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7:26:28 页码:12
最新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大全17篇)
2023-11-19 07:26:28    小编:ZTFB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写总结需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的推进。这些总结范文的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优秀的写作参考。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一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一种连续过渡、不断变化的状态。如果用白色代表心理健康,用黑色代表心理疾病,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缓冲区域灰色区,心理亚健康正是处在灰色区域或已经介入灰色区域的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可导致人们不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工作状态,使得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的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妨碍了生活、学习、工作。下面四种能力助你摆脱心理亚健康。

抗挫折的能力。

挫折是一种人生阅历,哪一位成功的人没经过挫折。在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妥协,采用自勉、鼓励、警醒等积极自我暗示方法促使自己去采取有效的克服困难的行动。

呵护心理的能力。

养成经常保健心理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积极对待他人和事物的习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学会在行为的过程中体会愉快。

培养快乐的能力。

扩大生活空间,培养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从不同的人生体验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求助的能力。

正视自己,不能回避困扰自己的问题,主动地求助心理医生或亲属朋友在心理上得到帮助,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二

2、由监考老师宣读答辩注意事项。

3、学员抽签,确定答辩顺序。

4,学员按照5人一组等待监考老师叫号。

5、轮到的学员,进行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和准考证的核实后,方可按顺序进入考场。

6、每次答辩只有一名学员参与,时间3-5分钟。

二、问题汇总。

(1)、该求助者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第二部分个人陈述部分有涉及。

(2)、案例中求助者的症状是什么?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第四部分有涉及。

(3)、针对该求助者的问题该怎么办?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第七部分具体咨询方案中有涉及。

(1)、求助者个人陈述的缺点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2)、求助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来源。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病因分析部分有涉及,或结合评估部分。

(3)、咨询的效果如何评估?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第八部分咨询效果的评估部分有涉及。

3、以某学员《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个案分析》为例。

(1)、在该案例中使用了什么疗法?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第六部分有涉及。

(2)、为什么要选用这一课题?

这一问题要根据学员自己的原因来进行回答。

(3)、标题中使用障碍一词是否合适?

这一问题同理要根据学员自己在写论文过程中的思路进行回答。

(4)、你用了哪些量表,为什么选用这些量表?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有涉及,并与课本知识有所关联。

4、以某学员《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1)、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第二部分有涉及。

(2)、在来访者的咨询过程中使用了什么疗法?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第七部分有涉及。

(3)、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学员文中提到的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第七部分有涉及。

(4)、为什么要对来访者实施该种疗法?

这一问题在学员文中有涉及。

(5)、选择考心理咨询师的原因是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这一问题属于发散性的问题,但仍与心理相关,且并不复杂,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回答。

5、以某一学员《我的个人成长报告》为例。

(1)、你如何看待你的职业与心理学的关系(学员文中提到的观点)?

(2)、你如何理解学习与成长的关系?

这一问题是围绕学员论文的总的主题展开的,学员只需对自己的论文内容熟悉即可。

6、在答辩过程中遇到的其它问题和共性问题。

(1)、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2)、你为什么学心理咨询?

(3)、你的案例是你自己做的吗?

(4)、你的来访者有什么特点?

(5)、你学心理咨询对你当前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6)、你日后一定会从事咨询工作吗?

(7)、你的来访者有什么症状?

(8)、你用了哪些量表?为什么会选用这些量表?

(9)、你用了什么疗法?原理是什么?

(10)、咨询的效果如何评估?

三、注意事项:

1、熟练的掌握论文的内容,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答辩时无需先对论文内容进行陈述,等待老师提问即可。

3、答辩时态度端正,口齿流利。

5、课本内容也不能遗忘,有余力的可以论文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6、如遇到老师所提问题与论文关系不是很直接,可利用平时的常识进行回答。

2018年心理咨询师报名条件有哪些?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三

1、带孩子到无须干预的地方去玩。如带孩子去公园等开阔地带,尽量不加限制地让他尽情地玩耍,大人只管看护。

2、不带孩子到让他感到兴奋的环境去。如商店、超市等,人多热闹、商品丰富的地方,任何孩子都会兴奋起来。孩子好动让你感到棘手的话,就不要带他去这些地方玩,以减少大人不安宁的情绪。

3、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在家里为孩子布置一个单独的房间,里面逐步增加一些玩具和各种用品,大人有意识地和孩子在一起玩或让他独自玩。如果孩子能够很专心地独自玩,哪怕是用玩具刀或剑乱砍乱杀的玩,都不要去打扰他,让他动中有静。

4、多为孩子提供一些体育用品。如小皮球、沙袋、儿童剑、飞镖、玩具手枪、小自行车、溜冰鞋等,这些都是好动孩子十分青睐的物品,大人要满腔热情地引导孩子去玩,玩得专心就达到以动制动的目的。

5、教孩子做一些安静的事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可以逐步教他折纸、下棋、画画、钓鱼、照相、集邮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安静专注的性格。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四

现在的人要承受的压力真的是越来越多了你。不仅仅是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心理疾病也一样的是越来越多了呢。大家都会撑这个叫做心理亚健康啊。心理亚健康的人具体是有什么样子的表现呢,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说一说吧。

外在表现。

2.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站着累,坐着也累,听见任何响动都会烦躁,总有吵架的冲动;。

7、强迫症状,比如有洁癖倾向,常常反复洗手;做一件事情之后会反复地确认好几遍,经常会返回只是为了确认门是否锁上;做事情必须要按一定的程序来做,否则心理就会很不舒服等等。

