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1:22:24 页码:10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精选12篇)
2023-11-21 01:22:24    小编:ZTFB

总结记录了我们经历的点滴,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智慧和教训。注意总结的篇幅,不要过长或过短,一般应根据所总结的内容和要求来合理控制字数。范文中的总结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写作模式和方法。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一

尊敬的领导:你好!

我叫xx,男,水族,xxx党员,今年28岁,1982年11月27日生于x镇x村x组。20xx年7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同年10月在x镇党政办公室工作,一直从事办公室的文字材料撰写、收发公文和协调处理各项相关工作。由于我工作积极,为人诚恳踏实,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20xx年2月至20xx年5月,担任党政办公室负责人,在党政班子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在全镇全体干部职工的支持和配合下,任劳任怨,勤于思考,综合调配,我克服工作人员少(3年里大部分时间就我1人开展办公室工作),人员变动大,工作事项繁杂,工作任务重,办公设备简陋等困难,顺利开展各个阶段党政办的各项工作。在20xx年和20xx年的年终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等次及先进个人。

我在熟练掌握运用日常办公软件,能解决计算机除需更换硬件之外的各种问题,在x的近3年里,维护各所站办公室及个人的电脑,保证全镇日常工作顺利开展。我对各种画图软件(photoshop、cad、flash及其他各种软件)也有相当的了解,能用以处理办公所需的相关问题。

在党政办工作近3年的时间,跟贵局在业务上的接触较多,对贵局的各项工作也有相当的了解,感觉我很适合在贵局工作,再者我对新工作、新事物的接触能力较强,感觉我若能在贵局工作,在各位领导的领导下,将更能发挥我所具有的各种才能,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我也将更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积累,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我,使工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我也将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特向领导,接收我作为贵局的一份子,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一名工作人员,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

特此申请。

此致

敬礼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二

来自新华网的“新华评论”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昨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部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3月7日《新京报》)。

从2008年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再到《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异地高考”这个议论了两年多的问题,在今年两会上颇有“拨云见日”的迹象。同时,这个极具统筹性质的改革之举也让教育改革有了新的契机。

异地高考作为一个微观改革,经常被认为与宏观的户籍制度相冲突,也正因为异地高考属于社会系统性改革中的一环,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有人呼吁要以微观变量促进宏观变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掣肘,高考仍难与户籍剥离开来。一些外来务工者的子女,从学前就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向所在地缴纳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赞助费、借读费,却在高考来临时被打回原籍。且不说此举罔顾了外来工的劳动贡献,单从如今各地高中课改、自主命题的角度而言,在流入地学习、回原籍考试,必定出现的“水土不服”已令这些学生未考先输。

外来工子女在流入地高考无门的尴尬与无奈,有关部门并非不知,长期以来之所以此项改革难以向纵深发展,牵涉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之类的老话题。一些重点大学招生越来越地方化,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比例居高不下,甚至出现教育割据的现象。而这些局面的形成又固化了所在地维护现有利益的心态,不难相信,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省市有着担心外来人口挤占本地考生利益的隐忧。

教育部此次的明确表态及实际作为,无疑令所有人期待与喜悦。在地域及户籍博弈中进行了多年的高考,或许有望通过此次变革产生渐进式的变化。而纵观几十年来高考制度的微调措施,实施“异地高考”制度也已具备了成熟的条件。统一教材、统一命题时代的结束,可以让“异地高考”有效避免投机式的“高考移民”,而上海、北京这两大城市的积极响应也为其他城市起到了带头和促进作用,再加上一些高校在“按各省市的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方面的试水,可以乐观地预见,“异地高考”已不再是梦。

在“统筹”即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公平公正的主旋律的当下,“逐步推进异地高考”无疑与这种理念暗合,它所释放的不仅仅是高考制度的破冰信号,更是对外来工及其子女人性化关怀的具体举措。同时,这种带有统筹性质的高考变革也让户籍制度的樊篱得以松动,让教育在追求公平、共享的路径上具有了正确的姿态。(张英)。

