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关于中天企汇协议书通用(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7:44:38 页码:11
关于中天企汇协议书通用(四篇)
2023-01-12 17:44:38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关于中天企汇协议书通用一

天津东临渤海,北倚盘山,背负九水,海河直流入海,大运河南下,自古就是舟车汇集的水陆交通枢纽,特别是运河与海上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天津的重要经济地位。金代在此建立直沽寨,自元代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72年)开始海运漕粮,后来海运漕粮连年猛增,漕粮运量从数万石增至350余万石,大直沽至海河上游三岔河口就成为漕粮转运京师的中转码头。元代在大直沽设立了接运厅,并于延佑三年(1320xx年)将直沽寨改为海津镇。从此天津进一步兴旺起来,元人王懋德所写“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景象。

这座海神庙与中国沿海一些城市的“妈祖庙”相同,都是供奉一位传说中的神女。天后宫内供奉的天后是一位保护海上航行的神,在历史上实有其人,被众人崇拜而附会为神的。古代航海技术很低,不少海员、船夫死于船覆,葬于大海。人们恐惧大海的凶险,乞求航行平安,把得以生存、平安渡海寄托于海神的保佑。天后原是福建蒲田湄州岛一位姓林名默的女子,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据记载林默自幼“生而神异”,聪明伶俐,习水性,“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曾多次救助遇难船只,被众人称道,赞她为龙女。她逝世后,当地百姓十分怀念,每当在航海中遇到风险时,就幻想一种超人的力量来拯救,祈祷林默的保佑,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当人们航行闯过风险而平安渡海之后,就越加附会于神女林默的灵验。起初只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后被官方承认并启奏当朝,在南宋绍熙元年开始封林默为“顺济夫人”,元代至元十八年(1272年)晋封为天妃,经历代多次晋封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又晋封为天后。民间尊称“娘娘”、“圣母娘娘”,南方新昵地称“妈祖”、“娘妈”。

明永乐二年在天津卫设城,城廓范围日益扩大,南粮北运,南北物资交流进一步发展。天津盐业、渔业、航运业、手工业、商业日益发达,天津城东的天后宫香火越来越兴旺。到清代对于天后宫的信仰从保护航海扩大到成为保护天津地方的神灵,誉天后宫为“天津福主”,烧香膜拜的已不仅仅是船工、渔户、航海船家,而更多的是乞求子嗣的老媪少妇。随着天后宫道士(天后宫原属道教的寺观)为适应人们的迷信心理,不断在宫内增添各类神像及神殿,诸如天后宫圣母身旁的子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乳母娘娘以及王三奶奶等;正殿两侧设财神殿、龙王殿、河伯殿、关帝殿、火神殿、灶君殿等等,供奉大小100多位各类神像,适应了天津旧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们的迷信需要,所以香火极盛。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很深的一种迷信习俗,就是为求子嗣去天后宫内“拴娃娃”。此外渴望发财的商贾,祈灵武运的军阀官兵,乞求消灾除病的妇孺,求福求顺的妓女等等都跪在天后圣母诸神面前虔心祈祷,烧香许愿。这光怪陆离的现象反映了旧社会落后的一个侧面,但是天后宫毕竟是天津地区的开发与变迁的历史见证。

天后宫建成后,明代永乐、正统和万历年间先后重修,清代顺治、乾隆、道光和同治年间及民国年间都有局部重修和扩建、改建。解放后,195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天后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对宫内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油饰。“文革”中天后宫作为“四旧”被扫劫,前殿、牌楼和戏楼被拆毁,加之唐山大地震的损坏,宫内千疮百孔,变成破烂不堪的大杂院。198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又再次颁布天后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修建天津古文化街的同时修复四座古建筑,天后宫是重点之一。修复工程以保证天后宫中轴线上各殿建筑原有的面貌为主,重修了戏楼、牌坊、前殿,调整和重建了原来参差不齐、拥挤零乱的两侧配殿,最后重建了二层结构的皇经堂。修复后的天后宫,从东头的戏楼面向西与面向东的山门之间是能容千人的广场,戏楼上“乐奏均天”的匾额与山门门额整砖上镌刻“敕建天后宫”五个字遥遥相对。山门前两座号称九丈九高的幡杆(实际测量南杆26.2米,北杆25.94米)加固并保持原貌,两大幡杆每逢节日即将旗幡悬上,两面旗幡上绣着:“津门艺萃百肆迎春,溟波浴日济运通航。”

