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广西文化创意项目简介范文汇总 广西文化创意项目简介范文汇总图(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7 05:56:18 页码:8
广西文化创意项目简介范文汇总 广西文化创意项目简介范文汇总图(五篇)
2023-01-17 05:56:18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广西文化创意项目简介范文汇总一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尤其是从遇龙桥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任何所谓现代化建筑,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没有任何一点都市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朴、纯净,实为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人们也称"小漓江。

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遇龙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赏心悦目。天平绿洲、情侣相拥、平湖倒影、夏棠胜境、双流古渡、梦幻河谷等等,让人仿佛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返璞归真的自由天地。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尤其是从遇龙桥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任何所谓现代化建筑,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没有任何一点都市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朴、纯净,实为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

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遇龙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赏心悦目。天平绿洲、情侣相拥、平湖倒影、夏棠胜境、双流古渡、梦幻河谷等等,让人仿佛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返朴归真的自由天地。

广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桥――遇龙桥、仙桂桥、富里桥都在遇龙河景区;而被誉为“将军府第”、“进士楼阁”的旧县村就在遇龙河畔;唐代归义县遗址、潘庄遗址、徐悲鸿画室、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顿生怀古忆旧之情。不过,最刺激、浪漫、潇洒的还是漂游遇龙河,竹排过坝,惊险刺激;荡舟平湖,轻松愉悦,被人们视为挡不住的诱惑,酷煞人的时尚。人们只用一个字来形容漫游遇龙河的感觉:那就是:“爽”!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

整个遇龙河景区是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从遇龙桥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各景点没有人工雕琢痕迹、都市喧嚣,保持着原始、自然、古朴与纯净。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

遇龙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赏心悦目。游览该景区可领略到可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地方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主要有广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桥——遇龙桥、仙桂桥、富里桥;遇龙河畔被誉为“将军府第”、“进士楼阁”的旧县村;使人顿生怀古忆旧之情的唐代归义县遗址、潘庄遗址、徐悲鸿画室、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宅民居等。

桂林山水是“大家闺秀”,遇龙河是“小家碧玉。这里更平静,更舒适。漓江,江宽山高让人赞叹,这里水小山小两岸尽是田间树影更轻柔些。

富里桥:位于遇龙河上游,石结构单拱,长30米,宽5米,高10米,筑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约500余年历史,造型美观,水中倒影恰似一满月。桥头各有古树一株,立桥头观田野,青山环抱,绿水绕庄,河坝浪花滚滚、溪水潺潺,田畴井然,阡陌如织,令人陶醉留连,是观赏田园风光的最佳处。

古城遗址:遇龙河畔,仙桂桥上游约100米,有一四方泥垒城墙为归义古城遗址。史料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0_年),阳朔县分置归义县设县址于此,贞观元年(公元620_年)废。遗址占地39余亩,现存有城墙。遗址对岸有一川岩,登岩凭眺,水天一碧,达10余公里,岩内气候冬暖百夏凉,不燥不湿,是天然读书静养之地,清咸丰年间桂林进士唐墨香曾在此讲学;遗址东边山有一东晖岩,岩内一溪流出,水质清莹,经冬不涸。

八仙岩:隐藏在遇龙河畔遇龙村前的山峰中,明代有人题“怀安境”于石壁上,上有石洞坦平如室,宽约丈余,层岩重叠如楼。洞内有形如圆月的扁石门;下又有七个小洞,深不可测。可谓洞中有洞,天外有天。

最新广西文化创意项目简介范文汇总二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我是七星公园××号导游员。我代表七星公园向来参观游览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你们看,这七个山头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两山七峰,好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合称“七星山”。七星公园和七星岩也因此而得名。

七星公园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型公园,总面积137.4公顷。园内不仅有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整个公园汇集了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的精华,是桂林公园的杰作。七星公园内有享有盛名的七星岩,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著名的景点有:“北斗七星”、“花桥虹影”、“月牙仙境”、“龙隐奇迹”、“普陀石林”、“栖霞真境”、“壶山赤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盆景艺苑”等。整个公园环境优美、空旷开阔,早在隋唐时代已成为游览胜地。邓小平、郭沫若、克林顿等许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脑曾到过公园内参观游览。

花桥

前面这座桥是桂林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叫“花桥”。花桥始建于南宋的嘉熙年间,原名“嘉熙桥”,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又因明代改建时,桥的两岸,盛开鲜花,桥影花姿,整座桥就像建造在花丛中一样,故名“花桥”。

