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寺院修复申请书 寺院维修申请书范文(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20:32:17 页码:14
寺院修复申请书 寺院维修申请书范文(4篇)
2023-01-12 20:32:17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寺院修复申请书一

大理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地区繁衍生息,汉代设县后同中原交往沟通,成为了中央王朝与缅甸、印度交通的中转站。大理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交通要塞,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就在这里交汇。导游工具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此建都立国,大理作为南诏国、大理国的都城达五百年之久,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建寺筑塔,刻石立碑,人文昌盛;大理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佛图寺塔、苍山神祠、感通寺、德化碑等至今保存完好。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即将到达大理崇圣寺三塔,它是大理乃至云南的标志,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大理重要的旅游景点。

首先,向各位介绍下崇圣寺,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约1.5公里的苍山应乐峰下。一般认为是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所建,时为南诏后期。崇圣寺规模宏大,据文献资料记载崇圣寺“基方7里,为屋890间,佛11400尊,用铜40550斛(hu)”,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的规模。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而崇圣寺有“佛都”之称,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逊位后出家为僧,在此修行。崇圣寺建成之后便成为了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活动的中心,到了大理国时期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崇圣寺所崇的圣为:观音,因为当时大理地区盛行观音崇拜。崇圣寺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崇圣寺的五大重器。只可惜,崇圣寺会遇明朝正德年间的大理大地震,幸运的是三塔犹存。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崇圣寺,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恢复重建后,整体布局为主次三轴线,分8台、9进、11层次。在主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蛮王礼佛图、十六国王众朝大事石雕照壁、大鹏金翅鸟、山门、天王殿、望海楼等,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有:方丈堂、客堂、罗汉堂、祖师殿等展示了历代经典建筑的精华。整个建筑群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大气磅礴。

三塔是崇圣寺前的一组建筑群,所以三塔又名三塔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天龙寺”。三塔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寺在第十峰之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层,故今名为三塔。”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两小塔相距97.5米,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千寻塔一共有16层,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各位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个字高达1.7米,原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1920xx年大理地震时,除了“川”外,其余三字被毁坏,现在各位所看到的是按沐世阶所书勾勒补刻的。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患多,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的一部分,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南北两座小塔的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层,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华贵庄重。外观轮廓线像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的建造晚于千寻塔,是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经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是各位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了。 导游工具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次的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然奇迹般的自行复合如初。1920xx年的大地震,城乡房屋倒塌达99%,科千寻塔只是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奇迹。 崇圣寺三塔作为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千余年来,三塔几经沧桑,经历风雨的剥蚀和多次强烈的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评为全国四a级旅游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的标志和象征,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大理的重要人文景观。

各位朋友,我们进入了大理崇圣寺三塔大门,参观了“永镇山川”的巍巍三塔,继续往里走就是钟楼。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徐霞客曾在《游滇日记》中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可八十里。”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之一。建极大钟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我们看见的重铸的建极大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是目前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此钟的重建安装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在恢复“钟震佛都”胜境的时候,也有警示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参观拥有云南第一大钟的建极钟楼后,沿着宽阔的通道,登上数十级台阶,就迈入了雄伟的雨铜观音殿。

雨铜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即公元899年。传说当时大理崇圣寺有一位高僧曾发誓终身募化铸一铜观音像,当铸到观音像的肩部时,所准备的铜已经用尽,正在万般无奈的时候,恰好此时天降铜雨,满地铜珠,,用来铸像,不多不少。于是取名为“雨铜观音”。雨铜观音像高24尺,与三塔和建极大钟,共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中最重要的三大重器之一。雨铜观音毁于十年文革,如今所看到的雨铜观音殿是在原址上扩大重建的,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是三塔文物景区的又一个重要景点,于1999年建成,是云南省迎接世博会的精品工程。现在重铸的观音像是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的,在雨铜观音与左右两边的四位观音【水月观音、阿嵯(cuo)耶观音、男身梵僧观音、负石观音】全都铸造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登上雨铜观音殿二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幅稀世画卷,分别是《南诏国史图传》和《张胜温画梵像卷》。

