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 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下载(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5 21:49:45 页码:8
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 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下载(8篇)
2023-01-15 21:49:45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一

我们将要游览的景点是泰山。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海拔1545米,东威沧海,西镇大河,山势挺拔,奇峰突兀,是我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载人《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游览时请大家注意安全,自觉保持它的清洁。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登泰山的起点—岱宗坊。岱宗坊是一座流传有许多美丽神话的四柱三间式古代牌楼,圆形的脊兽和微微翘起的檐角,增加了坊的流动与飘逸,造型粗犷、简洁,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

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一天门则是天梯的开始。沿登山公路直上到登山盘道,就是红门宫。登上台阶映入眼帘的是四座石坊,前后相连,故有“小坊群”之称。第一座牌坊为“一天门坊”;其后紧连着就是“孔子登临处”石坊,此处古藤掩映,典雅端庄。泰山经石峪石刻,其中镌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

我们现在来到了位于泰山中、西两路交汇处的中天门,也叫二天门,为泰山主峰屏障。登上此处,仰观岱顶,莲花峰前危崖万仞,云烟横锁;南天门形如天阙,门下天梯倒挂,似一条白色彩带。俯视脚下,中溪山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中天门石坊旁有巨石仆卧如虎,因名伏虎石,石壁上有大篆“虎”字,古朴雄健。接着来到位于中天门上的云步桥,因石桥飞架在云雾缭绕的断崖之上,人行至此如在云中漫步,故名。云桥高悬如虹,百丈崖瀑布似白练倾泻而下,是为“云桥飞瀑”,乃泰山十大自然景观之一。

我们就要登泰山的十八盘。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登上山顶,我们将来到坐落在登山盘道的尽处的南天门,又名三天门,门分两层,下为拱形门洞,上为阁楼,名摩云阁。此处两峰雄峙东西,天门扼隘口而立,险中出奇,气度非凡。

进了南天门再上两层台阶就是天街,在长约千米的天街上布满了宾馆、饭店、商铺,自古以来就似悬在天上的一条街市。

泰山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雄伟、奇特、古老、秀丽,我说也说不尽,请你们慢慢游赏吧!

如何写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它来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贡。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俺老师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就是说,我的学问等于一肩膀头子高,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孔子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后人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封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顶,亦说此墙深壁高垒非常坚固。这四个字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

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

“二柏担一孔”。过玉振坊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

下马碑。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西边的碑早毁坏,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

棂星门。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棂星门”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太和元气坊。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至圣庙坊。明代所建“至圣庙坊”,是汉白玉的,上饰火焰宝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道院的东西对衬各建一处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环绕,千头万续,下有八个怪兽,叫“天龙神狮”,相传它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东边牌坊上书:“德侔天地”,说孔子的思想主张给人类的好处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边的牌坊上书“道冠古今”,赞孔子思想、办法古今都是盖世之冠。

如何写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三

岱庙古称东岳庙、泰岳庙,也叫泰庙,明代就开始称为岱庙。它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古代帝王来泰山时祭祀泰山神的场所。据文字记载及文物调查证实,岱庙初建于秦汉,随着泰山神信仰的逐步增大,岱庙规模也日益增大,以宫城形制来营造岱庙,是宋代以来所严格遵循的制度。

先看一下岱庙的平面图。整个岱庙呈长方形,四周城墙高筑,四角都建有角楼,总占地面积约占9.6万平方米,城内布局严谨,对称规整,以一条南北方的轴线为中心,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以庭院形势对称分布,这些院落各自独立,以幽雅、质朴的风格与主要建筑的庄严、肃穆相映成趣,即主次分明,又完整统一。

游岱庙要从遥参亭开始。遥参亭又名“草参亭”是岱庙的前庭,古帝王来岱庙祭祀泰山神之前必先在遥参亭举行一个简单的拜仪式,遥参也就是遥遥祭拜的意思。在遥参亭与岱庙之间的中轴线上,是清康熙11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和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组织人筑建的“岱庙坊”,石坊的上部为仿木结构,在石坊的梁柱,额板等地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麒麟献宝等二十余幅图案,图案设计均采用对称的手法,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工艺,是我国现存清代石雕建筑珍品。

岱庙四周有八个门,朝正南的为五个,中为正阳门,正阳门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门”西为“见大门”,意思就是说仰望泰山之高,目睹泰山之大。

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重门,创建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间,取孔子语“德配天地”之意,解放后曾多次整修,现悬挂的“配天门”牌是当代书法家舒同书写,殿内原供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现在是流动展室,为泰山民俗展。

走右边,此为三灵候殿,祭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为祭祀。现神像早已被毁,在殿中间陈列有泰山石上刻“泰山石敢当”。

在岱庙内共有碑刻二百多块。有“宣和修泰岳庙记碑”它立于北宋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4年,是宋微宗遣人修岱庙的记事碑,碑高9.25米,宽2.1米,仅龟座就高1.85米,重约4万斤,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的一通龟趺碑。据碑中记载,此次重修后,岱庙内的古建筑共有八百一十三楹,碑文由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写,朝散大夫篆额并书,碑阳刻有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山东巡抚中州李戴,巡抚清源吴龙徵题,田东书写的“万代瞻仰”四个大字。前人有很多丰碑,在明代时被借用,即在碑最刻上几个大字,此碑就是如此。

