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7:47:02 页码:10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优秀11篇)
2023-11-20 07:47:02    小编:ZTFB

时间管理是有效的时间安排和合理分配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写总结时,我们要用简练明了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想要写一篇优秀的总结吗?不妨看看下面这些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总结范文。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一

依据2015年全国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版)、安徽省2015年的英语学科《高考说明》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考试内容,不与任何教材的具体内容相联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状况,尽可能提供语义相对完整的语境和尽可能选用真实、地道和典型的当代英语素材。参照2013、2014、2015新课标全国1卷,特别是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的背景。

2016年的高考,我省将告别实施了11年的安徽卷,使用全国统一卷。不论是内容与范围,还是试卷结构,全国卷与安徽卷都有一些差异.以2015年安徽卷与全国卷的比较:不再有任务型读写。不变:听力依然是30分,分为短对话、长对话和独白;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完形填空依然是30分。

变化:单项填空改为语法填空。同时阅读理解第一节设4篇短文,共30分,第二节1篇短文(七选五),共5小题10分。写作部分的“短文改错”再次回归,取代以前的“任务型读写”。其中阅读“七选五”、语法填空、短文改错对于安徽考生和教师而言,是“新题型”。

三、试卷的特点。

1.听力。

2015全国考试大纲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5)本卷听力十段材料具体涉及了修车、打的、生日聚会、电影、个人信息、退休生活、订房、学校饮食服务调查、餐桌礼仪及整点新闻等。听力材料贴近生活并传递文化信息。如第九段材料即介绍西方的餐桌礼仪。其中第3,5.6,7,9,12,13,14,15,17,18,19题是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题;第1,2,4,8,16,20题是对所听内容做出简单推断题;第10题是主旨大义题;第11题是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题。与高考卷听力题设置相吻合。

2.阅读理解部分。

阅读理解部分共有五篇阅读短文,前四篇为传统的阅读理解题,e篇为阅读七选五。题材分别涉及到交通、人物故事、科普读物、热点问题及尖子生的学习技巧。

内容新颖,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a篇介绍了几条关于校车的相关信息,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联系学校,让学生参与该活动。b本文主要讲述一个孤儿davidonly被领养的故事。davidonly在生母去世后在网上发起了申请,希望得到好心人的寄养照管,并如愿以偿加入了going的家庭。c篇文章讲述了隔夜水能否安全饮用的问题和味道差的原因,以及塑料水杯安全使用的相关情况。d篇文章讲述了污染的不可避免性,污染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征税来影响公司对污染的处理。阅读理解短文的体裁包括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详见下表)。

阅读理解体裁题材。

a篇应用文学生交通。

b篇记叙文人物故事。

c篇说明文科普读物。

d篇议论文热点问题。

e篇说明文学生学习技巧。

阅读理解题a.b.c.d篇题型设计统计。

题型题号数量。

细节理解21、22、23、24、25、28、29、30、319。

主旨大意341。

词义猜测331。

推理判断26、27、32、354。

阅读七选五题型设计统计。

阅读七选五的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是有关尖子生的学习秘诀。

阅读七选五。

题型题号。

段首句37。

段中句36。

段末句38,40。

小标题句39。

3.完形填空部分。

完形填空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篇理解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考查词语辨析、词语搭配等。本篇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只要关系涉及到人就会有冲突发生的可能。因此,为了不伤害和你接触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说的话,因为话一旦说出就无法收回。完形填空设计的20道试题,所选用的以实词为主,其目的就是在于考查学生整体把握语篇的能力以及在语境中运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能力,把重点放在意义的理解上,要求考生必须具备根据上下文理解全文的能力。

考点介词连词副词动词形容词名词。

4.语法填空。

考点冠词名词单复数形容词介词短语副词非谓语动词动词时态定语从句时态语态。

题号616263646566,70676869。

5.短文改错:本篇改错改编自学生范文,全篇约139个词。文中有10处错误,要求考生对每个句子进行判断,如有错误即将其改正(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主要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发现并纠正词法、句法、行文逻辑等类型错误的能力。

题号71727374,777576787980。

6.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着重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知识与技能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能力,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信息沟通、再现生活经历、描述周围事物、发表意见和观点。本次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封信给自己的外籍老师,感谢他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考查内容密切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且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写作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各层次的学生均可展示其英语写作能力。

此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促进心智、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是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角下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这一标准的提出表明情感教育不再是华而不实的摆设,而是成为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在本套试卷命题中,我们设法通过话题中渗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让学生在阅读做题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浸染:如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爱心妈妈收养孤儿;饮用水的安全;尖子生的学习秘诀;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以及作文中的学会感恩等。我们试图通过广泛的话题选材,体现时代特色,赋予试卷更多的人文内涵。以期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赞科夫)”。

总之,本试卷尽可能渗透高考卷的理念,试题设置规范,无偏题、怪题及争议题。知识点分布合理且重点突出,能力考查到位,试题难度与高考基本一致。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二

