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湖北双创项目申报书范文怎么写 双创项目申请书(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4 11:10:21 页码:7
湖北双创项目申报书范文怎么写 双创项目申请书(2篇)
2023-01-14 11:10:21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湖北双创项目申报书范文怎么写一

今天我们将参观著名的荆州古城。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一提起荆州,您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失荆州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千百年来,到荆州古城探询三国历史烟云陈迹的凭吊者、访古者、探幽者络绎不绝。作为大家的实地导游,我很荣幸能够借这样一个机会把荆州古城逾两千年来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画卷展现给大家。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荆州城东门外,大家面前的这条几十米宽的河流就是护城河,在打仗之时,它是抵御敌人攻城的一道天然屏障,而如今在这条河上,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入城之前,首先请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荆州古城的历史背景。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也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时,以荆州古城为中心的荆州市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回顾荆州的历史,可以说与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紧密相连。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部落合并统一华夏后,“割地布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荆州即为这古老的九州之一。

“荆州”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典籍《尚书?禹贡》中的“荆及衡阳惟荆州”,当时荆州的区域面积是很大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便是兴起于荆州域内。据史料记载,周庄王八年(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将都城迁往今天荆州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楚国在此建都长达420xx年,前后经历了二十个国王,创造了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辉映 并重,并可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相传楚成王(公元前671至520xx年)在位时,为了毕览长江胜景,在荆州城区营建了“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娥眉”的诸宫和宫船码头,这诸宫和宫船码头就是今天荆州城的雏形。秦昭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国,占领了江汉之间的地域,秦随即在楚都设南郡,为当时全国三十六郡之一。后来,秦又在今天荆州城的地方设立江陵县,“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称“江陵”。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建立荆州刺史部,为全国为十三州之一,从此,荆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自秦汉以后,荆州成为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一直是州、郡一级治所,有的朝代还曾在此建都立国。三国时,这里是争霸的要津,孙刘联合在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刘备遂于次年向孙权借得荆州,并以此为根基迅速发展蜀国势力。此后,东晋末年的安帝,南朝时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时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王)建都,长达100余年。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宋朝建立后,于此置江陵府。元初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明初又改设荆州府。清代则沿用明朝制度。民国时,荆州属湖北省第四行政都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荆州城是湖北省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和江陵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1994年,原荆州地区和沙市市合并成立荆沙市,1997年更名为荆州市,荆州城为荆州市六县市二区的荆州区所在地。

荆州城地处天下之中,江湖之会,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曾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汉代以耿直忠烈闻名的宰相李固,三国名将关羽、周瑜、吕蒙、陆逊,晋代文武双全的大司马陶侃都曾镇守过荆州;晋代诗人谢灵运、鲍照,唐代开明宰相张九龄、张柬之,大文学家韩愈、元稹以及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等著名历史人物,也都曾在荆州担任过大小不同的职务。此外,历代的许多次重大农民起义,也都把荆州作为重要的攻夺目标,如西汉末年的王匡、王凤,唐末的黄巢,元末的陈友谅,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都曾攻占过荆州城。

除了是军事要地,古代荆州城的经济与文化也是非常活跃和繁荣的。由于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西汉时期,它已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名列南方五郡之首。南北朝时,便成为“长江中游第一城”,与下游著名的商业城市扬州齐名,史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虽然在西魏时期曾一度毁于战难,但到中唐又逐渐恢复繁华且其规模约十倍于以前,所以荆州城在当时被定位“陪都”,与长安、洛阳并称。

