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范文(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2:16:10 页码:7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范文(精选17篇)
2023-11-18 12:16:10    小编:ZTFB

总结是不断进步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回顾和总结,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一

教学基地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成倍增加,学生实习的人次也逐年攀升,实习基地的数量需求也必将大幅度增加。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和商业活动都以效率、成本、效益为宗旨。教学基地的开拓与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对此本文进行了一些探讨、思考与实践。

1.树立长远目标与短期效应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是长期的持续发展的,各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也是相对稳定的,各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事件中呈周期性的,主要是依靠校外实习基地来完成。所以从教学环节来看,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着眼于长远,应有相对固定的企业长期作为专业实践性教育的校外教学基地。然而,鉴于当前形势下,高等教育性质的转变,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发展很难与教学的需求成正比,所以,必须能以短期实习基地作为补充,作为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实习基地。

2.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原则。

一段时间内成为学校的教学基地。

3.重点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重点与分散,就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企业,以其作为教学基地的重点,再选择几个相关企业作为基地的拓展。随着现代企业的结构和类型的变化,以前那种集中在一个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且效果也不理想。结合现代企业的规模和特点,在选择教学实习基地时,以重点企业和分散点相结合,是新时期教学基地选点的一个方向。

4.企业、学校和社会效益三赢的原则。

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在目前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效益是企业的生命,要使教学基地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使企业通过与高校的联系,感觉到教学基地的建立能够给企业带来发展,能够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效益,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保障等。

5.以项目和技术服务作为纽带系紧校企关系的原则。

单纯就教学基地而言,学校和企业建立了一种联系或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只是写在字面上的一种合作和互相支持的协议,双方并没有存在法力上的约束关系,因此,要使这种一般关系成为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牢固和长久合作的双方,学校和企业只有通过建立一定的项目或技术服务才能保证校企之间有一种经常的联系,才能保证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持久维持下去。

6.专人负责的原则。

按照通常的做法,校外实习基地,大多是生产实习时才去,而且,学校带领学生实习的老师每年不同,联系实习通常是由带领实习的老师负责。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校企之间的联系不多,就会形成一种每次去联系都等同于与一个新单位联系,实习基地建设也成了虚设,所以都要重视教学基地的建设,双方都要指定专人负责联系,以加强对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保证实习基地长期合作的基础。

7.就近原则。

教学基地尽可能在市内选择或离学校的位置不太远的省内企业,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双方联系和学生实习时的交通费用,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合作和联系的经常性和及时,现代技术的发展,时间就是金钱,企业有了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如果我们离基地太远,显然难以作到有求必应。同时学校应保持和教学基地企业的经常性的联系。以前那种,一年一次的实习,实习时才与企业联系的方式不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难以实现教学基地的稳定和功能的开发。

二、应对招生规模的扩大,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基地建设和多模式的实习规划。

如上所述,现代企业体制和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小型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此做到以行业保方向,以大、中型企业保计划,以小型企业为补充的原则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确立了“与小企业灵活合作,与大企业稳定合作,与行业全方位合作”的多层次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方案,来应对大规模扩招,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

2.建立多模式实习规划,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根据企业的生产场地大小将学生以实习小组的形式分散到各个企业,并由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共完成学生的实习指导。

(1)分批与分阶段相结合。

如果实习完全套用教学计划,校外实习集中在计划的四周内进行,又要同时安排一二百名学生,势必造成困难。由于教学计划中的实习时间安排一般都是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相连接,因此,将学生分批分阶段安排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可以缓解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后带来的压力。

(2)定点与轮换相结合。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且施工或设计类别和部门管理条件能满足专业实习要求的企业,安排一定的数量的学生定点进行实习;而对一些规模较小,工种不多的企业则选择几个专业工种具有互补性的企业构成一个实习企业链,将学生分组分批安排进入不同的企业实习。每组学生在某个基地实习一段时间就轮换到下一个企业实习基地。这种轮换方式的实习,学生虽然辛苦,但是他们接触较全面的专业模式,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3)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由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让学生去有意向工作的单位实习,不但能完成实习教学任务,还能加强学生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学生毕业就业竞争能力。

三、开发实习基地的功能,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提高。

与传统的实习基地不同,作为教学基地,除满足高校学生基本的3~4周生产实习要求外,还应注意开发如下方面的功能。

1.多种技能的培训。

首先学生进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时,应打破生产实习的常规方式,学生按照工厂制度管理,跟班组参与工厂生产,夯实实际的操作技能。另外,教学基地除供学生进行规定的专业实习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社会对职业技术性能的要求进行其它特种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有关企业运作的各种实际技能。

2.使教学基地成为教师进行实际技能训练和提高的重要场所。

现在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博士或硕士,他们的理论基础好,但实际操作的能力由于时间和设备的原因往往有待加强。而学校很难满足这方面的培训要求。因此利用教学基地的条件,让他们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去基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和带任务见习,在企业从事实际的设计、安装和管理任务,不但能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

3.使教学基地资源成为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教学基地合作,利用教学基地的设备、场地及技术资源,可为学生实习创造较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资和引进都比较快捷和及时。企业需要学校帮助对引进的新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而学校也希望通过参与他们的工作及时和加快对新技术了解和掌握。如我校在吉林长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基地,他们一些现代、大型、精密数控加工设备和先进的cad/cam软件等,学生和教师在基地能够进行实际加工运用,感到收获较大。另外,学校在对外承接科研项目时,也可充分利用基地企业资源共同解决有关技术与加工问题,增强了学校的科研实力。

4.使教学基地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试基地利用教学基地的条件,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受技能训练。

具体是学生除了学校组织的正常实习外,还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去“打工”,作为走向社会前的预演。近年不少同学反映,通过在教学基地打“暑期工”,不但增强了他们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给企业“打工”期间,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来对待,对于找工作或工作期间,给他们增加了许多的自信感,工作起来往往容易打开局面。这些都说明教学基地起到了人才培养中试基地的作用。同样,在我们的科研工作中,利用教学基地的条件,不但给我们在实验样品的加工上提供非常方便的条件,而且给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实际的检验和评价.使教学基地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中试基地。5.使教学基地成为推广普及应用新技术的中心利用教学基地进行推广和普及应用新技术,比在学校课堂上的效果要好。这主要是由于教学基地在企业,而在企业进行培训使学者有一种现身说法的感受。因此,在教学基地专门设立培训中心,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效益。教学基地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大环境下,必须大力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完善教学基地的建设内涵,与教学基地一起为培养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并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13(1):108.

[2]壮国桢.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6).

[3]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辽宁教育研究,,(8).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二

(1.燕山大学材料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哈尔滨塑四塑胶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363)。

[摘要]分析了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从实习讲义编写、集中与分散实习、自主实习、灵活指导、校企合作、实习指导模式与考核、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加强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等多角度进行探讨,为该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的第1周,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第1周,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第1周。通过3个阶段的实习,使学生接触到生产实践,建立更为清晰的专业意识。学生在实习中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实际生产技术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接触到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和新的检验手段,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习,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熟悉生产第一线,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而拓宽知识面,明确自己的责任。

1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燕山大学开始招生的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招收博士研究生。经过近10多年的探索,在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效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适应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实习经费不足,很难完成实习任务。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知识又不够,一般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利润。加之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担心学生实习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任务的完成,一般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出于对安全事故的担心,“只准看,不许动”是企业对大学生实习的一条硬性规定。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往往使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变成了参观。实习形式化非常突出,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特别是实习地点经常变化,指导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也难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实习。(职教论文)校外实习一般由实习教师把一个专业的学生全部带到一个企业进行,虽然管理方便,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限制了学生通过实习提高自己对某一专业方向的学习热情。

针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进行探索。

2.1分清阶段,明确目标。

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也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做准备。生产实习是建立在学生己学习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更加详细的学习企业每一工序的技术操作规程,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利用暑假组织大三学生的生产实习和大二学生的认识实习,由指导教师组织完成。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大学4年所有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毕业设计题目,到企业深入学习每一工序的具体设备、工艺参数及相关技术规程,并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为什么采用这些设备与工艺参数,提出其合理性或改进措施,由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教师带领完成。根据上述3个阶段的实习目的和任务,实习指导教师按照实习大纲基本要求,结合实习企业的特点,编写切合实际的实习讲义、教材及思考题。认识实习教材主要侧重实习车间的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名称,产品名称与规格,产品用途及市场需求,实习安全教育等内容。生产实习教材应详细编写实习车间各工艺流程,各工序的工艺参数与设备型号及参数,各工序与本专业理论知识的联系,学生上岗操作的技术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针对现场作业的思考题等内容。毕业实习教材应详细编写实习车间典型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现场中的应用,实习车间工艺和设备改进历程,现代最新工艺流程及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内容。

