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 易地扶贫搬迁房屋产权证(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4 08:27:47 页码:12
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 易地扶贫搬迁房屋产权证(9篇)
2023-01-14 08:27:47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一

一、全县贫困现状

根据本次摸底调查统计,我县贫困人口总数为24768户96118人(超出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分解下达给xx县总数80135人的19.95%,超出净人数15983人)。其中: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的贫困人口有14557户56055人,占总数的58%;需移民搬迁安置的贫困人口有5311户 21063人,占总数的22%;需低保政策兜底的贫困人口有3850户15000人,占总数的15%;需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人口有1050户4000人,占总数的5%。目前,全县贫困状况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贫困人口多、分布广、程度深。全县贫困人口总量为24768户96118人,占全县30.82万农业人口的31%,8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高寒偏远山区、深山石山区等重点贫困村,也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2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重点村。全县现有住房困难户18814户,其中破烂茅草房 2080户,丧失生存条件的有1725户5304人。

(二)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全县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缺生产资金、缺致富办法、缺技术、缺劳动力、缺水、交通不便、用电困难、通讯及社会事业落后等13类。其中,因病致贫1558户、因缺生产资金致贫8237户、因缺技术致贫6679户、因缺少劳动力致贫 1642户、因交通不便致贫5412户、因学致贫1101户、因灾致贫183户、因缺水致贫992户、因残致贫202户、因缺致富办法5307户。致贫原因比重较大的为因缺资金、缺技术、缺致富办法、交通不便,占总人数的80.84%。

(三)贫困农户收不抵支、增收困难。全县贫困人口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全县现有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共1642户,这部分农户基本无任何收入来源。同时,由于贫困人口素质低、文化落后、观念保守、自我谋生发展能力低,“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脱贫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只能靠天吃饭,加之产业单一,更无力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且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贫困农户增收根本无从谈起,甚至会加深贫困程度,返贫率反而有增无减。此外,因劳动技能低,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外出务工多选择在建筑工地、矿厂等生产一线,不仅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而且工资相对较低、务工渠道更窄,收入也极为有限,增收脱贫十分困难。

(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数据显示,全县用电困难的贫困户有680户,农村中住危房的农户有20894户,占总量的25%;饮水不便的农户有 14812户,占总量的18%。全县还有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286个,通路不通车的村民小组930个,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村组之间道路不畅通,严重影响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五)贫困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贫瘠。全县55个贫困村普遍地处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也存在“小、散、乱”等特点,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加上产地远离集镇,运输成本高,很难进入市场,即便实现销售,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想发展但苦于无门路,不知道该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发展了产业,但没有龙头企业带动,造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经营格局无法形成,使得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政府一旦取消扶持,产业也就随之消失。出现“年年扶持产业,年年不见产业”的怪象,农民看不见增收前景,产业也壮大不起来,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基本为零。

(六)公共服务不足、社会保障有限。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因缺技术的共有9540户,占总量的38.52%。由于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救助能力不足,致使贫困人口看病难、上学难、获得救助、减免和技能培训更是难上加难,如此恶性循环,只会造成贫困的代际相传和扩大蔓延,出现“原本贫困的人会越来越贫穷”的情形。

(七)重视不够、人员不整、经费缺乏。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要确保到20xx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需要全县、全社会更加重视扶贫、关注扶贫、共同参与扶贫。目前,由于县、乡两级扶贫办工作人员较少,尤其乡镇扶贫办人员大多为事业人员且身兼多职,流动性较强,其工作业绩既不能参与评职称,又不能享受其他方面待遇,工作情绪受到影响,导致队伍难以稳定。同时,因乡镇财政困难,人员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致使扶贫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个别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二、全县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一)精准识别难。一是受建档立卡对贫困对象总数控制的要求,贫困对象统计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我县的实际情况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因灾因病返贫对象较多,出现“僧多粥少”现象。二是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谁才是真正的贫困户,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还有部分真正的贫困户没有被纳入。三是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多由村干部决定,村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关系户”、“人情户”依然存在。

(二)精准实施难。一是精准扶贫工作量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运行机制也不够成熟,精准扶贫尚处于政策衔接期、机制转轨期,扶贫干部、乡村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思想上有为难情绪。二是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差,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过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 “油水”,现在实施精准扶贫一改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求项目要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乡村无利可图,工作热情减退。同时,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的概念认识还把握不清,在政策宣传层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扶贫政策讲的不详不透、宣传也不到位,在组织实施上也欠周密严谨。三是扶贫资金整合难度大。现有财政扶贫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信贷扶贫等项目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较大。而部门资金都有各自考量和使用要求,整合使用资金难度大。同时,在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项目时,一些部门认为扶贫只是扶贫办的事,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四是扶贫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地位不高。县扶贫办现有工作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处于“小牛拉大车”现状,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扶贫开发不重视、不关注,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对业务把握不清,政策不熟,对本地方情况不明,扶贫人员不能专职专干,部分乡镇扶贫办业务人员更换频繁,严重影响精准扶贫的实施开展。五是财政预算无法充分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经费。当前,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全面攻坚期,工作任务量成倍增加,乡镇是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主体,而乡镇没有扶贫工作经费和项目管理费,致使工作难落实、难推进。

