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0:55:00 页码:10
最新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20篇)
2023-11-19 20:55:00    小编:ZTFB

报告的目的是向特定的受众提供准确、清晰和可靠的信息。那么我们该如何撰写一份完美的报告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次,我们要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确保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此外,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报告的结构,清晰地阐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我们要仔细检查和修改报告,确保语言准确流畅,表达清晰易懂。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就能写出一份精彩而受欢迎的报告了。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取决于写作的过程和方法,希望以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一

近年来,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项目带动、改革开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近期政府又提出了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为了解现代服务业现状,近期,我们会同发改统计局、商务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从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是专业化。现代服务业具有集群性特点,主要表现为服务企业的行业集群和空间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信息资源共享,来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信息化。信息产业发展本身就代表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信息化既可以创造对现代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又可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水平。

四是对契约信用的高度依赖。提供服务方和消费服务方之间主要以契约协议的形式来确定双方权责关系,从而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契约信用关系是服务市场的基石。

近年来,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始终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大支持资金投入,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在地区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2013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6.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1%;对gdp贡献率为68.1%,高于第二产业36.2个百分点;实现税收37.7亿元,占全年税收总额的62.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8.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50%以上的较高水平,2013年更是达到70%左右的高水平,服务业正逐步成为的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二)现代服务业门类齐全,吸收了大量就业。在所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的共14个门类43个大类中,我的服务业除铁路、水上、航空、管道运输业和国际组织之外,门类齐全,项目分布广,发展比较全面。从单位数量上看,2013年,服务业法人单位3986家,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76.6%;从事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24330户,占全部个体经营户比重为97.1%;2013年,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16.35万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活跃了经济。

(三)房地产业繁荣发展,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财政收入主体的地税收入中,2013年现代服务业税收占到地税收入的79.6%,传统服务业只占到3.4%;房地产业缴纳额达23.7亿元,占服务业地税收入的76.1%,占全部地税收入的63.2%。税收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发展地方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府更好履行政府经济治理职能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举措的坚实基石。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的支撑作用举足轻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很好的推动了战略举措的实施。

(四)现代金融业发展势头好,增速较快。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性行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发展质量,伴随着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的出现,传统金融服务业开始向现代化转变。2013年金融业产值实现41亿元,同比增长56.6%,较2012年增速高出30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业金融为主体,保险、证券、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局面。

实现产值3.08亿元,同比增长8.2%,较2012年同比增速减少10个百分点,增速有所放缓;13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产值占当年gdp比重为1.1%,较去年增长5.2%;2012年专业技术服务增加值达到13.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为21.2亿元,比较优势明显。

近几年服务业虽然有较快发展,但与整个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既有总量不足、比重过低的问题,也有内部结构落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以及整体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

(一)传统行业比重大,产业发展层次不高。近年来,虽然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行业结构不甚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及就业人员占较大比重的仍是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虽然具有传统优势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发展势头不错,但是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行业领域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却发展较慢。与此同时,整体产业链较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配套条件较差,现代产业体系仍然处于起步期,产业发展层次仍然较低。

段,街区经济有待发展,而且在业态和产业辐射能力、特色氛围、整体规划设计方面仍待提升。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服务、体现现代化城市功能、具有外向辐射功能的行业,如会展旅游、现代物流业等基本还是空白,新兴的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不够充分,行业水平有待提高。

(四)产业支持政策不够,影响服务业项目落地。近年来,由于一直重点发展东部区域,同时得到国家、省的产业支持,东区在土地、税收、产业政策等方面有绝对的优势,大量的金融、研发,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已逐渐产生集群作用。相比而言,西区在土地审批、税收优惠、产业政策等方面处处受限,有些项目签约几年都不能开工,使得企业逐渐失去信心,影响产业的吸引力。虽然在近年提出发展西部片区,也提供了一些土地、税收上的支持,但力度不够,作用有限。

1、突出生态优势。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加快整合研发创意、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特色商业、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休闲娱乐等融为一体的大文化产业,打造现代文化创意游品牌,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消费合理增长。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透明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3.发挥科研院所集中优势。推动高技术服务业整合提升。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围绕周边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结合纺织服装、家居等优势领域,依托辖区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和力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成为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中心。

4.发挥医疗资源、教育资源集中优势。全面发展公共服务业。整合利用和有效使用辖区及周边优质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积极推进道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服务设施,加快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覆盖全域的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加强现代服务业组织领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在发挥市场资源调配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发挥政府引导、带动、服务职能,通过为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市场创新,带动现代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建议建立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规划协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形成工作合力,并加强责任制考核,各地服务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对地方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实施考核,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二

然而正是由于红木家具拥有如此众多的优点,导致红木家具的假冒伪劣产品也非常之多,这样促使中国传统的红木家具文化不能得到较好的宣传,很多消费者在红木家具的门槛上徘徊。凡此种种都说明目前中国红木家具市场存在一定的危机,很多相关政策也不够完善。

场,对红木家具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消费者和卖家的采访收集的大量相关信息,制做了红木家具的调查报告,希望借助这场调研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红木家具现状,并根据调研结果做好我们的红木家具设计,更好地为广大消费者服务。

调研意义:

全面地分析我国目前红木家具的生产以及销售状况,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和解决我国目前红木家具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未来红木家具的发展趋十分重要的实意义。

首先,地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且了解我具的生产状状况,从而我国红木家貌,也能够到我国红木展历程和未趋势。

其次,可以促进中国红木家具更加快速,更加健康的发展。相关政策地不断完善,能够从各方面支持红木家具业的发展。

能够全面红木家具和现状,国红木家况和销售能够看到具的全明了地看家具的发来的发展势,有着理论和现状。

最后,红木家具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传统红木文化的发展,进而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三

2、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服务业涉及的门类众多,范围广泛,目前,我市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目标不够明确,措施不够具体。同时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价格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3、服务业重大项目严重不足。服务业内部集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我市虽然有了像景泰物流重大物流项目,但由于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决策也脱离自身实际,各方面扶持不到位,导致资金链严重断裂,使得该项目无法如期完成。

4、服务业人才匮乏。服务业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服务业基本处于缺乏有效引导状态,忽视了其作为一个独特行业所具有的产业特征。有效挖掘职业教育资源培养专业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尤其是创意设计、战略策划、信息咨询高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储备严重不足。

三、强化措施,努力做大做强我市物流产业。

1、树立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识。20xx年全国三产总量占gdp的46.09%,xx市三产总量占gdp的76.85%,xx市三产总量占gdp的62.24%,xx市三产总量占gdp的48.05%,xx市三产总量占gdp的47.89%,而我市三产总量仅占全市gdp总量的37.45%。从数据中发现发达地区的三产占gdp比重中占据主要位置,优化结构,提高三产发展势在必行。发展现代物流,壮大三产总量,提高三产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低的地区必定是三产发达的地区。降低万元gdp能耗,应成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工作方面着重考虑的重心问题,至少要在“十三五”规划中得到高度重视。

2、围绕西江经济带物流中心做好各类专业市场,园区的规划建设。按我市产业布局及港区功能定位情况,规划建设好煤炭、建材、粮食、农林副产品临港工贸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一批煤炭、水泥、钢材、粮食、食糖、禽畜、蔬菜、家具、林产品等专业交易中心,使专业市场成为贸易增长主要亮点并给物流业创造发展空间。

3、加强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市的物流业基础设施薄弱,必须统筹推进我市的各物流园区及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加快市场、道路交通、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高速运转的运输网络和港城联动的物流网络。

4、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利用我市交通区位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模式,参与我市物流建设。加速推动现有物流企业的重组,组建我市特色物流企业集团。

5、加快培养和引进物流专业人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对口培养物流专业人才。也可以从成功的物流企业中引进高端管理人才。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不仅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标准之一。为加快我市服务业的发展,我局于20xx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组织了相关科室对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xx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5.27亿元,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5.9%,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比19.56:51.17:29.27。服务业已经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据我市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0568万个,个体经营户13.19万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4.32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9.05%,其中,在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以及居民服务业中就业的人数就达21.69万人,占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28.9%,为解决就业,保障民生民本,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商贸流通业持续增长。20xx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9.88亿元,商贸业实现增加值37.9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在35%左右。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物流业的增长。20xx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9688.21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公路3928.85公里。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4020万吨,比上年增长25.23%,货运周转量279946万吨公里,增长66.28%;完成客运量10687万人次,增长1.52%,客运周转量385777万人公里,增长15.83%。

三是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发展,已成为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中最为突出的行业之一。20xx年,我市邮电业务总收入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2%。通信网络实现了由人工向自动,模拟向数字、小容量向大容量、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的转变。至20xx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71.09万门,当年新增52.84万门;全市电话用户总数达181.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8.8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76.28万户,增加6.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5.52万户,增加22.58万户;互联网用户数达9.99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34.88部/百人,增加5.38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20.25部/百人,增加4.25部/百人。电信服务业成为引人注目的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大。

四是房地产成为消费热点,开发量逐年增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住宅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消费持续扩大,居民购买房产继续成为消费热点,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增大,20xx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5.5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19.03%,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度增长33.94%,房地产开发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五是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省第四届旅发会的强力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20xx年,全市接待旅游者为628万人次,增长31.57%,实现旅游总收入36.29亿元。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方面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国民经济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六是金融业稳定发展。20xx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4.3亿元,比年初增长16.58%,其中,企业存款113.55亿元,增长14.89%。各项贷款余额206.53亿元,比年初增长15.59%,其中,短期贷款118亿元,增长11.1%,中长期贷款81.83亿元,增长24.65%。全年保费收入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74%。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98亿元,增长14.33%;人身保险保费收入4.79亿元,增长39.71%。保险赔付总额2.80亿元,增长34.35%。

二、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但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仍存在总量偏低,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行业比重小。从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20xx年,全市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3%。

(二)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服务业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依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率成正比,但到20xx年末全市城镇化率只有29.8%,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全省的城镇化水平低4.5个百分点,比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低14.1个百分点。

(三)商业网点和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我市城市商业网点和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布局不合理,专业市场少,规模小,全市仅有一户年成交额上亿元的批发市场,辐射能力差,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现象十分严重;二是城市商业网点不上规模档次,上面是住宅,下面是门面这种比较落后的“底商”是我市商业网点的主体,缺乏有代表性的商业网点和上档次的商业设施,相当部分中高端消费无法在当地实现,造成我市购买力向周边城市和成渝等地外流,影响了我市的就业和税收增加。

(四)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融资的渠道少、融资的门槛高;二是随着几大商业银行陆续上市实施的战略调整,在西部地区的贷款和金融机构网点都有所压缩,融资问题更加突出;三是金融业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提升缓慢,服务品牌尚未形成;四是我市的存贷差额巨大,近半数资金不能为我市所用,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金融产品单一,与地方经济发展对资金的渴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五)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从对服务业消费需求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80年代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转变,90年代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但总体上全市人均收入水平较低,20xx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8320元,比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0元低1030元,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城乡居民家庭开销以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为主,对服务业的需求有限。

总之,影响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既有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又有思想观念、基础设施落后等不足;既有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又有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缺乏人才、资金不足等问题。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针对宜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应从制定政策规划,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增加投入等方面着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在提出的“强工、重农、活商、壮旅、xx县、兴城”的发展战略,就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成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机构。由于服务业范围广、行业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而且目前的行政体制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市、县(区)两级政府要尽快建立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规划协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通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步调,形成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合力,并加强责任制考核,各地服务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对地方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实施考核,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制定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及实施纲要。我市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快制定《xx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及《实施纲要》,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功能区块建设,优化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每年召开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大会,进行总结和部署。

(三)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首先要突破体制性障碍,提高市场化程度,实行“非禁即入”,即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要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其次要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不平等的价格政策,比如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价格不平等;再次,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选准优先发展的行业。第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的紧密结合,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围绕工业强市战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铁路,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强力推动发展现代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会展服务业。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形成与农业发展配套。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并引领其发展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我市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速度,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向着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转变,提高竞争力。第二,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围绕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大力发展面向民生,解决民本(就业)的服务业,为此,必须加快商贸布局调整优化,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区域性大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一批上档次的商业网点设施,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水平。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商场等新型业态。积极发展景观旅游、红色旅游、商贸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等,带动和提升酒店餐饮、运输、商贸、文化等产业配套发展。继续促进房地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职业培训等服务业,既不断满足城乡居民需求,又使服务业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

(五)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发展服务业,必须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服务业。形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筹集资金的服务业发展新机制,增加一定的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政府发展服务业的引导基金,更多地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服务业。积极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采用服务业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要抓住外商投资看好服务业市场的机遇,借鉴工业领域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趋利避害,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力度。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四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盛乐镇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和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近年来,盛乐镇“三农”工作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和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推进盛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近年来,盛乐镇依托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了较快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劳动技能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正在形成。

1、基本情况。

盛乐镇位于和林格尔县北部,是由原盛乐镇(土城子乡)、巧什营、公喇嘛、西沟门乡合并而成。东西长58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辖地面积587。16平方公里,东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毗邻,西与托克托县接壤,北与土左旗、赛罕区相连,距呼和浩特市区25公里,距县城35公里。全镇现有39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总户数11711户,人口48553人。耕地22。65万亩,其中水浇地12。5万亩。盛乐镇主要种植业以粮饲玉米、青贮玉米为主,主要养殖业以奶牛为主。奶牛存栏7。85万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2元。

