演艺术符号的核心,没有身体性无所谓表演符号的形成,当然这个特性也就是区别于其他符号特性的最重要的一点。表演符号,让艺术符号产生至今,有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的意义。人类一直去寻找属于符号的定义和差别,而表演符号则是运用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呈现方式,让人类有了新的理解和定义。

既然我们一直强调表演艺术符号其核心是身体性,同时,声乐表演艺术又是非常符合这一特性的表演艺术门类,那么与之相伴而来的身体性所引发的自然反应必然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和分析的内容。当然表演本身就是一种传达的过程,这种传达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声乐演唱难度的大小,以及演唱者专业技巧的能力和舞台经验的丰富与否,都会使身体性产生不可预知的情况和反应。这也就是所谓紧张性造成的肢体和心理的变化。但是适度的紧张,却也是表演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这种紧张性必然可以控制身体性,随着剧情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花腔女高音演唱,这是一种极富舞台展现力的歌唱,由于起源于意大利的歌剧演唱,随着美声事业的发展,它的流传延续了美声伶人演唱时的技巧和花样。在《图兰朵》当中,夜后的歌唱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作品中最富代表性的,当夜后出场时,伴随着非常灵魂性的歌声出现,我们不仅仅为夜后的声音所打动,更重要的是歌曲演唱的连贯性、面目表情的泰然自若,以及高难度高音断唱,给人以非常美的展示和表达。这样的歌唱表达必然要与歌唱者自身身体性的控制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才会展现出高超的效果和常人难以企及的声线表达。

提到声乐表演艺术,不能不提出对声乐表演艺术主体的研究,那就是歌唱者。在上文也提出,表演艺术符号的核心是身体性,那么将其付诸实践的便是歌唱者。歌者要融入表演当中,就需要“全身心地与角色合一”,当然,许多人会提出,这是种悖论性的提法,但是不可否认,这一点是表演者所必须达到的基本的歌唱素质之一。当然,这一个基本点对于歌者的要求就颇高了,需要演员从剧本的线性中看出外化之物,而与自身内在“合一”,那么要展现出来的“合一”便是所谓的“外化”与“内化”的和谐统一。例如歌剧艺术表演,这是诸多艺术门类最为直观的以歌者的主体形式呈现的表演艺术形式,其基本特征就是歌剧演员创造舞台角色形象。歌者要做到的是在舞台这个空间来展现时间的延续。在演出过程中,不仅仅简单地表达出角色外在所处的情境,而是要深刻地了解角色与角色的关系、角色在表演过程中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作品的走向究竟在何处。这些看似是连贯性的过程,都需要在时间不断延续发展的过程中,由外而内地展示出来。

关注声乐表演符号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表演的“不确定性”。任何艺术表演都有在表演过程当中出现意外的可能,因为表演本身就是持续性的、连续性的、进行中的,甚至可以说是可变性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时候也会在表演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表演艺术中经常提到的“即兴性”,这一点,在很多的表演艺术门类当中都会出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曲的呈现必然要与其年代背景和作者当下所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进行紧密的联系和呈现。但是所谓的艺术呈现,都会如人们常说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每个人对待作品的不统一性,造成了诸多作品表现出来的包罗万象,造就了一首作品的不同演绎。比如中国原生态演唱作品,由于它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差异性,另外各个地区方言不同,造成了艺术整体呈现出独特的差异性。甚至可以说,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歌手演唱,对于旋律的把握大致一样,但是棱角性的音符、装饰性的音符会随着个人的理解而进行改编,甚至临时性地改编加花。这种表演艺术的“不确定性”并不仅仅出现在不同人演唱同一首作品,甚至同一个人在演唱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阅历,都会给声乐的演唱带来不同的效果呈现。所以“即兴”也成为表演艺术符号的关键词,使艺术表演的魅力指数极大增长。

声乐表演艺术,通常被许多人认为是歌唱者的工作,其实不然,每一类型声乐表演都是源于人类对生活中平常不过的说话语言进行的升华和提炼,并且在人类身体机能可以调整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升华创作。对于表演的渴望、想象才造就了如今在各大媒体、舞台上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绚丽无比的精彩歌唱表演。若说声乐表演是一种舞台的升华,那么这一观点恰恰与艺术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就表明,声乐表演是艺术划分出来的一个分支,如果歌唱表演仅仅是一种空洞乏味的表现,那么这样的生活已经具有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观众会与舞台上的歌者一同感动,一同流泪,就是因为在这个微妙的空间,产生了一种叫做共鸣的“磁场”,恰恰将歌唱中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与观众有了新一轮的互动。所以经典的歌唱表演艺术才会永垂不朽地印刻在人类的脑海当中。符号学这一门较为广义的学科,与各种门类都可作一种深化的结合。与声乐表演艺术的对话,会让作为学习者的我们更加明白艺术符号的真谛和艺术符号以媒介形式传达给我们内心的真实表达。这些文化学科的融合,必然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1]冯钢。艺术符号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xx.。