(三)精准到户难。一是“一户一策”实施难。在实施精准帮扶过程中,虽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但部分贫困户家庭青壮年、明白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动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受当前经济大环境影响,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呈现不稳定、阶梯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就算产业搞起来了,但终因市场因素而半途而废,一直也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但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壳子、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作用不明显。四是部分贫困户发展意识差,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甚至有些贫困户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感觉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心理上存在“被扶持的优越感”。也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但由于思路不明,观念不清,缺失资金,缺少引导,盲目发展,导致失败,最终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四)精准帮扶难。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和单位部门要挂钩帮扶9.6万贫困人口,平均每名干部就要帮扶2户贫困户以上,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也要帮扶多位贫困户。很多机构较小的单位和部门也相应安排挂钩联系1个村,由于机构小、单位干部职工也少,任务相对也更重。全县一个村就有贫困户几十户、甚至是上百户,县、乡干部按照县领导每人包联3户,县直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联2户,县直一般干部职工每人包联1户的帮扶要求进行帮扶,结对帮扶剩余的全由村干部帮扶,大部分村干部每人包联8户以上。由于精力有限,导致帮扶效果不明显,实施帮扶被动应付,甚至不少单位把扶贫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油米红包就算帮扶,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开发式扶贫帮扶应有的作用。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一)瞄准贫困对象,切实做到“扶真贫”。

一是及时更新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库。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更换,应该纳入而没有纳入的要及时加进来。二是对五保户、低保户和无发展潜力的对象,与民政部门做好有效衔接,纳入民政保障。三是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要优先纳入脱贫计划,让其早日脱贫。四是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因户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这样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措施,调集有限的资源,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二)记准扶贫理念,切实做到“真扶贫”。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贫困群众”的扶贫理念,带着真实感情“真扶贫”。一是落实“第一责任”。 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坚持以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人力调配、检查指导等工作。二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打破以往的政绩观,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要把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转移到边远高寒落后的山上。要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对乡镇、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每年对扶贫开发成效进行考核问效,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实行问责机制。三是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配强配优县乡扶贫队伍,增加人员编制,保证扶贫干部能够专职专干,队伍稳定。四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因村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选准致富路径,切实做到“真脱贫”。

脱贫致富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要选准致富路径,变输血为造血,否则会出现“一边扶贫、一边反弹”现象。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培育出贫困户增收项目。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发展产业要与市场衔接。通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和“ 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的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引导贫困户加入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道路。三是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致富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建立惠农政策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四是将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破行业部门限制,进行扶贫资源的大整合、大规划,在片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贫困特征和不同的制约因素,从“点、线、面”不同层级立体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问题,使最贫困的人群既能够分享到精准扶贫开发的资源,又能够从片区扶贫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受益,真正实现集中各方力量,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环境。

(四)精准帮扶责任,切实做到“真落实”。

落实精准帮扶责任就是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要根据包村、包户任务,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施策。一是明确帮扶责任。各级帮扶单位要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为挂钩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办实事;要加强对社会扶贫力量的动员、整合和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一方面要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参与指导贫困村扶贫各项工作,尤其是产业培植上,另一方面要做好督促监察工作,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村的资金落实及项目实施情况,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和质量。二是加强情感帮扶,驻村帮扶党员干部要积极走村入户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政务公开栏,宣传政策,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积极鼓励其增强信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三是形成帮扶合力。要积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要在税收减免、扶贫贴息等政策上给予优惠,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要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加强对资金短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支持和帮助。要加大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的力度,建立健全技术扶持体系,用足用好农业科技人员到村到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指导,不断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保证贫困户户均有1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充分显现出科技扶贫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各界帮扶资源也要向贫困村、贫困对象聚集,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确保到 20xx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四、全县下步精准扶贫工作打算

通过开展此次全面摸底调查,彻底摸清了我县贫困人口现状,也有效掌握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为今后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下步,全县将以实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特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户“十有一保障”为目标,以xx县贫困村扶贫行动计划为抓手,扎实苦干、合力攻坚,确保到20xx年完成减贫脱帽,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体按照提出的“四个一批”精准脱贫总体思路,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4557户56055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实施产业扶持增收和劳动力就业引导培训,逐年逐批完成全县14557户56055人的脱贫任务。各乡镇要将符合此类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扶持、引导贫困户劳动力发展种养产业,并配套建设好水利、道路、电力等公共基础实施,充分实现贫困户稳定创业、就业,达到增收脱贫。

(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实现贫困人口脱贫5311户21063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安置等措施,逐年逐批完成全县生存条件恶劣的5311户21063人的搬迁安置及脱贫任务。各乡镇要将现仍居住在高寒、偏远及生存环境恶劣复杂、不适宜发展生产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安置地分配新的土地给搬迁户发展生产或是转移就业,确保贫困户搬得来、住得下、能脱贫。

(三)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3850户15000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对无劳动能力及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低保政策兜底全覆盖,逐年逐批完成全县残、孤贫困人口3850户15000人的减贫任务。各乡镇要将因灾、因祸、因病等原因而致残并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给予低保救助,保障贫困户生活,缓解其困难,逐步减轻其贫困程度。