进汉柏院,门匾上写“炳灵门”。这处雅致的小院名叫汉柏院,因院内保存有五棵柏树,相传为汉武帝公元前110年来泰安封禅时亲手栽植而得名,在院的北面是一座炳灵宫,供奉着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1929年毁于战火,1959年在炳灵殿旧址建起汉柏亭,此院内共有碑刻90余块。西北侧中间一块,是清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碑,乾隆皇帝的诗文留世的很多,但画却很少见,尤其是刻在石碑上的更不多见。乾隆曾十次来泰安,六次登上泰山,在泰山留下170余首诗文,汉柏连理枝这幅图是乾隆回去后凭记忆绘制的。北边这通碑是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所题写“汉柏”诗(诗文:古柏千年倚碧峦,太平顶上觉天宽,晴空白鹤时来舞,云外逍遥得静观)。南面这通碑是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绘制的。碑额“汉柏图赞”由左佩璇篆写。

东御座在元明时是贵宾休息的地方。明代称迎宾堂,清朝时乾隆皇帝将它改为“驻毕亭”,这里成为乾隆皇帝来泰山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因它处在岱庙的东华门内,又是帝王休息的场所,所以又称“东御座”。(这几个字是当代书法家李传周所书)它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影壁组成。

院内保存有我们现存最早碑刻之一的《秦刻石》,又名《李斯小篆碑》,此石刻是我国最早的记叙功德的刻石,它原立于泰山顶碧霞祠西侧玉女池旁,刻石原有222字,主要内容记载了秦始皇的功德铭和秦二世胡亥的继位诏书。这个碑刻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时候曾毁于一场大火,整个碑刻就遗失了,75年之后泰安知县蒋伯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边拾到两块残片,现仅存10个残字,内容是“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秦刻石最初有7块,但现在仅存琅玡1块,泰山1块,所以这块秦泰山刻石已成为稀世珍宝,是我国的一级文物。“高台三上五间正殿是皇帝来时休息的地方。中间是龙椅,两边的红木家具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按清朝时的原样陈列的,家具上有用象牙骨头、贝壳镶嵌的人物及花卉纹饰。在殿内抱柱上的这幅清乾隆皇帝的诗联:“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横匾为“勤政亲贤”。意思就是说“天下要有一个人来统一治理,但天下不能仅供奉他一人,皇帝要勤于政事,亲近贤明”。殿内东为书房,西为卧室。

岱庙内共存有文物一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以祭器为主,乾隆皇帝献给泰山神的祭器中,有三件尤为珍贵,被定为泰山镇山三宝,都是一级文物。

沉香狮子“乾隆27年奉于岱庙,用珍贵的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狮子的眼睛用琉璃镶嵌,各重3.5公斤。沉香木是一种较为名贵的中药材,盛产于南方,不但木质坚硬,而且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以入水即沉为贵。

温凉玉圭:清乾隆36年奉给泰山神,圭衣90多厘米,重27.75千克,它由两块玉组成,上部为纯玉制成,质密而凉,下部为璞玉制成,所含的杂质较多,与上部比较手感稍温,上凉下温,故称“温凉玉圭”。玉圭的上部刻有日、月、星及海岱河的图形,意喻泰山神主宰天地,威与天齐,下部刻有“乾隆年制”四个字。

黄釉青花瓷葫芦瓶:此瓶为一对,是明代嘉靖年间官窑景德镇精品,烧成后一直珍藏于皇宫中,于清乾隆52年供于岱庙,但是1942年瓷瓶曾被盗走,在转售过程中遗失了一只,现仅存一瓷瓶及另一瓷瓶盖。

仁安门,岱庙的第三重门,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元代重建,取孔子语“仁者安仁”意思就是说:以仁义治理天下,天下则安。“天下归仁”四个大字是集的李隆基所写“纪泰山铭”摩崖石碑上的字,四侧回廊是1999年重修恢复元以前的形式,匾额由陈从周所题。

阁老池是古时的一处品级台,据说随帝王来祭神的阁老官员至此止步,不准前行,在石栏池内立有九块玲珑石,这些石头是金代大安元年奉符县令献给泰山神的。这玲珑石有多种称呼,一叫“界石”跟随帝王来祭神的一品大员至此止步,起到时界线的作用,又叫“扶桑石”据传此石从东海运来,东方是日出之地,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之国,还有一个俗名为“迷糊石”,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以石洞为中心将双眼闭死,绕石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那棵古柏的树心,摸到的人泰山神会赐予他大福大贵。

天贶殿:

前面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10月,北宋真宗赵恒率群臣来封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第二年下诏扩建岱庙,创建天贶殿以供奉泰山神灵。“天贶殿”之名就是说这座殿是上天赐予的。大殿采用了之制,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形式。所谓之制就是开间为九,进深为五,以这两个数字组合的大殿在古建筑中为数很少,象征着帝王之尊,而庑殿顶是指殿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具有四坡五脊的特征,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天贶殿采用这种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是为符合泰山神五岳独尊的身份而设计的,此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辽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泰山神泥塑像。唐玄宗来泰山封禅,给泰山神加封号为“天齐王”,这是泰山神有史记载的帝王给予的第一称号,北宋真宗又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年又晋封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又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对他的不尊重,于是给泰山神云除“帝”和“王”的称号,改称为“东岳泰山之神”,恢复其神的本来面目,并定时派员祭神。皇帝拜祭泰山神时,行三献二跪六叩之礼。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民间又传为黄飞虎,主管生与死,这主要与泰山位于东方有关,日出昭示着生命的开始,日出东方是一日之始,东方属春又是一年之始,万物复苏就在春季,而日落是一天的结束,伴随而来的就是黑夜,有升就有落,有生就有死,于是生死的大任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泰山神身上,他上可管天子百官,下可管黎民百姓。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生与死的问题,所以历代帝王纷纷来泰山祭天礼地,乞求保佑皇位永存,长命百岁。其上匾额“配天作镇”为康熙所写。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所绘的这幅壁画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启”为出巡之意“跸”是净街清道之意,“回銮”就是返回。整幅画内容描绘了泰山神出巡和回归的盛况。壁画是最早绘于宋代,画长62米,高3.3米,通过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表现了宋真宗封泰山的威严气派,画面以大殿后门为界,东半部为“启跸图”,西半部为“回銮图”。第一组是送行部分,十八位大学士捧笏送行,这儿也是泰山神的随从人员,文官在里,武将在外,密密麻麻簇拥着乘座四轮玉辗的泰山神,肃穆庄严,上方穿红袍的就是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下方是道教神仙延禧真人,他是泰山神的军师。这一组是奇珍异宝祥兽图,在珊瑚狮子、白象等,白象的背上有五彩宝瓶,瓶出五彩之光,喻意吉祥如意,两匹骆驼在出巡图幅中身上没有驼东西,这儿是个伏笔,再往前是仪仗队乐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最后是十八城隍接驾,城隍是地方小神仙,在此恭候泰山神的到来。另一边是回銮图,这是十八城隍由恭候改为送行,注意此处多了一只老虎,因为古帝王出巡还有一层涵义,就是狩猎。再往前与前半部分大致相同,前面骆驼身上是空的,在此它的身上多了卷宗,我们同前边老虎联系起来看,卷宗代表文,老虎代表武,表示泰山神出巡双丰收。整个画面有697人,场面宏大,是我省最大一幅壁画,画面内容在全国实属罕见,是古代艺术的魂宝。殿内铜釜铸于明代,是古代举行庙会时舍粥用的。铜镜的四周雕有缠枝花纹,上端的两角有祥云纹,云纹当中各铸有14个圆,合起来为28个,意指天上二十八个星宿。镜面上端高浮雕女神,此镜是明弘年间铸造,原是遥参亭碧霞元君神像后的供物。1936年移到这儿保护起来。据说一切妖魔鬼怪在此一照就会原形毕露,所以又叫照妖镜。

后面的三组建筑是后寝宫,创建于北宋,宋真宗认为泰山神即封成“帝”,就没有皇后,因而给泰山神想象了一位皇后,封为“淑明后”并建这三宫以供其居住。

如何写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四

岱庙古称东岳庙、泰岳庙,也叫泰庙,明代开始称为岱庙。它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古代帝王来泰山时祭祀泰山神的场所。据文字记载及文物调查证实,岱庙初建于秦汉,随着泰山神信仰的逐步增大,岱庙规模也日益增大,以宫城形制来营造岱庙,是宋代以来所严格遵循的制度。

先看一下岱庙的平面图。整个岱庙呈长方形,四周城墙高筑,四角都建有角楼,总占地面积约占9、6万平方米,城内布局严谨,对称规整,以一条南北方的轴线为中心,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以庭院形势对称分布,这些院落各自独立,以幽雅、质朴的风格与主要建筑的庄严、肃穆相映成趣,即主次分明,又完整统一。

游岱庙要从遥参亭开始。遥参亭又名“草参亭”是岱庙的前庭,古帝王来岱庙祭祀泰山神之前必先在遥参亭举行一个简单的拜仪式,遥参也就是遥遥祭拜的意思。在遥参亭与岱庙之间的中轴线上,是清康熙20xx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和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组织人筑建的“岱庙坊”,石坊的上部为仿木结构,在石坊的梁柱,额板等地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麒麟献宝等二十余幅图案,图案设计均采用对称的手法,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工艺,是我国现存清代石雕建筑珍品。

岱庙四周有八个门,朝正南的为五个,中为正阳门,正阳门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门”西为“见大门”,意思就是说仰望泰山之高,目睹泰山之大。

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重门,创建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间,取孔子语“德配天地”之意,解放后曾多次整修,现悬挂的“配天门”牌是当代书法家舒同书写,殿内原供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现在是流动展室,为泰山民俗展。

走右边,此为三灵候殿,祭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为祭祀。现神像早已被毁,在殿中间陈列有泰山石上刻“泰山石敢当”。

在岱庙内共有碑刻二百多块。有“宣和修泰岳庙记碑”它立于北宋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0xx年,是宋微宗遣人修岱庙的记事碑,碑高9、25米,宽2、1米,仅龟座就高1、85米,重约4万斤,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的一通龟趺碑。据碑中记载,此次重修后,岱庙内的古建筑共有八百一十三楹,碑文由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写,朝散大夫篆额并书,碑阳刻有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山东巡抚中州李戴,巡抚清源吴龙 徵(zheng) 题,田东书写的“万代瞻仰”四个大字。前人有很多丰碑,在明代时被借用,即在碑最刻上几个大字,此碑就是如此。

进汉柏院,门匾上写“炳灵门”。这处雅致的小院名叫汉柏院,因院内保存有五棵柏树,相传为汉武帝公元前120xx年来泰安封禅时亲手栽植而得名,在院的北面是一座炳灵宫,供奉着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1920xx年毁于战火,1959年在炳灵殿旧址建起汉柏亭,此院内共有碑刻90余块。西北侧中间一块,是清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碑,乾隆皇帝的诗文留世的很多,但画却很少见,尤其是刻在石碑上的更不多见。乾隆曾十次来泰安,六次登上泰山,在泰山留下170余首诗文,汉柏连理枝这幅图是乾隆回去后凭记忆绘制的。北边这通碑是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 张鹏翮(he),所题写“汉柏”诗(诗文:古柏千年倚碧峦,太平顶上觉天宽,晴空白鹤时来舞,云外逍遥得静观)。南面这通碑是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绘制的。碑额“汉柏图赞”由左佩璇篆写。

