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2:46:37 页码:13
2023年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优秀18篇)
2023-11-19 12:46:37    小编:ZTFB

总结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必经之路。在撰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以下是一些学习方法的总结,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一

当我的颈部酸痛,眼睛看不清屏幕上的字时,我大概已经嗅到了“新概念”的气息。诚然,《美女诞生记》这是一篇上好的文章,是一篇我所欣赏的文章,委实,我不能去模仿,不能使自己的文章变得如此。

是应该为应试教育下的。

作文。

默哀,还是应该为文学默哀?我只是一个学生,却也为我喜欢的文学愤愤不平。

于是在开学之初,我学会了否定我自认为的“文学劣迹”。否定古人的错别字即当今的通假字,否定课下不合理的注释,否定冠冕堂皇的客套话……而我未能在否定中索取一点安慰,反而这些被我否定的文学一起否定了我。它们给了我许多红叉号,许多叹息,许多刺痛。

文学,不能否定,即使它有不公正的地方。或许文学并非孤傲,它在包容,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的远亲。

应试的作文,要写好,也需要一种智慧。特立独行的大智慧铸就的是“新概念”的骄傲,应试作文需要的只是文章某一方面的智慧,而带来的或许是一生的幸福。

又诸如一些被我否定的文学,何不是如此?文学的博大和海涵注定欣赏它的人也应有宰相的胸襟和气量。

定于是在开学半月后,我作出了最后一个关于文学的否定——否定我对文学的否。

文学是一面镜子,你包容它,它也接受你。

我渐渐发觉课下注释中编者对作者内心的揣摩,只是人与人的理解不同。文学是一只万花筒。无论你在哪个角度欣赏,它总有美的一面。就像诗有诗的抒情,文有文的明理。

我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而这话总会改变。我在校园里拾起黄金般的小智慧,使它们聚在一起,放出耀眼的光。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三

读过唐诗的人,大家几乎没有几个人说不喜欢王维的诗的吧,王维不但擅长作诗,他更擅长作画,每当人们读到他的诗的时候,似乎眼前同时出现一副唯美的画面。人们对于画面的刺激所产生的.感受,要远远大于文字和声音,因为画面的东西它来的更形象、更直接、更具体。有些人那就发言了,那不就是视频吗?古代没有办法录制视频,今天的技术可以达到啊!真是那样吗,其实不然。从古到今,四大美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你电视剧中的四大美人,有文学形象中的美吗?很多人肯定摇头,文学形象中的更美、更为不朽!也不是因为我们没见过,而是文字的后面它还有想象,我们不能穿越,但我们可以形象啊,想象它可以浮想联翩,我们可以把它想象的,要多美就有多美,但视频却把它给固化了,抹杀了人们想象的空间。

从古到今,描写美女的句子,成就最高者非曹植的《洛神赋》莫属,读《洛神赋》,我们简直就是面对着洛神,想象的出她的美,就是描述不出来,九天仙女也美不过她,它简直美得你我不忍直视!如果有一部电视剧,出现一个洛神的形象,你我一定不会认同,就像有人叫李白,同样也不会得到大家同意一样,这就是想象的力量!现代的科学技术同样也还原不出你我想象中的洛川神女的形象,想象的力量,它就是你想的要多美,就有多美!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文学之美,美在想象,美在完美无瑕无可挑剔!文学,美哉!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四

成长路上一路走来,记忆中,一直有这样一个身影,恬淡、温和,长伴左右。迷茫的时候,指给我方向;悲伤的时候,带给我欢乐;无助的时候,赐予我力量;空虚的时候,充斥我心扉,使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十几年来与我相伴,倾心付出——文学。

在她的世界里,她牵着我的手,伴我一路走来,领悟人生的真谛。舒展我的情怀,启迪着我的心智。

诗人说,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与文字相见,相知,相伴,即使不会功成名就,我想我也会此生无憾。我和她的相遇是偶然也是缘分,冥冥之中,我竟有“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现在想来那段“文学情缘”以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留下的是馨香缕缕……。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五

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和闺怨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六

上周五,我们进行了语文第一单元的考试。试卷刚做一半,我就觉得我这次考试估计考不好,有好几题答案我都不太确定。我希望能考好分数。

今天终于发试卷了。发试卷之前,张老师说:“这次考试我们考的很差,九十五分以上的也没几个。如果再照我们现在这样下去,马上我们班语文成绩就变成全年级倒数第一了。”

听了这话,我心里很紧张,要知道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一直是拔尖的呀!

开始发试卷了,我在心里默默念叨:“观音菩萨保佑,玉皇大帝保佑,如来佛祖保佑,太上老君保佑……”几乎把所有我知道的神仙全都念了一遍。我现在的心情,用“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来形容真是一点不夸张。

试卷发下来,我定睛一看,95分!

