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油茶产业路申请书 农村油茶项目的申请(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18:02:31 页码:8
油茶产业路申请书 农村油茶项目的申请(9篇)
2023-01-16 18:02:31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写油茶产业路申请书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

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过渡期内,继续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生态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脱贫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满足能力不断提升。到2035年,脱贫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美、百姓富“双赢”局面基本实现。

(一)坚持合理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上下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适度向乡村振兴持续攻坚区倾斜。在生态补偿、国土绿化、生态产业等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梳理现有帮扶政策并进行优化调整,逐步推进生态扶贫政策向稳定政策转变,增强生态脱贫稳定性。

(二)坚持帮扶不变、巩固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定点帮扶,保持原有帮扶责任人、帮扶联系人不脱钩,重点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加大科技帮扶,提升基层一线工作能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因地制宜发展脱贫地区生态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脱贫群众增收空间。

(三)坚持落地落实、常态长效。坚持抓落实、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将各项帮扶举措及时落到实处。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脱贫人口的积极性,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巩固生态脱贫成果各项举措见实效、可持续、利长远,推动脱贫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保持脱贫人ロ稳定就业

1.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对全市现有×名生态护林员,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按季度精准更新生态护林员基本信息,完善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边界,不断健全生态护林员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做好生态护林员队伍服务培训等工作,为生态护林员配备巡护装备、购买保险,加大对生态护林员服务保障水平。

2.建立多元化管护机制。支持森林资源管护任务重、原非贫困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等方式开展生态管护,设立护林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参与生态管护和管理服务。

3.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营造林、森林保护与修复及油茶、薄壳山核桃、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领域中生产作用道路、贮存设施、灌溉基础设施和管护用房等配套和附属工程建设与维护,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等,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因地制宜实施一批项目,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

(二)支持农村特色林业发展壮大

1.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油茶丰产示范基地、加工和品牌建设,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两山”转换通道示范产业。

2.加大竹资源开发和培育力度。按照“主攻二产、促进一产、拓展三产”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毛竹板材加工产业,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合理分工,延伸竹产业链条。争取农发、林业科技推广和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助等项目资金,支持现代林业示范区、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竹山集材林道、竹加工制造业、竹文化旅游业产业发展。

3.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争取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打造林下经济精品产业,提高林下经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林下石斛、天麻、黄精、西洋参等林下生态平衡种植。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森林景区和大别山风景道、×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等森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

4.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林农以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入股林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维护林农利益,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三)加快脱贫地区生态优势转化

1.做好用地保障服务。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引导集约节约使用林地,优先保障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

2.推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开展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争取提高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试点开展公益林补偿抵押贷款。科学实施森林经营,推动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3.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林业碳汇工作,以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

(四)促进脱贫地区生态宜居

1.继续开展送苗下乡活动。支持脱贫地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鼓励脱贫人口房前屋后零星造林,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公园建设,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融合发展。

2.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将低产低效林改造、林相改造、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等重要项目资金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

3.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拓宽群众的生存空间,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带。

(五)加强脱贫地区科技和人才帮扶

1.完善帮扶机制。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亚林所等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着重培养油茶、薄壳山核桃等基层紧缺型林业产业人才。延续脱贫攻坚期间科技特派员、122科技服务、一周一技等科技活动,建立健全引导林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2.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林业科技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林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下乡、新闻报道、成果展示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林业科技重点工作和实用技术进行广泛宣传。

3.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对乡土专家等基层人才的政策扶持和培训力度,健全全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着力构建以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入双轮驱动的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林业局要把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重点任务,建立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领导机制,强化工作举措,并做好驻村帮扶、定点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加强衔接保障。各县区林业局要聚焦支持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统筹安排林业项目资金,在脱贫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强生态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逐步提高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比例。要持续做好金融服务保障,加大对优势特色林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继续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和“五绿兴林贷”,积极开发特色经济林险种,增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确保生态脱贫成果。

(三)加强宣传推广。各县区林业局要及时总结提炼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先进模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模式做法,并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生态脱贫成果。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引导群众积极投身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实现我市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在前、当表率、做示范。

