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5:52:47 页码:13
2023年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优秀12篇)
2023-11-23 15:52:47    小编:ZTFB

总结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在总结时,可以用单词、短语或图表来梳理思路。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范文,从中学习总结的优秀写作技巧。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一

元月七日,我怀着憧憬、带着期盼、揣着好奇、更带着一份激动来到北京大学参加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北京大学语文班学习。上午报道入住勺园宾馆后,我便背起包拿着相机,开始欣赏北大风光了。

我沿着勺园路,由南往北,不多远便是运动场,宽敞现代的运动场上有不少矫健的学生在打球、运动。前方是古建筑四合院,感觉低矮但不乏古典和精巧。然后顺着求知路,由西往东,路上见到的学子们,脚步匆匆但穿着朴素,看不到同学间互相追逐打闹的情景,也听不到大声喧哗的声音,整个校园十分安静。路两边到处是落了叶的大树,有些萧杀的感觉,但透过一棵棵树刚劲的主杆和弯曲的虬枝,依然可以想象春夏两季校园的茂密荫郁。沿求知路徒步大约200米,求知路右侧便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门,左侧是古香古色的北阁,旁边是两个华表。据说华表制作于1742年,原来安放在圆明园安佑宫,京师大学堂初建时移到此处。

北京大学真是既博又雅,令人向往!

这次培训遵循“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发展”宗旨,主要围绕学习培训和研修学习两个方面,以培养“种子”为目标,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围绕学习培训和研修学习两大模块,突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语文教师培训研修的目标确定和内容选择、语文教师培训研修的方案设计等三个方面,采取问题探讨、专家讲座、工作坊、课例研究、实践活动、后续研究等新颖的培训方式,让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学习了语文教学先进理念、先进方法,,有效探索了可借鉴的培训模式和当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反思了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培训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特别让我激动和兴奋地是参加了小学语文2组的工作坊活动,通过破冰活动(交流本单位语文教学和语文培训存在的问题)、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小组研讨(形成培训方案)、课例研讨(集体说课议课、讨论培训方案)、实践再反思(修订教学设计和培训方案)、学员论坛等务实而新颖的具体环节,营造了真实的课堂教学和培训情境,设计了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习作教学和口语交际等类型教学设计和四种专题培训方案,提升了学员们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培训方案设计能力,形成了浓厚的民主自由的研修文化。

聆听著名教授、知名专家的精彩报告,更使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首场报告是北京大学首席专家温儒敏教授“关于语文新课改及阅读写作教学问题”的生动而又深刻的报告。

关于新课程改革,温教授通过客观的分析指出:这次课改激活了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使全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共识;新课改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他指出新课改实施有成就,但举步维艰,多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甚至有些悲壮的味道。但无论如何,课改已经成为社会的核心话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心。温教授呼吁要以积极地态度对待新课改:一是对课改要补台,不要拆台;二是要从长计议,不要激进颠覆;三是课改进展难,问题多,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坚持,而不是走过场,更不能拆台。温儒敏倡导:课改与高考应该相生相克,共同改进。

关于阅读教学,温教授指出:听说读写,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教学放在首位。温教授指出:不要随意增加难度,要讲究教学的梯度。温教授指出:阅读课最需要改进的是让学生多读!语文课的阅读应该是咀英嚼华,涵泳体悟。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靠大量阅读去涵泳。温教授倡导: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学生读杂书。把阅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把阅读课与课外阅读连接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关于写作教学,温教授指出:目前,很多人将高考作文与写作教学等同起来。温教授认为作文教学既要面对中高考,但又不能被中高考牵着鼻子走。同时,温教授指出目前作文教学太偏重文笔训练;作文点评都有文艺腔,不好。教学如何教?温教授强调指出:一要面对中高考,让学生考好,但要适当;二作文教学不要过早与考试挂钩,不要押题,不要过分模仿;三要让学生不断练笔,形成习惯;四最重要的是要扩大阅读面,多读比多写更重要。

第二场报告是教育部师范司管培俊司长作的,题目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与举措”。管培俊司长立足国际视野、前瞻性和针对性,从七个方面解读了我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与举措。一是要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鼓励优秀教师从教;二是要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三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制度,改革教师资源配置方式;四是要加强改革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五是要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形成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六是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师资力量,七是要研究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形成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管司长的报告通俗易懂、政策性和指令性强,临听后让我明确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前景和主要举措,更让我们对教师职业充满期待,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

我们欣赏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教授精彩报告《古诗词赏析与人文素质提升》,他的讲座没有讲话稿,没有ppt课件,报告生动、风趣、深刻富有哲理,很让人钦佩。程教授从《诗经》的丰富内容到《楚辞》《离骚》之九死不悔、百折不挠的精神;从建安诗的赏析,到六朝唐诗的繁荣;从田园诗人陶渊明到白居易,从诗仙李白到诗圣杜甫……程教授以诙谐风趣的语言、独到深刻的见解、富有感情的诵读、美观俊逸的板书为我们演绎了三个小时精彩难忘的报告。程教授最后用三句名言与我们共勉:第一:在人与人交往中,如果真正做到忘我,那他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第二:思念别人和被别人思念都是很幸福的。第三、一个人只为自己做事,做成事,做成好事,做成大好事,那是你的才,你的能,你的才能;一个人为他人做事,做成事,做成好事,做成大好事,那是你的德,你的行,你的德行!这三句话给我很大教育和启迪。

另外我们还临听了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苏利康老师的专题报告《语文及教师培训的目标设计与内容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的专题报告《语文与语文教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专题报告《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的专题报告《我的语文观》、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的专题报告《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研修模式与实践》等等。专家们的报告,内容既深刻独到又通俗易懂、既旁征博引又紧扣主题、既发人深省又生动有趣。他们对小学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前沿引领,让我耳目一新、心生敬仰。让我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享受了一顿顿精神大餐,他们的讲座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要“以生为本,心中有学生”。专家们鼓励我们学员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要求我们做高素质有品位的语文教师。每场讲座结束之前,我们学员都会和专家们进行互动交流,对学员的困惑,专家们都一一给予解答。

总之,教授们独到的视角、深刻的见解、深邃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为我今后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播下了思想的金种子。

回顾十天的学习生活,收获颇丰。在培训的过程中,经过专家精辟的讲解和同仁的讨论,我不仅从理论的高度,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了我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与举措,领略了鲁迅作品的魅力,赏析了古典诗歌,比较学习了不同的语文教学观,学习了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cop解决方案,尤其领略到了北京大学大师们的学术品质和人格魅力,让我终身受益。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二

十分有幸被选为北大国培的学科骨干,全程参与了北大国培小学科学组的培训,从接到培训懵懵懂懂中走进国培到现在,转眼之间从秋风硕果已到数九寒天。

本次培训我属于甘肃山西小学科学教研组,和同组的49名老师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起学习了平台操作手册,在学习中一起熟悉平台的使用方法;制定了本组的研修计划,虽然它还很粗糙;我们通过对大家提交的教学设计,推选出郝占梅老师的《铁钉生锈了》、李艳萍老师的《电磁铁》和唐瑜娥老师的《声音的产生》三节课作为本组的优秀教学设计并组织三位教师进行了精心地修改;之间由于我校参与太原市标准化验收及小店区名师赴北师大学习,我耽误了一段学习时间,由甘肃刘国治老师和北大华美艳老师组织大家学习,从北师大回校后,我立刻跟上学习的节奏,先后完成了日志的上传、整理完成了教研组活动安排。由于我和其他老师的距离比较远,所以没能参加老师们的观课议课活动,是我此次活动的一个遗憾吧。希望以后能有这样向大家学习的机会。

在这三个月中,自己通过网络教研的方式,和甘肃、我省其他县市的小学科学教师一起学习、一起提高。回首三个月的学习,自己发现有话要说,先总结如下:

1、由于前期对北大国培的理解不到位,而且确实时间不多,所以很多专家的讲座都没能听到,从北师大回来后,我在真正地坐在那里认真地学习教授们的精彩讲座,并把网址和本单位的同事进行分享,希望大家都能从这里得到收获(由于我校并不是项目校,所以其他同事都不知道这个网址,教授的讲座又无法下载,所以我只好出此下策)。但是所学毕竟有限,有时间我真希望能多聆听教授们的精彩发言,让自己不断进步。

边摸索,浪费了很多时间,应该之前对大家最好能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使用培训;其次,观课议课是教师自我提高很重的环节,北大应该和各县区教育局进行沟通,以文件的方式进行安排,这样方便老师们听课(因为有文件下来,调课就有了依据),也可以节约作课教师的时间和录制课的成本(把所有作课教师的可安排在一天完成,一个学校进行录制就可以了)。

建议:1、如果教授们的视频能够下载或者这个网址能向更多的老师们开放或者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个培训中来,让大家都能通过教授们的讲座有所收获,毕竟提高所有的素质才有可能提高教育的质量。

2、在整体培训开始之前,应该对所有参训者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培训,告知大家网站的使用方法、各阶段的任务及完成方法,这样会节约大家的时间,国培的工作也会更轻松一些。

3、基于现在中国的国情,有些事情还是有文件比较好安排工作,尤其是县区内部听课或者跨区域听课这种事情,网上看视频是一回事,在现场看课又是一回事,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现场听课。

4、很多老师是凭着对国培的热爱才参与进来的,所以最好能在评优选模活动中对这些老师们有所倾斜。

岁月匆匆,两个月的国培已经接近了尾声,回顾这两月的生活不仅充实而且快乐,培训中有专家的视频讲座;有同行们一起参与的在线研讨;有同事们对各专题作业的`借鉴与互评。本次培训可谓是最给力的培训,国陪给我们农村的一线教师久旱的心田下了一场及时的雨,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成为了国培计划中学语文远程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感到自己很幸运。细数研修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收获了快乐。

《北大国培研修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三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音乐教学的网络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以生为本,求真务实,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研读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提升自我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创建真正育人乐园。

培训学习教师成长的阶梯参加了“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感觉收获颇多!国培——教师成长的阶梯。培训学习多位专家的视频讲座,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但提高了我们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让我们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感谢国培,让我们在培训中成长起来。其实,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他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促使我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大步前进!

这段时间,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想得比较多,跟以前自己的工作做纵向比较,跟同行们做横向比较,发现自己从中又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相信这些知识能提升自己教育工作的质量,能帮助我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学生。

学习期间,专家的精彩讲座,使得我有机会与专家们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四

转眼间,小学教师国家培训已接近尾声。我作为本届培训班的学员,深感荣幸,在这里感谢专家教授和老师给予我们的培训和照顾。蓦然回首,身后留下一串或深或浅的成长足迹……我深深感到,这次学习对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有很大帮助,让我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收获多多,感慨多多。

本次培训为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我有幸聆听了专家对我们的理论指导。我听取了专家的讲座,从中让我懂得了如何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让情感走进课堂,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同时还解决了我们平时教学中所存在的很多疑难问题。在讲座中,专家们用他们质朴的语言,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来点亮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聆听他们一次次生动的讲座,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活动中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研究、学会了讨论,特别是研讨气氛异常活跃,好多好的点子,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应运而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在不同的程度上有了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不应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应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应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五

1.建安到太康诗风的演变。

北大大综合考试真题基础题部分填空选择。

1、“为何写作”是存在主义作家()提出的。

2、“别才别趣”是南宋理论家()提出的。

3、“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对长篇小说()的评价。

4、古希腊神话中勇敢闯过16道难关的大力士是()。

5、中国第一部词典是()。

6、最后进入《十三经》的是()。

7、“披衣衣我,推食食我”在古代汉语中,“衣”“食”的声音和意思都不同,这叫做()。8、17年文学中,被称为“图卷戏”的戏剧是老舍的()。

9、“艳”“yan(4)"的读法是“四呼”中的()。

10、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

11、在那天洗濯沐浴是古代传统节日()的内容。

12、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诗歌集是()。

13.郭沫若在作品()中运用了凤凰在火中重生的传说。

14、”不恨天涯行役苦,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是清代著名词人()的作品。

15、《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

16、语言的构成包括()和聚合关系。

17、语言的三大主要发源地是古希腊罗马、中国和()。选择题:

1、《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出自哪部作品集()。

a警世通言b喻世明言c醒世恒言d初刻拍案惊奇。

2、下列属于抒情诗的是()a《赶车转》b《王贵与李香香》c《漳河水》d《向太阳》3、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是()。

a《一个人的战争》b《方舟》c《弟兄们》d《在细雨中呼喊》。

4、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

a《永乐大典》bc《古今图书集成》d。

8、下列概念不属于某人的是(非萨特)()abc畏d恶心。

11、下列有词素意丢失现象的是()a听证b裙钗c人物d迷惑。

12、古音韵学中,“促声”指的是()a仄声b短调c入声韵d入声调。

语音演变规律。

2、“每”和“各”意义及用法的异同把字句和被字句在什么条件下不能转换。

3、词汇在上下文中意义的差异和言语义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4、vvo什么时候不能改成把ovv。

洗洗衣服-把衣服洗洗。

看看电视-*把电视看看热热饭-把饭热热骑骑马-*把马骑骑。

擦擦桌子-把桌子擦擦。

打打牌-*把牌打打。

为什么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一些例子,再是哪些因素制约着?(623)。

1、“以羊易之”和“易之以羊”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不同,试着探讨。8分。

2、简要对“六书”做介绍,并评述8分。

2.以具体作家为例,谈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2010年北京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真题专业。

一、词语解释:

1、悲士不遇赋。

2、楚辞补注。

3、方回。

4、饮冰室诗话。

二、论述题。

1、论《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2、论初盛唐时期诗人对诗的复古理论和创作实践。

3、王夫之批评苏轼的诗:“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姜斋诗话》卷下)”,请解释其义,并结合苏轼的作品说说自己的评价。

4、以《四声猿》为例,谈谈明杂剧对元杂剧形式上的突破。

专业基础。

1.提出“为何写作”的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8.“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对------------的评价。

二、选择题(我就不打abcd了,省的麻烦,看懂就行)。

1.《大学》李“三纲”未包含的内容是明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中庸2.下列不属于海德格尔的理论是此在烦畏。

恶心。

3.被后世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李白王昌龄王维。

杜甫。

古朴自然。

冷峭清峻。

《汉书》。

《后汉书》。

《文心雕龙》。

《史记》。

6.《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篇话本小说出自《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7.《人家词话》的作者是。

王国维。

朱光潜。

梁启超。

宗白华8.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叙事诗的是。

《王贵与李香香》。

《赶车传》《漳河水》。

《向太阳》。

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象征派诗人是。

李金发。

戴望舒。

冯乃超。

穆木天。

10.下列小说中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是。

《呼兰河传》。

《子夜》《骆驼祥子》。

《围城》。

11.下列人物形象属于“中间人物”的是。

梁生宝。

萧长春。

王金生。

梁三老汉12.下列作品属于“现代派小说”的是《无主题变奏》。

《十八岁出门远行》。

《铺花的歧路》。

《动物凶猛》。

13.下列曾被称为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的是《一个人的战争》。

《方舟》。

《弟兄们》。

《在细雨中呼喊》。

14.明末冯梦龙搜集整理的吴语民歌是。

桂枝儿。

桐城时光歌。

山歌。

霓裳续谱。

15.《玛纳斯》是哪个民族的史诗。

柯尔克孜族。

藏族。

蒙古族。

哈萨克族。

16.汉语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

任意性和强制性。

突发性与平衡性。

强制性和不可论证性。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17.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相对比较稳定的层面是。

