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9:51:18 页码:8
2023年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大全11篇)
2023-11-11 19:51:18    小编:ZTFB

在工作和学习中,报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向领导、同事或老师传递信息。报告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字的流畅和句子的连贯,使报告内容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撰写一份优秀的报告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练习和实践。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一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新形势下山区土地流转工作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从家庭联产到劳责任制以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从靠土地吃饭、土地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出门打工叫副业,到现在所有劳力几乎全部出门打工,土地仅靠在家的老弱病残人士种植,甚至发生抛荒现象;年轻人不想也根本不会种植土地,这一部分年轻人占95%左右,我国农民在1——2代后,农民种地这个古老的技术“活儿”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土地流转工作,是基层财经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国农村居住环境较差,特别是我国贫困山区农民居住环境极其恶劣,80%的农民住在贫困山区的山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更谈不上经济条件,农民大多数并不富裕,贫困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从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从依赖土地生活到主抓经济收入,发生了翻天腹地变化,现在农村外出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0%左右,18岁到45岁的青年、中年男女几乎全部出门打工,而全家外出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5%左右,在家的全部是妇女、老人、孩子或者是体弱多病,不能出门打工的人。虽然出门打工给农民带来了一部分经济效益,但是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国家根本命脉,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现在贫困山区的年轻人全部出门打工挣钱,根本没有年轻人想做农业生产、也根本不会做农业生产有关的“技术活儿”,中国山区年轻人再有1——2代人,到二十一世纪末期,农业生产这一种古老的特有技术“活儿”在山区年轻一代人的身上将会失传,到那时候山区土地命运不敢想象,农民基本生活粮食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影响了农民群众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就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虽然现在国家给以农业生产很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农业税、特产税等,虽然减轻了一部分农民负担,增加了一部分农民收入,但是与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相差太远,对贫困山区来说是杯水车薪,对现实困境根本改变不了多少。因为农业生产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很多时候种在人收在天也就是说受气候影响很大的弱质产业。在山区一亩田地正常年景全年纯收入在800——1000元之间,还赶不上出门打工10天的收入,并且农业生产得一年四季付出沉重的体力劳动,如果遇到天干雨涝连生产投入资金都得赔进去,更谈不上一年有多大的收益。所以现在农村只要具有正常劳动力的群体,几乎全部外出打工挣钱。现在农民出门时有的将土地托付给自己信任的人,有的干脆抛荒,使很多土地没有通过正常的途径流转,因为农户有两怕:一怕丧失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保障线”,外出打工后宁愿抛荒也不愿意转包出去,加之农民防备出门打工没有赚到钱的时候,回到家里随时可以种到土地,不会与别的农户扯皮,以免伤害邻里之间的情感;二怕土地流转后,一旦土地被租用得不到全部补偿费。农户与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大多数是口头协议,很少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合同约定,使土地流转的权、责、利不够明确,一旦出现纠纷很难协调。从而出现了“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的现象。山区土地流转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山区农村自然条件制约了土地流转。由于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山区土地大小、形状不一、远近不同而且分布十分零散,每户最少的有4—5块田地,多的有7——9块田地,零散的土地不能、也不利于流转,更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一是继续落实中共中央有关方针政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要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给农民一个“定心丸”,使农民自己能够充分支配、自由流转自己的土地。

二是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的优惠政策扶持,继续加大种粮补贴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三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突出重点为原则。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对贫困山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交通不畅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弱,修路成本高,一公里路需要二十一万元左右,国家每公里补助十一万元,村级集体至少每公里要付出十万元,以平均每个村五公里测算村级集体需要支付公路款五十万元,五十万元对一个贫困山区的村级集体经济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根本无力负担。国家只有让农民群众有一个较好的居住环境,改善了现有的生活条件后,才能留住年轻人的心,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在家务农。

四是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土地流转。目前土地流转最大障碍是思想认识不统一;一方面干部思想有误区,认为土地流转工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政府、村集体没有必要干预;另一方面流转双方各有担心,农户怕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保障,承包方怕政策不稳定,农民扯皮。为了保障土地流转双方利益和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 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知识和守法、维权意识。现在对农民闲置、抛荒土地失去约束力,没有组织机构进行监管,农村组织机构应对闲置、抛荒土地的农户实行停发各种惠农补贴资金,并对闲置、抛荒的土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迫使农民出门时将土地正常流转。

五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制,规范土地流转。

作为农村土地流转主管部门的基层财政所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收集供求双方有关信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并且利用先进的电子化工具建立起土地流转数据库,为供求双方提供有关的信息,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逐步走向市场化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六是制定土地流转基本原则。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是要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所有权不变;在此基础上尊重农户意愿,确保农户利益,因地制宜地对土地流转做好分类指导工作。一要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公平、公正”的原则,尊重农民愿意,遵守操作程序,既要保障农民的流转权利,又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收益;二要在组织方式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侵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三要坚持“鼓励、支持、引导”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切实保障农民根本利益;四要因地制宜,切忌千篇一律。

七是发挥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实行“国家扶持、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参与”的发展机制,大力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经营。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招商引资,没有企业和承包大户大规模的经营,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将变成“纸上谈兵”,只有引进企业参与土地开发经营,才能使土地流转工作有序进行,只有发展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在保证农户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连片的土地统一规划,统一整理,将高低不平的土地整平连片,将各户原先小块、零星的田地集并成大田便于管理,可采取统一组织,统一发包给一位或者多位经营能手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八是建立健全土地纠纷调处和仲裁机构,及时化解各种矛盾,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基层财政所应该和各个村委会加强联系,随时掌握各个村的土地流向及动态,盘好盘活流动田地,并抓好土地流转的合同签订、鉴定、档案管理、纠纷调处等日常指导和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土地流转纠纷,规范流转双方的履行合同行为,确保土地流转工作依法、自愿、规范进行健康发展。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二

摘要:结合贵州省山区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区域统筹发展措施,以期为贵州省山区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区农业;发展现状;区域统筹;措施;贵州省。

1贵州省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基于安龙县抑或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省土地破碎的实际,要想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一个县或是小范围内要上大项目基本没有条件;已经申报项目落地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特别是山区,由于地形起伏、地势落差以及各种小气候明显等因素,导致作物类型分布呈多样化趋势,也决定了某种特定作物在一定范围内分布绝对数量不多、规模有限。很显然,单就一个县而言,从原材料保障上就不具备做成大产业的基本条件。但现实却是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各县市之间缺少配合,因而始终受困于资源条件和协调机制的限制,难于破局。

