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城区危房维修申请书如何写 危房修理申请书(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7 06:27:57 页码:9
城区危房维修申请书如何写 危房修理申请书(7篇)
2023-01-17 06:27:57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城区危房维修申请书如何写一

乙方:__________

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同意就下列房地产租赁事项,订立本契约,共同遵守。

第一条 甲方自愿将坐落在德城区__________路房屋出租给乙方使用。该房地产的基本情况已载于本契约。乙方对甲方所要出租的房地产做了充分了解,愿意承租该房地产。

第二条 甲乙双方议定的上述房地产月租金为人民币_____。_____元。租赁期限自___年___月___日至___年___月__________日止。租金按月结算,由乙方在每月的前_____日内交付给甲方。付款方式:_____。

第三条 上述房屋承租给乙方使用时,其该建筑物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由乙方使用。

第四条 甲方保证上述房地产权属清楚。若发生与甲方有关的产权纠纷或债务,概由甲方负责清理,并承担民事诉讼责任,因此给乙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甲方负责赔偿。乙方保证承租上述房屋仅为_____用房使用。

第五条 房地产租赁期间,甲方保证并承担下列责任:

1.上述房地产符合出租房屋使用要求。

2.负责对房屋及其附着物的定期检查并承担正常的房屋维修费用。因甲方延误房屋维修而使乙方或第三人遭受损失,甲方负责赔偿。

3.如需出卖或抵押上述房地产,甲方将提前_____个月通知乙方。

第六条 房地产租赁期内,乙方保证并承担下列责任:

1.如需对房屋进行装修或增扩设备时,应征得甲方书面同意。费用由乙方自理。

2.如需转租第三人使用或与第三人互换房屋使用时,必须取得甲方同意。

3.因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而使房屋或设备损坏的,乙方负责赔偿或给予修复。

4.乙方将对甲方正常的房屋检查和维修给予协助。

5.乙方将在租赁期届满时把房地产交还给甲方,如需继续承租上述房地产,应提前_____个月与甲方协商,双方另签订契约。

第七条 违约责任:任何一方未能履行本契约规定的条款或违反国家和地方房地产租赁的有关规定,另一方有权提前解除本契约,一方主张解除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解除合同所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一方承担,乙方逾期交付房租,每逾期一日,由甲方按月租金额的__________‰向乙方加收违约金。

第八条 如因不可抗力的原因而使承租房屋及其设备损坏的,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第九条 本契约在履行中若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应采取协商办法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_____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或仲裁,也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条 上述房地产在租赁期内所需要缴纳的税费,由甲乙双方按规定各自承担。

第十一条 本契约未尽事项,甲乙双方可另行议定,其补充议定书经双方签章后与本契约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二条 本契约经双方签章并经房地产租赁管理机关审查批准后生效。

第十三条 本契约一式_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_____份。契约副本_____份,送_____房地产交易管理所。

第十四条 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乙方: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2023年城区危房维修申请书如何写二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示范社区党组织揭牌仪式。首先,我代表市委、市社区党工委向获得市级示范社区党组织光荣称号的×个社区党组织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表示亲切的问候,向支持社区建设的企事业单位表示衷心地感谢!

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是今年社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通过创建示范社区党组织,深化社区党建工作研究,探索社区党建工作经验,树立社区党建工作典型,以点带面,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发展。对于这项工作,在今年的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就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市委组织部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示范社区党组织标准》,从“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管理、党建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党建格局调整、社区功能发挥”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创建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根据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标准,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细化了创建内容,明确了创建方法,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在各街道党工委、县区委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的基础上,市社区党工委办公室按照市级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标准,制定了百分制考核细则,并组成专门检查组,对基层推荐上来的x个示范社区党组织进行了严格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经市社区党工委研究,最后确定×个社区党组织为市级示范社区党组织。今天,我们在这里为社区党支部为代表的市级示范社区党组织揭牌,标志着我市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区党建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前,我市正处于“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起步阶段,也是城市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全党上下正在兴起学习贯彻“x”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新形势下,党的xx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新形势新任务给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保证工程来抓,作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贯彻“x”重要思想的实践工程来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党建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建设社区”的思想,以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推进机制为保证,以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为动力,以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社区功能为目标,大力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下面,就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突出重点,深入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

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是发现典型,培植典型,以点带面,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人们看到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既解决如何认识社区党建工作的问题,也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思路、创造经验,解决怎样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方法问题。今后一个时期,仍要把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作为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每年都要评选一批示范社区党组织。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把创建示范社区党组织活动作为社区党建的重点工作,纳入日程,摆上位置,全力推进。

第一,要注重实效,创造性地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达到示范效果,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下大力气全力推进。创建示范社区党组织,要从基础抓起。重点抓好社区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科学的管理体制、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社区在城市建设中的服务、文化、治安、卫生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的城市布局分散,城区之间的基础条件有很大差别。在社区建设上,不能片面强调整齐划一,搞“一刀切”。要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各县区、各街道和社区要根据地区特色和自身特点,开展创建活动,不断积累、总结适合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树立各具特色的典型,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发展模式。要注重实效,保证质量。抓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工作要实实在在,不能搞成形式主义,不能图表面轰轰烈烈,要严格按照《示范社区党组织标准》的要求,参照标准创建,对照标准检查,超越标准提高。要采取有效措施,上下齐心协力,巩固提高现有示范社区党组织建设水平,继续创建新的高标准的示范社区党组织,逐步增加示范社区党组织的数量,最终实现全面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目标。

第二,要善于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社区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社区党建工作需要典型经验引导,要善于运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推进工作。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就是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以推动、带动面上的工作,促进整体工作全面发展。要善于发现典型。实践证明,基层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最富有创造精神,许多疑难问题,基层的同志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解决了一个制约性问题,就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经验、这就是典型。我们一定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用以指导全面工作。要善于培养典型。发现典型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捷径,培养典型是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要选择一些基础比较好、优势比较强的社区,有重点的进行培养,给予政策倾斜,给予人力、物力支持,帮助研究问题,帮助分析原因,帮助完善提高,帮助总结经验。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三,要严格考核,加大对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需要我们做大量扎实有效、深入细致的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尤其要善于抓苗头,善于抓超前性的工作,善于解决倾向性的问题,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市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具体推进计划,落实有效推进措施。要定期督促,适时检查,有效指导,推动整体工作全面发展。市委也要组织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评选管党先进县区委的重要依据。

二、把握关键,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街道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社区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社区各项工作的关键。各县区委要充分认识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

一是要立足于提高领导水平,切实加强街道领导班子建设。街道领导班子是街道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的主导力量,要做好社区党建工作,加强街道领导班子建设尤为重要。要积极拓宽选人渠道,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城市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到街道班子中来,不断改善街道领导班子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要进一步强化街道班子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武装头脑,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尤其是领导、指导社区工作的能力。我们在前阶段到街道社区调研时发现,街道党工委领导、指导社区党建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社区虽然党的工作也做了,但不够深入,甚至连工作思路、想法都不清楚。街道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领导、组织、指导、协调社区工作是自己的重要职责的思想,充分发挥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研究和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担负起指导社区党建工作、推动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职责。

