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9:46:02 页码:8
2023年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精选18篇)
2023-11-21 09:46:02    小编:ZTFB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总结要言之有物,表达清晰,让读者能够快速抓住重点。在这里列举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总结示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一

尊敬的领导:

回首这一学期所走的路,一页一页地去翻一下,或成功,或失误,无不包含着耕耘者的辛酸,也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因此本学期来,我始终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课下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教书育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现将工作做述职如下:

一、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成功教育》等书籍,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贯彻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本学期语文教学至始至终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以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语文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尽努力,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通过课外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继续采用“读书交流会”形式。进行阅读教学的辅助指导。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学习文言文,我指导学生习惯使用工具书,还教给学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结,贯通文意。特别重视朗读和背诵。即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以扎实多样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关于口语交际,我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的做法是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关于综合性学习,我强调的是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人在平时常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在大作文训练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对于一些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或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我鼓励其向正规的学生刊物投稿,积极向校刊发表文章。这些都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总之,本人本学期力争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为人师表的老师。虽然经过努力取得一些成绩,但在教学水平及经验上尚有很多之不足,如: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写作教学有时缺少精度,这就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学习,广泛涉猎,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此致

敬礼!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二

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

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阳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写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联中证实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讹”,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的。苏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联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佳联的。

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

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中不掺入任何主观情绪,只将此地现实风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然而我们却不能说作者无“诗兴”之作。试问,如果作者没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情,又怎能写出这样饱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此理。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三

5月14日,我到石横中学听课学习,数学学科石横中学安排了安老师的训练课和杨老师的新授课。我感觉收获很大,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两节课的共同点是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整堂课教师少讲,甚至不讲,都是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帮学生,学生带学生,学生掌握非常快。

安老师的上课时一段视频引入本节课,视频中的鼓励性话语激发学生的兴趣,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三、注重知识点的延伸与拓展。

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安老师由一个二次根式的知识结构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将问题一拓展开,提出关于二次根式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连贯性;杨老师在讲三角形时,问学生有三角形的分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学生板书例题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两位老师都注意知识点的相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将相关知识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

四、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将学生教会,而且还教学生会学,充分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五、学生习惯的培养。

上课前安老师的学生在做训练题,杨老师的学生在背要讲的知识点,不需要老师再强调学生的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下课同学们的一句“老师休息”,表现对老师的尊重。可见培养学生习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

以上是我听课的几点心得体会,我以后要把这次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运到我们的“三段六环”模式中去,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评优课如期展开,不同于以往的磨课,这次上课基本是常态课。回想几年前参加青年教师评优课的经历,仿佛还是昨天!半天的听课学习我收获很大,下面就这半天的听课情况谈点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善于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如赵老师的日历中的方程,能够以专题形式解决数字规律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从猜数字游戏感受数学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多媒体应用得当。

教学课件制作精良,流程顺畅且趣味十足。在于老师的函数的图像一课上,教师充分利用“龟兔赛跑”的例子及“新说”串联了整个教学流程,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和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引人入胜,而且都非常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打破了以往学习函数知识的抽象难懂的局面,做到巧学数学活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电子白板和实物展示也是学生课堂反馈的良好媒介,充分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要有准确的数学专业用语,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而且教师要有及时的课堂评价,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多表扬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老师的“小秘书讲故事”“优胜小组冠亚军和铜牌”等说法有趣和富有感情,令学生感觉亲近自然。

四、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五、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以上是我听本组数学课的几点心得体会,今后要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课的魅力!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四

摘要:高中语文展开深度阅读教学拓展,教师要有观照意识,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给出不同的教学应对策略。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情境、把握课文主旨、探知作者情感、启动教学反思,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内涵核心,以顺利形成全面而深刻的阅读认知。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指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结合读者自身认知积累,形成凝练而深刻的阅读思想,完成阅读学习。高中学生有一定阅读认知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阅读时,需要给出明晰的引导路线,让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智慧、情感、思想、品位,进而形成更深入的人生思考。深度阅读是一种思想层面的学习行为,具有极强个性特征,需要教师做出深刻思考和个性设计。

一、梳理文本情境,明确阅读感知范畴。

语文阅读教学展开后,教师常常摆出阅读任务,让学生展开个性阅读探索,在解决阅读问题的基础上完成阅读学习。由于阅读教与学操作较程式化,学生阅读探索始终浮在表面,难有深刻认知形成。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阅读辅助引导。首先,要让学生借助多种教辅材料,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对文本情节、人物、情感等因素有整体把握。其次,要利用多种教学设计,让学生复述、演绎、讨论文本内容,以形成直观感知。再次,教师要展示明晰的阅读学习目标,矫正学生阅读方向。最后,阅读方法选择要呈现多元化特征,让学生利用不同方法展开阅读学习,可以获得不同阅读认知体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小说,其情节设置独具匠心。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时,先复习小说的基本知识。学生总结了小说的定义、三要素、分类等内容后,教师让学生以一个完整情节构建要素视角梳理小说基本内容。学生开始阅读、讨论小说主要情节,最终达成学习共识:这篇小说情节非常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构成要素清晰。开端: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病情加重;发展:琼珊不听大家劝阻,并以窗外藤叶落下确定生命终结,望叶等死;高潮:窗户上藤叶始终不落,点燃琼珊生的欲望;结局:琼珊因为不落藤叶支撑信念,最终脱险,而老贝尔曼却病逝了,揭开窗户上不落叶的谜底。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感知,首先是题解:常春藤叶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这个标题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展开热议,其个性观点彰显创意和感怀:“这不落的藤叶,是老贝尔曼的生命化身,自然具有不凡的功效,琼珊的生命之所以会重新放出光彩,那是有老贝尔曼精神的力量做支撑。”最后的常春藤叶,无疑是小说展开的线索,也集中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境界。这个关键人物就是老贝尔曼先生,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出人世间最美的图画——一片常春藤叶。这片常春藤叶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教师对学生阅读认知进行点评。

