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2:03:10 页码:14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优秀18篇)
2023-11-19 22:03:10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做好准备。有哪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写出一篇出色的总结呢?这些总结范文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出发,全面展示了不同场景下的总结写作技巧。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一

博罗福田中学周镜平。

青少年是一个正处在知识与身体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课本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心理所需,必须很好地吸引他们去广阔的课外吸收更多、更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和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加强了课外知识对作文的渗透作用。

首先是加强景语的渗透作用。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景语的描写主要出现在记叙文、小说中人物出场的那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语文实验室指导学生广泛的收集、整理、体会、领悟它,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如学生在《家乡的晚景》中收集到的:“晚风吹拂田野,日光洒下余辉……”就会产生相类似的想象语句:“晚风吹熟了原野,大地一片宁静,太阳悄悄地躲进了暮色”;在《山乡的炊烟》中收集到的:“山乡的炊烟,总是那么蓝蓝的,带着农家的几丝希望,几丝馨香,总是那么轻舒漫卷的像一个踏春归去的仙女,在微风的护送下,悄然隐入了蔚蓝的天空。”使学生意识到景语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产生共鸣。然而在文题近似的《家乡的雾》中就产生相似的意识:“家乡的雾总是那么沉沉,那么朦胧,它迷惘了多少人的眼;总是那么润湿,那么温柔,它滋润了多少人的心”。景语的大量收集、加工、及运用,大大的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也增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所以鼓励他们广泛地收集,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激发他们的兴趣,燃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加强哲语的渗透作用。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哲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如学生收集到《鲇鱼跑了》一文的结尾:“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后,然而在《仙人掌》一文中就写到“当生命面临消亡时,它的力量如爆发的火山”。学生在《门》一文中收集到:“关门是为了防盗、挡风沙、不让蚊子飞进来;开门是为了接纳、迎来一片清新,迎来五彩的人生,世界的光明,请把好大门。”引导学生理解所蕴含的哲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哲语颂扬了国门大开的新气象,改革开放给国人所带来的实惠,但也要把好大门。当学生在自己的文中写到“门是起点之美,是人生的起步,是走向人生的起跑线。”又如学生收集《朋友》中的哲语“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写到“朋友是人生的桥梁,朋友是闯荡江湖的指明灯,朋友是你哭泣时为你抹眼泪的天使”等等。这些哲语渗透在文章中提高了文章的含金量,达到了我们收集、整理、运用的目的,使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是加强音乐语言的渗透作用。

其一、善于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感悟音乐语言的美感。青少年正值豆蔻年华,面对多姿多彩的充满激情的音乐语句,往往产生渴慕之情,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摄入大量优美的音乐语言,使之领悟并产生感觉。如文题《假如我是老师》一文,引导学生欣赏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音乐语言:“小时候,我认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只粉笔画出的是彩虹,写下的是泪滴;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才知道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品味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生活的清贫,使学生从实际生活感受到教师的伟大所在,那么学生在作文运用时自然就会用相似的语言来盛赞教师。如在写《我的老师》就表现出:“老师像路灯,照亮了别人,冷落了自己;老师如一杯纯酒,越品味道越香甜;铁打的教师队伍,流水的‘兵’;老师是人生的航标”等等,从教师的奉献精神、知识水平、敬业爱岗精神、作用等来歌颂教师。学生只要在这方面有付出,在运用时才有收获。

其二、善于指导学生分类感受音乐语言的美感。欣赏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中的:“那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了座座城”;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中的:“让我告诉世界,中国正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等是歌颂党的英明领导的。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祖国的伟大变化,用音乐语言来描绘中国正是一条腾飞的巨龙。学生在写到祖国变化时的句子是“条条大道如彩虹,个个村庄像街市”。阎维文演唱的《当兵的人》中的:“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枕着边关的明日,身披着雪雨风霜;都在渴望辉煌,都在迎着荣光。”深情抒写当兵的.艰辛与真实的追求,使学生感受到了它的人生价值同时也领略音乐语言的魅力所在。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绿帽子,绿军装,带来绿色的希望,带来了绿色钢铁长城”祖海演唱的《为了谁》中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归”等是颂扬当代军人的,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当代军人,认识了当代最可爱的人,在作文中用音乐语言去歌颂当代军人的奉献精神。在作品中写到:“不论在惊涛骇浪南疆还是白雪皑皑北国,都有你深深的足迹,你是万里边疆的守护神,你是雪域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如周冰倩演唱的《真的好想你》中的:“我在黎明呼唤你,追月的云哟,也知我的心,默默地为我送温馨;月亮下面,轻轻地飘着我的一片情,你是我灿烂的明天;愿春色铺满你的心。”等这些优美的音乐语言真情抒写了内心真实的情感,使学生深情的领悟如何进行情感写真。在一文中写到:“你的心情现在还好吗u你的笑容还那么灿烂吗u你的步子还那样轻盈吗u”这样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

其三、善于指导学生广泛的收集音乐语言。积累丰富的优美的音乐语言也是写作的一个基础,只有平时善于收集、整理、领会,才能在运用时胸有成竹。如《父老乡亲》中的:“胡子里长满故事,憨厚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多少亲昵,多少疼爱,多少开心;小米饭把我养大,风雨中教我做人;临别时送我上路,几多叮咛,几多期待,几多情深。”这些优美的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深深的表达了军队与广大劳动人民的鱼水之情。在《父亲》一文中写到“父亲是一杯陈年的酒,父亲是一面镜子,父亲是一首经典的民歌。”欣赏蒋大为演唱《在那桃红盛开的地方》中的:“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秀丽的村庄,桃园荡漾孩子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们的脸庞。”描写了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风景画,真正让人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同时使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风光。然而在《秋天》一文中的结尾写到“秋雨绵绵的情思,秋风娓娓的细雨,秋云袅袅地游弋,一切都使你感慨,使你留连;秋天很温馨,仿佛是那少女腾起的情怀,放射出青春的瑰丽;走进秋天,就走进了充实。走进秋天,就走进了希望。走进秋天,就走进了成熟”。宋祖英演唱的《兵哥哥》中的“夜晚他是我枕上的梦,白天他是我嘴上的歌”情真意切的表达了姑娘们的爱恋之情。而后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你是我心中的月亮,你是我心中永恒的星,你是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阎维文演唱的《想家的时候》中的:“想家的时候很甜蜜,家乡的月抚摸我的头,想家的时候很美好,家乡的柳就拉着我的手,想家的时候有泪水,泪水伴着那微笑流。”深情的表现了军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写想念的句子:“梦你,如飘浮在高空的风筝,梦你,似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梦你,像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姿”。等等这些都是使抽象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形象的概念,使学生善于用“换形”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变化过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由积累、领悟到运用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充分的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据此,我们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确定主持人(或组长)、记录人等,以便使学生各司其职。这种分工可由班级(或小组)内的学生自选,也可由教师指定。两者相比,学生自选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激发每个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主持人、记录人等角色“轮流坐庄”更好些。

在讨论前除了有明确的分工外,还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

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课堂讨论活动有效的关键。

讨论问题的设计和适时提出是课堂讨论活动有效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活动的成败。笔者认为,课堂讨论活动的问题设计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

