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 精准扶贫的扶贫手册(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4 18:24:26 页码:8
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 精准扶贫的扶贫手册(9篇)
2023-01-14 18:24:26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写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一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市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___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

重大战略部署,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对于___这样一个重工业城市而言,___市建设经济强市和全面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牧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对于实现___“”时期的奋斗目标,建设“富裕___、文明___、生态___、平安___”,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___市新时期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因为用传统办法解决当前的“三农、三牧”问题难以奏效,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城乡分治的办法,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财政提供,而农村牧区主要由农牧民自主解决,国家只给适当补贴。二是全国农村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2/3以上,但国家提供的各类国债资金不足1/3。三是在文化、卫生、教育等资源分配格局上,重城轻农。四是农村牧区道路、饮水、通讯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水平。五是农牧民在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大的差异。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越来越深。工业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占有配置资源的强势力量,使大量资源流向工业,大量廉价劳动力涌向城市。在工业的挤压下,农牧业成了一个弱势产业。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必须依靠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实现。具体讲,就是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互补共促、协调发展。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实现惠及全体城乡居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没有农牧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以来,___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相比较而言,农牧民的收入还偏低。去年,全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218元,农民人均收入为4667元,绝对值相差8551元,相对差距是2.8∶1。特别是___市农牧民中还有2万极端贫困人口,而且农牧民增收的难度较大,基本上仍属于“靠天吃饭”。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做文章,给农牧民更多的公平待遇,切实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___”的重要基础。___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农牧业比重偏低。但是,在第一产业4的比重背后,是生活在全市90以上土地上的70多万农牧民。因此,实现农牧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和睦相处、充满活力,是我们建设和谐___的重要方面。目前,农村牧区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牧民还处在弱势地位,生活水平比较低,生活条件比较差,特别是还有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如果他们的生产生活得不到改善,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加快农村牧区的发展,减少不稳定因素,为建设和谐___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集中代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局高度、以战略思维来重视和谋划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努力推动___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信心和决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的形势下,站在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实施这样一项伟大的建设工程,我们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环境、机遇和有利因素。从宏观政策上看,中央作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国家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今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支农政策的新变化,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农牧业生产建设,为___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___市的发展实际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一是___市农牧业人口比重不大。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2/3以上,国内许多城市农业人口比重也很大,而___市农村牧区人口所占比重不足1/3,三个农牧业旗县的人口也比较少。特别是达茂旗1.5万平方公里土地内仅有十多万人口。相对其它城市和地区,我们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压力小一些。

二是___市农牧民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和自治区平均水平。去年,___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7元,分别比国家和自治区高出1412元和1575元。在___市“”发展规划中,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城市居民一个百分点,这有利于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是___市在“多予、少取、放活”方面率先走了一步。20xx年,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免征了农业税,全面落实了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教育补贴等支农政策,率先在自治区推行了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了___市粮食储备数量,有力推进了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31.6亿元,粮食产量达到84.8万吨,奶牛总头数突破40万头;___市拥有9户国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形成了产值超百亿元的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44个,建立了奶源、肉业、蔬菜、薯业、粮油、绒毛、饲草料、特色种养8大产业基地。农牧民收入稳定提高,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扶贫开发、农牧新村建设、林业生态建设、水利、防凌、防汛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全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五”末,全市gdp突破8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五年累计实现的gdp和财政收入均比“”时期增长了2倍以上。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奶牛养殖、肉羊业、薯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迅速壮大,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的建设,使我们有条件在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畜产品生产流通,实施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帮助农牧民致富等方面开拓更大的空间。今年除国家、自治区对___市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投入外,市本级、各旗县区也将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五是农牧新村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为了逐步把___市农村牧区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xx年___市率先启动了土右旗美岱桥村等第一批40个“农牧新村”建设示范点。累计投入扶贫、农业开发、文化、教育、交通等各类资金2.3亿元。目前,示范村普遍达到通水、通电、通路、通话、通有线电视、通广播的“六通”和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四化”条件,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土右旗美岱桥村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村镇,九原区甲尔坝村、三道沙河村和达茂旗希拉穆仁镇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荣誉称号,为___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六是___市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将为农村牧区加快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期间,按照自治区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___市将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xx年,___市城区人口要增加到200万,每年平均新增10万人。城镇人口增加的主要对象,就是全市广大农牧民。对于进入小城镇和市区的农牧民,___市将放宽迁入政策,只要有稳定的居所,有稳定的就业岗位,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迁入市区。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全市农牧业人口将逐步减少,农牧民也将逐步聚集,形成规模集镇,发展规模产业。这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完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推进农村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当然我们也看到___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比如,制约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农牧业整体效益不高;保持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等等。可以说,___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坚定信心和决心,正视矛盾和问题,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科学把握,整体推进,确保全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实效。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目标体系,概括起来就是20字方针。但农牧民眼中的新农村、新牧区,他们概括了

12个“得”,即:上得起学,治得起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吃得上水,挣得到钱,睡得好觉,观得到景,做得到事,学得到艺,上得起网,看得上戏。因此,今年要围绕这个目标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协调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重点工作任务是:

(一)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农牧民的增收问题一直是市委、市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市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到20xx年达到1万元。今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目标是确保实现5300元,力争达到5500元。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四个重要因素,即收入途径、收入水平、农牧民负担、农牧民数量。如果要保证其结果值的最大化,收入途径与收入水平的数值必须扩大,而农牧民负担和农牧民数量必须缩小。在增加农牧民收入途径上,要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奶业富民工程,以提高奶牛单产为突破口,增加乳业整体效益。大力发展肉羊产业,加强育羊基地建设,建立企业、基地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肉羊产业竞争力,确保全市肉羊出栏500万只。围绕已确立的乳、肉、薯、菜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精心打造知名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深加工为重点,不断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各旗县区、有关部门一定要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上下功夫,力争培育更多更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实现增收。在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上,要加快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努力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___市的支持,从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扶持、鼓励企业建立农牧业实施科技创新。特别是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治、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积极引导使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牧业,发展集约、高效农牧业,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在减轻农牧民负担上,要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堵住“三乱”的口子,逐步走向城乡的统一税制,确保农牧民的负担不出现反弹。在减少农牧民数量上,要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努力提高农牧民的非农收入。继续深入实施“三化”互动战略,充分利用___市城市化率高、工业化水平高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不断增强城镇和工业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大农牧民的培训教育力度,建立更加有效的培训教育和转移输出机制,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今年全市要完成农牧民劳动力转移15万人。

