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陕西古村落乡愁文案范文 古村落的文案(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4 11:06:13 页码:7
陕西古村落乡愁文案范文 古村落的文案(五篇)
2023-01-14 11:06:13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写陕西古村落乡愁文案范文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从上游滚滚而来的黄河,看上去并不想承受汹涌之类的赞美,巨大的传送带一般的平缓运行,淹人轰隆隆的壶口处鸣响里,几乎是无声无息,只有在视觉中,水移动得让人眼晕。但水的力量在壶口充分地体现出来,400米宽的河面,突然漏斗一样被束成不足50米的一柱,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径直地砸向30米深的石槽中,真是“天下黄河一壶收”了。

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东48公里的大峡谷中,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壶口乡境,河东与山西省吉县相接。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xx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壶口之名,得来已久。《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即因此而得名。《古今图书集成》谓:“山西崖之脚,尽受黄河之水,倾泻奔放,自上而下, 势如投壶。”传说壶口是大禹凿石导水处,故《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

壶口瀑布是一个移动的瀑布。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紧连着孟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820xx年成节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1000步(合1660米),而现在的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3000米处,时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侵蚀下,每年大约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壶口瀑布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在这砂石河床上冲开了一条深约60米,宽约30~40米的龙槽,所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壶口瀑布落差约30米,宽度最大时可达干余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滚滚洪流,到这里急速收敛,注人深潭,声似雷鸣,数公里外都可以听到;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每当夏秋之季,彩虹贯于晴空,分外秀丽。其声、其势、其景,可以用“壮、秀、奇”来概括,使人不能不为之陶醉。

壶口瀑布的宽度和高度都不算大,值得人们惊讶的是其流量却相当可观。在冬季枯水期,流量最少时仅150~300立方米/秒,这时河面冰封,细流涓涓,给人以俊美之感;4月初,一且冰河解冻,流量骤增至l000立方米/秒以上,最高时达8000立方米/秒,这时,巨流夹着大量冰块冲击而下,如狮吼虎啸,惊天动地;到夏季,流量增至l000~20xx立方米/秒之间,这肘,由于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样直射苍弯,刹那间,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细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雾,偶又显七色彩虹;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流量剧增到3000立方米/秒以上,全部瀑布连成一片,这时洪波怒号,激流翻腾,声如奔雷,景象极为壮观。

由于自然生态的原因,黄河水色黄浊,与周围高原峡谷的环境色彩构成和谐的自然美。黄河岸线曲折,河面形态开合多变,枯水期、常水期和丰水期水量不同,又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黄河穿行于秦晋峡谷之中,被两侧陡崖石岸所束缚,激发出迥异中原河道的壮丽景色,那“不放黄河走,层层锁石门,架空崩雪浪,夺滥战乾坤”的豪迈气势,给人以人定胜天的强烈感受。

黄河壶口瀑布以其特有的侵蚀型、潜伏式瀑布罕见于世界瀑布景观之林,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遗迹清晰,规模宏大,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在这里,河谷地貌有:壶口瀑布、槽谷(秦晋峡谷、十里龙槽)、河心岛(孟门离堆山)、涡穴、水蚀凹痕、侧蚀洞穴、陡壁跌水、漏斗;差异冲蚀现象、河蚀地貌有:悬谷、支流谷底冲沟、潜蚀线沟;重力侵蚀地貌有:滑坡、崩塌、泻溜、方山地貌等。其他类型的地层剖面、虫迹化石、植物化石、节理、龟裂纹、侵蚀台地、沉积构造等地质遗迹更是稀有。因此,20xx年,壶口瀑布正式进入国家地质公园的行列。

壶口风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神奇壮丽,变幻多姿,可以概括为“壶口十大景”。

第一景叫天河悬流:黄河水在壶口跌宕而下,落差达40米,形成横崖千尺,悬水奔流,山飞海立,风雨迷离,惊天动地的河瀑奇观。

第二景叫冰瀑银川:冬季,冰封雪冻,瀑布挂满冰凌,银装素裹,别有情趣,春季,黄河解冻,冰凌崩落,冰块小者如牛,大者如屋,声若山崩地裂,异常壮观。

第三景叫黄河惊雷:宜川民谚道:“一里壶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倾注一壶,万钧之力激 起撼天惊雷,数里之外即可听劲隆隆吼声。艺术家们则称之“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如果把壶口瀑布喻为黄河的心脏,那么这涛声便是它的心音。