2区域统筹发展措施。

2.1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形成跨行政区域联动。

在资源类型相近的几个县、整个市州或市州之间,探索相关协调配合机制,形成跨行政区域联动。一定区域内实行资源统筹和产业项目合理分布。比如按照市场情况,黔西南州已经有了比较宏伟的设想,晴隆县建立起了号称全国最大的肉羊屠宰企业,但仅仅一个县饲养的羊出栏量显然无法满足需求,甚至全州的羊出栏量也未必能够满足。另外,兴仁县也建立起了大型生猪屠宰企业,设计年屠宰量并非1~2个县能够满足。同时,安龙、兴仁两县都建起了薏仁米加工企业,其原料消耗及需求也不是这2个县自身能解决的。这时就必须引入统筹的思想理念,将几个县的资源整合起来考虑,共同支撑起做大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理顺农产品生产供应和统一收购渠道,把分散的'初级农产品资源聚合起来,从而实现更大规模的加工销售增值。若进一步拓宽眼界,不仅需要统筹好全州的产能,甚而至于可纳入更大范围来作统筹考虑[1-3]。又如当下的一些高端蔬菜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而且港澳、海外有企业下订单,农产品供应远远不够。若是采取统筹的思路,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由于目前贵州省农产品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仍需不断壮大,企业实力有待提高,因此只能通过观念和思路上以及实际操作上的调整,实行项目统筹运作,实现资源整合,扩大规模。

2.2形成统筹运作机制,实现农产品集约经营。

某些产业基于各种小气候而在特定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又因为一定区域内立体气候差异明显的实际,某种特色作物分布不集中,一个县或特定范围内面积不大,但又都有一定面积,却难以独立形成产业。对此,若能引入区域统筹的思维和理念,通过建立和形成一定的运作机制,由某产业领域或某特定经营方向的龙头企业对某一特色农产品实行统一组织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将一定区域内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同一资源集中起来,达到一定的集约经营,从而体现较大程度的规模效益并进一步实现创品牌、做大做强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对产品质量不自信且产品供应不稳定的尴尬,应采取化零为整的经营模式,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产品批量供应,才能不断做大做强产业[4]。

2.3运用区域统筹观点,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至于如何形成联动机制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探索。结合各地制定野十三五冶规划以及试点省直管县等机制的大好机遇,可以尝试融入区域统筹的思想来考虑问题,使产业规划和落实达到更高的起点和运作层面。具体到项目设计和实施中,也应当用区域统筹的观点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结合龙头企业培植,可以重点打造和扶持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走集约规模经营道路,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其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起主导作用,集中利用原料基地和市场把握优势,更好地实行规模化生产销售,做大做强产业和品牌。与此同时,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2.4充分吸纳民间资本,助力农业企业发展。

联系到某些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还可以更好地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煤矿、房地产等产业和行业注资农业企业,实行和实现转产、转型发展。

2.5统一质量标准,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野三抓冶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更加有效地集中盘活资源,同时充实活跃了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的订单需求。

3结语。

可以预期,若能实行区域统筹,化零为整,抱团发展,必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也只有这样,实现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才更可能成为现实。从效果上讲,只要集中精力、整合优势资源,不贪多、不虚耗,势必可以使农业发展更有效率。在方法上,实行区域统筹、整合推进,势必可以减少不确定因素,降低风险。化零为整,可以使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山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撬动固有的沉寂,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激活体制机制,统筹市场运作,整合各方力量,盘活现有资源,实现跨越发展。希望在社会变革的春天里,在农业发生深刻变化的档口和过程中,看到更多积极的令人鼓舞的利好政策和扎实效果。希望能更多地实现立足资源禀赋,找准产品及市场定位,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发展独特优势产业。通过区域统筹,整合有限资源,实行集约节约经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增加企业及群众收入、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尤其是山区人民。

4参考文献。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三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和法规,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了历史的高度,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机化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普遍存在,有力地推动了,特别是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加快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步伐,如何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节支,进一步提高农机使用效益,成为当前研究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课题。3月8日-10日,四川省农机局科教处一行就此问题到xx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了近6个乡镇6个村社,4个农机大户,两个农机站点,特别是对xx现有农机大户(拥有农机资产15万元以上的农机户)近10人作了专题问卷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活动,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了解,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认为目前大力扶持和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时机已趋成熟,国家应根据丘陵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不失时机地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节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努力。现就调查情况及相关问题形成调查报告,以供决策参考。

一、县域概况及农机化发展现状。

县域概况:xx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我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带。东邻广元市中区和剑阁县,南接梓潼县和绵阳市涪城区,西界安县、北川县,北连平武县、青川县。全市幅员面积2719.3平方公里。按地貌主要类型分,平坝占8.6,丘陵占49,山区占42.4,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全市共辖41个乡镇,481个村民委员会,3433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87.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8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2.7;农村主要劳动力37.63个,外出务工16万人,务工人员占农村主要劳动力42.52。全市总耕地面积58.67万亩,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9.3万亩,常年种植水稻40万亩,小麦30万亩,我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

农机化发展现状:近两年,xx市农机部门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围绕全市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强化农机科技宣传,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水平。截止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5万千瓦。现已拥有联合收割机282台,耕整机(含微耕机)380台,机动脱粒机9000台,小麦播种机32台,机动割晒机28台,水田埋草旋耕机56台,高性能插秧机1台,稻种催芽机8台,稻种精量播种机2台,气流式抛秧机20台,电动风车300台,秸秆工业化燃气站一处,供气用户180户。

全市机电提灌设施总装机容量达5.045万千瓦,其中:有固定电力提灌站1124处1260台3.28万千瓦,其它移动柴油机和微型抗旱提水机具近8000余台套1.8万千瓦,平均一个自然村有2—3处固定电力提灌站;全市常年提水量达8500万立方米—1.3亿立方米,年提水灌溉达到20多万亩水稻、14万亩旱地,并能较好地解决在旱灾中人畜饮水的困难,确保了本市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完成机耕作业63万亩次,机电提水92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7万亩,机收稻麦12.5万亩次,机脱18600万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节支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仅联合收割机收割稻麦一项就为全市农户增收节支1000余万元。

