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脱贫互助种植协议书 种植合作协议(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5 07:57:57 页码:12
脱贫互助种植协议书 种植合作协议(四篇)
2023-01-15 07:57:57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关于脱贫互助种植协议书(推荐)一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西北部,距县城76公里,平均海拔1112米,辖7个行政村35个农业合作社4140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36户848人,20年已脱贫29户87人,20年脱贫26户110人。全乡有建卡贫困村2个,其中村距乡政府驻地21公里,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耕地面积273亩,全村辖2个农业合作社47户196人,现有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38人,贫困发生率达20%,是县西北部最偏远的高村;村平均海拔1200米,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辖4个农业合作社65户247人,耕地面积580亩,现有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52人,贫困发生率达24%,是典型的北部高村。

二、开展情况

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乡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在团市委、县安监局、河林场的大力支持下,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为己任,深入推进“1+6”扶贫攻坚行动,其开展情况如下: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完成后进村整顿提升工作;完成、4个村阵地改造和新建工作;建成4个村级便民服务室;加强对第一书记、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脱贫帮扶责任人的管理考核力度,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认真制定脱贫规划。把十三五发展规划与脱贫攻坚规划相结合,制定了《乡十三五发展规划》、《乡20---20年度脱贫攻坚方案》,7个村因村制宜分别制定了《方案》;严格落实精准识别“回头看”,面对面与农户制定脱贫计划。三是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结合我乡实际,新栽植核桃1300亩,发展家庭“四场”及种养业大户41户,专合组织6家。四是基础条件逐步改变。实施水窖建设77口,解决近800人饮水难的问题;实施危房改造53户,全额兑现补助资金;启动农网升级改造,已完成智能表安装工作,、村低电压改造工作基本结束;全面养护农村道路54公里,确保畅通;成功创建2个环境优美示范村。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开工小学新建项目,现已完成地基基础工程,预计明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争取乡卫生院改建项目,新农合参保率达95%以上;社保工作位列全县第三,严格城乡低保评议,应保尽保。六是各级帮扶尽心尽力。市县挂联领导多次深入调研走访,团市委和河林场主动为帮联的村提供免费种苗、聘请专家授课、捐赠寒衣、捐资助学、走访慰问,提供帮扶资金共计8万元;县安监局为帮扶的村购买农资化肥、修建水窖、捐建村委阵地、维修公路、走基层送温暖,提供帮扶资金共计6万元;乡信用社为部分精准贫困户发放贴息小额贷款近4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贫困程度深。全乡贫困发生率在20.4%以上。受地域劣势影响,我乡仍有528户2202人(村31户158人,村29户129人)处于贫困线边缘,如遇自然灾害、疾病等情况,极有可能成为新的贫困对象。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全乡7个村54公里村道路仅硬化2个村18公里。特别是、等村未实施过硬化工程,群众安全饮水仍无法解决,村村通宽带更无从谈起,部分村两委阵地急需改建。

三是疾病困扰群众。由于山大林密、住居条件差(危旧房、土坯房居多)和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全乡患风湿关节病的居多,据统计,共计276人。其中4个村患病率高于低山村3倍,因病丧失劳动力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50%以上。

四是劳动力流失。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大量家庭举家外出,尤其是村年轻人越来越少(女子外嫁、儿子当上门女婿),留守老人、儿童现象较多。

五是没有产业支撑。有养殖黄羊、小家禽和种植核桃的基础,但没有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带动,无规模、无产量;有大量的荒山荒坡,但没有流转和开发利用。集体经济空壳,民生改善全靠政策支持。

六是兜底对象多。通过乡扶贫办摸底调查,全乡需要低保政策兜底、移民搬迁安置、医疗救助扶持分别为174人、405人、115人,两个贫困村实施上述政策兜底为90人、48人、22人,资金压力十分巨大。

四、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提高边远贫困村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补助标准,优先尽快实施村、村18公里村道路硬化工程,打破发展瓶颈。

2、因户施策搞好易地移民搬迁:整合易地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项目和资金,充分发动群众,建新村、搬新居、住新房。

3、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和扶贫发展资金,在、村新栽植优质核桃1000亩。采取“生态养殖+对口帮扶+认养定购”的方式,以村、村为中心,重点打造“生态养殖基地”,培育1个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养殖大户10户。