《南诏国史图传》成画于公元899年,为南诏国官员张顺和王奉宗所绘,献给南诏国最后一个王:舜化贞。原画为纸本彩绘,长580.2厘米,宽31.5厘米。画卷分为三个部分:巍山起因、祭铁柱、西饵河记,是研究南诏历史、宗教、民俗的珍贵资料。

《张胜温画梵像》又称为《大理国梵像卷》。成画于公元1180年,由大理国绘工张胜温所绘,这幅画卷在云南艺术史上地位极高,有“北有《清明上河图》,南有《张胜温画梵像卷》”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被美誉为“南北双骄”。 导游工具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将结束崇圣寺三塔的游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是粗略的游览它的一部分。如果有时间,各位再次来到大理旅游,我将竭诚为您服务。谢谢大家~

2023年寺院修复申请书二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来普救寺观光旅游,很荣幸能为各位做一次向导。

〈山门〉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据史料记载,隋初已有,是一座千年古刹,千余年来,几经沧桑,反复兴废,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总占地103亩,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所写出的杂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它描写的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老夫人带着女儿莺莺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此地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不巧天降春雨,道路泥泞,住宿于蒲州城中。听店小二说此地有一座普救寺,是则天娘娘的香火院,盖造非俗,前来游寺中与莺莺小姐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奏出了一曲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凯歌。

〈台阶前〉这儿的台阶总设置108个,佛经上说人的一生要经历108个磨难,所以这儿便设108个台阶,只要你能诚心登完这些台阶,便会消灾免难,接福接寿。

〈钟楼前〉这座钟楼全高17米,分两层,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这口钟重约四吨,94年浙江瑞安铸造,钟楼的钟在古时主要起报时、寺警等作用。

由于《西厢记》故事发生于普救寺,所以这里每一座建筑都与《西厢记》有着不解之缘,这座钟楼的二楼在“白马解围”一折中便起到“观阵台”的作用。当时河中府浑缄元帅病故,乱军失统,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相国之女崔莺莺长的如花似玉,貌似天仙。便带领5000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扬言:“三天之内如不交出小姐,便将普救寺一把火烧掉,僧俗寸斩不留。”老夫人迫于无奈,许下诺言:“谁能退得贼兵,便把莺莺嫁给谁。并倒赔嫁妆。”好啊!张生挺身而出,书信一封,由寺内武僧慧明突围而出递与白马将军,这白马将军姓杜名确,原与张生是同窗好友,八拜之交,后弃文从武。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兵马镇守蒲关。接信后火速赶来,张生聪明阿!为显示朋友威力,就请法本长老、崔老夫人登钟楼之上观看如何生擒孙飞虎。因此便起到“观阵台”的作用。

〈回廊前〉至此108个台阶已登完。大家请看,普救寺位于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南边是巍峨的中条山,西边可以看到白如襟带的黄河水,依山傍水,风水宝地。寺前坡底即是长安通往北京的古驿道。当年慈禧西逃时就路过此地。

〈回廊内〉大家请看:这座古塔便是莺莺塔,原名舍利塔,是寺内的瞻礼建筑,塔高39.50米,共十三层,可以登九层。距今已有430多年历史,寺内原塔创自隋唐,工制壮丽,毁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天的一次地震之中,后8年(1564年)四川铜梁进士张佳胤任蒲州知州。黄河水连年泛滥,为根治水患,他深入民间,寻求良策,有个精通风水之道的人告诉他说:“蒲州城两头尖,形状好似一条船,城东官道如条缆绳,舍利塔如维系之柱,如今塔已不存,船无柱可揽,郡城就象浪里孤舟一般摇摆不定。”于是张太守捐俸倡之,这座塔虽形制古朴。却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省大佛阁石琴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园林仅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如果在塔西20米处击石,塔上回声就如蛙鸣一般,是普救一绝,请大家稍后欣赏。