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是“钟鸣楚天”的音乐、舞蹈之邦,享有“惟楚有才”的盛誉。千百年来,这里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孕育有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宋代“小万卷”朱昴等一大批江陵才子。在政坛,从荆州走出的宰相有唐代刘洎、段文昌和“一门三相”的岑之本、岑长清、岑羲祖孙三代,最为著名的是明代宰相张居正,他力主革除弊政,发展经济,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后人所崇敬。同时,荆州城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吸引了历代众多知名文人志士前来观光游览、咏诗会友,汉代的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王粲、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宋代的苏轼、陆游及明清的袁宏道、王士祯等都曾游历过荆州城,并留下大量的诗文佳作,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李白《下江陵》一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绝句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对荆州古城的过去一定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来看看现在的荆州城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请大家紧跟着我沿着右边的人行道上城,左边是马道,如果您留意的话,就会发现砌成马道的砖上刻有文字,这就是荆州古城墙上极为珍贵的铭文砖,又叫文字砖,它们记载了历代修建荆州城墙的漫长历史过程,反映了荆州所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变迁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传在汉代荆州就筑有正规的城墙,后经蜀将关羽、东吴守将朱然和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梁元帝等12次维修扩建,使荆州城更加坚实壮阔,但这都是土城墙。据史料记载,荆州最初的砖城墙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出于割据荆州自立为王的目的,于公元920xx年动用十几万军民大修荆州砖城墙,筑城的砖不够,就下令四处挖取墓砖,方圆五十里内的坟墓尽遭挖掘。据说城墙筑成后,每到深夜,墙上便游荡出无数的磷光,看上去像“鬼火”,令人毛骨悚然。北宋末年,因“靖康”战火焚烧,城墙大毁。到了南宋时,荆州安抚史赵雄为了加强荆州防御,上奏淳熙皇帝准许,于公元1187年大兴土木,在11个月的时间内重修起砖城墙,还在城墙上建造战楼一千余间,这次筑城的砖为政府下令烧制的“专用城砖”,砖上有责任铭文,但没有年号记载。后来,元兵攻占荆州城,忽必烈下令将城墙全部拆除。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再次依旧基修复,并在城周开掘护城河。明末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荆州城后,城墙又被愤怒的义军所拆除。直至清顺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第三次在旧基上筑起城墙,这就是留存至今的荆州古城墙。城池构筑十分坚牢,为了防止城墙因水侵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垒砌,墙面均用石灰糯米浆灌缝,尽管曾遭三毁三建,且历经三百多个春秋寒暑,该城墙依然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和当地政府对荆州古城进行了重点保护,对荆州城及周边环境加以改造、整治、修缮和扩建,修建了内环道和外环道,疏通治理了护城河,在东门外和新北门分别建起了凤凰广场和天问广场,使荆州古城更加美丽、雄伟、壮观,这就是各位今天看到的荆州撑老而新鲜的面孔。

另外,据专家考证指出,到目前为止,荆州城墙上发现最早的、有年号的文字砖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砖比新华社报道的、在万里长城上发现的万历年间的文字砖要早220xx年。更令人称奇的是,从文字砖上记载得知,这些砖不仅仅出自江汉平原,还有的来自省内其他地方及省外的湖南、陕西、江西等地,由此可见当时筑长程之巨大。古代筑城,还体现出一种质量管理的思想,历代建筑或维修城墙所留下的或详或简的责任铭文,实际上都是一种公开的责任状。从城砖上文字记载的内容看,是十分细致严格的,除了记录有制砖的时间和地点外,还有关于监造人、制砖人、烧窑人、制砖费用、承担者姓名和具体负责的地方官员的详细铭文。可见在当时修筑荆州城墙时采取了“全民动员、上下动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做法。荆州之所以在古代一直被誉为“铁打的荆州”,与这种“责任制”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从先贤那里学习和借鉴的。

大家仔细的观察这些文字砖,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在文字刻法上,既有阴刻,也有阳刻,还有阴阳兼刻;在书法字体上,既有行书,也有楷书;在字的写法上,则既有繁体字,又有简化字。因此,这些文字砖还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现在,我们登上了东门城楼,凭栏远眺,遥想关羽当年,朱颜长髯,手握青龙偃月刀,您是否也壮心勃发,能够体验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呢?

从空中鸟瞰,荆州城墙就像一条游龙绵亘在水泊湖沼之中,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整个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周长10.5公里,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高8.83米,顶面宽3至5米不等,底座宽10米左右。城墙上建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以及藏兵洞4个。这些都逝代战争防御进攻的工具。

