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 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模板(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23:31:48 页码:12
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 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模板(八篇)
2023-01-16 23:31:48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推荐)一

这次会议是机构改革后,文化广电、旅游机构合并刚刚结束召开的一次会议,既是一次工作部署会,也是一次思想统一会,意义特殊。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全省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全市宣传部长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20年文化广电旅游工作,分析当前发展形势,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抢抓机构改革机遇,推动全市文化事业产业和旅游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2020年,全市文广、旅游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的有力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试验区增光添彩。

过去的一年,文化工作精彩纷呈、成绩斐然。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建期内,全市县级文图两馆不断完善,新建2个县级文化馆、2个县级图书馆、3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总量达3648个;整合基层文化阵地设立“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村级文化管理员全覆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步伐加快,“毕节文化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运行,公共文化阵地利用率和服务效能得到提升。创建经验在重庆江津区和浙江台州市举办的区域文化联动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交流,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验收,五项创新实践得到专家认可,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毕节召开。二是群众文化更加丰富。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百场演艺工程”,推进文艺下基层、进军营、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春节联欢晚会、少儿春晚、元宵晚会等活动群众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三是文艺产品创作生产更具特色。举办毕节市乌蒙文化节·第六届文化艺术系列(戏剧小品和器乐)大赛,创排大型脱贫攻坚题材情景剧《荞麦花开》,花灯小戏《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选派代表贵州省参加2020年“茶香中国”首届全国采茶戏汇演,扶贫题材小品《爱满“潘”桃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我爱满堂彩》栏目进行播出。舞蹈《盛世欢歌》获贵州省“群星奖”舞蹈类二等奖,戏剧《重点和迷糊》获贵州省“群星奖”戏剧类三等奖,剪纸作品在全省第二届“群文杯”剪纸艺术大赛上,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赫章夜郎广场舞队代表贵州参加全国展演,获优秀组织奖;大方县、金沙县后山镇、金沙县长坝镇、赫章县珠市彝族乡获2020—2020年度“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四是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接联系广州市文广新局实施文化扶贫,选派广州芭蕾舞团剧目《中外芭蕾精品》到毕节开展惠民演出,采购彝族风情舞剧《坪上花开》参加广州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引进情景剧《大国酒魂》、大型黔剧《湄水长歌》、歌舞剧《长白山阿里郎》等来毕演出,与陕西省渭南市相互开展交流演出活动。乌蒙演艺集团“多彩贵州·魅力毕节”专场文艺节目受山西卫视邀请,参加《歌从黄河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节目——全国优秀艺术团体节目展演”。五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加有力。实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启动市博物馆、大方奢香博物馆智慧博物馆项目,实施奢香博物馆、大方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陈列馆、七星关区“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陈列展览升级扩容项目;争取国家专项保护资金近7000万元,启动实施七星关区陕西会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织金古建筑群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防雷、技防工程和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节工作站”紧密协作,取得重大突破,与该所和中国古动物馆在北京古动物馆联合举办的《洞悉毕节——毕节近年古人类考古成果展览》,展示毕节史前考古成就,黔西观音洞遗址石器研究、七星关区麻窝口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轰动了国内和世界学术界,毕节已成为全国史前文化的关注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传统手工技艺培训工程成效显著,保护名录项目逐步扩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不断兴起。实施重要革命遗址挖掘保护利用,公布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6个。六是文化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全力开展文化市场整治、“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净化市场环境,确保全市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重拳出击打击网吧、歌舞娱乐场所等接纳未成年人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娱乐场所电子游戏(艺)利用电子机具进行赌博等违法活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16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4209家(次),立案调查37件,办结35件,处罚188家(次)、责令整改23家(次)、停业整顿6家、取缔7家,共处罚金10.78万元。紧扣“4·26”知识产权保护日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共销毁侵权盗版制品、非法出版物24.75万册(件),发放宣传手册6000余份。

过去的一年,广电工作重点突出、成效显著。一是高质量完成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工程。完成投资5.46亿元,新建光缆1.73万公里、乡镇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43个,新增用户25.42万户,大幅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建设任务;二是持续推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应用科技手段对放映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调度,全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2.81万场。三是广播电视对内对外宣传成效明显。配合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议召开,推出《感恩奋进三十年喜看毕节谱新篇》《七十二行之扶贫路上恒大人》等栏目节目,全方位、高密度回顾毕节试验区三十年的历史进程,宣传统一战线帮扶毕节发展成就。持续办好《直通百姓》《平安毕节》《文化星空》《毕节古今》等特色专题,50件作品获贵州广播影视节目奖和贵州新闻奖。四是广播电视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坚守安全播出底线,健全完善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实施采、编、播能力提升工程,落实“三级联审”和“重播重审”制度,扎实开展非法卫星接收设施和境外卫星电视接收器专项整治,实现全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零事故。