第四景叫彩虹飞渡:每逢日出时分,壶口上空便有彩虹飞架,五彩斑澜,仿佛仙桥。古人诗咏“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无雨挂长虹”。

第五景叫壶底生烟:飞瀑直下,激起团团水雾,如同壶底生出的黄色烟雾。古诗云:“收来一壶水,放出半天云。”

第六景叫十里龙槽:传说大禹治水时,曾有神龙相助,劈出一道石槽,疏导洪水,就形成了今日的“十里龙槽”。由于瀑布水流巨大的冲刷力,在坚固的岩上冲出一道狭长石沟,日久天长竟达5公里。

第七景叫卧镇狂流: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的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其实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口”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锈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民间传说其为神石,水涨石长,终不能灭,颇具灵性。

第八景叫孟门夜月:传说古代有位州官奉调人京,那时陆路尚不发达,他只好乘船沿黄河而下。船到孟门山下,天已黄昏,就靠岸停泊。晚上,他登上孟门山,观赏这黄河小岛上的夜景,只见明月高悬,映入河中,虚虚实实,分外好看。他在山上踏月观景,情趣盎然,便吟出“山随波影动,月照浪花浮”的诗句。回船人睡后,又梦见了明月入舟。次日早起幕僚为他圆梦,其中有一人说:“孟门乃龙门之上口,梦月入舟为鲤鱼跃龙门之吉兆。”后来,这位州官果然应验升迁。据说,巨石上的四个大字,就是由他亲笔书写,命人刻上去的。因此,民间还把这个孟门山叫做梦梦山。

第九景叫石窝宝镜:在壶口两边石岸上,分布无数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窝。石窝是由河水长期冲击石岸,盘旋琢磨河床凹处而成,所以多呈圆形,由此可见自然的造化之力。民间相传,这些石窝乃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马蹄踪,故又称“石臼仙踪”。其实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千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明代有人做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门开宝镜,嫣娥向晚理残妆。”

第十景叫旱地行船:是壶口地区独有的航运方式,晋陕峡谷航运不便,到壶口卸下货物,空船上岸,陆上行舟数里,过壶口后,船再人水载货,下行到禹门口连货带船一起卖掉,船工由陆路返回上游。

面对这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和多种奇特幻景,大家一定会对伟大的黄河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增添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音乐家洗星海,就是在这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新中国建立后,不少文艺工作者将它摄人电影、电视镜头,搬上银幕,借以反映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站在壶口瀑布的边上,有一种冲动也油然而生。您看,浊黄而巨大的水浪冲天而起,升腾出不散的白色雾云,两岸是水雕出的沟壑,一律的深褐色石板,重重叠叠似讲述一个久远的惊悸。从瀑顶向下层层跌下浊黄的河水,如卷动的绸缎,缎面上的镂刻是高速舰艇在鲜花盛开的花海中行进时,背后卷起的花的涟漪。那是雄浑的造型,展现出非凡的壮美。在这样的水面前,人类的目光像面对无垠的大海,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我们就只管无数次地在岸边徘徊。谁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的衣服都变得湿漉漉了。是水雾不倦地、湿润地留在人们的脸上、身上,而飞落壶口的河水却一兴钻进窄而深的“十里龙槽”,在重叠的石壁里,竟几乎成了一条暗涌。我们的那么宽阔、奔腾的黄河,就这样急匆匆地走远了。

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为了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投巨资改善了壶口的旅游基础设施,增设了孟门山大禹治水塑像、八角望龙亭、黄河转九曲、夜观壶口等游览项目,最近又在筹建直升机游览项目。重建了道路,并对道旁进行了绿化,梨园、苹果园比比皆是,新修了三星级标准的观瀑舫大酒店。住在宽敞明亮的房间,听着瀑布的涛声,品着黄河大鲤鱼,喝着甘泉美酒,再来吼一段陕北信天游,简直使人有如临仙境的感受。

