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2:56:43 页码:12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大全9篇)
2023-11-18 12:56:43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机会,一个机会去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不足。在总结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结构的合理有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篇一

摘要:在音乐发展史上,巴赫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巴赫一生刨作了大的弦乐作品,而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则是小提琴演奏曲目中必备的一环。如何演奏好这样的作品,关键在于充分地了解巴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正确地掌握巴赫的创作特征和他独有的风格,这样才更能准确地理解他作品的精髓,并恰如其分用音乐表现出来。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期,是指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中叶,本文对这一时期小提琴奏鸣曲的发展做了明确的介绍,其中包括几位作曲家对奏鸣曲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段落结构,创作手法,调性风格等方面的发展轨迹。本文还针对性地阐述了巴赫在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方面的创作特征,如即兴式的陈述与严谨结构的结合及复调的创作手法。最后,又对风格方面的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演奏出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伟大作品。

引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代表着整个巴洛克音乐的最高峰。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除歌剧外,涉及当时所有的体裁;在德语里巴赫是小溪,涓涓细流的意思,然而他的音乐世界及其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文化史的影响,却像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莱茵河那样壮观,雄浑和浩荡,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写于奎顿时期,属巴洛克音乐的晚期阶段,随着小提琴地位的逐渐突出,作曲家开始为小提琴专门写作音乐,在此时的小提琴音乐中,奏鸣曲则成为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玛里尼,柯莱里等大师相继在这一领域里进行探索和创造,为巴洛克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以下简称《无》)就是当时所产生的优秀小提琴奏鸣曲,并被誉为这一时期小提琴奏鸣曲的典范作品。

一、巴洛克弃呜曲的发展。

奏鸣曲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它的前身是文艺复兴时期称为坎佐纳(canzona)的器乐曲,奏鸣曲从16世纪末开始到巴赫去世的18世纪中为止,经历了种种变化,这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也正是巴洛克音乐的始与终的历史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重奏鸣曲的段落数量逐渐减少,每个段落的长度则相应增加,并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乐章。到1681年,柯莱里的小提琴奏鸣曲问世,才使慢一快一慢一快四个乐章的巴洛克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得到最终的确立。接着又进一步确立了由三至四个舞曲乐章组成的巴洛克室内奏鸣曲的结构原则,代表巴洛克中期奏鸣曲体裁的柯莱里的奏鸣曲长约175小节,多分段的形式结构已进而发展成划分为几个较为规则的、有一定长度的乐章部分,由于有了有组织的大小调性的安排以及较有逻辑性的节奏型和声部结构,乐曲的长度便增加了。

晚期巴洛克奏鸣曲的手法与中期的差不多,但长度增加到大约350小节,奏鸣曲套曲和每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日益规范化,其中包括两种发展倾向,其一是塔蒂尼,他代表着一种更为进步的主调风格,并朝着新颖的回旋曲式,aba三段式等曲式结构方面发展,塔蒂尼的作品,有着很强的主调风格,与巴洛克中期比较它主要表现为高声部的优势大大增强和低声部线条的减弱,其次是赋格曲式的逐渐解体,他的作品完成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转化的过程。

与此同时,另一位与塔蒂尼同时代的,但在创作思想上与他完全相对立的人物,便是j}s巴赫。他代表着传统的,以复调思维为主导的音乐风格,巴赫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形式,却力求使它更加完美而富有新意,他的《无》中不仅完善地继承传统的复调形式,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主调手法和总体风格。

二、创作特征。

意大利古典主义时代使器乐成为独立的艺术,那些大师在小提琴奏鸣曲方面开辟了新的天地,巴赫严肃地对待这些先辈的成就,发展了巴洛克美学原则,创造出更完美更丰富的成果,即兴式的陈述是巴赫《无》中一个鲜明的音乐特征。如无伴奏g小调奏鸣曲中的柔板:。

旋律自如,像是信手写来,一个乐章只有三、四个大句构成,构思细腻、蕴含充实;往往以结尾为最高潮,强烈地趋向终结。这些都是很好的即兴写法。更可贵的是巴赫将自如流露的即兴旋律与严谨的结构融合在一起,两种不同性质的特征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正是巴赫的独道之处,虽不能说没有先例,但谁又能创作得这样天衣无缝,可以用“精辟”来形容。宏伟的气势中包含着有层次的和声结构,又融汇于旋律之中,和声的变化推动着情绪的起伏,低音都含有和弦运行的动力,高音又重叠在即兴的旋律中,正是这种即兴式陈述与严谨结构的对抗中,展示了巴赫创作特征的独特魅力。

在一把小提琴上演奏多声部虽不是始于巴赫,但他的创作可以说大大超过了前人,他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传统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先进技法。在吸取精华的基础上,注人新鲜的创作思维,创造出多层次的主题音调和从属音调,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运用自如地在提琴上演奏赋格就好像在几层键盘的管风琴上那样自在,萨克斯(()等人认为音乐的巴洛克风格是借鉴了造型艺术的经验,如旋律的“隐线”手法就是来自把从属形象隐藏在主要形象背后的雕塑艺术手法,巴赫的多声部写法处处可以得到这样的例证。如g小调奏鸣曲的赋格:。

从属音调在最初只不过是一个衬托,给人突出印象的当然是那个主题音调。但通观全曲,我们会发现这个从属的音调曾以各种形式,即不同调性,不同节奏在乐曲中反复出现,其发展并不亚于主调。主调的每次出现也都有新的面貌,有时以高亢的情绪把音乐推向高潮,有时隐藏到流动中的音调里。巴赫的这种创作手法源于意大利古典主义,但在当时也只处于萌芽的状态,他却从中以多层次的手法大大地发展了它。巴洛克以前的小提琴演奏以单旋律为主,塔蒂尼和柯莱里的奏鸣曲里出现了双音奏法,丰富了小提琴的音乐语汇,巴赫的多层次复调音乐,则创造了新的奇观。