啊,真是虚惊一场!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七

文学,在之前一直是我所恼火的事情之一,我总是觉得,文学这东西,太枯燥太乏味了!所以,我对文学一直充满着一种厌恶的感觉。直到有一回,那一次的时间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文学的看法了!

那天,妈妈正好出门,留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面,那一天过得可真是太无趣了啊,闲着没事干,只好被逼无奈之下拿出一本书来瞧瞧,看着看着,似乎就入迷了,那时我就在想,这应该是我看过的做好看的书了把,后来才知道,每一本书的故事情节都是很有趣的,但是要让一个人真真正正的了解一本书却又是很难的。在书籍的开头,不免有一些乏味,那么如果当你从一个开头不合自己的心意而就放弃了阅读这本书的资格,那是不是也太愚笨了呢。因此,从那次之后,我开始爱好文学,甚至也开始学习写作文学了,有时无聊的时候,为了也不去浪费时间,我也会拿出纸笔写一篇文章,而在那个时候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令自己满意的,写完后才发现,原来写作的有趣。

以为自己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又成就了一个爱好文学的孩子,文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每一处角落都有着文学的脚印,让我们用心去享受文学,相信也会获得书籍带给我们的渴望,有趣,书籍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文学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有生之年将所有的书籍全部阅览一遍,但是我们可以进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有趣的文学,你将伴我走完人生!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八

古往今来,人们多关注《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之美,往往忽视了文章本身的价值。其实,这篇散文短小精炼,审美价值颇高,也因此得到了教材编者的青睐,人教版与苏教版都列在必修课文中,文章具有文学与哲学之美,值得我们品味探究。

一.文字凝炼语言恬淡隽永。

《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平等主义。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皆备,简直是天造地设,亘古难遇的好机会。这种阔大无比的景象其实就是作者王羲之胸襟的写照。虽然文中屡见“岂不痛哉”“悲夫”之类的悲慨感伤之词句,但是作者是从昔、今、后这样无限阔大的时间背景和天地之宽、宇宙之大的空间背景中来发感慨的,给人的.却是豁达宽阔,无穷无尽的无限境界,是作者俯仰宇宙,巡察古今之后产生的人生之感,大哉壮矣!

这种胸襟与境界是魏晋名士们,经过建安、西晋的玄学淘炼,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经历汉魏、魏晋、渡江等朝代、历史的频繁更替和痛苦探寻之后,对自然、历史、人生有了极为透彻领悟之后的平淡与深刻,阔大与悲壮。

三.瞬间永恒之间的深刻。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在这次天朗气清的兰亭集会中,他由广阔的自然想到了人生,大自然生生不息,而人的寿命却有限,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的情感相似。作者深知生命的宝贵,在生活中,他通过服食丹药以求长寿,“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分也”。他并不赞同庄子所认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否定虚无主义的思想,他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与死有分别,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作者作此文时已有50多岁,在当时可算高龄,他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死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思考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具体来说,《兰亭集序》中蕴含的哲思反映了魏晋文人生死观的矛盾性。王羲之的兰亭诗中有这样两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对此的评价是“写出了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成’,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按照宗白华的说法,王羲之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质是“理”,这同道家崇尚的“道”应当是不谋而合的,联系到在魏晋文人中盛行的服药求仙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王羲之在内的魏晋文人应当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此外,道家认为死生应当是统一整体,而不是对立面,《庄周梦蝶》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提出了“物化”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与死同样是“物化”,并统一于自然之道中,死生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九

现代文学是多谱系。有的侧重从认识论角度开展,有的侧重反映论,有的侧重实践论;有的侧重史学视野,有的侧重人学视野,有的侧重美学视野;有的站在本土的立场,有的借鉴西方理论话语体系;有的则主张多角度、多视域的调和创新等等。文化上:因经济发展带来对物质生活的极大向往,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巨大改变;艺术上:理论研究不断拓展、深入,生发出美学、文艺美学等学科的发展壮大;从文化维度看,现代文化状态是复杂多元的,文学理论只有在价值层建立了与主流文化形态相对应的联系,与其他辅助文化形态建立不同方式的联系,才能有效解决理论的现实性、时代性、民族化问题。同时,既要对现代文学转向、审美泛化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的指引,维护艺术的主体性、学科的合法性,又要增强主动性、敏感性,及时发现新的文化、技术语境下艺术因素、审美特征的新变化,对其发生的相对于传统的种种变异、创新进行解释,并把对这一系列新事物的理性认识内化在理论中,使之知识化、逻辑化、体系化,形成现代文学新的理论创新。

笔者认为,现代文学从宏观上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深入的递进关系。主体是一元的,身份是多元的;主体是确定的,由主体到转变既体现出此前主体性研究的缺陷,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路径。通过抽丝拨茧,旨在发现观点之间逻辑起点、论述方式、理论要素、贡献缺陷等一系列或承继、或反驳、或相通、或异质的关系,以观点为切入点观照文学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全貌。