(四)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050户4000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对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的贫困户,采取医疗减免补助、社会救助、助学帮扶等措施,逐年逐批完成全县病患贫困人口1050户4000人的减贫任务。各乡镇要将因病、因灾、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解决贫困户看病难、治病更难的问题。同时,实施社会救助、助学帮扶,对因灾、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进行生活救助和助学帮扶,缓解其实际困难,阻止其再次返贫,从而巩固扶贫成效。

精选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二

20xx年上半年,我办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省、市扶贫和移民办工作要点,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大胆创新,乘势而上,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推进。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简要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争资争项工作成绩显著。截止6月份,争取扶贫和移民资金累计达2940.775万元,其中整村推进资金520万元、水库移民资金1207.335万元(其中直补资金292.335万元、水库移民专项补助经费23万元)、雨露计划14万元、产业扶持资金844.94万元、移民搬迁331.5万元,为我县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扶持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完成。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我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方法和步骤,全面完成了全县6842户14967人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为下一步开展扶贫到户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已经逐步完成了20xx年上级下达2434人的贫困人口脱贫指标。

(三)移民搬迁工作进展顺利。赋春镇赋春村、中云镇中云镇、紫阳阳镇西坑村、溪头乡城口王村164户663人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已启动。

(四)项目推进工作有条不紊。一是加快推进了项目实施进度。截止目前,已竣工验收项目90余个,资金报账额达1200多万元。二是积极协调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移民后扶项目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做好项目前期的规划、论证和申报工作。

(五)“十三五”贫困村选定上报。根据《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选定“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的方案》(赣开发〔20xx〕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xx县“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选定工作方案的通知》(婺开发〔20xx〕1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镇(乡、街道)票决推荐、公示评议,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综合评审,确定了王家墩、上梅洲村等26个“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

(六)成功争取省移民产业贷款试点县。我办成功争取为全省水库移民产业贷款试点县。一是成立了xx县扶贫和移民产业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二是做好了26个贫困村的26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前期工作,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中贫困户有一定的比例参加,让更多的贫困户受益。三是在全县选定了10个移民村做为水库移民产业贷款试点,按照每个合作社20万元的规模,力争撬动银行贷款规模达1600万元。

(七)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自查自纠工作。按照《xx县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我办对20xx-20xx年扶贫和移民资金进行了自查自纠。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工,相互配合。二是梳理了20xx-20xx年度涉农资金9078.185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322.58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6755.605万元(包含移民直补资金2366.035万元)。摸清本部门涉农资金性质、规模等基本情况。三是深入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通过查内容、查程序、查流向、查账目、查落实的方式,对我办第一阶段自查自纠工作进行了“回头看”,并对于发现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整改建议。

(八)做好扶贫和移民宣传报道工作。我办围绕“三贴进”原则,做到积极宣传政策,不乱开口子,上半年共计发表扶贫和移民稿件14篇,其中:中国广播网7篇;新华网1篇;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网站3篇(含:头条新闻1篇);老区建设1篇;今视网1篇;上饶日报1篇。

(九)干部纪律作风明显转变。自开展“三严三实”专题目教育活动以来,对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已,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干部职工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明显:一是为民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政治理论及业务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干部职工工作及生活作风明显转变。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20xx年下半年,我办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提高扶贫精准度,努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一)健全完善扶贫开发考核机制。要科学制定部门扶贫业绩考核细则,强化行业部门对扶贫到户及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执行力度。

(二)积极做好移民产业贷款试点工作。以纳入移民产业贷款点县为良机,大胆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积极开展移民产业贴息贷款试点,扎实推动精准扶贫,切实解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产业发展贷款门槛高、贷款难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全力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建设。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参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凡涉及贫困村及关乎贫困群众利益的项目优先安排,并对所有扶贫项目的实施实行阳光操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项目申报关;二是把好项目质量关;三是把好项目验收关。激发广大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高位推进项目建设。

(四)继续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已申报了4个省直单位、14个市直单位定点帮扶18个“十三五”省定贫困村,现将“十三五”贫困村的产业、村庄整治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结合行业扶贫,引导挂点单位把大扶贫理念引向深入,让全社会热心人士都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

(五)科学谋划好全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一要进一步明确“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在继续做好直补资金兑现工作的同时,统筹安排使用后期扶持资金和后期扶持结余资金,集中力量解决移民安置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突出问题,让更多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人民群众共享后期扶持政策成果。二要科学谋划“十三五”后期扶持工作重点任务。适度加大后期扶持结余资金集中使用力度,把改善库区水生态环境、移民村基础设施和移民村人居环境以及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十三五”后期扶持工作的重点任务把规划编制工作放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精心组织、科学筹划、落实人员、明确责任,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并具可操作性。

(六)全力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区信访维稳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好工作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访干部队伍,是在新形势下做好水库移民信访工作各项任务的组织保证。

精选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三

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防办《关于人防工程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津发改价管[20xx]1078号

凡新建、改建民用建筑的按规定需要同步配套建设防空地下室,但确因地形、地质、施工等特殊原因不能修建的.,由建设单位和个人按规定标准必须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交纳的建设费用。