教师先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然后再发动学生展开阅读探究。学生有了文本梳理经历,其阅读认知明显深刻起来。梳理文本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阅读体验,也为深度阅读奠定基础。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探索时,观照意识大大提升,阅读认知维度明顯拓宽了。

二、把握课文主旨,探索阅读纵深域度。

要深入展开阅读学习,需要先把握文本的主题,教师对此要有到位认知。主旨是文本构建蓝图,只有明晰文本主旨,并围绕主旨展开阅读学习讨论,这样的阅读才有较大的操作价值。不同文本体裁,其主旨体现形式不同,教师要给学生以清晰的指引,让学生学会总结主旨。阅读文本,探索主旨,再运用主旨指导阅读,自然构成良性学习循环,在主旨指引下的阅读学习自然属于深度阅读范畴,学生从阅读学习中形成的感知会更深刻、更丰富。

《一个人的遭遇》属于短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让读者近距离感知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在设计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复述文本主要故事情节。然后结合小说片段,讨论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特点,体会作者强烈的心理体验。学生经过一番阅读讨论,对小说主题有了一定感知,纷纷给出自己的总结。有学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应该是通过索科洛夫对战争经历和心路历程进行梳理展示,让读者全面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为人类带来的创伤。索科洛夫的遭遇是悲催的.,而他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整个战争中,像索科洛夫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可见战争的危害是多么严重。教师让学生归结索科洛夫的遭遇示意图,然后体验他的心理变化。学生很快就给出总结:受伤被俘(沮丧悲哀)—成功逃亡(激动不已)—妻女被炸死(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领养孤儿(心轻松光明)—出车祸(悲愁的心,心震荡得厉害)……教师让学生从作者视角总结:应该如何理解战争,面对生活困境,又该如何应对?学生再次展开热议:“我们看到战争造成的灾难,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痛苦……”

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展开深度阅读学习,注重了主题方向的挖掘,给学生带来丰富认知体验,当教师再次抛出思考问题时,学生阅读感知也快速升级。

三、探知作者情感,拓宽阅读立体体验。

高中文本选择的大多属于经典篇目,其思想的深刻性是毋庸置疑的,为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能够与文本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展开文本赏析互动。无论什么样式的文本,其思想性、情感性特征都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展开深度阅读的重要取点。在发掘时,要让学生明确文本人物情感和作者自身情感的区别,这样才能理清阅读学习中情感挖掘方向,为深度阅读认知生成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让学生从文本人物情感角度展开阅读分析,给学生以明确思考方向。从学生阅读表现可以发现,学生阅读认知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层面。通过细节描写赏析操作,学生阅读感知由感性到理性,实现了认知跨越式成长。

四、启动教学反思,建立阅读多元认知。

阅读学习方法众多,如果只是粗读、浏览,无异于走马观花,无法走进文本,也不能感受作者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阅读反思,真正实现读思结合。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才能促使阅读认知自然生成。为做到阅读思考的顺利融合,教师要在思考问题、思考情境、思考评估等方面做出创新设计,为学生展开创造性阅读思考提供帮助。

教师发动学生展开阅读讨论,是深度阅读的重要组织形式。学生在争辩过程中获得的阅读体验会更为深刻,由此形成的阅读认知也会更为全面。课堂辩论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师切准学生思维展开有效设计,确保课堂辩论顺利展开。

高中语文启动深度阅读学习规划时,需要教师做好全面而深入的教学调研。注意从文本情境、文本主旨、作者情感等方面展开教学反思,引导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内涵核心,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毅.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6(01).

[2]王芳.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和实施[j].文学教育,2016(01).

[3]肖翠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方法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1).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五

有一姓张的中学电脑教师,为人风趣,他经常以形象的比拟来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名词。

教室角落的一张蜘蛛网上。刚好此时一只蜜蜂飞了过来,一头撞在网上,被网粘住了,蜘蛛立即爬到蜜蜂身边。于是张老师指着它们向学生说:“瞧,那就是网恋!”“什么叫网虫呢?”

另一位学生发问。老师不慌不忙地指着那只蜜蜂解释说:“这只点击蜘蛛网的蜜蜂不就是网虫吗?”

“网虫”这一词语,如果要循规蹈矩地加以解释的话,就要说是“男女之间不是通过彼此。

面对面的接触、了解,而是通过互联网上的互不谋面的虚拟接触、了解而产生恋爱”。但这位以幽默见长的中学老师,不愿墨守成规,画地为牢,他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称蜜蜂粘到蜘蛛网上为“网恋”。“网虫”本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指迷恋互联网,每天化很多时间上网,并且上网成瘾的人,张老师不直接加以解释,而是信手拈来,把蜜蜂当作“网虫”,让学生去品味,既传达了自己的意思,又与对方分享了幽默。

可见,对于问话人提出的需要解释、区别或判断的.问题,回答的一方故意违反常规,不作。

思维为具象思维,使抽象的概念浅显化,使回答的方式新颖化,从而收到令人解颐的效果。

某培训机构的教头在讲到“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三者的区别时说;“一个男。

主动地去追求他,那就证明他的‘。

[1][2]下一页。

公共关系’做得好。”这位培训人员对于“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这三个概念,不是像某些学究那样去下定义,作比较,而是直接举例加以证明,通过男人求爱过程中表现自我的不同方式来说明它们三者的不同,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上一页[1][2]。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六

每到农历七月七日,号称「中国情人节」的七夕,便成为有情男女期待的盛会,希望在这一天,共渡浪漫的夜晚,如同天上的牛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乞巧节、女儿节与女节。

七夕的名称,大约在晋朝时确立。当时出现了很多以「七夕」为题的诗赋,周处《风土记》也记载七月七日夜,观星祈愿的风俗。沿至南朝,又逐渐形成七夕穿针、乞巧的习俗,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谕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彩线穿针本是女红之事,喜子(蜘蛛)结网,也很像妇女纺织,因此穿针乞巧的习俗,无疑是以织女所司的女红之事,做为节日活动,并且藉此以乞求巧慧、巧艺。七夕的名称也别称乞巧节、巧节等,但有的地区更强调是属于女性的节日,因此也称为女儿节。例如:《天津志略》:“七月初七日,俗称牛郎会织女,闺人盛陈瓜果、酒饵,邀请女眷,作「乞巧」,曰‘女儿节’。”有的地区则将‘女儿节’省称为‘女节’。