荆州古巢建有六座城门,东北各两座,西南各一座。东门名叫寅宾门,小东门名叫门,大北门名叫拱极门,又名柳门,小北门名叫远安门,南门名叫南纪门,西门名叫安澜门。每座城门的名称都与荆州的地理、历史和习俗有关,如小东门,当年刘备把油江口改为,迎娶孙夫人后乘船回荆州,在此门下舟登岸进荆州城,故名名;又如大北门,古时候城北有通往京都的大道,仕宦迁官调职时,皆出此门,官员友朋送行时,在此折柳相赠,故又称柳门。为什么古人不折桃李,却偏要折柳相赠呢?这可是有来由的,据史书记载,我国自汉代起,亲友临别时折柳相赠渐成习俗,是因“柳”是“留”的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留恋”之意。除小东门之外,其他五座城门均有闾门,为二重门,二门之间有瓮城,二重门各设一个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以防水患。此外,六座城门上原来都建有城门楼,东门城楼叫宾阳楼,小东门城楼叫望江楼,大北门城楼叫景龙楼,小北门城楼叫朝宗楼,南门城楼叫曲江楼,西门城楼叫九阳楼,由于朝代更替,历史变迁,加上战火的破坏,原有的城楼除大北门上的景龙楼为清朝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重修保存至今外,都已不复存在了。我们现在所在的东门宾阳楼,竖家为了发展荆州旅游事业,修缮和保护荆州古城于20世纪80年代拨款仿古重建的。

荆州城内外还零星散落着一些历史遗迹,也是值得大家前往一游的地方,如城内的开元观、玄妙观、铁女寺、文庙、关帝庙,城外的太晖观、关公点将台、张飞一担土等,除了城墙和这些历史遗迹外,在荆州城内再难看到古老的建筑,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随着时间的推进,昔日荆州城内的小街小巷也有宽阔的马路代替,形成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的公路网。为了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在东、南、北三面的城墙上又开凿了适合公交车辆通行的三座新城门,使今天荆州城的城门变为了9座。荆州古城内四处透射着现代气息,商业氛围非常浓郁,大型的商场有荆州商场、荆州百货大楼、荆州华联商厦、荆州楚天大楼等,在这些商场里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如果您想购买一些荆州的土特产品带回家作为纪念或馈赠亲朋,我在此可以如数家珍地把荆州风物介绍给大家,请大家用心听好喽:在聚珍园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饭店里可以买到正宗的江陵八宝饭,在荆州百货大楼里可以买到香酥可口的江陵九黄饼,在荆州丝绸厂里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织锦缎、仿古绸等丝绸产品,在荆州工艺美术厂还可以买到品种各异的仿古漆器……

好了,荆州古城的有关情况就给大家介绍到这儿了。现在给大家一刻钟的时间自由活动,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关于湖北双创项目申报书范文怎么写二

各位贵宾,大家好!欢迎来到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参观游览!

我是您们的导游员(讲解员) ,下面将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并做讲解,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领略这个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神韵和它背后的神奇故事。

在进入陵区游览前,我先就明显陵向大家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与皇后蒋氏的合葬墓,始建于 1519 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早在 1988 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xx 年底,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录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共有 500 多处,中国仅 30 处,属文化遗产的仅 21 处,湖北仅 2 处,即武当山和显陵,全国 32 个省市大部分一处都没有。

我刚才讲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一定是想骂我了,明朝那里有过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说了,你知道的没错,我讲得也没错,不仅明朝没有,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因为中国历史上在编的皇帝的确没有这个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死后被追认皇帝的人,这也是显陵的奇特之处。尽管朱佑元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儿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仅追认为皇帝,而且还为他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为了让显陵的规模超过中国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余年,动用了国库 40 余年的库银,几万名劳力建设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长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显陵,是中国最早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显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年后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充项目列入的,这主要是因为显陵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体现了封建礼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影响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杰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独特之处:其中一陵两冢,为历代帝陵绝无仅有!中国没有,全世界也没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圆形内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绝对没有的。其次,显陵的建筑是利用中国风水理论“陵墓多与山水相称”的原则,将山水作为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布局。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更重要的是,显陵的修筑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之争”的产物。