过去的一年,旅游工作提质增效、硕果累累。一是旅游产品业态更加丰富。全市涉旅在建项目共101个,同比增长30.6%,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80.1%。精品景区不断提质升级,大方奢香古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增3a级景区17家;七星关区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赫章九股水温泉景区正式运营,补足了红色旅游和冬季旅游短板;百里杜鹃彝山花谷景区、大方古彝族村寨核桃乡木寨村等新业态新产品相继投入市场,成功推出奢香军营山地公园、黔西中果河景区等18个集赏花、观景、漂流、研学、乡愁、养生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初步构建和丰富了全域旅游的供给格局,实现了我市旅游从季节性观光型产品向全季性度假型产品转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8个,招商引资金额达45.6亿元,同比增长47.9%。与广州雪松集团合作,引资30亿元建设黔西县乌江源文化旅游小镇和织金县下红岩旅游小镇扶贫项目,建成后将所有产权捐赠我市,为带动旅游扶贫提供强大助力。二是“花海毕节”旅游品牌更加响亮。投入2906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30分黄金广告时段投放15秒“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形象宣传片;与腾讯合作开展了“2020互联网+毕节全域旅游”宣传活动,全年推广“向黔一公里”“音乐大咖行”等16项主题活动;分时段在贵州广电网络开机画面平台投放“花海毕节”旅游广告;“毕节避暑旅游”入选高考全国卷文综试卷试题,引起全国50余家媒体实地探访关注;出版了3万册《国家地理杂志毕节专刊》(已随刊发行2.4万册),实现旅游精准营销。“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平台累计曝光量5.8亿次,点击量超过1.4亿次,1000万以上的全国网友通过直播在线参与互动,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1400万以上。同时开展杜鹃花节、“花海毕节·月月旅游”等各类活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新华网、网易、凤凰网等各级新闻媒体高密度、高频率宣传报道,构建了全媒体营销大格局。此外,赴重庆、成都、宜宾、泸州开展“炎炎夏日哪里去·花海毕节好避暑”旅游宣传,积极组织景区开展贵州“寻亲之旅”带你探秘600年前的“左邻右舍”暨“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旅游宣传推介会、“贵州号”周末假日列车暑期旅游专题营销,“度假养生地·观鸟最佳时”引爆冬季旅游市场。三是旅游服务监管更加完善。实施厕所革命,158座旅游厕所建成投入使用,探索建立“厕所开放联盟”,动员和倡议全市各类厕所免费对市民和游客开放,获国家农业农村部特邀代表贵州省参加在山东省淄博市举办的全国农村卫生厕所交流会活动,介绍毕节开放联盟经验。2020年,全市入统公安住宿系统客栈酒店共3253家,床位数7.7万张,比上一年底增长2.9万张。共评定50个乡村旅游品牌,其中,甲级乡村旅游村寨8家,五星级农家乐1家,精品级客栈4家,促进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向品牌化、精品化发展。着力开展旅游市场“不合理低价游”行动及旅游市场整治“铁拳行动”,做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百里杜鹃管理区成功入选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牵头成立毕节市酒店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规范快速发展;组织3000余人(次)参加各类旅游培训,组织开展“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毕节名菜、名早餐、名小吃、名厨评选推广活动,在全省黔菜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四是筹办全省旅发大会工作有序推进。拟定并出台毕节市承办第十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总体工作方案,及时成立工作专班,重点推进织金洞、九洞天等景区及酒店、旅游公路、城乡风貌提升等8个核心项目、17个重点项目和36个带动性项目的建设,实行清单化管理、台账化调度,“挂帅领战、挂图作战、挂牌督战”。