这四周的回廊即是当年张生与莺莺小姐第一次相遇之处。莺莺一家在普救寺后院住下后。“可怜天下父母心”,老夫人怕“门掩重关萧寺中”的莺莺小姐闷坏了身子,便对红娘说:“红娘,看寺内无闲杂人烧香时,带小姐出去转一转,别把身子给闷坏了。”于是红娘陪伴莺莺进佛殿上香后行至塔院东廊,张生正由法聪陪伴游寺:“参了菩萨,拜了圣贤,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行至西廊时正巧与莺莺相遇。“刚刚的打了个照面,就风魔了张解元。”张生随口脱出一句:“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随即眼花撩乱口难言。这时的小姐正手拈鲜花,在阳光底下,浑身上下,流光溢彩。看见张生后不动声色,继续赏花,您想想,小姐是大家闺秀,相府千金啊!张生的痴态被一旁的小红娘瞧见了,便对小姐说:“姐姐,那边有人,咱们回去。”听说有人,小姐回去时很自然的回头一看,“秋波一转”。坏了,小姐已经回去半天了,日近黄昏时,风魔才子张君瑞才说了一句话:“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我这灵魂儿飞在半天,从今往后,先生我那儿也不去了,知道要追求什么了。”你想想,张生当时已经二十又三了,都属大龄青年了,以前是寒窗苦读,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志在凌云啊!唯独见着小姐一面之后却什么都变了。珍重爱情,轻视功名,这是《西厢记》的高贵之处。

当地民俗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日当午,塔影中,塔下张生戏莺莺,莺莺回头望张生,一跤栽倒地流平。”小姐手上的香脂粉在地上留下一个清晰的手印,当时寺院的一个工匠就照小姐的手印刻影画形,烧制了“莺莺手印砖”。千百年来,凡来上香游玩的妙龄女子均要与手印砖对一对,据说如此便可以找到象张生那样的如意郎君,接下来,请各位去西边听一下“普救蟾声”。

〈击蛙台〉当地传说是建塔时在底下埋有两只金青蛙,但这毕竟是传说。据专家考察它的声学机理是: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莺莺塔所处的地势高敞,而四周又无障碍物,可以接受大范围内传来的声波;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它的每一层塔檐挑出成内凹弧形,能把声音反射汇聚,蛙声就是十三层塔檐反射聚汇的结果;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莺莺塔全部用青砖叠砌而成,几百年来黄土高坡上风沙吹拂,表面特别光滑,对声波的反射系数高达0.98。

听完蛙声后请走一下“莺莺小道”这是当年修复普救寺清基时出土的,据专家鉴定很可能是千年的古道,我们的莺莺小姐也许就走过。据说走时心里默默许个愿便可以心想事成。

〈西轩〉张生自遇见小姐后,便以“佛寺清静,温习经史”为名向法本大师借居在此。那么张生为什么偏偏选了这个房屋呢?张生当时借厢的条件是:“也不要香积厨、枯木堂,远着南轩,离着东墙,靠着西厢。”大家请年历,大雄宝殿的东面便是小姐的西厢小院,他是想离小姐近一点。以便能见着小姐,但老夫人家规森严,不准小姐随便外出。张生也无计可施。痴情书生刚住下来的日子很是凄凉〈。〈西厢记〉中描述:“院深,枕箱凉,一灯孤影摇书幌。”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大的仿唐建筑。里边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中间供奉折三尊佛像是85年清基修复时从殿基础1.5米以下出土的。据专家考证是南北朝晚期的遗物,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分别昌法身、报身、应身佛。《西厢记》中“张君瑞闹道场”,一折戏就发生于此。

莺莺小姐定于二月十五日晚上为老相国做法事,张生当时为见小姐也备斋一份挤了进来。当晚,殿内灯火辉煌,众僧执法器,香客挤满堂,莺莺小姐姐刚刚跨进门坎,满殿的僧众都城被她的美貌惊呆了。年老的大师偷眼瞧,敲钟的和尚心里痒,击罄的头陀走了神,上香的行者把手烫,只有一个

