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7:41:09 页码:11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汇总20篇)
2023-11-19 07:41:09    小编:ZTFB

学习方法的总结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首先梳理好自己的思路。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总结的目的和方法。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一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时期。但目前来看,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重智轻德现象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到了德育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文对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以全面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

1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启蒙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人生中的第一个启蒙导师。班主任工作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协调发展。班主任平时工作繁重,既要管理班级,又要兼任教学工作,精力往往会分配不当。在现代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要求下,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还要把学生的德育教育、行为品格和态度能力作为素质提高的重点,使德育教育贯穿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远大正确的理想观念,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小学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俗语说:“德才兼备”。这充分说明德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能力。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的高尚品质。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树立以德育为本,全面教书育人的发展观点,使学生为将来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还是沿袭几十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主要由思想品德课来承担大部分的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来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还有些教师喜欢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来作为学生教学的参照坐标,以便充分体现出德育教育的教学理念。现在的小学能根据教育大纲中的德育部分严格进行授课,但很少会以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参考。大部分小学都在坚持德育教育,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有些小学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教学任务较紧为借口,从思想上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视性。虽然分数论和应试教育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还存在着一定市场,但却完全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

2.1过度重视智力教育。

目前,小学教育思想并没有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而改变,一些小学还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许多教育工作者误把育人当成了育分,逐步形成了一种重智而轻德的教育环境。由于学校有来自升学率和考试分数的压力,使得许多学校没有时间或主观上不重视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只用考试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特别重视,对分数不高且学习吃力的学生不予理睬。久而久之,使得许多学生在思想观念中形成了分数致胜论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与目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机制有关。这种评估体制对学习成绩很容易就能评估出来,但对学生的德育水平却很难评估或无法评估。这就形成了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上下都唯分论的思想形态严重影响了现代教育体制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德育品质没有得到相互促进,而是呈现出一种失衡的发展状态。一些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的精力、财力和时间投入巨大,却对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的成长漠不关心。德育教育要人人重视、人人提高,但实际上,人人都在讲重要,却没有人以身作则,投入其中,直接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陷入瓶颈。

2.2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能力偏低。

自新课改开始以来,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教育课程资源整合尚未形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体系。许多教师还不能完全掌握教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理解能力不强,知识体系不系统。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教学中去,有的甚至不会主动查找有用的教学资源,只以教科书为唯一的教学资源。由于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态度,使得许多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去,课程教育陷入被动局面。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唯分数论的观念根深蒂固,承受着来自学校、社会、学生和家长等各方压力。教师把工作精力的重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即使有些教师已意识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重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时间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研究和分析,使关于德育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在教学中成为教师的软肋。

2.3家庭和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非常大,重点中学、大学都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即使是道德品质再好,对中考、高考都无济于事。由于受到这些传统观念和一些固有思维的影响,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使得学校开发德育教育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不高。近年来,学校受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没有时间和精力与校企保持紧密的联系,关于德育实践课程的合作理念和计划也因此搁置。由于学校的自我封闭等原因,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德育建设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积极性也没有被激发出来。家庭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不是很重视。许多家庭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总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突出,其他方面自然会优秀,严重忽视了学生在道德品质上的成长和进步。部分家长自身的素质不高且工作繁忙,完全不关注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家庭式的误导是德育教育缺少支持和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3小学德育教育引发的思考。

3.1树立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

重智轻德现象在我国的教育界已存在较长时间。目前,这种教育理念对青少年的成长进步造成了极负面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庭的稳定性和社会的正规秩序。因此,学校应以教育责任为己任,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思想观、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学校应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一个以树立道德价值为目标的群体。

3.2建立学校和社区道德共育的局面。

学校附近的社区对学校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应动用社会团体的力量。社区就是这个团体中最理想的社会力量。在德育教育中,各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的利用社区所带来的影响力,构建一个德育教育的综合性网络平台,以快速达到理想的德育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甘剑梅.论中国德育的现代化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08):71-73.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

[3]鲁洁.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中国教师,,(17):86-88.

[4]钟迪.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5,(22):65.

[6]韩梅.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19):79-81.

[7]宋红霞.探讨怎样提升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效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55-58.

作者:金艳单位: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第一小学。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二

英语作为高一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此,在高一阶段重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目前偏远地区高一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较低,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差。作者以在四川省峨边中学支教经历为依托,主要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分析了偏远地区高一学生英语学习以及教师英语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具体表现,并相应地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提高高一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已有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中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当然,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包括课外活动。这一问题所涉及的对象也不仅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然而,关于偏远地区高一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较少。因此,作者结合自身支教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探索,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1.学生学习有效性较低的表现。

(1)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峨边这样的偏远地区,大多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英语的重视度不够,学生英语基础没有打好,因此高一入校新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学生在这一新阶段的开始都有学好英语的决心,也有较大兴趣。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便觉得由于自身已有水平太低,要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较难,加上高中英语较重的学习负担,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此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2)目标设置不科学,学习方法不恰当。偏远地区高一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空洞、不恰当、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由于学生没有科学地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导向性以及评价的标准,难以衡量自己学习的有效性,也不清楚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达成目标。许多学生虽然学习努力,但学习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通常是盲目地采取题海战术或抄写背诵而不懂得总结方式方法。

(3)输入输出训练不充分,英语基本技能水平较低。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高中生必须充分学习、综合发展的技能,而在高一阶段打好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听说训练方面,由于偏远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先进,学生听不到足量且标准的听力材料,输入训练不足,从而在进行口语表达这项输出性训练时不够标准、缺少参照物。在读写方面,不能依靠信息技术渠道及时获取最新的新闻等阅读材料,阅读面较窄,因此在写作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写作训练的丰富性、有效性也受到多媒体设备缺失的影响,导致训练不够充分,因而学生英语基本技能水平较低,学习效果不佳。

(4)良好语境的严重缺失,影响学生语感的培养。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缺乏良好的英语语境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峨边这样的偏远贫困地区显得尤为严重。学生首先因为生活在偏远贫困的地区、客观条件不够优越,其次受到普通话和方言的双重影响,加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基本没有养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语感的培养。

(1)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偏远地区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单向的语法知识及语言点的讲解,课堂较为枯燥,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老师的知识传授,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不高。由此可见,教学有效性较低。

(2)教学目标单一,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上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以知识型目标为主,过于单一。对于学生英语技能的发展、学习过程的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情感态度的教育不够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3)较少进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成不变。据了解,偏远地区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通常是多年来反复使用同一份教学设计。然而真实的课堂是具有变化性的,不会完全按照预先做好的教学设计来进行,而且不同届的高一学生有不同的学情。教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过教学反思,进而调整教学设计,以至于教学有效性较低。

(1)巩固基础知识,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过渡。在新生入校之初,可以通过诊断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从而及时给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初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尤其对于偏远地区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开学第一个月可以暂时以复习初中的音标、句子的种类和类型、八大句子成分等内容为主,以高中教材为辅,以旧带新,放慢教学节奏,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避免拖欠的知识越来越多,影响之后的学习。

(2)鼓励学生多运用英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学好英语的必要性以及在未来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可通过举例等方式呈现英语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的互动,重点突出,精讲易懂,进行趣味性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从一开始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课堂上展现自我、使用英语的机会。对于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多鼓励、少批评,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英语角、英语书法比赛、英语话剧比赛、英语演讲赛、校园英语歌曲大赛等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3)指导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和衡量的标准。为达成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前有效做好预习,在课堂上如何有重点地做笔记,在课后如何整理和规范笔记本、作业本和错题本,使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利用平时所学的各种学习方法灵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增加输入输出训练,锻炼学生英语基本技能。即便客观条件有限,教师也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输入输出训练创造条件。教师应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听力材料,充分给学生说英语的机会,精心选择阅读材料,细致讲解写作要领,传授学生各项技能技巧。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各异的活动,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由于高一的课程还不算紧张,可将每次课前五分钟固定为学生做英语值日报告的时间。值日报告可分为三个阶段:报告、记录以及评价。报告者可为单人或多人,内容自选,形式不定,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记录者需要记下报告者展示的关键内容并向全班同学汇报;评价者则需要对报告者和记录者的表现作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制造一定的英语学习气氛,为上好这一堂课做好准备,也让学生了解到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更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水平和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5)营造英语学习语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从高一的第一堂英语课开始,老师就应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又能创造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讲英语的欲望和习惯。在课余时间,尽量用英语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英语语境,以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1)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发展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将关注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转变传统的过分重视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语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方法等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设计,使英语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等,积极进行探索研究,调整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使课堂更加有利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提出新问题,使教学取得更大成效。