2、思想观念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及县委、县政府对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个增强、三个提高、四个集中、五个提升”和“六个突破”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具体方略。镇村干部过去抓农业的观念,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现阶段,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培养壮大了乳、肉、马铃薯、柠条沙棘四大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以农业示范园区和规模化乳业基地为支撑,以加大投入为保障,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今年,全镇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14.4万亩,青贮玉米及牧草4.8万亩,马铃薯2.1万亩,全镇总播面积达到22.65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公喇嘛、西沟门和巧什营东西两个十万亩农业园区,园区形成了“田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园区内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种植、养殖、多种经营方面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种植作物良种率达90%以上,主要玉米品种以金山12号、内单205等为主。在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下,建成了以良种良法增产、增效为特点的40个“小农户科技种植园”,种植面积20xx余亩,涉及32个村。“小农户科技园”在农牧业生产中发挥出明显的示范效应。

在乳业基地建设方面,我镇依托蒙牛、伊利乳业品牌和蒙羊公司,加大奶牛、肉羊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推进乳产业基地建设。现已拥有建成的奶牛牧场、养殖场、小区18个,其中5000头以上规模的2个,500头以上规模的9个,100头以上规模的7个,入区(场)奶牛达到16503头。在建和扩建、筹建的牧场20个,总规模为1。17万头。年内计划投入使用的牧场、小区16个,奶牛入场率有望突破50%;在肉羊、生猪产业方面,建成肉羊养殖小区1处,全镇有100只以上基础母羊养殖户达到21户,羊存栏达到4。1万只。建成养猪场2处,存栏猪7400口;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的带动下,建起了科技含量高的“小农户养殖园”10个,在广大养殖户中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效应。在主导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全镇有90%以上的农户融入到产业化链条中,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

4、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形成了几个亮点突。

出的新农村。盛乐镇北倒拉板村是自治区级新农村示范点,该村的奶牛养殖和良种良法种植的科技园,为北倒拉板村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命力。北倒拉板村是一个有人口2143人的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来一直种植粮饲玉米,亩产均在650公斤左右,该村被列入农业开发项目的重点村,自农业综合开发以来,种养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玉米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奶牛单产已达到6。5吨以上。20xx年成立了奶牛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奶牛小区,目前正在建设标准化奶牛牧场两处,全村奶牛计划全部入区入场饲养。20xx年以来,开始建设小农户科技园,为提高种植业科技含量,增产真正达到了示范效果。目前,该村奶牛达到3400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奶牛养殖专业村,当地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长。姑子板、公喇嘛、讨速号等村也与北倒拉板村一样成为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农村示范村,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5、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在我镇东西两个十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累计建成400亩成方的网眼685个,改造中低产田14。6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达到了渠、路、林、田、井、电六配套标准。几年来,共打机电井614眼,修建防渗渠195公里,新增变压器94台,架设高低压线路247。5公里,整修农田路188公里,栽植农防林198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0。5万亩。项目的实施加强了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

6、农业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把农产品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桥梁。近年来,盛乐镇先后成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如北倒拉板奶牛专业合作社、一家村奶联社、农联社、科技推广协会等。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7、开展科技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近年来,盛乐镇十分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通过加大农牧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实施“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基层党员素质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县农牧民科技培训中心、基层党校、小农户科技园田间学校,各村活动阵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对农民进行培训,积极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经营主体。同时因人、因地制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大力提高农民工就业本领,从业技巧和维权意识。

1、基础条件有限,投入不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前提。生产发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盛乐镇从20xx年开始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到20xx年全镇已有1个自治区级、1个市、1个县级和4个镇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上级直接投入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很少,镇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差距很大。

2、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初步取得成效,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化经营,整体经济效益未显现。许多农户仍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尽管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加入其中的农户并不多,且多半以上是一种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团体,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精神,合作组织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3、科技投入不足,农民劳动技能普遍较低。我镇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由于财力困难,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还是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不高。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不强,生产仍然沿袭传统模式,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农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接受和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科技的意识还不强。

4、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投入逐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农村面积广大,底子薄、基础差,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路、沟、渠、田、井、电、林等设施配套还需加快步伐,还有许多先进农业机械得不到推广,规模化经营难。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盛乐镇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存在问题,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制订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订科学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至关重要。规划要以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在发展规模、发展进度上务求实事求是,建立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坐标系”,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格局,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在规模上做大,在链条上做长,在品牌上做响,促进新农村农业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上级部门应对乡镇的资源情况、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摸底,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规划到镇、村,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同时,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

2、抓规模开发,促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农业由零星分散的经营模式向规模经营转变,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提升竞争能力。一是抓基地建设。二是给试点村定目标。三是政策倾斜和扶持,整合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资金,对试点村及专业大户规模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渠、路、田、林、井、电的综合配套,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以一家村为例,近几年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专业合作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的雏形,今年的泰佳源牧场、奶联社,也早早地与种地大户签订了玉米种植合同,种植规模效益得到显现。另外,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努力把“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工程,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增强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结合发展主导产业和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

5、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资,尽快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彻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落后思维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业招商步伐,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三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机遇,努力争取更多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四是积极吸收农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打工返乡人员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参与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来,增加投入,提高科学经营水平。鼓励民营资金投资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活力。

6、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应大力发展和普及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以发展绿色农牧业为目标,努力普及新技术。重点发展种植、养殖、产品保鲜、深加工、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转化率;二是要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的作用;三是要搞好示范应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小农户科技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五

中式家具历史悠久,早在商代便有切肉用的“俎”和放酒用的“禁”等原始类型家具。不过现在主流意识的“中式家具”基本默认为“明清家具”。这是它不仅将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到了顶峰,更是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令世界各国所瞩目。

中式家具是中式室内特征风貌与古代文人气韵的产物。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常见有三种形式,一为宫殿庙宇,二是府邸园林,三为院落民宅。而这三类建筑形式,无一不排场气魄与文化涵养的体现。其次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可使用的家具材料没现在种类多,于是这就造成了中式家具的特有的特征。以及中式家具中特有的种类,如香几、屏风等。

欧式家具。

欧式家具,以及欧式室内装饰风格中的“欧式”都是一个泛称,包括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欧式家具是欧式古典风格装修的重要元素,以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风格的家具为主要代表。其延续了17世纪至19世纪皇室贵族家具的特点,讲究手工精细、结构简练,线条流畅,色彩富丽,艺术感强,在营造氛围上,欧式家具有两种特色:一追求庄严宏大,强调理性的和谐宁静。二追求浪漫主义的装饰性,以及非理性的无穷幻想,富有戏剧性和激情。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华贵优雅,十分庄重。

儿童家具。

儿童家具,顾名思义,专门给儿童使用的家具。是根据儿童特有的生理结构和心理需求而量身定做的一组家具。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要有不同的特点。

年龄段设计要求家具特色。

婴儿期舒适、安全、健康拥有舒适的睡眠和活动空间。

3岁—5岁色彩欢快、具有趣味性强调收纳功能。

6岁—7岁功能完备、合理利用空间兼顾娱乐和学习两种功能。

8岁—10岁具有读书功能、强调安全性培养各种爱好。

10岁—12岁增加舒适性、强调学习功能功合理规划收纳空间。

二、常用材料。

中式。

传统中式家具原材料基本上,可以算是百分之百都是木。木质按坚实度分为硬木和软木。考究的古家具多采用硬木,它们大都质地致密坚实,色泽雅静,花纹生动华丽。因为木性稳定,所制成的家具流传时间也很长,现在常见有:(图8)。

紫檀自古以来,紫檀就被认为是最名贵的木材,其质地坚实,且生成速度缓慢,无论是原料或家具上的用材,很难超过一尺。因此大部分的家具都是数块接榫而成,如出现整面板材则是相当珍贵难得的。紫檀的色泽多为紫黑色,几乎不见纹理,但散发出的静穆高贵却是其他木材所难以比拟的。

黄花梨黄花梨多半出现在明式家具上。黄花梨木质致密,颜色从浅黄到暗棕,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一般黄花梨家具使用越久,色泽反而越光亮,更适用于现代空间。

鸡翅木鸡翅木的质地坚实,纹理紫褐色深浅相间,纤细动人。后世在使用时,令其线条更为流畅,在传统中注入了新意。

酸枝真正好的木料近似紫檀,但光泽与颜色略淡。色泽温厚,产量较多。

而软木相比硬木,种类繁多,制作成家具,价格上也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家具调查报告范文】家具调查报告范文。除了少数的软木如榉木、楠木伸缩性小,材质耐久稳定外,其他软木多质地松软,多适合制作小型家具与细部的雕琢,如装饰花纹的雕刻等。许多软木在使用时也多和硬木搭配,榉木、樟木、松木和杉木都是现在常见的软木材质。

而在我们本次实践考察中,所发现的中式家具多是榆木,经过与商家咨询了与资料查,找解到榆木木性坚韧,纹理通达清晰,硬度与强度适中,一般透雕浮雕均能适应,刨面光滑,弦面花纹美丽,有“鸡翅木”的花纹,是主要家具用材之一。其木材的特征,心边材区分明显,边材窄暗黄色,心材暗紫灰色;材质轻较硬,力学强度较高,纹理直,结构粗。可供家具、装修等用,榆木经烘干、整形、雕磨髹漆、可制作精美的雕刻工艺品。在北方的家具市场随处可见。

欧式。

欧式家具由于外国人注重个性自由,与人身享受,在家具选择上注重更大程度的舒适,所以坐具上都采用较大尺度的布艺,皮革等软包进行构造。其次在营造独特的艺术感,铁艺等金属材料在欧式家具中也较为常见。

儿童。

由于儿童顽皮好动,为防碰伤,儿童家具的材料选择上,多数采用了质地柔软的材料,在木材系列,通常为质地较软的松木。除此而外由于儿童的免疫力比成年人要弱很多,在家具的一些油漆装饰上,应格外注意,这些极容易挥发一些有害的物质,家具油漆最好是水性的,减小身体危害。(图10、11)。

三、加工工艺。

中式。

榫卯结构是中式家具最常用加工工艺,按构合作用来归类,“榫卯”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欧式。

欧式古典家具,雕刻,镶嵌等制作工艺都有。现在简欧形式白胚家具加工工艺主要:下料、精截、双面刨、砂光、打孔、铣型、开槽、雕刻等。重点要注意的加工工序是打孔、铣型、截斜角、雕刻部件的加工,必需保证加工精度,这样才能保证组装工序的组装精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儿童。

儿童家具常常就以松木为主要原材料(图12、13)松木家具制造工艺流程主要有:松木锯解——溶脂——脱脂——干燥——表面机加工一剔除缺陷一接长(铣指接榫——涂胶——指接)、拼板(侧面刨光——涂胶——侧向拼板)、拼厚(四面刨——涂胶——正面胶拼)——零部件精加工(以下工艺流程与其它木家具制造工艺相同)——组装——表面涂装——检验——出厂。

四、装饰特点。

中式。

中式家具在广义上就是指的明清时期的家具,因此在装饰特点上:

明式家具讲究线条美。它不以繁缛的花饰取胜,而着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因物而异,各呈其姿,给人以强烈的线条美。装饰手法善于提炼,精于取舍,主要通过木纹、雕刻、镶嵌和附属构件等来体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选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纹理,凡纹理清晰好看的“美材”,总是放在家具的显著部分,格外钧用隽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结合及圆雕等多种,其中以浮雕最为常用。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大致有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螭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凤纹、宗教图案等。刀法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极富生气。雕刻(图14)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围子等处,常做小面积雕刻,以少胜多,工精意巧。。清式家具在装饰方面,为了追求富贵豪华的装饰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种装饰材料和使用了各种工艺美术手段,可谓集装饰技法之大成。清式家具采用最多的装饰手法是雕刻、镶嵌和描绘。雕刻刀工细腻入微,以透雕最为常用,突出空灵剔透的效果,有时与浮雕相结合,取得更好的立体效果。

欧式。

欧式家具常以深色为主,带有复杂的雕花,配以镶金描银和大理石,表现一种欧洲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最显着的特点是镶嵌玉石,款式厚重,带玉石的又称玉石家具,框架为实木木,表面多拼花木皮,餐椅也结合一些真皮的使用,沙发则完全使用真皮,风格配饰墙壁多深色壁纸,装饰品多油画,欧式灯,大花等;欧式家具还有一支最重要的白色系列,又称白色玉石家具;欧式沙发:多用天然真皮,款式很大,雕花复杂。

欧式古典家具主要分为“巴洛克式家具”和“洛可可式家具”,后期又出现了比较简洁的“新古典家具”,他们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1、线条复杂,重视雕工:“巴洛克式家具”都有复杂而精美的雕刻花纹;“洛可可式家具”虽然也很注重雕工,但线条就较为柔和一些;而“新古典家具”的线条则更为明快一些,主要以嵌花贴皮来呈现质感。

2、偏好鲜艳色系:尤其是“巴洛克式家具”色彩都很强烈,其中又以金色为其主色,多用镀金或以金箔来装饰,显得金碧辉煌;“洛可可式家具”的色彩较为柔和,米黄、白色的花纹图案是其主色;“新古典家具”色彩较偏向暖色系,如原木色等。

3、讲究装饰:不管是“古典”还是“新古典家具”,常可看到各式绣布、流苏及铆钉等装饰品。

儿童。

儿童房家具装饰(图17)通常以明亮、轻松、愉悦颜色作为主色调,色泽多对比色。而针对男孩女孩,有着不同的装饰风格,男孩多偏向淡蓝系列,而女孩则偏向粉系列,营造出公主房的效果,其次为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卡通图案也是常见的装饰题材。

五、总结及设计构思。

通过本次考察以及考察过后的资料收集整合,我们对中式、欧式、以及儿童家具有了个全面的认识,在接下来自主设计环节中,我们定为——新中式家具设计。

在考察我们发现目前市场中的中式家具,多有打着新中式的旗号,然而他们的“新中式”中的一部分,都带有浓郁古气,注重表现在装饰,依旧采用传统复杂雕刻或是镶嵌纹样,体现不出“新中式”的“新”,且价格较高,不适用于普通家庭,而这些家具相比传统的古典,又体现不出那份雅致神韵。因此在我们的设计中,将解读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构造,设计出要具满足广大人群的使用,且不脱离中国古典气韵,更具有时尚现代感的家具。