2.2合理安排,集中实习与分散自主实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分橡塑材料加工、聚合物改性和纤维与复合材料等不同专业方向,每届约30人。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实习进行合理安排,认识实习安排7――8人一组,共4个组,由两位指导老师带队,轮流在河北奥莱特腈纶、山海关正信合纤、宏岳塑胶、金佳絮凝剂、跃华玻璃钢、大庆石化、辽阳化纤、辽宁啄木鸟漆业集团、哈尔滨塑四、哈尔滨轻化塑胶、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新材料基地等企业进行实习。同时,聘请厂内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讲课并带学生实习。生产实习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每个企业控制在30人以内,每个企业的每个车间控制在8人左右,每个岗位控制在2人以内。每个企业安排两位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分岗位轮流实习。毕业实习可以针对学生就业单位或学生所选毕业设计题目到相关企业实习。如果学生到就业单位实习,且5人以内,可以委托就业单位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如果超过5人,就必须安排一位指导老师。每个实习阶段必须合理安排,分散实习,减轻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压力。自主实习要布置好任务、委托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完成。

2.3灵活指导,定期考核。

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和安全技术报告,明确实习的目的及内容、实习安排及分组、安全注意事项、理论课程与实习之间的`联系、实习记录与实习报告的要求、组织纪律及成绩考核等。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岗位进行灵活指导。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介绍先进工人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学习工人师傅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为适应实习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使学生熟悉车间工艺流程及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强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生产实践,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实习指导教师每天给不同岗位布置思考题;第三,实习指导老师应对不同岗位定时指导,对学生进行强化实际操作训练,指导学生判断和分析常见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达到独立顶岗操作的要求。同时,针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现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生产的发展前景等,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第四,每天分享学生心得,实时启发与点评。每天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讲述当天实习中存在的疑问和收获,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启发与点评;第五,组织学生观看生产录像、教学影片、视频资料等,系统全面地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同时,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或工人技师讲解生产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生产中的成功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明确实际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最后,实习指导教师要勤走动、勤示范、勤讲解,细心发现问题,耐心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要定期考核与答辩,重点讲评实习过程中的得失,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考核,使学生明确实习的成效,也是一次再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为下次实习提供宝贵的经验。

2.4校企合作,拓展基地。

首先,应尽可能的筹措资金、开源节流,合理分配和使用实习经费,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调动企业、指导教师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为圆满完成实习计划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二,加强校企高层领导深度接触,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教师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和培训方面的问题。来,燕山大学材料学院分别与哈塑四、宏岳塑胶、金佳集团、正信合纤、河北晨阳、安顺、圣龙等企业签订双向合作协议,解决了实习基地及实习经费紧张的问题;第三,强化教师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发动教师与同学、校友的关系,拓展实习基地,为学生分散实习与就业广开渠道。

2.5积极探索多种实习模式。

燕山大学有9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与企业有长期的紧密联系,有条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实习模式。

1)充分利用影像、视频资料。配合认识实习收集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资料,实习前组织学生观看,或者由图书馆提供给学生借阅,让学生实习前对企业就有一定的了解,对工艺流程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2)重视仿真实习。充分利用学校“国家与省精品课教学平台”和polymer网组织提供的网站(www.polymerorg)www.e-polymer等,巩固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组织学生到就业单位实习。提前签约的学生可以到就业单位实习,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就业单位,为毕业后适应新环境做准备。就业单位也能够认真对待、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

4)课程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部分理论课可以安排在实习企业教学,采用边实习边进行理论教学的模式,适当延长在企业的生产实习时间。例如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课程完全可以在企业或者实验室边实习边带着问题学习。

2.6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实践能力,聘请兼职指导教师。

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实践经历与能力不容忽视。要加强有关师资的培养,努力培养出一批理论功底深厚,动手能力强,实践知识丰富,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实习指导教师。鼓励与企业有课题合作的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由于指导教师和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企业了解较深入,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还可以开发历届毕业生资源,针对每个本科生的个性、基础和需求,安排相应的毕业学生作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训练的机会。

聘请兼职教授、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是提高与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10年来笔者聘请了品德集团马印、苏州圣龙李海龙、哈塑四孙运森、宏岳塑胶马君、北京铜牛马辉、大庆华科张好宽等为兼职实习教授,还有获得中国成长成果奖的郑延才、王丽萍、张淑媛、洪伟、王国伟、周德海、金碧娥、谭宝华等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为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3结束语。

实习是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体系,成为一名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所必须接受的基本训练。要改变传统的集中、统一管理的实习模式,探索分散实习、自主实习教学的新模式,强化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加大对实习经费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注重专兼职指导教师的培养。同时,利用校内实训平台与网络模拟及仿真等手段,以提高实习的质量,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得到巩固和深化,并使其动手能力、观察分析专业问题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工程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三

青少年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统一。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场所,专门针对青少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包括教育的发展,校外教育的发展空间、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增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且愈来愈多的团体、组织、机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中来。校外教育管理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类别,在整体上影响着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价值。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校外教育机构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长时间以来,限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校外教育机构之间难以实现y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机构在服务对象、项目设置上都有重合,不利于横向联合,发挥服务合力。第二,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学校因为教学时间、安全顾虑等因素限制或不支持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不少校外教育机构的空间及师资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第三,校外教育机构与当地社区难以实现有效互动,大多数活动局限于教学场所的围墙或大楼以内。社区中的未成年人缺少就近的活动场所,而公益性活动场所也难以向社区输送教育资源。第四,难以形成完善、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使校外教育机构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从根本上讲,校外教育管理尚未形成比较清晰的价值取向,使得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境。笔者认为,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遵循校外教育机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是实现校外教育机构长足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人本主义价值观。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其最初的目的是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很多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太注重学科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他们极力推崇人本主义。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挑战和替代。总之,行为主义者多注重学生要干什么(行为),而认知主义者注重学生的思想(认识),相比之下,人本主义教育多注重学生的感受(情感)。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观念,他们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了人本主义目标、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目标,都体现了对学生情感的重视。人本主义学者采取整体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意味着在进行备课和授课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认知和精神等)。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人类潜在的心理活动,然而,在教育领域,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亚瑟・詹士德、亚瑟・库姆斯和唐纳德・斯尼基。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从卡尔・罗杰斯的观点中借用过来的。罗杰斯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咨询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无条件积极注意(认同学生而不进行判断和评价)、真诚(诚心诚意)和移情(能从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教师所采取的是一种更为间接的教学方法。

建立在人本主义观念基础上的教育实践应该是这样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迫切需要,以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来表达同情心;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题目的机会,来表达对他们的关注;发现那些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自我意识,提供多种渠道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做出批评和指责,以此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通过认同学生的个性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学生相处,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喜欢或关心的事情,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的天赋。

人本主义观认为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像进行进步主义教学的教师一样采用一种“整体”内在的学习方法。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课程目标综合了情感、认知和行为目标。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是学生的顾问,他们相信每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以及每个个体的个性价值,支持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完善。人本主义主张教学包括合作学习,强调集体的力量。学习目标需要通过集体的努力来实现。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

二、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

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作为我们构筑21世纪初期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其基本特征是:面向全体,而不是像精英教育那样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这里的素质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社会高度个性化的今天,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不只意味着传授和学习知识,而是使人们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代表了一种从知识中心主义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变革。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确立,转变了教育的主体观,实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这一思想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

冯健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唯才教育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符合知识论对生命灵动性的压抑、划一性的制度对生命独特性的阉割”,这些因素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出现。刘济良在《生命教育论》中,认为“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知识技能的僭越、科学主义的肆虐、工具理性的奴役、功利主义的诱惑和当代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异化:教育对生命的漠视、教育对生命活力的压抑、教育对生命意义的扭曲”,呼唤着生命教育的产生。不同的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表达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消解与异化。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校外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生命的忽视或无视。素质教育,首先要理解生命。生命不仅仅指人的自然生命,还包括价值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性的,是自由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是个体“种”生命与社会“类”生命的统一,是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和协调,是能动性和受动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四个面对与和谐的统一,即面对自身、面对他人、面对自然、面对社会和了解自我、协调他人、融入社会、认识环境的和谐统一。既然生命是完整的,那么生命教育同样是对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的完整教育。所谓个体性是指把他人当作个体生命看待,当作一个现实的、特殊的、活生生的生命看待,而不是仅仅看作抽象的人。张文质说:“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的、永难言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真正、实在、活生生、独特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完整性就是要求把彼此分割、割裂开来的各部分加以统整,看作一个整体,否则会有被异化的可能,如人的身心二分、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划分等。过程性是指人的存在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正视,而我们的教育要么忌讳、避而不谈,要么只关注学校教育阶段,而忽视整个成长历程。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教育,是对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对生命异化和遮蔽、对教育盲目和迷失的拯救;素质教育要求回归生命原点,找回散失的“本心”。