二是要立足于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石,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居于基础地位。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必须把自身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不断改进社区党组织设置。对城市新建小区,要在成立社区居委会的同时,同步组建社区党组织;要消除党建空白点,在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的覆盖面,及时将各类新兴的社会组织纳入社区党组织支撑体系;建立党委或总支的社区,可以以居民楼院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尽可能由社区党委或总支委员兼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注重在工作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作风扎实、奋发有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合理调整和不断改善社区党组织的班子结构,特别要拓宽渠道,采取多种方式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大力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社区居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提倡通过合法程序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人兼任。要科学管理,跟踪问效,对不胜任的干部及时处置,使社区党组织领导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防止和克服社区党的工作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服务基层、服务广大居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立足于提高工作水平,切实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工作的内涵逐步扩大,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做好社区工作迫切需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要把好社区干部入口关,把政治素质好、热爱社区工作、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选入社区。要根据社区干部成份新的实际,以各级党、干校为主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理论、社区党建、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干部开拓创新、综合协调、维护稳定、化解矛盾和促进发展的综合能力,每年必须保证对社区干部普遍轮训一次,时间不能少于一周。要实行动态管理,采取选举和聘用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社区干部选配机制。要建立以目标责任制、群众评议制为重点的管理机制,群众满意率两次达不到60%的社区干部要坚决淘汰。要从政治、经济上关心社区干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充足的街道社区后备干部队伍,注意加强培养锻炼,促其尽快成熟。

三、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社区工作是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都很强的工作,在社区中各种组织同在,各类党员并存,各项工作庞杂,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利用社区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形成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必须强化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起完善的工作制度,用制度保证社区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健全和完善党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社区党建常规制度的基础上,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制度建设。

一要深化党建协作区制度。推进社区党建协作区建设,是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的有益尝试,在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党建协作区117个,占市辖区社区总数的65%,参加协作区的党组织有523个,但还存在着有的辖区单位不支持、个别社区建不起来协作区的问题,下一步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推进。要加大党建协作区的组建力度。对于现在仍然没有建立协作区的社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查找主观因素,又要分析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沟通的沟通,需要协调的协调,尽快把协作区建立起来。要扩大协作区覆盖面,使更多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加到社区党建协作区中来,在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和公益性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把社区党建工作由区属向区域延伸。要研究保障机制,社区党组织要在辖区单位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文明单位、评选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以及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发挥监督作用。要拓展共建内容,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精心设计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联手共建,有效实现双赢,使协作单位和广大党员牢固树立社区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意识,开创人人参与,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

二要完善党员分类管理制度。社区党员是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党员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党领导社区工作的力度。要根据党员居住的楼宇、庭院、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分编党支部或党小组,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就近管理或特色管理。要把人数较少无法建立独立支部的各种类型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划转到社区党组织,把人数相对较多且集中在一定区域内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依托市场、行业等载体单独建立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实行挂靠管理或集中管理。要建立在职党员联络站,实行在职党员在社区登记制度,深入开展“十员十队”等党员志愿者活动,动员在职党员利用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积极为社区做贡献,对在职党员组织关系实行“双重管理”。通过强化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增强社区党员的先进性,提高社区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

三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实践证明,实行党委领导联系街道社区制度,是做好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是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要继续坚持县区委常委联系街道社区制度,其它党员领导干部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联系街道社区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到联系点,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及时指导督促工作,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发展

2023年城区危房维修申请书如何写三

社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活环境是构成社会最重要要素之一,“以人为本”是驱动社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念。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通过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志愿者为载体广泛开展社区活动,完善社区服务,促进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互动,以此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美满,社会更加和谐。因此在社区不断探索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丰富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容,努力提高社区志愿者服务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社区志愿者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我们通过书面汇报和实地调查对全市城区社区志愿者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20xx年,xx市成立社区后,各社区相继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其主要构成包括社区党员、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社区里退休干部、居民小组长和社区先进积极分子,由于这部分人员所组成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具有较强稳定性,与社区居委会联系紧密,因此我市社区志愿者人数基本维持在社区总人口的2%左右,近年根据工作实际和需要,部分社区又相继组建了市民环保队、市民学校、社区文艺队等多个社会团体,社区志愿者成为其中的骨干力量。

伴随全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过七年的建设,全市社区志愿者逐布壮大,志愿服务理念渐入人心,广大社区志愿者充分实践“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志愿者精神,积极参与市精神文明创建以及社会各项公益性活动,展现了社区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明风貌,志愿者活动已逐步成为人们社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居民之间加深情意、互惠互助的桥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社区志愿者的活动弥补了社区服务功能的缺失。我市社区居委会自成立以来,行政职能在不断强化,截止20xx年,社区居委会已经承担了包括党建、计生、低保、社保、治安等等在内10余项行政职能,严重限制了社区服务功能的发展,使社区居委会的服务性质相对滞后。为此各社区通过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社区共建单位的志愿者以“利民惠民”为核心开展便民设摊、就业培训、青少年教育、组建爱心超市等服务活动,服务项目涉及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家政服务、法律法规、劳动就业、权益维护、科教文化等多个领域,以其面向特殊人群和公益性的特点,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累计有4000多人次的市民能从中受益。

2、社区志愿者活动修复了社区公共管理功能的缺陷。社区由于最贴近百姓生活,因此社区居委会在大部分时间都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社区正在通过组织社区志愿者介入社区管理,弥补社区居委会的人员不足和管理死角,例如在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上,社区志愿者巡防队在社区居委会的组织下对市容卫生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为社区落实整改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社区志愿者巡逻队负责巡视居民区,承担了社区稳定工作,积极维护社区治安环境;由部分小区居民组长和热心人士组成的社区志愿者协调队积极协助社区居委会协调社区的人事纠纷、维系社区的和谐安宁,此外社区辖区单位也积极组织人员志愿参与公共管理,更帮助社区提高了管理水平。

3、社区志愿者活动完善了社区社会保障功能的覆盖。根据报告显示,全市各社区多次组织社区志愿者帮助弱势群体,保障居民安居乐业,广泛与困难家庭、优抚对象、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结对帮困,积极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有效实现了社会保障功能在社区的延伸,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4、社区志愿者活动提高了社区救灾救济功能的效率。5.12特大地震灾害的袭击让我们看到了我市社区志愿者发展的惊人潜力,5.12地震后,全市社区均遭受重大损失,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全市各部门、各乡镇、各社区居委会殚精竭虑,工作量达到极限,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庞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站在党委和政府身后不遗余力的给予支持,在上千个灾民安置点煮饭的是志愿者,帮助政府运送救灾物资的是志愿者,在物资仓库装卸物资,在居民临时安置点帮助发放救灾物资的还是志愿者,甚至可以看到义务接送的志愿者出租车队,义务送饭的志愿者个体商人。客观的讲,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如果没有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我市的灾后恢复会滞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才使得全市的应急救灾更有效率。

