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保留树木场地申请书简短 道路树木修剪申请范文(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16:00:14 页码:14
保留树木场地申请书简短 道路树木修剪申请范文(四篇)
2023-01-16 16:00:14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保留树木场地申请书简短一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象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丽江俊杰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艰辛备至的努力,使木府如“凤凰涅(般+木)”般再现于世。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体座西朝东,“迎旭日而得木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的谐音,体现了纳西人推崇知识 的灵心惠性;古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宏,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萃,千卷东巴经,百卷在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 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 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在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天、祭祖、祭大自然神“署”的本 土宗教活动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人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木府丽江是纳西族聚集的地方。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朱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

木氏土司为了保持其统治集团姓氏高贵,在社会各阶层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则代代世袭,父子相传,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有的甚至延续到解放以后。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整个木府荫庇在狮子山怀抱中里,处于整个古城的头部,西河水东南西三面环流,古城街道和民居傍河而筑、依渠而建,自然形成条条渠水与官邸、民居一脉相连,民居层层环围木府的扇形格局,给人以一脉勃生的官民祥和气氛。史称木氏“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并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著称当时,遗泽后世。纳西人说起“木老爷”来,就跟我们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样亲切。

忠义”石牌坊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府时,座向未按“坐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朝向太阳和东方。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纳西族之姓。 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筑采取了坐西朝东的方向。木土司的府第虽有王者气度,却一反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将府第建于城西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一商贸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走进木府,迎面而来的是议事厅。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木府大部分建筑曾毁于清末战火,幸存的石牌坊也于毁于"文革",丽江当地党委、政府为了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决定贷巨资恢复重建木府旧观。

经过三年艰辛备至的努力,木府再现于世。建成后的木府比原规划设计还要壮观,巍巍木府,得雪城之灵气,玉水之精魂,它的重现,发展和弘扬了丽江纳西族之传统文化,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一处胜地。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2023年保留树木场地申请书简短二

卖方(甲方):

买方(乙方):

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根据民法典等法律规定,就买卖_____树相关事宜,达成如下条款,供遵照执行:

风险提示:标的物信息

买卖合同中应根据标的物的类型,在合同中将其特定化。防止因产品约定不清,而产生纠纷。

数量、价款要明确,包括数额的计量单位,大多数事项应由双方协定,同时需要标出标的物的单价、总价,币种、支付方式及程序等,各项须明确填写,不得含糊。

第一条:甲方自愿将位于___________树卖给乙方。

风险提示: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要明确,履行方式是送货还是自行提货这不仅涉及运输费用的承担,而且还将涉及货物在运输途中发生毁损、灭失风险的承担问题;履行期限约定不明将会严重影响到合同内容的顺利履行、实施,产生逾期交货等纠纷。同样的合同履行地点不明也会容易引发争议。

如:有的合同对履行期限作出模糊约定,如一个月内履行完毕,但从何时起算一个月没有约定,这就容易使双方产生歧义,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如果将期限明确化,约定在某年某月某日前履行完毕则就避免了歧义的产生。

第二条:甲方承诺拥有上述______树的合法处理权,保证上述_____树无任何权属纷争和经济纠纷,乙方应在合同签定后____月内取走上述______树。

风险提示:价款支付

在实务中,有的买卖合同只是简单地约定合同款项的金额,对于款项的支付时间和支付方式却未作出约定。这一漏洞将为支付方无限期不支付或迟延支付找到借口。

另外,需方应尽量采取银行转账方式来履行支付货款。明确付款的具体期限及条件,尽量要简单、明确易实施,避免催款方因为无法举证付款条件成就而不能主张货款的风险。设定明确的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有效督促或威慑合同付款方。

第三条:甲乙双方确认上述______树的出卖价格,共计______元。乙方应当在本合同生效日向甲方一次性付清全款_______元。

第四条:乙方自行负责具体开挖、包装、装卸、运输上述______树的相关事宜,并自行承担安全责任。

第五条:乙方移栽上述_____树的成活问题与甲方无关。

风险提示:争议解决方式

合同双方一旦发生争议,协商不成的只能求助于仲裁机构或。那么具体选择哪一种方式,则需要当事人双方约定,如果选择仲裁机构就一定要明确是哪个仲裁委员会,否则就会因约定不明而致约定条款无效。

当然双方也可以约定管辖的,而约定则只能在被告所在地、原告所在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标的物所在地中选择其一,而不能随意选择,否则该条款无效。

第六条:本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双方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提起诉讼解决。

风险提示: 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要条款化,在出现违约情形时,能有效执行,避免纠纷。很多合同对违约责任没作约定或约定太过含糊,不具可操作性。比如有的合同约定违反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10万元,这个约定就太过笼统,实务中很难操作。