生命或教育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完整性和过程性,抓住这个核心,凡是能够凸显中小学生生命中的灵动、关注中小学生生命的完整、张扬中小学生生命的个性的一切管理方法、手段都可以采用。在微观操作上,可以借用各种管理原则,如幸福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主题间性、生活化、体验性等原则;在时间上,不仅要关注在校学生的个体生命,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完成学业后的生命成长,给予“全人生指导”,这也符合当今“终生教育”的思潮;在空间上,不仅要在学校采取各种活动与方式开展生命教育,而且也要关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体因素,在以个人为中心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中,协调好社会与家庭的关系,为学生构建一个整体的生命教育氛围与外在环境,以求内外相合,贯穿一体;在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可利用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在管理方法上,要灵活、多样、综合。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四

虽然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举足轻重,但目前实践基地建设发展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存在着与教学结合不紧密、科技含量不高、持续时间较短、只重视表面效应、忽略实际效果、计划性不强、资金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具体涉及到环境科学专业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实践基地建设及其相关工作未能受到足够重视。

虽然实践教学有其现实的、深远的意义,但在目前的高校工作中并未受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科研而相对来讲忽视教学、尤其是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当前社会对于高校的排名非常注重科研指标,而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反映不足。这样的客观实际导致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未从根本上受到重视,虽然各学校有时候大张旗鼓地倡导实践,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多数情况下处在似有若无的状态,其发展没有得到有力地推动。

2.2专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类型不足。

高校实践教学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高校教师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与社会相关单位间联系和沟通缺乏渠道,导致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种类和数量难以满足专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只是包括了环保局和监测站这样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在学生未来的就业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小。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可能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如专业评估)临时拼凑一些实践基地单位,事实上这些基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并未发挥真正的作用和效能。

2.3高校与实践基地单位之间联系的持续性差。

高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单位之间持续的、良好的关系取决于彼此之间能真正地在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等方面实现互惠,彼此互助,解决生产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不应该单向性地要求实践基地单位为其提供培养学生的便利,而不考虑为其提供应有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后备人才支撑、人员培训、解决某些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等。只有真正地互惠才能使实践基地单位愿意为高校提供学生实践平台,使协议具备真正的效能,唯有如此双方的合作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但目前有些实践基地的'建设存在走过场的问题,实践基地协议签订之后,高校与实践基地单位之间缺乏后续的沟通,高校不能从实践基地单位的角度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基地单位往往将接受学生实践看做是负担和累赘,导致实践基地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不足。

文档为doc格式。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五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实习则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态学》课程通常是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之一[2],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也是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3]。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既可以巩固和充实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野外调查、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而实习基地的建设是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条件[5]。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相对落后,野外实习教学条件不足,尤其是缺乏良好的实习基地建设,使得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效果不理想[4、6],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野外调查研究能力的作用。本文根据我们近几年的一些教改的经验,从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改革尝试和加强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3个方面,探讨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

一、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不够重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被认为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在一些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往往只设置《生态学》理论课程,在这门课程中附带野外实习教学,没有设置独立(有学分)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课程[6]。部分老师对生态学野外实习认识不足,一些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缺乏野外教学实习经验;而一些野外实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很难抽出较多的时间投入到生态学野外教学实践[1、6]。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则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1、4],影响野外实习教学的效果。2.缺乏探索性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内容过多强调对实习地的生物种类的认识[6],野外实习教学的内容仅处于“认知”层次[4],实习的内容单调、肤浅,没有结合专业知识综合考虑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学生听老师讲解为主,缺乏对学生独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对生态学野外实习地的植被及其生态环境条件了解不够,难以提出较为综合、具有探索性的野外实习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很难得到锻炼。3.缺乏良好的野外实习基地由于对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不受重视,没有认真进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建设[6],缺乏相对固定的、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开展野外实习教学的良好基地。造成野外实习教学的内容单调、肤浅,不利于学生对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也影响到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改革尝试。

1.重视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课程,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建设生态学野外实习既是生态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学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6-8],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通过野外实习教学对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具有1个学分(通常为一周的实习时间)。为了完成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任务,我们组织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实习教师队伍,以中年教师为骨干,充分利用老教师的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尽快成熟。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目前已建立起一支业务能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野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2.改革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研究性野外实习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但相关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9]。针对“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学生听老师讲解为主,缺乏对学生独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等问题,我们在《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教学中摒弃了“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的传统模式,探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的野外实习模式,综合开展探索性的野外实习教学。首先,在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植被、土壤、地貌及其他生态环境条件基础上,我们将实习分为群落生态(典型群落结构特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生命表编制)、生物多样性(常见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编目编制)、土壤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差异性特征调查)、溪流水质(溪流断面的水质调查和分析)4个研究方向,每方向15人左右,分2个小组,每组7-8人,每组设小组长2人;其次,在教师指导下,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实习教学方式。在实习开始前,学生根据选题每人至少阅读文献10-20篇,然后与指导老师共同讨论,经反复修改,确定调查研究方案;实习出发前,学生自行准备野外工作的仪器和药品,了解仪器的操作;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调查研究;在实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调查报告(论文),并对报告进行展示、答辩。参与野外实习教学指导的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调查报告(论文)及相关的ppt展示和答辩,给每个实习小组评分。通过这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探索性野外实习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主动性。3.开展各种层次的野外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态学认知水平除了《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生态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根据课程进展,通常在校园或校园附近开展与理论教学对应的野外实习教学,作为生态学理论教学的补充。例如,在讲授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调查,见识一下现实中植物群落特征,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更好地领会课堂的教学内容[3]。此外,鼓励一些希望深入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学生,在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基础上,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研究性学习项目。在我们生态学教学团队教师的积极鼓励下,近几年有20多个生态学研究小组,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成功申请了校级以上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其中有6项国家级和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这些研究性学习的野外调查工作也是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参加这些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学生分别到各个实习基地开展野外调查研究,从而对生态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校园(或校园附近)和研究性学习等不同层次的野外实习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生态学认知水平。

1.针对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各种不同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良好的野外实习基地是保障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条件[5]。根据生态学野外教学实习的特点和需求,我们与湖南南岳树木园合作,建立了针对《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的湖南衡山野外实习基地,并获得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校级项目的资助。此外,还建立了针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岛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广东韶关大宝山有色金属矿区等野外实习基地;以及针对《生态学》课程的广州白云山、华南植物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和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等野外实习基地等。这些实习基地具有滨海湿地、丘陵、山地等各种地形地貌;包含了红树林、常绿阔叶林、灌草丛等自然植被和马尾松林、柳杉林、果园、农田、城市绿地等人工植被。既有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如广州白云山风景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湖南南岳衡山风景区),还有人为扰动或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如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这些针对各种不同野外实践教学需求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生态学野外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2.充分利用人才和科研优势,促进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环境科学是一个较为综合的学科,涉及水、土、气、生态各个方面。早期的野外实习教学,通常将地质地貌、水环境与生态、土壤分开,没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各种环境条件,综合地开展野外生态实习教学。针对这个问题,在开展《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的时候,我们充分利用环境科学的人才优势,组织生态、土壤、地质地貌、水环境的老师共同指导这门实习教学课程,编写了《衡山土壤、生态及地质实习指导书》与《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衡山典型群落结构特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生命表编制、衡山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及植被制图、衡山土壤垂直地带差异性特征调查、衡山景区溪流断面的水质监测和分析)等实习材料,将湖南南岳衡山建设成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综合实习基地。除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建设《生态环境认知实习》课程的教学基地之外,我们还利用科研的优势,开展多种不同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近几年,我们生态和水土学科获得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的支持。在这些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在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岛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深入开展生态学野外教学的实习基地建设,为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等野外实习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四、结语。

针对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野外实习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层次的野外实习教学和加强生态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希望通过这些改革尝试和初步的经验探索,为推动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六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凸显高职人才的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点,高职院校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许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上,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校内缺乏必备的实验室,校外又无稳定的实习基地,这对积极健康地发展高职教育极为不利,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建设和管理校内外实习基地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二、校内实验室建设问题及对策。