语言。

词汇。

语法。

词义。

18.下列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是。

酒吧。

夹克。

卡片。

足球。

19.下列什么词语的汉语拼音需要使用间隔符号。

亲耳。

下雨。

排污。

气恼。

20.下列哪一个词有语素义失落的现象。

听证。

裙钗。

人物。

迷惑。

21.甲骨文出土后,第一步全面研究甲骨文的著作是。

刘鹗的《铁云藏龟》。

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

22.音韵学上的“促声”是指。

仄声。

短调。

入声韵。

入声调。

23.中国现存最大一部类书是。

永乐大典。

艺文类聚。

古今图书集成皇览。

24.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在以下哪部著作中正式确立。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四库全书。

25.在训诂学中,直接解释词义的方式称为。

声训。

形训。

义训通假。

一、词语解释。

1、声无哀乐论。

2、端平更化。

3、刘熙载。

4、《山洪》。

二、论述题。

1、论稷下学宫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2、论明清理论中人物论。

3、论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起。

三、赏析题。

1、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2、姜白石《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1.谈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2.比较废名与沈从文的小说。

一.名词解释1.《淮南鸿烈》2.《咏怀八十二首》3.《元曲选》4.子弟书。

二.结合具体诗人诗作,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三.略谈“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以及对商人活动的描写。

四.简述司马相如赋作的特点及在汉代文学的历史地位。

五.刘熙载评:“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简述对这评价的看法。

六.诗词赏析(二选一)。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基础分值:150。

第一部分:全系共答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25分.1.朱自清认为“。

”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2.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即”(生活?)。

3.“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4.汤显祖戏剧《邯郸梦》的情节来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

5.明末“姑苏抱翁老人”从“三言二拍”选取四十篇作品编成话本小说选集《》。(今古奇观?)。

6.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7.鲁迅在《。

》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里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呐喊?)8.1949年7月召开的()后来被当做“当代文学”的起点。()待续。。工作中。9.王蒙创作的短篇小说()是“百花时期”引起热烈争论的作品之一。(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0.散文集《负暄琐话》和《负暄续话》的作者是()。(张中行?)。

11.中国神话中创造人类的神是()。(女娲,女娲娘娘可以吗?)12.民间传说中,铁匠的祖师是()。(太上老君?下次再出谁是石头里蹦出来的,答:孙悟空)13.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喜剧作品是()。(仲夏夜之梦?)。

14.《老实人》是法国启蒙时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之一。(伏尔泰?)。

15.《汉堡剧评》标志着德国现代戏剧批评的开端,其悲剧理论主要受希腊哲学家()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吗?蒙的。。)16.人类语言活动与大脑两半球中()半球某些部位相联系。(左?)。

17.“户”从指“门”到指“人家”是词义演变中的()现象。(不知道,是不是引申?)18.()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内部分歧最大,语音现象最为复杂的一个大方言。(闽方言?)r(虫儿)有()个因素。(3个?)。

(雨)的韵母属于“四呼”中的()。(撮口呼?)。

21.古代汉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文言;古代白话?)。

22.李白《渡荆门送别》首联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其尾联对句的平仄格式应该是()。(尾联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3.尺牍是古人对()的代称。(信件?)。

24.明末清初顾炎武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为()。(日知录?还是《天下郡国利病书》?)25.二十四史都是()史书。(纪传体?)。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之说,见于。

a,沈德潜b王士禛c袁枚d翁方纲。

a莫里哀b狄德罗c布瓦洛d高乃依4.“小说”一词最早见于。

a《庄子外物》b《汉书艺文志》c《七略辑略》d《左传》。

5.被认为来自宋元话本的是。

6.五四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观念的最先倡导者是。

a胡适b鲁迅c周作人d陈独秀7.九叶诗派的成员有。

a袁可嘉b艾青c绿原d田间。

8.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是。

a《本次列车终点》b《叔叔的故事》c《小鲍庄》d《岗上的世纪》。

11.中国神话中环绕在昆仑山下的没有浮力的河流是。

a河水b黑水c赤水d弱水。

12.和七夕节习俗有关的民间传说是。

a梁祝传说b牛郎织女传c董永传说d屈原传说。

a欧里庇得斯b索福克勒斯c埃斯库罗斯d塞内加。

15.《伪君子》的作者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

a拉辛b高乃依c莫里哀d司汤达。

16.语言的二层性是指语言具有。

17.都是前元音的一组是a【y,o】二.名词解释。

1.东林党2.《诗式》3.《倪焕之》。

三.论述。

1.论述苏轼的文学思想2.略论武则天3.略论鲁迅的野草。

北大2011年古文字学专业课试题。

一、写出古文字形体,并进行结构分析,写出本义。

天、它、县、二、写出小篆形体。

然、尾、尉、香。

三、谈《说文解字》里所收古文、小篆、籀文的关系。

四、谈唐兰对古文字学的贡献。

五、是两篇金文的释读。

名解4个51,悲士不遇赋2,楚辞补注3,方回。

专业基础。

名解4个5分。

1,《声无哀乐论》2,端平更化3,刘熙载4,《山洪》论述3个80分。

2010中国现代文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1.学衡派2.都市风景线3.白马湖作家群。

4.《中国新文学的源流》5.李劼人。

6.《申报—自由谈》。

二选做四个。

1.试论三十年代“现代派”对中国新诗所做的贡献2.谈谈《憩园》、《寒夜》对巴金写作的意义3.比较田汉与曹禺的戏剧4.论左翼文学和京派文学的“乡土观”

5.试论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散文做出的贡献6.我看鲁迅(仅供留学生做)。

当代。

8个名词各5分新诗规律化;新写实小说;中国新文学大系;新感觉派;学者散文;样板戏;还有两个。

简论和分析知识分子写作。25分。

现当代专业基础各25分。

论述英美意象派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渔闲情偶寄,剂冷热中的一段话。“今人所尚,优伶所习,大抵热闹戏文也……”简述大意。并就“冷”“热”发表自己的见解。

弗洛伊德学说在文学理论中的具体表现。

理事情6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

二,论述。

专业基础。

一,大综合略二,论述。

1.谈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2.比较废名与沈从文的小说。

3.从夏衍的戏剧看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4.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的共同点5.评价30年代的“闲适小品”之争专业课:

1、试论艺术本体论的发展历程和危机意识。

2、试论大陆文明、**明、太空文明对文艺发展的影响。

3、试论中国思想对当代生态美学发展的影响专业基础课:

1、论《大学》三纲八目思想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试论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的取境特征。

3、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六

李教授以大量的案例,娓娓道来,条分缕析,从多层次、多角度阐述情商在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联系教师实际教学,具体指导我们教师如何学会与学生沟通交往,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具体的感受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要想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需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具体说就是穿着要得体朴实,举止要优雅大方,言语要温和,眼神和善,面带微笑。回想过去在课堂上,我就很少微笑,有时候,我都忘记怎样笑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学生们的心中是什么形象。听了这次报告后,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上,尽力改变自己,因为学生们都喜欢态度和蔼而面带微笑的老师,他们盼望着老师会笑!