总的来说,2020年工作推进有力,实现了预期目标,全年共接待游客总量达1.04亿人次,同比增幅达34.94%,实现旅游总收入937.12亿元,同比增幅46.03%;核心考核指标国内过夜游客达490万人次,全省排名第5位;国内过夜游客同比增幅9.75%,全省排名第3位。入境过夜游客达1.2万人次以上,排名全省第8位;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幅163%,排名全省第2位。2020年毕节市旅游综合评价指数得分73.66分,全省排名第5位,较上一年度实现进位3位。群众对业余休闲娱乐生活整体满意度从2017年的74.2分提升到2020年的92.6分。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市文化广电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系统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还不高。“文图”两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不均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还急需提档升级,公共文化产品还不丰富;二是文艺精品力作不多。文艺创作人才匮乏,艺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在全省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少;三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重点还偏向于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力度不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动力不足,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彰显;四是网络市场监管能力不强。对网络市场监管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能力不适应网络发展需求。五是省旅发大会部分核心项目建设迟缓,企业融资难。六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相对滞后。一些县区旅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些县区则无重大旅游项目开工建设,仅有乡村旅游点的培育和提升;七是供需矛盾突出。旅游市场各要素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大众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市场淡季和旺季差别大,产品短期供给不足和设施设备长期闲置现象并存;八是目的地形象品牌不响亮。全市旅游目的地知名度、辨识度、美誉度不高,尤其是在中远程客源地市场,缺乏市场吸引力和号召力,导致全市接待省外、市外游客占比较低,游客结构极不合理,旅游经济总量增长受限;九是服务保障不到位。全市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尚未建立市级游客集散中心,交通换乘、咨询问讯、查询预订、行程设计、住宿设施、夜游产品等配套服务严重匮乏;目的地接待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休闲度假深度体验的要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有的放矢,科学施策,逐一破解。

2021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庆之年,也是文化广电旅游完成机构改革,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起步之年。组建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深化机构改革精神的重大部署,是优化政府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提高效率效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体系的重大举措,必将推动全市文化广电旅游事业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文化广电旅游系统务必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增强文化广电旅游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深入抓好思想理论武装。持续深入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的各项制度规定。向党中央对标看齐,增强管党治党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层层传递压力,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增强自律意识、标杆意识、表率意识,抓党建带队伍,高标准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带头讲规矩、守纪律、正风肃纪。讲政治、顾大局,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机构改革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上来,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确保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全面抓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履职自觉,切实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时刻绷紧意识形态工作的弦,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抓好文化广电旅游领域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守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加强文化广电旅游领域涉及意识形态重大问题的研判和处置,强化基层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广播电视领域、网络信息领域的监测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安全。

(三)全力抓牢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防范化解风险被摆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首位。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时刻不能松懈,要贯穿整个业务工作始终,特别是文化广电旅游系统工作涉及面广,业务繁多,文化阵地也十分敏感和重要,各种活动、节会等风险防控难度大。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学习把握中央、省、市对各方面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判断,熟悉掌握文化广电旅游领域风险隐患易发高发的时间节点和特殊规律,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风险防范化解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认真研究、认真部署、认真处理,要善于从点上问题看到面上问题,从暴露问题看到隐藏问题,整合力量,科学施策,掌握风险防范应对主动权。要强化广大党员干部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关键时刻顶得起来、冲得上去,共同把风险防控工作做实做好,切实维护毕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今年全市文化广电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找准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的最佳连接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深度融合,围绕“文化惠民、广电为民、旅游富民”的工作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广播电视行业稳定发展,着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确保旅游总收入和入毕游客分别增长36%以上,入境过夜游客增长60%以上,保持旅游持续井喷式发展势头,努力走前列,争上游,实现全省旅游目标考核排名“保五增四”目标。

(一)全力抓好省旅发大会筹办工作。今年我市将承办第十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要按照孙志刚书记、谌贻琴省长批示指示精神,以及卢雍政副省长现场调研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办会模式,以推出精品溶洞集群、千里乌江上游水上黄金水道,打造织金县(织金古城)为“流光溢彩夜贵州”经典夜游产品,培育世界级古彝文化旅游品牌,丰富贵州地质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业态,促进毕节文化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目标,深化“推进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主题,对筹办大会涉及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实时进行调度,办好多彩贵州艺术节开幕式、文化旅游投资洽谈会、《奢香》文艺剧目演出等主题活动,通过旅发大会的举办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广泛发动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大会筹备工作中来,织金县、黔西县、大方县、纳雍县要抓好机会,确保文化旅游产品在今年旅发大会期间全新亮相呈现。筹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工作组要结合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方案,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全面提质升级全市景区景点、基础服务设施和城乡环境风貌,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在全省、全国的美誉度、影响力,将第十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办出质量、办出特色,使贵州洞穴产品名扬天下,助推贵州旅游发展跃上新台阶。

同时,要采取企业主导、政府参与、市场运作的办节方式,认真组织,高标准、高水平举办好2021年中国•百里杜鹃国际杜鹃花节及系列主题活动,切实发挥好5a级旅游景区龙头带动作用,顺利实现今年文化旅游经济“开门红”。

(二)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抓好《毕节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落实,编制示范区后续建设规划;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高度重视并做好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准备工作;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快实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打造,聚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不断创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内容,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全面推进和精品化重点创建相结合,争取每个县培育1—2个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着力打造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典型示范线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区域联动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和宣传示范效应。