[2]袁立本。演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

[3]王丽慧。歌声中的文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

[4]黄华新。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xx.。

[6]姚丹。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

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篇三

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又译作波德里亚、博德里亚,港台多译为布希亚),法国著名思想家,也是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的后现代理论家,他用极端的“仿真”理论从消费、信息、传媒和技术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由“拟像、符码和超真实”所组成的后现代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作品被广泛译介到英语世界,迅速确立其“后现代理论精神导师”之地位。鲍德里亚一生著作颇丰,发表了20多本著作和200多篇论文,对媒介和消费社会进行激进的批判,积极反映社会现实问题,评论范围涵盖了西方当代社会所有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现象,包括:《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生产之镜》(1973)、《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忘掉福柯》(1977)、《在沉默的大多数的阴影中》(1978)、《论诱惑》(1979)、《拟像与仿真》(1981)、《致命的策略》(1983)、《冷酷的回忆》(1987)、《恶的透明性》(1990)、《完美的罪行》(1995)等。

从鲍德里亚著述的中文翻译情况以及目前出版的研究鲍德里亚的著作或论文来看,中国学术界对鲍德里亚的研究还略显薄弱和滞后。迄今为止,翻译成中文的鲍德里亚著作仅有五部:《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版),《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xx版),《物体系》(林志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版),《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xx版)《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xx版),在罗钢、王中忱主编的《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版)中翻译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章节,还有很多极具学术厚度的著作和论文未被译介且知者寥寥。

人们开始注意到鲍德里亚,是在阅读哈桑、杰姆逊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著作时,发现这个法国人的名字被诸位后现代主义大师反复提到。一直到1994年王岳川在发表于《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的《传媒与沟通:对后现代文化交流的透视》一文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鲍德里亚才得以正式进军中国学者的研究领域。该文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概述了丹尼尔·贝尔、杰姆逊、查尔斯·纽曼、伊格尔顿、阿多诺等人对传媒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但作者认为这些大师的论述并不全面,未彻底进入传媒的社会文化层面的纵深分析,因此在第二部分作者集中篇幅介绍了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王岳川在为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撰写“后现代主义”一章时,又把这部分内容几乎原封不动地挪入其中,小节标题为“布希亚德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在王岳川本人的其他描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著作或论文中也始终保持着对鲍德里亚理论的介绍。继王岳川之后,,盛宁连续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介绍鲍德里亚的文章:《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和《危险的让·鲍德里亚》,并对鲍德里亚的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这是笔者能够查找到的国内最早的专题论述鲍德里亚的两篇文章。19季桂保以《鲍德里亚后现代思想述评》为题所作的博士论文,介绍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符号政治经济学和后现代文化批判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是国内第一篇对鲍德里亚进行专门研究的博士论文。此外季桂保还发表了《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述评》、《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文化观》等研究文章。20xx年,佘碧平出版的《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一书以“鲍德里亚尔的后现代主义”为第六章标题,向读者概括和描述了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20xx年,俞吾金出版《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第八章标题为“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的牧师”,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象征交换理论以及鲍德里亚后期的后现代性形象进行了阐释。石义彬20xx年出版的《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西方传播思想研究》一书的第五章一仿真、超真实和内爆为关键词勾勒了鲍德里亚的传播思想和理论图景。夏光20xx年出版的《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一书的第五章为“博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模仿”,除了对鲍德里亚的早期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做比较深刻的分析外,还谈到了鲍德里亚后期著作《恶的透明性》和《美国》中反复出现的“仿真”(simulation)和“诱惑”(seduction)两个概念。20xx年出版的金元浦主编的《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收录了王岳川的论文“鲍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文化理论”。20xx年出版的曾耀农的《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批判》介绍了鲍德里亚的影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此外,20xx年出版的蒋原伦所著《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以及20xx年出版的高宣扬所著《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均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保留了一席之地。