具体应明确,违反合同的哪条约定,应承担何种违约责任,如:质量不符、数量不符、未按时足额付款、未及时交货等等,不同违约情况应制定相应的违约责任,另外,违约金的数额要具体化、数字化,以便于向违约方主张。

第七条:即签字之日起生效,任何一方不得违反。如有违反,均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第八条:本合同一式_____份,甲乙双方各持_____份。

风险提示:证据保留

注意保留和收集合同及附件以及合同履行过程中形成的补充协议、送货单、购销凭证、签收记录、双方的来往函件、备忘录、会议纪要、传真件,交通票据、运输单、电话记录、电子邮件等等书面、视频、录音资料,一旦发生纠纷,这些证据都将有可能成为有力的事实证据。

甲方: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乙方: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2023年保留树木场地申请书简短三

甲方:

乙方:

丙方(土地所有权方):

为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业经济,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甲方同意将其拥有的林地使用权及地上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转让(以下简称“林地转让”)给乙方等事宜,经双方平等协商,且发包方(丙方)同意的情况下,达成以下条款。

1、转让林地、林木的基本情况

1.1林地的方位及四至界限

转让的林地位于 ,总面积约 亩。

1.2具体的林地面积和四至界限、面积及相关情况确定:本次转让共 宗林地,具体的方位及四至界限和面积以林调队最终的表述为准。

2、转让期限及乙方经营管理权

2.1转让期限50年,从 年 月至 年 月,具体日期以林权证为准。

2.2转让期内,乙方享有受让林地的林地使用权,以及地上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有权根据需要经营林地,处理林木,并再次流转,受国家法律保护;甲方及丙方村民不得干涉或阻碍乙方对林地、林木的经营管理。

2.3自本合同签订并林权证交付乙方之日起,所转让林地和林木即已全部移交乙方。

2.4乙方对受让的林地及地上林木享有自主经营权,有权安排甲方或丙方以外的人管护、采伐、造林等。

3、流转用途

本流转林地必须用于林业生产,未经依法批准,不得用于非林建设。

4、三方权利义务

4.1甲方权利义务

4.1.1甲方有权按本合同约定向乙方收取转让费。

4.1.2 甲方转让给乙方的林地和林木应符合以下条件:

权属合法,已取得林权证的,界址清楚,并未对该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作任何处臵,未将该林地和林木流转给第三人,在转让前该林地未纳入任何林业项目以及将该林地和林木向第三人进行任何质押;与第三方不存在任何纠纷。

4.1.3 甲方及丙方村民不得违反乙方对该林地的造林规划种植其他植物,否则乙方有权清除,甲方承担清除费用。

4.1.4 甲方及丙方村民不得擅自采伐,否则视为盗伐行为,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臵。

4.1.5 按乙方要求及时提供办理林权证变更登记手续所需之相关文件、资料。

4.1.6 乙方有权就本合同内容、签订过程、有关附件等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办理见证或公证,甲方有积极配合和协助的义务。

4.2 乙方权利义务

4.2.1转让期内,乙方对受让取得的林地享有自主经营管理权(包括协议授权第三方承包经营或转让)。

4.2.2转让期限内依法享有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使用权;有权根据生产经营计划的需要,安排林地和林木的采伐、管护、造林等。

4.2.3乙方须按合同约定支付林地和林木转让费。

4.2.4乙方林地发生火灾后,丙方必须及时依法组织群众扑救,由此产生的费用乙方按丙方的村规民约予以承担。

4.2.5转让期内,该林权享有依法继承权,继承人可以在流转期内继续经营。

4.3丙方权利义务

4.3.1丙方对此合同内的林地,林木的流转有关事项有知情权。

4.3.2丙方应无条件支持此合同的执行。

4.3.3如乙方依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在所转让林地内增建林业设施及开辟林道,防火带,丙方不得干涉或阻碍。

丙方应严格执行 有关森林防火的有关规定,教育村民文明祭祀,规范林地用火行为,严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在乙方林地发生火灾后,丙方应及时组织群众扑救,将火灾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4.3.4丙方同意甲方将林地和林木有偿转让给乙方。在合同期内,乙方毋需向丙方交纳任何费用。

4.3.5在签订本合同前丙方应向甲方和乙方提供同意本次林地转让的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并对该决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如因该决议无效引起本合同无效或不能执行,由此给甲方和乙方所造成的损失全部由丙方承担