现代文学渴望摆脱机械反映论和政治决定论他律的束缚,而转向凸显文学本身应该具有的特性,其中最突出地表现为审美的需要。“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审美的反映。而自律性和审美性的实现都是建立在文学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之上的。自律是文学主体性的理论基点,文学主体性是自律的实现途径。现代文学整体上呈现出理性精神与合理性冲动的抗衡。合理性是一种开拓性、工具性的理性,它追求确定性、可控性、有效性,功利性,所以它在本质上是不合于文学的。对现代文学的合理性冲动提出了质疑,高扬了文学的理性精神。从文学自律性到现在进程中得以集中的体现,同时中国文学主体性研究逐渐拥有了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化的思想内涵,但同时表现为论述的离散化倾向。在文化研究的视野内,身份成为主体的新表征,为阶级、种族、女性等边缘群体发出声音提供武器,也进而成为新的批评术语。

文学主体性理论是“文学是人学”和人道主义命题的延伸,究其本身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作者主体、对象主体和接受主体。现代化进程的主体性研究出现两个关键词,理性与现代性。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既张扬了主体性,又遮蔽了主体性。主体是受社会、历史、文化、话语等多方因素制约的受限制的存在。主体如何构成是未知的、形而上的、悬而未决的,而主体的存在状态是可知的、具体的。文学主体性研究中应将主体视为一种文本的功能性存在,主体从实体向功能转化,成为文本展示的工具。

文学的写作方式基本采用从“概念”到“现象”到“个案”的思路,无论其广度与深度、故事和叙事,还是篇制、风格,都呈现出多元的趋向,表现激进急迫,以独特的眼光进行筛选和过滤,迎合求新追赶世界潮流的愿望。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逐一分析论证,抽丝拨茧,旨在发现观点之间逻辑起点、论述方式、理论要素、贡献缺陷等一系列或承继、或反驳、或相通、或异质的关系,以观点为切入点观照文学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全貌。人文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社会价值观传递的重要支撑点,潜在地规范着个体内宇宙的形成。文学的作用不仅是愉悦还要凸显善与美。

现代文学研究一直保持了不断开拓、时时更新、积极创造的充满活力的势头。对中国现代文学中众多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创作等作了扎实深入的研究现代文学的潮流,在相当宽广的层面上把中国现代作家群推到世界面前,为今后的多向度的研究奠下了学术基础。现代文学样式的追求,在他探索新形式的过程中,面对在中国境遇迥异的两种文学思潮,流露出不安和犹疑姿态,而这种不安和犹疑正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作家在创作上的矛盾心理。现代文学有相当高的起点,它将自己视为文学语境中的一员,能够敏锐地捕捉现代文坛流行质素,同国内的文学创作实践相结合。

现代文学主体性理论可以分为三个研究阶段;文学自律性阶段、现代性阶段与反思现代性阶段;如果从关键词上梳理,文学自律性、审美性、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主体间性、文化研究、接受美学、语言等等共同构成了主体性研究广袤而深邃的理论空间。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中介环节比较欠缺。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用以解构主体的策略,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文本的意义发生延异。同时语言的间性特征又使之成为连通主体与主体、文本与文本、主体与文本的的节点,语言是主体与文学之间的中介,如何填补这些中介环节的空缺成为下一阶段主体性研究的重点。

对现代文学活动特性的认识,使文学活动具备了跨学科的视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丰富成果被吸收接纳。同时,由于主体性研究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而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体性,对主体的不同解读影响了文学生产和流通的境遇。主体不是先验的,而是被建构的,主体的生成性使其身受合力的规训,而在这种规训中暗含着文学活动的他律因素。

从现代性尤其是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思考主体性,中国的现代主体表现为理性的、独立的、无限的主体,而与审美现代性相关的现代派和先锋派成为文学创作实践的尝试,在审美取向上表现为从极端的个人主体确立到非主体、反主体写作倾向之转化。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可以发掘主体间性的因子,传统美学中注重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重新焕发了生机。美学和文本间性沟通了主体间性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实现了从主体间性到文本间性的转向,文本间性成为晚近最重要的批评术语之一。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学主体性研究回归本土和实践的诉求,但同时必须警惕物泛主体化的倾向,而且语言的间性特征还有待进一步关注。

现代文学都属于通俗文学,它由新文学和流行文学组成。现代文学主要面向知识分子,流行文学报刊则主要面向市民,由此出现“大众化”和“化大众”的文学分野。同时又以大众文化的方式直接参与民众的启蒙活动中,并由此形成现代文学作为启蒙的三种方式:知识性启蒙、知识分子公共领域的营造、启蒙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在解放人的同时也禁锢了人,发挥人的个性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的个性,使人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启蒙是一场平民文化运动,现代文学启蒙运动是一场审美文化运动,对审美的拒绝与排斥。

