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范文(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2:24:47 页码:13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范文(模板13篇)
2023-11-23 22:24:47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思考能力,促使自我进步。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更好地发展个人能力。总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总结。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一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二

本课题《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俑》选自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6册第9课。这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很高的成就,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雕塑如同一颗璀璨的夜明珠,注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传承中。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及生活中获取的知识,积极地参与研究性活动,具有时代性。

学生分析。

本课采用网络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欣赏课不能只单单欣赏,还要学会评述,并与动手练习相结合。如果让学生课前寻找资料,一是加重学生负担,二是可能学生寻找的资料没有针对性。

网络的普及使八年级同学已经具备比较良好的网上学习的能力,自主地在网上探究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学设计中加入了自己动手实践的环节,则兼顾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习得两方面的需要,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

教学目标。

知认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陶俑艺术的主要艺术成就极其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中陶俑的艺术。

技能目标:

1、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形象入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2、学会在网络的自由领域中自主学习,懂得如何探究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体验雕塑的造型艺术,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秦始皇兵马俑的表现形式;

2、体验陶泥雕塑造型。

教学难点:秦、汉代雕塑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雕塑?”,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兴趣。导入课题。

二、知识积淀。

请学生根据预习书本回答“什么是雕塑?雕塑的分类有哪些?”“什么是陶俑?”这几个问题。

(一)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能够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按其不同的功能可分为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纪念雕塑、建筑雕塑、园林雕塑、民间雕塑、架上雕塑等。按其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透雕。中国古代雕塑又分为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

(二)什么是陶俑?

陶俑是古代陪葬用的陶器,他的题材有人物、马、牛、狗及建筑物等。

三、网上探究。

教师播放《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陶俑》两段视频,然后提出三个问题:

教师开放网络平台,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去探究答案。

师共共同交流答案,各抒己见。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四、实践体验。

请学生用手中的陶泥雕塑一个陶俑,表现手法和内容不限。

请完成的且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五位同学将自己的作品到前台展示,并作自评,然后请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后,教师略作评价。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知识。

五、课后拓展。

教师为学生布置拓展主题:寻找身边的陶佣。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三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古代诗歌五首》的说课稿,希望大家尽快掌握诗歌说课稿的写法。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2019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四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埃及产生的自然环境,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体会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学习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河流、文明出现的时间、统治者、等级分化和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学习难点】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阅读、预习课本p2—4内容。

埃及位于________东北部,________________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________年前后,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小国。约年,初步建交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3.国王称为_____________,国王又称为“________”。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在公元前30前后,形成了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________。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________。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埃及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

6.公元前15世纪时,埃及成为地跨两洲的帝国,公元前世纪,被灭亡。

(二)合作探究。

1.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2.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有哪些?

d.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e.村落的形成f.尼罗河两岸的小国出现。

(四)当堂测试。

1.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这一地区的是。

a.象形文字金字塔b.种姓制度佛教。

c.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d.公元纪年基督教。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埃及开罗最吸引人们参观的古代遗迹是()。

abcd。

3.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它位于()。

a.黄河流域b.两河流域c.尼罗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

4.世界第一长河所孕育的文明古国是()。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埃及产生的自然环境,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体会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学习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河流、文明出现的时间、统治者、等级分化和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如:金字塔、象形文字等)。

【学习难点】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一、课前预学;阅读课本p2—4内容。

1、尼罗河孕育了文明。约公元前3100年,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公元前15世纪时,其国力强盛,成为一个地跨两洲的帝国。到公元前6世纪,它被灭亡。

2、古代埃及国王称为,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陵墓叫,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3、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真正的文字就是从这种文字发展而来的。

4、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后来的历法以及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

5、古代埃及的医学也很发达,他们初步知道了的知识,并开。

始治玻。

二、课堂研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埃及人曾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材料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赞礼。’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息息相关。

尼罗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流?

为什么说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息息相关?

