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西矿权投放协议书如何写 山西矿权投放协议书如何写范本(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5 21:34:02 页码:9
山西矿权投放协议书如何写 山西矿权投放协议书如何写范本(四篇)
2023-01-15 21:34:02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山西矿权投放协议书如何写一

陈廷敬除了是一位深受一代明君康熙皇帝赏识和重用的辅弼重臣之外,还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三朝圣训》、《鉴古辑览》和《大清一统志》等大型语言工具书和史志巨著,故他又堪称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和编辑家学家。陈廷敬的个人作品有《午亭文编》50卷《尊闻堂集》和《午亭笔话》等著作。其诗文作品品味极高,人称“燕许手笔”,“海内无异词”,是当时居于权威地位的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另外,他还通音律,精书法,对易经、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研究。像他这样集诸家于一身、居高位而多才的人中之瑞,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当属凤毛麟角。康熙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虽有溢美之嫌,但却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皇城相府整个建筑分内、外两层,始建于500多年前的明宣德年间。(内城是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面积10万多平方米,有院落16座,房屋60多间,城墙总长780多米。 相府的主人陈廷敬,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荣获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享年75岁。陈氏家族历代以诗书、耕读传家,明清两代曾出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33位家族诗人,其中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好了,皇城相府景区到了,各位请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小*下车,咱们到景区内去参观游览。 皇城相府迎圣驾表演时间: 夏季 09:00---09:30 冬季 09:30---10:00 表演时间:20分钟

景点:

好了,表演结束了,各位请随小*到府内参观游览。 咱们先到门楼上参观游览。各位,我们眼前的这座楼叫“御书楼”, 因楼内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笔而得名。它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20xx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纪念去世的父亲而修建的。“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是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用他的晚号为其故居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楹联的深刻寓意是说陈廷敬青壮年的时候,事业有成,就像浓荫蓊郁的乔木一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晚年带病坚持工作(带病编修《康熙字典》),品节昭明,好像临霜的菊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这幅楹联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充分肯定和至高评价。当时康熙皇帝已年近花甲,这些也是他的封笔题字。请看,在“午亭山村”匾额上方还有一块玉玺大印,上面刻有“康熙御书之宝”。(御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面覆盖着与故宫相同的明黄色琉璃瓦,端庄富丽,金碧辉煌,体现了皇帝御赐无与伦比的尊贵,是皇城相府规格最高的建筑:第一高,位置最“抢眼”;第二高,名字最专用;第三高,颜色最特别:明黄色是皇室专用颜色,所以相府内除了御书楼,其余建筑都只能用普通的灰瓦覆顶。当然,陈壮履修建御书楼之举,就是为了将先祖的功业和名誉传诸后世。

好了,各位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我们眼前的这道城门叫中道庄,是皇城相府的外城,同时也是相府的正门,是以条石筑基,青砖砌墙,一门三匾:竖匾、中匾和下匾。各位请看,竖匾是“相府”二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中匾是“天恩世德”四个大字,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直接嵌入庄门之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皇天在上,天赐恩德,世代不绝,造福子孙;第二层意思是说历代天子给予陈家祖上、后代的恩赐,陈氏家族将世世代代以德相报。大家再看下匾,刻有“中道庄” 三个大字,意思是说,相府的主人历来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中”者,不高不下,不偏不倚;“道”者,道德文章,规则规律,同时也是陈廷敬对自己家族的一个整体的评价和标榜。