四、结论。

偏远地区的高一英语,在教和学两方面的有效性均普遍较低,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高中学生英语总体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意义。目前本文作者只是就此做了初探,简要分析了其具体表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支援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学,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三

摘要:解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课堂教学和每个学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如何提高解题能力不仅是学生想知道的也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想知道的,在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会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顺利迎接高考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取信息。

不少中学生常常发出:老师讲的我都懂,就是遇见稍难一点的题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叹。问题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这是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也是苦苦寻求答案的问题。为提高解题能力笔者认为应该:

一、深入理解基础知识。

解题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没有知识谈不上解题。解题是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不断做出推理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没有一道题解决它能离开基础知识或基本理论。如果遇见题目无从下手那么很可能是你没有具备解答该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也可能是你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所以在解题时每一步都是以基础知识作为推理的依据,深刻准确理解基础知识、记忆基础知识、运用基础知识解题,否则解题时不是出手就错,就是半途而废。切记,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二、切实掌握基本技能。

解题能力的大小其次取决于各种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如方程不等式的解法,代数式及超越式的变形,函数图像的绘制,几何辅助线、辅助面的添加,轨迹的求法,数列求和,因式分解,一些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等都属于基本技能。技能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没有知识就没有技能。事实上有时很难说清楚在某一个环节用的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解题的过程又可以说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解任意一道题都离不开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因此,一定要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在获取信息中下气力。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解题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输出,从而实现解决目标的运动过程。”任何人解题都从破译题意开始,通过对题目所给文字、图形、符号、式子等的理解、观察、分析、联想,同时把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技能等结合进行深入的思考。思考题目所给文字能说明什么意境,它隐含着什么,用怎样的式子反映,对应着怎样的图像;思考题目所给图形的特征: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如何,关键在什么地方;思考所给式子可以实施哪些变化,可以推出哪些结论等。当我们分析解题失误时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不能进入题目的意境,即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而获取信息进入题目意境是解题的必过之关。

四、勇于探索。

当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距离较远时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信息,从而迈出你可走的步伐。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特别是让你找出某种规律的问题,可试着走“探索―归纳―猜想再证明”的路子。

五、认真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属方法范畴,但更多地带有思想、观点的属性,属于高层次的提炼与概括。在中学数学中,共识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然与必然思想。数学基本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割补法等。而数学逻辑方法或思维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具体与抽象等。这些都是解决数学问题时理解、思考、分析的根本方法。恰当地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灵活巧妙地解决有些看起来复杂的问题。由此可以体会到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威力。

六、认真反思解题的思考过程。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解完题之后就万事大吉。这在策略上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事实上提高解题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是反思解题的思考过程。老师通过例题让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体会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于是我们在解题之后应该认真地反思。反思获取信息的经验,反思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反思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反思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反思解该题的关键靠什么,反思还能用哪些方法求解,有多少其他的解法,反思能否将该题作特殊处理或做一般性推广。反思是总结得失,积累经验避免进入题海最好的办法,是通性通法,值得总结,是解决个别问题的一招一式也值得总结。积累的解题经验越丰富,解题能力越高。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解题时一定会迎刃而解。

总之,提高解题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在崎岖小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参考文献:

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宁夏盐池高级中学)。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四

《化学课程标准》中在描述初中化学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和环境的关系。

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化学和生活实际是密切相连的,是真实的。

学习化学知识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

但现在的化学教学,很多教师往往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分离开来,单纯的为考而教,脱离了化学的本质。

因而,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要始终重视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特别是在题目设计的过程中,要尊重事实,减少虚构,逐步渗透真实化学的理念。

一、将深奥的知识生活化,使学生树立真实化学的理念。

初中化学从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开始接触微粒,到第六章、第七章将微粒的知识逐步拓展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初中化学从宏观走向微观,这同时也增大了学生理解这些化学知识的难度。

但在教学中如果能把这些知识与生活常识相联系,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生刚涉及溶液的知识时,对物质的溶解,特别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这一观点,在理解上由于无法具体化、形象化,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但如果将其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就会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

以吃药和烧汤为例,有些孩子见到大片的药丸时,由于感觉其可能很苦、难以下咽而拒绝吃药,但如果其父母将药丸放入水中,得到溶液后,这一问题就能够解决。

再如,烧汤时,要放盐、放味精,但我们喝汤时只尝其味而未及其物,通过这样的引导,就使学生容易理解溶解的实质:物质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分散到水中,同时还能理解溶质可以一种,也可以是几种的结论,这样理解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很容易了。

在学习第七章中的酸碱中和反应时,通过添加指示剂,出现颜色变化,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也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典型例子。

中考前的总复习阶段很多教师都清楚将第三、六、七章融会贯通,一定能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但如何打通呢?实际微粒就是贯穿这三章的主线。

所以,正确理解涉及微粒的相关知识,是影响深远的。

除通过生活化、具体化的手段解决微粒问题外,教学中还可采用图示法,如在理解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问题时,利用简单的图示来表达离子间的“离”与“合”,也能变抽象为具体。

以上这些实际都是为了将化学“真实化”,让学生理解化学其实就在生活中,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这样就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二、尊重实验事实,引导实验过程的.真实化。

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初中学校在普遍创建了苏州市现代化初中后,实验条件得到了改善,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增加。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尊重实验事实,在实验过程中体现化学的真实化理念。

如,某同学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若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的时间太长,结果澄清的石灰水由清变浊再变清,然后一直保持澄清。

有两位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甲生偷偷将清液倒掉,换澄清石灰水再做实验,得到了浑浊液;已生却因感到不解向老师汇报,面对这两种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措施?要及时鼓励,要让学生尊重实验事实,敢于提出问题。

如果这时教师再解释日常生活中水垢的形成,学生一定会终身难忘,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再思考:要让清液再浑浊,应该怎么办?加热。

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眼里,教师演示的结果都是与教科书上写的内容是一致的,并没有出现偏差,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敢相信自己的情绪。

在很多的实验操作中,现象都是与反应的量、颗粒大小、先后次序等有关系的,苏州市近三年来的实验考查的考签都是全市统一的,全市这么多初三学生,他们做实验都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不可能!我们应该尊重实验事实。

去年的关于碱式碳酸铜性质的实验,现象就多种多样,有的同学先加酸后加水,有的同学先加水后加酸,得到的溶液颜色不同;有的同学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的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硫酸铜溶液中,得到的沉淀颜色不同,这些都是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而且没有明显的操作上的失误,老师都应该认可,都应该表扬。

再如今年的实验考查,铝片如果反复使用,现象肯定不同,因为表面的氧化膜逐渐被除掉,反应的速率必会逐渐增大,相反,铜盐溶液由于被反应,如果没有及时更换,其浓度降低,反应的现象也会不同。

这些都是正常的,要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树立真实化学的理念,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实验结果,如实记录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这样才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通过不同实验小组之间的对比和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际上,中考命题的老师并没有在这些方面刁难学生,他们不仅自己做实验,而且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所以,实验方面的命题都是客观化、真实化的,没有虚拟或理想化的题目出现,这也给初中化学教师引领了实验教学的正确方向。

三、命题中注重真实化,引导学生答题的真实化。

命题是渗透真实化学理念的重要环节。

有很多命题出现虚设或理想化的倾向,这容易误导学生。

近几年的苏州市中考题,命题者始终保持真实化的理念,涉及的现象和数据都是真实的,经得起实验检验的。

在很多的教辅资料中都有这样的题目,将12.5g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得到沉淀10g,则该石灰石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细致的分析一下,这样的命题与实际相符合吗?氢氧化钠钙微溶于水的,所以澄清石灰水是很稀的溶液,要得到10g沉淀,理论上计算消耗的澄清石灰水应该在5公斤以上,应该抬上一大桶的澄清石灰水才够用!况且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时,明显有气泡冒出,怎么可能完全吸收呢?这样的命题会使学生所学知识变成空中楼阁,无法应用于实际,试想一下,如果实际测量中我们的学生真的用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含量,这将会是多么荒唐的举动。