《科学技术的喜与忧》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影片《纸的形成和利用》,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1)纸有哪些种类,对人类有哪些用处?(2)纸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个很微小的产物,它是怎么发明的,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其实已涉及教材中“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作用”“生活中,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等重点知识。对依据重点和难点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2.讨论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教学《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就“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利与弊”展开讨论,然后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网络上有哪些东西最能诱惑人,自己是怎么对待诱惑的?学了本课后有什么感悟?这些问题触及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对于切实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误区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3.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可以出示这样一则案例:14岁的刘丽丽(化名)父母离异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但爸爸经常,还经常打她。她决定上法院告爸爸。奶奶却说,家丑不可外扬,打官司也不光彩,奶奶会求爸爸不要再打你的。教师提问:你认为刘丽丽会听奶奶的话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大“阵营”,就“家丑不可外扬”与“家丑应该外扬”展开辩论。教师设计的问题颇具开放性,学生的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讨论活动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三、合理调控讨论过程――课堂讨论活动有效的保证。

1.交替运用讨论形式。

课堂讨论活动主要有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两种讨论形式各有优势。集体讨论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故又称为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形式比较适合于重点、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但在集体讨论中,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往往受到限制,特别是那些平素沉默寡言、不善言语的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较少。小组讨论适合难度较小且议题较多的讨论。小组讨论的规模较集体讨论要小,因而小组内的组员参与的几率较大,参与者的积极性也较高,讨论的气氛也较热烈。

2.善于把握讨论时间与节奏。

足够的讨论时间是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保证。如果讨论的时间过少,交流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思维便不能充分地展开;相反,讨论的时间太长,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到后来讨论会演变为“闲谈”,讨论的效益大打折扣。我们发现前一种情形较为普遍。有些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讨论时间,学生言犹未尽,便草草“收兵”,效果也便可想而知。

3.及时进行讨论反馈与总结。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一味地“赏识”,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导向,诸如,“你的回答很正确!”“真厉害”――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很有创意”――其实毫无新意。很容易造成对学生的误导。如,一位教师在上《男生女生不一样》这一教学内容时,设计了“男生女生”这一课题,并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小华同学的难题:“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可她不喜欢我,我很苦恼。怎样才能使她喜欢我呢?”一位男学生说:“我可在骑车时,假装不小心将她撞倒,然后送她去医院,借此机会接近她,让她喜欢我。”遗憾的是,对于学生的这一“欠妥方式”,教师居然没有予以正确引导。这里,姑且不论教师设计的这一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是否合适,但教师未对学生的这种“欠妥方式”予以“纠偏”,就足以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教师还有必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情况予以适当总结,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确保在以后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效率。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如,对优等生要求从严,在优点中找缺点;对于后进生要从宽,在缺点中找优点,以便使后进生学习有信心,优等生学习有方向,达到整体优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刘显国,反馈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19版。

[3]刘莉,关于课堂讨论活动的思考,中学数学教育,第5期。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三

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张照香。

依据学生个体的年令特点,心理成长特点,思想成熟的特点。结合各学期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现制定如下读书计划:

初一上学期。

一.以每一单元课文总体的性质,指导学生阅读作家的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短篇散文)。

台湾作家林清玄:《期待父亲的笑》《渗着光辉的母亲》《回眸》《过火》。

罗兰的《我和我的家庭》《现代父子》《母亲节试写母亲》。

当代作家同题材的散文《地震中父与子》《一记儿光》《奇迹的名子叫父亲》。

选择学生佳作(同题材)。

二,指导学生阅读反映学校生活的文章。

外国短篇散文《难忘的八个字》。

鲁迅的《朝花夕拾》散文集。

三,指导学生选读景物描写的名作(短篇散文)。

刘白羽的《日出》。

茅盾的'《雷雨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的秦淮河》。

四,选读《安徒生童话》若干篇。

五,教育部规定记诵的古诗词若干首。

六,假期《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弗游记》。

初一下学期。

一指导阅读对生活感悟,体验和思考类的文章,

《毕淑敏作品精选》。

林清玄的相应作品。

精美散文的哲理篇。(以教师印发为主)。

二指导阅读反映革命生活的文章。

陈毅的有关诗词。

《王愿坚小说》选篇。

《冰心选信念集》若干作品。

《茅盾散文集》。

三指导阅读科技方面的文章。

科幻作品。

科技知识的小品文。

四鲁迅的《呐喊》。

五王蒙的相应作品。

六古代作品。

古诗词若干记诵,杜甫的三吏三别。()李煜的相关词。辛弃疾的爱国诗。

陶渊明的有关散文。

王安石的相关作品。

七假期《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

初二上学期。

一指导学生阅读新闻类作品。

教师选文印发相关的作品。

让学生上图书室自选同体裁文章阅读。

二《魏魏散文选》选篇。

三《杨朔散文选》选篇,

四与单元内容相同题材的作品(教师选印)。

五《郑振铎》文集若干篇。

六冰心的《繁星,春水》。

七余光中,席慕蓉普希金的诗若干首(教师推荐)。

八《寓言故事选集》。

九假期:《水浒传》《骆驼祥子》《女神》。

初二下学期。

一一般说明文。

教师选印说明各种事物的文章。

学生自选若干篇阅读。

二科技说明文,自然现象的说明文。

现代科技成果说明文。

科技类作品。

三名人自传体作品的选读。

四推荐学生阅读《战国策》的。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四

构思了许久,才得以平心静气地写下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可能交流的那一个学期是我目前为止经历过最寒冷的的时光,但也正是寒冷催化了我的成长。期望未来的某一天我想起它时,会有寒夜里四季如春的温暖吧。

一时的冲动让我提交了前往北国的申请,放弃了很多机会,离开了不想离开的人。此刻想来,值得与不值得已经不重要了。

生命,酸甜苦辣都值得。十月底大雪纷飞,十一月湖水结冰,十二月能够体验东北独有的滑冰课。每一天早晨看到手机上显示零下三十度的时候,按时上课成为一种勇气。

课程的转化与对接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大部分课程是一致的。吉大不同于南师,采用大班授课的和小班答疑的模式,专业课有四五个班一齐进行,进度快,有些课难度也高一些。

老师的授课水平因人而异,但是都是很随和的。可能是男女比的巨大差异,让我感觉到整个校园的氛围都更加热情,有一种北方的粗犷。整体的学习氛围很浓郁,课堂里总有一些学霸,会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

生活上,吉大的硬件还是比较一般的,空调、独立卫浴都没有。但是,日新楼是个例外,在这个距离宿舍三分钟路程的地方,集聚了商场、超市、餐厅、电影院,那里也是人流最为密集的地方。出了校门有轻轨,能够直达很多景点。另外,地道的东北菜值得推荐。

学到的东西终会遗忘,经历过的人和事也会渐渐变得模糊。当我再次回首的时候,那段时光真正教给我的,也许就是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能够重新开始,你有潜力开启一段新生活。

而课外,跳大绳是好多同学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它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它不但能强身健体,更能增进团队合作的默契。

有一次学生在校周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高一29班班主任张老师组织的跳大绳活动。全班同学被老师以宿舍为单位分为三组。起初同学们有序的进行热身准备,即便是不会跳的同学,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了努力尝试,同学们轻轻一跃,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跨越了绳子,随后班主任提出了三组比赛的想法。随一声令下,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比拼,只见所有同学全神贯注于比赛之中,互帮互助,班主任也加入了比拼的行列,师生融为一体,最终第一组成功夺冠。班主任最后做了总结,告诉同学们跳大绳团队协作重要性,两边仍绳的配合不好,绳子扔不高,一齐跳的步调不一致跳不了几个,只有大家相互合作,配合默契,才能跳的更多。

看到这种师生共同协作,热闹非凡的.画面,脑海中跳出了自己小时候的跳大绳情景。

记得6岁那年,姐姐用稻草搓成草绳,作为我的跳绳。开始跳几个,慢慢跳几十个,正跳,反跳,花式跳,之后让姐姐搓更长的草绳,把小伙伴都邀请来一齐跳大绳,当时的草绳很不结实,我们跳着跳着从中间断裂,抽的小脸一道道红印,痛并快乐着,对跳大绳的热爱有增无减,从中间系个疙瘩继续跳,有歌声有笑声,欢快的不得了,跳大绳陪着我们快乐成长。

