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2:13:21 页码:10
2023年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优质16篇)
2023-11-19 12:13:21    小编:ZTFB

商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会适度放松,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这是一些别人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一

通过对汾阳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隐患的.介绍,采用定性分析与信息系统空间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划出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汾阳市政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和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技术依据,为今后汾阳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国土整治规划及全省地质灾害区划积累基础资料.

作者:尤小艳作者单位: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太原,030024刊名:华北国土资源英文刊名:huabeilandandresources年,卷(期):“”(1)分类号:x45关键词: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防治对策汾阳市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二

摘要:目前,陕西高职院校教师的薪酬水平还偏低,学校内部分配还存在不公平性,对高职教师的内在激励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陕西财政对高职教育投入不足,学费拖欠问题严重,学校缺乏自主权,高校内部人事管理和薪酬管理落后等等。必须通过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增大高职院校自主权,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薪酬水平,改进学校内部薪酬管理等措施才能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从事陕西的高等职业教育。

一、引言。

陕西省是高职教育大省,截至4月8日陕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有37所。与迅速增加的高职院校数量和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陕西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数量和质量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目前,在各类高职院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优秀教师显性和隐性流失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层次和地位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薪酬水平偏低,激励机制不强。

目前,陕西高职院校的薪酬体系主要由国家工资、地方补贴、校内津贴和福利四个部分构成。在收入分配上采取的是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双轨并行的二元分配模式[1]。国家工资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校内津贴主要来源于学校创收,如学费收入、科研培训服务收入、校办企业收益等。

目前,各高校主要采取职称、职务主导型分配模式,同级职务、年限相同或相近的人员工资津贴大体一致。

公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增长与调整,由国家根据财政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统一进行,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审批管理,没有摆脱机关的管理模式。使高职教师工资收入与社会服务质量、社会声誉、经济效益脱节,难以调动高职院校和教职工的积极性。

1高职院校教师薪酬水平低,缺乏外部竞争性。据调查,陕西高职院校教师的年收入集中在2.5万左右。而目前陕西西安的商品房房价最低的都在每平方米3500元以上,所以一个年轻的陕西高职院校教师,想要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实现安居乐业是十分困难的。而高职教师的前期教育投入很大,硕士起点教师的个人教育支出都在10万元左右,所以,目前陕西高职院校教师的薪酬水平与其的前期投入及个人价值是很不匹配的。

2薪酬与绩效挂钩不紧密,内部存在不公平,缺乏激励性。目前,高职院校薪酬大多是采用以职务和资历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既没有突出岗位的要求,也没有考虑个人绩效,没有把教师个人贡献对薪酬的影响考虑进去,存在动态薪酬差距比较小的现象。

3内在薪酬不受重视,对高职教师的精神激励不足。目前,高职院校里行政占主导地位,领导作风不够民主,教师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他们的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的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再者,论资排辈的风气在高校中仍然盛行,青年教师获得科研项目、培训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一)薪资来源不足是造成教师薪酬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1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有限。“九五”以来,适应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性质,高等教育的成本改由多方共同负担,从整体上看,财政投入仍占主导地位,但学费的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经费收入中,财政拨款比重下降,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对学费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2]。

根据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所的《陕西省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陕西省属地方院校高等教育收入与支出总量在全国省市属地方院校中处于中游位置,与高教大省不相符,陕西省属院校科研经费拨款、基建经费拨款和生均经费拨款均低于东、西、中部及全国平均水平[3]。

2高职学校的运行成本激增,经费使用效率低下。跟陕西财政支持力不足相对应的是,国家实行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为了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新的教学设备、教学仪器采购逐年增加,使高校办学成本增加。然而对高职院校财政拨款采用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标准,高职院校自身积累又很有限,财力无法满足高等职业发展的要求。

在财政拨款很有限的情况下,学费收入现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据《经理日报》报道,至底,陕西省属高校有46205人拖欠学费金额23557万元,占当年应交学费的17。32%,严重影响了各高校的正常运行。

第一,高职院校的独立法人资格没有落实到位。高等学校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从领导班子的构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拨付、招生计划到教学、科研的重要事项均须听命于政府或政府的某些部门。

第二,人事管理缺乏自主权。陕西省属高校人事编制由陕西省编办控制,扩招后学校编制规模并没有相应增加,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员定额标准。在5月后,陕西省财政厅将原统一发放的工资切块交由学校发放,学校增人、减人,工资总额不变。实际上将原由财政承担的增加人员的经费交由学校自筹经费发放,增加了学校增收的压力。

第三,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受国家与地方政策的限制较多。包括国家工资、地区补贴、福利性收入甚至校内津贴都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工资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严格控制。

(三)落后的学校内部薪酬管理导致薪酬的内部不公平性。

1对教师岗位没有科学分析和评估。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教职工仍然端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优秀人才和中青年教师待遇偏低,未能根据岗位繁简、对人要求的高低来定岗定薪。

以课酬改革为例,目前国内通常实行除去国家/学校工资外,增加课时津贴,课酬的分发主要是根据授课的课时量及职称高低,这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追求量的多少,而忽视质的提高。

2绩效管理问题多多。

(1)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绩效考评的重要性及作用认识不足,很多学校管理者认为绩效考评只是走过场而已,更有甚者,有的管理者把绩效考评作为手中的“大棒”,用于对教师进行惩罚、解聘,而没有把绩效考评作为实现学校目标,帮助教师提高工作能力和效果的工具。

(2)考核指标设定不够科学。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评对所有教师都是一个标准,各考评指标的权重没有区分。而实际上,不同教师工作任务的重点和目标不尽相同,各个指标的权重应该有所不同。如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方面的引导要强些,待几年培养锻炼之后,再逐步加大在工作成果方面的指标权重,这样做才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3)考评方法仍需改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绩效考评主要通过听课与评课、学生与同行的评议打分等方式进行,考核手段单一,量化指标不够合理。在年终考核中,简单地将个人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而且普遍存在着“轮流坐庄”或以职务、资历来定先进的现象,使年度先进的评选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4)绩效考评结果运用不科学。各校尽管把考评结果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奖金挂钩,但考评结果优秀的教师同合格的教师所获经济利益差别很小,因此对教师没有太强的激励作用。