1、劳动力转移后,大量土地腾出,使土地向农业集中成为可能,而“两减三补”减免税费的出台、种植业主集中和种植规模化土地,其土地转让成本为零、这两个因素促进了土地被留在农村的种田能手集中,种植业主渴望拥有农业机械,需求旺盛。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点加快了城市经济建设,农业基础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和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上个世纪末至最近两年,国家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和措施,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又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作为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愈来愈受到关注和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机化促进法》)的颁布,[]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都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良好机遇。近几年,xx抓紧贯彻实施《农机化促进法》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全市农机化发展进程,特别是三合镇、太平镇、中坝镇等平坝地区乡镇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村村“无牛”化耕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平坝地区的农业机械已逐渐趋于饱合,不再成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主流,过去“农机化易在平坝地区发展”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农机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如何使农业机械更广泛地更直接地为“三农”,特别是丘陵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服务始终是国家和大众认为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首先要解除丘陵山区不能发展农业机械的误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打开了这个瓶颈。

以xx市战旗镇为例。该镇全市农村人口共6200余人,外出务工4100余人,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幼妇儒,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个别种田能手和技术骨干抓住机遇,大量租用荒芜田块,形成较为广的包田现象。战旗镇近100户包田户所租赁的土地均在10亩以上。如该镇梨园村四社农户唐仕华,租用土地6亩,租用16亩,租用了近30亩。这种现象在xx市各丘陵山区已普遍存在。这部分农户将较大数量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耕种,成为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雏形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同时也使农业机械在丘陵山区的大面积推广和运用成为可能,并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农户唐仕华为例,底,该农户已拥有抽水机3台、耕整机1台,农用三轮车1辆,微型联合收割机1台,,又计划投入3.8万元购置水稻育插秧机1台,这些机具基本属自用型。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的相对集中,农村种田能手的出现,包田现象的广泛性等,都对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加速发展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若不加以重视,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安全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速度。

2、农民对农机化服务要求增加,购机补贴政策催化了农民购机热潮。农村劳动的转移后,留守在家中的老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粮食收割与耕作环节,这部分家庭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市场环境,部分农机经营专业大户抢抓发展机遇,首先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不仅解决了收割耕作难的问题,也为农机经营者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了当前农村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xx市三合镇阳合村七组农机大户马志勇的发展历程为例。该农户在上个世纪代初开始做豆芽生产与经营,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后初见成效,占领了xx市一半以上的豆芽市场。

马志勇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的现象日益明显后,决定用做豆芽生意积攒的资金经营农机,从事农机耕作、收获作业经营,积极参加跨区作业。又购买了新疆2号联合收割机1台。经过的辛苦经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马志勇决定放弃市场已非常成熟的豆芽生意,转而专心经营农机,在购机补贴惠农政策的积极影响下购置了一台价值23.9380万元的日产久保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仅大春一季净收入就达6万余元,并计划内收回购机成本。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大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渴望程度,激发了农民自用和经营农机的热情,而购机补贴政策的及时出台,刺激了农民的潜在需求,使农机具的大面积推广和使用成为可能并已初见成效。这是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机遇来临的一个重要信号,是解决丘陵山区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折的重要时期,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国家和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看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完成发展丘陵山区经济、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这一历史性的战略任务。

3、种植业主使用农业机械是增收节支,其优势明显,生产成本降低。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大部分田块荒芜。以xx市重兴乡为例。重兴乡农村人口10350人,耕地17860亩,劳动力7000余人,外出打工者4700人,占总劳动力的67以上,近3000亩田地待耕种或转让。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增收节支效益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收割水稻成本为130元/亩,机械化收割为85元/亩;人工收割小麦成本为120元/亩,机械化收割为70元/亩;人工插秧成本为140元/亩,机械化插秧为100元/亩。

一是降低了劳动强度;

二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机户及农民增收与节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

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五是种田能手抓住机遇,采取承包和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据统计,种植业主平均拥有可种植经营土地面积均在10亩以上)。

这部分种植业主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利用农业机械增收节支的需求日趋明显,使中小型农业机械在种植业主中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这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中的重要方面。

4、对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增强,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扩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丘陵山区传统农业以稻麦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经营朝着农副产品后期加工、园艺业(如茶叶、花卉)、种植业(如农业、蔬菜、水果、药材)、农副产品加工业(如产品成品加工、包装)等的多样化方向发展,这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扩展了农机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农机化向纵深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长期以来,各方面对丘陵山区农机化投入甚少,山区农机化基础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主要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出现的新状况。

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平原和平坝地区,各种优惠政策也主要针对农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倾斜,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也主要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机化发展速度较快,且已基本趋于饱合,如xx市中坝镇、武都镇、三合镇等平坝乡镇已基本实现无牛耕作。丘陵山区因地形复杂,田块分散,坡多路陡,一直是农机化发展的难点,各个方面也未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对这些地区的农机化投入甚少,包括近两年出台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也主要是以补贴平坝及大型农机具为主。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与丘陵山区复杂地形地貌的客观限制,使山区的农机化基础愈来愈薄弱,与平坝地区的差距也愈来愈大。

近几年,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外出务工增收的迫切要求,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城市,简单而繁重的传统生产耕作方式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家扶持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研制、开发、试验、示范的力度十分薄弱,特别使山区农机化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现实需要。

建国以来,国家积极扶持研制和开发农业新技术,农机新机具,特别是大中型农机收割耕作机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适宜山区丘陵地区收割耕作的农机具研制、开发、试验和示范的力度却十分薄弱。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三是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力度不够。xx农机部门在培训农机操作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平均每年培训人数均在800人以上,但由于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培训工作不能深入开展,特别是对新机具的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技术培训相对较弱,致使农忙季节农机户不能有效实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影响了农机具发挥最大效益。这些因素使山区农机化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

3、适用丘陵山区作业的农机具品种少,性能质量差,价格高,不能满足农村需要。

近几年,一些厂商看到了丘陵山区对农机具的潜在市场,纷纷上马开始研制和生产小微型收割耕作及其他农业生产机具。一方面,由于是启动新型市场,所以品种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利益的趋动及技术成熟度不高,新生产投放市场的农机具价格较高,性能质量较差,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供求矛盾。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以满足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

4、油料涨价太快,作业费用陡增,使用成本太高。

近年来,油料价格波动较大,农用油料补助甚少,使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增加,相当部分农户因油料价格居高不下而“望机兴叹”,甚至出现农忙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象。

