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简短(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00:02 页码:8
2023年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简短(通用8篇)
2023-11-18 21:00:02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和计划。阅读样文的实用资源。

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简短篇一

摘要:绘画艺术的自我意识,是在摄影的刺激下形成的。绘画与摄影的区别表现在眼、手、心三个方面。摄影提示了绘画不是模仿,而是“有意味的形式”。绘画的“形”不等于“形象”(再现性形象),而毋宁说是“形式”(抽象性形式)。绘画线条的意义从笔触中获得肯定,笔触和线条是画家身体活动的结果,因此绘画作品中有一个“看不见的身体”存在。构图是绘画处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其与空间互为表里,空间意识表现为画框意识与平面意识。绘画史呈“从形象到空间”的趋势而发展。

关键词:绘画;摄影;美学;有意味的形式;人心营构之象;空间幻象。

自古就有关于绘画艺术的大量思考。但是,直到19世纪下半叶,对绘画艺术的一种全新的理解才逐渐形成,进入20世纪,绘画美学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与美学的发展有关,与绘画艺术的演变有关,更与摄影技术的发明有关。摄影技术的诞生,使我们对绘画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在摄影技术产生之后,绘画以摄影为镜,方才真正地看清自己的面孔,认识到绘画本身的存在意义。亨利・摩尔指出:“摄影在今天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的精确拷贝能力解放了画家并且使他们进发出另外一种观念。”绘画艺术的自我意识,是在摄影的刺激下得以形成或获得自觉的。因此,本文将以摄影为背景,以20世纪美学为参照,思考绘画艺术的美学问题。

一、眼与手。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美术院召开联合会议,公布了银版摄影术的专利权得到批准的消息。随着消息的公布,浪漫主义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发出载人史册的一声惨叫:“从此以后,绘画死了!今天我们已经很清楚,德拉罗什纯属杞人忧天,绘画并没有寿终正寝。但是,历史地看,德拉罗什固然惊恐过度,却也在情理之中。摄影对绘画的冲击之所以如此之巨,是由于它彻底颠覆了西方传统绘画观念,那就是模仿论。在摄影诞生之前的西方画家看来,绘画模仿自然,实为天经地义。根据模仿论,“逼真”、“酷似”自然而然地成了绘画艺术的评价标准。然而,拥有“纪实性”天赋的摄影出世之后,画家们马上意识到,在逼真或肖似方面,绘画根本不能与摄影一争长短。

安格尔感叹道:“摄影术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绘画也能画到这样逼真,然而恐怕任何画家都办不到。”绘画为之奋斗了数千年的神圣使命,如今被摄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画家们如梦初醒,觉悟到模仿的使命从此不再神圣,甚至只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画家、批评家和美学家基本上达成一个共识:“摹仿的理论早已不足为信了。”总之,以摄影为参照,绘画开始对自身的模仿性产生了怀疑,并且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家园存在于摄影之外。

因此,找出绘画与摄影的区别,便是找到绘画的家园,找到绘画存在的理由。这个区别,简言之,就是人工与机械的区别。绘画的“人工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眼、手、心。宗白华在短文《论素描》中生动地说,在素描中“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这句话可以借来一般性地说明绘画与摄影的区别。在摄影中见不出“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自然,眼、手、心三者,在绘画中相互交融,连贯一气,只有在言说中才可以分解开来。

第一,眼。绘画与摄影均基于视觉,但是,画家和摄影家的观看是大不相同的。画家直接通过眼睛来观看,“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而摄影家通过照相机的镜头来观看,眼睛与世界之间隔着一个镜头。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视知觉并不是对事物的忠实记录,而是一种“型知觉”。阿恩海姆指出:“所谓视觉,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这个一般的形式结构不仅能代表眼前的个别事物,而且能代表与这一个别事物相类似的无限多个其他的个别事物。”比如汉字一贯被视为“方块字”,其实只有极少数汉字才是比较纯粹的方块形。又如,按照摄影的记录,人脸的轮廓是十分复杂、细碎的曲线。但我们用眼睛看,就觉得那是“圆脸”、“长脸”、“瓜子脸”、“葫芦脸”等简单的完整的几何形。儿童绘画就是格式塔理论的一个实例。

儿童画肖像或人脸,往往先用线条描出一个圆形或方形,再在中间填上一些简单的道道以代表眉眼口鼻。这样的形象,只能象征一个“抽象的人”,而不是一个特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当然,儿童本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它看做任何一个人)。它是一种概括化的形象,一种“感性的抽象”,一种“知觉的概念”。因此,绘画再现事物时,总是从概括的图案或抽象的程式开始,逐渐地逼近个别事物,个别性是绘画创作的终点。相反,摄影却不具备任何抽象概括的能力,只能以个别的事物为起点。举例来说,“摄影在表现一张概括的面孔时,会发生很大困难。它不得不从一个个别的例子人手。为了达到概括,它也许不得不去模糊或者竟要部分地隐藏这一个体的那些明显的细部。与积极的抽象陈述相反,它只能用删除一些原初材料的办法消极地达到这个目的。”

第二,心。抽象概括是视觉的特点,也是心灵的能力。绘画再现的对象具有非现成性或未完成性,甚至隐而不显,有待于画家参与进来促其显现;画家作画的过程,就是通过种种方式去探索、获取、创造形象的过程。纵然在写生时,画家也必然对眼前的物象加以概括化、理想化。

1516年,拉斐尔曾在一封信中自供:“为了画出一个美的女人,我必须观察许多美的女人,而且这也以你会帮助我作出选择为条件;不过,由于美的女人非常少,确切可靠的判断也很稀罕,所以我运用了我的头脑中产生的某种观念。”所谓“运用头脑中产生的观念”,也就是理想化。正是由于形形色色的理想化,才赋予艺术作品以独特面目和鲜明个性,使绘画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因此在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感官直接性的自然,而是对自然生气洋溢、独辟蹊径的解释。摄影不具有抽象概括的能力,也不具有理想化的能力。摄影的对象总是已经现成地在眼前了,只等拍摄,甚至只需一按快门,瞬间完成。摄影并非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因而就“摄像”本身而言,不具有创造性,而只是“记录”。

摄影并非理想化的创造物,镜头感触不到理想之域。如阿恩海姆所言,摄影就是“在实存的世界上寻找不寻常的事物”,而摄影作品,则是对那些发现了罕见美好事物之摄影家的奖赏。章学诚《文史通义》曾说,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衡之摄影与绘画,摄影只能接受(选择)现成的“天地自然之象”,绘画形象则是创造出来的“人心营构之象”,简称“心象”。

第三,手。摄影家的观看联系于镜头,画家的观看联系于人手。摄影是镜头和底片的艺术,绘画是眼与手的艺术。摄影家一看到某个奇妙的事物就想立即拍摄下来,画家一看到某个奇妙的事物就想立即描绘下来。在《金玫瑰》中,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借一位画家之口说:“看每一样东西时,都必须抱定这样的宗旨,我非得用颜料把它画出来不可。”观看时伴随着在绘画媒介中实现知觉对象的强烈冲动,乃是画家区别于常人的主要标志。借助于绘画媒介,如色彩、调子、线条、形体,画家在现实物象和绘画形象之间撕开了一道裂隙。

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简短篇二

运用录音进行英语教学,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尝到了甜头。现笔者谈点教学体会。

一、运用录音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教材配套的录音,由英语国家人士朗读,他将书面语转变成口头表达,用于教学能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人以直接、具体、真实之感,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初学英语音,学生本身怀着一颗好奇心,若是让其听录音,他们觉得象是直接在听外国人交谈,感到新颖、好奇,于是兴趣倍增。倘若让其乘着这一兴致,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坚持跟着录音听下去,说下去,一旦形成习惯,学生的听说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同时听录音学唱歌,听录音猜谜语,听录音读诗歌,听录音讲故事,听录音进行情景对话等,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运用录音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规范化。