分析近几年的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真实化学的理念早已渗透到命题中,只是我们没有细心的去研究。

前年的中考卷出现了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问题,这已经给一线教师提了个醒:不能总是抱着陈旧的观念不放。

后来有的老师专门做实验验证了这个问题:确实能用排水法收集,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量还是很少的,而且这样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更高,这是向上排空气法无法相比的。

从上述的例证中不难看出,命题的真实性对教学双方都是有较大影响的。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独立命题时,要始终贯彻真实性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命题的真实性还直接影响学生答题的真实性,现在有很多学生审题能力较差,这除了思维上的问题,还有习惯上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一直要求学生,不论是回答什么样的化学问题,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与生活中常识性的问题相违背,也不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如,要区别铜线和铝线,方法是什么?有些同学回答测密度,有些同学回答测导电性,这些都体现学生答题远离真实化的事实。

本来用眼睛看就能区别的两种物质,有必要费这么多周折吗?而且测导电性或测密度在生活中可行吗?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以还原化学真实的本性。

当然,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渗透真实性的理念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要求初中化学教师从学生接受化学启蒙开始,就逐步树立这样的理念,突出学以致用的观点,逐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为营造高效的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五

摘要:生物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得到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更要注意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物教学;反思;策略。

“反思”并不是新名词,反思这一行为自古就有,“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名家名言就反映了这一点,古人用他们长久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反思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培养反思能力在教学中也是必要的呢?用杜威的话来说,原因就是“它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放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说,思维能够指挥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有预见性、有目的性地去完成一件事,而反思能正确引导我们的思维,从而使我们的行为更加完善。

一、学生思维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物,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从而在认知上形成简单的生物学观点,让学生形成热爱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但从科目性质来说,生物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考查科目,学校和教师对于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花费在生物学科目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学习积极性比较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与研究。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或参考书等辅助工具较为依赖,缺乏反思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往往能够轻易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有这样两个问题:(1)花由哪些结构组成?(2)绘制植物双受精的路线。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思考深度的要求有明显的不同。问题(1)只要求学生回忆储存在脑中的有关信息,引发出的就是对“知识”的回忆,属于低水平问题。问题(2)则要求学生对信息有一定程度的加工,需要学生在认识花的组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这些结构的作用,从而绘制植物双受精的路径,属于高水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连续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教师也可以多提问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置提问,因为设置提问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来了解学生对于这一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上常用的组织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可以交流学科知识,而且可以互相帮助,提高表达能力,学会反思。苏教版的生物教科书安排了许多讨论活动,但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把小组讨论的时间用于闲聊,有些小组只有少数几个人发言。通过观察,笔者发现,5人是一个小组的最佳规模,如果小组人数只有4人或更少,参与者往往会偏向于一对一的交流,而不是所有参与者的相互作用,这样也就达不到小组讨论的目的;如果人数太多则不利于学生间组织和交流,有可能使有些学生成为旁观者,造成积极主动参与的学生收获很多,有些性格内向或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收获很少的不平衡情况。3.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探究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锻炼的机会,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单单教学生解出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面临困惑时,要有自主解决的意识,首先做出各种猜测,然后收集信息,分析有关的资料,最后归纳总结,积极寻找答案,争取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等着教师给出答案。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课堂中的探究形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知识丰富的前提下,选择多种教学策略,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堂反思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探究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

[2]贲爱玲.在教师教育中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反思性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4).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陈维莉.对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六

摘要: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要进行有效教学,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抓住英语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要进行有效教学,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抓住英语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形式,体现“教”与“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课堂提问,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要优化英语课时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和明确性。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挑战学生的潜能以及帮助学生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通常就是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状况,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需要和能力,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与条件来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同时又要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尽可能做好充分的预案,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二、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提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充满生气和乐趣、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体现参与者个体生命价值的生命活动。有效的提问是构建这种运行体系,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催化剂。

1.课堂提问是英语知识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课堂上,如何实现既定的“三维目标”,都是通过提问来一一实现的。有研究表明:在各学科中,英语教学中的提问,无论提问的频率还是人次都高于其他学科。可见课堂提问对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课堂提问更为有效,使之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是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问题。

2.问题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的提问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带动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回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当学生饶有兴致地投入自己的学习过程时,他们便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所学到的也会更多。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群体差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选“对象”,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做到难点明确、重点突出,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注重提问方式的灵活性,适时地变换提问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尊重个体差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合理创设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效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创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巧妙组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积极创设英语的情景氛围,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讲,教师只引导,不包办代替。

初中的英语教材,语言真实,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扩展文化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课堂上以生活展现情景、事物演示情景、图画再现情景、表演体会情景、语言描述情景等,以情调动、依景互动、设景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交际技巧入手,通过对话练习、提问练习、讨论练习,突出听说技能训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四、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设置的教学活动才是最好的,才是有效的。活动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创新,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符合“乐学”原则,向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即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场合和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和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激发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在宽松、自由、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活动氛围中快乐学英语,成为一种享受,当学生有交流的欲望、交流的内容和交流的能力时,课堂才能真正互动起来。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现有的学习水平,认真分析处理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明确性,优化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结合有效的提问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钱建波。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教师教育,(10)。

[4]李华。英语课堂有效性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07)。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七

论文摘要: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是以理解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是长期以来对灌输式教育和独白式教学模式的颠覆,是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从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精神的发挥,传统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桶,其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和束缚了孩子们的天然的感觉、想象,荒芜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理解性阅读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它以理解为核心,重在引导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表达。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他们要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摆脱小学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对教师及教科书的依赖。一方面,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先要审视,有时甚至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看法,表现在阅读上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对文本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有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而且急于发表,此时,如果教师加以适时恰当地引导,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1.诵读:理解的情绪感染。

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活动,是文本语言文字由唇齿浸入思想、心灵的过程,诵读要做到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以学生的激情激活文本的语言。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诵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指导诵读方法,拓展思维感悟的空间。创设情境,激发诵读欲望,可采用如下方法:

(1)多媒体渲染。

多媒体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它声画结合,可以逼真地模拟或再现文本中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教读《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仿佛置身在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就会随着擂鼓者的那股冲劲和节奏激烈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就闻于耳而会于心了,学生在这种震撼中诵读文本就会以激情感染激情。

(2)音乐介入。

多媒体的画面有时用多了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不妨单纯地让音乐介入。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帮助诠释文本,在音乐的氛围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就会对文章的格调风采、层次脉络、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加以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一课时,首先播放了中央乐团合唱团田浩江演唱的《黄河颂》,那浑厚的男高音、雄壮的乐曲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精神为之振奋的境地,纷纷对着歌词大声地跟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学心。这首歌带领学生感受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这一课结束后,我又完整地播放了《黄河大合唱》,让同学们酣畅淋漓地感受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曲,那铿锵激昂的节奏,如急促的鼓点,敲打在同学们的心灵之上,强烈地激发了同学们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音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构建了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

2.体验:理解的必经途径。

理解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把对文本的阅读权力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理解,自主建构,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现场观察。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的一种实验方法,把它放在阅读中,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当演员,扮演某个角色,进行表演,变学习者为当事者,来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超越时空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中,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初中生天性活泼好动,富有表现欲望,只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角色扮演积极参与。

3.感悟:理解的哲思所在。

理解性阅读教学注重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去接近文本,在体验中品味,在感悟中把握文本意义,构建文本世界,陶冶心灵,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从而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下面是蒲松龄《狼》一文中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从屠夫对付狼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屠夫。

生:老师,我并不觉得屠夫机智勇敢!

师:何以见得?

生:其一,屠夫很笨,他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何不同时投两骨,让两狼同时得骨止,然后借机逃走,这样就会避免后面的麻烦和危险;其二,文中“乃悟前狼假寐”意思是说,才明白前一只狼是假装睡觉,一个‘才’字,说明屠夫反应迟钝,事后才明白过来,这就不能说明他聪明机智;其三,至于他能够知道“奔倚其下”,跑着躲靠在麦秸垛下,这是一般人的本能。

从这一点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机智!

师:说得有道理,这一点我以前还真没想到,既然屠夫的形象变化了,那么狼的形象呢?

