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范文(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1:19:37 页码:7
最新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范文(通用10篇)
2023-11-19 11:19:37    小编:ZTFB

方案的制定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协作,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到资源的可行性和可获得性,不能过于理想化。通过阅读以下方案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方案写作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篇一

智能研修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将研修内容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在实施智能研修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设计合理的研修方案,还需要深入理解员工的学习需求,以及针对性地优化学习体验。在此次智能研修实施中,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下面我将对此进行总结与分享。

首先,在制定智能研修实施方案时,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员工的学习需求。一个好的研修方案应该是针对性强的,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学习内容。因此,在制定方案之前,我们必须对员工的工作职能进行充分调研,并与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对于研修的期望和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员工的需求,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智能研修方案。

其次,智能研修的实施需要注重学习体验的优化。学习体验是员工的学习意愿和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智能研修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学习体验。我们可以利用智能辅助工具,如智能语音识别、虚拟现实等提供互动式学习体验;还可以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根据员工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偏好,定制自适应学习计划。在本次实施中,我们尝试了虚拟实境技术,让员工在虚拟的岗位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增加了学习的真实感,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外,智能研修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收集并分析学习数据,以优化研修方案。学习数据可以包括员工的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学习时长等等。通过对学习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员工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例如,当发现某一学习内容多数员工反馈困难时,我们可以针对该内容进行调整,如增加解释的提示,或提供更多的实例演练。通过不断分析学习数据,我们能够了解员工的学习需求,以及研修方案的优化方向,从而提高研修的效果。

最后,智能研修的实施还需要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反馈。员工是研修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和反馈是研修效果的重要评估指标。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积极邀请员工参与,鼓励他们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和反馈。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我们获得了员工对智能研修的评价和意见,这些反馈对于我们进一步优化研修方案非常有帮助。

总结而言,在本次智能研修实施中,我深切体会到制定针对性的研修方案、优化学习体验、分析学习数据以及关注员工的参与和反馈的重要性。只有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并注重不断实践和改进,才能达到智能研修的目标——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我相信,随着智能研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我们将能够设计出更加切合员工需求的智能研修方案,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篇二

2020年11月。

2020年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安监局等八部委联合公布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明确提出: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对于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还给出了明确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给出了主要的具体任务。

在这一大背景下,煤炭能源行业,作为国家高度重视的信息化建设领域,必将加快通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来促进煤炭行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的步伐。

而山西省作为能源特别是煤炭产业大省,积极落实推动国家政策,结合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实际,制定下发了《山西省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等级评估评分细则》、《山西省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等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将矿井信息化等级划分为三级,对标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要在“十四五”期间全部达到信息化建设一级标准。

唐山沟煤矿始终围绕“四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安全发展之路。智能化矿井即是“四化”发展之路核心建设对象,它采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动态决策支持、空间信息技术、虚拟矿井技术,使矿井生产、建设、经营融合发展,达到降低矿工劳动强度,提高煤矿生产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管控和防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的目标。

(一)监测监控系统。

(1)2016年末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技术方案》煤安监函〔2016〕5号文件,要求2018年底大型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在用安全监控系统完成升级改造工作,目前唐山沟煤矿已经完成了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工程。

kj78x安全监控系统是北京中煤安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在针对抗干扰送检的全新安全监控系统,利用工业以太网+总线传输平台,使系统在设备抗干扰、实时性、可靠性、稳定性、扩容接入能力、防护等级、数字化、数据分析应用、数据融合、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系统通过aq6201-2006对抗干扰(浪涌、静电、射频电磁场辐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要求等级,并取得“ma”认证。

矿井所有采掘作业地点、采区回风巷、主回风巷、煤仓上部、提升机房等作业区域均按要求装备了各类监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矿井生产环境中的各类环境参数。

(二)自动化控制系统。

1、主排水泵房、井下变电所均实现了远程监控和控制。

2、12#煤层皮带运输线路实现集中控制,实现了“煤多快转、煤少慢转、无煤待机”,每生产百万吨原煤可节约电费128.4万元;实现每日两个生产班次共减少8名带式输送机司机的目标,年均节约工人工资月57.6万元。

