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清真外卖申请书范本 外卖申请书怎么写(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8:22:13 页码:12
清真外卖申请书范本 外卖申请书怎么写(八篇)
2023-01-13 08:22:13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清真外卖申请书范本一

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5℃~9℃,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开始修筑闻名世界的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开始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能源和旅游优势突出。全区有耕地128.8万公顷。其中水浇地33.3万多公顷。有待开发的宜农荒地66万余公顷,其中可开发水产养殖的荒滩13.3万公顷、荒水面积5.6万公顷,有草场300万公顷。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全国平均价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气等。石膏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全区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00多亿吨,居全国第五位。仅灵武煤田探明储量就达270多亿吨,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探明储量的总和。全国十大煤种,宁夏就有9种。世界著名的优质无烟煤太西煤,年出口量达100万吨。地跨宁夏的陕甘宁盆地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20xx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特级大气田。

自治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兴庆、金凤、西夏、大武口、惠农、原州6个市辖区,灵武、青铜峡2个县级市,永宁、贺兰、平罗、同心、盐池、中宁、海原、泾源、西吉、隆德、彭阳11个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县级移民开发区),首府银川市。

宁夏有回、汉等35个民族,20xx年末总人口603.73万人,其中汉族377.42万人、回族206.49万人。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回族形成于元代。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中叶,那时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亚阿拉伯的穆斯林与蒙古人一起,迁今宁夏屯垦戍边。元末明初回族逐渐形成,宁夏回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回族人居宁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多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被征调或迁徙,以半军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身份被安插到灵州(今灵武市一带)及固原各州县,加之不断迁徙来宁夏开发、屯垦的回回人,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宁夏回族人口剧增。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义军及眷属被迁赶到偏僻地区,其中部分回民移居灵州、化平(今宁夏泾源县)、隆德、海原等县。

作为宁夏主体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约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信奉五项“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和各市、县建有各级宗教社会团体即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了宁夏伊斯兰经学院,在同心县开办了同心阿拉伯语专修学校,帮助穆斯林群众培养了大批有宗教学识的人才。除伊斯兰教外,宁夏还有群众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各种宗教人士在宁夏长期和睦相处。

宁夏回族在衣着、饮食、起居卫生、婚嫁、丧葬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回族男性都喜欢戴白色的小圆帽,穿黑色的马甲。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平时洗手、洗脸多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欢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烟,不喝酒,男女老少都爱喝泡有冰糖、茶叶、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佐料的“八宝”盖碗茶。喜庆节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贵客人时,会以丰盛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族小吃热情接待。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丧葬简易,实行土葬、薄葬。葬礼包括清洁埋体、白布裹尸、阿訇主持举行宗教祈祷仪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即叩头的地方。既是伊斯兰教信徒聚众礼拜的场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会活动中心的功用。宁夏清真寺的创建从元代开始,经明、清两代,清真寺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拱北,是伊斯兰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园。道堂,是伊斯兰教某分支宗教领导人礼拜、诵经、讲学和居住的地方。宁夏伊斯兰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并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

推荐清真外卖申请书范本二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导游词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推荐清真外卖申请书范本三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推荐清真外卖申请书范本四

新疆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而最能体现其民族风情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喀什,在城市中心最显眼,最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便是喀什城象征——艾提尕尔清真寺。“艾提尕尔”是“节日,欢乐的广场”的意思。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叩拜之处”。到新疆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会发现在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它的主要功能是供穆斯林做礼拜,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它还具有其他一些职能。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凡是有穆斯林聚集的地方,就有清真寺。现在在新疆地区,伊斯兰教清真寺和宗教活动场所有220xx多所,信教群众平均400多个便有一个活动场所。