(三)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节日,办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系列活动,持续举办“新年音乐会”“元宵晚会”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项目;引导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形成“群众文化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戏曲保护传承和发展,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进校园,促进地方戏曲宣传推广,要保证每个乡(镇、街道)戏曲演出不低于6场(次);在演出、展览等文化服务供给上,要持续推进文化下基层,要把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抓好县、乡、村三级文化专干和文化管理员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不断推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彻“双百”方针,以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为目标,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开展文艺创作生产,打造一批红色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一批弘扬毕节试验区精神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办好毕节市乌蒙文化节•第七届文化艺术系列(声乐和舞蹈)大赛。以文化旅游融合为目标,以各大景区为单位,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创排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剧目节目,实施“一景一剧一歌一画”的“四个一”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抓好景区景点文艺驻场演出,扩大毕节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是扎实推进革命文物挖掘保护利用工作。针对全市红色革命文物所有权属复杂多样的特殊情况,科学评估革命遗址遗迹价值,探索有效管理体系,开展长征文化路线保护研究,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加快大方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七星关区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陈列展览提升改造。二是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力度。着力推进金沙清池万寿宫、罗马街义盛隆商号、七星关区大屯土司庄园、黔西观音洞遗址、赫章可乐遗址文物保护工程建设,织金古建筑群、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三防”工程建设,织金寿佛寺、黔西三楚宫戏楼、金沙岩上赵氏民居等文物修缮工程。三是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力争完成市博物馆、大方奢香博物馆数字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完成“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彝族咪古”数字化拍摄工作。四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借力广州市对口帮扶协作的平台,加强两地交流宣传,力争在毕节举办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五是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整合文化遗产资源,理清文化线型线路,编制《毕节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发展规划纲要》,力争年内编制出台《奢香龙场九驿徒步健身文化旅游线路设计规划》,列为试点,分段实施。积极推进非遗小镇和非遗扶贫示范工坊建设,将威宁县板底乡建成省级非遗小镇,将织金县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建成省级非遗扶贫示范工坊。

(六)着力推进广播电视行业稳定发展。一是坚持守正创新主基调,做好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要坚持方向,坚守正道,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广播电视发展新模式。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谋划精品创作、导向管理等工作,要着力加强主题宣传,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提高宣传内容质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要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的管理,把好节目题材审核关,在节目导向、题材、内容等方面执行同一标准,同等管理,不给问题节目留下空隙和死角,打造风清气朗、生态良好的广播电视和网络空间。二是持续推进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工程建设。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将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列为“十件民生实事”和重点工作内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为加强地方党委政府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巩固深化拓展工程建设成果。今年全市目标任务是新增“广电云”户户用8万户,是硬任务。各县(区)局、网络公司要通力合作,扎实推进,确保按期完成目标任务,为智慧广电建设打好基础。各县(区)要抓紧完成已建“户户用”工程的县级验收工作,达到新增用户数、新建服务站数、补助资金到位“三个百分之百”的标准后,及时申请市级验收,按照省验收组的要求,3月底前市县级补助资金要全部落实到位,省广播电视局将汇总市县补助资金到位情况,向省政府报告。在抓工程建设的同时,如何持续发展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事情,2017年以来新增用户,政府实施的两年收视补助将陆续结束,如果政府和公司补助中断,网络公司投资10多亿、政府补助1个多亿建设和培育起来的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将会出现用户大规模退网、阵地丢失的极大风险,直接影响到全市脱贫攻坚。近期,市局将进行专题调研,并向市政府提交调研报告,建议将政府补助政策延续至2020年,各县(区)回去后也要认真调研,向政府提出合理建议,达到既巩固阵地、又防控风险的工作目标。三是要全力以赴保安全。要进一步强化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责任意识,全面加强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建设,精心做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宣传保障期安全播出保障工作。配合省广播电视局抓好地面数字台站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全面提升安全播出人防技防能力;强化安全播出大检查,全面排查隐患,堵塞漏洞,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万无一失,实现全年安全播出零事故的目标。四是加快推进以县为单位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成省下达的274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广播器材配置工作,探索建立县级应急广播体系服务运行长效机制。

(七)全力抓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实施方案》《毕节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按照“全域旅游全季节体验”的要求,聚焦打造“四季花海”“绝美洞天”“避暑度假”“湖泊峡谷”“康体养生”“特色文化”六大系列产品,强力推进温泉示范项目建设和“花海小镇”打造。同时,对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和《贵州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省级验收三年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对各项重点工作尤其是重大项目严格实行倒排工期,进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细化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将责任分解到县区、部门,落实到单位、个人,黔西县和百里杜鹃管理区要确保今年尽早通过省级创建验收。