有心理亚健康的人总是心理非常的烦躁,做事情总是没有任何的目的性,非常容易就会分神的,注意力非常难集中起来呢。患上这种疾病的人最终要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心理状况,千万不能什么样子的事情就藏在自己的心理呀。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五

1.要求孩子必须切合实际。作为家长,应该详细了解多动症的相关知识,对于多动症的儿童,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要求。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肽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孩子精力旺盛活动就会过多,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缺陷是每个多动症儿童都存在的,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六

在那杯光酒影与烟雾缭绕之中,同时隐伏着激烈的利益搏杀,年会不仅是一个展示实力的大舞台,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年会究竟是机会还是鸡肋,在于自我的价值定位;年会究竟是聚会还是“战场”,在于自我的心理调试。

年终岁末,年会成了白领们热议的话题,准备年会成了工作之外的重头戏,甚至是主要工作,有人乐在其中,更有人因此称好大的“鸭梨”。调查显示,66.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患上了“年会恐惧症”,其中18.1%的人有“非常严重”的“年会恐惧症”,48.3%的人“比较轻微”,有25.0%的人因为要表演节目而感到焦虑。

年会本是企业的组织行为,早些年就是“吃饭、抽奖、发奖金”。现如今,年会也“与时俱进”,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除了款待员工之外,年会更多的是一场推介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凝聚力的聚会。在那杯光酒影与烟雾缭绕之中,同时隐伏着激烈的利益搏杀。年会不仅是一个展示实力的大舞台,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同样的课题,有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人却畏手畏脚、瞻前顾后。同样的“年会恐惧症”,也有着不同的“病根”。

一是忙碌型,焦头烂额、疲于奔命,下班之后加班,加班之后排练节目,费时费力还费钱,苦不堪言。

二是畏惧表演型,众目睽睽之下,紧张、焦虑情绪油然而生,害怕当众出丑、丢人现眼。

管理资料。

四是创伤型,“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过往的失败经历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缝合的创伤,害怕登台表演会“重蹈覆辙”。

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精辟台词,“真正的救赎是我们自己”;中文名著《红楼梦》也有句经典诗语,“心病还需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消除“年会恐惧症”,也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依靠成千上万的白领职员的自我“救赎”。毕竟,年会究竟是机会还是鸡肋,在于自我的价值定位;年会究竟是聚会还是“战场”,在于自我的心理调试。

此外,于此事上,我们也呼吁公共机构和民间力量参与“埋单”。一是要建立长效的“安全阀”机制,加强对国人心理健康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让白领们的压力、焦虑、恐慌等紧张情绪,有足够的渠道去释放和排解。二是要加强心理咨询服务,为员工们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场场年会,将成千上万的人维系在一起。名利场也好,是非地也罢,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职场上的阴晴圆缺,在一个个或大或小的舞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迷途的心灵需要被救赎,需要有人指路。

春节“恐归族”如何自我减负?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七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说是良好的,但是,有的小学生也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如,厌恶学习、自卑失望、情感脆弱、逆反报复心强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厌恶学习。

由于有的父母存在着“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拿着棍子逼孩子拼命地学习;教师存在“严师出高徒”的愿望,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没完没了地考试,使他们那稚嫩的心灵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重重压力,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困惑与创伤。这种“过度的教育”使他们在小小年纪就“透支着生命”。没有游戏和交往的时间,没有自己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不知摧毁了多少天才少年。结果,有的学生发出了“上课劳累过度,回家作业无数,实在支撑不住”的哀叹;有的离家出走;有的沉溺于游戏机和网吧里。

例如,重庆市有一名12岁的女孩从8楼的楼顶纵身跳下,因为她的学习负担重、压力大,虽然已经尽力,但是成绩还是差,她认为父母和老师都不喜欢她,因此,她选择死亡来“解脱”。

(二)情感脆弱。

情感脆弱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经不住一点点挫折,特别是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这些学生总是喜欢受到表扬、获得奖励、享受种种荣誉和“光环”,对被批评或失败往往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当这些小学生受到挫折时,就会做出压抑性的、消极性的反应,如退缩、逃避、苦闷、忧虑、沮丧、怨恨等,对个人的精神和身体造成损害;个别学生还会逃学,甚至自杀。

例如,7月的一天,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团考不上重点初中受到挫折而服农药自杀而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在她留给父母的短短100多字的遗书里“我是一个差学生”、“我辜负了您们的心”、“我死了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深深地刺痛着人们的心。

(三)自卑失望。

有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先天不足或在学习中遭到失败时,总是感到恐慌或焦虑,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失望的心理。他们性格孤僻、不合群、不愿意与人交往,对陌生人持敌视态度,不能与老师、同学们和谐共处;自尊心过强,不能接受不同意见,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有时老师还没说几句,他就愤怒而离校出走。这类小学生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

当小学生长期辛劳而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时,往往会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陷入极度悲观、焦虑、失望之中。

(四)逆反报复。

一些小学生因为在学校表现不好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指责,心理就会产生偏差。他们常常听到的是讽刺、挖苦的声音,看到的'是冷若冰霜的面孔,认为这些老师和同学是故意刁难自己,因此,产生了憎恨、仇视、逆反的心理,千方百计找机会对批评过他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报复。如,在课堂上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纪律,或暗地里拔掉老师的自行车气门芯,用刀划破老师的摩托车坐垫等等。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迫在眉捷。

(一)必须帮助小学生确立奋斗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小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个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小成绩来激励他们,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

题海战术只能造成小学生的心理疲劳与学习效率降低的并发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师和家长应当适当控制作业量,突出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题,做到精讲精练,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