二、社区社区志愿者工作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比较活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和谐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面前还有差距,社区志愿者工作顺应形势的能力尚待提高。从目前来看,制约和影响社区社区志愿者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统一管理。目前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由市宣传部、团市委、民政局和社区居委会等部门临时组织安排的,志愿者并没有明确个人选择的意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翻开社区的志愿者登记册,登记在册的人寥寥无几,完全无法和5.12地震后志愿者所展现出的惊人规模相比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平时大多数社区志愿者没有进行身份和资质登记注册,其服务内容和功能不能做到定向、定位,只知道是做好事,什么事都行,是一种被动的、盲目的服务。同时,这种服务中存在着岗位分配和分派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了个人志愿服务的色彩,科学的志愿服务理念并没有真正确立。另外,很多社区志愿者参与活动都是比较随机的,临时被指派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很高,但长期坚持参与活动很难。

2、缺乏统一组织。由于没有分门别类的组织机构安排统一活动,志愿者服务资源得不到整合,现在社区里有相当一部分志愿者活动存在着散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现象,这部分志愿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业务才能,这一点在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出来,救灾过程中许多志愿者所展示出来的专业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缺乏组织造成大量优秀志愿者资源的浪费,使志愿服务长期徘徊在无组织的低水平的重复之上。

3、缺乏正面宣传。一是忽视了典型的示范的标杆效应,对志愿者活动中所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个人缺乏及时、持续、系统的宣传报道,宣传的手段还较为单一,时间上也缺乏连续性,影响了典型作用的发挥,二是忽视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正面宣传。导致很多居民认为社区志愿者活动形式大于实际,是沽名钓誉、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工作宣传的需要,没有实质内容。志愿者出力但是却无法达到实际效果,只能白白增加工作量,忽视了志愿者活动对人素质的内化作用和对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甚至有时志愿者的义务劳动被质疑目的不纯。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志愿者立志为民服务的热情,使志愿服务逐步失去群众基础。

4、缺乏经济扶持。有些志愿活动需要购置工具、耗材和零件;有的大型志愿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这对于目前社区志愿者而言,并不具备长期花钱为别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经济条件,还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经济扶持和资助。而事实上,由于社会信任度因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很难得到任何社会组织的定向捐助。

5、缺乏相关制度和法律保障。这种松散型、随机型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以及社会上自发性的一些志愿者队伍,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会受到很大程度地限制和影响,志愿服务事业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和信任。

三、主要对策及工作建议

1、全市应高度重视社区志愿者支持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快速健康的发展。将这项工作目标化、制度化、责任化,做大、做强、做出全国示范;应在社区志愿者组织的组建、培育和运作中,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和支撑;应加大志愿事业的宣传力度,普及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的精神。社会的认同和理解是志愿者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内容。

2、建立良性运作的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成立“xx市社区志愿者协会”,由市民政局主管。在该协会运行初期,市民政局抽调专人进行扶持组织;在各城区乡镇下设社区志愿者分会;在各社区下设社区志愿者总队;在各总队下设各类社区志愿者服务队。

3、建立完善的规范、详细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明确个人志愿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志愿者档案分类信息管理制度,整合资源,统一组织和安排各类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从更高层次上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

4、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给志愿者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和回报的同时,通过开办志愿者“时间银行”,认真对志愿者的社区服务进行计量登记,以便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和回报。以鼓励更多人来参与志愿者事业,积极发展和壮大志愿者队伍,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5、定期组织社区志愿者进行各类业务的统一培训和指导。努力使社区志愿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6、建立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服务需求者和提供者都要在这个平台上建立互动的交流机制,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效率和功能。

目前我市民政局已经和中国社区志愿者协会取得联系,已成功注册为中国社区志愿者协会的会员单位,即将开通联网全国的社区志愿者注册平台,依据中国社区志愿者协会的规章制度对全市社区志愿者进行统一注册管理,统一分类安排志愿者工作,并通过联网平台向全国报道志愿者的典型事迹,是我市社区志愿者工作步入正轨。

2023年城区危房维修申请书如何写四

为进一步规范城区道路交通秩序,有效缓解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保障居民出行安全,积极营造有序、畅通、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经研究,决定从现在起至今年年底,整合各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力量,在城区集中开展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整治时间:从公告发布日起至今年年底。

二、整治区域: 1.城区主干道:东风路、人民路、大庆路、洪泽湖大道(东九道)、太湖路(东十一道)、千岛湖路(东十道);

2.重点区域:县医院、中医院、华润苏果超市、大润发超市、农商行、洪泽湖影剧院等周边道路。

三、整治重点: 1.对违法经营、非法载客车辆依法予以取缔;整治电动三(四)轮车违反禁行规定上路行驶、非法营运、违法载客及不按照规定车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非法生产、改装、拼装和销售电动三(四)轮车等违法行为。

2.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行人闯红灯、不走人行横道线。

3.二、三轮摩托车无牌无证、未年检上路行驶。

4.机动车遮挡号牌、不按规定悬挂号牌、假牌套牌,逆向行驶,随意停车、掉头。

5.行人、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

6.混凝土作业车、渣土车、变型拖拉机不按规定时间驶入城区道路。

7.电动三(四)轮车在城区淮宝路、淮宝西路(东七道)以南、浔河路以北、渤海路(东七街)以西、总渠路以东区域内通行。

8.不按规定停放车辆,乱停乱放。

9.占道经营,违规从事商业促销活动等。

五、法律责任:凡违反本通告规定的,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对违反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不听劝阻或阻碍执法者,县公安局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特此通告。

2023年城区危房维修申请书如何写五

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正在经历空前变革的时期,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根据本地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以社区和谐推动城市和谐,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已成为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科学决策是确保执政、施政正确的前提和基础。中共绵阳市委,就社区建设问题,在充分调动民间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并借鉴国外政府决策模式,加大引智入政的力度。这既反映了其战略性的前瞻思维,也反映了其对科学和民主决策的充分重视。11月29日至12月1日,受绵阳市委的委托,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一行6人,在行政与公共事务管理资深专家、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狄教授的带领下,深入绵阳就社区建设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

一、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中央和省委关于社区建设的有关文件下发后,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普遍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绵阳市有19个街道办事处396个社区居委会中(其中城区131个,市县城区和乡镇265个),现阶段已涌现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各1个,全省社区建设模范镇2个,市级社区建设模范乡镇(街道)10个(市级10个,县级3个),创建示范社区52个。“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文明示范社区”5个,市级“文明社区”、“先进社区”25个,先后有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称号,有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有18名“社区优秀工作者”受到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表彰。

1、社区建设工作制度逐步趋于完善。20xx年以来,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陆续制定了关于《绵阳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关于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健全和完善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等十多项社区建设规章制度,促进了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并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和指导全市社区建设工作。

3、社区建设瓶颈现象局部缓解。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居委会的办公设施和居民活动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社区建设经济瓶颈现象突出,但市民政局等部门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采取财政支持、划拨土地、减免费税、房屋置换、改造或新建等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目前部分社区如高新区、经开区、农科区等地所在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已达到300平方米。大多数社区的年度总开支平均达到3万元。