(一)收费标准。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按应建防空地下室的建筑面积,每建筑平方米20xx元收取。

(二)优惠政策。对以下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应予以减免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

1、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经济适用住房,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津政办发【20xx】41号)规定的20元/平方米收取;

2、新建幼儿园、学校教学楼、普通高校学生公寓、养老院及为残疾人修建的生活服务设施等民用建筑,减半收取;

3、临时民用建筑和不增加面积的危房翻新改造商品住宅项目,予以免收;

4、因遭受水灾、火灾或其他不可抗拒的灾害造成损坏后按原面积修复的民用建筑,予以免收;

5、军队单位组织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减半收取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住房,免收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

6、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享受优惠政策的项目,按有关规定执行。

区人民防空办公室自收到符合要求的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通知申请人;

西青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

xxx

20xx年xx月xx日

精选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四

为全面了解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推进和规范农村牧区“精准”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根据县委安排,7 月6日至14日,县人大会调研组到全县各乡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县扶贫开发局、县农牧局、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汇报,组织召开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深入贫困村、90%以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查看走访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和掌握扶贫开发现状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藏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xx年底至20xx 年底,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462户,1625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4%。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xx元增长到xx元,年均增长27%,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村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83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15.16%,接近贫困线人口6204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46%。

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经济基础滞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基础薄弱,扶贫任务繁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薄弱,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来源和经济结构单一,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贫困与非贫困边缘户家庭数量较多,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导致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加大。数据统计显示,在贫困人群中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因病户数分别占28.55%、23.44%、21.24%、10.75%。

(二)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农牧业处于低层次小农经济状况,规模小、效益低,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缓慢,发展和提升空间有限,尤其是虫草经济成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导致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极为狭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扶贫产业少;热贡文化产业覆盖面小,受益群众少,产业化步伐相对缓慢;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

(三)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我县扶贫资金项目小而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导致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发挥不明显。用整村推进项目发展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引导发展、激励发展,甚至是逼着发展的状态。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做到“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此外,易地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相当部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除居住条件改善外,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扶贫工作力量薄弱,扶贫帮扶不到位。贫困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本领不足,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乡镇未配备扶贫专职人员,分管人员身兼多职,对扶贫工作投入精力不足、重视不够。联建单位帮扶工作停留在送资金及衣物,对研究联点村情况,制定发展思路、推动发展方面办法不多,措施不力。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金整合不畅,不少行业部门认识不到位,缺乏沟通,“单打一”情况依然存在,难以发挥行业扶贫力量整合效应。

三、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摸实贫困底子,打好攻坚基础。借鉴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方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精准摸排、规范识别、分类建档,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一要选准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和环节进行识别,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扶贫对象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真正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二要找准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三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建好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二)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精准扶贫,就是要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机遇,将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规划,集中力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饮水工程投入力度,解决全县各乡镇村庄、牧业点至今未通自来水、部分未实施入户工程、部分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等问题,解决群众饮水困难。②加强通村道路建设。争取实施通村道路硬化项目,解决部分乡镇通村道路及牧业点未实施道路硬化项目问题。③加快农网升级改造,解决新户和牧业点不通电问题。④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争取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完善贫困村住房建设规划,力争尽快消除贫困户的危房。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住房奖励补助政策,免除或减少贫困户自筹资金部分,切实解决贫困户自筹资金困难问题。通过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房”基础条件,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推进农牧民增收。教育方面,通过校舍安全工程,抓紧落实标准化校园建设,加大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力度,推动教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积极争取学前及幼教教师编制,加大中小学双语教师培养招录力度,缓解教师缺编、专业不合理现状,提高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贫困户(高中及以上)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利用20xx年时间实施“一户一名大学生”计划,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医疗方面,探索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重特大疾病二次补助、大病医疗救助和大病商业医疗保险“四道保障线”,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同时,加大县级人民医院争取力度,让农牧民群众享受县级医院医药费用报销政策,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配备紧缺医务人员,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社会救助方面,有效衔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贫困户符合低保标准的纳入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并提高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争取将失地贫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城中村”失地群众生活困难。同时,提高农村牧区单亲家庭、残疾人及孤儿补助标准,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生活困难。此外,对受自然灾害及非正常因素致贫的特殊困难的群体及时提供扶贫,进行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扶贫帮助。社会养老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制定符合我县客观实际的长期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一个乡镇一个中心福利机构,一个村一个幸福园,一个社区一个日间照料场所,将贫困户成员中无劳动能力老年人纳入社会养老范围,减轻贫困户经济负担。易地搬迁方面,积极探索多哇、瓜什则、兰采高寒牧区在自然村(牧业点)建立生产生活区、乡镇所在地建立生产服务区、在县城建立生活区,解决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对地质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的双朋西乡、扎毛乡、加吾乡部分贫困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贫困村群众生存与发展条件。同时,根据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扶持手段,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易地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确保移民收入稳定。建议:政府通过用扶贫资金购置或租赁铺面的方式,隆务古城一条街安置一批,扶持开展传统手工产品加工销售;隆务寺附近开辟热贡文化特色产品销售一条街,安置一批经营热贡文化旅游产品;隆务庄、加查么新建市场安置一批,扶持经营农畜产品及建工建材等销售,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问题。