(二)必须教会小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的自强精神老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受挫折是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使小学生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老师还要教育小学生将个人理想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成败、荣辱,使小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通过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三)必须让小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在学习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屡次失败则会使小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消极逃避等。自卑感就是产生于失败之后的体验。因此,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小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敏锐的洞心理健康教育察力,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在实践中体会和享受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本人所教的一名小学生原来考试成绩很差,又不遵守纪律,同学们讨厌他。于是,我进行家访,发现他的父母一直在广东打工,把他留给奶奶带,他从小就没有体验父母之爱的滋味。我在学习上帮助他,在生活上关心他,及时表扬他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同学们慢慢接受他,他违纪的次数减少,学习成绩进步很快。

(四)必须使小学生消除逆反心理,建立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表现不好的小学生对待老师一般都有逆反心理,他们总觉得老师是管他们、治他们、与他们作对。他们怀疑周围的一切,甚至对好话也不轻信,似乎有点“铁石心肠”。因此,老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用铁杵磨针的精神去爱护、关心他们,期望他们变好,同情他们的处境,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切感,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管理。要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纪守法,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具有的示范性职业特点使得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尤其重要,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但对其自身各方面有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者:黄喜珊作者单位:茂名学院师范学院刊名:青年探索英文刊名:youthstudies年,卷(期):“”(5)分类号:b84关键词: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九

如果出现心理亚健康,就要正视并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1、记忆力下降明显。

很多人只是关注身体的健康程度,当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下降与身体的健康无关,那么就要考虑一下是否是心理亚健康引起的。比如在与人交谈的时候,突然脑袋像卡带一样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或者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频繁忘记事情和东西,这些都是心理亚健康的症状表现。

2、反应迟钝。

做事情动作迟缓,而且对待外来需要作出肢体反应、语言反应的时候反应迟钝,老是迟一步。或者对于最近的一些潮流、新鲜事物都接受认知比较慢,接受能力变弱,这是因为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3、情绪抑郁。

一直乐观的自己突然变得悲观,情绪容易低落,甚至出现抑郁的症状。此时一定要及时进行心理治疗,避免病情恶化,转变成为重度抑郁,增长了治疗时间和治疗程度。

4、强迫症。

很多心理亚健康的人都会出现轻中程度的强迫症症状,如总是觉得自己的手很脏,心里发出命令反复多次洗手。外出的时候,明明门已经锁好了,但是自己却反复多次检查,甚至还会重新上锁好几次。说明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5、妒忌心强。

作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心理健康妒忌心虽然不能说全无,但是心理亚健康的人在妒忌心方面会表现出对某个人十分不满,甚至到达咬牙切齿的程度。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经常觉得不服气,不甘心,这些都是妒忌心在作怪,长期放纵的话,会让知心朋友越来越少,影响社交。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十

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难的学生。据可靠资料评估所得,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中,贫困生人数约24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10%~20%,其中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目前,贫困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注,但是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目标不能单纯地放在经济上的资助,更要侧重于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无力支付学习生活费,这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1.自卑、悲观地面对学习、生活。

在高校中,有着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障碍,过于将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轻、自贱、自鄙的情感体验,从而退缩、逃避、离群、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这些学生长期压抑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将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致使其学业难以为继,少数学生甚至走向极端。

2.比一般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生活压力。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也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期望值过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3.人际关系受挫。

自卑是贫困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成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他们渴望融入群体,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自卑的心理和自尊心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希望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易敏感,易冲动,常常让周围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一些贫困生竭尽全力用坚强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经济上的劣势,因为承受过多的压力,使得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1.家庭经济困难是主要原因。

这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90%的贫困大学生主要来源于边远山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一是家庭收入少;二是家庭子女多;三是意外灾害,使家庭经济水平出现经济危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经济上的贫困,迫使贫困大学生很难实现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等,从而使其处于边缘位置。

经济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为了维系学业,在学校期间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打工挣钱,但同时为了获得奖学金又要拼命学习。这使得他们经常陷入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既要学习又必须打工挣钱的矛盾之中。特别是因打工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在班级成绩排名后移时,这种矛盾冲突更为强烈。

2.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是内在原因。

第一,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大学生活中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只是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新环境中失去了成绩优势,因此只能获得较低的评价。

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

第二,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很多心理有问题的贫困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没能理性地正视“贫困”这个问题,很多贫困生都以贫困为耻。他们无法战胜自己,心门无法打开,以致把一些情绪埋在心里,再选择畸形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偏激地对待生活,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针对贫困生的高校学生工作任务。

深入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效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化解学生心理困扰,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地给予诊治;对可能发生过激行为的学生,要做好前期识别和及时干预等工作,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方法,尽一切可能阻止过激事件的发生;一旦过激事件发生,能快速反应,按照有关预案做好心理稳定工作。

1.基本原则。

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2.社会关注。

全社会要一起齐心协力来解决影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即经济困难。

3.学校关注。

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及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加以解决。通过构建“奖、贷、补、免、捐、勤”等多方式资助体系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通过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此建立自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营造一种平等、友爱的氛围,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心理,增进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自我调整。

这是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一点。通过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减轻心理压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将经济压力转为学习生活动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当前困境。

参考文献。

[1]张群.浅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理论界,(12):204~205。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一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游泳教学要对学生游泳课上的恐惧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细致分析导致学生恐惧心理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改善以解决问题。改善外界环境是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备的游泳环境,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环境。但是,改善外界环境需要较高的经费。提升学生的体能和心理素质,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游泳课学习做好铺垫。然而,体能训练和心理素质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很难在游泳课之前快速培训出来。优化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所用材料进行改良,从而解决学生游泳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最终有利于学生学会游泳技能。总之,为了提升大学游泳教学质量,就要解决学生游泳过程中的恐惧问题。所以,要从游泳环境,学生自身体能和心理素质,以及教学方法和教材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锟.浅析在游泳教学中如何克服心理障碍[j].科技视界.2014(01).。