生:老师,据我所知,狼是很聪明而且很有个性的动物,它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所以狼的攻击一般很少失误。

师:那么文中的狼怎么失误了呢?

生:那只能怪人的狡诈了!

师:为什么说是狡诈呢?

生:因为我看过《聊斋志异》中的另外两篇写狼的故事。其中一则写两个孩子利用狼的母性让母狼奔跑劳累至死,另外一则最后批判了人的残忍性。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要么“赞扬了什么”,要么“抨击了什么”,把人物简单地归为某个类型,内容概括为某种模式。如《我的叔叔于勒》概括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毫不涉及那些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故乡》中的杨二嫂被概括成“尖酸、刻薄、自私贪婪、冷酷”的人而给以无情的抨击,没有看到她也是那个黑暗社会的受害者也应加以同情。这些概念化空泛的理论说教,掩盖了作品中撼人心魄的美,使学生的阅读陷于迷雾之中。感悟式阅读就要去除蒙蔽在作品上的理论说教,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还原作品的真面目。

以上几个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交融的,它表现的只是一个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师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相互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理解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开阔了自己的精神视野,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为“理解”而存在的教学,“理解”既是它的手段,更是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2]朱立元.理解与对话[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八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工作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内容、手段和重点不断的发生着变换。在注重素质教育和多元化教学的今天,教育学生的情感策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最近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把情感教育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目的地对受教育的学生施加情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他们的情绪,从而创设一个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有利于唤起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激情,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一、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现代心理学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首先,语言本身具有情感功能。语言具备沟通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语言逐渐成为人类信息传输和感情交流的重要媒介,特别是在现代人际交往过程中,情感态度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合适恰当的语言使沟通顺畅,并且达到加深感情和完成沟通意愿的目的。其次,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大量适合的语言输入不等于就可以学得好。特别是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其学习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一定要通过情感过滤才会变成语言吸入。在语言输入到达习得机制的复杂进程中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二、如何利用有效情感策略促进初中英语教学。

(1)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的好坏与否关系到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的接纳程度,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反映了教师工作者的教育观。怎么看待学生决定着怎么看待学生的学习,正确的态度对于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权威意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作用,热情、公正、开朗的品格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在无意识中促进学生的身心良性发展。要成为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公民的良好品质,而且还要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须的优良品质。

(2)适当的情感交往,培养共同语言人们通过人际交往建立起适当的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会起到促进或抑制人自身发展的作用,也会成为人际交往的动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也是师生心理的双向交流,课堂是他们交流活动的主要阵地,深沉、和谐、持久的师生情感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形成课堂交流和默契,师生之间可以建立适当的私人空间,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和他们建立私人关系的纽带,学生通常非常看重教师参加他们的活动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日志或空间,提供和学生的交流平台,彼此之间的畅所欲言可以充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大增进情感的交往。

(3)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良好的英语教育环境与适当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情感起积极促进的作用。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各种有效做法、方法和形式。可以采取在教室内设置英语墙报、英语天地、英语角的方法,还可以课堂上运用实物、挂图或ppt等手段,或者开办英语专题英语晚会、演讲比赛等趣味的课外活动,从而营造有利于学习外语的氛围,还要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内外都用英语进行会话。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教师则要认真钻研教材并且不断探索。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幻灯机、投影仪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鲜明生动的英语教学活动,教师应善于归纳和总结课程要点,再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和身体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原本单调的课本知识升华为真实、有趣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并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学习有相应的准备。其次,可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然后在正式的讲解内容之前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思考。第三,运用学习结果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状况,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然后根据学习成果适时表扬与批评,只是要讲究方式并且采用巧妙的办法,就可以适当地把鼓励和批评结合在一起运用。在表扬的同时也要指出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而在批评时又要肯定其成绩和进步,这样才会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英语教学应该把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情感氛围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勇于面对社会压力,善于与人相处,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九

摘要: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要使我们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就急需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系于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是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生物教学经验所做出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启示。

21世纪是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了,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要使我们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就急需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系于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结合自己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改变传统课堂模式和教学关系,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水平。

(一)了解生物学发展史,激发创新意识。

生物学的发展史是建立在不断创新和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素材,可选择著名的发现、实验以及重大的科研成果分类给学生,例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这不仅说明他善于观察思考和创新,更说明生物学与人类的生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对于遗传变异的研究,当前植物的组织培养,克隆羊、超级鼠的问世等重大事情的发生。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明确研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懂得每一个发现、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经过无数次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科研成果往往给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准备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意向。另外,还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人口剧增、能源枯竭、环境污染pm2.5、艾滋病、现在已经到了谈“癌”色变的各种癌病问题,还有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等,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现有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用这些社会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创新,认识创新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开启创新动机,使他们树立创新的志向和目标。

(二)还孩子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其主体功效得到充分发挥。

拥有创造的智慧才能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创造的智慧不是存在于现有的认识成果之中,而存在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国,认识发展过程比单纯拥有知识更重要。能学会创新,才会有一双发现真理的眼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探索和思考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敢问、敢想、敢说、敢于说“不”、敢于“班门弄斧”方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能成为研究者和探索者。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这一核心,积极引导、点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充满鼓励、表扬并互相合作的民主型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生物课,喜欢大自然,这样便会有兴趣,便会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这样离创新成果的出现便指日可待。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更能开发他们创新的潜能,也能塑造他们美好的人格。

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进而形成创新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任何一个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生物学的发展粗腰实践性、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去探索发现,培养他们发现真理的眼睛尤其重要,鼓励他们动手实践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因此,生物学中的实验、课外实习考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今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等都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让他们考查污染的环境,制定治理污染的方案,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他们在探究、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便会更加的热爱生物学,当他们热爱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会积极主动地认识和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便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现象。生物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善于思考并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给他们发散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调动他们的激情,激起他们创造的动机,开发创造的思维,并提高创造技能,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发展,为将来具备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关乎着一个民族是否进步,一个国家是否兴旺。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我们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分数不放,而应该站在发展的前沿,为提高国民素质,为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汪忠.走进课堂——初中生物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际珍.浅淡生物教学中的导入[j].中学生物教学,初中生物科教学论文(5)。

[3]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理论新思考——兼对已往概念教学理论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十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有利的辅导和教学。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全面学习,稳步提升地理课程的课堂学习效率。老师应该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读解地图上的知识,让学生对读图这门技巧重视起来。运用好的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地图在地理课程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地图在地理学科和地理的研究中被称作是“第二种语言”,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很多信息都可以通过地图反映出来,学生通过地图来获取重要的地理信息,以便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侧面来说,地图更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熟悉地图,分析地图上的标识,运用地图,能够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策略。

1.熟悉地图、识别地图。

学生拥有识别地图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通过地图来获取信息和知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首先基于学生对地图的识别和辨认,通过地图上所给的图标,获取地理信息。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识别地图时进行思考,比如说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等。这样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和地图相结合,解决相关的问题。

2.培养分析地图的能力。

仅仅只是会识别地图是远远不够的。分析地图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地图上的图画和标识,联系自己的思维,理解地图所蕴含的信息。每一幅地图上都有固定的坐标、经纬度、颜色、线条,都有它们各自的`含义。比如,某个国家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的区域范围。在熟悉经纬度之后,可以通过经纬度和太阳的位置来判断当地的气候和温度资源。根据相关的地理环境和知识可以关联性地推导当地的气候条件,根据地形了解降水等。所以,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联系所学到的知识,扩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3.反复训练,巩固知识。

在课堂的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刚开始兴致勃勃,但时间一长就没有了学习的欲望。所以,老师不能对这样的学生失去耐心,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鼓励,调动其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读图的基础训练,让他们用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来记住一些地理要素(比如,各个国家的轮廓、大洲大洋的形状)。教师自己利用简单的题目,蕴含重要而基础的知识,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间接地提升学生的答题效率。但是,在教学中,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的趋势,来进行有力的训练。总的来说,地图对于地理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的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学生单纯地对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以此来应付考试,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老师必须看重图表的教学,提升每个学生对图表的认知能力,让孩子能够将解答技巧变为自己的东西,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一

摘要: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物理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发展”的新教材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