好了,各位,我们继续向前参观。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正前方有大小两座石牌坊。牌坊在古代是用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纪念先贤或者起装饰性作用的建筑物。同样,这两座石牌坊也是陈氏家族用来标榜功德的功德牌坊。我们先看这一座大石牌坊,建于1699年,是四柱三门石质仿木结构,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牌坊通体以砂石雕造,气势恢宏。大家请看牌楼的正上方,镌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事部。“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清廷中央最高一级监察机关,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监察机关,而左都御史就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从下至上分别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最下方一格陈廷敬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咱们先看这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清朝的中央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陈廷敬曾在吏、户、刑、工四部担任过尚书,最后拜相入阁,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清制规定,一品官赐给官员本身及以上三辈同样的官职,赐予官员本身的叫“授”,赐予他们的父母及祖先,生者叫“封”,已经过世的称“赠”。因此,以上三格分别是陈廷敬父亲陈昌期、祖父陈经济、曾祖父陈三乐被多次封赠的官职。不过这些封赠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目的只是为了光宗耀祖。大家再看,两边的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泽,并且感谢皇帝的恩赐。下面的小字部分则详细记载着陈廷敬同门八兄弟及其3个儿子所授的官职,计有:左:己亥科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元 壬子拔贡国子监学正候补行人司司副陈廷继 候选知县改补府同知陈廷愫 征仕郎广东廉州府钦州州判候补知县陈廷扆 奉直大夫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改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加一级陈廷统 右: 湖广岳州府临湘县知县陈廷弼 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陈廷翰 江南淮安府邳睢灵壁河务同知加一级陈谦吉 甲戌科会魁赐二甲第十二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豫朋 丁丑科会魁赐二甲第八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壮履 请看,右边最下两格分别是他的二儿子陈豫鹏和三儿子陈壮履所取得的进士功名和所授官职。陈廷敬是陈氏家族的第9代,陈廷敬有三个儿子和十七个侄子,总共20人。其中陈廷敬的三个儿子,长子陈谦吉考场不利,次子陈豫朋,他19岁时参加乡试,高中经魁。23岁参加会试,又高中会魁,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陈氏家族的第五位进士、第三位翰林。陈廷敬的七个兄弟,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七个侄子中有两人中进士。陈廷敬的六弟陈廷统之子陈观颙,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七位进士,终年45岁。陈廷敬的七弟陈廷弼之子陈随贞,陈随贞考中翰林时三十五岁,他是陈氏家族的第八位进士,第五位翰林。陈随贞考中翰林,但他无意做官,所以,他到翰林院不久,就请假回乡,不再赴任,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陈氏家族的第十一世,也就是陈廷敬弟兄八人的孙子辈,共38人,其中以陈豫朋的长子也就是陈廷敬的孙子陈师俭最为突出。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位进士、第六位翰林,也就是说是陈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也是最后一位翰林。他虽考中翰林,但未到翰林院任职,因为当时西南地区正在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皆由土司管辖,雍正五年实行官府统一管理,以加强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叫做改土归流。“土”就是少数民族的土司,“流”就是国家派遣的流动的官员。)改土归流需要一大批人员充实地方官员,所以陈师俭就被派去做广西泗城府的同知。陈师俭做了泗城府同知后,第二年就病故了,终年30岁。陈氏家族从明嘉靖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共出了陈天佑、陈昌言、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观颙、陈随贞、陈师俭九位进士,其中陈廷敬、陈元与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以及陈师俭三代共六位翰林。在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陈师俭这六位翰林中,陈元、陈师俭英年早逝,陈随贞辞官归隐,这三个人在历史舞台上都没有大的成就,有较大成就的只有陈廷敬、陈豫朋、陈壮履父子三人。牌坊上除了这些详细的文字记载外,美轮美奂的雕刻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家请看牌楼的护柱石,由香炉座、抱鼓石和狮子滚绣球三部分组成。“鼓”有鼓舞士气、催人奋进之意;狮子的“狮”与老师的“师”谐音,是陈廷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民间有俗语:“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长命又百岁。”各位可以过来摸摸狮子,沾沾福气!

好了,各位,我们再去看一下前面的小牌坊,两柱一门,它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也就是陈廷敬乡试中举之年。其正面刻有“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陈秀”至“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等6人的名字和官职;背面刻有“嘉靖甲辰科进士陈天佑”至“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等6人的科举功名。其中,陈天佑是陈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他的爷爷陈秀则是陈家历史上第一个外出做官的。而陈昌言则是在陈廷敬之前家族中最大的官,先为明朝御史,后入清廷,担任提督江南学政,不仅文章做的好,字也写得不错,皇城内城现存的很多碑文都出自他的手笔。“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指的是陈廷敬,陈敬是他之前的名字,之所以改名字,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廷敬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在殿试列榜时,还有一个顺天府通州的陈敬也榜上有名,顺治皇帝下令给泽州的陈敬加“廷”字以便于区分,就这样便称名陈廷敬了。

好了各位,看完石牌坊,请各位随我到相府的主体建筑大学士第,(也就是宰相府)去参观一下。宰相府和大石牌坊是同年修建,请看门额上“冢宰第”这三个字,我们前面简绍过,“冢宰”是宰相的别称,“第”是封建社会贵族官僚的宅院,“冢宰第”指的就是相府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门楼上只挂有“冢宰第”这三个大字,4年以后,陈廷敬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于是又在门楼前增挂了“大学士第”的匾额。(清朝初年,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大家请看,相府院门楼高大,威严壮观,俗话说的好:“官有多高,门有多大。”所以通过门楼足以看出院落主人当时高官显位的不凡气度。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到院里参观,大家请看我们正对面这座雕工精美的照壁,正中雕刻的是“麒麟吐玉”,寓意陈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吉祥如意。两边的民间八宝和四艺吉祥图案,显示出主人的风雅、高贵和门第的尊荣显赫。(民间八宝:八种民间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八宝指和合、玉鱼、鼓板、磐、龙门、灵芝、松、鹤。四艺:琴、棋、书、画。)入大门向东过庭院,便来到了相府的二门,即所谓的仪门。这仪门面阔三间,中间之门是正门,是主人和贵宾的通道,平时关闭,只有在皇帝驾临或朝中一定级别的官员造访时,才开启通行,寻常文武百官和普通人只能从两侧的偏门,按照左文右武的顺序出入。好在历史发展到了现代,所有的游客朋友进出相府都是贵宾和“上帝”,我们都可以享受从正门出入的礼仪。(仪门的两侧还设有八字砖雕影壁,分别为鹿、鹤、桐、松、花、鸟图形,寓意六合同春、禄在眼前、福寿双全、松鹤延年。