天后宫山门外北侧是过街的张仙阁,进山门即牌楼,是木结构二柱一楼式,正面斗拱下是“海门慈筏”四字横额,北面横额是“百谷朝宗”。两侧是重新整修的钟鼓楼,前殿是面阔三间的过堂殿,殿内重塑了王灵官和高大雄伟的加恶、加善、千里眼、顺风耳的全身像,前殿门前屹立两尊修建工程中出土的石狮。前殿后面通过甬路是坐落在高大台基上的大殿,亦称正殿,这是天后宫的主体,正殿平面为凸字形,前接卷棚抱厦,后凸出部分称凤尾殿,构成大殿整体。大殿正中佛龛中重塑天后坐像,四名侍女站立两旁,面前是供桌、供器,殿内两侧陈列銮驾一套,十分肃穆庄重。大殿门前两侧一对石狮,也是这次修建中出土的。大殿台基周围均系花岗岩条石包砌,台基东南角的条石上仍保留“道光二十三年”刻字。

大殿后是面阔五间上下两层砖木结构的藏经阁,在阁内,分别镶在下层南北山墙上的壁碑,可见“重修天后宫后楼牌记”,是民国20xx年重修的记录。藏经阁前台基两侧也立有两座高大的石狮,其中一为1985年修建时出土,一为复制。藏经阁后是启圣殿,系供奉天后父母的面阔三间的小殿。在这次修葺时,在小殿南墙内侧发现壁画,内容是道教的“四值功曹”。正殿和藏经阁两侧重建共20间配殿,最后在启圣殿西北角重建面阔四间、上下两层外廓式的皇经堂。

修复后的天后宫,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保留了明代重修后的风格。现辟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为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民祥地。 在前殿与正殿呈复原陈列,各配殿举办了“天津历史民俗陈列”,于1986年元旦隆重开幕,同时在宫内和宫前广场举行了有20道各种花会参加的表演,受到各界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天后宫是古文化街的中心,修复开幕以来,参观游览的群众络绎不绝,每逢节日和天后诞辰日都举办民间花会表演,天后宫戏楼也时常演出戏曲,届时数以万计的群众和外国朋友来此参观。天后宫——天津民俗博物馆已成为中外各界人士和港、澳、台胞参观、旅游的盛地。

关于中天企汇协议书通用二

第一部分是对自然结构提出问题,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乌焉解羽”,共计112句,69个问题。首先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运行发问(44句,27问),接下来对大地结构和鲧禹治水、羿射十日等事件发问(68句,42问)。

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历史提出问题,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共计244句,96个问题。首先从禹的婚姻问起,对夏代的历史发出一系列问题(64句,22问),接下来对商代历史(涉及女娲、尧、舜和吴国的历史故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76句,29问),然后对周代历史直至春秋战国若干事件提出一系列问题(104句,45问)。

第三部分是尾声,自“薄暮雷电”,至“忠名弥彰”,共计17句,8个问题,内容主要是联系自己的遭遇,阐述屈原个人的感慨。

有必要说明的是,从目前的《天问》版本来看,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的故事,往往分散出现在诗篇的不同段落里,这就表明《天问》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过错简,也可能丢失了一些文字。为了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作者特意将调整后前后次序的《天问(修订本)》附录在后,以供对比查阅。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屈原都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他思考问题的深度达到了什么样的层次?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也更伟大,因此也就更需要智慧。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和先进,例如中国人最早开始使用火,最先发明养蚕缫丝技术,最先发现磁性现象,最早进行大规模的地理考察活动,等等。其中,被古代典籍记录下来的周代以前(包括周代早期)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主要有《尚书·尧典》的天文历法物候学,《尚书·禹贡》的经济地理学,《尚书·洪范》的物质结构五行学说,《山海经》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物产地理学,以及《周易》的数理符号学,等等。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界的思想异常活跃,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各自新的学说。其中有代表性的学说包括,《老子》提出的宇宙物质起源学(有生于无),《墨子》进行的光学(小孔成像原理)、机械学研究,《庄子·天下》记载的各派学说(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等多方面的数理逻辑思辨课题,诸如原子论、相对论、运动论、多维空间论等等,可惜各学派学者的原著已经失传),《计倪子》记载的气候经济学(根据木星12年绕太阳一周所引起的降雨量周期变化,提前准备开展相应的经济贸易活动),以及《尸子》记述的平面几何、测量学,《列子·汤问》等篇关于天地结构、宇宙万物、远方异国的种种思考和忧虑(杞人忧天),等等。