[5]张昕.以提升体育教学专业学生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三位一体游泳教学改革[j].才智.2017(27)。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二

一、问题的提出。

单亲家庭是指子女只能跟随父母其中的一方生活的家庭。单亲家庭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离婚或者一方去世。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近年来因为离婚率持续上升等原因,目前已出现单亲家庭800多万家,而且还将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递增。而相关数据说明,我国有将近25%的单亲家庭儿童在进入单亲家庭环境的半年里,常常会出现强烈的恐慌、愤怒等负面情绪。而将近34%的因为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儿童极易患上抑郁症。作为家庭破碎的直接受害者,单亲家庭儿童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伤害。如何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单亲家庭儿童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迫切关注的问题。

1.孤寂心理。

单亲孩子首先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寂寞孤独。家庭破碎,对于孩子来说,还不能快速适应,相比较之前完整的家庭,他们的心理上很容易失衡。而单亲家长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除了工作,他们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做家务上,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对孩子疏于管教,更缺少对孩子的陪伴。而部分单亲家长则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乏跟孩子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因此,很多单亲家庭儿童常常产生深深的孤寂感。

2.自卑心理。

一方面,家庭的破损意味着异于常态,孩子的思想尚不够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问题。单亲孩子往往把没有爸爸或妈妈当作见不得人的事,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因此他们不愿与人接触,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自卑和脆弱。另一方面,单亲父母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出家庭破裂的阴影。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苦衷,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只好处处小心翼翼,变得胆怯、畏惧。长期下去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3.不安全感。

一方面,单亲家庭的儿童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儿童。另一方面,单亲父母极易把家庭破裂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经常要生活在恐惧和担忧中。在缺乏正常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中,孩子极易对亲情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潜意识里对感情否定,对未来的家庭生活恐惧和不安,甚至发展为对所有的事物猜疑否定。久而久之,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情感脆弱、不信任,慢慢转化为强烈的不安全感。

4.性别移位。

对成人的模仿在儿童性格行为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男女两性在发展上各具特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会有意无意的'染上各自性别特征的色彩。而单亲家庭儿童只能模仿父母之中一方性别的行为方式。例如,男孩子跟母亲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的基本是女性的生活方式,性格中极易缺少父亲榜样的阳刚之气。单亲家庭的父母无法在双方的互补中不断完善孩子的教育,很可能造成孩子性别认同障碍,进而影响到单亲儿童的人格健全。

三、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个体对家庭情感缺失适应困难。

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单亲父母总难以避免异常情绪的产生。这种异常情绪通过单亲父母无意识的表情、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家庭情感的骤变,使孩子的精神受到巨大的压力和创伤。不少单亲儿童对外界的态度变得过分敏感和戒备。甚至他们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极易导致自暴自弃。同时,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挫折的情境经历比较少,心理调适能力又低,因此家庭的破裂对他们的心理、学习与品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尤其在心理方面。

2.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存在着诸多的偏差。一方面,部分单亲家长把生活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生活在重压之下。另一方面,部分单亲家长会因家庭的变故感到愧对孩子,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品格。此外,由于很多单亲家长不能迅速地走出家庭破裂的阴影,他们自我封闭的心态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变得自卑、压抑、孤僻、不合群,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3.学校及社会舆论的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单亲家庭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不是主流。孩子自己没有独立的价值评判标准,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人的态度来确定的。单亲儿童由于遭受学校及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心理上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非常忌讳谈到自己家庭相关的话题。他们对周围人的态度比一般人更敏感,周围人的取笑、有意无意的议论,都会在他们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为了避免社会评价压力对自己的伤害,他们慢慢从人群中退缩,表现出封闭、自卑、猜疑、敌对等情绪,这种情绪严重影响到单亲儿童的同伴关系等社会性发展。

四、疏导单亲家庭儿童不良心态的对策。

1.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

(1)创造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

单亲儿童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大部分是因为缺少家庭温暖,感受不到父母关爱造成的。单亲家长自己首先要调整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同时,单亲家长要尽可能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爱,确定自己并没有与别的孩子不同,更没有低人一等。

(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由于家庭关系的失调,单亲家庭往往表现出沉闷、压抑的生活气氛。单亲家长要支持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使孩子在兴趣爱好上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单亲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使孩子摆脱单亲家庭的孤独感和不适感。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满足其社会性发展的需求,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形成健康的人格。

2.学校教育——孩子成长的关键环节。

(1)增加对单亲儿童的积极关注。

首先,教师要主动去信任、理解、尊重单亲家庭的学生,以真诚的情感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其次,教师要努力为单亲学生创设一种没有轻视、敌意,充满体谅、平等的环境,使单亲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归属。再次,教师要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以便给予单亲儿童一些心理上的辅导。班主任更要密切关注单亲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

(2)建立单亲儿童行为记录档案。

从入学起学校就要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这些档案资料主要是为了帮助班主任和其他教师顺利开展对单亲儿童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可以定期与家长取得的沟通,指导家长正确使用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系统——孩子成长的必要支持。

(1)增强对单亲家庭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单亲家庭和普通的家庭一样充满了爱和温馨。同时,作为一个结构不完整的家庭,它又比一般的家庭更为不容易。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帮助社会成员更好的理解单亲家庭,让社会成员树立起尊重单亲家庭的意识,为单亲家庭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建立单亲家长学校。