中国学术界对鲍德里亚的研究仅短短十余年,以20xx年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早期进行鲍德里亚研究的多是文艺批评界的学者,此期发表的论文也以书评介绍性的文章居多,如盛宁《危险的让·鲍德里亚》、王岳川《传媒与沟通:对后现代文化交流的透视》、季桂保《让·鲍德里亚大众传媒理论述评》等。20xx年以后,更多的运用鲍氏理论对中国文化现实进行批评研究的论文开始涌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拟像”、“仿真”、“象征社会”等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也成为解读当代社会文化现实的重要理论资源。在中国学者对鲍德里亚的接受过程中,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1.中国学者对鲍德里亚的接受与他的理论发展顺序并不吻合,是从晚期的“仿真与拟像”开始,再到早期的“消费社会”,暗含了一种时空错乱的特点。2.在对鲍德里亚的理解中,中国学者往往过于关注鲍德里亚前后期的变化,即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变化。这种观点一方面来源于西方思想界确实存在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性更迭,另一方面也直接来源于西方学者,如斯特、斯蒂文森合凯尔纳等人对鲍德里亚的解读。也就是说,中国学者对鲍德里亚的理解其实就是西方学者的观点。在《冷酷的回忆》(1991-1995)中,让·鲍德里亚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20岁是玄想家(pataphysician);30岁是境遇主义者(situationnist);40岁是乌托邦主义者;50岁横越各界面;60岁则搞病毒和转喻。”这种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同时也给我们的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

[1]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黑龙江社会科学,20xx,(5).

[2]jeanbaudrillard.coolmemoriesuniverisitypress,1996:83.

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篇四

摘要:不论是房地产项目、建筑工程项目或者是其他的项目,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贯穿在其中,因此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十分重要。本文的研究思路就是首先对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对于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做了纤细的阐述,然后分析了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四个重要的内容,包括合理的施工程序、阶段培训员工、发现施工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挖掘施工企业的资源的潜力等等,最后提出完善施工企业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是从施工队伍、现代管理方法、技术培训与咨询、立足整个工程服务的准则四个方面来分析的,对于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技术咨询;成本控制。

科技的进步对施工企业的技术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加强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因为这关系到施工企业的成本、质量以及效率和秩序。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作为施工企业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施工企业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它的地位以及作用了,然后加以研究和分析,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是否能够做到科学、合理、有效,不仅关系到施工成果的成效,而且还与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的成本控制、质量和安全等息息相关。施工企业能够做好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决定了施工企业能否在一定的期限内保质保量的将工程结束,以获取业务的满意评价。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对于施工企业的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施工企业做好工程技术管理,就可以保证工程项目朝着既定的方向有序的推进,能够为企业优化施工成本,提高质量。

2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的施工程序。施工企业要根据施工项目,确定施工的各个程序以及各个程序耗费的最长工期和最长工期,采取管理运筹学的网络图来确定最佳的程序图,同时还要确定一个备选方案。(2)阶段培训员工。施工企业工程的进展需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然后结合具体的施工安排,确定每一阶段的员工。每一个阶段的员工都有其自身的角色需要扮演,因此在对这些员工进行阶段性培训的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从员工的自身知识体系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3)解决问题。在进行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要能够及时的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然后做出防范和处理措施,将风险尽可能的去规避,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4)挖掘潜力。目前的施工企业的很多工程技术都已经成熟,但是在施工企业的员工、原材料等合理的安排下还是可以挖掘潜力的,比如在确保施工企业的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以最少的成本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3完善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项目。

(1)完善施工队伍的建设。不论技术多么先进,都是以人为中心。在施工队伍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提高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全面的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同时还要求这些管理人员对于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也能有一定的施工经验,然后多和工程技术一线工作者沟通交流,最终完善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的队伍建设。其次,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项目负责人对于工程技术项目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挑选施工企业的工程负责人的时候,要求企业能够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不要依靠关系,而应该将工程技术的操作水平、熟练程度、对于工程项目的分工与协调等进行严格的指标进行挑选。(2)坚持整个工程服务的准则。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中不论是项目的规划、项目的进度、项目的验收以及项目的投运等都不能孤立来看。因此施工企业的项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成果,应该以成果为导向,然后以整个工期过程服务为准则。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施工的时候,要首先进行工期的编制,然后一旦项目开始运行,要及时将工程的效果与对应阶段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进行比对,如果发现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弊端,要协调管理人员根据施工人员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整。(3)咨询各种技术活动。政治经济学中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技术项目管理的时候,要能够掌握技术的灵敏度,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还要咨询相关工程项目技术专家的意见,积极引进施工企业工程技术设备。同时,还可以加大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项目与高校的对接,加大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技术研发的力度。(4)推行各种管理方法。目前的发展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具有新的特点,因此施工企业在对技术工程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多加考虑其他的管理手段,比如网络工程的关键工期。对于项目工期数据的采集,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上详细的数据分析,争取达到各种资源的最优化处理。