可见这七夕的盛会,系以女性为主体,由这些闺中姊妹一同来祭拜属于她们的神祇,带有联谊、同乐的味道。也因此湖北郧阳地区《房县志》有云,如果闺中姊妹祭拜织女,做「乞巧会」时,有男子潜窥,就会刮起怪风,称为「织女暴」。这阵暴风,大概是对男子示警,不得干预女性专属的聚会。

二、穿针、染指甲与沐发。

从南朝始盛的.七夕穿针习俗,后来又逐渐衍化为浮针、投针,也就是将针投入水面,观察针影的形状,以卜女红之巧拙。河南开封地区《祥符县志》曾记载相当有趣的习俗;“七月七日之午,妇女多乞巧。以碗贮水曝烈日中,顷之水膜凝面,举绣针投之则浮,谛视水底针影,有云成物花鸟之影者为上,有成剪刀牙尺之影者为次,谓乞得巧,女伴相贺;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拙矣,幼女尤忌,或至垂涕泣,其母每曲慰之。”这不仅使我们了解何谓得巧,也彷佛看到一群女性相与嬉戏,幼女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尤其彰显这乞巧会中的女性特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例如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无庸置疑的,染指甲也是女性的专利,纤指蔻丹,熠熠动人。这里说是童稚捣凤仙花的汁液涂抹指甲,让人不觉莞尔一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也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七

广告语讲究“真”、“实”。一个是美国某酒店的广告妙语:“本店素来出售掺水10%的陈香美酒,如果不愿掺水者,请预先说明,但饮后醉倒与本店无关。”第二个是海外一家饭店的广告:“请到这里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了!”第三个是点子大王何阳的创意。一天,某饭店老板邀何阳吃饭。何阳看见饭店门口“宾至如归”的字条,即建议老板撕掉,换上如下三个内容的广告语:一是“进门一分钟内服务员不接待你,用餐半价”;二是“碗筷没洗净,杯碟有缺口,用餐半价”;三是“菜谱上便宜的菜售完了,顾客食用其它菜一律以便宜菜计价”。三则妙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真、实。真,是讲真话,不讲假话。如前一例,真话直说地告诉你酒里掺了水,二一则也讲的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这样,容易产生真实感、贴近感。实,是实实在在,不图虚名。几则妙语都没有用那些“饭香酒美,质优价廉”、“宾至如归,服务第一”等冷冰冷的公式化语言,而代之以或亲切、或朴实、或幽默、或创意的妙语,但其效用却远比那些公式化语言更能为顾客认同、接受。可以说,这类妙语真是独出心裁,一语中的。

广告语讲究技巧。某出版商手头压了一批书卖不出去,情急之下便给总统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要总统提点意见。总统无暇应付他的纠缠,便回了一句;“这书不错!”于是,出版商便巧借总统名望,写下一句广告妙语:“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当然,这些书很快便一抢而空。第二次,出版商又将一部书送给总统,总统上过一次当,这回便贬斥“这书糟透了!”自然,书商的广告妙语又改为了“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出于好奇和逆反心理,人们自然又是争相抢购。第三次,总统干脆闭口无言了,而书商的广告妙语也改成了“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果然,欲购者竟相“从速”,书商横财大发。

[1][2]。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八

每到农历七月七日,号称「中国情人节」的七夕,便成为有情男女期待的盛会,希望在这一天,共渡浪漫的夜晚,如同天上的牛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乞巧节、女儿节与女节。

七夕的名称,大约在晋朝时确立。当时出现了很多以「七夕」为题的诗赋,周处《风土记》也记载七月七日夜,观星祈愿的风俗。沿至南朝,又逐渐形成七夕穿针、乞巧的习俗,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谕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彩线穿针本是女红之事,喜子(蜘蛛)结网,也很像妇女纺织,因此穿针乞巧的习俗,无疑是以织女所司的女红之事,做为节日活动,并且藉此以乞求巧慧、巧艺。七夕的名称也别称乞巧节、巧节等,但有的'地区更强调是属于女性的节日,因此也称为女儿节。例如:《天津志略》:“七月初七日,俗称牛郎会织女,闺人盛陈瓜果、酒饵,邀请女眷,作「乞巧」,曰‘女儿节’。”有的地区则将‘女儿节’省称为‘女节’。

可见这七夕的盛会,系以女性为主体,由这些闺中姊妹一同来祭拜属于她们的神o,带有联谊、同乐的味道。也因此湖北郧阳地区《房县志》有云,如果闺中姊妹祭拜织女,做「乞巧会」时,有男子潜窥,就会刮起怪风,称为「织女暴」。这阵暴风,大概是对男子示警,不得干预女性专属的聚会。

二、穿针、染指甲与沐发。

从南朝始盛的七夕穿针习俗,后来又逐渐衍化为浮针、投针,也就是将针投入水面,观察针影的形状,以卜女红之巧拙。河南开封地区《祥符县志》曾记载相当有趣的习俗;“七月七日之午,妇女多乞巧。以碗贮水曝烈日中,顷之水膜凝面,举绣针投之则浮,谛视水底针影,有云成物花鸟之影者为上,有成剪刀牙尺之影者为次,谓乞得巧,女伴相贺;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拙矣,幼女尤忌,或至垂涕泣,其母每曲慰之。”这不仅使我们了解何谓得巧,也彷佛看到一群女性相与嬉戏,幼女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尤其彰显这乞巧会中的女性特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例如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无庸置疑的,染指甲也是女性的专利,纤指蔻丹,熠熠动人。这里说是童稚捣凤仙花的汁液涂抹指甲,让人不觉莞尔一笑。

[1][2]。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九

有一姓张的中学电脑教师,为人风趣,他经常以形象的比拟来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名词。

教室角落的一张蜘蛛网上。刚好此时一只蜜蜂飞了过来,一头撞在网上,被网粘住了,蜘蛛立即爬到蜜蜂身边。于是张老师指着它们向学生说:“瞧,那就是网恋!”“什么叫网虫呢?”