截至3月7日,两会持续到第五天,期间舆论话题层出不穷,而且更迭比较迅速。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数据显示,今日,排在话题热榜前五位的舆情话题分别是异地高考、裸官登记、食品安全、放开“二胎”和房产税暂不推广。其中异地高考跃居今日话题榜之首,成为舆论最为关注的焦点。

3月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透露,教育部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因为涉及的人比较多,所以该问题比较复杂,北京、上海都在研究办法,教育部则主要和接收这些学生比较多的地方逐步共同推进异地高考。消息一经报道便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此方面的网络舆论呈现双面性,一方面高调赞赏教育部的表态,另一方面却又怀疑政府部门的决心,对异地高考政策的落实持悲观态度。而官方言论亦呈现分化现象,教育部的声音遭遇曲高和寡之势,地方政府的官员言论在肯定政策方向的同时,大多侧重异地高考实现的困难。

热点话题舆情分析:异地高考。

教育不公根源的问题,绝大多数网友认为户籍制度是导致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异地高考能够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结果显示,有48%的网友认可这一观点,支持实现异地高考。

但是,也有舆论认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招生制度的不合理才是教育不公的根源,异地高考无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反而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譬如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催生新的限制标准,当地人的教育权益被削弱等。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结果显示,19%的网友认为异地高考无助于教育公平。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均衡的分配教育资源,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

第二,何时能够实现异地高考?实现难度如何?

关于异地高考政策落实的问题,尽管绝大多数网友力挺异地高考政策,但是对其落地前景却持悲观态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异地高考政策能够很快落实的网友寥寥无几,另有23%的网友认为异地高考实现难度很大,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事情,绝非教育部门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所以近期不会有大的突破。

支持地高考,促进教育公平(48%)异地高考无助于教育公平,不支持(19%):实现异地高考难度很大(23%):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林露)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做客人民网谈高考改革的话题。

朱永新说,总的来说,异地高考是一个方向和趋势。父母亲外出打工,让孩子回到家乡去读书,我觉得这本身是对人的权利的一种冷漠,我觉得应该建立起一套机制,能够让学籍和户籍脱钩,让学生在学习所在地,和父母生活的所在地进行考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户籍制度,涉及到考试的公平性等,需要做认真的梳理。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北京,孩子在北京一个很好的学校读书,因为快要考试,所以前天回户籍所在地,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去了,他母亲把工作辞了陪孩子回家读书。近几年来两会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今后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要研究怎么样进一步对全国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给其他地方更多的指标。如果学生在哪里考都一样,这个问题自然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是考试制度本身造成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改革考试制度来解决。

沈健认为,异地高考是一个教育民生,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必须由教育系统来认识、设计、主导,但是必须各地各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最近全国考试指导委员会已经成立了,首先在全国范围之内一定要做好考试和录取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这里面还要强调各地对课程体系的标准化、权威性要有基本的统一。第二,要改变现有的以户籍制为学籍制,比如在北京上中学,应该在北京考试比较合适。现有的很多做法,招生计划的下达、各地参加高考的人数以及高考录取率是不一样的。这个工作解决得好,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江苏已经在做,像苏南、苏北,家长在苏南的城市,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江苏已经坚持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学校为主的入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但是参加高考的时候,允许学生在苏南参加考试,而不必回到苏北的城市去。只要顶层设计好,作出明确规定,做好宣传,这项工作是可以平稳推进的。

刘长铭表示,应该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因为这些农民工的孩子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他们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教育,将来可能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被甩下来。我们国家现在处在一个人口大迁徙的历史时期,异地高考成了突出的问题,政府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是对的。至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细节,比如在当地参加高考,按照当地的标准和内容来进行考试,还是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地方,有些学校专门按照他们的标准去进行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可探讨的办法。

(两会新华视点·观点交锋)流动人口子女“异地高考”如何破冰?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新华视点”记者程义峰、许雪毅、仇逸)10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两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研讨进城流动人口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将尽快出方案。这一新闻引起各方人士的强烈关注。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生只能在户籍地参加高考,各大学在各省区市按名额录取。流动人口子女在异地参加高考能否令户口政策破冰?会不会令外地考生涌入大城市?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对此发表看法。

一问:能否打破户口“藩篱”?