显陵有这样多的奇特之处都符合联合国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标准,连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让路易先生都感到惊叹,说显陵真是一个“神奇的明显陵”。我不知道,大家游览完显陵后会有什么感想!会有什么的评价!好,各位,现在你们已经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请保持肃静,由我把大家带回到明朝……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块石碑叫“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八个大字,为嘉靖年间宰相严嵩手写,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区,不仅老百姓不能随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谒陵,也必须在此下马,这块碑在当时具有法律作用,违者将受到严惩,同时,它是显陵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各位贵宾,我们面前的这座单檐山式建筑,叫新红门,穿过这座门我们就正式进入陵区了。显陵工程浩大,前后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占地面积 183.13 公顷,相当于 300 个足球场那么大,整个显陵由内外两道城墙环护,大家看,连接这新红门的城墙叫外罗城,墙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长 3600 多米,红墙黄瓦,蜿蜒于山峦起伏中,雄伟壮观,大家所看到的这样大的外罗城当时在建陵的之后,各地官员从全国各地,各州、府、县上至东北。下至云贵,从一砖、一瓦、一石都向这里进献。每一块砖、一块瓦都有完整标明拉来自何处,可见工程之浩大。从空中俯瞰,外罗城为“金瓶”形状,“金瓶”在风水术在中认为不仅能饶气护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圣吉祥。同时蜿蜒的城墙顺山势起伏,避免了建筑外在的生硬感,使之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显陵外罗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创!其后的明清陵寝均沿袭了这一做法。

穿过新红门大家会发现依中国古建筑之规制,所有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为中心在两边展开,而新红门却偏离了中轴线,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带者这个疑问随我继续游览。

在我们的左手边大家看到的这个水塘叫外明塘,因处风水术中外明堂的位置(这个堂是厅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区开阔的空地,要宽阔忌狭窄,宜山长发展之计。外明塘上接陵区九曲河出水,下通沧浪湖入水,它破墙而出,使外罗城有 90 米的缺口,说起这个缺口还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据说当年嘉靖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寝,耗资巨大,然国库银两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项,当朝的奸相严嵩便出计让各地知府出资筑陵,此计一出,全国各地迫于皇威相继筹措不等银两,唯云南和贵州两府因地处边远穷困地区,未能及时筹措到足够的款项,导致延误大工,后被嘉靖皇帝贬官严办,当时的设计师就决定在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与两边的外罗城相连。而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云南,少—贵州的说法。至今钟祥人仍将独缺什么说成缺—云南少—贵州。

由外明塘连接着这弯曲的御河叫“九曲河”,它沿着进入陵区的神道拐了九个弯,故名。沿河建了五道并列三座单孔桥,九曲河与五道桥,附会“至尊”的含义。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由于设计巧妙,弯曲的河水将陵区地面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然要素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环而川媚”,由于九曲河的营建,使周围的环境顾盼生辉。虽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显陵的九曲河以其排水系统的完善,体现风水理论之完善,又与其他明陵有显著的区别,成为神奇显陵的重要特点。

各位贵宾,这弯曲的九曲河让您能产生怎样的想象呢?对,龙!它正像一条弯曲腾挪的水龙游弋在青山绿水的陵区,给显陵增添了鲜活的灵气。

请大家看这座御桥,它的通体都是由名贵的汉白玉石料建造,桥面两边的白玉栏杆,有栏板 72 块,望柱 72 根,所有栏板上都掏空到成净瓶如意方形,桥之间的两边望柱是火煸形柱头,而两边侧桥的望柱是素方形的柱头,中间桥的望柱是子母狮蹲于柱头,非常独特,两头的栏板上雕的是一种怪兽,我们叫它靠山兽。整个御桥建造华丽,雕刻艺术精美,远远望去,十分雄伟壮观,有人说可与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媲美。桥面是当年筑陵原遗存下来的,而桥护栏毁于文革,现在大家看到的护栏是 1998 年照愿样修复的。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旧红门,旧红门建于明嘉靖三年( 1524 年),它早于新红门 15 年建成,是显陵的第二道门户,也是显陵的中轴线的正门,在门旁的建筑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标志的外沿是一个圆形,代表地球与大自然,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创造的文明,方形和圆形的相连寓意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圆形环护着方形又有对人类文明应予以保护的意思。各位贵宾,我们在游览显陵的同时,也请大家注意对显陵环境的爱护,您的文明举止就是对显陵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谢谢大家!