如何写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二

为全面了解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推进和规范农村牧区“精准”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根据县委安排,7 月6日至14日,县人大会调研组到全县各乡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县扶贫开发局、县农牧局、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汇报,组织召开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深入贫困村、90%以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查看走访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和掌握扶贫开发现状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藏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xx年底至20xx 年底,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462户,1625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4%。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xx元增长到xx元,年均增长27%,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村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83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15.16%,接近贫困线人口6204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46%。

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经济基础滞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基础薄弱,扶贫任务繁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薄弱,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来源和经济结构单一,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贫困与非贫困边缘户家庭数量较多,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导致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加大。数据统计显示,在贫困人群中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因病户数分别占28.55%、23.44%、21.24%、10.75%。

(二)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农牧业处于低层次小农经济状况,规模小、效益低,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缓慢,发展和提升空间有限,尤其是虫草经济成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导致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极为狭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扶贫产业少;热贡文化产业覆盖面小,受益群众少,产业化步伐相对缓慢;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

(三)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我县扶贫资金项目小而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导致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发挥不明显。用整村推进项目发展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引导发展、激励发展,甚至是逼着发展的状态。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做到“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此外,易地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相当部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除居住条件改善外,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扶贫工作力量薄弱,扶贫帮扶不到位。贫困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本领不足,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乡镇未配备扶贫专职人员,分管人员身兼多职,对扶贫工作投入精力不足、重视不够。联建单位帮扶工作停留在送资金及衣物,对研究联点村情况,制定发展思路、推动发展方面办法不多,措施不力。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金整合不畅,不少行业部门认识不到位,缺乏沟通,“单打一”情况依然存在,难以发挥行业扶贫力量整合效应。

三、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摸实贫困底子,打好攻坚基础。借鉴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方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精准摸排、规范识别、分类建档,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一要选准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和环节进行识别,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扶贫对象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真正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二要找准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三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建好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二)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精准扶贫,就是要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机遇,将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规划,集中力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饮水工程投入力度,解决全县各乡镇村庄、牧业点至今未通自来水、部分未实施入户工程、部分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等问题,解决群众饮水困难。②加强通村道路建设。争取实施通村道路硬化项目,解决部分乡镇通村道路及牧业点未实施道路硬化项目问题。③加快农网升级改造,解决新户和牧业点不通电问题。④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争取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完善贫困村住房建设规划,力争尽快消除贫困户的危房。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住房奖励补助政策,免除或减少贫困户自筹资金部分,切实解决贫困户自筹资金困难问题。通过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房”基础条件,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推进农牧民增收。教育方面,通过校舍安全工程,抓紧落实标准化校园建设,加大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力度,推动教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积极争取学前及幼教教师编制,加大中小学双语教师培养招录力度,缓解教师缺编、专业不合理现状,提高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贫困户(高中及以上)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利用20xx年时间实施“一户一名大学生”计划,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医疗方面,探索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重特大疾病二次补助、大病医疗救助和大病商业医疗保险“四道保障线”,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同时,加大县级人民医院争取力度,让农牧民群众享受县级医院医药费用报销政策,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配备紧缺医务人员,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社会救助方面,有效衔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贫困户符合低保标准的纳入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并提高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争取将失地贫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城中村”失地群众生活困难。同时,提高农村牧区单亲家庭、残疾人及孤儿补助标准,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生活困难。此外,对受自然灾害及非正常因素致贫的特殊困难的群体及时提供扶贫,进行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扶贫帮助。社会养老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制定符合我县客观实际的长期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一个乡镇一个中心福利机构,一个村一个幸福园,一个社区一个日间照料场所,将贫困户成员中无劳动能力老年人纳入社会养老范围,减轻贫困户经济负担。易地搬迁方面,积极探索多哇、瓜什则、兰采高寒牧区在自然村(牧业点)建立生产生活区、乡镇所在地建立生产服务区、在县城建立生活区,解决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对地质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的双朋西乡、扎毛乡、加吾乡部分贫困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贫困村群众生存与发展条件。同时,根据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扶持手段,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易地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确保移民收入稳定。建议:政府通过用扶贫资金购置或租赁铺面的方式,隆务古城一条街安置一批,扶持开展传统手工产品加工销售;隆务寺附近开辟热贡文化特色产品销售一条街,安置一批经营热贡文化旅游产品;隆务庄、加查么新建市场安置一批,扶持经营农畜产品及建工建材等销售,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问题。

(三)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专项支持政策。一是强化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贫导向。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的工作思路,积极巩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成果,建设和完善生产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合作社效率和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县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川水区草地资源、畜种资源、高原农作物和热贡文化等资源优势,建议:①多哇、兰采、瓜什则高海拔纯牧业区扶持发展舍饲畜牧业及酥油、酸奶、风干肉等畜产品生产销售产业;②双朋西、扎毛、加吾、黄乃亥、曲库乎、牙浪等半农半牧区扶持发展种草养畜业以及马铃薯、苗木销售加工产业;依托麦秀原始森林自然风景、双朋西丹霞地貌资源优势,扎毛、双朋西库区扶持发展自驾游乐项目,让群众在服务项目中受益,增加收入;③隆务、保安、年都乎等川水地区扶持发展生猪繁育、藏鸡养殖和唐卡、堆绣、泥塑等热贡艺术产品加工销售产业;扶持建立“农家乐”、特色种植采摘园、特色养殖休闲园、吾屯特色文化产业园。通过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集约化生产,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二是大力推进金融扶贫。金融机构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有关精神,将群众房屋、土地、林地等评估产权抵押贷款,切实为群众发展生产,创业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创业带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创业人员给予小额贷款贴息扶持,鼓励能人创业扶贫。同时,建立和完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增加资金投入,做到扶贫互助资金组织覆盖全县贫困村,确保贫困农牧民享受金融服务。此外,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①有效整合农牧、人社、扶贫等部门项目和资金,通过举办唐卡、堆绣、泥塑、演艺等热贡文化艺术培训班和泥瓦工、挖掘机、烹饪等实用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提高、档案和培训效能追溯机制,促进劳务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②争取创办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以唐卡、堆绣、泥塑以及种养殖专业和课程,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着力培养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积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③选择管理规范、辐射带动力强、培训效果好、能够稳定增加农村贫困家庭收入的经济合作组织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开展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四是持续加大开展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县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接洽谈,亲帮亲,邻帮邻,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培养和鼓励经纪人队伍,发挥经纪人在劳务输出方面推波助澜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每年向乡镇下达贫困人口劳务转移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 切实提高劳务输出实效,达到拓宽眼界,转变观念,增加收入的目的。

