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6:59:55 页码:12
2023年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精选9篇)
2023-11-24 06:59:55    小编:ZTFB

了解是拓宽知识面,提升自我素养的必不可少手段。总结需要遵循逻辑结构,根据时间或主题进行组织。接下来就是一些精选的实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篇一

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四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利于科研团队成长与发展的建议,主要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发现和培育有希望的科研团队,因势利导,为之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从科研成果的生产方面严把成果的质量关,杜绝低劣成果的产生;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内的冲突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科研人员组建科研团队的积极性.

作者:沈斌作者单位: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经济学

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篇二

1、总体目标:

近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发展,福建省布设了多种新型观测设备。团队拟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围绕福建沿岸及近海的灾害性天气(重点围绕海雾)深入开展新资料融合应用和机理研究工作。以期通过各项研究及观察试验,加深对台湾海峡西岸海雾微物理特性认识,为预报预警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丰富海洋气象影响预报产品内容及实践意义,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区域灾害预警和决策服务的能力。

2、人才建设目标:

团队建设期内将逐步完善科技人才梯队,根据团队现有人才优势,定向培养细分领域的骨干人才。将培养1~2名工程师晋升高工,帮助助理工程师全员晋升工程师。积极发挥团队成员间传帮带作用以及外部学习资源,全面提高团队成员matlab和python的编程能力,同时进一步提升科技论文撰写和会议交流水平。

3、研究目标:

4、本业务领域能力建设目标:

通过加强团队建设,积极研发海上降水实时反演产品,与陆地降水融合,为决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提供多种类型的影响预报业务产品,向海事、港口等部门提供决策材料。

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篇三

这一计划要求团队的技术和成果要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参选者包括诺奖得主本人也要参加pk,现场做答辩。然而,如何和由谁来评判哪个团队是与之相符的呢?这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广东走这一步是全国第一,评选机制的探索考验着广东。这有关的操作文件,由省委组织部和省科技厅研究了一年,包括评审标准、机制和模式,还走访了国家多个部委和省份。

广东最后定出的专家评审的范围和方式都与众不同。首先,省科技厅将各个研发方向的目标交给国家科技部,由其来邀请评审过863、973项目的权威专家,两批一共有31位院士参与。由于这一计划强调要引领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在评审过程中对产业化的权重分明显。尤其在第二批团队,评审人员中还有来自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协会的专家,他们拥有很强的产业发展把握能力。

专家们各自独立评审打分,省委组织部和省科技厅按照分数的排列,自动得出参加答辩的团队。

团队进入现场答辩后,评审人员还增加了省直职能部门领导。因为团队项目要能够符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解决如产业“发动机”一般核心的关键技术问题,那么这些厅局领导对我省实际情况较为了解。

连续两届担任评审的王越院士说,高科技项目实施起来,未来效益和前期风险都很高。有的团队所设计的目标定位过高,言过其辞。但专家们可以察觉其执行起来成功率不高,在严格评审中就过不了关。

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篇四

工作单位(加盖公章):

创新团队名称:

填制日期:

五、申报人员的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本栏限1页)。

345678910十、申报人员的其他情况(包括授权的植物新品种权、新兽药证书,主持完成的国家行业标准修制定,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重要报告,荣获的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等情况,本栏限1页。)。

二、2016、2017年度实施计划。

申报意见表申请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意见负责人签名:

(单位公章)年月日申请人所在单位科研部门意见负责人签名:

(单位公章)年月日申请人所在单位意见负责人签名:

(单位公章)年月日项目单位账户收款单位:(本单位在银行类金融机构所开户头的全称)。

(财务专用章)开户银行:××银行××省××市××县(区)分行(支行)××营业部(分理处)或××省××市××县(区)××乡(镇)农村信用社账号:

备注。

活动申报书模版。

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篇五

男1981年生博士正研级高工。主要从事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和资料同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围绕东北区域数值预报的发展开展卫星、雷达资料的同化以及精细化的下垫面资料的应用研究。先后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辽宁省新世纪领军人才。

男,1976年出生,_党员,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空学院大气物理专业毕业,200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空学院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到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数值模式在东北地区应用研究。主持数值模式相关项目5项,参与各级项目19项,推动中尺度模式系统、短临模式系统在东北地区应用。作为主要研究者发表论9篇,参与撰写专著1部,参与发明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权两项。获辽宁省科技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辽宁省气象局科技奖一等奖四次,二等奖一次。东北冷涡实验室数值预报团队成员。