单亲家长学校主要帮助单亲家长摆正心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对单亲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方法,帮助单亲家长学会与孩子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使单亲家长学会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

随着离婚率的逐步上升,单亲儿童的人数也急剧增多。单亲家庭作为一种脆弱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三

摘要:历经寒窗苦读,最终进入理想的大学,是所有学子的目标,然而从高中迈入大学,突然面对崭新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一时间难以适应。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成为新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适应不好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对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如何应对提出了对策。

(一)对新学习环境的不适应据问卷调查表明【1】,高达56%的大一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有极强的不适应心理。从高中迈入大学的门槛,意味着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大学教育环境,偏重于培养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相对高中紧张的生活很多新生难以适应自由的学习环境,导致他们没有压力,无所适从。

(二)自负与自卑心理并存新生不能客观、真实的认识自己,一般在自我评价时出现自卑、自负的心理状态。有些新生自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不屑于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在学习方面更是自以为是。同时,与自负心理相反的是自卑心理。据专家调查显示【2】,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部分同学家庭贫困、无特长等因素,使得其自尊心受到严重创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转为自卑。

(三)人际关系处理有困难现在的大一新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在家过惯了众星捧月,习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大学这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学习空间里,首次脱离固定的家庭、同学——朋友关系的大学新生们往往失去了稳定联盟感和指引,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惯例被打破了,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没有人去捧他,更没有人以他为中心。面对这种相对平等的交往模式,好多新生心态失衡了,有的新生在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时选择了自我逃避,自我封闭,时间久了,会产生抑郁的心理反应;还有的新生在与人交往中由于焦虑而导致人格障碍【3】。

(四)学习、各种竞选、就业带来的压力感大学的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大学的学习没有人督促和管理,更多的是靠自觉,于是,大一新生担心自己管不住自己,害怕挂科,害怕拿不到学分影响毕业,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将来就业问题,因此产生了心理压力。

(一)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为了让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他们入学之初,应及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如,“介绍校情校史”、“优秀教师专业介绍”、“新老生交流会”使新生对学校产生亲切感,进一步了解大学特征,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大一新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4】,高校应基于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定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不仅使新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缩短适应期,使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关心关爱学生,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当尽快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消除与新生间的距离感。多深入课堂与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帮助解决困难。同时发现和关注问题学生与贫困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情绪的波动,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督、评价和预警。

(四)引导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确立奋斗目标对新生开展生涯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是帮助大一新生排解心理困惑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学生成长历程的调查【5】,我们发现大学期间的目标确立,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乃至毕业后的前途。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样化形式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启发学生对“我为何上大学”、“我在大学做什么”、“我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认识大学、认识个人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

(五)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学会正确运用心理调适完善自己首先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能认识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人际交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取别人之长,去己之短。其次,在与人交往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学会正确运用心理调适,宽待自己,接纳别人。总之,作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要不断加强学习,把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到工作当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时发现大一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新生解决这些问题,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2]姚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9.

[3]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

[5]杨博,彭建章.如何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j].法治与社会,2011,(05).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出的数据和分析指出:“截至2013年8月31日,我国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428867例,死亡人数127758例”。其中15-24岁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2008年的482例增加到2012年的1387例,占每年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构成比例从2008年的0.9%到2012年的1.7%,呈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

“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已经从高危人群开始向普通人群蔓延,青少年已成为受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处于活跃时期,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知识尚不完整,性观念又比较趋于开放,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知识来抗击艾滋病,让自己免于艾滋病的侵袭,因此,有学者将大学生也归为了艾滋病毒的高危易感染人群。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径是不安全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我国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态度逐渐开放,性行为的发生率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高校学生卖淫嫖娼的行为以及男性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的新闻报道也已屡见不鲜。另外,虽然政府机构在积极倡导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但由于艾滋病对人体巨大的危害和至今为止的不可治愈性使恐艾心理在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也不例外。根据笔者的调查,有74%的同学表示不愿意和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携带者住同一个寝室,有72%的人表示如果自己不幸感染率艾滋病将会选择不将其公之于众。因此,面临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的逐年上升,对该群体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二、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上升的原因。

通过对安徽、湖南、兰州地区部分高校的300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本身的认识及其传播途径的知晓不全面准确。分别有41%、53%的同学一般都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中获取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新闻。而通过老师传授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学生只占28%。有57%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从未参加或遇到过学校举办的任何关于艾滋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活动。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觉得艾滋病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和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能够完全清楚正确地回答出艾滋病的三种主要传播途径的'学生数也只占43%。大多数学生也表示不知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或艾滋病发病期间身体会出现怎样的反映和症状。同时大部分学生也表示愿意甚至渴望了解更多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对艾滋病防控问题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

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恐慌也会影响艾滋病感染率的上升,本只是慢性传染病的艾滋病在我国被赋予了道德的不同色彩。那些艾滋病毒携带者怕受到外界的孤立和职责而不敢对外宣扬,有的甚至可能会出现抱负社会的负面情绪。而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匮乏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毒携带者,以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调查数据指出,当知道有同学感染了艾滋病后,有67%的学生选择会减少与之交往的频率,大部分学生表示不愿意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同住一个宿舍。

(二)学校对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不够重视。

被调查者中有53%的人表示在大学期间从未参加或遇到过学校举办的任何关于艾滋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活动。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艾滋病的预防控制,采取下发文件,增加投入等十分积极的措施,但是在具体的落实方面仍存在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等问题,宣传内容带了太多理论化的色彩,形式单一,在学校开展的艾滋病宣传教育还不到位,不能满足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学校对艾滋病预防控制重视程度的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的防艾意识观念淡薄。