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便是学习的根本,为学的本质。唯有从源头出发,不浮于表面,不修于皮囊,方能领悟学习的真谛知晓做人的奥秘。

然而,“活水之源”不仅来自于亲身躬行,致力研究;从传统文化中寻觅时代所需,更是为现代所珍贵的不竭之源。

你看《千里江山图》又在眼前展开,青绿之墨色,山河之伟景,无不描绘出古人的创新之魂。你听载着大唐窑的驼铃缱绻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华夏儿女自古以来所拥有的包容与情怀,正如这清脆的驼铃悠扬婉转。你瞧那一个个真实而逼真的历史文人从《国家宝藏》中走来,那一笔一划的诗词美文从《中国诗词大会》中传承。那一唱一吟中所传颂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又从这吟唱中,披上时代的外衣,迈着沉重的步伐,步入现代,继往开来。

中华文化,是一部洪宏篇巨制,更是一汪民族力量的不竭之源。从源头中学习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从民族历史中寻找历史密码、文化基因,这不只对于个人的学习研究有好处,更有着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当我们不断从源头中汲取养分,吸收力量时,伟大的人格悄然树立;当个人不断完善人格时,一个崛起的中华蓝图定会打开。

或许时至今日,“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有些空洞乏力了,可当我们每一个人从源而学,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时,那千千万万个小梦想定会汇集成一股非凡的力量,助中国梦的兴起。

点评:本文取朱熹和周恩来名言进行关联。文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文化”视角切入,辨析“源头”开始;先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阐述学习的本质、实践的意义;再回溯传统文化的精神源头;最后点明“从源而学,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民族文化意义。全文从浅论学习、实践,到深析文化基因,由浅入深,逻辑清晰。用例涉及古今中外,视野宏大。语言灵动有文采,卷面整洁美观。但在引用周恩来名言的部分有些牵强生硬,分析事例时,个别地方(如王阳明例)缺少“过程性”分析,未能完全贴着观点进行分析。

【作文题目】。

1.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泰戈尔)。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疲倦懈怠)。(孔子)。

4.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霍金)。

古今中外文化宝库的经典名句浩如烟海,直指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三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宋伯秀。

范旭东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当他的制盐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一个新的宏伟计划又酝酿成熟——建立我国的制碱工业。

碱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又是化学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有“化学工业之母”之称。但在民国,工业用碱一直依赖进口,长期为号称“世界碱王”卜内门公司所垄断。而该公司却乘战乱之际囤积居奇。范旭东天生不信邪,下决心创办民族制碱工业。然而,中国幼弱的化工界对世界制碱工艺一无所知。当时苏尔维制碱法技术先进,但一直对外保密,中国人既无人知晓,又无人敢于问津。范旭东曾到卜内门公司考察,却被带到了锅炉房,并被告知“中国人是看不懂制碱技术的”。范旭东清楚地知道,从事制碱事业困难重重,但他坚定地说“虽粉身碎骨,亦要硬干出来!”

1917年10月,范旭东和陈调甫等人设计装置了一套小型制碱试验设备,经过反复研究,无数次地试验,终于生产出9公斤纯碱。虽然质量粗劣,但毕竟获得成功,范旭东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其后,他向董事会提议筹设“永利碱厂”。范旭东亲任总经理,在渤海边荒凉的盐碱地上,范旭东一干就是几年。这里,不知洒下了他多少汗水,耗费了他多少心血!资金短缺,但更缺乏制碱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解决技术问题,他一方面在国内网罗人才,还派人赴美,边学习,边物色人才,聘请了侯德榜等留美学生。

1924年,永利碱厂正式投产,这是中国自己首次从事这项事业,技术不过关,毛病百出。

从美国买来的干燥锅质量低劣,因其破裂而导致试车的失败。

1926年6月29日是永利碱厂历史上难忘的一天,再次试车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批洁白的纯碱。范旭东捧着雪白的碱百感交集。国人争相购买,打破了英商的独占局面,并冲出国门,畅销海外。卜内门公司感到十分惊奇,专程前来参观永利碱厂。英商的到来,多年前他考察的那段屈辱经历立即浮现在脑际,于是,范旭东只带他们参观了永利制碱厂的锅炉房,英商十分尴尬。范旭东还支持侯德榜用英文写作《制碱工艺》公开发表,将制碱法的秘密公诸世界。

英商眼见永利公司日渐崛起,便千方百计企图吞并。卜内门公司总裁专程来中国,一再要求与范旭东“合作”,面对强大的对手,范旭东威武不屈,机智巧妙地与之周旋,他以公司章程规定的“股东以享有中国国籍者为限”予以坚决拒绝。卜内门见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以其实力,采取减价销售的办法,将洋碱价格下降到40%,甚至可以赊销出售,妄图挤垮立足未稳的永利公司。范旭东一方面降价应战,另一万面冷静思考良策。在仔细了解和分析了国际市场动态以后,决定向国外市场出击,果断地将永利“红三角”推向了日本市场,并有意将价格压得很低。