如何写油茶产业路申请书二

第一章:村情概况

黔江洞村位于大河镇西北部,其东连本镇大坟山村,西毗本镇楠木坪村,南接满店村,北邻小梅庄村,距大河集镇5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83 户,总人口 983 人,国土面积为5.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50米,耕地面积775亩,水田535亩。其中贫困户 47 户,贫困人口 143 人,已脱贫 19 户,已脱贫 56 人。当前贫困发生率 8.86 % 。

黔江洞村与国内众多小村庄有着同样的发展轨迹。随着村庄宜居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陆速返乡,村民家用小汽车日益增多。由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导致村民交通出行比较困难,制约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尽可能的改善黔江洞村村民出行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根据我村目前面临的实际困难,特此谋划《大河镇黔江洞村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实施该方案的项目工程对黔江洞村脱贫出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方案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黔江洞村与许多偏远贫困地区村庄一样,村民久居村庄结构存在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全村500余亩良田大面积流转,少数面积抛荒。流转出来的土地主要种植了百合,对土壤的破坏性极大。水田没人耕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溪流及山泉水干枯。为了把黔江洞村建设成为宜居、脱贫、和谐、致富的新时代文明新村,《大河镇黔江洞村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十分必要的。该方案的编制符合来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项目建设目标与各项规划目标内容相协调,项目建设有利于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三章: 建设方案

一、主导产业

1、计划建设大棚蔬菜基地500亩,主要种植时令蔬菜,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有机无公害蔬菜品牌。前期以2、3组做试点,村集体出资建立20-50个大棚,前2年免费租赁给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鼓励他们种植市场需求量大、批发价高的时令蔬菜,以点带面,扭转老百姓传统耕种的落后思想。在销售环节上,要打通大都市蔬菜批发市场的销售渠道。

2、引进高品质水果500亩,以示范园-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广、扶持农户种植新型高品质水果“硒都金果”。硒都金果的特点是果体大,单果最重可达4至5斤,果子能抵御严寒冰冻;成熟周期长,挂果时间在240天以上,通常在冬季成熟,错开了普通梨成熟的高峰期;保质期长,果子成熟后还能在树上挂几个月;深加工优势大,可加工成果汁、果脯、果酒、果醋;开发第三产业有较好前景,利用梨花资源发展蜜蜂养殖,林下资源可以养殖土鸡、种植喜阴性中药材、特色蔬菜,利用花期时节发展观赏、休闲、乡村旅游、农家乐。

3、发展油茶基地1000亩,把全村两边山上的坡地开垦出来,种植油茶,可以让荒废的土地得到利用,依托国家退耕还林以奖代补政策可以增加老百姓收入,同时也可以利用茶花资源发展蜜蜂养殖,林下资源可以养殖土鸡、种植喜阴性中药材、特色蔬菜,利用花期时节发展观赏、休闲、乡村旅游、农家乐。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在2018年春节之前,解决全村村民安全饮水困难,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汇集在村里的两个大水池,搞好安全饮水管理,自来水到户安装水表,按吨位收取自来水管理维护费,对两个漏天水池进行安全、卫生维护,加装水池盖板。

2、在2018年春耕播种之际,尽力做好耕种灌溉用水沟渠维护,让老百姓春季耕种有充足的灌溉用水。

3、请求交通管理部门对村级公路扩宽硬化,目前的交通道路状况十分复杂,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小轿车日益增多,我村的公路弯多路窄,坑坑洼洼积水严重,两辆车错车都很困难。

4、请求电力部门对我村电力设施升级改造,我村的电力设施安全隐患极大,是在1998年农网普时的设备,高低压电线裸露,变压器老化,老百姓生活生产用电得不到满足。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1、对马家湾鱼塘进行维护管理,加装防盗网、安装防盗监控,雇佣专人喂养商品鱼。