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来历也是历尽沧桑:这里原是系征服中亚的阿拉伯大将屈底波留下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麻扎(墓地),直到公元1442年,才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尔扎的后裔所建。公元1537年,当时喀什的统治者乌不里哈德尔·米尔扎阿尔伯克,为纪念葬于此地的叔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的清真寺,成为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前身。16世纪上半业,叶尔羌汗国的喀什噶尔统治者将这里扩建为能够做主麻日礼拜的大清真寺。1798年英吉沙维吾尔族女穆斯林古丽热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于喀什噶尔,人们用她遗留的旅费扩建了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尔”。后由一位维吾尔族女富翁卓力皮亚汗捐资扩建,并购置600亩田产作为寺产。1820xx年,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伊斯坎达尔对该寺进行了扩建,增盖了拱北式寺门,并在院内开掘了人工湖和水渠。清道光年间喀什噶尔城扩建时,一向处于城外的艾寺被划入了城内,同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1872年,中亚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为笼络人心,下令对清真寺进行大规模的又一次修缮,重新规划了全寺布局,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全寺总面积16800平方米,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寺门用黄砖砌成,石膏勾缝,门高4.7米,宽4.3米,门楼高约17米。门楼的两旁不对称地各坚一个18米高的宣礼塔,塔顶均立有一弯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声呼唤穆斯林前来礼拜。门楼后面是一个大拱北孜,顶端也托着一个尖塔。进入大门后,是一个巨大的庭院,院内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墙边各有一排共36间教经堂,供主教阿匐讲经之用;礼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个高台上,分内殿和外殿;寺顶由158根浅蓝色的立柱托着,呈方格状。顶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绘的藻井图案。主殿内正中墙上有一壁龛,内置轿式宝座,每逢做礼拜时,大毛拉站在龛内诵读经文;若逢节日,大毛拉则在此宣教。他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论身份贵贱,乞丐财主,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先来者跪里面前边,后来者跪后面外边,外在的一切在宗教前被剥离,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聆听阿訇讲解 。

穆斯林进人廊檐必须脱鞋,不分贵贱,依次进人。

艾提尕尔寺地位的显要还不在其规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礼”之地。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一天会做五次礼拜,即晨礼、晌礼、午礼、昏礼、宵礼,每次做十五分钟,周五是一个半小时。逢礼拜过节过年,整个艾提尕尔清真寺连同中心广场都跪满人,最多的时候可达到十万人,他们一起聆听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阿訇讲经。每天到这里礼拜的人已达2-3千人,星期五“居玛日”下午,远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内最庄重的礼拜,这时人数约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来,加上本地的,大礼拜人数可达2-3万人。大礼拜之后,大寺内外游乐的人摩肩接踵,欢快的鼓乐奏鸣。穆斯林合着节拍,跳起了“萨满舞”(女性不能参加),狂欢至通宵达旦。

清真寺里另一处重要的建筑是讲经堂,在清真寺南北两面的是36间讲经堂。讲经堂主要是供阿訇向穆斯林信徒讲经,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地方。

在伊斯兰教建筑中尤其是清真寺里有一处必不可少的设施那就是供穆斯林们净身的沐浴室。在这座清真寺里有可同时供200人淋浴的蒸气净身室和一个水池。穆斯林在礼拜前,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大净”和“小净”。在净水池的旁边建有一个木楼梯,可攀登到塔楼顶上去,每日清晨,便有寺里的神职人员登上塔楼去呼唤沉睡中的穆斯林来做礼拜。

清真寺建筑有中国传统式和阿拉伯风格两种,阿拉伯式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有:礼拜大殿、经堂、浴室等。大型清真寺一般都有望月楼和尖塔式宣礼楼,大家在进门是所看到的高18米的塔楼就是这种建筑。新疆概况导游词

·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尼雅遗址导游词

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如果恰好是节日,在艾提尕尔广场上及周围会聚集众多的穆斯林,整整可达10万之众,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毫不夸张。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是“顺服”。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被成为“穆斯林”,意思是“顺从者”。伊斯兰教是一神教,信奉唯一神“安拉”, 是“安拉”的最后一个使者。

伊斯兰民居和宗教建筑中通常使用的“五色”是指:宁静而富有生气的绿色;纯洁而明亮的白色;象征土地和沙漠的黄色;象征大海和天空的兰色;庄重而醒目的红色。

好了,讲了这么多,我我们现在可以进去参观了,在进寺之前请大家注意:在参观的时候请勿大声喧哗、请勿从正在做礼拜的穆斯林前面走过,请游客整理衣衫,衣冠不整者是不允许入内的。