而卜内门集团占有日本很大的碱市场,一经贬价,卜内门也只得如法炮制,结果损失惨重。随着资金的积累,技术力量的加强,设备的更新,永利制碱厂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制碱厂。

制碱事业的成功,更增强了范旭东创业的勇气。创业虽然备尝艰辛,但他觉得乐在其中。

厂在南京缷甲巍然矗立。首次试车即告成功,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一大空白。

面对巨大的成功,范旭东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他激动地对同仁们说:我国先有纯碱、烧碱,现在又有硫酸、硝酸,我国化学工业有了两只脚,可以阔步前进了。

(摘自《世界著名实业家的命运》,有删节)。

相关链接:

范旭东,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

范旭东幼年丧父,随母谢氏和兄长范源濂到长沙定居,生活十分贫困。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这使范旭东幼小心灵中种下了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

1914年冬天,31岁的湖南青年范旭东独自一人到了天津塘沽。这里的海滩边盐坨遍地,如冰雪一般,无边无际。他目睹此景,显得有点激动。日后他对伙伴说“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雄心,未免太没有志气了。”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苏尔维制碱法技术先进,洋商以此牟利,实行技术垄断。范旭东因参观被洋商羞辱,因而决心创办碱厂对抗洋碱。

b.范旭东创办碱厂、硫酸铵厂,取得辉煌业绩,对民族化学工业贡献巨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c.当英商专程前来参观永利碱厂时,范旭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只带英商参观永利锅炉房,一洗当年之耻。

d.英商眼见永利碱厂日渐崛起,积极谋求合作,遭拒绝后实行市场围堵,手段恶毒,妄图挤垮立足末稳的永利公司。

e.侯德榜深为范旭东坚定不移地支持自己而感动,忍辱负重,潜心研究,最终以一己之力取得了制碱技术的突破。

(2)范旭东能够成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重工业之父”的内外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范旭东雪耻制碱,克服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范旭东逝世时,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亲往凭吊,并书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挽联。作为先导,范旭东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与功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四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使用马车代步。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的大司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母对洛克的家庭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回家,近期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自己想办法,送一份能打动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共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道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突降暴雨,艾迪匆匆起床。马车夫亨特驾着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近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是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厚礼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瓢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路口时,一个浑身湿连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个便携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这名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是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的坡底。

一阵眩晕之后,艾迪睁开双眼,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灯光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刻缝合动脉止血!”

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大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位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然而,打火机油就快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可以用来照明的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布包的,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幅名画,值很多钱。”

这时艾迪竟然想到自己匣子里的6000英镑,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并没有打湿。

“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火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镑烧成灰烬,手术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在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带这么多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他拍了拍艾迪的肩,“放心吧,小伙子,这个女孩子属于你的!”

这时,苏菲的家人派人来接博格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是苏菲的家人,并且知道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紧殷勤地问这问那。

博格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微笑地对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镑,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半年后,苏菲成了艾迪的新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艾迪是卖草帽的,洛克是大司法官的儿子,苏菲的父母喜欢洛克,反对女儿与艾迪恋爱,并要儿子回来阻止妹妹嫁给艾迪。

b.“百合节”到了,苏菲得知洛克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心里十分难过,抽泣着要求艾迪准备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c.瓢泼大雨让道路越来越泥泞,让马车最后停止了前行。洛克为发泄对艾迪擅自让博格上车的不满,猛踹马臀,导致车祸。

d.马车夫亨特大腿受伤,情况危急,需要动手术。后来打火机油快耗光,洛克不舍得燃烧塑料布,艾迪只好燃烧钞票照明。

(2)小说前三自然段为后文埋下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6分)。

(3)艾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五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讲中国历史,是讲960万平方公里幅员内、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具体来说,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史前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史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他阶段的历史研究亦是如此。按学科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但除此之外,各国历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古今都如此。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

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在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但规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认识规律不那么容易。不然,为什么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亿万年,直到达尔文才提出进化论?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这样。世界各国出现过许多史学名家,留下不少史学著作,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概括,使社会历史规律同宇宙运转的自然法则统一起来,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对史前史研完的目的即是为此。

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史前史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史前时代消亡的原因,由于史料的匮乏,史前史的研究还显得很年轻。

1.下列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前史是一门科学,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具体表现为商代以前的历史。

b.中国史前史的空间范畴广,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c.史前史的历史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原始社会阶段不能等同于史前时代,史前时代时间跨度更长。

d.中国史前史的研究目的是把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法则相统一,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是讲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传统可能会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但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非常稳定。