壶口瀑布以其深广的哲理内涵,吸引着炎黄子孙。人们视其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精神象征,称之为“民族魂”,不少健儿在此搏击洪流,扬我国威,创造了一 个个中华之最:

1987年9月,黄河漂流探险队员壬来安乘坐由40个汽车轮胎缠结成的密封舱,顺瀑布而下,揭开了人类在壶口体育探险的序幕,人称“黄河第一漂”。其后,天津勇士张志强在黄河大桥跳悬索,人称“中华第一跳”。

1996年8月,河南冯九山横跨壶口走钢缆,创下高空走钢缆最长的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誉为“华夏第一走”。

1997年6月1日,为迎接 香港回归,“亚洲第一飞人” 柯受良驾车飞越壶口,创下世界跨度最大的飞车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第一飞”,现场的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冠名巨幅广告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同时创造了另一项新的世界之最。

1999年6月20日,山西吉县青年农民朱朝辉骑摩托车飞越壶口,又创下了新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和壶口瀑布的惊世气魄相得益彰,是对养育我们的母亲河的最好的回报。

如何写陕西古村落乡愁文案范文二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华山观光旅游!今天由我给大家做导游服务,让我们一同愉快的度过华山之旅。

华山地处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北临渭水、黄河、东出潼关就是河南盛山西盛是一个鸡鸣三省之地,西有古都西安、东有古都洛阳,物华天宝。

自古以来就是出帝王,出文人的“人杰地灵”之都。

华山是秦岭山脉东部的一个支脉,早在七亿年前就已经形成,自古称“西岳”,它横空出世,挺拔峻峭,雄伟壮观。

五座主峰高耸云表,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神采飞扬,灿烂奇目。

五座主峰分别称为东峰(朝阳峰)、西峰(莲花峰)、南峰(落雁峰)、北峰(云台峰)、中峰(玉女峰)其中,南峰最高,海拔2160.5米,北峰最低,海拔1614.7米。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华山“远而望之,又若花状”。

在古汉语中,“花”“华”通用,故而称作华山。

据清代学者顾炎武先生考证,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曾活动在华山和山西夏县一带黄河流域,所以中华民族以称华夏子孙。

固而“中华”之“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华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可以这么说,黄河是母亲河,华山是父亲山。

华山是如何形成的?先来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处处有人神相助,当黄河之水引出龙门,来到潼关时,又被两座高山挡住去路,大禹不禁叹息起来,巨灵大神在天庭听到大禹的叹气,立即腾云驾雾来到大禹身边,表示愿助他一臂之力。

只见巨灵大神紧抓住南面一座山的山顶,山瞬间被掰裂成两半,然后顺势用脚又蹬开了北面那座山,黄河水趁势从这裂口中流了过去。

这南面分成两半的山,高的一半就是华山,低的一半就是太华山。

李白有诗云“巨灵咆哮掰两山,洪波奔流射东海”。

现代科学家这样认为:华山是由于几千万年前秦岭和渭河平原交界地带断裂,引起南北两侧层带的错动,内部岩层受到巨大的横压力而形成的陡峭的山势。

华山的奇和险闻名于世。

华山有“五大奇观”,这就是“奇石”、“奇树”、“奇水”、“奇洞”、“奇路”。

华山石奇,因为这座山就是有一块完整的花岗岩石经过地壳运动和风雨剥蚀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景致;华山树奇,因为许多古老而粗壮的松树或生长在石缝里,或生长在悬崖上,不屈不挠,茁壮顽强。