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篇六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吸引海内外优秀创新科研团队来粤创新创业,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粤发〔20xx〕15号)(以下简称《意见》)、《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广东省相关财务。

规章制度。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意见》中设立的“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专项工作经费。

第三条专项资金来源于省财政拨款,其使用和管理坚持依法规范、目标明确、监督到位和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获得资助的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以下简称创新科研团队)及其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与成员及其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得变更。团队带头人发生变更时,资助计划自动终止。团队个别核心成员因特殊情况发生变更,应按程序报请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能实施。

第五条创新科研团队开展科研项目工作过程中使用专项资金购置或试制形成的固定资产为国有资产,一般由用人单位负责管理和使用(。

合同。

另有约定的除外)。

用人单位对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应及时办理产权登记、单独建账管理。用人单位或相关单位承担广东省其他科研项目需使用这些固定资产时,只能收取运转费用,不得收取折旧费或占用费。特殊情况下,省科技厅有权调配这些固定资产用于其他科研项目。

第六条专项经费资助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专项经费资助形成的知识产权优先在广东省内使用。

创新科研团队、用人单位在资助计划5年合同期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著作、学术报告、申报成果奖励、发明专利、制定的标准、自主创新产品等均应标注“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计划资助”字样。

第二章管理主体。

第七条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编制年度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资金预算,根据预算制定资助团队数量和计划,确定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层次和资助标准,审核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案、调整方案以及资金拨付审批,研究解决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八条省委组织部负责指导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牵头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的考核与验收。

第九条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管理,审核、下达专项资金计划,办理专项资金拨付手续,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第十条省科技厅受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委托承担专项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对创新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执行情况、取得的成果进行年度检查,及时向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汇报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项。

第十二条地级以上市市委组织部、科技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负责所辖地区用人单位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项目进展和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并向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定期报告执行情况。

第三章预算管理。

第十三条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根据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年度目标任务,按预算管理规定牵头编制年度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和绩效目标报省财政厅,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由省财政厅按现行预算管理规定下达预算。

第十四条专项资金预算经审定后,必须严格执行,原则上不作调整。如确有调整的必要,应按项目预算审批程序重新报批。

第四章支出管理。

第十五条省财政厅根据用人单位性质、预算管理级次以及用款进度办理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手续:

(一)用人单位属于省级单位的,由省级单位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款项,应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用人单位属于市县(区)单位的,由省财政厅向其所属地级以上市财政局下达预算指标文件,地级以上市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办理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与相关地级以上市财政局进行资金清算。

(三)用人单位属于中直驻粤单位或其他与省财政没有正常经费划拨关系的,由省财政厅直接将款项拨付到用人单位。

第十六条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与用人单位联合编制专项资金预算、决算。创新科研团队严格按照项目合同的规定,负责专项资金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团队带头人应及时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监察审计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经费使用信息,积极配合或参加由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召集的有关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和评估等活动。用人单位应为团队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承诺的技术与条件保障,并履行为团队提供承诺的匹配经费等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团队带头人与用人单位使用专项资金应严格按照经费预算和合同约定的支出范围执行。

第十七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研究和管理、与项目相关的仪器设备购置、改善科研条件和对科研人员补助等,不得用于其他与科研工作无关的开支,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专项资金支出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烧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人员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住房补贴、单位管理费、人员费等。

(一)设备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维护运转、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二)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用人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六)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粤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八)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人员费:是指直接参加创新科研团队研究项目开发的团队带头人与核心成员工资性费用。用人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其人员经费仍从原渠道列支,不得在资助的专项资金经费中重复列支。科研院所可按事业费削减比例在项目资金经费中列支部分人员费。

(十)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一)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

(十二)住房补贴:是指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参照《意见》享受领军人才的相关待遇。专项资金可一次性给予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100万元(税后)住房补贴。

(十三)单位管理费:是指在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用人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项目专项资金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项目经费预算超过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超过5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5%的比例核定。

单位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用人单位管理和使用。

(十四)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与专家咨询费三项支出的费用总额占专项资金总额的比例不超过5%。

第十八条项目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十九条原则上创新科研团队正式到位后,首次发放专项资金经费总额的30%,剩余70%的专项资金经费在每年的年度考核合格后由省财政厅从资助计划5年合同期内的第3年起逐年平均支付。创新科研团队在申请拨付下一年度专项资金前,须向省科技厅提交每年来粤工作六个月以上的出入境证明等相关材料。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因工作需要有特殊要求的,专项经费的下达可通过协商后,以适当方式发放。