去家具卖场做当然如果家具卖场有熟人最好了主要了解各个家具(品牌,风格,的销售情况那种比较流行比较好卖以及那种更好看不好卖及其他一些并做总结。

调研报告随着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家具的好坏是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人们对家具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了让我们开阔眼界,更加了解现代家居设计,和现代家装设计,为此老师组织我们开展了去红星美凯龙调研的活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去过了各种各样风格家具的店面,中式的,欧式的,日式的,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以下几个品牌的家具。

我们进了一家品牌名叫“迪信”的家具店,店员介绍他们是香港的一个比较知名的家具品牌,设计的非常简单大方,不会过时,再加上因为香港地皮比较贵,房子都比较小,所以对空间的利用率比较高,简单大气的设计和朴素的颜色适合的年龄段就比较广,下到小孩,上到老人,都比较的合适。

“露依莎”是欧美式风格家具。设计方面高贵、典雅、色彩艳丽、线条流畅,通常轮廓和各个拐角都是对称的,并享有金铜,刻画细致,显示出一种贵族气息。欧美家具具有一种很强的装饰性及华丽性,严谨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相比较而言,美式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不追求张扬。欧美家具多采用框架式,面料多数为皮质及亚麻,内部填充以海面、太空棉为主。欧美家具舒适大方,但是对于小户型及小房价使用不是十分合适,价格较昂贵。

“温莎情缘”是一个英式田园风格的家具。英式田园风格又称为英式乡村风格。设计方面表现出悠闲、舒适、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英式田园家具作为田园风格中的典型代表,因其自然朴实又不失高雅的气质倍受人们推崇。给人以自然回归感。纯手工的实木雕刻和香樟木天然的流畅的线条,无处不散发着田园从容淡雅的生活气息。清晰淡雅表面略带雕花工艺,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完美的造型。对于那些喜爱和崇尚自然气息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棒的选择。

“联邦”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比较早的家具品牌,主要产品门类有民用中高端实木家具、软体沙发、床垫、定制壁柜、地毯等,是行业内公认的最早坚持原创家具设计,走自主设计开发路线的少数企业之一。“以设计为先导,弘扬中国家居文化,引领国内家具消费潮流”是联邦集团早期提出来的产品开发目标和口号,并提升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联邦的设计追求之路,一直在自觉求解本土企业品牌和价值链的成长之道,全力打造“中国制造”的价值链。在中国家具业高度分散和低水平的起点上,从一开始就摆脱“低端”和“复制”的诱惑,回归消费本源,追求原创设计,融汇西方现代家具风格和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精髓。因此,联邦的产品富有深刻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高素质生活”的代名词,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潮流。是一款比较适合大众的品牌。

“典木轩”是一个做中式木制家具的品牌,造型浑厚洗练,稳重大方,比例适度,线条流畅。装饰简洁不事繁琐雕琢,装饰线脚细致,朴实无华,一线一面。重雕工,图案多以龙凤及花鸟鱼虫为主。颜色多以黑红为主,深沉古雅。具有很强的中国名族气息,故价格很高。

舒曼是一个偏多功能性的家具品牌。多功能性家具造型新颖、舒适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多功能家具顾名思义及多功能为一体。占用空间少,功能性极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折可伸。例如最简单的床与沙发的结合。另外多功能性家具虽然节省了空间但是在舒适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人体工学的要求,做到了舒适。另外在造型方面也非常的新颖,具有现代气息。产品主要材质以环保耐用的氰胺板为主。特别符合年轻消费者追求时尚、现代的口味。

艺峰沙发”的造型及功能设计源自纯正的欧洲经典风格,最大的卖点就是其舒适的坐感。艺峰自然主义系列沙发选用高寒地区的优质黄牛皮,坚固、柔韧,有良好的透气性及舒适性,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填充料选用高弹高密的聚氨酯,天然羽绒及超细纤维,使沙发更加舒适、耐久。艺峰沙发系列,其每一张皮革都是由专业人员细心挑选,精心鞣制,经多道科学程序以达完美的品质和风格,这种高品质皮革不仅经久耐磨,在使用过程中的摩擦会使皮革表面产生一种天然光泽,易于保养,经久耐用。

以上,就是我们在红星美凯龙对家具市场的调研而做出的介绍。通过对家具市场的调研我认为现在的家具市场的家具琳琅满目,各种家具样式各不相同,对于选择家具,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的,舒适的家具用品。当然更要重视家具的品质和它的功能性。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六

目的:为了对家具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了解现在的家具市场的发展,同时调查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家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家具的要求也越累越多。家具新的设计理念要以能够体现当代文化背景为基础,以新功能的拓展,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运用为主要创造要素,强调各种设计元素综合能力的运用,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创造出美的造型形式。越来越多的设计对“家具的功能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这一理念有更多、更深的理解。现代家具正朝着实用、多功能、舒适、保健、装饰等方向发展。要既环保又经济实用。简洁线条,明快色彩,有视觉感的设计能打动现代人简洁,让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觉,但又不能让人觉得空空如是。

炫目的色彩,夸张的造型,精巧利落的线条,多种材质的混搭,这都是简约风格家具的标签。简约不等于简单,它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经过创新得出的设计和思路的延展,不是简单的“堆砌”和平淡的“摆放”,不像有些设计师粗浅的理解的“直白”,比如床头背景设计有些简约到只有一个十字挂件,但是它凝结着设计师的独具匠心,既美观又实用。

简约风格的家具设计,尤其以意大利家具为流行的风向指标。简约主义的精神主要源自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miesvander-rohe的名言:“lessismore(少即是多)”高度概括了简约主义的中心思想。此风格的特色是,其设计的元素、材料都很单一,但色彩的形成非常费工,而且使用的材料质感很高,也很昂贵。因而简约主义的家居空间较含蓄,但非常强调质感。

简约风格的家具,起源于19德国包浩斯学院的基本设计理念,包浩斯试图采用科学方法,将艺术分解杨不同的元素,然后有系统地加以运用,创作,并且坚信金属、夹板、塑胶、玻璃等新式材质,以及籍由工业制作过程,能大量地生产兼具美学与经济实用的家具。随时着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简约风格家具的设计更专注于人体工学的研究和新式材质的开发。无论是造型独特的椅子,或是强调舒服感的沙发,其功能性与装饰性恰到好处的结合,以及注重性能的家具更受人们的喜爱。

现代人生活的紧张,常常让身体处于疲惫的状态,家居空间的单纯往往是最好的减压方式,用简单线条表现雅致生活,功能至上、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简约风格家具,犹如一股清风吹过般明快、洁净,让人倍感舒畅。

然而,当简约主义的设计思想伴随着包浩斯诞生时,人们似乎还不能给予理解,认为这些设计是离经叛道。但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迈金托什、这些至念流行的名字和他对的设计一起永远地超越了时间与年龄,陈设这样设计的空间也似乎具有了某种独特权威感与包容度。

实际上,简约体现的是一种美学思想,不同的设计师有着自已理解和诠释,在家具设计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现代家具应该把功能性作为设计的、主要因素,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多种新材料,加工工艺,如冲压,模铸,注塑,热固成型,镀硌,喷漆,烤漆等。新材料如不锈钢,铝合金板材,管材,玻璃钢,硬质塑料,皮革,尼龙,胶合板,弯曲木,适合于工业化大量生产要求。要充分发挥材料性能及其构造特点,显示材料固有的形色,质的本色。结合使用要求,注重整体结构形式简捷,排除不必要的无谓装饰。不受传统家具的束缚和影响,在利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新形式,取得革命性的伟大成就,标志着崭新的当代文化,审美理念。家具产品本身是为人使用的,所以,家具设计中的尺度,造型、色彩及其布置方式都必须符合人体生理、心理尺度及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规律,以便达到安全、实用、方便、舒适、美观之目的。现代家具的设计还要特别强调与人体工程学相结合。给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简约,材质采用舒适的布艺,颜色干净而鲜明,给人以舒服的感觉。

在家具设计的风格上还有田园风格,田园风格就是指的拥有“田园”风格的东西。具体一些表述既为:以田地和园圃特有的自然特征为形式手段,能够表现出带有一定程度农村生活或乡间艺术特色,表现出自然闲适的内容的作品或流派。现代居室中的田园格设计当然倡导“回归自然”,只有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园风格力求表现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而这样的自然情趣正好处于现今人们对于人类城市扩张迅速,城市环境恶化,人们日渐互相产生隔阂而担心的时代。迎合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心、回归和渴望之情。所以也就造就了田园风格设计在当今时代的复兴和流行。如图,该沙发是条纹与粉色碎花图案相结合,看起来很和谐、温馨,结合自然,表现了自然的田园生趣在其中。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

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都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高雅而和谐是新古典风格的代名词。白色、金色、黄色、暗红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大方,使整个空间给人以开放、宽容的非凡气度,让人丝毫不显局促。

通过这次的调查学习让我认识到,家具不是只要好看就行,还要使用起来舒适方便。家具产品本身是为人使用的,所以,家具设计中的尺度,造型、色彩及其布置方式都必须符合人体生理、心理尺度及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规律,以便达到安全、实用、方便、舒适、美观之目的。现代家具的设计特别强调与人体工程学相结合。人体工程学重视“以人为本”,讲求一切为人服务,强调人类的衣、食、住、行,从人的自身需要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考虑其他因素。人体工程学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的工业产品设计,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也正日趋成熟。在家具的设计上应还要注意风格的属性,依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喜好来设计家具。不同的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把握住其精髓,抓住其特点,这样的家具才符合现在人们生活的需要。

板式类家具。

套间——儿童套间、非儿童套间。

餐台椅——餐台、餐椅、茶几。

床——双人床、单人床、单人双层床。

实木类家具。

1、实木实际上是一种泛称,由原木生产出来的家私均称实木家私。

实木家具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天然韵味,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且较为坚实耐用。

2、实木的处理过程-------实木一般都经过严格的烘干、防蛀等工艺处理。实木烘干是一项实木质量能否保证的关键环节。烘干实木要在恒温60---80度的烘房,根据木质的情况用10---15天,某些木材甚至用45---60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干燥过程,使木质整体湿度达到8---12度才算合格,另外如松木、杉木等油脂较多的木材还要进行漂白处理,因此价格较贵。

明或较浅色的聚脂漆,更能较完整体现出原木的自然风味。加之本色家具必须挑选表面无明显节疤、裂缝的木材,并且颜色、纹理要对应的上(10块木材大概也只能挑出1---2块),所以原色家具要比深色家具价格略贵。

当今实木家具中,常选的木材有榉木、桦木、水曲柳、橡木、苦练木、衫木、松木等。

如何鉴别实木家具的质量?

a:木纹表面有无明显节疤,纹理是否清晰。

b:榫口,接驳位置是否紧密,有无裂痕。

c:结构是否坚实、牢固。

d:棱边、转角不允许有毛刺。

e:表面平整,无明显起伏不平或变形扭曲。

f:无虫蛀。

套间——床、床头柜、衣柜、梳妆台、梳妆椅。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七

调研形式:

六人一组到实地去参观、询问、搜集资料等。

调研目的和内容:

了解一下家具材料、代表性风格、以及家具本身的设计。

一、家具材料分类。

(1)、实木家具。

实木家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实木家具。即指所有材料都是未经再次加工的天然实木材料,不使用任何人造板制成的家具。另一种是仿实木家具。从外观上看是实木家具,木材的自然纹理、手感及色泽都和实木家具一模一样,但实际上是实木和人造板混用的家具。种类主要有;榉木、柚木、枫木、橡木、水曲柳、榆木、杨木、松木等。

松木家具、樟木家具。

实木特点:天然、环保、健康、使用寿命长、实木家具透露自然与原始之美。

(2)、软体家具。

软体家具主要指的是以海绵、织物为主体的家具。软体家私属于家私中的一种,包含了休闲布艺、真皮、仿皮、皮加布类的沙发、软床。

特点:环保、耐用等。软体家具因色彩清雅、线条简洁,适合置于各种风格居室,显示出独特魅力。

(3)、藤编竹家具。

以毛竹为主要材料制作支架,在支架上用藤皮缠绕、编织而构成的各种家具。

特点:这种家具精巧、轻便、坚实、耐用,春夏秋冬,四季皆宜,是我国民间广泛使用的家具之一。

(4)、板式家具。

板式家具是指由中密度纤维板或刨花板进行表面贴面等工艺制成的家具。

板式家具是以人造板为主要基材,是板件为基本结构的拆装组合式家具,全部经表面装饰的人造板材加五金件连接而成的家具。

特点:板式家具具有可拆卸,造型富于变化,外观时尚,不易变形,质量稳定,价格实惠等。

(5)、钢木家具。

特点:简单的几何结构、简单的钢木组合和简单的色彩表现,表达了钢木家具对简约之风。

二、家具风格分类。

此次调研的家具城里的家具按风格主要分为现代家具、欧式古典家具、、中式家具等。

现代家具a、简洁明快、实用大方。因为“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普遍存在于当今大众流行文化中。b、依靠新材料、新技术加上光与影的无穷变化,追求无常规的空间解构,大胆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布置,以及刚柔并举的选材搭配。

(2)、欧式古典家具。

欧式古典家具主要分为“巴洛克式家具”和“洛可可式家具”,后期又出现了比较简洁的“新古典家具”,他们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1、讲究装饰:不管是“古典”还是“新古典家具”,常可看到各式绣布、流苏及铆钉等装饰品。

2、线条复杂,重视雕工:“巴洛克式家具”都有复杂而精美的雕刻花纹;“洛可可式家具”虽然也很注重雕工,但线条就较为柔和一些;而“新古典家具”的线条则更为明快一些,主要以嵌花贴皮来呈现质感。