(三)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诱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性的看法和认识越来越开放,青年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新观念,对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甚至同性相恋的观念变得更加开放。同时,大学生的生理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他们对性产生更多的兴趣,并由最初的反感转为爱慕,这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知识结构也不完整,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情绪又很多变,在诱惑面前感性和冲动往往会战胜理性而不能自制。也有学生因为金钱等利益的诱惑而成为性工作者,通过性行为感染艾滋病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另外,教育的缺乏和青少年自控能力的不足让部分大学生容易染上毒品,从而也增加了大学生的艾滋病感染率。

艾滋病的危害已经不单单是对个体生命和公共卫生的影响,它已经转变成整个社会的一种价值理念,危及到了社会的和谐运行机制。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新生代的主力军,对艾滋病的防控变得越来越必要,本文大学生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也尝试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议。

(一)高校需加大艾滋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

前文所提学生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仍非常缺乏,同时也抱有积极学习的态度。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和领导组织单位,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学校可开设生理卫生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述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艾滋病。举办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讲座,邀请专业人士前来讲学。另外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校园内外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活动,例如在每年的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举行以艾滋病预防控制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等各种不同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学校在举办这些活动的时候应按照宣传教育为主、培养文明健康生活的方式,坚持贴近学生实际,注重活动的实际效用,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只为完成任务,要将经常性的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

(二)开辟新的引导途径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

人们都通常更愿意听取与自己年龄相仿,背景、兴趣爱好等相近的朋友或同伴的看法和建议,特别是大学生还处在迷茫、叛逆的青春期,需要那种可以相互讨论怀孕、性、吸毒等一些敏感话题的同伴,因此在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工作中,大学生的同伴教育有时远比老师的说教有效得多。招募一些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对艾滋病的防控工作有热情的大学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艾滋病知识和沟通能力等的培训,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行为方式。这些志愿者通过同伴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行为示范等来影响和教育周围的同学,以此类推,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形成积极的影响和效应。

另外,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社交已经不再局限于校园生活,各种网络社交团体中都有大学生的身影活跃着。网络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对大学生健康行为方式的建立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影响,因此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避免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而感染艾滋病毒。

(三)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干预,在社会的防艾工作中起带头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知识层次比较高,更易于接受和掌握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可塑性又很强,在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思维同时,鼓励大学生自发成立关于艾滋病预防控制的社团组织,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教育,定期举行艾滋病防控的主题活动,由大学生自己策划、宣传和执行,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队伍。在进行大学生自身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同时,还可以走进社会,走进艾滋病人的生活,宣传艾滋病的防控和治疗,作为纽带来帮助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只要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青春朝气和爱国热情将会给我国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五

很多结过婚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婚前卿卿我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婚后,那种对婚姻充满美好的憧憬没有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却在日益增加,这就属于一种婚后心理亚健康。

1.逆反心理。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而一旦得到了,接触到了,就不好好珍惜了。外界的阻力越大,障碍越多,逆反心理就越强,追求得越有力。而一旦真正地结合,原先那种未达目的的急切感和竞争欲也随之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婚后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

2.落差心理。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造成内心失衡,是引发婚后心理亚健康的重要原因。婚姻使两性间单纯的情感关系演变为相互依存的生存关系,而生存问题则带来了建筑在共同生活基础上的新的人际关系,如婆婆与媳妇、岳父与女婿、小姑与嫂子等之间的关系等。所有的一切,使得现实的得分值大大降低,而与期望值之间有一个不短的距离,让人产生了心理落差,感到失落与失望。

3.神秘感消失。

神秘感是构成情感引力的重要因素,恋人间的接触是间断的、松散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往往使痴情男女把对方理想化、完美化。而结婚后夫妻几乎天天生活在一起,这时的接触是连续的、紧密的,两人都无比真实地展现在对方面前,原先为了获得对方好感而掩饰起来的缺点也暴露无遗,极易互生不满。

专家指出,婚后心理亚健康是婚姻幸福的绊脚石,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调整,以免出现严重的婚姻问题。对于那些因婚后心理亚健康而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干预,积极摆脱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六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学业、就业压力、情感挫折以及家庭困难等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残和恶意伤害事件屡见不鲜[1].这些当年艰难走过独木桥而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为何如此地脆弱,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象牙塔”的莘莘学子心理发生了变化甚至扭曲?我们感慨的同时,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对策,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促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1.1学业压力。

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后,有不少大一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出现了失落、空虚、焦虑、失眠等综合症。心理学家将此种现象称为“大一综合症”.当年,大多数人都是身经百战,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好不容易才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们能在众多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表明他们是很优秀的。在经历了的寒窗苦读之后,有的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彻底“解放”了,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课上专心听讲,课下还要复习、巩固。于是,有的学生生活失去了重心,上课不认真听讲,旷课、迷恋网络,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作为学生,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知道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大家是因为学习而来到校园的,大学生也不例外,不能顾此失彼。

然而,大学与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调整、适应。上高中时,你不懂老师还会一遍又一遍地给你讲解,而且你与老师几乎天天都能打照面,有不会的也能及时答疑解惑。大学则不同,完全靠个人自学。老师讲授的内容非常多,你要认真听,不能走神,有时一个课时就把书中的一章内容讲完了。老师下课就走,也不可能有太多时间与你交流。另外,老师课后还会留大量的作业,有的从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但大部分还需要学生们从互联网或图书馆的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后,最终整理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能生搬硬套。所以大学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如果学生不学会自学,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还停留在中学时的应试教育中,就会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使得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考试自然一塌糊涂。就这样恶性循环,结果一学期高挂了好几门课,学校对挂了几门课以上的学生会进行留级或是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的处理,让他们觉得颜面无存,心理上也难以承受。

