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双向幼小衔接共建协议书如何写 幼小双向衔接方案(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11:41:25 页码:7
双向幼小衔接共建协议书如何写 幼小双向衔接方案(8篇)
2023-01-16 11:41:25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双向幼小衔接共建协议书如何写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中的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不同的教育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衔接存在的意义。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3.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4.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为主。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同时,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方面,及情绪方面的不良适应表现如食欲不振,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不会和谐交往,厌学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以后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我县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严重很多幼儿园,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儿园和乡村幼儿园把入学准备片面的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像小学生一样写作业、背诵课文。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的挫伤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影响他们今后对学习的不良情绪。

2.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应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倾向比较严重。近年来,有些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这些幼儿园教育中有时忽视了儿童倾听、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校的规矩和课堂常规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也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3.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小学却无动于衷,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有的小学甚至给幼儿入学设置各种台阶,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幼小衔接既不是幼儿园小学化,也不是小学幼儿园化,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4.幼小衔接的突击性

衔接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其实,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而在大班,是要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数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加以逐步的培养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如果在最后时期才进行强化训练,急于求成,会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情绪。幼小衔接是长期的工作。

5.入学准备的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儿园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改变一下课桌的摆放形式,延长课时,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等。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这些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三、针对问题,明确思路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园领导和老师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衔接工作应该儿童一入园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

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县城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配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4.考虑外界困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根据思路,调整方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学前班进行了“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入学打下基础”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二、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

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二)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习听懂老师的话。

(三)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习能力

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有关双向幼小衔接共建协议书如何写二

据湖北省卫健委消息,当天共有740名武汉援沪的医护人员分为两个组别进入闵行区和长宁区为社区居民开展新冠病毒核酸采样工作,共计完成核酸采样39.9万份。

江城和他所在的医疗队共24人,加上当地社区卫生院约10人,共完成约2万名居民的核酸采样工作。

“总的来说,因为有经验,所以心态还好”,江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发布会上不断攀升的数据,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担心,因为当时亲身经历过武汉的情况。

在白祥军看来,上海的疫情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武汉的时候,病人确诊后发生症状就马上到医院去了”。但奥密克戎以无症状感染者多。病毒的隐蔽性极强,传染性又强,导致传播速度很快。这也导致医疗资源一下就被挤兑掉了。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领队的江城内心也非常忐忑,既希望队员们能在上海正常开展工作,也希望他们能平安回到武汉。

白祥军则向队员反复强调,希望提高他们的警惕性。“我就怕队员中出现不重视的心态,麻痹大意”,他说,方舱医院毕竟不是正规的医院,必须谨慎防范院感问题,“我就像一个婆婆一样唠叨了十多次”。

另一个故事是,上海一名护士被封控在小区内,她打电话给小区居委书记,希望回到战疫一线。小区居委书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为护士放了行,并说:为了上前线你就去吧。网友说,这位护士有担当,基层干部也很不容易,这管理有温度!

这两个“双向奔赴”的故事,让人温暖,也给人以信心。故事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大家都在努力守护好这座城市,让她快点好起来。

有关双向幼小衔接共建协议书如何写三

幼小衔接教育,光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实行家园联系,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双向沟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了。《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孩子在进入小学前,既有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马上成为小学生而感到兴奋,同时也担心上了小学后老师要求严、受拘束、有作业任务而产生恐惧畏难心理,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保护和放大儿童前一种心理,让孩子在兴奋与期待中开始小学生活。

此时,老师应指导家长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家长一起带着孩子去挑选孩子自己喜欢的书包及文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宝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指导家长千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园的时间是很宽松的,一般在7:30—8:30之间;但到了小学,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动是在25—30分钟左右,而到了小学每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许多不适应,我们认为幼儿园应与家庭相互沟通,在作息时间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1)规定幼儿来园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我园就对孩子来园时间作了调整,请家长配合务必让孩子8:00前来园。在孩子来园时间的同时,教师引导他们对照活动室内钟表的时间,在“来园时钟”记录单上做好记录;评选出“遵守时间的小明星”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时间观念。

(2)逐步减少睡眠时间,适应小学生活

针对很多一年级老师反映部分孩子一到下午精神就难以集中的现象,适当减少了孩子午睡时间,有2小时调整为1。5小时以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利用减下来的时间组织一些安静的区域活动,如:棋类游戏、智力拼图、搭积木、画画、做手工等一些操作性的游戏,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认真的进行各类活动。