(三)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专项支持政策。一是强化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贫导向。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的工作思路,积极巩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成果,建设和完善生产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合作社效率和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县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川水区草地资源、畜种资源、高原农作物和热贡文化等资源优势,建议:①多哇、兰采、瓜什则高海拔纯牧业区扶持发展舍饲畜牧业及酥油、酸奶、风干肉等畜产品生产销售产业;②双朋西、扎毛、加吾、黄乃亥、曲库乎、牙浪等半农半牧区扶持发展种草养畜业以及马铃薯、苗木销售加工产业;依托麦秀原始森林自然风景、双朋西丹霞地貌资源优势,扎毛、双朋西库区扶持发展自驾游乐项目,让群众在服务项目中受益,增加收入;③隆务、保安、年都乎等川水地区扶持发展生猪繁育、藏鸡养殖和唐卡、堆绣、泥塑等热贡艺术产品加工销售产业;扶持建立“农家乐”、特色种植采摘园、特色养殖休闲园、吾屯特色文化产业园。通过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集约化生产,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二是大力推进金融扶贫。金融机构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有关精神,将群众房屋、土地、林地等评估产权抵押贷款,切实为群众发展生产,创业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创业带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创业人员给予小额贷款贴息扶持,鼓励能人创业扶贫。同时,建立和完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增加资金投入,做到扶贫互助资金组织覆盖全县贫困村,确保贫困农牧民享受金融服务。此外,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①有效整合农牧、人社、扶贫等部门项目和资金,通过举办唐卡、堆绣、泥塑、演艺等热贡文化艺术培训班和泥瓦工、挖掘机、烹饪等实用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提高、档案和培训效能追溯机制,促进劳务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②争取创办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以唐卡、堆绣、泥塑以及种养殖专业和课程,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着力培养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积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③选择管理规范、辐射带动力强、培训效果好、能够稳定增加农村贫困家庭收入的经济合作组织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开展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四是持续加大开展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县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接洽谈,亲帮亲,邻帮邻,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培养和鼓励经纪人队伍,发挥经纪人在劳务输出方面推波助澜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每年向乡镇下达贫困人口劳务转移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 切实提高劳务输出实效,达到拓宽眼界,转变观念,增加收入的目的。

(四)切实加强基层,带强扶贫攻坚队伍。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高基本能力,扶贫攻坚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扶贫队伍。结合“三基”建设工作,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从农村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让致富能手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借鉴“同德模式”,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单位包村、下派干部驻村、城乡党员联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主抓扶贫工作,切实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任务完不成的要进行问责,该惩戒的坚决惩戒。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勤劳致富,不能一味靠政府救济。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扶贫攻坚中,让群众充分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到验收全过程,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内外发力,共同推动扶贫工作三年内见实效。

精选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五

一、指导思想

xx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州、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县xx届二次人代会精神既定的目标和全县扶贫开发规划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三农”为根本,加大扶贫宣传力度,树立大扶贫思想,采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有力措施,突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社会帮扶、信贷扶贫、产业化扶贫、扶贫劳务输出和革命老区建设开发”七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创造扶贫开发工作新成果,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建设项目

1.省级财政重点村:计划申报106个,争取补助资金1590万元。计划安排为小康示范村10%计11个

(含2个典型示范村),重点项目40%计42个(州级领导挂钩10个,现代烟草项目6个,坝美、西松、中寨6个,叮当那万2个,整乡推进16个),面上按50%计53个。如果省要求州、县按106个重点村30%的自筹,我县州、县自筹为32个自建村。

2.上海南汇援建白玉兰重点村:力争10个村组400万元,根据上海对口帮扶要求,整合参与整乡推进建设。我们将整合安排在珠街尼录村委会,结合核桃和生猪养殖进行综合性小片区开发。

3.国债资金(国内拉动内需):

①大片区开发,董杨片区、珠旧片区(珠琳、旧莫)、坝美片区(阿科、八达),规划争取国家补助4000万元。

②小片区开发,分别为曙光、黑支果、南屏、八宝、者兔、那洒各选1个行政村,规划争取国家补助1800万元。

国债资金要求参照整村推进,重点解决农村水、电、路和能源四个子项目。而国债资金实施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已由发改局安排在董堡、旧莫等6个乡(镇)6个村委会55个村组110.6万元。扶贫部门争取国债资金实施整村推进现是未知数。

(二)异地开发

1.财政扶贫资金:xx年申报搬迁424户1136人,争取补助资金568万元。项目重点解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地区。

2.国债资金:xx年申报安置4000人,争取补助资金xx万元。

(三)信贷扶贫工作。

1.小额信贷项目:一是积极配合金融机构清收本年到期应收贷款8428.67万元,力争年底收回到期应收贷款的95%以上。二是筛选上报xx年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争取省州的大力支持,力争年度指标达到8000万元。