(八)精心培育精品产品及线路。要以金海湖新区为新增长点,打造七星关—金海湖旅游集散服务板块;以百里杜鹃为中心,开发避暑度假、户外运动、乡村旅游等多元产品,打造百里杜鹃—黔西—大方旅游精品板块;以威宁草海和赫章韭菜坪为中心,发展山地避暑旅游,打造威宁—赫章气候养生板块;以织金洞景区为龙头、织金古城为核心,纳雍鸽子花生态城为支撑,打造织金—纳雍生态休闲板块;强化体旅融合,开发体育康体产品,丰富“温泉+旅游”产品,打造金沙山地运动康体板块。谋划精品线路,旅游重点是做“线”,要着力打造“黄果树瀑布→织金古城→织金洞→百里杜鹃→奢香古镇→慕俄格古城→鸡鸣三省”“遵义会址→百里杜鹃(黄家坝战役遗址)→慕俄格古城→鸡鸣三省”等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做到外联川渝、珠三角、长三角,内拓遵义、贵阳、六盘水等,真正将我市旅游珍珠串成项链,把旅游线路连成金线;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努力打造1条国际旅游线路。

(九)重点抓好旅游宣传营销。旅游是眼球经济和形象经济,“酒香也要靠吆喝”,我们一直说“三分景、七分推”,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大客源结构分析,集中力量塑造和推广“花海毕节”品牌形象,精准定位目标客源地市场需求。一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渠道,建立推广联盟合作平台,构建市县联动、政企合作、多方参与的宣传营销格局。二要创新宣传营销。要有针对性地在国际国内重要媒体投放形象宣传广告,形成媒体矩阵立体宣传格局;要积极争取省级组织赴国外高端市场开展旅游推介活动的机会,在国际舞台展示“花海毕节”品牌形象;要积极谋划高铁时代旅游宣传,抢占成贵快铁旅游营销制高点;要用好我市承办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利好因素,进一步增强事件营销效果;要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激发在外工作和经商的几百万毕节人热爱家乡、主动宣传推广家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毕节游子都成为一个移动互联网媒体,共同“唱出毕节好声音、讲出毕节好故事”,形成全市旅游宣传推广的合力。

(十)强化合作实现共赢。一要加强东西部帮扶协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对接联系,巩固对口帮扶成果,进一步推动两地交流合作,继续争取广州市在文化艺术培训、旅游线路产品推介、文化旅游产业招商等方面对毕节给予大力支持,助力毕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二要推进与雪松集团的合作开发。抓住雪松集团对毕投资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织金洞大景区提质升级,突出织金洞景区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旅游资源,统筹推进下红岩小镇、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景区的打造工作,同时要在省旅发大会文艺演出剧目合作等方面,用活用好对口帮扶资源。三要加大与东方园林的合作力度。大方县油杉河景区资源优势明显,峡谷、避暑、探险等旅游资源在全省也属优质,完全具备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优势条件,大方县要加强与东方园林公司的合作开发力度,打造油杉河旅游精品。四要加大与其它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合作力度。盘点我市文化旅游资源,针对性编制完善文化旅游招商项目,创新招商模式,聚焦产业链式招商,大力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市场的大型文旅集团前来我市投资兴业,加快我市文旅产业发展。

(十一)推进旅游品牌创建。要积极争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全力推进织金洞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年内通过景观质量评审;推进七星关区鸡鸣三省、织金古城、纳雍总溪河、九洞天、百里杜鹃彝山花谷、奢香军营山地公园、金海湖湿地公园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增3a级旅游景区10个以上;加大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指导力度,2021年评定乡村旅游村寨、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客栈50个以上。

(十二)抓好服务水平提升。抓好旅游交通专项规划的实施,改造提升一批旅游专线公路,尽快完善“快旅慢游”道路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毕节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方案》,继续深入推进我市厕所革命;推动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雅高、温德姆、安缦等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引领全市住宿业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十三)营造健康有序发展环境。一是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改革,推进文化广电和旅游执法队伍职能划转,有效整合文化、旅游、文物、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领域行政执法力量,提升执法效能;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制度机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尽快适应文旅融合新形势下市场发展的需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行为规范、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综合执法队伍。二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文化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综合监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全市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开展行业大培训、大练兵、大竞赛等活动。四是坚持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打击文化和旅游市场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优秀文化和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网吧集中治理等行动,推进旅游接待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强化旅游秩序管控、安全应急保障,努力建设“安全旅游”“满意旅游”“文明旅游”。五是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和旅游景区营业性演出市场监管。特别强化对涉外、涉港澳台演职人员的管理,加强对相关经纪机构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的监管,强化与公安、税务等部门密切配合,坚决打击违法违规演出活动,坚决消除各类隐患。

