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深度报道类新闻作品范文范本(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3:25:03 页码:12
最新深度报道类新闻作品范文范本(优质8篇)
2023-11-22 13:25:03    小编:ZTFB

对于一个项目或任务而言,总结是对完成情况和经验教训的一种归纳总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总结范文作为参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深度报道类新闻作品范文范本篇一

从本质上看,传统媒体都具有双重属性:一个是市场(产业)层面的,一个是政治(事业)层面的。国家必须对媒体进行政治干预,是政权治理所需,也是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递延国家政治思想的必然所致。在全媒体时代,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的传统媒体,同时更应被视为是一种新型的传播科技与信息经济的组织。从组织架构变化与制度创新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我们不难找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改革与制度创新的逻辑。

一、新闻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特性。

从经济学关于物品性质的分类上看,电视新闻信息应被视为是一种产品,被购买才会实现价值,同样,电视新闻信息只有被传播才会产生价值,因而新闻信息具有产品特性。电视新闻信息具有共享性,只有得到更多地被复制、更快地再传播、更广地被接收,才能产生更大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从社会的角度看,电视新闻信息的始发者都希望自己的电视新闻信息被接收、被复制、再传播的越多越广越好,因为这样其电视新闻信息的社会价值就越大,社会成本就越低。所以,电视新闻信息一经发布,它就是具有了公共物品特性的产品。在全媒体时代,由于电视新闻信息的制作相对新媒体需要较长的周期、较多的经费投入、存在较大的制约风险等原因,加之电视新闻信息具有较强的多样被获取性,这就导致相当多的新媒体可以不需额外对信息付费而却享受新信息带来的效益。此外,由于网络媒体不受政治属性制约而特别注重刺激性,反而带来了对首发者的.电视新闻信息的消费(接收)排他性。因此认清电视新闻信息做为产品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特性,不仅是传统电视媒体追求政治属性目标的基本认识,也是产业属性的基本要求。

二、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信息的供需矛盾。

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由需求带动的。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在促进信息传播迅捷性和广泛性方面发挥了极为显著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在全媒体时代人们不仅能够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全媒体时代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对信息消费趋势加剧,新媒体技术还改变了受众对媒介消费的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由于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区别在于传播状态以及表现形式的改变。传统媒体是编辑决定报道主题,记者收集事实,然后包装成新闻,以报纸或电视节目形式传播给受众。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互动性、传播成本低等优势,更显示了新媒体对传播领域的冲击力强度。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使电视新闻信息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实际上也产生了电视新闻信息供给与受众需求变化的矛盾运动,这也是传统媒体制度改革的基本动力。

电视新闻媒体的组织改革逻辑。

电视新闻媒体依靠现有机制很难实现信息的供求平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于是理所当然地产生了组织改革的必然性。赋予传统媒体政治属性的管理者承担着电视新闻媒体的组织改革重任。因为管理者的最大化目标就是在既定的政治属性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对电视新闻媒体的新技术的有效供给,使其资源优势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壮大,从而更有效地为国家治理、政权维护与发展提供保障;这是电视新闻媒体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刚性的目标。当然,传统媒体管理者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时期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这也是它实现自身利益目标最大化的主要障碍。在刚性责任与履责能力的两难冲突中,传统媒体管理者的理性选择就是进行组织改革创新,建立具有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功能特性及运行机制的全媒体电视新闻组织,这将是这种组织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传统媒体管理者自身利益(执政收益)和传统媒体政治属性的必然手段之一。

四、产业融合―――电视新闻媒体的组织改革创新方式。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新型产业革命。作为具有产业属性的电视新闻媒体进行产业融合也是一种正常的合理的经济现象。由于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生,传媒技术也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中具有产业属性的电视新闻媒体,必然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及战略性的调整。在全媒体时代的进程中,电视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要与新媒体进行互动协调发展,其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产业的融合。当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态、组织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将成为传统媒体产业融合后的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但是,电视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的产业融合势在必行,而且初露端倪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产业融合现象,对电视新闻媒体发展已经开始产生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

深度报道类新闻作品范文范本篇二

作为新闻工作者,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社会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度报道已成为新闻业的重要思路和任务。而参与深度报道的前提是具有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新闻集训中认真总结学习体会,提升自身水平,创新发展。