敲木鱼的小和尚从头到尾都认真地敲着木鱼,可敲了半天才发现,咦,不对啊!敲的什么呢?前边一个老和尚的光头。那我们不禁要问一问,老和尚的光头被当作木鱼敲,难道一点感觉都没有吗?那老和尚啊——麻木了!!这一段描述从侧面烘托出莺莺的超凡绝俗语,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王实甫对封建宗法势力的讽刺。

〈梨花深院〉这是一座具有北方民俗特色的三合小院。北房就是封建势力代表——老夫人的居室,西厢房即是当年小姐和红娘的居室。《西厢记》即是以此命名的。红娘是从小给卖到相国府里的丫环,乳名唤做红娘。热情、正直、聪明机智且又深谋远虑,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无与伦比的丫形象便是红娘,东厢房里住的是莺莺之弟小欢郎。《西厢记》里“赖婚”一折便发生于此。“白马解围”之后,老夫人便摆下筵席,单请张生,张生好一番打扮,将脸洗了一遍又遍,打上油,“光溜溜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连苍蝇站在上边也要滑一跤。席间老夫人说:“莺莺,上前拜见你家哥哥。”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把张生给震呆了。你想想,张君瑞大学也不考了,功名也不要了,图的什么啊!而今什么都没了。离席后张生涕泪横流,万念俱灰,这时红娘出来了,出于一片同情之心。小红娘说:“张先生,不要急,我给你出个主意,我家小姐深慕于琴,我见先生随带琴囊,想必精通此道。晚上小姐烧香时,我以咳嗽为号,你就弹琴,看小姐听了有何话说。”晚上听见红娘一声咳嗽,张生便把一腔情思全泻琴上,一曲《凤求凰》情深意浓,如痴如狂。“知音者芳心自懂”。小姐听了以后,感动了。于是给张生开了一个药方。病床上的张生一看,“腾”就从床上蹦起来了。这便是流传千古的西厢诗。

大家请看,题目是《明月三五夜》,“明月”即指满月,“三五夜”指十五的晚上,这是大时间。“待月西厢下”即等月亮移到西厢房上时,已经是半夜三更时分了。“迎风户半开”意指小姐的房门半掩着,门没关。如果门关着,张生你就别来函,有情况。“隔墙花影动”西厢对面墙外杏树的影子一晃动,暗指路线,让张生从此而过相会。“疑是玉人来”小姐就知道张生你来了。那张生可是猜诗谜的行家。《西厢记》里“张生夜半跳粉墙巧会莺莺”便由此而来,这表明莺莺小姐在追求美好爱情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请大家转过身来参观北房,《西厢记》中最有名所的一折戏“拷红”便在此发生。全国的各种地方戏,不管那一种都上演过拷红。它是红娘冰清玉洁,聪明机智美好形象的生动展现。一天小欢郎对母亲说:“母亲,姐姐和红娘每天晚上都出去烧香,半夜都不回来。”老夫人心生疑虑,便叫来红娘拷问。红娘见事已至此,就全给召了。老夫人当时就气晕了,最后气急说:“这件事都是因为你这个小人。”红娘伶牙利齿,反说:“这不是张生、小姐、红娘之错,全怪你老夫人,当时兵围普救,夫人你许下诺言,退贼兵者即以莺莺为妻。张生见义勇为,夫人你却出尔反尔,让两人以兄妹相称。既然不愿意嫁给人家,就酬之以金帛,远远打发走算了,你却请张生住于书院,使两人各相早晚窥视。如果夫人不平息此事,一来辱没相国家的名声,二来张生日后高中名扬天下,施恩于人,必使夫受辱。如果经官的话,夫人也有治家不严之罪。二来夫人背信忘义,这不影响夫人贤德之名吗?他们一个是文单魁首,一个是仕女班头,事已至此,夫人不如就成全他们算了。”