(十四)抓好文化旅游精准扶贫。深入贯彻落实《毕节市“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毕节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毕节市旅游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2021)》等文件精神,以“志”“智”双扶为抓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强力推进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确保文化旅游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受益脱贫6.1万人以上。围绕“洞天福地、花海毕节”的旅游形象品牌和“古彝圣地、文化高地、走廊要地”的文化产业定位,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着力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毕节品牌,筹备好2020年第三届“藏羌彝文化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有关工作。强化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产品有机结合,推进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旅游融创区,拓展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等多层次、多功能、网格化的文化旅游亮点。建立完善脱贫攻坚和旅游发展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引导资金,大力推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通过“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精准脱贫取得实效,2021年各县(区)至少打造一个民宿示范点,推进乡村农家乐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寨达100个、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达1000家,脱贫人数30%以上来自旅游业,做好做足文化旅游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这篇文章。

同志们!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推进文化广电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使命光荣而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的有力指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开创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

2023年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推荐)二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u直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20xx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20xx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0xx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20xx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20xx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20xx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萧宅]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古镇水乡风光]

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

2023年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推荐)三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u直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13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18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2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06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19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ge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萧宅]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ge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古镇水乡风光]

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

2023年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推荐)四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

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第一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第一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第一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20xx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20xx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0xx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最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最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最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20xx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20xx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20xx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最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最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最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第一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萧宅]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最高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古镇水乡风光]

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

2023年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推荐)五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u直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第一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第一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第一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20xx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20xx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0xx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最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最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最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20xx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20xx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20xx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最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最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最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2023年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推荐)六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u直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20xx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20xx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0xx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20xx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20xx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20xx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萧宅]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古镇水乡风光]

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

2023年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推荐)七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u直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13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18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2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06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19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ge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萧宅]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ge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古镇水乡风光]

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

2023年文旅古镇投资协议书(推荐)八

欢迎各位来到甪直古镇观光游览。

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平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米之乡”。

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不仅能得到文化的滋养。现在古镇—上保存着古堡圣寺、陆龟蒙词、叫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尤其古堡圣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罗汉像是江南古镇中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古镇视察后,为古镇题写了“神州第一水乡”几个字。今天“神州第一水乡”已作为让镇人的骄傲,成了甪直古镇的代名词。镇于19q4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古镇去领略“神州第一水乡”的独特风姿吧。

[保圣寺]

甪直古镇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上有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古物馆。至今为止,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南古镇,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和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样,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屡次兴废。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当时寺内殿宇达五千多间,僧众有千人之多,寺庙范围达半个古镇。到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学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雄宝殿倒塌时,毁坏了殿内西壁的罗汉塑像,后经蔡元培、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文人的倡修,于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古物馆以保护罗汉塑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寺进行了整修。现存的古寺山门是—‘九l四年时,按清乾隆年间的山门原貌重修的。山门—卜“保圣寺”三字是当代扫法家费新我先生所题写的。

穿过题有”辅扬显秘”的.:二山门,就可看到天王殿立于院子正中。天王殿建于明代,清末同治年间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风格,其昂嘴斗拱结构就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础,则是北宋遗物。据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崇祯年间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来的。据说,建筑天王殿时未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完全以榫头相接,可见木工工艺之精巧。殿内原有四大金刚泥塑像,抗日战争时期均毁于日军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院中有古寺的两件镇寺之宝。立于西侧的是一青石经幢,它原立于天王殿前东侧蟠竿夹石旁,用以驱邪降魔。经幢和夹石均为北宋遗物。其实经幢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佛教石刻,一般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体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经咒。现存青石经幢上的字迹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东侧有一只铁钟,高约1.5米,直径1米,此钟铸于明末清初。钟上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古物馆中有著名的塑壁罗汉。馆前廊檐下有厂引任先生所题写的“保圣寺古物馆”匾额。古物馆门楣部上的“九罗汉圣迹”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汀所书,: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大雄宝殿建于;1020xx年北宋年间,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系唐代杨惠之所摹到之处。杨惠之是唐代吴县人,是与唐代“画圣”吴通广齐名的“塑圣”。由于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样容易保存,所以杨惠之的真迹作品千年不巧,实属不易。

1920xx年,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王伯祥之邀来宾游保圣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圣手之作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到1920xx年,顾颉刚发现罗汉部委员塑像严重受损兵折将,急待保护,于是四处奔走呼吁,要抢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艺术品”。后来在胡适、蔡元培先生的关心和倡导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员会”,集资并邀请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鹳、滑田友等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来考察研究,拟订保存方案。鉴于原大雄宝殿已倒塌,于是决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馆来保存这批珍贵的艺术遗存。