而且许多树或象兄第,或象姐妹,或象夫妻,表现出了极高内涵的人文精神。

还有“奇洞”、“奇水”、“奇路”,到山上我会给大家一一介绍。

我们的第一个考验便是有华山一线天之称的千尺幢,该处于石槽中开道直上,两旁铁索垂挂,犹若天梯,游人至此仰望蓝天一线,俯视巨壑深渊。

而第二个考验就是百尺峡,峡长百余尺,峡谷仅容一人通过。

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且有悬石,摇摇欲坠,令人心惊胆颤。

接下来过仙人桥?,可以喘口气了。

而下一个挑战是险路“老君犁沟”,传说是太上老君牵来自己的青牛,在这个陡壁处犁出的一条小路。

走完“老君犁沟”,就登上了海拔1500多米的北峰。

这里四面悬崖绝壁,恰如一座平台,因而又叫云台峰。

浏览完北峰后,大家吃点东西补充体力,然后继续向前进,胜利就在前面了!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来到了金锁关,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金锁关后则无路可通。

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

过了金锁关,我们就向西峰前进。

西峰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

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

西北绝崖千丈,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

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顺着屈岭而过,我们就来到了南峰,也称落雁峰,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

落雁峰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

看,胜利就已经在我们手里了。

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

会当临绝顶之感便向我们袭来,试想还有什么烦恼呢?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现在我们来体验体验华山之最险的长空栈道,在垂直的崖壁上凿洞、插楔,铺板搭制而成的。

当地有句民谚,“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

不过,游客可以系着保险绳去体验华山这最险的地方。

当你走在凌空铺设的木板上,谷中的山风吹着衣角来回扇动,使你有一种像飞起来的感觉,或许还有一种成仙的感觉,不过小陆已经体验多次还尚未成仙。

体验完那惊险的长空栈道后,我们就可以省省体力了,因为我们准备走下坡向东峰走去。

来到朝阳台后,我们就差不多浏览完华山了,返回到北峰后,我们可以选择走智取华山路下山,也可以选择坐缆车下山,下山后我们就会乘坐大巴出山。

好了,我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各位游客一定注意脚下安全!祝大家参观愉快!

如何写陕西古村落乡愁文案范文三

1、中国原生藏獒文化园

獒犬世界级珍稀犬种之一,根据地域分布不同,中国獒犬分为西藏獒、青海獒、西夏獒、蒙古獒、甘肃獒,獒的寿命一般为15—20___年,是杂食性动物。

獒主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寻觅,将正濒临灭绝的原生獒犬汇集至宁夏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了千亩地域的中国原生獒展示基地,供人们了解观赏原生獒,使中国獒犬的珍贵品种得到保护。

2、康熙渡黄河

黄沙古渡自古以来是宁夏水运的重要港口。清代康熙皇帝于1697年亲征葛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征集船只103艘,康熙及随从从陆路来宁夏,返京时则从黄沙古渡走水路,共用船只101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康熙途中作诗《渡黄河》:

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

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以此描述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3、黄河渔村

黄河渔村是黄河边上最古老的一处民居,已存在了上千年。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期间,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渡黄河时曾在此小憩。景区现存的黄河渔村是宁夏黄沙古渡生态建设有限公司20___年重建。

4、黄沙古渡黄河楼

黄沙古渡黄河楼位于景区黄河边,是黄河边上一处古老的建筑。相传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时期,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在此渡黄河时都曾经登楼品茶观黄河。

5、黄河祭台

明末清初,由于黄河堤防失修,决溢频繁,运河航运也常受阻塞。康熙皇帝除加紧治河外,他自己也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为了掌握黄河的第一手情况,他曾几次亲赴现场考察。他乘船调查过下游的孟津、徐州、宿迁、邳州、桃源和清口等地,又亲自到中游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视察。还从黄沙古渡扬帆黄河中游,历时二十二天,航程数千里。“所至之处,无不详视”。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二月, 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时来到宁夏黄沙古渡,举行了大型的祭祀黄河仪式。传说这里就是康熙帝当年祭祀黄河时的祭台所在地。

如何写陕西古村落乡愁文案范文四

1、中国原生藏獒文化园

獒犬世界级珍稀犬种之一,根据地域分布不同,中国獒犬分为西藏獒、青海獒、西夏獒、蒙古獒、甘肃獒,獒的寿命一般为15—20xx年,是杂食性动物。

獒主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寻觅,将正濒临灭绝的原生獒犬汇集至宁夏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了千亩地域的中国原生獒展示基地,供人们了解观赏原生獒,使中国獒犬的珍贵品种得到保护。