现代文学的发展成为对传统美学观的解构和远禺。不仅凸现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品格和价值取向,而且也有效地、结构性地规约着其生产动力、运作机制以及主题追求。带来了现代文学语言以及文体类型的现代变革,带来现代叙事方式的变革。以浅显的语言向民众普及启蒙思想,“口语词”和“书面词”的统一,书面语相对于口语的中心位置受到了触动,这与在传统文学格局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小说代替诗文成为文学的核心、文学把一般民众而不是士大夫阶层设定为自己的读者,在要求文学真实地再现社会人生的`同时,也要求文学真实地表现主体的内心情感,体现出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化精神的一致性,具有同样的进步意义。

现代文学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符号,同时还是世界观、思想、思维方式本身;前者既是语言工具运动但更主要是思想文化运动,是语言变革运动,后者主要是语言工具运动,是文艺大众化运动,是语言改良运动,二者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作用和贡献也迥然不同。在语言风格上,一方面这种内心独自式的倾诉性表达给人一种不加修饰、流畅自然的感觉;另一方面,经常出现的由很长的定语、状语或补足语组成的句子,又使它具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个性主义文学的语言追求,与现代汉语建立之初的修辞理想,构成一种呼应与互动的关系。现代汉语的修辞学理论的修辞观是建立在对语言表达主体思想情感的能力高度信任的基础之上。它不仅反对形式主义地堆砌语言,同时也反对为节省语言而导致表达的含混多义。现代的文化语境中、充分显示自身思想特色的研究向度,这些指向各异、内涵不同的学术向度各自充分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论述、构成关于历史的互为依据、互相指斥、又互相拆解的“众声喧哗”般的对话情境,共同构成了维度开阔的话语空间。

现代文学语言的雅化、审美化对现代汉语的建设有重要意义。文学语言大众化转向的倡导者,把这些作为清算对象,是盲目的。文学语言大众化转向中对民族形式的强调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建构意义,但由于对大众化倡导者而言,民族化仅仅是大众化、通俗化的一种手段,在倡导民族化时,只强调对民间形式的利用;相对来讲是人们对语言问题关注较多,现代汉语变化比较明显的一个时期,也是文学对与现代汉语的建构贡献最大的一个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其实都已经发生。因此,在以后的时间里,当人们对现代文学与现代汉语的前途表现出某种困惑时,往往要回到这段历史当中,去寻找可以使自己走出困惑的启示。对现代文学艺术的行进方向作了细致而有意义的内部调整,促进了文学文艺自身的和谐、成熟与稳定,为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健康发展作出努力,也是现代文学对当今多元化的文化建设也会提供有益的精神资源。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十

当我的颈部酸痛,眼睛看不清屏幕上的字时,我大概已经嗅到了“新概念”的气息。诚然,《美女诞生记》这是一篇上好的文章,是一篇我所欣赏的文章,委实,我不能去模仿,不能使自己的文章变得如此。

是应该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默哀,还是应该为文学默哀?我只是一个学生,却也为我喜欢的文学愤愤不平。

于是在开学之初,我学会了否定我自认为的“文学劣迹”。否定古人的'错别字即当今的通假字,否定课下不合理的注释,否定冠冕堂皇的客套话……而我未能在否定中索取一点安慰,反而这些被我否定的文学一起否定了我。它们给了我许多红叉号,许多叹息,许多刺痛。

文学,不能否定,即使它有不公正的地方。或许文学并非孤傲,它在包容,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的远亲。

应试的作文,要写好,也需要一种智慧。特立独行的大智慧铸就的是“新概念”的骄傲,应试作文需要的只是文章某一方面的智慧,而带来的或许是一生的幸福。

又诸如一些被我否定的文学,何不是如此?文学的博大和海涵注定欣赏它的人也应有宰相的胸襟和气量。

定于是在开学半月后,我作出了最后一个关于文学的否定——否定我对文学的否。

文学是一面镜子,你包容它,它也接受你。

我渐渐发觉课下注释中编者对作者内心的揣摩,只是人与人的理解不同。文学是一只万花筒。无论你在哪个角度欣赏,它总有美的一面。就像诗有诗的抒情,文有文的明理。

我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而这话总会改变。我在校园里拾起黄金般的小智慧,使它们聚在一起,放出耀眼的光。

开学随笔,我写到了文学,写到了我与文学的失与得。谨为后面的文章提个醒儿,别落下文学的智慧。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十一

《苍蝇》发表于1924年7月13日的《晨报副镌》,收入《雨天的书》,是周作人提倡的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美文”的范本之一。

人们在评论“五四”散文时,一般都要提到这篇短文。

批评家阿英甚至将此文的发表作为周作人散文创作(以至整个现代散文创作)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标志。

