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多元教学实践协议书如何写 企业实践教学三方协议(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4 05:37:50 页码:11
多元教学实践协议书如何写 企业实践教学三方协议(3篇)
2023-01-14 05:37:50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多元教学实践协议书如何写一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在课堂中学生若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他们更多的为问题,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这里的“问题”包含了师生双方的提问,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所谓“问是为了思”,而学生的思维不仅仅是由老师的启发性提问来锻炼的,它同样需要学生自己的积极提问。为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多处鼓励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学生既分别对课题提问,“琥珀为什么是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它包含了什么故事……”,又能在课中随即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它们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什么要写早已有了那样的蜘蛛和苍蝇……”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在教学中我则以“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奇异在什么地方?松脂球要变成化石需要哪些条件?”作为讨论的主线,这些问题连接起来组成了一条问题的纽带,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推敲,在文本中探究,在一系列的“生疑-质疑-解疑”过程中,理解琥珀的特征,琥珀形成的过程和科学价值,从而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能自己去发现、理解蕴藏在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松脂球和化石形成的条件,以及它们形成中的奇异之处,是这节课的重点。为此,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后,联系语言文字,找出了松脂球形成所需的四大条件:

形成地时间在夏天,只有在夏日骄阳下,松树才会渗出厚厚的松脂,天越热,温度越高,松脂渗得越多,才能继续滴下,把虫重重包围;形成地点在松树,只有松树才会渗出松脂,松脂厚、黏稠才能一滴就把两虫完全淹没,挣扎也徒劳,才能继续滴,把他们重重包围;条件三是只有十分接近,一滴松脂滴下,才能把他们一齐包住,蜘蛛刚扑过去,松脂刚好落下,早不滴晚不滴,就在那一刹那,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而且不偏不倚,一齐包住,这真是机缘巧合,十分奇异。条件四是松脂重重包裹,这样才能历经泥沙的掩埋,岁月的浸润;条件五要有两只距离极近的蜘蛛和苍蝇,这样一大滴松脂才能把他们重重包围。学生在自主发现品味文字,重点理解“刚、刚好、一齐、继续、重重包裹”当蜘蛛要扑向苍蝇时,被刚好滴下的一大滴松脂一齐包住,不偏不倚,不早不晚,完整地包住,厚厚的松脂还要继续滴,重重包围住两只小虫,积成松脂球。它形成的奇异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巧”,蜘蛛刚好要扑过去,一大滴松脂刚好滴下来包住两虫,这一切是多么凑巧啊!

更值得赞赏的是学生在个性话的理解中,感到“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眼泪”写出了忧伤和无奈,他体会出了作者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叙述中的文艺元素,真正体验了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学生在自主发现中获得理解,获得体验。

课中学生有多次小组学习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通过倾听、交流、补充获得集体成功的过程,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又一体现。

课内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小组交流、展示自主钻研的心得,小组内组员互相补充,不同的小组互相补充。他们有的齐读,有的分角色读,有的分节读,有的交流一条件一个原因,有的针对一个词语,一句句子来谈自己的所得,有的归纳课中所得,活用语言,说出“作者推测……因为……”,总之,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体验了集体成功的付出过程和集体成功的快乐。

要让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内化,在外化成独立自信的语言表达,就需要给学生创设各种途径来运用语言。为此在课内,学生通过“大胆提问、个性表达,归纳总结,填空说话”等形式,来活用语言。如在总结全文,归纳说话时,学生这样表达:

作者推测松脂球形成的时间是在夏天,是因为只有在夏天松树才能渗出厚厚的松脂。

作者推测松脂球形成的地点是在松树林,是因为只有在松树林里才会有松脂。

作者推测两只小虫曾经在粘稠的松脂里挣扎,是因为透过琥珀可以看见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作者推测这块琥珀约摸形成在一万年前,是因为这块琥珀显出了一万年前的地质年代的特征。

作者推测蜘蛛想吃掉苍蝇,是因为蜘蛛是苍蝇的天敌。

由于经历了这样的外化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运用得到了锻炼,做到了语言训练唱主角,多元训练贯始终。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中处处有情,而在课文的学习中,实际包含了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包含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更包含了师生间的对话。所以无论是通过媒体制作出松脂球形成和化石形成的具象过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还是通过情景创设引入课题,各教学环节的过度,小结的语言都有情感的渲染,如总结时我这样动情地叙述:“《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知识性的美文,作者先描写了推测出的奇异的琥珀的形成的过程和条件然后描写了它怎样被发现,最后告诉我们它的价值所在,整个故事合情合理,生动形象。让人不禁感叹天地造化的神奇,它的形成包含了那么多的巧合,它的存在昭示了沧海桑田的悠远,这真是一块奇异的琥珀啊。”