5、服务体系人员流失,无财政支持,服务功能偿失,不具备基本的服务手段。

四是一些乡镇农机站为解决职工待遇、安置费和养老保险,变卖集体资产,造成经营和农机业务停顿。

四、发展目标及措施。

1、积极引进、示范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农业机械,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确保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持续快速稳定提高。至,计划在丘陵山区推广小型、微型联合收割机800台,年机收稻麦面积20万亩,机收稻麦作业水平提高到80;推广小型拖拉机和微型耕整机10000台,机械化耕作水平达到85;示范推广小麦播种机200台,机播小麦1.2万亩;机械化插秧机100台,机插水稻1.5万亩;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示范推广播种催芽设备、粮食烘干设备、油菜收割机以及铺膜机等。

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

二是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

三是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大力推广小麦播种机、铺膜机等技术。

3、树立农机经营大户典型。农机大户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农机大户指拥有农机固定资产在5万元以上,带动至少3人从事农机生产、作业、经营的农机业主,对农机大户的扶持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各乡镇农机协会,各农机合作组织在“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要在购机补贴、农机作业燃油补贴、作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传递、贷款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已经到了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刻不容缓的地步,将山区机械化投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否则将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经济水平。

2、调整政策,小型机具进入国家目录,山区只适用小型农机具,山区农民享受国家购机补贴优惠政策的权力应得到充分保障。就现行的国家农机购机补贴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适合平坝地区生产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对丘陵山区的小型、微型农业机械补贴政策相对较弱,补贴资金相对较少,特别是对1500元-5000元的小微型农业机械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而这一类型的农业机械才是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需求点和重点。据xx市战旗镇农机站站长倪大贵同志介绍,,该镇农户共购买3200-4000元的小微型耕作机械49台,其中仅4台享受了购机补贴(农机部门向市政府申请补贴给扶贫对象的机具),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该型号属小型农业机具,不在国家购机补贴目录范围内,二是购机补贴项目资金少不能满足农民购机要求,分配指标有限,致使战旗镇的购机农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权力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另外,该镇还有相当部分准备购机的农户正在翘首以待,期望在20xx年的购机补贴机具目录中,列入适应丘陵山区的微小农业机械。因此,国家对农机化购机补贴政策应作适当调整,应根据各地农机部门调查研究的结果,通过申报确定补贴机具目录,同时根据各个丘陵山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总额度,在最大范围内满足农户在购买机具中享受到国家的扶持政策,加速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国家应加大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在政策以及资金上向丘陵山区倾斜,适当增大丘陵山区农机购机补贴比例,建议提高到40。以xx市农机大户马志勇为例。马志勇,xx三合镇洋合村农机大户,现拥有农业机械资产30余万元。,抓住农机购机补贴机遇,购买价值24万余元的久保田联合收割机1台,并配套运输汽车长安轻卡1辆价值7.5万余元,仅大春一季就净收入6万余元,实现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效益。在调查中,马志勇谈到,目前愈来愈多的农民看到了农机化发展的前景,使用和经营农业机械的热情日益高涨,如果农机购机补贴额度能增加到40,不仅自己将再购置1台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周边也将有更多的农户参与到购买使用和经营农机的队伍当中。国家及农机政策研究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过去“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无对策”的任其自由发展的观念,要及时了解、看到和抓住客观上已经存在的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新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提高农机购机补贴的额度,有力地促进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使农业机械在发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效益重要作用的同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之一。

4、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农用油料供需矛盾,增加用于农业生产的抗旱机具及其他农业机械油料的补贴额度,进一步降低农机使用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机械拥有量的稳步增长。据调查,丘陵山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目前油料价格高,稳定性差,上涨幅度过快过大,形成“买得起用不起”的客观问题;而且,主要农业耕作、栽插、收获和加工机械的使用和经营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农忙以后,大部分农业机械闲置,通过油料直补和提高直补额度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机械使用成本,提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先进农业新机具新技术在农村的快速推广和运用。

5、高度重视和建立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开发、研制及生产,为其提供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丘陵山区的小型微型农机具。

6、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和示范推广的长效投入机制。

7、尽快出台燃油补贴政策,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8、加强农民培训,建立农机化新技术培训投入机制。

9、建立一个长期扶持农民购机的金融信贷支持体系。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四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大部分国家失业率不断攀升,中国亦不能独善其身。“十一五”这五年,城镇每年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2400万,而在用人需求方面,按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约为1200万人,缺口1200万人。就业形势的紧迫,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经济环境下,石景山区政府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促进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该区的失业率保持了平稳的下降趋势。

二、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实施情况。

(一)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

20末,全区共有2281家单位的13.58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参保单位数同比增加392家,参保人数同比增加7620人;失业保险基金全年收缴总额约为8718.65万元,同比增加1129.61万元,增长14.88%。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为3697.57万元,其中:7391人领取了失业保险金3513.88万元,领金人数同比增长14.39%,金额同比上升了22.18%;医疗补助金支出117.78万元,同比减少39.15万元,下降24.95%;丧葬抚恤金支出为0.51万元,同比增加0.43万元;为848农民工支出一次性生活补助费65.4万元,同比增加21.88万元,上升了50.27%。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相抵,年末介于5021.1万元。

可见,石景山区政府注重发挥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全区的失业保险工作,参保人数与参保单位逐年增加,合理支配失业保险基金,为失业保险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全年支出促进就业经费中,失业保险基金支出5636.88万元。其中,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助528.62万元,同比减少30.2万元;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补贴2575.78万元,同比增加631.67万元;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1174.62万元,同比增加1144.17万元;单位招用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27.39万元,同比增加72.22万元;工资性岗位补贴9.8万元,同比增加2.8万元;公益性组织岗位开发补助1220.67万元,同比增加1123.19万元;就业补贴91.68万元,职业介绍补贴290.36万元,公益性就业组织专项补贴305.83万元,其他支出18.35万元。

石景山区充分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安排再就业资金,为全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其早日实现再就业,为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提供各项社会补贴和岗位补助,充分保障了失业人员与再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

(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石景山区作为北京的传统重工业区,二三产业结构比例长期维持在7:3,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极为突出,财政收入的结构性失衡严重(流转税以增值税为主)。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该区政府,抓住加盟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北京奥运会这一历史机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crd)的发展定位,从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石景山游乐园“主题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入手,以休闲娱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楼宇经济为重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逐步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

目前,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增加,第一、二产业从业人数减少。年末,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1978人,同比减少1868人,下降2.7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1361人,同比增加4121人,上升了2.73%。全年单位新增就业人数为1058人,比上年同比的-人增加3059人,即单位新增就业人数由负转正。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为该区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对改善该区人员失业情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与再就业情况。

石景山区政府将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问题,作为全区再就业工作的重点,积极探索并推出了一系列帮助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低保人员和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得力举措,使得区内这部分有就业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困难群体得到了充分的安置。