文章不足2000字,却通过儿时快乐的游戏,以小儿谜语歌、希腊史诗、传说、颂歌、法勃儿的《昆虫记》、我国的《诗经》、日本的俳句等大量的材料来旁征博引,充分说明苍蝇的可爱,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可读性很强。

要在周作人众多的散文中选一篇来作为代表,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他作品的精品很多,相当多的篇目都可以作代表。

有人说,读周作人一定要读他的《乌篷船》,但一来所有的现代散文选文都选这一篇,几乎随处可见,二来《苍蝇》更具代表性,三来我个人比较喜欢。

我们知道,周作人对现代散文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闲适体小品文,影响深远。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闲谈、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

而这种文体特点的形成是出现在1924年写的一组散文中。

此时,正值“五四”低潮,周作人在他的“彷徨”期找到了“自己的园地”,于是写下了《苦雨》、《苍蝇》、《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等散文。

这组散文有意地以闲谈为方式,以“描摹民俗风物,追忆故人风貌”为内容,以表现“生活之艺术”为中心,追求“平淡自然的境地”,从而成为典范美文的代表作。

周作人正是由此而成为“闲话”散文的第一家。

在这组散文中,《苍蝇》最别致。

第一,作者把世间这种微不足道,又受人类厌恶的生物写得趣味盎然,给人以阅读的娱乐;第二,作者滴水不漏地通过赞美苍蝇来寄托自己“物我合一”的生命观,构思非常巧妙;第三,作者赞美苍蝇,并不是具体描绘苍蝇本身的特点,而是借助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文等来说明苍蝇的可爱;第四,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材料,又运用得那么熨贴自如,突出显现周作人“摇笔即来”的学者风度,也让人体味了什么叫“掉书袋”。

第五,此文还体现了周作人“五四”后追求“珍重思想的自由,判断的自主”的人文思想,现代科学常识让人们在理性上讨厌苍蝇,但人们也可以从非理性的角度来接受苍蝇,这纯属个人的自由。

这种思想贯穿着周作人以后的整个创作。

这篇文章纯粹是一种闲谈,而且好象是一种“无聊”的闲谈,需要细细品读,这种“涩味”由此便成了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色,所以,批评家阿英将此文作为周作人散文创作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标志,这是不无道理的。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十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兒,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鐸。”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十三

一天,眼睛、耳朵、鼻子、嘴要选出一个“五官之首”于是便争论起来。

“如果没有我,主人将是一片黑暗,人、动物、蓝天、白云……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我是五官之首。”眼睛高兴的说。

“呸!凭什么是你呀。如果没有我,主人什么都听不到。鸟鸣、音乐、动静……都听不到。所以,我是五官之首。”耳朵自满的说。

“去!去!去!你们算什么东西。如果没有我,主人连东西都吃不了,水也喝不成,迟早会饿死、渴死的。主人死了,你们还有什么用?再说了,如果没有我,谁唱歌给你们听?所以,我才是五官之首。”嘴高傲的说。

“走!走!走!你最气人。有什么好东西自己吃,眼睛看着,耳朵听着,我闻着,只有你在那香喷喷的吃着!”鼻子反驳到。

“你被淘汰了!”眼睛、鼻子、耳朵异口同声的说。

“不,不是,只有我能吃,难道你们能吃吗?”嘴不服气的说。

“快走,快走,我们再说一次,你完全被淘汰。”

“不能,不能……”

他们三个又开始争论。

眼睛说:“我还是老话,如果……”

“停、停、停。”眼睛还没有说完,被耳朵给打断了。“只用我听就可以;走路,那些什么天空、白云……有音乐好听吗?”

“你也被淘汰了!”鼻子、耳朵说。

“怎么算,五官中我最辛苦!”

“为什么?”

“你们想,晚上睡觉时,只有谁在活动?”

“谁?”

“我呗!”

“活动什么?”

“为主人呼气呀!所以我才是五官之首。”

“不可以,不可以。”

四个人越争越凶。这时,主人来了,见了此状,喊了一声:“别吵了!”大家立刻安静下来。

“你们每个人我都不能少,也可以说你们都时五官之首。团结才时力量,只有团结了,你们才能更好地为我服务。我离开了你们谁都不行。你们要记住一句话:团结才是力量!”主人说。

四个人明白了,他们都下了决心。要团结。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更好地为主人服务,才能共同打造金色的未来。

六年级:朱燕军。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十四

2.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3.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4.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5.第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志——《山海经》。

6.第一部文言志怪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

8.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9.第一部较系统的修辞书——《修辞学发凡》。

10.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1.第一部推理小说——《包公案》。

12.第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

13.第一部戏曲史——《宋元戏曲韵史》。

14.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

15.第一部笑话集——《笑林》。

16.第一语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17.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8.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19.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20.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1.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2.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23.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

