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9:59:51 页码:12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通用11篇)
2023-11-10 09:59:51    小编:ZTFB

教案应该符合教材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到学科知识在学生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上的要求,适度难易。如果你需要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本,可以看看以下的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养成教育训练点: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请学生说说图意。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算法,掌握规律。

1、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式子。(学生提出的算式如有超出所学范围,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中,以后再解决)。

2、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汇报交流。

4、用小棒摆一摆验证自己算的结果,小组内再说说怎样算出得数。

5、小结规律: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通过学生观察算式,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熟练计算。

1、看图列式解决问题(第1题)。

先看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要多给机会学生提出问题)。

2、想一想,填一填。

先让学生讨论,再总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计算(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算法。(进一步体会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4、独六完成第4、5题。

四、板书设计:采松果。

25+4=29(个)25-4=21(个)。

4+25=29(个)。

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教学反思:《采松果》一课的目标主要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个知识在上学期已经接触到,这次是超过20的算式,但是我感觉学生掌握得还不错,有少数孩子对简单的加减法还是不熟练,这很头疼,上课的时候多提醒他们,多提问他们吧。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二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之后,初步认识、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本课时利用“采松果”童话情趣,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设计练习1、2题,目的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第3题和游戏活动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第4题的计算探索,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本节课主题图)、游戏棒、计数器、有算式的萝卜卡片若干个、小兔头饰若干。

学具准备:

计数器、游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开火车游戏(大屏幕显示整十数相加减算式),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主题图,讲故事导入:冬天到了,松鼠妈妈带领小松鼠去采了些松果准备过冬,大家看看小松鼠和妈妈分别采到了多少松果?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

生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师:我们一起结局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师:第二个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2)怎样计算25+4和25–4,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提示:用自己的学具)。

(3)交流反馈:

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

生1:我用5+4=920+9=29。

生2:我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数的。

生3: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一个一个数,也可以用计数器拨,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几,然后进行两个一位数的加法,再加上这个数。)。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23页第1题和第2题。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2、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理由。

3、试一试:(课本23页第3题),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4、游戏:小兔拔萝卜。

出示卡片,请同学们戴上小兔头饰抢答,谁先答对卡片上的算式,请谁拔去一根萝卜,看谁拔得又快又多。

5、想一想,填一填。(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大屏幕展示:

24+5=13+5=7+40=62+6=。

5+24=5+13=40+7=6+62=。

(1)先计算第1、2组题,找出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很快填出得数?

(2)再计算后两组,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仿照自己想一组算式,并计算。

四、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口算:

15+3=27–4=38–7=22+6=。

2、比大小:

2820+632+77+3246–440+6。

13+6201926–66368-3。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三

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和表演本课歌曲,理解本课主题“愉快的劳动”,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2、能用学过的唱名填写并准确演唱,在实践中掌握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

3、认识和节奏,能准确地读拍。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

教学方法。

:音乐自由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琴、打击乐、彩笔。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小渔篓》;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老师与学生一起随音乐《劳动最光荣》进入音乐课堂。

师:刚才我们表演了一首与劳动有关的歌曲,同学们,你们还会唱哪些与劳动有关的歌曲呢?(自由表演唱,培养孩子们自信演唱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力,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多多积累好听的音乐。)。

二、表演《小渔篓》: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海边孩子劳动的歌曲,大家想听吗?(多媒体播放歌曲)。

1、完整初听歌曲,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音乐情绪、特点、及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小朋友的心情。

3、用“la”轻声跟唱歌曲旋律,注意歌曲演唱情绪。

4、随伴奏轻声唱歌词,老师给予及时纠正。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三、编创与活动:

“同学们的歌声太动听了,瞧!海边的小朋友给大家送礼物来了。”(多媒体出示带有唱名的贝壳、海星、海螺等等)。

1、划分小组进行讨论。

2、每小组讨论、填写唱名形成旋律。

3、每组派出代表演唱自己填写的唱名形成旋律。

4、比一比,哪一小组演唱的准确、流畅,旋律好听,便将哪一组选为优胜组。

(也许有些小组编写的并不流畅,老师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因为只要每个孩子都动脑参与进来了,就是最大的收获。)。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拾稻穗的小姑娘》;聆听《太阳出来喜洋洋》;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随音乐《小渔篓》边唱边律动进入音乐课堂。

(可以借此巩固复习歌曲《小渔篓》)。

二、聆听《拾稻穗的小姑娘》: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海边小朋友送来的礼物创编出了那么多好听的旋律,有一位小姑娘可着急了,她说她也有一首好听的歌要送给大家,你们听,她唱着歌来了。”

1、完整地聆听歌曲,老师引导孩子轻轻合着音乐拍手。

“小姑娘的歌唱的多好听呀,歌中都唱了些什么内容?我们一起边听边用动作来表演,好吗?”