另一位学生发问。老师不慌不忙地指着那只蜜蜂解释说:“这只点击蜘蛛网的蜜蜂不就是网虫吗?”

“网虫”这一词语,如果要循规蹈矩地加以解释的话,就要说是“男女之间不是通过彼此。

面对面的接触、了解,而是通过互联网上的互不谋面的虚拟接触、了解而产生恋爱”。但这位以幽默见长的中学老师,不愿墨守成规,画地为牢,他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称蜜蜂粘到蜘蛛网上为“网恋”。“网虫”本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指迷恋互联网,每天化很多时间上网,并且上网成瘾的人,张老师不直接加以解释,而是信手拈来,把蜜蜂当作“网虫”,让学生去品味,既传达了自己的意思,又与对方分享了幽默。

可见,对于问话人提出的需要解释、区别或判断的问题,回答的`一方故意违反常规,不作。

思维为具象思维,使抽象的概念浅显化,使回答的方式新颖化,从而收到令人解颐的效果。

某培训机构的教头在讲到“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三者的区别时说;“一个男。

主动地去追求他,那就证明他的‘公共关系’做得好。”这位培训人员对于“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这三个概念,不是像某些学究那样去下定义,作比较,而是直接举例加以证明,通过男人求爱过程中表现自我的不同方式来说明它们三者的不同,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十

“讽诵”例说。

讽诵是古人留传下来的一种朗读艺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古代,讽诵有固定的类型和读法,由师徒口耳相授,一代一代在教学中沿用。但是,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文言语体向白话语体转移,讽诵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日益淡出我们的视线,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读书方法,能够传承这项艺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帮助人们了解讽诵这种朗读形式,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笔者结合实例,给大家介绍一些讽诵的基本理论和运用方法。

一、“讽诵”的要义。

所谓讽诵,就是抑扬顿挫地读。许慎《说文解字》将“读”释为“诵书也”,又说:“《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这里的“讽”为背其文,“籀”为绎其义,“讽书”、“籀书”、“讽籀书”,就是学习时通过讽读声诵从音节的抑扬顿挫中体会文章的辞气。

讽诵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艺术,它凸显了汉语特有的声韵美和情感表达形式。从声韵学的原理和语感的生成机制上看,讽诵需要经过断字发声、揣摩语气、调整语调等环节才能有效进行;需要经过辞气的觉知与把握、声情的承传与演吟才能实际完成。因此,讽诵的实际运用需要把握以下要义。

1.讽读达气。通过有声的朗读,借助音节的抑扬顿挫感获文章的辞气。这里的“声”是文辞的音节美,这里“气”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气势――作者在表达情感时所形成的语气的抑扬顿挫。讽读的价值在于,能使人通过有声的读,借助语感作用,把握文章的声韵,进而进入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感受文章流动的气韵。因此讽诵最本质的特点就是通过讽读来感受作者沉淀在文中的辞气。

2.诵读入情。通过对文章辞气的诵读演吟,激起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反映,进而顺势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的思想合而为一,真切地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大凡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言辞的音节短长,声调的高低疾徐,感情的沉郁奔放,自然而然地在“心”之统摄下融合为一体。讽读诗文,反向而为,倚气入情,也就能够潜入作者洞开的心境,进而捕获到作者内心深处不可言状的情愫。

3.声读演义。通过反复的讽读声诵,随声起情,潜情入意,以情演义。从语言音义、情意相互依存的特点看,诗文是一种情志与意旨的组合结构。情意相随,情意相生,情意相映。析义需以声先,达意当以情带,以声显情,以情尽意,通过声读能够把作者寄托在情感深处的用意演绎出来。

二、“讽诵”的类型。

关于讽诵,虽然找不到系统的文献记载,但在一些古人的笔记中能寻到不少实例描述。笔者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讽诵的基本类型,下面结合实例加以介绍。

1.读最基础的讽诵,有如说话,但讲究声音的抑扬顿挫,以及情感的美化和深化。读时情感要充沛、真诚。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通过写六国“赂秦”而亡,讽谏北宋当局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的政论文。文章写得沉郁顿挫,很有气势。第一段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句话,提出论点,文气生成;第二句话,正面立论,文气加强;第三句话,反面诘问,文气回旋;第四句话,反面驳论,强辞否定;最后慷慨作结,气势雄辩。这种文气单凭教师讲,学生是不好把握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读”来展现,来体验。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把上述文气流动的过程演示出来,就是讽诵意义的“读”了,进而引导学生模仿学习,就是讽诵教学了。

2.诵根据表达需要把字词或句子声音抬高、拉长的讽诵技巧。讽诵时当诵则诵,音长要显,音高要足,情感要浓烈、彰显,但又不可字字争诵。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通过写后唐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史实,阐述国家盛衰主要在人事的道理,告诫北宋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文章第三段写得很有气势: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整段文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写庄宗得天下,意气之盛,文势上升,是大起,是扬,要读得雄放,“可谓壮哉”一句的“壮”字更是要拉长并上扬。第二句写庄宗失天下,国运之衰,文势下降,是大落,是抑,要读得沉郁。“何其衰也”的`“衰”字语音要拉长,语气要下沉。(语文论文)诵能通过特殊的声音表达,把文本特有的情感表现出来,供人赏玩、体会,但诵又不可过滥,要根据文本情感表达的需要适当选用,当诵则诵,绝不能每字每句都将字音抬高拉长,要把握好分寸。