24.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25.第一部词典——《尔雅》。

26.第一部哲理散文总集——《吕氏春秋》。

27.第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28.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

29.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30.第一部字书——《字通》。

31.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尚书》。

32.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33.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34.第一部综合农学专著——《农政全书》。

35.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

36.第一部中医学书籍——《黄帝内经太索》。

37.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

38.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39.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

40.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1.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42.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诗品》。

43.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44.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5.第一部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46.第一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47.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48.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天演论》。

49.第一部杂文集——《坟》。

50.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

51.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52.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3.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是:狂人日记。

5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5.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

56.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57.第一位女诗人——蔡琰。

58.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

59.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60.第一个女状元——傅善祥。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十五

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走向一体已经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阅读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前提,只有认真阅读了作品对文本熟悉的学生,才会认真思考,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关于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本科阶段更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其基本目标由精英式的“专才”培养转型为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通才”培养,同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大学本科教学面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必设的专业,同样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一、明确教学的总体思路。

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本专业方向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备调查研究和协调组织的能力,能适应相邻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实际工作等。

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既强调专业素质,又强调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过程方面都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此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由此在教材选择、课时分配和教学方式上都与此目标相符。

在教材上选用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此教材学理性强,文学史的线索清晰明了,授课就依教材的框架进行,对作品的分析教师自行补充,这是教材未展开而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部分,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课时分配上,明确突出作家作品的教学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路,作家作品的讲授占60-70%,而文学运动、文艺思潮、社团流派、文体发展等内容占30-40%。

在对具体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与艺术风格。

温儒敏先生在十多年前谈及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时,就已明确提出要“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

由此,教学的总体思路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既要重视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写作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能获得提升。

二、重视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的阅读尤其是对作品的阅读,但是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多数学生的阅读质量不高。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阅读量少。

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大多比较被动,以教师开列书目为主,自主阅读的较少,即便是规定的必读篇目,也存在敷衍现象,少数学生要么简单了解故事梗概,要么翻阅一下简评,要么干脆不阅读,当问及其对作品的理解时,只能是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

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阅读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前提,只有认真阅读了作品对文本熟悉的学生,才会认真思考,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所以,可以说,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学生收获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阅读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部分学生轻文学原著重影视作品。

一些学生不去读原著,尤其是长篇小说读原著的就更少。

感悟”,这种做法无疑会误导学生,使其以为这是一种快速便捷了解故事情节内容的有效方式,因而忽视了对文学文本本身的研读,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的感受和感悟,由此产生的后果可能是学生文学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的'匮乏。

笔者并不赞成用看影视剧的方式代替文学文本的阅读,一方面,影视剧为了观赏的需要,或者是编导根据自己的理解,会对情节作以改动,甚至是与原作大相径庭。

比如巴金的《寒夜》,小说“尾声”的内容是: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民国路的旧居,看到的是一片阴暗和凄凉,丈夫死了,儿子跟着祖母离开,不知去了哪里。

而于1955年拍摄、由吴楚帆主演的香港粤语片《寒夜》,结尾的处理却是曾树生在汪文宣的墓前放上一个金戒指,表示她与丈夫永不分离,在那里她还意外地见到了儿子和婆母,不仅婆媳和解,而且还答应跟着祖孙二人回到家乡去,过农村人的生活。

巴金明确说,“这绝不是我写的曾树生。

曾树生不会向她的婆母低头认错,也不会放弃她的‘追求’。

她更不会亲手将‘花瓶’打碎。

而且在一九四五年的暮秋或初冬,她们婆媳带着孩子回到家乡,拿什么生活?在反动派统治下,要养活一家三口并不是容易的事。

曾树生要是能吃苦,她早就走别的路了。

”这样的改编已经和原作相差太远,如果用电影内容理解原作,岂不南辕北辙。

实际上文学文本和改编后的影视剧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企图用影视剧代替文学文本。

另一方面,优美的语言文字及丰富的语言内涵只有在文字阅读中才能体味鉴赏,甚至需要反复玩味,文学文本的这种优势是影视剧无法超越的。

所以,关注学生的阅读问题,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原著,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进而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前提。

针对学生阅读质量不高的现状,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去尝试改变。

首先,应积极引导并督促学生阅读作品。

除了既定的教学内容中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提供一些参阅作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时间的宽裕度自主选择拓展型阅读。

对学生的阅读效果可以采用课堂提问、讨论、写读书笔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考查,以此督促学生的阅读,并引导其提升阅读质量。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参考书籍和作家作品的研究资料,将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动态、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经过学者们的反复研究,已较难发现新意,而邵宁宁先生则认为祥子经历了一个从进城农民到城市游民的转换,他的遭遇及精神危机,固然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但从根本上说,又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那些进城农民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文章转换了思路,把对祥子形象的分析与当代农民工进城的现状联系起来,获得了新的启示。