这里是御碑楼,其主要作用是置放“御制睿功圣德碑”的,故又叫睿功圣德碑楼。碑文为嘉靖皇帝亲自书写,内容主要是为其父歌功颂德,其碑首为四条高浮雕首尾交错、头部下垂的蛟龙,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的海龟似的神兽,是用一块石料琢成,趴卧在刻满海波漩流的水盘之上。这只类似的神兽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就是龙的其中一子,它天生喜文善水长寿,尤其最喜负重。这碑身重 20 吨,它可不是任何一个帝王都可以自行树立的,凡后世帝王有失国之尺地寸土者,不得立此碑。因此这种碑是为表彰其“丰功伟绩”,树立此碑即是显示墓主显赫的身份和高贵的地位。可惜的是,此碑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造反派砸断,碑身即断裂成现在的几块,而整个碑楼的木制结构则毁于明末兵火。

大家请看神道两边这两根高大的石柱,叫望柱。它是皇权的象征,也是仪仗的开始标志。相传东边的一柱为“望君出”,西边的一柱为“望君归”。“望君出”呼唤着帝王要走出九重深宫,去体察世间民情;“望君归”呼唤着帝王在宫外不要过多的流连,要及时回来处理朝政。它们反映了天下百姓对“圣明天子”的渴望。

望柱后面的这些石雕叫石像生。它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队仪仗队排列两侧外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子里,放在街道两旁,以壮皇威。待皇帝死后,也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这种做法最早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皇帝、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像不尽相同。

前面的第一对是狮子,狮是百兽之王,显示着皇帝的雄风与威严。

第二叫獬豸,又叫独角兽,它是传说中的饿一种异兽,能辨别是非邪正,把它放在陵前,起着扶正辟邪的作用。

第三对是骆驼,第四对是大象,一个来自北方沙漠,一个来自南方丛林,代表着皇权统治的版图之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五、第六对是麒麟,传说中的太平、祥瑞之兽,代表吉祥,放在陵前有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之意。第七、第八对是马,古人的坐骑,皇帝仪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后面四对文臣、武将象征帝王驾前的文武百官。各位朋友,你们知道怎样辨别这些文臣、武将的官职大小吗?先看武将,持短剑者官职较高,再看文臣,官帽护耳者官职较高。

请大家注意看:所有这些石像生连同底座均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那么如此之大的石料又是怎样从远处的深山运来的呢?相传采用的是“旱船拽运”的方法,即沿运石道路每隔一里在地下凿一深井,冬天到来时将水打出泼在路面,将巨石沿水面拖行。可以想象,为修建此陵,众多劳役们要付出多少血汗啊!另外沿途我们可看到很多墙砖上都刻着地名,这也说明显陵的每一片砖瓦都来自全国各地,工程之浩大,调动人力物力之众多,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我们大家面前的这座牌坊式建筑叫棂星门,又叫龙凤门。由六天柱三门四壁组成,门之间两侧由石、砖、琉璃件构成的仿木建筑,每根石柱上雕有独角兽一只,额柱上均装饰有支云头和火焰宝珠,故此门又叫“火焰牌坊”。相传此门是仿神话中的南天门所建,经过此门,帝王的灵魂就上了天堂。各位朋友,让我们也穿过此门进如一个新的世界吧!

穿过棂星门后请大家注意我们前面的这段神道,它不是直的,而是湾的,这又是显陵的一个神奇之处了。显陵在神道处理上与明代诸陵不同,在陵区中部,砌了一条弯曲的神道,如同一条蜿蜒前行的龙,这便是“龙鳞神道”。显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体保留龙鳞神道做法的陵墓。大家请看这中间铺筑的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总称为“龙鳞道”,这种做法既能满足陵寝建筑的功能需求,又经济可行,充分显示了匠人的智慧。

跨过御河上的第五座桥,我们前面的这座圆形池塘叫“内明塘”,为一人工开掘的池塘,内明塘的建置为明代其它帝陵所没有的,仅显陵一孤例。它直径 33 米,水深约 4 米。没有水源与外界相通,却大旱不干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终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这一现象自显陵始建至今近 500 年均未变化。据专家考证,其塘底为铜铸锅底状,水位之所以能长期稳定,可能与锅沿暗藏排水系统与陵区的地下水系巧妙衔接有关,如此即保持了一个完整的水位平衡。大家所看到的内明塘和我们在进门前的外明塘,不仅是历代帝陵没有的,它还有一奇特功能,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阳,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当时为建显陵,嘉靖皇帝钦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的字句,所以这内明塘、外明塘还有引日月进塘,让日月同辉的用意。另据传,进入宝城地宫的入口即藏在水下,你们相信吗?