第二段:结构化思维的训练。

结构化思维是深度报道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而在新闻集训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构建框架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探究根源的思考模式进行训练和提升,加强对事件脉络、关键节点和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呈现,以便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完整地展现事件本质。

第三段:全媒体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

当今新闻报道普遍采取全媒体化形式,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要具备站在用户视角、掌握多媒体语言和技术、融合线上线下优势等方面的能力。在新闻集训中,我们应该注重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全媒体手段的操作技巧的学习,多方面的起草稿件和细节调整的实践,以及信息的整合和分发能力的培养,提高在全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第四段:研究性新闻报道的创新实践。

研究性新闻报道是深度报道的又一核心要素。新闻集训中,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际调查面临的困难,学会办理新闻证件、信息收集技巧、访谈技巧、信息筛选和信息核实的方法,以及如何面对舆情和反馈的应对措施。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个人优势和新闻事件的特点,发挥创新性,以多种形式呈现南货龙江的故事,创造性地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提高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第五段:个人心态和价值观的转变。

个人心态和价值观是深度报道的灵魂所在,也是新闻集训所要达成的融会贯通的重要方向。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严谨的职业操守和真实的人格魅力,尊重新闻对象和读者,把捕捉新闻事实、体现社会价值和传递信息真实性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和生活理念。

总之,新闻集训是提高深度新闻报道水平、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和思路、提高全媒体操作能力、提高个人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的综合实践平台。我们必须具有战略性思考和实践能力,深度汲取新闻思想和方法,加强创新性实践,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新闻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深度报道类新闻作品范文范本篇三

一、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概况。

一般而言,记者qq群创建者的身份、目的十分复杂,由此建立的qq群也十分多元。比较常见的种类有:

1.由具有正式身份的记者创建的qq群,如“深度报道记者群”、“小刀”、“蓝衣”、“东八区”等。

2.由非正式的记者或者非记者创建的qq群,如“律师媒体俱乐部”是由一名律师创建,像鲁宁平、葛树春等民间职业爆料人也建有自己的qq群。

3.由公关、广告等广义的“媒体人”创建的qq群,其对广告、公关的诉求目的性更为明确。尽管还没有详细的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广告群数量巨大。

与后两种qq群不同,深度报道记者qq群建立的初衷,都是帮助职业记者交流信息、完成采访。这样的qq群往往是几位平常联系比较密切的记者发起组建,并在各自的交往圈中介绍、吸收新的成员,往往成员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信任,共同语言较多,尽管创立之初以完成工作为目标,但是随着交流增加,完成工作的功利性逐渐降低,情感交流等其他功能的重要性逐步提高。

综合考察上述三种qq群,不同的qq群,人们加入的方式和路径存在差别,而其难度也完全不同。

一般而言,要加入一个以深度报道记者为主的qq群门槛相对比较高、难度比较大。除非是由已有的成员邀请或介绍加入,一个新进者的加入往往需要经过相对比较严格的验证过程。首先,申请加入者必须告诉群管理员自己的真实姓名和供职单位,管理员会借助百度或者谷歌等搜索工具进行搜索。如果搜索结果和申请者的描述不符,或者申请者发表的报道的数量和性质与群的定位不符,管理员会拒绝其加入。其次,管理员会在群内询问其他群成员是否认识或者了解这位新加入者,如果得到的结果是否定的,申请者即使已经被批准加入,也会被立即清理出群。最后,群成员往往被要求修改“群名片”,以真实的供职单位和姓名示人,这样,即使有人利用管理员的一时疏忽进入群,也会很快被发现。

二、深度报道记者qq群的发端。

深度报道类新闻作品范文范本篇四

新闻报道是传媒工作者所从事的重要领域,深度报道新闻集训是提高传媒人员从事新闻报道能力的一种实践措施,这种训练形式将集训、实践和反思整合在一起,使传媒人员在熟悉新闻行业运作的前提下,更好地掌握写作、采访、综合分析等技能。自己也通过参加深度报道新闻集训活动,从中收获了很多,让我更加了解传媒工作的本质,进一步提高我自己的写作素养和采访能力。因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体验和心得。