【观点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从高考资源来讲,北京、上海等地高校云集,户籍考生入学相对容易。但是,要客观分析其中的历史等复杂因素,包括相当部分高校是由当地纳税人付费办校的,从义务和权利角度而言也有相对合理的成分。异地高考较为敏感,也很复杂,不能盲目出台。

【观点二】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作为一名农民工代表、作为一名母亲,我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愁。子女的教育是外来务工人员最关心的事情之一。许多不得不回老家读高中的孩子,由于长时期与父母分离,只能委托家里老人照顾甚至无人看管,这些孩子容易滋生心理问题甚至误入歧途。如果能推行流动人口子女异地高考,并打破户籍限制,那真是好消息。

(记者点评)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大流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户口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流动家庭的生活,在医疗、住房、子女受教育等权益上无法与城里人同等待遇。随迁子女能在异地参加高考,正是打破教育地域藩篱的积极信号。

二问:大城市教育资源能否承受?

【观点一】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均衡各地高考招生比例,势必会影响北京、上海等招生比例原本较高的省市考生的利益,但是应该看到,这些省市的高考招生比例长期高于其他地方,这本身就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这种地域特权早就应该被破除。

【观点二】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特级教师郑捷:不让异地高考不合理,但怎么改,不能太急,否则可能造成保护了这部分人,却又损害了另一些人的利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诉求值得关注,但教育现在都是属地化管理,涉及到经费等大量问题。异地高考政策有可能会造成大量高考移民,冲击输入地的既有秩序。

【观点三】全国政协委员张群:非常担心放开会导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学校的压力过大,现在上海许多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入读的孩子超过半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旦放开高中乃至高校将是一个怎样的局面难以想像。以美国许多州立大学为例,对本州学生一个价、对外州学生一个价格,对海外留学生又一个价格,也有相应的考虑在内。

(记者点评)“异地高考”并不鼓励高考移民,即为了争取更多的入学机会而去高考。在这场教育资源并非增量的改革中,蛋糕怎么切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定要处理好各方利益,包括体制、机制和税制的改革都要考虑在内,尽量减少震荡和负面影响。

【观点一】全国人大代表、集美大学校长苏文金:异地高考的大方向是好的,但要避免出现一些漏洞甚至腐败,前几年也有报道,有的人利用权力帮助利益相关人移民到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异地高考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把户口迁移到北京,或者北京有亲戚,挂一个户口在那里。

【观点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制度安排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是“双刃剑”。政策设计太严,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受,政策设计过松,肯定会不少人动脑筋钻空子,目前能想到的一个是纳税上的限制,外地人在北京购房,需提供五年以上纳税证明,异地高考也可以借鉴。另外,外地小孩在北京上学的时间也要有限制,以防有人突击送小孩到北京来,那时候很难招架得住。

【观点三】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异地高考”政策是一个很得民心的举措,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凡事都要看主流,与它的正面效应相比,负面效应只能算是支流。因此产生的问题不必多虑。

(记者点评)适度的担忧是必须的,但别因噎废食。任何一项改革都有代价和成本,如果政策设计妥当,有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督,想钻政策空子和谋利的人就不容易得逞。随迁子女到异地参加高考这一政策的调整才会显现出它的积极效果。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三

・7日11点30分,随着高考第一门语文考试的结束,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也浮出水面: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多名考生表示“有点意外”。

记者在武汉市一考点随机进行了采访。多名考生表示,今年高考作文题是命题作文,没有任何材料,“有点难度”。

据了解,许多考生采取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一名男生说,他以“温故而知新”为主题,写了一篇议论文。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四

异地高考,将在福建成为现实。5月28日,福建省教育部门发布信息称,从起,凡在福建高中有3年完整学习经历的'非福建籍考生,可在福建就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允许参加本科、专科层次录取,与福建籍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目前,有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福建省内就学。-,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随迁子女67.8万。按照这一政策,今年在福建省就读高一,并完整读完高中的外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后年就不用千里迢迢回原户籍地参加高考了。福建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高考报名人数减少,而高校招生计划有所增加,据此测算,20符合相关条件在闽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的随迁子女对该省考生的影响不大。(记者吴铎思)。