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开展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专业技能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建设是高职院校中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相连的重要基础建设,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认清问题,找出对策。

1、校内实验室建设的问题。

(1)院校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够。由于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购买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而且设备随着使用年限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还需要不断更新,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许多学校为了扩张把大量资金放在基建上,却没有把实验室的建设问题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只是可有可无或者“可早有,可晚有”,思想上不重视,投入不足,实验教学条件急需改善。

(2)实验室日常管理不够完善。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环境优美,整洁卫生,学术气氛浓厚,教学秩序井井有条,实验设备完好率高,各科教学文件保管齐全。当前,虽然一般院校都有专人管理实验室,但由于人手少,事情多,一些学校尚不能完全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相关工作做不到位,工作效率和设备效益还不够高。

(3)实验技术队伍状况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由于“重理论轻实践”、“重讲课轻实验”的倾向当前还存在,因此一些学校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正确。作为“教辅人员”,他们在进修、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有业务能力的教师不愿到实验室,导致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学历、素质和技术水平下降,学历、职称结构极不合理,挫伤了一些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际上,实验技术队伍和教师队伍一样,都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条件。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不仅在于是否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还要看它是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水平高的技术队伍。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科学的作用将越来越被重视,实验技术、实验设备将越来越多地向多学科、智力密集型方向发展,将越来越多地实现模拟化、综合化和精密化,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2、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大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实验室正是安排学生校内实践教学的必备场所,为实现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实验室的投入,确保每个专业都设有相应的实验室,实验室的环境布置和设备要符合教学要求,设备要经常维修和更新。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实验室内通常有许多仪器、设备、材料等,对它们如何管理,如何使用和维修等是一些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因此要健全完善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实验室工作基本上做到工作有目标、办事有规章、操作有规程、安全有保障,确保专人管理,专人维修,使实验室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转。

(3)加快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工作的主体,是影响实验室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实验室技术人员不断的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才有可能适应实验室的工作。同时,要完善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我们有必要制定实验教师的职责、工作量分配、工作实绩核算、奖惩、分级定性考核等相关规定、条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既对他们的工作成绩有客观的评价,同时也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既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是学生真正走出校门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设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建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目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之一。

(1)学校与企业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学校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双方都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双收。从表面上看,各个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协议,实行校企联合,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实际上双方“貌合神离”,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合作。一些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倾向于社会聘请,不愿意“订单”培养,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相关投入。虽然还有一些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实行“订单”培养,但也是短期的多,长期的少。高职院校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减少实习费用,降低设备资金投入,想尽一切办法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而实际上大多都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积极主动。学校一方面给企业实习经费,一方面“乞求”工人师傅传授较多的实践经验给学生,而企业担心因实习生没有实践经验而影响了正常生产,大多消极被动,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2)高职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与企业生产模式的矛盾。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比较特殊,是“两阶段”模式,前期在学校学习,后期(通常安排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在企业实习。这种模式意图让高职学生在第一阶段通过在校学习,基本掌握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在第二阶段的企业实习中,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巩固和丰富化。但这种培养模式自身所存在的弊端限制了企业实习作用,因为实习时间短,一方面为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没有达到巩固专业能力的目的;然而一些非专业的关键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工作经验,通过学习、思考、与他人协作等方式才能形成,这也需要保证实习时间才可能实现。由于学生从开始工作到适应工作有一个过程,那么实习时间短,导致了学生刚适应工作,即将取得效益的时候,实习就结束了,明显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而之前企业投入的培训精力与费用也随之付诸东流。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有效途径。经济利益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具有决定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希望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实习教学活动是非常不现实的。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通过行政指令的校企合作方式已经成为过去,使校企合作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产生了很多校企合作的新问题和新困难,但这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并非不能解决。如何确保双方的利益,特别是确保企业的利益是关键。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是怕人才多,而是怕没人才,而学校正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问题的关键是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是企业所需的。如果不是,企业没有义务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也没有必要为了帮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损失了自身的利益。但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恰恰就是能很快融入企业文化,具有培养前途的潜在“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那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环节就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实践证明,“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解决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订单,源自商业经济活动范畴,一般是指买卖双方订购货物的合同、契约或单据;也指一方在生产经营中,按与客户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生产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订单式”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确定契约关系,联合培养特定岗位要求的人才,且学生毕业后按照契约约定,到该用人单位进行就业的教育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用人单位根据岗位的人才需求下“订单”,高职院校根据“订单”要求实施校企合作教育,培养岗位所需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搭建了平台,找到了途径。当然本文认为“订单式”培养模式绝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合作,而是指校企之间的深入持久的广泛合作。合作双方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一方面企业可定期派领导或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来学校,给在校生培训企业文化,指导校内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去企业给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带去最新的行业信息。总之“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要利用企业与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共赢。

(2)校企共同投资的实习基地可以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外经营。对于学校来说,可以把那些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利用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现有条件,和学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可以由企业领导担任董事长,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并经营,既可安排本校学生和本企业员工实习和培训,同时也可接纳其他学校学生实习,甚至要面向市场开展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这样的实习基地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也甚至能够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必定会乐于参与,从而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何伟、沈晶: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几个问题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

[2]李平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2).

[3]王怡然: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七

现行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大部分都采用模拟施工工艺流程,先进行前半学期的理论教学,后半学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而实训场地一般利用宽敞的实训中心进行。该动手实践操作内容主要针对施工工序活动,实践环节的教师容易把握课堂效果,但是实践活动仅限于理论课程内容以及施工工艺技术进行考核,与现实中的工作场景有所区别,对学生的职场的应变能力、专业技术的提升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因此,要培养这一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高校建立相关类型专业的实训基地,以此保证实践课程的开展。由于建筑类行业的技术发展更新快,从而对于新型高科技的设备、软件也是更新很快,从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专业设备的更新无法与社会接轨;二是实训基地场地有所限制;三是实训基地建设的费用来源途径少;四是实训基地的建立很少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的贡献不大。

对于建筑类行业的工作流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基础理论学习(如力学、制图、房屋构造等)相关课程认识实习(房屋构造认识、建筑工地见识)专业课程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动手实践训练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从流程中可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按照教学体系的要求,提供便于学生进一步动手实践能力的场所、相关仪器设备、相关专业技术教师。由此,学校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来满足教学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应该配备足够大的实训场所(满足学生在场所内进行建筑流程工序的实训)、模型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创新实训实验室等,以此构建成开放管理、创新思维、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高校中培养出应用技术型毕业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除靠自身财力以及教育部拨款外,还需拓展其他渠道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如何建设且符合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仍需要积极探讨。

(一)“因企制宜”,加大引企进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力度。在建筑工程技术行业中,与高校进行较好的合作关系主要是技术服务型企业,“因企制宜”,共建基地比较容易操作。企业缺少的物资,高校可以提供,如较宽的场地、师资以及相关设备;而学校缺的社会先进的生产力或者说是生产技术,因而企业可以提供智力资源和先进的仪器没备、技术等。如此,根据企业所需要的资助来进行与高校合作,不仅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且也为学校提供了给学生社会实践。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公信度,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科研、设备等优势,拓展经营范围,开拓新业务。因此,与学校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产生的经济价值主要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如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鉴定意见书、设计图纸、招投标书、施工合同、预算造价书等。高校除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社会价值意识外,还可以将企业人员引入教学活动,将教师带入行业发展中,把行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能够融会贯通甚至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生产实训。

(二)校校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设备费用较高,除了开展校企合作以外,还可以开展校校合作,与实训基地早已成规模的兄弟院校进行深度合作,相互利用对方的设备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基本上只是满足学生的实训条件为主,而设备真正的价值却随着设备的更新而折旧,因此,高校利用“校校合作”将在实训一线的教师队伍组织起来,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设备的经济价值,开拓“以训养训”的道路,从而将实训基地由消耗型转向为盈利型的运转形式。在校校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以及实训教师成为共有的资源,转变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理念,在共用资源的基础上引出对教学实践的探讨,实现由本校实训场所的教育转向到进入其他高校不同教学基地的教学体验,从而促进实训基地的更好建设。如学生在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可以到有该设备的合作兄弟院校进行实训,而本校的资金可以使用在其他的实训设备购置,从而更有利的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实训质量。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硬件措施外,还要有一批精、强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将实践环节进入到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中。这样的队伍就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有在建设领域企业中深入一线工作的经验。组织建设这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不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理论教学,还要求教师在寒暑假中进入到建设行业实践中去,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经验相结合,做到授予学生的知识与行业的标准不脱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