4、开展医卫结合实施大病救助:针对群众普遍患有风湿等慢性病特殊情况,一是普及好防病的卫生常识,二是对接医疗专家查病因除病根,三是用好用活政策,及时救助,减少群众因病返贫的顾虑。

关于脱贫互助种植协议书(推荐)二

xx县作为要在20xx年实现片区县脱贫摘帽的县,开展了系列工作。

一、20xx年工作推进情况

全县围绕“减贫6148户25560人,2个贫困乡镇和27个贫困行政村脱贫出列”的年度目标任务,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定一公示三确认”要求,认真开展精准识别,通过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排查核实,目前,全县共清洗剔除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贫困户5018户17297人,补充识别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贫困户5018户17297人,2个乡(镇)整乡推进项目均完成规划投资任务的85%以上,美丽宜居乡村、整存推进、革命老区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扶贫到户贷款发放、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补助等工作有序开展。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强化宣传培训,转变理念抓脱贫。引导全县干部由重普惠式扶贫向精准式扶贫转变、由重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向重一户一策帮扶到户转变、由重单兵作战向中集体攻坚转变。

2、强化资金整合,加大投入抓脱贫。限度优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配套资金使用效率。

3、强化精准施策,提高实效抓脱贫。全力做好产业脱贫,培育能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体系。

4、强化机制保障,夯实责任抓脱贫。增加驻村工作队力量,专门安排一半的乡镇机关干部投入脱贫攻坚工作。

三、目前存在问题

1、增收难度大

2、投资压力大

3、工作合力不够强

今后将紧扣年度脱贫工作任务和到20xx年贫困县摘帽的目标,抓扶贫资金整合,抓易地扶贫搬迁,抓产业扶贫开发,抓工作责任夯实,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关于脱贫互助种植协议书(推荐)三

香肠要烟熏才香,羊肉串要火烤才香。那么,党员干部要怎样才能成为群众的“香馍馍”呢?细细想来,干部脱贫攻坚也要像香肠、羊肉串一样被“烟熏火燎”才“香”!

顾名思义,“烟熏火燎”就是烟熏和火烤,常常比喻酷热或干燥。对党员干部决战脱贫攻坚而言,“烟熏火燎”就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高扬“西迁”精神大旗,打起背包就出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基层接地气、通下情,和人民群众并肩战斗,一块干、一块苦、一块过,最是人间烟火味格外“香”!

一提到人间烟火,记忆深处仿佛就是小时候老家的土木房子,和在烟雾缭绕的老房子里做饭的母亲,浑身散发的全是厨房里烟熏火燎的气息,炊烟袅袅美如画,心里真美!长大后成为人民的公仆,远离乡村,那种烟火气也只是留存在记忆深处。如今面对脱贫攻坚啃“硬中硬”、战“贫中贫”,还能打开那尘封的记忆,再现那最美、最质朴的人间烟火吗?

德国诗人诺瓦利支说,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故乡的过程。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每个人出生、成长的那个地方,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故乡的烙印,饮食、草木、气候、风物,构建了一个人最初的文化基因。故乡的记忆也成为人之为人的起点。“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广大扶贫干部要抓住脱贫攻坚这大好时机,站在“人民至上”的高度,怀抱一颗温柔本真的心,重新回归草木之小、乡野之情,在脱贫攻坚战中和群众结亲帮扶,自觉接受“烟熏火燎”的“炙烤”,留下“脱贫摘帽”的“真香”。

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在脱贫攻坚中经历风雨就是像烟熏香肠、火烤羊肉串一样。为官者本起于群众,不可忘其根本,理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知道,什么时候脱离群众,危险就会从那个时候开始。作为扶贫干部,唯有到基层到群众中去历经“烟熏火燎”才能聚伟力、成大业,确保长效脱贫、稳定脱贫,实现圆满收官。尤其今年是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吃劲的时候”,更应紧密联系群众,团结依靠群众,和群众“一块干、一块苦、一块过”。