(三)生产监控系统。

矿井主要生产作业区域均安装了工业摄像监控,共计安装摄像机20余台,所有监控图像数据均同步传输至调度中心,方便了生产调度管控人员对现场的实时掌控。

三、

(一)建设思路。

唐山沟煤矿依据“全面启动,重点突破;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按照集团公司统一安排,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完成智能化矿山建设。

(二)建设方案(“十四五”期间)。

2、建成4个无人值守硐室。

3、研发并使用智能机器人(硐室巡检机器人)。

4、实现5g入井和智能化系统平台搭建。

5、预期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减少20名作业人员,硐室减少16名值守人员,从经济、安全方面实现减人提效目的。

6、分年度计划。

(1)2021计划完成井下固定硐室无人值守系统改造及5g入井、智能化系统平台搭建工作。

(2)2022年计划完成综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和支架自动跟机系统改造。

(3)2023年计划完成采煤工作面三机通信控制系统、泵站控制系统、顺槽胶带机通信控制系统及供电系统建设。

(4)2024年计划完成采煤机智能控制系统与可视化远程监控系统建设。

(5)2025年年末,唐山沟煤矿要通过采煤机智能控制、液压支架自动跟机、可视化远程监控等系统的建成,实现以下目标:

a.采煤以记忆截割为主,人工远程干预为辅;

b.液压支架以跟随采煤机自动动作为主,人工干预为辅;

c.成套综采设备以集中自动化控制为主,就地控制为辅;

d.采煤作业各个环节以数据监测为主,视频监控为辅。

即实现“以工作面自动控制为主,远程干预控制为辅”的自动化生产模式,并最终实现智能化作业,达到工作面少人安全高效开采。

四、下一步智能化建设主要举措。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煤矿管理人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性,认真落实省市两级领导关于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推动煤炭产业装备升级为主线,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装备和技术,全面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

要树立董事长是本单位智能化建设的主要责任者,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是智能化建设的实施者的观念,积极加快推进矿井智能化建设项目的实施。通过矿井智能化建设,有效提升矿井安全水平,减少作业人员数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上下联动、服务到位。

唐山沟煤矿各业务部室根据业务分工,要落实好煤矿智能化建设具体工作,积极与上级公司沟通,争取国家、集团政策、资金支持,确保资金计划落实到位;技术管理部门做好技术调研、方案论证、实施验收工作;物资采购部门做好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保证相关设备按时到位;机电部门做好基层维运人员培养,与合作厂商一起努力,全力为矿井智能化建设工作提供多种保障。

3、严格落实、奖罚到位。

按照既定的煤矿智能化实施方案和目标,结合上级公司的工作要求,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的监督考核,落实奖罚,促进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4、加强学习、培养人才。

在积极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同时,公司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积极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岗位操作人员、设备维护人员开展外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激发内生动力,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智能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煤田地质条件不能满足矿山智能化建设条件。

唐山沟煤矿地处大同煤田边缘地带,煤层赋存不稳定,煤层厚度低且分布不均,地质构造复杂,不适合大型智能化设施设备在井下采掘巷道安设运行,智能化建设难度较大。

2、仅有的自动化系统已经弃用,无法进行智能化改造。

唐山沟煤矿自动化程度不高,2011年在8#煤层上过一套自动化设备,但由于该系统使用年限较长,现场部分设备还必须人工就地操作,并且需实时观察设备运行状况,目前已经弃用该系统,导致矿井智能化建设时不能有效的整合各种资源和发挥自动化集成的最大效益。

3、智能化建设项目资金计划落实难,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

根据中煤集团和中煤资源发展集团两级公司关于矿山智能化建设的要求,唐山沟煤矿计划大力推进矿井智能化建设,但涉及到智能化建设项目资金计划难以落实,建设项目无法落地。

4、随着矿井智能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之相匹配的机电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比较滞后。

目前基层运维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大,运维力量薄弱;机电系统工作繁杂,薪酬待遇偏低,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机电管理及技术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新生骨干力量培养较慢。

六、建议。

1、政府部门从政策和制度方面加大智能化矿山建设工作指导。

2、对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项资金支持。

2020年11月30日。

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篇三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按照专项行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年度计划实施,在总结2015年专项行动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将继续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三、主要目标。

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以及智能制造标准、核心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形成关键领域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通过2一3年持续提升,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