课中更有对于学生大胆提问,积极发表个性见解的鼓励和赞赏,“你的体验真丰富,你的钻研真有水平,你的朗读让我们身临其境……”,而学生也通过合作或获得了成功的快乐,通过朗读感受到文中的“奇异”。

精选多元教学实践协议书如何写二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坎贝尔(campbell, linda)著,霍力岩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xx)。

本书以美国最新出版的第三版为蓝本,其宗旨在于探讨如何建构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性地发展。本书专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撰写。全书对八项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的理论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室情境中的实践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途径,对我国开展多元智力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绪论:多种智力

第一章驾驭文字的方式:言语-语言智力

终生写作

一、定义:理解言语-语言智力

二、核查表:言语-语言智力的特征

三、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通过倾听来学习

六、说

七、读

八、写

九、提高言语-语言智力的技术

十、小结

十一、应用言语-语言智力

参考文献

第二章运算的智慧:逻辑-数理智力

钟爱数学

一、定义:理解逻辑-数理智力

二、核查表:逻辑-数理智力的特征

三、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教授逻辑

六、演绎逻辑

七、归纳逻辑

八、促进思维和学习

九、数学思维过程

十、数学运算

十一、跨课程的应用题

十二、排序

十三、各学科领域中的数学问题

十四、提高逻辑-数理智力的技术

十五、小结

十六、应用逻辑-数理智力

参考文献

第三章动中学:动觉智力

波拉之舞

一、定义:理解动觉能力

二、核查表:动觉智力的特征

三、动觉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肢体学习的物质环境

五、戏剧

六、创造性运动

七、舞蹈

八、操作物

九、教室游戏

十、体育

十一、课间活动

十二、实地旅行

十三、提高动觉智力的技术

十四、小结

十五、应用动觉智力

参考文献

第四章人人都是艺术家:视觉-空间智力

莎拉的故事

一、定义:理解视觉-空间智力

二、核查表:视觉-空间智力的特征

三、视觉-空间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他设视觉文化的学习环境

五、图形表现方式

第五章和谐的旋律:音乐智力

第六章相互理解:人际交往智力

第七章内心世界:自知自省智力

第八章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观察智力

第九章通过多元智力开发课程

第十章化解边界——促进学习的评估

第十一章多元智力给我们的启示

策略,简单概括,策略即谋划与举措。策略具有谋略、效能及灵活等特性;教学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谋划。教育创新需要教育策略的支持,课程改革需要教学策略的支持。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直接服务于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的教学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为直接目的。多元智能的智能观是其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

解决真实生活中个人所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创作或提供个人所属社会文化所看重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多元智能的智能观部分包括了问题解决的内容。

多元智能观的特点。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如果不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实际事物发生作用,思维就不会产生。“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自在性与挑战性相平衡;多样性与深刻性相统一;激活动机与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情景性评价(或称真实性评价);“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

“适性教育”:指以发展学生智能强项为主,采用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多元化教育。这就必须树立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应当使教学具有挑战性而又没有威胁。“适性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自在,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学生接受挑战和伸展极限的机会。

智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调动起来的能力。在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与他人正确交流有效合作的能力,才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智慧是一种身心兼具的倾向。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改善智能弱项,促进全面发展。

“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策略的运用。增加学生发展多种智能的机会(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教室及多元智能活动区)。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强项学习风格和智能的尊重与珍惜,他们就容易接受挑战。让学生接触其弱势学习风格或智能的策略与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强、更平衡、更有弹性的学习者,而且也能使他们容忍与其行事风格迥异的人。允许学生运用强势智能来进行弱势科目的学习。

应当处理好化难为易和化易为难的关系;还应正确认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主要是“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只有多视角、多种思维方式的教学才能培养视角意识和思维方式意识,才具有发展性。为深刻理解而教。

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它旨在结束和排除。

重复使人动机低落。学生专注于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与活动时,我们才能期望学生有自发的动机。

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多种可能性、异常性、无效性、耗散性与生动性的经验。这些因素形成了生活本身的疑问性,也是丰富的转变性课程的本质。