4结语。

施工企业技术工程项目对于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质量保证、工序的有序进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需要以整个工期服务为主要战略目标,以阶段工期为节点,以施工企业工程技术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要核心,根据以往的工期时间为工期,利用管理运筹学中的网络技术法,最终计算出工期的安排、人数的规划,从而达到提高施工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目的,这对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握好机遇,根据企业的实力和战略目标,合理分配资源。

参考文献:

[1]江庆楷.简述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的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xx(06):00030.

[2]李莉.简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07).

[3]刘发荣.简论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26).

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篇五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怎么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1.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2.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3.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4.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6.论文开题报告内容。

7.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9.包装论文的开题报告。

10.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_开题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篇六

摘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内涵到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及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考虑三个方面对我国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如今,完善低碳经济整个理论体系显得势在必行。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创新。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xx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xx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xx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一、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

20xx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在其《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c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0/o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国内早期研究低碳经济的庄贵阳(20xx)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革新和政府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谢军安等(20xx)认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低碳经济是相比于基于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第二,低碳经济是对于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最后,低碳经济是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人为解决碳通量增加引起的地球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全球的碳中性经济。

付允等(20xx)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重点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李建建、马晓飞(20xx)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范建华(20xx)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的内涵:第一,在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规律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在主体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在发展内容上,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第四,在目标上,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使得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最优化,使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节能减排。

综上所得,正是由于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低碳经济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拓展。也就能看到我们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领域来看待和发展低碳经济。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其根本内涵是大致相同的,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这“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考虑。

不管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当今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得出的结论肯定都是不达标的,如何来解决当今中国低碳水平不高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要迅速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去全方位立体的推广。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公共政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谢军安(20xx)认为当今中国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高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特征以及工业化比重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着中国从“高碳”转向“低碳”的步伐。所以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中国的产业化转型和技术革新;第二,加快建立我国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从发展战略和长期目标,从国家层面到企业甚至个人层面,全面实行社会经济生活低碳化;第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第四,在全力推进科学技术革新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第五,积极推进碳信息平台的建立,构建中国的碳平衡交易平台;第六,推进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紧跟时代风向标;第七,促进低碳经济立法,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推进。

李友华(20xx)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只有科学的运用好政府政策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需有一下几个对策: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第二,加大经济投入,促进低碳经济的技术改革和国内国际间合作;第三,制度的创新,尽快完善碳排放的贸易制度,创造条件建立碳基金;第四,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可分为区域性,行业性示范区;第五,发展低碳能源体系,例如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第六,关注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农村是碳源的大户,解决农村碳汇,对全世界的影响极大。

可见,在低碳经济政策上面,基本都是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金投入,技术革新,金融财政创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的,同时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比如碳税,碳交易平台等等。从国家政策层面来推广低碳经济的效果是肯定的。如何在使各个层面的公共政策之间相互配合,产生最高最好的效率,还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2]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xx(12):1-7.

作者简介:李炜兴,男,汉族,在读本科生,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

郑楚华,女,汉族,在读本科生,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师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篇七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优化实验教学,用灵活、个性化的方式开展物理教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力。基于整合理念,巧妙结合物理模型、信息技术、生活情境等手段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能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更有利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物理课程立足于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做好有责任感的未来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物理知识体系构建的奠基阶段,对学生进入后续物理学习,培育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病,比如教学形式僵化、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思维含量不高、学习趣味性不浓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物理实验是关键,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引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创新。基于整合理念,落实以下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结合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完全可以将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教学智慧化、数字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多媒体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生动的表现形式,非常适合初中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奇心强的学习心理特性,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如果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会令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物理实验本来就具有新奇活泼的优势,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表现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因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初中生来说,非常复杂,有点类似于数学中的分段函数,成像结果分为三种情况:有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正立和倒立,还有物距和像距的动态变化规律、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更有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特殊点的成像性质,以及光路可逆知识点的融入。面对这样复杂的知识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优化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索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同时,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实验得出成像规律后,或者是第二课时教学中,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flash动画课件再一次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既可有效进行巩固复习,也更有利于将学生头脑中零碎的实验片段组合成整体,进而动态并整体地把握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入理解。在突破这样的教学难点时,多媒体课件辅助实验教学,利用虚拟实验的高效、动态功能,实现传统实验与信息化手段的优势互补,是优化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又如,学生首次接触“光的折射”的概念时,光靠课本上的简单内容和教师的简单演示并不足以让学生完全掌握各种物理现象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教学ppt,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可以顺势让学生联想站在岸上看水中物体的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展示光路的传播路径和成像,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光的折射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能够让实验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也更高效。