透过参加同学们这次体活,体会到老师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不仅仅仅让同学们锻炼身体,还让同学们透过体育活动释放近期考试的压力,同时学会了团队合作,促进了同学们及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跳大绳正像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工作,团队合作,大家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什么困难都不怕,团体的力量是最大的,合作共赢,力争上游。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五

关键词:方法形式活动教学基本要求。

由于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开展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具体而言,从其组织形式看,可以划分为集体性活动和个人活动。从活动范围看,可以划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

1.课内活动的主要形式。

(1)时政演讲。

(2)主题辩论。

开展辩论,要求恰当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3)角色扮演。

依据一定学习内容,设置情景,模拟现实,围绕某一具体问题,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展课本剧与小品演出活动。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看并思考课本剧和小品的内容寓意,从中得到启迪。

2.课外活动基本形式。

(1)社会调查。

帮助学生组织起来,组成活动小组,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其一般程序有:定题;选点;拟纲;分工;调研;总结;成文;交流;评价。社会调查,是中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

配合一定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等地参观考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不忘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社区服务。

利用一定课时或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专门到有关社区开展义务服务或义务劳动,能有力地帮助学生形成关爱社会、关怀他人的优良品质,形成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取活动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成效。

二、组织开展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的基本要求。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是以活动为主要教育教学方式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课型模式,教师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因而,教师在进行活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设置必须理寓其中,活动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设置活动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活动设置必须理寓其中,将教学与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中,使其具有深刻内涵,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则活动设置就会失去其核心与灵魂而显得苍白无力,思想品德课也随之失去其实效性而缺乏教育意义。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活动设计、组织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近年来,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常常发现教师课堂活动形式五花八门,各种活动形式轮番上阵,追求表面的热闹,实质性的内容却很少。究其原因,课堂活动的设计、开展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重要原因。因此,活动教学的开展,应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否则就演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而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2.活动教学必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将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成败与学生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根本所在。为此,教师在活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核心,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也才能实现活动教学的目的。

3.活动教学的组织开展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在以往教学中,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造成枯燥乏味,通过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的说教。

4.活动教学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关注社会现实。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也成为了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新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扩展了教学的空间,拓宽了教学资源的范围,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实际事例,唤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机会,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总之,活动教学必须坚持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一方面,设计实践探究、表演体验、谈话辩论、写作总结等种种活动进行教学,为实现内容活动化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夯实、扩展、提升经过学生思考、体验、感悟形成的理性认识,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导之以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六

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和思考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多年来,我以课内作文为轴心,以课外作文为补充,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互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下面是我对此的一些粗浅看法:

这里所谈的课内作文是指常规的每周一次的当堂作文。这种作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一定要求的作文。这当然离不开教师在内容技巧上的指导,更离不开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写作上的特色,或让学生举一反三,或让学生摹写,或让学生改写,或让学生联想。总之,重在围绕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点,假设环境,创造氛围,让学生通过当堂审题、立意、构思,从而进行记叙、说明、议论等的练习。这种在有限时空内进行的当堂训练,让学生有紧迫感,有压力,使他们提高效率,快速作文。一学期通过这样多次的练习,学生就会加快速度,珍惜时间,养成按时完成作文的好习惯。

要使课内作文保质保量,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面前心生仰慕之情,手生写作欲望。当他们跃跃欲试时,教师适时地布置当堂写作,或口头作文,这就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让学生在语文教材各单元之后进行规范的课内作文训练,他们会感到有章可循,有凭可依,写起文章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既有格式的仿照,又有内容的启迪联想,如能长此训练,有什么文体的文章不能练就?又有什么样的中考、高考作文不能当堂完成?甚至在纷繁复杂、高效竞争的社会大考场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我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初中第三册)时,由于学生受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感染,很多学生仿照摹写了《贵铝塔山公园》、《白云公园》;学了秦牧的《大自然警号长鸣》(初中第四册),很多学生被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所激愤,他们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保护校园环境时不我待》、《地球只有一个》等感人文章。96届中考,我所任两个班级语文及格率100%,平均分80.95,优分率58.92%,作文分数比较突出。由此可见,课内作文应该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一条主线,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和延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迅猛增长,语言交际日益重要,而作为作文(就语文尚且如此)教学的主要时间(课时)、空间(教室)、内容(教材)、却不得不一再被削减,压缩,如果只是强调见效于课堂,那么,作文教学早就到了不甚重负的时候了。因而,打开由课内走向课外的训练渠道,把课外读物看成是语文教材,把社会空间看作作文课堂,有意识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扩展到社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为此,我采取一周一文,写读书笔记和写日记等课外作文练习,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是课内作文的延展。学生应立足于课内,经营于课外,让学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亲自到课堂以外的广阔空间、大千世界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生活、思考生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做到能书善写、能言善辩,让学生能够运用全部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调动、感觉、感知、感受,去深入体察、体味,融通那些有血有肉的“人、事、物”,养成一种自觉作文的习惯。

通过一周一文,通过日记和读书笔记等的练习,我所任班级初中三年下来每个学生要写下厚厚的6本左右,其中有写新闻的',有写见闻感受的,有写亲戚朋友的,有写读书心得的,有对社会现象发表看法的,有写个人苦衷的,还有向老师发牢骚的,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作文中无处不是生活,生活中无处没有作文。其中,有个在小学基础较好,爱好比较广泛,但初一下开始明显下降的女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恨我自己,我更恨父母为什么生下了这样的我――又黑又矮,同学们背地里都叫我“刚果布点”。……我甚至想到了死,但却缺乏勇气……我从日记中了解到该同学的症结后,找她谈心,开导她、鼓励她,她终于振作精神,不再自卑,努力学习,初二上学期期末三科统考(语、数、外)以285分的总分获班级第三名,在贵州铝厂教培处举办的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她写的《我的家乡》获第二名。

借助了课外作文的帮助,为课内作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课内作文的质量,让学生锻炼了感悟生活的能力。另有两位同学通过练习写读书笔记,培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喜欢阅读,在演讲比赛中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大大提高了语文成绩,真可谓一箭多雕!

作文是个大课题。在听、说、读、写的四项基本能力中,我认为写的能力最难。它要求学生“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更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因而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结合起来才是推动作文教学的重要出路。

课堂作文,是有教育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传统作文教学方式,它培养了无数作文好手。特别在摆脱不了的考试面前,它真可谓立下过汗马功劳。课内作文有其不可低估的优势,可以培养学生思想感悟,技巧能力;而课外作文则在对学生领域面的拓宽,思维上的延伸上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必然带来作文教学的新局面。那么,当如何做好这一结合呢?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首先,通过课内作文练习指导学生认识生活。

以教材的“例子”教学作为出发点,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兴趣,唤起其积聚在头脑中的各种素材,使他们迅速地进入写作状态。课文多是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教课文不能忽视对其生活内涵的揭示和其表现生活技术的点拨。利用教材“例子”,使学生掌握作文有关的知识技巧和方法,领悟生活的“源头活水”,以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生活中的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教材中出现的各类生活点作为课内外写作的结合点,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拓展和迁移,活化作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