1.零就业家庭。

至年第四季度,全区“零就业家庭”207户,涉及劳动力266人。区劳动社会保障局通过安置公益性岗位、各类协管员岗位、社区环境养护岗位、商业便民岗位以及家政服务岗位等,“零就业家庭”目前已全部消零,全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2.“4050”人员情况。

“4050”人员是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

2008年末,石景山区“4050”失业人员总量为7502人,其中:上年结转1850人,本年新增5652人;全年实现就业5144人,其他原因转出942人,期末实有141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的就业率为68.57%,高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13.28个百分点。

3.低保人员情况。

2008年末,全区低保对象为14148人,其中劳动年龄内10653人,有劳动能力的为8734人,有劳动能力未就业人数为5021人,石景山地区户口未就业3624人。年末已办理求职登记的低保人员总量为人,登记失业人员当年实现就业369人,就业率为18.42%,低于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36.87个百分点。

(四)加强中介机构管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石景山区政府在今年的二、三月间,在全区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选择了八宝山、鲁谷、八角、古城、苹果园、金顶街六个地区作为重点检查区域,并设置警示标志,指导求职者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检查职业中介机构14户、用人单位77户,查处并取缔了17户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组织或个人,纠正有不规范招聘行为的用人单位25家。

为树立合法职业介绍结构的良好服务形象,营造“诚心待人、信守承诺”的行业氛围,规范职业介绍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我区组织12家社会力量承办的职业介绍结构签署了“社会职业介绍结构诚信服务承诺书”,向社会共开了23家正规职介机构的服务电话,注销了一家长期不经营的职介所,规范了全区人力资源市场。

三、结论。

在失业率攀升的大环境下,石景山区反而使失业率呈现平稳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区政府长期重视失业状况,很早就着手解决失业问题;另一方面,其促就业的措施多样化,适合不同情况的失业人群。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五

酒泉市沿祁连山浅山区贫困状况调查简况2011年以来,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对祁连山沿线浅山区贫困问题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酒泉市组织肃州区、玉门市、瓜州县扶贫办(农建指挥部)对涉及祁连山沿线浅山区乡镇的贫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工作主要采取听取汇报、调阅相关资料、座谈讨论、走村入户的方式进行,基本摸清了我市祁连山沿线浅山区乡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酒泉市沿祁连山浅山区涉及肃州区西洞镇、东洞乡、金佛寺镇、丰乐乡、清水镇,玉门市昌马乡、赤金镇、清泉乡,瓜州县布隆吉乡、锁阳城镇(不含双塔乡、梁湖乡、广至乡等3个建制移民乡)等10个乡镇,共有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385个,总面积126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28万亩,总人口8.96万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两抓整推”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一特四化”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但受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条件制约,全市农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特别是沿祁连山浅山区乡镇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远低于中北部乡镇,贫困面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缓慢,成为整体推进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亟需国家和省上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1、贫困人口比重较高。2010年10个沿山乡镇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共有29238人,占沿祁连山乡镇总人口的32.6%。其中肃州区沿祁连山5个乡镇贫困人口比重达到27.9%,瓜州县沿祁连山2个乡镇达到24.9%,玉门市沿祁连山3个乡镇达到42.9%。

2、返贫现象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村与村之间、农户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部分高收入农户抬高了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区域贫困问题。加之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返贫现象日趋突出。全市10个沿祁连山乡镇(不包括瓜州县3个新建制移民乡)70%的农户发展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因残、病、学、婚等因素致贫的家庭占到25%以上。

3、农业产出效益低。由于地处沿山冷凉灌区,农业结构调整受气候、水资源、土地等发展要素的刚性约束,农业比较效益远低于中北部乡镇。肃州区沿山5个乡镇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88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46元,玉门市清泉乡、昌马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96元、477元。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全市其它乡镇相比,沿祁连山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目前肃州区5个沿山乡镇有4个村不能正常通车,一半左右的乡村道路仍是土路或沙石路,农田灌溉渠道中土渠占42%,土木和砖土木结构住房比重高达62%,部分村组农户没有通自来水。

1、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随着移民人口的大幅度增加,疏勒河来水量逐步减少,移民区发展与当地发展农林争水矛盾突出,造林成活率较低,防风林带建设速度缓慢,正常的农业生产缺乏安全屏障,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已刻不容缓。

2、自然环境条件差。沿祁连山乡镇自然禀赋较差,水土光热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肃州区沿山5个乡镇灌溉用水矛盾突出,每年都有5%左右的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瓜州县沿山乡镇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田沙化、盐碱化问题十分突出。

2、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受地域、资源、交通等条件制约,沿祁连山乡镇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2010年该区域农民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经济的收入构成比为51:21:28,种植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国家、省、市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部分集中在中北部等发展基础好、见效快的中北部乡镇,沿山乡镇相对较少。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与中北部地区相比,沿祁连山浅山区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吸纳消化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弱,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较差。

根据我市沿祁连山区各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建议省上将肃州区5个玉门市3个,瓜州县2个(不包括3个新建制移民乡)等10人沿山乡镇,作为新的贫困片带纳入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予以扶持。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六

山区综合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在开发机制、模式等方面创新不够,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山区开发的潜力和效益远远没有显现出来。一方面大量山区资源被闲置沉淀,农民增收缓慢,山区面貌无法得到根本改观。另一方面,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能有效缓解。对此,孝直镇党委、政府和县土管部门通过深入调研,总结以往开发的经验做法,确定引导和调动大户参与山区开发,靠优质的市场资源激活和带动闲置资源。他们制定了税收、荒山拍卖承包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当地的养鸡大户于普才、餐饮大户赵立安牵头,采取逐年交纳的形式,向山场的集体所有者孔庄村交纳3.5万元承包费175万元,买断了尤寨山50年的使用权进行规模经营。两年的时间,这两个大户在畜禽饲养、餐饮经营、综合开发、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已投入资200多万元,放养了2万多只鸡、兔,栽植了1万多株经济林木,并兴建了集餐饮、住宿、承接会议为一体的尤寨山宾馆,综合开发的成效初步显现。

尤寨山庄从成立初始就大胆创新开发经营机制,着力探索成立公司制企业进行山区开发的模式。他们在认真研究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学习关于公司制农业企业的有关知识,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自身的市场优势,积极向社会募股筹资,先后吸引104人的214万元股资,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尤寨山庄。公司由大户于普才和赵立安分别出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其他投资者作为股东,并按照公司《章程》和现代企业制度,选举产生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制定了经营、管理、销售、技术、生产等各项企业运营制度以及分配制度,采取联合承包、股份合作、公司运营的模式进行经营,产权明晰,责、权、利明确,有效地保证了公司的规范化发展。