第二段:体验。

在我的深度报道新闻集训体验中,我们被要求对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研究。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如何获取受访者的信任、如何问出有价值的内容、如何处理采访中的意外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在采访前准备、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开放式问题引导受访者等。在掌握这些基本的采访技巧后,我们更加有信心和能力去挖掘重大事件的内在真相。

第三段:收获。

通过深度报道新闻集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表面和直接的信息,还需要挖掘事件的真正原因和影响,这需要不断地挖掘、思考和推理。同时,深度报道新闻集训还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我们始终需要准确客观地报道和呈现事实真相,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公正、对弱势群体表达诉求、关注公众利益。

第四段:反思。

在深度报道新闻集训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要保持独立和客观,不受其他影响来做报道。此外,我们还需要更好地处理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做好保密工作,以及如何准确地描述事实。在反思中,我了解到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也需要关注团队间的配合和领导者给予我们的指引和支持,这样才能确保一个新闻事件得以顺利完成。

第五段:结语。

在新闻报道行业中,深度报道新闻集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实践方式,对提高团队的采访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通过深度报道新闻集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新闻报道行业的本质,做好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对于刚刚进入传媒业的人员,参加这样的集训活动是非常值得的,可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和更好地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能力。

深度报道类新闻作品范文范本篇五

我的《场景时代:构建移动互联网新商业体系》一书中,引用了这篇文章,但是其中有一些段落被删除了,原因就不说了。一位朋友说想看下完整的章节,于是我将这篇在2013年写成的文章发出来,其实,这篇论文也删除了很多,不过,聊胜于无吧。

当前,中国的钢铁行业正在遭遇寒冬,钢铁行业正在经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钢铁行业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引导,当然更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当时所处的市场环境对该行业的影响。市场上对于钢铁行业与市场的关系,谈论的观点汗牛充栋,但是从政策角度深度透视政策对于钢铁行业的影响,资料则较散,所以有必要对钢铁行业和政策的关系做一个梳理,借以了解二者的关系,从而对当前的钢铁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1890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牵头兴建了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汉阳铁厂,1890年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钢铁的肇始之年。这段时期,中国钢铁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专门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反而是和当时风靡天下的“中体西用”思想相关联。张之洞《劝学篇》是有关“中体西用”说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之洞在《外篇》中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甚至有条件地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经济体制,在学习的基础上主张变革,他甚至抨击当时守旧的顽固派盲目排斥西方文化,所谓“固蔽傲慢”、“自陷危亡”,云云。总的来说,“中体西用”思潮的风靡是汉阳铁厂建厂的根本缘由,间接促进了钢铁行业这个现代工业在中国的落地。

如果按照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两个时段来划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阶段,那么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也就是1949年-1978年这段时间内,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钢铁行业的发展,中国的钢铁发展可以说乱象丛生。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规定“一五”期间,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5%,占工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72.9%,并明确提出了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钢铁工业。在苏联的帮助下,第一个五年计划可以说为中国钢铁行业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发展的势头在稍后的1959年-1961年三年大饥荒时代和1966年-1976年的文革中戛然终止。1958年底,毛泽东提出了“以钢为纲”的口号,大跃进时代开始。这段时期中国钢铁的发展经历了一种长期的创痛,中国的钢铁行业在“以钢为纲”口号的带领下发展一落千丈,我国国民经济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破坏。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翻一番的伟大任务》的社论,9月5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题为《全力保证钢铁生产》的社论,树立一切为钢的全局观点。尽管在1960年出现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即所谓的“鞍钢宪法”,在管理上稍有亮色,这在当时难能可贵,但毕竟改变不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钢铁行业的浑浊乱象。