四、重点行动。

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企业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石油开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纺织、民爆、食品、医药、造纸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三)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网络等技术,建设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集成企业间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实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家居、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利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建设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实现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五)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

在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机械、航空、家用电器、家居、医疗设备、信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集成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软件、工业互联网联网、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等技术,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开展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试点。

五、重点工作及进度安排。

(一)制定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

2016年2一3月,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调研,编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4月底前,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

(二)遴选2016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5月底前,在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中组织行业专家遴选;6月底前,确定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中:选择20个以上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择20个以上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择20个以上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三)完成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

2016年6月底前,组织相关单位完成“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重大软科学课题,进一步完善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

(四)启动并组织实施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工作2016年2一12月,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在石油化工、化工园区、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船舶、航空、汽车、电力装备、机床、纺织、食品、医药、轻工、消费类电子、新型显示高世代线、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民爆等行业,持续开展重点企业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智能化标准与模式并进行复制推广。

(五)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推进工作。

2016年2一12月,组织企业在工业以太网、工厂无线应用、标识解析、ipv6应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示范,支持相关单位开展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工业互联网关键资源管理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商用流转数据管理平台建设。

(六)开展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016年6月底前,完成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工控网络安全防御平台、工业控制系统仿真测试与验证平台等项目立项论证;12月底前开展关键技术预先研究。

(七)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2016年5月,召开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高端论坛;11月底前完成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项目的立项工作,下达智能制造标准编制立项,形成10项以上重点标准草案。

(八)开展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与推广工作。

2016年9月底前,组织召开2016年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10一12月,组织开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民爆行业典型案例经验交流与模式推广;12月底前,编制完成《智能制造探索与实践一一2016年试点示范项目汇编》。

(九)组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集中展示业博览会上设专区,集中展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取得的成果。

(十)开展专项行动年度评估与总结。

2016年11月,完成专项行动年度检查与效果评估,完成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六、保障措施。

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篇四

近日,国家发改革委今日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人工智能的总体思路、目标与主要任务。下面是20xx年“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xx]40号),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支撑各行业领域“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总体思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升国家经济社会智能化水平为主线,着力突破若干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智能硬件供给能力。着力加强产业链协同和产业生态培育,提升公共创新平台服务能力。着力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在国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推广。加快发展“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目标。到20xx年,打造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创新平台,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基本建立,基础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总体技术和产业发展与国际同步,应用及系统级技术局部领先。在重点领域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初步建成基础坚实、创新活跃、开放协作、绿色安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

主要任务:加快建设文献、语音、图像、视频、地图等多种类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支撑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建立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网络安全全周期服务,提供云网端一体化、综合性安全服务。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支持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国家级创新中心,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应用技术研究。推动基于感知数据、多媒体、自然语言等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研发,开展类脑神经计算系统、类脑信息处理等类脑智能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存储系统、高端服务器、关键网络设备、网络安全技术设备、中间件等基础软硬件技术开发,支持开源软硬件平台及生态建设。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智能决策控制、网络安全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前沿技术布局,构造未来融合创新技术基础。

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文献、语音、图像、视频、地图及行业应用数据等多类型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建设满足深度学习等智能计算需求的新型计算集群共享平台、云端智能分析处理服务平台、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智能系统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基础身份认证平台等基础资源服务平台,降低人工智能创新成本。支持建设类脑基础服务平台,模拟真实脑神经系统的认知信息处理过程,通过类脑智能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整合政产学研用等资源,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服务平台、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强合作,汇聚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资源,提供相关研发工具、检验评测、安全、标准、知识产权、创业咨询等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

主要任务: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创新,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家居、汽车、无人系统、安防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重点领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生产生活的智能化服务水平。支持在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的集群式创新创业能力。

鼓励家居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家电、耐用品等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创造新的消费市场空间。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在健康医疗、智慧娱乐、家庭安全、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领域开展应用服务创新示范,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面向酒店、办公楼、商场、社区、家庭等,开展智能家居产品定制设计,提供大数据应用服务。