(四)切实加强基层,带强扶贫攻坚队伍。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高基本能力,扶贫攻坚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扶贫队伍。结合“三基”建设工作,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从农村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让致富能手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借鉴“同德模式”,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单位包村、下派干部驻村、城乡党员联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主抓扶贫工作,切实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任务完不成的要进行问责,该惩戒的坚决惩戒。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勤劳致富,不能一味靠政府救济。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扶贫攻坚中,让群众充分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到验收全过程,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内外发力,共同推动扶贫工作三年内见实效。

如何写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三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如何写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四

同志们:

这次全旗农村牧区工作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破解和补齐发展短板背景下,召开的一次规模较大且十分重要的会议。大家 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会议精神。一会儿,布旗长还要专门就 脱 贫攻坚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做具体的安排部署,请大家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时期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成就

“”时期,特别是党的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盟委、行署和旗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农村新牧区和 畜 牧业现代化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农村牧区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农牧民幸福感明显提升。

一是 畜 牧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期间,全旗农林牧 业 总产值累计完成40.4 亿元, 比“”期间 增长了 近1.5倍 。20xx年,全旗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1亿元,比 20xx年 增长近1倍,年均增长 14.2 %。牧业年度牲畜存栏由141万头只增加到187万头只,年均增长5.9%。肉类、绒毛产量分别达到 21774 吨 和1131 吨,分别比20xx年增长 57.8 %和69.1 %。鲜奶 产量达到1374吨。 粮食、蔬菜瓜类产量分别达到 562 吨、 8925 吨,分别比20xx年增长 63.8 % 和1.8 %。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效明显。 将85%的草原面积划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成立了生态保护局,推动草原生态保护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严格执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组织实施了 京津 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完成生态建设66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708平方公里,累计发放生态补奖资金6. 1亿元,草原植被盖度达到18%,森林覆盖率达到8%,草原生态明显恢复。

三是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全旗销售收入 在20 00万元以上 的 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 25 家,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企业达到5家,盟级龙头企业 达到 4家,肉食品精深加工比重由60%提高到75%。全旗51个嘎查实现种公羊集中管理,种公羊生产专业户累计达到250户以上,标准化畜群达到1000群。冬羔补饲提前出栏规模不断扩大,苏尼特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深入推进,羊羊牧业、 草原牧都 等一批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建成投产,自治区级绒毛 纺织 产业循环经济园区、中国天成畜产业中心园区等 畜 牧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 推进 。培育了自治区著名商标“蒙郭勒”、“嘉利”、“香泰”、 “赛普”、“暖倍思” 和全盟知名商标“宏达”。积极推进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黄牛改良工作, “”期间 累计完成 改良5.1万头,良改比重由56.8%提高到98.1% 。

四是农牧民收入实现新突破。 5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惠农惠牧政策, 着力 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农牧民就业创业扶持 力度 ,想方设法为农牧民开辟增收渠道,使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 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xx年,全旗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05元,年均增长 10.3% 。

五是农村牧区改革迈出新步伐。 我们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承包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流转、农村牧区产权制度、林业、供销社等改革,农村牧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同时 , 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全旗适度规模草原畜牧业家庭示范牧场发展到350户(其中高标准50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21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社3家、盟级示范社1家), 畜 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明显成效。

六是 脱 贫攻坚开创新局面。 我们 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围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重点工作,认真 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制度, 主动探索 社会扶贫帮扶 渠道 , 着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步入制度化、精准化、社会化轨道。 累计投入资金 7. 2 亿 元, 扎实开展了 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集中连片、移民扩镇、金融扶贫、 “三到村三到户 ” 精准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使全旗农牧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全旗贫困人口从 20xx 年的 1 1671 人减少到 4308 人 。

七是农村牧区社会面貌呈现新气象。 这5年,我们大力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集中力量办了不少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实事,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特别是近两年,累计投入4.76亿元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全旗52个的行政嘎查村实现了全覆盖,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过去5年,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三农三牧”工作,始终坚持把“三农三牧”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始终坚持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核心任务,始终坚持把推进 畜 牧业现代化作为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三农三牧”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旗委、政府决策部署,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时期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三农三牧”工作肩负着极其重大的使命。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存在不少有利条件,又面临很多困难挑战。 从有利条件看, 一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补齐农 牧 业农村 牧区 短板成为全党全社会共识,支持“三农三牧”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农牧业农村牧区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二是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我们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带来了重大机遇。 三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增强科技对“三农三牧”的支撑作用带来了重大机遇。 四是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牧业对外开放带来了重大机遇。 五是 农村牧区改革全面展开,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的动力更加多元,为“三农三牧”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从困难挑战看, 一是 农 畜 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市场价格波动加剧,提高农牧业效益、调动农牧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 二是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确保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 三是 国内外市场相互影响加深,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和价格倒挂加剧,提升我旗畜产品竞争力、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难度加大。 四是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利润收窄,建筑工地开工不足,农 牧 民工务工环境趋紧,促进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度加大。

综合起来看,未来5年,我旗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能不能走好、如何走好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的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十三五”时期,我们一定要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把握和利用好发展机遇与有利条件,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 畜 牧业取得新发展、农村牧区实现新进步。

(一)坚持创新发展,激发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活力。 创新是引领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当前,农牧业发展面临动力转换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摆脱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透支资源环境的落后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开辟政策新红利,解决好谁来养牧、怎样养牧、新农村新牧区谁来建、怎样建以及农牧民老龄化、农村牧区空心化等问题。 畜 牧业经营体制创新方面, 要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农牧民承包土地合同、证书、地块、面积“四到户”,让农牧民吃上“定心丸”。要探索放活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的有效形式,在尊重农牧民意愿、维护农牧民权益的前提下,依法稳步推进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适度规模经营。要以提高畜牧业竞争力为导向,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加快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养殖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农牧民 专业 合作社、 畜 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 畜 牧业经营体系,充分释放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服务的潜力。 畜 牧业科技创新方面, 要围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在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促进畜产品向高端、终端延伸,增强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畜种改良、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等领域大力引进和研发先进实用技术,着力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同时,大力实施新型职业牧民培育工程,未来5年争取使新型 畜 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都得到培训,将畜牧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切实提高农牧民的专业技能和畜牧业的科技水平。

(二)坚持协调发展,补上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短板 。 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要求。当前 , 我旗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繁重。同时,农村牧区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补齐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短板,深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进一步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 畜 牧业和农村牧区流动,逐步构建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发展、融合发展,使广大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要加大农牧民工创业就业培训与扶持,以推进城镇化促进留在农村牧区的农牧民扩大经营规模,积极打造畜产品流通新业态,重点发展“互联网+”,稳步提高农牧民经营性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同步实现小康。