(5)绩效考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当前教师绩效考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加强对教师的控制,教师对考评制度的制定过程参与程度低,缺少话语权,导致绩效考评效果极其有限。

1开源节流,提高陕西高职院校教师薪酬水平。一是要提高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二是要解决学费拖欠问题;三是要多种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支持社会资金与高校优质资源结合;四是要缩减非教研性开支,精简掉一部分行政教辅后勤人员。

2改革高职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加大学校自主权。政府在高校教师的收入分配上应当只制定一些基本原则,作为宏观的指导,具体实施应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条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分配模式。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用人自主权,增加给高职院校的编制及人员经费划拨。

3打破大锅饭,改善学校内部薪酬管理。要将教师的薪酬和岗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表现挂钩,把绩效工资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学校在薪酬管理方面要做好大量的支撑工作。一是为加强教师薪酬的对内公平,必须合理的确定学校内部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做好岗位评估。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考评观,做好绩效计划,设计好教师绩效考评方案。三是要做好薪酬调查和薪酬调整工作。可以把同地区高职学校的薪酬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加强薪酬的民主管理。针对教师的表现、物价波动、学校效益和教师工龄对教师的薪酬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4]。

4改善教师的福利。对于陕西高职院校,如果能大力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话,应该对吸引优秀人才、尤其是对出生地在陕西的优秀人才回家乡工作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可以考虑推行自助式福利。由学校设计出一系列合适的福利项目,并平衡好费用,然后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5改善高职教师内在薪酬激励。提高高职教师的薪酬满意度不仅要从外在薪酬本身入手,还要考虑到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青年教师提供上升空间。需要扩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让人们理解和尊重高职院校教师。领导干部带头,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文跃然,欧阳杰。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其收入分配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增刊,2004:11―19。

[2]陕西省教育厅。2005陕西教育年鉴[k]。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3]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所[j]。陕西省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7。

[4]刘天义。论学校的薪酬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6,(18):19―21。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缋,但也存在着数量加速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差距逐步拉大的问题.本文从历时的`纬度对陕西省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对陕西省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制订和途径设计提供基础和参考.

作者:张宏民张弘李民唐澍作者单位:张宏民,唐澍(陕西省教育厅,陕西,西安)。

张弘,李民(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刊名:陕西教育(高教)英文刊名:shaanxijiaoyu(gaojiao)年,卷(期):2009“”(11)分类号:g45关键词:陕西省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四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3.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4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5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6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五

当前,酒店绿色管理已经成为大势所驱,但由于我国酒店行业实施绿色管理的时间较短,因而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配套设施不完善,评价不科学、评定标准不统一等,不利于酒店的长足发展。

一、酒店绿色管理现状分析。

全球范围内所掀起的一场“绿色”浪潮,对我国酒店行业绿色管理模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绿色管理水平参差。

对于不同酒店而言,其绿色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酒店的实力不同,高星级酒店更关注“绿色形象”与品牌的塑造,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绿色管理机制。例如,青岛星级酒店所打造的“绿色客房”,极大地满足了客人渴望贴近大自然的消费观念。但仍有很多酒店还未意识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未全面推行绿色管理机制,有些甚至对绿色管理的经济绩效质疑,导致绿色管理在国内酒店行业普及难。此外,由于地域差异明显,因而沿海城市酒店绿色管理较其他城市更具成效。例如,首都北京的涉外、旅游酒店均具有极强的环保意识,旅游行业的发展也逐步提升了酒店的绿色化程度。但其他地区酒店绿色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没有配备相应的节电、节水基础设施。

2.未构建起完善的绿色管理体系。

对于我国酒店行业,对于绿色管理的探索仍然停留在照搬国外经验方面,缺乏与我国酒店行情相适应的绿色管理模式。一方面,多数酒店缺乏应有的绿色理念与完善的制度保障。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绿色意识,也未设置完善的绿色管理机构,加上缺乏指导与监督,员工在与消费者沟通中无法宣传绿色消费理念。绩效考核中没有引入绿色绩效,导致各员工对于绿色管理的执行力不足。另一方面,多数酒店未建立完善的绿色环保设施。受到资金的制约及绿色技术改造速度的限制,很多酒店均缺乏完善的环保设施,也无法有效推行绿色管理,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例如,部分酒店电梯昼夜运行,消耗了大量的电能,洗手间仍采用传统水龙头,无节水功能。如此种种都极大地增大了酒店的能源成本。此外,很多酒店不注重产品的循环使用。例如为消费者提供的牙膏、牙刷、洗发液、沐浴液等多为一次性产品,缺乏可添加式产品,致使废弃物处理难度增大,产品循环使用率低,也对周边环境带来了污染。

二、酒店绿色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了促进酒店行业树立起绿色管理理念,加快推动绿色酒店的构建,必须构建完善的绿色管理评价体系。

1.明确绿色管理评价标准。

对于酒店而言,绿色管理的核心在于将环保理念运用到管理中来,实现酒店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酒店绿色管理的终极目标,在于构建绿色酒店。结合国家的有关标准,绿色管理是绿色酒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环保、资源节约作为基本理念,为了促进绿色管理的全面实施,必须依托绿色酒店建构标准及相关指标。根据酒店在环保、资源节约、产品安全徤康、服务等各方面所取得效果的不同,将绿色酒店划分为5个等级,即a、aa、aaa、aaaa、aaaaa级,并利用“银杏叶”作为标识,a级为一叶,aa级为二叶,依此类推。对于开业一年以上的酒店,均可申报绿色酒店,需要向有关评定机构提交申请,待其审核材料并同意受理后,由该机构向待评定酒店发放相应的评定标准及材料,酒店可以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自查,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满足评定标准后向评定机构提出申请,由中国饭店协会组织成立绿色酒店指导委员会评审机构,对酒店进行现场评审,评审通过则颁发证书,作为绿色酒店的凭证,顾客对酒店凭证享有知情权,其评定有效期为4年,每2年需进行复核,若不达标准会予以通报、降级、取消“绿色酒店”称号。

对于酒店绿色管理而言,其评定细则包括基础要求,绿色设计,安全、健康、节能管理,环保,绿色宣传等,一共300分,每部分均有十分明确的评分规定,得分超过270的酒店可被评为五叶级,得分超过240分可被评为四叶级,得分超过210分的为三叶级,得分超过180分的为二叶级,超过160分的为一叶级。