4、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初具规模。目前虽然绵阳的社区服务网络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但以区市县为龙头、街道为主体、社区为依托、辖区单位和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2个,社区服务站396个,各类服务网点1900多个,已全部覆盖区市县政府驻地。建立社会捐赠站点136个,接收捐赠衣物10万余件,接收社会各界赠款560万元。落实“星兴计划”项目91人,建设各类老年服务设施780余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不足的矛盾。通过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25000余名下岗失业和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问题。

全市已建社区图书馆和阅览室213个,建全民健身路径86条,并通过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居民的健身和娱乐活动范围。建社区法律服务机构167个,900多名法律工作者参与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成立了100多支各类老年文艺活动团队,丰富了社区文化活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24个,有社区服务工作人员487人,一定程度缓解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建社区警务室317个,建社区治安巡逻队392个,落实社区民警388人,交警、巡警和消防队员236人,巡防队员1900人,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进展良好。

(二)社区建设的特点

1、社区类别不同。根据调查情况初步分析,绵阳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1)纯居民式社区,即游仙开元中街(属城市拆迁居民聚集区)、涪城顺河社区(属老城区居民聚集区)和金菊社区(属工薪阶层聚集区);(2)国有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较集中的社区,即东材社区和工区街道办事处;(3)城乡结合区,即游仙六里社区(属“村改居型”社区)、高新东段社区(属农转非、企业职工和小区居民混居型社区)和经开区板桥社区(属“失地农民安置型”社区)。其中,既有建区时间较长,功能发展比较成熟的社区,如游仙区开元中街、涪城区顺河社区等,也有建区时间短,各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社区,如游仙东材社区等。此外,各社区所辖面积和人口规模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2、社区实力悬殊。由于特殊的政策偏好,某些社区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如游仙六里社区拥有规模较大综合农贸批发市场和种子批发公司,其可从社区经营的公司中获取充足的财力支持用于发展社区建设;但多数社区的经费开支严重不足,一些社区甚至处于长期负债状态,如涪城板桥社区的负债累积已过60万元,社区建设工作难以为继。

3、社区需求各异。尽管各类城区存在某种共同的需要,但基于社区类型不同,面临的问题各异,居民的社会需求也不尽一致。办公和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的社区,目前更关注的是基本办公设施得到切实保障;在已得充足保障的社区,更关注的是如何深入开展社区服务;居于核心城区的社区,更需要拓展和深化社区服务功能;国企和下岗工人比较集中的社区,更侧重于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安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最需要的是对失地农民提供最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服务以及就业培训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政府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稳步推进社区建设。

二、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形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其他城市一样,当前绵阳已步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政策决策的深刻变化,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给绵阳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对该市的社区建设工作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一) 当前绵阳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1、宏观政策的调整,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过度偏重于gdp的增长,而对于地方政府政策创新重视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关于向基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和解决基层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问题的探索与创新。可喜的是,自xx届四中全会来,中央连续提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和政策。10月11日,xx届六中全会集体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为地方政府构加强社区建设,探索以社区和谐促社会和谐的新路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绵阳社区面临发展契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普遍认为绵阳市社区建设“第二个春天”即将来临,并对社区建设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我们开展此次调查所始料未及的。绵阳市相关部门领导,受市委谭力书记的指示,对上海、南昌等地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市委政研室根据实际整理的考察报告,受到了谭力书记的肯定性批示。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社区管理制度、社区政策性事务办理条件和程序等作出了具体的明文规定。市民政局、涪城区、游仙区等相关部门领导,也普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近年来的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目前,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对于社区建设工作上下一心、高度重视,必将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3、经济实力壮大,社区建设瓶颈现象有望消除。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绵阳市经济规模逐渐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绵阳全市gdp为560亿元,财政收入为50亿元,并还在以近10%幅度的增长。经济实力的壮大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解决当前绵阳市社区办公场所和公益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待遇偏低和工作经费紧张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有利于缓解目前制约绵阳社区建设遭遇经济瓶颈制约的状况。

(二)当前绵阳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1、社区管理旧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原本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不同级别与种类的单位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绵阳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宜于人居的环境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导致周边农村地区的居民也纷纷涌入绵阳城区。全市流动人口已近10万,约占城市总人口的1/7。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类型的多元化相伴而生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同上述人群一样,均游离于传统单位体制之外,对绵阳现有社会秩序构成了极大压力,对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也构成了巨大挑战。

其次,因地制宜,实行社区工作分类指导。明确事权范围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面临的实际情形,实行分类指导原则。对于财力物力都很充足的社区,如六里社区,应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持,以放手让其探索社区建设新机制,在物质上无需予其太多支持;对于办公场所和公益设施奇缺,自身造血功能差的社区,如东材社区这类企业改制新建社区,应予以必要的物质支持。因不同社区的建立背景、发展水平和人员构成不同,工作重点和服务方式也应所有不同,如老年人多的社区,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是工作重点,发展滞后、外来人口多的社区,如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其工作重点是维护社区治安和稳定,协助解决就业问题;资源缺乏、发展空间有限的老城区,工作重点是在得到相应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发展。

再次,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的社区工作机制。社区工作不只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它还需其他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对职能部门派驻街道和社区的干部,应充分重视社区居民的意见,并将其纳入派驻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对社区管理中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适度引入市场竞争,以适应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应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配合社区工作,社区要在保证这些单位正常工作的基础上有偿或无偿使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制度性条款对社区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束,如规定开发商在项目建设以前必须按开发规模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在项目完成并且出让社区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以后再返还。把对社区工作的支持纳入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单位所在社区的发展情况作为对单位的绩效考核的参考。

(二)着力培育社区意识,确保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1、合理划分社区,奠定社区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城市社区划分要以生存地域为特征,以方便自治自理;要以文化特色为纽带,以形成文化认同;以守望相助为标准,以满足社区人互助互利的基本要求。在自然,文化和利益的连结下,社区意识就具备了形成的现实条件。

2、适度授权社区,建立社区与社区成员(包括自然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密切联系。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可以把一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权限授权到社区,从而赋予社区一定的政治资源,让社区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社区,从而催生社区意识并,加强政权的政治权威。

3、深入宣传社区,彰显社区的内在价值。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充分展示社区建设与社区成员体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要让全体社区成员认识到社区是安身立命的第一家园,社区是参政议政的第一平台,社区是养身愉心的第一乐园。这样,社区意识就深入人心了。

4、开展社区活动,给社区成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就业与社会保障,从社区文化活动到社会环境治理,让社区成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方式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来。只有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社区生活的各种实惠,社区意识才能转化为社区生活的实际内容,才能真正培养起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现化公民意识。

(三)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确保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变现