四、结语。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顺应社会教育的发展,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更应该以实践工作内容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校校合作,不断创新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性的建筑业发展作出贡献。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八

校外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在这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一些庸俗低级的东西也在社会上滋生蔓延起来,其中,语言和行为的低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农村的中青年当中,一直流行着一些低俗的语言。有些人总是喜欢把一些脏话挂在嘴边,他们不分场合,也不管周围都有什么样的人,污言秽语成了家常便饭,仿佛只要说出一些脏话来就能成为社会上的老大一样。受社会丑恶行为的影响,一些学生便把社会上的脏话搬到校园里,于是一些低级下流的语言在校园里蔓延开来,文明礼貌被抛到一边。而导致学生不文明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而且担负着持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的甚至不去教育孩子,对孩子说出的脏话竟然报以阵阵的笑声。这样,无形中就助长了孩子们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致使学校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一些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前阶段一直是个好学生,而到了小学后阶段或者上初中以后品行就开始变坏。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学生变化这么大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除了在学校和教师接触的时间外,其它的时间几乎都是和家庭在一起,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语言低俗,行为不检点,这些语言和行为直接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于是孩子便学起家长来。家长们看到孩子们这些低俗的语言和行为之后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家长竟然回以一阵笑声。家长们的这些回应无疑是煽风助火,于是,孩子们也就得寸进尺,一天天学会了更多的低俗语言和行为,而这些低俗的语言和行为又会慢慢地在学生中间传播,影响着其他学生的品行。

社会影响也是促使学生品行不端的一个主要因素。农村学生回到家里以后,很容易接触社会,很容易接触社会上一些品行不良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语言低俗,行为粗劣的,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语言和行为。有些学生会以为这些语言很时髦,很好玩,很能抬高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地位,于是便学着大人们说起脏话来。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提高民众素质,只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将来毕竟要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因此就很容易沾染社会上那些丑陋的东西,这样一代一代的恶性循环,便是造成民众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民众的素质就要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入手实施教育,双管齐下,使每个公民在离开学校以后还能继续学习,继续接受教育,特别是学习怎样教育下一代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民众的素质,而且对于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安定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而家长学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

家长学校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有着深远意义的工作,各级政府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目前,家长学校工作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要想真正把家长学校办好,就一定要使家长学校走上正规化,还要有一定的资金做保障。

2.没有校舍。现在的家长学校都是靠挂着学校的,有的学校给家长学校誊出一间教室,挂了一块牌子,有些家长学校根本连教室都没有,但不管是有教室的还是没有教室的,也都是个形式而已。

3.没有专业教师。由于各地的家长学校都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也就都没有专职教师,一般都是在学校的教师中随便指定几名教师做兼职。

4.没有统一教材。多年来,家长学校一直没有统一实用的教材,各地学校都是随意捏造几节课以应付上级检查。

5.家长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本来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可是他们宁可打麻将看电视,也不愿意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和培训。他们不仅不重视自己素质的提高,也不重视孩子素质的培养,对参加家长学校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

6.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分布广泛难以集中。

针对以上难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

1.资金来源可以由政府适当投入,也可以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

2.配备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做到上课正规化。

3.编写国家统一教材或地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颁发结业证和毕业证。

4.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法律约束家长的学习。

2.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要由当地政府组织,定期接受当地家长学校的培训。

总之,家长学校工作重在落到实处,只有切实抓好家长学校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道德素质,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九

1.1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2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企业或企业的计算机专业部门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对企业经营业务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内容,并按照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培养自身能力,缩短了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就业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项目组的学习,能够熟悉企业化运作环节,提高对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十

摘要在分析高职实践教学方面问题的基础上,阐述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和途径,并提出校企校外实习模式,以为高职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大力培养“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真正的人才不仅掌握知识,更要具有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堂教育和实践相结合,高职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1]。

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方式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拘泥于讲授,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不能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匹配。未能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不到有效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1]。

1高职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观念落后,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视实践的能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二是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针对性差;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教条;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针对职业技能培养的系统性生产过程、综合实习少。三是忽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难。企业从自身目前的利益出发,并不欢迎实习学生,怕影响生产,采取不合作以至于应付的态度,使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效果不理想,因以“走马观花”为主,使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际岗位操作训练。四是缺乏校内实习基地,实习技能课程开发与实际脱节。实习设施不足、成本高、模式落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不够。五是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和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水平较低,难以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1)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技能型人才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除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之外,还应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获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学生在生产环境中学习,体会工作的全部真实过程,要求专业课程的授课在实训基地完成。如果没有实训基地,学生很难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效果差。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达到企业岗位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2]。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够用,实践过硬”原则适当减少理论内容与深度,加强实践性教学,使实践教学时间达到60%以上。加强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2)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有目的地使学生获得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在内的职业从业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及以操作实践为主要方法的训练。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3大环节[2-3]。实验是为了验证理论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从事的某种活动,其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一般占较小的比例;实习是为了了解某种技术或某项工作方法而进行的实际演练活动,使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或技术过程建立感性认识,在实践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实训是为了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是针对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条件。实习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确保教学实验、实习、实训和实践各环节落到实处,深化校企合作,为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需要更多设备和企业投入。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强、知名度不高,有实力的企业或公司更愿意与知名大学合作。一些中小企业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无论在接受学生的数量,还是在对学校设备的支持力度上,都受到企业自身规模的制约。由于园艺企业投入较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难以跟上园艺企业的快速发展步伐。所以,应积极与企业合作,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设施优势,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使人才培养能够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最真实的环境中实训,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时间”的目标。

(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既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益补充,又为学校节约了资金投入,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与社会接轨,也有助于学校随时掌握人才市场变化规律,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校外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园艺专业来说特别重要,高职学生要进行技能训练,没有实训基地,很多知识只能停留在书本上。目前陕西省高职园艺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思想认识上落后、管理模式封闭,实验实训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是选好合作伙伴。合作效益好,管理水平高,懂法制,讲信誉,能同甘共苦,是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是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将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转移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将成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联合大型企业,特别是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便于安排整建制班级的学生全程式跟踪实习,学习各种技能,深入生产与管理,保证学生实训实习质量,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4]。

(2)基于校企合作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和企业最好能书面确定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学校对联合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明确企业是否具备学生进行实习的各项要求,能否集中和统一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和食宿等。为便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学校最好灵活安排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集中整段时间(3~6个月,连同寒暑假)进行[3]。实习期间,制定详细实习计划,分期分段,人员分组,明确目的,并提供给企业生产部门,以便企业按计划进行生产安排,按周期进行人员岗位调整,互换或个别调换,尽可能的使学生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掌握较多的生产实践技能。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协调与沟通,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派实习带队教师全程跟踪,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决生活困难,加强安全保卫等。学校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保障顺利完成生产实践教学实习。企业在学生校外生产实践实习中按照协议统一安排学生的食宿和交通等,分配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与管理,间隔一定时间,调换工作岗位,发放生活补助或见习工资,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岗位知识,学到更多的岗位技能,为企业创造应有的价值。

(3)加强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环。每年学校向企业定期输送实习学员,企业通过实训实习,择优录取,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同时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企业定期派专家与学校研讨人才培养计划,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使教学与企业生产联系更加紧密,人才培养更趋合理。

(4)为使实践教学严谨化、规范化、科学化,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如《实习管理条例》《实习报告撰写要求》《实习鉴定表》《实习单位接收函》《实习协议书》《安全协议书》《实习报告表格》《实习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学大纲》等。同时,也逐步完善了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加强了量化管理与考核,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操作实践技能项目,并由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验收。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的监控,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如经多方咨询及实地考察调研后,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分别与陕西大唐种业有限公司及隆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协议的签署,进一步促进生物工程系“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发展,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园艺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提高了园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基本满足园艺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

4校企合作下的校外实习模式。

以“模块教学,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实习就业”为新的教学模式和实训方法,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尽量创设模拟现场进行实训,使学生通过参加实践劳动,耳濡目染,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操作。在生产实习时,联系相关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完全按照企业的管理要求进行,做到实习即就业,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做到零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率。基于校企合作下的校外实习由所在系统一组织协调,实习开始第1周将实习安排表报教务处备案。由专业教研室联系落实实习单位集中组织,也可由学生自己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联系实习单位分散进行。

(1)在企业实习应由专业教研室于实习开始前4~8周内向学生布置实习任务,发放实习联系表和实习指导书,以便及时落实实习单位。

(2)实习开始前1周专业教研室应编制实习安排表,由专业主任进行实践教学动员,不断提高学生对实习、实训活动的认识,各专业需交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的详细安排、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填写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一览表,指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首先与学生实习单位取得联系,落实实习单位指导人员[4]。