花桥横架在小东江与灵剑溪江之上,历经无数次冲毁,又进行了无数次修复。自宋朝后,元朝、明朝、清朝都进行了修复或重建,现在的桥是按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原样子1965年重建的。花桥由水桥和旱桥组成,水桥四个大拱,旱桥六拱,全长130多米。如果站在月牙山望花桥,四个水拱与水中倒影状如四轮满月,人称“花桥虹影”。

杜鹃园

我们现在来到杜鹃园,顾名思义,这个园是以种植杜鹃为主。共种有青鹃、夏鹃、西洋鹃等多个品种。每逢花开的时节,这里繁华似锦,姹紫嫣红,因来无数游人在此拍照。

杜鹃亭

这座石亭叫杜鹃亭,它古朴、淡雅。它的特点是全部用石头砌成,最妙的是,站立亭内正中说话,声音会产生共鸣效果。

元风洞

这个洞叫“元风洞”,为什么叫“元风洞”呢?元风就是风的源头的意思。 因为这个岩洞与七星岩地下河连接,所以“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夏天,人们喜欢在洞口乘凉,凉风习习,有如享受空调一般。

护碑亭

请看,这里有“逍遥楼”三字榜书碑。它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碑的另一面是宋代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因为碑的阴阳两面,刻着唐宋两代名碑,极为少见,是值得保护的。1974年修亭加以保护,叫“护碑亭”。

旧普陀山门

请看,这里有四个大字“超尘静境”。这里原是清代一个旧寺庙的大门,“超尘静境”就是指“超脱凡尘,与世无争,进入了神仙修炼的境地”。

普陀精舍

这里原是普陀寺的旧址,从唐代开始就供奉观音,因年久失修,早已废除,1959年重建。精舍后有观音岩,内刻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普陀石林

普陀山的石头很漂亮,很有名气的。相传,在唐朝的时候,地方官员选取这里的山石进贡朝廷。朝廷接纳这块石头后,命书法家欧阳询在其上镌刻《九成宫醴泉铭》,刻好后,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视为“瑞石”。后来李世名派李靖到桂林经过一番考察后,得知这块石头产于普陀山的普陀石林。为庆祝“瑞石”进宫得宠,在“瑞石”产地建“庆林观”。据说唐太宗还御书“庆林观”三字匾额,使得普陀石林名噪一时。

玄武洞

我们来到了玄武岩。元代曾在洞中建“全真观”,明朝改为“真武阁”。后改为“玄武阁”。

玄武,又名真武、黑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居于北方的水神总管,龙王也归他管。后为道教所信奉,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象”或“四方四神”。

真武神一说是由田地神变化而来的。其形象为男女拥抱相,象征天地精灵,相拥相抱,永不分离。最后龟蛇复合成为一个人像,即真武神。将龟蛇分开,成为龟蛇二将;当龟蛇合起来,就形成了蛇缠龟的真武原形。这时,已从原来的恋爱之神,演变为战斗之神了。

但在中国古典名著《四游记》的“北游记”中,玄武却被描绘成源于玉皇的三魂六魄之一,因玉皇动了贪念,自贬一魂到凡间受苦。经无数次生死、修炼,终于得道成仙,被封至北方任水神总管。龟蛇二将是他收服的第一对得力助手,协助他荡平了人间的妖魔鬼怪,故玄武大帝脚下总塑龟与蛇的形象。后因唐代有唐玄宗,避讳,将玄武改称真武。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代道人潘常静出钱镌刻的浮雕《龟蛇合一》。高明的石工巧妙地利用了岩石的天然色泽,请看,龟是青灰色的、蛇是淡红色的,龟蛇相缠,栩栩如生。而圆形窗的巧妙框景,更为鬼蛇合一图锦上添花。

栖霞寺

始建于唐,高僧鉴真曾到此传法。元朝改为道教的全真观,明代易为寿佛庵。清初时,曾参加过抗清的浑溶和尚募化四方,历时33年,修复了栖霞寺,并使之成为西南一大名刹。1988年,赵朴初先生致函广西领导人,陈请重修栖霞寺,工程于20xx年动工,20xx年9月28日落成。新寺规模宏大,占地18000平方米,唐风古韵、典雅庄重。