老夫人迫于无奈叫来张生说:“张生啊!你有本事,这时候了我就女儿许配给你吧!但相国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京应考去。高中了,你回来,如果不中,就算了。”

“碧去天,黄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十里长亭送别,张生被迫上就赶考,高中之后才回来与小姐终成眷属。《西厢记》不落俗套,处处都是在描写崔张二人细腻的感情,长亭送别时,两人一个是:“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眼泪汪汪不敢垂。”一个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情之深,意之切,字字读来都是血。张生上就后,痴情小姐是:“倚遍西楼,人不见,水空流。”接到张生高中的书信后,却“无语低头,书在手,泪疑眸。”开封后未看文便说道:“我这里开时和泪开,他那里修理工时和泪修。我将这新痕把旧痕湿透,一重愁翻做两重愁。”好小姐啊!!在古时考中状元后,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封建士大夫阶层都要争相与这些新得志者联姻。而张生却不贪恋荣华富贵,也无心游玩长安美景。只:“梦回时,多少伤心事,”发出了“恰新婚,才燕尔,为功名来到此”的愤慨,昭示了崔张爱情的美好与高尚。《红楼梦》里贾宝玉给林黛玉看《西厢记》时说:“真真是好书呢,你要是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出院门至杏树〉这便是当年张生瑜垣处,张生接到红娘送来的药方后,病体大愈,只怨日落太迟。好不容易等到小姐暗指的约会时间。“拽上书房门,到得这里,手挽着树枝滴流扑跳过墙去。”小姐说:“张生,我在这儿烧香呢!半夜三更你过来干什么。”随即又喊:“红娘,有贼。”红娘问:“谁是贼。”可怜的张生有气无力地说:“小生就是贼。”最后被红娘臭骂一顿,又原路返了回来,小姐为什么会变卦呢?这是必然的。小姐虽赞赏:“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的张生,又对张生的救命之恩非常感激,但她毕竟是封建礼教陶冶下的相府千金啊,再之小姐喜欢的是“书简传情,琴音互感”的高雅爱情,所以必然变卦。后世的文学评论家说:“《西厢记》里这一折戏,情节之曲折生动,能令千古才人心死。”

〈书院〉小姐赖简后,张生可惨了,回到书房后往那儿一躺,都快没气了。红娘探望张生时,看到如此模样也感叹不已。张生说:“红娘啊!小生不行了,小生好苦啊!老夫人赖了我倒不说了,这小姐都变卦了,没指望了。小生救了人,以倒被人给害了,人常说:‘痴情女子负心汉’,今个怎么全反了。”谁料红娘又捎来小姐的第二个药方,大意写的是:“张生啊!不要作践自己的身子了,没想到你当日保全我性命的壮举,竟变成了你今天的灾祸,为报答你的大恩大德我就难以遵从礼节了,今晚我就前来探望你的病情。”西厢记里边惊世骇俗的一折子戏“月下佳期”便发生于此。

〈后花园〉这座花园是1994年按西厢记里边的描述重修的,西厢记中莺莺小姐“烧香月”,崔张二人“隔墙酬诗”、“一个潜身曲栏边,一个背立湖山下”等情节便发生于此,右上边的建筑便是西厢宾馆——情侣园,是专门为新婚度蜜月,金婚、银 婚重温爱情旧梦的有情人而设置的,每年的9、10月我们都要在这爱情对地举行盛大的活动——“世界情侣月”。届时各位如果光临,可以参加“坐花轿”、“锁呐伴奏婚礼”、“情侣畅游西厢”等许多种具有民俗物色的活动,一曲西佳话使普救寺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近几年,我们成功接待了乔石、李铁映、古慕、杨汝贷等多们党和领导人以及许多的体育、文艺界名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周边旅游景点的开发,普救寺的明天会更美好。

2023年寺院修复申请书三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慈恩寺—石狮子—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这座寺院当年由13座庭院组成,面积达34o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其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华丽富贵。慈恩寺现有面积32314平方米,约合亩。