三、风格特征。

做为教会形式的《无》是以柯莱里所创作的意大利奏鸣曲为模式的。教会奏鸣曲,是因为过去常在教堂仪式中演奏而得名,但是它在内容上和宗教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和世俗的.室内奏鸣曲比较起来,在风格上和形式上有所区别而已,通常教会奏鸣曲的第一和第三乐章是慢乐章,第二和第四乐章是快乐章,在速度上形成对比,巴赫《无》也都是各自包含按照教会奏鸣曲速度的对比原则处理的四个乐章,即:慢一决一慢一快的乐章顺序。如a小调无伴奏奏鸣曲:。

第一乐章:缓板,无终旋律的写作,音乐主要以调的发展来进行对比和变化。

第二乐章赋格。以复调形式为主,主要以八个基本音型为呈示和展开的线索,间插段常以单旋律为主,展开段运用了二部、三部和四部的赋格:。

第三乐章:行板,用二声部复调写成,旋律抒情如歌,含有较强的舞曲因素:。

第四乐章:快板,由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多种动机音型的变化构成。

巴赫在教会奏鸣曲中不仅加进了完整的属室内形式的舞曲乐章,同时舞曲性质的音型,节奏等因素更是俯拾皆是,如g小调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就是一首西西里舞曲,用舞曲体裁形成两声部的对位。

又如弟四乐草,急板,3/8拍,典型的室内奏吗曲的舞曲部分,两部分各自反复,第二部分旋律是第一部分的反向进行。

舞曲风格的加人丰富了乐曲的内容,同时也使各乐章之间个性化的对比更为强烈,这种对布局的巧妙构思,充分显现了作曲家非凡的音乐天才和智慧。

巴赫《无》的音乐风格是在他那个时代的文化、宗教、哲学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接受了意大利音乐中最实质的部分一一巴洛克风格及其美学思想,巴赫在运用这些美学思想时,不以僵化的“框框”看待它们,而是以敏锐的审美眼光一一把它们发展起来,把这一风格中可以发挥出来的美充分地展示出来,巴赫的《无》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但并非从对现实的直接感受人手作描述,而对现实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和他的宗教理念一致起来,注人到艺术中去,高度发展的巴洛克美学思想是巴赫《无》中最闪亮的风格特征。

结论。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巴赫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是集中体现巴洛克音乐风格和特征的典范作品。它继承了传统的音乐语汇,综合总结了几乎所有的巴洛克音乐的技法和特征,并使之成为统一完美的整体。他的和声创作是一个超越时代的领域,他除了全面掌握巴洛克晚期常用的和声手法外,还创造了大量新的和声语汇,他的和声新颖丰富,不仅超过了同时代所有的作曲家,甚至也超过了18世纪下半叶的所有作曲家,并给予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以重大的启示。

巴赫的创作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只属众多作品之一。但它却是巴洛克音乐史中引人注目的作品,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持久和广泛的影响,更在于它融汇和归纳了巴洛克整个时代的美学见解,音乐风格以及创作技法,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们深人的诊释和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巴洛克时代的器乐演奏风格和音乐风貌是非常有益的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篇二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存在一些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的存在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学者应注重对初中数学中学习困难学生的培养,因材施教,并找出解决的相应措施,提高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主要探究了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表现以及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方面的解决对策,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枯燥;教学方法。

1.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表现。

1.1缺乏积极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在学习中意志力较为薄弱。其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对于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概念或定理学习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不愿意去进行长时间的钻研。另外,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很少愿意去主动探究错误的原因,因此常犯同样的错误;对于那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难以调动自己的思考和钻研兴趣,学习能力低下。

1.2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大多数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较差,难以找出问题的重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麻木无感;做题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解题思路,没有思考的动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退缩,甚至是丧失信息;课下学习中,缺乏预习和复习的主动性,学习态度消极,敷衍应付。

1.3数学学习方法运用不当。

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至关重要。初中学生因为年龄原因,缺乏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对数学的理解,偏重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应用和归纳能力则较弱一些;做题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解题方法,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2.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对策。

2.1树立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师要帮助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树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整教学节奏。数学在初中的各门学科中属于较难的学科,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较为苦难,对于学困生则难度更大。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顾及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梯度设置习题和课时进度等,恰当地调整教学节奏,让学困生跟上学习计划。第二,加强与学困生的交流。教师应该多注重学困生的心理变化,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数学学习,及时改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从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意志,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学习的信心。

2.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学困生完善解题过程,训练他们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帮助他们养成严谨治学的学习作风和习惯。教师应保持耐心,在反复的、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要使学生达成解决疑难问题的目标,还应当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脉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例题解题思路的剖析和解题方法的讲授,注意举一反三,采取更加直观形象的解题方法,多归纳、引申和总结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最终提升数学学习成绩,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爱上数学。

2.3教授科学正确地数学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注重教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并且多加指导,帮助他们学会应用。第一,应该时常进行归纳和总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学生多归纳、多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和解题思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自我总结的能力,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问题进行提高和完善。第二,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和定理和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教给学生概念和定理时,不只是要进行字面上的解释,还应当结合一定的例题,强化学生对定理及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

2.4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老师也应当注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寻找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名师讲座、教师交流会等,吸取有效便捷的教学方法,寻找优化的教学设计,采取适合自己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通过适当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竞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奖励制度,对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营造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第三,创设情景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运用数学技巧解决生活难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升学习成绩。

3.总结。

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通常具有缺乏积极的学习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运用不当等表现,并且往往对数学学习存在着畏难心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帮助这些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正确使用数学学习方法,同时,应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同步成长。