支持骨干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设立跨界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加快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支持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安全驾驶等技术研发。推进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研发、应用与生态建设,发展智能汽车芯片和车载智能操作系统、高精度地图及定位、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重点技术,实现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和产品的逐步成熟。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智能汽车试点工程,建设安全、泛在、智能的云网端一体化车联网体系,推动智能汽车典型应用。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系统领域的融合应用,发展无人飞行器、无人船等多种形态的无人设备。加快消费级和行业级无人系统的商用化进程,完善无人飞行器等无人系统的适航管理、安全管理和运营机制。支持微型和轻小型智能无人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突破高性能无人系统的结构设计、智能材料、自动巡航、远程遥控、图像回传等技术。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智能无人系统的应用示范,提升无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在物流、农业、测绘、电力巡线、安全巡逻、应急救援等重要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鼓励安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研发集成图像与视频精准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编码识别等多种技术的智能安防产品,推动安防产品的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支持面向社会治安、工业安全以及火灾、有害气体、地震、疫情等自然灾害智能感知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智能安防解决方案的应用部署。支持部分有条件的社区或城市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安防区域示范,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主要任务: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丰富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产品的服务及形态,提升高端产品供给水平。制定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引导智能硬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与应用水平。

支持智能交互、智能翻译等云端和终端协同的智能化应用研发,支持面向人工智能应用优化的图像处理、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智能终端基础软硬件的研发。鼓励服务模式及业态创新,发展个性化、专用化等多元供给模式,加快满足个人消费、家庭生活、汽车驾驶、医疗健康、生产制造等需求的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

突破轻量级操作系统、低功耗高性能芯片、柔性显示、高密度储能、快速无线充电、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加快技术成果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鼓励企业面向健康、医疗、体育、人身安全、工业、商业等领域,积极开展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分析,促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可穿戴设备创新,大力丰富应用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推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大力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协作、决策等方面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在劳动强度大、危险程度高和对生产环境洁净度、生产过程柔性化要求高的行业开展智能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针对救灾救援、反恐防暴等特殊领域推广应用智能特种机器人,推动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特定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与应用。

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等多种渠道,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融资渠道,引导社会多元投入。鼓励通过债券融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建设人工智能领域融合标准体系,建立并完善基础共性、互联互通、行业应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标准,开展人工智能系统智能化水平评估。加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热点细分领域的网络、软硬件、数据、系统、测试等标准化工作,保障人工智能产业的开放协同、公平竞争,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鼓励有关部门、研究机构、标准化组织、行业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建立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影响力国际学术和产业组织间的标准交流合作机制。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标准走出去,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

鼓励企业在人工智能重点技术和应用领域加强专利布局。加强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政策研究,增强标准与专利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合作授权机制和专利风险防控机制,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人工智能公共专利池,支持在线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知识产权服务附加值。

鼓励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专家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应用培训。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端、复合型人才。完善高校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开展合作,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支持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赴海外开展前沿技术、标准等学术交流,提升技术交流水平。

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工智能企业率先“走出去”,积极拓展海外用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与相关国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及商业服务机构搭建服务平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企业提供国际合作、海外创新服务。

充分利用“互联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互联网+”人工智能专家和骨干企业定期联络机制。有效统筹中央、地方资源,推动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发挥各类企业、机构、组织的支撑作用,推进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各部门、各地区要明确职责分工,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落实相关工作,重大情况及时加强与“互联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沟通。

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篇五

总结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份员工存在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二、在服务细节方面经常出一些小问题,导致服务跟不上,甚至造成投诉;

三、部份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语言服务技巧欠缺,特别是客人投诉事件。

针对服务月开展以下几项活动,期望通过以下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服务细节、增强对客服务语言能力,每项活动将选出当月表现优秀者,月底对其绩效考核进行奖励。

活动内容:

一、 微笑服务活动

微笑服务是服务的基本,是热情服务的一种体现。

实施方式:当月服务员在对客服务中,与同事交往中体现出微笑服务的给予微笑标志一枚,累计到月底票数最多者为微笑大使,当月绩效加分20分。对于得票数量少的员工进行相关辅导教育。

二、 效率服务

有效率的服务能赢得客人的好感。

实施方式:各级管理人员按照各类考核表(例如:做房考核表、铺床评分表、查退房、送物品、加床等考核表)进行考核,当月表现优秀者给予绩效加分。对于效率低的员工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

