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桥梁加固合同协议书 桥梁加固合同协议书怎么写(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6:17:33 页码:11
桥梁加固合同协议书 桥梁加固合同协议书怎么写(6篇)
2023-01-13 06:17:33    小编:ZTFB

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合同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精选桥梁加固合同协议书(推荐)一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界。那时候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赞扬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特别欣赏柱子上的狮子,说它是“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在我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卢沟桥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爱-民奋起抗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桥历史

明代自永乐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历史上有两个卢沟桥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这才有了卢沟桥。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我们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文革期间的修缮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在这加宽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缮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区主任和老工程师都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劳动),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队队长,施工队中有一名贫农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胆地更换望柱91根、栏板9块。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狮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狮子总数多出5只。使全桥望柱上的狮子总数达到491只。

新建"卢沟新桥"

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新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全面修缮古桥

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全面修缮了古桥。工程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沥青,中间空出印心,完全恢复了古桥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1997年又对部分被雷电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之谓,各方说法不一,此处据卢沟桥文物部门数据。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共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坐落在桥西头的石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长320米,城门分东西两座,东门为"顺治"西门为"永昌",清代改为"威严"。东西城门建有城楼、瓮城和闸楼。原来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正中有马道并在台上盖有楼和兵房。城墙周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个垛口都有盖板,古称"崇墉百雉,严若雄关"。

三狮齐吼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性的抗战。

桥东端伏地大石狮

抗战雕塑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抗战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西临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顷。园内有前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有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历史悠久的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园中还种植了雪松、合欢、珍珠梅等十余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巍然高耸,雕塑群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不禁令观众浮想联翩,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区由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义必胜四个部分共计三十八尊铜铸雕塑。

精选桥梁加固合同协议书(推荐)二

从20__年某月参加工作以来,对于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严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钻研,总结经验和教训,锻炼成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都熟的工作人员。从事过桥梁,涵洞,道路和水电工程等得施工,在施工中,职业道德管理和专业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

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认真学习贯彻某主义、某思想,以某理论和“某”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刻保持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工作上以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把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工作中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作风踏实,勤于思考,讲求效率,始终保持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工作态度和职业道路

从参加工作以来,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始有终。对于再苦再累的工作,坚持完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在寒风中,烈日下,坚守自己的岗位,完成自己的工作,保证在工作中不出现错误,看着工程圆满竣工,就心满意足,觉得曾经付出的汗水没有白流。 作为一名工程和施工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根据技术人员的交底做出周密,细致的安排,并合理组织好劳动力,精心实施作业程序,使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还要时刻不忘安

全和质量,把好每一个关口,做到不违章,不玩忽职守,施工做到安全,优质,低耗;同时还应严格按图施工,规范作业,做到文明施工。

三、专业知识

在施工中,掌握了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和质量标准,一般建筑结构的基本构造,材料的实验方法及计算方法,也学习到了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同时我也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规范,标准,把规范,标准应用于工程建设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每一个施工点,施工面验收时,认真做好工程记录,经常分析和阅读其他专业人员的工程验收记录,学习并发现自己在工程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值得提高,哪些方面值得继续发扬。

从三年的工作中,感到知识和实践经验才是用来武装自己的最好武器,在以后的学习和施工中,不断学习,积累施工经验,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肯定会把我造就成合格的施工人员。

四、学识水平,工作能力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从参加工作开始,把书本作为自己工作的必修课,学习并掌握书本上的最新知识。对于在施工中碰到的新工艺,新技术,我都学习,向前辈请教,和书本上的施工工序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对于工程行业的新规范,新标准和新定额,我都认真学习,运用到施工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

在工作中,学会了有效地组织,指挥人力,物力进行科学施工,取得最佳效益,同时把自己锻炼成能承担施工现场测量,能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正确确定施工方案,能控制施工质量的施工人员。下面是各种工作的简单叙述:

1、图纸审核

工程施工是把设计图纸转变成实物形态的过程,要搞好工程就必须首先熟悉施工图纸,能熟练的识图、读图、懂得设计图纸的设计原理,能把图纸的实物想象出来,其次要强化对图纸的了解程度,把图纸中有错误和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找出来,及时反映解决。

在收到图纸后,就应马上进行图纸的审核工作。如图纸较多,可进行分工,各专业指定专人负责,并由专人计算工程量,专人审查标高,专人复查坐标,做到明确分工,而且又有交叉,每一项工作都进行二人或二次以上复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进行汇总,交由技术负责人进一步复查后再组织上报设计、监理单位。审图时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对坐标进行复核,根据图上的线位关系来全面复核任意一点的坐标与图上给出的是否一致。

(2)对标高进行复核,根据各构造物或结构层的高差、层厚等反算各点标高,看是否与图上提供的相符。

(3)对工程量进行复核,一般在图纸尺寸复查无误后进行,要根据图纸尺寸(或更正后的构造物尺寸)进行计算,不得照抄图纸中的工程数量表中的数据,计算时要考虑各种实际情况。