参考文献: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篇三

女画家作为创作、生活与社会的多重性角色,使她们有着不同于男性画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和思维特征,有着较男性更善于接受和感觉印象的能力,有女性体味世界的细微和善意,有将自己卷入情感和审美意愿的女性执拗和女性表达惯性。女性画家将感受与素质融入自己作品的主题与形象就使得绘画迂回着女性的自述话语,洋溢着女性的风采,熔铸着女性的思想。她们在以表现女性形象为主题的创作中,开始体现出对女性自身的认识和对母性与爱的认同以及其生存世界的关注。女画家在创作中通过形象表达女性对生活的态度和审美理想,形成与男性画家不尽相同的审美视角的创作风貌。女画家成熟期的作品已经跨越了生活的浅层描述和记录,以形象为载体蕴含着女性独有的心理、情感、状态、愿望等诸种体验,强化了创作中的主题意识,使画面更趋于深厚和内蕴,从而呈现出自述性特征。在今天多元的创作环境,不断深化的创作观念使得一些女画家将视觉转向女性本身。由对现象世界的描述转而进入女性心灵世界及主观感受的表达。英国女性文学先驱佛吉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曾经指出:“一个写作的女性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个房间恰是指作为女性为自己争取到的对人生的独立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女性画家以女性形象为载体,表达来自个体的女性感受是近些年来女性绘画特别是年轻画家的突出特征。她们用其特有的直觉和生存本能去体悟每一个生命的、情感的或充满人生意味的事实。这种从个人情感体验中生发出来的艺术更明显地带有自述性特征和个人审美征兆。女画家们表达其母性的体验,表达不明确的女性意识的视觉上的自立愿望,表达孕育生命的大地万物和由此关照的女性生命来源,表现由自然花草暗喻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愿望,表现女性眼睛中的市井人海,表达来自女性生理与心理敏感的经验等等,女性绘画显出一个广大无限的创作天地和丰富多样的女性精神世界。我们从夏俊娜的《栀子花开》系列,徐晓燕的《秋季风景》以及喻红、申铃等女性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其丰富又饱含内蕴的女性语言风采。这些女画家“从个人经验到个人天地的表达到人类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女性艺术无论从美学品格到文化指向均以进入当代状态,它既是在女性自我探询的语境中生成又以特有视角进入当代的公共话语之中”女性绘画使我们感觉到女性画家已经开始超越原有的传统见识;女性绘画概念由狭窄的局部而不断走向深入与宽广,女性艺术在本质上也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她用自己的声音来说话。

二、形象塑造。

三、直觉品质。

与普通人相比,艺术家的直觉更富于指向性,他们在迅疾感知外物的同时,也领悟和洞悉了潜藏于其中的意蕴,使主客体的结构在刹那间达到契和一致。表面上看,直觉似乎不太严谨,但它比逻辑分析、推理更完整、更深入。生命是感性的,任何逻辑分析都无法整体深层地把握它,只有直觉才能做到。

在艺术的形式和媒介里,由直观所把握的是一种观念的现实,它既是自然的现实,又是人类生活的现实。所有伟大的艺术品都是使人能以一种新的手段去接近自然和生活,并给予自然和生活以一种新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只能依靠直觉而非概念,用一种感觉的形式而不是抽象的形式。因此,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这样说:“心理只有借造作赋性,表现才能直觉”。艺术家在积累素材、感受生活时,在确立创作意图时,在谋篇布局时,无不着眼于一定的形式,而形式如果说在创作初始阶段尚未明确,在构思阶段一定具体为某种艺术类型,或绘画或雕塑。此时的艺术形式已深深浸透了艺术家对事物的艺术把握,直觉是感受或把握艺术符号形式的审美能力。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情感形式,不是靠艺术家观察得来,而是通过直觉发现的。直觉并非纯粹的理性活动,它具有理解认识因素,这是对的,但直觉确实是一种对形式的根据把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切符号表现都要包含着对形式的把握和认识的抽象活动,而这种抽象活动又是直觉的主要功能。艺术作品既然把心灵的东西表现于目可见耳可闻的直接的事物,艺术家就不能用纯粹的思考的心灵活动形式,而是要守在感觉和情感的范围里,或者说得更精确一点:“要用感性材料去表现心灵的东西”。

女性在直觉方面,的确有较男性优越和敏锐之处,她们“匆匆作出结论”,并常常是正确的结论,以此显示她们的机敏。女性比男性更善于接受感觉印象,肯尼思·沃克尔说:“女人对感情刺激比男人敏感,她通过自己的感情看待生活只凭激情就可以得到许多真理”。女性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当主题与画家的表现技巧吻合后,女画家能使画面似随手拈来般自如惬意无牵强做作之感,显现出女画家的直觉性天赋和恰似本能的美感修养。我们感受女画家笔下的纯与真,从动人的形象、漂亮的色彩到精巧的构思都是如此或造型上是工是写,主题是花是草,画境是浓是淡,都散发着女性的智慧活力,显现出女性对于艺术表现的直觉性特征和其敏锐且适度的创造力,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直觉与悟性、观察体味人生与世界,说自己的话,呤自己的诗,唱自己的歌,用纯粹的色彩、灵秀的线条和真挚的形象深化主题。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散文集》。

2.《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贾方舟著。

3.黑格尔语。

4.《人类两性比较》.西奥·兰著。

5.《第二性——女人》.西蒙·波娃著。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篇四

都说初二无论是学习还是成长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关健的时期,学习一下以下内容或许会有帮助的。

初中教育阶段,初二是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生巨变的时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学生会出现不良的品德或行为,这些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初二学生心理、生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而初二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正值14——15岁的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1)过渡性。

初二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熟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特点,心理发展很不稳定,容易表露出沮丧、失意、不满焦虑等紧张情绪。而生理上也是发生剧变的时期,一年之内身体发育趋于成人化,身体的迅速发育与心理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致使他们心理发展很不稳定,这时期,特别需要教师、家长及其他成年人的指导。

(2)动荡性。

初二学生与初一、小学生和初三学生相比,心理波动性很大,感情易消退,他既无小学生那样的依赖性,又无高年级学生的那种理智性或保守性,其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的思想比较敏感,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迅速反映,他们自尊心强,争强好胜,敢作敢为;他们忽而对这个感兴趣,忽而对那个着迷;今天满怀信心,明天却消极沮丧;常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他们自己认为“长大”希望成为社会的一员,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但他们实际不具有独立的地位;他们思想单纯,很少保守思想,重感情但又缺乏理智和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能力;他们的意志在发展,但克服困难意志还不强,容易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冒险混为一谈。由于初二学生心理不稳定性,易变化,既造成初中阶段学生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率增高,又产生诸多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育界通常把初二这一阶段称之为“危险期”。