语言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根据其表达的情感而具有一定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等表达上的技巧。教材录音为我们提供了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表达技巧。听录音模仿听说,耳听口说能使学生从具体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直接领会这一语言的准确表达技巧。如升降调、轻重读、连读、爆破、停顿、连缀、节奏、起伏及语速等。在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口头表达技巧上,教师要结合录音和教材进度情况,指导学生逐渐、认真地从示范录音中去体会和把握,必要时向学生讲清这些技巧的掌握要领,以使其更好地掌握。听录音能纠正和弥补教师发音不准的弊病,能帮助学生基本排除读怪音、杂音等读音现象;跟着录音模仿听说,学生能放开思想,大胆地读,大胆他讲,从而排除其羞于读错的心理障碍,避免进行“哑吧式”的英语学习或讲“地方式的英语”现象出现。通过听录音,学生一旦掌握了口头上的表达技巧,读准了语音,就基本上能听懂并讲出相应程度较规范的英语,同时自然也规范了他们的英语语言表达。

三、听录音模仿听说,以听促说,学生印象深刻。

当一个新概念、新事物进入人的脑海时,首先是感觉印象,而入的第一感觉印象往往较深刻。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句子,用英语怎样表达,首先从听录音开始建立语言印象,进行形象思维,能形成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句子,先让学生跟着录音说一遍二遍或多遍(进行初步感觉印象),要使学生听清听准直到自己会说(由感觉到知觉)。若某个句子学生一时不能模仿准确,教师可示范性他说一遍二遍,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说几遍(加深知觉印象)。接着教师用手势或语言表明意思(若有必要,可在起初说明意思或交待情景),再让学生自己读或教师领读几遍(巩固知觉印象),这样,也就基本上达到了能听会说的地步。这样进行的英语学习学生印象深,记得牢。然而这一形式的学习较费时间,学生初学英语时较适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可视学生接受的情况,逐渐减少其中的步骤。

四、听录音进行读写训练,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1][2]。

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简短篇三

论文摘要:以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作为特殊的教研活动,既满足了青年教师展现自我的要求,又实现了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集体辅导。青年教师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快,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都有长足的进步。

论文关键词:讲课比赛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知识基础较深厚,但没有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学习,缺乏教学上的严格训练,在教学实践初期存在许多不足。中国计量学院与其他高校一样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新教师实行岗前培训,建立了导师制,健全了学校和分院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开展生评教活动等。这些措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教育理论培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不能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老教师因教学科研压力也难抽出很多时间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因此,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近三年以来中国计量学院以讲课比赛的形式让青年教师进行讲课演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校每年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都能抱奖而归,学生评教的得分也稳步提高,在测评优秀的名单中,青年教师已超过一半,有三分之一的青年教师获得了教学质量优秀奖。

一、讲课比赛成为锻炼新教师的有效形式。

学校每年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比赛分预赛推荐和决赛两个阶段,从报名到决赛大致需三到四个月,持续时间较长,这有利于我们借讲课比赛锻炼年轻教师。学校要求每位年轻教师至少参加一次讲课比赛,并做好动员工作。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性很高:生评教中得分高的教师满怀信心争取获奖,而得分低的教师渴望通过比赛改变自己的形象。在推荐、选拔和决赛前学校会组织多场讲课演练,每次演练年轻教师都要参加,并安排老教师点评指导。每次选手讲完课之后,讨论都十分热烈,从开场白到结束语,从选手不经意的口头禅、不太优雅的小动作,到声音语速的控制、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到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无所不谈。青年教师们每次比赛前都投入大量精力,赛前找导师或学生演练。因此,讲课比赛结束后,参加比赛的选手在教学技能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讲课比赛也让未参赛教师从讲课比赛活动中受益。选手在试讲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同样存在于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好的方法、技巧也可借鉴。每次讲课演练都有老教师参加,老教师现身说法,针对本堂课的内容,讲解“启发式”怎么用,“以问题为中心”怎样讲,等等。老教师的示范授课提示年轻教师,不仅要注意表面的、细节性的东西,也要思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深层次问题。

与一般教学观摩或集体听课不同,讲课比赛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教研活动,实现了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集体辅导,青年教师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真的下了工夫动了脑子,收获较大。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按照讲课比赛规则,参赛选手应当是讲授课程的主讲教师,只有学生反映良好的选手才有资格最终获奖。这就促使选手们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主动与学生沟通,树立起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我们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涉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专业的教学工作,学生生源结构复杂,生源质量相差很大。因此要让学生听懂就需要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时常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基础太差。其实,学生在接触课程的初期,新鲜感较强,一般都愿意听课。但随着内容的深入,新鲜感、神秘感消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降低。理工科的课程,前后内容相关性较强,如果前面有部分内容未搞懂,则后面的内容学起来会感到很困难,甚至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而这种心理容易在学生中蔓延。所以,教师要通过作业、课堂提问、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能以师道尊严采用高压的手段对待学生,任何可能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讲课比赛的评分标准特别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是试讲演练的重点之一。青年教师应学会在课堂上调整课堂气氛,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着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还应注意尽量面对学生,视线随时自然地关照学生,使学生思想不易开小差。理工科的课程内容比较单调乏味,概念抽象,过程复杂,离日常生活较远,很难举出生动的例子,学习的艰苦性远大于文科专业。青年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枯燥的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另一方面要利用和学生的年龄差距小、比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容易和学生交流的.特点,课堂内外多与学生接触,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师生距离的拉近,会增加学生对所授课程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充分配合。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在讲课比赛的评分标准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占20%。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任课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缤密的考虑所指定的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对初次登上大学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初始环节,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也就是通过本堂课要让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虽然这些在教学大纲中已有表述,但一般较为粗略,需要细化。这要求青年教师仔细研究大纲,从总体知识上了解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掌握课程的整体结构、知识体系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而把握教学的方向:并且要了解各章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章节要领,确定教学重点;要熟悉全部教学内容,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

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设计逻辑主线,将各知识点合理地连接起来。条理性与逻辑性是讲好课的基本要素,讲授时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则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理解课堂内容各个要点,又掌握内容的整体。一堂课的内容应合理地划分成若干相关又相对独立的段落,讲授不同段落内容时用小标题等标记显示层次性,并注意承上启下。最好列一个提纲,或画一个图表,描述讲课的总体思路。

接下来是细节设计,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技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板书设计要注意文字简练,教师必须提炼出能够高度概括相应的一段内容的一个或若干个关键词。学生记下这些关键词,能够在脑海里再现有关知识内容的主要梗概。语言设计要注入一定的情感,语言要简练,适当的抑扬顿挫才会生动,具有感染力,产生深刻印象,避免平铺直叙。举例一定要能够说明问题,避免泛泛举例。好的开头和结尾也很重要,开头可以以问题引入等方式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结尾应能概括本次课程的内容梗概,回应开头提出的问题。

以讲课比赛为手段,通过赛前的各种技能训练,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很快,一些教案被当作范本在校内交流推广。