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些历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就能阐发历史规律。

d.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但终将被替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一个共同的发展法则就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机制,同时这也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核心内容。

b.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但规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认识历史规律不容易。

c.就历史发展的内部而言,低级阶段都不得不让位于高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史前史就显得过时。

d.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差别,一些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其所史也千差万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六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漂亮的姑娘想,要是我的眼睛是双眼皮就好了;一位近视的姑娘想,要是我不戴眼镜就好了;一位左眼失明的姑娘想,要是我的两只眼睛都能看到东西就好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姑娘想,我哪怕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东西就好了。

一位40岁的男人想,要是我只有30岁就好了;一位30岁的男人想,要是我只有20岁就好了;一位20岁的男人想,要是我永远长不大就好了;一个正在玩纸飞机的男孩儿想,要是我能快快长大就好了,那样就可以去开真的飞机了。

找到“好”,做到“好”,并不难,它不在别人身上,不在过去和将来。

根据以上材料,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学校。

材料包含两个例子,第一个姑娘的例子,第二个男人的例子。前者以眼睛作比,后者以年龄作比。说明了人在任何情况下,总是追求着自以为更好、更完美的东西,但却常常忘记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你本身所拥有的就已经是别人梦寐以求也不能得到的东西了。那些美好的东西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肯停下匆匆的脚步,看看自己身边的风景,你会发现,原来你所拥有的,本就已是一方美好的天地。

具体的来说,从材料出发,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步来分析这篇作文:

第一步:看材料。材料中的两个例子分别讲了什么?其涵义所在为何?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分析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开始构思自己的文章了,至于立意,不就是“知足常乐”吗?似乎挺简单的是吗?但是,如果你只是这么想,那么说明你根本没有完全看懂题目的所指。

我们继续看完材料再下结论。

第二步,找重点。这篇材料的重点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就是最后那句话,“找到“好”,做到“好”,并不难,它不在别人身上,不在过去和将来”。那么,这句话应作何解呢?我们细细来看。

其次,看这句话的后半句话。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与材料所对应的总结,以及刚才的问题的答案。的确,不难!先看这句,“它不在别人身上”,那在哪里呢?没错儿,这里指的其实就是第一个例子所言的情况。美好的东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或许就在你的身上,只是你的眼睛从来望着更高的天空,忽略了自身的伟岸。再看这句,“不在过去和将来”,那又在哪儿呢?很明显这里指的是第二个例子里所批判的情况。不要总是后悔着妄想回到过去,也不要急躁着渴求明天的到来,小时候的你虽渴望长大,长大了的你却未必还能如当初所想。美好的东西莫向过去与未来寻找,那样你将永远沉沦在对过去画地为牢的沉重束缚中,迷失在对将来盲目的空想状态中。

那么,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材料给出了两个例子,最后一句话又点名了关键点,找到“好”,做到“好“,而如何做到这两点呢?答案也已给出,它不在别人身上,就在你的自身;它不在过去和将来,就在你的当下。

第三步,立文意。分析到这里,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知道应该如何立意了吧?咱们简而言之,概括一下,那就是这么几句话——如何找到“好“,并做到“好”呢?无需羡慕别人的所有,无需贪求更多的东西,也无需追悔过去、空想未来,最美的东西不在别处,它就在你自己身上,就在你的当下。只要做好自己,做好当下,那么,找到“好“,做到”好“,其实并不困难。

这里只给大家提个醒,分析材料时不要急着下结论,因为事例本身是可以多角度去解读的,但是材料本身对于事例的立意角度是有所限定的,多看看,多想想,分析分析出题者最后这句话的用意何在,如果你能分析出出题人想要把你引导到的立论角度,那么,这篇作文你立意就绝不会出错了。

最后,由材料的事例想到了卞之琳的很有名的一首诗《断章》,和材料略有契合之处,故分享给大家。

1.解析人生的九年级作文。

2.百人联考优秀作文。

4.寓言解析作文。

5.初中作文细节解析。

6.湖北名胜古迹对联考。

8.英语作文写作指导方法解析。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七

12月19日上午速写8:30-9:00。

(一)命题原则。

1.全省统一命题;。

3.坚持标准,难易适度,题目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客观准确测试出美术类专业考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测试考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观察、造型、表现等能力和技法的运用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专业优秀学生。

(二)命题的范围。

1.速写:人物动态、人物动态组合、人物与场景组合;。

2.素描:人物头像、石膏像、静物;。

3.色彩:静物组合、风景。

(三)考试形式。

1.写生;。

2.表现由考场提供的图片或相关资料所规定的内容;。

3.默写文字材料所描述的内容。

(四)命题工作的组织管理。

1.由省招办组织有关专家命题;。

2.命题工作实行封闭管理;。

3.试题在启封前和使用过程中至考试结束属国家级机密材料(含考试所用的相关素材)。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八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之美世界中,“工匠”既要“创物”(包括发明、创造、设计等)以弥补自然的缺失,还要“制器”(制造、生产)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及其相关需求,更要“饰物”以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是三位一体。由此而言,依据现代社会分工,“工匠”既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也是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还是艺术家和美化师等,是多重身份或职能的统一。。

