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范文(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9:45:35 页码:14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范文(实用9篇)
2023-11-20 09:45:3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查漏补缺,发现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改进措施。总结要注重语言的流畅与得体,使读者能够易于理解和接受。3、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和借鉴的对象。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带,中心控制外围,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外围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篇二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篇三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类型,农民可通过观光、采摘、休闲等服务渠道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城市居民可通过参与休闲农业过程体验田园生活、领略自然风光,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丰富城市居民活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特殊形式,其既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其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地方政府,各主体间的联系以休闲农业活动的开展为主,按照预先指定的运行规则保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发挥,休闲农业的发展是现代旅游休闲模式和农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以发展农林牧副渔和休闲产品为依托,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其具有多元性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地域性和生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现代农业理念作支撑,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深化推广的过程中,对城市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要素。

此要素包括休闲农业服务的消费者、开展休闲农业的企业和农民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和区域政府部门,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的发挥以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前提,而休闲农业生态系统规范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做动力;农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对产品、活动多样化、真实性提供保证,例如农家乐产品;中介组织参与使消费者与休闲农业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协调等缺陷得到弥补,例如旅行社的介入;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复杂的土地利用、主体关系等,需要政府提供保证。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其参与的各类经济主体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农民以农业劳作型休闲活动、农家乐休闲活动等形式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简单的模仿行为,使消费者体验、参与农村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为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可能;参与企业利用现代管理理念,通过专业性的自然、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以及区域休闲农业市场评估等,对开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并结合调查结果对企业的发展重点进行确定,集中建设规划内容,开展以休闲农业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活动等;地方政府既是休闲农业开展的参与者,又是其发展的引导者,其使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营风险缩减,而且生态、社会效益更突出。

(二)生态要素。

此要素主要包括物种、时空布局、食物链三个方面,休闲农业的开展要求其物种不仅要满足地理环境的要求,而且必须在环保、观赏、高效、医疗等方面具备独特的.性能,其直接关系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的成败;物种的整体层次性决定休闲农业时空布局的结构同样要具有休闲、观赏、多变等特点,以此满足物种结构规划的要求;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为了通过物质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价值增值,而此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产环节和企业、政府、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两条食物链作保证。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由基础环、增值环、支持控制环三部分构成,前者主要指农林牧副渔等产业构成的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各产业结构和消费对象,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可视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生态环境调节者、次级消费者、重要参与者,通过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可以推动基础环实现物质循环。增值环以休闲企业为核心,增值环的发展需要在自身结构完善的同时与基础环理想衔接,现阶段两者衔接的形式主要有六种,分别是农业观光型、农业示范型、农业劳作型、乡村居民型、乡村民俗型、乡村商贸型,两者的衔接可以保证农业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而休闲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可以在保证休闲农业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前提下,推广宣传、组织营销等工作持续进行,为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后者的主要参与主体是政府和市场,其不仅可以为前两结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而且可以保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在正常运行失灵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尽可能缩减,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潜在发展规律提供主动性的支持。由此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脱离其主体的任何结构,否则都难以保证其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创收等目标的实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休闲农业已经受到现代居民的认可和喜爱,其具有较理想的发展空间,随着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且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深化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2]彭妮.都市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评价[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1.

[3]钟植一.复合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园规划方法探寻[d].重庆:重庆大学,.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篇四

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需建立起一定的循环经济体系,以实现休闲农业资源与能源的多级利用。本研究以休闲农业所涉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为基础,以沼气池为纽带,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通过产业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建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中,种植业是整个生态链条的生产者,它既为养殖业供应饲料,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也为休闲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养殖业是生态链条中的初级消费者,它与种植业共同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共同为休闲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生态链条中的次级消费者,它的加工废弃物可反哺于养殖业,为其提供饲料来源,也可直接为休闲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沼气池作为生态链条中的纽带,通过对种植业提供的枝叶、秸秆、养殖业提供的禽畜粪便、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固体废弃物、休闲旅游业提供的人粪便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等进行加工处理可发酵成为沼气[3]。沼气可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及休闲旅游业供应能源,而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液及沼渣经过技术处理可形成绿色肥料为种植业提供肥料来源。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篇五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篇六