2.绿色管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构建酒店绿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动态原则。应注重绿色酒店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性,环境问题是提升生产力、提高经济收益的副产品,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酒店必须对现行生产、经营、服务方式进行重新思考,关注各环节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因此,所构建的酒店绿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化的体系。

(2)可行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所构建体系必须具备足够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能够应用于酒店绿色管理实践中。为实现该目标,必须紧密结合酒店实际情况,采用现代化方法构建适用于酒店实际情况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3)发展性原则。该体系应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因此在构建中应为功能升级提供足够的空间,确保体系的与时俱进。

(4)系统性原则。由于酒店绿色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需要借助于外界力量,因而该体系必须将各部门、人员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加强与大众和政府、媒体的沟通。

(5)具体化原则。作为相应的评价标准,所提供的指标应具体化,可操作化,在评定指标的设置中,应结合投资情况、实施程度、对环境影响情况,明确轻重缓急,彰显指标体系的前瞻性。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笔者采用了文献法、理论实际结合法、调研法、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法等对指标进行确立。同时,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明确了酒店绿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调研专家包括旅游部门4人、高校专家学者15人、酒店管理人员60人、顾客120人,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组统计,计算组内的平均数,再对组件平均数进行求取,结合调研结果进行得分排序,借助于帕累托排列图理论,当累计频数超过80%时,所对应因素属于“主要影响因素”,当累计频率大于80%,小于90%时,所对应因素为“次要影响因素”,当大于90%,小于100%时,对应因素为“次次要影响因素”,选取80%作为评价指标,获取相应的指标体系,包括工程系数、环境控制、日常运营、绿色用品、资源利用、环境安全、制度管理、企业文化。其中,工程系统项目评价层包括建筑的设计工程、装饰用材等;环境控制项目评价层包括光、气、水、声、绿化环境等;日常运营涉及到客房、餐饮、康乐、会议及其他服务;绿色用品涉及到环保用品的使用、采购等;资源利用包括节约能源、节约水、缩减用品、废物利用等;环境安全项目评价层包括安全系统、有害有毒物的检测、化学品及危险品监管等;制度管理项目评价层涉及到环保数据库、相关规章制度、日常管理与持续改善措施、现代化设备及技术应用等;企业文化主要包括教育培训、社会公益等评价指标。

三、结束语。

一言以概之,通过对酒店绿色管理进行评价,可以揭露出其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结合所发现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对策。对于政府而言,应尽快出台完善的绿色政策支持,同时,注重加强从业者的绿色管理培训,提高其对于绿色管理的认识,借助于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促进绿色管理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推动酒店绿色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六

2020年以来,陕西省大部分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有所上升,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有所下降,其中咸阳市、延安市和汉中市短期偿债能力相对较弱。

从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来看,2018-2020年末,除汉中市和商洛市债务负担有所缓解外,陕西省其他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均呈上升趋势,债务负担有所加重。其中,铜川市因2020年首次发债导致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大幅上升。从陕西省各地级市城投企业债务指标看,截至2020年末,宝鸡市、商洛市和延安市发债城投企业资产负债率均在70%以上,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均在65%以上,债务负担相对较重;西安市上述两指标增长较快,债务负担亦有所加重。

从陕西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覆盖情况来看,2018-2020年末,除榆林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小幅上升外,其他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均呈不同程度下滑,流动性略显紧张,短期偿债压力有所加大。截至2021年6月末,宝鸡市、延安市和安康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有所回升,其他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均进一步下降。其中,铜川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类资产/短期债务覆盖倍率最高,为倍,渭南市、汉中市和咸阳市相对低,故短期偿债压力相对偏重。

从陕西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筹资活动净现金流状况来看,2018-2020年,陕西省发债城投企业整体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均有所增长。具体来看,2020年,西安市发债城投企业融资需求仍较大,延安市、安康市和铜川市发债城投企业保持一定融资需求,渭南市发债城投企业融资需求有所扩大,其他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融资需求不强。

从陕西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2022-2024年)到期债券规模看,西安市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到期债券规模较大,安康市无未来三年内到期债券,其他地级市城投企业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小。从陕西省各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到期债券规模占已发行债券规模的比重看,宝鸡市、汉中市、商洛市和铜川市发债城投企业存续债券将于未来三年内全部到期,其他地级市(除安康市外)占比在60%~90%之间。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七

针对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出现的`问题,如地面瞬间观测数据错误、探空记录飞点、升速异常以及测风数据突跳等,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正确读数、认真校对、仔细检查、熟悉探测系统业务手册等处理意见和方法.

作者:黄秀媚卢乾马佩强罗雄光作者单位:黄秀媚(广东省气候中心,广东广州,510080)。

卢乾(汕头市气象局,广东汕头,515064)。

马佩强(河源市气象局,广东河源,517000)。

罗雄光(阳江市气象局,广东阳江,529500)。

刊名:广东气象英文刊名:guangdongmeteorology年,卷(期):200931(3)分类号:p41关键词:大气探测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高空气象探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八

**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处,铁路、公路交通发达,各行各业商贸活跃,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县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日照时数2033.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76.7mm,全年无霜期250天,全县山林面积3.3万公顷,草地面积0.8万公顷,耕地面积5.1万公顷。温暖的气候十分有利于畜禽的繁殖,大量的林间隙地和河湖港汊的草坝草滩,为畜禽养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每年粮食产量达4.2亿公斤,其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大豆、红薯、花生、土豆等,大量的粮油加工副产品如:糠、麸、饼粕等(约0.6亿公斤)都是丰富的饲料资源。1980年,**县开展了畜禽品种资源普查,**县梅花星猪被省农牧厅鉴定为优良地方品种,并载入湖北省品种志。还有广大农村的土种鸡也是**县宝贵的品种资源,近二十年来,每年濯港、白湖一带调出近8万头**仔猪和每年春孵全县各炕房调出500万土种苗鸡,都得益于我县猪、鸡的品种资源。

