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东女孩高考范文如何写 高考山东作文怎么写(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7 11:30:04 页码:7
山东女孩高考范文如何写 高考山东作文怎么写(5篇)
2023-01-17 11:30:04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山东女孩高考范文如何写一

你们好!我是大家的导游小陈,首先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圣人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圣人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圣人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圣人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圣人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圣人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圣人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圣人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

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孔庙来源于圣人孔子得意弟子子贡。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圣人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俺老师圣人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就是说,我的学问等于一肩膀头子高,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圣人孔子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后人为了形容圣人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圣人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封圣人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圣人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顶,亦说此墙深壁高垒非常坚固。这四个字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圣人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

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圣人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圣人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

“二柏担一孔”。过玉振坊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

下马碑。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西边的碑早毁坏,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圣人孔子、孔庙的尊敬。

棂星门。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棂星门”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圣人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太和元气坊。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圣人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至圣庙坊。明代所建“至圣庙坊”,是汉白玉的,上饰火焰宝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道院的东西对衬各建一处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环绕,千头万续,下有八个怪兽,叫“天龙神狮”,相传孔庙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东边牌坊上书:“德侔天地”,说圣人孔子的思想主张给人类的好处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边的牌坊上书“道冠古今”,赞圣人孔子思想、办法古今都是盖世之冠。

圣时门。三门并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盘龙。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圣人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迹归纳为四句话: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圣人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圣人孔子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都走快覩门、仰高门。

快覩门,取先睹为快之意。就是说圣人孔子的学问“五经四书”,谁先学谁先有文化,谁先学谁先有知识,争相学习,以先见到先读为快乐。

仰高门。根据颜回赞扬圣人孔子的一段话命名的。颜回说,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赞圣人孔子学问向上看不到顶,叫“弥高”,学起来文言文很难懂,叫“弥坚”,高不是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到的。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说我以礼。”俺老师循循善诱,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礼节。

汉石人。仰高门里亭子里有两位历史价值很高的汉石人,一位是“亭长”,(汉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门之卒,都是鲁王墓前守卫的。石人被历代金石学家所重视,对研究汉代服装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孔府是衙宅合一,园宅结合的范例

孔庙的东侧是孔府,是圣人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 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贵。

孔林是延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圣人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圣人孔子墓前。圣人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圣人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 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20xx年,内有坟冢 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有关山东女孩高考范文如何写二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到泉城济南来旅游!在济南停留期间,由我来接待你们并提供服务,我希望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在济南玩得开心,过得愉快。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近11万平方米。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公园,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2720_年的历史,水温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园以观泉、赏鱼、品茶、山石、文化为特色,以小巧玲珑,步移景异,清洁幽静、古朴典雅而著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白墙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风格的建筑就是趵突泉公园的东门。大门正中匾额上“趵突泉”三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题写的。进了大门,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座迎门假山,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迎着大门建假山吗?这是古代造园的一种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说以山为主,迎门叠石,似透非透,成为公园门口处的自然屏障,与山石后的溪流成山环水行之势,同园中其他景物相分离。这座假山的石块全部采自于济南南部山区,石质、色泽、纹理都可以同江苏无锡的太湖石相媲美。过了晴雨桥,大家再往前走,就看到这块石姿优美,纹理自然,高4米,重8吨的龟石了。它最初为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张养浩酷爱自然山川,弃官归隐济南后,以山猿、野鹤、山石为友。此龟石有“瘦、皱、漏、透”的特点,在此与它合影,有长寿延年的吉祥之意。

请大家随同我一起往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马跑泉。为什么叫马跑泉呢?据说这泉水是由北宋时期的抗金将领关胜的战马刨出来的,故此得名。相传,关胜是梁山泊农民起义将领,后为济南总兵刘豫的部将,骁勇善战。金兵南侵时,誓死不降,奋勇抗金。在一次激战中,败走西城,口渴难忍。他的战马仰天长嘶,前蹄奋力刨地,泉水夺地而出,后人为纪念此泉,称它为马跑泉。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漱玉泉景区。“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济南书画家关有声的手笔。“漱玉泉”三字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古代人们常把女子的牙齿称之为“玉”,而女词人李清照常在此梳洗打扮,因此而得名;另一种说法取自于李清照所著的《漱玉集》;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转化而来的,形容哗哗的泉水冲刷着玉石的样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李清照纪念堂,建于1979年。纪念堂两旁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上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写得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联是“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是对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为丈夫《金石录》所作的序的高度赞扬。挂在门厅内的匾额“一代词人”也是郭沫若手书的。