一、做好课前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某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态度、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解决问题,展示才能的机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摩擦力”一课时,上新课之前,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我先请两位学生带上物理教科书到讲台上来,同时我说:“我请这两位同学帮我给同学们玩个小魔术,让大家开开眼界。”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我的话所吸引,情绪也非常活跃。我先让两位学生把物理教科书交给我,然后接着说:“现在我把这两本书逐页逐页相交叉迭合在一起,然后,将这包粉笔压在两本书交叉迭合的上面,这两位学生同时用力拉也不能把它们拉开!”听罢我这似乎夸张的话,有些学生将信将疑,有些学生表现出不服气。这时我一声:“开始!”这两位同学像拔河似地用力拉了起来,下面的学生不断为他们加油鼓劲,但他们怎么也拉不开。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情绪非常高涨,都急于想知道其中道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得到很好的激发。这时,我才适时地提出问题:这两本书为什么能神奇地结合在一起,拉也拉不开呢?要了解其中道理,请我们一起来学习“摩擦力”。这个小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导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1、培养观察能力,认识事物本质。观察能力是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从仪器展示到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都将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视觉刺激。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2、培养思维能力,理解物理规律。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思维与实验相互结合。直观的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建立概念和规律的感性材料。

3、培养创新能力,挖掘发展潜力。在物理教学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从观察的物理现象和思考中,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萌发出新的观念和方法,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新问题,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亲身实践去验证,使一个个未知的问题得以逐步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从开放式的自主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除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外,还必须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即开放物理实验室,以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设计性和探索性的实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此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制作一些小实验,自己动手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身边的物件和实验室提供实验器材,探究性地开展实验,大胆地提出实验设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加以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不仅关注教育结果,更注重教育过程。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最一般的办法就是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的。例如:一只白炽电灯烧坏了,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烧坏?分析问题:

(1)可能电流过大。

(2)灯泡的密封性不好。

(3)使用时间过长。解决问题:

(1)先观察看是卡口还是螺口。

(2)安装时要注意灯座是否漏电。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要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提问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实在在地确立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他们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用所学的知识感知社会的同时,亦能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了一个较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二

例如,我经常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像“踱来踱去、环顾四周、仰望、俯视、打量”等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我就带动学生跟我一起做动作来理解词义,这样就避免了教学的枯燥,学生也易于理解有时候我还和学生一起进行一些课木剧表演,参与他们的角色朗读,配乐朗诵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和力,做到“乐中学,学中趣”表演进入课堂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风采和活力。教师演绎用情、教导用心使语文这门学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追随了教育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审美的需求。当然,教师在课堂中的表演要精心设计,把握好表演的尺度,不要让表演贯满堂,不能是哗众取宠,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哪儿需要表演,哪不需要表演,要恰如其分,让表演和教学达到和谐统一。语文教师要是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他的课就一定能达到生趣盎然的效果。

二、巧妙设计板书“让绘画艺术走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独放异彩。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较为简单,认知能力还很差,知识结构初建,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在认知上对较为直观的'、形象的、艳丽的、趣味儿性的东西感兴趣,艳丽的感官刺激中,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从而把注意力迅速聚结起来,而且集中时间相对较长,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特点,把绘画巧妙地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把欣赏绘画、认知文字、品味语言的美感、陶冶思想情操有机地融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我在识字教学中,在设计板书时往往会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直接画一些相关词语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识字,看图、识字、理解相结合,有时我还让他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写一写。我在教学荷叶圆圆,这一课时,我边画画边书写词语,荷叶、水珠、青蛙、蜻蜓、等等,把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通过绘画展现在黑板上,学生先是发出一阵由衷的赞叹声,继而又兴致勃勃地读起来,我抓住这个时机学习词语,串词成句,连句成段,步步深入,这样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这篇课文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消化在学生的脑海里,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教学古诗+山行,时,为了让学生尽快理解每一句诗意,我把每一句诗都在黑板上用图画形式展现出来,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诗意,也用最短的时间加强了古诗的记忆。这样的课堂不仅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拓宽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让激情充满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你的课。

低年级的学生凭兴趣上课很重要,教师应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魅力,从而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活力,这样你的课才会有一定的感召力。

课堂有激情,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激情,有激情就会有魅力,例如,我在设计课文朗读时,常常把自己扮演成一个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用主持人的口吻让学生开展,我来挑战你,朗读比赛,学生向主持人或比自己读得好的同学提出挑战,这样朗读起来就会更细心,就会去用心去读,再加上挑战主持人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动作,学生在开怀一笑的同时提升了智慧,学到了知识。学生不仅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朗读效果更加良好。使“趣中学,学中趣”落到了实处。

教学中我还经常设计一些小游戏,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例如,我和班上一名小学生站在讲台前,让班上学生在我们身上找出反义词,不用举手,随机说,看谁说得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胖对瘦长对短大对小老对少等等。学生你一句我一句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我趁势抓住契机把这些反义词汇总起来,来个比比谁最聪明,看谁记得多记得快,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反义词。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经常找来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闭上眼,想象刚才所看画面,由我口述,“蓝---天”“白---云”“草--原”“羊---群”“初升的太---阳”“一望无际”“辽阔的大海,飞翔的海鸥”“沙滩上捡贝壳的一群孩子”。学生想象美的画面,提升美的素养,享受美的情操,很自然地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河山的情感。

教学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与激励、唤醒、鼓励。在唤起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同时,幽默风趣的语言动作、新颖的教学设计不仅在传授知识之余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档为doc格式。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三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面对可供选择的诸多内容,应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以投掷类教学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中的挥臂动作,可以采用掷纸飞机比远、扔纸团、投绳等学习内容;为了提高投掷中的出手速度,则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等轻物对墙对地投掷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例如,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好多老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紧扣主教材,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上前滚翻一课时,先让学生做“看天”和“看谁坐得快”的游戏。初看这是两个很普通的游戏,但是联系到后面的前滚翻教学,就觉得这两个游戏不是一般的游戏,这两个游戏中,隐含了完成前滚翻的要领(低头、团身),为下面的前滚翻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这样的游戏内容才真正具有实效性。

最后,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新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笔者多年实践体会如下:

a、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中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可以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体育课中运用分层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水平二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难易不同的四组练习方法: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要求头后部着垫,团身起立);2组,正常的前滚翻,(要求同第一组);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要求在3组的基础上不分腿,具有一定的远度支撑,完整滚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b、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往往具有求新、求异需要——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俗。因此,要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新颖。如让学生做准备活动时,应杜绝单一无味的练习,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一些花样,如游戏性比赛、新颖的体操或舞蹈,有条件的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伴奏,更能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之愉快完成练习。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c、倡导竞争,激发兴趣。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渴求表现自己,竞争又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竞赛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竞赛结束时,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鼓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到再赛的胜利。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a、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练习时间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b、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会真正得到发展,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四

摘要:在现今的高中教学中,篮球教学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篮球运动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革的,因此在篮球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模式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本文主要对高中篮球教学活动开展中互动教学方式的科学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探究,以期进一步提升高中篮球教学效率及质量。

关键词:互动教学;高中篮球;实效;学生。

在篮球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应用可帮助将原有的枯燥教学模式完全打破,实现专项训练及模拟竞赛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找寻竞赛感觉,充分领悟训练内涵,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高中篮球教学中,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可实现各项训练活动的完美融合,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互动篮球教学中还可帮助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相互学习同伴的优点。

一、创设和谐优良的教学情境,激发互动兴趣。

1.创设视频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高中篮球互动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其实是指将原有传统的师生角色完全转变,积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民主化的关系,对师生关系及其作用之下的融洽学生及教学媒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关系进行科学调整,积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突出其主体性地位,促使主客体之间产生互动和共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篮球教学中需始终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高中生对于各篮球竞赛具有极为浓厚的兴趣,如nba、cuba、ncaa等,教师可将此作为切入点,运用各著名篮球竞赛视频为教学创设优良视频情境,充分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教师可以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选取适宜的视频进行导入,在教学前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再进行教学主题话题的设计,促进互动教学的开展。在高中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需引导学生加强对篮球的了解,运用所创设的视频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一,教师可在教学中应用nba经典赛事视频来为导入新课内容提供助力。学生在观看视频中篮球运动员的精彩灌篮、移动、三步上篮、防守后,便会对篮球训练跃跃欲试。第二,教师可应用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加入至互动教学活动中,如:

师:同学们都喜欢篮球吗?

生:喜欢,我最喜欢的运动就是篮球。

师:那么你们对篮球这项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史有所了解吗?