(三)坚持绿色发展,引领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方向。 我旗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北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我们要时刻绷紧生态安全这根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保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守草原生态保护红线,严厉打击非法开垦、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使红线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认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建立完善草牧场动态监测体系,科学合理核定载畜量,认真实施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要切实加强草原生态执法监管,严格执行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依法保护和监管草原生态环境。要不断扩大草原建设规模,全面加强地质环境治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草原生态持续改善。要加快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建设,在生产、加工、流通、质检、标识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标准和市场准入监管体系,保障绿色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我旗绿色产品品牌。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空间。 我们必须强化全方位的开放理念,将视野放到更加广阔的市场,不断拓展 农 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新空间。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中俄蒙经济走廊,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推进畜牧业重点领域深度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要积极开展畜牧业交流与合作,在优质畜种资源利用、草原保护、饲草料生产加工、畜牧业科学研究、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我旗畜牧业健康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型畜牧业 产业化 企业在我旗投资兴业,进一步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大畜产品宣传推广力度,积极组织旗内畜牧业产业化企业 召开 畜产品推介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设 置 直销店、专营店、体验店,加强对优质畜产品的宣传,使我旗更多的优质畜产品走出去。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进农牧民福祉。 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体现,也是动员农牧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坚持共享发展,要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以“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为重点,同时开展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加快完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切实关注农村牧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落实好低收入农牧户“一吨煤”、低保家庭大学生新生入学资助等政策,让他们更多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切实把上级和旗委、政府推进脱贫攻坚的新部署新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全力抓好农村牧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农牧民幸福指数和健康水平。要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不断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政策性收入,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切实推动今年“三农三牧”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只有全面改善农村牧区发展环境、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牧民收入,才能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因此,各地各部门要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全力推动“三农三牧”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 切实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过错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要认真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严格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强化草原常态化综合执法,加强高产饲草料基地监管,落实好天然打草场轮刈制度,全力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工作。要继续抓好在期矿山治理,严格执行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认真做好矿区复垦绿化、排土场治理、污水处理、废弃采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努力将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要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苏木镇所在地绿化工作,完成乌兰敖包水库建设。

(二)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 我旗畜牧业以苏尼特羊养殖为主,羊存栏占到牲畜总头数的 95.2%,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近年来, 由于生产成本上升,羊肉价格行情持续低迷,严重影响到农牧民增收。 因此, 我们要加快调整牲畜饲养结构,着力推动结构性问题的解决。 农牧业局和 各苏木镇要根据草场面积、 地域 特点, 引导农牧民群众 对养殖结构进行调整 。 北部草场面积大的地区,鼓励搞苏尼特羊规模化养殖;南部草场面积小的地区和草畜平衡区,要在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冬羔补饲提前出栏;东部沙区要发展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黄牛改良工作;禁牧区 要 发展杜泊羊、德美羊等良种经济杂交多胎多羔肉羊。要 保护好和发展好苏尼特羊这一优质品种, 坚持不懈地继续抓好苏尼特种公羊集中管理和提纯复壮,重点抓好标准化畜群和良种畜核心群建设,提高优质种 羊 供种能力。此外,要大力支持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对盐碱地、荒废耕地 进行综合 开发利用,搞光伏农业。

(三)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要紧紧扭住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放松,进一步促进畜牧业 提质增效,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绒毛产业方面, 要加快推进自治区级绒毛纺织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提升准入门槛,积极引进绒毛精纺加工企业入驻,扶持本土绒毛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在提高羊绒质量、规范产业秩序、创新工艺技术、培育自主品牌上下功夫,着力提升我旗绒毛产业市场竞争力。要加强与蒙古国在绒毛原材料交易及其产品开发生产等方面 的 深度合作,促进绒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肉产业方面, 要选择一些嘎查和牧户,提前开展配种,争取把接羔时间提前到12月份,并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把加工时间提前到5月底,逐步延长出栏加工时间, 结合冬羔补饲提前出栏, 积极探索“四季出栏”模式,提高养殖效益。要重点打造好“苏尼特羊”品牌,推广 全产业链 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优质优价。要完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互联网+”产业发展,扩大畜产品销售市场。农牧业局和有关苏木镇要在南部有条件的嘎查选择一些牧户试点搞经济效益好的杂交羊规模养殖, 对 经济效益 进行 分析,如果利润可 观 的话,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草产业方面, 要围绕满足牲畜舍饲育肥需求,大力发展牧草、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基地,严格饲草料基地管理,实施种养结合、以种定畜,实现以种促养、增草增畜,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 的 支撑和保障。 二要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要加大畜牧业龙头企业、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引导培育力度,鼓励龙头企业 将 农牧户 作为 养殖基地,壮大产业发展规模。重点扶持精深加工水平高、经营管理科学规范、市场稳定、信誉良好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畜产品加工行业提档升级。要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利 用先进技术 、标准化生产、开拓市场能力强等优势 ,做大做强做优绿色特色品牌。要扶持龙头企业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提高流通效率。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和鼓励企业集团、民间资本,充分利用我旗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畜产品加工和贸易。 三要进一步完善牧企利益联结机制。 要加强与畜牧业产业化企业的对接,制定可行的措施,因企施策,分类指导,找准符合企业实际和牧企双方利益的联结模式,加快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要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鼓励企业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把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结起来,降低农牧户的养殖风险,带动农牧民稳定增收。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农牧民以土地(草场)、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 推动 农牧民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 下大力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加快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做到适度、集约、高效。一要推进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 重点是继续抓好土地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着力培育家庭牧场、养殖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引导他们采取土地草场流转、托管等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规模。 二要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以规范化建设为目标,培育发展一批示范社,增强示范效应和带动能力。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创新财政、金融支持农牧民合作社发展机制,把运行规范的合作社作为扶持重点,扶持其做大做强。要积极为合作社发展培养人才,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牧民。要加强与 专职 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服务合作,为农牧民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继续开展“助保金贷款” 和金融扶贫富民贷款 ,积极组织“政银企”对接,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的融资贷款支持,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羊羊牧业、草原牧都实现新三板挂牌,推动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和再发展。四要创新规模经营方式 。尝试探索牲畜托管托养模式,鼓励农牧民将牲畜交给能人、企业进行养殖和经营,实现规模化养殖。一方面,由能人和企业经营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另一方面,将牲畜托管出去的牧民可以外出打工或搞 特色 旅游业,增加额外收入。各苏木镇和有关部门可以先找几户牧户进行尝试,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各项惠农惠牧政策 ,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各类民生事业 的同时,重点要实施好脱贫攻坚和“十个全覆盖”两大工程。