尼罗河在古代埃及的地位,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

“尊敬的法老,你乃天降睿智,洞察万物……”大臣们朝见法老时,都要说一番诸如此类的颂词,并且必须匍匐在御座之前,前胸贴地,吻着法老前的尘土,不能随便抬头。

材料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哪个文明古国?

“法老”自称是哪个神明之子?

为什么大臣们对“法老”如此毕恭毕敬?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

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

(看图片分析,从内容、形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切入并讨论)。

史前雕刻最著名的有法国劳塞尔执牛角的女祼浮雕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女祼石雕像,大约产生于三万年以前,这些雕像竭力夸张突出的是人的性特征,比如胸、腹、腿,不刻画五官,实际用途是作为当时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的偶像。

这些我们今天所能看见的人类最早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对于创作的原始人来说,其主要价值却并不在其审美属性而在其实用功利属性上。

那么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关于艺术的起源,学术是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件观点: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巫术。追寻艺术的发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原是从非艺术活动中产生的,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产劳动。艺术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精神需要并由人自己创造的,而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造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则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史前美术的洞穴岩画都有一个共同题材——动物:野牛,野猪,鹿等,这些都是原始人的主要狩猎对象,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食物来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这些动物的特征把握得那样精细准确,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生分析史前时代的雕塑,合作探究。

(由司芬克斯之谜引述到古埃美术)。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

埃及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

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狮身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所以人们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为一种神秘表情的同义语。

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

《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

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在埃及东北方的亚洲的西部,位于两条大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之间有一块肥沃的大平原,叫美索不达来亚,美术史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发现这西亚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

学生讨论分析:

亚述雕刻《人首翼人牛像》。

浮雕《受伤的母狮》。

法国尼奥洞窟崖壁画。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五

《汉字真有趣》是本单元两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活动,包含5篇阅读材料,其中有字谜,汉字故事,以及形声字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而本课给出的活动建议,要求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给出了搜集资料的办法,有助于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搜集资料信息。

(二)教学目标。

1.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

2.查找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材料,举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3.了解搜集资料的方法,学会搜集资料,制定一次活动计划。

4.感受汉字的趣味性,激发对汉字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查找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材料,举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难点:

了解搜集资料的方法,学会搜集资料,制定一次活动计划。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由几个有趣的阅读材料组成,因此我采取让学生自由朗读的方式认真读,感受汉字的趣味。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内容丰富有趣,因此我采取鼓励学生分享、教师点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字谜或汉字的故事,说出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增加趣味性。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搜集编写字谜,通读阅读材料。课内主要是认真读,将感兴趣的地方与同学分享,与同学一起开展体现汉字趣味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与同学分享你感兴趣的地方,互相交流。

3.搜集一些关于趣味汉字的资料。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两次主题活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第一个活动。(板书:汉字真有趣)。

二、学习阅读材料。

1.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对汉字的了解。

2.课件出示字谜,让学生读一读,猜一猜。

3.让学生齐读字谜。

4.教师带着学生读字谜,读完一个讲解一个。出示谜底:日、田、立、也、休、斗、默。

5.读汉字故事《门内添“活”字》,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读歇后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歇后语。

7.读《“枇杷”“与琵琶”》,引导学生注意同音字的使用,提醒学生不要写错字。讲解“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意思。这个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琵琶能接触“枇杷果”,那么这满城用竹子做成的箫管就都能开花了。

8.学习《有趣的形声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形声字。

9.默读课文,指名学生说课文中举了哪些形声字,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它的特点。

三、总结。

刚才我们一起读了五篇阅读材料,了解了汉字有趣的字谜,歇后语,汉字故事以及几个形声字。同学们还想了解一些汉字有趣的故事吗?让我们看阅读材料前面的学习要求。下节课我们将根据学习要求,搜集资料,开展一次趣味活动交流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一课学习的阅读材料,说一说自己对汉字的哪些地方感兴趣。我们将根据学习要求,来开展一次趣味活动交流会。下面让我们来看活动需要有哪些准备事项。