四、交流多媒体教学经验。

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表现三维结构、生动描写运动过程、课堂信息含量大、节省板书时间、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活泼多样以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查询,因此多媒体教学成为理工科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的荃本功。而讲课比赛为多媒体技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契机。青年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往往各有所长,有的喜欢authorware,有的擅长3dmax,有的熟悉flash制作。讲课比赛时的交流与学习,不仅让青年教师们相互学习了多媒体制作的技术,也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很费时间的事情,要提倡资源、信息共享。不同课程有些素材是相同的,例如在专业基础课中用到的各种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原理分析图,各种光的干涉、衍射图样,不同光学系统的成像示意图、光路图等,在一些专业课中也可能用到。各种光学仪器及实验设备的结构图、仪器及设备的实物照片,也可以共享。另外拍摄仪器操作过程,制作分解动作图等都需要各位教师通力协作。网上也有许多信息资源可以利用,相互告知并交流下载方式。

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演练的重点之一。多媒体技术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但是理工类学科的特点则是在某些抽象或晦涩的知识点,教与学双方都必须耐住性子,细心体会,“细嚼慢咽”。如果教师不注意控制节奏,信息量太大,学生“进食’,会阻塞,更不要说“消化吸收”。用多媒体讲解公式推导是一个难题,需要仔细考虑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用适当的连线表示逻辑关系,不同颜色显示相对重点,流程速度与学生的思维速度一致。教师仍需把讲台当作舞台,需要形体语言,需要声情并茂,需要与“观众”的眼神接触与碰撞。

讲课比赛促进了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学校近年举办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中,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的青年教师两次拿到一等奖。经过几年努力,青年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已逐渐成为教学、课程建设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近两年开展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成绩为a的有三分之二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三位只有讲师职称的教师获得学校“教坛新秀”、“青年园丁”、“三育人先进”等荣誉称号。

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简短篇四

诗歌的语言凝练,往往一句诗就是一个镜头,就蕴含一片深情。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位,才能领略一些诗情画情。如何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很轻松地学习诗歌呢?就用诗歌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绘画。

绘画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及富有吸引力的特点,可以唤起学生潜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景,从而让学生产生对诗歌欣赏的欲望,去领略画意诗情,感受美妙意境。

一、用绘画作为是个教学的辅助手段效果有哪些呢。

有利于理解、背诵诗歌;有利于欣赏诗歌的美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绘画教学呢?

(一)激励法。

就是激励学生读诗画画儿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爱好诗歌的兴趣,产生积极主动的绘画欲望,把诗画融为一体,有诗既有画,有画就有诗,长久培养学生的入情入画的情趣并形成习惯,学生的审美意识就会不断完善、提高。

1.用竞赛法激励学生参与绘画。

全班同学把对一首诗绘制的图画拿出来,学生共同评比。看哪一幅画对诗歌理解的透彻,绘画得想象、逼真,搭配得和谐、得体。按这些标准学生分组评比讨论(可在课下进行,也可在课上进行),上课老师分析诗歌后,对诗歌理解得好的,绘图合理、生动的`进行表扬,对凡参与者肯定,鼓励下次成功。

2.用展览法激励学生完善绘画。

把学生的绘画,在墙壁上展示。在展览中让学生相互挑毛病,挑出对诗歌理解不当、绘画不完善的毛病。通过学生间互改、自改,不断完善之后再展览,直至合乎要求为止。

3.成功法激励学生出版诗画作品。

好的图画作品,让美术教师加以指导,配上诗歌在报纸、杂志上或校报、班报上发表。这使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我行,我比别人行”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情趣。长此以往,教师的诗歌教学便顺理成章。

(二)加深印象法。

就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力。可分三步走:

1.预习绘画法。

上的课前一天,让学生预习诗歌时,交给中等学生一个任务:看文绘画。中等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文的理解也许不很透彻,绘出的图画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讲解诗歌时,教师就利用这些图画,形象、生动、直观地让学生欣赏诗歌。2.课堂绘画法。

在教师用“预习画”欣赏诗歌时,学生就会发现绘制图画的某些地方与诗文语意不相吻合。这时,就让善于绘画者或上等学生在黑板上即兴画图,教师再加以点评,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步。此时,让学生看着绘制的图画直观、形象地背诗,效果会更好。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让个别上等学生背,第二步让个别中等学生背,第三步齐背。第四步差生背。在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减去了课业负担。

3.课后绘画法。

讲完了一节课,学生对诗歌大意就已了解透彻,可以让学生结合诗的意境,加上想象,尽力丰富画的内容,扩展、添加,任意在想象的王国驰骋。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除画叉路、两人外,还可画柳树、花草、太阳、青山等陪补景物,加以衬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常用绘画进行理解,背诵诗歌的训练,学生就逐渐有了绘画能力,有了看画诵诗的能力。把诗画看成了一体,有诗就有画,反之有画就会有诗。于是,诗歌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绘画,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达到了一个高层次,进入了课堂教学的拓展阶段——看图写诗。

三、看图写诗,拓展教学。

1.图画的来源。

来源于生活:教师、学生从生活的感悟中绘制图画。于知识:教师、学生从已有知识和有关资料的相关知识中编织成画。于语文课本上没有讲过的诗歌:教师、学生对未讲诗歌所绘制的图画。图画的来源可从多方位、多角度摄取。

2.看画写诗的目的。

学生看画写诗,由形象的图画到抽象的文字,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组织语言、锤炼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能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脑,使之逬出灿烂的火花。

3.看画写诗的步骤。

第一,看图写诗可写比较散的自由诗、信天游,甚至顺口溜,只要有一定的押韵,有诗歌的分行形式,有和图画的一个或两个景物相吻合就行。

第二,要求学生能写三言两语的古诗。要求押韵,和图画结合合理,语言要精炼。

第三,要求学生写一首完整的小诗,现代诗、古代诗都行,押韵得体,语言凝练,与图画相一致。

第四,结合学生自己的情况,看画写诗、填词,也可不看图写诗。

这四步练习,是个比较难的过程。可以这样安排,前两步练习对象主要是中差生,后两步练习对象主要是中上等生。四个步骤的练习时间要长,不要操之过急,得有四个学期的练习时间才行。

诗歌教学要出成效,就得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好辅助教学手段——绘画。

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简短篇五

目前,我国的儿童绘画教学中存在着较明显的弊端:(1)以简笔画、临摹画代替儿童画的教学,忽略了幼儿造型能力发展和身心发展规律。成人指导过多,使幼儿机械地接受简笔画,妨碍幼儿思维的主动发展,其创造性和个性难以充分发挥。(2)完全放任自流,不教任何技能,让幼儿自由任意地涂画,使幼儿不能很好地吸取人类已有的经验,因而表现能力迟迟得不到发展。这些教育方法容易使幼儿绘画形象概念化,画面单调生硬,使儿童画的发展陷入一个狭窄、闭塞的空间。

针对以上现象,科学的幼儿绘画活动教法的探索与研究就势在必行。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摸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谈点初浅看法。

一、激发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

幼儿表现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现在的绘画活动往往只给幼儿一纸一笔,无法激起幼儿创作的`兴趣。因此,教给幼儿运用多种工具、方法,如竹签、棉团、色纸等,运用喷、洒、印、拓、吹等多种技能,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肯定幼儿独特的潜能,鼓励多方式的绘画创新方法,让幼儿带着喜好的情绪,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使幼儿学习处于最佳竞技状态,从而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

幼儿学习绘画过程中,制造自由、快乐的学习气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师生关系要平等,要以同伴的身份指导儿童学习;其次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最后创设学习环境,可多挂一些优秀儿童画作品,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及多种材料制作的美工作品等,激发幼儿创作灵感和兴趣,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创作的源泉,孩子们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例如,让幼儿画以《美丽的菊花》为题目的画,我首先把孩子带到菊花展览馆,让孩子们观察各种各样的菊花的外形特征、颜色,给孩子讲解菊花的生长过程及季节,鼓励孩子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爱的菊花。这样的幼儿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用传统模式,幼儿就有可能只会画教师教的一种菊花的画法,作品就可能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内容贫乏。因此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又如《房屋》一课,让幼儿来写生幼儿园内普通的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幼儿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他们动脑筋,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幼儿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品,一人一个样,尽管都是画的房屋,可共性中有个性。

2.支持、鼓励幼儿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我们提倡幼儿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孩子,尤其在评价作品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简短篇六

随着世界文化的持续发展,油画成为西方人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中国,绘画表现着文人雅士对主观世界精神家园的向往,西方绘画则更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可称为自然的文化,而中国绘画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内心精神世界流于意境之美,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

中西方绘画艺术如同两座形貌各异的山峰,虽然同样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但却各成一体。在世界一体化的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密切。交流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两座山峰的不同特点。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不一样体现在很多方面。西方绘画是表象的,具体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西方画家认为理解和把握自然必须是纯客观的,西方的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也主要是对景写生。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表现在西方画重在写意,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意,写的是意象、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更是一种境界。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所以中国画光靠技术是不行的,你画得好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这也是中国画总是有着深刻的内涵!