李清照是我国杰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母亲也是一位状元的女儿,知书达礼。李清照自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加上天资聪慧,酷爱读书,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李清照18岁时,与当朝史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俩相互支持,作诗填词,研究金石书画。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金兵南侵,李清照夫妇被迫南下。途中赵明诚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直过着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中度过了她的余生。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线,前期的词大多是歌咏自然,赞美生活,描述夫妻恩爱、思念。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而后期的词作大多是抒发国家之恨和悲叹自身命运凄苦的。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线泉景区。金线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称为济南四大名泉。“金线”的形成,是由于两岸泉水相对涌流,流势均衡。当太阳照射到池底,平静的水面上就会显示出一条聚成的水线,金光闪亮,像游丝一般,忽隐忽现,随波荡漾,蜿蜒多变。老金线泉的“金线”已难看到,新金线泉的“金线”也必须在水势旺盛,阳光照射角度恰当时才能看到。

再继续往西走,我们就来到了尚志堂,又叫“金线书院”,因金线泉而得名,旧时指官家或私人藏书和讲学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满了白玉兰、紫玉兰,每到初春,玉兰花争相绽放,芳香扑鼻,故尚志堂院也称玉兰院。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泺源堂。大家请看堂前上的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赵孟頫对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写照。泺源堂北面的建筑是娥英殿,是为纪念虞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堂。娥英殿北面是三圣殿景区。三大殿院内的花格透墙上镶嵌着30余方石刻,全部为历代名人的诗篇佳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院内这座罕见的“双御碑”,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激湍”石刻和乾隆皇帝的《再题趵突泉作》。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趵突泉景区,站在来鹤桥上了。来鹤桥原为木桥,为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县张鹤鸣所建。1956年开辟趵突泉公园时,修建了这座石桥。大家请抬头看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旧迹”,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据记载,过去人们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莱仙山,即神话中得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想登蓬莱山求仙的人到处寻找仙山,当他们来到趵突泉边,看到三股水柱,其状如山且不能攀登时,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旧迹”坊。如果你能到泉东面望鹤亭茶社一坐,一边品茶,一边赏泉,则更能体会“润泽春茶味更真”的意境了。

趵突泉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周围绕以石栏。池边俯视,一泓碧水,清如明镜;三泉涌涛,势如鼎沸。历代文人学者都对趵突泉留下了诸多咏赞。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三尺不消平底雪,四时常吼半空雷。而能再现趵突泉泉水全貌的,还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趵突泉赋》。那么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色是怎么形成的呢?济南的泉水来源于济南的南部山区。济南的南部山区主要由奥陶纪碳酸盐的石灰岩构成,石灰岩被水溶解侵蚀,形成溶洞和裂隙,吸收地表的降水和径流,并由南向北潜流。当这些地下水流至市区时,遇到济南东、西、北面质地坚硬隔水的火成岩阻挡,水流大量汇集,形成强大的静压力,在低洼的市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的涌泉。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袭人,极为爽口。据说乾隆下江南时,出京带玉泉水,到济南时带趵突泉水,以备饮用。

站在观澜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东巡抚都御史胡缵宗书写的。亭后的石刻“第一泉”三个字是清代王钟霖书写。“观澜”石刻二字是明代山东左布政使张钦书写。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与北岸的泺源堂相互衬托,形成对景。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沧园和白雪楼景区。沧园,原名叫“勺沧园”,取“沧海一勺”之意。这里原是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的读书处。明万历年间按察使叶梦熊曾在沧园西侧建“白雪楼”,纪念李攀龙。现在我们已经穿过了枫溪区,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园的东门口,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并留下你们的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有关山东女孩高考范文如何写三