摘要:郑州休闲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规模、结构、服务、产品、内容、项目等方面存在不合理,需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实现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笔者针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提出“稳步提升休闲农园水平、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等具体发展途径,以及“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制定规范标准、加强人员培训”等对策以实现郑州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1-10]。近年来,专家学者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论述日益深入增多,王鋆等[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定义与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杨华等[12]对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使用做了辨析与厘定;李旭东等[13]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对策。针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有益于帮助产业梳理发展思路;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休闲农业整体升级,但具体到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相应研究报告提出对策的迁移性较差。王继东等[14-20]对郑州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了郑州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申丹萍[21]对丰乐农庄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但现有研究对郑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的指导性不够清晰。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全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笔者通过这几年休闲农业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郑州市所辖县(市)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国家农业公园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地方主管部门、经营者、从业人员、带动农户以及部分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总结当前发展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郑州农业资源优势,以期解决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针对郑州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紧扣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立足“沟通城乡、优化生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支撑,着力绘制“山、河、沟、岭、原”美丽画卷。郑州休闲农业已初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民致富增收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样板,为建设“美丽郑州”做出了重要贡献[22-27]。

1.1.1产业规模壮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郑州市共有休闲农业庄园186家(13.33hm2以上规模型),特色村1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5.9万农民致富增收。

1.1.2发展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多元,投资渠道拓宽。

郑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底蕴,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农事节会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成已成为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依托型、农事节会带动型、农业景观拉动型等多样化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休闲农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投资格局。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提升。

1.1.3内涵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持续提升。

郑州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原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道路,将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纳入到经营范畴,使休闲农业内涵逐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品牌策划和文化消费项目开发,郑州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观光、游憩、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了产业功能。近年来,惠济区的丰乐农庄、中牟弘亿国际庄园、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以及二七区的“樱桃节”,荥阳的“河阴石榴节”,中牟的“西瓜节”、新郑市的“枣乡风情游”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1.1.4休闲主题明确,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同步发展。

2013年,郑州市围绕都市区建设规划,立足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结合自然禀赋及区域内休闲农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市场差异化,规划了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精品线路。2013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系列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及休闲农业企业星级示范创建评定工作。郑州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企业,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再到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呈现出点线面同步协调发展态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和产业内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规模有待壮大,结构有待优化,服务有待提升。

郑州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总量供给不足。2013年郑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闲农业消费计算,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万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规模仅为1500万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万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当前郑州休闲农业规模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费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小、散、低”的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休闲农业庄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行业间的合理分工,各个主体都比较重视自身内部资源,但对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重视,多数未能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还会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28-29]。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服务离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缺少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产品品位不高,内容农味不足,项目内涵不丰富。

项目内容上农耕文化内涵不突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缺乏,品味不高。农庄当中较多效仿西方都市风格,让农庄成为缩小版的都市,或者成为不土不洋的“混搭”,中原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产品结构单一,以吃住为主的观光型居多,缺乏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农味严重不足[33]。未能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内涵不够,产品功能主要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产品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对“游”、“娱”、“养”的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单体消费少,对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有限[34-36]。郑州休闲农业承载着中原农业文明,要能留得住乡愁,就要使农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郑州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豫剧表演、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文化、农事节会等,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满眼望去尽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过分人工化的观光园,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农味[37-42]。

1.2.3项目规划滞后,扶持政策不足,规范亟需出台。

从整体上看,郑州休闲农业庄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规划质量差,有的规划与建设环境不协调,导致规划难以实施,许多规划仅仅“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前期规划论证,加上后期投资跟不上,导致部分项目没有实现合理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当前郑州市财政每年用于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全市的休闲农业主体带动还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待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经营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庄园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方面比较滞后。