手艺工匠在自然经济时代创造了男耕女织的手艺美学图景和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机械工匠在工业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机械化大生产的机械美学图景与全新的人造生活方式。数字工匠在虚拟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高情感化智能的数字美学图景和后人类新生态生活方式。大国工匠,则是工匠各个历史形态审美典型化,突出了“工匠”对于国家强盛和人类社会福祉的决定性价值和意蕴。

制器尚象,工匠之美的原则。作为中华美学基本范畴,“象”在工匠之美中更有其特殊意义。一般而言,工匠造物的结果是一定形体的器物,但真正意义上的“器”,不在于“形”(实存性、物质性),而在于“象”(精神性、情感性),而“象”内涵着“意蕴”“智慧”等,是工匠的技术原则(巧)和艺术原则或审美原则(饰)的高度统一(《说文》“工,巧饰也”),同时也是中华易学美学传统具体化。

五材并用,工匠之美的智慧。“五材”既指世界构成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也指人类的五种德性(勇、智、仁、信、忠),还指工匠活动的五种具体材料(金、木、皮、玉、土)。“五材”是一种虚指,是指自然之美向人类开放的程度,以及人类智慧回应大自然的强度。“五材并用”是工匠之美的智慧。

技进于道,工匠之美的创新。“技进于道”在于工匠的传承与创新,在于庖丁(工匠)技艺高超之“神遇”状态。“道”不远人,存乎“匠心”。工匠之美的创新使得“工匠之美”超越“工匠”而进入更为广阔的视域,从而赋予了工匠更为神圣的美学或宗教价值(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器以载道,工匠之美的哲学。如果说技进于道,还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神秘性质的美学样态,那么器以载道,则更是一种具体的美的哲学范式了。百姓日用之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日常性”“普适性”,具有一种强大的行为规范作用。很自然,器物承载着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无论是古建筑的上栋下宇,还是传统服饰的天天圆地方,无不显示着“器以载道”的工匠之美的哲学价值。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7月25日第0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对国家强盛和人民福祉均有贡献。

b.“五材”指五种物质和工匠活动的五种具体材料,又指人类的五种德性,更倾向于物质层面。

c.现代社会里,“工匠”本来就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艺术家等。

d.为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工匠”就要“创物”“制器”和“饰物”,达到三位一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工匠有美为立论前提,依次论述工匠角色美、作用美、美的原则和美的智慧等。

b.本文论述了工匠的角色和工匠的历史作用之后,转而论述工匠之美,层次分明。

c.作者用“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句话补充证明工匠之美的创新有其意义和价值。

d.本文在论证上主要采用理证法,但例证法也运用得游刃有余,不枝不蔓,事实无堆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器的精神性和情感性,可能比实存性和物质性更重要。

b.技进于道,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又神秘的美学样态,与器以载道截然不同。

c.“五材”既指物质层面,又指精神层面,是“虚指”“五材并用”是工匠之美的智慧。

d.工匠之美的创新可能让“工匠之美”超越“工匠”,赋予工匠更为神圣的美学或宗教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6题。

情无赝。

周海亮。

四二年逃荒,爷爷把什么都扔了,包括那把壶。一路上九死一生,待回来,壶仍然躺在自家院子里,染满尘埃。擦了擦,釉黑,斑蓝;敲了敲,音色沉美。

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时间越久,越有感情。

可是现在父亲病了,很严重。他需要一笔钱。

唐钧就想到了执壶。

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掉执壶,等于要了爸的命。唐钧说,也许卖掉执壶,能救爸的命。妻子说,你能保证不让爸知道?唐钧说,不告诉他就行。妻子说,你以为你能瞒过去?唐钧长叹一声,说,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唐钧找到朋友,说他有意出手那把执壶。朋友听了,眼珠子当时就直了。

朋友也許比父亲更喜欢那把壶。朋友是小城有名的收藏家,他知道一把品相极佳的执壶的价值。几年前他曾有意买下这把壶,却被唐钧的父亲骂了一顿。

真打算出?朋友问。

真打算。唐钧说。

老爷子同意了?

同意了。

拿来!价钱好商量。

壶就卖了。唐钧查过很多资料,价钱绝对是对得起这把壶的价钱。现在父亲住进医院,他不知道父亲还能不能熬过来。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万一熬不过来,他想用这笔钱带父亲到处转转。之前,父亲一直想去一趟西藏。

可是父亲突然很想看看那把执壶。

你哪儿来这么多钱?父亲问他。

借的。

我怀疑你把它卖了。病床上的父亲说,这几天,我总是心神不宁的。

壶在家里呢。他低着眼睛,不敢看父亲的脸,您那么喜欢它,我不会卖掉它的。

我想看看壶。父亲固执地说。

没办法,唐钧只好再一次找到朋友。朋友说,君子不夺人之爱——要不这样,壶你先拿回去,钱你也送回来。唐钧只得把父亲病重的事情跟他仔细说了。朋友想了想,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还可以这样,壶你拿回去,钱算我借给你的,你给我补张借条就行。