二、配合物理模型开展实验教学,提升推理能力。

教学的较高境界,不是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而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科学推理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但也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只要是有道理的、比较符合情理的,即使猜测有些偏差,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还可以在需要时使用物理模型辅助实验教学。例如,水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上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但它又是一个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这种知识光靠一遍遍地重复强调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自己理解了才能准确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讲讲自己对“水是怎么凝结成冰”和“水是怎么变成水蒸气的”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有学生用热胀冷缩的生活经验来解释:冷的时候水分子缩成一团就变成了固态,受热膨胀散开后就成了气态。还有学生补充说:水分子之间应该有相互吸引力,冷的时候吸引力变强,热的时候吸引力变弱。这些推测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却比较合理,所以笔者首先肯定了它们合理的地方,然后抛出正确的思路让学生再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用了水分子的模型,模拟水的变化,每个水分子用一个小圆球来表示,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用一根小木棍来表示。在低温时表现为吸引力,所以水的形态是相对稳定的固态和液态,而随着温度升高,水分子获得了足够的内能后,分子间的力转化为斥力,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就变成了气态。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都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三、联系生活情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物理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初中物理课堂中培养物理思维,以下两个方面必不可少:直觉思维的培养和生活化的物理探究。例如,在“光的折射和反射”教学中,就可以渗透直觉思维的培养:关于光线在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中的夹角关系,不妨先由教师给学生做演示,通过直接观察做出猜测。大部分学生都会发现,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是一样的。而在折射现象中,有一些学生观察不太仔细,因此误以为折射角和入射角一样大或更小。随后经过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快速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观察同类型的现象时也形成了更准确的直觉思维。对生活化的物理探究,以学生理解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之间的区别为例,可以采取将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进行。比如老式的电影放映机,投影仪的光照射到幕布上,因为幕布的表面并不是光滑的,光线在粗糙的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所以坐在任何位置的人都能欣赏到电影。而如果取一面镜子,用激光笔把一束光打在镜面上,此时发生的却是镜面反射,所以只有站在特定方向上的人才能看到镜子上的光点。这样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就能够把实验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探究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综上所述,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物理模型、结合生活情境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用智慧设计课堂,用兴趣引领学习,用灵性升华教学。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建乐.浅析教学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巧妙应用[j].中学物理,2016(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篇八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的广泛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务模式为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子商务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强烈地影响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必将引起经营管理思想、行为模式以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深刻变革。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政府和企业如何顺应管理变革的潮流和趋势,实现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以促进电子商务更快更好地发展,这些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的协调与推动,电子商务管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成为业界和学人关注的重要领域。为了促进电子商务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各国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在加强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尽快形成一套较为完善、崭新、成熟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有效指导电子商务实践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不仅是电子商务技术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管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管理科学学科发展和建设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国内外学者大多将研究热点集中在有关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伦理、法律和安全等方面,很少有学者致力于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研究。从发表的学术论文相关信息。

的内容来看,基本都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系统性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从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论文也只是近几年才问世,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与广度都远远不够。笔者于20xx年上半年在网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为检索项对“电子商务管理”进彳行检索,结果如下:从1999年到20xx年共26篇。另外,笔者利用dialog、inspec、ebsco等外文数据库和yahoo、google等国外著名搜索引擎工具,以“electroniccommercemanagement”、“ecommercemanagement”为关键词,检索到较高相关度的文献数量也很少,仅有几十条。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术界对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成果较少。从研究论文的内容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国内外对有关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来看,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大多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没有从整体上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

20世纪末,国外在信息化引起管理变革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3-4]。这些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都与电子商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术界也已开始以上述管理变革的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目前在国外,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管理理论框架已初露端倪,一种以信息流为直接管理对象,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正在形成[5]。例如,ravikalakota的著作《电子商务管理指南》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指导企业怎样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等编著的《电子商务管理者指南:从战术到战略》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各个层面的管理实践操作。