(工人日报吴铎思)。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五

山东异地高考方案实施细则即将公布消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记者12月5日采访获悉,山东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济南和青岛是山东外来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在省内实施异地高考压力最大,其中青岛仅义务教育阶段的非本地户籍学生就有12.5万多人。在教育部大政策允许下,青岛可能会根据省里总方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青岛版异地高考细则。有业内人士担心,在越来越多的省份出台异地高考方案后,如果北京、上海、广东等重点地区搞特殊,那么将使这场教育改革失去意义。

留出过渡期后年才执行。

记者了解到,尽管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在年底前拿出异地高考具体政策,但并没有对各地异地高考实施时间有所规定,这就致使各省市的异地高考新政实施时间有先有后,黑龙江、江苏、安徽等省已经明确表态要在立即执行异地高考,而山东属于缓冲执行的.代表。

根据今年2月省教育厅出台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规定:从起稳步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凡在山东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20是山东高考改革最为集中的年份,除了异地高考,还将实施取消英语听力和基本能力测试、英语分值降低、文理不分科、统一全省各批次录取线等多项改革。“异地高考是山东年整体高考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留出过渡期,也是为了稳步推进。”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说。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学生处测算,山东高中阶段级在籍(学籍)的外省生源一共有1.5万人左右,而且在全省各市分布不平衡,济南和青岛是最为集中的两个城市,因此实施异地高考的压力相应最大。

而后年将有1.5万省外考生在山东高考的推算,在不少人看来只是一个保守数字,未来这个群体究竟有多大?增长速度如何?现在都很难给予准确判断。

“青岛中考只根据学籍进行录取,并不看户籍,目前青岛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有12.5万人,每年青岛新增非户籍学生能达到1.4万多人。如果将来允许异地高考,很难算出会有多少考生在青岛参加高考,一旦多数人都参加,那么对于本地生源肯定会造成不小冲击。”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表示,济南和青岛是外来人口进入山东的首选城市,而且基础教育质量也排在前列,允许异地高考的利好政策,可能会刺激更多外来娃在青岛上高中。

但这位负责人还介绍,教育部强调异地高考方案要根据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来具体制定方案,因此并不排除这一可能性:在省厅总体方案大框架下,济南、青岛的异地高考方案会根据自身状况,附加一些限制条件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但目前还只能等待省里新规出台,是否把权具体下放给不同城市。

北上广门槛恐设置最高。

尽管山东版异地高考细则还未出台,但省教育厅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这个方案对于异地高考要求就是,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且拥有山东高中阶段学籍,不会要求父母要有稳定的工作、住所、收入等限制性条件,放在全国也不算高。

教育部允许各地政府根据当地承受能力制定准入门槛,这种全面放权给地方的做法,引起一些教育界人士担忧:当前享有教育特权的北京、上海、广东,会不会设置出极高门槛,使异地高考改革流于形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认为,北上广等地,可能会在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社保证明和子女就学年限等方面设置超高门槛,从而使绝大多数随迁子女被挡在“异地高考”的大门之外,众多北上广非本地户籍家长的期待可能落空。

(半岛都市报)。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六

1.自觉服从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的秩序。

2.在每科考前20分钟(第一科为考前30分钟,外语科目考试14:30分考生入场)凭《身份证》、《准考证》进入考场,在《考场座位表及考试签到表》上签名,按座位号对号入座,并将《身份证》、《准考证》放在课桌左上角,以便核验。应主动接受监考员按规定对其进行的身份验证和对随身物品等进行必要检查。

3.2b铅笔、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无封套橡皮等必需的考试用品(其他特殊规定的除外)可带入考场,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严禁携带各种无线通讯工具(如手机等无线接收、传送设备等)、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以及涂改液、修正带(含透明胶带)、手表或其他计时工具等物品进入考场。

4.领到答题卡和试卷后,应在指定位置和规定时间内准确、清楚地填、涂姓名、座位号等。凡漏填、错填或字迹不清的答卷、答题卡影响评卷结果,责任由考生自负。

遇试卷、答题卡分发错误及试题字迹不清、重印、漏印或缺页等问题,可举手询问(应立即报告监考员);开考后,再行更换的',延误的考试时间不予补偿;涉及试题内容的疑问,不得向监考员询问。