2.信贷扶贫项目:一是积极筛选和推荐上报xx年的信贷扶贫项目,力争全年推荐上报并通过评审批复3至5个信贷扶贫项目。二是积极与金融机构配合,对xx年贷出扶贫信贷项目贷款535万元进行跟踪问效,提供应有的服务,使项目尽快建成发挥效益。

(四)产业化扶贫。xx年申报项目6个,争取补助资金200万元。

(五)劳务输出培训

1.示范基地:计划申报400人。

2.基本培训输出:计划申请6000人。

(六)社会帮扶项目

继续按省、州的要求,加强同上海南汇、省政府研究室、中烟公司、教育厅及州、县挂勾部门的沟通,力争帮扶资金达800万元。

(七)革命老区工作。xx年力争革命老区核心区有新项目建设。

(八)其他工作。

①坝美镇汤那、西松、中寨3个村6个组整村推进项目已申报,项目规划于12月27日报县委督察室。西松小学桥规划15万余元,现待国土部门征地即可实施。

②底圩叮当安置点申报2个整村推进项目村,规划已上报。

精选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和《化隆县人民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5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原则,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

搬迁对象及模式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群体:

1.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省上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中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无望区域和年人均纯收入在国家规定贫困线以下的农牧民。

2.生活在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沙沿线受荒漠化威胁严重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等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土壤侵蚀模数长江上游在2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黄河中上游在5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区域的农牧民。

3.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区需要避险搬迁的农牧民。

第五条

易地搬迁应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

第三章

安置区选择及安置模式第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必须是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且有带动搬迁农牧民脱贫致富产业的区域。

第七条

主要安置模式:

1.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水川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置。

2.依托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合法开发荒地或利用农场闲置地集中安置。

3.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

第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应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利用荒地、戈壁、废弃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以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搬迁后的废弃建设用地应及时予以整治,作为农林牧发展用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第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登记,并办理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

第四章

实施方案编报和审批

第十二条

实施方案编报。1.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年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内容、资金安排的原则和使用范围及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相关部门编制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经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并附项目的单项工程设计、搬迁人员名册及相关附图。

2.对各县市区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审查、论证,并经市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将审查意见与相关附件一并上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

对各市州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应组织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专家审查、论证,并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审批分县市区实施方案。

第五章

计划管理

第十四条

省、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确定实施方案的依据。

第十五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审批确定的建设任务,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议计划,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和建设任务计划,在3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各市州。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上下达的计划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全额下转到各县市区,并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收到市州下转的计划后,及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按程序报省发展改革委批准。

第六章

项目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省级项目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乡镇负责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关前期工作。工程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施方案、单项工程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行业规范标准编制。

第二十条

乡镇根据县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审批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的深度要达到工程建设的需要。

第二十一条

对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纳入并服从县城总体规划或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同时按照规划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合同制管理,由乡镇、施工单位及行业管理部门签订合同。其中,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管理与协调,乡镇负责组织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施工单位负责工程建设。第二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和相关规范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已经批复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设计和调整概算的,应当报县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各村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乡镇要将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展板广播等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要在工程实施地显要位置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

县发展改革部门每年要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等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并及时将检查情况报易地搬迁办公室。县发展改革部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程管理,做好搬迁对象审查、搬迁农牧户管理卡和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填制、资料整理和进度报表上报。同时,应该协调做好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乡镇主管必须在每月底前向县易地搬迁办公室上报本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牧民搬迁和安置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按照《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组织移交,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发挥效益。

第二十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严格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和搬迁安置任务的,县发展改革委将在两年内停止安排该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并相应调减正常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三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金包括中央专项、省预算内基建配套、省级专项配套和市州、县市区政府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

第三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严禁挤占、挪用。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专项补助标准: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自主安置)45000元标准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自主安置)按户均80000元标准补助。国家相关补助标准调整后,以上补助标准相应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

1.搬迁人口的住宅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建设;2.农田建设;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4.交通道路、农电线路建设;

5.适当安排教育、卫生、基层政权建设等项目。

第三十四条

各村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积极引导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村“六小工程”、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教育、卫生、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保持原有的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各村为单元,以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做好资金整合工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县发展改革部门定期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的拨付、到位、配套、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三十六条

各村可以在本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配套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规划、方案评估、工程检查、费用开支。

第八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七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

第三十八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技术服务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三十九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做好本部门的相关工作。第四十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有计划地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精选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七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和《云南省领导干部“转作风下基层析民情奔小康”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试行办法》要求,xx县委于6 月26日召开了十二届四十次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为进一步摸清我县贫困状况,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思路,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由县挂钩处级领导、县挂钩扶贫单位、新农村指导员组织各挂钩联系的镇村干部深入村、社、农户开展了全县扶贫摸底调查工作。现结合各乡镇调研组的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县贫困现状

根据本次摸底调查统计,我县贫困人口总数为24768户96118人(超出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分解下达给xx县总数80135人的19.95%,超出净人数15983人)。其中: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的贫困人口有14557户56055人,占总数的58%;需移民搬迁安置的贫困人口有5311户 21063人,占总数的22%;需低保政策兜底的贫困人口有3850户15000人,占总数的15%;需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人口有1050户4000人,占总数的5%。目前,全县贫困状况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贫困人口多、分布广、程度深。全县贫困人口总量为24768户96118人,占全县30.82万农业人口的31%,8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高寒偏远山区、深山石山区等重点贫困村,也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2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重点村。全县现有住房困难户18814户,其中破烂茅草房 2080户,丧失生存条件的有1725户5304人。