中国绘画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但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这种技巧在中国画家齐白石的众多作品上得以体现。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使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在致力于追求纯艺术的现代派画家看来,传统绘画搀杂太多的“非艺术的杂质”。(参考百度百科)实际上,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很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这种描述性在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上得到了充分反映。

篇二:

崇尚中国绘画。

一.中西绘画史概况。

1.

中国绘画简介: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称都是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上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或山水画,花鸟画(卉)画动物画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使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代水墨画盛行。明清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2.西方绘画简介:

史前时代。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油画的产生: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是油画的前身。在运用蛋彩画法的同时,许多画家继续寻找更为理想的调和剂。一般认为,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剂额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致使绘画时运笔流畅,颜料在画面上干燥的时间适中,易于作画过程中多次覆盖与修改,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干透后颜料附着力强,不易剥落和褪色。他们运用新的油画材料创作,在当时的画坛很有影响。油画技巧很快在西欧其他国家传开,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发展,一直流传于世界各个国家至今。

二.中西绘画特点:

1.中国绘画的特点。

我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的绘画也以其迴异于西方的表现技法和审美意蕴在世界艺苑中独树一帜。从古至今,在历代的传承当中,中国绘画在审美上形成了讲笔墨、求气韵、重表现等独特的绘画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形成,在客观上与中国国土的山川地貌、气候水土等自然景观极为吻合;在主观上又与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及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并涵盖在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下。例如,中国书法起源有三:一是汉字起源于象形,二是书写工具为毛笔,三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由此,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这和中国绘画同出一辙,“书画同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绘画我们称之为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多表现为宫廷绘画和文人绘画。另外一支为民间绘画,包括寺庙洞窟壁画、民间年画、画像砖、画像石等。

一、笔墨苍润随心而动。

“笔墨”即用笔用墨。西洋画主要用透视、体积和色彩来塑造形象,其画面效果是空间感、体积感极强。而中国画却是以线和墨作为造型的手段,画面效果呈现散点透视、平面轮廓感极强,色彩注重装饰性。“骨法用笔,气韵生动”是也。

二、应物传神。

写物之真。

中国画较之西画,更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而西画追求的是客观物象的再现。对于客观世界,中国画给人的感觉是既象又不象,正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的恰恰是“意象的神韵”,而不是形象的再现。因此,“传神”和“写意”是中国画最明显的特征。

三、意境灵动。

象外有韵。

中国画强调意境,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詩书画一体是中国画的特点,特别是历代山水画。

中国画的意境追求含蓄、虚实相间,画面中实处有形,虚处也是形,山水画尤为如此。所谓虚处,就是笔和颜料没有画到的地方。“计白当黑”、“以虚代实”的艺术手法是西方绘画不可能比拟的。中国历代古建筑也是如此,在空间的分割和处理上,“虚”与“实”的理论传承始终。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艺术的直接影响。

例如:五代后梁画家关仝的代表作《山谿待渡图》:

此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堂堂,景意幽深。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坚挺,用墨厚重,染晕次甚多。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2.西方绘画的特点。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在致力于追求纯艺术的现代派画家看来,传统绘画搀杂太多的“非艺术的杂质”。实际上,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传统绘画在艺术上的这种不纯粹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

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虽然相对于现代绘画而言,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但是这种再现绝非对自然一成不变的描摹,这种写实带有浓厚的风格特色:时代的、民族的,以及艺术家个人的风格特色。

古典与反古典,是西方传统能够绘画艺术的两大主流。古典的趣味偏重理性,在形式上的特点尤其表现在重视素描而轻视色彩之上;反古典则热衷与情感,它不详古典主义那样追求庄严、静穆、单纯、和谐的古典意蕴,而是强调自由、放纵的精神和富丽、壮观的气势,动荡激越的精神,在巴洛克和浪漫主义艺术中充分表现出来,前者表现了对于文艺复兴古典趣味的反动,后者则体现出与新古典主义的格格不入。如拉菲尔的《雅典学院》:

此图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

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

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

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

三.中西绘画的区别。

1.中西方的绘画工具材料不同。

中国绘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改进而定型的笔、墨、纸(绫、绢)、砚,俗称文房四宝。笔是指经过精心制作的尖头毛笔,毛是从毛皮好的小动物身上,经过精心挑选而来的,一般有狼毫、羊毫、兼毫等;纸是指中国特有萱纸(有生熟两种,其中红五星净皮为最好),质地柔软晕化效果好;墨是指高级的油烟墨,不是一般墨水或任何颜料可以代替的,它通过水可以分若干层次,有墨分五色之说,即枯、湿、浓、淡、焦;砚是指是用一种特有的石头制作而成的(其中以鸡血石最为名贵),专用来为磨墨的。西方绘画的工具和材料有笔、纸(布)、色、刀等。笔是用鬃毛制成的平头的,象刷子,纸(布)都比较粗糙而且厚,有水彩纸、水粉纸、油画纸和油画布等,还有在经过处理过的麻袋布上作画;色是西方各种绘画的主要材料之一,它是通过色相和明度来分层,来表现事物形象的,一般有水粉、水彩、油画等色彩(指不同的画种使用不同的颜色,画油画就用油画颜色);刀是画油画时专用来刮出特殊效果和处理脏颜色的工具。

2.中国绘画的用色讲究的是以浓墨淡彩为特点,它所用的颜色是特制的中国画颜色(分水色和石色两大类),以水稀湿济,因而所产生的效果是薄而透明,如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对歌妓舞女的描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就是后期的工笔重彩画也讲究滋润、自然的效果;西方绘画用的颜色(包括油画色、水粉色、水彩色等),讲究的是色块厚重,前期笔法细腻,后期笔触奔放,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色彩的真实再现的描绘,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强调光色效果,如乔尔乔涅的《暴风雨》等。

韩熙载夜宴图。

暴风雨。

3.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此相关,它造就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而西方的二元论将天人分开,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注重人和人的潜能,认为人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以西方人崇尚理性精神。

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

富春山居图。

雅典学院。

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4.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是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方传统绘画虽然偏重再现,但从各个时期代表画家,特意识倾注其中。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方传统绘画,它们都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与享受。

5.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

立的。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天人。

合一,道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萌芽于。

中国。

人的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对自然的眷恋使中国人将山川视作民族的母亲。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