看完影壁我们再看二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门和二门的位置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是因为陈廷敬修建府第时是按照前堂后寝、东书院、西花园的格局修建,当地老百姓称为“皇城小故宫”。皇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所以为了避嫌,他把大门移到中轴线西侧,巧妙地避开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入仪门,原是相府的迎客大厅,自从康熙皇帝御赐“点翰堂”匾额后,改名为“点翰堂”。各位请看,大厅上方悬挂着3块匾额,中间的一块是“点翰堂”三个大字,是300多年前的康熙三十九年御赐的龙匾。点翰堂是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点定文章的地方。这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大量选拔栋梁之才的褒奖。大家再看“点翰堂”两边的御匾,这两块“博文约礼”与“龙飞凤舞”御匾,均是康熙御赐。“博文约礼”是康熙皇帝赞美陈廷敬文学才华博大精深,以礼自重,品格高尚。而“龙飞凤舞”则是称誉陈廷敬的人品及其书法气韵奔放、舒展洒脱,并含有龙为君、凤为臣、凤随龙舞、君臣和睦、纲常有序的寓意,反映了陈廷敬与康熙皇帝浓浓的师生情谊与君臣关系。旁边的仪仗是康熙皇帝赐给他的半副銮驾,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信任和器重。屏风左右两边,陈列的是陈廷敬任各部首脑的官阶牌,表明陈廷敬一生忠于朝廷,勤于政务,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

好了,“点翰堂”先给大家简绍到这里,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现在我们来到了相府的中院。相府东房是陈廷敬的起居室,陈廷敬在长达53年的京官生涯中,只回家3次,均在此居住。西房是陈廷敬的书房,桌上放有文房四宝,墙上挂着用红木做的梅、兰、竹、菊墙屏4块,象征着主人严谨自谦、做人为官的品德。室内南侧所放琴、棋,显示出了陈廷敬除了有高超的文学素养之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下面大家请随我到相府的后院去参观一下,相府后院的正房中间,挂着康熙皇帝中年时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以及两边的诗作,都是康熙皇帝赐给陈廷敬的。(过去,皇帝能够赐赠其诗、画,这对朝官来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大家再看这边,这边是东厢房,陈列的是陈廷敬的诗作和书法展。西厢房摆放的是陈廷敬在朝为官期间所写的奏折。(陈廷敬不但文学才华冠盖群英,而且还精通满族文字,对满、汉文化的融洽功不可没。)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由相府内院西侧门可通往小姐院,这里是陈廷敬3个女儿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北房是小姐绣楼,是陈家小姐的起居室,东西厢房是女仆和贴身丫鬟的住处。南房为过厅,与风景优美的西花园相通。西花园是小姐们吟诗作画、鼓瑟抚琴的地方。各位再看北房小姐绣楼屋顶的建筑式样,这种屋顶叫做“卷棚顶”,前后屋坡的相交处呈弧形曲面,没有屋脊和脊兽,好像一张巨大的弓俯卧在屋顶上。我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形式很多,总共有7种,分别是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和盝顶。其中以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等级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和单檐歇山顶。卷棚顶是等级较低的一种形式,但是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常被用在皇家园林建筑中,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是很少见的。小姐院完全采用卷棚顶的屋顶形式,有两层寓意,一方面寓意着陈家子女必须温柔贤淑、恪守妇道;另一方面显示出陈家崇尚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意识。虽然陈氏家族受封建礼教约束很严,但毕竟是名门望族,对千金小姐们还是有所娇宠,在严格执行礼教规矩的同时,也给她们安排了花园和望河亭来消愁解闷。现在我们来到的西花园面积不大,但假山、鱼池、花圃、回廊等设施一应齐全。花园的中心是一个形似珠蚌的鱼池,内有两股泉水喷出,形成许多水泡,极似珍珠,故称“珠潭蚌池”。人们常说蚌能生珠,这里暗喻着小姐是陈家的掌上明珠。蚌池东是迂回曲折的回廊,蚌池南是用水刷石堆砌成的假山,据说是模仿泰山形状堆砌,故有“微型泰山”之称。假山脚下有绿竹数丛,山腰有腊梅一株。山上这个小亭叫“望月亭”,是陈氏家人赏月的地方。后来又在外城靠近西花园的这一段城墙上,增修了一座望河亭,并修置了石阶与花园假山相通,从而扩大了小姐们的观景范围。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登上城墙参观。这座望河亭上的楹联:“城中景,城外景,景中有景;亭上人,亭下人,人上有人。”据说这是陈家小姐的即景之作。