(3)闭锁性。

初二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生理变化逐渐复杂化,开始不大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尤其是女生较为突出,显示出闭锁性的心理特征。其情感发生改变,有心里话不愿对老师、父母讲,常把自己的秘密写在日记里或倾吐给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学校发生的事或受了挫折,就会求助于平时交往的“朋友”或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告诉老师和家长,其结果事与愿违,甚至酿成恶果或悲剧。有时,细心观察会发现,学生爱把自己放东西的抽屉加上锁,不许别人翻动,更不许别人、特别是父母或老师翻看日记或一些便条书信,否则他们不是拒绝,便是表示不满,甚至大发雷霆,或离家出走。因此他们随着自尊的增强,更加渴望别人的理解,又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找不到人倾述。

(4)社会性。

初二阶段是人生观从萌芽到开始形成但极为不稳定的重要时期,在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也是由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过程。而社会、学校的政治环境影响,家庭与集体舆论的导向,对初二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量的作用。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学生理想的确立,职业的选择,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受其心理发展的社会制约,一方面既要张杨其个性,一方面又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学生会出现,自我封闭、攻击、退化、妥协,求助无援等心理现象,如果引导不当,学生不良行为就会滋长,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二、初二学生生理变化特征。

人的生长期是指自成胎起,到二十四岁左右身体停止生长发育为止。这一阶段,一个人身体的生长发育对他(她)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13——15岁是身体生长发育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身高、体重出现陡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初二学生进入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突出特点。

首先,身体外型剧变:身高长高。进入初二后的学生平均每年长高少则6——8厘米,多则10——11厘米。男女生身高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女生在初二上期身高增长要比男生平均要高些,而初二下期,男生增长要明显得多。同时,体重也迅速增加。从外形看,已近似成年人,而且在这一时期,学生内脏器官和组织机能健全,并迅速发展和增强。

其次,男女第二性征差异显著。随着青春期性发育和性成熟,男女之间的外表,体形就会产生明显差别。女性比较纤弱,皮肤细腻,皮下脂肪比较丰满,嗓音尖细,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等。男性比较高大,肩膀宽大,皮肤较粗糙,喉结突出,声音低沉,有胡须长出,面部可能生粉剌等。这些随着性发育而产生的男女身体各部位的特征,医学上称为第二性征。

在第二性征生理发育和性激素的刺激下,男女学生出现明显的性心理变化——性意识,表现对异性有好感和想接近的心理。有性冲动和欲望。女性爱美、爱打扮,追求时髦,希望引起异性和他人注意。在性意识、性冲动的作用下,学生表现为想入非非的“白日梦”在梦中产生假想以求心理满足。在此阶段,女生的书信往来比以往任何时候多,出现“单相思”的情感,往往与高年级男生接触频繁。由于缺乏性教育和社会上对性意识的神秘化,学生就会产生性迷惑和性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性意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这是人类正常的生理本能反映和心理欲望,并非是一种不良的冲动;另一方面,这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与动物有本质不同,必须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制约。因此,学校和家庭,在初二阶段加强性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初中二年级是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如孤独、忧郁,情绪波动,苦闷的交织时期,容易受不良社会影响。因性教育方式上要强调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防止产生副作用。

从上述心理、生理发展特征来看,主要从其生理成熟、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表现出行为特征来初中物理。初二学生生理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导致心理需求的冲突、社会发展客观约束与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冲突。这种心理矛盾在社会、生理和个性因素的影响下相互交叉重叠,具体表现为:

(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冲突。

随着生理上成熟和社会活动的参与面扩大,初中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既要想摆脱父母和成人的束缚,拓展自己的空间,又存在遇到不适应新条件的困难,需要依靠成人帮助。随着自我意识增强,初二学生具有了成熟的概念和明显增强的自尊心。在独立活动中,他们好胜心强,能努力去争取与维护集体荣誉。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信任、尊重,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成就。一旦他们的独立性、好胜心受阻碍,就会产生走极端心理,会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如果这种独立性不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冲动,异想天开,以致采取寻求刺激、新鲜的'盲目行为,产生不良结果。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思想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不能完全独立,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还是要找同学或同伴商谈,有些问题还得依靠父母或教师解决。这就表现出其依赖性的一面。例如,在学习的态度上,他们虽然富有主动性、能自觉的安排时间,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父母或教师的督促检查。否则会因贪玩醉心于课外阅读或其他校外活动,而耽误学业或误入歧途。因此,正如通常人们所说初二是各方面两极分化最严重阶段,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二)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学生从少年向成年过渡阶段,由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增强,因而表现出活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特点。但是,其增强的旺盛精力和动机需要跟能力发展的水平往往不相适应。这种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果是适度的,将会促进能力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各种消极后果。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造成行为的失调,有时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往往超过实际能力发展的水平,因而不断造成挫折而丧失信心。具体再现在:

1、性生理与性心理的不平衡。

第二性征发育后,身体发生剧烈生理变化,心理上充满疑虑,恐惧,迷惑不解,对自己的性发育现象,躲躲闪闪,本能地对异性疏远和反感。随后又出现强烈的性冲动、性意识,产生怀春心理。对异性又开始注意和关心,尤其是对自己仰慕的同龄异性有好感,产生接近和追求的心理。初二年级下期表现较为突出,他们希望在交往、接触中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和好感,开始追求异性和恋爱。因此在学校组织活动中,表现出积极、主动和注重仪表的态势,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达到引起他人的重视的目的。若学校、家庭能及时进行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才艺水平。否则,尤其是男生在性冲动下容易发生不良的性行为和性犯罪。