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

以心灵的愉悦感。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

2、中华民族的盆地文化与西方海岛文化的差异分析。

第一,崇尚“自然”和“自我保护”的中华民族心态。

由于中华民族在其文化定型的盆地经验和长期的农耕生活,强化了热爱自然,自我保护的心。

态。表现在政治上“先礼后兵”和“后发制人”;反映在军事上崇尚“保存实力”和“避实。

击虚”;表现在建筑风格上:“内敛深沉”、“不事张扬”、“曲径通幽”、“深藏不。

治策略,都是上述思想的高度发挥。

第二,强调“主动出击”和“暴露张扬”的西方民族心态。

欧洲文化定型地域在地中海北侧的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爱琴海”岛屿上。长期的海岛。

生态经验,使欧洲民族对付外来入侵者,只能抢先占领制高点,只能“主动出击”“先发制。

人”和“全方位迎敌”。在孤岛环境中,当外来入侵者登陆海岸时,岛内民族决无逃跑退路。

略性的心态;在建筑形式上的“暴露张扬”性,如偏爱“山顶城堡”。表现在绘画上是直观。

的、张扬的、裸露的艺术。

3、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象征文化的比较分析。

如果把中国现代绘画中的象征主义内容以及传统山水画象征性意境的作品。

内容同西方。

象征主义艺术作品进行全面对比的话,那么,我们在抛弃掉基本的形式及表达效果、目的上。

的一致性之后,可以发现其中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对人的内心世界即人的意识方面的直接把。

握上,西方人较为模糊,于是只好诉诸象征性手段,他们所展示的人物内心世界也就不甚明。

确,西方艺术自古至今往往较为直观、直接、裸露,一旦采用间接、委婉、譬喻的方式,对。

东方人而言就显得晦涩。相对而言,中国艺术家自古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和刻画,运。

用象征手法往往能做到游刃有余。西方象征性艺术充满了神秘色彩与悲剧感;而中国的象征。

性艺术包括山水画多采用理想化的特征手法,借用暗示、比喻手段,题材多是自然景观、自。

然物、花鸟虫鱼、动物怪兽,或是古典诗文、神话典故、历史故事等等。

自己的人生观、哲学理念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同时又以自己的情感方式展现对人生对社。

现实主义的桥梁。我国的象征性手法及艺术作品内容,自唐宋古典主义山水艺术的象征性意。

境表达开始,经过以后历代革新、发挥、充实,发展到明至清代中叶,达到全面而深刻的程。

表达意蕴与精神。相比之下,西方艺术象征偏重简单、直接和裸露特征,中国艺术象征则较。

为委婉、曲折和隐蔽。

6.中西文化的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到中西方在绘画文化上的差别,中外文化各具特色。我们应该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学来的中外文化都用来发展中国文化,虽然在文中只是提到了中外绘画,归根究底,最终目标还是中国文化。我们要大量吸收中外绘画文化,崇尚中国文化。

四.总结。

第一,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

“虚实相生”的效果。

第二,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西。

画则凌驾于自然之上,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重写形。

第三,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第四,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即“诗情画意”。

而西画则不然。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时空、重光色效果。

第五,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

第六,中国绘画描写的是心灵的故乡,西方绘画描写的是生命的家园。

“仿”、描摹、仿造。

事物,偏具象。

后期毕加索(西班牙画家,立体派创始人)、凡高(荷兰画家,后印象派。

的代表)等人对中国画的意境都是十分崇拜!

不能说谁比谁高,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东西,是无等级的,只是世界观不同,文化差异之必然!

中国画的资料。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西方画的资料。

西方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美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

篇三: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国的精选文档。

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天津: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徐建融。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精选文档。

篇四:

摘要: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突出的民族风格,与西方绘画共同组成了全球两大绘画体系。两者具有较大差异,也存在一定相同点,通过两者交互融合,可以进一步丰富绘画艺术体系。因此,本文以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差異为入手点,阐述了中国画色彩发展及演变,分析了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差异。并对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融合发展路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前言。

西方绘画艺术主要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提倡从人的视角观察世界。传达了人的思想情感,是典型的写实视觉艺术;而中国绘画艺术主要起源于魏晋时期,其提倡立足造物平等高度,进行不同类型姿态的演变,具有感应艺术特色。中西方绘画在绘画思维、绘画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其在色彩方法具有较大的差别。据此,本文对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一、中国画色彩发展与演变。

在长时间发展进程中,中国哲学思想“五行说”、“阴阳说”等学说,对中国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庄子“纯白素朴,不染纤尘”的色彩观,导致黑、白成为中国画色彩固有色。同时在魏晋南北朝向唐代发展进程中,中国画色彩也体现了随类赋彩的特点。即通过绘画者心灵的感悟,促使物我与情境有机交融,最大程度激发主体积极主动性,最终实现生动画面的表达目的。随后中国画色彩经过了重色轻墨的魏晋时期、重色重墨的唐宋时期、重墨轻色的元明清时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色彩体系[1]。

中国画色彩具有突出的历史性、民族性,根据不同民族的差异,其在随类赋彩、墨分五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清末至近现代时期,由于西方宗教文化及哲学思想、绘画理念的融入,导致中国绘画色彩理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画家也由以往过分注重水墨绘画的理念转化为视觉美与形式美色彩语言并重的局面,整体绘画色彩理念逐步丰富。

从历史文化层面进行分析,西方绘画色彩主要源于古埃及时期,其主要以色彩明暗对比的方式,进行形体构造[2]。随后经过欧洲文艺复兴,印象派的出现,促使西方绘画由以往固有色确定色彩关系的形式转化为利用绚丽色彩描绘光影中物象的形式。光色描绘成为西方绘画色彩表现的要点。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绘制的《印象·日出》,就通过颜色彩度、亮度的调整,获得了鲜明的效果。

从色彩视觉层面进行分析,可得出中国画传统色彩绘制手法主要为统染工艺。即不考虑阴阳相别离的光线变化关系,而是利用凹凸起伏的变化形式,拓展色彩范围,形成丰富的大自然映像。在中国画中颜色数量最多为三种,而墨、线则是画面的主要支撑。通过在大的画面中进行局部点线面的描绘,可以进行不同物象的表达。如画家张凭的作品《屹立》,以珠穆朗玛峰为艺术圆形,通过对每块石头的大小、每一片云运动角度的调整。配合画面黑白对比,摆脱了自然形象色彩的束缚,呈现了微妙的机理效果[3]。

西方色彩视觉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即在一个整体画面内,将全部颜色变化及对比、审美感调成相同的趋势。配合色彩的堆积、变化,可保证画面呈现出和谐的美感。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画色彩视觉注重整体神韵、局部色彩;而西方绘画则注重画面统一及色彩堆积变化。特别是西方点彩派的出现,将色彩进行了进一步分割。并以小块色彩的形式进行了有序排列,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画面。

从色彩艺术价值观层面进行分析,由于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社会价值、地域风情方面的差异,其在绘画色彩选择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具有较大差别。如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天时地利人和般的和谐感,提倡“空”、“玄”、“五彩彰施”等思想。而西方绘画色彩则注重极端色彩观念,即通过具体色彩的变化,体现绘画色彩价值。如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住哪里去?》中,将形象与色彩进行了协调处理。同时利用物体固有色彩,在相应色彩的基础上,融入了光源色。不仅增强了作品主观表现性,而且促使整体绘画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1、融入西方绘画色彩观。

西方“阳动”艺术、中国“阴静”艺术在色彩方面不仅具有较大优势,而且存在互补关系。在近代西方绘画大师通过了解中国绘画色彩艺术,在自身绘画中融入了中国画色彩绘制模式,如平涂设色、以线勾勒、平面造型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基于此,在中国绘画水墨色彩语言弊端逐步凸显的背景下,中国画也应将西方艺术色彩构成引入水墨语言体系中。借鉴西方绘画大师张扬的个性及夸张的色彩,主动思考探究,进一步拓展中国画艺术色彩空间,表达自身观念,进一步丰富中国画色彩语言体系[4]。