2、复听歌曲,边听边做动作表演。

3、分组听音乐表演,看哪一组表演的好。?

(让学生自由发挥,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表演中来,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能力)。

三、聆听《太阳出来喜洋洋》:

1、完整地聆听歌曲。

师:“你们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听后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用你手中的彩笔画一画。”

2、复听歌曲。让孩子随着音乐在纸上画线条,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3、再次复听。让学生拍手轻轻合着音乐,老师启发学生轻轻随着歌声哼唱,看看能记住哪一句,哪一句印象最深刻。

四、编创与活动:

2、让学生将自己不同的感受用相应喜欢的色彩图画到课本上。

五、课堂小结。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3、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3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79是由()个一和()个十组成的。

(二)新课学习:

5、投影出示挂图,观察图画,提出问题。

大森林里松鼠妈妈采集25个松子,小松鼠采了4个松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25+4=29。

205。

6、请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7、小组活动,讨论算法。

8、用小棒摆一摆,分别说一说摆的过程。

9、根据图中已知条件,再提问题。

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几个?小松鼠比妈妈少采几个?

25-4=21。

205。

(2)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

(3)集体归纳。

(三)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

填上适当的数。

2、直接写答案。

32+542+784-475-3。

75+264+372-238-3。

3、下面每个()里可以填什么数?

10+30〉()20+()〈2525+()=25-()。

板书设计:

被减数。

46。

96。

28。

36。

减数。

4

5

7

5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五

教学目标:

在《小松鼠采松果》的音乐中,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节奏,初步学唱歌曲。

知道有些动物在秋天就需要贮存粮食,为冬天过冬做准备。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认识小松鼠,知道小松鼠的习性以及爱吃的东西。

(材料准备)歌曲《小松鼠找松果》、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1、《秋天》。

秋天即是一个丰收、又是个金灿灿的季节。连小树叶也想要在这个美丽的秋天去玩一玩,来吧,让我们又好听的声音来唱唱秋天、唱唱树叶。

二、学唱歌曲。

1、音乐律动。

这颗金黄色的树上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它有着毛茸茸的大尾巴,爬起树来哧溜哧溜特别快,是谁呢?(松鼠)。

小松鼠平时最爱做什么?它动起来是什么样的呢?(幼儿泛谈)。

2、欣赏歌曲《小松鼠找松果》。

小松鼠爬到了大树上,到底准备做什么呢?和你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仔细听听音乐中的歌词,它会告诉你答案。

第一遍——。

重点讨论:“小松鼠爬上树去这是要去干嘛?”(找呀找松果)。

“是不是所有的树都能找到松果呢?”(只有在松树爷爷的身上才能找到松鼠爱吃的松果,所以它说松树爷爷,请给我一颗小松果。)。

小结:原来小松鼠,在找松果,它爬上了松树,请松树爷爷给他一颗小松果。

第二遍——。

“歌曲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声音,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让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听一听,小松鼠发出了哪些声音?”

重点讨论:“哧溜、哧溜”是什么意思?(就是小松鼠爬树得时候发出的声音,想想小松鼠爬树特别快、一下子,像箭一样就到达了树顶)。

第三遍——(教师范唱、做动作)。

2、幼儿学唱。

“开始唱歌词前有一段音乐,这个叫作前奏,就是告诉我们要做好准备。荣老师会提醒你们哦。”

学唱歌曲,初步掌握歌词与曲调,学会接着前奏整齐一致的演唱。

三、动物过冬。

小松鼠为什么要在秋天里采松果?还有哪些动物和小松鼠一样呢?(幼儿讲讲)。

小结:因为有些动物在寒冷的冬天需要过冬、冬眠,所以他们要提前在秋天的时候贮备粮食。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六