除了要学习自己的专业课、公共课之外,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整天忙于各种各样资格证书的考试,比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造价师、建筑师、会计师等各类考试。为了拿到这些证书,就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长此以往,大脑常常处于紧绷状态,无法放松,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导致事倍功半;再加上身体和心理倍受煎熬,使人精神濒临崩溃。如果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挫伤人的自信心,更有甚者会产生厌学情绪。

1.2情感挫折。

失恋是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时常发生的一种情感现象。有专家指出,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问题被视为“洪水猛兽”或“司空见惯”,要么避而不谈或极力封堵,要么视而不见或见怪不怪,很少有老师、家长采取科学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引导或研究、探讨,因而大部分人要么是“一张白纸”,要么是“糨糊一盆”.到了大学,他们对男女情感以及性纯洁、性安全等知识知之甚少,思想单纯,认识单一,懵懵懂懂的青春期里开始了男女交往行为,于是,恋爱活动发生了,失恋现象也无法避免地出现了。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恋爱欲望最强烈的时期,在他们看来,爱情是浪漫、美好、幸福、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交往多是波波折折、磕磕碰碰的。原本就感情表现脆弱、心智尚不成熟、思想单纯的大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心理就容易出现失衡,难以自制。在对待失恋现象时,若有调节、控制不好者,或者引导、转化不力者,又不能积极主动找人谈心、倾诉,而是自暴自弃,悲观厌世,甚至丧失理智,失去控制,最终做出了害人害己的蠢事,后悔莫及[2].

1.3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现实。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形势也一年比一年严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

进入高等学府的门槛低了,的确很多人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却导致了大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普遍下降。加上往届毕业生未就业,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现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可以说是“僧多粥少”,经常是几百、几千人在竞争一个就业岗位。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而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提高,但有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又缺乏工作经验。在应聘工作岗位时,又屡屡受挫,没有对自己做很好的定位,就会陷入迷茫、失落中。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社会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尤为明显。

大学生毕业时,年龄一般在21~25岁之间,正是谈婚论嫁的时候。而女大学生一旦结婚,就面临着怀孕、妊娠。有的企业或用人单位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不愿意录用女性求职者,在性别上明确要求招聘男性,使女大学生心灰意冷,恨自己是女儿身,空有满腔热情却无用武之地。每年过完农历旧年,各大城市都会召开大型的招聘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总会把精心准备好的简历投向自己比较中意或符合自己专业的企业、公司等,但是招聘的人数有限,大学生的简历迟迟得不到回复,仿佛石沉大海,或者是面试时由于各种原因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处处碰壁的境况,让他们越挫越勇的心也开始摇摆不定,怀疑自己技不如人或是综合能力不强等,当初的雄心壮志不复存在,父母长辈的殷殷期盼,同学之间的互相攀比,一切的一切都令人窒息,就会陷入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等等。例如,石家庄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化名)即将毕业,在一次次的招聘会上,由于自己所学专业限制,社会阅历较浅等种种原因,很长时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终她不敢坦然面对现实,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并留下了10万字的日记,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

1.4家庭经济困难。

据教育部统计数字,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并且数量在逐年递增。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各个学校的学费也有所提高。那么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者的家庭来说,考上大学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或是没有收入,或是靠低保来维持基本生活,真得难以再负担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这些学生一般都比较要强,自尊心很强,即使家庭困难,也不愿意让别人可怜同情他们。为了不让父母太过操劳,他们刚上大一就出去做各种兼职工作。有的甚至不和同学交往,怕大家看不起自己,尤其对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很敌视,有一种仇富心理,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和人交流,不合群,认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别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觉得日子很漫长,担心自己没有好的前程,愧对含辛茹苦的父母,等等。每每想到这些,他们就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这种负面情绪在无法排解的情况下,最终令他们做出了报复他人或残害自身的傻事。

2.1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只有近距离接触大学生,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说到这个问题时,我们自然想到了政治辅导员这个角色。政治辅导员是校方派到学生中间的专门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管理方面服务的专任教师或工作人员,其中包括法律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等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专职人员是架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和学生接触的“亲情型”教师,他们通过学生中的团干、学生会干部等学生自治组织成员,把学校的温暖送到每个学生身边,形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大部分学生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身在异乡,很多时候会感到孤独,感到寂寞,有时受到委屈时感到痛苦和无助,想找个知己倾诉倾诉,想与温和的老师交流交流。可是,下课了,老师们夹着讲义不见了;看看周围,净是“熟悉的面孔、生疏的心灵”,不好交流;无奈,只有任其在个人心中捉弄、蹂躏、徘徊。此时,辅导员若能走进学生宿舍,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走一走,转一转,多关心下他们的学习、生活,走近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既能体会到师生间的友情,又能体会到父母般的亲情,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排斥辅导员,然后适时地旁敲侧击、开导劝解,定能事半功倍[4].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开设心理咨询机构。

一些高校的德育课教授、心理学教授都认为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思想负担、心理压力太重了。在这个社会转型、突飞猛进的变革时代,他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特别是那些背负着种种重托和压力的学生,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岗位的选择、交友恋爱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时,不禁要扪心自问:我的目标在哪里?脚下的生活之路应该怎么走?我的人生价值要在哪里体现?如此等等,失落、恐慌、迷惑等便随之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职工的共同职责。高校的领导和管理层应该关心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以上分析得出,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应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建立健全心理问题预防机制[5].单凭学校开设的心理课程以及一些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并了解当代青年心理特点的专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学校应聘请心理学教授对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学习,使之有的放矢,通过心理咨询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走出情绪低迷,控制思想下滑,获得感情提升,让他们放下悲伤,丢掉委屈。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作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其不满有对象诉,委屈有对象泄,情绪有对象抚。尽快地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并能积极地面对生活,励志其成才,把所有不快都尽可能地释放出来,净化心灵,跨越困境,学会为人处事之道,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2.3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高校应该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人格健全独立、懂得生存的意义,并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珍惜、关爱生命为中心的一种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让大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