好了,各位,接下来我们去内城进行参观。大家请看,在内城的城门上方镶嵌的这块石匾,上面刻有“斗筑可居”四个大字,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为了防御义军建造内城的时候所写。“斗筑”意思是说城堡狭小形似斗状,“可居”表示保安求全安身之地。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烽烟四起,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经常遭到义军的侵扰。为了使生命财产不受损失,他们修筑了这个城堡。整个内城仅城墙一项就用了青砖3000万块,土石料20万方,在当时交通、技术和施工条件 极差的情况下,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站在内城西城墙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宅院,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大家一定会心生疑问:一个家族怎么会置下这么大的产业呢?肯定有人会想,古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何况陈廷敬当了那么久的一品大员,会不会是贪官呢?

沿途:

行车路线:沿晋阳高速公路一路西行,穿过一线横亘(gen)的牛王山和重叠起伏的丘陵区,便进入阳城县北留镇,远远可以看到亚洲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高高的水塔直插云霄,转眼间就到达北留出口,然后朝北走数里,便到达近年来声名鹊起、驰誉大江南北的国家5a级旅游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自1998年正式开发,20xx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xx年申请5a级景区,历经3年,投资2.8个亿,从旅游交通、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开发和建设,20xx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级评审验收,20xx年2月22日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山西省继云冈石窟和五台山之后,成为我省第三家5a级景区。 皇城相府近年来已成为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的综合性景区。皇城相府生态园位于皇城相府景区西北杨庄岭,总规划面积为1072亩,其中可建设用地为360亩,总投资1.3亿元,投资回收期为9年。皇城相府与珏山景区荣获省级风景名胜区称号。

陈廷敬除了是一位深受一代明君康熙皇帝赏识和重用的辅弼重臣之外,还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三朝圣训》、《鉴古辑览》和《大清一统志》等大型语言工具书和史志巨著,故他又堪称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和编辑家学家。陈廷敬的个人作品有《午亭文编》50卷《尊闻堂集》和《午亭笔话》等著作。其诗文作品品味极高,人称“燕许手笔”,“海内无异词”,是当时居于权威地位的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另外,他还通音律,精书法,对易经、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研究。像他这样集诸家于一身、居高位而多才的人中之瑞,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当属凤毛麟角。康熙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虽有溢美之嫌,但却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皇城相府整个建筑分内、外两层,始建于500多年前的明宣德年间。(内城是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面积10万多平方米,有院落16座,房屋60多间,城墙总长780多米。 相府的主人陈廷敬,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荣获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享年75岁。陈氏家族历代以诗书、耕读传家,明清两代曾出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33位家族诗人,其中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好了,皇城相府景区到了,各位请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小*下车,咱们到景区内去参观游览。 皇城相府迎圣驾表演时间: 夏季 09:00---09:30 冬季 09:30---10:00 表演时间:20分钟

景点:

好了,表演结束了,各位请随小*到府内参观游览。 咱们先到门楼上参观游览。各位,我们眼前的这座楼叫“御书楼”, 因楼内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笔而得名。它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20xx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纪念去世的父亲而修建的。“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是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用他的晚号为其故居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楹联的深刻寓意是说陈廷敬青壮年的时候,事业有成,就像浓荫蓊郁的乔木一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晚年带病坚持工作(带病编修《康熙字典》),品节昭明,好像临霜的菊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这幅楹联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充分肯定和至高评价。当时康熙皇帝已年近花甲,这些也是他的封笔题字。请看,在“午亭山村”匾额上方还有一块玉玺大印,上面刻有“康熙御书之宝”。(御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面覆盖着与故宫相同的明黄色琉璃瓦,端庄富丽,金碧辉煌,体现了皇帝御赐无与伦比的尊贵,是皇城相府规格最高的建筑:第一高,位置最“抢眼”;第二高,名字最专用;第三高,颜色最特别:明黄色是皇室专用颜色,所以相府内除了御书楼,其余建筑都只能用普通的灰瓦覆顶。当然,陈壮履修建御书楼之举,就是为了将先祖的功业和名誉传诸后世。