推荐清真外卖申请书范本五

提起清真寺,我们得先谈谈伊斯兰教是何时兴起何时传人中国的,回族是何时形成的。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系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 “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来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 (约570-632年)所创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旧唐书·西域传》等史籍记载,公元651年,大食帝国第三任哈利法奥斯曼 (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来华。中、阿两国正式缔交后,大食使节和 “贡史”不断来中国访问。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势力东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传教士通过海上香料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们来华后,有的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贩卖,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商品。由于当时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经商为主,中国人称他们为“番客”、“番商”、“胡商”等。他们中有很多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并和汉族妇女结了婚,成为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 “安史之乱”时,大食王曾派3000 (也有说4000)回兵助唐平乱,事后唐王将这批士兵赐居长安,为他们修建清真寺,准许娶中国妇女婚配。他们谨守伊斯兰教义和礼俗,子孙繁衍,世代相传,成为今日回民族的又一支先民。而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国则在13世纪初。

元代是回族人不断融合其他种族、壮大自已的时代,也是回族共同体主体形成的时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伊斯兰教在我国内地回、东乡、撒拉、保安和边疆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10个民族中,已拥有20xx万穆斯林,而且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如蒙古族、藏族、白族、汉族中,也有数量不等的穆斯林,现在西安约有7万穆斯林。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化觉巷清真大寺参观。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化觉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

全寺沿东西轴线分为五个进院,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5000多平方米。前院紧邻照壁的木牌楼,建于17世纪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极为壮观。南北两边的展室,亦为仿古建筑,剔透玲珑,古香古色。南展室陈列有一些明清红木家具等,尤其是紧靠展室背墙陈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宫使用的红木雕刻五爪龙床,极其珍贵。在左厢房紧靠背墙摆放有一对西洋沙发,该对沙发是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书法家的拓片等。

进入悬挂有 “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一进院。在五间楼迎面一字排开摆放有4件圆形的器物。可能有些朋友会问,它们是干什么用的?你们可以猜猜。猜不着?这不奇怪,《正大综艺》有一期节目就是让观众猜清真大寺这4件圆形器物的用途。结果没人能猜对。好了,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它们的用途:这4件圆形的器物是灯架,在灯架上沿顺时针方向插有两圈30余个灯座。这些灯架在化觉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当长的历史,它主要用来庆祝 “盖得尔夜”。

盖得尔夜是伊斯兰教对《古兰经》“始将之夜”的敬称。“盖得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亦译 “大赦之夜”,又称“平安之意”,意为 “前定”、“高贵”。“盖得尔夜”是指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二十七 (一说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传这夜,真主安拉将世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大体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 “前定之夜”。这一夜,安拉通过枷百利天使开始向穆罕默德圣人颁降《古兰经》,众天使和精灵都奉命降临人间。在这个夜里,做一件善功可获取千月善功的报偿,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 “高贵之夜”。《古兰经》第九十七章即以“盖得尔”命名,认为是高贵的夜间,胜过平时一千个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贵之夜,都要依各个民族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还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西安的穆斯林在纪念日这一天,白天人们要在这些灯座上插上这些菜油灯盏子,然后再添上菜油,等到晚上将油灯点亮,直至通宵。本寺灯架除了在“盖得尔夜”使用之外,在这些灯架阳面,还刻了四个汉字:“祈求和平”,长年摆放在五间楼对面。

好了,现在请随我进入二进院。

大家可以看到,二进院内树木成阴,花圃对称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间。这个石刻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4个大字,这 4个字出自《诗经》。分别在 《大雅·大明》和《周颂·敬之》二诗中。《大明》里有 “天监在此,有命既集”的诗句,而《敬之》里有 “涉降撅士,日监在兹”的诗句。“兹”和 “此”这两个字以前通用,意思是 “此地”。题额人将两诗中的相关内容,化成一句话,意思是上天正在监视着我们在此时此地的行动。

两侧坊棉分别镌刻“钦翼昭事”和“虚诚省礼”,东西有踏道,约建于明代。石牌坊西踏道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两座,一座为明万历年间立的《敕赐重修清真寺碑》,文为冯从吾所撰,碑阴镌刻宋代大书法家米芾 (回族)手书“道法参天地”;一座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1621~1620xx年间礼部侍郎、大书法家董其昌手书 “敕赐礼拜寺”。均为我国书法珍品。