对比之下,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与春秋战国其它学者相比,有着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其中有些思考,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价值。

1 、提出了信息传输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没有人类的时候,天地形成的信息是如何传输的呢?这个问题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 、提出了认识论的问题:“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人的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符号体系上的思维,而符号只能描述具体的有形的事物,难以描述无形的事物,而这正是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的一个重大障碍。

3 、关于九天,王逸在《楚辞章句》解释为:“九天,东方昊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疑似银河落九天”中的“九天”就应取此解。《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不过,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屈原所说的天有九重。

事实上,我国古人很早就产生了天有九层的观念,但是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天问》的“圆则九重,孰营度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这里涉及到宇宙的空间深度和天上物体彼此之间的距离问题,从视觉直观的角度来说,古人所说的九重天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九个层次:距离大地最近的是云雾雷电(我国古代经常把气象归入天文现象),然后是月亮,接下来是内行星(水星、金星,它们能够出现在太阳之前,形成凌日现象,表明它们比太阳近)、太阳、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彗星、亮的恒星、暗的恒星,最遥远的是模糊的星云。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七八千年前就能够根据四颗恒星判断四季(尧典四星),4000年前就已经测定出木星12年绕太阳运转一周,最早的日食记录、太阳黑子记录、哈雷彗星记录,以及最早的星表(战国时代甘德、石申编制)都出现在中国。

《天问》涉及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范围,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内容。其一,“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这里涉及到地球赤道直径与两极直径的长短问题,以及大地的曲率问题,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大地是球体的观念。其二,“日安不到?烛龙何照?”这实际上描述的是极地(对我国来说是北极)地区每年有半年时间没有阳光照射的现象。其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这可能是我国古代有关南半球情况的最早记录。

有趣的是,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唯独屈原的著作出现了许多与《山海经》相同的内容,例如烛龙的故事、巴蛇吞象的故事等;这或许可以表明,自从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后,只有楚国的大臣才有机会读到《山海经》。

《天问》涉及的历史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都赞成郭沫若的观点,即凡是《天问》出现的内容,都可相信是先秦的真实资料。

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等书中认为,《天问》讲夏代历史二十多条,商代历史十二三条,周代历史八九条,尤详于禹启夏初;因为楚是夏的后代,夏起自西北,后分两支,一支沿黄河东下,至今日西安、郑州一带,即周;另一支沿汉水南下,是为楚国;屈原心目的旧乡,即老家是在昆仑;楚国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失传后,北儒所记历史便成了正统。

此言或不无道理,关于楚是夏的后代,可以补充的内容是,鲧死后化为熊,禹治水开山时亦曾化为熊,而楚的先祖则多以“熊”为名,表明他们都是以熊为图腾的民族部落,并源自黄帝部落联盟中的有熊氏。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楚国典籍《三坟》等,原本属于周王室收藏的历代典籍,于公元前516年被王子朝携带到楚国后,北方学者便没有机会读到它们了。此外,姜亮夫对《天问》有关历史朝代的统计数字,不知有何依据和标准。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屈原没有提出的历史问题意味着什么?例如,《天问》里没有对炎帝、黄帝、太昊、少昊、颛顼的故事提出问题。显然,这表明屈原对历史问题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的。其中,太昊是楚国祭祀歌舞《九歌》的主神东皇太一,颛顼是楚人的先祖,屈原不对它们提出疑问,应当是出于尊重的考虑。由于少昊是巴人的先祖,而屈原出身于巴人家庭,因此不对少昊提出疑问,也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屈原为什么没有对炎帝、黄帝的事迹置一词发一问?这多少让人有些不解。这是因为,屈原已经追问到人类的起源“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并谈到了先夏时期的尧、舜、喾、简狄、后稷、彭祖的故事,也提到了昆仑山,然而就是不提炎帝、黄帝,而且在屈原的其它作品里也没有提到炎黄二帝(《远游》提到轩辕、太昊、炎神,但是《远游》并非屈原的作品,而是汉代人所作)。或许,屈原认可的历史,取自《尚书》,而《尚书》就是以尧、舜时代为历史的开篇。

我们知道,屈原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其核心的疑问在于“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意思是,上天既然授命一个君王治理天下,为什么又要用别人取代他?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楚国君王受命管理楚国这片土地,已经有许多年了,难道现在是皇天要让别人(秦国)来取代楚王了吗?