好了,各位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我们眼前的这道城门叫中道庄,是皇城相府的外城,同时也是相府的正门,是以条石筑基,青砖砌墙,一门三匾:竖匾、中匾和下匾。各位请看,竖匾是“相府”二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中匾是“天恩世德”四个大字,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直接嵌入庄门之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皇天在上,天赐恩德,世代不绝,造福子孙;第二层意思是说历代天子给予陈家祖上、后代的恩赐,陈氏家族将世世代代以德相报。大家再看下匾,刻有“中道庄” 三个大字,意思是说,相府的主人历来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中”者,不高不下,不偏不倚;“道”者,道德文章,规则规律,同时也是陈廷敬对自己家族的一个整体的评价和标榜。

好了,各位,我们继续向前参观。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正前方有大小两座石牌坊。牌坊在古代是用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纪念先贤或者起装饰性作用的建筑物。同样,这两座石牌坊也是陈氏家族用来标榜功德的功德牌坊。我们先看这一座大石牌坊,建于1699年,是四柱三门石质仿木结构,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牌坊通体以砂石雕造,气势恢宏。大家请看牌楼的正上方,镌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事部。“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清廷中央最高一级监察机关,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监察机关,而左都御史就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从下至上分别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最下方一格陈廷敬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咱们先看这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清朝的中央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陈廷敬曾在吏、户、刑、工四部担任过尚书,最后拜相入阁,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清制规定,一品官赐给官员本身及以上三辈同样的官职,赐予官员本身的叫“授”,赐予他们的父母及祖先,生者叫“封”,已经过世的称“赠”。因此,以上三格分别是陈廷敬父亲陈昌期、祖父陈经济、曾祖父陈三乐被多次封赠的官职。不过这些封赠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目的只是为了光宗耀祖。大家再看,两边的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泽,并且感谢皇帝的恩赐。下面的小字部分则详细记载着陈廷敬同门八兄弟及其3个儿子所授的官职,计有:左:己亥科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元 壬子拔贡国子监学正候补行人司司副陈廷继 候选知县改补府同知陈廷愫 征仕郎广东廉州府钦州州判候补知县陈廷扆 奉直大夫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改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加一级陈廷统 右: 湖广岳州府临湘县知县陈廷弼 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陈廷翰 江南淮安府邳睢灵壁河务同知加一级陈谦吉 甲戌科会魁赐二甲第十二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豫朋 丁丑科会魁赐二甲第八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壮履 请看,右边最下两格分别是他的二儿子陈豫鹏和三儿子陈壮履所取得的进士功名和所授官职。陈廷敬是陈氏家族的第9代,陈廷敬有三个儿子和十七个侄子,总共20人。其中陈廷敬的三个儿子,长子陈谦吉考场不利,次子陈豫朋,他19岁时参加乡试,高中经魁。23岁参加会试,又高中会魁,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陈氏家族的第五位进士、第三位翰林。陈廷敬的七个兄弟,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七个侄子中有两人中进士。陈廷敬的六弟陈廷统之子陈观颙,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七位进士,终年45岁。陈廷敬的七弟陈廷弼之子陈随贞,陈随贞考中翰林时三十五岁,他是陈氏家族的第八位进士,第五位翰林。陈随贞考中翰林,但他无意做官,所以,他到翰林院不久,就请假回乡,不再赴任,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陈氏家族的第十一世,也就是陈廷敬弟兄八人的孙子辈,共38人,其中以陈豫朋的长子也就是陈廷敬的孙子陈师俭最为突出。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位进士、第六位翰林,也就是说是陈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也是最后一位翰林。他虽考中翰林,但未到翰林院任职,因为当时西南地区正在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皆由土司管辖,雍正五年实行官府统一管理,以加强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叫做改土归流。“土”就是少数民族的土司,“流”就是国家派遣的流动的官员。)改土归流需要一大批人员充实地方官员,所以陈师俭就被派去做广西泗城府的同知。陈师俭做了泗城府同知后,第二年就病故了,终年30岁。陈氏家族从明嘉靖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共出了陈天佑、陈昌言、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观颙、陈随贞、陈师俭九位进士,其中陈廷敬、陈元与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以及陈师俭三代共六位翰林。在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陈师俭这六位翰林中,陈元、陈师俭英年早逝,陈随贞辞官归隐,这三个人在历史舞台上都没有大的成就,有较大成就的只有陈廷敬、陈豫朋、陈壮履父子三人。牌坊上除了这些详细的文字记载外,美轮美奂的雕刻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家请看牌楼的护柱石,由香炉座、抱鼓石和狮子滚绣球三部分组成。“鼓”有鼓舞士气、催人奋进之意;狮子的“狮”与老师的“师”谐音,是陈廷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民间有俗语:“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长命又百岁。”各位可以过来摸摸狮子,沾沾福气!