《第一山碑》是由北宋的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写,米芾是北宋的书画大家,以行书成就最高。若仔细观赏三字,可谓各有特色,后人总结了三大特点,“1、三字笔画不一样粗细:“第”字笔用笔较细,书写瘦长,“一”和“山”字写得粗壮2、在这碑上三字所占位置不平均,“第”字占了碑了的一多半,“一”和“山”字只占了下面的一小部分3、三字所用字体不太一样,“第”字为行书,“一”字写得放松,有点草书的感觉,且有春蚕吐丝的意境,“山”字写的稳重,其中的一横有点隶书的味道,整体观赏此碑,立在这儿很稳,有稳如泰山之意。

东御座 在元明时是贵宾休息的地方。明代称迎宾堂,清朝时乾隆皇帝将它改为“驻毕亭”,这里成为乾隆皇帝来泰山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因它处在岱庙的东华门内,又是帝王休息的场所,所以又称“东御座”。(这几个字是当代书法家李传周所书)它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影壁组成。

院内保存有我们现存最早碑刻之一的《秦刻石》,又名《李斯小篆碑》,此石刻是我国最早的记叙功德的刻石,它原立于泰山顶碧霞祠西侧玉女池旁,刻石原有222字,主要内容记载了秦始皇的功德铭和秦二世胡亥的继位诏书。这个碑刻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时候曾毁于一场大火,整个碑刻就遗失了,75年之后泰安知县蒋伯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边拾到两块残片,现仅存10个残字,内容是“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秦刻石最初有7块,但现在仅存琅玡1块,泰山1块,所以这块秦泰山刻石已成为稀世珍宝,是我国的一级文物。“高台三上五间正殿是皇帝来时休息的地方。中间是龙椅,两边的红木家具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按清朝时的原样陈列的,家具上有用象牙骨头、贝壳镶嵌的人物及花卉纹饰。在殿内抱柱上的这幅清乾隆皇帝的诗联:“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横匾为“勤政亲贤”。意思就是说“天下要有一个人来统一治理,但天下不能仅供奉他一人,皇帝要勤于政事,亲近贤明”。殿内东为书房,西为卧室。

岱庙内共存有文物一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以祭器为主,乾隆皇帝献给泰山神的祭器中,有三件尤为珍贵,被定为泰山镇山三宝,都是一级文物。——

沉香狮子“乾隆20xx年奉于岱庙,用珍贵的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狮子的眼睛用琉璃镶嵌,各重3、5公斤。沉香木是一种较为名贵的中药材,盛产于南方,不但木质坚硬,而且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以入水即沉为贵。

温凉玉圭:清乾隆36年奉给泰山神,圭衣90多厘米,重27、75千克,它由两块玉组成,上部为纯玉制成,质密而凉,下部为璞玉制成,所含的杂质较多,与上部比较手感稍温,上凉下温,故称“温凉玉圭”。玉圭的上部刻有日、月、星及海岱河的图形,意喻泰山神主宰天地,威与天齐,下部刻有“乾隆年制”四个字。

黄釉青花瓷葫芦瓶:此瓶为一对,是明代嘉靖年间官窑景德镇精品,烧成后一直珍藏于皇宫中,于清乾隆52年供于岱庙,但是1942年瓷瓶曾被盗走,在转售过程中遗失了一只,现仅存一瓷瓶及另一瓷瓶盖。

仁安门,岱庙的第三重门,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元代重建,取孔子语“仁者安仁”意思就是说:以仁义治理天下,天下则安。“天下归仁”四个大字是集的李隆基所写“纪泰山铭”摩崖石碑上的字,四侧回廊是1999年重修恢复元以前的形式,匾额由陈从周所题。

阁老池 是古时的一处品级台,据说随帝王来祭神的阁老官员至此止步,不准前行,在石栏池内立有九块玲珑石,这些石头是金代大安元年奉符县令(吴kan)献给泰山神的。这玲珑石有多种称呼,一叫“界石”跟随帝王来祭神的一品大员至此止步,起到时界线的作用,又叫“扶桑石”据传此石从东海运来,东方是日出之地,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之国,还有一个俗名为“迷糊石”,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以石洞为中心将双眼闭死,绕石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那棵古柏的树心,摸到的人泰山神会赐予他大福大贵。

天贶殿:

前面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20xx年10月,北宋真宗赵恒率群臣来封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第二年下诏扩建岱庙,创建天贶殿以供奉泰山神灵。“天贶殿”之名就是说这座殿是上天赐予的。大殿采用了“”之制,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形式。所谓“”之制就是开间为九,进深为五,以这两个数字组合的大殿在古建筑中为数很少,象征着帝王之尊,而庑殿顶是指殿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具有四坡五脊的特征,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天贶殿采用这种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是为符合泰山神五岳独尊的身份而设计的,此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辽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泰山神泥塑像。唐玄宗来泰山封禅,给泰山神加封号为“天齐王”,这是泰山神有史记载的帝王给予的第一称号,北宋真宗又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年又晋封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又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对他的不尊重,于是给泰山神云除“帝”和“王”的称号,改称为“东岳泰山之神”,恢复其神的本来面目,并定时派员祭神。皇帝拜祭泰山神时,行三献二跪六叩之礼。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民间又传为黄飞虎,主管生与死,这主要与泰山位于东方有关,日出昭示着生命的开始,日出东方是一日之始,东方属春又是一年之始,万物复苏就在春季,而日落是一天的结束,伴随而来的就是黑夜,有升就有落,有生就有死,于是生死的大任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泰山神身上,他上可管天子百官,下可管黎民百姓。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生与死的问题,所以历代帝王纷纷来泰山祭天礼地,乞求保佑皇位永存,长命百岁。其上匾额“配天作镇”为康熙所写。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所绘的这幅壁画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启”为出巡之意“跸”是净街清道之意,“回銮”就是返回。整幅画内容描绘了泰山神出巡和回归的盛况。壁画是最早绘于宋代,画长62米,高3、3米,通过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表现了宋真宗封泰山的威严气派,画面以大殿后门为界,东半部为“启跸图”,西半部为“回銮图”。第一组是送行部分,十八位大学士捧笏送行,这儿也是泰山神的随从人员,文官在里,武将在外,密密麻麻簇拥着乘座四轮玉辗的泰山神,肃穆庄严,上方穿红袍的就是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下方是道教神仙延禧真人,他是泰山神的军师。这一组是奇珍异宝祥兽图,在珊瑚狮子、白象等,白象的背上有五彩宝瓶,瓶出五彩之光,喻意吉祥如意,两匹骆驼在出巡图幅中身上没有驼东西,这儿是个伏笔,再往前是仪仗队乐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最后是十八城隍接驾,城隍是地方小神仙,在此恭候泰山神的到来。另一边是回銮图,这是十八城隍由恭候改为送行,注意此处多了一只老虎,因为古帝王出巡还有一层涵义,就是狩猎。再往前与前半部分大致相同,前面骆驼身上是空的,在此它的身上多了卷宗,我们同前边老虎联系起来看,卷宗代表文,老虎代表武,表示泰山神出巡双丰收。整个画面有697人,场面宏大,是我省最大一幅壁画,画面内容在全国实属罕见,是古代艺术的魂宝。殿内铜釜铸于明代,是古代举行庙会时舍粥用的。铜镜的四周雕有缠枝花纹,上端的两角有祥云纹,云纹当中各铸有14个圆,合起来为28个,意指天上二十八个星宿。镜面上端高浮雕女神,此镜是明弘年间铸造,原是遥参亭碧霞元君神像后的供物。1936年移到这儿保护起来。据说一切妖魔鬼怪在此一照就会原形毕露,所以又叫照妖镜。

后面的三组建筑是后寝宫,创建于北宋,宋真宗认为泰山神即封成“帝”,就没有皇后,因而给泰山神想象了一位皇后,封为“淑明后”并建这三宫以供其居住。

如何写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五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0xx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侧立有“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第一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如何写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六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侧立有“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岁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阳门已是裂痕斑斑,门上方的城楼也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烟消云散。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门高8.6米,上面的城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条棂隔,上覆黄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乌墨小点金彩绘,额方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

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西为“太尉殿”是祀唐朝“虽出入将相,而奉自愿厚养”的分国公杜宗的。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创建。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最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跌螭,气势非凡,为岱庙现存两大碑碣。

如何写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七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蓬莱阁景区参观游览。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蓬莱阁景区的基本情况。

蓬莱阁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原来只有弥陀寺和龙王宫,后来在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处约来到这里,看到这里风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将龙王庙西迁,建立了蓬莱阁。

经过宋,明,清三代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蓬莱阁景区总面积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900平方米。

景区内层楼修阁凌空而起,苍山翠柏掩映期间;山下碧波万顷,烟波浩淼,素有“人间仙境”之称。

1982年,蓬莱阁与蓬莱水城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成为我国首批5a级景区。

我们进入蓬莱阁景区的正门,首先看到的是“人间蓬莱”坊,这是四柱冲天式单檐彩绘坊,额题“人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是集苏东坡的手迹。

内外两边柱子上分别镌刻的书画家刘海粟题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新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楹联,昭示此牌楼为仙境之门,游人入门即可做神仙之游。

好,朋友们跟着我往上走,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蓬莱阁内唯一的佛教建筑“弥陀寺”。

弥陀寺始建于唐代,弥陀是阿弥陀佛的简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这里是弥陀寺的前殿,右边的是密迹金刚,左边的是那罗延金刚,两位金刚各手持宝杵,成为护卫寺院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接下来参观一下弥陀寺的正殿,这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

正中间的就是阿弥陀佛,其左协侍为观世音菩萨,右协侍为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的胸前有一“万”字符,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志,象征太阳与火,在佛教中用来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

阿弥陀佛是主宰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够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又叫“接引佛”。

观世音,是以慈悲救苦为本愿的菩萨,凡是遇难的人念叨他的名字,他就会顺着声音来救助,所以被称为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之所以称为“大势至”,据说,在他出行的时候十方土地都为之震动,所以得名。

旁边供奉的是十八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

在和尚之上,菩萨之下。

他们是奉佛祖的之命到世间拯救众生的,常住世间不涅磐(不进行生死轮回)。

出了弥陀寺拾级而上,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这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来蓬莱时题写的。

这是迈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话说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无灾无难保平安。

仙境里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寿。

进入仙境自然就有神仙显灵,前面就是显灵门了。

显灵门是天后宫的宫门。

为了有最佳的游览线路,我们从这里先往西走,到龙王宫去参观一下。

龙王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个单体,供奉的就是传说中四海龙王之首的东海王敖广。

古时候,渔民们驾一叶小舟行使在风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祸安宁和神灵联系起来,于是这笼罩着仙气的丹崖山就被渔民派上了用场。

唐代,渔民们便在丹崖极顶建起了龙王庙,北宋嘉佑六年,登州太守朱处约见这里山高水阔,景致秀美,便把龙王宫西迁到现在的地方,在龙王宫原址建起了巍峨壮观的蓬莱阁。

现在来到的就是龙王宫的前殿,里面供奉的是龙王的两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一定一静寓意着海面风平浪静,保佑渔民平安出海。