2、测量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测量放线工作是重中之重,它贯穿整个工程施工的始终,是工程施工的灵魂。作为一名工程人员,首先要学会测量,把测量工作做好,内业和外业相结合;其次要结合施工图纸对施工点,施工面进行校对,避免遗漏工程细部构件;再次就是检查和符合工程量,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导线和水准测量;

(2)施工放样;

(3)测量工作的资料整理;

3、现场施工

在施工现场懂得人力,物力,车辆的调配,把施工现场精简化,安全化,做到“在岗一分钟,安全60秒”,同时严控质量关,按规范及设计要求,图纸施工,打造一流工程。

在工程施工完成,要及时检查,验收,总结经验和教训,把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在下一个施工段,坚守错误的连续发生。

五、管理能力

在工程施工中,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多样,变化多端的工作,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三年的工作中,我认为管理就是一个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全面管理的系统。对人员,材料,机械,物品等都要精心地组织,调配,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管好安全生产,确保工程质量,力争工程进度,在短期内创造质量,生产及安全一流的工程。

六、存在的问题

工程设计和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开拓创新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努力增强业务能力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勤奋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总结人:某

某年某月某日

精选桥梁加固合同协议书(推荐)三

大家好!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蔡襄词。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饲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来宾自由活动,留影纪念。

精选桥梁加固合同协议书(推荐)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整座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长的有21.6米。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卢沟桥叫做连拱石桥。永定河发大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自从建成卢沟桥,再没有出过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设计很科学。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检阅桥上的车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界。那时候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赞扬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特别欣赏柱子上的狮子,说它是“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在我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卢沟桥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爱-民奋起抗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桥历史

明代自永乐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历史上有两个卢沟桥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这才有了卢沟桥。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我们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文革期间的修缮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在这加宽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缮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区主任和老工程师都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劳动),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队队长,施工队中有一名贫农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胆地更换望柱91根、栏板9块。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狮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狮子总数多出5只。使全桥望柱上的狮子总数达到491只。

新建"卢沟新桥"

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新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全面修缮古桥

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全面修缮了古桥。工程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沥青,中间空出印心,完全恢复了古桥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1997年又对部分被雷电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之谓,各方说法不一,此处据卢沟桥文物部门数据。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共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坐落在桥西头的石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长320米,城门分东西两座,东门为"顺治"西门为"永昌",清代改为"威严"。东西城门建有城楼、瓮城和闸楼。原来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正中有马道并在台上盖有楼和兵房。城墙周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个垛口都有盖板,古称"崇墉百雉,严若雄关"。

三狮齐吼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性的抗战。

桥东端伏地大石狮

抗战雕塑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抗战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西临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顷。园内有前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有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历史悠久的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园中还种植了雪松、合欢、珍珠梅等十余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巍然高耸,雕塑群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不禁令观众浮想联翩,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区由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义必胜四个部分共计三十八尊铜铸雕塑。

精选桥梁加固合同协议书(推荐)五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

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明末的张岱却别立一说,他在《西湖梦寻》是写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意向言《断桥残雪》,或言月影也。

还有一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冬日雪霁,伫立断桥举目四望,但见残雪似银,,冻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动人心魄。 断桥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几段重要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精选桥梁加固合同协议书(推荐)六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整座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长的有21.6米。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卢沟桥叫做连拱石桥。永定河发大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自从建成卢沟桥,再没有出过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设计很科学。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检阅桥上的车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界。那时候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赞扬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特别欣赏柱子上的狮子,说它是“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在我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卢沟桥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爱-民奋起抗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桥历史

明代自永乐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历史上有两个卢沟桥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这才有了卢沟桥。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我们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文革期间的修缮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在这加宽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缮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区主任和老工程师都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劳动),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队队长,施工队中有一名贫农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胆地更换望柱91根、栏板9块。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狮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狮子总数多出5只。使全桥望柱上的狮子总数达到491只。

新建"卢沟新桥"

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新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全面修缮古桥

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全面修缮了古桥。工程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沥青,中间空出印心,完全恢复了古桥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1997年又对部分被雷电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之谓,各方说法不一,此处据卢沟桥文物部门数据。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共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坐落在桥西头的石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长320米,城门分东西两座,东门为"顺治"西门为"永昌",清代改为"威严"。东西城门建有城楼、瓮城和闸楼。原来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正中有马道并在台上盖有楼和兵房。城墙周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个垛口都有盖板,古称"崇墉百雉,严若雄关"。

三狮齐吼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性的抗战。

桥东端伏地大石狮

抗战雕塑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抗战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西临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顷。园内有前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有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历史悠久的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园中还种植了雪松、合欢、珍珠梅等十余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巍然高耸,雕塑群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不禁令观众浮想联翩,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区由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义必胜四个部分共计三十八尊铜铸雕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