2、康熙渡黄河

黄沙古渡自古以来是宁夏水运的重要港口。清代康熙皇帝于1697年亲征葛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征集船只103艘,康熙及随从从陆路来宁夏,返京时则从黄沙古渡走水路,共用船只101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康熙途中作诗《渡黄河》:

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

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以此描述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3、黄河渔村

黄河渔村是黄河边上最古老的一处民居,已存在了上千年。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期间,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渡黄河时曾在此小憩。景区现存的黄河渔村是宁夏黄沙古渡生态建设有限公司20xx年重建。

4、黄沙古渡黄河楼

黄沙古渡黄河楼位于景区黄河边,是黄河边上一处古老的建筑。相传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时期,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在此渡黄河时都曾经登楼品茶观黄河。

5、黄河祭台

明末清初,由于黄河堤防失修,决溢频繁,运河航运也常受阻塞。康熙皇帝除加紧治河外,他自己也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为了掌握黄河的第一手情况,他曾几次亲赴现场考察。他乘船调查过下游的孟津、徐州、宿迁、邳州、桃源和清口等地,又亲自到中游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视察。还从黄沙古渡扬帆黄河中游,历时二十二天,航程数千里。“所至之处,无不详视”。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二月, 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时来到宁夏黄沙古渡,举行了大型的祭祀黄河仪式。传说这里就是康熙帝当年祭祀黄河时的祭台所在地。

6、宁河台

宁河台是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黄沙古渡)畅通无阻而修筑的戍台。台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厢房。台外有一道城墙, 周长90余丈,高2.4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当时宁夏地处边防前沿,属明代“九边”之一,《中路宁河台记》指出:“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这说明了黄沙古渡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性。前人曾对黄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流排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 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景色的塞外风光。朱元漳第16子,庆靖王朱栴,曾作《黄沙古渡》描述这里的塞外景色:

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

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

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

诗中“帝阙”指明都北京;“咸秦”即咸阳、秦中,也是陕西的关中。这首诗不仅描绘黄沙古渡的壮丽景色,而且还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7、月牙湖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和亲,在黄沙古渡,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心中不胜凄凉。渡过黄河,感觉离长安更远了。临行前,昭君下定决心,一路上绝不回头,可刚一渡过黄河,心中对远方父母的思念猛然涌上心头。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回头望着家乡的方向痴痴发呆,不知不觉泪水滑过脸宠,滴落在河岸的沙地上。昭君走后,她的泪水化作一汪湖水,形似月牙,人们称之为“月牙湖”。宁夏月牙湖乡的地名便由此而来。月牙湖不仅孕育了昭君留下的树种茁壮成长,还为周边的动物提供了饮用水源,由于风沙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月牙湖边昭君种下的树也被砍伐一空,月牙湖水已接近枯竭,只剩下一片月牙状的轮廓和两棵相依为命的枯树,为了纪念这两棵枯树在恶劣环境下还能长相思守的坚强精神,我们把这两棵树称之为“爱情树”。以警示后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是多么重要!大家看到月牙湖旁边还有烽火台、昭君出塞和亲雕塑和昭君纪念馆、塞外浑怀障、情人廊等景观供大家参观游览。

8、浑怀障

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菏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黄沙古渡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

9、老河滩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河滩是黄河改道所形成的千年河滩,景区现在将此处已经打造成为供游客游憩的生态休闲体验区。

10、古渡口

黄沙古渡地处宁蒙交界之处,这一带在秦汉时期是边关重镇,曾建有秦长城和汉峰火台,是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是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官渡,西夏时期叫顺化渡口,所以它已是千年古渡了。相传,秦蒙恬北击凶奴,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和亲,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清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皆由此渡河。建国初期,宁夏黄河水运一度鼎盛,黄沙古渡商贸、军旅往返不绝,是宁夏最繁忙的渡口之一。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没有设计船闸,宁夏水运逐步衰落,黄沙古渡也逐渐失去了昔日马嘶人语夕阳残的繁荣景象,成了千古遗憾,不过有些历史遗迹还依然可见。