最终,唐钧既没有给朋友补一张借条,也没有把壶拿回去。不过他捧回了一把执壶的赝品。他问朋友,这样行吗?朋友说,相信我,别说你爸,就连业界专家,都很难分辨出来。

父亲捧着壶,细细地看,笑了。他说,是咱家那把,看来你果然没有说谎。唐钧笑笑说,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怎会卖掉呢?心里,却隐隐地痛。

再痛,也认为自己做得没错。他不否认执壶的价值,但他还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在父亲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

父亲没能熬过来。但父亲安然地死去,几乎没有痛苦。

父亲走后第九天,他将执壶还给朋友。朋友细细看了看,擦过,小心地把壶收起。唐钧问他,哪儿弄来的赝品?朋友说,这不是赝品,这就是你卖给我的那把执壶。唐钧有些吃惊,忙问,为什么不弄个赝品?朋友笑笑说,你父亲对这把执壶的感情这样深,假如真是赝品,我相信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他虽非专家,但是自家的东西,他绝不会看错的。

不会吧?唐钧有些不太相信。

找个世界上最像你的男人冒充你,你认为他能不能看出来?朋友说,当他发现你拿了赝品给他,他会怎么想?或许直到离去,他都不会安心。

可是万一我把它弄坏了呢?磕了,碰了,或者不小心打碎……。

万一我发现它不是赝品,死不认账呢?难道你不怕我昧下它?

(摘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0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如借助唐钧妻子之口和朋友之口表达主人公的孝心,借唐钧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衬托主人公心理。

b.插叙唐钩朋友被唐钓父亲骂了一顿,既说明唐钧父亲对执壶十分珍惜,又让朋友产生疑问的情节合情合理。

c.“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这句话既体现了唐钓对友情的珍视,又体现了唐钧对父亲的一份孝心。

d.文章以“情无赝”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充分说明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真挚的,不像商品那样有真假。

5.简要分析执壶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6.小说有效使用了延迟手法,试加以具体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2年,我国开始研发中国标准动车组;2014年完成方案设计;2015年,中国标准动车组下线,开展了标准动车组试验和运用考核。如今,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投入使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研究员赵红卫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全面更新替换。如果目前2586组“和谐号”全部替代为“复兴号”,记者粗略估算,替代空间将达到4000亿。而“十三五”规划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预期新增1.1万公里铁路建设,意味着将新增1320个组“复兴号”,增加2000亿空间。总体看来,“复兴号”将推进6000亿国产替代。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走出去’的战略。”赵红卫说。相比于日、法、德等国的高铁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中国高铁技术关键优势有三点:一是轨道、隧道建造技术更高,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譬如中国高铁技术能够保证在很大温差情况下铁轨不变形;二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团队过硬,整体人马能够做到随调随用;三是中国高铁的修建造价比发达国家更低。

英国广播公司在2014年“中国的高铁革命”报道中援引数据指出,中国高铁建设成本不超过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二,每公里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万至2100万美元,而欧洲这一数字为2500万至3800万美元,美国则估计高达5600万美元。

(摘编自《中国报道》2017年8期)。

材料二。

随着“复兴号”陆续为“和谐号”顶岗,中国标准“国产替换”将开启经济增长新里程,值得期待。首先,中国标准直接惠顾动车组发展,车型更换带来巨大产业机遇。我国动车组是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从德国、法国、日本等引进技术,基本上是合资生产,使用外方技术。虽然已经发展到第二代动车组,但有些技术还是打着外方的“胎记”,知识产权依然不在掌握中,包括车轮、轴承,还有制动刹车系统等都依旧采用外国标准,由国内零部件商进口组装。

其次,中国标准带动产品全面升级,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是标准的提升,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是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倘若全国各行各业的产品都进行中国标准的全面升级,一定能够带动经济,克服眼前徘徊状态,提高增长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摘编自《产权导刊》2017年8期)。

材料三。

2003年,中国高铁走上了“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的研发路径,使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弯道超车”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争取时间优势的同时,也留下了兼容性难题。

我们当初从海外引进了1型车、2型车、3型车和5型车四种不同的技术平台。这些车型技术路径不同,使咱们用最短的时间博采众长,造出商铁并投入使用,让经济社会尽快受益。但是基于不同平台研发出的车型,并不能互联互通。“和谐号”没有做到标准化统型,不仅司机操作台不同,车厢定员座位数与布局不同,有些车甚至车厢连挂处的高度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如果车型不同,也不可能重联运输。如果某节车出现故障,需要组织乘客换乘,临时调来的车一旦车型不同,就会出现要么“挂不上”,要么“缺座位”。