2、五十多年来全县畜牧业的逐步发展。

20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当时畜牧业管理机构很不完善,各项畜牧业统计资料无从考证。但据老同志回忆,“一五”期间,全县肉蛋凭证供应,相当平稳。自1958年以后,由于盲目鼓吹大跃进,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严重欠收,肉蛋等食品开始严重短缺。1963年以后情况有所改善,粮食的收成好,相对生猪、鸡、鸭也都逐渐增加。据查证:1965年全县生猪出栏8万头左右,肉蛋供应有了显著改善。到了七十年代,当时毛主席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一封信在全国发表,我县各公社、大队纷纷兴办养猪场,但由于“文革”的冲击,加之当时不懂科学养猪,许多集体兴办的规模养猪场又纷纷倒闭,以生猪生产为主的全县畜牧生产在“文革”的十年中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据查证,1978年全县生猪出栏仅有9.8万头。

1978年后,我县畜牧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1980年在省农牧厅的组织下,全县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牧草资源普查、畜禽疫病普查普治等一系列业务技术活动相继开展。1984年,由省农牧厅支持投资40万元在全县实施生猪“四化”工程(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肥猪杂交化、饲养管理科学化),全县生猪无论从数量,还是到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到生猪“四化”结束的1988年,全县生猪出栏数量从1978年9.8万头,增加到17.8万头,杂交猪屠宰上市比例提高34个百分点,到九十年代中期,省畜牧局又投入资金在我县实施养猪“三优”工程(优化品种、优化饲料、优化管理),全县生猪品质进一步提高,出栏数量继续增加,到全县生猪出栏已达28万头以上,其中优质杂交猪的出栏比例提高到70%以上。

3、全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1953年,我县成立了第一个在党领导下的兽医组织――**县兽医协会,当时全县仅有会员(民间兽医)58人。到1960年,我县畜牧兽医站开始成立全县在职兽医发展到153人,并发展党员4人并建立党小组,1982年我县畜牧局正式挂牌,并进一步完善了24个乡镇基层畜牧兽医站,全县在职兽医增加到280人。到目前为止,全县畜牧兽医员工已发展到486人,党员发展到57人,并建立了局党组。在职人员中,大学本科毕业生有11人,专科毕业生16人,中专毕业生185人,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3人,畜牧兽医师56人,初级技术职称329人。全县已经组建起一支技术过硬的`畜牧兽医队伍,这支队伍正在为全县畜牧业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50多年来,全县畜牧兽医系统在队伍组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防疫、检疫、卫生监督、技术服务体系,50年代那时的兽医协会,还仅能组织开展一些大牲畜的割诊治疗业务,到六十年代兽医站成立后,全县逐步开展了猪、牛的防疫工作,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全县服务于畜牧业的防检体系逐步完善、逐步加强、逐步深入,现在以县畜牧局为龙头,局内设置了兽医防疫站、动物检疫站、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等业务股室。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设置了防疫小组、检疫小组,并具体安排了包片、包村的防疫员、检疫员。防疫业务一是重大动物疫病与口蹄疫、禽流感设置指挥部、领导小组,全县每年专项进行防疫;二是常规防疫,猪瘟、丹毒、肺疫、仔付、牛出败、牛炭疽、鸡瘟、鸭瘟、禽霍乱和法氏囊、传支等多项防疫,早已在全县普遍开展。各乡镇对动物及其产品的产地、市场、运输检疫均深入扎实地开展。完善的畜禽防疫体系为我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还有一个方面的逐步发展是良种推广和科学养殖技术,1962的,我县即着手建设了畜牧良种场,良种场建场40多年来,在推广良种猪、良种家禽方面做了大量艰苦工作,自身也得到巩固和加强,畜牧局、兽医站一大批技术人员多少年来,深入基层,包乡包镇包村包户,培训养殖农户,宣传科学养殖技术,指导专业户发展、集约化生产功不可没。

**县委组织撰写五十年回顾在对畜牧业的五十年回顾中有一组对比数据。

五十年代猪年出栏5万头,二十世纪末(19)出栏22万头;

五十年代禽年出笼20万只,二十世纪末(年)出笼318万头;

五十年代牧业税收4万元,二十世纪末(1999年)牧业税收800万元;

五十年代牧业产值500万元,二十世纪末(1999年)牧业产值2.6亿元。

到年,全县畜牧生产主要指标在1999年的基础上又有了显著的进步,如:生猪出栏24万头,增长2万头,禽出笼385万只,增长67万只,牧业产值2.9亿元,增长0.3亿元,牧业税收1200万元,增长400万元。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虽然可以看出我县畜牧业在稳步发展,但与兄弟县市相比,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这个速度显然比较缓慢,我们认为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在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方面缺乏积极引导。我县濯港白湖一带,历史上就有插湖田养母猪的习惯,用改良的**梅花星猪作母本,生产“两外一内”型的有特色的**仔猪。每年外销量达7―8万头,在中南各省许多地方有着良好的信誉。但多少年来,这种优质仔猪,从组织生产到组织外销,却一直没有形成大气候,至今还是小打小闹,如果在十年前,我们注意培植品牌,建立起初具规模的营销公司,那么今天濯港镇乃至全县的“**仔猪”生产业绩将会十分辉煌。记得当时县委组织发展菜牛生产,但由于资源乏力,结果终于以失败告终。还有我县土种鸡苗生产有着百余年的历史。每年生产的1000万只苗鸡,约有一半销往江西、福建、广东,对这一资源优势,多少年来未能充分利用,并把“蛋糕”做得更大。

3、孵化市场竞争的形势发展逼人。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党中央英明决策,制订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大政方针,全国许多地区准确理解,坚决贯彻,迅速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我县畜牧业与许多兄弟县市相比,其发展速度严重滞后,当此之时,有识之士都要有一个忧患意识,我们的肉蛋奶食品市场不能长期由别人提供货源,我们的养殖业还要到国内的大市场和国外市场去与人竞争,为此,我们迅速调整思路,尽快寻求发展机遇,迎头赶超别人。