二、明确活动要求。

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汉字。

2.结合活动建议,思考确定活动的主题。

活动建议:(1)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材料,和同学交流,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3.根据活动的主题,讨论制订活动计划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主要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不要太难操作)。

4.讨论搜集资料的渠道。

(1)可以查找图书。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或书店,可以按类别去找书。如查找汉字故事,就可以到语言类或文化类的书柜上去找。在找书时,书名、目录、内容简介等,能帮助我们判断书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内容。

(2)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在网上查找资料,关键词很重要。如,搜集汉字故事,可以检索关键词“汉字故事”,不能仅仅检索“故事”。检索后的条目很多,可以根据题目、引用的片段等,判断哪些是需要的材料。

(3)可以请教别人。先要想一想谁可能会有自己需要的资料。想好自己要问的问题,请教合适的人。

(4)注意搜集资料的丰富性,不拘泥格式,可以是文本、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料(纪录片)等。

三、开展活动。

1.学生汇总收集的资料,按类别分类,做好整理。

2.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组织开展活动。

3.小组进行交流展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六

1、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2、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3、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辛弃疾《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

5、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6、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7、斜横花树小,浸愁漪。——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8、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唐寅《把酒对月歌》。

9、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10、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陈子龙《诉衷情·春游》。

11、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12、相思一夜梅花发。——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

13、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王维《酬郭给事》。

14、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阎选《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

15、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16、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张道洽《岭梅》。

17、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白朴《得胜乐·夏》。

18、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

19、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朱淑真《菩萨蛮·咏梅》。

20、初发黄梅插稻时。——蔡伸《长相思·村姑儿》。

21、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张道洽《岭梅》。

22、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23、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24、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张可久《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25、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纳兰性德《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26、谢却兰桡信杖藜,千峰盘磴入花畦。——德元《玄墓看梅》。

27、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28、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包融《武陵桃源送人》。

29、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其十九》。

30、雁背夕阳红欲暮。——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31、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赵崇《清平乐·怀人》。

32、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33、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李方膺《题画梅》。

34、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35、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刘过《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

36、但恐舞、一帘胡蝶,玉龙吹又杳。——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3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8、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秦观《如梦令·春景》。

39、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李白《长歌行》。

40、玉人和月摘梅花。——贺铸《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41、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42、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赵令《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4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44、记得旧时,探梅时节。——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45、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毛滂《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46、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杜牧《紫薇花》。

47、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48、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49、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王维《杂诗三首》。

50、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2、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寄兴》。

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4、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7、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8、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9、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10、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1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14、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杜甫《孤雁》。

15、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1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7、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18、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1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20、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1、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

2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23、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5、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26、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7、鸿雁在云鱼在水。——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28、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29、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30、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31、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杜甫《孤雁》。

3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3、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3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35、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曹操《蒿里行》。

36、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37、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8、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39、阴阴夏木啭黄鹂。——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4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4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4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43、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徐玑《新凉》。

44、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4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6、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4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8、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49、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50、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比较法讲解,体会中西方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区别。二是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和技法。三是要着重讲解元代山水画的特色。

欣赏每幅作品前要对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扼要的介绍。分析作品是应有详有略,并尽可能多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参与,并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2、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的主要区别。

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让学生领悟中国古代山水画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与学习方法。

用传统的讲授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想结合,在建构注意教学方法的知道下,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自主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共同的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学习的内容。故在讲解中充分运用了展示、启示提问、自主活动、讨论等多种语言。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古筝音乐《高山流水》。

2.提问:曲名是什么?通过音乐欣赏,使我们联想到了眼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也许觉得古代山水离我们好遥远,但今天我们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做一次亲密接触。