立足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他们聘请规划、城建、园林等部门对尤寨山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按照“分区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实施封闭管理、综合开发,努力做到“三个结合”,抓好五个方面的规划建设。

三个结合,即规划建设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全县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相结合,与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相结合。

一是尤寨遗址旅游观光区。对历史古迹隋唐瓦岗寨尤俊达之女尤三姐所建山寨,重点加以修复改造,搞好七眼古井的开挖整理,修筑井台,通过刻碑立传等记载历史典故。所建亭台、宾馆及其他设施注重与旅游景观结合,建设旅游观光区。

二是特色养殖区。利用尤寨山古柏密集、花草茂盛的优势,合理规划建设了山鸡养殖区、野兔养殖区、肉食鸽放养区和狩猎区。三是经济林种植区。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块大搞林果生产,引进栽植了中华寿桃、金太阳杏、冬枣、日本甜柿等特色优质果树品种和五谷杂粮、野菜等绿色无公害食品,满足现代人崇尚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的需要。同时,沿环山路栽植玫瑰、月季、银杏、杜鹃等观赏植物,美化净化环境。

四是办公休闲娱乐区。在尤寨峰建设了集办公、小型会议室、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尤寨山宾馆,在其两侧依托山体规划建设独院式宾馆,同时配备停车场、观景亭等设施。在西山规划建设档次较高的别墅式住宅,供游客休闲居住。结合自然山势,建设“日潭”和“月潭”两处小型水库,使泉库相连,增添灵气。

五是搞好驻村规划建设。根据驻村村民居住凌乱、街道高低不平、弯曲不直,村居建设年久失修,居住条件较差的现状,统一规划用地,对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将原村址建设成为“农家乐”式旅游景点,努力把尤寨山流域建成一个集休闲娱乐、种植养殖、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村旅游观光区。尤寨山开发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开发面积4000亩,其中荒山面积3500亩。建设了150千伏安变电室两处,砌垒围墙、焊接铁丝网40000米,修通并硬化环山路9000米,新打机井2眼,建成两座小型水库,铺设节水管道18000米,目前硬件设施基本完善。

开发申报了“尤寨山”牌山鸡、山兔、肉鸽等食品商标,打响了绿色无公害食品品牌和绿色餐饮品牌,餐饮和种养业收入累计达5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是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尤寨山庄所在的孝直镇孔庄村是一个只有80户、280口人的小山村,过去不仅不能从山上得到一分钱,每年还需支付山林看护费4000多元。整体出包开发后,村集体年净收入3.5万元。同时,全村近200名劳力基本都在山庄打工,每年劳动报酬在30万元以上,户均3750多元,加快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二是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山区面貌大改观。他们不仅实行山水林田路电等综合治理,同时还铺开了驻地村老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实施整体搬迁,所在山区面貌将得到彻底改变。

三是探索出了山区开发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开发中遇到的机制、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今后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进行山区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七

推动畜牧业机械化建设,才能使畜牧业打破发展瓶颈。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畜牧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困境,积极探索推动我国畜牧业机械化的对策与方法,以优化畜牧业机械化过程,促进畜牧业在机械化道路上不断前行。

一直以来,种植业都是农业的支柱行业,然而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在满足了基本的粮食需求后,人们对肉、奶等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加大,从而对畜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畜牧业存在很多弊端,如生产效率地下,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等,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需求。

畜牧业机械化可以使广大的养殖生产者从繁重的畜牧劳动中解脱出来,减轻从业负担,提高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畜牧业满足现代化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因此,促进畜牧业机械化,将高新机械应用到畜牧业中,是新形势下一项迫切的任务。

我国畜牧业机械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尽管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但已经处在奋力追赶的道路上。

在不少地区,畜牧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牲畜饲养,畜牧产品的加工与生产都离不开机械的运用。

在人们对鱼、蛋、奶需求上升的背景下,畜牧业顺应市场需求,逐步开始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的畜牧业机械化主要在以下几个畜牧过程中进行应用。

1.牧草机械化。

牧草机械化可以算是我国畜牧业机械化的先行者。

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萌生牧草机械化的需求,开始了这一领域的初步探索。

到了80年代,国外一些优质的牧草机械被我国接纳吸收。

这是牧草机械化的初步繁荣。

后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生态保护政策的陆续落实,牧草机械的需求急剧增加。

除了引进的国外的集垛机、搂草机等机械外,我国还自主研发了苜蓿无切割机组和跨行式草捆捡拾压捆机组等机械,对于我国牧草机械化水平起了重要的提升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通过耕、耙、压、播4个环节的机械工艺来促进草场优化,使之更适宜牧草的'种植。

在牧草收获方面,应用各种机械将牧草收割、分类整理成不同的干草。

加工方面,将牧草机械粉碎,再机械制成可喂养畜禽的优质饲料。

从牧草种植、收获,到牧草的加工,我国已经关于牧草机械化的整套流程已经逐渐成型。

2.饲养机械化。

传统的牲畜饲养方式多以农户散养为主,容易引起牲畜疾病感染,环境污染等问题。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牲畜饲养方面相继推出各种机械设备,推动了牲畜饲养由传统养殖向机械化饲养的转变。

剪毛机和畜禽疫病防治机械得到普遍运用,推广了一批栏舍智能化控温、喂料、性能测定和防疫消毒、畜禽排泄物处理等设施设备。

推动饲料散装运送,加快散装饲料运输、储存、检验等机械建设。

通过这一套机械设施的运用,使得从前环境恶劣的畜牧业养殖面貌一新。

3.加工机械化。

在畜牧业牧草机械化和饲养机械化的基础上,一些大、中型的畜牧企业形成了拥有多条产业链的公司。

他们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将畜牧产品进行机械化加工。

分割生产线设备、解冻设备、乳化设备等一系列机械设备的运用使得畜牧产品加工过程逐步向自动化方向演变。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畜牧企业都是全机械化加工生产。

一些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仍未能普及加工机械化。

尽管我国的畜牧业在机械化程度上取得一定的发展,在畜牧产品加工方面的机械化水平较高。

但是,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牧草、饲养机械化科技水平低,精细程度不够等。

我国的畜牧业机械化程度仍很难达到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地步,仅仅是美国的50%。

1.畜牧机械科技水平低。

我国畜牧业机械化萌芽初期,很多畜牧机械是从国外引进的,包括割草机、搂草机等。

不少的机械设备是仿制的国外产品,质量上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20世纪6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将各种高新技术应用于畜牧业中,克隆技术、信息科技、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使畜牧业向自动化、专业化的方向提升。

而我国的畜牧业机械中产品加工机械发展较快,但牧草以及饲养的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我国的搂草机工作一定量的断齿率几乎在25%,而国外相同工作量情况下的断齿率为5%左右。

我国牲畜饲养只能达到半机械化的水平,动物喂食、清理等方面大部分仍采用的是传统的养殖方式。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八

1.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优势1.1促进了全市农机化的发展.通过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田机械的投入比例增加,投放比例趋向合理,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农机动力结构进一步改善,农机总动力和总动量增加,尤其是填补了水稻机收的空白.全市已有水稻联合收割机20台.