好了,各位,我们再去看一下前面的小牌坊,两柱一门,它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也就是陈廷敬乡试中举之年。其正面刻有“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陈秀”至“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等6人的名字和官职;背面刻有“嘉靖甲辰科进士陈天佑”至“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等6人的科举功名。其中,陈天佑是陈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他的爷爷陈秀则是陈家历史上第一个外出做官的。而陈昌言则是在陈廷敬之前家族中最大的官,先为明朝御史,后入清廷,担任提督江南学政,不仅文章做的好,字也写得不错,皇城内城现存的很多碑文都出自他的手笔。“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指的是陈廷敬,陈敬是他之前的名字,之所以改名字,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廷敬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在殿试列榜时,还有一个顺天府通州的陈敬也榜上有名,顺治皇帝下令给泽州的陈敬加“廷”字以便于区分,就这样便称名陈廷敬了。

好了各位,看完石牌坊,请各位随我到相府的主体建筑大学士第,(也就是宰相府)去参观一下。宰相府和大石牌坊是同年修建,请看门额上“冢宰第”这三个字,我们前面简绍过,“冢宰”是宰相的别称,“第”是封建社会贵族官僚的宅院,“冢宰第”指的就是相府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门楼上只挂有“冢宰第”这三个大字,4年以后,陈廷敬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于是又在门楼前增挂了“大学士第”的匾额。(清朝初年,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大家请看,相府院门楼高大,威严壮观,俗话说的好:“官有多高,门有多大。”所以通过门楼足以看出院落主人当时高官显位的不凡气度。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到院里参观,大家请看我们正对面这座雕工精美的照壁,正中雕刻的是“麒麟吐玉”,寓意陈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吉祥如意。两边的民间八宝和四艺吉祥图案,显示出主人的风雅、高贵和门第的尊荣显赫。(民间八宝:八种民间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八宝指和合、玉鱼、鼓板、磐、龙门、灵芝、松、鹤。四艺:琴、棋、书、画。)入大门向东过庭院,便来到了相府的二门,即所谓的仪门。这仪门面阔三间,中间之门是正门,是主人和贵宾的通道,平时关闭,只有在皇帝驾临或朝中一定级别的官员造访时,才开启通行,寻常文武百官和普通人只能从两侧的偏门,按照左文右武的顺序出入。好在历史发展到了现代,所有的游客朋友进出相府都是贵宾和“上帝”,我们都可以享受从正门出入的礼仪。(仪门的两侧还设有八字砖雕影壁,分别为鹿、鹤、桐、松、花、鸟图形,寓意六合同春、禄在眼前、福寿双全、松鹤延年。

看完影壁我们再看二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门和二门的位置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是因为陈廷敬修建府第时是按照前堂后寝、东书院、西花园的格局修建,当地老百姓称为“皇城小故宫”。皇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所以为了避嫌,他把大门移到中轴线西侧,巧妙地避开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入仪门,原是相府的迎客大厅,自从康熙皇帝御赐“点翰堂”匾额后,改名为“点翰堂”。各位请看,大厅上方悬挂着3块匾额,中间的一块是“点翰堂”三个大字,是300多年前的康熙三十九年御赐的龙匾。点翰堂是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点定文章的地方。这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大量选拔栋梁之才的褒奖。大家再看“点翰堂”两边的御匾,这两块“博文约礼”与“龙飞凤舞”御匾,均是康熙御赐。“博文约礼”是康熙皇帝赞美陈廷敬文学才华博大精深,以礼自重,品格高尚。而“龙飞凤舞”则是称誉陈廷敬的人品及其书法气韵奔放、舒展洒脱,并含有龙为君、凤为臣、凤随龙舞、君臣和睦、纲常有序的寓意,反映了陈廷敬与康熙皇帝浓浓的师生情谊与君臣关系。旁边的仪仗是康熙皇帝赐给他的半副銮驾,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信任和器重。屏风左右两边,陈列的是陈廷敬任各部首脑的官阶牌,表明陈廷敬一生忠于朝廷,勤于政务,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