三、我县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与举措。

1、发展的目标:一是根据我县优势农业产业带区发展规划,我县将建立一个优质三元猪生产区,今年优质三元猪生产16万头,明年发展到25万头,达到50万头的生产目标。二是结合稻鸭共育项目在我县示范和肉鸭生产示范小区建设,积极发展全县家禽生产,明年全县家禽出笼过400万只,到20实现家禽出笼500万只的目标。三是根据我县资源实情,适当发展林间隙地养菜牛,河湖港汊、草坝、草滩养鹅,使菜牛出栏和肉鹅上市每年递增速度达10%。

2、具体举措:

a、大力招商引资。用国家允许的尽可能优惠的政策,把兴办畜牧业实体的老板或公司请进来,从畜禽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建设能带动一方的龙头企业,并产生促进县域牧业发展的实效。

b、对全县畜禽养殖大户进行彻底的调查摸底,按生产特色引导他们迅速成立行业协会,由协会逐步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的掌握及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的相互支持与协调,并鼓励有条件的场户组建有一定外销竞争实力的公司。

c、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从防疫、检疫等各个环节解除生产者和加工营销者的后顾之忧。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九

根据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进程,即日起进入高职(专科)批次录取阶段。高职(专科)仍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正式投档前共进行2次模拟投档,各招生院校根据模拟投档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招生计划调整,从而最终形成各院校正式投档比例和人数。2次模拟投档信息将陆续适时公布在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上,供考生和家长查询并接受社会监督。

因模拟投档信息不是正式投档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避免考生和家长对模拟投档信息产生误解,特作以下简要说明:

1.平行志愿是基于分数优先理念的一种录取模式。为确保正式投档的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够被录取,正式投档前先进行模拟投档,目的是为各招生院校通过对模拟投档信息的分析,决定是否调整投档比例并增加招生计划。

2.平行志愿是一种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投档录取模式。无论模拟还是正式投档,只要有一所院校(尤其是模拟投档分数处于高端位置的院校)的投档比例(招生计划)发生变化,则模拟投档分数低于该校的其他招生院校的投档最低分和最低位次都会发生变化。以下举例说明:第一次模拟投档时,a考生的分数和位次未达到甲校的投档最低分和最低位次,无法进档甲校,模拟投档至本人分数和位次满足要求的乙校并处于该校最高位次;第二次模拟投档时,甲校申请扩大了投档比例,a考生恰好满足了甲校投档最低分和最低位次要求,模拟进档甲校,但处于甲校最低位次,相应的因a考生进入甲校而腾出乙校的位置,由另一名分数和位次刚好满足乙校要求的.b考生递补进档,b考生处于乙校最低位次;第三次模拟时,甲校因招生计划无法增加到位,再次收缩了投档比例,a考生再次无法进档甲校,又模拟进档乙校,则b考生随之失去了其在乙校的位置,模拟进入了乙校之后另一志愿丙校(当然也有可能无法进入任何一所高校,关键取决于考生的分数位次和志愿情况)。也就是说,只要处于分数上游招生院校的投档比例(招生计划)发生变化,则分数下游一系列高校的模拟结果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考生可根据每次模拟投档信息,推测出自己本次模拟可能的档案去向,但对这种去向的不确定性请务必保持理性态度。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十

本次播音编导试题考核内容,文艺常识方面包括语文基础、文学与文化及各类艺术常识,艺术门类涉及音乐、书法、美术、戏曲、影视等。文艺、传媒动态信息方面,重点考察近一两年文艺界、广播影视及新媒体领域的重要会议、事件、获奖等信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也兼顾对陕西文艺、传媒动态的考察。

专业基础知识考察为名词解释,内容涵盖播音采访、影视编导、拍摄及影视剧概念,理论与实践兼顾,难度适中。

视听语言技能试题,节选鲁迅《祝福》中一情节作为撰写分镜头脚本的基本材料,可考察考生对于视听形式之文化主旨的认识能力和深化能力,运用视听形式塑造景物能力,以及运用视听语言塑造人物、处理人物关系、情节化等能力,同时考察考生文本结构能力。

写作试题中的新闻评论写作,选用人工智能与播音主持融合技术相关新闻材料,契合当前社会热点,重点考察考生认识能力和辨析能力,具有从多视角讨论问题的发挥空间。

写作试题中的编写故事,采用续写故事方式,既有规约性,又有极大的想象创造空间,可考察考生的故事编写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

试题把相关知识积累、行业领域信息积累与艺术感悟、理解及创造能力的多元考察相结合,内容丰富,材料灵活,难易适中,能够较好地考察考生播音、编导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018年12月10日。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十一

2018国考涉陕职位一共是287个,共招录554人,较上一年的612人相比有所下降。

在招录的所有涉陕职位当中,面向(包含)大专学历招录的职位一共有3个,共招录10人,较上一年的9人相比有所上升。

二、职位报考分析。

从图表可以看出中国民航空中警察五支队和西安铁路公安局是在面向(包含)大专学历招录的,其中中国民航空中警察五支队所设职位要求更为宽泛,对专业、学位、政治面貌、基层工作最低年限、服务基层项目工作经历均不做要求。

满足该岗位报考条件的考生可能相对来讲比较多,对应可能会造成本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发生,所以就这个岗位的取舍来讲,专家建议考生谨慎选择。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十二

陕西各地级市发展较不均衡,分化较为明显,省会西安市集聚效应较为明显,规模优势显著,榆林市、宝鸡市和咸阳市依次排序,各地级市经济水平均与西安市差距较大。陕西省各地级市2020年gdp增速普遍放缓,部分地级市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甚至表现为负增长。

陕西省共辖10个地级市,分别为西安市、榆林市、延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从区域发展看,省会西安市经济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地级市。

从gdp规模来看,2020年,省会城市西安市以亿元居于榜首,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榆林市以亿元位居第二,宝鸡市和咸阳市分别以亿元和亿元位列第三和第四。除以上地级市外,其他地级市gdp均未超过2000亿元。铜川市自然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滞后,2020年经济总量处于陕西省末位。

从gdp增速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2020年,陕西省各地级市的gdp增速普遍放缓,部分地级市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甚至表现为负增长。西安市和铜川市gdp增速达到及以上,榆林市和宝鸡市gdp增速在之间,咸阳市、渭南市和汉中市gdp增速在之间,延安市、安康市和商洛市均为负增长。

从人均gdp来看,2020年,榆林市人均gdp为万元,为陕西省最高水平,西安市以万元位居第二;其他地级市人均gdp均低于7万元,其中渭南市和商洛市人均gdp低于4万元。