第二十条创新科研团队与用人单位须向省科技厅提交双方签订的工作合同(包括团队带头人和核心成员)、地级以上市人事部门出具的国内创新科研团队人事关系调入证明,并签订《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书》),经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批同意后下达专项资金。

第二十一条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一般只享受一次省级人才专项资金最高额度的专项工作经费和税后住房补贴。

第五章考核与验收。

第二十二条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对专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定期向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进行汇报。

第二十三条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中期评价。专项财务检查和中期评价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创新科研团队每年要对全年工作进行总结,提交《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自评报告》(按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要求执行)、《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引进计划年度执行情况报告》,报送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

第二十五条项目完成后,用人单位和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应当及时向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包括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及使用专项经费购置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等的明细账目。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对项目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项目结题验收程序及要求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省财政资金;。

(二)未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资金;。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项目通过验收后,用人单位和创新科研团队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专项资金如有结余,应当及时全额上缴省财政厅,结余资金处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省财政厅、省科技厅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关规定,对专项资金开展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安排、调整和优化以后年度专项资金支出结构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专项资金管理建立承诺机制。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

承诺书。

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条专项资金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省科技厅对用人单位、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三十一条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以及不按规定进行绩效评价的单位,省财政厅将会同省科技厅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以及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差劣的,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五年内申请创新科研团队引进计划资助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创新科研团队和用人单位应根据本办法,结合研发创新项目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备案。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由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解释和修订。

在公共支出中专项支出所占比例较大,专项支出使用管理、支出方式和手段选择可以直接影响一定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当前对专项资金管理规定根据当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分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

这些专项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报帐结算,即应当与正常的拨款区分开来,分别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已完成项目的专项结余,报经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篇七

2014年,科技处将继续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陕西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年)》,贯彻和落实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全国和陕西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实施《陕西理工学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陕西理工学院贯彻、落实中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施细则》和科技强校战略为重点,全面落实学校2014年党政工作要点安排的工作任务和创大工作年度责任目标任务,积极谋划、主动工作、创新措施、整合全校科技资源,推动我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逐步推进“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

一、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政策激励效率与效果。

以学校实施《陕西理工学院贯彻、落实中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学校科技政策的落实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率。

学术骨干的培育力度;加强科技合作,建立更为紧密的政产学研用科技合作机制。

加强科技处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为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

学科-科研-人才工作的协调性,为学科建设服好务。

二、全力推动我校科研项目工作再上新台阶。

万元左右。

加大项目的筹划、预研、储备、申报、评审跟踪等过程管理,加强立。

项项目的进度督查,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与结题率,做好结题项目的申报、评审与归档等工作。

三、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成果的质量。

数、sci等四大检索及重要文摘收录(或复印)数增幅达到10%;获得专利。

200项;技术成果转化5项;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5项,厅局级科。

研成果奖8-10项。

加强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汉水文化省级重点。

研究基地、陕西理工学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陕西理工学院技术。

转移中心、陕西省社科科普基地、汉中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管理、督促、检查与指导工作,提高省市级科研平台的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研究所(中心)的建设力度,使其在科学。

级人文社科基金做好铺垫。力争在2年内获批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

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基地,申报成功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团队8~10个,全力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力争申报成功1个陕西省科。

技创新团队。新增5-6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五、加强学术术氛围营造工作。

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举办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举办。

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术交流。2014年组织好2-4场座谈交流会,举。

办高质量学术报告会100场,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2-3场。

六、加强社会科技服务。

进一步加强首席工程师管理,促进科技人才对企业的直接服务;加大。

科技成果转化,引到学校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造出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4年是我校创建特色鲜明的省内外知名大学的关键之年,科技处将。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密切与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全力开展和推进各项年。

度工作。

2014年1月1日。

陕西理工学院科技处2013年1月1日印发。

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篇八

坚持以^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铸一流精神、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为目标,通过考核评比,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锤炼素质,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在全市组织系统形成创先争优、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实现我市组织工作“后发赶超”,努力跻身全省组织工作先进行列。

二、评比条件。

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指导思想明确。

坚持以^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组织工作服务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办法和新途径,不断开创和谐组织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业绩突出。