幼儿心理学表明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入园初期我们就有意识的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幼儿可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

我们还通过值日生安排小任务并设置情景的方法,让幼儿完成各类任务,让幼儿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记清小任务的要求,引导幼儿变被动完成为主动完成。同时还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一些亲子小任务,让幼儿养成按时完成小任务的好习惯。刚升入大班的孩子没有任务意识,时间观念也是迷糊的。孩子常会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忘记了,还说:“是爸爸忘给我做了。”现在,大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还懂得了与同伴比较完成任务的情况好坏。另外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积极利用环境以及各个活动的准备环节,让幼儿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如走路要靠右行,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发言不插嘴等等,慢慢地变练习为习惯。我们在设立学习内容时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开始,逐渐延长活动时间,使幼儿注意的坚持性不断提高,提高活动的坚持性以适应小学的生活。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幼儿生活学习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尤其在亲人的关心、爱护、指导、鼓励、教育和共同活动的影响下得到发展。为了巩固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还可以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亲子新闻快递活动。

每天利用一点时间,请幼儿向家长讲一个小新闻,并每次让孩子按时看新闻,并坚持不懈。意图在于引起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培养其有意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孩子入学后能主动按时地完成作业做准备。

(2)亲子模拟作业活动。

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些小任务,如画一幅画,听一个故事后复述故事的内容,写几行数字。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知道了一定要完成作业的道理和怎样快速完成作业的方法(抓紧时间,集中注意力,不能随便玩耍)。提高孩子完成作业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意识。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长、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于是,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每次活动都有内容、目标、以及过程,平时的随机教育就更不少。在指导家长时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含糊。

有关双向幼小衔接共建协议书如何写四

幼小衔接教育,光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实行家园联系,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双向沟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了。《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情感衔接——家园合作激发孩子对校园的向往之情

孩子在进入小学前,既有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马上成为小学生而感到兴奋,同时也担心上了小学后老师要求严、受拘束、有作业任务而产生恐惧畏难心理,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保护和放大儿童前一种心理,让孩子在兴奋与期待中开始小学生活。

此时,老师应指导家长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家长一起带着孩子去挑选孩子自己喜欢的书包及文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宝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指导家长千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2、作息衔接——家园协调适当改变孩子的作息制度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园的时间是很宽松的,一般在7:30—8:30之间;但到了小学,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动是在25—30分钟左右,而到了小学每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许多不适应,我们认为幼儿园应与家庭相互沟通,在作息时间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1)规定幼儿来园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我园就对孩子来园时间作了调整,请家长配合务必让孩子8:00前来园。在孩子来园时间的同时,教师引导他们对照活动室内钟表的时间,在“来园时钟”记录单上做好记录;评选出“遵守时间的小明星”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时间观念。

(2)逐步减少睡眠时间,适应小学生活

针对很多一年级老师反映部分孩子一到下午精神就难以集中的现象,适当减少了孩子午睡时间,有2小时调整为1.5小时以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利用减下来的时间组织一些安静的区域活动,如:棋类游戏、智力拼图、搭积木、画画、做手工等一些操作性的游戏,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认真的进行各类活动。

3、“意识”衔接——家园互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幼儿心理学表明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入园初期我们就有意识的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幼儿可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

我们还通过值日生安排小任务并设置情景的方法,让幼儿完成各类任务,让幼儿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记清小任务的要求,引导幼儿变被动完成为主动完成。同时还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一些亲子小任务,让幼儿养成按时完成小任务的好习惯。刚升入大班的孩子没有任务意识,时间观念也是迷糊的。孩子常会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忘记了,还说:“是爸爸忘给我做了。”现在,大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还懂得了与同伴比较完成任务的情况好坏。另外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积极利用环境以及各个活动的准备环节,让幼儿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如走路要靠右行,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发言不插嘴等等,慢慢地变练习为习惯。我们在设立学习内容时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开始,逐渐延长活动时间,使幼儿注意的坚持性不断提高,提高活动的坚持性以适应小学的生活。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4、习惯衔接——家园一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生活学习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尤其在亲人的关心、爱护、指导、鼓励、教育和共同活动的影响下得到发展。为了巩固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还可以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亲子新闻快递活动。