多元智能评价的特点——情境性评价,是指具有相当评价素养的教师,编拟与学习结果应用情景类似的模拟测验情境,让学生表现所知、所能的学习结果。

多元智能评价的功能,评价功能的变革:淡化甄别性和选拔性评价,强化反馈性、激励性、诊断性与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功能。

形成学校评价文化(评价目标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手段多元;表达形式多元。)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教师为学生设计活动,应在 “关键能力”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特定能力、知识和技能。

关键能力是指在知识领域中根据成功者“终极状态”总结出来的获得成功的那些主要能力。

科学活动的关键能力,观察技能,区分相似和不同,假设和检验,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笔者读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感受很深! 从中也了解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一些精髓。多元智力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的悄然兴起,不仅有力诠释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给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它不仅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考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纵观本书,让笔者对这几种智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笔者对多元智力这本书的好奇心。观看至今,也由此联系到实际工作,让笔者对以前认为的智力观点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重新建构了“智力观”。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是说,多数人似乎只在某一种或两种智力领域表现杰出。那么我想,个体如果要想成功地生活和学习,都必须要依靠一种或多种智力。然而,多数人在某一种特定的领域内具有创造性,却并非在所有的领域内都具有创造性。例如,爱因斯坦虽然具有数学和科学天赋,但他在语言、动觉和人际关系方面却未能展示出同样的天赋。也就是说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的评价、观察和接纳孩子,从而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潜能。因此我们应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为指导思想,共同分享孩子在学习上所取得的一些令人激动的、独特的突破。

其次,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了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我们应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变得更为主动些、自觉些,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办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我们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还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第三,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与《纲要》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而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立的“评价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纲要》所倡导的评价理念,促使评价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优势各异,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从教师一元转向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将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加油站”。因此,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

正如书中《智力饶舌歌》中有一句话:用多种方式学习,就永远不会是傻瓜!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这句话作为教学格言,释放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允许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表现。

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的基本观点“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大脑单独从事活动的情况是微乎其微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表现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 “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我们完全没有重视到这一点。” “除了白痴学者这样的特殊人群外,智能一般不会孤立地起作用”,“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

“对任何复杂概念的充分理解,都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认知模式或表现方法” “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慧表现。”。

怀特海说,生活是实在。通过隐喻和逻辑的相互作用,生活成为活生生的,被体验的、被发展的。

杨福家说,不是把问题讲得非常清楚的就是好老师,而是基本讲清楚问题,又能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才是好老师

每一种智能都具有独特的发展顺序,这些智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萌芽开花。其中音乐智能的天赋显现最早在孩提时表现卓越的音乐天赋,这种智能可能不必依赖人的生活经验。多元智能理论又给教师一个革新教学方法的机会。多元智能理论建议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所有的孩子在八项智能中有不同的倾向。所以任何一种特定的方法可能对某些孩子很成功,但对另一些孩子却不一定奏效。因此,教师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老师们,出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一种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如同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碌而优雅。一个晨昏接着一个晨昏,我们埋首穿梭于这都市丛林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今天漫长的假期正在进行中让精神的启明星重新闪耀光芒,让匆匆的脚步稍稍放慢,让我们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思索,用更加坚定的信念面对明天。

(1)加德纳的评价观

在加德纳看来,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体现多元智力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没有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有效的评价,其理论价值无法体现。因此,加德纳十分重视评价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所盛行的标准化考试就是让学生掌握各种信息,然后回到或应用于非情景化的场合,标准化考试只能测出智能的一小部分,过分注重考试及其成绩,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他将评价看作是个体获得关于自身技能和潜能等信息的过程,并认为评价应该针对被评对象在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作出判断。加德纳的评价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的目的。在加德纳看来,传统的正规考试往往是为了给被评价者分等排队,对被评价者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加德纳认为,有用的评价应该达成两个目标:一个是能向个体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个是能为个体所在的社区提供有用的资料。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有关智能强项和弱项的信息,亦即能力倾向,并提出继续学习方向的建议。

二是评价的效度。加德纳认为,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在更接近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的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评价应该是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是教学之外的附加内容。评价应该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要在教师和学生中自然地进行,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评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正式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这样,评价和教学就会融为一体,评价就能更好地预测并促进个体今后的发展。

三是评价的手段。关于如何评价,即评价的手段方法,加德纳认为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手段来评价教学,因为他们都严重地偏向语言和逻辑智能。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公正”的评价手段,即不通过语言和逻辑智能而直接观察运作中的智能。比如让一个个体在不熟悉的地区航行,以确定他的空间智能;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与同学的争吵来评价他的人际交往智能;等等。