5.开考信号发出后才能开始答题。考生必须用现行规范的语言文字答题。

6.迟到15分钟后(外语科按教考试厅[]3号文件规定执行,14:45分后迟到考生禁止入场)不准进入考点参加当科目考试,交卷出场时间原则上不得早于每科目考试结束前30分钟,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7.在试卷密封线外或答题卡(纸)规定的地方答题。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写在草稿纸上或答题卡(纸)规定区域以外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在答卷、答题卡(纸)上做任何标记。答题过程中只能用同一类型和颜色字迹的笔。

8.在考场内须保持安静,不准吸烟,不准喧哗,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准夹带、旁窥、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准传抄答案或交换试卷、答题卡、草稿纸,不准传递文具、用品等,不准将试卷、答卷、答题卡或草稿纸带出考场。

9.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在监考员依序收齐答卷(含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后,根据监考员指令依次退出考场。

10.如不遵守考试规则,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纪、作弊等行为,招生考试机构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违规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

附安徽成人高考考生守则:

一、考生应讲诚信并自觉服从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的秩序。

二、凭准考证、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并于每科考试前在《考生签到表》上签字。

三、考生入场,除2b铅笔、书写蓝(黑)字迹的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橡皮外(其他科目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

严禁携带各种通讯工具(如手机、寻呼机及其他无线接收、传送设备等)、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以及涂改液、修正带等物品进入考场。考场内不得自行传递文具、用品等。

四、考生入场后,对号入座,将《准考证》等证件放在桌子上以便核验。考生领到答题卡和试卷后,应在指定位置和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地填、涂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等栏目。凡漏填、错填或字迹不清的答卷、答题卡影响评卷结果,责任由考生自负。

遇试卷、答题卡分发错误及试题字迹不清、重印、漏印或缺页等问题,应立即举手询问;开考后,再行更换的,延误的考试时间不予续考。涉及试题内容的疑问,不得向监考员询问。

五、开考信号发出后方可开始答题。

六、迟到15分钟后不准进入考点参加当科目考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目考试结束前30分钟,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七、在试卷密封线外或答题卡规定的地方答题。不准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写在草稿纸上的或答题卡规定区域以外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在答卷、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八、在考场内须保持安静,不准吸烟,不准喧哗,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准夹带、旁窥、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准传抄答案或交换试卷、答题卡,不准将试卷、答卷、答题卡或草稿纸带出考场。

九、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立即停笔,在监考员依序收齐答卷(含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后,根据监考员指令依次退出考场。

十、如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纪、作弊等行为的,招生考试机构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违规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七

去年底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后,广东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成为今年“两会”上广东团代表集中关心的问题。

去年,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8.2%,低于国家30%的水平。“就是因为我们的分母高居不下,现在广东在校大学生绝对数每年新增十万人,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一。”罗伟其代表说。

对此,罗伟其表示,广东省异地高考政策出台之后,教育部已经对广东面临的问题有了充分了解。“教育部也答应会在政策上和各方面给予广东支持,但是这个要有个过程,不是一朝一日就能把所有问题解决。”

罗伟其透露,为应对放宽异地高考后广东教育资源紧张,我省将从几方面去努力:首先,希望国家能够给广东增加本科的招生计划;其次,建议增加外省的全国本科院校到广东省的招生指标。第三,广东要加强谋划,并力争在国家政策层面支持广东多增加一些本科院校,扩大本科的资源。

罗伟其还表示,目前广东正在积极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省政府拿出100个亿来解决欠发达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大投入。

昨日,罗伟其代表呼吁,国家要从更高的战略高度重视教育,如果光从民生角度去考虑教育有失公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人力支撑。罗伟其说,教育发展到今天,要建设教育强国,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要统筹好几组关系:首先,国计与民生的关系,教育是民生问题,更是攸关国家发展后劲的战略问题;其次,要处理好教育当前问题和长远问题,及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现实期盼,也要长远谋划增强教育发展的后劲;第三,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系;第四,处理好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与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关系。

今年财政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教育经费增加9.3%,全国财政收入中教育要增加8%。罗伟其认为,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处于所有民生支出中倒数第二低,报告提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议在教育支出占公共支出结构中予以体现。