(3)实习过程中,专业老师必须定期到实习现场了解情况、实施现场指导,与学生保持经常联系,对实践教学进行巡查,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解决实习中出现的困难与矛盾。并填写实践巡查记录表(包括巡查时间、巡查专业、巡查人、实习单位、实习单位接待人员、巡查情况记录、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问题的处理意见等)。学生要写实训日记,记录每天实训的主要内容、出现的错误、取得的经验、个人收获和体会等。

(4)实习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接收实践教学活动的单位要对学生作出鉴定。要求每个学生作出个人实践活动总结,主要内容是主要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教师需及时收交实习报告和实习成绩考核表,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写出实习总结。

5结语。

传统的高职园艺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下转第26页)。

(上接第24页)。

外实训实习基地,集中时间安排校外生产实训,深入园艺企业到具体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生产操作技术,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让学生在最真实的环境中实训,按照企业要求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时间”的目标。

6参考文献。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十一

在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关系到造福亿万青少年、教育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再次把校外教育的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那么,如何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校外教育健康发展,为新时期的教育添上新的独特亮点呢?多年的校外教育工作,形成了点滴不成熟的看法:

一、明确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关系。

“校外教育是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实施的,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范围之外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的教育”。可见,校外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学校教育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在较为统一而稳定的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的约束下,完成最基本的教育任务。因此,学校难以“随时”供给与社会共同成长的孩子所需要的养分,社会和个人需要的w校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使校外教育与社会联系更为密切,教育内容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调整,及时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新需求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这较强的应变机制,使得校外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发展校外教育来加强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

二、明确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发展目标。

明确目标是办好校外教育的行动指南,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着力于自主创新、完善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观念、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对校外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我认为,新时期的校外教育发展目标应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1.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以扩展知识面为目标,帮助孩子不断获取“校内”以外的知识,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信息及时告诉他们,让他们感受求知之乐。

2.培养兴趣,引导志向。

校外教育的任务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个体的成长差异,助长个体特长,保护和培育天资,发展个性特色,力求每一个少年都能自有所好、各尽所能,成为这个地球上唯一的一片“树叶”,这样“因材施教”有利于孩子学得有兴趣、心中快乐,从而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孩子开始关注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生命价值观,从而立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志向。

3.提高能力,健全人格。

建设一个新的时代,仅仅有理想、有志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力、有健全的人格。校外教育应利用“小社会化”环境的优势,培养和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探究、实践、自律、合作、守则、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校外教育机构应当力求建设成为少年儿童兴趣发展中心、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少先队校外活动组织中心、家庭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校外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

三、确保校外教育活动平台建设。

校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加强校外教育平台建设,保证校外活动阵地、师资、管理等建设适应新时期校外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当务之急是抓好三大基础性建设:

1.加大阵地建设。

没有阵地,何以从教!目前,我区才有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校外活动场所,远远不能满足上万名小学生参加活动的需求,难以承担校外教育多样化的活动。所以,校外教育阵地建设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当务之急。应抓住当前领导重视、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加大校外教育投入,加快阵地建设。

2.培养师资队伍。

没有教员,何以施教!校外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待遇、职称难以落实,况且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家长对特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名望的名师很难请进来施教,影响了校外教育的发展。所以,选拔、培养懂教育教学且有特长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关键。

3.创新管理机制。

没有管理,何以兴教!管理是产生效益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约了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如优秀的校外教育人才受管理体制的约束不能及时引进;当地财政还不能保证校外教育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经费;校外教育还要进行合法的创收活动等。所以,要构建与校外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新模式,必须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积极面向社会,面向教育市场,主动承担社会职责和服务孩子个性成长需求;由单一化管理转向系列化管理,要着眼于孩子成长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建立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的管理体系;要由相对封闭化转向开放化管理,要在开放环境下服务好社会需要,要推进决策的社会化,要使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十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如何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在加快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必须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接轨。因此,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加快现代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但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差异较大,笔者走访了多所高职院校,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建设目标不明确,随机性很大,盲目购置设备,论证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

(2)许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设备购置只是用于满足教师科研或生产创收的需要,真正用于教学、培训的时间很少。(3)有些学校没有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或被挪作他用,学生只能接触陈旧、落后的低档次设备。

(4)严重缺乏胜任现代工业培训工作的“双师型”指导教师。

近年来,江苏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抢抓国际资本和产业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江苏省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制造业经济总量和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二。经济国际化是江苏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是江苏经济国际化战略的中心目标定位。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需要构筑人才优势,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技术进步中的牵引作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经费2亿元,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市、县(市、区)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步伐,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应该说,江苏省建设现代工业培训基地的势头良好。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现状。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教实践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澳大利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与培训资格证书体系,日本的“产学合作”主要采用“课题制”培养创新人才,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以上五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代表世界先进水平,有着共同点:政府积极推动,通过立法规范管理,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指导、管理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职业人才。其中,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学生在企业环境中顶岗工作,以获取工作经验、态度、岗位技能为目标。英国、澳大利亚的职业与培训资格证书体系,建立了一个终身学习与培训的学习体系,以资格证书贯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各高等工科院校借助各种渠道的资金,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工业中心或工程训练中心,其中以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为代表,高职院校现代实训基地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建设,采用“教学工厂”的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在模拟工业环境中接受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工业培训,教学培训效果良好。笔者受邀参加了10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现代工业培训国际学术会议,参观了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工业中心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

(1)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工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工业中心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

(3)与社会各层面的沟通能力:了解一个工业产品的完成需要各方面的参与。由于学校投入工业中心的资金有限,为了使工业中心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工业中心与各知名企业广泛沟通与合作,引进企业的设备与项目,从而大大增加了工业中心的各种设备的数量和门类,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实践学习和接受培训的能力。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的教学培训模式已经越来越得到教育界、工业界和社会的认同。

建设原则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职业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与地方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水平接轨是高职院校现代工业培训基地的重要特征。建立在现代工业技术平台的实训基地建设,应努力追踪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营造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职业环境,从设备、厂房建筑、工艺流程、管理水准、人员配置和要求、标准化以及质量与安全等方面接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职业环境,注意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氛围,重视职业素质训导,强化学生的安全、质量意识,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

管理体制与软件建设的相对独立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组实践课程,建立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依据职业技能要求,系统地制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科学地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在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组织和管理体制下,开展教学与现代工业技能培训工作,以期实现技能人才的培训目标。因此,实训中心必须具备相对独立于各教学部门的课程体系、资源调配与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并且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教学文件、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监控体系,真正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工业培训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我国教育部、人事部联合下文提出:“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双师素质”既是实践教学岗位的要求,也是现代工业技能培训教师的基本条件。因此,中心必须采取积极引进、加强培训与兼职聘用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与现代技术发展“对接”的技能,以满足现代工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努力开展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是产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物质与智力的双向资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可以参照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的模式,采用互利互惠、双向共赢原则引进企业的设备和项目;积极聘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当中心的兼职教师;中心应广泛联系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开展学生的双证、多证培训和对社会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中心还应加强对外技术服务、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究工作,这是不断提升中心技术水平的重要环节。

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中心也在不断更新设备,教学指导人员必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学生的思想也有所变化,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必须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提高育人能力。另外,先进技术不断促进教学手段的发展,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培训效果和效率。因此,只有不断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胜任现代工业技术不断发展的工作要求;中心只有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工作,才能确保教学、培训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现代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地建设项目必须紧紧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主线,项目建设必须经过翔实的调研,充分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决策要有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瞄准建设一流基地的目标,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建设与时代接轨的具有办学特色的现代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倪玉茹.高职实训基地的显著特征和核心构成要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6).

[2]李坚利.高等教育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2).

[3]朱伟萍.高职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与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9).

[4]彭元,王林.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2006,(3).