延伸:为歌曲填词赞美家乡。

动:学跳黎族的“跳竹竿”。

拓展:了解黎族的文化习俗。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欣赏与学习,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对黎族的歌曲、舞蹈和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通过学习跳竹竿,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以及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三、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跳柴歌》;

在跳竹竿舞时,动作要求协调、合拍。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音乐作品是一首具有黎族民族特色的《跳柴歌》,歌曲欢快活泼,极富舞蹈的韵律。结合歌曲的教学,学生欣赏和学习富有传统特色的跳竹竿。了解黎族文化的人,大多会赞叹黎族人审美的独到眼光和创造美的艺术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感受黎族人民所追求的环境美、仪容美、歌舞美。

本课将要学习的是一首海南民歌,歌曲不难。但是让学生学习竹竿舞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于少数腼腆、内向而不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教学时要及时发现并予以指导、鼓励;

在集体跳竹竿时要注意防止教学秩序的失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欢快情绪,培养孩子们的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听听动动――感受音乐。

1、聆听歌曲《跳柴歌》的伴奏音乐跟着老师做律动,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韵律。

2、变换形式用打击乐器按照歌曲的节奏敲打节奏,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律。

3、教师示范跳绳(跟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4、分组请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做跳绳的动作,要求学生步伐一致,整齐划一。

5、初步熟悉跳竹竿的基本步伐。

要求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蹲在地上,双手将绳子拉紧、贴在地面上反复做开、合的练习,要求与《跳柴歌》的节拍吻合,没有绳子的同学原地蹲下,模仿动作进行练习。教师有意识地从开合的绳子间跳过,完成跳竹竿的完整动作。请部分同学模仿教师的动作,从开合的绳子间跳过,为学习竹竿舞做铺垫。

二、唱唱想想――体会音乐。

1、出示大歌片《跳柴歌》,让学生跟琴声感觉旋律,问问大家有没有熟悉的感觉。

2、跟琴模唱歌谱。

3、完整地听赏歌曲《跳柴歌》,让大家在歌声中再次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韵律。

4、跟着伴奏练唱歌曲,努力表现歌曲的弹跳性和欢快的情绪。

5、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为歌曲伴奏,要求用欢快的情绪边敲边唱,再次体会合作的快乐和满足。

三、跳跳赛赛――表现音乐。

1、通过歌片、插图、观看录象片段等引导学生讨论有关黎族的文化习俗,交流各自做了解的有关黎族的风土人情,着重介绍黎族男女跳竹竿的音乐游戏。

2、指导学生分组练习音乐游戏:跳竹竿。

教师此处可以随机知道学生的基本舞步以及动作要领。着重培养大家的集体合作精神。

3、分组表演,相互评价。

4、师生互动:师敲生跳或生敲师跳。

四、拓展延伸――升华音乐。

生:(略)。

2、通过课件帮助学生了解泰州的名胜古迹、风俗人情,为创编歌词提供依据。

3、新歌赞家乡。

分组讨论为歌曲填上新词(要求一定是赞美家乡的名胜古迹和风俗人情),同时要求每组选派一到两名同学用家乡话来唱一唱自己创编的新词,比一比,哪一组词好唱得更好。

4、在《跳柴歌》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七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雨中》,用肢体动作表现雨点欢快地落下、区别类似雨声的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2、欣赏《雨中曲》。

3、创造:用“do、re、mi、fa、sol”五个音旋律。

准备:塑料纸、听雨盒、手指游戏。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小雨滴。

老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雨滴的游戏。(手指游戏)。

二、感受雨声、欣赏“雨中曲”

1、请你们听赏一首“雨中曲”,并请说出有几种雨声?

2、你们为乐曲配上好听的大雨、小雨的声音,出示听雨盒和塑料纸。

3、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道具,请演示大雨和小雨不同的不同声音。

三、学唱“雨中”

1、听歌曲范唱,初步把握歌曲的情感,

2、跟琴轻声演唱歌曲旋律;

视唱歌谱。

3、轻声跟着钢琴伴奏哼唱歌曲,要求学生能唱准歌曲的节奏,对一些歌词集中的地方要唱清楚每个字,不能含糊地带过。

四、情景表演:下雨啦。

1、我们用动作来感受雨中的情景,下大雨的时候雨点怎么跳的,到地面上怎么样的?请你们模仿动作。

2、雨慢慢得下得小了,怎么跳?请大家边唱、边跳。

五、我的创造:按五音和同学合作一首“雨中曲”