现在我们到第三进院参观。这个殿叫敕修殿,在1522-1566年间重修时系当时寺院的正门,是这座寺院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殿内藏有两通石碑。大家看,这通碑叫《长安礼拜无相记碑》,1455年刻。这通碑叫《月碑》,是1732年寺院教长小西宁用阿拉伯文撰写的。《月碑》,以穆罕默德《圣训》为理论原则,推出并规定了确定封斋、开斋日期的若干准则。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群众计算斋月日期。

这里是第三进院,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中国式宣礼楼,又名省心楼,巍然挺立,极为壮观。该楼是“穆安津”(宣礼员)召唤穆斯林来寺礼拜的最高点。宣礼楼两侧各有厢房10余间,南侧正中5间叫南宫殿,上面写有一副对联:“难解网蛛,兵销呼鸽;信传战马,约复放獐。”这副对联是叙述穆罕默德圣人的故事。“难解网蛛”是说穆罕默德圣人遭敌人追杀,逃到骚尔洞避难,蜘蛛随即在洞口结起网。后来敌兵追到,见到洞口有蜘蛛网,认为无人在洞内。“兵销呼鸽”的意思是:此时有人怀疑洞内有人,就把石头往洞里投。这时两只斑鸠从洞里飞出来,于是敌人相信洞内不会有人。“约复放獐”的意思是:以前一个外道人猎得一头活獐,他对圣人说:“你如果能使獐说人话,我就做你的信徒。”圣人把獐招到面前问道:“你怎么落到猎人的手里了”,獐流着泪央求说:“ 请圣人作保,让他们放我。等我给小獐吃了乳我一定回来。”圣人答应担保它。外道人说:“獐是畜类,去了一定不会回来。”后来獐按时回来。南宫殿内迎面陈列一张鱼骨镶嵌床,在床的靠背正中镶嵌着一只贝雕雄鹰,神采奕奕,伫立在岩石之上,所以又名“英雄独立床”。大家看,床的上方悬挂有4幅木板书法作品,分别由宋朝大书法家黄庭坚、苏东坡、米芾 (回族)和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书写。该作品是木板竹字,即用竹皮刻成汉字,再将字一个个粘贴在木板上。这样不容易被人拓片复制。

楼北侧是讲经堂,里边珍藏有一幅清代的《麦加图》和一套《古兰经》手抄本及其他一些珍贵字画、瓷花瓶等。

我们现在去第四进院。

这个院中心的亭子叫“一真亭”,又名 “风凰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子为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貌似凤凰展翅,造型特异,独具风格。亭东瞻下悬有“一真”雕龙小立匣,系1399年兵部尚书铁铉 (回族)手书。亭西还挂有田中玉所书“包罗宇宙”匣一面。亭南北两侧各有面阔7间的厢房,原为接待朝廷宣谕皇帝圣旨的文武官员所建,故名官殿。南厅迎面有副对联:熟羊告毒,烹鲤言机;巨蟒道安,羸驼转健。现在让我们来看这副对联的意思。“熟羊告毒”是一个典故,出自《天方至圣实录》,说的是,昔日圣人与外道人交战,走在路上,饥饿难忍,一人以熟羊献给圣人,羊就说道:“我的肉有毒,不能吃!”试了试,果然如此。“烹鲤言机”一事见穆罕默德登霄的传说。有一次,穆圣登霄返宫的第二天早上,到礼拜寺里礼拜,礼拜完了后,他对众人讲述登天宫的事,其中一个叫诛获歹的人怀疑,认为不可相信,自言自语:“哪有在片刻之间游历几层天空,经历无穷路途,见了无数恩典的人呢?”于是他返身回家,在集市上买了一条鲤鱼,叫妻子烹调。自己则挑着桶到河边汲水。到河边后,他脱下衣服洗澡。洗完登岸才发现自己已经变为女人。再去找衣服,衣服已经无影无踪,他又羞又悔只得躲到树丛中藏身。不久走来一位男子,心中可怜这位藏身树林的女子就把她 (他)带回家,二人结为夫妻,七年中生下两个孩子她 (他)时时想起当年的情景,既感叹又惊讶。于是又回到河边,只见衣服、水桶仍放在原地,她 (他)的身体又变成男子。他急忙换了衣服,挑水回家。回家后,买来的那条鱼还没有烹熟。他因而醒悟穆罕默德说的事是真的,登天宫的经历并非虚构。他又重返身回到礼拜手中,穆罕默德看见他说:“你过来,把你的经历讲给大家听听。”于是他把自己下河洗澡变成妇人、七年中生下两个孩子、回家后鱼还没熟等一系列经历讲述一遍,并表示从此仟悔,永远做一个顺从真主的人。