生:不知道,不清楚。

此时教师便可运用制作好的视频向学生介绍篮球的起源和发展史,加强学生对篮球的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师:在篮球学习中,你们想要学到什么?

生1:投篮,提高投篮命中率。

生2:进攻,想要成为拿分王。

生3:防守,避免被突破。

在此案例之中,教师将篮球竞赛视频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之后再采用逐层引导的方式,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以此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图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篮球作为一项大众体育活动,人们的关注度较高,体育明星极多。在高中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体育明星的`图片,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和学生形成互动关系。比如,在投篮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关注度高的投篮动作,并将其整理为一个系列,采用ppt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投篮的了解程度,教师需采用图片演示方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投篮方式。比如,向学生展示一张姚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位篮球明星是谁?他采用的投篮方式是哪一种?采用此种互动提问方式,教师可以将所教内容一一引出。在引出这些投篮教学内容后,教师便可指导学生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投篮的认识度。最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掌握正确的投篮技术?此问题的提出将课堂完全激活,学生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并分享自己对投篮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丰富互动形式,增强教学实效。

1.采用合作互动学习,增强生生互动。

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学生的基础不同,在训练中的优势互补对于篮球训练实力的提升极为重要。部分学生的运动基础较好,训练起步较早,无论是在其力量、体能还是技术及战术方面,均具有极强的优势。而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篮球较晚,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其体能及素质均有待提升,但是其篮球天赋极强,技术实力较强。为了更好地增强篮球教学效率,加强生生互动极为重要,在互动教学中,生生互动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为了更好地增强生生互动,采用合作学习法较为有效,比如在移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移动技术及方式。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选好组长,每组五至六人。教师指导学生说出一些常见的移动方式,并加以示范。在合作教学中,学生自主与组内成员一同互动交流,探究出篮球移动方式。有一部分学生提出具体移动方式,有一部分学生则负责示范。在呈现互动学习成果时,小组示范内容有:转身运球、绕前卡位、变向运球等。如此一来,便可帮助增强生生互动,提升教学质量。

2.加强师生互动。

(1)对话引路,加强师生互动。

在高中篮球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对话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在持球突破的教学中,可以先组织学生练习持球突破,与其一同互动对话,加强其对此知识点的了解,为其科学利用于实践提供帮助。师:持球突破动作要领包括哪些?生:蹬跨启动,转体迅速,探肩下压,推拍放球,加速超越等。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持球突破了解很到位啊!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有时持球突破会有假动作吗?生:为了分散防守队员的注意力。在此案例中,教师将技术要点作为依据,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并引导其将学习到的技能应用于实践操作,增强教学实效。

(2)以生动的案例加强师生互动。

在篮球教学中,案例的引入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注意力,将例子作为切入点对学生实行训练。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案例引入时帮助教师向学生诠释说明基础训练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于速度、力量、心理等训练内容的认识度。比如在力量训练时,要求训练人员依照肌肉的收缩原理,进一步提升自身骨骼肌肉的收缩能力。另外,在篮球的意识训练中,其训练难度较大,要求队员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灵敏的反应力,且对整体攻防意识也极为关注。针对于此,教师可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精彩的nba明星球员的比赛片段,将远投命中、变换多样的攻防战术作为案例,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活动结束时,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学习明星球员的攻防技能,将其应用于实践,检验其应用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一同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比赛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分享。

三、加强专项训练,积极组织各类互动活动。

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经常开展专项训练,如耐力训练、弹跳训练等。各项篮球训练是紧密关联的,均需服从于竞赛配合。在互动教学中,需注意加强专项训练与各教学内容的紧密关联,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在高中的篮球教学中,还应积极组织开展多类互动活动,如拓展训练、国内外交流活动等,帮助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热情,激发运动潜能,促使团队心理素养得以提升。国内外交流活动的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先进的篮球技能,弥补自身不足,加强对篮球训练的重视程度,增强互动及教学实效。在高中篮球教学中,以往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及模式无法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获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优秀篮球运动人才,对篮球教学实行改革势在必行。在高中篮球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可充分突出教学所具有的情感效应,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助力,全面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篮球训练水准,增强高中篮球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运动素养的良好提升。

参考文献:

[2]朱静.中职篮球教学之师生互动教学法的应用[j].才智,2012,(11):277.

[3]许德伟.互动式篮球教学对中学生篮球运动能力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2,(9):185.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五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普遍应用于我国的课堂教学之中。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在线视频教学都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教学辅助角色,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媒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生物课堂,可以使其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实现高中生物知识的难点突破,摆脱落后传统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在信息技术背景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网络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学生不必再过分依赖于教师,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知识的要点,利用共享的网络资源化繁为简,让生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大程度上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成长。

以多媒体投影教学为例,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都会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制作ppt,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观看。但是ppt投影的功效仅仅相当于将黑板板书变成了彩色板书而已,学生们依然是针对考试来埋头苦背知识点,忽略了创新性的思考。生物课堂上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应当能够通过高水准的ppt制作引发学生对于知识点学习的兴趣,将其与生物实验结合在一起,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体系中,生物并不是一门受重视的课程,且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每个学期能够分到的课时都较少,由此也导致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不重视。在新课标改革之后,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但是由于课时的不足,以及学生对于生物学的不重视,让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中都存在极大的沟通和学习障碍,对于信息技术的的应用也就同样忽视了。希望高中教育体系以后可以适当增加生物教学课时,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时间。

(三)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培训。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教师来说,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一件较为轻松的.事情,而对于一些年纪在四五十岁的教师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制作ppt)就是一件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这极大减少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热情。而年纪大的教师往往具有极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校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学校能够有组织地为这批教师进行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培训,那么相信学校生物的教学效率可以更加上升一个层次。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生物教学情境。

与单纯的文字相比,图片、视频无疑是更令人容易产生兴趣的表现形式。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生物课堂中的教学知识点,以学生更为感兴趣的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生物知识的兴趣,呼唤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与教学情境的共鸣,通过想象力和记忆能力共同记忆知识点。比如在“遗传与进化”这一章节中,课本内容知识点的最佳呈现方式,就是通过图片、动画、文字等形式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细胞分裂的详细过程,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遗传的奇妙性,还有基因突变与重组的神奇之处。这样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达成一个十分突出的优化效果,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凭借信息技术优势,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感情的互动,课堂氛围也较为严肃。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加入,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有趣的生物教学动画以及视频,引起学生们注意力,然后由浅入深的为学生们讲解一些较为难懂的知识点。比如在高一的“分子与细胞”中,可以寻找一些动态细胞的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身体正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细胞组成。而在“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章节中,生物教师可以以图片或者动画的形式,一步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了解到细胞所要经历的生命周期,明白我们所有人的体内每日都会有细胞的产生以及死亡。

(三)借助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除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条件给予学生,为其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生物知识。当前许多学校都拥有站,教师可以定期将课堂上所用的ppt以及一些其他必要的教学辅助材料,上传到学校的资源网站上,让学生有机会可以自己下载学习,进而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总之,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这是高中教育体系发展的整体趋势。今后,生物教师应当注重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素质提升,树立全面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有效的生物学习,全方位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有利于探究式教学课堂的建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

参考文献:

[2]刘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曹佳.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7(11):16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六

建筑类专业课程的实践型很强,如果只是坐在教室里盖楼房,很难收到很好的良效。只有使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环节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即采取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岗位,安排课程内容与环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适应社会大环境教学改革的最佳措施,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工程的各个环节,对施工工艺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实践,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在接受专业课老师指导的同时,还可以听取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的讲解,学到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更加丰富了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促进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的规范不断发生变化,只有深入社会实践,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教师从办公室走向社会,才能在不断丰富自我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

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正直17、18岁的学生,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社会和家庭责任感逐渐建立。只要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建立起足够的学习动力,掌握一定的技能,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对社会和家庭、个人都有利的人生价值。

2.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是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适时向学生介绍建筑业的发展现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目前我国建筑业市场的队伍较为庞大,但是既懂管理,又会技术的人员还远远不足,因此需要一大批职业院校的人才来弥补这一缺口,这使得学生能够树立起清晰的学习目标,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3.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建筑类院校的教师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深入浅出,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注重资料的搜集,对施工现场工作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让学生在考试中锻炼能力。