2021年1-9月,陕西省各地级市gdp较上年同期均有所增长,增速介于7%~14%之间,从经济体量来看仍分化较为明显,仍以恢复性增长为主。

2.各地级市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陕西省各地级市财政实力差异较大,省会西安市财政实力强,榆林市和延安市分列第二、三位。2020年,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财政自给能力偏弱。2021年前三季度,受经济回暖等多因素影响,陕西省各地级市一般预算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陕西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均呈上升趋势,西安市政府债务偿还能力仍强于其他地级市,延安市、商洛市、安康市和铜川市政府债务偿还压力相对较大。

(1)财政收入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18-2020年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增长趋势,但规模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2020年,省会西安市以亿元位列陕西省榜首,榆林市和延安市以亿元和亿元位居第二和第三,其他地级市一般预算收入均未超百亿,其中安康市、铜川市和商洛市均未超过30亿元。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来看,2018-2020年,受经济增速放缓、减税降费政策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综合影响,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渭南市和商洛市受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延续2019年负增长的态势。

2018-2020年,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税收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榆林市税收收入占比有所提升。2020年,西安市、榆林市、咸阳市和安康市税收收入占比超过75%,其他地级市税收占比均在55%~75%之间,主要系受新冠肺炎疫情、减税降费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所致。整体上,陕西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较好。

2021年前三季度,受陕西省经济回暖等多因素影响,陕西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其中渭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最快,为。西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保持全省领先,为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十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陕西围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聚焦“四个全面”,落实“五个扎实”,着力推进改革,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对陕西公众获得感的调查,主要了解公众对获得感的理解,对自身获得感状况的评价,以及影响获得感的因素和对未来提升获得感的信心。

为获取陕西公众对获得感的整体评价,在调查中,我们使用李克特10级量表来测量公众对获得感的评价。即如果获得感满分为10分,请对您当前的获得感进行打分。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居民2019年的总体获得感得分为6.9分比2015年调查(5.8分)提高了1.1分,上浮19.3%。2019年持正面评价(回答“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受访者比例(63.2%)显著高出2015年受访者比例(25.4%)37.8个百分点。同样,2015年持负面评价(回答“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受访者比例(30.1%)显著下降至2019年的8.1%。这表明,陕西过去几年实施的系列改革发展举措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大多数居民的高度认可和肯定。见图1。

调查进一步发现,观察标准差的值,发现离散程度大,可见整体来说公众内部对获得感的感受不甚一致,不同群体的主观评价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受访者年龄越大,获得感越高,反之亦然。其中,20-29岁青年组和30-39岁中年组受访者在所有年龄段中的获得感打分最低。具体如图2所示。受访者婚姻状况不同,对获得感的打分亦存在显著差别。其中,“离异”和“再婚”受访者的獲得感评价最低。有无住房和医疗保险成为受访者评价获得感的重要依据,有房子和医疗保险受访者的获得感评价均显著高于无房、无医疗保险受访者。

当前,我们以获得感来评价改革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检视改革成效的标准。然而,获得感并不等同于幸福感,它相对客观,更强调实惠,更具体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居民获得感的强度和烈度既来自于生活感受,也来自于对既往生活经历的纵向对比评价。基于此,在调查中,我们请受访者对自身获得感做了一个纵向的对比评测,请他们对自己近年来的获得感状况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49.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近年来的获得感“提升很大”(7.2%)或“有较大提升”(47.2%),另有接近四成(38.0%)的人表示“有一定提升”。相比之下,只有少数受访者认为其获得感近年来“提升不太大”(9.8%)或“没有提升”(2.8%)。见图3。调查进一步发现,若将陕西居民的获得感评价与邻近省份进行横向比较,则发现陕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调查数据表明,当问及“与邻省居民相比,您认为陕西居民获得感近年来的提升力度”这一问题时,不到四成(39.4%)的受访者认为“很大”(6.1%)或“比较大”(33.3%),近两成受访者认为“不太大”(11.4%)或“不大”(6.1%),另有43.1%的受访者持“一般”模糊态度。依据5级量表赋值方法测量并求取平均值的结果发现,在公众眼中,与邻省居民相比,公众对陕西居民获得感近年来提升力度的总体得分仅为3.22分(标准差:0.942),处于“一般”和“比较大”略偏向“较大”的水平,整体评价比较积极。见图4。

如上表1呈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涵盖居民个人工作、生活、学习、精神/心理、社会交往、社会感知、社会保障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十六项评价指标中,相比以前,受访者在“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旅游休闲”、“家庭关系”和“养老保障”等方面感受“越来越好”,位次排在前五位,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此均给予认同,占比分别为58.1%、58.1%、57.9%、56.1%、54.3%。可见,陕西近年来立足实际,强化措施,在全面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较高认可。相比之下,不少受访者认为“健康状况”(17.4%)、“教育保障”(14.2%)、“心态情绪”(12.3%)和“医疗保障”(11.0%)等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表现“越来越差”,已成为备受社会和公众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这值得我们深思。除此之外,受访者表示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好”比较突出的还有:“归属感”(53.0%)、“人际关系”(49.2%)、“收入水平”(48.5%)、“住房条件”(48.3%)和“婚姻情感”(48.2%),这意味着随着陕西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的落实和推进,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3、对各项政策、举措提升居民安全感社会作用的评价。