好,我们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龙王宫的正殿。

中间端坐的就是东海龙王敖广。

他身边站的是八位判官。

我们先看东边的四位。

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负责夜间海上的巡逻,相当于现在的海上110。

第二位是千里眼,顾名思义,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后面的两位就是我们熟悉的雷公和电母了。

左边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赶鱼郎,他负责把海中的鱼赶到一起供渔民捕获,所以深受渔民的喜欢。

第二位是顺风耳,和对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说龙王的坏话,否则他可是会听见的。

下面的就是风婆婆了,她手里拿的风口袋,只要把手松一松便会狂风四起。

最后一位就是雨神。

八位判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听命于龙王的调遣。

这里是龙王办公的地方,后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

后殿过去有龙王的木雕象和龙王出行的步辇、仪仗,那是人们为了求雨所设的。

古时候人们遇上酷旱,便到这里顶礼膜拜,然后头戴柳条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龙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儿两边住户都要端水泼洒,讨个吉利。

如缕求不应,便把龙王爷抬到烈日下暴晒。

当龙王大汗淋漓时,他就会兴云布雨了。

这也是龙王脸黑的原因。

经过子孙殿,接下来我们游览天后宫。

天后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0xx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首先我们看一下戏楼,每年正月十六为天后宫庙会,在这里会有戏曲演出为天后祝寿。

这上面的“观止矣”匾额,即“叹为观止”,意思是看了这里的戏,别处的戏就不需要再看了。

戏楼两侧各有红褐色巨石三尊,两两相对,象三台星座。

乾隆年间,时任山东学政、大书法家阮元命名此石为三台石,并刻石嵌在天后宫前殿外墙上。

后来知府张酋认为六尊巨石排列形状像极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称为坤爻石。

这六尊巨石,是开山建阁时留下来作为装点的,和山体连在一起。

古人认为:天为乾,地为坤,男为乾,女为坤,所以这个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宫里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我们先来看看前殿的两位门神,一是嘉应,一是嘉佑,是保护天后的神将,传说他们都是天后在莆田湄洲降伏的妖怪。

院内有一棵唐槐,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虽然树干已经中空,依然枝繁叶茂。

相传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与吕洞宾在这里下棋,烈日当头,为了遮荫,铁拐李从他那宝葫芦里取出一粒树种,撒在地下,霎时间长出了这棵大树,于是浓荫蔽日,凉风习习,好不逍遥。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宫失火,烧毁宫观30余间,近在咫尺的这棵唐槐却安然无恙,实在是令人称奇!这个树还有个特点就是它的发芽和落叶都比别的树晚一个月。

我们往前走,进天后宫的正殿。

蓬莱阁的天后宫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

天后在南方称为妈祖,历史上确有其人,姓林,名默。

传说林默出生时,红光满室,异气飘香。

林默生下后,直到满月都不哭不笑,默默无声,于是她的父亲就给她起名“默”。

林默只活到了28岁并且终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来,意味着没出阁。

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候,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险的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了头部,落水而亡。

后来人们都说:“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认为她是升天为神了,专门到海上搭救遇险的船只去了。

她死后不久,奉祀她的宫庙就应运而生,皇帝的封号步步升级,元代被封为天妃,康熙、乾隆年间被封为天后。

天后身边站的是四位侍女,东西两侧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龙王,其余的西边第一个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

第二位手持环海司命,是为海神娘娘发布命令的。

东边的两位一个手持圣旨,下达天帝旨意,一个手持万法归宗,如果海中的鱼鳖虾蟹兴风作浪,他都记到这上面,属于哪个海的,就交给哪儿海龙王处置。

后殿是天后的卧室,门上的匾额“福赐丹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气赐给每一位来到丹崖山上的人。

寝室里有东西两个厢房,因为天后娘娘有个习惯,双日睡东,单日睡西。

朋友们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床有什么特点,对了,那就是又长又窄,取得是长寿之意。

二楼也是娘娘的梳洗装扮的地方,因为在古代未出阁女子家的闺房外人不得轻易入内,所以二楼就不对外开放了。

另外,在这个寝宫的院落里,有一个极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东西厢房的屋檐下藏着四句诗。

大家不妨找找看。

这是清朝乾隆时登州知府陈葆光写的一首诗的前四句:“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

云海千里目,海岛四时秋。

”想那古代,承建者在砖坯上一一雕刻,而后入窑烧制成砖,再运到这里分别砌于四处檐下,两两相对,文序不乱,其独特之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游览完天后宫,现在我们就要登上蓬莱阁的主阁了。

我们从这边上去叫做“登阁求仙”,身到蓬莱及神仙嘛。

我说过了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正门上方悬挂的“蓬莱阁”横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的手迹。

)蓬莱阁主阁高踞赭红色的丹崖山顶端,以大海蓝天为衬托,以田横峻岭为屏障,北望长山列岛,南临刀鱼水寨,登上高阁,确有超凡脱俗之感。

海山有雾的时候,让人感觉仙气缭绕。

凭栏远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莱古城高楼迭起,广厦林立,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西面的这座山叫田横山,那里是渤黄两海分界线的南端起点。

对面就是长山列岛,是由大小32个岛屿组成的,距蓬莱8海里。

我们进来看一下八仙,传说他们就是因为喝醉酒了才从这里乘坐各自的宝器漂洋过海的。

从右往左看,这是八仙中最丑的铁拐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远、资历最深的一位,他的宝器就是前面的葫芦,里面装的是灵丹妙药,能治百病,不过现在看来只是对内伤有效,要不他怎么还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来的白须老翁就是年纪最大的张果老,他的宝器是渔鼓(一种乐器)和纸驴。