11、宁夏民俗博物馆

黄沙古渡民俗博物馆是以抢救、保护、收藏、展示西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民间民俗物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博物馆。坐落在黄沙古渡旅游景区内,占地面积120xx㎡,其中展厅面积2300㎡,共计26个展厅。馆内共分幸福年代、生产、生活、农具、石器、铜器、灯具、木雕、工匠制造、皮影、年画、剪纸、绣品、泥塑、毛文化等展厅。馆内藏品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如何写陕西古村落乡愁文案范文五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参观游览骊山风景区。现在,我们从骊山的东大门(史称昭阳门)入园,首先大家看到的是骊山胜迹图,先了解一下骊山的概况。骊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拔1302米,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3.7公里,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从地质角度来讲,骊山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经运动时期呈整体上升,形成北高南低的断块。在陕西境内,骊山险峻不及华山,绵亘不如太白,徒峭不如龙门,但却以“秀”而闻名于世,因此又名绣岭,今天人们习惯上把骊山分为东,西绣岭,西绣岭上主要分布有烽火台、长生殿遗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谏亭、三元洞等景点,东绣岭主要分布有上善湖,七夕桥,上德苑,达摩洞,举火楼、石瓮寺、石瓮瀑布、鸡上架、遇仙桥、秤砣石等景点。胜迹图下面的这些浮雕造型表现的分别是女娲补天、长生殿盟誓、遇仙桥、秦始皇戏神女、张骞出使西域等骊山传说。了解了骊山大概情况后,请大家拾级而上,我们边走边聊,去仔细体味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独特的韵味。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这是著名学者、诗人郭沫若先生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恰当而准确的概括。

首先来到兵谏园。兵谏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65周年,弘扬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建。园内展出有与西安事变有关的飞机、火炮、汽车、装甲车等兵器。西安事变浮雕再现了西安事变的历史过程,是迄今唯一全面反映西安事变史实的浮雕,于xx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68周年时对外开放,成为我们回顾历史的生动教材。(兵谏园及西安事变浮雕简介附后)

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是记载“西安事变”这段特殊历史的重要景点——兵谏亭.1936年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一阵枪声中,神色惊慌的蒋介石从华清池后门经这条路向后山逃跑,50岁的蒋介石在慌忙的奔跑中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石缝里,扭伤了脚,于是他只能顺势藏在石缝中,听天由命了。当然蒋委员长没有我们今天这么悠闲,大家可以想想看,寒冬腊月,近50的蒋介石,身披睡衣,脚踩拖鞋,惊慌失措是何等的狼狈。这个石缝今天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并且加修了防护铁链,以确保游客安全,这块有花纹的大石头,就是“虎斑石”,关于这块石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眼前这座石亭就是著名的兵谏亭了。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玲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是临潼最早的钢筋水泥建筑物,同时,王耀武、陈诚、卫立煌等人在岩上题有“艰苦卓绝”等词,后被铣刷,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适应统战工作需要,再次易名为“兵谏亭”,并用蓝田美玉制成匾额悬于其上。