岱庙古称东岳庙、泰岳庙,也叫泰庙,明代开始称为岱庙。它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古代帝王来泰山时祭祀泰山神的场所。据文字记载及文物调查证实,岱庙初建于秦汉,随着泰山神信仰的逐步增大,岱庙规模也日益增大,以宫城形制来营造岱庙,是宋代以来所严格遵循的制度。

先看一下岱庙的平面图。整个岱庙呈长方形,四周城墙高筑,四角都建有角楼,总占地面积约占9、6万平方米,城内布局严谨,对称规整,以一条南北方的轴线为中心,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以庭院形势对称分布,这些院落各自独立,以幽雅、质朴的风格与主要建筑的庄严、肃穆相映成趣,即主次分明,又完整统一。

游岱庙要从遥参亭开始。遥参亭又名“草参亭”是岱庙的前庭,古帝王来岱庙祭祀泰山神之前必先在遥参亭举行一个简单的拜仪式,遥参也就是遥遥祭拜的意思。在遥参亭与岱庙之间的中轴线上,是清康熙20xx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和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组织人筑建的“岱庙坊”,石坊的上部为仿木结构,在石坊的梁柱,额板等地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麒麟献宝等二十余幅图案,图案设计均采用对称的手法,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工艺,是我国现存清代石雕建筑珍品。

岱庙四周有八个门,朝正南的为五个,中为正阳门,正阳门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门”西为“见大门”,意思就是说仰望泰山之高,目睹泰山之大。

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重门,创建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间,取孔子语“德配天地”之意,解放后曾多次整修,现悬挂的“配天门”牌是当代书法家舒同书写,殿内原供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现在是流动展室,为泰山民俗展。

走右边,此为三灵候殿,祭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为祭祀。现神像早已被毁,在殿中间陈列有泰山石上刻“泰山石敢当”。

在岱庙内共有碑刻二百多块。有“宣和修泰岳庙记碑”它立于北宋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0xx年,是宋微宗遣人修岱庙的记事碑,碑高9、25米,宽2、1米,仅龟座就高1、85米,重约4万斤,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的一通龟趺碑。据碑中记载,此次重修后,岱庙内的古建筑共有八百一十三楹,碑文由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写,朝散大夫篆额并书,碑阳刻有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山东巡抚中州李戴,巡抚清源吴龙 徵(zheng) 题,田东书写的“万代瞻仰”四个大字。前人有很多丰碑,在明代时被借用,即在碑最刻上几个大字,此碑就是如此。

进汉柏院,门匾上写“炳灵门”。这处雅致的小院名叫汉柏院,因院内保存有五棵柏树,相传为汉武帝公元前120xx年来泰安封禅时亲手栽植而得名,在院的北面是一座炳灵宫,供奉着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1920xx年毁于战火,1959年在炳灵殿旧址建起汉柏亭,此院内共有碑刻90余块。西北侧中间一块,是清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碑,乾隆皇帝的诗文留世的很多,但画却很少见,尤其是刻在石碑上的更不多见。乾隆曾十次来泰安,六次登上泰山,在泰山留下170余首诗文,汉柏连理枝这幅图是乾隆回去后凭记忆绘制的。北边这通碑是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 张鹏翮(he),所题写“汉柏”诗(诗文:古柏千年倚碧峦,太平顶上觉天宽,晴空白鹤时来舞,云外逍遥得静观)。南面这通碑是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绘制的。碑额“汉柏图赞”由左佩璇篆写。

《第一山碑》是由北宋的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写,米芾是北宋的书画大家,以行书成就最高。若仔细观赏三字,可谓各有特色,后人总结了三大特点,“1、三字笔画不一样粗细:“第”字笔用笔较细,书写瘦长,“一”和“山”字写得粗壮2、在这碑上三字所占位置不平均,“第”字占了碑了的一多半,“一”和“山”字只占了下面的一小部分3、三字所用字体不太一样,“第”字为行书,“一”字写得放松,有点草书的感觉,且有春蚕吐丝的意境,“山”字写的稳重,其中的一横有点隶书的味道,整体观赏此碑,立在这儿很稳,有稳如泰山之意。