骆驼山

眼前看见的这座山,很像一匹伏地的单峰骆驼,叫“骆驼山”。因为它又很像酒壶,所以古代又叫“酒壶山”。在自然界中,如此神似和形似的石山不可多见,它是大自然造就的杰作,是一件稀世的艺术珍品。关于“酒壶山”,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据记载,明末有一个书生叫雷鸣春,此人很有才华,嗜酒如命,人称雷酒人,所以他择居在酒壶山下。雷酒人广植桃树于壶山之下,花开时,花海艳若红霞,享誉“壶山赤霞“,是桂林续八景之一。后人在雷酒人死后将他葬在酒壶山下,让他常年与酒壶相伴,现在山上还刻有“雷酒人之墓”。

骆驼山下草坪,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桂林时发表环保演说处旧址。

盆景苑

骆驼山下盆景苑始建于1977年。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取江南园林之长而建成,全国以曲廊、平桥、曲池、水榭等分隔布局,陈列展出石山盆景、树桩盆景。

这个长廊里陈列着一座长达12米的巨型盆景——《漓江百里图》。它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等桂林山水精华,1985年全国第一次盆景比赛中获一等奖。

天然奇石馆

天然奇石馆设奇形、奇韵、奇彩、遴珍四个展厅,汇集了10多个国家地区、全国20多个省市所收集的50多个石种,总计达800余件精品。其中有4亿年前的震旦角石,3.2亿年前的生物礁化石和地质年代为古生代寒武纪时代极为罕见的含有51只三叶虫的巨形化石,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之宝。

增公岩

这个岩洞实为七星岩的玉溪洞府,内有地下河的清流穿岩而过,溪水清冽冰冷,人们叫它“冷水岩“。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曾布率家属、部下游览东郊,发现这个岩洞,因是曾布率人发现,这个岩洞就被命名为“曾公岩”。

洞口宋代以来石刻10余件,其中含有真武帝第3尊道教造像。抗战时,在周恩来关怀下,江苏新安小学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踏遍18个省事宣传抗日,1938年抵桂林,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曾搬到岩洞内上课,所以这里的岩壁上还留有“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岩洞就是学校”的标语。

动物园

这所动物园于1960年建成开放,虽然规模不大,但园内饲养着很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黑叶猴等。此外还有日本赠送的斑马、火烈鸟,总共有60多种动物。

伴月亭

这个亭叫“伴月亭”,它建在月牙山的山道上。亭依月牙山,又与月牙岩相伴。站在亭的观景台上,能望见花桥倒影的月轮,因此取名为“伴月亭”。

小广寒

半山中的月牙岩,岩中建有两层小楼,就好像是月亮中的广寒宫,所以取名为“小广寒”。楼前挂有王力老先生描绘神州胜景及桂林山水的著名长联。

丹桂岩

据传,古时在这里曾种有丹桂树,故称“丹桂岩”。丹桂岩不是以“丹桂”出名,而是以古人类居住而出名。在洞中曾出土了蚌器、骨器和石器等,是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螺蚌胶结层的遗物。

龙隐洞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龙隐居在这里。有一年,天下大旱,老龙愿酒甘霖,拯救民生于苦难之中,破壁而飞。洞顶的石槽,就是当年老龙破壁而飞留下的痕迹。这个观景台于1963年建造,这个观看“神龙”的最佳角度。关于“神龙”破壁而飞,留下了许多诗文和传说。洞中近百件石刻,有相当一部分与“龙”有关,如朱晞颜、许季绍、傅恩容等人的石刻。若您一边欣赏这些诗文,一边看神龙遗迹,会感到神龙在飞动。

桂海碑林

“桂海碑林”由龙隐洞、龙隐岩及两个碑阁组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摩崖石刻205件,有“壁无完石”之谓。石刻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最著名的有宋代蔡京书刻的《元祐党籍》、狄青等平定侬智高叛乱班师桂林所刻的《平蛮三将题名》,颜延之撰、黄庭坚书的《五君咏》及针砭时弊的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其文以岭南的瘴气比喻官场的五毒: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帏薄之瘴。

导游员在此一般喜欢选导天碑、“魁星点斗”、“佛”字、“男髭观音像”、“关帝诗竹”等趣碑。

女士们,先生们,七星公园外景导游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游览。

最新广西文化创意项目简介范文汇总三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介于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3′-23°32′之间,。土地面积2211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47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经济中心。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琼、西接印度半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是华南沿海和西南腹地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以及东南亚经济圈的连接点,是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市区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分别为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分别为204公里和230公里。“两沿”:一是沿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南宁市对广西沿海城市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依托作用,对华南、西南经济圈发挥着枢纽城市的连接作用,对东南亚各国发挥着中国前沿城市的开放作用。