为了整顿在大跃进期间被搞乱了的企业,中共中央于1961年9月16日颁发《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尽管整顿之后,无论从钢产量还是钢品种上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相关数据显示,1965年产钢量我1233万吨,为1957年535万吨的2.28倍,工业产值也达到1957年的2倍。),但是无论是“以钢为纲”的口号,或者“钢铁挂帅”的豪情,还是毛泽东“鞍钢宪法”的概念,终究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钢铁行业历经的成长阵痛,总体而言,钢铁行业的发展仍旧无序。随后的文革政治运动,中国钢铁行业重新陷入泥淖而难以自拔。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的钢铁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改革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内心呼唤和至上愿望。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钢铁行业春天的到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宝钢兴建。宝钢集团于1978年12月23日在上海动工兴建,而在之前的五天,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此次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权利过于集中的缺点严重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营自主权的下放,并且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有助于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从而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宝钢作为一个将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为经营理念整合在一起的现代型公司,其建立是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这也是政策主导下的产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导思想指引下,在此期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例如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国发〔1984〕67号),给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价格等十个方面以应有的权力。此规定后来被《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务院令〔1992〕103号)代替,后者对企业的自主权允许空间更大,这也使宝钢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并为其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久旱并且压抑的中国钢铁行业终于在释放了群众积极性的前提下,开始拥抱市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相对于1961年北戴河会议上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旧”“八字”方针而言)。会议还特别针对钢铁行业做了说明:钢铁工业要为轻工业让点路,要处理好内部的比例关系,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规格上,努力把紧缺的钢材、铁合金搞上去,大力提高冶炼和轧制技术水平,多炼优质钢和合金钢,积极提高钢材的质量和自给率,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自主权空间的扩大,也是宝钢建厂之初所担负的使命和发展的指引,市场化的管理形式进一步凸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钢铁行业正式步入发展期,发展势头迅猛,产量逐渐位居世界前列,例如1996年我国的钢铁产量破亿吨,2003年就达到了两亿吨,量的突破是和国家对于群众办钢厂的'政策分不开的,如1985年1月,冶金部部长办公会议研究矿山问题时,确定把资金集中在大矿的开发和冶炼上,实行大矿大开、小矿放开的政策。小矿场的开发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再比如河北省唐山市群众采矿点发展到200多个,年采矿石40多万吨;已建成选矿厂27个,处理能力达320万吨/年,铁精粉生产能力达85万吨/年。这些政策为日后我国钢铁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埋下了隐患。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钢铁的生产时期,国家在钢铁行业引入了标准化、环保、创新等理念,技术攻关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且加强了对外合作项目。特别是在1987年,国家决定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全面推广承包制,承包制的推广再一次极大地释放了生产积极性,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也使得钢厂的生产能力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市场化的手段也迫使一些管理低效、研发能力差、设备落后的企业退出市场,国家也关停了一批落后的钢企。但是盲目的投资等诸多原因使得我国钢铁的产能不断过剩,产能过剩就成为了新世纪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沉重枷锁。

2001年1月15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发《关于印发2001年钢铁总量调控目标和实施要点的通知》(国经贸运行[2001]46号),确定2001年钢铁工业总量调控目标为钢产量1.15亿吨,钢材产量1.05亿吨。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的关于钢铁行业总量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调控目标任务,此通知也规定了6条为了实现总量调控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其中第六条是支持鼓励钢铁企业转入其它产业或行业。而在2007年6月7日,国资委下发《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6号),对央企非主业投资规模做了规定,要求央企的非主业投资应该在企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合理范围之内。而此次国资委发文的目的,旨在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投资管理,有效规避央企自身的投资风险,对于别的行业因钢企的涉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没有涉及,并且也对什么是合理范围没有做明确的说明或者规定,国家的政策出现了“打架”.尽管针对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对钢铁行业也采取了一定的引导措施,如2005年,国务院颁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但是我国的钢铁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生产驱动型的发展动力难以一下子弱化下来,另外市场化的程度仍旧较低,降产步伐极其沉重。另外,重项目投资、解决就业、维护稳定等方面,也使得产能产量的降低成为了一种较为困难的任务,陷入了举步维艰的怪圈。何况,很多政治性的任务比如说政绩的因素,也不会使钢企在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现状下停止生产的脚步。

纵观钢铁行业发展史,政策性的影响一直存在,且在某种时代背景下处于绝对的调控地位,这种特点伴随着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六十多年的道路,如何有效的拥抱市场,并施以正确的政策指导和调控,成为国家在产业政策方面应予突出考虑的问题,这或对未来钢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具体内容参见《劝学篇》张之洞著,李忠兴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61页。另,张之洞的《劝学篇》撰写目的是“辟邪说”,攻击维新变法理论,但却间接体现出了他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思想。