民间有张果老倒骑驴的传说。

他为什么要倒骑毛驴呢?有这样四句话可以作答:访过多少人,不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告诫人们做事要谨慎,凡事三思而后行。

他旁边的何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宝器是手中的荷花。

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间的吕洞宾了,他的宝器是身后背着的宝剑。

长相最为帅气的是韩湘子,据说是韩愈的侄子,他的宝器是手中的洞箫。

那个袒胸露乳的是汉钟离,汉朝人,复姓钟离,故得名。

曹国舅的宝器是云板。

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纪最小的蓝彩和,成仙的时候只有14岁,所以他不胜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边的花篮。

八仙过海究竟去了那儿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去给王母娘娘拜寿了,有的是说东渡日本了,不管怎样,神仙都是逍遥自在的,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蓬莱阁二楼长度为13.75米,进深8.55米,四面绕以回廊,木栅格扶栏,东、西、北三面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

南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景”。

阁外北侧正中悬挂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匾额,字体雄健浑厚,历经浩劫得以幸免,十分珍贵。

西壁悬挂董必武1964年游览蓬莱阁时的题诗“来游此地恰当时,海国秋风暑气吹;没有仙人有仙境,蓬莱阁上好题诗。

”另有叶剑英元帅1960年的题联“蓬莱士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

如何写山东省政府约谈笔录范文范本八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蓬莱阁景区参观游览。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蓬莱阁景区的基本情况。

蓬莱阁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原来只有弥陀寺和龙王宫,后来在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处约来到这里,看到这里风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将龙王庙西迁,建立了蓬莱阁。

经过宋,明,清三代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蓬莱阁景区总面积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900平方米。

景区内层楼修阁凌空而起,苍山翠柏掩映期间;山下碧波万顷,烟波浩淼,素有“人间仙境”之称。

1982年,蓬莱阁与蓬莱水城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成为我国首批5a级景区。

我们进入蓬莱阁景区的正门,首先看到的是“人间蓬莱”坊,这是四柱冲天式单檐彩绘坊,额题“人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是集苏东坡的手迹。

内外两边柱子上分别镌刻的书画家刘海粟题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新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楹联,昭示此牌楼为仙境之门,游人入门即可做神仙之游。

好,朋友们跟着我往上走,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蓬莱阁内唯一的佛教建筑“弥陀寺”。

弥陀寺始建于唐代,弥陀是阿弥陀佛的简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这里是弥陀寺的前殿,右边的是密迹金刚,左边的是那罗延金刚,两位金刚各手持宝杵,成为护卫寺院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接下来参观一下弥陀寺的正殿,这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

正中间的就是阿弥陀佛,其左协侍为观世音菩萨,右协侍为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的胸前有一“万”字符,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志,象征太阳与火,在佛教中用来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

阿弥陀佛是主宰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够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又叫“接引佛”。

观世音,是以慈悲救苦为本愿的菩萨,凡是遇难的人念叨他的名字,他就会顺着声音来救助,所以被称为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之所以称为“大势至”,据说,在他出行的时候十方土地都为之震动,所以得名。

旁边供奉的是十八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

在和尚之上,菩萨之下。

他们是奉佛祖的之命到世间拯救众生的,常住世间不涅磐(不进行生死轮回)。

出了弥陀寺拾级而上,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这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来蓬莱时题写的。

这是迈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话说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无灾无难保平安。

仙境里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寿。

进入仙境自然就有神仙显灵,前面就是显灵门了。

显灵门是天后宫的宫门。

为了有最佳的游览线路,我们从这里先往西走,到龙王宫去参观一下。

龙王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个单体,供奉的就是传说中四海龙王之首的东海王敖广。

古时候,渔民们驾一叶小舟行使在风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祸安宁和神灵联系起来,于是这笼罩着仙气的丹崖山就被渔民派上了用场。

唐代,渔民们便在丹崖极顶建起了龙王庙,北宋嘉佑六年,登州太守朱处约见这里山高水阔,景致秀美,便把龙王宫西迁到现在的地方,在龙王宫原址建起了巍峨壮观的蓬莱阁。

现在来到的就是龙王宫的前殿,里面供奉的是龙王的两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一定一静寓意着海面风平浪静,保佑渔民平安出海。

好,我们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龙王宫的正殿。

中间端坐的就是东海龙王敖广。

他身边站的是八位判官。

我们先看东边的四位。

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负责夜间海上的巡逻,相当于现在的海上110。

第二位是千里眼,顾名思义,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后面的两位就是我们熟悉的雷公和电母了。

左边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赶鱼郎,他负责把海中的鱼赶到一起供渔民捕获,所以深受渔民的喜欢。

第二位是顺风耳,和对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说龙王的坏话,否则他可是会听见的。

下面的就是风婆婆了,她手里拿的风口袋,只要把手松一松便会狂风四起。

最后一位就是雨神。

八位判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听命于龙王的调遣。

这里是龙王办公的地方,后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

后殿过去有龙王的木雕象和龙王出行的步辇、仪仗,那是人们为了求雨所设的。

古时候人们遇上酷旱,便到这里顶礼膜拜,然后头戴柳条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龙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儿两边住户都要端水泼洒,讨个吉利。

如缕求不应,便把龙王爷抬到烈日下暴晒。

当龙王大汗淋漓时,他就会兴云布雨了。

这也是龙王脸黑的原因。

经过子孙殿,接下来我们游览天后宫。

天后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0xx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首先我们看一下戏楼,每年正月十六为天后宫庙会,在这里会有戏曲演出为天后祝寿。