如表2所示,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以近年来陕西推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为基础,针对陕西省实际情况,在问卷设计中围绕9个选项分“作用很大”、“作用较大”、“有点作用”、“作用不太大”和“没有作用”五个评价等级就陕西省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等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访问。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将“作用很大”赋值为5,“作用,较大”赋值为4,“有点作用”赋值为3,“作用不太大”赋值为2,“没有作用”赋值为1,从而得到综合加权比例,并据此对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进行排序。见表3。如表3所示,在所列出的9项政策、举措中,影响力位居首位的是“省内多条高铁线路开建”,逾八成(83.1%)的受访者认为“作用很大”(49.4%)或“作用较大”(33.7%),只有极少数人(0.4%)认为“没有作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被受访者认为是对提升居民获得感产生较大影响的另外两大举措,受访者认为两者“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的比例分别为72.7%和73.3%。接下来是“加快教育改革”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受访者认为其对提升居民安全感“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的比例分别为71.2%和69.5%。尽管受访者认为近年来上述两个领域的改革举措对提升居民获得感有所贡献,但相较前述政策举措的社会效能仍然偏小,距老百姓的需求和预期尚有较大差距。此外,不少受访者认为“完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带一路建设”、“整治秦岭违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举措对提升陕西居民获得感也有不小的作用,认定这些政策、举措“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的比例依次是:67.7%、64.5%、65.2%、63.4%。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近年来,您在如下哪些方面的获得感较为突出”这一问题时,“生活质量”和“交通出行”的呼声最高,提及率分别高达53.0%和52.1%;被受访者排在第三位的是“城市绿化、环境建设”,47.1%的受访者提及此项;接下来是“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保障”、“收入水平”和“人际关系”等三项,受访者提及率均在三成左右,分别为32.3%、31.3%和29.3%;受访者对“教育”、“住房”、“婚姻情感”、“食品卫生安全”、“个人就业及事业发展”、“旅游休闲”的提及率也在两成以上,分别为26.8%、23.5%、22.8%、22.1%、21.8%、21.2%;被受访者排在末位的是“政策性补贴、大病救助等福利性保障”,只有16.9%的受访者提及此项,折射出受访者在该方面的获得感处于最低水平。见表3。

影响人民获得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物质、精神、分配、安全以及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实现公众获得感该如何用力?又该从哪些方面/领域入手开展工作。受访居民在本次调查中也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对于“要增强居民获得感,当前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列出的24項各类问题中,位居首位的是提高“收入水平”,选择比例为47.8%,高出第二个选项14个百分点;其次是“教育公平”,选择比例为33.8%。这表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促进教育公平是陕西增强居民获得感必须予以重点强化和关注的领域。接下来,“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环境污染”等直接关乎百姓生活与尊严的民生问题依然被重点提及,提及率分别为32.8%、32.5%、30.6%和29.9%。其他选择率较高的政府应重点关注的工作领域/方面还包括:“社会风气”(23.3%)、“贫富差距”(22.6%)、“就业创业”(22.5%)、“政府作风”(22.0%)。相比之下,如下工作领域/方面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居民心目中则均较低:“心态情绪”(8.6%)、“科技转化”(6.3%)、“发展动能”(5.4%)、“治理创新”(5.1%)、“国企改革”(3.1%)、“军民融合”(1.0%)。见表4。总体而言,“民生”议题依然持续升温,并呈现出日趋严峻的态势,成为陕西下一步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推动力。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十四

贫困作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界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在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贫困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更是关系到上亿贫困农民的生产与发展。

根据官方的统计标准,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90年的9.4%下降到年的2.8%,农村贫困人口相应的从8500万下降到2688万,20年间下降了5000多万,农村减贫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同时,对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开始从静态的贫困测度、空间分布研究走向动态的贫困状态变化分析,农村贫困研究方法和体系不断完善。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陕西农村贫困相对于全国而言贫困发生率偏高,贫困县、贫困人口比重居高不下。在全国592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中,有50个国家级贫困县分布在陕西。而从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了解到,陕西省农村扶贫标准年从国家的2300元调整到2500元(2010年不变价),贫困人口由此达到689万,约占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这给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当然,作为全国贫困面最大的省份之一,其农村贫困也一直受到地理学者、人口学者和经济学者的关注,但多数研究更多关注的是陕西农村贫困的现状、特征、发生原因及反贫政策,对陕西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研究较少。文中将以《陕西统计年鉴》(1993-2012)的农村分组数据为依据,运用世界银行的povcal软件对陕西省近20年农村的贫困和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1.1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93-2012)和《陕西统计年鉴》(1993-2012)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收入分组数据及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2》的中国农村绝对贫困线以及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公布的数据和世界银行网站的相关数据。

贫困线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人们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对于农村贫困线,即为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刚好达到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低费用的界限。贫困线的确定对于正确理解贫困、认清贫困现状、把握贫困深度和强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中利用国际上通用的绝对法和相对法两种贫困线确定的方法,确定了极端贫困线、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每日1美元贫困线和每日2美元贫困线,共5条贫困线对陕西农村贫困状况进行测度。其中极端贫困线是在绝对贫困线的基础上下降20%的标准,以测度绝对贫困线下农村贫困居民的贫困深度和强度;相对贫困线是用上一年的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50%确定的`,这条贫困线用以测度绝对贫困线附近的农村居民生活状况,观察他们是否容易陷入贫困,验证绝对贫困线的合理性。

1.3分析方法。

贫困测度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主要有贫困率(head-countratio)、sen指数、fgt指数以及watts指数等。其中fgt指数不仅可以全面反映贫困状况,还可以将它分解为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三个指标,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普遍。watts指数是第一个对分配敏感的贫困指数,能反映社会福利状况的变化,而且计算简单、直观,具有良好的理论性质。它和fgt指数的相似之处是都反映了收入分配恶化会引起贫困问题的恶化。文中主要使用fgt指数和watts指数对陕西农村贫困状态进行实证研究。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十五

近20年来,陕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559元增长到年的5028元,年均增长近12%。同时,农村贫困人口从年的817万下降到2010年的215.4万。但与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相比,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文中参考国内贫困标准和世界银行贫困标准,选取5条不同贫困线对陕西农村贫困状态进行测度。

2.1.1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但贫困程度有加深趋势。

测度结果显示,陕西农村贫困状况有很大改善,贫困发生率下降十分明显,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近几年,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用绝对贫困线测度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92年的22.075%下降到2010年的6.875%;用每日1美元的贫困标准测量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1992年的88.3%下降到2011年的7.7%,20年时间贫困发生率下降了80.6个百分点。但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指数并不是和贫困发生率的变化一致,波动非常大。当把绝对贫困线突然调高,pg指数和spg指数迅速增大,贫困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困程度日益加深,贫困居民更多的处于一种极端的贫困境况之中。