  2、申请政府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对所发电量实行全额并网。

  3、成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开发农副产品的线下收购、线上销售渠道。

四、加大水资源、环境治理

  1、对村里的大型养殖场所要求业主做好污水、粪水排放处理。

  2、新建垃圾焚烧池、垃圾收集池,对公路沿线及老百姓生活垃圾集中焚烧处理。

  3、清理村内河流沿线的垃圾,劝导全村村民不能往河流倾倒、排放垃圾及废水。

4、做好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劝导。

五、搞好村级组织建设

  1、对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维修,我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因年久失修,致使现党员活动中心会议室面积狭小,无法正常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村民办事不出村服务平台陈旧,无法满足村民办事需要,墙面涂料脱落,电线老化,大门不好关锁。为了规范村民办事不出村服务平台办公环境,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丰富基层党员组织生活条件,村支两委计划申请政府资金对其维修。

  2、完善村民办事不出村平台的软硬件建设,真正做到让老百姓有事到村里办,办事到村里。

  3、做好村级事务公开透明的宣传,实现村务、党务、财务、服务四务对外公开;搞好党建、精准扶贫的档案管理。

六、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1、着力打造黔江洞通黔江的山洞旅游开发。

  2、发展乡村田园农家乐旅游开发。

如何写油茶产业路申请书三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写油茶产业路申请书四

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可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提高生活的质量,走出贫困,奔向小康。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鼓励贫困村利用相关资产通过承包、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镇政府、驻村单位评估认可且有投资主体参与的项目,可以安排不高于50万元的扶贫资金,无偿拨给贫困村参与入股。所形成资产、股份收益归为村集体所有。

2、对村企合作、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发项目、投资兴建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全县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项目。

3、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的贫困村,村干部工作报酬绩效部分上浮20%,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

4、贫困户种植油茶、栽培速生丰产林的,优先安排林业项目。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按1500元/亩安排项目资金;不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油茶按800元/亩、速生林按400元/亩安排项目资金。项目资金分三年拨完后,县林业局每亩再扶持400元。

5、贫困户培育造林绿化苗木的,县林业局每亩补助.500元,并负责育苗技术指导。杉木、香樟、杨树、松树等造林苗木达到质量标准的,由县林业局包销。

6、贫困户饲养3头以上肉牛(血吸虫疫区除外,下同)的每头奖励200元,饲养5只以上肉羊的每只奖励50元,饲养10头以上生猪的每头奖励100元,饲养100只以上家禽的每只奖励5元。

7、贫困户稻田养蟹每亩补助苗种资金800元,稻虾连作每亩补助苗种资金600元,其它特色养殖每亩补助苗种资金400元。

8、贫困户办小作坊,有工商营业执照且持续运转一年以上的,除享受扶贫贴息贷款外,一次性奖励财政扶贫资金20xx元。

9、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对吸纳贫困户参股或吸收贫困户就业,增收效果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除享受扶贫贴息贷款外,安排5—1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给予支持。

10、对成功创建全省旅游名镇、名村和a级旅游景区的,县旅游局将其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和智慧旅游景区等项目,作为争取全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予以申报,争取资金30一50万元。

11、依法办理开业登记的农家乐经营户,按照自愿申请、评估验收、达标补贴的办法,达到《湖北省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并吸纳6人以上就业的,给予每户1万元扶持。

如何写油茶产业路申请书五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__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虎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写油茶产业路申请书六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写油茶产业路申请书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__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虎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写油茶产业路申请书八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__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虎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写油茶产业路申请书九

第一章:村情概况

黔江洞村位于大河镇西北部,其东连本镇大坟山村,西毗本镇楠木坪村,南接满店村,北邻小梅庄村,距大河集镇5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83 户,总人口 983 人,国土面积为5.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50米,耕地面积775亩,水田535亩。其中贫困户 47 户,贫困人口 143 人,已脱贫 19 户,已脱贫 56 人。当前贫困发生率 8.86 % 。

黔江洞村与国内众多小村庄有着同样的发展轨迹。随着村庄宜居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陆速返乡,村民家用小汽车日益增多。由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导致村民交通出行比较困难,制约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尽可能的改善黔江洞村村民出行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根据我村目前面临的实际困难,特此谋划《大河镇黔江洞村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实施该方案的项目工程对黔江洞村脱贫出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方案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黔江洞村与许多偏远贫困地区村庄一样,村民久居村庄结构存在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全村500余亩良田大面积流转,少数面积抛荒。流转出来的土地主要种植了百合,对土壤的破坏性极大。水田没人耕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溪流及山泉水干枯。为了把黔江洞村建设成为宜居、脱贫、和谐、致富的新时代文明新村,《大河镇黔江洞村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十分必要的。该方案的编制符合来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项目建设目标与各项规划目标内容相协调,项目建设有利于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三章: 建设方案