绕过内明塘,我们现在来到的陵恩门,显陵分为内外两城,这陵恩门即是内城紫金城的正门,请大家注意看这大门两侧各有一堵墙,叫影壁。影壁在古建筑中主要起屏障和装饰作用,可以建在大门的前后方。也可建在大门两侧,建在大门两侧的主要为增添大门的气势,这陵恩门两侧的精美琉璃影壁是明代其它各帝陵所没有的!它为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琼花图案,据说琼花代表草木旺盛,国家繁华。背面为双龙图案,有藏龙卧虎之意。

请大家看这幅汉白玉浮雕,它叫云龙丹陛。据专家认定,这快丹陛在历代帝陵中实属罕见!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区中有凤在上的云龙丹陛外,其余均为龙在上、凤在下,而显陵这块却为龙凤并列,凤头在上、龙头在下很独特。为什么呢?因为嘉靖皇帝进京即位时才 14 岁,他巩固地位,自立体系,母亲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对他的母亲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亲是功不可没的。这块云龙丹陛也正式反映了嘉靖皇帝对母亲的敬仰之情。

进入陵恩门,我们来到的是陵恩殿,也就是人们一般所称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举行上陵、祭祀活动重要的场所。可惜的是,整个大殿毁于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军火,现在仅存石基,但我们能据此感觉到整个大殿的雄伟。据说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宫金銮殿修建,这是殿堂内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径竟达 1.06 米,两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这些梁柱及殿内其他木结构使用的均是来自四川、湖广一带深山密林中的珍贵树种金丝楠木,可以想象当时的大殿是多么的富丽堂皇啊!

在大殿的两侧各有配殿五间,这些配殿主要是在举行祭祀活动时供奉神牌、存放祭祀品及咒语念经的地方。

陵恩殿后面的这个门叫陵寝门,这陵寝门只供帝、后、妃们进入,其他王公大臣们是不得入内的,陵寝门后还有一道二柱门,大家看这两根很高大的石柱上刻有一只獬豸,虎视眈眈,守卫着陵寝。二柱门后面正中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专供帝、后、妃们祭祀谒陵的供台,由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组成,均由青白石雕琢而成,请大家看这石香炉的炉顶,雕刻着海波、云、龙面纹,非常精美。据说,这石香炉只有后来的皇帝谒陵时才能开启炉顶使用,显陵每年都要举行数次规模不等的祭祀活动,其中尤以清明、中元( 7 月 15 日)和冬至为最盛,称三大祭。

各位贵宾,这座雄伟高大的城楼式建筑,叫方城明楼,上挂“显陵”两个大字,它是整个陵寝的标志性建筑,是专为供奉“圣号碑”而修建的。其实显陵原叫“献陵”,因当年兴王朱佑元四后溢号为“献”,其忘坟即称为“献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平息大礼仪之争后,为他的父亲钦定陵号为“显陵”,“显陵显者,光也书泰,誓之词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意思是他父亲德配天地,圣功显赫,应让普天之下都知道,并象日月一样永寸万年。由此可见朱厚璁为推尊私亲,实施“嘉靖新政”而费尽了心思。明楼木体结构于明末毁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火,仅存残垣断壁,现在的明楼是 1990 年修复的。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小院落,俗称哑巴院,这里四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止点。 这个小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玄机: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挡着地宫的入口。院内的神道下面是进入地宫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椁就是从这个斜坡慢慢送入地宫的。我国历代封建帝王都实行厚葬,正所谓“厚葬以明孝”,死后还把大量珍奇异宝葬入地宫,因此帝王们最担心的就是陵寝被盗。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宫被盗,这地宫入口的保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哑巴,他们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上 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们不识路途,不知道这里的地点,完工后,把他们遣送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居住,因这个院子是由哑巴修的,所以叫哑巴院。当然这只是传说,还有待专家的考证。

好,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显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那就是一陵两冢!何为一陵两冢?就是一座陵园内有两座墓冢。那么为什么其他陵墓无此现象而独显陵有呢?这还要从墓主前后身份变化说起:明正德 14 年也就是 1519 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当时他只是一个潘王,依封建礼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规制建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前墓冢,既是当年兴献王朱佑元死后的坟墓。