2、社会性的约束与自我独立的矛盾冲突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在初二学生中比较普遍和突出。这也是导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无视其“自我意识”存在的外界因素,常想方设法予以对抗和反对。其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劝说和约束要求不肯听从,犟头倔脑、任性。对明知合理的教育措施和行为规范,不分是非一概反对、违拗。经常强词夺理或从中作梗,高唱反调,有时故意表现出令人不满的淘气和捣乱。如果教育者采取惩罚手段(责骂、批评、停课等)其情绪更为对立,表现出“横竖横”的心理行为。再如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满意,故意表现不爱听讲,做小动作,提一些怪题刁难老师,有时说一些俏皮话,引起哄堂大笑,扰乱课堂秩序,引以为乐。但对有兴趣的课程和内容对待心目中尊敬的老师讲课,还是能专心听讲的,这些学生智力不低,思维活跃,不满现状。另外还有些学生表现玩世不恭我行我素,漠视任何纪律和社会法规、抱着“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人生态度,在进步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表现出:一是消沉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不苟言笑,慢慢地与同学疏远、对立起来。二是多疑。总认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心境处于一种紧张的“提防”状态。往往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孤独境地。在初二学生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者表现较为突出。他们时常自己看不起自己,主要来自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有的学生在这过渡期里因长得不漂亮、因家境贫寒、因体质弱、因成绩差而自卑;主观上是严重缺乏自信心。针对以上心理现象,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环境,逐渐纠正不良的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唤起学生战胜自己热爱生活的信心,要教会学生经受挫折的考验,要有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念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1、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恢复或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

2、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结构,改善心理稳定能力;增强智力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心理优势和精神潜力,克服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对心理缺陷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和纠正教育,采取谈心、对话、座谈、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逐步转化为心理健康、心理品质良好的学生。如在谈心活动中,要注意一是讲信任,信任是谈真心话的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效果;二是要亲切、诚恳,无拘束的谈心好象是无阻挡的江河之水,一切真心话都能倾泻出来,儿子对严肃的父亲可能很信任,但没有倾谈的气氛,常常是没有想好的不谈,想错的更不敢谈,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要经常谈心和有目的谈心相结合。谈心是双方的交谈而要与被谈者为主,希望他多谈,谈心者要起主导作用,启发、引导、提问,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谈心所涉及的内容要广泛,通过谈心发现问题,挖出根子,就可以对症下药,给予引导教育。

3、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性道德教育和性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预防性犯罪。在初二阶段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外出,造成身心伤害。学校、家庭因必须加强这方面的预防教育,要采取及时的措施,如定期召开男、女生青春期教育会,讲清青春期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以及学生外出给家庭、社会及个人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充分运用生理卫生课,加强性知识的教育,以达到预防教育的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家庭活动,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艺提供舞台或机遇,激发其成就感心理。通过开展适合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集体活动如开展家庭旅游或游戏,在学校应定期组织友谊赛、文艺表演、趣味文体活动等,逐步摆脱学生自我中心的束缚,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5、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科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把他们旺盛精力引导到学习轨道上来。

6、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建设的优势,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克服学生上网打游戏成隐。

7、学校要健全管理机制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同时,必须强化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识,建立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总之,重视和加强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的研究,对于培养学生良性情感、塑造健全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纠正心理缺陷,防止学生心理品质分化,保证学生个体化和社会化协调平衡发展,以及提高初二年级教育教学水平等在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篇五

二十世纪初,随着表现主义油画流派的出现和壮大,色彩的情感和力量找到了最为强烈的表达形式。表现主义艺术家用浓烈、鲜艳的色彩来装饰画面,通过画面色彩与内心世界的连结,引起观赏者生理与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他们认为,色彩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它能够独立于画面这一客体而存在,它是富有精神性和生命力的,不同的色彩能够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蓝色给人一种压抑或苦闷的感觉,红色给人一种激动或热情的感受,灰色给人一种颓废或死气沉沉的感觉,等等。总体而言,表现主义油画在色彩运用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色彩运用的主观性。色彩的主观性是指色彩的运用不囿于客观事物外部的原本形态,而是艺术创作者根据创作主题、审美需要和情感诉求,对色彩进行的二次加工与重新组合。也就是说,画面中所使用的色彩已经不再是对所描绘事物固有色彩的反映,而是一种融合了创作者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能够表达创作主体情感与情绪的,富有创作者个人特色,并带有强烈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它在表象上将绘画艺术与现实世界拉开了距离,但在精神内涵上却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内心,为画作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以挪威杰出的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为例,蒙克注重对情感和精神的体现,认为艺术创作的实质在于对情感和精神的传达,自然事物的原本形态是次要的,人性自然而言的主观状态、摆脱了一切外部约束的精神体验,以及达到忘我状态的理想诉求等等,才是艺术创作内容的核心所在。关于《呐喊》的创作背景,蒙克自己的叙述是: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就是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蒙克创作了《呐喊》这幅作品,他描绘了宛若燃烧中的血红色的云,并运用了大片的象征死亡与不详的黑色,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这幅画面上,除了中间那个表情狰狞惶恐、令人毛骨悚然的抽象人形以外,我们看不到任何能够暗示那一声呐喊有多么恐怖的具体物象。他双手紧紧捂着耳朵,既听不到另外两个渐行渐远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到远方的教堂和船只;他完全与现实隔离开来,被孤独和恐惧围得密不透风。他被自己的恐惧彻底征服了,他的面部已经完全扭曲变形,眼睛瞪得滚圆,嘴巴大大张开,脸颊则深深凹陷,宛如一副骷髅。