作者:张跃国作者单位:双辽市双山镇农机站刊名:吉林农业英文刊名:jilinnongye年,卷(期):2009“”(10)分类号:s2关键词: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九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我市农业机械化既具备发展基础,又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实现由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的转变。

1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拉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农机服务业日趋壮大,农机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农机总值达到5.32亿元,农机总动力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80台,同比增长50,主要农机拥有量继续位居济南市第一、全省前列。二是农机作业领域逐步拓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0万亩、115万亩90万亩。其中,小麦机械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21.4,同比增长41。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大葱生产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农机服务业持续发展,农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市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到73个,专业农户5146个,农机销售、修配网点273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2.8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突破5亿元,农机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3

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乡镇农机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由于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不到推广普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立足全市实际,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四个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会议精神,以实施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农机化结构实现四个转变,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农机化发展的四大保障体系,为现代农业都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机械物质保障。

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重点:一是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机耕道路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板块基地建设中,纳入土地整理建设中,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不断完善农村机耕道路,搞好管理维护。二是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特色板块建设。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散经营是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统筹考虑,便于农机作业。特色产业的种植要尽可能做到规模化,形成一块一种,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布局。农艺要符合农机作业要求,同种同播,同期成熟有利于农机开展规模作业。要鼓励土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5

研发,力争年内试制出样机,进行田间作业试验。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秸秆青贮、揉丝、颗粒饲料,秸秆养殖食用菌等设备。联合畜牧部门,在全市建设秸秆过腹还田、炭化等秸秆转化示范点20个。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林果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镇农机协会建设的指导,抓紧组织农机强镇、大镇组建农机协会,对机械数量较少的乡镇,打破行政界线,协调相邻乡镇联合组建农机协会,逐步在全市构建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协会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以农机技术推广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化科技保障体系。在资金投入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切实保障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所需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的要求,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设立年度农机化技术推广专项经费,对重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给予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系统事业经费保障,改善推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加强专业培训,使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更好地服务。在推广培训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逐步培育起村有农机龙头大户,组有农机户,户有农机明白人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培训资源,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普及农机使用、维修知识技能;要注重科技创新,组织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关键机具研发和示范推广。四是建立以“平安农机”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充分发挥农机学校和农机安全学习日的作用,组织广大机手学习农机法律和安全生产知识;积极开展“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在每个行政村设立1-2名农机安全协管员,协助市农机部门和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做好本村农机安全管理;组织农机执法力量开展农机安全检查,查纠违章行为,全面清理“黑车非驾”,消除农机安全隐患。

5

研发,力争年内试制出样机,进行田间作业试验。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秸秆青贮、揉丝、颗粒饲料,秸秆养殖食用菌等设备。联合畜牧部门,在全市建设秸秆过腹还田、炭化等秸秆转化示范点20个。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林果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镇农机协会建设的指导,抓紧组织农机强镇、大镇组建农机协会,对机械数量较少的乡镇,打破行政界线,协调相邻乡镇联合组建农机协会,逐步在全市构建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协会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以农机技术推广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化科技保障体系。在资金投入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切实保障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所需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的要求,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设立年度农机化技术推广专项经费,对重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给予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系统事业经费保障,改善推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加强专业培训,使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更好地服务。在推广培训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逐步培育起村有农机龙头大户,组有农机户,户有农机明白人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培训资源,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普及农机使用、维修知识技能;要注重科技创新,组织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关键机具研发和示范推广。四是建立以“平安农机”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充分发挥农机学校和农机安全学习日的作用,组织广大机手学习农机法律和安全生产知识;积极开展“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在每个行政村设立1-2名农机安全协管员,协助市农机部门和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做好本村农机安全管理;组织农机执法力量开展农机安全检查,查纠违章行为,全面清理“黑车非驾”,消除农机安全隐患。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十

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水利工程必然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列入社会发展大局,并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当前,丘陵山区农村水资源严重缺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水利项目呈现类型繁多,分布广而散,规模较小等特点,在水利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仍然不高,洪涝干旱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农业还没有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二是现有农村水利工程由于缺乏科学管理,老化失修严重;三是农村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四是农村水利资金投入尚显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水利的快速发展,势必影响发展农业现代化大局。

二、农村水利发展的建议与设想。

结合当前典型丘陵山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现状,针对丘陵山区的实际问题,笔者建议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将农田水利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继续以突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强化节水措施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通过扶持和推广“民办公助”项目建设,引导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水利的可持续发展,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1.整合灌区资源,发展节水灌溉。

针对当前各中型灌区各地为战的现状,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使用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利用中型水库灌区初步形成的蓄、引、提、调、灌、排工程体系和水资源互连互通的有利条件,对各县市中型灌区进行水资源和工程资源整合,并对各灌区实行多水源联网控制,对多水源联网工程进行集中控制和运行管理,调节余缺,提高复蓄率,促进中型水库的洪水控制转变为洪水管理,充分利用雨洪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2.改造水源工程,续建骨干工程。

加大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全市丘陵山区自然地形,搞好小型水库、塘坝建设和小型河道拦蓄工程建设;在沿河两岸,搞好大口井建设和河道截潜,将水源工程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的工程,不断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

(1)水库挖潜改造。抓住新一轮在册水库消险的契机,在进行充分技术论证的基础上,对各县区小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和挖潜改造,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进一步加大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彻底关闭水库集水区域内的采石企业。

(2)塘坝扩容整修。根据丘陵山区的特点,利用有利地形修建当家大塘,河道、河沟道修建梯级蓄水坝,抓好塘坝、库、清淤、扩容、加固工作,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和农灌回归水,提高复蓄能力,增加水资源量,提高利用率。逐步淘汰边远高地的三、四级提水灌溉,依靠当家塘坝蓄水灌溉。