1521 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后,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为“献皇帝”,并一度想将其父的陵寝迁往北京,与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因而未迁,嘉靖 17 年( 1539 年) 12 月,嘉靖皇帝的母亲章圣皇太后在北京病故。为了给母亲寻找“吉壤”,嘉靖帝于次年 2 月南巡承天府(即钟祥市),在拜谒了其父新献帝的陵墓后,他认为这是一片难得的风水宝地,便决定将其母亲的灵柩由京城送至钟祥显陵与父亲合葬。但经检查发现,显停放父棺椁的地宫已经进水,且较小。于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后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宫以供放其父母的灵柩。这样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单冢潘王坟经嘉靖帝在位几十年的不断扩建,变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前后双冢帝王陵。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巨大的墓冢叫宝城,从空中看就像一个巨大的哑铃。前宝城是椭圆形,东西宽 112 米,南北长 125 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献王灵柩的地方(现供奉大量的随葬品),而后宝城为正圆形,直径 110 米,下面的地宫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椁。

我们现在停留的这个地方叫瑶台,它将前后两座宝城连接在一起。瑶台在神话传说中是神仙聚会的地方。而前后宝城以瑶台想连接寓意人的灵魂已进入仙境。两座宝城修建的时间相隔 19 年。在我过古代有个传统习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后是不能见天日的。于是,新地宫建成后,在旧地宫与新地宫之间修建了一条通道,并筑成瑶台。当年嘉靖皇帝的父亲与母亲合葬时,其父亲朱佑元的棺椁就是从瑶台下的通道运到了新地宫。可以说, 瑶台在显陵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显陵自修建至今已近 500 年了,期间经历数次劫难。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 1643 年冬,李自成大军攻陷承天府(即钟祥),拆毁朱家的家庙,并欲挖掘显陵地宫。据说正准备开挖前地宫时,恰遇 雷电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惧,未敢动土,便放火烧毁陵内所有木制结构的建筑作罢。如今科学探测证明显陵地宫保存完好,从未被盗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此地民风纯朴,相信将来的某一天,显陵地宫开启时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显陵宝城的修筑凝聚当时先进的科学思想,请大家注意看在环形的宝城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的龙头。龙头自颈部至龙嘴是相通的,所有龙头都是面朝宝城外侧。这就是显陵独特的排水系统。每逢下雨时,积聚的雨水通过龙头嘴的管道排出宝城外,以便环道干爽和减少坟冢的积水量。我们今天家里用的水龙头其叫法即源于此。除排水这一实用性外,威武凶悍的龙头也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同时,建造者们也是借此物之威力保卫亡灵。

各位贵宾,请随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楼。

请大家看这块碑,它高 5 米,宽 1.2 米,碑身字体“大明恭睿献皇帝之陵”为嘉靖皇帝亲笔书写。这块碑具有特殊意义,它是整个显陵的名片,对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最终获得通过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个碑文的两边均遭到毁坏,唯有这块碑文完好,也无断裂,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显陵的恢宏与神奇吧!请大家放目远望,自新红门至陵寝的这条弯曲的龙鳞神道,恰似一条旱龙,龙尾三摆,龙颈三曲,煞是鲜活。新红门与旧红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不正式显示出了龙尾摆动的生气吗?再看九曲河,穿插于旱龙左右尤如一条水龙蜿蜒潜行,与旱龙在内明塘外交汇,形成二龙戏珠之妙。而内明糖则依风水理论“龙气见风则散,遇水则止”。具有藏风聚气、界止龙气流失,象征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陆二龙的设计,使整个显陵倍具生机与活力!

请大家在看整个陵区的大环境:依据古代风水学“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都被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以陵区后部的松林山为祖山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建筑,九曲河弯延其间,前面的天子岗为屏山,构成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完美风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和谐统一。显陵不愧为古代建筑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然杰作!

显陵的修建,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明代中后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

各位贵宾,在你们参观完显陵后,是否也会像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让·路易先生那样发出同样的赞叹呢?当然,依显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历史之丰富,是在这短短时间内无法全部了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学浅,知识有限,很多地方讲解尚有欠缺。为此,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掌握更多有关显陵的知识,届时,欢迎大家再次来显陵参观游览,我也将为大家再次来显陵参观游览,我也将为大家献上更加精彩的解说。谢谢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