3、偏好鲜艳色系:尤其是“巴洛克式家具”色彩都很强烈,其中又以金色为其主色,多用镀金或以金箔来装饰,显得金碧辉煌;“洛可可式家具”的色彩较为柔和,米黄、白色的花纹图案是其主色;“新古典家具”色彩较偏向暖色系,如原木色等。

(3)、中式家具。

中式家具的特点,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以传统文化内涵为设计元素,革除传统家具的弊端,去掉多余的雕刻,糅合现代西式家居的舒适,根据不同户型的居室,采取不同的布置。

三、家具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

家具不是只要好看就行,还要使用起来舒适方便。家具产品本身是为了使用的,所以,家具设计中的尺寸,造型色彩及其布置方式都必须符合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规律,以便达到安全、实用、方便、舒适、美观的目的。现代家具的设计特别强调与人体工程学相结合。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人体工程学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的工业产品设计,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也正日趋成熟。因此,良好的家具设计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节约时间,使人身体健康,心情愉悦,而良好的家具设计得益于正确地使用人体工程学原理。

四、总结。

通过这次的调研,我对家具的材料、结构,工艺、尺寸,以及室内各种家具之间大小比例的设计等有了进一步直观,深刻的认识。对我以后的学习和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并且通过询问调查,我们知道现阶段最受欢迎的家具是多功能性家具,因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影响,它受到很多人青睐,它功能性和灵活性强、可伸缩不占空间。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八

“三农”是中央到地方一贯重视的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赣榆县工商联积极创新、大胆改革,在发展工业性、商业性行业商会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农村发展以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农民型”行业商会新思路。**年10月份,在市县工商联的积极组织下,在欢墩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我县成立了赣榆县淡水渔业商会、赣榆县芦笋业商会、赣榆县黑莓业商会、赣榆县欢墩畜禽业商会,初步形成了农业、加工、贸易三位一体的“农工贸一体化”行业商会发展框架。经过规范化、合理化的有序运行及强化管理,商会的具体运做所带来的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一、合理有序引导,整合资源优势,依靠合力闯市场。

赣榆县欢墩镇党委、政府一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断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淡水鱼养殖已突破8万多网箱,并形成1.2万亩芦笋、1万亩黑莓的特色种植业规模,成为农村增收、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为此,该镇被市政府评为“多种经营先进乡镇”,并连续多年被市政府命名为“芦笋之乡”。

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使全镇5000多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以一家一户独立经营为主,各自育苗购种、各自管理、各自销售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一是单一农产品产量急剧增多,容易造成供大于求,导致产品过剩,不仅价格低,而且有可能卖不出去;二是形成了买方市场,价格由买主说了算,常会出现商贩压质压价的现象,做为卖方的种植户对此却无可奈何;三是本地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没有品牌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广大种养大户的利益。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该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了各行业业商会,以此将全镇种养能手联合起来,依靠合力闯大市场。商会成立以后,可以规范本地市场秩序;可以对农副产品进行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从而有效遏制商贩压质压价等行为,保护各养殖、种植大户的利益;可以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利用合力加大科技投入,实行标准化种养,提高产品的档次与水平;有利于打响品牌。利用商会的整体力量,为本地农产品注册商标,并争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这样本地农产品可以经过精包装进入大中城市超市,价格将大幅度提高。

二、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高效发挥商会管理职能。

各行业商会是在工商联监督指导下的“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群众性民间组织,各经营户可根据经营品种,按照“志愿加入,成果同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选择加入适合自己的商会。我镇的芦笋业、黑莓业及淡水渔业商会还注重吸收行业经纪人这一特殊群体,有效实现了信息共享,管理强化,竞争有序,高效发挥了商会特殊的管理职能。到目前为止,经过民意调查,宣传动员,填写会员登记表,象征性的缴纳一定数目的会费,各商会共吸收会员2019余人;在黑莓业商会的组织领导下,于**年6月19日召开了黑莓商务洽谈会,总计有21家食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参加,有效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实施了产品竟价销售,保证了会员的个体利益。

行业商会虽然被称作为政府、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我国现有法规要求建立行业商会,必须通过一个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即先取得“行政合法性”后才能取得“法律合法性”;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经济性的行业商会只有具备相当程度的社会合法性,才能成为真正自治意义上的民间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虽然是执法者和行为规范的调节者,但远远不是企业和商会的上级主管部门,只对行业商会的规范运行起监督指导作用。

实现组织机构的民间化,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所代表行业的利益。政府退出市场经济的中观和微观层次,而把这些带有执行性、技术性与操作性的职能,让给行业商会等一类组织去行使。政府后退,市场才能回归。

新成立的各类行业性商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休,是由民间个人发起,自主营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营自办的专业组织,如何将其办成一个能办事,肯办事,办好事的机构,并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组织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只有靠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建好,只有“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才能逐步探索完善。

三、搞好内部协作,抓好横向联系,明确商会内部(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权限。

会员之间要充分实行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品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等要通过商会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谋求整体利益。内部协调的重点和难点是利益协调,得到服务后会员要积极缴纳会费,实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商会应该不断地探索并完善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通过管理达到利益的合理分配。

商会与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与合作,接受监督和管理;本镇县级与地方区域性商会与外地商会之间要加强联系与合作,与外地行业性生产基地、水产品市场要建立广泛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以促进各商会的不断发展。

商会成立之后,各商会的理事长要明确工作权限和职责,具体要召集并主持理事会,检查会员大会、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以及代表本商会签属有关重要文件。

秘书长要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决定各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以及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综上所述,“农工贸一体化”行业商会商会的成立,使农民变成了商人,产品变成了商品,个体变成了群体;在“三个变化”中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在农村,行业商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必须依靠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引导,监督才能使之尽快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目前主要困难是观念、经费、信息和支持等问题。我们将按照“打造品牌产品、发展自身加工、扩大外向贸易”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广泛吸纳会员,不断壮大会员队伍,为商会的发展增添活力;要用蚍蜉撼大树的气魄,将单个会员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带动农户,带动基地,带动市场,把各个会员的优势转化为整体的商品优势、品牌优势;要用求真务实的精神,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要从细微处入手,把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会员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我们坚信,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扶助下,在地方党委政府的运作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商会必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的行业经济必将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九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20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的6倍和7倍。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后续投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20xx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20xx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发展失衡。20xx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20xx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十

商贸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窗口。商贸服务业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导产业,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随着义乌经济逐渐融入国际化浪潮,义乌商贸服务业正进入一个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的重要发展机遇期,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势在必行。

一、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我市商贸服务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20xx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同比增长18.3%,创近几年来新高,在全省经济强县中增速和总额分别位居前列。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市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的商贸业持续繁荣的背景下,除市场外的其他商贸服务业发展则相对落后,与其它相关行业相比,明显不协调,与进入小康社会追求高质量、时尚生活的居民需求明显不适应。主要体现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商贸设施明显滞后;结构层次尚欠合理,特色商贸明显短腿;现有企业规模不大,商贸品牌明显短缺。

二、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义乌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决定了我市必须具有较为发达的商贸服务业。“国际性商贸城市”战略的实施,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城市经济、城市自身的特点蕴含了有利于商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市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随着服务业对我市经济社会贡献日益加大,政府越来越重视商贸产业的发展,把商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加以大力扶持。我市今年出台了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批准了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程度与其城市规模是紧密相关的。我市已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城市化进程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6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一大批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成。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形成了对服务行业强大的规模需求。

3、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为商贸服务业发展奠定了一个更为坚实的需求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增加服务性支出将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新的热点。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形成大规模消费。

4、资本投入足以保障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民间资本雄厚的资金实力加上我市悠久的经商传统、浓厚的商业氛围,为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外资的强力注入给服务业带来新的活力。以商贸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将继续成为下一轮发展方向和新的投资机会,预计将有更多的人投资、从事商贸业。

5、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带动和支撑了商贸服务业发展。旅游、会展业的发展对商贸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也产生了更多的关联效益,旅游、交通、宾馆、百货、餐饮等服务行业的经济效益将得到大幅提升。

三、我市发展特色商贸的思考。

1、精心布局商业网点,发展新型商贸。

以规划为导向,科学合理布局商贸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提升商贸设施档次。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义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着力构建四个商贸层次。核心层次:营造绣湖、宾王、国际商务中心三个城市商业亮点和窗口商圈,发展以购物商业、餐饮文化商业、休闲商业为基础的三大特色商业。其中以义乌市绣湖广场商圈和宾王商圈为主体的市级商业中心,设置两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在福田—江东商务中心,形成集贸易、金融、政务、信息、文化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中心区。骨干层次:在北苑、后宅、廿三里、城西、稠江等5个市区二级商业区,以佛堂、苏溪、上溪商贸集聚区域为中心点的市级商业副中心,各布局一些大型商业设施。基础层次:以遍布城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商业步行街区以及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零售业态。重点改造提升工人西路时尚休闲服饰特色街、城中中路精品服饰特色街、稠州路都市景观商业街、江滨路休闲娱乐特色街、宾王餐饮特色街区等5个特色街区。虚拟层次:以涵盖全市的宽带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网上购物。

2、培育高端商业资源,建设品牌商贸。

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商贸业态,形成购物中心、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多种不同功能的业态结构。大力推进仓储配送中心、大型超市、商贸中心等商贸重点建设项目,大手笔规划大项目,规划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住宿、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场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来我市开设门店;积极扶持市内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8家年销售额上亿元、主业突出、管理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零售企业,在流通行业发挥龙头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全面进步。

3、拓宽居民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商贸。

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促进商业网点布局合理化。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鼓励规范家政服务公司的发展,大力发展餐饮、托幼、养老、医疗、保健、文娱、维修等服务,重点培育家政、保洁、物业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培育一批连锁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优化服务结构;健全网点设施,建设一批标准超市、早点快餐、废旧物资回收等便民商业设施。形成每个社区有1个服务中心,设1家以上连锁便利超市,布置1个菜市场,其中居住人口3万人以上的社区各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商业中心。

4、编织农村现代流通网,构建统筹城乡型商贸。

继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服务业体系和服务业设施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向中心镇及农村延伸。引导和支持连锁企业向村级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农家店),逐步建立统一、规范、便捷的商品配送和供应网络,不断提高连锁店的商品统一配送率。以现状镇为基础形成苏溪、上溪、佛堂三个商业副中心,达到每个镇、街道所在地有1家以上连锁超市,较大行政村有1家连锁便利店,全市农村都有放心店。

5、发展中介服务业,完善服务型商贸。

发展咨询租赁、评估拍卖、法律服务、研究开发、检测认证、招投标、职业介绍、财务顾问、会计审计、房地产中介等各类商务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开放力度,降低商务服务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引进一批市外知名的商务中介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全面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投资咨询、形象设计、企业形象包装、市场营销与策划、品牌动作、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引导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组织集聚发展,打造社会商务服务集聚区,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行业功能日益完备的现代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业体系。

四、发展特色商贸的建议。

1、加大开放力度。

发展特色商贸不仅要培育本土的企业,更要大力引进外来企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嫁接联合,努力推介我市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引进外部资金、引进外资商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提升我市商贸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2、实施项目带动。

发展特色商贸的支撑点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建设和开发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商务考察和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购物(商业)中心。为此要加强重大项目支撑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一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筛选建设一批、跟踪储备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当前要加快北门街区块的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的落实。

3、优先保障用地。

发展特色商贸必须要有足够的用地保证。在城市规划中,要预留重点项目的发展用地,对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商贸服务业项目,市政府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对世界500强零售集团及市内外大型商业企业在义投资的重大商贸服务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经市政府批准后实行优先优惠供地。

4、加强队伍建设。

发展特色商贸必须重视商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把商贸队伍培训纳入政府创业素质工程,加强商贸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商贸队伍的综合素质。要组织制定分类开发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形式,在服务业各领域引进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行业高端人才。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型服务业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管理和经营方面人才。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十一

底工作会议精神,多次组织街道经济办、统计站、协税办、工商所、税务所等相关负责人以及各社区书记、统计专干召开摸底工作部署会议,坚持“应统尽统”原则,采取“地毯式排查+物业核对+电话核查”等多种摸底方式,联合统筹,分工到人,定期上户,及时挖掘更新“四上”企业。据统计,1-8215.41-8街道月新增“四上”企业家,完成年度任务玳3951月现代服务业社销总额亿元,批发总额亿元,分别完65%64%成年度任务、。可见,街道目前新增“四上”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新增“四上”企业工作下阶段工作任重道远。

“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四上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为当地各级政1-8府的经济政策调控提供着重要依据。我街道月统计情况如下:

(一)“四项”企业新增情况。根据年芙蓉区新增“四上”企业、现代服务业清查摸底工作会议部署,我街道“四13-8项”企业新增年度任务为家,据调查显示,月我街道2上交月度新增“四项”企业家,分别是湖南泽瑞达化工有限公司和湖南有梦优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挖掘年度可新增215.4“四项”企业家,完成年度任务的虬可见,我街道“四项”企业新增工作的完成量还远远不够,下阶段挖掘“四项”企业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街道高度重视,亟须采取有效措施。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根据年芙蓉区新增“四上”企业、现代服务业清查摸底工作会议部署,我街道现代6080服务业年度社销额和批发额任务为亿元、亿元,据调1-83965%;1-8查显示,月我辖区社销额亿元,完成任务月5164%;批发额为亿元,完成任务的高新技术产值的完成情况统计站一直按区要求和会议进行统计,从“四上”劳动人数到营业额,均保持全区平均水平之上,如“四上”其他营420%利性服务业家,今年以来一直保持以上增幅。可见,我街道现代服务业总体完成情况基本达标,下半年现代服务业仍需继续保持发展动力。