每天利用一点时间,请幼儿向家长讲一个小新闻,并每次让孩子按时看新闻,并坚持不懈。意图在于引起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培养其有意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孩子入学后能主动按时地完成作业做准备。

(2)亲子模拟作业活动。

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些小任务,如画一幅画,听一个故事后复述故事的内容,写几行数字。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知道了一定要完成作业的道理和怎样快速完成作业的方法(抓紧时间,集中注意力,不能随便玩耍)。提高孩子完成作业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意识。

5、行为衔接——家园共同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长、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于是,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每次活动都有内容、目标、以及过程,平时的随机教育就更不少。在指导家长时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含糊。

有关双向幼小衔接共建协议书如何写五

(1)教师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要求,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小学阶段,主动适应小学生特点,为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2)使幼儿能顺利过渡,从生活、活动、学习、生理等方面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1)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

(2)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在后期可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小学班级式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3)进一步加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训。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大班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要求幼儿会正确的穿衣、裤、鞋,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

(4)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幼儿会用日常礼貌用语;在成人提醒下,能遵守班级常规,注意自己的行动不影响集体;学会倾听、不乱插嘴;不乱翻别人的东西;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5)讲究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会正确使用手帕;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等。

(6)加强幼儿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增加一些学习内容,调整一下学习的时间和强度,规范幼儿的学习习惯,如读书写字的握笔、坐姿(上课坐姿、阅读姿势、握笔姿势等)等。特别是幼儿的执笔姿势,平时教师要经常提醒督促,对个别姿势不正确的幼儿要进行强化训练,注意纠正。

(7)组织幼儿参观小学。

1、定期进行大班教师和一年级教师的双向观摩和座谈活动,互相交流,熟悉对方的教育手段和特点,使大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接近小学一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师继续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继续采用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把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以减轻儿童在这两个不同的教育过渡期内生理和心理不适应的程度。

2、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让幼儿熟悉小学和激发幼儿入学的愿望,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

(8)做好幼小的知识衔接工作。对大班、学前班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与小学老师的沟通、交流,使她们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及学习内容,对于一些知识的传授能与小学衔接,并适当增加一些执笔姿势及书写习惯的教学。

(9)让家长了了解并配合我们的工作。教师可给孩子们布置一些简单的类似小学生但又有别于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并且其中的一部分有时可请家长协助完成。

做好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有关双向幼小衔接共建协议书如何写六

上海3月以来的这波疫情,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超过7.3万例。4月5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透露,昨天上海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首次突破1万例,总数达到了13354例。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很快、隐匿性很强,目前上海疫情还在高位运行,形势极其严峻。

上海4日启动了全市核酸筛查。截至4月5日8时,全市共采样2566.5万人、242.7万管,已完成检测192.5万管,其余样本还在检测之中。

在25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同步开展检测,无疑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综合能力的一次考验。目前中国15个省份已派出医务人员38000多人,另调集核酸检测力量238万管支援上海。

在众多援沪医疗队中,来自武汉的医疗队被网友称为“热干面”和“生煎包”的双向奔赴。“在武汉疫情期间,上海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一名援沪的武汉医疗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们都曾有武汉抗疫的经验,在上海工作起来也能得心应手。

“街上没有人,小区里封闭管理”,从高铁站前往隔离酒店的路程,丧失“活力”的上海,让白祥军“想起了20__年时的武汉”。

他是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副院长,也是此次同济医院援沪医疗队的领队。

4月2日下午3点,武汉同济医院接到援沪通知。武汉疫情后,国家卫健委在现有国家医学中心规划的基础上,增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落户该院。武汉同济迅速从该医学中心中抽调了一支队伍,共53人,囊括呼吸、心脏、肾脏、icu等科室的医护人员。

“他们都曾有武汉抗疫的经验,在上海工作起来也能得心应手”,白祥军说,他们连夜通过网络视频开展院感及疫情个人防护等培训和考核,并于次日凌晨5点在医院集中,赶赴当天第一班早上8点钟通往上海的专列。

武汉市第六医院援沪医疗队接到的通知更早一些。武汉六院副院长王小江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大约是3月30日他们就向院里下达了自愿申请援沪的通知,最初名额只有15人,结果通知下达后,大约一百多人报名。后来应省里指令,六院的名额增加到了24人,由4名医生和20名护士组成。