六、小结。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八

1、用活泼、跳跃地情绪来学唱歌曲《水花花、泥巴巴》,体验雨中跑着勇敢的小娃娃。

2、欣赏我国民歌《落水天》,感受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唱准乐谱、欣赏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听音练习。

1、老师先弹奏以出示的音,并认识音名。

2、老师完整的弹奏旋律乐句,学生仔细听辨并能准确填写音名。

3、把旋律完整的演唱。

三、学唱乐谱。

1、学生先自己认识音名。并根据歌曲旋律音高来演唱乐谱。

2、老师把有难度的乐句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3、轻声跟琴来演唱歌曲乐谱。

5、分组来演唱歌曲乐谱。

四、新授歌曲。

1、导入:从新课内容进行导入。

2、教师范唱。

3、用声势感受歌曲旋律。

4、师:这首歌曲是几几拍?二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强弱规律:强弱。

5、按节奏朗读歌词。

6、跟琴学唱歌曲。

五、创编动作。

1、观赏、体验“小脚丫”在雨中跑的动作。

2、根据歌曲集体创编动作,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六、欣赏“落水天”

听赏“落水天”歌曲,并跟着哼唱,体会歌曲的情绪。

讨论:

1):在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2):请你随着音乐做动作。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九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活动课,是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欢快的舞步》的第三课时《大家一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好动的生理特征,结合他们生活中的体验,将教学内容活动化,以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并进行创编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向目标出发时的愉快心情,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熟悉并学唱歌曲,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创编。为了激励学生,特别设置了两项奖项:最佳创意奖与最佳表演奖,并让学生自主评选。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创编与汇报展现,使学生体验歌曲的动感节奏,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大家一起来》,感受歌曲的动感节奏。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创编一段韵律操,为下一课时的热舞比赛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的动感节奏,并创编一段韵律操。

教学难点:

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创编韵律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在舞蹈室按小组位置做好。

二、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流行音乐《大家一起来》。

播放歌曲。

请同学们边听边体会歌曲的情绪。

听后,提问:“谁来说说歌曲的情绪?”

三、再听。

生答,师小结。

四、跟录音轻声学唱歌曲。

五、小组创编一段或全部韵律操。

同学们学的可真快!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为歌曲创编动作。我们在创编动作时,要符合歌曲的特点,既有轻快活泼的动作,也要在优美的动作,但主题动作不宜过多。可以每一个乐句编一个动作,重复的部分,可以编一样或稍加变化的动作,我们课本中的插图,可供大家参考,可以学一学,队形要有简单变化,在结束时建议可以摆一个造型。

这次创编活动,老师设了两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同学们,有信心拿到这两个奖吗?好,大家自由活动,找一个适当的位置开始编排吧。

老师到各组指导。

六、小组汇报展现。

七、评选。

同学们刚才的表演非常精彩,各有千秋,连老师都非常佩服。可我们的奖项是有限的,现在我们每一项奖都由学生自主投票,同意哪个组为最佳创意奖的,请伸出几个手指。

八、颁奖。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活动课,是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欢快的舞步》的第三课时。

音乐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强调要加强“听”、“唱”、“演”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也就是说要丰富学生情感的表现能力。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演”即富有情感的肢体表现---律动、形体、舞蹈等方面的培养,由于多种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现在的许多人在文娱活动中,唱奏有余而表演见拙、不会运用肢体更好的抒发、表现内心的情感。21世纪音乐课程标准注意到这一问题,在教学要求中提出:“培养音乐表演兴趣,有勇气、有表情地独自在众人面前演唱或演奏……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表演形式,边唱边表演,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在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表演内容,“欢快的舞步”这一教材,就是要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培育学生的音乐韵律感和节奏感。

本节课,我运用了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课堂上我让学生熟悉并学唱歌曲,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创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也有兴致。为了激励学生,课堂上还特别设置了两项奖项:最佳创意奖与最佳表演奖,并让学生自主评选。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创编与汇报展现,使学生体验歌曲的动感节奏,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本节课我只起到了个引导的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创编,以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表现与创造能力,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向目标出发时的愉快心情,享受到了学习音乐的快乐。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十