我们先来看寺院山门前这对威武的石狮子。说来也怪,一般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人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大家知道狮子是在东汉年间由波斯引入我国的,石狮子则是与佛教同时在两汉之际已自印度传入我国。狮子有护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认为“佛为人中狮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狮子,称护法狮子。慈恩寺大门口,有4尊石狮对称地雄踞左右,里边靠近大门的两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时。东侧是雄狮,在戏弄脚下绣球。西侧是雌狮,脚边有一对小狮,称为母子狮。看来这些狮子也按照人们的习惯,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摆放了。靠外边的两尊狮子,东侧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侧一尊是民国20xx年(公元1930年)雕造。这两对石狮高度在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即使用手轻轻地拍打,也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各位游客,您能猜出这是什么原因吗?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慈恩寺也一样。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迎牟尼三身像。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释迎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待从释迦牟尼20xx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大雁塔得名来历—玄奘与寺塔—大雁塔建筑及文物】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0xx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20xx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时高60米,5层,砖表土心,光盘梯。后塔心砖缝草木丛生,渐趋颓废。经武则天长安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唐长兴年间几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长高了米,还加了两层。底层每边长25米,基座为方形,边长45米至48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上刻当时废殿建筑的写真图,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原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形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游客们,大雁塔自建成至今,历代名人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赞语,岑参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的名句。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2023年寺院修复申请书四

普宁寺系承德外八庙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这里群山环抱,形胜优越,气候绝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这里兴建了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成为仅次於北京的全国第二个政治中心,它融汇了我国多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建筑,使承德成为一座以园林和寺庙著称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外八庙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安寺和罗汉堂等11座寺庙组成,这11座寺庙分外八处受北京雍和宫管辖,得名“外八庙”。其中以普宁寺最为完整、壮观。

普宁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较大的寺庙建筑群。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因他们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称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宁寺。淆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取名“普宁寺”。

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七堂伽蓝”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南北长150米,宽70米。北半部为藏式寺庙建筑:以大乘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红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宁寺随着清政府的衰落而衰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盗走大量珍贵文物和佛像。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从外八庙盗走大小金、银、铜佛143尊,殿内用品120件,匾额四块,丹珠尔经、甘珠尔经等13部,其中有的经籍用金字书写,珍珠装饰。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庙管理处,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普宁寺进行维修和保护,对濒临倒塌的大乘阁等建筑进行落架修复,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1961年普宁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进驻喇嘛,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普宁寺正门,面阔五间,当中三间石刻拱门,象徵“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殿内供奉的两位天神即“哼哈二将”,是1986年修复时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刚杵,裸露上身,衣缠腰际,瞠目作威猛状。左为密持金刚,右为那罗延金刚。碑亭为平面三间方型,重檐歇山顶,下檐单翘单昂,上檐单翘重昂,黄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亭内有三座碑,中间是《御制普宁寺碑文》,记载了兴建普宁寺原委和布局;左右为《御制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御制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述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贵族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巩固西北边防的史实。这三座碑均为乾隆御笔,用满、汉、蒙、藏四种文书写成。钟楼平阔三间,两层楼阁,单檐歇山顶。内悬清朝雍正年间铜钟一尊,高2米,口径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击108响,僧人开始上殿念经。佛教称这108声钟声可去108种烦恼,“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装饰铜质鎏金宝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头共有十个鸱吻,在建筑上可保护脊垄稳固、不渗水。檐角上各有七个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像,它们各有其寓意。第一个是龙,能兴风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个为凤,鸟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个是狮子,为镇山之王,勇猛威严。第四个是天马,象徵皇帝威德畅达四方。第五个是海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个是狻猊,是一种能食虎豹的猛兽。第七个叫押鱼,为海中异兽,能灭火防灾。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间是现世佛释迦牟尼,左边是前世佛燃灯,右边是未来佛弥勒,木雕金漆,金光闪烁,仪态庄严。两侧山墙石坛上排列十八罗汉像。北墙绘有八尊度母和胜乐十六天女图,栩栩如生,传神入画。屋顶绘有六字真言。