好了,“点翰堂”先给大家简绍到这里,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现在我们来到了相府的中院。相府东房是陈廷敬的起居室,陈廷敬在长达53年的京官生涯中,只回家3次,均在此居住。西房是陈廷敬的书房,桌上放有文房四宝,墙上挂着用红木做的梅、兰、竹、菊墙屏4块,象征着主人严谨自谦、做人为官的品德。室内南侧所放琴、棋,显示出了陈廷敬除了有高超的文学素养之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下面大家请随我到相府的后院去参观一下,相府后院的正房中间,挂着康熙皇帝中年时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以及两边的诗作,都是康熙皇帝赐给陈廷敬的。(过去,皇帝能够赐赠其诗、画,这对朝官来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大家再看这边,这边是东厢房,陈列的是陈廷敬的诗作和书法展。西厢房摆放的是陈廷敬在朝为官期间所写的奏折。(陈廷敬不但文学才华冠盖群英,而且还精通满族文字,对满、汉文化的融洽功不可没。)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由相府内院西侧门可通往小姐院,这里是陈廷敬3个女儿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北房是小姐绣楼,是陈家小姐的起居室,东西厢房是女仆和贴身丫鬟的住处。南房为过厅,与风景优美的西花园相通。西花园是小姐们吟诗作画、鼓瑟抚琴的地方。各位再看北房小姐绣楼屋顶的建筑式样,这种屋顶叫做“卷棚顶”,前后屋坡的相交处呈弧形曲面,没有屋脊和脊兽,好像一张巨大的弓俯卧在屋顶上。我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形式很多,总共有7种,分别是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和盝顶。其中以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等级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和单檐歇山顶。卷棚顶是等级较低的一种形式,但是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常被用在皇家园林建筑中,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是很少见的。小姐院完全采用卷棚顶的屋顶形式,有两层寓意,一方面寓意着陈家子女必须温柔贤淑、恪守妇道;另一方面显示出陈家崇尚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意识。虽然陈氏家族受封建礼教约束很严,但毕竟是名门望族,对千金小姐们还是有所娇宠,在严格执行礼教规矩的同时,也给她们安排了花园和望河亭来消愁解闷。现在我们来到的西花园面积不大,但假山、鱼池、花圃、回廊等设施一应齐全。花园的中心是一个形似珠蚌的鱼池,内有两股泉水喷出,形成许多水泡,极似珍珠,故称“珠潭蚌池”。人们常说蚌能生珠,这里暗喻着小姐是陈家的掌上明珠。蚌池东是迂回曲折的回廊,蚌池南是用水刷石堆砌成的假山,据说是模仿泰山形状堆砌,故有“微型泰山”之称。假山脚下有绿竹数丛,山腰有腊梅一株。山上这个小亭叫“望月亭”,是陈氏家人赏月的地方。后来又在外城靠近西花园的这一段城墙上,增修了一座望河亭,并修置了石阶与花园假山相通,从而扩大了小姐们的观景范围。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登上城墙参观。这座望河亭上的楹联:“城中景,城外景,景中有景;亭上人,亭下人,人上有人。”据说这是陈家小姐的即景之作。

好了,各位,接下来我们去内城进行参观。大家请看,在内城的城门上方镶嵌的这块石匾,上面刻有“斗筑可居”四个大字,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为了防御义军建造内城的时候所写。“斗筑”意思是说城堡狭小形似斗状,“可居”表示保安求全安身之地。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烽烟四起,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经常遭到义军的侵扰。为了使生命财产不受损失,他们修筑了这个城堡。整个内城仅城墙一项就用了青砖3000万块,土石料20万方,在当时交通、技术和施工条件 极差的情况下,如此浩大的工程仅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站在内城西城墙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宅院,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大家一定会心生疑问:一个家族怎么会置下这么大的产业呢?肯定有人会想,古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何况陈廷敬当了那么久的一品大员,会不会是贪官呢?

推荐山西矿权投放协议书如何写二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以五老峰、古蒲州为中心,包括黄河滩岸,王官峪、龙头山、云仙阁等6个景区,总面积300平方公里。五老峰在中条山上,因五峰相倚,形同五位老人而得名。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山上岩洞幽深,庙宇甚多,双瀑飞流,昔为旅游胜地。

黄河滩岸有约6700公顷绿色林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湮没一千多年的古蒲津桥畔的4尊铁牛和4尊铁人已于1988年8月重现于世。铁牛各重3万公斤,铁人各重2吨,铁人代表维吾尔、蒙古、藏、汉上个民族、象征民族团结,蒲津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大桥,也是黄河上最早的大桥,公元720_年,唐玄宗李隆基降旨,在今永济县境内将原有的竹索浮桥改为铁索链浮桥,并铸4尊大铁牛和4尊大铁人,分置黄河两岸。后因洪水泛滥,黄河改道,桥毁船腐,铁牛和铁人却抵挡了洪水冲击等灾难。不锈不腐,光洁完整。

《虞乡县志》记载:“王官峪,地名。在王官古城之侧,因以为名。”

《虞乡县志》载:王官谷有十大奇景:“天柱擎天、东瀑飞泻、石岩喷雪、奇石珠帘、百二盘旋、明镜映天、休休古亭、贻溪映绿、点石成金、恐龙化石”。登上西瀑巅顶可探幽深莫测,捕捉迷离的地下迷宫大世界----黄沙溶岩洞群。景区内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石佛坐岭、金龟望月、双人施礼、雄狮观瀑、石抱翠柏、人面石侣、关公刀痕……”