脱贫攻坚方面。 要坚持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当前的头号民生工程,以 啃 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劲头,确保今年 完成 547户1346人 的 稳定脱贫 任务 。 一要落实好脱贫攻坚责任。 各 苏木镇党委、政府 要将脱贫攻坚摆上重要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 坚持重点问题亲自研究、难点事项亲自协调、任务落实亲自过问,始终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抓住手上, 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各级帮扶干部要落实好 帮扶 责任,发挥好领头雁作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上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发动群众、政策宣讲、政策对接 、致富引导 等工作, 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二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 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程的要求,抓好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三个关键环节,切实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产业脱贫要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做到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实施易地搬迁脱贫,要注重完善后续政策扶持,加强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扶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实施生态建设脱贫和教育脱贫的同时,要配套实施其他脱贫措施,确保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社保兜底脱贫在保证贫困户享受低保、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的同时,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易地搬迁等政策,解决好住房问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三 要严格考责问责。 一会儿,各苏木镇要向旗委 、 政府立下“军令状”。 同时,组织部门要把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工作成果记入干部成长档案。要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考察识别、选拔使用干部。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干部要提拔重用,对落实责任不力、作风不实的干部要及时调整、严肃追责,甚至组织处理。

“十个全覆盖”工程方面。 今年是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 决胜 年,我们还有4 5 %的任务量需要在6个月的有效施工期内完成。今年的任务十分繁重,全旗上下要发扬“钉钉子”和“蒙古马”的精神,按照“农村不留一个自然村,牧区不留一个牧民点(蒙古包)”的要求,确保按时完成剩余建设任务。 一 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苏木镇党政主要领导,各相关部门、嘎查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以及各扩面工程实施地区的责任领导要认真落实责任,切实把这项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不打折扣地完成 好 各项任务。特别是各苏木镇党政主要领导,心中一定要有一本“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账,做到心中有数、心如明镜 。 在推进工作上要亲自上手,加强领导和调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同时,要对 “十个全覆盖”工程进行查漏补缺,做到精雕细琢,确保 把各项工程 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二 要全力做好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各苏木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今年各项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同时要积极做好规划设计、 宣传发动、 协议签订、备工备料、危旧土房拆除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在4月15日全面开工。 三 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要通过加大向上级争取和农牧民自筹、银行贷款、企业垫付等途径,全力抓好资金的筹措工作,保障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资金需求。 四 要注重统筹结合。 要把工程建设与农村牧区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实现嘎查村美起来 、 农牧民富起来。要做好产业配套文章,帮助农牧民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种植、家禽养殖、家庭旅游、光伏农业等增收项目,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 五 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今年,盟里将于4月底之前制定出具体考核办法,并拟开展两轮观摩检查活动。我们也要适时组织开展巡回观摩检查,现场打分,考核排队。同时,我们将不定期对各苏木镇“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并将检查情况以及旗委、政府阶段性工作任务和 风光互补设备升级改造等 专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记入各苏木镇“十个全覆盖”工程考核档案,年终进行综合评定,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提拔重用,对排名靠后的该问责的问责、该离岗培训的离岗培训、该组织处理的组织处理。

(六) 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要求,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大行动”,促进农牧民文明素质、农村牧区文明水平的全面提高。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积极 引导广大 农牧民 摒弃陈规陋习 ,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制定村规民约,弘扬优良家风家训,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 要积极开展文明嘎查村、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农牧民、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路,把讲文明、铸诚信、树新风活动在农村牧区广泛开展起来。要充分发挥基层大讲堂、草原书屋、嘎查村文化活动室阵地作用,广泛开展草原那达慕、乌兰牧骑艺术节等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和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加快健全完善“十个全覆盖”工程后期管护机制和环境整治办法,巩固好“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成果。要组织开展算账理财、节约开支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农牧民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杜绝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借贷消费的现象发生,做到合理开支、理性消费。

(七) 继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 要把握政策方向和原则,积极稳妥推进草牧场确权承包工作,确保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在今年年底基本完成,20xx年全面完成。要按照自治区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旗实际,制定我旗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确保国有林场改革顺利推进。要加快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确保10月底前通过考核验收。同时,要着力抓好供销、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激发农村牧区发展活力。

( 八 ) 进一步 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是推动 农 牧业农村牧区工作发展的组织者、实践者,是“三农三牧”工作的落脚点。要结合党委换届抓好苏木镇党委班子建设,选好党委书记、配强党委班子,真正发挥基层党委的作用。要落实好“党员中心户+协会”、“北疆党旗飘”、 “马背上党课”、 “民情日记”等基 层 党建工作模式,切实提 高 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要认真落实嘎查村事务民主管理“532”工作法,充分发挥嘎查村事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嘎查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水平。要加强对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嘎查村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思想更新速度和加快发展力度。要大力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拓宽经济来源渠道,着力改变嘎查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使基层组织有钱办事、有条件办事。要加强嘎查村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 支 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嘎查村后备人才队伍,切实解决嘎查村“两委”班子后继乏人等问题。要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 好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优良的作风落实好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

最后,强调一下工作落实的问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如果不去落实,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 ,旗党政信息督查室要加大督查工作力度。 旗委、政府 将 实行“月督查、季调度、年总结”工作制度,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 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和落实。旗委、政府 将 加大奖惩力度,对工作 推进 有力、成效明显的责任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到位、进度缓慢的责任单位领导 进 行问责,并将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和评价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志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三牧”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旗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祖国 北疆 亮丽风景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何写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五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如何写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六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如何写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七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区、盟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盟委、旗委扩大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全旗农村牧区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旗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旗委、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做好全旗“三农三牧”工作高度重视,姜旗长亲自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我旗“三农三牧”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叠加的困难压力,旗委、政府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农牧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围绕一产发展二产,全面推进“三大基地、五大板块经济” 建设,统筹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三农三牧”工作呈现出持续向好、加快发展的态势。

(一)农业生产再创新纪录。完成农作物播种510万亩,建设绿色农业基地421万亩,落实水稻、甜叶菊、甜菜等工业原料基地75万亩,特色经济作物32万亩;有机水稻示范基地通过农业部验收,有机农业达到11.4万亩;发展订单农业120万亩,实施高产创建等科技项目6项,引进新品种110个,科技贡献率达到61%,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培训农牧民12.5万人次,种植业投保面积428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5.18亿斤,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二)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完成15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乡级500亩以上示范园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启动了水稻一体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金融部门共投放支农贷款16.98亿元;在全区率先成立了助农物权融资公司,发放物权收益保证贷款 4150万元,组建江玉合作示范社,开展了农村物权交易中心筹建工作。制定完善工作实施方案和流程,启动实施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0人,流转土地183.2万亩。我旗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旗县。