一、教学内容:

1、乐清民歌《对鸟》。

2、介绍山歌及特点。

3、创编歌词及表演。

二、教学目标。

1、过对温州民歌《对鸟》的学唱。感受温州乡土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地方音乐的喜爱。

2、分析比较山歌的风格特点,并用明亮的歌声表达歌曲欢乐,爽朗的情绪。

三、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的特点。

难点:用乐清方言来演唱《对鸟》及创编歌词。

四、教材分析: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异大,语言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产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音乐风格,艺术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迥异。温州民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因地处沿海山区,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优美,高亢,朴实,华彩,歌唱者可以根据其声音条件,充分发挥其演唱才能和演唱风格。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大歌纸道具(在教室旁边用椅子和桌子搭成两座山)。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温州民歌《叮叮铛》的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二)基本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呢?(温州民歌《叮叮铛》)对,很多同学都熟悉它并会演唱这首歌。我请一位同学来唱唱。那谁还知道我们家乡还有什么乡土音乐呢?(………)哦,原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也是温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对鸟》(出示大歌纸)请同学们仔细的听一听,想一想,它是用温州什么地方的方言来唱的。(乐清)那这首歌中那些歌词跟温州话不同。

2、出示歌纸,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念一念。

“介姆”“过”“打”“胭脂”“唇”这几个字与温州话区别比较大。

a:介姆:乐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鸟又名鸡鸟。

c:长尾巴丁:嘴似鹦鹉,尾长似凤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试念来趋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好歌词做好准备。

3、学唱这首歌。

a师无伴奏范唱。

b师对学生进行口头传唱。唱好下滑音(铜绿鸽夹嘴这几个字)。

c学生学会后由第一排对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传唱。

设计意图;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学生不一定要会唱曲谱这一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口头传唱以及学生排与排之间的传唱,充分体现出民歌口头传唱的这一特点,而教师的范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介绍山歌及特点并与劳动号子的区别。

a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歌之一劳动号子的节奏,演唱形式,曲调的特点(出示幻灯)。

劳动号子。

节奏:

固定。

演唱形式:

一领众和。

曲调:

粗犷有力。

5、齐唱《对鸟》。

6、创编歌词与表演唱师:我们知道民歌在歌词上有不断创新的过程,那么老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也来即兴创作歌词怎样。

a小组讨论,要求在小组中先试唱。

b每组有由两名学生来表演,先问后答的形式。

c汇报时,先演唱,再问学生“你们听出他们那些地方体现出山歌的特点。”

d同学们你们在山上边劳动边唱歌过吗?我请两位同学登上这两座山进行劳动,用上我们今天所学的《对鸟》和你们创编的歌词,一起来体验山野劳动的愉快心情(先表演《对鸟》,再表演自己创编的歌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同时对山歌特点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运用。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对鸟》的学唱和表演,我们初步掌握了山歌的特点及与劳动号子的区别,还学会了几句乐清话,以后老师还会带着你们去熟悉更多的温州乡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案论文详案范文简短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立志成材。

(二)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轻快活泼的情绪,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训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3、通过演唱不同版本的《青春舞曲》,了解不同速度对歌曲情绪的影响。

4、在学唱《青春舞曲》的基础上加深对王洛宾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几种常吃的水果,让学生说说这些水果是哪里的特产。(新疆)。

2、展示地图,认识新疆的地理位置,了解本单元标题《天山之音》,即新疆音乐。并简要介绍新疆。

3、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二、初步感知歌曲。

1、播放《青春舞曲》,学生听后思考:歌曲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再听歌曲,配合律动,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

三、学唱《青春舞曲》。

1、随范唱用“la”音模唱。

2、填词跟唱。

3、理解歌词寓意,启发学生珍惜时光,珍惜青春。

5、师生同唱歌曲,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形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图形谱,并思考歌曲的结构特点。

6、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和旋律相似的地方。了解歌曲的创作方法。

7、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8、跟慢速伴奏演唱《青春舞曲》,思考两种不同的速度演唱同一歌曲音乐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王洛宾及其作品。

五、欣赏视频。

欣赏历年春晚《青春舞曲》视频,鼓励学生和明星一起演唱。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也对祖国美丽的西部有了一些了解,希望同学们能喜爱新疆的民歌,热爱我们的民族。并且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青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