南宁市名称来源: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20xx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 “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1320xx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广西境内由“邕”改为“南宁”,南宁由此而得名。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设南宁为自治区首府;至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南宁市行政区划为7区5县:青秀区、兴宁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西乡塘区、武鸣区,其中下辖高新经济开发区、东盟经济开发区、五象新区、横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共84个镇、15个乡、3个民族乡、22个街道。

兴宁区:总面积751平方千米。总人口29.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7万人;壮族人口18.14万人。辖2个街道、3个镇:民生街道、朝阳街道、三塘镇、五塘镇、昆仑镇。共有38个社区、37个行政村,330个自然村(屯)。区政府驻厢竹大道。

青秀区:总面积872平方千米。总人口58.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05万人;壮族人口15.56万人。辖5个街道、4个镇:新竹街道、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津头街道、刘圩镇、南阳镇、伶俐镇、长塘镇。共有58个社区、46个行政村,276个自然村(屯)。区政府驻东葛路。

江南区:总面积1154平方千米。总人口44.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9万人;壮族人口21.83万人。辖4个街道、4个镇:福建园街道、江南街道、沙井街道、那洪街道、吴圩镇、苏圩镇、延安镇、江西镇。共有28个社区、68个行政村,780个自然村(屯)。区政府驻壮锦大道19号。其中,那洪街道由南宁经济开发区托管。

西乡塘区:总面积1298平方千米。总人口77.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21万人;壮族人口28.89万人。辖10个街道、3个镇:衡阳街道、北湖街道、西乡塘街道、安吉街道、华强街道、新阳街道、上尧街道、安宁街道、石埠街道、心圩街道、金陵镇、双定镇、坛洛镇。共有76个社区、69个行政村,372个自然村(坡、屯)。区政府驻衡阳西路11号。其中,心圩街道由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托管。

良庆区:总面积1379平方千米。总人口23.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3万人;壮族人口20.97万人。辖1个街道、5个镇:大沙田街道、良庆镇、那马镇、那陈镇、大塘镇、南晓镇。共有12个社区、57个行政村,436个自然村(屯)。区政府驻德政路。

邕宁区总面积1255平方千米。总人口33.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0万人;壮族人口30.66万人。辖3个镇、2个乡:蒲庙镇、那楼镇、新江镇、百济乡、中和乡。共有9个社区、65个行政村,455个自然村(屯)。区政府驻蒲庙镇红星路18号。

武鸣区:总面积3378.36平方千米。总人口68.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4万人;壮族人口59.46万人。辖13个镇:城厢镇、太平镇、双桥镇、宁武镇、锣圩镇、仙湖镇、府城镇、陆斡镇、两江镇、罗波镇、灵马镇、甘圩镇、马头镇。共有20个社区、198个行政村,1796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城厢镇。

隆安县:总面积2277平方千米。总人口39.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6万人;壮族人口37.95万人。辖6个镇、4个乡:城厢镇、南圩镇、雁江镇、那桐镇、乔建镇、丁当镇、古潭乡、都结乡、布泉乡、屏山乡。共有13个社区、118个行政村,1240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城厢镇。

马山县:总面积2345平方千米。总人口53.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17万人;壮族人口40.02万人。辖7个镇、4个乡(其中2个瑶族乡):白山镇、百龙滩镇、林圩镇、古零镇、金钗镇、周鹿镇、永州镇、乔利乡、加方乡、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共有6个社区、145个行政村,3001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白山镇。

上林县:总面积1869.64平方千米。总人口48.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01万人;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5%。辖7个镇、4个乡(其中1个瑶族乡):大丰镇、明亮镇、巷贤镇、白圩镇、三里镇、乔贤镇、西燕镇、澄泰乡、木山乡、塘红乡、镇圩瑶族乡。共有16个社区、131个行政村,1355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大丰镇。

宾阳县:总面积2308平方千米。总人口103.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28万人;壮族人口20.12万人。辖15个镇、1个乡:宾州镇、黎塘镇、甘棠镇、思陇镇、新桥镇、新圩镇、邹圩镇、大桥镇、武陵镇、中华镇、古辣镇、露圩镇、王灵镇、和吉镇、洋桥镇、陈平乡。共有40个社区、193个行政村,1892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宾州镇(20xx年10月13日芦圩镇更名为宾州镇)。