3.展示山水画——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详)。

1、表现内容:西方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而中国山水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空间与透视:西方人画的一直都是目之所及,为“眼中之风景”。而中国画家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为“心中之风景”。散点透视体现了中国人豁达的自然观,焦点透视体现了西方严谨的科学的自然观。

3、自然山水与画中山水。

4、中国山水画注重景、情、意、志的联系。

充分运用多媒体分析和欣赏作品。

(一)、隋唐的山水画:鉴赏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和五代画家懂源代表作品《潇湘图》(略)。

(二)、北宋山水画:鉴赏范宽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和。

北宋中晚期画家郭熙的《早春图》与忘洗的《渔村小雪》。(详)。

(三)、南宋山水画又有了新的成就。(详)。

鉴赏马远极善造境《梅石溪凫图》和《寒江独钓图》。

(四)、元代的山水画:山水画成就最高(详)。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33厘米,横长636.9厘米。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收聚于笔下。画家中锋、侧锋兼施,尖笔、秃笔并用,长短干笔皴擦,湿笔披麻,浑成一体。

(五)北宋、南宋和元代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上的比较:(略)。

北宋无我之境重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画家为自然服务。

南宋追求细节真实和诗的意境重诗情画意。

元代有我之境重在抒发画家内心思想情感,自然景物描写为次。

(六)、明清的山水画:(略)。

明代山水画家们更多地继承了前代画家的优良传统,并有说发展。

鉴赏戴进《风雨归舟图》和石涛作品《淮扬洁秋》。

1.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2.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3.在表现山石树的质感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四、小结:(略)。

1、体会中西方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区别。

五、作业(播放古典曲目《渔舟唱晚》)(略)。

1.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的区别。

2.运用古代山水画的艺术传统,分析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八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九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十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五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4.激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赏析关键字词,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拟定三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

2.解释题目。

3.《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学生齐读《观沧海》,老师点评,教正读音。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占主体地位。)5.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归纳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6.赏析诗歌(结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2.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标出各联。

3.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4.理解字词。

5.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简要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导读《钱塘湖春行》1.题解2.作者简介。

3.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4.理解字词。

5.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7.研读与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指导学习《天净沙·秋思》。

1.介绍作者(补充:作者号东篱。)2.题解。

3.学生齐读《天净沙·秋思》、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4.理解字词。

5.同样是写乡愁,《天净沙·秋思》与《次北固山下》相比较,有什么异同?(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6.哪些写客观景物的句子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7.哪一句直抒胸臆将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8.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第三课时。

一、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歌。

二、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做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十一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共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子目的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因此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能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采用情境设置法作为导入,在上课之初,展示一幅江南美景的图片和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播放视频《江南美景》,随后提问学生江南地区风景优美,现在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那江南地区是怎样得到开发的?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进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和连续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势引入本课,并且从诗词入手,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东晋的兴亡。

在正式上课之初我会引导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随后提问,3,內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够恢复中原,他们的愿望能否实现?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我再加以点拨和完善。

我向学生提问: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之后进行总结:在东晋初年,王导主政在内,王敦领兵在外,权倾朝野,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我会展示教材第83页有关闻鸡起舞的相关史实,请学生回答问题,随后,展示《东晋形势图》,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使学生牢牢掌握并能够学以致用,我采用展示《史记》与《宋书》中的两段有关江南地区的史料,组织学生在组内讨论两个问题:汉朝与南朝时的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在提问小组代表回答后,我会加以补充和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通过对史料的展示与讨论,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在新课讲完后,我将带领同学们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课后调查东晋时期海外贸易有何发展?做一个300字以内的小短文,下节课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十二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魏一统北方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大融合,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旧立新和汉化改革,比如迁都洛阳、学汉话、改汉姓等,其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性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从而充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二、说学情。

过渡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历史,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但是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都不强,分析问题的深度还不够。因此,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搜集教材相关历史知识,储备必要的背景知识,进而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加深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本课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及其对南北朝对峙的影响,明白北魏建立以及统一中国北方的基本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提升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民族问题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