二、面对学生犯错误,要学会同感和倾听。

以前上课时,遇到学生犯错误,我会高高地举起教鞭,以教师的`权威来代替说服教育,以严厉的斥责来代替和颜悦色的谈心,我只希望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俯首帖耳,学生表面上都很听话,但内心却并不服气。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要学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实际上就是与人沟通,是“出租你的耳朵”,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情,不随便说猜测学生的话语,要学会鼓励和重复对方的话,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善于疏导,要耐心让他们宣泄,这样有组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错误。

三、学会赞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优点,不能只看缺点,看不到优点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一个好教师。赞美是满足人们最迫切的心理需要。学生哪怕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表扬或赞美,也会感到今天与昨天有所不同。每天晚上我要想想“今天我赞美了多少个学生?”对待像在课堂上爱吃东西,好动,说小话的学生,我们要在批评他们之前,先表扬其优点。在支出他违反课堂纪律行为后,如有改变,再表扬他。

总之,李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学会从心理学理论层面去分析、解决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七

《北大国学课》是我在机场书店买的。本不想买,但因为飞机误点,闲得慌。

一是实在找不出再多一本、能吸引自己的书。那满书架的书,除了东抄抄、西摘摘,封面光鲜亮丽外,转了两遍也没找到几本“好书”;二是国学类书,家里已有一些,粗翻目录,感觉许多是基础性知识,再买有浪费之嫌。但最后,还是咬咬牙买了。到了飞机上,居然又被“关”了一个多小时才起飞,就非常庆幸自己那一咬牙的决定;可没看几页,就被一旁朋友借阅去,这一借就是整个旅程。我这位朋友是学问非常高的人,能这么喜爱此书,想来肯定有他的道理。回家后,我开始认认真真阅读,越读越感觉“国学无涯”。

其一是国学博大精深,我们毕一生之精力,恐怕也只能窥其千分之一。首先是对于国学,我不知者甚多,如此书中介绍的丁忧、夺情、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佛教四谛、佛家四十八愿等等概念,原先均未有所闻,更未得所知;其次是国学涉面甚广,这本书与别的国学普及读物所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新增了中华“食”之文化等,让我眼前为之一亮,想到了央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想到了我们日常穿、住、行中所包含的华夏文明元素。再延伸开去想,我们的国学内涵实为浩浩汪洋,如书中序言所言:“想要真正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大师级人物,凭借一本著作是远远不够的。”再则是,国学之博大精深,以及其历史之悠远,许多我们原先知晓的只是一知半解,抑或是曲解者甚多。如我们现在常说的“无为之治”。书中指出,“无为”的“为”字,实际上是“违”,经过种种演变才最终成了“为”。

所以,“无为”应该是“无违”的意思,即不违背事物运行的各种规律,而“无为之治”,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运行规律行事,不使自己有所违背。还有,许多人认为,道家的思想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消极地听天由命,其实是一种误解,本书中指出,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正是要求弟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后天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道教的清静悟道,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做事前真正参透事情的道理,以求更好地掌握大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是国学博大精深,即便是我们原先知晓的知识与道理,也不怕你温习千遍、万遍,因为每一遍都会有新知、新觉和新解。如世人只知其题、难晓其意的经典国学著作《易经》,本书在解释“十翼”中的《系辞传》时指出,《易经》是一部研究自然变化规律的著作,时间不会停留在坏事上,但同样也不会停留在好事上,因此,忧患意识才是占卜未来、趋吉避凶的重要前提。又如,众所周知的儒家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外王”,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先“内圣”,而后“外王”,也就是说只有先将自己的修为做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这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又如:佛家所说的“五蕴皆空”,说的是放下,但不是失去;说的是适应,而不是改变;说的是享受,但不是迷恋。

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因素,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要人类去感应大自然的每一处微妙变化,然后与之息息相连起来,顺应它的运行规律。但现代社会对于自然的认识越来越狭隘,觉得只有在山水之间,在草木之中,才有自然的气息,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太多的自然规律,因而误将“自然景观”当成“自然”……阅毕合卷,冥思静想,深谷幽兰间,国学无涯。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八

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复杂而又多样,它不仅包括了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学说派系。不能否认,在现今的教育体系里,对国学的普及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如何普及国学,向来是引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主张少儿读经,不少大师力挺国学融入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终究可控,但如何在学校以外,提高社会人群的国学素养,毕竟仍是一个难题。作为文化普及的一种重要手段,新世界出版社顺应国学热,别出心裁推出了《北大国学课》一书,这是一本介绍讲解国学的入门书、基础书,以“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为主题,对初学者特别有用,因为所讲的都是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从中汲取和领悟修身做人之道。

《北大国学课》搜集、整理了历代大师们的经典研究成果,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剖析、解读国粹。全书划分成10个章节,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希望通过上述十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够帮助大家对于国学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以下本人就“儒”、“食”、“医”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读后感:

儒: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在亚洲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儒家学说的三大主张是礼治、德治与人治。礼治,核心思想是建立森严的社会等级关系,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行为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德治,就是要建立起严格的道德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曾撰文指出,儒家的“德治”学说以“感化”为手段,使人知荣辱、明是非、懂善恶、存感激,是一种深化到个人心灵的社会改造。人治,这一学说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上,其核心思想是注重那些道德高尚的人,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权力,甚至居于统治地位,进而促使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以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门弟子修身养性的至上法则是“中庸之道”,“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就哲学层面而言,讲的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中庸之道”也被孔子称为“君子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义也是随处可见。比如,一个人如果欲壑难填,那么他一定会被烦恼和忧愁所困扰;如果一个人无所事事,毫无追求,他的生活又完全会被百无聊赖所包围。这就要求人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松驰有度、适可而止,并学会在得意的时候克制,在失意的时候自励,也就是能够洞悉“中庸之道”。

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从人的生理周期出发,把一生的修身养性分为三个阶段:人在少年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几乎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戒色”就是要避免世间万事万物的诱惑。人到了壮年的时候,不仅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且由于思维定型,通常会比较执拗固执,所以,身处壮年时期的人要戒掉“遇事先做,做了再想”的习惯。人到了老年的时候,都会比较患得患失――既怕得到,更怕失去,人老时最大的忌讳就是贪婪,而贪婪只会带来失控和歇斯底里,也就意味着失败,老年人应该“戒得”,也就是放下和顺应自然。

食:东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当西方社会将吃饭仅仅看作生存手段的时候,炎黄子孙就已经开始思考着如何将饮食变成美妙的享受了。东方的茶文化、酒文化,甚至是由佳人相伴衍生出来的“秀色可餐”,都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可以说,饮食文化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人将饮食分为八个境界,这八个境界分别为:果腹、饕餮、聚会、宴请、养生、解馋、觅食、猎艳,我国菜系按照地域的不同,分为八大菜系,分别为: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这八大菜系基本囊括了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精要,可以充分代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我国的传统礼法中,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茶叶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绿茶、青茶、白茶、黑茶、红茶、黄茶和花茶。世界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茶树的出现在我国已有数万年历史,茶叶被我国先民用作饮品也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关于茶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专家推断,饮茶文化的形成应早于这个时期。汉末的名医华佗对茶也有论述,他在《食经》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也就是说,饮茶有助于大脑思考。到魏晋南北朝时,茶文化已经融入饮食文化,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将饮茶作为一种日常活动。道教和佛教对茶文化的认可,也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家认为饮茶可以帮助身体修炼,佛教认为饮茶可以帮助参禅时尽快入定。公元780年,唐人陆羽著成《茶经》一书,《茶经》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入手,涵盖儒、释、道三家对饮茶文化的见解,集中探讨了饮茶艺术,并首次提出了中国茶道精神,使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茶道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道中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唐代的陆羽到明代的屠隆,都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品一旦上升到与人品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与茶之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了。茶成了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这正是儒学一贯追求的最高境界。

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部分。正如主席20xx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所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

中医与西方医学理念相比,中医更追求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待病理问题。作为传统国粹,古往今来的专家、学者都对中医有着深入的研究。当然,由于传统中医理论中植入了类似于“阴阳五行”、“经络穴道”,甚至是“气功”这样相对抽象、奇幻的元素,所以人们在审视中医理论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怀疑。但是历朝历代的医学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这些看上去相对玄虚的理论,实际上是符合生命真谛的。