在这幅作品中,蒙克所使用的色彩带有显著的主观性。当然,这些色彩并没有完全脱离自然规律,其大致的真实性仍然得以保留,海水是蓝色的,大地是棕色的,树木是绿色的,落日晚霞的天是红色的,只不过这些颜色都被夸张化处理了,以营造一种压抑无比、密不透风的感受。整个画面的色彩都是压抑的、阴郁的:蒙克用浓重的血红色表现天空,给人一种血管即将涨破、血压骤然上升的生理感受,同时带来极度不详的预感。海面用暗蓝色来表现,远处阴暗部分则转为紫色,令画面显得更加阴沉。画面中心抽象人物的衣服同样是紫色,他的头部和手部,则是苍白色与惨淡的灰棕色,人物由于那声尖叫而产生的极度恐惧与焦虑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色彩运用的象征性。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懂得色彩的不同属性,后来西方宗教绘画艺术中广泛运用了色彩的属性,通过色彩来象征抽象的意念,近现代的油画作品创作则深化了色彩运用的象征性特征,用丰富多样的色调关系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样是在蒙克的《呐喊》这部作品中,他将对比用色发挥到极致,表现出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敏锐地洞察力。他用躁动火热的具有流动性的红色和橙色来象征流动的晚霞和渐渐下沉的红日,用暗暗的蓝色、紫色和黑色来表现波涛汹涌的海水,象征人物内心的挣扎与不安。同时,这一系列视觉符号是声波图像化的有力载体,它们将响彻云霄的尖叫转化成为可见的振动,让听觉上的感受通过视觉的符号来传递,同时衍生出内心的焦虑感受,整个画面瞬间都成为了那种恐惧、压抑、不安、焦躁、急切等情绪的象征。

第三,色彩运用的装饰性。色彩具有装饰和美化的作用,这一点早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意识到了。西方油画诞生以后,色彩的装饰作用更是得到了几近完美的展示,艺术创作者使用各种方法将不同的色彩融合在一起,通过色彩之间的对比与呼应,来实现色彩对画面的装点功能。例如在克里姆特的《吻》这部作品中,除了一双恋人的面部、手部、服装上的几块花纹、小片的绿地以及点点繁花以外,整个空间全部以金色调来诠释,展示了恋人在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点缀的草地上拥吻的甜蜜情景。为了避免色彩的单一和单调,克里姆特在恋人金色的服装上辅以长方形和圆形色块的点缀,令画面的色彩更为鲜亮,也令金色的感染力更加强烈,给人带去一种光明、美满的气息。又如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和谐》。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对色彩的装饰性进行了全新而深入的探索,他将透视法从绘画技巧中彻底抽离,转而运用橙与蓝、黄与紫、红与黑等饱满的色彩,来呈现出一个充满对比的图像世界。画面以红色为主,并在餐桌上辅以黑色与淡蓝色的花纹,在餐桌上与窗外,都用有规律排列的小块白色加以装点,令画作庄重之中带有一丝灵动与活跃,极好地展示了色彩的装饰性作用。

总而言之,表现主义油画在色彩运用方面主要依托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不受所绘事物原本客观形态的约束,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内心状态、精神体验和理想诉求对创作客体的色彩进行重组,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同时,表现主义油画的色彩运用还具有象征性与装饰性特征,创作者可以按照色彩所具备的情感规律,选取相应的色彩来象征不同的情绪和场景,通过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照应关系来对画面进行装饰,从而避免单一和单调,令画面灵动而活跃。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篇六

3.1让学生明确中、西医不同的理论体系在卫生体系中的作用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应让中医学专业学生明确中、西医的不同特点及它们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不同作用。西医学理论体系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上,进行人体生命的探索及生理病理的阐释;中医学则从整体上去解释人生命的本原及疾病机转。两种医学应优势互补,共同担负防病治病的任务,而不是互相替代。

3.2对中医学专业新生加强中医学优势特色教育对中医学专业新生加强中医学优势特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中医、献身中医的专业思想。这种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专家讲座的方式,请一些资深的中医专家、名老中医来校畅谈他们的中医之路,使学生对于中医的博大精深有较深入地了解。另外,中医学专业学生应尽早上临床,大学一年级时就应该安排新生定期到中医院、中医科见习,使他们认识到中医的疗效,获得感性的认识。

3.3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构建学习中医学的认知结构现在的大学生多缺乏学习中医学必备的知识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的缺陷使他们在接受中医学传统理论时较为困难,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因此,应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构建学习中医学的认知结构。同时,学校应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国古代文化内涵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院校与之相关的课程只有医古文,而且学时较少。可以通过开设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必修课程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书目作为大一新生的必读书目。

3.4客观分析就业前景,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远期、近期目标。

3.4.1客观分析就业市场现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形势。目前的医疗人才市场存在供需矛盾,与大医院人才过剩相反,我国基层社区医疗缺乏大量的具有高素质的临床医生,而社区医疗将是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主流。中医以人为本、整体观念的思想以及对于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优势作用,都决定了中医必将在社区医疗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4.2培养科学的就业观:科学的就业观是指对就业的正确观念和态度,表现为求职者不盲目追求大城市的单位,而是正确分析和定位自己的知识能力所能适应的工作岗位,就业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动机、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针对医疗市场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只有放宽视野,才能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就业岗位。

文档为doc格式。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篇七

2.1卫生体系中中、西医的差距对学生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与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相对缓慢、后继乏术的现象,而且出现了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的临床与科研,使广大中医专业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产生了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产生自卑心理。

2.2社会上一些有关中医的不良舆论对学生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新文化进入中国并被人们广泛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减少,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中医学发展的因素。一些人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医不理解、轻视、甚至排斥,这些思想观念都会对社会舆论产生不良影响。中医专业的新生由于刚刚接触中医,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而对学习中医缺乏信心,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2.3学生以前接受的现代科学教育模式与中医特有的传统思维方式的矛盾对学生的影响由于特定的生产和科学水平以及文化结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医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导,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述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主导下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古代大量弃文从医的现象以及儒医的存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但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至高中阶段接受的主要是以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为主导的数理化课程体系,导致文化底蕴相对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与接收。

2.4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就业难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中医专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必然使中医专业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篇八

摘要:本文根据贝多芬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和特点,对部分奏鸣曲进行赏析,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欣赏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背景;奏鸣曲;特点;风格;

1、作品赏析。

1.1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

本音乐作品创作于18,是为了他的朋友华尔斯而创作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黑暗和光明的对照效果把人们对于命运的抗争全部以大自然的歌颂方式表现出来,将大自然的气壮山河的景色和自由欢快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1)第一乐章。