正确认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并且展示少数民族图片,让学生猜是哪几个民族?除了这些民族,同学们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少数民族?他们现在都还存在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提问的形式,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样的方法既省时又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淝水之战。

对于这一子目,我会采用讲授法进行讲课。

首先,我会出示一幅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地图,简单的介绍前秦和东晋的情况,让学生明白战争爆发期间双方的基本情况,明白战争不可避免。

紧接着,我会结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讲解淝水之战的过程。在讲解完过程之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找出淝水之战的最终结果: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

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篇十三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人们常说“无商不活”,为了突出了一个“活”字,我给这课另取一标题为“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代经济发达,与商业的繁荣有很大关系,正是这股源头活水使古代经济繁花似锦。

下面我从教材简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简要说明。

教材简析。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本课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概述了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艰难处境;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介绍了城市作为古代商业发展的中心在格局和职能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概貌。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本课与本单元其他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本课虽然不直接叙述农业、手工业的内容,但一定要以此前已经讲述过的农业发展及其特点、手工业发展及其特点为基础。

商业文明脱胎于农耕文明,同时又有着不一样的特质。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下,商业在重农抑商的环境中仍顽强发展,不断突破,明清时达到鼎盛,呈现出中国商业文明特有的魅力。遗憾的是,没能像西方一样打开工业文明的大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为下一节古代的经济政策做好铺垫。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使之认识到商业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城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提取历史信息、交流相互认识的`过程中,增强历史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从中分析其原因,并为现实献计献策,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过程分析: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印发的学案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准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整理发言提纲。

【教师准备】:

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书籍、报刊、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将相关城市材料做成简单课件;收集学生感兴趣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有强烈的现场感,易拉近师生距离。本节课我先播放自拍的安平市场的繁华景象,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和期待,趁势提问学生“为什么如此繁荣?”、“古代有这样的市场吗?”、“怎么形成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商业繁荣离不开城市的发展!顺利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一环节】:

自主探究,知识归纳。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而城市发展涉及的内容千头万绪,长安是千年古都,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北宋以前,长安的商业发展举世闻名;北宋是古代商业突破发展时期,作为首都的开封当然就很具典型意义;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又是江南鱼米之乡,素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美誉;而广州是沿海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唐宋以来其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我特意选取古代中国较典型的这四个城市,意在以点带面,通过类似案例教学的模式,剖析商业与城市、商业发展与城市变革的关系。在课前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加以整理,做成简易课件。

上课时请每个城市的发言人上台讲解。

时间:每人四分钟左右。

要求:说清楚该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其原因。

其他小组在每讲完一个城市后用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适当补充。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佳发言人,教师加以点评总结。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代商业发展就有了感性认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小结新知。

通过设问、小组讨论、师生谈话交流的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合作探究历史的真谛,得出规律性认识,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升华,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及时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便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历史悠久,水平不断提高。

内外贸易全面繁荣。

始终受政府政策影响。

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一直居于从属地位。

国家是否统一,社会是否安定。

政府限制的程度。

水陆交通是否便利。

货币及货币制度是否完备。

【第三环节】:

联系实际,现学现用。

历史应为现实服务,人毕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应有境界。如此学生才会觉得历史是那样的亲切,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欲望。我通过播放自拍dv,展示安平市场的现状,请同学们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建设好它出谋划策!

学生踊跃发言,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教师现场点评总结。可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以“如何更好地建设好安平市场”为题,写成小论文或书信!

在新的疑惑中结束本课。

课堂的学习毕竟有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更多的知识有待学生课后去寻找、学习。在此,我布置这样一道探究题:

20xx年,以”bettercity,betterlife”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如果要展示中国古代城市的风采,你会选择哪座城市?展示些什么?请说明理由!

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和网站。将课堂向课外、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