横县:总面积3464平方千米。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4.22万人;壮族人口44.07万人。辖14个镇、3个乡:横州镇、百合镇、那阳镇、南乡镇、新福镇、莲塘镇、平马镇、峦城镇、六景镇、石塘镇、陶圩镇、校椅镇、云表镇、马岭镇、马山乡、平朗乡、镇龙乡。共有26个社区、276个行政村,1404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横州镇。

【历史沿革】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

汉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前116)为南越国地,元鼎六年(前111)属郁林郡领方县地。

三国时,属吴国辖地,属广州郁林郡临浦县地,一直延续到西晋。

东晋大兴元年(318),从郁林郡析出晋兴郡,隶属广州,治所晋兴县,晋兴县成为南宁的第一个地名。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晋兴县为宣化县,治所宣化城(今南宁市区)。

唐武德四年(621),以宣化县地设南晋州,领宣化一县;五年,宣化县分出宣化、武缘(今武鸣县)、朗宁、晋兴、横山5个县,隶属南晋州;

贞观六年(632),南晋州改称邕州,为邕州都督府,这是南宁成为桂西南地区行政中心的开始,也是南宁简称“邕”之始(“邕”字来自唐《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的记述);

天宝元年(742)改邕州为朗宁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邕州,撤销朗宁郡建制,由州领县;

咸通三年(862),邕州属岭南西道,治所宣化县,这是南宁相当于今省级政权治所开始。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邕州为邕州路,辖宣化县、武缘县,置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泰定元年(1324)九月,为庆南疆绥服,邕州路改称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宣化县隶属南宁路,南宁得名始于此;

至正二十三年(1363),湖广行中书省分置广西行中书省,南宁路隶属广西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废南宁路,置南宁府,宣化县隶属南宁府,治所在今南宁城。

清朝承袭明朝建置,清朝初年,南宁府隶属广西,宣化县隶属南宁府,府、县治均在今南宁市。

民国元年(1912)7月,废宣化县并南宁府,同年10月,广西军政府从桂林迁至南宁,南宁成为广西省会。

民国2年6月,废府留县,南宁府改为南宁县,同时置邕南道,领邕宁、武鸣、扶南(今属扶绥县)、那马(今属马山县)、上思、横、宾阳、永淳(今属横县)、上林、隆安10个县,归德(今属柳江县)、果化(今属平果县)、土忠(今属扶绥县)3个土州,都阳(今属都安县)、安定(今属都安县)、白山(今属马山县)、古零(今属马山县)、兴隆(今属东兰县)、旧城(今属平果县)、定罗(今属马山县)、迁隆峒(今属宁明县)8个土司,治所均在今南宁市。

民国3年6月,为避云南省的南宁县同名而改名邕宁县。同年置南宁道,领邕宁、永淳、横、宾阳、上林、武鸣、隆山(今属马山县)、那马、都安、果德(今属平果县)、隆安、扶南、绥渌(今属扶绥县)、上思14个县和定罗土司。

民国20xx年废道,由省直接领县。

民国20xx年7月设南宁市政府,与邕宁县合署办公,同年11月,撤市建制。

民国20xx年置南宁民团区。

民国20xx年置南宁行政监督区。

民国20xx年置第九区,均领邕宁、宾阳、横、永淳、扶南、绥渌、同正(今属扶绥县)、隆安、上思9个县。

民国20xx年10月,广西省会从南宁迁至桂林。

民国20xx年置南宁行政监督区(又叫第九区)。

民国31年4月,将第八区(武鸣)、第九区合并称第四行政区,治所南宁,领邕宁、永淳、横、宾阳、上林、武鸣、隆山、都安、那马、平治(治今平果县)、果德、隆安、同正、扶南、绥渌、上思16个县;

民国38年10月,广西省会再次从桂林迁至南宁。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

1950年1月,南宁建市。同年2月8日,广西人民政府成立,确定南宁市为省会。

1952年12月,南宁亦为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桂西壮族自治州)驻地。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市为首府。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南宁宣告成立,南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1965年国务院决定改憧族为壮族。

1958年-20xx年,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南宁市和南宁(专区)地区并存。

20xx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辖原南宁地区南部凭祥市和崇左、扶绥、大新、宁明、龙州等县。原南宁地区北部横县、马山、宾阳、隆安、上林划归南宁市。