5、转让价格及支付方式

租金 /亩〃年,按合同面积计算租金,每一年一付。

5.1对于被转让林地上的可变现的林木,由乙方统一办证,按照市场价格,由甲方丙方参与,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外统一销售,销售净收入作为被转让林地上的林木价值支付给甲方,甲方向乙方开具收款凭证。特别约定:若一年内由于甲方原因致使林木不能采伐销售而影响乙方生产经营,则甲方应返还乙方当年支付的租金并承担 当年租金50%的违约金;若因乙方原因导致林木不能采伐销售,则乙方继续向甲方支付租金,被转让林地上的林木生长量归甲方所有。

5.2 对于荒山,疏林地,乙方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安排,在两年内完成造林。

5.3租金及林木转让金的支付方式。

由于甲方是丙方的村民,人数较多,丙方对这些情况容易掌握,乙方支付甲方租金及转租土地的林木款由丙方代为支付。其方法为:乙方按甲方的人数、亩数计算应支付的土地租金或林木转让数一次性打入丙方指定账户,由丙方再次支付,并将支付凭证返回给乙方。特别约定:乙方向丙方所支付的款项,丙方不能截留或作他用,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由丙方承担。

6、其他事项

6.1 林地内原有林道和其他林业设施(包括防火带),以及属丙方管理范围内、乙方生产经营过程需要使用的道路或有关林业设施等,丙方应无条件保留,乙方可无偿使用;丙方应为乙方生产、经营提供通行等便利。

6.2 因第三方征地所获之补偿金,属乙方投入的地上固定设施、林木补偿以及林地劳力安臵补偿的部分,归乙方所有;属土地所有权补偿金的部分,归丙方所有,但乙方按合同期剩余年限和相关标准从土地征地方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补偿金归乙方所有。

6.3 地下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但国家在开采矿产资源时,对乙方生产及林木造成损失而赔付的赔偿金,应全部归乙方所有。

6.4 转让期限届满,本合同林地和林木无论以何种形式流转,乙方均享有优先权。

6.5 乙方无正当理由延迟支付林地和林地转让费的,应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补偿费用,补偿甲方迟收转让费的损失。

7、违约责任及其他约定事项

7.1 合同各方应严格履行本合同。如一方当事人违约,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数额为双倍土地租金。造成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7.2 本合同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不因合同各方法定代表人的变更而影响本合同的法律效力。

7.3 因本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及终止等发生争议时,合同各方应协商解决或提请当地人民政府调解;协商、调解不成的,可向签约方各自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8、附则

8.1 本合同经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8.2 本合同未尽事宜,届时由甲、乙、丙三方另行协商后签订补充协议。

8.3 本合同一式五份,甲方一份,乙方二份,林业局一份,丙方一份。

甲方: 乙方: 代表: 代表:

丙方: (林地所有权方)

代表:

年 月 日

2023年保留树木场地申请书简短四

木府是丽江古城之“大观园”。“北有故宫,南有木府”。跨过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木牌坊赫然立于土木瓦顶居民之间。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地面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汉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气势,使人恍若置身于皇宫之内。如果说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丽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话,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象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丽江俊杰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艰辛备至的努力,使木府如“凤凰涅(般+木)”般再现于世。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体座西朝东,“迎旭日而得木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的谐音,体现了纳西人推崇知识 的灵心惠性;古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宏,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萃,千卷东巴经,百卷在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 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 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在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天、祭祖、祭大自然神“署”的本 土宗教活动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人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木府丽江是纳西族聚集的地方。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朱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

木氏土司为了保持其统治集团姓氏高贵,在社会各阶层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则代代世袭,父子相传,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有的甚至延续到解放以后。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整个木府荫庇在狮子山怀抱中里,处于整个古城的头部,西河水东南西三面环流,古城街道和民居傍河而筑、依渠而建,自然形成条条渠水与官邸、民居一脉相连,民居层层环围木府的扇形格局,给人以一脉勃生的官民祥和气氛。史称木氏“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并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著称当时,遗泽后世。纳西人说起“木老爷”来,就跟我们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样亲切。

忠义”石牌坊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府时,座向未按“坐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朝向太阳和东方。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纳西族之姓。 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筑采取了坐西朝东的方向。木土司的府第虽有王者气度,却一反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将府第建于城西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一商贸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走进木府,迎面而来的是议事厅。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木府大部分建筑曾毁于清末战火,幸存的石牌坊也于毁于"文革",丽江当地党委、政府为了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决定贷巨资恢复重建木府旧观。

经过三年艰辛备至的努力,木府再现于世。建成后的木府比原规划设计还要壮观,巍巍木府,得雪城之灵气,玉水之精魂,它的重现,发展和弘扬了丽江纳西族之传统文化,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一处胜地。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