阴阳五行学说对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建立有着重大意义,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和概括总结。我国古代医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五种自然元素构成的,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自然元素并非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恰恰相反,它们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而促使它们不断转化的原因,就是阴阳变动。比如光明、温暖、充足易于生发,称为阳;阴暗、寒冷、贫瘠不易于生发,称为阴。为了身心的健康成长,要多多吸收正能量,摒弃负能量。

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孙子的不战而胜,将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奠定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是国学经典传播者,还是接受者,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走近她,接触她,了解她,都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衷心希望国学经典能给大众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成长。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九

《北大。

国学。

课》搜集、整理了历代大师们的经典研究成果,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剖析、解读传统国粹。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北大国学课的。

欢迎查看。

《北大国学课》是我在机场书店买的。本不想买,但因为飞机误点,闲得慌。

一是实在找不出再多一本、能吸引自己的书。那满书架的书,除了东抄抄、西摘摘,封面光鲜亮丽外,转了两遍也没找到几本“好书”;二是国学类书,家里已有一些,粗翻目录,感觉许多是基础性知识,再买有浪费之嫌。但最后,还是咬咬牙买了。到了飞机上,居然又被“关”了一个多小时才起飞,就非常庆幸自己那一咬牙的决定;可没看几页,就被一旁朋友借阅去,这一借就是整个旅程。我这位朋友是学问非常高的人,能这么喜爱此书,想来肯定有他的道理。回家后,我开始认认真真阅读,越读越感觉“国学无涯”。

其一是国学博大精深,我们毕一生之精力,恐怕也只能窥其千分之一。首先是对于国学,我不知者甚多,如此书中介绍的丁忧、夺情、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佛教四谛、佛家四十八愿等等概念,原先均未有所闻,更未得所知;其次是国学涉面甚广,这本书与别的国学普及读物所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新增了中华“食”之文化等,让我眼前为之一亮,想到了央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想到了我们日常穿、住、行中所包含的华夏文明元素。再延伸开去想,我们的国学内涵实为浩浩汪洋,如书中序言所言:“想要真正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大师级人物,凭借一本著作是远远不够的。”再则是,国学之博大精深,以及其历史之悠远,许多我们原先知晓的只是一知半解,抑或是曲解者甚多。如我们现在常说的“无为之治”。书中指出,“无为”的“为”字,实际上是“违”,经过种种演变才最终成了“为”。

所以,“无为”应该是“无违”的意思,即不违背事物运行的各种规律,而“无为之治”,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运行规律行事,不使自己有所违背。还有,许多人认为,道家的思想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消极地听天由命,其实是一种误解,本书中指出,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正是要求弟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后天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道教的清静悟道,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做事前真正参透事情的道理,以求更好地掌握大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是国学博大精深,即便是我们原先知晓的知识与道理,也不怕你温习千遍、万遍,因为每一遍都会有新知、新觉和新解。如世人只知其题、难晓其意的经典国学著作《易经》,本书在解释“十翼”中的《系辞传》时指出,《易经》是一部研究自然变化规律的著作,时间不会停留在坏事上,但同样也不会停留在好事上,因此,忧患意识才是占卜未来、趋吉避凶的重要前提。又如,众所周知的儒家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外王”,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先“内圣”,而后“外王”,也就是说只有先将自己的修为做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这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又如:佛家所说的“五蕴皆空”,说的是放下,但不是失去;说的是适应,而不是改变;说的是享受,但不是迷恋。

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因素,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要人类去感应大自然的每一处微妙变化,然后与之息息相连起来,顺应它的运行规律。但现代社会对于自然的认识越来越狭隘,觉得只有在山水之间,在草木之中,才有自然的气息,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太多的自然规律,因而误将“自然景观”当成“自然”……阅毕合卷,冥思静想,深谷幽兰间,国学无涯。

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复杂而又多样,它不仅包括了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学说派系。不能否认,在现今的教育体系里,对国学的普及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如何普及国学,向来是引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主张少儿读经,不少大师力挺国学融入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终究可控,但如何在学校以外,提高社会人群的国学素养,毕竟仍是一个难题。作为文化普及的一种重要手段,新世界出版社顺应国学热,别出心裁推出了《北大国学课》一书,这是一本介绍讲解国学的入门书、基础书,以“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为主题,对初学者特别有用,因为所讲的都是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从中汲取和领悟修身做人之道。

《北大国学课》搜集、整理了历代大师们的经典研究成果,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剖析、解读国粹。全书划分成10个章节,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希望通过上述十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够帮助大家对于国学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以下本人就“儒”、“食”、“医”三个方面简单谈谈。

读后感。

儒: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在亚洲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儒家学说的三大主张是礼治、德治与人治。礼治,核心思想是建立森严的社会等级关系,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行为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德治,就是要建立起严格的道德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曾撰文指出,儒家的“德治”学说以“感化”为手段,使人知荣辱、明是非、懂善恶、存感激,是一种深化到个人心灵的社会改造。人治,这一学说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上,其核心思想是注重那些道德高尚的人,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权力,甚至居于统治地位,进而促使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以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门弟子修身养性的至上法则是“中庸之道”,“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就哲学层面而言,讲的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中庸之道”也被孔子称为“君子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义也是随处可见。比如,一个人如果欲壑难填,那么他一定会被烦恼和忧愁所困扰;如果一个人无所事事,毫无追求,他的生活又完全会被百无聊赖所包围。这就要求人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松驰有度、适可而止,并学会在得意的时候克制,在失意的时候自励,也就是能够洞悉“中庸之道”。

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从人的生理周期出发,把一生的修身养性分为三个阶段:人在少年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几乎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戒色”就是要避免世间万事万物的诱惑。人到了壮年的时候,不仅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且由于思维定型,通常会比较执拗固执,所以,身处壮年时期的人要戒掉“遇事先做,做了再想”的习惯。人到了老年的时候,都会比较患得患失――既怕得到,更怕失去,人老时最大的忌讳就是贪婪,而贪婪只会带来失控和歇斯底里,也就意味着失败,老年人应该“戒得”,也就是放下和顺应自然。

食:东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当西方社会将吃饭仅仅看作生存手段的时候,炎黄子孙就已经开始思考着如何将饮食变成美妙的享受了。东方的茶文化、酒文化,甚至是由佳人相伴衍生出来的“秀色可餐”,都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可以说,饮食文化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人将饮食分为八个境界,这八个境界分别为:果腹、饕餮、聚会、宴请、养生、解馋、觅食、猎艳,我国菜系按照地域的不同,分为八大菜系,分别为: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这八大菜系基本囊括了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精要,可以充分代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我国的传统礼法中,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茶叶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绿茶、青茶、白茶、黑茶、红茶、黄茶和花茶。世界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茶树的出现在我国已有数万年历史,茶叶被我国先民用作饮品也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关于茶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专家推断,饮茶文化的形成应早于这个时期。汉末的名医华佗对茶也有论述,他在《食经》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也就是说,饮茶有助于大脑思考。到魏晋南北朝时,茶文化已经融入饮食文化,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将饮茶作为一种日常活动。道教和佛教对茶文化的认可,也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家认为饮茶可以帮助身体修炼,佛教认为饮茶可以帮助参禅时尽快入定。公元780年,唐人陆羽著成《茶经》一书,《茶经》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入手,涵盖儒、释、道三家对饮茶文化的见解,集中探讨了饮茶艺术,并首次提出了中国茶道精神,使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茶道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道中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唐代的陆羽到明代的屠隆,都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品一旦上升到与人品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与茶之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了。茶成了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这正是儒学一贯追求的最高境界。

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部分。正如主席20xx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所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