从20xx年起,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电子商务管理领域的研究。20xx年,大连理工大学杨德礼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的特点与相应方法”等12个方面全面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了一个新的台阶[6]。在学术著作方面,程大为编著的《电子商务管理》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在王学东主编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一书中,第一次论述了电子商务的组织形态、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运营模式和运作平台等理论,随后又在“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电子商务管理》中再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电子商务管理原理: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与职能、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体制、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和电子商务运作流程。

然而,目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割裂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有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在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时,并没有同时探讨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将这些管理活动纳入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加以考虑。

从20xx年起,国内外学者探索性地开展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理论化研究。他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电子商务管理活动。在美国,ravikalakota等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以大量生动的电子商务实践案例来指导企业应如何从事电子商务活a[7];等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战略、战术等各个层面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操作阁;sandeepkrishnamurthy通过对著名公司成功或失败的电子商务案例研究,帮助现在和未来的管理者借助整合的商务模型、市场和因特网技术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管理过程[9];brendakiena探讨了企业如何规划和维护网站,从实务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活动[1。]。在国内,程大为研究了电子商务运行的经济规律,并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黄建康则主要对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与战略的原理、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在国内,最早初步系统性地提出电子商务管理的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学东教授。20xx年,王学东从三个部分系统构建了面向企业应用的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企业电子商务的组织形态,明确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和企业电子商务之间的演进发展与联系;第二部分主要概括和抽象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原理,阐述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并运用系统的观点剖析了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内容,即宏观层面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战略和微观层面的以企业电子商务的“三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线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随后,王学东于20xx年明确提出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三流”的协同与和谐的观点,初步构建了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具体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明确其性质、职能、对象与体制,架构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组织与运行平台。随后,在20xx年10月,由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支持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管理”国际会议在江西财经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探讨电子商务管理问题。本次国际会议是国内第一次正式地将电子商务研究引入管理领域,这次会议所倡导的从管理视角研究电子商务、“点面结合”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管理,必将掀起电子商务管理研究新的高潮。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深度不够、范围不广、成果不多,还未能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体系。

在电子商务管理领域,协同思想的引入还只是刚刚起步,出现了一些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方面的“管理协同”问题研究,而“协同管理”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必要性等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的思想、模式、对策。根据文献统计,目前关于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的系统文献还没有,在电子商务领域有少量关于“协同电子商务”的文献。

总体看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2.3.1试探性地提出电子商务“三流”协同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模型20xx年,王学东运用系统和协同的观点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理,构建了“三流”协同互动的5大平台;高维娜将网络企业、项目管理、协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网络企业中的项目协同管理模型,并提出了基于webser-wces的网络企业项目协同管理平台;李灵运用了协同学、系统科学、博奕论的方法,初步建立了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系统模型和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机制。

2.3.2探讨虚拟企业的协同管理问题王硕探讨了协同理论在虚拟企业协调发展中的应用,关注虚拟企业各要素非线性关系,并运用协同学理论建立了虚拟企业目标函数;荆琦给出了虚拟企业实现协同管理的几种管理模式,如层次管理、阶段管理、职能管理、目标管理、盟员管理等;王学东针对虚拟企业合作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冲突,对虚拟企业的协同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协同管理体系。

当前,在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研究中,供应链协同管理已经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1995年,由国际著名的商业零售连锁店wal-mart等5家公司联合研究提出了面向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有效策略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haulee和anderson分析了协同供应链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面临的诸多挑战和价值收益等问题;20xx年,ito和salleh指出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协同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并提出了协同供应链系统基于电子黑板的协商问题;20xx年,等人研究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支持;akkermans和paulbogerd等人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模型,侧重研究了非技术因素对实现协同的重要影响。在国内,有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刚刚开始。李勇等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协同进行了研究,认为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张翠华等从战略协同、策略协同和协同技术三个方面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中,分散的、间接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方面的协同管理进行研究。而协同学在电子商务管理中系统化、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将协同理论、和谐理论与电子商务管理理论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也未触及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如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理论、方法与模式研究,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的方法与模式研究等等。

综上,国内外学者围绕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不够。具体来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尤其是在中国的电子商务管理中,理论脱离实际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情形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分散的、应用性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各行其是,没有条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也尚不能对我国电子商务管理的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直接借鉴国外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本土化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较少。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落后且缺乏经验。因此国内学者大多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为主,未能结合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践的特点,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