如上所述,当今年轻的大学生们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无论是社会上的影响还是校内生成的原因,都不应该成为青年大学生放任自我,自暴自弃的理由。

“90后”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风雨,一切都太顺利了。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往往缺乏人文精神的关怀,对生命、生活不懂得珍惜、感恩,做事没有担当,缺乏社会责任感。学校应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应近距离接触大学生内心,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是一种责任,不是个人的事。学生的心理问题若处理不当,容易走向极端。这对父母及亲人是最大的伤害,对社会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开展此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理解生命的意义,思考人“何以为生”[6].

2.4学生干部等应密切关注高危人群,并进行有效干预。

高校应合理利用学生会干部、同寝室同学等有效资源,通过他们尽快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将心理问题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学生会干部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是最密切的,他们几乎天天和同学们碰面、接触,对各班的思想动态比较清楚。同寝室同学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对每个人的脾气、爱好以及个人情况比较了解。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有的同学心中有委屈或不满不愿意和任何人讲,就喜欢发表在qq或微薄上,从那些充满消极、郁闷的文字当中,就会发现些许端倪。学生会干部等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应立即与辅导员联系,说明情况。辅导员应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使他们重拾信心,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

3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前期,缺乏应对各种思想压力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要十分关心和重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对心理障碍者应该及时给予心理抚慰和思想关怀、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处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拯救他们受到伤害的心灵,使他们尽早、尽快地摆脱困境,适应大学校园氛围。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希望社会、家庭、校方领导层、管理层都来关注心理问题现象,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要对“心灵”进行自觉地修炼和升华,从而更好地实现安身立命,塑造精神,提升人格,让生命突破痛苦,去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才是他们应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6]李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10(10):150,145.

心理亚健康问题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七

我们的心灵不可能一尘不染,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状态不可能永远处于完美的状态,而是会有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出现,而这种消极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主要是一种持续的消极的心理情绪状态,是一种心理的不良状态。比如恐惧、悲伤、焦虑、沮丧等等。这是一种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调试不良的状态。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第二状态”,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在身体上、心理上并没有疾病症状,但在主观上却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症状和心理体验”。据统计,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与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人都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亚健康和健康实际上也是处于一种移形的过程,并不是处于一种恒定的状态,可能压力大的时候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就会表现一些问题,在压力解除的时候情绪也会得到改善,健康状态也会得到恢复。

(一)紧张焦虑。

紧张焦虑是指因工作达不到预期目标和不能较好的克服各种障碍而表现出来的紧张、担心、忧虑的持续的消极状态。比如,在我们的日常训练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工作压力、加班劳累、职务晋升、考学入党、下岗退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可能会让我们产生焦虑、沮丧、烦躁、恐惧、悲伤、怨恨的不良情绪。

(二)烦躁不安。

烦躁不安是指对生活工作中一些长期从事的事件感到烦恼、急躁、坐立不安的持续消极状态。

(三)恐惧害怕。

恐惧害怕是指在某种危险情境下,产生紧张、胆怯、畏惧的持续消极状态。

《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记载,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撞击我们的生命器官,甚至导致功能严重受损。

根据《生理学》《医学》研究指出:人在发怒时内脏器官,腺体和分泌都将发生变化:人在高兴时,呼吸是每分钟17次,而在愤怒时,呼吸会加速而短促,每分钟达40次左右,心跳和脉搏正常是每分钟60—70次,而在愤怒时,会增加二十次左右,在发怒时,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和血压升高。唾液常常停止分泌,口干舌燥,肌肉紧张度增加,胃肠蠕动加快,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严重的会发生猝死,当这种发怒的激情过于强烈或时间较长得不到消除,可能会导致发生精神疾病。心理消极情绪对生理健康影响很不利,就像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在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影响下,我们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的现象。

(二)影响成长进步。

成长进步靠什么?成长进步靠能力和信心,而能力和信心呢,又来自于知识。知识是靠什么获得?当然是学习了,而学习又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身体疾病,比如心情、情绪。当情绪好的时候学习效果好,进步快。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不能有很好的效果,影响进步。通常我们的成长还离不开人际交往,而我们处于亚健康这种负面状态时也会影响到别人,当别人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感到很不轻松,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可能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了。

(三)影响工作动力。

人类具有情绪模仿能力,或者说情绪具有感染性,就像“多米诺骨牌”。从心理学上讲,我们处于相同的环境或者相似的环境时,很容易与他人产生共情。这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环境中,我们很容易产生相同的感受。即使你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但是你能与他产生共鸣,甚至出现同样的不良情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看到电影里面有人悲伤哭泣的时候我们也会流泪,受剧情影响。所以说,持续的消极情绪不仅会影响个人,还会导致群体反映,影响整体,影响工作动力,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打击继续进取的动力。

告别心理亚健康就是要积极的调试消极情绪,可以进行情绪宣泄,或者转移注意力,也可以进行激励和语言暗示等。

方法一:合理宣泄法合理宣泄,就是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和情景,以合理的方式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和表达出来,以消除或减轻心理压力,稳定情绪状态。宣泄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宣泄有助于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有助于调节机体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合理宣泄容易降低理智水平,失去自我控制,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对他人、社会构成伤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