因此,屈原在《天问》的尾声,尽乎绝望地说:“厥严不逢,帝何求?!”意思是,楚国的江河日下已经难以挽回了,我对上天还能再要求什么呢?也就是说,屈原对祭祀巫术在保佑楚国的作用问题上,已经彻底地丧失了信心。

有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楚顷襄王兄弟在读到《天问》后,会如此地震怒,一定要把屈原放逐江南而后快。这是因为,屈原作为楚国的主祭师(相当于西方的大主教),如果他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动摇,显然会严重威胁到楚顷襄王的统治权的,因此也就不能再继续担任三闾大夫之职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巫风甚浓的楚国,首先觉悟到巫术不能挽救楚国的不是别人,而正是巫师出身并长期担任楚国主祭师的屈原。在这种情况下,屈原撰写《天问》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发泄个人的疑问,而是为了教育楚国的君臣“悟过改更”,放弃单纯依赖巫术的心理,改变任人唯亲的现象,重新走上革新政治、变法图强之路。

不幸的是,屈原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楚国君臣的理解,反而因言获罪,受到了更残酷的打击,屈原被彻底剥夺了参与国政的权力和机会,并被迫长期离开了郢都,从此踏上流浪沅湘之间的凄风苦雨之途。

关于中天企汇协议书通用三

经过一个暑假,最终把易中天写的《品三国》上、下册都看完了。以前经过《三国演义》只明白他们是哪国的,参加过什么战争,但我看完了《品三国》之后,他们的任务形象和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就拿三国中的“智多星”诸葛亮来说吧,他在我们心中就像智商高达165的爱因斯坦一样,是智慧的化身。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家都明白诸葛亮用了“空城计”逃离了一场灾难,可是易中天教师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认为诸葛亮并没有用空城计。因为按照司马懿的性格,会派几个士兵闯进城池,并把城池上装扮成老人的诸葛亮射下来。并且诸葛亮也是一个为人谨慎的人,不会做出“空城计”这种冒险的计谋。易中天教师的剖析真是加油科学依据啊。

易中天教师的剖析不仅仅具有科学依据,还十分多面。

就拿易中天教师笔墨花费最多的曹操来说吧,他并非仅有雄霸的脸面,他还有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使我对曹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根本不是民间传说奸诈的曹操,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我到此刻一向记住易中天教师所说的那句话:“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以前一向认为关羽是一位勇气过人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吴国的樊城。虽然用水淹了七支军队,可是由于轻敌,被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终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齐被孙权所杀。易中天教师分析关羽失败的原因,一是轻敌,二是骄傲,三是对手下太严,四是疏忽大意。

三国历史就像是被布遮住了的镜子,而易中天教师的《品三国》使我们解开了布,看清了真正的三国人物。里面的众多历史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让我在今后不会犯文中人物所犯下的错,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真是一部值得看的好书。

虽然暑假即将过去,但我看了那么好的一本书,也无悔了!

关于中天企汇协议书通用四

1、日头 热浪 躁汗 闷热 烦热 日阳 虚汗 苦旱

2、炽热 日出 滚热 天旱 光辉 大旱 干旱 酷旱

3、毒热 沸热 火辣辣 热腾腾 汗漉漉 汗淋淋 汗渍渍

4、大汗淋漓 正值三伏 夏日可畏 盛暑炎炎 正值炎夏 赤日炎炎

5、颗粒无收 田地龟裂 大汗涔涔 夏阳酷暑 沙漠干亢 酷暑季节

6、夏收夏种 时当下令 赤地千里 夏日炎炎 盛夏之日 火日炙人

7、火云如烧 已是夏末 夏山如碧 夏日炎热 挥汗成雨 满头大汗

8、春末夏初 郁热沉闷 初夏时节 夏天过去 烈日中天 伏梢末尽

9、溽暑盛夏 挥汗如雨 溽暑酷夏 太阳毒辣 五黄六月 夏意正浓

10、烈日灼灼 夏收季节 禾苗干枯 盛夏三伏 盛夏季节 炎阳似火

11、初夏之际 酷暑盛夏 寸草不生 流金砾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