中医与西方医学理念相比,中医更追求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待病理问题。作为传统国粹,古往今来的专家、学者都对中医有着深入的研究。当然,由于传统中医理论中植入了类似于“阴阳五行”、“经络穴道”,甚至是“气功”这样相对抽象、奇幻的元素,所以人们在审视中医理论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怀疑。但是历朝历代的医学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这些看上去相对玄虚的理论,实际上是符合生命真谛的。

阴阳五行学说对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建立有着重大意义,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和概括总结。我国古代医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五种自然元素构成的,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自然元素并非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恰恰相反,它们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而促使它们不断转化的原因,就是阴阳变动。比如光明、温暖、充足易于生发,称为阳;阴暗、寒冷、贫瘠不易于生发,称为阴。为了身心的健康成长,要多多吸收正能量,摒弃负能量。

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孙子的不战而胜,将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奠定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是国学经典传播者,还是接受者,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走近她,接触她,了解她,都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衷心希望国学经典能给大众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成长。

学说,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该书分为10章,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章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史学界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五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舜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民的服务者变为人民的压榨者,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

第六章兵——上兵伐谋、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第七章医——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第八章易——大易思维中的周易智慧这几章可以说就是其他几门学说的补充,也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在这些学说的相辅相成下前行的,再来是礼,这一章也是我推荐的一章,礼仪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深入进去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从自古的那些可以说不人道制度再到现在简化后的基本礼仪,这一路可以说是崎岖坎坷。第九章礼——仁义礼智信背后的国学含义这一章最开始说的是古代官场中的“夺情”和“丁忧”制度,虽然名字有些奇怪,但是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之为“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夺情也就是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一样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

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我本以为会是从头开始的五种礼仪。像这样容易曲解意思的还有一个那就是“长跪”《战国策》里出现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里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的意思而是直身而跪,也叫“跽”。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这一章中还有讲到古代的一些谦称,避讳等等。还有端午节中元节等一些有趣的故事。最后一章自然而然当然要数食物,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更是让全世界绝口称赞,谈论国学又怎能少的了食!第十章食——饮食文化中蕴涵的国学智慧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兼而有之;地形多样,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无一不备,这样就为中国的饮食与烹调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丰富的动植物原料、调料。数千年来,中餐积累了精湛的烹调技艺,仅烹调的操作方法就有:烧、炸、烤、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差万别、风味各异的菜系和品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各式菜肴一万多种。著名的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全席”,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120余种。以这种大菜为代表的中国食文化,显示出华丽、气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点。中餐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鲜、型美而著称于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盘最为突出。它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图案。那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尽收盘中。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以享受。

而且中餐每套都以双数为单位,四、六、八、十等成为一般的规则,俗话说:“两个盘子待客,三个盘子待鳖”,追求双数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注重“十全十美”,讲求偶数为利的心理习惯。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银珠牡丹、金玉围翠、玉手摘桃、宫门献鱼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

我国的食可不光是这些,茶!也是让人自豪的一方面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录俗话说多读书,读好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

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通过这本书让我穿越古今欣赏到了不同的风景。再次请让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深深的谢意。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十

理想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之花只有牢牢扎根于现实的土壤里,才能争奇斗艳,永放光华。随着研修的深入,老师们关注的目光逐渐聚焦于如何打造理想课堂,如何实现高考争胜。

这是一种无奈的退却,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今天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嘲从理想课堂到现实课堂”的全方位展示,用一句话概括感受,那就是,过程几近完美,体验刻骨铭心。

理想课堂:刘宇新老师的报告(《从理想课堂到现实课堂——高中语文课改实施断想》)。

现实课堂:北京八一中学两堂示范课(《《采薇》《氓》)。

刘宇新,北京教科院语文教研室主任,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故而,他的报告绝少凌空蹈虚,夸夸其谈,更多的是真枪真刀,学以致用,老师们听后反响热烈,叫好一片。

报告伊始,刘老师即锋芒毕露,直击要害:

新课改是一种理想,但不是空想,落实起来有困难,但并非没有可能。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根本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和理念,以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对语文教学的定位。

此话虽然听起来刺耳,却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实质。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一个素质平庸的语文教师不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这是箴言至理,颠扑不破。

对于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刘老师更是见微知著,慧眼别出:

一、理想的语文课堂上要有“对话潮的形成。要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且对话要有质量,真诚而平等。

二、理想的语文课堂上要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教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弄不懂的、理解不透、解决不了的东西,反之就是一种浪费。

三、理想的语文课堂上要有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有具体的事情去做(或理解、或背诵、或探究、或写作等),而且要充分展现“做”的过程。

四、理想的语文课堂上要有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与拓展,学生的表现恰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

五、理想的语文课堂上要有陶冶学生情感的文化品位。语文教学不能沦为纯粹的机械的文字训练,要伴随有高品位的文化学习和精神活动。

参照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以及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界定,我们不能不承认,刘老师的上述见解可谓有理有据,无可辩驳。其中得力的实践即是北京八一中学的两堂古典诗歌课《采薇》《氓》。这两堂课新意迭出,精彩纷呈,充分落实了上述“理想课堂”的五项要求,令人印象深刻,由衷叹服。

相较于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101中学等名校,北京八一中学显得很不起眼,单从学校规模上来说,还不及我县一普通中学,但观其硬件建设和办学理念,却处处散发着学生第一的人文情怀,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令人大开眼界,称羡不已。例如,该校整个高中部三十多个班级,全部集中于一座教学楼,教学楼呈四合院样式,楼的中间含有一个大大的庭院,上有透明天棚遮盖,里面空间开阔,光线充足,宽敞而明亮。各类学习、办公、卫生等辅助设施一应俱全,且呈环形分布,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又由于是全封闭,自成一个世界,静谧而温馨,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后附刘宇新老师部分报告内容,以与老师们共同学习。

高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其次,取决于教师对高中教学的准确定位和和有创意的实施;第三,高中新课程特别期待教师的同步发展,缺少了教师的成长进步,就没有新课程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利用好这次机遇,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理想课程所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一章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就是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和公民的基本素养。

《教育研究》20xx年第8期《人的类生命与素质教育》回答“人为什么需要教育和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高中教育追求的是“人”的教育,是公民教育。与之相呼应,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2.把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作为学生能力的重点。

高中语文课程从语文的功能和主要行为取向出发,确定从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这三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区别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初中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偏重于实际应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偏重于情感熏陶(“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这些更适合于高中生的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也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再提高,属于“进一步提高”的语文素养。

3.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从对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是群体合作的行动。因此,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改变原有的“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学习,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学习。

4.实现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构建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所热衷追求的目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为5个模块,共计10学分,选修课为4个模块,共计8个学分;“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提倡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

学生任意选课,教师指导学生选课,实行“走班”上课,是选修课的基本形式。

二理想与现实形成落差的原因是什么。

1.教育的着眼点发生了偏失。

教育的着眼点没有完全落在“人”上,而是部分或者全部落在了“分”上。有言曰“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好一点的,高一高二是素质教育,高三是应试教育;差一点,从高一就开始应对高考。北京20xx年秋季进入高中课改,有的区县第一个必修模块考试就按照高考试卷出模块考试题。发生偏失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对新课改不了解,不放心;实际上是“功利”和“政绩”掩盖下的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理解上的错位。

2.语文属性杂说不一难定向。

从课改一开始就有不同的声音。语文各家各派更是多有自己的主张。例如,《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人撰文提出“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就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这个工具。而人文性、思想性等等只是它的相关属性。”也有人撰文说“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简单的叠加。不能在知识与技能上加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认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7期《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叉路口》(李海林)提出“既要坚守‘语言专门化’的正确方向,又使语文教育摆脱知识化技术化的困境,将语文教学向语言功能教学推进。”对语文属性的不同认识,带给老师们的除了困惑,就是“认祖不归宗”,即一方面承认自己教的是语文,另一方面就教自己认定的“高考语文”。