这上面的“观止矣”匾额,即“叹为观止”,意思是看了这里的戏,别处的戏就不需要再看了。

戏楼两侧各有红褐色巨石三尊,两两相对,象三台星座。

乾隆年间,时任山东学政、大书法家阮元命名此石为三台石,并刻石嵌在天后宫前殿外墙上。

后来知府张酋认为六尊巨石排列形状像极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称为坤爻石。

这六尊巨石,是开山建阁时留下来作为装点的,和山体连在一起。

古人认为:天为乾,地为坤,男为乾,女为坤,所以这个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宫里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我们先来看看前殿的两位门神,一是嘉应,一是嘉佑,是保护天后的神将,传说他们都是天后在莆田湄洲降伏的妖怪。

院内有一棵唐槐,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虽然树干已经中空,依然枝繁叶茂。

相传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与吕洞宾在这里下棋,烈日当头,为了遮荫,铁拐李从他那宝葫芦里取出一粒树种,撒在地下,霎时间长出了这棵大树,于是浓荫蔽日,凉风习习,好不逍遥。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宫失火,烧毁宫观30余间,近在咫尺的这棵唐槐却安然无恙,实在是令人称奇!这个树还有个特点就是它的发芽和落叶都比别的树晚一个月。

我们往前走,进天后宫的正殿。

蓬莱阁的天后宫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

天后在南方称为妈祖,历史上确有其人,姓林,名默。

传说林默出生时,红光满室,异气飘香。

林默生下后,直到满月都不哭不笑,默默无声,于是她的父亲就给她起名“默”。

林默只活到了28岁并且终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来,意味着没出阁。

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候,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险的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了头部,落水而亡。

后来人们都说:“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认为她是升天为神了,专门到海上搭救遇险的船只去了。

她死后不久,奉祀她的宫庙就应运而生,皇帝的封号步步升级,元代被封为天妃,康熙、乾隆年间被封为天后。

天后身边站的是四位侍女,东西两侧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龙王,其余的西边第一个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

第二位手持环海司命,是为海神娘娘发布命令的。

东边的两位一个手持圣旨,下达天帝旨意,一个手持万法归宗,如果海中的鱼鳖虾蟹兴风作浪,他都记到这上面,属于哪个海的,就交给哪儿海龙王处置。

后殿是天后的卧室,门上的匾额“福赐丹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气赐给每一位来到丹崖山上的人。

寝室里有东西两个厢房,因为天后娘娘有个习惯,双日睡东,单日睡西。

朋友们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床有什么特点,对了,那就是又长又窄,取得是长寿之意。

二楼也是娘娘的梳洗装扮的地方,因为在古代未出阁女子家的闺房外人不得轻易入内,所以二楼就不对外开放了。

另外,在这个寝宫的院落里,有一个极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东西厢房的屋檐下藏着四句诗。

大家不妨找找看。

这是清朝乾隆时登州知府陈葆光写的一首诗的前四句:“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

云海千里目,海岛四时秋。

”想那古代,承建者在砖坯上一一雕刻,而后入窑烧制成砖,再运到这里分别砌于四处檐下,两两相对,文序不乱,其独特之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游览完天后宫,现在我们就要登上蓬莱阁的主阁了。

我们从这边上去叫做“登阁求仙”,身到蓬莱及神仙嘛。

我说过了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正门上方悬挂的“蓬莱阁”横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的手迹。

)蓬莱阁主阁高踞赭红色的丹崖山顶端,以大海蓝天为衬托,以田横峻岭为屏障,北望长山列岛,南临刀鱼水寨,登上高阁,确有超凡脱俗之感。

海山有雾的时候,让人感觉仙气缭绕。

凭栏远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莱古城高楼迭起,广厦林立,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西面的这座山叫田横山,那里是渤黄两海分界线的南端起点。

对面就是长山列岛,是由大小32个岛屿组成的,距蓬莱8海里。

我们进来看一下八仙,传说他们就是因为喝醉酒了才从这里乘坐各自的宝器漂洋过海的。

从右往左看,这是八仙中最丑的铁拐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远、资历最深的一位,他的宝器就是前面的葫芦,里面装的是灵丹妙药,能治百病,不过现在看来只是对内伤有效,要不他怎么还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来的白须老翁就是年纪最大的张果老,他的宝器是渔鼓(一种乐器)和纸驴。

民间有张果老倒骑驴的传说。

他为什么要倒骑毛驴呢?有这样四句话可以作答:访过多少人,不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告诫人们做事要谨慎,凡事三思而后行。

他旁边的何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宝器是手中的荷花。

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间的吕洞宾了,他的宝器是身后背着的宝剑。

长相最为帅气的是韩湘子,据说是韩愈的侄子,他的宝器是手中的洞箫。

那个袒胸露乳的是汉钟离,汉朝人,复姓钟离,故得名。

曹国舅的宝器是云板。

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纪最小的蓝彩和,成仙的时候只有14岁,所以他不胜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边的花篮。

八仙过海究竟去了那儿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去给王母娘娘拜寿了,有的是说东渡日本了,不管怎样,神仙都是逍遥自在的,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蓬莱阁二楼长度为13.75米,进深8.55米,四面绕以回廊,木栅格扶栏,东、西、北三面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

南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景”。

阁外北侧正中悬挂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匾额,字体雄健浑厚,历经浩劫得以幸免,十分珍贵。

西壁悬挂董必武1964年游览蓬莱阁时的题诗“来游此地恰当时,海国秋风暑气吹;没有仙人有仙境,蓬莱阁上好题诗。

”另有叶剑英元帅1960年的题联“蓬莱士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