罗伟其建议,中央财政对教育的转移支付,按各县可支配财力来安排。目前,广东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排名比较靠后,但广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比例一直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广东的欠发达地区的94个县市区,74个县财政性教育支出占本级25%以上。其中还有36个县,财政性教育支出占本级支出30%以上,而全国县级平均水平是18.8%。教育财政不仅压力很大,缺口还很大,目前只靠自身努力和广东省的转移支付,力不从心。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八

异地高考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热切关注,也成为教育的热点、难点之一。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提出了明确规定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年底前出台,同时要求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防止“高考移民”。

在前不久国新办举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要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避免引起教育工作的混乱。他提出,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要有条件准入。要根据家长的条件、学生的条件和城市的条件,积极稳妥推进。一是家长要符合条件,要在流入地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是当地的常住人口;二是学生要符合条件,随迁子女在流入地上几年学才能就地参加高考,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三是城市条件,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有多大承载能力,是各地制定“异地高考”方案时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异地高考方案向前迈进的这一步,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

异地高考要有“最佳平衡点”。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异地高考这个问题上,不能以一句“公平”就剥夺了另一部分人的权利,只能在中间取得“最佳平衡点”。应该说,异地高考“有条件准入”是较为稳妥地推进方法。一个改革方案,不能只考虑单方面的利益,只有兼顾了各方的利益,才能顺利实施。所以,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异地高考实施方案,在目前来说是可行的。不然的话,经济发达地区受损,如地方办学积极性受挫;教育水平较低的省份同样受损(高水平高校是按省份分配名额),这些省份因为竞争力较低则会吸引以考高水平大学为目的的“高考移民”,抢占其高校优质资源。异地高考改革是利益再分配的博弈,只有共赢、分步走的思路才是应当采取的方法。

“异地高考”准入条件被称苛刻。对此准入条件,也有专家提出了担忧,呼吁异地高考准入条件的设置要合情合理,要合乎外来人口及随迁子女的实际,门槛不能太高,要求不能太苛刻,否则“异地高考”就会成为极少数随迁子女才能享有的福利,甚至变得有其名无其实。就“家长条件”而言,“常住人口”和“缴纳各种保险”的要求是合理的,但是外来常住人口未必一定有稳定的工作、住所和收入。绝大多数外来人口都没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也不在国企工作,主要在私营单位工作的他们难免经常变换工作,并可能时而处于失业状态。外来人口大多没有自己的住房,租房住的他们难免经常变换住所。将稳定的工作、住所和收入作为“家长条件”之一,看似不高实则很高,很多外来人口都达不到,这会将绝大多数随迁子女拒之于异地高考门外。

异地高考困局需灵活破解。还有人称,推进异地高考,最大的难点是京、沪等特大城市,既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合法受教育权利,又要确保京、沪等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总量控制,这的确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在目前国情下,按照报考人数占总考生的近似比例分配招生计划,在京、沪等特大城市都是不现实的。相比京、沪等特大城市,其他地区推进异地高考的难度要小得多。因此,其他非热点地区应该尽快行动,比京、沪、津等地更早地推出异地高考政策。异地高考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客观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因如此,国务院并没有就异地高考标准强制性地“一刀切”,而是要求各地因地制宜,自主制定相关政策。期待各地政府都能拿出执政智慧,尽快出台各自的异地高考政策,灵活破解异地高考困局。

(张惠娟)。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九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__的学生__。

我来自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家里一共有五口人。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的年纪都很大了,体弱多病,不能从事太繁重的体力活,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几亩稻田。除了一个年迈的老奶奶外,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在念高中,经济负担非常重。今年夏天,台风来袭,淹没了家里的稻田,农作物绝收,损失非常惨重,对原本就困难的家庭来说,这更是雪上加霜。

经本人慎重考虑,父母同意,特向贵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本人郑重承诺,如果获得贷款,本人将按照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规定,合理使用贷款,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按时还本付息。若贷款没有得到批准,我也将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申请人:__。

20__年x月x日。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十

记者昨获悉,湖北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优录政策出台,今年的政策与去年保持一致,农村独生女等八类考生可享受加分投档。