立足课内、着眼课外,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折射课外,课外延伸课内。真正做到以培养兴趣为先导,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基础,注重写作方法、技巧的传授,将知识化为能力,通过课堂作文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动地认识生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并用它来准确表达思想。如初中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写出了孩子天真、纯洁的童心,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人们的情感多变;《羚羊木雕》写出了大人们的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导致孩子的心灵创伤;《背影》写出了父子道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道出了人间最美的亲情;《我的老师》写出了师生间七件难忘的小事,展示了一位心灵和外表统一的教师形象;《北京立交桥》通过一种新型的陆上桥――立交桥在北京的发展,反映了北京十年发展的胜况;《我的小桃树》借小桃树的成长遭遇,写出了“我”对人生的感悟;还有鲁迅的《故乡》、都德的《最后一课》及古代彭端淑的《为学》等等,虽然他们写法各异,背景不同,但这些课文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甚至是作者亲身的经历。由于学生认识不深,辩别力不强,加上没有用心去想,当然感受就会很淡漠,或者浑浊一片。教学中,我有意去揭开这些生活的内涵,让学生去对照,寻找自己的影子。渐渐地学生就会对周围生活观察思考,就不会对周围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作文时守着“生活”却没有生活可写。结合课文实际,适时对学生进行文思点拨,逐渐就会避免那种“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状态。让学生由“学”到“思”到写成“文”,形成由感知到深入理解的学习过程。

本着这一思路教学,我班学生写出了:《我读〈背影〉》的读书笔记,从中联想到“奶奶的手”、“老师的身影”等;学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有的同学写下了《我的一家》、《母亲和我之间》;学了《羚羊木雕》,有同学写下了《我妈就是这样》;学了《松鼠》以后,我班同学写出了《我家的小狮子狗》。我班有一个孤儿,父母在他小学的时候就先后去世,靠一个做豆腐的堂哥堂嫂照顾,做豆腐的情形让他耳濡目染,学了说明文之后,他写下了《豆腐的制作》,语言朴实真切,清楚明白,让那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懂得了富含营养的豆腐的制作方法,引得班上不少同学跑上门去观察了解。还有一同学,由于受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的感染,将他独立生活的一段日子写成了《生活锻炼了我》的好文章。通过生活的体验,他不仅学会管理自己,且作文也逐渐走向深度。

因此,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形成浑然一体的结合,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课堂步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在写作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的的同时养成观察认识生活的好习惯,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完美,更好地写好生活中的作文。

其次,用课外作文辐射并推动课内作文。

[1][2]下一页。

老师评改或抽改,写法是学生可自由拟题,也可出参考题目,并附有审题揭示,文体根据各年级各学期训练点而定。评改:只要认真完成均给“优”,不完成给“差”,有事后来补上也评“优”。特殊情况还有特殊布置。如“我班一女同学平时作文枯燥,写不出多少内容,更没有真情实感。前不久她的家庭惨遭不幸;父母出车拉煤,夜间遭到车祸,母亲不幸遇难,身上一千多元钱还被当地农民掳走,父亲幸于无难,但已是腰椎骨折,送至医院抢救。一次周记作文我单独给她布置了一篇文章――《家中的灾难》,结果她含着眼泪完成了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深深地触动了全班同学的心。同学们纷纷前往医院去探望其父,还向她捐款200多元(她坚决不收才罢),这以后她好像找到了感觉,作文内容逐步丰富,逐步成熟。还有一同学成绩一向很好,初一两次考试均拿年级第一,可能有些忘乎所以,可全国希望杯预赛结果下来,以两分之差而落选,一种失落感笼罩着他。我提醒他,一周一文何不就写此内容,于是他以《失败的滋味》为题写下了一篇真实的感受,经我推荐此文章发表于《初中生辅导》98年第2期“作文评荐”栏里,因此他还和施秉县一位同学结成了“联谊”的朋友。

当同学们感到学习压头时,我给他们组织了一次课外活动,到贵州铝厂电解厂电解车间参观。同学们看到工人们在上千度高温下作业时,学生们从电解工人(有几个正是班上同学的父亲)汗流浃背的神态中受到感染,一周一文又有了内容,作文中自然少不了拿工人们的劳动和自己的学习困难进行对照,还记下了深深的感悟,并表示不再给父母增麻烦,相比之下学习中的一点苦头算不了什么等等。

如此将课外作文和周围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会感到此情此景好作文,写出的作文自然不乏真情实感,从而会更有效地学习课文例子。那么,课内作文自然也就会逐步达到顺手拈来的地步。

此外,为了培养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要求:作文在下午自习课或其他自习时间完成,书写必须工整,难字难词,自查字典;内容:或头天见闻感受,或当天读书心得,或摘抄重要文章段落。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勤练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丰富词汇,减少了错别字。一开始要求学生能写就行,然后逐步要求能达到表达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联想、评论,最后过渡到能就文就字连段成文,同时也为一周一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了对生活多个“心眼”的习惯,极大地辐射并推动课内作文。

通过指导学生课外练笔,把所见所闻写下来,那么学生在一周时间内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会为完成作文而进行有效阅读,会对社会人生进行冷静思考,还会针对同一论题互相磋商,互相讨论。

如果这样训练,初中三年,学生就会写成150篇以上的作文练习,这样的练习量,倘能坚持并逐步完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实际需要以及应考要求,并练就出扎实的写作功底。

总之,通过不断尝试,我认为,可将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的结合方式概括为“一点二线”的训练过程。“一点”,指的是作文能力训练这个中心点,所谓“二线”,即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两条线,课内作文致力于“课文例子”,致力于“举一”;课外作文致力于课外练习,致力于“反三”,课内作文旨在点火,课外作文旨在燎原。有人将此概括为“课内长骨,课外长肉”,教师“铺路搭桥”,学生“结丝成网”。(参考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更新语文教学模式p[,7]》)。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七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生迈向教育大门的第一步。学前教育的质量对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先后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其实,要提升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加强师资建设。学前教育教师的质量过关,才能引领学前教育走向更好的发展。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旨在培养具备钢琴演奏技能的幼儿钢琴教师。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有针对性,本文提出几点构建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高效课堂的建议,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构建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高效课堂的建议。

(一)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要使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未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需要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第一,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必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乐理、弹奏等知识节能,从入学起,学生就应该接受钢琴弹奏方面的训练,提升眼、耳、手的灵敏度,以便在弹奏钢琴时,全身都能有机配合。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钢琴弹奏基本技巧,使学生反复训练音阶判断,熟悉各种音调形式,使弹奏出来的钢琴曲悦耳动听。

第三,教师还要训练学生的钢琴弹奏指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随时都能弹奏出美妙流畅的钢琴曲,给别人带来审美享受。

(二)优化钢琴教学内容。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师学前教育专业要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设置课程内容,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针对性,体现在钢琴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内容,使学生对钢琴课充满激情。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安排学科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打牢理论基础。

第二,教师要对学生加强钢琴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会创作,弹出具有自己个性的钢琴曲。

第三,鉴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所以中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多练习弹奏幼儿钢琴曲,如《蜗牛与黄鹂鸟》《泥娃娃》等,学会简单的儿歌伴奏技巧,学生才能胜任日后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正所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在钢琴课上,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第一,教师要使用示范讲解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基础。在授课之初,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准确的钢琴示范演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钢琴曲的演奏状态和音乐特色。示范结束后,教师为学生详细讲解弹奏要领,然后安排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演奏进行密切观察,注意细节,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

第二,当学生对钢琴曲具有一定的演奏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入竞赛法,学生普遍具有好胜心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钢琴比赛,这样不仅能锻炼锻炼学生的钢琴弹奏熟练程度,也能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在紧张的竞争氛围中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教师还可以引入“师徒制”,即将钢琴演奏技巧好的学生任命为“小老师”,让他们对其他同学进行教导,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提前体验当老师的感受,对他们日后就业大有裨益。

(四)加强教学反馈。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钢琴课堂中,教学反馈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等形式。

第一,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弹奏一整首钢琴曲,学生弹奏完毕后,教师让他自己评价自己的弹奏表现,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进而查缺补漏。

第二,教师还要安排其他学生对该同学的演奏技能进行点评,这样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第三,学生自评和互评都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评,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接着以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步。

二、结束语。

在学前教育事业不断改革的今天,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也要加强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加强钢琴教学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胜任未来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要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1).