下一个景点是晚照亭,大家都知道“骊山晚照”是“关中八景”之一,这座重檐钻尖顶方亭就是取“骊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从这里可鸟瞰华清池、东花园、临潼全景和渭水。据记载,每当雨过天晴,云开雾散,骊山似一匹青色的骏马,青翠欲滴,清晰可见,在落日的映照下似披上了一层迷人的桔红色,更显得流光溢彩,妩媚动人,有缘人才得一见。关于骊山晚照有二首诗最为著名,一首是明代诗人刘储秀所写,“由来骊山多奇峰,一望岚光翠且重。复此斜阳相映处,红云朵朵照芙蓉。”另一首是清代名士朱集义所写,“幽王遗没旧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入暮晴霞红一片,疑是烽火自西来。”现在,我们只能从这些诗文的意境中去体味骊山晚照的辉煌。大家可以随意留览一下,借此机会,我向各位介绍一下临潼的历史。临潼位于关中平原中部,西距古都西安30公里,面积890平方公里,人口65万。元代以前渭河南北分两县,南为骊戎(这也是骊山的由来),北宋时因骊戎东临临河,西临潼河,两水环绕入渭河,故改为临潼县,(1997年6月30日撤县设区)。临潼自古是一个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目前临潼的文物区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以姜寨遗址为代表的始前文化区,二是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化区,三是以华清池为代表的唐文化区,所以当地人无不自豪地说,在临潼每一脚踩下去都是秦砖汉瓦,今天的临潼人也在为把临潼发展成一个旅游名城而努力。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并蒂皂角树,是由杨贵妃与唐玄宗在长生殿前亲手种下的,是他们凄美爱情的永恒见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被传为千古佳话。

坐落在骊山第二峰的老母殿是为了纪念传说中中华民族创始人女娲而建的,相传女娲“抟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功高,后世人尊她为“骊山老母”,她死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据载,女娲本为骊山附近一名杰出的氏族首领,每当农历六月十三日,四方群众携床单干粮,夜宿骊山,祭祀老母,这个风俗沿续至今,称为“单子会”,并逐渐成为一种附近居民的欢乐节,庙会期间,寺前庙后,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这里也是骊山又一个最佳观景点,从这儿远眺,重山叠障,苍翠欲滴,不觉使人神清气爽。

大家眼前的这座大殿即是老君殿了。老君殿始建于唐代。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为道教始祖,认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认作先人,上了封号,相传唐玄宗游幸华清宫时,两次在此梦到老君降临阁内,因此称为“降圣阁”又称“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着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儿的杰作,玉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丰富想象力,后经“安史之乱”,华清宫被焚,这精美的石雕艺术品的正身和莲花座均被烧裂,双手被道人盗走,其后,刻木手嵌于腕下,现玉像保存在陕西省博物馆。

明圣宫位于老母殿南侧,始建于1992年,是中国台湾著名爱国人士颜武雄等人为报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资修建的一座大型道教观。明圣宫占地面积60余亩,共有殿堂房屋300余家。明圣宫是我国现代少有的大型纯木古建筑群,是西北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

鸟语林坐落在西绣岭,占地面积50余亩,网内空间100多万立方米,充分利用原有峡谷地带,使涧、溪、瀑、潭、池巧妙地串成一体,自然流畅,碧

水长流,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给人以回归自然,世外桃源之感。园内存养有上百种近十万只珍禽异鸟,有朱鹮、鸵鸟、白鹭、富贵鸟、代胜、大雁、七彩小鸟、美国落地王鸽等。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公司在xx年修建的一个储水量为两千立方米的人工湖,叫做上善湖,它既是一个景观湖,又保证园区内的卫生用水以及园内树木的绿化灌溉。这个名字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说,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老子用水性来形容品德高尚的人,他认为做人要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之相争,即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在这里湖与老君殿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置身于此,你的心灵也会受到洗礼。

“无限风光在险峰”,沿着这条气势宏伟的台阶路,我们还可以沿途欣赏到骊山东绣岭秀丽的自然风光。现在我们已登上骊山最高峰烽火台了,在这一段路途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这里的树干都是扭曲的,我们叫它拧拧柏。关于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烽火台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设施,相传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开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的狼狈样,果真“扑嗤”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775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却无人来救,西周至此灭亡了,从而留下了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眼前这座烽火台,是1985年在烽火台遗址上用精制的仿古砖修筑起来的,高约13米,底座10米见方,顶端有一个观景方亭,游人可沿内壁楼梯盘旋而上,如果有兴趣,大家可登台顶而四望,临潼景区可尽收眼底,你自然会有一番好心境。顺便告诉各位,这烽火台还真的启用过,时间是1990年西安临潼第一届石榴节,而且用的是真的狼粪点燃,是从动物园中收集的。但却不是用来报警,而是供游客们进行观览,在笑声中记取这千年古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