加分投档分两个层次。

今年的加分投档分为加10分和加20分。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投档条件,只取其中的一项。

湖北教育考试网显示一考生高考总分为。

【加10分投档的情形】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应届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省级以上运动会获得单项前三名和集体项目第一名的主力队员;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等考生;农村独生女报考省属高校可加10分投档。

【加20分投档的.情形】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的退役军人;服役期间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及其兄弟姐妹。

此外,省级优秀学生(应届)、受到省级以上党政群工部门表彰的优秀学生和优秀干部、见义勇为受到市(州)以上行政部门表彰或嘉奖的考生等可享同等条件下优录。

上报名单至少公示10日。

即日起,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在湖北招生信息网(/)下载优录申报登记表,并将登记表、证件和相关材料上交县(市、区)招办。农村独生女考生于2013年2月28日前将相关材料报送户籍地乡(镇、街道)计生办;办理其他优录证明的考生将相关材料报送县(市、区)招办,截止时间为2013年3月15日。市(州)招办将《普通高校招生优录考生名册》和优录信息光盘报送省招办,截止时间为2013年5月10日,逾期省招办将不再受理。

上报前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并保留至8月底。省招办将全省优录信息汇总后集中公示,公示时间为6月初至年底。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因虚报、隐瞒或伪造、变造有关材料以及使用其他手段,或者因招生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的徇私舞弊行为取得加分资格或录取资格的考生,一经发现,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省招办)取消其当年的录取资格;已经被录取或取得学籍的,高校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并将其退回户籍所在地。(楚天金报记者赵莉通讯员巩平)。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十一

在山东省就读的非山东籍高考考生,从起可在山东高考。作为教育大省,湖北省的情况如何?昨日,我省相关工作人员称:湖北省“异地高考解禁”尚没有具体时间表。

记者了解到,昨日上午,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在济南召开。其中一条是关于取消“异地高考限制”的。内容为:从20起,逐步统一全省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时,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该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该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高考学生必须回户籍所在地考试,是我国坚持了很长时间的一项基本政策。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在实行之初,是为了考试公平,因为不同省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校录取分数线也不尽相同,如果允许异地高考,势必对部分考生不利。

据了解,山东省这一政策出台,马上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称山东“胆子大”,也有人说“山东敢于吃螃蟹,赞成。”

湖北仍然坚持禁令。

多年来,湖北省一直坚决杜绝“异地高考”。在今年的高考报名政策中,我省明确提出:具有湖北省常住户口的中国公民可以在我省申请报名,非湖北省常住户口人员不得报名。

8月,网上流传出一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方案称:“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高中三年学籍注册在湖北,均可在湖北省内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从秋季入学、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开始实行。此后的'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往届高中毕业生,持湖北省的高中毕业证,也可在湖北报名参加高考。”

不过,对于这份“方案”,省教育考试院的一位工作人员称,不存在。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一切以《20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须知》为准。

学生家长期盼“春天”

希望享受同等待遇。

“山东都解禁了,湖北省的‘春天’还会远吗?”昨日,家住汉口胜利街的王师傅呼吁:“希望湖北赶紧出台这个政策。”

王师傅是湖南人,在武汉打工20多年了。他的儿子生在武汉,长在武汉,读书也在武汉,但户口一直在湖南。眼瞅着孩子后年就要高考了,王师傅非常着急:“家里的房子都塌了,回家也没有地方住。孩子要回湖南高考,总得提前回去上学吧,要是能在武汉高考多好啊!”

和王师傅一样,在武汉生活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孩子都在武汉上学。如果继续不允许“高考移民”,等待他们的还是回家高考的老路。

记者观察。

公民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为什么“高考移民”在几乎中国所有的省份都是被禁止的?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包括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等,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地方保护主义。

以甲省考生小齐为例。小齐从小在甲省生活、上学,学习成绩很好,如果在甲省参加高考,成绩可以排在全省前10名。假设今年北京大学在甲省录取考生20名,小齐在该省考试并报考北京大学,录取的几率非常大。但由于他是乙省的户口,即使他的成绩再好,按照政策也必须回本省参加考试。他一回家,马上就会为甲省腾出一个北京大学的指标出来。