(2)坎贝尔的评价观

坎贝尔在多元智力实验学校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与切实有效的评价方法。以下分别介绍他的评价观以及他所倡导的评价方法。

①坎贝尔关于评价观

第一,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在坎贝尔看来,要想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必须从多种维度对学生实施评价,体现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全面地评价学生。传统评价使用的百分制和等级制都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基于这种观点,美国一些多元智力实验学校做了多维度评价的尝试。比如在美国,有一所实验学校开发了一份关于数学学习的评价表,这份评价表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问题的解释,对课本问题的解释,对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题能力,作业的表现,测验的表现等。用这样的评价表实施的评价必然是多维度的,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被评价者的各种能力表现。

第二,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坎贝尔认为,评价不应该只是结果的呈现,而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描述,记录学生的成长阶段与成长状况。所以他们提倡让学生回顾学习档案、日志或几个代表作,主动地进行反思,思考他们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思性问题,家长和同伴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性问题。

第三,评价应该反映教学的信息。在坎贝尔看来,评价应该有重点,因为教学应该有重点。而教学中的重点也应该成为评价中的重点,因为评价是为教学服务的。平均使用力量的做法既不应该发生在教学中,也不应该出现在评价之中。我们应该在评价的重点之中看到教学的重点。因此,他们提出教学内容不是越多就越好,应该压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尽量“少而精”。

第四,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同样重要。传统评价中,正式评价往往备受关注,而非正式评价常常被忽视。坎贝尔认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都有价值,而且非正式评价更容易实施,它往往比正式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教师每天都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来非正式地评价学生,也可以举行小组或班级讨论来评价学生。

第五,学生应该成为自觉的评价者。他认为,终身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有一种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而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就应该给予他们自我评价的机会,以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所以他提倡学生主动地利用日志、同伴评价会、展览会、非正式师生讨论来记录他们的学习,并依此进行自我评价。

②坎贝尔倡导的评价方法

在多元智力评价观念的指导下,坎贝尔在实验学校的大量评价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即:多维度智能展示法、游戏评价法和多元智能报告单。现分述如下:

* 多维度智能展示法

学生的智力特点与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强项的学习与表现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并得以评价。以历史课为例,其评价的设计举例如下:语言智能:运用讲故事来解释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事件并写成报告。数理逻辑智能:归纳历史人物的贡献,分析整个历史事件的关系,并对未来作出预测。空间智能: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事件,从建筑物、服饰等来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身体运动智能:用戏剧再现历史事件,设计游戏来了解历史事件。音乐智能:把现代歌剧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围绕历史事件创造歌曲或节奏。人际交往智能:分组讨论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进行团体研究。自我认识智能:反省个人目前的生活与当时的差异,设想自己如果是某个历史人物将会怎么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评价过程成为真实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评价环境,不仅使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能有效地影响其长远发展。

* 游戏评价法

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智力在自然的状态下得以展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智力的发展状况。下面的汽车游戏是用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有效地组织数字信息的能力的。首先用硬纸板搭起一辆汽车,用一些牌子表示汽车站,然后让一个学生充当驾驶员,以监督整个活动,被评价的学生则充当售票员,可以给他一些筹码以计算数字。当这个游戏开始时,另外一些学生就扮演成乘客上、下车。开始时,上、下车的人数可以是几个,甚至是一两个,然后就会逐渐增多,越来越复杂。在这过程中要求被评价的学生能够计算出每站上了多少人,下去了多少人。另外,有时还要求学生计算出车上的男乘客和女乘客各是多少。对有些学生来说,可以用筹码来计算,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中则必须用心算。在上述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下得到较为充分的表现,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但这种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更多地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并主要用于相对简单的、过程性的评价。