普宁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风格,通过建筑总体布局和个体造型来反映藏传佛教的世界观,把密宗的曼荼罗等清净佛国理想境界用具体建筑形象表现出来,使整个建筑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罗”的梵语,义为“轮集”,或译作“;轮坛”、“坛城”,是密宗僧侣修行时构筑的法坛,后演变为“圆轮俱足、诸佛集会”的圣坛。普宁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据佛经对宇宙的描述设计的。大乘之阁巍然屹立中间,代表须弥山,象徵世界中心,阁之东西则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环绕宇宙世界运行,阁的四面有四座重层殿宇代表四大部洲:东胜神洲殿象徵风,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为三角,起着促进万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贺洲殿象徵水,摄受万物,建成椭圆形台殿;北俱卢洲象徵地,保护万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阁之四隅有四座宝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为“大圆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认识世界万象;东北角黑色塔为“平等性智”,视世界万物平等无差别;东南角的红色塔为“妙观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恶,妙观万法;西南角绿色塔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业。大乘之阁五顶紧密连接,结成一个屋顶组群,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顶建筑改变比例,作为基座,上建汉式木构建筑,而白台建筑则是藏族形式,这样使汉藏建筑巧妙结合,外形雄伟又具有园林配置,形成汉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风格独特的寺庙建筑。

大乘之阁内部分三层,在上下贯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这尊佛像高22.28米,腰围15米,重量达110顿,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制成,约需120立方米木材。观音站在莲花座上双手合十,背后又生出40只手来,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庄严,慈颜善目,衣纹自然流畅,是宝贵的艺术珍品。

在千手千眼观音两旁是高达l4米的善才和龙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阁的二楼供藏五方佛,三楼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宝塔。阁内的墙壁均用万佛龛装饰,每个佛龛内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无量寿佛,共计一万零九十尊,整个殿堂装饰得金碧辉煌。

大乘之阁东侧还有妙严室,是乾隆皇帝进庙休息之所。西侧有讲经堂,是蒙古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讲经场所。周围还有八栋共4o间僧房,是上层佛教界人士驻锡之所和喇嘛僧房。据说在乾隆年间,普宁寺有喇嘛二百多人。清末普宁寺开始衰落。

1956年5月,承德市佛教界从内蒙延请30名蒙古族喇嘛进驻普宁寺。他们中有活佛三人,道日本二人,格斯贵二人,翁则达一人,经师一人。其中还有15名年龄在18到21岁的年轻喇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兼通蒙语、汉语。现在,普宁寺已有42名喇嘛。喇嘛入寺后,恢复了普宁寺的宗教活动和传统的正月法会、四月法会、六月法会、九月法会和十月法会。

普宁寺喇嘛为了管理好寺庙,成立了“喇嘛教务委员会”和“普宁寺管理处”,制定了《喇嘛岗位责任制度》、《殿堂管理规定》、《门禁制度》等各项规章。为了搞好安全防火工作,普宁寺对殿堂内香火严格管理,供桌上的香炉是躺式泥陶香炉,酥油海灯带有玻璃灯罩,供桌上辅有防火铁板,庙内各院、殿堂部有禁止吸菸广告牌。各殿堂都配备全套消防器材,17名喇嘛组成业馀消防队,经过消防部门培训,能够动作迅速地完成消防任务。自1986年以来,普宁寺每年都要接待六十多万人参观朝拜,中外宾客对普宁寺宏伟的殿堂、整洁的环境和幽美的景色赞不绝囗。这几年,普宁寺被评为承德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卫生、绿化先进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佛协理事、普宁寺教务员会格斯贵(铁棒喇嘛)格巴为了方便周围群众治病,办起了“藏医诊所”,用自己采集的草药为群众治病,被群众称为“菩萨神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