高考了,小齐回到乙省参考,但是由于乙省没有课改,而甲省是课改省份,两省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在高考中,小齐“水土不服”没有正常发挥,成绩只考了全省第11名,而北京大学在乙省只录取10名考生,所以他不能进北大。

同样生活、学习在甲省,一样的刻苦努力,最后小齐没有上北京大学,而甲省比他成绩差的学生,却可以被北大顺利录取。这就是外省考生及家长苦恼的问题。

我们再以甲省为例,假如今年全国高校在该省录取20万考生,在高考中前20万名考生里,有5万是从小生活、学习在该省的外省考生。如果允许“高考移民”,这5万考生将和甲省考生一样,被录取。所以,在高考之前,该省要求外省考生一律不准在甲省报名考试,这5万考生走了,另外本省5万考生自然就递补进来,顺利被录取。如果5万外省考生不走,这5万本省的考生,今年将无缘大学。

异地考生高考申请书篇十二

近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12届高考报名将于今年12月进行,届时,本省户籍的考生可以在高考报名时自主选择在学籍地还是户籍地报名以及参加考试。

政策:从“跨地借考”到直接报考。

我省已经实行省内考生在异地市参加高考的政策,但当时还叫“异地市借考”。在20福建的高考大军中,有一支342人的特殊考生群体他们户籍在福建省内甲地,但本人却就读于省内乙地。年高考期间,这342人不用舟车劳顿地赶回户籍地,而是直接在乙地参加高考。这就是2011年福建省高招新政中引人关注的一项省内户籍的考生可在学籍地高考。

这个令家长们拍手叫好的政策,源于今年福建省的两会提案。据省教育考试院林其天介绍,在今年初的省两会上,不少来自厦门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希望根据当下社会发展实际,修改一下高考政策,允许那些不在户籍地上学的本省孩子,也可以就地参加高考。到两会结束前,省招生考试部门对提案进行正面回应,表示原则同意在2011年高考时实行“允许跨地借考”。

今年3月14日,省招生考试部门以文件形式,正式作出了关于做好普通高考考生跨县(市、区)借考工作的通知。通知对“跨地借考”的高考生提出了3个条件:一是考生具有借考地二年以上(含二年)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学籍;二是考生父亲或母亲持有借考地的房产证或暂住证;三是考生父亲或母亲近两年在借考地有纳税或缴交社保的记录。

“今年这还是叫借考。”林其天表示,“从明年起,这些想跨地的考生可直接就在异地报名申请、异地参加高考,再也不用回原籍报名申请了。届时这些繁杂的手续就可以省去不少,考生将会更方便地选择参考地。”

跨省异地高考仍有难度。

目前全国上下关于“异地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跨省异地高考仍有一定难度。

省招生考试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在我省入学的外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尚不能跨省借考。具体原因是各省的考务安排和政策、考试内容等都不相同。而且我省已经实行高考自行命题多年,外省籍的考生借考,可能存在阅卷、招生等方面的矛盾。不过,全国的异地高考还处在酝酿阶段,我省明年是否会实施要视教育部的规定而定。

省内“跨地借考”只是开头。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我省推出的省内异地高考新政策,给省内考生以异地参加高考的方便,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事实上,“跨地借考”并非福建独创,类似做法在河南、安徽等一些省市实行过,引起良好反响。,教育部专门对“借考”做出规定,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允许考生在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省(区、市)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

一省之内的高考考题完全相同,省内招生通常是全省统一投档、录取,因此,省内“异地借考”操作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可为何却未能在全国推行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教育部的规定并非一个强制的规定,所以,一些省市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不实行“异地借考”。其次,实行省内跨地市借考,需要一定的人力、精力的付出,一些政府部门可能怕添麻烦,于是还是按照户籍属地原则操作高考报名、组考。

熊丙奇表示,去年7月颁布的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是相比“省内异地借考”难度更大的“跨省异地借考”,考生面临考卷不同、各地录取机会不同等现实难题。由此可见,要探索“跨省异地借考”,必须首先解决好“省内异地借考”,如果省内异地借考这一难度颇小的措施都难以推行,就难以指望“跨省异地借考”了。

来源:福建省教育厅。

中国大学网(责任编辑:卜范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