东御座 在元明时是贵宾休息的地方。明代称迎宾堂,清朝时乾隆皇帝将它改为“驻毕亭”,这里成为乾隆皇帝来泰山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因它处在岱庙的东华门内,又是帝王休息的场所,所以又称“东御座”。(这几个字是当代书法家李传周所书)它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影壁组成。

院内保存有我们现存最早碑刻之一的《秦刻石》,又名《李斯小篆碑》,此石刻是我国最早的记叙功德的刻石,它原立于泰山顶碧霞祠西侧玉女池旁,刻石原有222字,主要内容记载了秦始皇的功德铭和秦二世胡亥的继位诏书。这个碑刻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时候曾毁于一场大火,整个碑刻就遗失了,75年之后泰安知县蒋伯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边拾到两块残片,现仅存10个残字,内容是“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秦刻石最初有7块,但现在仅存琅玡1块,泰山1块,所以这块秦泰山刻石已成为稀世珍宝,是我国的一级文物。“高台三上五间正殿是皇帝来时休息的地方。中间是龙椅,两边的红木家具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按清朝时的原样陈列的,家具上有用象牙骨头、贝壳镶嵌的人物及花卉纹饰。在殿内抱柱上的这幅清乾隆皇帝的诗联:“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横匾为“勤政亲贤”。意思就是说“天下要有一个人来统一治理,但天下不能仅供奉他一人,皇帝要勤于政事,亲近贤明”。殿内东为书房,西为卧室。

岱庙内共存有文物一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以祭器为主,乾隆皇帝献给泰山神的祭器中,有三件尤为珍贵,被定为泰山镇山三宝,都是一级文物。——

沉香狮子“乾隆20xx年奉于岱庙,用珍贵的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狮子的眼睛用琉璃镶嵌,各重3、5公斤。沉香木是一种较为名贵的中药材,盛产于南方,不但木质坚硬,而且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以入水即沉为贵。

温凉玉圭:清乾隆36年奉给泰山神,圭衣90多厘米,重27、75千克,它由两块玉组成,上部为纯玉制成,质密而凉,下部为璞玉制成,所含的杂质较多,与上部比较手感稍温,上凉下温,故称“温凉玉圭”。玉圭的上部刻有日、月、星及海岱河的图形,意喻泰山神主宰天地,威与天齐,下部刻有“乾隆年制”四个字。

黄釉青花瓷葫芦瓶:此瓶为一对,是明代嘉靖年间官窑景德镇精品,烧成后一直珍藏于皇宫中,于清乾隆52年供于岱庙,但是1942年瓷瓶曾被盗走,在转售过程中遗失了一只,现仅存一瓷瓶及另一瓷瓶盖。

仁安门,岱庙的第三重门,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元代重建,取孔子语“仁者安仁”意思就是说:以仁义治理天下,天下则安。“天下归仁”四个大字是集的李隆基所写“纪泰山铭”摩崖石碑上的字,四侧回廊是1999年重修恢复元以前的形式,匾额由陈从周所题。

阁老池 是古时的一处品级台,据说随帝王来祭神的阁老官员至此止步,不准前行,在石栏池内立有九块玲珑石,这些石头是金代大安元年奉符县令(吴kan)献给泰山神的。这玲珑石有多种称呼,一叫“界石”跟随帝王来祭神的一品大员至此止步,起到时界线的作用,又叫“扶桑石”据传此石从东海运来,东方是日出之地,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之国,还有一个俗名为“迷糊石”,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以石洞为中心将双眼闭死,绕石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那棵古柏的树心,摸到的人泰山神会赐予他大福大贵。

天贶殿:

前面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20xx年10月,北宋真宗赵恒率群臣来封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第二年下诏扩建岱庙,创建天贶殿以供奉泰山神灵。“天贶殿”之名就是说这座殿是上天赐予的。大殿采用了“”之制,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形式。所谓“”之制就是开间为九,进深为五,以这两个数字组合的大殿在古建筑中为数很少,象征着帝王之尊,而庑殿顶是指殿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具有四坡五脊的特征,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天贶殿采用这种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是为符合泰山神五岳独尊的身份而设计的,此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辽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泰山神泥塑像。唐玄宗来泰山封禅,给泰山神加封号为“天齐王”,这是泰山神有史记载的帝王给予的第一称号,北宋真宗又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年又晋封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又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对他的不尊重,于是给泰山神云除“帝”和“王”的称号,改称为“东岳泰山之神”,恢复其神的本来面目,并定时派员祭神。皇帝拜祭泰山神时,行三献二跪六叩之礼。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民间又传为黄飞虎,主管生与死,这主要与泰山位于东方有关,日出昭示着生命的开始,日出东方是一日之始,东方属春又是一年之始,万物复苏就在春季,而日落是一天的结束,伴随而来的就是黑夜,有升就有落,有生就有死,于是生死的大任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泰山神身上,他上可管天子百官,下可管黎民百姓。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生与死的问题,所以历代帝王纷纷来泰山祭天礼地,乞求保佑皇位永存,长命百岁。其上匾额“配天作镇”为康熙所写。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所绘的这幅壁画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启”为出巡之意“跸”是净街清道之意,“回銮”就是返回。整幅画内容描绘了泰山神出巡和回归的盛况。壁画是最早绘于宋代,画长62米,高3、3米,通过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表现了宋真宗封泰山的威严气派,画面以大殿后门为界,东半部为“启跸图”,西半部为“回銮图”。第一组是送行部分,十八位大学士捧笏送行,这儿也是泰山神的随从人员,文官在里,武将在外,密密麻麻簇拥着乘座四轮玉辗的泰山神,肃穆庄严,上方穿红袍的就是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下方是道教神仙延禧真人,他是泰山神的军师。这一组是奇珍异宝祥兽图,在珊瑚狮子、白象等,白象的背上有五彩宝瓶,瓶出五彩之光,喻意吉祥如意,两匹骆驼在出巡图幅中身上没有驼东西,这儿是个伏笔,再往前是仪仗队乐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最后是十八城隍接驾,城隍是地方小神仙,在此恭候泰山神的到来。另一边是回銮图,这是十八城隍由恭候改为送行,注意此处多了一只老虎,因为古帝王出巡还有一层涵义,就是狩猎。再往前与前半部分大致相同,前面骆驼身上是空的,在此它的身上多了卷宗,我们同前边老虎联系起来看,卷宗代表文,老虎代表武,表示泰山神出巡双丰收。整个画面有697人,场面宏大,是我省最大一幅壁画,画面内容在全国实属罕见,是古代艺术的魂宝。殿内铜釜铸于明代,是古代举行庙会时舍粥用的。铜镜的四周雕有缠枝花纹,上端的两角有祥云纹,云纹当中各铸有14个圆,合起来为28个,意指天上二十八个星宿。镜面上端高浮雕女神,此镜是明弘年间铸造,原是遥参亭碧霞元君神像后的供物。1936年移到这儿保护起来。据说一切妖魔鬼怪在此一照就会原形毕露,所以又叫照妖镜。

后面的三组建筑是后寝宫,创建于北宋,宋真宗认为泰山神即封成“帝”,就没有皇后,因而给泰山神想象了一位皇后,封为“淑明后”并建这三宫以供其居住。

有关山东女孩高考范文如何写四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位于泰山脚下,被誉为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岱庙。岱庙,古时称为东岳庙,也叫“泰庙”,是历史上封建帝王祭祀泰山和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史书中有“秦既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说明这里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后来经过历代的维修扩建,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岱庙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古代帝王宫殿体制建造的,以南北为中轴线,主体建筑都在中轴线上,左右配以亭、廊、殿、庑。总面积达到9。6万平方米,约合160多亩。岱庙城高约3丈,周围3里,一共8个门。其中向南开的有5个门:中间是正阳门,左右两边分别是东掖门、仰高门;西掖门、见大门。东西两面分别是东华门和西华门。北面有鲁瞻门,也叫厚载门。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位于正阳门前的地方就是遥参亭,它古时称作“草参亭”。因为每次要古代帝王来泰山祭祀时,为了表达对泰山神的崇敬和虔诚,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然后入庙,所以叫“草参”。在唐代时遥参亭也叫“遥参门”。民间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的说法。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游览岱庙,也是由遥参亭开始的。