[2]钟武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6(9).

[3]王建华,唐敏.浅议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方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4]何志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5).

[5]陈姝娟,李晖,蒋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新探[j].教育探索,2007(12).

[6]王兢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对策[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八

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情节性,在游戏过程中扮演某些角色,例如:小鸡、老鹰、战士等等……其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情境和喜爱模仿成年人的行为特征。与此同时,通过游戏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社会规范,了解人际关系,处理并解决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问题,以此来使学生健康发展得到促进[1]。

1.2有竞争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游戏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胜负之分,而在小学生教材上要求胜利者积极展示和表现自我,失败者要总结失败经验,下次迎头赶上。因此,在小学体育中实施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竞争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

1.3有趣味性。

游戏教学不仅符合小学生好动、求异求新、好奇求变的心理需求,还具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趣味性强的特点。

1.4简约性。

因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具有简单的特性,所以只要定几条规则即可进行游戏,这就需要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思考获胜的方法和途径,这就不仅强化了学生自主、自信、自强的意识,还帮助其独立思考和分析、决策[2]。

2体育游戏的意义。

在学校教学内容中,体育游戏作为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全面身体素质,还能使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得到提高。同时体育游戏教学的进行,可以促进教学的有效完成,使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的得以表现。实践证明,无论从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看,在教学中适当进行体育游戏的开展都具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达到提高体温、调节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所以,体育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就是体育游戏[3]。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九

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在五花八门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注重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和艺术性,往往忽视了课前课后几分钟的效应.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充分利用课前两三分钟开展一些语文活动,有助于提高堂教学效率.

作者:岳冬萍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730100刊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十

课程改革至今,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课堂实效性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另外,课堂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导致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也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预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在我从事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对于“如何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有以下一些具体体会。

一、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新的教材观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实质就是考察这堂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维一体的目标达成的程度如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可见,预定学习目标时,不再是只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要结合学习内容,把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也就是设计出来的目标不仅确切、具有操作性,而且体现在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当然目标的预设还必须具有弹性,以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和出现非预期学习目标时能及时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水平有所侧重。

一年级上册中的“物体分类”,教材安排说、猜和练等内容。通过分析,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动手实践,对有关形体形成感性认识;二是找对应关系进行分类。教材在目标设置时比较注重分类,而对各种形体感性认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要求基本没有,为此可将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2、通过摸、画、找、拼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这样的调整,整个教学活动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师应从“适应学生的未来发展”这个大目标出发,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并且全力以赴地付诸实施。只有这样,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取才成为可能。

二、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当前,课堂中还存在两种现象:

二是高估,往往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到很困难,一些应变能力弱的教师就不知所措。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预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重要。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其次,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最后,了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三、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并明确要求“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1、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改革,我们所用在设计理念、编排结构都充分展示其明显的优越性。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学生自身的差异等原因,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实际,灵活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1)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不同步,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难点、重点、疑点可能与教材编排不一致,为此教师预设时多花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辨清疑点。

(2)筛选学习素材。教材中呈现的学习素材,如编排顺序、深度和广度、情境设置等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的积极采用;淡化学生已经历或熟悉的内容的教学。如“年月日”的内容,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年有12个月,365天或366天”的知识,所以可减少在此环节所花的教学时间。

(3)重组学习素材。对于编排顺序不利于学生探究新知识或知识的深度不符合学生基础的学习素材,就要大胆地调整。替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的素材。如“方向与路线”的内容,课本中的素材与乡村学生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教师可以采用家乡的平面图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可以把相似或相异的学习内容进行集中,通过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总复习时可以将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2、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学习资源。

教材中的素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师应以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形成,有利于综合能力养成等为宗旨,及时吸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各方面信息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1)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学习资源。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如,家长的阅历和职业,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要引导家长将家庭中丰富的生活内容采集为“教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更需要家长助一臂之力。有位家长针对孩子对数的顺序概念模糊,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和孩子玩插牌游戏,家长手中拿着几张牌,牌的顺序是1、2、3、5、6、8,让孩子把4、7、9的牌按顺序插进自己的牌中,结果孩子玩得很开心,对数的顺序认识很见效。

(2)加强互联网及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大大扩展,使得教学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报刊等,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让学生课前收集应用百分数的事例或数据;在教学“温度”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前一天各地的气温,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素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既丰富学习素材,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要本着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堂教学的一般活动模式是:“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等活动过程。“引发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他们思维的冲突,从而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蕴含新问题的产生。“探究新知”是学习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问题而设计的,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知识”应注重层次性,首先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生活中的大数”时,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一、引出问题:让学生估计全年段和全校人数。教师指出:为什么估计本年段人数轻而易举,估计全校人数感到困难呢?自然引出了学习主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活动二、解决问题:

1、展示图片,让学生初步直观感知生活中的大数。并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学生数一个大正方体里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建立“千”和“万”的意义)。

3、引导学生数黄豆、估计课本的页数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活动三、巩固应用: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合作中愉快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的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五、预设多种可能。

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的回答跟预设一致,教师会马上进入下一环节,很少会耐心倾听其他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节外生枝”,就会把学生硬拉回既定轨道上来。这是因为教师预设时忽视了动态生成。正因为如此,我们要精心构思预设:

(1)活动设计突出“引导”。即“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法”“导之以练”,它是走向生成的最佳预设。

(2)倡导“网络型”的过程设计。预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原生态方法的展现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3)目标确定采用“递进生成型”。预设时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在过程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设定过程性目标。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并非无法预知。只有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是可以把握的。如“搭配中的学问”,就可以做多种可能生成的预设:

预设一:如果学生搭配无序的、有遗漏的,怎么引导?

预设二:如果只出现以荤菜搭配素菜的方法,要不要告知他们以素菜搭配荤菜的方法?

预设三:如果学生用符号表示搭配方法时,大多用画实物的方式呈现时,要不要作出提示?

预设四:如果在第一次搭配中就出现用“1×2”来表示搭配的方法,怎么调控?

预设五:如果提炼不出乘法算式,如何处理?

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把握课堂中动态生成。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设多种可能,这样的预设才富有成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叶阑《新基础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黄伟:《小学数学偏离学生现实起点的现象和对策》。

4、陈琦等建构主义与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3)。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十一

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包括在课堂以外的校内、社会、家庭等场所进行的,与学科教育目的相关的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的实行,有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耐心指导,在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以民主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和互动,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对政治知识进行实践探究。暂观现在的思想品德活动教学实况,教师过多重视课堂内的活动形式,受预设内容和课堂有限的时间限制,容易忽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互动,忽视对课外资源的拓展和挖掘,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实效性低。再者,初中思想品德课时安排短,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众多的政治专业知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却有效地补充了以上课堂教学的不足。

为新课教授前所准备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根据新课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为新知识打下基础,使学生原本平淡无味的思想品德学习过程变成兴致盎然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课前让学生接触社会,亲身去体验生活中的政治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初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认识,能有效帮助他们领悟思想观念。例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初三第一单元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的.课前,笔者让学生进行主题为“我们家的变化”调查活动。学生按照笔者提供的“新中国成立后家庭变化一览表”进行自家的实际变化调查,通过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历史文物等资料进行变化总结,亲身感受自我在这段时期的变化以及原因,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这样的课前准备活动,不但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接连起来,更让学生通过课前活动时间初步获取知识,为更好更广地学习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课堂学习活动,保持学生的活动开放性。