2.1.2贫困人口有“固贫化”风险。

spg指数watts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困人口的收入分配状况。从分析结果看,用较高贫困线测量的spg指数比相应年份用较低贫困线测量的spg指数高出许多,如用每日2美元和每日1美元高低标准的两条贫困线测度的结果显示,每日2美元测得的贫困指数并不是对应的比每日1美元测度得出的贫困指数高出2倍,而是高达到近4倍。同时,反映居民福利状况的watts指数在整个测量时期也没有好转,这也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整体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发生变化,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分配也不稳定,收入底层的居民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贫困居民有长期固定于贫困状态,即“固贫化”风险。

2.1.3脱贫与返贫交替出现。

受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来源不稳定,在收入分配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很多的农村低收入居民没有真正摆脱贫困,仍然游离在贫困线上附近,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很容易陷入贫困或是返贫。用5条不同贫困线测度的贫困发生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波动,用相对贫困线测度的贫困发生率更是从年的9.95%上升到2000年的20.88%,增幅巨大,近几年也有此趋势。同时,以相对较高的贫困标准测度农村贫困状况不仅会使贫困发生率快速上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指数更是增加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农村贫困状况不容乐观,脱贫与返贫交替出现。

2.1.4国家绝对贫困线掩盖了农村贫困的真实状况。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过程,陕西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全国来说比较落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不断拉大,以国家制定的农村贫困标准去测度陕西农村贫困状况而不考虑其特殊情况,严重掩盖了农村贫困的真实状况。这也导致了1992-1998年出现了特殊现象:用传统意义上较高水平的相对贫困线测出的贫困状况比用较低水平的绝对贫困线测度的贫困状况更好。其中,1995年国家绝对贫困线测度的陕西农村贫困发生率为28.2%,相对贫困线测度的结果仅为5.6%,两条贫困线测度的贫困发生率相差达22.6%,2011年也表现出这样的特征,严重影响了对陕西农村贫困状况的真实评估。

分析结果显示:陕西农村贫困的减缓主要依赖于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忽略了收入分配的作用。

以每日1美元贫困线分阶段测度陕西农村贫困的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贫困率下降,其贡献随经济波动出现周期性。经济增长较快的1992~年和-年两阶段,陕西农村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强度指数都快速下降;而在经济环境不太稳定的1998~年和-2011年两阶段,各项贫困指数的下降速度也相应放缓,即使反映贫困人口收入分配状况的spg指数下降十分明显,但对贫困的减缓作用仍十分微小。同时,反映居民福利状况的watts指数在整个测量时期也没有好转,这当然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经济增长仍是贫困减缓的主要动力,收入分配的作用并未突显出来,这将阻碍农村的反贫工作。

文中选取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年份,通过将各年份的贫困线分别提升20%、40%、60%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贫困指标对贫困线变动的敏感程度。

总体上看,各项贫困指标对贫困线变动的敏感性都比较强,贫困线较小的增加都会引起各贫困指标不同程度的变动,其中贫困深度指数和强度指数的敏感度都高于贫困广度的敏感度。当贫困线提高1.2倍时,各年份的各项贫困指数几乎都提高1.5倍,甚至有些年份的贫困强度指数增长超过2倍;当贫困线提高1.6倍时,各项贫困指数的增长更大。

不同贫困线的选取会使陕西农村贫困状况和程度产生巨大差异,提高贫困线水平,贫困发生率会增大,贫困人口的内部收入分配会更加的不平等,贫困的尖锐程度更高。

3讨论。

作为农村贫困减缓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增长必然会使农村贫困人口分享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改善农村贫困状况。陕西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同样证实了这一理论,伴随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受政府政策、市场环境和外部条件的影响,陕西农村经济近20年经历了两个快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期,贫困受其影响出现了明显的脱贫与返贫交替现象。当然贫困不仅和经济增长有关,也和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穷人由于人力资本缺乏,资产积累少等原因,很难在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好处,最终获益的仍是处于收入上层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村居民。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损害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拉大了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加剧了贫困居民的贫困程度,从而使其陷入贫困的陷阱之中,出现“固贫化”。

贫困度量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贫困问题的研究,然而贫困识别问题却仍然制约着贫困问题研究的进行,特别是贫困线设定问题。基于不同贫困线对相同样本的测度会使贫困发生率不同,同时贫困深度和强度指数也会不一样。我国目前实行的农村绝对贫困线就是通常所说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即是以满足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标准的。但由于是基于全国统一标准制定的,并没有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贫困线的影响,用它测量陕西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贫困的真实状况。同时研究也表明,虽然近20年来不同贫困线下陕西农村贫困总量测度的大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是不同贫困线下的贫困状况和贫困程度差异巨大。制定一条合理的贫困线对识别农村贫困群体,准确估计农村贫困状况、贫困特征以及致贫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贫困动态变化的研究中,贫困状态的持续与转化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虽然在研究中发现近20年农村存在脱贫与返贫交替进行的现象,但由于数据限制,并没有对脱贫与返贫的比例、特征与原因做具体的分析,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4主要结论。

文中基于lorenz曲线参数方程的贫困度量指标,通过世界银行的povcal软件计算各项贫困指数,对陕西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及动态变化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1992~2011年,陕西农村贫困状况有显著的改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其贫困程度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同时部分贫困人口有“固贫化”的风险。

(2)在长时间的发展中,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并不稳定,脱贫与返贫交替出现。

(3)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与近20年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农村贫困的减缓更多的仍依赖于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收入分配的作用对其并不明显。

(4)国家绝对贫困线掩盖了农村贫困的真实状况,制定一条合理的贫困线对于真实反映陕西农村贫困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文言文分析范文通用篇十六

摘要:所谓循环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及经济学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及管理手段的支持下,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起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不仅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追求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促使整个农业生产体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主要针对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1循环农业特点。

相比传统农业模式,循环农业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综合性。循环农业强调中“大农业”的视角,突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功能性,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林、牧、副、渔等各个产业的互相支持,综合发展,提高整个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其次,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其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也存在较大差异,而循环农业在传统农业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及技术装备进行农业生产,做到不同区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地区优势,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再次,高效性。循环农业可以实现多种生产资料及能量的多层次、综合性、系列化的应用及深加工,实现废弃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农业成本,促进经济增值,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效性。最后,持续性。相比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循环农业最突出的特点即生态性,循环农业可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实现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高度统一,不仅满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持续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