一、主导产业

1、计划建设大棚蔬菜基地500亩,主要种植时令蔬菜,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有机无公害蔬菜品牌。前期以2、3组做试点,村集体出资建立20-50个大棚,前2年免费租赁给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鼓励他们种植市场需求量大、批发价高的时令蔬菜,以点带面,扭转老百姓传统耕种的落后思想。在销售环节上,要打通大都市蔬菜批发市场的销售渠道。

2、引进高品质水果500亩,以示范园-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广、扶持农户种植新型高品质水果“硒都金果”。硒都金果的特点是果体大,单果最重可达4至5斤,果子能抵御严寒冰冻;成熟周期长,挂果时间在240天以上,通常在冬季成熟,错开了普通梨成熟的高峰期;保质期长,果子成熟后还能在树上挂几个月;深加工优势大,可加工成果汁、果脯、果酒、果醋;开发第三产业有较好前景,利用梨花资源发展蜜蜂养殖,林下资源可以养殖土鸡、种植喜阴性中药材、特色蔬菜,利用花期时节发展观赏、休闲、乡村旅游、农家乐。

3、发展油茶基地1000亩,把全村两边山上的坡地开垦出来,种植油茶,可以让荒废的土地得到利用,依托国家退耕还林以奖代补政策可以增加老百姓收入,同时也可以利用茶花资源发展蜜蜂养殖,林下资源可以养殖土鸡、种植喜阴性中药材、特色蔬菜,利用花期时节发展观赏、休闲、乡村旅游、农家乐。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在2018年春节之前,解决全村村民安全饮水困难,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汇集在村里的两个大水池,搞好安全饮水管理,自来水到户安装水表,按吨位收取自来水管理维护费,对两个漏天水池进行安全、卫生维护,加装水池盖板。

2、在2018年春耕播种之际,尽力做好耕种灌溉用水沟渠维护,让老百姓春季耕种有充足的灌溉用水。

3、请求交通管理部门对村级公路扩宽硬化,目前的交通道路状况十分复杂,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小轿车日益增多,我村的公路弯多路窄,坑坑洼洼积水严重,两辆车错车都很困难。

4、请求电力部门对我村电力设施升级改造,我村的电力设施安全隐患极大,是在1998年农网普时的设备,高低压电线裸露,变压器老化,老百姓生活生产用电得不到满足。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1、对马家湾鱼塘进行维护管理,加装防盗网、安装防盗监控,雇佣专人喂养商品鱼。

  2、申请政府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对所发电量实行全额并网。

  3、成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开发农副产品的线下收购、线上销售渠道。

四、加大水资源、环境治理

  1、对村里的大型养殖场所要求业主做好污水、粪水排放处理。

  2、新建垃圾焚烧池、垃圾收集池,对公路沿线及老百姓生活垃圾集中焚烧处理。

  3、清理村内河流沿线的垃圾,劝导全村村民不能往河流倾倒、排放垃圾及废水。

4、做好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劝导。

五、搞好村级组织建设

  1、对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维修,我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因年久失修,致使现党员活动中心会议室面积狭小,无法正常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村民办事不出村服务平台陈旧,无法满足村民办事需要,墙面涂料脱落,电线老化,大门不好关锁。为了规范村民办事不出村服务平台办公环境,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丰富基层党员组织生活条件,村支两委计划申请政府资金对其维修。

  2、完善村民办事不出村平台的软硬件建设,真正做到让老百姓有事到村里办,办事到村里。

  3、做好村级事务公开透明的宣传,实现村务、党务、财务、服务四务对外公开;搞好党建、精准扶贫的档案管理。

六、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1、着力打造黔江洞通黔江的山洞旅游开发。

  2、发展乡村田园农家乐旅游开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