像这种优秀的文章或书籍教师都应及时地介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学生尽可能多接触学界的最新成果,从而拓宽视野,获得启发。

再次,采用比较教学法的形式,解决学生愿意观看改编影视剧而不愿意阅读文学原作的问题。

可以选取两到三部作品,要求学生既看文学文本,又看影视作品,然后针对两种艺术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所在,从而理解阅读文学文本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效果,紧密关注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三、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写作能力。

1.“文本细读”教学法。

朱自清、钱钟书、孙绍振、陈思和等学者都意识到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并付之于实践,陈思和明确指出,“在当下盛行新方法和新观念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细读文本对于以追寻知识分子人文精神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一直采用文本细读教学法,一方面要求学生详细地阅读文本,通过对场面、细节的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主旨;另一方面教师选择重要的文本详细加以分析,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文本出发理解文本,养成注重细节的良好习惯。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十六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满腹才华,他曾经多次入朝为官,可惜仕途之路走得一点都不顺利。这样一个有才之士,为什么不能在官场上施展抱负呢?对于这件事,我们还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说起。

白居易自小就非常聪明,刚生下来六七个月的时候,就能辨认“之”、“无”两字,五六岁便学写诗歌。十五六岁的时候,白居易随着在徐州做官的父亲前往长安结交当时的名人。长安有一位比较有名气的文学家,名叫顾况。但是顾况是一个脾性高傲的人,对于后生晚辈,常常喜欢倚老卖老。白居易在得知顾况的名气之后,便决定带着自己的诗稿前去拜会。在得知白居易是官家子弟之后,顾况只好接待了他。对于白居易的拜会,顾况还就白居易名字的“居易”二字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昂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正逢朱溉叛乱之后,连年的战争使得到处闹饥荒,长安也是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对于顾况如此的奚落,白居易丝毫没有在意,依然恭敬地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只好拿起白居易带来的诗卷随意翻看,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四句的时候,脸上显露出非常兴奋的神色,当场就毫不掩饰地对白居易表示了赞赏之情。

自此之后,顾况便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便称赞。白居易也因此在长安出了名。几年之后,白居易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得知白居易的名气以后,立即提拔他为翰林学士,随后又担任了负责向皇帝建言献策的左拾遗一职。至此,白居易开始踏上了他的仕途之路。

刚开始,白居易的仕途之路是非常顺利的,但是由于白居易不善于阿谀奉承,又不喜欢争名夺利。只是一味地创作新诗歌,揭露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还多次在唐宪宗面前冒死直谏,反对宦官掌握兵权,最终惹怒了唐宪宗。据说,唐宪宗即位以后,大刀阔斧地对当时的国家政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对一些人才的选用。他任用正直的李绛担任当朝宰相一职,但是对宦官却依然宠信。为了讨伐藩镇,他居然任用宦官头领为统帅。对于这样的任命,当时朝中很多的大臣表示反对,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人就是白居易。唐宪宗认为白居易是由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如今居然如此大不敬地谏阻,实在是让他忍无可忍。

身为宰相的李绛却劝唐宪宗说,白居易之所以敢如此冒死冒犯皇上,实在是因为他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如果因为这件事就要治他的罪,恐怕会造成以后没有人敢说真话的情形了。对于李绛的这番劝解,唐宪宗只好暂时压下怒火,没有立即对白居易做出处罚。但是,不久之后,白居易还是被撤去了左拾遗一职,改派了别的职位。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的诗,大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例如中学课本中的《卖炭翁》。白居易所创作的这些诗篇,有的是揭露当时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行,有的是为了讽刺官僚奢侈的生活现象,也有的是为了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疾苦。由于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都是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听不懂他就会不停地进行修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为止,受到了当时众多民众的欢迎和传诵。尽管白居易的诗歌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但是由于他的诗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揭露了一些宦官的罪恶行径,触犯了当权的宦官和官僚们的利益。所以招来了这些人的嫉恨,但是这些人却苦于找不到陷害白居易的借口。

几年之后,白居易就任太子东宫的大夫(太子的老师)的时候,宰相武元衡被刺客暗杀,由于复杂的政治背景,只有白居易首先向唐宪宗上呈了奏章,请求缉拿凶手。正是因为这件事,让一直嫉恨白居易的宦官和官僚们终于找到了机会,他们指斥白居易不是一个谏官,居然越位对朝廷大事乱做主张。同时,另外一批官员也趁机污蔑白居易是一个大不孝之人,白居易的母亲在赏花时掉到井里淹死,他还曾写过《赏花》和《新井》这样的诗。白居易对于众人的污蔑可谓是百口莫辩,也无法很好地为自己进行辩护.最终,降职担任司马(掌管军事)一职了。这次的无辜降职对白居易的打击很大,在前往江洲就任以后,白居易的情绪非常低落、抑郁。也就是在此时,白居易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直流传至今,被后人广为传诵。