(二)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全县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缺生产资金、缺致富办法、缺技术、缺劳动力、缺水、交通不便、用电困难、通讯及社会事业落后等13类。其中,因病致贫1558户、因缺生产资金致贫8237户、因缺技术致贫6679户、因缺少劳动力致贫 1642户、因交通不便致贫5412户、因学致贫1101户、因灾致贫183户、因缺水致贫992户、因残致贫202户、因缺致富办法5307户。致贫原因比重较大的为因缺资金、缺技术、缺致富办法、交通不便,占总人数的80.84%。

(三)贫困农户收不抵支、增收困难。全县贫困人口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全县现有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共1642户,这部分农户基本无任何收入来源。同时,由于贫困人口素质低、文化落后、观念保守、自我谋生发展能力低,“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脱贫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只能靠天吃饭,加之产业单一,更无力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且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贫困农户增收根本无从谈起,甚至会加深贫困程度,返贫率反而有增无减。此外,因劳动技能低,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外出务工多选择在建筑工地、矿厂等生产一线,不仅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而且工资相对较低、务工渠道更窄,收入也极为有限,增收脱贫十分困难。

(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数据显示,全县用电困难的贫困户有680户,农村中住危房的农户有20894户,占总量的25%;饮水不便的农户有 14812户,占总量的18%。全县还有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286个,通路不通车的村民小组930个,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村组之间道路不畅通,严重影响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五)贫困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贫瘠。全县55个贫困村普遍地处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也存在“小、散、乱”等特点,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加上产地远离集镇,运输成本高,很难进入市场,即便实现销售,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想发展但苦于无门路,不知道该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发展了产业,但没有龙头企业带动,造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经营格局无法形成,使得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政府一旦取消扶持,产业也就随之消失。出现“年年扶持产业,年年不见产业”的怪象,农民看不见增收前景,产业也壮大不起来,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基本为零。

(六)公共服务不足、社会保障有限。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因缺技术的共有9540户,占总量的38.52%。由于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救助能力不足,致使贫困人口看病难、上学难、获得救助、减免和技能培训更是难上加难,如此恶性循环,只会造成贫困的代际相传和扩大蔓延,出现“原本贫困的人会越来越贫穷”的情形。

(七)重视不够、人员不整、经费缺乏。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要确保到20xx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需要全县、全社会更加重视扶贫、关注扶贫、共同参与扶贫。目前,由于县、乡两级扶贫办工作人员较少,尤其乡镇扶贫办人员大多为事业人员且身兼多职,流动性较强,其工作业绩既不能参与评职称,又不能享受其他方面待遇,工作情绪受到影响,导致队伍难以稳定。同时,因乡镇财政困难,人员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致使扶贫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个别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二、全县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一)精准识别难。一是受建档立卡对贫困对象总数控制的要求,贫困对象统计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我县的实际情况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因灾因病返贫对象较多,出现“僧多粥少”现象。二是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谁才是真正的贫困户,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还有部分真正的贫困户没有被纳入。三是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多由村干部决定,村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关系户”、“人情户”依然存在。

(二)精准实施难。一是精准扶贫工作量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运行机制也不够成熟,精准扶贫尚处于政策衔接期、机制转轨期,扶贫干部、乡村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思想上有为难情绪。二是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差,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过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 “油水”,现在实施精准扶贫一改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求项目要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乡村无利可图,工作热情减退。同时,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的概念认识还把握不清,在政策宣传层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扶贫政策讲的不详不透、宣传也不到位,在组织实施上也欠周密严谨。三是扶贫资金整合难度大。现有财政扶贫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信贷扶贫等项目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较大。而部门资金都有各自考量和使用要求,整合使用资金难度大。同时,在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项目时,一些部门认为扶贫只是扶贫办的事,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四是扶贫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地位不高。县扶贫办现有工作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处于“小牛拉大车”现状,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扶贫开发不重视、不关注,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对业务把握不清,政策不熟,对本地方情况不明,扶贫人员不能专职专干,部分乡镇扶贫办业务人员更换频繁,严重影响精准扶贫的实施开展。五是财政预算无法充分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经费。当前,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全面攻坚期,工作任务量成倍增加,乡镇是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主体,而乡镇没有扶贫工作经费和项目管理费,致使工作难落实、难推进。