(一)新增统计工作难度大。一是服务业统计涉及面广,范围大,单位多,开业、停业、变更情况频繁,服务业调查核心数据涉及劳动者报酬、税收、利润等敏感信息,受调查对象防范心理的影响难以掌握。二是“四上”企业新增要求高,一般企业从开业到达标,需要一个过程,正常是二到三年良好发展才能达到入库标准,而统计月度新增入库要求年度内开业申报当月达标,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公认的月度新增四上企业入库达标难。

(二)“四项”企业增力不足。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1-8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影响了企业入库。从月“四1-8上”企业入库数量看,我街道月份“四上”新增企业只2完成了家,分别是湖南泽瑞达化工有限公司和湖南有梦优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分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新增量为零,与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拉动要求不相适应,也与我街道的综合实力不相匹配。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街道企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机遇和挑战并存,街道党委及各社区要积极作为,加快培育新的“四上”企业,着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一)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潜质企业。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积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企业建立现代化制度,加大对有潜质“四上”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对潜质“四上”企业的管理和跟踪服务,确保这类企业能及时纳入新增“四上”企业名录库。

(二)加强部门合作,做到应统尽统。各部门要形成有效联动机制,效密切关注“四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了解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需求,并定期上门走访倾听企业的心声,有针对、有战略地采取措施,解决“四上”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同时,有方向、有重点地培育发展潜力大、有成长优势的企业。全方位实现经济总量提升。

(三)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目前,街道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当前街道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四上”企业新活力的注射点。因此,现阶段既要加快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又要大力推行高技术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继续加大导向性优惠政策措施,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十二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制造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据相关报道,自xx年第一次出现“劳工荒”到xx年的农民工“返乡潮”,从沿海到内地多个城镇的制造型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尤其是生产一线操作员工。生产一线操作工人主要选择每年的年底和次年的年初阶段离职,已经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熟练工人希望在新年找到一份综合条件更高的工作,也有部分工人选择本地就业,源于本地就业的低流动成本。

以九阳有限公司为例,现在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年龄组成以“90后”为主,人们冠之以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认同、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90后”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比以往的一线操作工人高,多数为中专和高中水平。因为是单身状态,当“90后”一线员工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厌倦并认为没有发展前途的时候,和女性员工不同,他们较少考虑工作的稳定性而果断的选择离职。而很多的“80后”一线员工多处于已婚状态,考虑到家庭等因素,不会轻易做出离职的选择。

在文化认同方面,很多“90后”虽然来自农村,但受到传媒等影响,对家乡认同感随着在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淡薄,而对外部生活特别是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充满向往。很多的“90后”一线员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城市性,他们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等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他们对生活的期望较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接受和学习能力较强,主要表现在空闲时间的安排、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90后”消费以休闲和享受为主,存在攀比心理。他们热衷休闲生活,如旅游、购物,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有离职经历的员工坦言原企业的工作强度较大、工时过长是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

在个性特征方面,“90后”表现出很大的自我和随性,选择工作的初衷不仅仅满足于存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在调查中发现,“90后”都有强烈的创业意愿,选择企业的前提是员工能够感知到企业提供的各方面条件是有助于创业规划的。很多员工离职是因为他们觉得企业不能更好的提供创业资源,或者是员工感觉到企业提供的发展空间小。其中因为这个原因离职的占。

1、企业管理及组织约束过强。

像九阳这样的制造型企业,一般采用两班倒的时间安排,通常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其中4到6小时属强制性加班。长时间的单调操作消耗了一线员工大量的体力,员工感到压力很大,怠工、离职等现象时常发生。

制造型企业对一线的规章制度和奖惩体系十分严格,每月按时上下班和加班才能获得全勤奖100元,期间有一次就要扣除全勤奖,很大企业规定员工请事假将被扣除当月工资的10%,很多员工对此项制度很反感。

区别于其他层次的员工,一线员工绩效评估贯穿于产品生产、出厂到售出的整个过程。一旦出厂前的质检或者经销商将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反馈给企业,企业会对生产该产品部件的员工进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如扣除月薪的1/3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不合理的奖惩体系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缺乏人性化的管理,进而选择离职。大约有44%的离职员工是受此因素影响的而产生离职的念头。

2、角色模糊和工作意义不明。

企业往往为了填补因离职产生的职位空缺,要求一线员工从事某一条生产线或两条不同的生产线上的两份工作。在调查中发现,38%的员工曾遇到过此工作安排。对企业而言,可以节省人员招聘成本,但对员工而言,这样单调乏味、技能单一、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安排,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也没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利于个人的求职发展。

3、管理层缺乏对一线员工的情感和工作支持。

4、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

工作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因素,体现在生产车间的噪音、辐射、气味、消防措施等,生活环境指的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食宿环境。在调查中发现,该类型员工普遍反映原来所在的车间噪音大,刺激性气味严重,辐射强,长期工作对身体伤害大。60%被调查的员工反应他们的工作环境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环境对身体的安全隐患。还有部分员工反映原来离职的企业提供的`住宿条件不理想,伙食差,在当今大家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更多的求职者选择能提供更好的环境的企业而选择离开原来企业。

1、根据员工具体的工作经历调整薪酬和福利待遇,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

如果员工具有同行业的工作经历,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以往的薪酬待遇和工作成果以及现在工作的短期效果提升薪酬和福利待遇,根据员工的年龄和以往工龄,如针对24岁左右、工龄为2到3年的员工,企业可以提供条件较高的员工宿舍和增加餐费补助等,提高其组织承诺水平。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管理者通过建立学习工作小组,安排具有工作经历的一线员工带动初次工作的员工,实现学习互助,提升工作业绩。具有工作经历的一线员工,其薪酬和绩效与小组工作成果挂钩,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如物质奖励和员工大会表彰优秀员工和小组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增强员工的工作竞争意识,提升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责任感,促进团队合作。

2、制定清晰的岗位说明,提升晋升制度。

根据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成果,企业需要对其工作的职责、任务和目标等做出清晰的解释。对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根据绩效和自身发展需求调整工作岗位,如晋升,借此激励员工。

3、增加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和复杂性,丰富工作的内容。

具有同行业工作经历的员工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较为熟悉,能够很快熟悉现在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程序,若长期从事某一项和多项无关的工作任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显著影响,对企业的承诺水平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管理者需要在特定工作阶段根据员工的工作技术改进计划安排工作任务,安排员工更为重要和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等,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也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信任。

具有工作经历的员工可以介绍原先企业中值得学习的内容,包括人性化管理制度、员工工作安排和工作内容等,管理者根据本企业发展需要吸取改进。

工作中,员工发现可能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的工作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管理者需要及时对改进建议做出评价,试运用成果较好的建议将被推广到整个生产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重视每一位员工提出的改进建议,根据改进的可操作性和试运行成果对相关员工进行表彰,并在企业内部开展相对应的分享学习活动,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反映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和支持。

制造型企业的一线员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群体特征,我们通过调查他们离职的原因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企业能稳定生产秩序、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建议和意见,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制造型一线员工的权益,提高他们就业生活的质量。希望此调查能对双方都有些许帮助,让我们一起为创造和谐的就业创业环境而共同努力。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十三

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也是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攻坚期。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五大发展任务,明确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五年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重点任务,凝神聚力推进《规划》落实、落地,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队伍,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了由改造传统农业到建设现代农业的转变,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多元化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由粗放发展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据评估,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处于转型跨越初期阶段,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标志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始终把解决好十四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贯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突出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统筹重要副食品生产供应,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粮食产能站稳新台阶。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全面完成10.8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建成了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切实落实国省两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守好应对新冠疫情、旱涝灾害等突发风险的底线。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行动,集成推广良种、良田、良技、良法配套。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东北四省实施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持续加大粮食产量大县奖励规模,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建立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共同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机制。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949万吨,连续6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粮食单产达到382.3千克/亩,比2015年提升12.1千克;人均占有量稳定在470千克以上,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千克安全线。

生猪产业加快转型。坚持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和稳定生猪生产、保供两手抓,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防控,统筹做好疫情监测排查、确诊报告、应急处置以及产地检疫、调运监管、屠宰管理和无害化处理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分区防控,加快建立现代化的养殖体系、防疫体系、治污体系、流通体系。国办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实施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强化生猪生产用地、环评、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落实落地,扩大生猪养殖场贷款贴息范围,支持大型企业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2019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3%,年屠宰生猪2万头以上的规模屠宰企业达到2028家,占屠宰企业屠宰总量的89.7%。

其他“菜篮子”产品实现稳定供应。积极发展设施蔬菜,推动设施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创新和优良品种推广,优化区域布局,保障蔬菜均衡供应。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建设一批果菜茶良种繁育基地,推进果菜茶优势产区老果茶园改造,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2019年,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为72102.6万吨、27400.8万吨、3309.0万吨、6480.4万吨,比2015年分别增长8.5%、11.7%、8.6%、4.3%,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打赢新冠疫情保供战。及时建立应急保障工作机制,统筹抓好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作用,推进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和销售终端互联互通,确保“菜篮子”产品供得上、不脱销、不断档,保障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增强了应对新冠疫情风险挑战的底气。第一时间建立湖北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运行情况调度机制,疫情期间组织调运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直供湖北,为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抗疫阻击战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新冠疫情期间的农业稳产保供工作,为做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应急保供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结构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持续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着力推动农业由数量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稳粮优经扩饲思路,稳定东北优势区玉米生产,累计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增加大豆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区域进一步集中,在东北等主产区选择部分典型县,开展生猪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试点,示范引导有序承接生猪产能转移,降低南方水网密集区养殖密度。启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多样化优势,出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分四批认定了308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667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

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深入开展粮改饲补贴,大力发展全株玉米青贮和优质饲草料生产。巩固提升北方草食畜牧业发展质量,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等地区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开展牧区畜牧良种推广,实施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建设,优质牛羊肉产量稳定增长,2020年全国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672万吨和492万吨,比2015年增长8.9%和11.8%,牛羊肉产量占猪牛羊禽肉总产量比重达到15.2%。大力实施奶业振兴计划,支持奶牛养殖大县开展整县种养结合试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奶源供应基地,奶牛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64%。召开第四届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引导从规模扩大转向优质安全。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全覆盖监测,规模养殖场生鲜乳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国产乳品品牌逐步赢得消费者信任。

渔业加快转型升级。大力优化养殖生产、空间布局,转变养殖方式,积极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开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建设活动,截至2019年年底,共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468个、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49个,实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增加至65%的目标。合理调整捕捞业,优化捕捞空间布局,降低捕捞强度,2019年,全国水产品养殖产量5079.1万吨,较2015年增长11%;捕捞产量1401.3万吨,较2015年下降14.3%,养捕比例从2015年的74∶26提升到2019年的78∶22。渔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全面转型升级。农业对外合作不断深化。坚持双向开放、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着力提升农业对外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优化农业对外合作布局,农业领域“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同80余个共建国家签署农渔业合作协议,农业投资合作项目近700个。建立农业走出去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认定20个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打造平台,带动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发展。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加强贸易政策协调,推进磋商谈判,及时研究谋划大豆、水产品等应对措施,积极拓宽进口渠道。202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2468.3亿美元,同比增长8%,多元开放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加快形成。

三、农业创新体系加快构建,科技装备水平整体跃升。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道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攻克农业核心关键技术,推进科技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强化实用性技术集成应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取得长足进步,加快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持续建设50个主要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80多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5个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硅谷”初具雏形。攻克了小麦赤霉病防控、牛奶品质与质量安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率先在国际上揭示了植物免疫、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装配等机制,n7n9禽流感疫苗、国内首个猪病毒性腹泻三联活疫苗研发成功并应用。基本形成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教单位、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示范推广绥粳18水稻、百农207小麦等一大批重大品种,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生物可降解地膜替代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以及多熟种植、“果—菜—茶”等生态种养等一批先进模式。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现代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国际领先,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千克。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成效显著,新品种保护申请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畜种主要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自主培育的京红、京粉系列蛋鸡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体系初步形成,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达到51万份,国家级家畜基因库收集保存国内外各类畜禽遗传材料90万份。正在建设的国家种质资源库长期保存能力将达150万份,居世界第一。建成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基地,保证了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需求,畜禽保种场、核心育种场能够满足全国3/4的畜禽养殖用种需求。以隆平高科、中化集团为代表的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国家级“种业航母”初具规模。

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发展。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建成614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2019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0%,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34.2%和29.9%;2020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农业机械化正在从主要作物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正由种植业加速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拓展。智能农用航空实验全域大规模应用。信息化助农弯道超车。中共中央办公厅(以下简称中办)、国务院办公厅(以下简称国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启动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适合农业观测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分六号”成功发射并正式投入使用。遥感等信息技术在动植物疫病远程诊断、轮作休耕监管、农机精准作业、无人机飞防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便捷化取得明显进展。截至2020年年底,12316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已覆盖所有省份,公共信息服务正在惠及更多农民。

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和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加快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作用持续发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重点,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围绕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产品,引导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融合发展。截至2020年6月,全国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约9万家,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1.8万家,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填报数量超过100万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渐成规模。聚焦薄弱环节和服务普通农户,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着力培育构建立体多元、功能互补、复合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2019年,全国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超过44万个,托管面积超过15亿亩次,覆盖小农户6000万户,实现了高效、便捷、全程的服务规模化;农村承包地流转总面积达到5.55亿亩,占全国农村承包耕地面积的35.9%,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和集约化经营,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高素质农民加快培育。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着力健全完善“一主多元”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教育培训、发展扶持、引导激励相衔接的培育机制,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大幅提升,基本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由单一的技术培训拓展向技能培育和经营管理并重转变。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高素质农民规模超过1700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达到35%,大批高素质农民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重点面向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累计培训8万余人,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带头人,辐射带动各地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2300万人,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五、乡村富民产业加快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立足农业农村资源,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向优势区布局。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基本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特色优势产区、重点销区及关键物流节点梯度转移的格局。截至2020年年底,已建成超过17万座农产品初加工设施,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从15%降低至6%以下,加工转化率从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68%。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约23.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科技、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与农业跨界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创建了38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认定了1216个“一村一景”的美丽休闲乡村。开展中国美丽乡村推介活动,累计推介970个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美丽休闲乡村和1000条精品旅游线路。2019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年均增速9.8%,直接带动12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成为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乡村价值的重要实现形式。