课堂学习活动可分为为教学需要而在课堂上直接切入的活动环节如游戏、模拟、谈论等直接活动,还有就是专门的活动课如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课。开展课堂活动,表面上是在课堂内进行活动教学,学生和教师的活动空间都受限于课堂,但实际上,课堂活动的主题选择、材料收集、分析与调查、动手操作等环节都需要师生在课堂外完成的,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有利于保持学生活动空间和思想的开放性,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开展此类活动时,我们要给与学生足够的开放空间,适时适地地给与学生正确的指导。如在教学完九年级第三单元《崇尚法律》后,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一场由高年级学生开办的模拟法庭,让学生感受法律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观看的过程中,有位同学对律师所提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引致全场轩然,笔者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让大家都提提想法,才发现学生的法律观念其实很强大。借助这个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师生关系都是平等的,对于知识的学习也是。这种开放性活动和思维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主动性,增加了学习信心,也从侧面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时代性和教育性。

课后延伸活动主要是指由课内延伸到社会、学校、家庭、甚至是自己活动范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力求达到“以活动促巩固、推发展”的教学目的。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学生将多年知识应用于此的地方,在课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专题讲座、爱心公益活动等,不仅可以巩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感性认识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得以更深入的体会和领悟。知行统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将认知和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学习完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亲近社会》后,笔者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敬老院进行爱心服务,通过与长者的沟通和互动、帮助长者完成家务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弱势群体在社会的现状,让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行动为社会这一想象作出微小的一步,从而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需要大家的实践行动,负起自己的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通过这样的课外延伸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了知行统一的效果,也锻炼了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毋容置疑,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课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但课外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是积极的重大的,广大思想品德教师要本着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外实践课,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参考文献】。

[1]马丽.实践教学促知行统一[j].思想政治课教学,01期44。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十二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论断,一语道破了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应培养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本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质时,我们认为思品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有别于小学其它学科,具有“教养课”的性质,它既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认识的启蒙教材。我们的这一观点与有的论者近年提出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修养课’”的论点不谋而合。

二、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涉及到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首先是确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的内容以及分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初步归纳出了适合儿童特点需要的10种道德行为习惯,像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为了使这些行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实,我们又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有关的理论,探究寻找儿童行为习惯的最佳发展期,然后把上述行为习惯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学段中去。例如,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不同范畴的道德行为发展是有别的,在“对人”、“对己”、“对社会”三个方面,对己方面的道德发展较高,对社会方面的道德发展次之,最低的是对人方面的道德行为的发展。对此,我们在匹配过程中,低年级注重对己方面的行为习惯训练,中、高年级依次配加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内容。像助人、待人、团结友爱等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对他人”的特点,故而匹配时应注重把行为形成的最佳养成期放在高年级。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

对此,我们曾进行设问: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转绕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多次博览群书,深入到实践中观察,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动,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确立了行为习惯的三个层次之后,我们又尽力做到对同一行为根据学段不同和强化次数的不同分度要求。比如对在车上见到老人后让座这一礼貌行为,低年极可以达到自发或自觉的程度,中高年级就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车后,用不着多想就会主动地给老人让座。

三、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

1.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

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建立起宏观结果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都有独立联系的线索。政教处对内可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我们规定与家庭教育接轨;少先队对内有各中队辅导员属于直辖的对象,对外让它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任科教师。宏观与微观结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重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矗”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了《莱州镇中心小学小学生一日常规》、《莱州镇中心小学文明学生标准》、《莱州镇中心小学文明班极标准》等,学校制定了《莱州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力。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

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雕塑公园护园小组”、“军休所红领巾大院”、“争磊集团实践基地”、“南关市场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小组”等等,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4.注重多角度因村施教人们一直把因村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村施教。我们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的,遇事就烦悉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老师和家长学的,要注意树六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村施教外,我们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起钱来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学校都非常重视,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5.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我们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红领巾广播站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四、开展养成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果及体会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果实。

学校自开展养成教育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习惯越来越趋向规范。礼仪的教诲,使孩子们心灵上早已深深地烙下了文明礼貌的烙印,行队礼、见人问好、尊老爱幼已成为孩子们的自动化习惯。道德的熏陶,使孩子们能够据章就矩地生活和学习。几年来,我校近1200名学生没有任何违法犯罪的行为。助人的思想,孩子们已把它作为一种高尚的美德,献爱心活动中,全校为灾区人民捐款3000余元,衣物近1000件,学雷锋小组已达80多个……。近年来,我校先后有40多名学生获地级以上德育活动奖励,我们的德育经验经常在地级以上刊物上报道。少先队曾多次获得上级组织的多种德育活动奖状、奖杯、锦旗,学校多次被评为县以上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小学段的道德教育,教学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导行”上。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金科玉律。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十三

高中班主任工作多、杂、繁、重,千头万绪,要为学生的今天负责,要为学生的未来谋发展。语文教师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可以成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阵地。

一、高贵学生的灵魂,使学生成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者。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发自肺腑地尊敬师长。

现今的中国社会,爱,总是子辈欠父辈的,而尊师重道似乎也已成为无人问津的人生格言,让学生尊敬师长是一个老生常谈且有必要老生常谈的话题。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哪怕是恶人,也有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教育工作是面向人的工作,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更是最佳的切入点。例如,随着手机的普及,最近几年来,无论教那个年级,我都会给学生留同一个寒假作业——编发祝福短信。具体要求如下:1.同学们,期盼已久的寒假即将来临,我们将辞旧迎新、走亲访友、旅游观光……把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快快乐乐(同学们群情激昂)。可是呵,你们亲爱的老师却要饱受痛苦折磨了(大家满脸疑惑,等待下文),因为我会非常非常想念你们。这样吧,你们每人编写一条手机短信,把新春的祝福发送给我,“一缓相思之苦”。2.至少两种修辞手法。3.最好不说姓名让我猜出你是谁。4.不仅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而且能让我沉浸在语言美的享受中。开学后的第一节课,我的教具就是这部手机了。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语言表达的热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极大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我们彼此祝福,相互鼓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班主任完全有必要借助语文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校学习成为一种动感情的劳动,让学生发自肺腑地尊敬师长。

三、远大学生的志向,使学生踌躇满志斗志昂扬。

学生们从来就不缺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是,有很多憧憬都随烟云而消散,随时光而流逝,因为,他们的志向没有得到及时的、反复的肯定。班主任应该借助自己语文教师的优势给予学生及时的、反复的肯定。例如,看到魏书生老师的那首嵌名诗,我仿作了一首,全班51人,每个人的名字都被嵌入诗中,而且都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东西南北,暑热寒凉。春夏秋冬,雨雪风霜。无际无涯,原野空旷。巍巍昆仑,浩浩长江。白山秀丽,松水茫茫。东升朝阳,瑞霞呈祥。晓露晶莹,万道金光。寒水生冰,迭涌后浪。……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更煽情的方式给予学生这样的热爱和尊重,从而使学生踌躇满志斗志昂扬。

四、坚定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刻苦自励勇往直前。

现代的高中生中很多人都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高中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可以借助语文教师的优势帮助学生常立志,刻苦自励勇往直前。例如,上课后学生一齐朗诵语文课堂训,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语文学习情境,还可以让这些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比如:

1.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人活着要呼吸。呼者,出一口气;吸者,争一口气。

已故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人事管理,而人事管理的核心就是激励。”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管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又何尝不是激励呢?班主任工作又何尝不是管理?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何尝不是激励呢?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班主任应该发挥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优势,借助语文表达的艺术性让德育之舟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1.