法、西方水彩画冷暖调节手法进行了有机交融。结合撞水、撞粉等技法的应用,促使墨、色、水在画纸上呈现了丰富细腻的机理。同期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从西方写实视角出发,与中国半工半写色彩形式进行有机整合,对中国传统绘画水墨色调进行了变革。他的代表作品《愚公移山》,通过西方绘画写实、中国绘画色彩技法的结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借鉴任伯年、徐悲鸿借鉴西方绘画色彩观经验,当代绘画大师应依托中国画水墨语言体系,对融合中西方绘画色彩艺术进行进一步探究。如将西方绘画中水分燃料应用到中国画宣纸上,将水粉、水墨画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色彩鲜艳特质。在保持中国画空灵感觉的同时,也可以体现西方绘画现实感,切实实现中国画抒情写意风格与西方绘画现代写实风格的有效融合。

2、构建多元化中国画色彩体系。

在大文化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据此,当代绘画艺术工作者可从自身内心感受入手。以宽容的态度、博大的胸怀,汲取古今中外西方艺术色彩艺术价值养分,逐步更新绘画色彩表现方法及色彩语言,为工笔重彩、写意重彩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形成提供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当代绘画艺术工作者应逐步弱化中国画色彩、西方绘画色彩界限,充分利用当代中国绘画工作者具备的广泛审美能力,突破云雾山中、笔墨效应等色彩程式,促使心灵深处情感在绘画色彩中自由呈现,最大程度焕发自身绘画作品中的色彩魅力。

其次,在西方色彩逐步融入我国进程中,个人主观臆造的自然山水已无法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因此,当代绘画艺术工作者应突破古人色彩审美局限,主动接受色彩带来的活力,以全新的面貌,提升中国画色彩的内涵。即在青绿等单一色彩符号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色彩技法及色彩语言。如我国著名画家黄宾虹,在继承传统绘画色彩技法的基础上,将画面设色阶段墨、色表现作为重点。促使整体画面中色、墨实现了和谐共存,呈现了不同的色彩体系。

最后,在创新中国画色彩绘制形式、色彩颜色理念的基础上,当代绘画艺术工作者可以从情感层面出发,将自身情感与绘画情景进行有机交融。如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卢禹舜在继承传统山水画水墨、丹青、黑白色彩绘制方式的同时,利用娴熟的笔墨技巧。将西方绘画构图、笔墨及颜色设计理念融入了绘画中,促使中西方绘画在内容、形式、情感等层面达到了和谐统一。

3、中国画色彩体系的守正与发展。

在中国画色彩体系发展过程中,中国绘画大师通过亲身实践,逐步完善了中国画色彩语言,形成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画色彩语言体系。现代中国画色彩语言体系具有突出的时代性、主观性、个性化及可变性,隶属于绘画艺术独特限度内。基于此,在发展笔墨的同时,当代绘画艺术家应在笔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发掘西方绘画艺术色彩新内涵。以色、墨交织为重点,逐步补充中国画传统水墨画在视觉语言表达方面的缺陷,开创中国画色墨新局面。

此外,作为当代中国画艺术的探索者,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工作者应认识到中国绘画色彩研究的重要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坚守正道,不断审视钻研。将以往碎片化色彩理念进行有机整合,提炼古今中外绘画精华。随后以体现中国画民族性为前提,进行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色彩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色彩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面对传统中国画发展存在的困境,中国画家应正确认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色彩方法的差异,借鉴西方先进科学绘画方法,主动进入大自然亲身观察、实践。将西方绘画光影学理论、色彩学理论融入中国画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画色彩语言,为中国画转型及多元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1.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2.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3,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所包含的思想以唯心为主,而西方讲究的则是唯物主义。以及绘画时所用的工具以及画面的构图和画的风格都能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绘画的差别。下面就来简略的分析一下:。

中国绘画是以唯心为主,所谓的唯心,个人解释就是说比较随意性,画家看到了所能引起他灵感的对象,比较随意性的来突出个人的想法,比如画一个古代美女,不一定忠实的把对象反映在画面中。而是很大程度上主观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及感觉的意向,他可以用线条来勾画出美女的轮廓,也可以用比较写实的方法来画。但是突出的是自己的想法。老师曾经讲过,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人物时,皇帝的头部一定是在所有人里最大的,而最小的也是官位最低的,几乎所有的宫廷画都是这样,有一点是因为社会原因所导致,但是基本也能体现出来画家构想是唯心的。而西方画家给君王或者贵族画肖像时,是写实的,高矮,胖瘦,以及脸上的阴暗面都会画出来,中国画皇帝是没有阴暗面的。

4.西方绘画主要偏向于写实。用眼睛看见的东西就要画出来,画苹果的话,他不可能画成方的。画什么就得像什么。而且也有个纪实性,当时画面所形成的空间和明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画家自己的主观意识很难能体现在画中。有一点能体现出来唯心和唯物的区别。

5.在从构图来讲,中国绘画讲究的是留白,有些画的画面空白的地方占据空间要比画面所要画的主体都要多。甚至有些画的主体只是几个线条组成,多大部分都是空白。这是中方古代绘画的一个特点。

在西方绘画中,讲究的就是把画面填充满,蓝天,白云,树木,人物,都要把画面填充满,即便是有留白的地方也要用白涂料上色。还有绘画所用的工具的区别。西方绘画可以用很多中道具来画画,几乎是任何东西。主要是有铅笔,碳笔,粉笔,水彩,水粉,油画颜料。而中国基本也只是墨水跟毛笔。所以最终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比较飘渺,西方的比较写实。

6.中国绘画是可以看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画家是高兴,是悲伤,是喜是怒都能体现在画中。而西方绘画是看不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主要是西方写实画把画家也给局限性了。中国画的一般都是画在宣纸上,西方可以画在纸上或者布上。而中西方在选材上也是有一些差异,中国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而西方则是以宗教画,肖像,风景,场景画,静物。

7.从名词上来说也是有差异,中国画人物时,就叫人物画。西方则是叫肖像画。

中西方绘画受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中国受宗教思想影响力较弱,西方受宗教思想影响力较强(17世纪前)。像上面提到的,中国画多一山水,花鸟为主,所体现的宗教的主题很少,而西方绘画总是出现像耶苏,圣母等神圣的事物。而且这里也能体现到唯心和唯物的区别,耶苏即使是神圣的,是所有信徒心中的神,但在所有的画中也总是千篇一律的被钉在十字架上。如实的翻译了圣经中所描写的场景。而中国的绘画中所有的神、佛则被表现的多姿多彩,喜怒哀乐各无常理。

中国画从绘画方式和色彩上说分为工笔跟写意。而西方画则是以色彩与素描所区分的。

8.在从透视来说。(中国画和西方画最直观的区别/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画是双点透视,以地平线为基础透视。中国画很少有透视,就算有也是很简单的。)而且中国画越远的东西越在画的最高出,越近的东西越在画的最低处。但是西方绘画是在地平线的基础上构成的,只是物体占画面大小问题。

篇六:

动,中国画家历来重视在书画中表现学养、品格、情操,由是形成了诗、书、印结合?体的独特风格。其中的诗、书、印不仅是画?不可或缺的部分,且有?发画意,直抒情怀的作?。西?绘画西?传统绘画多强调写实性。画家通过明暗、?彩、透视、解剖等造型因素,把眼中所见的?然物象真实的描绘出来,“像真的?样。”因此,在欣赏写实性绘画时,就要品位画家是如何巧妙的运?明暗的转折关系、?彩的对?与协调规律、透视原理与解剖结构,以及描绘的笔触、画?的机理等艺术效果,真实的再现客观物象的存在状态和?物形象的精神?质的。?外国现代绘画则不以再现客观物象的外表真实为?的,或以单纯的点、线、?和?彩组合的图形表现形象,或以变形、夸张、怪诞的形象表现画家内?的情绪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外国绘画在题材内容上有不同种类,在欣赏时也各有侧重。如以描绘风??情为主的风俗画,要注重其浓郁的?活美感和朴实的民情意味;以描绘?然风光为主的风景画,要注重滑稽寄寓在?然景物中的?境与情感;以再现历史时间为主的历史画,要注重分析所暗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以表现宗教或神话内容为题材的?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要体味其宗教或神话情节所蕴涵的??精神和理想;以刻画?物为主的肖像画,要体味?物内在的精神?质和思想品格;即使是静物画,我们也要透过对象,审视其内在的形式结构和外溢的不同情趣。西?近现代绘画因操作倾向不同,?形成不同的流派,所以要按画派择要欣赏。中国画与西?绘画的主要区别1、中西?绘画理念差别中西绘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政治、?化思想、宗教哲学、?具材料、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使中西?绘画存在这明显的区别。简单的概括就是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意境。中国画另外?个主要特点是?线造型。线条的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段。西?画家也利?线条塑造形象,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质感、量感、空间感。2、绘画?具材料不同中国绘画往往采?中国特制的?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中国画运?钩、勒、点等?笔的不同技法,是中国画表现出?穷变化的线条情趣;且以墨代?,使墨?产?丰富?细微的?度变化,也就是“墨分五?”。

欧洲传统油画是?油质颜料在布、?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丰富、鲜艳,覆盖?强,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绘画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

3、造型语?不同中国画以线造型,线条中充满运动节奏美感。注重墨在空间处理上将不同时间、不同?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欧洲传统油画以明暗?彩为造型?段,?体感强、光感强、质感强烈。油画客观性强,观察细致表准确,给?以强烈真是感。西?是定点写?按焦点透视法描绘所见物象,偏重于对客体的描绘和对本体画?的构建。其利??彩的变化,明暗对?,近?远?的焦点透视,在?维空间产?三维真实的幻象。4、审美价值的倾向不同在审美倾向上,中国古典绘画则更加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中国绘画尚意,中表现、重情感,中国古典绘画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以“天?合?”为其追求的??境界。顾恺之“传神论”的提出使中国画从?开始就以“神”为中?,?以“形”为表现“神”的?种?段。“以形传神”成为中国绘画之要义,千古不易。在欧洲传统油画中更加重视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欧洲传统油画尚形,欧洲传统油画中再现、重理性。欧洲传统油画根基于“模仿?然”于“和谐的形式”的艺术观念,其意境渊源基础在于古希腊的雕刻与建筑。其宇宙观点仍是“?与物”、“?于境”的对?相视。

总之,两种画是两种理念的主导。

篇七:

[内容摘要]了解和把握好中国画和西洋画在构图上的差异和产生原因,对鉴赏、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有重要意义,对日后两种不同风格的绘画创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

西洋画。

构图。

差异。

1.中国画构图历史及发展现状。

风格,都会在对客观事物的入画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文化理解和情绪心态,构图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最早的构图概念提出,可以追溯到东晋时代,顾恺之在绘画中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构图原理,其后历代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融入自己的东西,建立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和完整体系的中国画构图法则。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究的是“经营”,构图往往被认为是绘画的第一关。“经营位置”及“六法学说”在中国画学说中非常重要。

2.西洋画构图历史及发展现状。

西洋画构图的概念,是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构图法则”开始,而风景画的构图则受到16世纪中叶荷兰风景画发祥的影响,三角形、“s”形构图相继产生。三角形构图适合于表达当时宗教主题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庄重、肃穆的视觉效果,具有视觉冲击力。长三角形让人联想到向上、飞跃、腾起、崇高的感觉,哥特式建筑就是利用这种形状的视觉感觉。而“s”形构图的艺术家,代表艺术家有巴洛克、洛可可,他们的构图喜欢采用“s”形构图,给欣赏者以柔和、活泼的感觉,类似女性身材曲线,给人以优美的鉴赏感觉。

散点透视是我国画家的独创,在画幅形式的变化过程中,西方绘画一般都喜欢采用符合黄金比例的画幅,很少采用狭长的画幅。而我国的画幅完全不受黄金比例的约束,可以是画家喜好的任何形状,我国画家可以根据画幅来构图,根据构图的需要随意安排及经营物象的位置,具有超时空的散点透视性,这样的特质在中国画的绘制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在这样复杂的画家想表达的人物、事项种类繁多纷杂的场景下,唯有用长卷的形式才能完美展现,而长卷的构图,却往往是一个难点,而传统的焦点透视构图已经不能完美地表现这种形式。唯有应用散点透视才能使画家做到在创作中天马行空、游刃有余地表现这样庞大的场景。如今,散点透视构图在中国画的绘画发展历史中得到不断发展,体现出中国绘画独特的魅力。

西洋画独创中心轴对称构图。西洋画,尤其是对静物写生的过程中,往往遵循一个构图原则即中心轴对称构图。中心轴对称构图并不是说画幅的左右两边完全对称,而是在重量分布、物象描绘时,感觉画幅左右或者上下的部分是对等的,看起来如同几何中的轴对称图形一般具有稳定的感觉。

(2)中国画构图结合诗书画印。

中国画构图中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构图的一个大特点,也被视为中国画标签。诗书画印的结合,可以将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呼应,既能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又能增加画面意境,给人更多的审美享受,这在西洋绘画中是没有的,表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素养。

(3)中国画特有的“留白”

中国画中,尤其以山水、花鸟画为典型,画幅中较多运用留白,即画幅中一部分篇幅不作任何安排,留着画幅本来的白色。但是这样的构图方法,却不会显得画面不完整,反而会引发一些深远、悠长的鉴赏思考。这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简短篇七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推导多,因此学习过程就变的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中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不只是需要对授课内容有一个更精心的选择和安排,还需要重点的讲授该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关键的结论和物理涵义,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多以实例形象讲解,而不是只进行大量的公式推导。另外,还需要注意课程各知识点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各个专业之间所存在的交叉和渗透。如,“信号与系统”是数字信号处理的先修课程,该课程中大量存在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内容。那么,在制定数字信号处理课的教学内容时,即要避免与“信号与系统”课内容的大量重复,又要避免课程的不完整,那么可以压缩与“信号与系统”相重复的内容。可以先简单的复习一下第一章离散信号与系统理论,然后再讨论数字信号处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另外,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更好的系统化,还需要铺垫好后续课程[2]。例如:“帕塞瓦尔定理”与能量守恒原理相呼应,并且是现代信号处理中功率谱估计的基础;线性系统中有一重要运算方式—“卷积”,而“自相关/互相关”是雷达信号处理中信号分离的基础;“离散fourier变换(dft)”则是时频信号分析或窄带信号分析的基础。这些内容的良好掌握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发散性的思维,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开发探索的能力。因此,加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优选课程的相关内容,兼顾学生之前的课程学习和未来的课程安排,做好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提高学习的效率。