[5]张翌鸣,王小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

[6]高顶,等.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5).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十三

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概念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正确理解上述概念有利于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本文就这三个概念在内涵、实施的主体和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概念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之外的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概念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在概念的内涵、实施的主体和对象、内容等方面各有特点,但是人们常常感到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甚明晰,因而造成了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不知划归何处。本文尝试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概念制定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相关概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一、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在我国的起源。

校外教育的概念最早起始于我国解放初期。1949年,解放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借鉴其校外教育模式,我国建立了第一家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辽宁省大连市儿童文化馆,这一事件被公认为是我国校外教育的开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集中体现在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学校教育内容以及学校个性化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几个方面。基于上述认识,校外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相对于社会教育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首先兴起了社区教育,1986年上海市普陀区“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成立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社区教育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其目标在于社区支教,社区补充学生课堂外的其他需要,内容以青少年德育教育为核心,行为以学校为主导。该阶段的社区教育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是原有教育体制的发展。1993年以后,社区教育在教育观、职能承担、内容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其实质是借助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来营造学习化社区,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促进社区及成员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教育一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教育概念的使用,从官方来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社会教育始于1912年。当时的临时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开始正式使用“社会教育”一词。也有学者认为近代社会教育一词,并非从1912年才开始使用,“社会教育”一词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近代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和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股教育思潮。自民国始,我国教育部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社会教育一事,从此,社会教育可以说走上了正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各地纷纷建立社会教育机构,完善社会教育设施,使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涵义。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

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最后,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

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

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

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

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

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

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共青xxx、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

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

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三)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

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四、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

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五、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分析对比,发现目前这几个概念在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

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目前,社会教育的概念众说不一,其内涵、外延不是很明确。要具体地对社会教育的起源、概念、作用、目的、功能、内容、原则、途径和方式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建构起社会教育概念的范畴。研究社会教育的行政和法规,参考和借鉴国外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国情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教育行政制度及方针政策,使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基本的制度保证和政策依据。建议尽早颁布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起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改变现有的社会教育边缘化的状况。

综上所述,应该统整考虑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建立运行机制进行各种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十四

摘要:青少年宫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校外实践活动是关键的环节,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文章从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有效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两方面对青少年宫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性;策略。

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青少年宫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自然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现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就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些要点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校外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校外的教育机构中、在学校教育范围之外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宫是校外教育的专门活动场所,是校外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青少年宫校外教育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成为教育环节中的关键部分。

1.促进思想教育的途径。

思想教育对于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校也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设了相关的科目进行学习。但在实际情况下,学校的安排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即便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来进行教育,仍然会因为学生不感兴趣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丰富的校外教育活动就成为了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宫的教育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并融入活动当中。青少年本身也处在好动的年龄段,精力充沛,对于这种实践活动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在课堂内的学习,实际的教学效率也会有充足的保障。不难看出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是促进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2.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但是在学校的教育中,仍然摆脱不了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的束缚。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开展素质教育的成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青少年宫则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活动当中,在实践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青少年宫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时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期。在这个年龄段,他们身上的学习负担相对较轻,迫切需要接受良好的学校和社会教育,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而学校能够进行的教育更偏向于求知教育,即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人际交往、生存训练等教育方面的内容却有所欠缺。青少年宫的各项实践活动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陶冶了情操,磨炼了意志,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4.促进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青少年宫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学校内的活动基本都是固定的,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生本身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性格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爱好,在青少年宫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参与各类活动,扩大知识领域,将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

1.以培养兴趣爱好作为最终目标。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十五

1.多数校外实训基地有“形”而无“实”,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一方面,多数院校只关注各个教学部门与多少家实习单位签定了校外实习协议,因此各院系只关注签协议,却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对于学校而言,对外便可以宣称有多少家实习单位,而对于后续的合作却是有名无实。另一方面,即使一些学校每年都在不断地建设新的实训基地,同时每年都有不少企业放弃与学校的合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学生管理由企业还是学校来承担是难题。学生在实习期间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单位的“员工”,那么其管理问题应该由学校负责还是单位负责是一个难题。学生在单位的实训时间更多,加之有的实习单位的需求量小,学生实训比较分散,由学校派专人到实习单位盯着学生又很难操作。对于企业来说,学生毕竟不是正式员工,他们也不愿意承担管理学生的职责。

3.实训效果难以真正达到预期目标。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的商业秘密日益增多,大多企业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岗位,认为接受学生实训是种负担,怕泄露商业秘密,学生到实训岗位去接触不到本岗位的实质内容。因此,学生主要不是在学习,而变成了廉价劳动力,加之实习指导教师不到位,学习也不系统,导致多数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就学生而言,在参加实训时,他们总把自己当成实习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工作岗位适应时间较长,应变能力较差,缺乏处事经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易使其产生心理落差,遇到问题总是抱怨教师、企业或客户;随意换单位、换岗位的情况比较频繁。显然这种实训状况是难以达到实训效果的。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实训基地建立到稳定运行需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培训、实训基地共建、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都应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学校应成立工程机械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相关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本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发展要求调整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专业教学,参与课程设计和进课堂授课,并派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部门进行合作,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加深与企业的互动,达成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共识,同时可实现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2.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运行和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来以后,如何保证其稳定运行是一个现实问题,很多院校对此还没有引起重视。该校企合作教育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首先,制定倾斜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管理。比如,鼓励校内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享受特殊津贴,与企业合作开发横向协作项目优先立项,其成果可作为技术职称职务晋升的优先条件等。此外,还要配备专门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习指导和管理,应做到学生外出实训必须配备常驻带队教师,带队教师要主动和实训企业进行沟通和协调,并不间断地指导和管理学生实训,还要强化实训学生的安全意识,防止实训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其次,出台一系列鼓励性政策,聘请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来学校给学生授课,与本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再次,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绩效考核、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学生管理、实训基地运行信息反馈制度,等等。通过机制的建立,可提高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的积极性,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项目攻关,愿意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出谋划策并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难题,企业从中能得到“利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校企“双赢”的局面才能得以形成,只有达到“双赢”的校外实训基地才能持久稳定运行。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完善需要建立基于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打造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把教师培养成既是教师又是技师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引进企业技能人员作学院的兼职教师,造就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另一方面,除了完善和规范学校的内部机制外,还缺乏对该机制起协调作用的第三方存在,这个第三方应该是国家,应由国家适度干预并制定政策法律予以鼓励与保障。比如,通过行业协会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从实训基地的建立、协议的履行、运行的效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定,对考核结果好的企业要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同时,国家通过政策导向,营造利益驱动环境,让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更有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运行。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长,且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在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因此,国外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总结发达国家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共同点之一是政府在职业教育上具有完善的政策法规和资金投入保障。因此,如何通过政策、措施引导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彼此建立共赢的关系,这将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关注焦点。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十六

1.1规模、技术与专业相适应的原则选择生产实习基地,首先应考虑与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否适应,对生产实习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生产实习基地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技术,并在硬件设施、技术人员、日常生活等方面能满足教学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1.2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要满足生产实习的需要,一方面需要一定数量的生产实习基地,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生产实习基地的质量档次、管理模式,推动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使学生在生产实习基地了解本领域实际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发展前景等,真正能学到实际本领。

1.3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在校内生产实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基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教师也能对学生进行更加细致的指导。校外实习基地能让学生接触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思想,感受现代化工生产的氛围,开阔眼界。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1.4校企双方互利互惠的原则坚持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互惠、共益。学生在实习期间,利用了企业的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如原材料的消耗、食宿及意外事故的风险等。高校可利用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信息,也可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给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等。

2.1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要使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实现规范化发展,首先领导要重视。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生产实习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为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规划、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其次是经费要有保障,对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进行切块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再次是服务要到位,要妥善协调好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解决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中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同时对各个实习基地进行统一规划、资格认定、挂牌登记、监督管理。校企双方签定生产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就实习经费、实习内容、安全保障等进行约定。

2.2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制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明确生产实习的基本要求;编写生产实习指导书,对实习的目的、内容、进度、地点、纪律、作业、技术要求以及应提交的实习报告、成绩考核等都作详细的说明,以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进厂前就进行安全教育,并严格考核,考核不通过的,一律不得进厂;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安排好实习生食宿等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定期抽查生产实习基地的教学情况,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实习教学体系。做到讲课与操作相结合,示范与指导相结合,实习报告与课后作业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2.3重视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加强高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是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基础。学院与校外实习基地应建立一定的联系机制,如利用实习检查等机会,院系领导可以与实习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感谢他们的支持;学院可利用科研优势为实习单位提供相应服务;学院还可以聘请实习单位的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参加学科建设、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不断巩固双方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2.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领导的谋划,而且需要广大教工的共同努力,应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吸引教师参与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在岗的教师外,还应充分利用有经验的退休教师,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工程技术方面的指导。此外,应尽量使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有一定的年龄梯度,有利于队伍的稳定。