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这一章节比较严肃,但是作品中又体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奏,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

(1)c大调的演奏形式十分急促并且变化较多,音乐的前奏的音色比较低,但是不时的会跳出一个高音字符,之后的演奏是一个音调的长时间鸣响,同时又包含穿插在中间的倚音和比较急促的颤音,整个音乐给人的享受就是仿佛看到了旭日东升、万物回春的生命景象。音乐的跳动幅度比较明显,给人强烈的节奏感,整部作品的音乐色调的随意切换,将大自然的生命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2)本部作品的e大调使用的是比较柔和的曲调来表现出优美的旋律,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对大自然母亲的赞颂和热爱之情,表现出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之意。

(3)本作品的展开部分是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对于作曲技巧的综合体现,把呈示部的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力度肆意的组合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并且对作品的主题变换掌控十分有度。

(2)第二乐章。

极慢板,三部曲式。虽然这部分章节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乐章,不过它实质上是第三乐章的前奏部分。但是它表现的音乐内容是和第三行章节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音乐表现形式还比较新颖,能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两章节的总结,又是后面章节的先导,发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1)章节的第一部分节奏比较缓慢但是十分的轻快而且音色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带有诗情画意的这一曲调仿佛是与大自然合为一体。

(2)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拓展,并且能够和第一分部无缝衔接,这部分旋律的特点是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站在大自然中惬意无比的情景。

(3)第三乐章。

中速的小快板,回旋曲。这部分乐章的表现形式比第一乐章的演奏更为响亮,而且交响曲的规模相对宏大。主题是莱茵区采葡萄者的民歌一共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有所不同。最终章节的华彩部把整部乐章的节奏带入高潮中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1.2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本作品创作于17,它是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为了表达对于冯·李斯诺夫斯基的友谊。

(1)第一乐章。

这部分的庄板节奏很快,十分有活力,是一种奏鸣式的乐曲表现形式。庄严的色调增添了乐章的严肃的氛围。

(1)乐章的开始环节是和第一乐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它的主要色调是比较压抑的,通过对压力来表现出主人公的内心苦痛。这种十分长而且节奏缓慢的前奏是贝多芬独创的音乐表现形式,逻辑性十分强具有深刻的现实表现意义。

(3)展开部节奏十分紧凑,给人蓄势待发之感,感情隐含在曲子中,引子与快板的完美配合使得曲子达到统一性。演奏中的音响相互共鸣,伴随着铿锵声强弱有序,仿佛天地随之震颤,在这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贝多芬的诉说与感悟,能够让听众感受到贝多芬坚强的意志和对命运的不屈服。

(2)第二乐章。

如歌的柔板,回旋曲式。在贝多芬创作的乐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段的演奏具有优雅的特点,这是贝多芬的一种新的创作类型,具有非常明显的自身特点,采用四重奏的弦乐,淳朴自然,寄身天地,贝多芬对命运的不屈服隐含在其中。

(3)第三乐章。

快板,回旋奏鸣曲式。第三章具有戏剧性的特点,回旋曲的音乐使得音乐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具有很强的传唱度,通过节奏的变化来体现作曲家内心坚定的心智和对命运的顽强抵抗,装饰性不明显。

(1)主题的旋律具有变化性,每次演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曲调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和柔和的氛围,通过音乐的逐步演奏,节奏不断变化,集中体现了主题的变化性。

2、总结贝多芬一生。

回顾贝多芬的人生,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十分坎坷,但是他是一个坚强的斗士。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反封建斗争中,他用乐曲做武器,勇敢与命运与社会做斗争。因而他才能在创作上表现出明确的共和革命的自觉性。他将自己先进的思想注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记录这段时期的思想变革和社会现状,反映了当时法国革命者的革命热忱,成为动荡年代的悲怆史诗。

其次,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受到巴赫、亨德尔的音乐风格的深刻影响,同时汲取了法国革命的英雄主义思想和各种英雄气概。他的创作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的思想理念。他在创作过程中也在形式和情感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将那个时期先进的哲学思想注入乐曲中,不仅使乐曲得到了创新,还升华了乐曲的思想高度,为随后的浪漫主义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都给欧洲古典音乐的带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主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

女性表现特征论文范文范本篇九

福雷被誉为法国近代的“旋律大师”“抒情诗人”。他笔下的钢琴作品宁静优美、高贵典雅,听来令人如痴如醉。《船歌》就是他钢琴创作的核心作品,由十三首风格各异的作品组成,每首作品都有一个标题,串联起来描绘了一幅水波荡漾、小船轻曳的美妙画面。下面先简介《船歌》的创作背景,然后从多方面对其音乐本体展开论述,希望为大家全面、细致地领略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帮助。

一、《船歌》的创作背景概述。

《船歌》是福雷毕生心血的结晶。这部作品的创作开始于1883年,共历时38年之久。其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写作的《船歌》更加注重旋律化,作曲技法自由奔放,充满了忧郁而甘甜的感官美,体现了法国音乐特有的优美、细腻、抒情的特点;中期(19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福雷的音乐创作逐渐成熟,《船歌》的音乐表现力也不断增强,大量半音化体系的运用,打破了原有的调性感,非常富有时代气息;晚期(20世纪初),这一时期福雷的创作达到巅峰,《船歌》的创作手法也越来越精炼,和声应用进一步复杂化,节奏效果更为朦胧、踌躇,旋律相对朴素,作品整体上散发着内省、宁静、明澈、沉穆的神韵与光彩。

二、福雷钢琴组曲《船歌》的创作特征。

在《船歌》中福雷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特创造性,为古老的船歌体裁注入了新的音乐语言:在曲式结构方面,福雷较多地采用了三部曲式,这其中既有传统而又严谨的单三部曲式和复三部曲式,又有突出主题变化的回旋曲式;在音乐旋律方面,既有线条清晰的单声部旋律,又有层次分明、表现力强的多声部旋律;在和声写作方面,福雷使用了离调性变音和交替性变音两种手段为旋律增色;在节奏安排上,福雷既使用了传统船歌体裁典型的节奏音型,又使用了4/6、9/8拍等富于变化的流动性节奏型和节奏重音……所有这些创作技法的运用使得整部作品优美曼妙,宁静明澈,引人入胜。下面笔者就详细论述《船歌》的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