[2]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m].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十四

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和思考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多年来,我以课内作文为轴心,以课外作文为补充,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互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下面是我对此的一些粗浅看法:

这里所谈的课内作文是指常规的每周一次的当堂作文。这种作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一定要求的作文。这当然离不开教师在内容技巧上的指导,更离不开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写作上的特色,或让学生举一反三,或让学生摹写,或让学生改写,或让学生联想。总之,重在围绕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点,假设环境,创造氛围,让学生通过当堂审题、立意、构思,从而进行记叙、说明、议论等的练习。这种在有限时空内进行的当堂训练,让学生有紧迫感,有压力,使他们提高效率,快速作文。一学期通过这样多次的练习,学生就会加快速度,珍惜时间,养成按时完成作文的好习惯。

要使课内作文保质保量,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面前心生仰慕之情,手生写作欲望。当他们跃跃欲试时,教师适时地布置当堂写作,或口头作文,这就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让学生在语文教材各单元之后进行规范的课内作文训练,他们会感到有章可循,有凭可依,写起文章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既有格式的仿照,又有内容的启迪联想,如能长此训练,有什么文体的文章不能练就?又有什么样的中考、高考作文不能当堂完成?甚至在纷繁复杂、高效竞争的社会大考场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我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初中第三册)时,由于学生受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感染,很多学生仿照摹写了《贵铝塔山公园》、《白云公园》;学了秦牧的《大自然警号长鸣》(初中第四册),很多学生被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所激愤,他们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保护校园环境时不我待》、《地球只有一个》等感人文章。96届中考,我所任两个班级语文及格率100%,平均分80.95,优分率58.92%,作文分数比较突出。由此可见,课内作文应该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一条主线,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和延展。

[1][2][3][4][5]。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十五

博罗福田中学周镜平。

青少年是一个正处在知识与身体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课本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心理所需,必须很好地吸引他们去广阔的课外吸收更多、更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和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加强了课外知识对作文的渗透作用。

首先是加强景语的渗透作用。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景语的描写主要出现在记叙文、小说中人物出场的那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语文实验室指导学生广泛的收集、整理、体会、领悟它,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如学生在《家乡的晚景》中收集到的:“晚风吹拂田野,日光洒下余辉……”就会产生相类似的想象语句:“晚风吹熟了原野,大地一片宁静,太阳悄悄地躲进了暮色”;在《山乡的炊烟》中收集到的:“山乡的炊烟,总是那么蓝蓝的,带着农家的几丝希望,几丝馨香,总是那么轻舒漫卷的像一个踏春归去的仙女,在微风的护送下,悄然隐入了蔚蓝的天空。”使学生意识到景语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产生共鸣。然而在文题近似的《家乡的雾》中就产生相似的意识:“家乡的雾总是那么沉沉,那么朦胧,它迷惘了多少人的'眼;总是那么润湿,那么温柔,它滋润了多少人的心”。景语的大量收集、加工、及运用,大大的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也增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所以鼓励他们广泛地收集,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激发他们的兴趣,燃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加强哲语的渗透作用。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哲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如学生收集到《鲇鱼跑了》一文的结尾:“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后,然而在《仙人掌》一文中就写到“当生命面临消亡时,它的力量如爆发的火山”。学生在《门》一文中收集到:“关门是为了防盗、挡风沙、不让蚊子飞进来;开门是为了接纳、迎来一片清新,迎来五彩的人生,世界的光明,请把好大门。”引导学生理解所蕴含的哲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哲语颂扬了国门大开的新气象,改革开放给国人所带来的实惠,但也要把好大门。当学生在自己的文中写到“门是起点之美,是人生的起步,是走向人生的起跑线。”又如学生收集《朋友》中的哲语“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写到“朋友是人生的桥梁,朋友是闯荡江湖的指明灯,朋友是你哭泣时为你抹眼泪的天使”等等。这些哲语渗透在文章中提高了文章的含金量,达到了我们收集、整理、运用的目的,使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是加强音乐语言的渗透作用。

[1][2][3]。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十六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也需要不断地探索有效的实践活动,如何结合区域自然资源和自身条件开展主题性教学以及相应的探索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使美术教学别开生面。

关键词:美术单元教学地方资源展览。

当同学们伫立在一幅幅美术作品前,面对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们在尽可能讲授一些基本知识以外,更需要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引导并带领同学们积极拓展美术实践活动的有效空间。

早在193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莫里逊就创导了著名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得到迅速推广,并发展成为多种不同的单元教学法。

我国目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积极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调发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美术教学的重要途径,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采用“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几个课时共同完成一个教学主题。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适用地方主题性课程的开发,又便于体现灵活多样的技能训练过程。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地方特有的资源来组织教学,如乡村的麦秆、黏土、谷类、果壳、竹木等,海边的贝壳、卵石等,城市里的易拉罐、各种包装盒、装饰材料的边角料等等。

学生作业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美化和装饰,提高作业的品位。某一日本学者说:“学生的作业不是垃圾!”说的是要珍视学生的作业,美术教育就应该设法让学生的作业更美,有更高的品位,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充满自信,而这一切都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结合团队活动组织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调查,然后组织教学。比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剪纸、刺绣、蜡染等教学内容让学生调查身边擅长此类艺术的艺人,请他们讲述这一艺术的传说、历史、特点、方法,收集相应的资料,然后回来创作;我们还组织学生调查社区(乡村)的历史和变化,让学生结合社区(乡村)的地形规划设计未来的社区(乡村),并分头设计制作各种建筑模型,然后将全班的建筑模型结合绿化、休闲、文化、服务等功能的需求,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组合成一个社区(乡村)整体的模型,最后可以此举办主题班会,届时可以请家长、社区里的人们一起参加,听学生们的想法,也听听大家的意见。

无论是乡村的麦秸秆、谷类、果壳,还是城市的易拉罐、包装盒、装饰材料的边角料,或者是民间传统的剪纸、刺绣、蜡染等,我们都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其中的响应内容,采用“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实现地方特色的课程开发,从而摸索出美术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平时的作业展览时,展出的每一件美术作业旁都配上一本活页夹,其中存放着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时所做的文案。比如,中职学生服装设计的作业(在一个等人大的服装模特儿架上制作的以创意为目的的作业),在其文案中包括:服装设计知识,不同风格服装资料的收集(电脑打印、画报剪贴、手绘或复印)与说明,自己的服装设计稿(手绘、电脑绘画或实物拼贴)与设计意图,计划采用的材料(包括布料、线绳、纽扣、敷料以及废光盘、瓶盖等杂物),在制作时是否遇到困难,如何解决了这一问题,最终的作业效果(照片),作业的体会或小结等。可见,我们不仅要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业,更要看重学习过程――学习、计划、研究和思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我们是通过“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去实现的。

实践二: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使学生视野开阔、激情倍增,同时也让校园文化更添风采。

与教学结合紧密针对性较强的各种展览,可以使美术教学出奇制胜、别开生面。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且能给学生创造学习美术的浓厚气氛,使其在自觉、主动和热情中学习。同时也为实现美术教学的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学生阶段性作品(作业)汇报展。这种展览可不间断地举行,因为美术教学中阶段课是我们惯用的设课方法,也称强化训练。只要完成一个阶段课,接着就来一个学生作品(作业)汇报展,这样既可以鼓励先进的学生,也可促进后进的学生,也让所有来“读画”的观众评出优秀的作品编入画册,从而又提高了展览的品位,扩大了美术教学的影响面。

教师作品示范展。这种展览适宜安排在新学年之初,此时正值新生入校,豪情满怀。新的一天带给他们美好的开端,预示着今后的路将是什么样的一幅图画。教师的示范作品能够带给同学们美的享受,美的追求。同时,在技法表现上也能给以同学们一定的启发教育,为同学们在今后的美术绘画之路上注入新的活力。