古物馆动工于1930年秋,于1932年秋落成。古物馆原为平顶的罗马式红砖建筑,由于平顶容易积水,五十年代初发现屋顶漏水,于是对古物馆进行了修整,改平顶为坡顶。改成坡顶后,虽能泻水,但与寺庙整体建筑不协调。于是1987年再次对其进行改造,将屋顶改为歇山单檐式。

进人古物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罗汉。罗汉塑像,在许多寺庙都能见到,或为五百罗汉,或为十八罗汉,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背景衬托,而着这里则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罗汉塑像外,有山石、云朵和浪花,给人一种如临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觉,九尊罗汉塑像,除两尊像在讨论佛经外,其余均分散而坐,且形态、表情各异,给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觉,使整个图案少了一点宗教气息,添了几分人间的亲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因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中都没有他,所以也有人认为正中的这尊像是梁武帝萧衍,是他被困台城时听天由命的写照。在达摩洞东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罗汉”,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饰是众罗汉塑像中最华丽的。

在“望雁罗汉”下,有一对罗汉。东面的是诺矩罗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讲经说法,所以他也叫“讲经罗汉”。那么他在讲经给谁听呢?请看西面这一尊,一副认真听讲的神态,这就是“听经罗汉”,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讲经罗汉”东面的是跋陀罗尊者。因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尴尬罗汉”。

在达摩祖师西面的是难提密多罗尊者。瞧他那心宽体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人称“袒腹罗汉”。

在“袒腹罗汉”西面那尊怒目圆睁的是戍博迦尊者。从他怒不可遏的神态上,他被俗称为“愤怒罗汉”。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罗汉”苏苹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样子。

在整个塑壁中坐在最西头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沉思罗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九尊罗汉像,只是原来保圣寺大雄宝殿中供奉于东西两侧的十八罗汉的一半,而且有多处残损。另外,关于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圣”杨惠之,史学界从唐末以前没有十八罗汉,只有十六罗汉以及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争议。但不管是出自杨惠之之手,还是末人仿杨的风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物价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汉塑壁前,还有两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时的古物。以前一般置于街心,喻佛无所不在,观照众生。

[叶圣陶纪念馆]

现在各位来到的院子是叶圣陶纪念馆。这里最初是甫里书院的遗址。1920xx年兴办新学,把甫里书院改成了甫里小学,后来又改组成为“吴县第五高等小学。

校”,简称“五高”。叶圣陶先生于1920xx年春,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实验,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寒晓的琴歌》、《低能儿》等,都是直接取材于甪直古镇而创作的作品。因此,叶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88年2月叶老在北京逝世后,古镇人民为了表现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叶老当年执教的几处旧址重新修缮一新,辟为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正门门楼上镌刻的“叶圣陶纪念馆”,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

院子东侧的这幢两层楼建筑是当时“五高”的女子部。1920xx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曾在此担任过三年女子部教师。

院子中部是一间很像方亭的四面厅建筑。这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也就是阅览室。现在四面厅当中的桌上放着一只花篮,花篮前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人们瞻仰。

四面厅西侧是一间鸳鸯厅。当年是“五高”外地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靠北的一侧现已恢复了当年“五高”教师办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开的七间平房,以长廊贯通,这就是纪念馆的展览厅。从东边的序厅开始,分八个部分,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展品向人们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绍了叶老在古镇的工作和生活初情况。

从纪念馆北门出来,我们就来到了叶圣陶墓园。由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坐西朝东。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台东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厌亭。亭中匾上“未厌”两字是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称作“未厌居”。“未厌”二字就是学而不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意思。

[陆龟蒙祠]

从保圣寺西门出来,这里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白莲寺遗址。在白莲寺遗址以西,就是陆龟蒙祠,也叫甫里先生祠。这里原为陆龟蒙的宅园,北宋时建为甫里先生祠。

陆龟蒙是晚唐文学家,苏州人,别号甫里先生。家世显赫,祖上出过两任宰相。陆龟蒙从小刻苦读书,以期学成报国。然而运气不佳,应试不第。在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来到甪直古镇买田隐居了下来。他不顾封建世俗观念,亲自下地干活。这在当时实属可贵之举。务农之余,他也经常泛舟出游,出入江湖之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吴地水乡生活的诗歌。作品有《甫里先生集》、《笠泽丛书》等诗集传世。他与唐代诗人皮日休最为要好,世称“皮陆”。另外,陆龟蒙对农具也很有研究,他写的《耒耜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的重要资料。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一亩。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间的石刻碑。