它为历代游人所瞩目,主要还因为唐末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曾隐居于此,才使王官谷地以人传,名震河东,吸引着各方游客。《虞乡县志》记载,谷傍有其先人别墅一座,依山傍水,泉石林亭,绿树合围,风景独秀。当我们按照志书上的记载,寻找它的遗存时,却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变迁之中而沓无踪迹了。入谷有一石径小道,盘山而进,曲折回环,似有“曲径通幽”之感。谷内有天柱峰、东西瀑布、贻溪清流、奇峰珠帘、明镜映天、百二盘山、休休亭、三诏堂等自然胜景和古建遗存。

五老峰风景秀丽宜人,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奇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造就了许多罕见奇观,具有雄、险、奇、秀、仙之特点。《水经注》称:“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峰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山中有9泉、12洞、362擎,盛时曾有64观庵庙宇,嶙峋翠巍,秀甲三晋。目前,景区内配套设施完善,有可容纳百余人住宿、餐饮、会议的三星级宾馆——云峰阁;有惊险刺激的滑道、滑索和铁索天桥;有轻松便捷的登山观光索道;有集消暑纳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秀丽景点“北方水乡”——锦绣谷.

五老峰由玉柱峰、东锦屏峰、西锦屏峰、棋盘山和太乙峰组成,高海拔1993.8米。主峰玉柱峰又名云峰、灵峰,恰似一根立地的玉柱直插云霄,又如亭亭玉立的天官玉女下凡,在全国的名山大川中,玉柱峰绝无仅有,称为天下奇峰。其它四峰罗列四隅,远望犹如五位彬彬有礼的老人,列座厅堂,侃侃而谈,故称“五老峰”。这里层层峰峦,森森古木,各种生物覆盖着整个山野。花红草绿,山光水色,风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观庙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灵峰”,游人需攀链而上。峰顶上有3000平方米的坦地,北高南抵,有七大人文景点:南天门、灵宫庙、菩萨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师庙等建筑遗址。

以玉柱峰为中心,左有东锦屏峰,峰腰建药师洞;右有西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为棋盘峰。还有五指峰、笔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仰视,或如椽笔耸天,或若笔架横列,珠辉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

其间寺庙观宫分布其间有64座,洞穴有12个,源泉有9处。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马蹄印的张果老洞等洞穴深造幽静,形状各异,对地质学、成因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和考古学都很有研究价值。泉水清纯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玛瑙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却舀之不尽,涌而不溢。这里的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游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图画之中。

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说明古代五峰山早为游客的留连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之地。

龙头山有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还有唐代柳宗元的故里,均较闻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其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气势宏伟,风景秀丽,唐人留诗者甚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留下得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该楼历唐经宋,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战火。

1997年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该工程历经几年建设,于220_年9月26日主楼竣工,对游人开放,新建鹳雀楼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鹳雀楼景区位于永济市西南20公里处,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现有面积1640亩,景区内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以古典园林式分布,形成“四区十二点”的空间结构,式一个国家级旅游景区。

鹳雀楼内部陈设于20_年7月底完成,陈设内容以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采用各种形式说明黄河式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在这里您不仅可以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感悟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不久的将来,鹳雀楼将会成为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典范。

普救寺坐落在永济县城西12.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因我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而闻名遐迩。寺内的舍利塔,创建于隋唐迄今1300多年。明喜靖三十四年毁于地震。七年后,明世宗诏令重建寺院,重建寺塔。到了1920_年,寺院又不幸遭到一场大火。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开始拨专款修复普济寺。莺莺塔在原基础上重修13层,高50米,时人有诗赞云“缤纷五彩似飞虹,八面凌空八面风。一十三层冲霄汉,琉璃宝塔冠寰中。由于人们对莺莺的爱情悲剧的同情,便顾不得佛门的规矩,口碑相传把它改称做了“莺莺塔”。舍利塔原名反不为后人所知了。

莺莺塔为世界奇塔之一。她和我国北京天坛回音壁、四川石琴、 河南蛤蟆塔同属四大回音建筑,以莺莺塔声学效应最为显著,其回声 机制主要在三方面:

1、 塔内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层听上面人说话,由于声学反射 效应,声音好像从下面传来;

2、 塔檐上的复杂结构有反射作用;

3、 墙壁反射。而天坛回音壁主要是通过墙壁反射。所以在塔的 四周击石拍手,均可听到清晰的旺音回声;随着位置的变换,这蛙音回声也可以发生从空中或地面传来的变化。

推荐山西矿权投放协议书如何写三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公元486年,释迦牟尼涅盘,享年80岁,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荼毗后究竟留下多少颗佛牙,看法不一。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四颗佛牙,另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

推荐山西矿权投放协议书如何写四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__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__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