微观的研究较多,宏观的研究较少。国内外学者大多专注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变革的研究,而很少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政府宏观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国政府和企业界迫切需要一套完整、成熟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体系来指导电子商务实践活动。因而,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笔者认为,未来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方向是:在不断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国内外电子商务实践活动的发展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论创新;加大从宏观层面的研究力度,重点研究有关政府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加强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借鉴和深化研究成果,相互协作,尽快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体系。

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篇九

工程实施过程中,随时抽查发包单位支付分包工程款项的情况,督促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分包结算。制定《输变电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工作手册》,全面全方位指导输变电施工分包全过程管控的具体流程和工作方法。《手册》可从计划申请、合同协议、入场验证、过程管控、考核评价等五个关键环节入手,对分包管理具体实施单位、项目部每个环节“做什么”、“怎么做”进行明确、规范,要对应细化专业工作模板,明晰工作程序,便于参建单位在不同环节对照执行,也易于统一思想、统一标准,便于各级分包管理工作检查。建立对输变电工程分包管理情况动态监管机制。分包动态监管采取“各负其责,分步推进”的原则实施。各责任主体、各管理层级特别是施工总承包单位、现场三个项目部要切实落实分包动态监管基础工作。

分包动态监管目的是规范分包管理关键环节的管控方法,实现各管理层级对分包全过程管理关键环节的实时监督掌控,有效解决分包管理中存在的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突出薄弱环节,防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稳定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提高各责任主体分包管理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促进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突出分包过程管控。制定“输变电工程分包管理检查大纲”,设置针对施工、监理和业主三个项目部的检查内容,开展常态监督,并组织专项检查。严格审查分包计划、分包商资质、分包合同内容和金额、履约情况、安全协议及分包信息逐级备案情况。重点落实劳务分包“同进同出”管理责任,是否采取打卡考勤、作业前签字、安全监护等措施,分包款支付,分包合同与资金流向是否相符等关键内容;将进场人员的信息管理,分包人员的教育培训,现场分包机械机具及安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情况,分包作业施工安全方案编制、审核,分包作业安全风险防控交底等作为重点检查内容。

工程完工后,各在建项目部对项目使用的分包单位,从安全、质量、进度、机具、人员等管理方面对分包商进行评价,按“优良、一般、较差”三类评定分包商等级。建立优胜劣汰的分包队伍准入机制,实行排序末位淘汰,筛选出骨干施工分包商队伍,依托网络技术和标准工艺实训基地,对分包作业核心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考核,提高分包队伍安全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深化合格分包商名录的应用。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以协同监督工作机制为平台,采取“多部门协同,全方位管理”手段,建立分包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

采取施工分包队伍公示措施,在网站、宣传栏等位置将工程项目分包情况进行公示,明示分包队伍、项目负责人及质安员的姓名、联系电话、分包范围等分包信息,自觉接受业主、监理以及相关各方监督。将工程分包管理纳入各级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监督和定期报告的重点内容,要求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定期检查本单位工程的分包管理情况,构建起横向多部门、纵向各层级全面监督、共同治理的全方位监督体系。明确责任加大考核。制定《输变电工程施工承包商不良行为考核办法》,将分包管理按体系建设、资质管理、合同管理、过程管控、队伍培训、信息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内容,对施工承包商违反合同约定相关条款的管理行为,给予相应处罚。并结合月度例会对分包管理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对于建设管理单位存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纳入月度、季度综合评价进行考核;对于监理和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按照制定的不良行为考核办法,依次采取业主项目部考核、扣减评标分值、暂停授标、限制授标等措施进行处罚。

综述性论文范文word通用篇十

产品质量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度重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做到思想上共识、决策上共谋、胆识上共体、目标上共立、任务上共担,才能够达到国家的施工验收规范和房屋的质量验收标准,创建优质工程。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是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树立单位信誉的根本途径。认真抓好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预防控制,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稳步持续地提高。

1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个优质的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不仅需要在施工中强化管理,精雕细刻,而且与设计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使用,必须从初始设计阶段,就十分注意提高设计水平,保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选择两种以上的多个初步设计方案,综合比较,选取最佳方案。

1.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在掌握地质灾害现状基础上,确定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防治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发育特点对防治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制定可行的措施,通过规划的作用,规范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1.2做好建设地点的地质水文勘测。

设计前期的地质水文勘测,对于工程的设计而言十分重要。建设地点的地质条件、水文状况必须搞清。此项工作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承担,并以其勘测结果做严格的审核。向设计部门提供准确翔实的数据,确保设计基础数据准确无误。