2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郑州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不仅要巩固产业基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1战略定位。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独特优势,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郑州应确立“聚传统华夏文明,铸休闲农业辉煌”的总体定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提升结合,与城市和谐发展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43-46]。

2.2总体思路。

按照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依据“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强村富民为本”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郑州市不同地区、不同休闲农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种类型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16,18-19,47-54]。

2.2.1以农耕文化为魂。

要加强中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深挖科学内涵,着力发掘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找出统摄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园风光为韵。

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把美丽田园纳入基本农田或永久农田,加以珍惜和保护。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

2.2.3以生态农业为基。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环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和谐美,是郑州休闲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创新创造为径。

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针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切实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扎实推进创意农业的策划设计。

2.2.5以古朴村落为形。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古朴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古朴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休闲农业的软实力,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6以强村富民为本。

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着力壮大休闲乡村实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在保障乡村集体权益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2.3发展目标。

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建设,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河南休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未来休闲农业发展要通过稳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品品位,加强休闲农业各业态有机整合,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价值,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55-59]。

2.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使发展类型更加丰富,经营项目更加多样,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休闲农业实体和一定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加,实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2.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点;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片;实现休闲农业的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促进郑州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2.3.3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结合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郑州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区和名胜景区周边向传统农区等适宜区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2.3.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民收入比本地一般农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一般农民收入增长平均速度。

3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郑州休闲农业建设要稳步提升休闲农园,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3.1稳步提升休闲农园。

针对休闲农园建设和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围绕休闲、养生、度假功能,开展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建园水平、景观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做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为休闲农园经营提供农业种植基础。二是优化布局,美化环境。重点围绕休闲功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休闲化的农业园区。三是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完善园区休闲服务设施,拓展休闲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包装宣传为切入点,充实和提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休闲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规范发展休闲农庄。

针对休闲农庄无序发展、对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带动不力的现实,要以规范发展为重点,加强休闲农庄的规范建设。一是严格准入机制和建设规范。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产业要素配置、安全和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严格休闲农庄准入机制。以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和发展,确保休闲农庄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能力。坚持现代市场机制驱动,提高休闲农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加强农庄景区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切实增强休闲农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持续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带动能力,以农庄企业为核心,以周边生产基地为支撑,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休闲农庄与周边农村之间较强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61-63]。休闲农庄通过创意、创新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景点。如“看涨台”、“点将台”、“官渡之战古战场”、“朝阳沟原形遗址”等吸引游人前往。

3.3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针对农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鼓励农民合理开发自有资源,加强经营条件和环境建设,增强规范服务意识,提高品质和品位。一是加强政策扶助和规划引导。通过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和景观建设,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更多文化创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布局。围绕重点景区、道路等,开展集中布局,推进积聚发展,放大休闲农家发展积聚效应。三是加强规范引导。结合农业部《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加快制定郑州农家乐(休闲农家)发展规范和星级评定标准,推进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农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致富增收[64-67]。郑州农家乐集聚村的发展理念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经验,重点围绕无景点旅游进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会去逛景点,而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休闲游。现代人旅游更注重品质、休闲、舒适、灵活,更讲究精神内涵,更愿意彰显个性和独立,不愿扎堆,不愿走形式。围绕这一特点,农家乐可以通过创意、创新,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地点。可供借鉴的创新、创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没有一件废物”。老房子越来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赋予它现代化的内涵,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点。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种农村以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农具工具、牲畜用品,开设老物件展览馆。

3.3.3演示老手艺。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些都不仅出现在回忆中”。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老手艺,如榨油、打铁、织布、点豆腐、纳鞋底、剪纸、剃头、捏面人、糊灯笼、补锅、修伞、染布以及各种编织刺绣、传统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应当挖掘开发进行展示体验。为了增加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一方面可以现场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授体验。一个农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几十样手艺,如果老手艺过于偏门,先找懂行的农村老人培训,然后让企业员工代为传授。