3.吟从口,从今,就是根据现实的情境,声调抑扬地念。吟时情感要炽烈、放达。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作者三岁丧父,依靠兄嫂养大,不久兄长又宦死南方,家中父兄、子侄两代人中只存韩愈和侄子老成。韩愈和比自己只小几岁的十二郎情同手足,没想到老成突然病死。写他闻听老成去世的一段: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文章沉痛悲切,一叹三问,围绕“信”设想,围绕“梦”推因,回到现实哭诉。吟时需要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声调抑扬地“念”,才能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哀痛。

4.咏从口从永,本义是曼声长吟,就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咏时情感要饱满、夸张,语音在口腔中要有运动感,要找到“叼”、“弹”、“滚”、“喷”的感觉。大型音乐舞剧《奚仲造车》是一篇记载人类远古文明史诗般的美文。开头一段写人类从远古走来,时空久远,灾难深重: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共工触柱,裂地崩川。女娲炼石,以补苍天。

(选自“我乐网”)。

这一段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时代久远、天穹浩瀚、天崩地裂、灾难深重的图景,女娲炼石补天,困难重重,可见一斑。很显然只有通过曼声长咏,才能表达时间之远,年代之久,灾难之重的深厚意蕴。

5.唱从“昌”得声,嘴形张得很大,唱即歌,是有一定的腔调和固定的节拍可供依循的表现方式。有些诗歌是要唱要歌的,非“唱”无以传情,非“歌”无以尽味。“诗言志,歌永(通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见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中华书局,7月第1版。第19页)讲的就是诗是要歌唱的。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歌作品: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选自裘梦痕、丰子恺选编《中文名歌五十曲》)。

《送别》既是一首优秀的诗歌,又是一支抒情名曲。词意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作者又借用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把它谱成一首中国名曲。像这样的曲作,无论你怎么读,怎么吟,都没有演唱的那种味道,所以是一定要唱的。

6.弦就是通过丝竹管弦等乐器的演奏来表现诗歌意境的方法,重点在于借助声情塑造诗歌意境,渲染氛围。如要展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最好用古筝来演奏《春江花月夜》曲谱,听者和而歌之。弦与唱的不同在于唱诗时以器乐为伴奏,而弦诗时则以歌声为衬托。

7.舞舞是融入肢体舞动的诗乐展现,舞诗通常有歌有乐,以显示“诗、乐、舞”一体的精神。例如屈原的《湘夫人》如果采用舞诗的方法来读解,效果会更明显。

讽诵,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传承,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古诗文教学中广泛使用。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十一

当前,由于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仅是技能教育,导致高职院校过于注重英语以及计算机等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与培养,使得大学语文越来越不受关注。实际上,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影响着大学语文教育的变革。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认知误区,以求探讨二者相结合所形成的发展前景。

(一)大学语文只是一种工具,与职业教育无任何相关。

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仅是一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觉得它仅是对于中学语文知识量的补充,未曾关注到大学语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所有文明瑰宝,而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懂得文明的延续历程与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可见,大学语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与培养的品格无疑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

多数人过分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属性相当强的课程,过于强调其理论价值,即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某些问题,也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引用大学语文中的某些理论泛泛而谈,使得理论与实际脱离,最终解决方法也仅是纸上谈兵,未能得到实效。长此以往,导致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使用大学语文所教授的理论去联系具体实际,是能够处理职业生涯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的。

(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对职业生涯不具实际效用。

许多人都觉得大学语文是专注于文学的课程,而在真正的职业生涯中很难遇到文学中那些“伤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学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即便是学习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也并无多大帮助,反而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甚至还有人认为倒不如将学习大学语文的时间去多记几个英语单词或是多学门技术。但事实上,大学语文并不专注于研究文学,它旨在于通过文学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而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助力。

(四)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无作何关系。

当前,由于职场上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备一技之长,就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品格的培养,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可见,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一)职业至上说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由原来的普通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专业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始大都以职业准备为导向,职业至上说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更多地趋向于职业化。由于工业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的提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步伐开始迈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与职业结构来说,一旦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真品格、技能水平强的人才。换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能促使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职位升迁离不开知识基础。

新世纪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需要具备知识基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既是最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又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导致经济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投入转变为知识投入,知识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累积,那么将很难在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便能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才。

对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困锁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会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脱节,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竞争力,那么具备一批高级地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中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迈进。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腾飞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品格所进行的培养,尽管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忽略人文课程的学习,那么这样的职业教育势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加以培养,那么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相结合,才能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十二

请看下面的例子: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21岁:爸爸落伍了,他的观念和时代格格不入。

28岁:如果当年爸爸像我这样,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3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42岁:人生阅历就是一笔宝贵的资本。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49岁:生姜还是老的辣。遗憾的是爸爸已经去世了。

这个例子,将儿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父亲的看法进行了排列,反映了儿子认识的变化和心路历程,读来饶有趣味。这种将三组或三组以上对同一话题或问题不同说法的话语排列组合在一起,以便形成对照或反差的修辞手法,就是列异。

再请看下面的例子:

的工作不适合你。于是他又到另一家公司去求职,公司老板问他:你怕不怕老婆?青年记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回答说:不怕。谁知这个老板说:连老婆都不怕,这样的人太无法无天了,我们不敢录用你,你走吧。无奈之下,年轻人又到第三家公司求职,公司老板问:你怕不怕老婆?年青人心想,无论是说怕老婆还是不怕老婆,都有风险,于是改口说:我还是单身汉。老板说:我们这个工作是与顾客打交道的,你连老婆都没有讨到,怎么能讨顾客的欢心呢,还是请你另谋出路吧!