农村创新创业成为热潮。国办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研人员和乡村能人等返乡下乡创业。2020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到1010万人,在乡创新创业人员3000多万人。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连续举办5届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农事体验、电商直播等蓬勃兴起,直播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为农业供应链转型和价值链提升提供了新动能。截至2019年年底,注册在县及县域以下的农村电商数量超过800万家,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万亿元,农产品电商零售总额达到3975亿元。

农村产业融合渐成趋势。加快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和“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推动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形成国家、省、市(州)、县四级联动乡村产业体系,实现“点线面”结合,功能有机衔接,区域性辐射带动。累计创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5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1个、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228个、农业产业强镇811个,让更多的就业机会留在乡村、更多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六、农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着力构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干净整洁、村美人和的农村生活环境。

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明显下降。强化耕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合理降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强化南方重金属污染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到4.76,较2014年提升0.35个等级。加快推进国家农业节水行动,推广旱作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不断提高,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39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9。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利用,华北、东北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

产地环境更加清洁。实施化肥减施增效、绿色防控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等重大行动,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全国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2020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40.6%、40.2%,分别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支持585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三个环节提高利用水平,2019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6%。深入推进以东北地区为重点的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以西北地区为重点,建设了100个农膜回收示范县,大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农膜回收率达到80%,重点地区“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明显增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2020年达到97.8%。大力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管理,全国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过4.35万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持续提升。

生态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养护与修复,实现农业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全面落实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森林覆盖率超过23%,草原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加强湿地管理,开展退化湿地恢复和修复,全国湿地面积保持在8亿亩。推动水生生态养护与修复,坚决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实现全覆盖,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实现全面禁捕,共抓长江大保护、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提前完成“十三五”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压减任务,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力度显著提升,近海养殖水域滩涂环境明显好转。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持续发力,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健全农村厕所建设与管护机制,集成推广一批适宜不同区域的农村改厕模式,着力抓好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统筹推进农村污水治理与粪污处理,实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累计建成农村污水治理设施50余万套。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累计建成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450多万个(辆)。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基本实现村庄干净整洁。

七、农村改革全面深化,要素活力、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出发,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有效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确立农村承包地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制度安排,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大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明确长久不变的内涵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基本原则,并按照中央要求,组织16个省20个县的61个村(组)开展延包先行试点。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国2838个县市区、3.4万个乡镇、55万多个行政村基本完成了此项工作,15亿亩承包地确权到承包农户,为近2亿农户颁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证率超过96%,保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真正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引导农民发展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相关权益。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清查核实集体土地资源65.5亿亩、账面资产6.5万亿元,实现了“底清账明”。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进,确认集体成员6亿多人,43.8万个村完成改革,其中41.3万个村领到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2019年全国村集体收益超过5万元以上的村占到48.2%,集体成员累计分红超过3800亿元。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从单一依靠财政逐步转向立体的政策性供给,逐步建立起覆盖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储存与消费,农产品贸易全过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先后实施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建立“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制度。基本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全面推开种粮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补合一”改革,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保险实现扩面增品提质,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试点,“十三五”期间,累计为农业产业提供风险保障12.2万亿元,服务农户8.02亿户次。多层次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基本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基本健全,2020年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在保项目69万个,在保金额2060亿元,政策放能放大了3.21倍。

农村领域其他改革稳步推进。全国34个垦区公检法和基础教育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社区改革分别完成93.4%和97.4%,土地实际确权发证面积4.13亿亩,发证率96.2%。16个省级农垦集团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18个国有农场归属市县管理的垦区组建300余家区域集团和专业化产业公司。光明食品、首农食品、北大荒集团营业收入已超千亿,与天津、广东等农垦集团一起已成为城市主副食品供给骨干力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协同推进。制修订25部农业农村领域法律法规和25部部门规章,95%的市、90%的县完成农业综合执法改革。

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始终把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机会平等、服务均等、成果普惠的农业农村发展新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门槛不断降低、通道逐步拓宽,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率突破60%。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99.61%的行政村通硬化路,农民安全饮水基本保障,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均超过98%。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快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逐步建立。

区域农业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有序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要求,推动地区间比较优势发挥和分工协作格局加快形成。东部地区发挥排头兵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东北和中部地区发挥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的优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大粮仓”地位进一步巩固;西部地区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各区域内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生态协同、城乡协同,逐步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利益相连的发展形态,重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目标日渐清晰。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农业农村部联合九部门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推动832个贫困县完成了扶贫产业规划编制,累计实施扶贫产业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扶贫产业基地超过1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显著提升。一大批带贫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成长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农产品产销机制不断健全,扶贫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带贫效果全面显现,9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2/3以上的贫困户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据专家测算,产业发展对贫困户增收贡献率达到57%。

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始终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下,不断稳定基本盘、拓宽增收面、提升增收点,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获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值收益,激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活力,分享农村改革红利,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长态势明显。“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年均实际增长6%,提前一年实现翻番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73稳步下降至2.56。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9223元提高到13713元,年均实际增长8.3%,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回顾“十三五”,是农业现代化理念愈加先进、路径愈加清晰、模式愈加丰富的五年,是农业转型升级快、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五年,是农民得到实惠多、公平发展机会和权利得到更好保障的五年。成就振奋人心,经验更是弥足珍贵。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推动“三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十三五”期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制度体系,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思想重大任务,为农业农村发展举旗定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实践证明,“十三五”农业农村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实行正确的“三农”路线方针政策,为农业农村发展掌舵引航、指引方向。始终坚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协同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十三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经营方式优化和产业体系构建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优化结构、提升质量、补齐短板的内生途径,把“绿色”作为实现农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的普遍形态,把“开放”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根本目的,推动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实践证明,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思想,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农业农村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中,始终保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行稳致远。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激发资源、要素、市场活力。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十三五”以来,我们始终把改革作为“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按照“扩面、提速、集成”的要求,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奋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农业生产资源要素不断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激发,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只有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才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始终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一并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农民物质权益和民主权利,是“三农”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以来,我们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把脱贫攻坚作为农民全面奔小康的关键性举措,始终坚持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激发亿万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有效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始终坚持汇聚合力,引导形成政府、市场、农民多元参与格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十三五”以来,我们积极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产业园、产业强镇等建设,广泛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制度安排中的角色地位,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构建了政府、市场、农民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实践证明,只有引入多方资源,汇聚多方合力,让各类主体各展所长、各得其利,才能统一目标、统一方向,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短板,是国家现代化最突出的短腿,农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展望“十四五”,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大国战略博弈成为常态,国内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危与机同生共存,机遇寓于挑战、挑战蕴藏机遇。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瞄准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目标,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十四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发展现代农业是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闲适的课题。今日,随着县人民政府开展百名“主头”大调研活动的深入,我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围绕农业发展现状,探索“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现代”的新思路,寻找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举措。针对我镇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作以下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修梅镇位于县中部,辖2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6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5.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680亩,总人口20543人,距县城7公里。我镇素有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优势,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果木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但是,发展步伐小,农民增收慢也是农业发展的现状。

质红提生产基地,建立200亩的集中育秧示范点,已引进石门双佳公司落户落户,投资5000万建成现代化养鸡场5个。但农业产业化经营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不明显,品牌、规模与农民之间和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影响了结构调整。目前,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以及有效的中介组织提供各种服务,结构调整很难取得成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优化的有效载体,由于受人才技术不足、信息滞后、投资乏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对缓慢,重生产、轻流通;生产和流通、加工脱节,结果生产发展了,产量增加了,而价格却下降了,结构调整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任务。

(二)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从调查情况来看,弄明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初中的也比较少,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导致致富手段较少,技能欠缺,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淡薄,致使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耕作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牛耕人收模式上,机械化收播范围小、普及少。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户,土地相对集中困难较大,难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种植业效益低,在当前的种植水平下,没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突破,增产增效是很难的,所以必须在扩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走规模种植和集约经营的路子。

(四)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经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近几年新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现有需求,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矛盾更加突出。

(五)土地使用流转机制滞后,制约农民增收空间。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改革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另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转,农民都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服务到户”的总体要求,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油茶、水稻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单产,加快机械化进程;培育大村大户;果业引进高特新品种,推广最新管理技术;葡萄园以发展标准化园区为主要抓手,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鼓励引导葡萄相关产业发展,建葡萄园加工厂等,逐步形成村村都有增收的骨干产业,户户都有增收的主导途径,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确保逐年增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的原则,加快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做好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以观光旅游业逐步兴起为契机,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生猪养殖业以及特种养殖业等。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夯实现代农业产业基础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扩大试点规模和辐射效应,进一步规范完善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各种协会组织健康成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协会组织纽带和拉动作用,努力提高农民开展生产经营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农业规避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我县农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三)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不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一是继续实施良种工程。继续加大以水稻、棉花为主的良种推广力度,增加良种覆盖面积,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加强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三是加强农作物灾害防控工作。一方面要加大病虫害监测力度,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及时贮备好防治器械和药品,严防病虫害发生蔓延,积极推广先进的植保技术和农药,提高植保工作效率。四是强化农民科技知识的普及培训。邀请县农广校、果业局、农技站的技术员对广大农民群众分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培训,增强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努力推广一批先进、使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加大农机投入和政策补贴力度。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要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修整乡村道路18公里,整修排水渠32公里,实施堰塘整修41口。积极争取和落实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建设力度。

(五)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不折不扣地把各项“三农”政策落到实处,严格执行支持粮食生产的“四项补贴”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把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发放到受益农户家中,确保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农民数量是富裕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镇属于劳务输出型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减少农民数量。以县劳动局、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平台,对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培训,计划培训农民工1200人。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十五

今年以来,全县围绕农民增收主题,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将建设现代农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于种植业工作始终,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强化为农服务,狠抓措施到位,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为增创现代农业新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20××年全县高效农业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全县高效种植业种植面积15.8万亩,比上年新增2万亩,形成了高效农业规模基地15个,其中设施蔬菜规模基地8个。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个。全县高效农业工作特点是:

1、设施高效农业发展速度快。以设施蔬菜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种植基地新建7个,分别为公兴镇大棚西瓜基地,杨集镇大棚西瓜、冬瓜基地,益林镇大棚蔬菜基地,陈集镇大棚蔬菜基地,罗桥镇大棚蔬菜基地,东沟镇大棚番茄基地,板湖镇大棚西芹基地。大棚蔬菜基地新增面积达亩。

2、高效规模基地建设规模大。新建的高效规模农业基地连片面积超1000亩以上有10个,分别是公兴、杨集、罗桥镇的荷藕基地,板湖镇的西芹基地,古河镇的西兰花基地,三灶、合利镇的芡实基地,公兴、罗桥、益林镇的大棚蔬菜基地等。

3、高效规模基地种植效益高。全县高效规模基地平均种植纯效益3525元/亩,其中设施蔬菜基地平均纯效益5145元/亩。

1、设施农业所占比重偏低。全县大棚蔬菜实际种植面积1.0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79%。反观外地,寿光常年固定蔬菜面积为40.05万亩,其中各种蔬菜大棚达34.95万亩。盐城最高的东台大棚蔬菜面积达39万亩次,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几乎每个村都能看到百亩以上的规模基地。

2、产业结构调整较为滞后。种植业仍以粮棉油为主,粮食面积171.3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1.1%,而蔬菜和特经作物种植面积不到11.7%。稻麦轮作居多,亩收益在700元左右,远远低于20xx元的高效农业标准。粮棉油占我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78.6%,但却占有了五分之四的土地资源。

3、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全县从事粮、棉、油等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占绝大多数,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大都是从事粮、棉、油加工的。这些企业还仅停留在农产品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和农民增收的关联度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不强。我县蔬菜产业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偏小,与高效农业基地规模发展还不能配套,加之销售体系不健全,许多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一但发展到较大规模时,就会造成产品的过剩。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4、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始发阶段,规范化程度低,发展会员少,联结较为松散,组织的实力和带动力不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吸收入社农民3万多人,相对于我县众多的农业人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率还比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制约着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1、来自现行土地政策的制约。土地流转难度大,往往有一些农民自己不愿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其他投资主体开发,即使愿意流转,流转费用也很高,一般每亩流转费700元左右。农民不肯流转和高额的土地流转费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2、来自务农劳动者素质的束缚。现代农业技术含量高,对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对产品的定位、市场信息的了解等要求较高。近年来,全县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有文化知识的中青年农民大规模的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那些年纪大、文化低的中老年和妇女。目前,绝大多数本地农村青年已经不再务农,农业从业者大多劳动技能单一,半数以上的人只会种植粮油,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比较陌生,往往对新生事物带有抵触心理。此外,在家种田的老年人和妇女,要他们发展现代农业难上加难。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十六

目前,科技和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科学技术加速向服务业渗透,并衍生出全新的现代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在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表现出良好态势的形势下,xx区服务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xx区服务业两年整体规模分析,全区服务业单位数、资产总计、收入指标占有比例是增长趋势。然而服务业人均创收xx、xx两年均低于全区人均创收指标,反映出我区服务业与其他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比服务业人均创收增加了42.35千元,说明xx区服务业整体实力是不断增强的。

从xx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57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0.7亿元,较去年增长14.6,其他业务收入10.7亿元,较去年增长51,利润总额达9.3亿元。税金11.7亿元,较去年增长20。经济运行质量良好。