20xx年2月16日,撤销武鸣县,设立南宁市武鸣区。

南宁市气候概况

南宁位于广西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座落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暖,夏长冬短。 南宁的气温较高,年平均温度在22℃左右,冬季中的1月温度最低,平均温度近13℃,平均最低温度也有10℃左右,因而并不感到冷;夏季中的7、8月最热,平均温度在29℃左右,平均最高气温33℃左右,也不算太高。特点是高温的时间比较长,从2月到10月均有极端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记录。南宁降水充沛,年均降雨量达1300毫米以上,平均相对湿度为79%,因而常使人感到炎热潮湿。相对而言,一般是夏季潮湿,而冬季稍显干燥,干湿季节分明。夏天比冬天长得多。春秋两季气候温和,集中的降雨是在夏天。

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南宁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华似锦,物产更是丰富。如此,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之说也是名符其实,从而获得"青城"之美誉。

最新广西文化创意项目简介范文汇总四

西街是阳朔最有历史的街道。西街始建于1674年,它东临漓江,直对东岭,西对膏泽峰,旁靠碧莲峰,宽约8米,长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产的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两旁是清代遗留的低矮砖瓦房,墙红窗,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阳朔西街是中西文化在阳朔最早的接触和融合地。现在的西街,虽然已经成了阳朔主要的旅游服务街,西街人仍保持着忠厚淳朴的品格。

西街是阳朔最有历史的街道。西街始建于1674年,它东临漓江,直对东岭,西对膏泽峰,旁靠碧莲峰,宽约8米,长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产的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两旁是清代遗留的低矮砖瓦房,墙红窗,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

当年的十字街部分是县城繁华的商业中心,四大商家各踞十字路口一角。这里有经营日杂烟酒的万利祥,有经营南货土产出名的陈公兴,另有蒲同昌和元安商号,都是实力雄厚的粤商,是阳朔商界中的大款。另外本地商家刘来兴等,他们对阳朔的经济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胜利后,十字街商业中心逐步走向衰落。

早期的西街西段由于城墙围住,并不像今天这样直通公路边的膏泽峰下。要从西街出城须经过江西会馆对面一段小街叫西横街的折向正西门才行,所以说西横街实际上也是西街的组成部分。

后来,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后,为从西街方便出城便将城墙拆开一段直接公路,并在旁边修建有最早的汽车站。当时,为适应潮流,遂把从东边直到西城边的一段改称西马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叫西街,只是期间因避忌“西”字而改称东风路,取其“东风压倒西风”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复旧名。

阳朔西街是中西文化在阳朔最早的接触和融合地。1920xx年左右基督教传入阳朔,由李绍庚夫妇主持传教,地点在西街东段一带租一间民房进行,有数十人入教。当时负责桂柳区段的英藉传教士陈法言等(系使用中文名)经常路过阳朔,均到李先生家探访,并在西街江西会馆大门处拉手风琴唱诗以吸引群众,进行布道,引得一街群众围观。所以说阳朔西街的群众是最早接触洋人的。

李绍庚夫妇早年就读于梧州建道学堂(香港建道神学院在梧州设立的学校),毕业后到各地传教和教书为业,30年代始定居阳朔,“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区难民纷纷南逃,当时广西政府成立了“难民赈济委员会”,阳朔也相应设立了分支机构。李先生出于教义博爱之心,积极参与赈济工作,负责难民收容事宜。一天,在难民登记册上发现有来自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英文校对马泽生,李先生念及国难之际,有用人才沦为难民,实为可悲可惜。通过面谈,请其为家庭老师,为自己子女教些英语,解决其生活问题。当时西街一些商号老板闻讯后也将子女送来学习。因求教人数逐步增多,家中容纳不下,马先生遂将课堂迁往广东会馆(马泽生系广东番禺人)继续教学。使用的课本为正中书局出版,当时桂林中学普遍采用此书。这就是阳朔有史以来第一个英语学习班。学习班一个叫李春茂的英文进步很快,不久便用英文为西街上的“西林照相馆”设计了中英文的广告牌,受到称赞,可以算得上是西街的第一块英文招牌了。

国民政府南京中央研究院部分机构也南迁到达阳朔,大部分入驻西街尽头体育场后的中山纪念堂,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其中有历史及生物所的研究人员,他们的文化层次很高,也非常爱好体育运动,经常与当地群众举行篮球、足球演练和比赛。