“一块干、一块苦、一块过”这简单易懂的九个字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宗旨,也是各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圆满收官的不二法宝。扶贫干部除深入基层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掌握实情的调查者,党群关系的联络者,勤俭节约的带动者外,更为重要的是勇于担当,踏实肯干,锤炼“啃硬骨头”的硬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道: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这对于全党上下,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来说,要坚定必胜信心,把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战“贫中贫”、“困中困”就是啃“硬骨头”,而啃“硬骨头”就需要有“硬骨头精神”和“硬骨头作风”,尤其是锤炼“硬骨头作风”就得像熏香肠、烤羊肉串那样腌透肉条、通风晾晒,再上架不断烟熏,反复火烤。若色泽不够理想,就适量增加烟熏料,加大火的燃烧度,以达到色泽要求为止,直到香气自然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脱贫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决战脱贫攻坚战中,只要我们勇于接受“烟熏火燎”的炙烤,少一些畏难气馁、多一些坚决坚韧,少一些抱怨情绪、多一些实干行动,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紧跟一步行,深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扑下身子察实情、问民情,用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作风啃最硬骨头,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打,一个堡垒接一个堡垒攻,真正以过硬作风磨炼过硬本领、树立过硬形象,就一定能实现脱贫顺利摘帽,圆满收官。

最是人间烟火味!人间烟火就是真实的生活,不曾饶过谁。但人间烟火中不乏有琐碎的幸福、平凡的感动、偶遇的美好,比如和群众聊天时开怀的一笑,见证乡野一朵花开放的艳丽,看着劳作一天的村民陆续回来,有的拎着农具,有的牵着牛;收割后空荡荡的稻田里,有人点着了草垛,白色烟雾夹杂着稻草特有的香味远远飘过来;大山深处村里炊烟袅袅升起,朦胧的又浅浅的夜色里传来几声牛叫犬吠,显得无限安宁从容……

真正热爱生活、热爱扶贫事业、热爱“三农”的扶贫干部,不会只爱那刻意的美、想象出来的好、故作波澜的诗意,他会接地气通下情,去爱这人间烟火的真实,用“三个一块”增进干群“鱼水情”,筑牢基层地基,尽情吮吸“烟熏火燎”那独特的香味儿。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请相信:脱贫攻坚只要经历了“烟熏火燎”的风雨,就能看见“摘帽”的彩虹,闻到脱贫的真“香”!

关于脱贫互助种植协议书(推荐)四

_县_乡_村位于大巴山深处,从_县城到_村村委会,全程72公里。近两个小时的车程里,穿隧道、过桥梁,大多数时间穿梭于大山的夹缝中。

1969年,年仅16岁的_便进入_村生产队,先后担任会计、生产队长。从1986年起,_就开始担任这个村的村支书。30年里,他先后历经10次村级组织换届,几乎每次都是满票当选,深受村民信任;30年里,获市县级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达60余次;30年里,他始终坚持公正廉明、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作风,从青壮年到老年,把毕生心血投入到_村致富奔小康上。

_有四个儿女,都在外做生意,家境不差。每次村级组织换届时,儿女们都劝他早点退下来“享清福”,但村民们死活不干。上一次村级组织换届时,贫困户王耀福还特意来找他:“老书记,你要是退休,咱贫困户脱贫心里就没了底!”

当时,他就暗暗下定决心:“等全村的老百姓都脱了贫,我就安心‘下岗’。”

“_精神”代代相传

_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海拔从600米到1600米不等。_年以前,村里不通公路,老百姓卖点山货只能靠肩挑背扛,要是背头猪下河坝(_乡政府所在地)去卖,回家后肩膀要肿上好几天,人也得躺上几天才能恢复元气。

“要致富,先修路!”1999年,在_的动员下,村民们决定集资修路,全村680名主要劳动力全部出动。

在悬崖峭壁上挖出一条路并非易事。_带着大伙儿上了山,饿了就烧堆火,埋几个红苕烤熟充饥,渴了就接山上的泉水喝,他们从山上修到上下,他们用手拽着8000斤重的石磙碾压路面,硬是用简陋的工具硬是在悬崖上凿出了路。村民们修路没有工资,当时一名施工员在修路时受伤了,_二话不说就背着他上了卫生院,吃住的费用都是他自己掏腰包。家里没钱,他“挪用”了女儿的_块彩礼钱,全都用在了修路上。

_年年底,承载着村民希望的这条长17公里的公路终于通车了,村里的土产从此得以走出“山门”。

后来,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被称为“_精神”,他是全县上下学习的楷模,如今“_精神”在_人民心中代代相传。