此次遭贬之后,白居易也曾几次返回到京城,就任过几任的朝廷大官。在唐穆宗继位之后,就因爱惜他的才华,把白居易召回京城先后担任过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等。但是当时朝中非常混乱,大臣之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而唐穆宗政治荒怠,听不进任何劝谏。在这种情况下,白居易请求外放,先后出任了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并在晚年的时候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相对早年,晚年的白居易为官消极多了。在当时朝政十分混乱的背景下,白居易的正直性格使得他不可能有所作为。最终,白居易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创作诗歌当中。白居易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八百多首诗,是我国文学宝库里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除了白居易留下的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之外,他身上的那种不畏强权,敢于揭露丑恶现象的正直性格,也为后人所敬仰和称颂。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十七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节选。

2、第一位著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3、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

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节选。

注:蔡文姬,名琰,字文姬。

博学有才,通音律,据称能用听力迅速判断古琴的第几根琴弦断掉,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

4、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

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细雨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筏。

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陶渊明。

5、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诗人: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

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一个人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老舍。

7、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

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

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

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8、我国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繁星·春水》。

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寄小读者》。

1、第一部按义类编排来解释词义的综合性辞书:《尔雅》。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不荣而实者谓之秀,

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尔雅》。

2、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曲尽法度,

而妙在法度之外。

——《永乐大典》。

3、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

4、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领人编著)。

注:《昭明文选》李善注六十卷《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5、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思”者,上为“田”,下为“心”,“心之田”;“想”者,上为“相”,下为“心”,“心之相”。

思想如何,你对事物的判断就如何。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境由心造,相由心生”。

——《说文解字》。

6、第一部系统讨论文学创作问题的专著:《文赋》(西晋·陆机)。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陆机《文赋》。

7、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天演论》(严复译赫胥黎)。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天演论》。

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三国魏·曹丕)。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曹丕《典论论文》。

9、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昭昭若日月之明,

离离如星辰之行。

——刘勰《文心雕龙》。

10、第一部专门论诗的著作:《诗品》(南朝梁·钟嵘)。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钟嵘《诗品》。

1、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司马迁《史记》。

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吃一堑,

长一智。

——《春秋》。

3、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何谓君子?何谓小人?

德大于才便是君子,

才大于德便是小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4、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

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国语》。

5、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东汉·班固)。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班固《汉书》。

注:《汉书》又名《前汉书》,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全书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

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

1、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节选。

注:《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2、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节选。

3、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包身工》节选。

4、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

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

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

穷人多来富人少;。

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

那块地不属财主家?

一九二九年雨水少,

庄稼就象炭火烤。

——《王贵与李香香》节选。

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论语》。

注:《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2、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战国策》(西汉·刘向)。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尽;。

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

3、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晏子春秋》。

4、第一部笔记体科普作品:《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

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

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

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梦溪笔谈》节选。

注:《梦溪笔谈》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5、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山海经》节选。

6、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宁为兰摧玉折,

不作萧敷艾荣。

——刘义庆《世说新语》。

7、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晋·干宝)。

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主要搜集了各种民间关于鬼怪、奇迹、神异以及神仙方士的传说,也有采自正史中记载的祥瑞、异变等情况。

8、第一部最大的小说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等)。

注: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

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9、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明·吴承恩)。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

10、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注:《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贪腐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11、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书痴者文必工,

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聊斋志异》。

12、第一篇短篇小说(新文学史上):《狂人日记》(鲁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节选。

文学之星申请书汇总篇十八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现代文学论文,请参考!

关键词:语言教学实践性知识性语言风格。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作用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反之亦然。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策略的探讨与改善,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一、加强语言的训练。

加强语言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必须走出课堂。课堂毕竟是个小天地,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在课外。我们还必须积极认真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除了指导他们在课外广泛涉猎,多读名篇、时文报刊,勤于动笔,多做笔记外,还要适当地组织开展一些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语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影视评论、出墙报及手抄报、开设语言规范化知识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把培养语言能力这一任务延伸到与学生广泛接触的日常生活的土壤中去,让学生处处耳濡目染,处处受到有关语言知识和培养教育。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二、注意语言的风格。

1.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理由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2.言之有物,论之有实。“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4.言之有启,循循善诱。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理由,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理由,让学生带着理由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5.言之有韵,抑扬顿挫。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三、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加强课文在读写听说方面的语言练习。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语言教学是它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教学是它的必要任务。对课文练习来说,必须体现这些方面的任务,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进行语言练习,同时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还要从练习中学习思想、文学和知识。明确了课文练习的基本要求以及与其他方面要求的关系,整套课本的练习就应当牢牢掌握住这个基本要求,切实加强语言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决定练习质量和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由‘四美’:音美,要讲普通话;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