三、 语言服务

提高服务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服务员的开口服务。

1. 开展服务月演讲比赛,演讲主题:《服务中的`哪些细节能感动客人》,演讲优秀者奖励绩效分20分。

2. 让员工参与培训,做培训师,发挥员工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员工勇于开口。

3. 加强服务语言技巧方面的培训。

四、 细节服务

细节决定成败。

实施方式:

1. 在当月接待过程中,规定每一个服务员为住客提供超前温馨服务5个,如:观察住客生活习惯,提前为客人提供服务需求。月底服务员自我总结自己的服务,对提供良好服务的员工给予绩效奖励。

2. 要求服务员在接待过程中及时发现细节问题,及时改进避免了投诉的给予绩效奖励。

3. 成立《宾客喜好档案》,要求各级管理人员、服务员观察所接待的会议团、旅游团、散客的特殊服务要求、喜好、习惯,填写到《宾客喜好档案》,以便下次接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是做为部门培训总结接待的一个良好教材。

五、 服务员工

1. 与员工谈心,了解生活和工作状况,对工作给予要求,对态度给予指正,对合理提出的问题给予解决。

2. 搜集思想意识方面、沟通、为人处事方面的资料对员工进行培训,引导员工

走向积极、正面的思想道路。

3. 组织员工聚会和活动,给员工创造开心的工作环境。

管家部:何燕玲

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篇六

智能研修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提高员工岗位技能和素质为目的的培训方式。研修实施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对于研修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在我参与一次智能研修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体会。首先,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非常重要。其次,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媒介可以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再者,密切关注员工的反馈和评估可以对研修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最后,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机制对于研修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通过这次研修实施方案,我深刻体会到了智能研修的优势和挑战,也意识到了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研修方案。

首先,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是进行智能研修实施方案的第一步。在研修开始之前,我所参与的团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和目标设定。我们首先明确了研修的目标是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并通过此次研修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个详细的研修计划,包括了具体的培训内容和时间安排。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研修活动,确保研修的顺利进行。

其次,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媒介可以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在本次研修中,我们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线上教学、视频教学和小组讨论等。通过采用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员工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同时,我们也利用了多种不同的媒介,如在线课程、PPT和实践操作等,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种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媒介能够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再者,密切关注员工的反馈和评估可以对研修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在研修过程中,我们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交流会议等方式,征求员工对于研修方案的反馈意见。通过对员工的反馈和评估的密切关注,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员工对研修方案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研修方案进行了一些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员工的学习需求和提升研修效果。

最后,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机制对于研修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在研修过程中,我们与各部门的负责人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我们通过定期的会议和交流,及时了解各部门的培训需求和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和支持。此外,我们还通过建立一个包括各部门负责人在内的研修项目组,加强了团队的合作和协作能力。这些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机制使得研修能够顺利地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智能研修实施方案的经验,我深刻认识到了智能研修的优势和挑战。智能研修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得学习更加便捷和高效。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媒介,可以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在研修过程中,密切关注员工的反馈和评估,并及时调整和改进研修方案,能够进一步提升研修效果。同时,在研修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机制,是研修顺利开展的关键。

总之,智能研修实施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对于研修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媒介,密切关注员工的反馈和评估,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研修方案,提高员工的学习效果和绩效。通过这次研修实施方案的经验,我对智能研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篇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研修逐渐成为组织和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实施智能研修方案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其带来的种种好处,同时也面临到一些挑战。通过这一次的实践,我对智能研修实施方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智能研修方案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自主、灵活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其次,智能研修方案可以更好地针对学习者的个体需求进行定制化的培训内容。通过智能算法和个性化推荐系统,学习者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自主调整学习进度。此外,智能研修方案还可以实现学习过程的随时随地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以确保学习效果。

第三段:智能研修的挑战。

然而,智能研修实施方案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学习者可能面临技术使用障碍。对于不熟悉或不善于使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者来说,使用智能研修平台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惑和阻碍。其次,智能研修实施方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者在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智能研修平台需要考虑如何切实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此外,智能研修方案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学习需求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进步。

为了充分利用智能研修实施方案的优势并解决其挑战,我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首先,要加强对学习者的培训,提高其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智能研修平台的使用方法。其次,要加强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设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增加智能研修方案的适应度。此外,要加强智能研修平台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智能研修方案的可靠性和效果。