脱贫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

有了路,村里就有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但不少村民仍然贫困,根本没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产业既要长短结合,又要持续增收,经过走访调研、村支两委讨论,该村确定发展以核桃、山羊、魔芋为主的林经、林草、林畜、林蜂循环产业。其中山羊产业便是短期脱贫增收的好产业。

_年,_和几个村干部带头,发展起了山羊养殖场。_年冬天,母羊一下崽,养殖场一下子有了100多头羊,他立马带着羊去了贫困户陈清吉、陈清元家。

“你们只管养,死了算我的,能变成钱3年后还我羊就行。”他对两人说。

有了“定心丸”,两人各借了十多头母羊回家。如今陈清吉、陈清元家的山羊已各自发展到30头左右,仅靠卖羊一项,一年便能挣两三千元。

从_年至今,_的山羊养殖场一直保持着100多头母羊的规模,其中近一半借给了村里的贫困户。今年7月3日,该县下堡镇下堡村贫困户钱从山也专门慕名过来,向他借了十多头母羊。

解决读书问题,脱贫才有后劲

_有两儿两女,都在外做生意。特别是大女儿何晓琳在广州开了个五金厂,经常打电话让他赶紧退休去广州养老,但他根本走不开。

_村面积42平方公里,_年,全村224户1024人中,就有建卡贫困户69户247人。其中,因学致贫的家庭达27户。像这样的家庭,如果能解决孩子读书的费用,就有了脱贫的希望,后劲才会足。如何解决呢?_把脑筋动到了自己的大女儿身上。

“大女子(当地父母对大女儿的称呼),你天天说要孝敬我,那就先帮我做件事。”_年初,他拨通了大女儿的电话。电话里,他告诉何晓琳,三社贫困户王耀福家有一儿一女,分别读小学和高中,患有严重风湿和胃病的王耀福除要负担儿女学费外,还要供养老丈人,这个家因此致贫。电话里,他要大女儿每年资助王家学费2500元,一直到王家当时读小学的儿子高中毕业为止。懂事的大女儿啥也没多说就答应了,但老伴想不通,天天在家念叨:“我屋女子挣的钱,自家用不到,咋就给了别人家(用)呢?”

之后,无论是到县上开会,还是去乡里办事,_拉下脸,逢人就“化缘”,在他的奔波与牵线下,王耀福、谢宗国、冉茂林、李仁树等4户家庭的孩子有了热心人资助。

管好农村“小银行”,巩固脱贫成果

近年来,有着“草根金融”之称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相继出现。_年,_村也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组建了资金互助社,_担任理事长。

“在农村,当年脱贫不算难,关键是要稳得住,可持续。”_说。而他认为要做到“稳得住”,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外,资金互助社也必须真正发挥作用。为了保证每笔钱都能用到实处,他对村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谁是真的急需用钱,借款后能不能及时还上,他都一清二楚。

靠着从资金互助社两次借来启动资金,五社贫困户乔光荣成功发展烤烟和山羊产业,并于_年底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今年,他准备再从互助社借一笔钱,将烤烟的质量搞上去。贫困户乔玉联靠着从资金互助社借来的2万元建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可达1.5万元……

在_村,资金互助社真正起到了助农脱贫的“及时雨”作用:从_年组建至今,_村资金互助社借款主要用于发展产业、危房改造、子女上学等。据初步统计,已滚动发放贷款500余笔、50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获得贷款230人(次)250万元,没有一笔呆账坏账。产业方面:核桃面积达4500亩,贫困户参与率达95%,基本满足户均2亩以上核桃;山羊存栏3000只,贫困户喂养率达60%;魔芋300亩,贫困户种植率100%。危房改造方面:_村_年,全面启动贫困户危旧房改造62户(d级34户、c级28户),资金互助社拿出启动资金42万元,在4个月内,所有的贫困户均住上了新房,至_年,_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洋房村”,无一处土坯房、危旧房。子女上学方面:从_年开始,_村村民子女只要考上高中、大学,均优先享受不低于5000元助学贷款,3年来累计下放贷款24.5万元。

_年底,_村实现整村脱贫。该村村容村貌、基础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就医就学、经济发展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602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几十年如一日为了村上,如今的_一天一个样,看到这样的成果,“老匡”很欣慰。或许,没多久,他便能安安心心“下岗”享清福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