3.新的概念缺少准确的内涵。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如“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三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给出的是具备这三种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应达到的程度”。而对于这三种能力的实际内涵,例如这三种能力各自的构成要素,适用范围、形成过程等都没有明确的解释。其中“语文应用能力”看似最好理解,但为什么不说“语言应用能力”?大家知道“语文”的定义就有诸种说法,“语文应用能力”的“语文”,用哪家的说法?概念不清,直接导致教学缺少针对性,甚至无所适从。其结果就是“什么都是,什么都不全是”。例如《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20个字总目标,好像是从基储阅读、写作去说的,但实际上语文的随便一个内容,比如成语使用,如果说属于“应用·拓展”,就没有“积累·整合”?就没有“感受·鉴赏”?就没有“思考·领悟”?就没有“发现·创新”?究其原因,语文有其“综合”“模糊”的一面,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而清晰的界定,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

4.习惯了的内容和方法难改。

“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高中语文,讲惯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号称语文的“八字宪法”),现在要讲“鉴赏”、讲“探究”,谁爱讲?谁会讲?课堂教学一贯的是“我讲你听”,“我说你练”,现在要“对话”,还是“多重”的,还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课谁上过?怎么上?语文课除了必修还有选修,有选修又不真选,还“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那么,选修课到底上什么?怎么上?加之高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谁还费劲琢磨呢?“习惯了的内容和方法难改”,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一是课改的牵引力不足,尤其是考试评价(没有、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二是主动性不够,同时也担心“东施效颦”。

5.课程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高中课程改革触及到课程体系的变化。但是在这一变化中,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没有及时跟上,其结果如同快速部队失去后勤保障。其原因,课改方案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实施条件却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理念虽然先进,但由于条件不及,管理尤其落后(甚至有时靠“拍脑袋”管理,例如“网上走班”“教师走校”“学生走校”等),导致课改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有些举步维艰,甚至对先进理念产生怀疑,甚至可能走回头路。分析理想课程的“理想”和理想与现实形成落差的原因,目的是认清楚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怎样才能干得更好一点。

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1.以语文知识作为教学支点。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是以汉语知识、修辞学知识、文章学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知识内容。以这些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好处是知识系统比较完整,教学容易落实;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注重了知识,忽略了能力,造成所谓以知识立意而非能力立意。再者,从初中到高中,甚至从小学开始,都在讲这些知识,内容没有区别,例如,讲病句类型,都是七种,层次也没有区分;又如,讲议论文,初中和高中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教师把讲知识当成了教学的主要目的。例如:讲《劝学》,重点讲比喻论证。教师要讲清楚比喻论证的定义: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叫喻证法。然后例举文章中的句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最后讲运用喻证法的好处:可以使道理明白,且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阅读也好,写作也罢,都成了对知识的“解证”。造成的结果,记住了知识,而忽略了能力。学生知道什么叫作比喻论证,也知道比喻论证的作用,却不清楚《劝学》是怎样以可感的形象去证明抽象的论点。教师关注是“是什么”,不大关注“为什么”。以知识为支点展开教学,结果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概念。

又如:讲《动物游戏之谜》。还在讲“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说明文的知识在初中就已经讲过了。(单元说明要求“科学精神的培养”“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讲过的知识还在讲,又讲不出新的内容。

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形散神聚”,只要遇到了,就照原样来一遍。为什么讲知识,讲什么样的知识,怎样讲知识,总之,知识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应当摆在什么位置上,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

2.以教师的讲解过程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

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问题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来,并以环环相扣为佳。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其实就是教师理解过程的呈现,致使学生只能跟在教师的后面。教师又往往受制于教参和教案,致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3.教学缺乏针对性,治表不治里。

教师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落实,而不够关注学生的接受的程度和接受的过程,其表现就是没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表现作出适时、恰当的解释和评价。即使提出一些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缺乏很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况且教师更多的是用“知识”去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听明白了,还是不会做。

4.教学缺乏创造性,更不敢越雷池。

教材怎么编,我就怎么教;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哪里有练习,拿来为我用。不要说教材的整合,即便是一篇文章的分析,也少有自己的设计;不要说自己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考点,即便讲考试也是讲“套路”。不要说自编实用有创意的练习题,即便是人家的试题有问题也不去分析,答案讲不清楚也不愿去改,也不敢改,也不知道如何去改。本来很有创意的教学,在一些老师那里成了定式,成了教条,成了死水一潭。

5.倡导新的教学方式,但没有明显变化。

例如,尝试合作讨论的方式,有热闹的场面,而不解决实质性问题;对于教师应当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缺乏认识上的变化和实际实施的办法;对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缺少主动的思考和积极的应对办法;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呈现为学生自读、自练,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全程设计和指导。

四课堂上实现课程理想的思路是什么。

(一)准确把握高中课程目标。

1.初高中课程理念比较。

初中:

在育人方面: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能力方面: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具备良好的语感,具备较好的思维发展基矗。

高中:

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在能力方面: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具备语言交际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

初高中相比,初中,重在开启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学业和品性发展奠定基础,高中重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做好准备。

2.初高中课程目标比较。

初高中课程目标中的基本内容:

实现三维目标、丰富语文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增强语言能力、提高应用水平、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审美意识、掌握学习方法。

初、高中课程目标的基本方向是一致。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十一

学说,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该书分为10章,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章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史学界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五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舜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民的服务者变为人民的压榨者,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

第六章兵——上兵伐谋、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第七章医——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第八章易——大易思维中的周易智慧这几章可以说就是其他几门学说的补充,也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在这些学说的相辅相成下前行的,再来是礼,这一章也是我推荐的一章,礼仪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深入进去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从自古的那些可以说不人道制度再到现在简化后的基本礼仪,这一路可以说是崎岖坎坷。第九章礼——仁义礼智信背后的国学含义这一章最开始说的是古代官场中的“夺情”和“丁忧”制度,虽然名字有些奇怪,但是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之为“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夺情也就是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一样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

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我本以为会是从头开始的五种礼仪。像这样容易曲解意思的还有一个那就是“长跪”《战国策》里出现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里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的意思而是直身而跪,也叫“跽”。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这一章中还有讲到古代的一些谦称,避讳等等。还有端午节中元节等一些有趣的故事。最后一章自然而然当然要数食物,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更是让全世界绝口称赞,谈论国学又怎能少的了食!第十章食——饮食文化中蕴涵的国学智慧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兼而有之;地形多样,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无一不备,这样就为中国的饮食与烹调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丰富的动植物原料、调料。数千年来,中餐积累了精湛的烹调技艺,仅烹调的操作方法就有:烧、炸、烤、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差万别、风味各异的菜系和品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各式菜肴一万多种。著名的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全席”,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120余种。以这种大菜为代表的中国食文化,显示出华丽、气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点。中餐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鲜、型美而著称于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盘最为突出。它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图案。那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尽收盘中。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以享受。

而且中餐每套都以双数为单位,四、六、八、十等成为一般的规则,俗话说:“两个盘子待客,三个盘子待鳖”,追求双数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注重“十全十美”,讲求偶数为利的心理习惯。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银珠牡丹、金玉围翠、玉手摘桃、宫门献鱼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

我国的食可不光是这些,茶!也是让人自豪的一方面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录俗话说多读书,读好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

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通过这本书让我穿越古今欣赏到了不同的风景。再次请让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深深的谢意。

北大国关申请书汇总篇十二

19941、国际政治行为体主体与主要角色的区别与联系、如何认识国际政治的整体性与,当今国际政治发展有什么新特点3、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角度论述联合国的作用及其改革4、试评“主权原则过时论”

二、、试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与当今时代的特征2、试评述“霸权稳定论”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2、谈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二、、评一战后英国扶德抑法的均势政策2、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卡特主义的异同。