* 多元智能报告单

多元智力报告单评价法是坎贝尔倡导的又一种多元评价方法,其特点是简练、明晰且便于操作。

精选多元教学实践协议书如何写三

长久以来,不管哪一个阶段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都强调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智商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一直是父母们非常关切的话题。传统上,一个智商分数或考试成绩代表了一个孩子聪明与否的程度,而父母们在关注孩子智商分数及成绩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发展其实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零至六岁的孩子,正是各方面发展最快速的时期,从一个只会哭、睡、喝奶,没有行动能力的小小婴儿,都能说、能跑、能写、能自己穿衣和吃饭、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的小大人,无论在身体、语言、认知、人格、社会情绪等等各方面都是无时无刻地成长着,一个智商分数,真的就能代表一个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吗?在偏重智能一元化的教育观念中,认为智能高的人就是成就好的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许,也只放在认知上,至于其他的生活智能、个人潜能或特殊智能,就任其自然。传统狭隘的智能一元化教育,未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教育出来的孩子无法适应变化快速、多元的社会。尤其近年,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更令人担心。我们希望打破狭隘的纯统治能观念和学习方式,以更开阔的教育目标,更开放的多元智能观念和引导方法,来增进孩子智能的广度与深度,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被广泛流传。加德纳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认识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拓宽了认识智能的视野,帮助我们树立了新的智能观;它关注人类智能的多元本质,提出了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孩子智能的观念和方法。有幸拜读了许多同行专家们的有关多元智能的理论,虽不得要领,但也体会颇深,以所写是多元智能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

传统的智能观认为:智能超越人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某种主流文化所重视的能力成为衡量所有人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孩子是从农村转来的,只会爬墙上树,连一首歌都不会唱。他爸爸是个体户,成天的不管孩子,这小子光会玩玩具,1+1等于几都不知道。教育的公平性往往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破坏了,城市幼儿和农村幼儿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他们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加德纳的智能定义强调了智能的社会文化性。智能,作为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显示价值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人们对不同智能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视,对智能的理解及其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同。就拿身体运动智能来说,因为文化教育的关系,在城市幼儿身上,主要表现为舞蹈、体育动作;而在农村幼儿身上,就可能表现为其他形式,如自然的奔跑、跳跃、爬树、上墙等。加德纳说:人类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来自不同环境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获得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在重视主流文化所强调的智能的同时,也要发现、尊重、培养幼儿的其他智能,视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不要因为幼儿的行为表现不代表主流文化而否定其价值。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来自农村的幼儿的爬墙、上树是运动智能的一种表现,;个体户的孩子只会玩玩具,是因为他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得比较好。再也不要因为这些孩子不善于唱歌跳舞、不会计算便否认其运动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甚至认为他们不聪明。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去了解幼儿智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尊重、理解他们的智能的表现形式,敏锐地发现他们的智能潜力,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

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幼儿的智能结构差异,认为幼儿的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每个孩子在智能上都有独特的表现:有的孩子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很差,但是身体运动能力非常强;有的阅读、计算让人伤透脑筋,但其操作能力令人惊讶,这种种表现正是智能多元的体现。加德纳强调,虽然人的智能被分成了八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这八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在个人智能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智能发展潜力,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建立在多元智能基础上的教育观,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智能特点的个别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幼儿园里不会存在所谓的笨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视差异为正常,坚信那些连歌都不会唱、1+1等于几都不知道的民工、个体户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

这是众多幼教专家从多元智能理论中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加德纳说有关人类个体不同智力强项的文献和形形色色认知方式的发现,对于教育有极大的启示。首先,在童年的早期辨识个体的强项和弱项,以便因材施教方案时加以考虑,是很重要要的同一个班级的孩子,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画画很好,有的擅长演说,有的记忆特好。本着发展幼儿的智能强项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的原则,根据孩子的特长,因材施教。这样做虽然很好,但是还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标,或者说不全面,因为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弱项。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强项更强,弱项更弱。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发展他并不擅长的那些智能,换句话说,就是要扬长补短,即以孩子的智能强项为依托,引导幼儿将自己从事智能强项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以及意志品质迁移到其弱项中去,强项带动弱项,相得益彰。

每个孩子都有他特有的兴趣、爱好、经历和潜能,对于孩子的长处,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来帮助他不断地发扬,对于不足呢,就要利用它的长处,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引导和补充。这样做,可以增强幼儿在其智能强项领域的技能;带给幼儿自尊和认同感;可以利用孩子的智能强项带动其他领域的学习。有这么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美国小孩泰迪性格非常内向,不爱交往,不爱说话,每天入园后的活动就是搭积木。虽然他的积木搭得非常好无论是结构的对称性、线条的流畅性还是建筑的独创性,堪称一流。但是,他的老师认识到:这样下去,泰迪会失掉其他很多学习的机会,他的发展因此也可能会不均衡。于是,老师根据扬长补短的原则,利用它的长处,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来补充它并非特长的一些方面,慢慢的,泰迪不光成了班里的小建筑师,而且,绘画水平也越来越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他再也不把自己局限在积木区,而是常常和伙伴到别的活动区去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