2结合实际问题使教学手段形象化。

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课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公式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手段的形象化,可以使学生更感性和直观地体会概念、公式及其原理的意义,更全面透彻地理解所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形象化主要分为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结合含义学习数学公式。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许多概念是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的`,其推导过程也比较复杂,涉及数学符号多,学生容易仅针对符号来推导符号,容易忘记数学符号和公式背后的含义[3]。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用口语表述数学公式,而且要着重理解公式所表示的物理含义,促进学生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开展学习。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仿真软件展示结论或结果。matlab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常用的教学仿真软件,配有功能非常全面的toolbox,能轻松完成数字信号的分析和复杂处理,如:可以设计滤波器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dft结果的幅度谱、计算离散卷积等,也可以形成教学所用的多媒体素材。还可用matlab仿真某些抽象的公式和概念[4,5],利用图形形象化的说明这些定理和概念,既生动形象,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此外,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其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结合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设计开放性实验课题,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研究,把学生按小组划分,通过组内协作和组间竞争的方式,让学生在团结合作中完成一个实际题目,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培养工程思维,加强实验教学。

工科院校的学生即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应不断加强,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工程的能力。应根据信号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相关联性,对实验内容进行设计和编排,既兼顾到前课程—“信号与系统”中各实验间的联系,还要为后续课程—“dsp原理与应用”打下基础,即将本科四年的课程学习看成一个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验作为其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存在,应达到加深之前知识的理解和铺垫后续将要学习知识的目的。基于此,把初步了解和学习dsp的软件环境cc加入到了“数字信号处理”的matlab仿真实验中,并将实验课程划分成两个层次,即基础性实验和进阶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常见离散型号的产生和实现实验、fft算法的应用实验、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实验、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实验等,使用工具主要为matlab编程环境,主要目的是重现课本上的概念、定理等,加深学生理解,为后续的进阶性实验奠定基础;进阶性实验主要是面向工程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设计型实验,如:codecomposerstu-dio的入门实验、音频信号发生实验、特定波形的信号产生实验等,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注意结合常见错误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仅起到指引解决问题方向的作用,不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步骤,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结语。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不仅是电气信息类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其它电子类专业课程也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基础的理论,还要掌握专业的技术。从而,在广泛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未来,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所具有的特点,以应用为牵引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验上进行优化和创新,培养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兴趣,在老师的方向性指导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简短篇八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建筑绘画课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建筑绘画教学应依据学生情况、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并探索其教学方法。

以期使他们在学校教育环节中综合艺术素质得到提高,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建筑绘画技能训练艺术素养。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所处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用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

长期以来,建筑学中的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处于一种配角地位。

西方当代的建筑设计已意识到这种结果所带来的某种创作视角的弊端,由此设计便成为连结艺术与技术的边缘科学。

当代的建筑学子是中国未来建筑业的主力军,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而建筑绘画课程则是这一任务的承担者。

建筑绘画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而又艰巨的。

我国现有的应试式教育体制造成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美术学习不合格(除美术生外),加之现阶段国内建筑领域忽视绘画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学专业对学生入学前的绘画基础普遍要求不高、甚至有无基础均可,教师面对的是由零开始的学生,最后交给社会的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运用熟练的绘画技巧和技能从事设计创作的建筑设计师,因此美术教育在建筑院校开展的难度是较大的。

在不可能马上改变教育体制的情况下,选择正确的教学思路,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近些年来,同仁们在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争论比较激烈。

有的重技能培养,有的重思维转变,也有的重艺术修养的提高等等。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是按照绘画艺术自身的规律进行呢,还是按照所谓的“靠近建筑”的模式进行呢?我认为应依据学生情况、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关于建筑绘画技能训练环节。

此部分如果按照绘画艺术自身的规律进行,在大学前两年每周四课时的教学时间里,要解决好素描和色彩所蕴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很艰难了,再加上观念的不适应,理科学生习惯于抽象的演绎思维,习惯于平面化、公式化的理解,在以感觉为主线的艺术思维模式面前往往产生“失重”的'心理负担,对物体处于空间里的形式理解和表达障碍重重。

由最初开始对美术课因好奇而兴趣盎然,随着打击的频至而产生怯懦和畏惧,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使学习的兴趣、信心慢慢散退,进而转入漫不经心的应付,所以在技能教学环节不能采取此法。

建筑绘画技能训练应从兴趣入手,由“风景速写、快速水彩画”来带动学习氛围,逐渐转向“几何体、色彩固有属性、色彩表现技巧”的学习,在具备一定绘画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概念式的教学方式,从“偏向建筑”的思维角度出发,发挥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进行教学。

技能训练不能急,只能按部就班,而理性知识则可以先入为主,配合技能训练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不能放松课余学习,课余学习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比课堂教学效果还要明显。

每周一次的课程,使学生中断学习的时间较长,而绘画又是个熟能生巧的手艺活,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迫使学生挤出一定的课余时间来完成,实践证明收效明显。

二、关于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的训练环节。

基础教学环节中绘画技能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而从事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又普遍擅长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就成为了建筑绘画基础训练的重头戏。

设计色彩是以应用为主,和平时的绘画写生不同,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设计素描是绘画要求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学科,注重培养学生本质观察的能力,使学生能用设计思维去理解和重组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开宗明义地突出研究规律性等设计元素,适当淡化随意性、审美性等绘画元素,对物象本体结构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突出重点,摒弃一些与设计意图关系不强的非本质的艺术元素。

培养学生从单纯的画面经营阶段到对物象进行解构重组的高度,提升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审美文化品位。

学生经过有序而富有成效的训练,逐渐拓展视觉经验,最终得以脱离写生对象来组织画面,并能有选择地对物象进行创造性加工。

三、建筑绘画的艺术素养教学环节。

过去我们在建筑绘画课中谈美术修养,的确在潜移默化中把这些观念渗透到技术训练当中,但是电脑时代的来临,技术性训练所解决的造型能力,其概念和方法已完全不同,表达质感、体积感也许在瞬间即可近乎完美,面对如此快捷方便的工具,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审美、鉴赏能力和独到的眼光,这需要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

在艺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假设我们完全按照“靠近建筑”的模式进行教学,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专业还是理工科招生,而理工科的学生对于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相对的比较欠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弥补这些不足。

采用“靠近建筑”的模式教学,学科与学科之间会进行同化,犹如近亲繁殖,不断退化,必然会导致知识面越来越狭窄,明显不符合提高素质教育的要求。

如果我们按照绘画艺术自身的规律来进行教学,学生的涉猎范围相对地广一些,自然而然地拓宽了知识面,建筑学专业开设绘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

而这些目的也正是绘画艺术范畴内要求学生达到的目的。

在各艺术门类日益融合的时代,我们更应广泛地接触不同的艺术门类、艺术思潮,开拓思路、理解艺术观念、全面提高艺术素养,因为绘画艺术本身就需要人文、历史、哲学、政治、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的修养。

我们在建筑绘画课程设置时,一方面通过教师对作品的评析可快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另外一方面可以加入鉴赏内容,通过投影、幻灯、图片各种形式传授给学生。

建筑绘画课中鉴赏的部分可以简介艺术发展的脉络,着重介绍推动艺术发展和对建筑有很大影响的时期的作品,可以是绘画、建筑设计、民间工艺、平面设计、甚至是服装设计,从中吸取好的形式、造型、搭配、色彩等,各艺术门类都可触及到,从各方面的设计中吸取有用的东西,无疑对我们建筑设计的创意、构思、造型、选材各方面都有极大帮助,面对纷繁复杂的视觉现象有自己的判断、鉴别、运用的能力,也就是解决如何学习的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构想,既有实践上的,也有观念上的,在现阶段建筑绘画课教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信在各院校的共同努力与探索下我国的建筑美术教育一定会呈现出全新面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跨学科高素质建筑师。

参考文献:

[1]姚小伟.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及思考.洛阳大学学报,/02.

[2]缪虹.建筑学专业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

[3]杨古月.建筑院校美术课程改革的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4]杨春明.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素描教学浅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