〔2〕具体内容详见《制度设计与变迁》,薛汉伟、王建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4〕中央转发《鞍山市委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报告》的批语,毛泽东,1960年3月22日。

〔5〕废止的原因,个人认为是和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巡讲话有关,南巡讲话澄清了人们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模糊认识,确认了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

〔6〕详参《宝钢志》,或详参《李先念与宝钢建设》,朱玉,《党史天地》,2004年12期。

〔7〕《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三钢近十年来的发展实践看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之路》,李沛林、吴爱福、刘会彬,《冶金财会》,2006年01期。

〔8〕1985年中国钢铁工业大事记,中国钢铁新闻网。

深度报道类新闻作品范文范本篇六

常山一小合力谱写“唯一”文化的和谐乐章。

“在常山一小,一应俱全的硬件设施与优质的师资力量,相辅相成;求唯一的校园文化与润泽生命的教育课程,共育良才;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促全面发展。”11月22日上午,浙江电视台6套“聚焦长三角”栏目播出了对常山县第一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报道。

报道中,徐x校长说:“我们把培养一个人的唯一性作为学校育人的目标,我们也要让老师们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发展之路。”

常山一小一直努力探索并积极践行着一条以“不求第一,但求唯一;因为唯一,所以第一”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迄今为止,常山一小的“唯一”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初显。

栽桐引凤。

常山电视台于不久前在《常山新闻》中对县一小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了深度报道。

副县长揭政东、市县教育局领导、社区领导、县内兄弟学校及江山等邻近县市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先后到校参观访问。

“唯一”文化“飞檐走壁”

“不求第一,但求唯一”“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来到常山一小校门口,赫然入目的就是该校教学大楼外墙上的这些大字。

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向人们宣告:“我们的学校是唯一的!”

漫步在常山一小的校园里,“唯一”文化的身影随处可见。

“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学生的个性。

——张锡英”“用专心去教书,用爱心去教人。

——陈海林”95条附着教师照片的教师语录齐齐整整地镶在行政楼平台边的墙壁上。

它向每一位来客述说着:“我们每位老师都是唯一的”

室内体育馆的外墙上,巨大的绿框内嵌着30张大幅的“演出照”。

细看,原来,这是该校在教师节时举办的走秀活动中的风采照。

常山一小以这种姿态告诉人们:“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唯一的。”

“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在三幢主体教学楼的各层楼梯拐角处的墙上,楼层提示牌上那一条条的教育哲思提醒着每位老师:“我们的教育初衷就是成全学生的‘唯一’。”

艺术长廊、毕业墙、“微画展”、“党员之家”、生态主体墙、流动书吧??校园里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橱窗、每一条过道,都无不在向全校师生、向来访的客人述说着无尽的“唯一”。

走进各个教师办公室、各个教室,迎面而来的都是意味隽永、风格迥异的文化布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常山一小的校园文化正以其独有的方式默默承载着育人功能,熏陶感染着天天和它打交道的师生们。

“唯一”文化“特立独行”

“这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无论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还是孩子们对校园文化长廊建设的解说,都展现了老师和孩子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常山一小二(2)班汪雨哲同学的爸爸在参加了家长开放日活动后这样说。

常山一小“唯一”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让墙壁、橱窗和过道说话,让教室、办公室说话,还体现在学校一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如社团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家长开放日、少先队活动课等。

家长开放日,每周二、三、四举行。

这一天,家长将听取各任课老师的公开课,听取班队课,听取学生学习情况汇报,还将和老师们座谈教学对策,个别家长作“育子心得”的发言,家长们还将在孩子的解说下参观校园。

深度报道类新闻作品范文范本篇七

深度报道新闻集训是一次非常珍贵的机会。这个机会让我领悟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访和报道。在这个集训中,我不仅学习了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技巧,还通过大量的实践,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在深度报道新闻集训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观察力的重要性。

在深度报道新闻集训中,我学到了观察力的重要性。一个出色的采访记者需要拥有良好的观察力。我们必须关注平时被大众所忽略的细节,从而收集到丰富的信息。只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了解,我们才有可能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报道。因此,我开始注重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记录下观察到的事物。