4.实施“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改革。

以实际岗位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即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的教学环境,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起来,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5.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建筑行业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如果建筑质量不达标,直接影响人民的居住,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切实把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放在首位,告诫学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道理。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建筑行业是直接从事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如果工作中稍不注意,就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结果。总之,在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切要素,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工程,从而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坐着:蒋俊敏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文档为doc格式。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七

生物信息学是在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实质就是利用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生物数据进行获取、处理、存储、发布、分析和解释,进而揭示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所蕴含的生物学本质[1]。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信息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科[2]。实验室的每一项技术,从简单的基因克隆、基因数据分析到生物大分子进化研究都需要应用到生物信息学,因此,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我国各大专院校都在不断努力创新和改进现有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因此,作者结合近五年来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目前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推动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生物信息学教材的选择。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速度快、内容广泛,目前很多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影印版或者中文翻译版本,国内引进的生物信息学相关的英文原版教材中有些属于科普性质,内容过于简单,而有些偏重介绍生物信息学的计算方法或模型的建立,过于复杂[3]。而国内相关教材更新较慢,课堂内容涵盖的知识面和知识点相对减缩,而且一些前沿的数据和先进软件没有讲授,这些对学生的发展和生物信息知识的合理运用极为不利[4],因此,目前导致很多高校教师无法选择适用于生物类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材。

2.教学大纲安排不合理。生物信息学是一门集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它囊括了基因数据获取、基因预测、序列比对、序列拼接、分子进化、蛋白质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建模、药物设计以及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等内容模块,同时各领域内容还涉及到具体的计算方法、概率统计、机器语言等知识模块。由于课时设置有限,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对各领域内容面面俱到,会造成大部分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学完以后虽然接触了很多东西,但在生物研究中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3.教学内容滞后。生物信息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随着生物学科自身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新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不断涌现,各种数据库和软件的更新换代非常频繁,如果教师所讲授的在线服务器、分析软件、讲解实例都不是当前最普遍的,学生学完后打开最新的在线服务器或是相关分析软件依然不会操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不足。生物信息学教学普遍采用普通教室多媒体讲授,而生物信息学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课,学生经常要动手操作,普通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相脱节。传统的讲授很难与实践教学效果相比,很多学生虽完成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学习,也接受了很多生物信息学的理论知识,但在进入大四阶段做课题研究完成毕业论文时,遇到需要在数据库查询序列、用软件分析序列或蛋白性质、结构特点等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

1.调整教学大纲。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研究中的辅助工具,不需要掌握生物信息学算法或软件编程细节,而是培养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解决生物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能够应用检索工具查找序列等相关的数据信息、利用比对软件或是blast在线服务器对感兴趣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选择适当的建树方法对dna或蛋白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可分析蛋白序列信息并预测其三维结构以及引物设计等。因此对于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关于数据库的使用和分析软件的操作,使他们以后在生物相关领域的工作中能学以致用,所以对于当前生物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应用为核心安排教学大纲。据此,确定了以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共54学时,分为理论基础和上机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共36学时包括:生物信息学绪论、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基因和蛋白质序列比对、序列拼接、生物进化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预测与引物设计、蛋白质结构及其预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上机实践共18学时包括:常用生物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核酸序列检索与分析、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pcr引物设计及评价、蛋白质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

2.教学内容主次分明。由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及分析手段更新迅速,教学内容会显得越来越臃肿,作者建议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以生物信息学方法的掌握和生物信息学工具的应用来设计教学内容,关于生物信息学本身涉及到的一些数学模型和编程算法,可简略讲授,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以生物信息学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研究问题的教学中去,避免“面面俱到”的灌输式教育。例如,对于讲授序列比对这一章的知识,关于序列比对所使用的方法pam和blosun矩阵,对于如何采用数学方法构建这些计分矩阵过程可略过,只需简要介绍pam和blosun矩阵的概念意义以及用途,重点放在如何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并理解各参数设置的意义。另外,在生物信息学各教学内容模块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库及软件种类繁多,其数量在不断增加,版本也在不断更新。例如在讲授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这一章节时,涉及到的数据库有核酸序列数据库、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基因组数据库、蛋白组数据库、代谢组数据库等,而每个种类又含多个不同的数据库,比如核酸序列数据库有genbank、embl和ddbj等,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有swiss-prot、trembl、ncbi和uniprot等。因此,我们重点介绍了3大站ncbi、ebi和sib,其中我们着重介绍了ncbi的用于提取序列信息的工具――entrez系统,entrez将科学文献、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种群研究数据以及全基因组组装数据整合成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因此我们给学生演示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采用entrez查询dna和蛋白质序列等。另外在讲授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分析这一章节时,要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可以使用clustalw、bioedit、dnastar、phylip、mega、paup等本地软件,也可以使用thephylogeneticwebrepeater(power)和evolutionarytraceserver等网络在线服务器分析。考虑到软件的通用型、易用性及本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我们选择clustalw进行多序列比对,然后采用phylip软件包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这两个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mega及其他在线服务器只简单介绍具体操作方法作为辅助资料供学生自学。

3.基础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生物信息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靠理论授课而无实验学时,学生学完后依然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建议,生物信息学的讲授应在合适的微机环境下进行,在理论课学习后,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课,演练所学的软件和方法等。另外教师在讲课时也可结合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特点,与生物信息学有机巧妙的结合起来,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课堂讲授,现场操作;或是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在课堂随机抽点学生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感受生物信息学知识是如何解决生物科研中的问题的。比如作者在一开始讲授在数据库中查询序列时,将学生按5~6人分成兴趣小组,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基因,在后续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学习到序列比对、基因预测、引物设计、系统进化树构建、蛋白质结构预测时,都要求学生围绕该基因利用掌握的各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随机抽点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示范,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马上给予解惑并结合知识点再次强调讲授。这样既调动课堂气氛,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生物信息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学会使用生物信息学知识从纷繁复杂的生物数据中揭示隐含的生物学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授课教师要紧跟生命科学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并突出重点、采用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做好生物信息学的课程教学工作,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了生物信息学后,能在今后的生物科研中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八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维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部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设法唤起学生学习的愉快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开拓学生思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看法: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的主要思路。

1.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开展分层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在培养对象上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对数学教育发展要尊重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的一个协调性指导。所以,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应该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并开展数学教学,这也是对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积极响应。

2.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新课改提出要“灵活教学,让课堂多样化”。所以,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先进的教具、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充分让初中数学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魅力,才能有兴趣去学习,自发产生内在学习的驱动力。比如将数学课堂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具之中,其效果要远好于枯燥的板书讲解。

3.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新课改”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揣摩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式,再有就是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比如讲一元二次方程之前,教师先给学生们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发展历史,再配合讲讲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楔形文字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按照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计互逆式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正面求解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时,可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这时往往会很快找到解题思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教会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数学教学论文)若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解题,不但可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逆向思维的兴趣。

3.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考,促进逆向思维习惯的形成。为进一步打破学生禁锢于正向思维的定势,培养起逆向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加以启发引导,适时点拨,提高学生互逆思维转换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则要求学生必须回过头去验算其解法是否正确,如学生证出一道几何题后,则要求学生把原题的结论改为已知,把原来的一个已知改为结论加以证明。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找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多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因此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多进行探索创新的尝试。数学探索性问题,能全面地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探索新问题,创设新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还要抓“想象”训练。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基础上通过量的观念、表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运用直觉想,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想,举一反三想,四面八方想等。在概念教学中,就常常借助想象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会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学生通过想象,思维发散性得到了训练,学生从想象出的几种解法中找出最简便的一种,使思维富有创新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向创新方向发展,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九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途径。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确立目标教学的核心地位,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提纲一经列出,本章就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要点明晰、重点难点突出了。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教材内容,思考预习题目,既可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新旧知识联系,发现疑点,解决一般问题,增强听课和笔记的针对性,又可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而规范的读书习惯和深钻、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抽问、学生讲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读书、思考已解决的问题可少讲或不讲;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遵循大纲、考纲,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紧扣知识要点,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贯彻教学意图的有效手段,就是把教学的内容和指导的'方法,以练习的形式具体化。章节练习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单元练习、阶段性练习重在知识过关;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模拟训练应注重能力培养。练习宜精不宜多。一般说来,好的练习在内容上要有代表性,在思路上要有启发性,既能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巩固、深化和活化所学知识。练习中一要注意良好审题习惯及解题技能的培养,规范答题;二要加强材料题的训练,提高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能力;三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临场经验的积累;四要重视练后讲评,上好讲评课,矫正补偿,启发指导。