衣冠冢边有一清风亭,意思是称颂陆龟蒙“清风亮节”的高雅人品。清风亭旁有一水池,这是当年陆龟蒙养绿鸭的水池。因绿鸭善斗,所以水池又被称为斗鸭池。

清风亭、斗鸭池最初建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曾经重修过。清同治年间重修清风亭时还在亭中挂了“清风亮节”匾,并立了陆龟蒙的塑像。文革时,再次遭到破坏。现存的清风亭、斗鸭池均为一九八一年以后陆续修复的。其中陆龟蒙衣冠冢和斗鸭池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斗鸭池东西两旁种有三棵古银杏树,据说是陆龟蒙所植。它们就像三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此,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变迁。

[万盛米行]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写到的万盛米行。它的原型是万成恒米行。这家米行是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的,也是角直古镇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场时,这里门口的河道就会汇集起许多卖谷买米的船,装谷卸米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这里五十年代曾改为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现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开发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将其重新修葺为“万盛米行”,向各位游客再现民国年间小镇米市“前店后场”的风貌。面对河埠的三开间门面是卖米的店铺。高高的木制柜台上挂着“万商云集’’的广告牌。店铺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地上铺着石板,南北两边廊下陈列着各种种稻用的农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后大厅叫“耒耜堂”,“耒耜”原指农具,也借指耕种。

[王韬纪念馆]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改良主义先行者。他出身于甪直古镇上的一个书香门第,十七岁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亲进了美国教会办的。

上海墨海书馆,从事文字润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当他乏味于平庸无聊的书馆生活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认为这是他出世报国的机会,于是积极上书“平贼”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起用,但终究未能如愿。后来他因化名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一事被李鸿章以“通贼”罪名加以通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办报活动。后来又到美国实地考察了两年多时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实行改革。1874年,他创办了我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刊《循环日报》,并亲自担任主笔。这期间他还写了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论文,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王韬的变法主张比康、梁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说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王韬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担任过《申报》的编辑主任,而且还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他曾多次返回古镇。我们从他晚年的作品《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

现在辟为王韬纪念馆的这座清式建筑是王韬去上海墨海书馆做事之前的旧宅。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厅蘅花馆是一间面阔三间的鸳鸯厅。所谓蘅花馆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来比喻君子和贤达的清高。这里题作馆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馆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风,上面刻有王韬的主要生平事迹。屏风前有王韬半身铜像。

蘅花馆后有一小巧雅致的后花园,点缀有池水、假山,种有桃、柳、青枫、石榴等植物,给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沈宅)]

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

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最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

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第一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进现辟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厅。吴地水乡妇女的服饰以手工土布为材料;凭其特独的裁剪样式和素朴的颜色搭配,显得朴素而娟秀,乡野而淡雅,在江南水乡独树一帜。连穿戴这种服饰的水乡农家妇女也被戏称“水乡少数民族”。

这里展出的服饰,有形状和系法独特的包头巾,有大襟、纽襻、紧袖并且三色拼接的上衣,还有自腰齐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乡妇女灵巧手工的绣花百衲鞋。这些设计独特的服饰,既方便妇女的生产劳动,又能体现出一种水乡妇女健康的美,堪称独特的实用艺术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乡的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生着变化,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正逐步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样,它作为吴地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吴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萧宅]

古镇上除了刚才看过的沈宅外,其实还有一处富家宅院,这就是位于中市街的萧宅。萧宅虽没有沈宅那么华丽,却也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感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进之深,是古镇上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原为镇上姓杨的武举人所建,后来卖给了萧冰黎,故称为“萧宅”。萧冰黎是镇上“五高”的教师,还曾与沈柏寒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古镇的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现在萧氏老宅中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她的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等。

萧宅自门楼起,茶厅、楼厅、厢楼和饭厅都整齐地按规制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楼厅虽为主厅,但却不算最高的建筑。萧宅的建筑特点之一是从门楼起,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之意。在茶厅和楼厅前还各有一座砖雕门楼,上面分别刻有“积善余庆”和“燕翼治谋”的门额,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写的。“积善余庆”的意思是积德行善方保五福齐全;“燕翼治谋”则是说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人生。

萧宅中原来也有不少雕饰,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了严破坏,现已很难欣赏到其精巧的工艺了。

[古镇水乡风光]

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

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镇上还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因其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也称钥匙桥。许多游客一讲“双桥”,就会想到周庄,以为只有周庄才有双桥,其实不然。双桥在江南许多水乡古镇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镇上就有五处之多,尤其以古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为代表。双桥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跨两桥的意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