1.3做好新型建筑材料的试验。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许多新型建筑材料的问世,替代了传统的建筑材料,不仅降低了建设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也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对新型建筑特别是防水材料的选用应在充分试验,切实可行的基础上选择。对没有成功经验的新型材料应避免使用。

1.4做好施工图的审核工作。

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从初步设计阶段到正式出具施工图,应由多个专业的人员按设计程序进行。由于施工单位急于开工,使设计部门忽视了施工图的审核,造成分阶段出图,致使各专业的设计图纸互相矛盾,不能“交圈”,影响了设计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施工图的审核工作。各专业的图纸完成之后,必须由主设人员召集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核,最大限度地把问题和不足消灭在出图之前,进而提高设计质量。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工程施工阶段,技术管理工作是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方面,技术管理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

2.1技术交底。

指施工前,技术人员对施工工人进行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把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工艺操作规程等转换成具体而明确的质量要求,如砌砖工程的砂浆饱满度、灰缝水平度及厚度、拉结筋的布设、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插点及振捣时间,并在质量检验中正确执行这些技术法规,做到标准具体化。

2.2技术监督。

技术人员做到边施工边指导,对重要结构如承重柱、主梁等部位应加强技术监督,它包括轴线的控制,混凝土的制备、浇灌、振捣、养护等一系列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由于环节多,施工周期长,所以不能放松每一环节的技术监督。不仅要全面地抓好环节技术,而且还要针对重要环节做重点技术监督和管理。

2.3技术复核。

技术复核工作是工序完工后运用检测工具对产品进行校核的一项技术工作,也可应用多级检查及交叉检查制度,尽可能减少质量隐患的漏查。通过技术复核可以发现,施工效果、施工水平是否出现超出规范的偏差等。总之技术复核是对施工成果的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总结经验,便于加强以后的施工工作。

2.4做好施工队伍的选择。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选好施工队伍尤为重要。建设项目应普遍实行招标制,通过招投标尽可能选择专业队伍或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承建,确保工程建设项目按国家现行专业质量标准、操作规范施工。

2.5做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施工前,设计单位的各专业设计人员必须向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作设计交底,把设计图和各专业的施工要点等做详细交待。施工单位在接到正式施工图后,应立即组织图纸自审,分专业审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施工方案;按选定的施工方法,探讨施工中保证设计要求的可行性;在图纸会审中,由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

2.6严格实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实行质量监理制度。专业监理人员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在监理过程中,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方案、选择的施工方法、选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等全方位监督,对于促进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7加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施工企业在组建项目班子时,必须设专职质量检查员,不得兼职。质检员必须持证上岗,而且应具备相关工种的专业知识。质检员应按照建筑工程建设项目拟定的工程质量等级,在施工的各个环节过程监督检查,各专业工种要实行质量交接制度,建立“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交接检。上道工序不达标准,不能进行下道工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系统,以保证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达到预定标准。严格工序间交接检查,重要工序,如隐蔽工程作业,需按有关质量验收标准检查验收,否则不准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如基础工程中,对开挖好的基槽、基坑,未经工程地质鉴定和量测标高、尺寸,不得浇注垫层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完成模板后,未经检查,不得绑扎纲筋,未经检查验收,不得浇注混凝土。重要工程部位,必要时应组织试验和技术复核。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对完成的分项分部程,按组织相应的质量评定标准方法,进行检查验收。在一定物质条件下,人是决定因素。要对施工人员经常性地进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教育,牢固树立对国家和用户负责的责任观念,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建立切实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政治与经济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激励全体人员对承建工程的责任感,在实现优质工程中,牢固占领建筑市场,使企业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

2.8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验收。

建筑工程的质量验收应分为工程整体验收和分部验收。整体验收是在分部验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工程竣工后工程质量认定的重要内容。分部工程验收是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做好分项工程的质量检验最为重要,用分项保分部,用分部保整体,最终达到整体质量等级的目标。

3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既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居住环境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建造一个质量好的工程,可以增强固定资产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减少一次性投入,节约维修费用,为人们工作、生产、居住提供良好的环境。反之,一个质量差的工程,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延误建设工期,而且给人民群众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施工阶段是建筑业生产的主体活动,也是实施质量监控的关键阶段。建筑质量是生命、生存及发展的保证,建筑质量是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建筑质量控制,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因此,必须严格把好质量控制关。本文论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仅与从事相关工作的同志共同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柏,张琳.浅析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措施和手段[m].

[2]王振复.中国建筑装饰艺术[m].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