另一南迁到达阳朔的群体是国民政府军官外语补习班。该班为国民政府培训驻外武官和军事代表及翻译人员而设,有英、法、德、日、俄五个语种。老师以中国人为主,也聘有部分外籍人员任教。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祯都曾到外语班作演讲和授课。一时间碧莲峰下、西街处处外语声声,另有一番景象。

外语班在阳朔开办约半年,后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

除此之外,随迁到阳朔的尚有“敌国人民收容所”,他们是德、日、意等国侨民。驻桂林的美英盟军人员也经常到阳朔来,西街成了多国人员的集散地。当时的阳朔县城由2500多人猛增至一万多人,人员纷杂,语言南腔北调、中西合璧。这是阳朔西街在历史上曾经最辉煌的时期。

当时到阳朔的各界名人有何香凝女士、宋哲元将军、柳亚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人士及文化名人。艺术大师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都在西街住过,他们都创作了以阳朔和漓江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到阳朔游览时,在西街与一叫陈家晃的小学生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当时传媒誉为“爱国华侨与祖国同胞相聚,陈陈一家巧遇朔城相亲”,为西街增添了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处于良好阶段。50年代中期,一些援华的苏联及东欧国家的专家不时也到阳朔游览,这是解放后最早到阳朔的外国人。当时苏联的著名油画家马克西莫夫以及一些摄影家都到过阳朔。苏联的《鳄鱼》画报及《苏联画报》等刊物都发表有阳朔水东门码头及西街街景的美术作品和照片。

60年代到阳朔的外国人比较少,但作为贵宾的代表团游览阳朔还是有的,重要的有越南的胡志明主席、丹麦女王伊丽莎白、尼泊尔首相比斯塔及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一批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他们在阳朔码头上岸以后大都步行游览西街,阳朔人民都自觉地在西街两旁夹道欢迎。到访次数最多的要算西哈努克亲王。

70年代以后至90年代有将近4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到西街参观游览。议会领袖、副总统、副总理及内阁部长级的外宾更是不计其数。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卡特、布什曾到阳朔并在西街上漫步游览,卡特与夫人更是在街上骑自行车观光,他们都对阳朔的风光和民风称赞不已。1998年7月2日克林顿总统访问阳朔渔村和西街后,在国内外更是掀起一股阳朔西街热。

西街是中西文化完美的结合。历史上西街除了几家店铺外,居民大多数是农民,相当长一段时期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豁达和乡里人忠厚的双重性格。现在的西街,虽然已经成了阳朔主要的旅游服务街,西街人仍保持着忠厚淳朴的品格。西街仍然较好地保持着朴实无华的迷人古貌:一条暗青色石板路,两排清代遗留下来的低矮的砖瓦房,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的江西会馆,展示着幽幽古色,散发着浓浓的古香。走进西街,就像走进了一座整洁的农家大院,你会受到热情的款待,你会买到中国味十足且价廉物美的物品,你会品尝到可口的中、西餐点,你会感受到在家里一样的适意。在西街,不用担心被“宰客”。人们说,西街,充满着优秀的中华古风。

70年代初,阳朔县正式对外开放,许多西方游人在饱览了漓江风光以后,来到阳朔,无意中走进西街,发现在这奇山秀水之中,竟还有一条这么迷人的小街。这些西方人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把对西街新奇而粗浅的印象写在了西方各国出版的旅游指导书上。到了80年代,自助旅游兴盛,西方的自助旅游者到了西街。这些被西方闹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许多西方游客因对西街痴迷而流连忘返。有在这里住几天的,有住十天一个月的,甚至有住半年或几年的;近两年来,每年来西街的自助旅游者都超过十万人次。西街的名声也越来越响,成了名副其实的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鲜明西方特色氛围独特的街道。

西街是中国最大的英语角。尽管西街学外语已有60多年历史,但真正兴起学外语热是80年代,随着外宾的增多,西街人为了与西方游客做生意、打交道,又自发地学起了英语,而且是男女老少全体参加。1993年,一位叫欧文的青年人独自来到阳朔谋求发展,被这里的外语氛围迷住了,认为是天下办外语教学的最佳场所。经过不懈努力,他办起了一所民间的巴克兰商务外语学校。六年过后,该校已初具规模,拥有包括外籍教师在内的师生500多人,培养了大批外语实用人才,同时也为外国人学中文及东方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地方,受到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巴克兰的口语训练营地及电脑室均设在西街。美国亚西国际教育顾问公司也在阳朔安营扎寨,这些学校和单位为阳朔和桂林提供外教和培训商务英语人才。