智能研修实施方案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对智能研修实施方案充满了信心,并对其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展望。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智能研修实施方案将会越来越完善,并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同时,我也认识到,智能研修实施方案的成功离不开学习者、教师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他们需要共同推动智能研修方案的改进和发展。

总结:

通过对智能研修实施方案的实践和体会,我对智能研修实施方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智能研修的优势在于提供了自主、灵活和定制化的学习方式,同时能够实时监测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但智能研修实施方案也面临技术使用障碍和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挑战。为了充分利用智能研修实施方案的优势并解决其挑战,需要加强学习者的培训、个性化设计和科技创新。展望未来,智能研修实施方案将会不断发展完善,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篇八

1.1智能用电小区项目背景。

面对日渐凸显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剧烈波动的能源价格、愈加严厉的监管政策、快速攀升的用电负荷,以及更高的用户服务质量要求,全球电力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并提出电力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建设智能电网已经成为全球电力行业应对各自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

为保障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电需求,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服务水平,国家电网公司积极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在特高压输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试验示范工程成功投运并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为原则,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全面提高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保障电力的安全、优质、可靠供应,实现电网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服务“两型”社会、和谐社会,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和信息通信平台,第一阶段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涵盖智能电网规划、试点工程、基础建设、重点专项研究等内容,即一个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九个试点工程项目、两项基础建设、十类重点专项研究,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第一阶段(规划试点阶段)的整体实施计划,互为支撑,相互推进。规划是智能电网建设各项工作的纲领,重大专项研究为试点工程提供技术支撑,试点工程是推广应用的基本前提,基础建设是智能电网建设全过程的重要保障。

在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指导下,xx电网积极开展智能电网规划和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并按照国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部署,结合自身优势,实施智能用电小区的试点工作。

在xx电网公司总体规划中,智能小区建设涉及智能配电、智能用电两个环节,是智能电网建设各类成果在用户端的集中体现,是联系用户和智能电网的枢纽,是智能电网优越性的最终体现环节。

4

1.2智能用电小区建设工作要求。

按照国网公司整体实施计划,坚强智能电网试点工作的建设,是以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发为前提,按照重要领域突破和条件成熟地区先行的原则,合理选择试点项目、单位,制订合理可行的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工作的顺利建设,是以后大规模推广建设的重要保证。

为了进一步加强示范效应,使试点工作全面体现智能电网内涵,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设中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智能用电小区建设要遵循国网规划和规范要求,为下一步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智能用电小区建设内容中体现的先进理念应能够向全社会直观展示,起到明显示范作用;

在智能用电小区建设中,不仅应用先进的技术,同时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引导用户的用电需求和习惯,积极探索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模式。

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篇九

本文介绍了智能电网的概念,以及涵盖的领域和技术,指出智能电器是构建智能电网的基础.根据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和电力设备自身发展的需要,归纳了智能电器的`基本特征,以及智能电器需要研究的关键理论与技术,并预测了智能电网中智能电器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建华耿英三宋政湘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49刊名:电气技术英文刊名:electricalengineering年,卷(期):2010“”(8)分类号: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电器特征技术

智能云管家实施方案篇十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属于工学中的电气类,是特设专业。下面一起来看看智能电网专业的就业前景吧。

一、专业解析。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属于工学中的电气类,是特设专业。(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从专业名称上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对象离不开“智能电网”和“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

何为智能电网?20,“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由国家电网公司首次提出。,国家电网公司给出了定义,即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进入新世纪后,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带来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凸显,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这一轮能源变革,是以电为中心、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特征的能源变革。

这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设立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促使下,现代电力系统的电能生产和传输、分配和消费都要彻底改变。应用现代的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有效消纳和采用间歇性的、分布式的新能源是现代电力系统变革的主要动力,由此产生了传统电力与现代信息相融合的智能电网技术。

智能电网核心在智能上,简单来说,就是传统的电网加上现代的信息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电力行业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将能源开发、转换、传输、存储、配送等环节,与终端用户的各种用电设备连接在一起,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精确供能、对应供能、互助供能和互补供能。