第四步:根据反馈信息,做好辅导答疑。这是教学工作的弥补环节,也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疑难和暴露的问题,兼顾普遍性和个体差异,通过集中辅导、个别答疑、互矫互补、错例示众、达标测评等方式,分析差错原因,指导答题方法,弥补知识缺漏,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中学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有透彻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以及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即历史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基本史学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一)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再次,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条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能力培养、发展和升华的关键。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专题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系统,专题之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有利于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二)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一切历史现象互相联系并受因果关系支配;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上述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与分析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解决言论评价问题的基本方法:先判断言论的正误,再说出判断的依据,最后分析反面人物言论的虚伪性、反动性或正面人物言论的科学性、深刻性,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如上所述,充分重视学法指导的实效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历史教学就能真正收到实效,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因此得到切实保证。

提高生物教学的论文范文汇总篇二十

论文摘要:研究生是将来要到一个未知领域去独立工作的人,是我国创新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体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出发,提出改变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环境因素或者增加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的方案,希望能够为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学界整体的创新实力提供一些帮助。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创新;环境因素。

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至五年在校研究生的总人数分别为30.12万、39.33万、50.10万、65.10万和81.99万,增长率都在25%以上,到时更是突破了100万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然而,我国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却并不高。20,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国际论文数据检索工具库sci、ei以及istp收录的文献中,以大学作为第一署名单位的sci-e文献总数:清华大学为3627篇,哈佛大学为5758篇,篇均被引用次数,清华大学只有0.57次,但是哈佛大学高达2.88次,表明我国大学和国家的学术水平远远低于国外水平。而且,从我国研究生学术论文总体情况中体现出我国研究生探索新领域、新问题、新方法、新手段、得出新结论的人还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在前人探索的领域中补缺补漏,或是进行资源与信息的“再现”或“整合”,创新能力水平堪忧。

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如下。

1.生源问题。

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本应是为了那些对研究感兴趣,希望对某一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学生所准备的,但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中,很多学生是为了暂缓就业压力或者为了获得较高学历从而谋求职位的晋升而选择读研,在这种情况下的研究生对学术研究和创新基本没有什么兴趣,他们读研的目的很功利,只要顺利毕业或是拿了文凭就好,那些论文成果只是为了应付,并不是为了研究,或者说不是真心出于自己学术探究的目的,再加上我国这几年高校扩招,这种情况的研究生数量很多,所以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

2.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入学考试模式问题。

成为一名研究生是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但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基本都是以考查学生在本科时期学习的专业基础性知识为主,并不太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这就导致学生基本上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研究生的资格,在平时就不重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资源的反复整合是另一种形式的信息浪费,知识的创新对这个社会来说才更有价值,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所以说,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种重基础知识、轻创新能力考查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使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知识的重复记忆上,而忽视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

3.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有不合理之处。

我国高校一般设置的研究生学习年限都比较短,基本在2~3年,而且研究生毕业之后读博的毕竟还是占少数,大部分研究生选择就业,而选择毕业后就业的研究生在忙自己的课程之余,就需要在研究生期间去实习、去考证,为自己的工作准备条件,从而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术创新。

另外,我国对研究生研究范围的划分过于狭窄,使得学生只注重一个领域内的知识,专攻一个领域内的问题,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无法做到自己专业知识与其他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学生在这个学科渗透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需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社会中终将遭到淘汰,而且,仅仅拥有单个领域方面的知识,不容易发现其他领域与所学专业的交叉,不容易找到创新点,不容易发现新问题,更不用说思考、解决新问题了。

4.导师传统的教学方法。

研究生阶段以前,我国的学生主要接受的是老师“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学生上课基本上只管认真听讲,很少有机会去思考、去创新,讨论和学生提出的异议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几乎没有意义。在研究生阶段,是一个老师介绍专业前沿问题、介绍专业研究空白但有价值领域以及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但是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多老师还是按照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法来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对学生发现、思考、解决新问题的启发;而从学生方面来说,由于小学到大学本科都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大部分研究生还是习惯被老师“推”着走,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专业领域中的研究空白,学生一般很难自己主动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

5.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一方面缺乏的成熟、完善的鼓励创新机制,在学校内外很少举办那种需要学生组队参加的创新大赛,这种创新大赛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够激发队员间与对手间思想的碰撞,拓宽他们的视野,增进他们彼此之间的友情;另外,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的奖励设置也很少,学校常设的奖金基本上只有奖学金,而这种奖金的设置对于学生创新并没有很大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缺乏淘汰机制,严进宽出,一般情况是,只要一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就理所当然地毕业,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放松学业,特别是对那种需要文凭而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没有淘汰机制,他们就很可能只会功利性地完成毕业所需要他们完成的任务,而不会积极地进行学术的研究和创新。

根据以上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的列举和分析,我们可以对上述环境因素进行改变或者增加有利的环境因素,从而达到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营造我国高校的创新氛围。

我国中小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为升学考试做准备,而升学考试又主要是以知识的记忆为主,因此,我国中小学校都不太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至于这些学生到达研究生阶段还是习惯被老师推着走,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所以,我国应当考虑在自己的教育体系中专门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在平时对学生的授课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周末多开展一些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等交流活动,对于有自己创新成果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从而激励其他同学注重对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我国高校创新氛围的营造创造条件。

2.改变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模式。

为了优化研究生生源,我国需要改变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的考察固然重要,但是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该逐渐加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应变适应能力等素质的考察。对于有特别潜质的学生,学校可以不受原先录取标准的限制,考虑对学生的破格录取,但是由于我国“熟人社会”的性质仍然存在,因此,对于研究生破格录取制度的建立,与其相配套的审查学生确实有特别潜质、保证公平“破格录取”的相关制度也要同时建立,这样既保证了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进入我国研究生的队伍,又防止个别学生在不符合研究生录取条件的情况下,凭着“人脉关系”走“破格录取”的途径,进入研究生队伍。

另外,我国还可以借鉴美国选拔研究生的方式:美国选拔研究生,很大程度上是参考大学成绩,很多教授在教大学生课程时就会注意那些有特殊创造力的学生,假如这些学生愿意跟教授选一门自修课,就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自学并且在通过考试后将成绩计入学位学分。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如果愿意继续跟着教授学习,教授也愿意收其为自己的学生,那么该学生就理所当然地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师在平时给本科生上课的过程中,也可以特别注意发现那些有特殊创造力的学生,如果学生愿意,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最后成为老师的研究生,而这种模式也可以发展为我国招研究生的一种形式。

3.完善我国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因材施教,适当延长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考虑上课和实习同步进行,从而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供条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发现自己需要但自己还不具备的知识,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并以此来选择职业,从而使研究生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高校还可以依据学科渗透程度加深的趋势,在研究生课程的设计方面突破研究生的专业领域范围,增加其他有交叉可能的学科课程的设置,这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了研究生跳出常规、用其他学科方法对其专业学科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可能性,还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了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一举多得。

4.改变导师传统的教学方法。

很多研究生导师仍然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法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研究生导师应该改传统的上课形式为辩论、讨论、演讲、案例、苏格拉底提问式的教学法,不断向学生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钻研的精神,与学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还可以改变一导师带多学生的情况为一学生由多个不同方向的老师共同培养的形式,发挥导师团队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不同专业方向的导师能够给予学生不同学科或者学科不同方面的介绍与引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有助于学生运用不同的学科方法和交叉的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5.增加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鼓励创新机制和淘汰机制。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方面应当完善鼓励创新机制,经常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组织需要学生组团或组队参加的创新比赛,对于表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激发队员之间以及队员和对手之间思想上的碰撞,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进他们彼此之间的友情;另一方面,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还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增加淘汰机制: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在录取博士生时,招收的人数总比应录取的人数多,入学后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和第二年的资格考试进行筛选,实行相对淘汰。资格考试的淘汰率大约为5%,有些著名大学的淘汰率甚至高达40%。假如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增加这种淘汰机制,必将会督促学生加大投入到科研学习中的精力,加强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