标准不一,不仅增加了运营难度,也提高了运营和维保成本。因此,我国急需针对不同型号的动车组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动车组在服务功能、运用维护上的统一,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摘编自《新湘评论·下半月》2017年9期)。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告诉我们要从机遇中发现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激发活力。

b.材料一介绍了中国高铁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巨大的价值空间,以及“走出去”具有关键优势。

c.三则材料介绍的新闻侧重点不同,但都指出了目前高铁面临的问题,且都有评论性的语言说明。

d.材料三介绍我国当初从海外引进四种不同技术平台,并整合创新,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兴号”动车组按照时速350公里运营研发制造,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中国高铁的科技优势。

b.我国动车组现在虽然已经发展到第二代,但有些技术依然要靠外国引进,但中国标准“国产替换”将开启经济增长新里程毋庸置疑。

d.建设成本低是中国高铁的优势之一。从2014年的数据看,中国高铁建设成本不超过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二。

9.我国的高铁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高铁如何再创新高。(6分)。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九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漂亮的姑娘想,要是我的眼睛是双眼皮就好了;一位近视的姑娘想,要是我不戴眼镜就好了;一位左眼失明的姑娘想,要是我的两只眼睛都能看到东西就好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姑娘想,我哪怕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东西就好了。

一位40岁的男人想,要是我只有30岁就好了;一位30岁的男人想,要是我只有20岁就好了;一位20岁的男人想,要是我永远长不大就好了;一个正在玩纸飞机的男孩儿想,要是我能快快长大就好了,那样就可以去开真的飞机了。

找到“好”,做到“好”,并不难,它不在别人身上,不在过去和将来。

根据以上材料,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学校。

材料包含两个例子,第一个姑娘的例子,第二个男人的例子。前者以眼睛作比,后者以年龄作比。说明了人在任何情况下,总是追求着自以为更好、更完美的东西,但却常常忘记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你本身所拥有的就已经是别人梦寐以求也不能得到的东西了。那些美好的东西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肯停下匆匆的脚步,看看自己身边的风景,你会发现,原来你所拥有的,本就已是一方美好的天地。

具体的来说,从材料出发,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步来分析这篇作文:

第一步:看材料。材料中的两个例子分别讲了什么?其涵义所在为何?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分析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开始构思自己的文章了,至于立意,不就是“知足常乐”吗?似乎挺简单的是吗?但是,如果你只是这么想,那么说明你根本没有完全看懂题目的所指。

我们继续看完材料再下结论。

第二步,找重点。这篇材料的重点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就是最后那句话,“找到“好”,做到“好”,并不难,它不在别人身上,不在过去和将来”。那么,这句话应作何解呢?我们细细来看。

其次,看这句话的后半句话。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与材料所对应的总结,以及刚才的问题的答案。的确,不难!先看这句,“它不在别人身上”,那在哪里呢?没错儿,这里指的其实就是第一个例子所言的情况。美好的东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或许就在你的身上,只是你的眼睛从来望着更高的天空,忽略了自身的伟岸。再看这句,“不在过去和将来”,那又在哪儿呢?很明显这里指的是第二个例子里所批判的情况。不要总是后悔着妄想回到过去,也不要急躁着渴求明天的到来,小时候的你虽渴望长大,长大了的你却未必还能如当初所想。美好的东西莫向过去与未来寻找,那样你将永远沉沦在对过去画地为牢的沉重束缚中,迷失在对将来盲目的空想状态中。

那么,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材料给出了两个例子,最后一句话又点名了关键点,找到“好”,做到“好“,而如何做到这两点呢?答案也已给出,它不在别人身上,就在你的自身;它不在过去和将来,就在你的当下。

第三步,立文意。分析到这里,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知道应该如何立意了吧?咱们简而言之,概括一下,那就是这么几句话——如何找到“好“,并做到“好”呢?无需羡慕别人的所有,无需贪求更多的东西,也无需追悔过去、空想未来,最美的东西不在别处,它就在你自己身上,就在你的当下。只要做好自己,做好当下,那么,找到“好“,做到”好“,其实并不困难。

这里只给大家提个醒,分析材料时不要急着下结论,因为事例本身是可以多角度去解读的,但是材料本身对于事例的立意角度是有所限定的,多看看,多想想,分析分析出题者最后这句话的用意何在,如果你能分析出出题人想要把你引导到的立论角度,那么,这篇作文你立意就绝不会出错了。

最后,由材料的事例想到了卞之琳的很有名的一首诗《断章》,和材料略有契合之处,故分享给大家。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十

早源于“蚤”。蚤者,象形字也。从结构上看,“蚤”字是一条虫撑着一个有食的肚子。旧谚曰早起的虫儿有食吃,曾经一名小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完全违背了老师出题时“勤能生金”的初衷,遭到老师羞辱,那个孩子叫郑渊洁。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虫儿早起,鸟儿不也得早起,虫儿受害,但郑渊洁是受益匪浅的!