1、建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以建立规范化和服务型政府为契机,深化现有的“政务中心职能”,将为民便民服务向街道办延伸,向社区延伸。建议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街道和社区设立的各类行政事务服务机构和场所进行归化和优化,统合设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作为街道办统一管理、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办事的“一站式”服务机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和计生服务登记等,以及对来绵人员居住登记等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诸多事务。对于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窗口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实行“社区事务代理制”,成由各居委会福利干事、就业援助员、房屋协管员等组成的社区事务代理队伍,切实将便民利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2、认清职责,因势利导,积极开展社区再就业服务。强化劳动保障部门对社区就业工作的认识,重新定位社区就业服务。劳动保障部门应认识到,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的职责,社区的任务是帮助职能部门做好统计、调查、登记、审查的工作。应将分派给社区的就业工作进行重新分类,做好份内工作,整合全市就业资源,取消条块分割,做到资源共享。依托社区摸清基层情况,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尊重就业培训者的个人意愿,加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积极开展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就业培训工作。实施约束和激励机制,参加次数少或不参加再就业培训的人员,收回再就业优惠证或取消优惠待遇,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者。拓宽社区就业范围,将更多失业人员纳入社区就业体系。除“4050”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外,逐渐将残疾人、外来劳动者和新增劳动力纳入社区就业范围。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便民服务岗位和弱势群体服务岗位,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社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就业信息和服务岗位资源,加大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

3、调动整合民间力量,加大社区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针对各社区目前经费少、人手紧的情况,除适度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拨款外,建议政府充分发挥党组织、群团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充分了解对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需要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辅助性生活救助。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志愿者工作机制,加大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力度,并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帮助扶持弱势群体。

4、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拓展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以社区教育学校平台,增设教育培训的科目种类,扩大教育覆盖面。设立各类社区教育点、教育课程班,教育科目应涉及基础教育、网络、英语、艺术、戏曲等多个种类。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孵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文化团体,如戏曲沙龙、书画爱好者协会等组织。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社区文化等传统教育。适当引进各种专业文化表演队伍,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打造社区品牌文化。

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根据不同社区对文化教育需求不同的特点,开展富有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如在核心城区的开元中街、顺河等社区,可以风土民俗等作为切入点,定期举办一些活动,结合春节、中秋、端午节等传统的民俗节日,开展猜灯谜等活动,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在城乡结合部的东段和板桥等社区,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主线,组织家庭才艺表演大赛、家庭趣味排球比赛、社区建设宣传口号征集等活动,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居民参加。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如六里社区等,应以健康社区为主题,除举办社区篮球大赛、羽毛球比赛等健康文体活动,以及开展普法讲座、禁毒宣传、计划生育宣传外,还要营造一种关注贫困、关心弱者的社区文化教育环境。

5、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大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计划生育的财政投入,切实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基础设施落到实处。以运营状态良好,深受社区居民信赖的卫生和计生服务站为典型,不断扩充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充分的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医护人员收入与卫生服务中心收入脱钩的政策,切断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与市场联结的利益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等保障功能。

6、全面参与,整体联动,不断强化社区安全服务。在社区建立融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于一体,兼有信访问服务功能的民事调解服务中心,以及时疏导和化解群众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创新工作机制,推行“信访代理员”与“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接待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把化矛盾于萌芽状态。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度,确保代理的信访事项及时得到办理。配合各方力量,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整合民间力量,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加强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控制,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社区防控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治安防范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自防意识,鼓励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和见义勇为,形成治安防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资源供给力度,确保社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参与,切实解决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为了使社区工作者能够专心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服务,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根据绵阳市社区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市、区两级财政应共同承担至少5万元的社区工作经费;具体拨付金额应该根据社区人数多少按比例分配,适当照顾转制企业社区和有特殊困难的社区;逐年适当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以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应广泛争取企业单位的财力支持,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有奖募捐资金投入,为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和物质保障。政府部门还可以从倡导和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入手,鼓励企业从实际能力出发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支持社区建设。

2、共驻共建,大力推进社区资源共享。社会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会共建是加强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民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共建组织,健全共建体系,深入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增强社区辖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最大限度地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各级政府要指定部门、指定专人带领社区组织代表前往社区辖区单位落实具体事项,包括资源共享时间、要求和办理相关手续,切实保证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首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将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力度,把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在编制、审批城市规划方案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充分保证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在组织审查城市规划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规划审查的重要内容。对于因工作失职,导致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无着落、建筑面积和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的党纪、政纪甚至刑事等责任,确保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落到实处

(五)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落到实处

1、科学界定社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体。社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体应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应根据或委托居民议事会等机构参与在制定绩效计划、实现绩效的过程、评价绩效结果等一系列绩效管理的活动,使社区居民能在实施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或计划中,不断增强社区意识。社区工作人员应以此作为开展各项社区工作的基础,并将其个人的发展计划和社区工作目标结合,促进社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外,社区居民应委托居民议事会等针对因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社区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原因,而可能出现的偏离工作绩效计划要求的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绩效计划,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引导和支持,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

2、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内容。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绩效计划的内容包括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两个部分,前者针对具体的职位,明确每个职位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其内容相对稳定,后者针对具体的人,明确每位社区工作人员在本绩效周期内需要完成的目标,可以适时调整修订。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共同构成社区工作人员当年的绩效计划。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不同,社区工作岗位的职责性质、工作模式、人员分工和组合等有许多差异,客观上需要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绩效标准来体现或适应这种差异。所以实施绩效管理先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作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岗位的职位关系、职责范围、工作项目、工作标准、承担责任和任职资格。

3、建立科学的定员、定责、定酬考核机制。确定岗位职责后,应根据相关职责要求,建立科学的定员、定责、定酬考核机制。根据因事设职原则,以基于工作本身需要制定职位设置和职位标准,以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为职位设置的依据,以该职位固有的职能要求来设定工作项目、标准和所需资格能力。确定职位时,应根据系统整体性原则,必须考虑其功能、作用、安排的层次是否得当、合理,职位之间是否协调,所设职位和职责是否科学、合理。应根据最低数量原则,在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少设职位,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冗员和开支。在科学定员、定职基础上,实行科学的定薪定酬机制。实行二元工资制度,将工资金额从社区工作经费中划拨出来,分成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按月发放到社区工作人员的银行帐户,绩效工资根据年终的绩效考核情况按等级发放,以增加社区财务透明度和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打造信息技术平台,确保社区信息资源共享

1、加快基础建设,构建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健全社区信息化设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科技城的建设为依托,以现有成熟社区为先导,逐渐加大政府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分阶段为社区居委会配备电脑、传真机、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将社区工作人员电脑利用光纤接入互联网;建立社区电教室社区电子图书室和电子触摸屏、社区服务缴费通等设备,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在增强信访、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治安、环境等管理的效能,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敬老养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务的同时,不断强化社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电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网上教学、开展业务骨干指导等形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以及网站维护和建设技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工作的无纸化办公。

2、围绕居民需求,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和打造阳光救助服务平台。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以市委、市政府等核心网络系统和区、街、居多个节点的城域网络系统为依托,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类别的信息资源,以使其足不出户就能全面了解政府信息和在网上完成办理申报手续等工作。着力打造“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建立公益信息数据库,让困难群众自主选择援助项目和物品,以增强救助工作针对性。促进社会各界通过社区门户网站,实现救助形式救助项目、救助内容的有效对接和快速交换。利用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救助资源,为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医疗、就业等全方位的援助,实现社区信息化的成果共享。