智能电网究竟有多智能?未来家庭可以让用电“活”起来。比如,我们坐在家里,手指轻轻一触,就可以通过智能交互终端预约好每个电器工作的时间,甚至能够直观地看到电器实时的用电情况和用电量,并对家庭用电及时做出调整。人们还可以通过智能电表查看用电的实时读数,交费信息一目了然,再也不需要人工上门抄表、用户买电、插卡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了。

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包括电网和信息工程两部分,电网传输的是能量,属于强电;无线电、电子、通信、网络传输的是信号,是以弱电为主。所以专业课包括“强电”和“弱电”两部分。当然,各高校在实际学科建设中课程设置也是各有特色。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必修课中强电类包括:电路理论、电机学、电磁场与电磁波、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电气测量技术;弱电类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智能电网导论、智能电网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

选修课程中强电类有: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等;弱电类如:智能电网信息技术、dsp技术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是新兴专业,各高校的特色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以‘强电’为主,有的是以‘弱电’为主。华北电力的电气工程是传统的优势专业,‘强电’一直很强,智能电网专业又是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正好依托优势。所以这个专业最初的设定目标就是:‘强电’、‘弱电’相结合;强电要更强,弱电要不弱,培养既懂电力,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与就业。

行业发展为专业带来机遇。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宽广,涵盖电气工程、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等领域。毕业生能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信息技术公司、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用电量5.52万亿千瓦时,预计20至将保持5.5%以上、20至2030年将保持3%以上的年均增长率。输变电装备发展将呈现出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行业对电力的依赖消耗明显增强,对供电可靠性及电能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此,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在电网建设上,希望把本国电网建设成具有高效、清洁、安全、可靠和互动特征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网发展的共同趋势。电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给相关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毕业生少就业率高。

教育部为了加大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等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申报开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当时批准开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院校全国只有两所:一是华北电力大学,一是南京邮电大学。20开始招生至2015年,新专业有了第一批毕业生。

从华北电力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2011级毕业生毕业去向分析,该专业总就业率为94%,其中,出国攻读学位的占3%,国内读研占21%,直接就业比例为70%。在直接就业的70%之中,去国家电网公司的占53%,去南方电网的占6%,其他国企占11%。

这个专业是特设专业,因为特色抓的准,市场认可度和就业情况还是非常好的。”艾院长说,“每年就业单位来招聘,都会有专门的招聘计划和招聘专业目录。国家电网公司列专业目录的时候,还专门把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这个专业录进去了。11级第一批毕业生一共两个班63人,33人去了国家电网系统,4人去了南网,直接就业的占70%。剩下30%继续读研或出国深造。这和我们当初对专业的设想还是非常吻合的。

三、报考指南。

全国共十余所高校开设该专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加,报考人数逐年递增。2011年全国只有两所院校开设,到2015年全国开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院校已有十余所。主要包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程学院、青岛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银川能源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根据各校专业设置的不同,有些开设在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有些设置在自动化学院,专业特色大多以电力或信息工程方面为主。

从最早招生的两个院校来看,招生人数也是在不断增加的。2011年南京邮电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全国招生计划共35人,到了2015年全国招生计划为58人。华北电力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最初每年招收2个班,共63人,从20起扩充到3个班,共90人。作为一个新专业,录取人数不断增加也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个专业的市场认可度。

录取人数增多分数不低。

从整体来看,该专业在全国招生人数不太多,但根据几年来的录取分数情况看,各校招生分数并不低。南京理工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2012年在天津市的录取平均分为600.5分;2013年平均分585.8分;20平均分为586分。2012年至2014年该专业在浙江省的录取平均分分别为:657.1分、675.5分和666分。青岛科技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在山东省的录取平均分分别为:2013年577.3分,2014年599.5分,2015年589分。

众所周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历年来报考分数都是最高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作为一个新专业,分数在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学院的五个专业中排列第二高,仅次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北京地区为例,2011年第一次招生时,它的分数还偏低,但平均分也达到了579分。随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高招分数呈逐年上升态势,2012年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平均分为588分;2013年达到了642分;2014年为633分,仅比电气工程平均分低了7分。可见这个专业在考生家长心中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这里要提醒考生家长注意的是,一些院校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不是全国招生,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以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为准,查看各学校各专业在当地是否有招生计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