求职者对于面试时的同一个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结果却同样未被聘用,编故事的人正是利用了列异的手法,创作了一个黑色幽默。这个黑色幽默的.关键之处在于求职者为了达到被录取的目的,总是吸取以前的教训,对于老板的问题总是作出不同的回答,结果却相同,每次都未能如愿。

可见,列异用得好,可以展示事物的多样性,使之相映成趣,产生令人称奇的语言魅力。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十三

“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如“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就是运用了“回环”。“回环”运用得当,能使语言音韵和谐,回环往复,别有一番风味。

“回环”有严式和款式两种类型。

严式“回环”顺读倒读皆成文,前后两项词语完全相同。如曹禺《王昭君》中写道:“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这里就运用了严式“回环”,前后分句,均以短语作为句子成分,倒过来读时,也是以短语为单位。又如我们常说的“满堂客、客满堂”、“万家乐、乐万家”等都是如此。

宽式“回环”相对而言有较大的自由,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或减少或变换词语。如毛泽东《实践论》中的句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一句在使用“回环”格式时变换了词语,前面分句用“依赖于”,后面分句用“有待于发展到”,更显错综别致。又如我们常说的“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等都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回环”容易与“顶真”相混淆,区别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形式不同:“顶真”是用前文词语或句子的结尾作为下文的起点:“回环”是运用语序回环往复形式。如“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属“顶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属“回环”。二是作用不同,“顶真”重在使语句连接紧凑,生动流畅;“回环”重在表现两种事理的`相互关系。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江水,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运用的是“顶真”,诗句紧凑流畅。王融的《春游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诗中表现了“池、月”,“风、幔”间的相互关系,是“回环”。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十四

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往往忽视高校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把关注点放到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试图通过既有的文献和教学行动实践,结合大学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阐释开发与利用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的相关原则和策略,为具体实践提供较充分的理论前提和操作路径。

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古代文的教学始终面临若干问题,比如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对于经典作品,怎样使学生掌握它们?文言文的语育障碍如何排除,如何避免老师讲得难学生听得也难的尴尬?从中学到大学,古代文的教学花的时间最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更何况中学阶段选学的篇目多是历代名篇短制。而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无论是从篇幅还是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教学方法而言,我们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先说读通,我们在解放后才有语文这门课,是国语和国文的统一体,或者说是语言和文学的统一体。因此,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充分理解继承我们祖先遗留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提高能力,就必须过古代文这一关。

目前文言文的教法仍然遵循古老传统。由老师先念,念一句翻译一句,学生听一句笔记一句,一堂课下来老师讲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串讲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无益处,只是课堂的主角是老师而非学生。

学习文学作品主要是读,说朗读说诵读都可以,既要听人家读也需要自己读,作品读出来了,好处也就容易体会了,读得越多能力就越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任何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阅读古代文的能力更是如此。古汉语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出来的书面语,他简清生动,古人平时说话用不到书面语,我们今人更难有鲜活的语境,而学习语言恰恰需要有一个“活”的语言环境,对周围人们时刻在用的语言人们很容易接受并掌握,能触摸到语言文字的肌理,看清每个音节的面容和表情。没有语言环境,学到的就是死的知识,我们的外语教学就是最好的例证。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老师的单方面灌输,“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等等古汉语语法的问题在中学就已经基本解决的问题重新又拿到了大学课堂,真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读一读呢?因为古代私塾的诵读场面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教法陈旧,近代也有讽刺先生教书无能的笑话,仿佛诵读成了教师逃避劳动的方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学生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都能寻到有力的“证据”。老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是不是学生学习的万能药,被动学习的结果就是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拆的过散,美感也就所剩无几,没有审美意义,厌倦情绪随之而来,甚至哈欠也来了。

诵读是一种综合训练,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才能通顺流利地把文章读出来,文言文中很多生僻字,还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还要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了解单句和段落的大致意思。客观地讲,大部分古代文都是非常适合诵读的。古人的文章写出来也是要念的,刘勰所标的“六观”最后一观就是“观宫商”。所谓宫商本指音乐的声调,这里泛指文章的声调和韵律。就拿他这篇《知音》来说,“采用骈文的形式写理论性的文章。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可是他这个舞跳的潇洒跳的优美,怎么个潇洒,怎么个优美就需要学生亲自读一读了,骈文体的特点一读就知道,这比老师辛辛苦苦讲半个小时的效果好得多,学生读熟了,感觉就在声音符号和大脑思维的互相作用中建立起来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再如苏轼的《留侯论》,文笔纵横捭合,文势舒卷自如,“泉源涌出”“行云流水”,非读不可以体会苏文如海,汪洋恣肆,雄辩宏放的特点。由此可见,诵读是文言文学习不可或缺的手段,大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的读通,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学好。

语言障碍已经克服了,下面就是学好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根本出发点是加强学生的美育和德育教育,美育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是实现教育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引善,以美育人,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优雅气质的人才。大学语文可以培养人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古代文学作品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甚至对于宇宙的严肃思考,这些优秀作品无不充满了智慧。20世纪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在他的《审美理论》一书中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就在于它永远就是一个比自身更多的存在(一个超自我的存在)。

这些优秀的古代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一粒粒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是学生备战考试的复习资料。作者将自身的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读者要能够从文字人手,正确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人情,沿彼讨源,虽幽必显”。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显而易见,欣赏的过程就是修养提高的过程。教材节选的《礼记大学》中一段,“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围之而后天下平”,这样的人格理想,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不正是一种有力的德育教育吗。司马迁的《刺客列传》,从文学角度看,这是一篇精彩的小说,它具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结构完整,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图穷匕首现”和“秦庭一击”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也堪称经典:荆轲的沉毅豪迈、太子丹的坦诚躁进等等,尤其令人感动是作品体现的侠义精神,“感于恩义,忠于所托,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轻生死,忘安危”,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真的让人爱不释手啊!