建立社情民意服务平台和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在建立“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社区工作效能投诉、区长信箱、网上评议、民调新闻、意见征集”等栏目。依托社区门户网站,成立“民意调查中心”,集网络调查、电话访问、入户访谈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社情民意,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通过社区信息化网络,对失业医疗、保险、就业等业务,实施网络动态管理;建立“网上社区缴费通”,使居民群众可以轻松完成水、电、气、数字电视、电话等各种费用的缴纳和票据打印;实现社区房屋管理、社区安全、社区环境、工商业户管理、地名公共服务等日常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将社区居委会从繁杂的数据统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和谐社区建设。

建立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在“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增设教育信息频道,开设“教师频道、学生频道、教育法规“等多个社区教育栏目,并将全市中小学网站联接在一起,方便社区居民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和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建议根据循序见进的原则,先在有条件的社区进行示范,建立电教室,实现社区电子图书室与全国文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开展互联网电化教学、电视会议、网上浏览、在线交流等多种功能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3、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社区信息化快速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使社区信息化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规范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系统维护与保养;明确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程序标准和相关单位的责任、权利、义务等。强化社区信息化建设考评,把社区信息化列入社区建设规划,强化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情况的检查和考评,并纳入示范街道、社区建设的考核内容。切实保障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每年按比例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网络维护和设备更新,使社区信息化沿着快速、持久的轨道发展,稳步推进全市社区建设。

2023年城区危房维修申请书如何写六

1.你我齐心携手,共创和谐城区

2.用我们的爱心和双手,共建温馨美好的家园。

3.青年服务社区,社区培育青年。

4.优化社区秩序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形成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5.尽我们所能,服务居民所求。

6.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7.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8.邻里一家人,互助大家亲。

9.互帮互助好邻里,互敬互爱好家庭。

10.以邻为友以让为先互相帮助祥和平安

11.把社区建设成三土即热土净土乐土,建成三园即家园学园花园

12.树立社会新风,争做文明市民

13.你我齐心携手,共创和谐城区

14.用我们的爱心和双手,共建温馨美好的家园。

15.弘扬志愿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16.社区是大家,帮助你我他。

17.居委会委员居民选,居委会委员为居民!

18.以诚相待恩爱相伴孝敬老人教抚小孩和睦相处幸福永远。

19.推进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

20.积极参加选举,行使当家作主权利!

21.热爱社区工作,热心为居民服务。

22.你我齐心携手,共创和谐城区

23.加强社区建设,创建美好家园。

24.搞好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推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

25.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26.共建文明家园同享创建成果。

27.青年服务社区,社区培育青年。

28.优化社区秩序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形成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29.尽我们所能,服务居民所求。

30.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1.人人为社区,社区为人人。

32.社区是大家,帮助你我他。

33.热心公益,互助友爱

34.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35.顽童不识寸草情,父母相教是非清。

36.手拉手,一帮一,无私奉献在社区。

37.告别陈规陋习,拥抱科学文明。

38.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

39.安全伴一生一世,幸福在你家我家。

40.让祖国的花朵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1.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时刻注意安全。

42.用您的责任和细心,谱写安全的永恒旋律。

43.消防事关你我他,安全系着千万家。

44.你的家,我的家,连在一起是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宛如幸福大家庭。

45.您的健康就是我的心愿。

46.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47.青年服务社区,社区培育青年。

48.服务到家庭康复进社区。

49.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50.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51.守护健康,共享和谐。

52.社区卫生服务您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53.深入家庭,关爱老人,促进健康。

54.以邻为友以让为先互相帮助祥和平安。

55.共建文明家园,同享创建成果。

56.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57.社区是我家,安全靠大家,

58.治理隐患,防范事故。

59.事故隐患不除,等于放虎归山。

60.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

61.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

62.企业要发展,安全是保障。

63.推行安全标准化,促进企业本质安全。

64.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65.热心公益,奉献社区。

66.共创平安社区,同筑一方乐园。

67.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68.尽社区所能,服务居民所求。

69.平安社区是金,和谐社区是福。

70.社区是青少年社会实践的大舞台!

71.平安社区,人人有责;社区平安,人人共享。

72.警民携手,共建社区平安;邻里协作,共筑一方乐园。

73.家家争做文明家庭,人人参与创建活动。

74.健康一个居民,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区。

75.人人为社区,社区为人人。

76.社区是大家,帮助你我他。

77.热心公益,互助友爱

78.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79.共建文明家园同享创建成果

80.提高参与意识,推进社区自治;

81.推进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

2023年城区危房维修申请书如何写七

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正在经历空前变革的时期,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根据本地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以社区和谐推动城市和谐,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已成为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科学决策是确保执政、施政正确的前提和基础。中共绵阳市委,就社区建设问题,在充分调动民间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并借鉴国外政府决策模式,加大引智入政的力度。这既反映了其战略性的前瞻思维,也反映了其对科学和民主决策的充分重视。11月29日至12月1日,受绵阳市委的委托,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一行6人,在行政与公共事务管理资深专家、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狄教授的带领下,深入绵阳就社区建设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

一、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中央和省委关于社区建设的有关文件下发后,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普遍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绵阳市有19个街道办事处396个社区居委会中(其中城区131个,市县城区和乡镇265个),现阶段已涌现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各1个,全省社区建设模范镇2个,市级社区建设模范乡镇(街道)10个(市级10个,县级3个),创建示范社区52个。“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文明示范社区”5个,市级“文明社区”、“先进社区”25个,先后有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称号,有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有18名“社区优秀工作者”受到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表彰。

1、社区建设工作制度逐步趋于完善。20__年以来,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陆续制定了关于《绵阳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关于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健全和完善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等十多项社区建设规章制度,促进了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并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和指导全市社区建设工作。

3、社区建设瓶颈现象局部缓解。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居委会的办公设施和居民活动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社区建设经济瓶颈现象突出,但市民政局等部门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采取财政支持、划拨土地、减免费税、房屋置换、改造或新建等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目前部分社区如高新区、经开区、农科区等地所在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已达到300平方米。大多数社区的年度总开支平均达到3万元。

4、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初具规模。目前虽然绵阳的社区服务网络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但以区市县为龙头、街道为主体、社区为依托、辖区单位和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2个,社区服务站396个,各类服务网点1900多个,已全部覆盖区市县政府驻地。建立社会捐赠站点136个,接收捐赠衣物10万余件,接收社会各界赠款560万元。落实“星兴计划”项目91人,建设各类老年服务设施780余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不足的矛盾。通过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25000余名下岗失业和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问题。

全市已建社区图书馆和阅览室213个,建全民健身路径86条,并通过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居民的健身和娱乐活动范围。建社区法律服务机构167个,900多名法律工作者参与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成立了100多支各类老年文艺活动团队,丰富了社区文化活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24个,有社区服务工作人员487人,一定程度缓解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建社区警务室317个,建社区治安巡逻队392个,落实社区民警388人,交警、巡警和消防队员236人,巡防队员1900人,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进展良好。