(三)畜牧业规模养殖再上新台阶。肉羊养殖示范带建设初具规模,建成区级种羊繁育基地3处、万只肉羊养殖场5个,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肉羊场34个,规划百万只肉羊交易市场1处。建设万头肉牛养殖场2个,在全盟率先启动了自治区现代农业肉牛养殖园区项目建设。稳定生猪产业发展,大力盘活闲置圈舍。建设标准化牲畜改良站点300个,改良大小畜52.1万头只,引进基础母羊7.2万只、种公羊845只。牧业年度家畜存栏达268.7万头只口,较上年纯增34.7万头只。

(四)产业化经营提升新水平。编制完成《20xx-20xx扎赉特旗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规划》,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家,带动农牧户2.9万户。引进蒙羊牧业、君和糖业、恒大集团等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基地建设水平有效提升。扶持引导新谷园、保安沼农工贸、绰勒银珠米业、魏佳米业等龙头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带动能力稳步增强;注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297个,注册商标29枚,绰勒银珠荣获自治区著名商标,绰尔蒙珠三安稻米专业合作社获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称号。

(五)生态建设保护取得新进展。围绕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完成“三北”四期、重点区域绿化、封山育林等造林任务17.48万亩。大力实施了退牧还草、水保和荒山荒坡治理工程,种植多年生牧草4万亩、当年生牧草1万亩、青贮50万亩。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新增水保治理面积11万亩,落实生态保护面积25万亩。扎实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和禁牧工作,森林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六)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高标准实施了节水增粮、土地整理等农田水利项目9项,新打机电井1873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7.31万亩;完成旱改水3.5万亩,推广稻田生态养鱼1.36万亩。绰勒下游灌区项目可研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启动了移民征地勘测划界工作。“引绰济辽”工程文得根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立项,推进了淹没区实物调查核实和移民安置前期工作。耿家屯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建议书评审阶段。完成了嫩江干流堤防治理工程可研报批、罕达罕河堤防加固治理、神山水库和二龙涛河小城子段堤防加固招标工作。

(七)农牧民收入实现新增长。旗委、政府坚持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三农三牧”的重中之重,严格惠农惠牧政策落实,着力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务经济发展,推进农牧结合拓展多种经营,全旗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172元,同比增长 14.2%。组织农牧民转移就业和创业突破7 万人次,全年劳务总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农牧民人均增收1150元。

(八)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全力实施扶贫开发“头号民生”工程,编制完成了“三到村三到户”规划,深入实施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各帮扶单位帮扶资金1.3亿元,协调金融部门发放扶贫贷款1.6亿元,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3460元,贫困人口减少3.02万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旗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大,种养结构、品种结构、粮经饲结构不够优化。二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够高,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知名品牌、驰名商标较少。三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还不够牢固,“旱涝保收”农田比例较低,抗灾能力不强;畜牧业标准化、设施化棚圈建设滞后,部分闲置圈舍没有发挥效益。四是农牧业科技转化应用缓慢,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土地产出率和养殖效益总体不高,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压力仍然较大。五是农村牧区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和农牧民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当前,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农村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连续20xx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聚焦“三农”;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十个全覆盖”的提出和实施,为推动“三农三牧”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盟委、行署坚持一、二、三次产业并举和“五个加大力度、一个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为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提供了强力保障;旗委、政府坚持“一产做强”,持续推动我旗由农牧业大旗向农牧业强旗迈进。这些重大机遇对我们“三农三牧”战线的同志而言,既坚定了做好新常态下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的信心,又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些有利因素,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思维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的决心丝毫不能放松,落实强农强牧各项政策的力度丝毫不能减弱。

二、扎实做好今年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今年,全旗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和“8337”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区、盟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盟委、旗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五个加大力度、一个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做强一产”,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把加快扶贫攻坚作为中心工作,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前提,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推进农牧业增产增效,为推动我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旗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9.1亿元,增长8.4%;粮食产量稳定在35亿斤以上,牲畜存栏达到310万头只口;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达到8248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35%、达到4670元。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实现今年既定目标,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概括讲,就是“六个围绕、六个突破”。

(一)围绕现代农牧业体系建设,力求在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实现新突破

第一,切实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绰勒下游灌区项目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力争工程年内开工;积极配合“引绰济辽”工程文得根水利枢纽项目推进部门和设计单位,做好征地及移民安置前期工作;争取耿家屯水库项目立项批复,做好支撑性文件编制报批。采取落实责任、规范运作、科学施工、有效监管等措施,高质量完成节水增粮、千亿斤粮食增产、基本口粮田、牧区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争取整合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5亿元,新打机电井3785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9万亩,其中国土部门土地治理项目打井2500眼、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农业开发办节水增粮和农业开发项目打井435眼、建设节水灌溉农田10.4万亩,水务部门基本口粮田和牧区节水等项目打井850眼、建设节水灌溉农田10.5万亩;同时,要完成已建成项目区1222眼停用机电井及相关水利设施维修工作。围绕全盟“百万亩水稻”基地建设,整合农业开发和国土资金5000万元,新增“旱改水”6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实现农业高产稳产。

第二,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一是实施坐水种,依托抗旱抢墒抓全苗、保春耕。今年备春耕生产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早落实种植计划,做好春耕贷款发放、机械井具维修和种子、化肥、柴油等物资调运储备,立足抗旱抢墒播种,落实抗旱座水种300万亩。要组织技术人员进入乡村,开展技术推广和农牧民培训,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二是坚持稳面积,依托科技增单产、扩总量。全旗粮食播种稳定在45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5亿斤以上。实施玉米、水稻、大豆高产示范田15片,带动150万亩示范田实施高产创建;建设玉米“双增二百”100万亩,地膜覆盖50万亩,“吨粮田”20万亩,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22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00万亩,生物防治120万亩;打造巴彦高勒至努文木仁160万亩黄金玉米生产示范区,宝力根花至巴彦扎拉嘎140万亩优势玉米生产示范带;推广农业科技18项,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依托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单产、扩大粮食总产。三是大力调结构,依托经济作物要效益、促增收。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农牧民按照市场需求,逐步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发展特色农业35万亩,工业原料基地100万亩,其中水稻30万亩,大豆15.25万亩,甜叶菊5万亩,甜菜6万亩。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牧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果树和蔬菜,促进农牧民增收。