关于如何欣赏文学作品,刘勰的“六观”应最有实践指导意义:“一观体位,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而他所讲的“博观”――广泛阅读的标准,则可以看作一个总则,这个总则,是学生和老师应该终生记取的。学好不仅靠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与学生的情感投入和领悟力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滋味了,心灵受到震动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古代文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闪耀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智慧光芒,在语文教学中理应给予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顺利地传承下去,哪怕最微薄的努力也是有价值的。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十五

3、落球法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的改进。

4、浅议氦氖激光器在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全息照相实验技巧探讨。

6、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7、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讨论。

8、钢丝的切变模量与扭转角度关系的研究。

9、物理实验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10、向心力实验装置研究。

11、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装置研究。

12、液体表面张力实验装置研究。

13、matlab在声学实验中的应用。

14、非线性电阻特性的实验研究。

15、简易万用表的设计制作及校准。

16、体效应管负阻特性的测量研究。

17、微波光学实验研究。

18、组合测量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19、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微小形变实验方法的改进与研究。

20、偶氮染料掺杂聚乙烯醇薄膜的光致双折射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十六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这首《夜宿山寺》诗描写的是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外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在苏州城西。张继在肃宗至德年间曾游苏,本诗当作于此时。寒山寺是佛寺名,在枫桥西一里处,传说因初盛唐时疯僧寒山曾住此寺,故名。全诗以“愁”为诗眼。写景写声,动静相应,由实写到虚伸,渺渺余意更在诗句之外,抒发了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颔联意境尤其静净,诗旨在于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寄托自己借山水遁世的情怀。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诗中“摇落”即零落。“旧垒”指吴公台。这是一首吊古诗,其中“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两句诗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相同的气韵。作者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作者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诗题为《宿甘露寺僧舍》,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寺院的建筑或历史,诗中更没有一点儿佛教所倡导的清静淡泊、超脱尘世的意味,作者的真实本意是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借以展现祖国江山的辽阔,尤其是长江的雄伟,同时也抒发作者本人豪迈、进取的胸怀。作者采用了极度夸张的描写手法,使全诗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先是作者颇有诗歌艺术的想象力: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样的诗句,没有艺术的想象是写不出来的。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就更是突发奇想、神来之笔了。其次是用语的夸张:写山就是“千峰”,写沟就是“万壑”,写浪之大就是“银山拍天”,写江之涌就是“开窗放入”。正是由于语言的夸张,造成了境界的开阔、气势的宏大。但是由于描写对象本身的阔大,读来并不觉得空疏虚浮,故作惊人之语,而是给人以生动逼真、振奋有力之感。作者在诗歌艺术表现方面的大胆实践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净慈寺”全名“净兹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三四句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这些我们在阅读中都要细加品味。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十七

摘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在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听课,宛如集纳百川之水,巧引源头清泉,在丰富中流淌灵动火花,在清澈中彰显智慧创造,是拓宽视野、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对新教师迅速“断乳”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教师;听课;专业成长。

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泰戈尔。

一、听课对新教师的积极作用。

教育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总结,积累提高。听课活动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强化教学管理的有力措施。所以,听课对新教师而言,更是拓宽视野、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对新教师迅速“断乳”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1.能使新教师尽快熟悉教师角色。

新教师上课伊始,要领还未掌握,方法比较简单,技能尚不娴熟。在听课过程中,优秀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生动娴熟的教学语言,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以及灵光闪现的教学智慧,都形象真切地展现在听课者的面前。通过听课,通过老教师的示范、耳提面命,能使新教师迅速熟悉教师角色,尽快进入状态。

2.能获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

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通过艰辛的摸索和汗水的浸润而形成的,它渗透着老教师的智慧和独特体验,其中许多内容由于条件的限制,难以上升为书本知识,这对只有理论、缺乏实践的新教师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因为,在听课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听课者在听课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思,必然会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避免实践的盲目性,还能使新教师减少时间、精力上不必要的浪费,缩短摸索的过程。

3.有利于新教师准确理解知识和传授知识。

新教师刚接触教材,对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传授也难免失当,通过老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阐释、拓展、深化、梳理、整合,能使新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系统、更完整,传授也就更准确。

4.有利于新教师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听课,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陷,有利于促进新教师自我完善。

5.有利于学习老教师高尚的品德。

通过听课,有利于新教师感悟、学习老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意识,坦荡的宽阔胸怀,使新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其品德与人格也得到熏陶。

6.有利于新教师克服盲目自大的倾向。

新教师刚踏出校门,初生牛犊不怕虎。通过听课,与老教师比较,有利于发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产生压力与动力,从而奋发努力,不断完善自我。

二、新教师应该怎样听。

1.眼到。

听课看什么?看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清楚),教学的手段(是否多样),驾驭课堂能力(是强是弱),组织教学的方法(是否得当),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是否科学),师生感情(是否融洽),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否积极)等等都要用心去看,套用一句歌词就是:“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课堂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不过,光看不行,看的目的应是对照比较自己教学环节中的优缺点、不足点,力求改正,而决不是做“批评家”,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2.耳到。

听课听什么?听的内容很多,笔者深有感触的有几点:首先要“听懂”,把自己看作学生,深刻理解重点难点,强化自己备课中的不足;其次要“听全”,既听教师的启发,也听学生的回答,既听课前预习检查、新课导入,也听课终的小结、作业布置;既听教师的抑扬顿挫,又听学生的琅琅书声……总之,要强调一个“全”字。

3.心到。

听课想什么?听课时,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这个教学环节有无更好的启发引导思路?对自己的启发又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边听边想。

需要指出的是,“耳到、眼到、心到”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课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听有所得,所得丰富。

4.手到。

听课记什么?在最佳的时机记下最佳的内容,“灵光”稍现即逝,重在随机把握。它强调动手,它要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记”的目的只有一个:备查用,助记忆。记,是经过听课者整合加工后的能动反应,别人记的自己可以记也可不记,别人不记的自己可不记也可以记。要做到“记我想记”。

三、新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

新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导教师怎样教。一般要关注以下两点:

(1)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

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使之既符合文本的本意,又与学生的具体需求相匹配,从而激发学生的旺盛求知欲,才会做到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所以听课者要关注的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2)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

例如,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并激活相关旧知识;如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除了注意每个环节的实现方式,还要注意时间安排。

(3)如何使用板书和教学辅助手段。

一般来说,板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增强直观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此外,板书还具有训练学生的随意注意的主动性,便于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等功效。教学媒体是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所以在听课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看指导教师对多媒体的选择、运用是否行之有效。