2.5改革生产实习方式原先方式是将学生分组后分别由厂方技术人员带队进行实习,这样做的缺点是每组人数过多,进入车间后学生看不清、听不见,效果比较差,而且厂方也很难一次选派这么多技术人员带队。改革后的方式是先选出5名学生由一名厂方技术人员带队进行较细致的预实习,然后再由这5名培训后的小老师再各带5名学生进入现场实习。通过二个一带5,既解决了厂方人手不足的困难,又克服了原先因每组人数过多而造成的效果差的缺点。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采用“讲授,实习,讨论,总结”四步教学法,每位学生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人人都得到锻炼,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结语。

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化工工程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工程型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双方互赢,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校外站点建设论文篇十七

实践教学对提升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重要桥梁,它的建设能够较为直观地增强学生对于行业现状的认识,能较为直接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直是高校校外实践教学中备受关注的环节。但由于地处欠发达地区,广告业发展相对滞后,广告公司以小型公司为主,业务能力有限,因此接纳实习的能力也较为有限,即便能接受实习生,实习的效果也基本停留在基础的打印、复印等层面,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真正得到提升。这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既不利于广告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需要广告公司和高校广告学专业通过开展诸如技术攻关或是校企合作等方式,同心协力才能有效扭转此局面。

广告学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宿迁学院广告学系一直积极地出谋划策,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创设更多的平台。自办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形成了“课内-课外-校外”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做的相对成熟一些,而校外实践教学因为诸多原因至今开展得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利用率较低,实习基地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纸合同层面,并未有效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已建成的校外实习基地共有6个,分别是宿迁杰克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宿迁203影像工作室、宿迁御临门家具有限公司、宿迁懒猫洁具有限公司、江苏广电总台宿迁办事处和宿迁众亿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6个实习基地中,3个属于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学生实习的形式较为单一,基本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习基地,由于平时有上课任务,去实习基地的时间并不固定,这对学生的实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实习单位接待学生、指导学生也形成了诸多不便。因此,大部分的实习都持续时间较短,学生到最后也不了了之。此外,由于地处欠发达地区,广告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广告公司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业务范围也局限于广告制作型,学生由于在学校已经受过广告制作方面的技能训练,所以到了实习单位感觉可学习的内容较为有限。

欠发达地区广告学专业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常常会处于较为尴尬的状态。如跟学生课上强调的广告活动的关键环节是广告策划与广告创意,而欠发达地区的广告公司多是广告制作型,业务能力有限,这就形成了一大反差。欠发达地区广告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广告公司规模偏小、业务有限,很难为学生提供较高的实践锻炼平台。

受地理位置局限性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广告行业发展较为缓慢且滞后,广告公司的规模以中小型广告公司为主,业务主要集中在打印、复印、海报制作等基础的广告制作,缺乏较为高端的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媒介组合发布等。学生在学校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些基础,在实习的平台更想从整体上建构对广告实战业务的驾驭能力,但由于实习基地多是制作型的基础工作,学生反映学不到实质的东西,甚至有些时候,学生成为了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较大的挫败感。相反,在毕业实习环节,学生往往选择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在这些大城市,广告业较为发达,广告公司的业务也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广告制作工作,有些4a广告公司的业务范围常常延伸至整合营销服务,使学生眼界大开,增加了不少知识,学生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因此,广告公司业务能力有限,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区域高校的校外实习效果。

(二)广告公司接受实习生的热情不高,长期合作的关系难以维系。

如上所述,欠发达地区广告公司规模偏小,接纳实习生的能力也较为有限,以宿迁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例,基本每个校外实习基地可接纳的实习生约为5~6个,而广告学专业每届学生大概有100人,所以常常会出现很多同学需要自行解决实习基地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广告公司接受实习生的热情普遍不高,校企合作较难持续维系。热情不高的首要原因是学生实习的时间不固定,给实习单位的接待与指导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学生平时有上课的任务,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前往实习,如果课程排的较满,学生一星期去的时间就较为有限,同时每次去的时间也不完整,这种不确定性给广告公司的接待与指导工作造成了较大的不便;其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多来自于课堂教师的讲授和书本知识,缺乏业务实战经验。这样如果学生去实习的话,势必就要求实习单位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帮助其尽快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从实战的角度尽快熟悉业务运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一段时间后,学生学有所成时便会离开,并不会长期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实习,这对于实习单位而言,无疑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三)校企双方评价广告作品的看法有分歧,导致合作质量无法提升。

学生在创作广告作品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广告活动的科学流程,对所服务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创意概念提炼、创意表现方式设计、广告制作、媒介组合发布等。如此以来,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广告公司而言,不仅意味着程序变得复杂,同时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欠发达地区的广告公司基本是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略加创意,便形成了广告作品,甚至有很多作品已经忽视了制作前的基础步骤,直接进入制作环节,作品的创意难以体现。正因为如此,校企双方在评价学生广告作品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作为学校的任课教师,在评价学生广告作品时的时候更多看的是广告作品的创意概念及表现方式,而企业在评价学生广告作品的时候更多地从商业的角度来衡量,如这个作品是否能吸引眼球,是否能够推动商品的销售。这两个评价标准本没有错,但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偏执于某一方面,应该综合来衡量。同时,实习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在评价作品时的观点有失偏颇,或是并不十分专业,学生的作品往往带有学院派的艺术色彩,很少有商业色彩可言,使得学生辛苦创作的作品受到较大的质疑,极大地挫败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指导教师在其中由于意见的分歧,对实习单位难免有情绪,所以这种合作质量无法保证,更别谈深入合作。

欠发达地区广告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尽管存在种种困境,但也不能囿于现状,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自觉想办法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唯有此,才能真正推动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从而提高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以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必须要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主要是指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获得与本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是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课教师。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进入高校从事教学,他们多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对行业的认知。因此,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较为有限,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困难也较大,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能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必须要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路径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证、社会聘用和挂职锻炼四种途径实现。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主要是指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取证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社会聘用即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工作需要,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正式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任教师;而挂职锻炼主要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通过上述三种途径,能够有效地解决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持续推进校外实习保障制度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难以维系的重要原因在于校外实习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首先,学校和企业之间责任不明确导致的管理问题常有发生,学校认为将学生派到实习基地实习期间,任何事故都应交由实习基地负责;而实习基地则认为学生是学校委派到此实习的,责任应该由学校承担。于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责任的情况便会出现。鉴于此,需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从国家层面予以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对接纳实习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相应的补贴,并明确企业该承担的责任;其次,大多数高校的校外实习缺乏有效的实习保障制度。从学校层面,要建立组织协调班子,成立由分管领导、企业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从实习管理层面,要制定较为完善的实习教学管理和实习督察制度,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管控。通过建立实习目标,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实习的主要任务,并按照步骤将其分解为子任务,为学生制定较为具体详细的实习日志安排,加强督察力度,主动安排实习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实践,既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又能让教师亲身参与企业生产一线,增强专业实践水平。

(三)与广告公司攻坚克难,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欠发达地区的广告公司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与难题,这一点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为了有效地扭转当地广告行业滞后的现状,同时为高校广告学专业提供较好的实践锻炼平台,可以尝试开展高校与广告公司之间的合作,共同研究行业难题,攻坚克难,一起成长。这样既有利于广告公司的成长,也有利于高校专业的成长。这应该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最理想的状态,也是校企合作的最好方式。作为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使命与责任,就应该主动地与广告公司一起解决行业发展难题,针对行业发展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要逐一克服。可以组建由广告公司和广告学专业教师组成的研发团队,针对地区行业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这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无疑开展了一项横向课题的研究,能够针对现实问题帮助企业解决棘手难题,积累了对于行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自身的研究水平;对于广告公司而言,能够借助高校优秀的师资力量,帮助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难题,有利于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更好更大的发展。

(四)完善实践教学计划,让企业主动参与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计划主要依据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进行设置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设置忽略了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因此,常常会出现学生集中实践的内容与企业的相应需求脱节的状况,这就需要企业主动参与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科学设定实践教学内容,既能够避免脱节现象的出现,又能接地气地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因为企业掌握了第一手的行业发展需求信息,他们能够从更加前沿的角度看待高校开设的实践教学,让企业主动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欠发达地区的广告公司也可以帮助高校联系到行业内的大咖,邀请他们担任高校的专业顾问,为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积极地建言献策。事实上,制约高校实践教学计划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了解行业需求,采取这样的方式就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欠发达地区广告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尽管面临着种种困境,但只要校企双方加强合作、同心协力攻坚克难,便可以将困境转化为顺境,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广告公司发展的难题,也对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从而真正发挥出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小芳.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4.

[2]易洪雷,薛元,张彩云,裘玉英,詹建朝.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4.

[3]夏海兰,张文璐.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8.

[4]李卓谦,孙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13.1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