曲式是乐曲段落排列的形式。在钢琴组曲《船歌》中,福雷在以往常用的曲式结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良,使其更加适应船歌体裁自由发展的旋律。下面笔者就以这部作品中最常用的曲式结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为例,详细论述福雷在曲式结构上的创作特征。首先,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三部曲式在钢琴音乐写作中非常多见,因其由三段旋律构成,故称为三部曲式。通常三部曲式的结构为a+b+a,即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在《船歌》中,福雷不满足于三部曲式固定的再现规律,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一段相对灵活的再现部。这样,曲式的整体结构就更为灵活机动,能够更好地适应乐曲主题和情感的变化。以创作于1883年的《a小调船歌》为例,福雷采用a+b+a1和a+b+a2的三部曲式进行段落组织,原a部主题选择了小调音节,而再现部a1和a2则分别选择中庸的小快板和类似小快板的行板。这一安排虽然看似同a段的主体风格一致,但带有静中有动的力量感,呈现出比一般三部曲式更富变化的表现力。其次,回旋曲式。传统回旋曲式是指同一主题反复出现,同时内部穿插新材料的结构。福雷在《船歌》中为了能够增强乐曲间的对比效果,采用了复二部曲式和复三部曲式进行“反复”和“循环”设计。以第五首《升f小调船歌》为例,福雷在原复二部曲式的基础上循环了两个插部的升f小调,这样,乐曲就随着插部的不断级进向前推进,有效地增强了乐曲的情绪,并最终推送旋律到达了高潮。

(二)旋律。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的灵魂所在。在《船歌》的旋律写作方面,福雷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以一种带有浓厚法国浪漫气息的方式写作旋律,使得作品听来华丽飘逸、精致典雅、流畅优美。下面笔者就从单声部旋律写作和多声部旋律写作两方面详细阐述《船歌》的旋律特征。首先,单声部旋律写作。在《船歌》中,福雷力图用最精简的音乐材料创造出最质朴自然的旋律,因此他选择了大量单声部旋律进行乐曲编辑。他笔下的单声部没有大喜大悲,只有内敛含蓄,调式调性也较为模糊,整体上给人一种空灵高远的感觉。以第十三首《c大调船歌》为例,福雷从第一小节到第七小节都采用了低音八分音的单声部,这种没有波澜起伏的旋律形象地表现了安详平静的湖水,听来令人内心沉静。其次,多声部旋律的写作。福雷在多声部旋律写作上技巧高超,他尤其喜欢对多声部进行线性处理,使其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同时增强作品的和声效果。以第六首《降e大调船歌》为例,福雷将低声部、中声部、高声部同时放在旋律内进行处理:低声部稳重冷静,中声部清晰明澈,高声部则灵动跳跃,三个声部结合有效装饰了e大调线条的旋律,同时烘托了隐藏在旋律下的织体,使作品呈现出绝佳的立体音效。

(三)和声。

在和声写作方面,福雷既承袭了古典主义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又不断创造新方法扩充原有和声范围,尤其是在变音运用上更是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大胆与独特。在聆听《船歌》时,我们发现,这部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飘忽不定、边界模糊的音响效果,这些都得益于福雷变音手法的运用。下面笔者就从离调性变音体系和交替性变音体系两方面详细论述这部作品和声写作特征。首先,离调性变音体系。离调性变音体系是对和声“半音化”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是浪漫主义作曲风格的重要表现,是指在古典主义大小调和声体系确立的基础上,采用属七和弦或主和弦对大小调和声体系进行串联、组合,从而使之形成具有色彩性的变音音程的和声构造方式。以第十首《a小调船歌》为例,福雷在调式内部大三和弦为主的临时主和弦上加入了一个副重属七和弦。这种临时“转调”并未改变和声结构,还能带来模糊的离调效果,十分适合作品的氛围表达。其次,交替性变音体系。这类变音体系是指变音在大小调前后交替出现的和声构造方式,能够串联和声内部素材,使它们融合度更高,听起来更加柔和、迷离。如在第七首《d小调》船歌中,福雷就选择了交替性变音,同主音的大小调内交替出现三级音和六级音的变音,大大淡化了乐曲的功能性,使它们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发音的“团块”旋律。

(四)节奏。

在《船歌》中,福雷的节奏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炼简约,又带有浪漫主义的自由洒脱,充满了理性的魅力。下面笔者就从流动性节奏型和重音安排两个角度入手详细分析这部作品的节奏特征。首先,流动性节奏型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福雷为了增强作品旋律的流畅性,突出作品悠扬、富于歌唱性的乐曲氛围,采用了大量节拍较为集中的复合流动性节奏。这些流动性节奏型能够以三对二、四对三等形式实现节拍的交错排列,还能划分节奏内部的演奏时值,使作品听起来更加规整。以第八首《降d大调船歌》为例,福雷在复节奏的基础上纵向叠置了多个三连音节奏型,这些三连音节奏型不但同周围的“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形成了鲜明对比,还均匀划分了音符时值,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很强同时又自由奔放的音响效果。其次,重音的安排方式。重音在节奏写作中必不可少,能有效引导乐曲动向,切分乐曲氛围,赋予作品立体的层次感。在《船歌》中,福雷采用了大量六拍子停顿重音,这些重音以强弱弱―次强弱弱的轻重次序排列,打破了以往船歌节拍固定的规律,使乐曲更富节奏动感。

通过以上笔者对福雷钢琴组曲《船歌》创作特征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福雷将古典主义音乐精髓、法国民族音乐语言同个人独特创作手法完美结合起来,造就了西方音乐史上船歌体裁的典范。作为当代音乐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这部作品,为自身的钢琴学习与实践积累宝贵的理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