(二)社区建设的特点

1、社区类别不同。根据调查情况初步分析,绵阳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1)纯居民式社区,即游仙开元中街(属城市拆迁居民聚集区)、涪城顺河社区(属老城区居民聚集区)和金菊社区(属工薪阶层聚集区);(2)国有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较集中的社区,即东材社区和工区街道办事处;(3)城乡结合区,即游仙六里社区(属“村改居型”社区)、高新东段社区(属农转非、企业职工和小区居民混居型社区)和经开区板桥社区(属“失地农民安置型”社区)。其中,既有建区时间较长,功能发展比较成熟的社区,如游仙区开元中街、涪城区顺河社区等,也有建区时间短,各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社区,如游仙东材社区等。此外,各社区所辖面积和人口规模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2、社区实力悬殊。由于特殊的政策偏好,某些社区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如游仙六里社区拥有规模较大综合农贸批发市场和种子批发公司,其可从社区经营的公司中获取充足的财力支持用于发展社区建设;但多数社区的经费开支严重不足,一些社区甚至处于长期负债状态,如涪城板桥社区的负债累积已过60万元,社区建设工作难以为继。

3、社区需求各异。尽管各类城区存在某种共同的需要,但基于社区类型不同,面临的问题各异,居民的社会需求也不尽一致。办公和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的社区,目前更关注的是基本办公设施得到切实保障;在已得充足保障的社区,更关注的是如何深入开展社区服务;居于核心城区的社区,更需要拓展和深化社区服务功能;国企和下岗工人比较集中的社区,更侧重于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安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最需要的是对失地农民提供最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服务以及就业培训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政府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稳步推进社区建设。

二、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形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其他城市一样,当前绵阳已步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政策决策的深刻变化,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给绵阳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对该市的社区建设工作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一) 当前绵阳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1、宏观政策的调整,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过度偏重于gdp的增长,而对于地方政府政策创新重视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关于向基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和解决基层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问题的探索与创新。可喜的是,自xx届四中全会来,中央连续提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和政策。10月11日,xx届六中全会集体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为地方政府构加强社区建设,探索以社区和谐促社会和谐的新路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绵阳社区面临发展契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普遍认为绵阳市社区建设“第二个春天”即将来临,并对社区建设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我们开展此次调查所始料未及的。绵阳市相关部门领导,受市委谭力书记的指示,对上海、南昌等地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市委政研室根据实际整理的考察报告,受到了谭力书记的肯定性批示。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社区管理制度、社区政策性事务办理条件和程序等作出了具体的明文规定。市民政局、涪城区、游仙区等相关部门领导,也普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近年来的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目前,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对于社区建设工作上下一心、高度重视,必将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3、经济实力壮大,社区建设瓶颈现象有望消除。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绵阳市经济规模逐渐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绵阳全市gdp为560亿元,财政收入为50亿元,并还在以近10%幅度的增长。经济实力的壮大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解决当前绵阳市社区办公场所和公益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待遇偏低和工作经费紧张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有利于缓解目前制约绵阳社区建设遭遇经济瓶颈制约的状况。

(二)当前绵阳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1、社区管理旧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原本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不同级别与种类的单位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绵阳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宜于人居的环境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导致周边农村地区的居民也纷纷涌入绵阳城区。全市流动人口已近10万,约占城市总人口的1/7。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类型的多元化相伴而生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同上述人群一样,均游离于传统单位体制之外,对绵阳现有社会秩序构成了极大压力,对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也构成了巨大挑战。

其次,因地制宜,实行社区工作分类指导。明确事权范围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面临的实际情形,实行分类指导原则。对于财力物力都很充足的社区,如六里社区,应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持,以放手让其探索社区建设新机制,在物质上无需予其太多支持;对于办公场所和公益设施奇缺,自身造血功能差的社区,如东材社区这类企业改制新建社区,应予以必要的物质支持。因不同社区的建立背景、发展水平和人员构成不同,工作重点和服务方式也应所有不同,如老年人多的社区,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是工作重点,发展滞后、外来人口多的社区,如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其工作重点是维护社区治安和稳定,协助解决就业问题;资源缺乏、发展空间有限的老城区,工作重点是在得到相应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发展。

再次,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的社区工作机制。社区工作不只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它还需其他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对职能部门派驻街道和社区的干部,应充分重视社区居民的意见,并将其纳入派驻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对社区管理中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适度引入市场竞争,以适应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应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配合社区工作,社区要在保证这些单位正常工作的基础上有偿或无偿使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制度性条款对社区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束,如规定开发商在项目建设以前必须按开发规模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在项目完成并且出让社区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以后再返还。把对社区工作的支持纳入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单位所在社区的发展情况作为对单位的绩效考核的参考。

(二)着力培育社区意识,确保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1、合理划分社区,奠定社区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城市社区划分要以生存地域为特征,以方便自治自理;要以文化特色为纽带,以形成文化认同;以守望相助为标准,以满足社区人互助互利的基本要求。在自然,文化和利益的连结下,社区意识就具备了形成的现实条件。

2、适度授权社区,建立社区与社区成员(包括自然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密切联系。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可以把一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权限授权到社区,从而赋予社区一定的政治资源,让社区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社区,从而催生社区意识并,加强政权的政治权威。

3、深入宣传社区,彰显社区的内在价值。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充分展示社区建设与社区成员体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要让全体社区成员认识到社区是安身立命的第一家园,社区是参政议政的第一平台,社区是养身愉心的第一乐园。这样,社区意识就深入人心了。

4、开展社区活动,给社区成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就业与社会保障,从社区文化活动到社会环境治理,让社区成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方式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来。只有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社区生活的各种实惠,社区意识才能转化为社区生活的实际内容,才能真正培养起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现化公民意识。

(三)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确保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变现

1、建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以建立规范化和服务型政府为契机,深化现有的“政务中心职能”,将为民便民服务向街道办延伸,向社区延伸。建议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街道和社区设立的各类行政事务服务机构和场所进行归化和优化,统合设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作为街道办统一管理、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办事的“一站式”服务机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和计生服务登记等,以及对来绵人员居住登记等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诸多事务。对于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窗口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实行“社区事务代理制”,成由各居委会福利干事、就业援助员、房屋协管员等组成的社区事务代理队伍,切实将便民利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2、认清职责,因势利导,积极开展社区再就业服务。强化劳动保障部门对社区就业工作的认识,重新定位社区就业服务。劳动保障部门应认识到,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的职责,社区的任务是帮助职能部门做好统计、调查、登记、审查的工作。应将分派给社区的就业工作进行重新分类,做好份内工作,整合全市就业资源,取消条块分割,做到资源共享。依托社区摸清基层情况,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尊重就业培训者的个人意愿,加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积极开展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就业培训工作。实施约束和激励机制,参加次数少或不参加再就业培训的人员,收回再就业优惠证或取消优惠待遇,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者。拓宽社区就业范围,将更多失业人员纳入社区就业体系。除“4050”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外,逐渐将残疾人、外来劳动者和新增劳动力纳入社区就业范围。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便民服务岗位和弱势群体服务岗位,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社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就业信息和服务岗位资源,加大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

3、调动整合民间力量,加大社区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针对各社区目前经费少、人手紧的情况,除适度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拨款外,建议政府充分发挥党组织、群团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充分了解对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需要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辅助性生活救助。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志愿者工作机制,加大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力度,并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帮助扶持弱势群体。