北京市服务业总量增长较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xx区服务业不可逆转的向前发展。xx区作为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过去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随着现代化新城区建设的加快,xx区的服务业所占比例也在逐年递增,随着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为xx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xx区服务业开始从传统的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化。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新兴产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是xx区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截止到11月底,xx园区规模以上服务单位286家,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6的份额引领xx区服务业。

1—11月,园区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6.6亿元,占规模服务业的83.6,同比增长15.8。上亿元单位44家,主营业务收入293.5亿元,其中园区服务业企业37家,主营业务收入273.3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上亿元企业的93,园区服务业企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流。

从目前服务业统计上看,有三个类别和现代服务业相对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从收入指标来看,xx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基本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尤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最为突出,1~11月份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2亿元,占服务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52。其中园区企业为14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5.8亿元,占此行业96.3(其中有23家上亿元单位,实现收入168.1亿元,占园区此行业的85.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03.2亿元、52.8亿元、25.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0.38、33.6、15.6,这三个门类,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1.7亿元,占服务业总量的72。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使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现代服务业重要特点之一是产业融合,它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叠加,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xx区作为功能拓展区,定位之一是大力发展物流业,可从目前服务业统计范围内的所属20家物流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的单位情况看,收入总量与比例均偏低,这20家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只占服务业0.92,较去年同期只增长0.6,其他业务收入0.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其主营收入增长缓慢。尽管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但xx区物流业企业经营规模小,科技和信息含量的密集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产业融合的经营模式,实际上仍处在传统服务业阶段。xx区物流业距离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要求还很远,没能满足xx区建设西南物流中心的发展需要。要引导和支持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其网络化、信息化、协作化的水平,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不断创造新的物流需求;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和物流管理技术,推动全区物流的整体规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现代服务业是在科技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科技信息融合为一体条件下的高密集的现代产业。

xx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其独特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航天部,自动化研究院都在xx辖区,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丰富的科技资源,关键是看如何使用。要解决好“有技术缺应用,或单一应用无成效”的问题,要加强现有核心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强行业技术整合、产学研的联合以及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平台的建设,挖掘现有技术潜在的应用能力,系统地提升技术综合应用水平。

园区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是xx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区现代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园区,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园区,在全区服务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对于全区服务业的辐射和引导、带动作用不明显。

通过对园区内服务业企业与非园区服务业企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园区服务业在我区服务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园区服务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服务业单位数已达全区服务业总数50,从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区服务业83.6,园区企业人均创收59.6万元比非园企业12.8万元,高出46.8万元,总体看园区是全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力量。园区服务业的主要模式是应用信息技术,对辖区传统服务业改造影响有限,未能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服务业的产业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主流行业,也是现在和未来外商投资的重要行业。1~11月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共2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46.4。但是目前占我区服务业企业份额较小,主营业务收入仅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1.3。我区引进现代高科技外资服务企业,用现代管理模式,来带动xx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xx区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应引起高度关注。

总之,xx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处在起步阶段,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程度还有待加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仍不明显,亟需通过新型的'促进模式加速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来促进xx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从根本上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要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xx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要克服固有惯性,优化工作方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益。

加强现代服务业与区域创新体系的紧密联系,加强科技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支撑作用。

3、加强传统服务业的科技促进和创新改造。

xx区现有的传统服务业亟需各种形式的科技投入,要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结合行业特点,提高服务业的服务效率,不断改革创新,以满足用户不断更新的服务需求。发挥xx科技园区优势,引领xx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数据支持。

相关部门应树立超前意识,及时监测xx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态势,收集采编、研究分析、动态发布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各类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xx区应抓住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一契机,整合产、学、研资源,加速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大力扶植以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技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未来现代服务业必将成为xx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十七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新时期,发展我县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是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驱动器,在缓解就业压力、提升经济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全面发展举足轻重,带动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升级,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促进我县县域经济快速实现调结构、促消费、稳增长,实现跨越发展新突破。

一、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拥有的成绩和优势。

县注册服务业企业2427户,服务业个体户19854户,从业人员188653人。20,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8.8%,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服务业(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7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4%。从总量上看,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5.99亿元。从比重上看,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5%。从增幅上看,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

(一)商贸繁荣,体系完善。年全县社消零149.7亿元,增速13.5%。全县批发和零售企业共186个,个体工商户18049个,限上贸经企业91个,规上服务业企业27个;集贸市场33个,生资批发市场18个,亿元市场3个,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商场8个,亿元商场2个;物流配送中心3个,乡镇集贸中心5个,乡镇综合服务中心10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671个,实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重点打造了10大特色街道、10大专业市场、10大品牌商场10大餐饮名店,中央商务区已具规模。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客运班线138条,等级客运站11个,客车租赁公司4家,货运物流企业24家,货运车辆2178辆。我们和西南交大合作,制定了县2016―2030年的现代物流产业规划,并按照“一园区两中心”规划逐年实施。工业物流体系、川中汽车物流集散中心、粮食物流中心、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城乡生活、生产资料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物流体系已具雏形。

(三)电子商务快速推进。充分利用全县农村现有市场、信息资源,积极引导县级综合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农村市场,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乡镇商贸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邮政服务网点等存量资源有机结合,与供销、邮政和现有的电商平台公司深度融合,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务信息应用与共享机制,实现“互联网+”和资源共享。已建成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孵化、物流配送中心、线下特色展示馆各1个,乡镇二级仓储物流配送网点1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2个(含新建6个),村级服务点159个(其中村级服务示范点14个,村级服务点145个)。相继培育蜀之味、坤泽、美绿鲜等电商龙头企业,2017年全县电商交易额逾20亿元。建成县域电商大讲堂教育实践培训基地。

(四)健康养老加快推进。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所、乡镇卫生院3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村卫生室885个,民营医院10所,个体诊所240余个,卫生从业人员5311人,门诊量115.63万人次;养老机构40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30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4个,民办养老机构6个;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0个,建成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6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达到217个,全县健康养老服务床位总数达到1万余张;医养结合机构3个。“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大力得到提升,健康养老体系已基本形成,居家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康养老服务业新业态实践探索中成熟。

(五)金融业健康发展。我县共有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4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民间融资矛盾稳步处置,全县采取以物抵债和现金化债的方式累计化解10.53亿元,金融生态逐步向好,有效支持了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17年全县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529.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1%。

(六)房地产业强力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购房户的需求为突破口,调整房地产产业结构,高效利用资本,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的需求,建设中央景峰、永逸百货等商业综合体10万平方米,螺湖国际社区等养老服务地产8万平方米,子昂故里、中国花海、侏罗纪之乡旅游地产近30万平方米,满足房地产市场多元化需求,开辟我县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全县开发各类商品房75万平方米,同比增速7.5%,销售53万平方米,实现房地产税收5.1亿元。

(七)文化服务产业逐步壮大。我县文化服务产业以包装印刷业为龙头,文艺演出业、网络文化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艺术品经营市场等正在蓬勃发展。全县现有文化服务产业主体268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固定资产6亿多元,年产值8亿多元,年利税7000多万元。已建立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分别为西部包装印刷产业园、新世纪电影城、弘文图书销售有限公司、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郑葛生态农庄。

(八)旅游业收入颇丰。人文有子昂故里金华山,地理有龙凤峡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现代工业有沱牌酿酒生态园,螺湖国际养老社区休闲度假区已具规模,农家乐乡村旅游环绕县城四周,全县共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5个、“示范村”6个,有成规模和具备较高接待能力星级农家乐34家,具备了建成旅游大县的良好条件。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930.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87%,27.96%。

(九)科技人才服务业等加速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有新的发展,网络通信产品层出不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整合信息网资源,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取得新的进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劳务(人才)派遣、网络招聘等新兴行业进一步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档次不高,发展滞后。全县服务业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滞后,现代新兴服务业业态建设推进缓慢,与日益提高的城乡居民需求和城市发展规模要求不相匹配,缺少有影响、有品牌的本土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缺少上档次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文旅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交通、标识、产品2017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66位、扩权县37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居全省118位,且占比分别比全国(51.6%)、全省(49.8%)、全市(37.7%)低16.6、14.8和2.7个百分点。同时支撑服务业发展的`财政八项支出、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等指标长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建的中央景峰和义乌商贸城及郁金香等商贸体就如何提高群众的需求,满足生活水平提高,扩大公司效益上还要不断的下功夫,充分发挥出重点项目的两个效益,才能做大做实我县商贸经济。

(二)交通滞后,制约发展。多年前规划的绵遂城际铁路项目迟迟没有上马,相对薄弱的交通运输条件使企业物流成本太高,导致企业效益过低而无法扩大生产与经营。德科农购等企业,因物流成本过高而直接倒闭。

(三)政策不优,亟待改善。一是水电气工商同价执行难。虽然中、省、市均明文规定水电气工商同价,但到县区级执行起来,显得力不从心。二是融资用地难。服务业企业多数没有实物作抵押,用地和融资困难,极不利于服务业企业扩大规模、拓展市场。

(四)统计薄弱,支撑乏力。一是部分龙头企业数据上下波动过大,导致增速不稳定。二是其他盈利性服务业、财政八项支出、商品房销售面积、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等指标我县总量大,占全市比重均30%左右,增长较慢,对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有一定影响。三是部分企业因会计制度完善不够,对统计规范化建设没有到位,基础资料存在丢失不齐。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国家发展战略走向发生转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国家开放战略重心向中西部转移;推动内陆沿边开放;建设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自贸区。发展方式从出口投资拉动向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转换;经济结构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这些政策都将促进西部地区城市群加快发展,抢占区域开放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制高点。

二是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培育开放新优势,推动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器”。特别是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抓好市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试点建设。省委、省政府将市纳入全省发展战略中去布局,给我县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是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四是我县成立了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五是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县部分服务业指标没有完成、开放合作层次较低、服务业集聚发展滞后、专业市场集散功能不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服务业统计薄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现代水平;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提档升级。为实现省市县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和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和“八大争先行动”提供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奋斗目标。到年,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健全,巩固省级服务业强县成果,大力提升服务业gdp占比,实现服务业增加值gdp占比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培育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户以上。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壮大,建成省级服务业强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gdp占比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亿元。培育营业收入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20户以上。

四、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建议。

(一)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现代水平。现代物流业要大力扶持穗丰、美青物流、洪城快递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力争形成2―3家年配送额5亿元以上、辐射全县和周边城市的物流集团,同时启动规划河东、河西两个大型现代物流园建设。电子商务业要突出电子商务进农村和电商扶贫建设为重点,在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基础上,引资引智,引进电商龙头企业,建立电商区域平台,加快形成电子商务聚集发展,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应用环境。现代金融业要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提升金融业综合能力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要大力发展传媒、创意策划、网络开发等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度假区、子昂故里风景区和螺湖国际养老社区休闲度假区融入省市旅游热线的步伐。健康养老业要整合县内资源,构建医养联合体,大力推进“健康养老+智慧养老”新模式。商贸会展业要大力倡导绿色健康消费,发展总部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优化调整贸易结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市场拓展“三大活动”为契机,打造“鲜・造”品牌,鼓励“造”产品走出,拓展省内外及国外市场,扩大“造”公众知晓率和市场占有率。

(二)全面改造传统服务业,展现社会服务新面貌。加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设施改造、设备更新步伐。力争到2020年末,全县连锁门店经营面积达3万平方米,年销售额50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30%以上。大力发展律师、公证、会计、审计、商务、家政等服务行业,完善证券保险、经纪、拍卖、租赁等中介服务业,提高服务层次水平。

(三)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筑牢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以省级服务业强县项目示范,加快沐水小镇、侏罗纪二期、聚信广场等重点服务业项目的建设和推进,引领全县服务业产业提升营运水平和综合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省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企业、现代服务业行业及品牌入驻,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服务业gdp占比份额。

五、保障措施。

(一)优化发展布局。立足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据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基本构建出“一心二园两翼、一区一带”的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体系。

(二)落实税收优惠、拓宽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服务企业产品研发,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领域。

(三)保障要素供给。要进一步研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政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满足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的用地要求。

(四)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上级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县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该资金主要用于在服务业领域创业的贴息、担保、补助及相关部门必要的工作经费等,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

(五)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加快服务业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全县服务业发展工作,研究我县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衔接各行业发展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机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形成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合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协调好相关部门,做好全县服务业发展日常工作,多调查研究,随时掌握服务业发展的一手资料,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各相关部门要做好服务业企业的服务和统计上报工作,努力提高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十八

一、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手抓传统服务业优化提升。

要按照“调整结构、提升水平、突出特色、优化发展”的总要求,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业态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积极推广网络技术、供应链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专业经营、健全服务网络,将大型批发市场改造成集贸易、信息、技术、融资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具有广州传统特色和优势的零售、餐饮、旅游、文化、体育、休闲等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

二、生产型服务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头戏。

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潜力和空间都很大。要注重发挥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研发等生产型服务业对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同时,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将一般加工环节有序转移出去,把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做强,形成现代产业链,促进制造业高端发展。要大力推动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提高先进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积极推广第三方物流,建设信息化大型物流枢纽、要素市场、交易平台和采购中心,完善快捷综合运输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制造业物流加快实现社会化、现代化。要高度重视在工业领域发展信息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注重发展中小金融和风险投资,增强金融对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服务功能。要积极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会展、广告等行业,形成支撑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服务体系。

一、发展服务行业促进工业化进程。

人类发展已从工业社会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当物质产品的短缺基本消除后,经济增长必然更多地依靠服务业带动,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时候,发展重点应是工业而不是服务业,这样认为是片面的。不善于认识客观规律,不善于把握发展大势,不善于顺应时代潮流,不能够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就有可能错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机遇,甚至延缓现代化的步伐。服务业和工业不是对立的,强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决不是放弃工业,而是要促进传统工业的高端发展。因为推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取决于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支持和配套水平。应当看到,大力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提高服务业经济发展动力。