(三)精准到户难。一是“一户一策”实施难。在实施精准帮扶过程中,虽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但部分贫困户家庭青壮年、明白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动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受当前经济大环境影响,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呈现不稳定、阶梯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就算产业搞起来了,但终因市场因素而半途而废,一直也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但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壳子、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作用不明显。四是部分贫困户发展意识差,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甚至有些贫困户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感觉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心理上存在“被扶持的优越感”。也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但由于思路不明,观念不清,缺失资金,缺少引导,盲目发展,导致失败,最终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四)精准帮扶难。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和单位部门要挂钩帮扶9.6万贫困人口,平均每名干部就要帮扶2户贫困户以上,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也要帮扶多位贫困户。很多机构较小的单位和部门也相应安排挂钩联系1个村,由于机构小、单位干部职工也少,任务相对也更重。全县一个村就有贫困户几十户、甚至是上百户,县、乡干部按照县领导每人包联3户,县直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联2户,县直一般干部职工每人包联1户的帮扶要求进行帮扶,结对帮扶剩余的全由村干部帮扶,大部分村干部每人包联8户以上。由于精力有限,导致帮扶效果不明显,实施帮扶被动应付,甚至不少单位把扶贫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油米红包就算帮扶,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开发式扶贫帮扶应有的作用。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一)瞄准贫困对象,切实做到“扶真贫”。

一是及时更新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库。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更换,应该纳入而没有纳入的要及时加进来。二是对五保户、低保户和无发展潜力的对象,与民政部门做好有效衔接,纳入民政保障。三是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要优先纳入脱贫计划,让其早日脱贫。四是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因户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这样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措施,调集有限的资源,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二)记准扶贫理念,切实做到“真扶贫”。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贫困群众”的扶贫理念,带着真实感情“真扶贫”。一是落实“第一责任”。 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坚持以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人力调配、检查指导等工作。二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打破以往的政绩观,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要把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转移到边远高寒落后的山上。要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对乡镇、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每年对扶贫开发成效进行考核问效,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实行问责机制。三是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配强配优县乡扶贫队伍,增加人员编制,保证扶贫干部能够专职专干,队伍稳定。四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因村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选准致富路径,切实做到“真脱贫”。

脱贫致富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要选准致富路径,变输血为造血,否则会出现“一边扶贫、一边反弹”现象。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培育出贫困户增收项目。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发展产业要与市场衔接。通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和“ 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的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引导贫困户加入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道路。三是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致富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建立惠农政策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四是将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破行业部门限制,进行扶贫资源的大整合、大规划,在片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贫困特征和不同的制约因素,从“点、线、面”不同层级立体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问题,使最贫困的人群既能够分享到精准扶贫开发的资源,又能够从片区扶贫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受益,真正实现集中各方力量,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环境。

(四)精准帮扶责任,切实做到“真落实”。

落实精准帮扶责任就是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要根据包村、包户任务,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施策。一是明确帮扶责任。各级帮扶单位要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为挂钩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办实事;要加强对社会扶贫力量的动员、整合和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一方面要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参与指导贫困村扶贫各项工作,尤其是产业培植上,另一方面要做好督促监察工作,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村的资金落实及项目实施情况,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和质量。二是加强情感帮扶,驻村帮扶党员干部要积极走村入户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政务公开栏,宣传政策,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积极鼓励其增强信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三是形成帮扶合力。要积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要在税收减免、扶贫贴息等政策上给予优惠,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要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加强对资金短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支持和帮助。要加大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的力度,建立健全技术扶持体系,用足用好农业科技人员到村到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指导,不断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保证贫困户户均有1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充分显现出科技扶贫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各界帮扶资源也要向贫困村、贫困对象聚集,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确保到 20xx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四、全县下步精准扶贫工作打算

通过开展此次全面摸底调查,彻底摸清了我县贫困人口现状,也有效掌握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为今后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下步,全县将以实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特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户“十有一保障”为目标,以xx县贫困村扶贫行动计划为抓手,扎实苦干、合力攻坚,确保到20xx年完成减贫脱帽,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体按照提出的“四个一批”精准脱贫总体思路,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4557户56055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实施产业扶持增收和劳动力就业引导培训,逐年逐批完成全县14557户56055人的脱贫任务。各乡镇要将符合此类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扶持、引导贫困户劳动力发展种养产业,并配套建设好水利、道路、电力等公共基础实施,充分实现贫困户稳定创业、就业,达到增收脱贫。

(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实现贫困人口脱贫5311户21063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安置等措施,逐年逐批完成全县生存条件恶劣的5311户21063人的搬迁安置及脱贫任务。各乡镇要将现仍居住在高寒、偏远及生存环境恶劣复杂、不适宜发展生产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安置地分配新的土地给搬迁户发展生产或是转移就业,确保贫困户搬得来、住得下、能脱贫。

(三)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3850户15000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对无劳动能力及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低保政策兜底全覆盖,逐年逐批完成全县残、孤贫困人口3850户15000人的减贫任务。各乡镇要将因灾、因祸、因病等原因而致残并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给予低保救助,保障贫困户生活,缓解其困难,逐步减轻其贫困程度。

(四)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050户4000人。计划从20xx年至20xx年分年度对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的贫困户,采取医疗减免补助、社会救助、助学帮扶等措施,逐年逐批完成全县病患贫困人口1050户4000人的减贫任务。各乡镇要将因病、因灾、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解决贫困户看病难、治病更难的问题。同时,实施社会救助、助学帮扶,对因灾、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进行生活救助和助学帮扶,缓解其实际困难,阻止其再次返贫,从而巩固扶贫成效。

精选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八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精选易地扶贫住房协议书如何写九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