第三,积极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围绕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强化科技支撑,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依托土地整理项目,投入资金4000万元,推进音德尔镇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建设,新建温室大棚300栋,对园区周边原有设施大棚进行整治维修,提高土地、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辐射带动设施农业发展。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元,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引导循环农业、示范农业、观光农业和订单配送农业,推动现代农业新业态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订单销售和农业风险防范等机制,完成土地流转150万亩以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00个、新型职业农民600人,发展订单农业150万亩,完成种植业保险投保面积400万亩以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二是逐步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基础。深入实施“1235”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建设和规范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推动肉羊、肉牛、生猪等主导产业发展。牧业年度全旗家畜存栏达310万头只口。在肉羊养殖上,围绕全盟“千万只优质肉羊”养殖工程,持续推进肉羊养殖示范带建设,推动3处种羊繁育基地、5处万只肉羊场实现达产达效,推进100万只肉羊交易市场建设。培育年出栏500只肉羊舍饲育肥户1000个,引进优质基础母羊1000只、优质种公羊500只。启动蒙羊牧业高端生态养殖示范园区、万亩草业基地和“羊联体”养殖项目建设,带动养殖户2万户,实现肉羊养殖240万只。在肉牛养殖上,围绕实施全盟“百万头肉牛”养殖工程,强化园区示范引领,走提高品质与扩大规模齐头并进的路子,优化肉牛品种结构,提高肉牛良种化水平。今年,我旗作为全盟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旗,要加大力度,率先行动,依托财政现代农业肉牛养殖项目,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园区建设,养殖肉牛8–10万头;积极与兴润牧业、群冠农牧业、瑞隆商贸养殖企业洽谈对接,择优入驻园区,争取在全区科学发展观现场会前,肉牛园区建设初具规模,进入正常生产经营状态;借鉴陕西秦宝牧业、大连雪龙黑牛牧业养殖模式,扶持引导万头肉牛养殖场和肉牛合作社达产达效,辐射带动年出栏1000头肉牛舍饲育肥户20户,年内实现肉牛养殖45万头。在生猪养殖上,转变生猪产业经营模式,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贷款和产业化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生猪目标价格补助等政策,强化服务措施,生猪出栏稳定在60万口以上,实现养殖规模稳定、生产水平提高的发展目标,巩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地位。在盘活养殖小区大场上,采取出租、转包、转让等方式,强化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督查考核,1000平方米闲置小区大场盘活率达到70%以上。三是加大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标准,强化园区管理,今年将集中打造“八大示范园区”:巩固提高音德尔5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好力保10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图牧吉镇万亩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绰勒1000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打造音德尔700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好力保1000亩水稻一体化现代科技示范园区、蒙羊牧业高端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宏发村肉牛养殖产业园区。以园区带动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

第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一是在良种引育上下功夫。种植业方面,围绕我旗优势主导产业,加快良种引进和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和“育、繁、推一体化”机制,鼓励商业化育种。扶持引导龙鼎农业、秋实种业、绰勒银珠和三安有机水稻合作社,大力开展玉米、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引育与开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我旗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养殖业方面,以实施“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为契机,切实抓好牲畜品种改良,加快地方品种提纯复壮,促进优良品种的扩繁和杂交改良,探索培育扎赉特肉羊、肉牛良种品牌。加大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依托畜牧业良种工程,扶持引导种畜场和种羊养殖企业良种繁育,打造种畜繁育基地。今年建设完成标准化肉牛、肉羊改良站点160处,改良大小畜50万头只,引进基础母羊1000只、种公羊500只。二是在搭建平台上下功夫。按照“管理在部门、服务在乡镇”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各乡级和区域性农牧业科技服务中心站建设,对种植、养殖、良种繁育等先进实用技术制定推广计划,组织引导农牧民应用新技术、使用新品种,种好地、养好畜。启动实施农牧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试点工作,依托农信通和“农技宝”,加快推进全旗信息惠农工作,力争年底渗透率达到80%以上。要大力开展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提高农牧业气象信息服务水平。三是在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理顺乡级农牧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牧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农牧民培训,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和推广,全年完成农牧民培训12.5万人次。要加大秸秆转化力度,在南部选择1–2个乡镇作为秸秆黄贮试点;大力推广秸秆肥料、饲料和燃料转化技术,建设规模秸秆转化试点5个。要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农机合作社,推广机械深松整地、精量点播、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先进技术,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82%以上。

(二)围绕绿色农畜产品产、加、销环节建设,力求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三粮、三畜、两甜”等农牧业资源优势,重点扶持蒙羊牧业、新谷园、保安沼农工贸、绰勒银珠、魏佳米业、永胜屠宰等现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全面推动肉羊肉牛和生猪屠宰、精米和杂粮杂豆加工业发展。加快君和糖业甜菜制糖、保安沼甜菊糖技改在建项目建设,实现顺利投产。引进生物质天然气企业1家,日产天然气4万立方米,延长秸秆“收、储、运、加”产业链条。积极对接兴润牧业、群冠农牧业、瑞隆商贸肉牛加工项目,力求在肉牛屠宰加工等项目上寻求突破,吸引更多的区外资金和大企业,参与我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优化。

二是进一步加大特色品牌的培育打造力度。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实力和产品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加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品牌注册,积极推进“三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发展绿色农业基地400万亩,有机农业基地30万亩,打好绿色、有机“农业牌”。加大农畜产品展销平台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等现代营销模式,依托北京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和“农博会”等载体,大力推介我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利益联结机制上,对每一户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逐户研究、逐户推进。在利益联结模式上,鼓励企业采取订单、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土地租赁等形式,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形成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要发展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注重规范运行机制,侧重提高运行质量,推进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年内组建基层供销社2个,培育农民合作示范社10个,对原注册的合作组织规范登记。

四是进一步抓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旗级检测检验项目验收与资质认证,使其尽早发挥作用。加强乡级监管站建设,今年我旗要创建1–2个有设备、会检测、能监管的乡镇监管站,并在该乡镇所有嘎查村设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要认真落实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推进农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监管示范县活动,探索创新安全监管模式。要深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依法监管、检打联动,建立起农资打假和专项治理的长效监管机制。

(三)围绕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力求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坚持不懈抓好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实施重点区域绿化、三北五期、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年度造林任务11.334万亩。探讨创新造林机制,努力规范作业设计、审批和实施,加强技术管理,切实把好整地关、种苗关、栽植关、抚育关和管护关,确保造林成活率,全面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突出交通干道、城镇及周边、村屯和厂矿园区,与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今年要重点打造区位明显的7个乡镇和13个重点嘎查村造林绿化,完成重点区域绿化5.334万亩。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强化社会造林和部门造林,完成造林任务1.1万亩。围绕全盟“百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发展林果0.5万亩,改造和新增山杏经济林1万亩。