有关双向幼小衔接共建协议书如何写七

幼小衔接教育,光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实行家园联系,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双向沟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了。《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孩子在进入小学前,既有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马上成为小学生而感到兴奋,同时也担心上了小学后老师要求严、受拘束、有作业任务而产生恐惧畏难心理,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保护和放大儿童前一种心理,让孩子在兴奋与期待中开始小学生活。

此时,老师应指导家长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家长一起带着孩子去挑选孩子自己喜欢的书包及文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宝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指导家长千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园的时间是很宽松的,一般在7:30—8:30之间;但到了小学,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动是在25—30分钟左右,而到了小学每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许多不适应,我们认为幼儿园应与家庭相互沟通,在作息时间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1)规定幼儿来园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我园就对孩子来园时间作了调整,请家长配合务必让孩子8:00前来园。在孩子来园时间的同时,教师引导他们对照活动室内钟表的时间,在“来园时钟”记录单上做好记录;评选出“遵守时间的小明星”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时间观念。

(2)逐步减少睡眠时间,适应小学生活

针对很多一年级老师反映部分孩子一到下午精神就难以集中的现象,适当减少了孩子午睡时间,有2小时调整为1。5小时以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利用减下来的时间组织一些安静的区域活动,如:棋类游戏、智力拼图、搭积木、画画、做手工等一些操作性的游戏,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认真的进行各类活动。

幼儿心理学表明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入园初期我们就有意识的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幼儿可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

我们还通过值日生安排小任务并设置情景的方法,让幼儿完成各类任务,让幼儿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记清小任务的要求,引导幼儿变被动完成为主动完成。同时还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一些亲子小任务,让幼儿养成按时完成小任务的好习惯。刚升入大班的孩子没有任务意识,时间观念也是迷糊的。孩子常会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忘记了,还说:“是爸爸忘给我做了。”现在,大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还懂得了与同伴比较完成任务的情况好坏。另外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积极利用环境以及各个活动的准备环节,让幼儿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如走路要靠右行,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发言不插嘴等等,慢慢地变练习为习惯。我们在设立学习内容时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开始,逐渐延长活动时间,使幼儿注意的坚持性不断提高,提高活动的坚持性以适应小学的生活。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幼儿生活学习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尤其在亲人的关心、爱护、指导、鼓励、教育和共同活动的影响下得到发展。为了巩固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还可以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亲子新闻快递活动。

每天利用一点时间,请幼儿向家长讲一个小新闻,并每次让孩子按时看新闻,并坚持不懈。意图在于引起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培养其有意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孩子入学后能主动按时地完成作业做准备。

(2)亲子模拟作业活动。

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些小任务,如画一幅画,听一个故事后复述故事的内容,写几行数字。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知道了一定要完成作业的道理和怎样快速完成作业的方法(抓紧时间,集中注意力,不能随便玩耍)。提高孩子完成作业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意识。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长、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于是,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每次活动都有内容、目标、以及过程,平时的随机教育就更不少。在指导家长时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含糊。

有关双向幼小衔接共建协议书如何写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中的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不同的教育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衔接存在的意义。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3.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4.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为主。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同时,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方面,及情绪方面的不良适应表现如食欲不振,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不会和谐交往,厌学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以后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严重很多幼儿园,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儿园和乡村幼儿园把入学准备片面的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像小学生一样写作业、背诵课文。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的挫伤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影响他们今后对学习的不良情绪。

2.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应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倾向比较严重。近年来,有些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这些幼儿园教育中有时忽视了儿童倾听、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校的规矩和课堂常规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也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3.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小学却无动于衷,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有的小学甚至给幼儿入学设置各种台阶,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幼小衔接既不是幼儿园小学化,也不是小学幼儿园化,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4.幼小衔接的突击性

衔接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其实,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而在大班,是要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数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加以逐步的培养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如果在最后时期才进行强化训练,急于求成,会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情绪。幼小衔接是长期的工作。

5.入学准备的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儿园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改变一下课桌的摆放形式,延长课时,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等。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这些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园领导和老师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衔接工作应该儿童一入园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

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县城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配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4.考虑外界困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学前班进行了“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入学打下基础”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二)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习听懂老师的话。

(三)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