北京大学试题(98)1998年国际政治概论试题。

•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的关系•战后霸权主义的主要特征。

二、论述。

•试分析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试利用所学的知识评述以下观点:当今世界和平的维持是以每个国家出让一部分主权为条件的。

1998年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西姆拉会议•三边委员会。

•欧盟阿姆斯特丹会议•三十年战争。

1999年试题科目一:国政概论一填空当代美国国际政治学界最著名的“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是_______,其代表作是《国际政治理论》。“发展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劳尔.普尔维什在论述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时,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定义为_______的关系。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是“现实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________4美国哈佛教授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发表论文“文明的冲突”断言,_____国家对抗_____国家将成为世界的主要冲突。在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的今天,人们必须寻求全球措施,以解决全球性问题。于_1972___年在四多果儿没_____举行的首届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重大实践活动6西欧和北美有传统联系,北美和东亚因为有了apec也建立了联系,而欧亚之间长期缺乏联系,直到1993年在______举行了_______会议,才使西欧和东亚开始建立直接联系。7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变化,开始从______世界走向______世界。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当政治大国的要求也越加强烈,________年,前首相________首先提出了政治大国的目标。近年来,美国舆论界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伯恩斯坦和芒罗合著的________。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因,但著名国际金融商________的投机活动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关于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邓小平主张________。70年代以来,东亚产业结构呈现梯次的垂直国际分工,日本处于这一结构的顶端,这种结构被称为______模式。针对日本在东亚经济中影响力上升,美国为扩大在亚太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曾提出_____模式的构想。东盟国家在实践中倡导了一种与集体安全概念不同的新地区安全概念,即________。西方七国集团包括美、英、德、法、意、加和______。为了维护欧洲安全,于70年代欧洲国家成立了第一个安全机构,即_______。17联合国关于人权问题的第一个重要文件是1948年通过的________。181989年4月,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了第二届___________会议。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由一个大政党长期执政,而其他政党与执政党力量悬,无法参与竞争,这种制度叫做_______。二简答主权平等原则是一切国际准则的基础。2战后国家实力内涵的更新。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4两极格局终结的主要原因。5国际政治行为体类型。三论述试论当今时代主题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试用所学知识,评析下述观点:由于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加强,国家主权观念已经过时。

一、填空。

1.“依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__________。2.巴以冲突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3.冷战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年底___________。4.《新宗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_____国______。

5.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成分中有先进的成分,也有落后的因素,创立了___________理论。

6.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的最重要的文件是_________________。7.联合国秘书长的前任是_____国_________。

8.东盟国家1994年倡导创立的地区安全论坛正式名称_______英文缩写_______。9.东盟国家推行的对外战略_____________。

10.朝鲜南北首脑会晤达成的共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答。

三、论述。

一、填空。

1.战后签定的五国和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五国。

2.1963年签定的部分核实验条约在________签定,全称_________。3.南斯拉夫解体后分裂为__________________五国。4.巴尔干同盟是_______________四国。

5.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是_____________三国签定,针对_____________。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________年,由苏联_________同德国__________签定。7.70年代西欧国家对苏联的两个轮子是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8.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是_______________,核心是_____________。9.西班牙王位战争结束签定的和约是___________。

10.1941年通过的租借法,又称________,正式名称_____________。

三、问答。

1.结合二战结束前夕召开的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分析对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西拉姆会议2.九国公约。

3.道光皇帝在禁烟运动中的态度4.中越自卫反击站。

7.站后初期蒋介石对日本的政策和措施8.中国政府处理双重国籍的政策。

二、论述。

1、清政府处理主要藩属国的政策及后果。

2、评抗美援朝战争的得失。2002年国政概论。

一、概念题1.种姓。

2.逆裁军。

3.哈马斯。

4.罗马俱乐部。

5.二元经济结构。

6.绿党entalism8.寻租。

9.集体安全。

10.“失去的10年”

二、简答题。

1.国际组织的行为体地位2.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1.试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坚持主权平等原则的重要性。

2.结合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论述维护国际安全的基本要求。

一、填空,七年战争从________到________年,战争主要内容是________2,提尔西特合约是________国和________国在________年________月签订的。3,克里米亚战争签订了________条约,对俄国损害最大的一条是________4,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是________国在________年________月签订的,针对________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内容有________6,1943年美英法三国政府首脑和参谋长在华盛顿召开了________会议,制定了1944年在法国北部________登陆的________计划。7,中日关系四原则________8,英国的三环外交是________,其基础是________9,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哪年10,记不清了。

二、名词解释。

伦敦海军会议柏林会议(1878)大西洋联盟体制尼克松主义上海合作组织(还缺一个)。

三、大题,一战后,欧洲安全保障体系瓦解的过程,以及与二战爆发的联系。2,911事件的特点,及对美国内外政策的影响。简述中国的反恐立场。附:推研复试题概述大题:

一、论述1950—1993年以来的中国与阿富汗关系。

二、分析2001年下半年以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及原因。

三、论主权国家的行为体地位。

2003年国际关系专业题名词解释:普法战争。

中俄联合公报(1992)特里亚农条约(1920)简答。

评布什的先发制人战略。

2003年外交题名词解释共10个,2个10分的,其余5分一个,共60分,如下: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海防塞防之争(10)蒲安臣使团的影响。

名词解释9个,3分一个,27分。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主题(40分)论述全球化与世界多样性(35分)2004年国际关系考研试题国关史)。

二、简答4*101,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内容。

7.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8.中美8.17公报二.简答每题10分。

1.美国“超越遏制战略”的形成与影响2.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起因与后果。

2.新中国建立至今对朝鲜半岛的主要政策国际政治概论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8*5=40分。

二、简答4*10=40分。

1、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主张;

2、两个中间地带思想;

3、尼克松主义的背景、内容、影响;

4、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实现的原因;

三、论述2*35=70分。

1、冷战不可避免吗?为什么?

声明,这是我自己在考场上的答题思路,所以肯定有不合适和遗漏的地方,再说我不是学国关专业的。

1.分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特点。时间段:第二次鸦片后十年三个角度:

a.从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动机和条约内容分析其侵略政策的内容。b.从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分析列强扶持清政府为工具的政策。

c.从英法联合侵华以及其他列强在战争中的态度分析西方列强的联合侵华的合作政策。两个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条约;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历史事件和重要点要清晰,而且必须有整个宏观的把握。2.分析二十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中美关系的特点。

c.国共内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调停国共内战(马歇尔来华);支持国民党(协助运送军队,出售剩余物资)。加上一点,就是49年上半年司徒雷登代表美国曾同中共进行接触政策。

d.朝鲜战争爆发,中美走向对抗。注意各个阶段不同时期中美关系的特点。

最后总结总的趋势是:三四十年代中美关系在两国对外关系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联系越来越紧密。

还是要注重大国外交史,今年简答2道,论述1道,都不能说偏。3.比较毛泽东、邓小平的战争、和平、发展思想。a.陈述毛泽东的战争、和平和发展观。b.陈述邓小平的战争、和平和发展观。

邓:摆脱党内极左思潮影响;周边局势缓和;对国际局势新的认识;其立足点都是为了追求中国的发展和和平的国际环境,毛和邓的和平发展观具有内在的继承性,一脉相承。

叶自成老师研究外交思想史,以前就出国比较毛邓外交思想的题,可以看看叶老师相关著作。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乌得勒支和约。

2、蒙巴顿方案。

3、灵活反应战略。

4、人道主义干涉。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1、30年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新大西洋主义的背景、核心内容和目的。

三、论述(每题35分,共70分)。

1、二战后欧洲为什么以及怎样从民族国家并立、对立到联合、融合发展的?

2、冷战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吗?为什么?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