1.认真做好地方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抓紧研究和尽快建立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新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以深入学习^v^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重点,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

2.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严格遵循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认真执行近年来出台的“一法、一纲要、三条例、十一个法规性文件”,积极探索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的实施办法。

认真实施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试行办法,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有效防止和坚决抵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3.干部培养选拔和宏观管理工作扎实有效,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理顺管理职能,规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领导干部职数。干部监督工作,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得到明显加强。

近三年来没有发生选人用人上的失误。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干部信息工作不断改进,干部任免及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

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如数如质如期完成,扎实推进“双培双建双强”工作和“一支书”工作,“两新”组织和社区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党组织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5.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下发的保持^v^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党员道德建设,在积极探索党员教育和管理方面取得新成绩、新经验。

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督促、指导和监督。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6.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加强站点建设、使用和维护,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保障站点正常运转,学用效果明显。

7.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决贯彻人才强市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继续抓好市委、市政府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六个政策性文件的贯彻落实,加强人才体系建设,盘活用好现有人才,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积极拓宽人才工作领域,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自身建设过硬。

1.领导班子团结战斗。坚持和完善了部务会、办公会、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形成团结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2.努力提高组工干部素质。按照“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的要求,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组工干部在勤政廉政、遵纪守法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加大了组工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组工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3.内部管理规范。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和落实了组织工作各项制度,思想作风建设和机关内部管理明显加强,组织部门信息化取得成效,实现组织工作和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4.作风深入。牢固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密切联系和服务于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群众。对中央、省委、市委及同级党委的重大部署和组织工作各项任务的贯彻执行,责任明确,措施得力,落实到位。

5.工作指导得力。注意加强对下级单位和部门组织工作的经常性指导,组工业务培训工作、督查工作、信息工作等成效明显。

科研创新团队协议书汇总篇九

2019年,科技处将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总体要求和科技工作“十三五”规划目标管理任务,新增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平台1个以上,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以上。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以上,科技到账经费达5000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以上,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全面提升科技水平,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科建设。

1.稳步推进“申硕”工作。加强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和培育工作。继续推进“369”学科建设规划落实见效。

2.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做好与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阜阳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开设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做好硕士生的校内培养。做好硕士生导师队伍和行业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全职引进。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方案建设目标,遴选1-2个实践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较强的校级科研团队进行培育建设。建设周期三年,对考核优秀的校级科研团队给予新一轮的支持,推荐申报省级科研团队。

三、创新平台建设。

1.继续开展校级科研机构的遴选工作,对2014年遴选的校级科研机构进行建设期考核,对2018年遴选的校级科研机构进行年度考核,根据科技工作业绩遴选1-2个校级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平台。

2.做好省级平台的建设工作。新增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平台。

1个以上,培育新建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以上、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以上。

四、科研项目申报培育。

1.加强对2019高级别项目申报的指导工作,提前启动2019年各类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工作,召开项目申报动员暨培训会。学校聘请国家基金评审专家对申报书提出修改意见,各学院应积极主动邀请同行专家有针对性地对项目申报书进行专项辅导,高质量完成申报书的撰写工作。

年校级科研立项资助一般项目20项和培育项目约20项,加强各类项目过程跟踪管理和科研目标考核。

3.做好省市重大项目规划与设计,积极承担地方科技计划项目,遴选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项目3-5个进行培育,开展项目预研。

年科研经费达到5000万元,产学研到账经费不低于50%。

2.各学院根据科研经费指标,完成科研经费到账任务。六、标志性成果计划。

加强优势领域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催生有一定影响的高质量标志性科研成果。争取发表二类以上期刊论文100篇以上,出版专著2-3部、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以上,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有所突破。力争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以上。

七、提升服务能力计划。

院建立相关产业研究院,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学校举办与地方政府的产学研对接会;各学院围绕自身学科优势,主办2次以上产学研项目专场对接会。

3.各学院成立二级科研机构,面向行业产业形成至少1个稳定的合作基地。

4.以科技服务专家团形式,继续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百企”活动。其中学校分批组织教授和博士等深入滁州市产业园和产业集群,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发展现状,获悉第一手技术信息,为企业提供现场咨询、意向洽谈等活动;各个学院组织全体教授、博士、有关教师深入企业,汇聚力量,集中开展产品研发、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各类专题性合作洽谈活动,落实合作项目应不少于教授和博士总数的1/4。

八、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