第三段:交流能力的提高。

除了观察力,交流能力也是一名优秀的采访记者必须拥有的技能。在深度报道新闻集训中,我加强了我与人交流的能力,并且学会了如何与受访者建立起更好的联系。对于采访对象来说,对我们的信任和亲近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加坦白地谈论事件。通过集训,我明白了一个真理:采访不只是提出问题,还包括倾听和理解。

第四段:文笔风格的培养。

除了交流能力,一个出色的采访记者还应具备良好的文笔风格。在集训中,我们得到了很多的机会,可以写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不同于平日里的散文和小说创作,新闻报道应该是全面、准确、公正和具有含义的。在集训中,我们不仅要努力写出句句有料的报道,还要做到“言之有物”,让读者感到我们的报道是有意义的。

第五段:结论。

通过深度报道新闻集训,我终于明白了一名出色的采访记者应该具备的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从一个事件中提炼出具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技能不仅适用于记者,同样也适用于生活中每一个人。我感谢集训中所有与我一同学习的同学和老师。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将继续运用所学到的技能,并坚持写出感人的报道,不断地向完美迈进。综上所述,深度报道新闻集训深度拓展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学识,感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让我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状态,也让我更自信并且表达得更为有力。最重要的是我在报刊杂志面临新闻报道的挑战时,也才有了更自如的感受,同时也深化了我的写作技巧,让我更好的展现故事的深度与宽度。

深度报道类新闻作品范文范本篇八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电影媒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报道新闻要具有创意,没有创意的新闻是不会吸引观众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创新策划报道。

目前在我国的电视才所播出的系列报道中很少有精品报道出现,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有两部分原因,第一是电视节目的策划者、生产者的意识十分的落后;第二电视台做报道投入的精力不够,没有真正的做出一篇好的报道。若是不再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导致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形式受到限制,编剧在报道新闻时由于创新意识较差、编导的工作能力较低,掩盖了新闻报道本身的优势,阻碍了新闻报道形式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还会使得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新闻题材被当做其他的形式作为报道。本文笔者将会从以往的一些优秀的新闻报道中找出例子来对系列报道与联系报道的实践作出一些分析。

一、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划。

(一)增强电视新闻的策划性,抓好选题。

(二)在采访中挖掘有深度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

(三)在新闻节目编排上卜功夫,增强电视新闻的集中效应和深度。

第三,要下更多的功夫在新闻节目的编排上,编排电视节目从宏观上来看,主要是对新闻进行调配、选择、加工,再进行有机的串联。从微观的方面来看,主要指的是单条新闻与声音画面的结合。一个新闻栏目制作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编排的程度上,所以在编排新闻节目时要下很大的功夫。

电视节目再安排一档新闻节目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倒金字塔形式,所谓的倒金字塔形式就是将最重要的新闻安排在新闻的前头,比较不重要的放在后面。头条新闻的编排就是利用了倒金字塔形式,在新闻节目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一般来说新闻价值大的会放在最引人注目的前头作为新闻的头条。

(四)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提升电视新闻的深度和效果。

提升电视新闻的效果可以运用多种的表现手法,新闻的编排可以用多种手段来编排,是一种综合艺术,在报道新闻时要有创新的思维,在表现形式中要有别具一格的特色,新闻的编排可以采用系列报道、专访、现场采访、综述、评论、消息等形式进行报道,若是还要加强报道的传播效果,可以通过添加动画、字幕、图表等形式来增加效果,这样一来可以增强新闻对观众的冲击力度,发挥传媒的独特优点,目前我们在新闻中增加的配图、编后、评论等活动,同时添加了动漫、字幕、图表等形式使得新闻得到了明显的效果。

(五)崇尚敬业精神,打造一流新闻团队。

建立起一支具有崇尚敬业精神的新闻团队对于新闻编排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新闻向大众传播着信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新闻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所以新闻的制作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的制作要第一时间的察觉到社会的变迁,新闻的制作团队要有铁一样的精神,昌吉电视台一直遵守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一大批构思精巧,主题深刻,贴近社情民意,火热生活的报道层出不穷,近几年来昌吉电视台围绕着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新闻的报道中创新报道形式与内容,推出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精心策划连续报道,推出感染力强,鲜活感人的经典报道,推出面向百姓、答疑解惑的服务性报道,创造出更加新颖的报道形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