(4)如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氛围。这种氛围如果是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清晰、精练、激情、幽默等不同风格、富有个性、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语言和适度的情感投入,无疑会使教师充满个性魅力和感染力;巧妙的导入会“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来;联系生活、设置情境、深入浅出的教学不仅是“巧教”“巧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地位的?是以激情感染学生,还是用亲切的语言鼓舞学生?这些都是新教师听课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2.关注学生的学。

新教师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毕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1)关注预习准备情况。

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习准备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是体现课程有吸引力、感染力,是学生告别“要我学”,开始“我要学”的具体表现。

(2)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课堂气氛。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如果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乐学、好学,这是教学效果良好的绝佳体现。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对之有浓厚的热情和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思考、回答、讨论,进而提出问题,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热烈的气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3)关注学生的聆听。

(观察)、表达(说)情况和思维活动。

聆听(观察)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将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表达则是学生将所接受、吸收、消化的知识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一种工具。而思维的灵敏度、活跃度、广度、深度、批判度、领悟度、创新度往往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定因素。

(4)关注学生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

本质上说,学生的接受、反应、应变能力是教师教的客观依据,关注以上能力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应变能力和教学理念(是否以学生为本),而且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发展。

(5)关注学生的各种差异。

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投入、思维品质等在客观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现状是否引起执教者足够重视并全盘皆顾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

(6)关注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与否是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评价标准。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要想在听课中真正学到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不仅要进入“教者”角色,用心去领略老教师精巧的构思、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更要进入“学生”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只有用心去学习、注意、观察、思考,才能在听课中把握要害,不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获得进步。

1.要交流。

听课后,要立刻与老教师交流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最好先听教师讲自己的授课体会,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存疑问题。

2.要对照。

听课后,可以将听课记录与自己的教案或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又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自己应怎样对“闪光点”活学活用?经过理性的思考后,要和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案,并付诸实施,但不能生搬硬套。如此,才能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彼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独特价值取向。

3.要常翻。

温故而知新。听课笔记,是教学中的里程碑,上面撒满了成长的酸甜苦辣,得失错漏,只有常翻才能常新,才能使听课的意义落到实处。可见,听课后的反思与总结特别重要,千万不能听课以后把听课记录束之高阁就万事大吉了。那种“为听课而听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这出自泰戈尔的美丽诗句,形象地诠释了浸润的真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在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听课宛如集纳百川之水,巧引源头清泉,让我们的新老师臻于完美。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作为新教师,既要重视听课,学习他人;更要注重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方法、新的举措,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参考文献:

[1]乔红旗。听课——年轻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文理导航:上旬,(05)。

[2]王勇。听课评课是校长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宁夏教育,(06)。

教师语文论文范文参考篇十八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事业。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转眼间我已经成为了教师队伍的一员,每天站在教室的讲台上,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琐事。提起笔来总结,似乎有些笔塞。一学年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轨迹。平凡的生活给予我的是更多的思考!

我喜欢孩子,喜欢每一个学生,我热爱我的工作,我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我自认为我有着优良的品质:自主、自律、自强。班级管理及教学的事,我能自主完成。学校常规的事,我能自律做好。自己人生的事,我追求自强不息。

一、班级管理及教学。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始终秉承: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学生是具有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2、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在我任班主任这一年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实践中,我通过总结发现班里的干部只是全班同学的少数,针对有许多学生当不上干部,其能力也势必得不到培养的情况。为此,我广泛听取意见和讨论后,在班干部会议上郑重提议:是否能实行“轮换制”制度,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这个活动引起了学生广泛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一时间,班级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习、纪律、各项活动都有了崭新的面貌。就这样,班级里几乎每位学生都当过干部,不仅培养了全体同学的能力,也使同学们认识到“干部”的真正含义。通过这项活动,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大大增强,集体荣誉感也大大增强。

同时,这也是对后进生最好的奖励。一位合格的班主任不仅能做好优秀生的工作,而且更应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而这是恰恰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他们会努力在班务管理工作中证明自己的能力。

3、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班上也有几位同学在学习上有些困难,很多留守同学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再加上自己贪玩,家长外出,自我封闭,造成了学习成绩及各方面都比较差,常受到同学们的鄙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掌握了该生的一些基本状况,与他们单独交谈,让他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再如有的同学是因为思想懒惰、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学习习惯较差,造成成绩上不去。面对这种情况,我帮助他克服了懒惰心理,校正了学习习惯,让他变的爱学习了。作为班主任,我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尽快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工作,我立足课堂。为了更好地在课堂阵地上发挥最大的功效,我努力学习。学校给我的学习机会,我也总能好好把握。通过学习,我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为了更好地在课堂阵地上发挥最大的功效,我推广已有的教学成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

二、学校常规。

常规,就是经常实行的规矩。应该说它是工作的最低要求。只有超越常规,工作才有可能主动、创新。我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首先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在落实常规中寻求突破。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并按时上交。平时能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由于这学期我们各学科实行提前备课,在上课前,我会对教学方法进行广泛搜集,汲取精华应用到我的教学中。上课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及时调控,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创新精神。课后自行设计实践性强,尽可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业。

三、学校管理。

在这一学年来,我还担任了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后勤工作,在各级领导尤其是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后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质如量地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工作任务,我的后勤管理工作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严明了财经纪律、规范了财务管理制度。

2、加强了生活服务中心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校产管理进一步加强。

4、加强了校园绿化美化力度。

5、争取领导重视,搞好了学校的基建维修和添置工作,改善了办学条件。

6、学校勤工俭学逐步走向完善。

在过去的一年内后勤处始终把握了后勤“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这一宗旨,坚持“安全第一、服务第一”的原则。后勤处做了大量工作,当然离领导的期望还相差甚远。在新的一年内,我将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勇于拼博精神,始终把好“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这一宗旨,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总之,我将永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工作专心致志。工作求真、求实、求新。

此致

敬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