二是全力以赴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进一步加强草原监管,严格执行《禁牧令》、《禁垦令》,坚决遏制破坏草原违法现象发生。要充分利用中低产田、弃耕地和农闲地,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扩大人工饲草种植面积;依托退牧还草工程,种植多年生牧草1.5万亩、当年生牧草51.5万亩;落实“图牧二号”优质苜蓿保种基地1000亩。积极对接蒙草公司,通过天然草原自然恢复、退耕还草试验、优质饲料种植等方式,做大做强草产业。

三是持之以恒推进水土保持治理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强化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措施,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展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推进水保治理与山洪灾害治理相结合、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相结合,充分利用财政“一事一议”等奖补政策,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积极争取实施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不断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年内完成水保治理面积10万亩,落实生态保护面积25万亩。

(四)围绕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在加快扶贫攻坚步伐方面实现新突破

按照自治区党委和盟委的统一部署,到20xx年,实现全盟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汇聚各方资源,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合力,集中攻坚,要突出精准扶贫,在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衔接保障扶贫和统筹社会扶贫方面下真功夫,力争年末3万贫困人口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35%,达到4670元。对于扶贫工作,倪旗长已进行了全面详细部署,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五)围绕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力求在防灾减灾成效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切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健全行政“正职”负责制和属地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工作责任和工作经费。要加快畜禽屠宰监管职能划转,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防止疫情传播。要加强免疫和疫情监测,在继续做好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同时,重点做好布病、小反刍兽疫、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传播事件。

二是切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由于去年夏秋雨水充沛,植被茂盛、可燃物增多,加之去年冬季以来降雪偏少,今年春防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行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在防火期内24小时带班,离开属地必须向旗防指告假。特别是防火戒严期内,要抓好火源管控和秸秆禁烧,细化责任分工,合理分兵布阵,随时做好迎战准备。重点林区要突出关注境外火情,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

三是切实抓好防汛工作。完善防洪预案和镇区防洪规划,坚持预防为主,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细化汛前检查、监测预警、指挥调度、责任监督、物资储备、抢险救灾和恢复生产等环节工作,逐级落实河道、水库、城镇等重点地区防汛责任人;充分发挥气象、水务部门行业优势,完善水情、雨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更好地发挥防灾减灾作用。今年,要重点实施嫩江干流扎赉特旗段、绰尔河上游段、二龙涛河堤防治理工程,完善我旗防洪体系,保证汛期防洪安全。

(六)围绕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建设,力求在深化农村牧区改革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推进土地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主动作为,研究制定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分工,有序推进。好力保乡和种畜场两个试点乡在春耕前要完成试点任务,其他乡镇要抓紧启动航拍实测、底图绘制、指界确认等工作,确保6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要全面落实宣传培训、协调调度、督促检查等工作机制,确保农牧民充分了解政策、积极配合,不能因为确权问题,引发群众上访。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也要按时限全面完成,同步研究草原确权工作;旗国土、财政、林业、水务、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二是提高土地草场规范流转水平。土地草牧场流转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必要条件,事关农牧民切身利益,要抓好“建平台、定规则、保权益”三项工作。“建平台”,就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尊重农牧民意愿,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引导土地草牧场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鼓励承包农牧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定规则”,就是建立健全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落实土地草牧场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建立土地草原流转、资源资产资金管理为一体的产权交易管理信息网络。今年自治区将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抵押、担保试点,我旗要积极争取列入试点范围。“保权益”,就是规范土地草牧场流转行为,强化用途监管,严禁借土地、草牧场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非牧建设,坚决禁止将耕地和草牧场非农化、非牧化。

三是推进农村牧区各项改革发展。水利改革方面,坚持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三条红线”管理目标,确保完成区、盟下达的年度考核任务。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进一步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与维修养护资金。林业改革方面,一要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抓紧做好相关基础工作,积极推动国有林场理顺管理体制,争取将各林场全部纳入国家停止商业性采伐范围,严格落实天然林禁伐措施。二要严格森林资源管护,尽快研究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保护等“四条红线”,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确定保护区域等级,实行差别化管理,确保生态红线不突破。探索实施碳汇经济试点,组织好森林保险工作,防范和化解林业风险,力争我旗林业纳入天保工程管护范围。供销改革方面,加快供销合作基层社改造,推进政事分开、社企分开,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着力在基层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覆盖、创办发展社有企业等方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实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和经营创新。

四是创新农村牧区金融保险政策。创新农村牧区金融发展方式,加大贷款投放额度,各金融部门今年计划投放“三农三牧”贷款16.58亿元,其中旗信用社11亿元、邮政储蓄银行1.3亿元、农行2亿元、村镇银行2亿元、包商银行0.28亿元。健全助农物权融资公司运营机制,扩大贷款业务范围,创新担保种类和方式,突出江玉农业合作示范社示范效果,加快推进全旗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有效开展耕地、草牧场、林地等物权备案、评估、鉴证及产权交易等服务工作,发放物权收益保证贷款3亿元以上。探索开展农牧业融资担保服务工作,积极推广由龙头企业作中介,为农牧民提供担保贷款,即“银行+企业+农户”的借贷模式,解决企业、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经营主体融资问题。不断扩大现有农牧业保险覆盖面,探索肉牛肉羊等畜种保险,有效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三、切实加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领导责任。旗委、政府将紧紧围绕“做强一产”,强力推动“三农三牧”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主要负责人是每一项涉农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具体责任人,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组织领导健全、责任目标明晰、制度措施有力的推进局面。

(二)健全工作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本部门涉农工作,制定和完善工作方案,方案要有较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尤其是今年涉农重点工作,要明确工作思路、目标、措施和时限,很抓落实;及时总结梳理,有效解决生产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每项工作目标高质高效完成。

(三)强化资金保障。严格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力争实现区级整合、旗级统筹、捆绑使用;加大产业化奖补资金投入,今年在提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的同时,重点扶持畜牧业发展;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三农三牧”贷款,有效支持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强督查考核。旗涉农部门要对每项目标进行研究预测,认真对照盟级目标,需要列入全旗考核验收“大单子”中的,要与组织部研究确定考核方案,列入全旗考核验收;强化督查考核,由旗党、政两办牵头,继续成立督查指导组,加大督查通报力度,对组织不力、目标不能按时完成等突出问题,旗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对主要责任人进行约谈。

同志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全旗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我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何写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八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如何写牧区精准扶贫协议书通用九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