在一个太阳收敛,天空也没有眼泪的日子里,唯有那凉风吹得衣襟微摆,找个草地躺下,动作柔和而连贯,不免双目对着蓝天。那一刻,花儿摇曳着风姿,笑意从丛中蔓延出来,却又揉碎在蓝天的梦幻里,刹那间便随着天间的白云溜走,从指尖滑过,不可强留,难以把握。

在六月的考场中,这是最遭人鄙夷的幻想。大好的青春应在革命的火炉里燃烧,任何一个青年都应循着普罗米修斯的脚步,放出光来,刺得人眼疼不说,给趋暖的世界再添个热源,难道还嫌图瓦卢被淹得不够快么?在这人生的岔道口,持着蓝天白云幻想无益于举子的判断。但有谚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既然起早的阳关道就像世博场馆那样被挤爆,若不是特权阶层,我们又何苦去“自寻死路”,独木桥两三个人走起来可能更加舒服。

讲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鲁迅十三岁时因父亲患病,祖父入狱,只能每天在家里拿一些值钱的东西当掉后去药店抓药。有一次父亲病重,尽管他起了个大早,但跑完药铺后他却迟到了,老师严厉的指责他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后不做任何辩解,第二天早早地到学校,用小刀在他用的那张硬木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个“早”字,以后他再没迟到,这种精神也陪伴和帮助了他一生。

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眼里也有一个不同的早字,我想最应趁早的不是跟别人挤公交车,也不是赛着爬珠峰,走别人走过的路,而是早定理想,这样你在成长的路上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磨它,你若下足了功夫,你也就了解了自己真正的前路。

曲径通幽,早早的抱负,助你蜕茧,若是嫌地面太挤,不妨早占天空。

河南四校联考范文范本篇十一

曾听人说,一天中最暗的时候不是子夜,而是黎明。那是一段月亮已经落下,太阳还未升起的时间。世间万物在这个时候最安静——以睡眠来躲避这段黑暗。可偏偏有一群人,或是环卫工人,或是卖早点的,选择在此时忙碌。因为他们知道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刻,知道几个小时后即将迎来的收获——世界虽暗,心中的太阳早已升起,代表着指向未来的希望之光。

恰如泰戈尔所言“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鸟儿不顾黑暗与否而大声歌唱,是因为它相信自己属于临近的光明;而人们选择在黎明工作,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迎接的是耕耘后的丰收。

这一份充满希望的光,坚定于人自身的幸福,坚定于未来的光明,使人敢于在任何时候继续前进,使普通人也有变得伟大的勇气,使“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它是一种自知,能照亮自身,将全身上下原本不明朗的东西——弱点、优点、渺小之处、伟大之处,通通照得透彻。凭这种力量,即便是摆脱不了渺小,也能明白自己的伟大之处。

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或许苔花并不比野草强大,但它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如米小”的本质,以此为根,向上生长,灿如牡丹。

它又表现为一种勇气,从身体溢发出来,照亮前方阴影里的路。它或许不能扫除所有黑暗,但能用一缕光指明方向,让你看清那些困难,向它们冲去。

孤身一人又怎样?高慧云毅然扎身于古籍修复中,在浩如烟海的、已是混沌一片的古籍里,重燃一束光,让许多只剩名字的文明重见天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只有书与文化来陪伴。无人理解又怎样?冯满天立志投身于中阮创新,在传统流派的不屑中,在围观大众的不解中,摸索着民族乐器走向世界的路。三十年,少年熬成苍老,终把中阮带进了金色大厅,唱响世界。

所以说,它更是笃定的光,超越空间,更超越时间,成为我们在黑暗里战胜现在的武器,直达未来的美好。冯满天不嫌三十年太长,是因为他早已预见三十年后,又或四十年后,自己总有踏入金色大厅的那一天。也正因如此,法国大革命的斗士们与封建君主斗争到底,抗日先烈们在炮火中战斗到最后一刻——这份生生不息,取于冲锋的力量,不来自外界一草一木,而来自内心的光——对光明未来的映射。

在最暗的年代,木心说“我们穷,只此一身青春”。他与我们一样,也只是个普通人,无法叫整个世界为自己发光发热。但我们有青春,有热血,有心中的光。讴歌为黎明,开花向牡丹,我们还可以点亮自己,点亮前方,点亮未来。

点评:本文取泰戈尔和袁枚的名言进行关联,文思自然流畅。文章从设问引入“光”的意象,从“心中向着未来的希望之光”角度切入;从“光之来源”、“使人自知”、“展现勇气”、“直达未来”等角度进行阐述,层层递进,逻辑性强,发人深省。行文中,灵活使用了引证、例证、喻证,引用名句自然合理;分析深刻,观点有启发性。

【长郡二联作文题目】。

1.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泰戈尔)。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疲倦懈怠)。(孔子)。

4.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霍金)。

古今中外文化宝库的经典名句浩如烟海,直指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