1999年暑假,阳朔县政府特邀“疯狂英语”教学法的创始人李阳先生到阳朔兴办“英语夏令营”活动,600多人闻讯蜂拥而至报名参加,由于名额限制,很多人想来都没有办法。当时整个西街的餐厅、酒吧、咖啡馆人满为患,他们与阳朔的外国游客互相学习语言,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共同。在此期间,专门为此前来观光的国内游客达万人,令以往宁静的西街着实火爆了一阵。

在西街,大多数经营者懂英语,经常可以看到西街人用英语流利地与西方游客们谈生意或聊天,甚至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或十来岁的小孩,都能用英语跟“老外”们拉呱几句。许多西方游客都说,来到西街没有异域感,不用比手画脚就能与当地人交流。西街的英语环境,还吸引了我国许多外语院校的学生和一些准备出国的人员,纷纷来西街实习英语,享受这不用出国的英语环境。一些专业权威人士来西街考察以后,都认定西街是目前中国大陆最大的天然“英语角”。

西街是孕育跨国婚恋的温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街人逐步地改变了保守的传统观念,尤为突出的是婚恋观。许多街的年轻人都接受了“爱是没有国界的”观念。也由于西方人来的多了,接触多了,街人似乎已经逐渐淡化了“土人”与“洋人”的分别。更主要的是,许多西方人经常来西街或长住西街,使西街的姑娘小伙们与西方的小伙姑娘们有了接触和了解的机会,有培养感情的条件,以致频频产生了跨国婚恋的故事。在90年代的20xx年间,西街的或在西街工作的小伙子娶外国妻子、姑娘嫁外国郎的跨国鸳鸯就有百余对,其中有几对是西方小伙来西街当上门女婿的。现在,不少的西街人稍有空闲,便忙于出国走亲戚,而且很豪迈地说,现在交通、通信都很方便,到欧洲走趟亲戚比过去农村来趟县城还容易。一些没有条件来西街当女婿当媳妇的西方人士,干脆举家搬到西街长住。现在,在西街落户或做生意的境外人士已有2 0多户,西街上的西餐馆相当多是“老外”当老板。因此,人们又给西街起了个雅号“地球村”。

西街成了阳朔新的人文景观。近几年,西街的“洋现象”成了媒体追踪的热点。中央电视台及各级各地甚至西方一些有影响的媒体,都大量地向人们介绍西街,弄得人们心痒痒的,都想来一睹西街的风采。许多人利用节假日扶老携幼来“看西街”;许多外地学校组织英语“夏令营”、“冬令营”,一批一批的学生涌进西街。西街人以自己的淳朴和忠厚,像接待外宾一样地接待这些来自近的远的、乡下的城里的“老乡”们。一些难得见到外国人的人们,第一次往往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来西街的。其实,你要到西街去,任何顾虑都是多余的。西街人为“老乡们”想得很周到,凡是用外文注明的地方,都附有中文;如果你想跟老外们搭个话试试自己的外语水平,只要你跟店主或服务员说明,他们会热情地为你“牵线搭桥”;如果你想要个西餐开开“洋荤”,服务员也会告诉你刀叉怎么拿,牛排怎么切。一位初次来西街的东北姑娘说得好:“外国人来这里都跟在自己家里一样,咱们中国人还扭捏个啥劲呵!”

最新广西文化创意项目简介范文汇总五

桂林市(壮语:gveilinz si)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有321、322、323三条国道穿过。桂林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北接湖南贵州,西面与南面与柳州市相连,东面与贺州市毗邻,区位条件非常优越。桂林市属山地丘陵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桂林市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900毫米,全年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50小时以上,平均温度19°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秦始皇公元前220xx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前220xx年)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现在的桂林市。当时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于桂平市西南。汉元鼎六年(前120xx年,一说元鼎四年,公元前120xx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改属始安侯国。三国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为桂州。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0xx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20xx年) 属静江节度。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

五代十国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

桂林市元属于湖广行省,后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均属广西桂林府。

1920xx年为广西省会。1920xx年(一说1920xx年) 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1945年7月 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1981年7月1日、1983年10月8日,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1990年2月3日,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1996年12月22日,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20xx年1月18日,撤销临桂县,设立桂林市临桂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