近十年来,以汽车、石化、钢铁等为标志,我市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迅猛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有力拉动了我市经济增长。我们不仅要充分肯定这方面的成就,而且要看到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为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矗但是,我们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认识,必须尽快适应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同带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重大转变。脑筋不换、转变难求。现代服务业具有附加值高、拉动能力强,与一般工农业相比,其发展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小的鲜明特点,是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将之做大做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十九

盛夏,阳光灿烂,xx秋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小阳春”但是来得早,几十“职业农民。在田间挖掘、开沟、播种、育苗,各司其职。

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黄瓜苗在湿润的土壤中展开枝叶,茁壮成长,绿色的桑园生机盎然。

反弹琵琶:大宗蔬菜产业应该大有可为。

没有粮食,没有蔬菜,没有山,没有习俗,没有季节。段,土生土长的农民,弹起了琵琶,奏起了现代农业的新乐章。“300亩早春萝卜卖了100万。”这就是散装蔬菜的无穷魅力。

农业产业也像金字塔。段曾从事高山蔬菜的购销和特色农产品的经营考察。“3000人,每天都要摆上台面的萝卜白菜,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他选择了正确的taki”追求。

白菜,萝卜,豇豆,白菜,早春,盛夏,秋延,越冬,周而复始,他种的蔬菜总能瞄准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坝蔬菜的空地,赢得最好的商机。

“不要低估这几天和十天价格几倍十倍的悬殊。”段坦言,只要能避免季节性、错位竞争、提高复种指数,低山区的散装蔬菜产业就大有可为。

困难:工业形成的道路有多远。

xx年以来,秋瑾农业从一个只有几十亩基地,启动资金只有一万元的大种植园主,成长为一个拥有500万元资产,1000多亩基地,近千家万户的重要龙头企业。

今年短短几个月,萝卜就种了几百万。段没有了常人所期望的那种喜悦,反而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今年春天下雨,蔬菜产量普遍下降,每公斤萝卜卖到1.8元,相当于正常年份价格的4到5倍。“只要简单腌制存放两三个月,每公斤可以卖到1.2元。”

“为什么不这样做?”段告诉记者,建设一个500吨的气调保鲜仓库需要200多万元,可以使时令蔬菜保鲜半年。由于市场需求大,在处理大宗蔬菜时,资金周转速度极快。基地投入很大,没有办法贷款。段只能看着行情而发愁。

资金瓶颈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中小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是各级政府和金融业亟待研究的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单一家庭农业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的繁荣成为新的时代问题。“过去,一亩地产生产400公斤粮食,全家人可以画一幅画&lsquo腹部是圆的。现在还有人在外打工,收入过万。死了的农场只能永远受穷。”大河镇山木堂村留守农民张欣明显感受到了生产生活的压力。

怎样才能缓解这种压力?农业企业无疑是生产和市场中最有效的“传动轴”。

xx县农民有30年种植桑树和养蚕的历史。由于缺少“在短暂中成长。在市场冲击波的影响下,大部分桑园被毁。近年来,老乡依托秋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通过订单生产方式,在桑园种植冬春蔬菜,与武汉市场对接,不仅实现了“桑椹和蔬菜相辅相成。并且可以规避单一行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季蚕收入xx元,两季菜收入3000元。农民对桑养蚕的热情空前高涨,三年间增长到6000多亩,带动了3000多农民。

“只有把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作为商品,把山野和农村作为作坊,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才能惠及每一个农民,开辟现代农业的新天地。”县里的有关领导说。

事业有成就是有钱。走大宗产品产销之路是根本解决之道。

现代种业的调研报告篇二十

榆社县“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调研材料之十一(2010.11)。

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为进一步理清“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们成立了调研领导组,制定了现代服务业调研方案,随后召开专门会议,明确了调研的目的和内容,细化了部门责任。经过组织会议、实地调研、查阅资料和座谈等多种形式,整理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服务业发展态势平稳,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就整体而言,由于约束性因素比较突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面对新一轮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全面发展步伐,对于榆社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榆社县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已初具雏形,按照三次产业发展的规律,在这一阶段,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形成二产、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

(一)现代物流业。

我县的物流业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呈现了健康的发展势头。目前,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加快,新的物流企业不断涌现。组建了“森茂农资配送中心”,按区域分布发展连锁便民农资店32个;组建了“红爆日用品配送中心”,发展基层日用消费品连锁店95个,实现了“五统一”连锁经营的新型现代化经营业态。加快推进我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步伐,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安全、方便、实惠的农村消费环境,培育壮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安顺物流运输公司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榆社化工园区的建设。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县商贸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但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看,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商场营业面积较小,全县近600个商业网点,大部分均属中小型便民店;吸引力和吸纳就业能力不足;总体分布不合理、管理不规范,服务生产网点少;城区农贸市场标准低,管理不到位,存在着脏乱差;各业态分布规划滞后,旧货市场、汽车修理、建材、门业等在城区设置散乱;宾馆档次低,吸引不足;社区服务、电子商务、家政服务、信息劳务市场很不完善;经营理念还不新,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品牌经营发展慢;商贸物流配送延伸网点的趋势弱。所有这些都与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总体态势不相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县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商贸服务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已成为竞争的热点。更好更快地发展商贸服务业,事关榆社建设全局,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我县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

(三)市政服务业。

我县目前城市居住人口约4万人,人均居住面积27.2m2,城区面积7.5万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有自来水厂1座,集中供热站2座,垃圾填埋厂原有一处,新建一处;大小公园3处,城区道路面积58万平方米,二纵三横,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能力3000吨,50张床位以上的宾馆4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9个,小商品交易市场3个,集中的建材市场1个,城区个体经营户近500家。

(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金融机构。

榆社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以做大做强优势项目,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采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农技推广机构带动等多种形式,探索建立了社城黑小米农业合作社,西马更修大棚种植农业合作社等16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种植业39个,养殖业102个,加工销售业7个,服务业3个,其他11个,入社农户1901户,非农成员10个,带动农户9980户,注册资金802万元。专业合作组织正在逐步成为引领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积极向上级行申请资金的同时,加大对农信社的再贷款支持力度,截止目前,榆社县农村信用社累计为7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物流配送中心、28个便民店发放贷款14917万元,余额达到692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三农”经济的发展。

(五)文化旅游业。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立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榆社经济的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基础工作日益完善,改善了旅游投资环境,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旅游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云竹湖”、“雾云山”等生态旅游景区,并引进了投资15亿的云竹湖滑翔机基地建设。开发了云竹向阳农家乐、河峪岩良农家乐等配套服务。

尽管我县旅游业经过近几年开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如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首先我县至今没有制订整套的鼓励社会投资旅游开发建设的优惠政策,社会资金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同时经费投入不到位,对外客源市场开拓不力,旅游对外影响力不大。二是规划不到位,开发水平低。原有的规划已不能指导当今旅游发展需要,急需修订完善,没有高水平的“旅游拳头产品”,形不成竞争力强的旅游品牌。三是开发体制没有理顺,景区和重要旅游资源点存在多头管理,开发建设形不成合力,制约了全县旅游业发展。

总体上看,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严重影响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总体规模仍然不大,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在上升,但对经济增长贡献仍可发掘近年来,榆社县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工业经济摆在首要位置来抓,服务业的发展相对高速发展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显得缓慢。如2009年全县实现gdp总值178347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4654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6855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7.5%。但如果撇开二产受经济危机影响停产和半停产状况,服务业的发展远远滞后。

(二)城镇化进程较慢,制约服务业发展。

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城镇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进程,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尽管榆社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效也非常显著,但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新兴行业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榆社县服务业的构成仍以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的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规模不大;信息中介、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旅游业开发的程度不够,行业竞争力不强。

(四)服务业企业单位规模小,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中型企业。

榆社县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存在单位数量少、规模小,难以形成竞争合力和竞争优势的问题。

三、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科学定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一)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县域经济提出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具有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整体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为工农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县域投资环境将发挥重要的推动力作用。

其次,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服务业科学技术的问题特点是应用性、系统性和集成性。即使现有经济的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也可以实现先进技术在应用层次上的跨越发展。

第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通信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二)总体发展目标。

今后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太长高速和汾邢高速,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新型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多元化筹资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建设,逐步形成以人为本、普惠公平、布局科学、结构完整、设施完善、业态丰富的现代服务业格局。

(一)从城乡结构来讲。

县城发展重点。根据《榆社县县城总体规划》和目前发展状况,确定我县近期现代服务业建设的三个重点将是:以开发“商住”两用型建筑为重点的迎春路旧城改造,以围绕滨河休闲、公益主格调定位建设的滨河商贸区,以围绕文峰笔架区旅游开发为重点打造的环东河新城商贸开发区。

乡村发展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移民并村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按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新网工程”提出的市场建设目标,以建设农产品购销网络、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网络为重点,逐步建立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充分发挥城镇物流配送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开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快速通道,一方面使农民能够方便、经济、安全地购买到日用品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使榆社农产品走出榆社,顺利进入各大城市,开拓销售市场,从而拉动农村消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从行业角度来讲。

1、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建设。

依托我县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我县化工、粮食、蔬菜的现状,打造一批先进的仓储物流运输企业。一是以榆化工业园为基础,以安顺运输公司为依托,进一步扩大县内运输业生产的参与程度,形成大规模的联合运输体,将汽车运输的范围由现在的危化发展运输发展成一般商品集约化运输;二是以红爆粮油公司为基地,以乡村红爆粮油店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城乡的工业品供应和农村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对外销售的物流格局;三是以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柳泉农机配件中心为基地,以各乡镇农资、农资服务站以及各村连锁店为依托,形成农资、农机产品物流格局,同时承担农村产品收购、批发、销售等业务;四是以绿健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笨蛋、小杂粮等绿色食品,开拓对外市场;五是以集市、庙会以及垂钓节为载体,积极组织农村产品上市,逐步形成具有榆社特色的农副产品集散基地,促进农村物流快速发展;六是建立大棚蔬菜经营协会,逐步形成全县统一的蔬菜批发市场,促进大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

交通枢纽的培育和完善是我县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先导,也是中心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基点。“十二五”期间交通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重点项目有北寨17公里二级路铺油改造的幸福桥工程,总投资3230万元;峡口河峪西沟18.7公里综合改造及铺油项目,总投资2808万元;榆洪线32公里改造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东汇-郭郊25公里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河峪南山-祁县来远40公里隧道项目,总投资6400万元;全县366公里农村道路修复改造项目,总投资10980万元等12个项目,总投资31943万元。同时在巩固现有客运站点的同时,完成社城、箕城两个站的建设,农村客运站的工作重点是要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群众出行,加强县、乡、点的网络平台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服务的新格局。

3.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

目前重点要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行连锁配送经营,重点培育管理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鼓励支持其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加快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积极推进专业店、专卖店和百货店开展连锁经营,适度发展仓储式大卖场和融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流通业态。

4、加大金融产业的支撑作用。

构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求银行业一要加大营业规模,提高综合竞争力,不断扩大信贷资金积聚辐射力;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丰富信贷产品,以满足不同主体的信贷需要;三是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在服务“三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大力发展旅游业。

突出“山水生态县”特色,打响“云竹湖”文化旅游品牌,树立现代城乡旅游形象。

云竹湖为核心的山水生态旅游开发要与商贸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加速实现具有鲜明榆社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的转化。要科学规划,扩大内涵,有效整合资源,围绕已开辟的云竹湖、悟云山旅游线路和“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活动,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纪念品和民间工艺品,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建设。同时要加大开放合作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投资者按照总体规划,加快旅游景区开发,促进榆社旅游商贸业的快速发展。

6、全面发展社会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加快社会事业产业化发展步伐。首先要把科技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鼓励支持社会各界投资兴办科技、教育。其次要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开发力度,争取在电子、信息方面多出成果,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全县现代服务业及其它各行业的发展。再次要强化法律服务的意识,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发展取向,在服务新型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7.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目前我县重点要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住宅供给结构,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给量,搞好住宅小区的综合开发,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住房需求。要规范、搞活房地产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和交易、价格行为,积极拓展个人住房融资渠道,扩大公积金贷款与商业性贷款相结合的组合贷款业务规模,促进住房消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行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制,规范物业管理服务的市场行为,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长潜力大、应该加快发展的产业,要把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一样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由于服务业范围广、行业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而且目前的行政体制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县政府要尽快建立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规划协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通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步调,形成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合力,并加强责任制考核,各地服务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对地方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实施考核,促进全县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创新保障。

要从改革入手,以改革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三个层面实施改革。一是按照产权明晰化、投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经营者职业化的要求,加快国有(集体)服务企业改制步伐,积极引进境外资本,大力吸收民间投资,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服务领域有序退出。二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公开、企事公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步伐,将营利性或企业化管理的服务型事业单位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企业。非营利性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面向市场提供服务。三是推进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服务由为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为社会服务转变。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部分公益服务事业领域的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对机关、医院等后勤服务设施尽可能向全社会开放,统一整合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贴息、专业人才培养等。通过引导资金,吸引外资、民资等社会各类资本投入;通过引导资金,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商贸服务业给予信贷支持,从而带动新兴产业和成长型商贸企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具体政策鼓励方面,凡是在重点商贸片区,装修、改扩建、新建商贸建设项目,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项目投资和建筑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要按照县委、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奖励给与兑现。

鼓励发展法律、会计、评估、审计、信息、咨询、租赁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中介“小、散、弱”的局面,提升其整体服务能力;扶持引进股票交易、广告策划、连锁经营、物业管理、品牌代理等新型服务业态,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定批准,给予企业优惠或减免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或给予所得税部分补助。

3、降低准入门槛,加强各项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降低从商门槛,净化营商环境,吸引外地大型购物中心、专业超市、综合百货来我县兴办企业。同时加强各项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合理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整治不规范商业营销行为,打击违法欺诈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各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严于律己,努力构建和谐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