4对策措施。

4.1完善休闲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特色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和精品线路、农事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主要分两块,一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庄园的基础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公共卫生间、果蔬花卉廊亭、标识标牌等建设;二是农家乐特色村中农家乐外部的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农家乐内部即餐厅、客房、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等。三是主要用于全市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精品线路的推广及农事节会打造等活动。

4.2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机制和服务规范标准根据各区(县)发展实际,制定休闲农业行业准入标准[68-70]。通过项目管理,从运行机制、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的管理,做好对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3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到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推动郑州休闲农业创特色、上台阶,早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朱桂霞史亚军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7]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10]刘敏.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7]张发民.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选择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9(7):3-4,9.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篇七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财政拨款、公共建设等各方面,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相继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有效措施,比如日本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提供相应的专项财政和农业补助津贴,加大产品的开发、宣传等;美国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设立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作用已经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等,此外,还有很多国家都积极的发挥着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我国应借鉴该成功经验,用于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等各方面不够完善,从而对于各地开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并无统一组织原则和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很多混乱和阻碍。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来规范和引导各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运行和管理,以确保我国生态休闲农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政府需要给予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资助,对生态休闲农业经营者(企业和农户等)进行支持和保护。总之,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将会出现若干问题,包括产业化模式的选择、产业链利益方的协同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产业扶持政策等,需要理论学界、企业专家、政府、农户等主体联合制定解决方案。值得肯定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将会推动我国农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篇八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江西休闲农业研究论文篇九

充分发挥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休闲农业环境管理体制,从法律法规、监管体制、政策扶持、规划协调等方面引导休闲农业旅游往可持续方向发展。其一,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则应尽快制定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制定休闲农业环境保护的奖惩措施,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4]。其二,完善休闲农业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休闲农业项目审批、环评等问题的监管,将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的休闲农业项目遏制在摇篮中。其三,给予休闲农业经营组织一定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其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好氛围。其四,制定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之前要开展深入的旅游资源及客源市场调查,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品牌特色、环境容量、环境影响等内容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本土化与特色化的规划开发。

3.2实行绿色生态经营,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

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应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已产生环境污染的休闲农业园区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对于未产生环境污染的休闲农业园区也应以绿色经营方式防范于未然。如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及畜禽的养殖规模,严格控制休闲农业园区周边的工业项目建设;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提高废弃物的再生价值;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电子门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旅游印刷品[6];严格禁止开山取石、损毁林地等生态破坏行为,杜绝销售野生动植物制品;坚持本土化开发,多引进本土特色物种,销售本土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具有本土气息的民俗文化;保护原有乡村建筑的聚落形态,所建的配套设施应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并与村落的整体风格相互协调、相互辉映。

3.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升环境保护意识要更好地维持与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可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方式以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诸如,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必须转变唯gdp而上的思想观念,树立休闲农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为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要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积极迎合游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市场需求,自觉维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对于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可由当地政府部门指派相关专家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让他们意识到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对于他们的好处和可能得到的收益,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小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游客的教育,可在休闲农业旅游地通过设置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增加具有环境保护意义的交通工具等手段,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也可通过环保宣传牌、宣传册、导游讲解等环境解说系统加强宣传教育。

3.4注重环境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环境管理的`技术水平。

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中,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循环经济,更有效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当地政府部门及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可根据现实情况加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资金投入,可以是引入现有较为成熟的环境技术,也可以是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研发新型的环境保护技术。例如,利用“3s”技术可加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完善休闲农业环境信息网络,建立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科学调节休闲农业旅游生态容量,以免游客过多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7];使用绿色能源与绿色材料并依托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建立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休闲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油烟净化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控制技术等的研发与推广运用,加强绿色能源与环保节能交通工具的使用,优化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大气环境质量。

3.5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环境管理智囊团队。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智慧支持。首先,各地区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建立由休闲农业经营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人员等组成的专家智囊团队,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为政府及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进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谋。其次,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的参与主体进行环境知识培训,既可聘请相关技术人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可组织他们到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较好的企业进行调研并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经验,开拓管理视野;再次,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职业前景、凝聚的组织文化等吸引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