(3)续建骨干工程。骨干工程包括除水源工程、田间工程之外的区域补水工程和输水工程,采取区域补水站、渠首工程、干支渠道、排水干支沟等改造方式,加强对骨干工程的改建。

(二)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农村水利发展必须更新观念,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水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使农民群众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小流域治理。

通过抓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重点项目为示范和引导,紧紧围绕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这个主题,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退耕还林、造林种草、兴修梯田、建坝扩塘、治河筑路,科学运用防治技术,对位配置各类措施,山、水、田、林、路合理配套,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水质水环境动态监测体系,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农村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使水成为提高新农村品位的重要内容。

2.农村河道疏浚。

疏浚整治农村河道,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新五件实事的重要任务。开展农村河道疏浚,在恢复提高河道引排标准,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的同时,奠定了农业增产、群众增收、粮食安全的基础,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后,淤泥垃圾被清除,水体变活,水质变清,再现水的灵动,不仅给人以自然淳朴之美,而且引导文明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群众生活习惯。

(三)加强防洪抗旱体系建设,发挥现代农村水利功效。

就目前情况看,水旱灾害仍然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农业生产发展。要真正发挥现代农村水利功效,要必须进一步强化农村防洪安全建设,进一步实现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县城乡镇关键防洪河道的堤防建设水平,提高行洪防洪能力,逐步完成多座病险小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抓紧开展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一批小型应急抗旱设施,尽量多引、多提、多拦、多蓄水,千方百计为抗旱储备水源,抓紧制定抗旱应急预案,掌握抗旱工作主动权。

(四)深化农村水利改革,为现代农村水利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新型运行管理体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搞好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推进水土资源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同时,积极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村供水协会等各类农村用水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起“民建、民营、民受益”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农田水利条件是基础的基础。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必需途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预期效果的必然选择。

兰山区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十一

20xx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大部分国家失业率不断攀升,中国亦不能独善其身。“十一五”这五年,城镇每年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2400万,而在用人需求方面,按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约为1200万人,缺口1200万人。就业形势的紧迫,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经济环境下,石景山区政府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促进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该区的失业率保持了平稳的下降趋势。

二、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实施情况。

(一)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

20xx年末,全区共有2281家单位的'13.58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参保单位数同比增加392家,参保人数同比增加7620人;失业保险基金全年收缴总额约为8718.65万元,同比增加1129.61万元,增长14.88%。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为3697.57万元,其中:7391人领取了失业保险金3513.88万元,领金人数同比增长14.39%,金额同比上升了22.18%;医疗补助金支出117.78万元,同比减少39.15万元,下降24.95%;丧葬抚恤金支出为0.51万元,同比增加0.43万元;为848农民工支出一次性生活补助费65.4万元,同比增加21.88万元,上升了50.27%。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相抵,年末介于5021.1万元。

可见,石景山区政府注重发挥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全区的失业保险工作,参保人数与参保单位逐年增加,合理支配失业保险基金,为失业保险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全年支出促进就业经费中,失业保险基金支出5636.88万元。其中,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助528.62万元,同比减少30.2万元;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补贴2575.78万元,同比增加631.67万元;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1174.62万元,同比增加1144.17万元;单位招用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27.39万元,同比增加72.22万元;工资性岗位补贴9.8万元,同比增加2.8万元;公益性组织岗位开发补助1220.67万元,同比增加1123.19万元;就业补贴91.68万元,职业介绍补贴290.36万元,公益性就业组织专项补贴305.83万元,其他支出18.35万元。

石景山区充分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安排再就业资金,为全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其早日实现再就业,为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提供各项社会补贴和岗位补助,充分保障了失业人员与再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

(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石景山区作为北京的传统重工业区,二三产业结构比例长期维持在7:3,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极为突出,财政收入的结构性失衡严重(流转税以增值税为主)。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该区政府,抓住加盟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北京奥运会这一历史机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crd)的发展定位,从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石景山游乐园“主题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入手,以休闲娱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楼宇经济为重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逐步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

目前,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增加,第一、二产业从业人数减少。年末,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1978人,同比减少1868人,下降2.7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1361人,同比增加4121人,上升了2.73%。全年单位新增就业人数为1058人,比上年同比的-2001人增加3059人,即单位新增就业人数由负转正。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为该区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对改善该区人员失业情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与再就业情况。

石景山区政府将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问题,作为全区再就业工作的重点,积极探索并推出了一系列帮助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低保人员和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得力举措,使得区内这部分有就业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困难群体得到了充分的安置。

1、零就业家庭。

至20xx年第四季度,全区“零就业家庭”207户,涉及劳动力266人。区劳动社会保障局通过安置公益性岗位、各类协管员岗位、社区环境养护岗位、商业便民岗位以及家政服务岗位等,“零就业家庭”目前已全部消零,全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2、“4050”人员情况。

“4050”人员是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

20xx年末,石景山区“4050”失业人员总量为7502人,其中:上年结转1850人,本年新增5652人;全年实现就业5144人,其他原因转出942人,期末实有141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的就业率为68.57%,高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13.28个百分点。

3、低保人员情况。

20xx年末,全区低保对象为14148人,其中劳动年龄内10653人,有劳动能力的为8734人,有劳动能力未就业人数为5021人,石景山地区户口未就业3624人。年末已办理求职登记的低保人员总量为2003人,登记失业人员当年实现就业369人,就业率为18.42%,低于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36.87个百分点。

(四)加强中介机构管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石景山区政府在今年的二、三月间,在全区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选择了八宝山、鲁谷、八角、古城、苹果园、金顶街六个地区作为重点检查区域,并设置警示标志,指导求职者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检查职业中介机构14户、用人单位77户,查处并取缔了17户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组织或个人,纠正有不规范招聘行为的用人单位25家。

为树立合法职业介绍结构的良好服务形象,营造“诚心待人、信守承诺”的行业氛围,规范职业介绍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我区组织12家社会力量承办的职业介绍结构签署了“社会职业介绍结构诚信服务承诺书”,向社会共开了23家正规职介机构的服务电话,注销了一家长期不经营的职介所,规范了全区人力资源市场。

三、结论。

在失业率攀升的大环境下,石景山区反而使失业率呈现平稳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区政府长期重视失业状况,很早就着手解决失业问题;另一方面,其促就业的措施多样化,适合不同情况的失业人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