分门别类专题展。这种展览一般适用于单元展、年级展、不同美术专业展、非美术专业兴趣特长展。比如:现代招贴画展、标志设计展、民间剪纸展、蜡染、扎染作品展、挂壁制作展等等。这种类型的展览,具有很好的可欣赏性,人人喜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成就感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激发更好的学习热情。

全校学年大型展。这种展览是指举行学期展、学年展、分届展等等,一般选择上述方法之一种。比如分届展,可以把某专业班级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通过毕业设计的形式作个总结,并评选出更优秀的作品。学校不仅要发给学生美术作品收藏证,还将被藏的优秀习作推荐参加全国、省、市级举办的学生技能制作、美术作品比赛,或推荐到有关报纸、杂志发表。

美术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美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因此每一个美术教师都要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上下一番功夫,花一番脑筋,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空间。

参考文献:

王大根.谈谈美术课的单元化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3)。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十七

实验不仅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实验教学同样是深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并且提升学生的综合化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深化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很有必要。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深化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也能对于知识教学起到辅助与推动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探究性内容的合理选择。

在设计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探究性内容有合理的选择,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一方面,探究性内容的难易要适度,要能够在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基础上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内容的选择要合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选取那些和生活现象以及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探究素材。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奇妙的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知识点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提前一天让学生将鸡蛋放在食醋中浸泡24小时,第二天学生都拿了个软皮蛋,这样就可以设问:蛋壳哪里去了?食醋的成分是什么?蛋壳的成分是什么?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觉得鸡蛋发生了什么反应?教师可以运用这个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可以把鸡蛋放在盐酸中反应,让鸡蛋在产生气体作用下可以在盐酸里“游泳”,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过程。面对生动有趣的实验,学生很兴奋,并且积极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结合生活实际的实验内容,通常是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良好素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也会更加深入。

二、实验思路的有效设计。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时,实验思路与实验流程的合理设计非常重要,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现象以及实验效果,也会一定程度决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应当尽量让实验流程清晰合理,要让学生能够弄懂实验的基本过程,并且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独立操作的空间。另外,实验在设计时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性,要多设计让学生开展独立探究的过程与环节,要多设置一些疑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时,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顾化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燃烧的事例。学生很容易想到镁条、铁丝、木炭、硫在氧气中的燃烧,然后根据它们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得出燃烧反应的特征,并且得出燃烧的定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燃烧的一些典型案例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验用品:小木条、石头、小纸条、蜡烛、酒精灯、小烧杯、坩埚钳、火柴、石棉网等。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少学生会提出假设,指出自己认为的燃烧所需的条件,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直至探究出最后的正确结论。这样的实验思路与实验设计,不仅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实验自主性。

有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会忽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实验课程往往是以教学的`演示实验为主,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很难在课堂上得到体现。这是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时有必要改善的地方,教师要设计更多引发学生参与的实验活动,要增强学生的实验自主性,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应当更多地设计开放型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引入实验中,做实验的主人,而不是观众。

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猜想1:反应后质量变小了。木炭燃烧后化为灰烬,质量肯定变小了。猜想2:反应后质量变大了。铁燃烧后生成fe3o4,质量明显变大了。猜想3: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木炭燃烧生成了co2,铁燃烧还有氧气参加,这些都要计算在里面的。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尽量给予学生一些引导与启发。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思考也更加深入,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总之,要想让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得以开展,就需要教师对于实验内容、实验环节以及实验的思路进行精心设计,这是探究性实验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根基。只有在合理的实验设计中,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同时,教师要设计更多引发学生参与的实验活动,要增强学生的实验自主性,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课外教学的申请书篇十八

1.1思维能力的体现:

篮球运动运动员通过对球场上双方的`形势变化及自身的运动经验能够随机应变,在传接球时大多是队员有目的地将球转移给同伴,这便需要保证队员之间的联系紧密,配合默契且能够以组织的方式进攻。传接球的技术大多是通过篮球运动员于长期的篮球活动下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利用其相关感受、表象等判断球场形势,从而能推理判断出相应的战术,不但能够合理运用其思维能力,更能训练其敏捷的反应能力。传接球的技术是篮球运动员对篮球运动技术的思维能力的体现与活动,而运动员只有保证自身具有良好的传接球技术,并拥有传接球的意识,才能在球场上及时掌握变化,将球准确传给合适的队员,从而取得胜利。

1.2培养技术型篮球运动员的基础:

在篮球比赛中除了需重视抢断后运球直接上篮或抢球补篮之外,大多的作战技术及进攻技术皆始于传接球技术的运用[1]。当在比赛中攻守形势逐渐激烈后运动员的各项动作的时间逐渐紧迫,球场上对运动员的传接球技术及意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篮球比赛中球员具有较高的传接球能力及意识是提高其比赛能力的重要问题。技术型篮球运动员一直是我国重视的人才,而当运动员缺乏传接球能力时往往容易受到对手的攻击影响而无法防守运球,且若没有良好的传接球意识则可能因未及时传球而使得战机失误甚至使赛队陷入不利的局面,目前我国国家级技术篮球运动员也常出现此方面的失误问题。目前大多高校教育中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是为培养技术型篮球运动员的打下基础,而在篮球比赛中培养其传球意识及技术能够有效的训练其思维能力及反应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出篮球运动人才的目标,促进我国篮球运动教育的进步。

2传接球技术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的传接球技术及意识,我们需要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培养,并从培养过程中让渗透篮球意识,学生明白传接球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

2.1从传接球教学过程中培养传接球意识:

在篮球教学中其传接球技术的教学及其重要,因而需注意教学时潜移默化的渗透传接球意识。首先需注意告知学生团队配合意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队员之间默契配合才能真正的在比赛中发挥每个队员的优秀能力,取得胜利,从而能让学生在球场上会判断形势而能做到愿意传球、接球[2]。此外,其传接球能力的培养中也需注意告知其技术能力的重要性,训练学生在防守严密或不严密的情况下如何能传好球,并需要告知一定的战术培养,有技巧的进行训练。最后还需注意重视学生的接球能力培养,在教学中部分教练往往更重视传球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的接球技术也需做到相应的培养,可通过有防守或无防守的情况下训练队员的接球能力,并逐渐增加防守难度,让学生能依据球场形式敏捷迅速的反应,也让学生明白传接球意识的重要性。

2.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篮球比赛中学生仅仅拥有传接球技术及意识是大大不够的,还需进一步训练其观察判断能力。由于受到视觉器官的影响,队员往往会判断失误,而在球场中运用一定的迷惑性战术已经是重要的部分,这便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在训练中可让学生通过传接球的方式对联,并设置相应的练习观察讯号,让学生判别战术运用,并以不能停留的方式进行攻守对抗训练,从而训练学生在紧张压迫的环境下的观察能力及应变能力。

2.3培养学生传接球战术意识:

传接球战术是篮球比赛中运用的重要战术,通过各项进攻战术与传接球技术结合,能够有效的取得球场上的胜利先机,并能抗干扰或进行反干扰战术。可让学生观看相应的篮球比赛影像资料或是讲述实例,通过对其内容分析并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及战术运用意识,也使得学生更加理解对篮球运动本质精神与其规律。而在实际训练中也需设定一定的传球路线、次数、速度等培养学生的传接球战术意识[3]。结束语:在篮球比赛中传接球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思维能力,是现代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程。而认识到其重要性,我们还需加强其传接球教学意识及技术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在球场上合理运用传接球技术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3]吴涛,韦蕾.浅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传接球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31):223-22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