北厅为文物展览室,藏有唐天宝元年《创建清真寺碑》。此外还有两件文物最为有名,一件为“日晷”,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推算时间的,但这里的日晷与中国传统的日晷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原理、构造和性能。目前全国只有4件日晷,故颇有研究价值。另一件为“试官石”,该石面缝间钉了不少旧式铁钉,全入者,钉盖紧贴石面,半入者,距钉盖部分弯曲不入。倒于石面,一说举人钉之能预卜是否考取,新进士钉之能预卜是否速得美官,一说官吏钉之,以证明是清官还是污吏。

凤凰亭西面有海棠形鱼池两个,池深约2米。池底筑盆叠石成峰,高约4米,泉顶泉水四溅,池侧各有碑亭一座,造型正方,周围柱间置木栏杆,亭内各竖石碑两座,北边有一座是记载1392年敕建该寺的经过。元末,大批回回将领建立了殊勋,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著名的有常遇春、郭英、冯胜、蓝玉等。因此,明太祖朱元障对穆斯林采取怀柔政策,对伊斯兰教持宽容态度。他称帝后,于1392年下谕敕建南京三山街及西安子午巷 (现化觉巷)清真寺,并御制至圣《百字赞》赐清真寺。《百字赞》称颂伊斯兰教是“仁覆天下,道冠古今”,同时也赞安拉,赞至圣穆罕默德。《百字赞》除在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杭州等地存有石刻外,在全国穆斯林中广为流传。

两海棠池间有通道,面向月台,石制栏杆自进入四进院的连三门后,从门内的踏道起,经凤凰亭、越鱼池、登月台,围绕大殿前后一周,设石门八座缺口(无石门)两处,故称十门二空亮月台,是目前西安伊斯兰教寺院少有的石件。

月台石门三座各有踏道,拾级而上,月台东北角有一凹凸不平、色彩不一的石件,叫“白鼠石”,因其自然形状而得名。欣赏此石的最佳效果要选在下雨天,当你站在距此石有一段距离从远处观看,雨淋到石头上,因为雨的落差造成视觉上的一种错觉,朦朦胧胧,隐隐约约,似乎有一群白老鼠在跑动,形神兼备,真是巧夺天工。

月台西端即面阔7间进深9间 (通称明7暗9)、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同时做礼拜的大殿,是寺里最大的建筑物;殿内天棚藻井彩画600余幅,构图着色基本一致,但细部各异,为伊斯兰教寺院彩画之独特手法。大殿四周镶嵌有30幅约4米高的大型木版雕刻《古兰经》。上面为阿拉伯文,下面为汉文,受到了中外穆斯林的好评。大殿西墙有一 “凹壁”,是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殿内北侧有一间小阁楼,名 “呼图白楼”,是领拜者诵“祈祷词”的地方。殿内高悬三块匣,一块为“临下有赫”,这四个字是《诗经·大雅,皇矣》开头一章的句子,连同上下各句,原为“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视四方,求民之莫。”这四句的大意是:伟大哟天帝,观察下面很是分明,监视着四面八方,以求得人民的安宁。

推荐清真外卖申请书范本六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导游词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推荐清真外卖申请书范本七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初建时较为简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1920xx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大家请看,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礼拜殿,系水磨青砖的中式建筑,面积有25间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时容500人进行礼拜活动。殿后的墙壁上,镌刻有1920xx年担任绥远都统的甘肃回族人马福祥题写的“认主独一”、“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14个正楷大字,笔势圆润饱满、端庄有力。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风格独特,而且比较优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值得继承和借鉴。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1998年-20xx年社会各方集资实施了一、二、三期改扩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焕然一新,愈显神圣风姿。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推荐清真外卖申请书范本八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导游词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