4、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拓展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以社区教育学校平台,增设教育培训的科目种类,扩大教育覆盖面。设立各类社区教育点、教育课程班,教育科目应涉及基础教育、网络、英语、艺术、戏曲等多个种类。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孵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文化团体,如戏曲沙龙、书画爱好者协会等组织。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社区文化等传统教育。适当引进各种专业文化表演队伍,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打造社区品牌文化。

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根据不同社区对文化教育需求不同的特点,开展富有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如在核心城区的开元中街、顺河等社区,可以风土民俗等作为切入点,定期举办一些活动,结合春节、中秋、端午节等传统的民俗节日,开展猜灯谜等活动,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在城乡结合部的东段和板桥等社区,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主线,组织家庭才艺表演大赛、家庭趣味排球比赛、社区建设宣传口号征集等活动,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居民参加。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如六里社区等,应以健康社区为主题,除举办社区篮球大赛、羽毛球比赛等健康文体活动,以及开展普法讲座、禁毒宣传、计划生育宣传外,还要营造一种关注贫困、关心弱者的社区文化教育环境。

5、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大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计划生育的财政投入,切实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基础设施落到实处。以运营状态良好,深受社区居民信赖的卫生和计生服务站为典型,不断扩充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充分的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医护人员收入与卫生服务中心收入脱钩的政策,切断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与市场联结的利益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等保障功能。

6、全面参与,整体联动,不断强化社区安全服务。在社区建立融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于一体,兼有信访问服务功能的民事调解服务中心,以及时疏导和化解群众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创新工作机制,推行“信访代理员”与“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接待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把化矛盾于萌芽状态。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度,确保代理的信访事项及时得到办理。配合各方力量,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整合民间力量,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加强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控制,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社区防控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治安防范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自防意识,鼓励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和见义勇为,形成治安防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资源供给力度,确保社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参与,切实解决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为了使社区工作者能够专心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服务,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根据绵阳市社区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市、区两级财政应共同承担至少5万元的社区工作经费;具体拨付金额应该根据社区人数多少按比例分配,适当照顾转制企业社区和有特殊困难的社区;逐年适当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以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应广泛争取企业单位的财力支持,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有奖募捐资金投入,为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和物质保障。政府部门还可以从倡导和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入手,鼓励企业从实际能力出发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支持社区建设。

2、共驻共建,大力推进社区资源共享。社会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会共建是加强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民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共建组织,健全共建体系,深入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增强社区辖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最大限度地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各级政府要指定部门、指定专人带领社区组织代表前往社区辖区单位落实具体事项,包括资源共享时间、要求和办理相关手续,切实保证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首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将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力度,把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在编制、审批城市规划方案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充分保证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在组织审查城市规划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规划审查的重要内容。对于因工作失职,导致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无着落、建筑面积和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的党纪、政纪甚至刑事等责任,确保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落到实处

(五)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落到实处

1、科学界定社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体。社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体应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应根据或委托居民议事会等机构参与在制定绩效计划、实现绩效的过程、评价绩效结果等一系列绩效管理的活动,使社区居民能在实施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或计划中,不断增强社区意识。社区工作人员应以此作为开展各项社区工作的基础,并将其个人的发展计划和社区工作目标结合,促进社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外,社区居民应委托居民议事会等针对因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社区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原因,而可能出现的偏离工作绩效计划要求的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绩效计划,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引导和支持,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

2、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内容。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绩效计划的内容包括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两个部分,前者针对具体的职位,明确每个职位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其内容相对稳定,后者针对具体的人,明确每位社区工作人员在本绩效周期内需要完成的目标,可以适时调整修订。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共同构成社区工作人员当年的绩效计划。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不同,社区工作岗位的职责性质、工作模式、人员分工和组合等有许多差异,客观上需要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绩效标准来体现或适应这种差异。所以实施绩效管理先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作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岗位的职位关系、职责范围、工作项目、工作标准、承担责任和任职资格。

3、建立科学的定员、定责、定酬考核机制。确定岗位职责后,应根据相关职责要求,建立科学的定员、定责、定酬考核机制。根据因事设职原则,以基于工作本身需要制定职位设置和职位标准,以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为职位设置的依据,以该职位固有的职能要求来设定工作项目、标准和所需资格能力。确定职位时,应根据系统整体性原则,必须考虑其功能、作用、安排的层次是否得当、合理,职位之间是否协调,所设职位和职责是否科学、合理。应根据最低数量原则,在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少设职位,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冗员和开支。在科学定员、定职基础上,实行科学的定薪定酬机制。实行二元工资制度,将工资金额从社区工作经费中划拨出来,分成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按月发放到社区工作人员的银行帐户,绩效工资根据年终的绩效考核情况按等级发放,以增加社区财务透明度和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打造信息技术平台,确保社区信息资源共享

1、加快基础建设,构建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健全社区信息化设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科技城的建设为依托,以现有成熟社区为先导,逐渐加大政府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分阶段为社区居委会配备电脑、传真机、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将社区工作人员电脑利用光纤接入互联网;建立社区电教室社区电子图书室和电子触摸屏、社区服务缴费通等设备,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在增强信访、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治安、环境等管理的效能,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敬老养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务的同时,不断强化社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电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网上教学、开展业务骨干指导等形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以及网站维护和建设技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工作的无纸化办公。

2、围绕居民需求,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和打造阳光救助服务平台。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以市委、市政府等核心网络系统和区、街、居多个节点的城域网络系统为依托,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类别的信息资源,以使其足不出户就能全面了解政府信息和在网上完成办理申报手续等工作。着力打造“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建立公益信息数据库,让困难群众自主选择援助项目和物品,以增强救助工作针对性。促进社会各界通过社区门户网站,实现救助形式救助项目、救助内容的有效对接和快速交换。利用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救助资源,为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医疗、就业等全方位的援助,实现社区信息化的成果共享。

建立社情民意服务平台和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在建立“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社区工作效能投诉、区长信箱、网上评议、民调新闻、意见征集”等栏目。依托社区门户网站,成立“民意调查中心”,集网络调查、电话访问、入户访谈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社情民意,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通过社区信息化网络,对失业医疗、保险、就业等业务,实施网络动态管理;建立“网上社区缴费通”,使居民群众可以轻松完成水、电、气、数字电视、电话等各种费用的缴纳和票据打印;实现社区房屋管理、社区安全、社区环境、工商业户管理、地名公共服务等日常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将社区居委会从繁杂的数据统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和谐社区建设。

建立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在“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增设教育信息频道,开设“教师频道、学生频道、教育法规“等多个社区教育栏目,并将全市中小学网站联接在一起,方便社区居民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和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建议根据循序见进的原则,先在有条件的社区进行示范,建立电教室,实现社区电子图书室与全国文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开展互联网电化教学、电视会议、网上浏览、在线交流等多种功能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3、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社区信息化快速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使社区信息化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规范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系统维护与保养;明确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程序标准和相关单位的责任、权利、义务等。强化社区信息化建设考评,把社区信息化列入社区建设规划,强化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情况的检查和考评,并纳入示范街道、社区建设的考核内容。切实保障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每年按比例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网络维护和设备更新,使社区信息化沿着快速、持久的轨道发展,稳步推进全市社区建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