遥参亭是一组相对独立的建筑,总面积约3442平方米,它包括五间正殿以及四间东西配殿。虽然在形式上遥参亭和岱庙是相对独立的,但遥参亭在建筑构思上适应了由前奏一步步进入高潮的封禅大典的需要。作为岱庙的前庭,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岱庙的神圣,泰山的雄伟才被有力地烘托出来。

遥参亭的前面有一座遥参坊,它建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70年),至今保持完好,遥参亭的后面还有一座石坊,名岱庙坊,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由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

出了岱庙坊,我们迎面看到的就是岱庙的正门——正阳门。在古时候,这道门平时是关闭的,只有皇帝到来时才从此门进出。正阳门只是进入岱庙的第一道门,走访进正阳门,我们还会依次看到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和第三道门仁安门。配天门和仁安门的名称分别具一格取意于孔子“德配天地”和“天下归仁”之语。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依次排列在岱庙的南北中轴线上,当我们从这三道门中走过时,天贶殿便在眼前了。

天贶殿同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它创建于北宋真宗大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它是宋真宗赵恒为了庆贺所谓“天书”而建的。公元1020xx年,辽军大举南下,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在寇准等人的坚持下亲自来到前线督战,大胜辽军,但这时在形势对宋军有利的情况下,宋真宗却无心再战,与辽达成协议,订立了屈辱条约“澶渊之盟”。为了平息众怒,巩固统治,宋真宗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同年十月,赵恒用车载着“天书”来到泰山,率领群臣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把旧历6月6日定为“天贶节”。次年,又在岱庙内修建大殿,取上天赐与的意思,名为“天贶”。

天贶殿内的墙上绘有巨幅壁画,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相传为宋代时所绘。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中描绘了泰山神出巡时的盛大场面,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分为东、西两幅。东为“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场面;西为“回銮图”,描绘泰山神返回时的情景。画面中共有人物697个,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他们的装束、仪态、表情,是不是无一雷同呢?据说这幅壁画在古代时曾遭到损坏,部分画面是后来重绘的,但在风格上仍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成为我国绘画史上一件艺术珍品。

天贶殿前露台的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有乾隆皇帝的诗碑。在露台下还有一“阁老池”,这里是皇帝举行封禅大典时,群臣恭候的地方,池内有9块太湖石,其中一块名为“扶桑石”,和“扶桑石”遥遥相对的还有一株名为“孤忠柏”的古柏。相传它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大臣石忠的化身。石忠被武则天杀害后,冤魂不散,来到东岳大帝前状告武则天,化为孤柏。据说,凡是能够蒙住双眼绕着扶桑石左右各转三圈,然后摸到对面的孤忠柏的人都会福气多多,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去试一下。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其中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的配寝宫各三间。公元1020xx年,宋真宗曾昭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有“帝”当然就应有“后”,由此,就封了一个“淑明后”,修建了这座后宫。

天贶殿两侧有东、西碑廊,泰山的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有《衡方碑》、《张迁碑》、《孙夫人碑》、《双束碑》等。

这座植有五株古柏的院落就是汉柏院。相传是汉武帝刘彻来泰山封禅时种植的,距今约有20xx多年,汉柏院就是由此而得名的。院内有90多块碑碣,曹植的《飞友篇》、张衡的《四愁诗》、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都在其中。

汉柏院北面的这座四合院是东御座,它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为座落在东华门,所以称为东御座,旧时也称迎宾堂。清乾隆三十五年改为驻跸亭。它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房各五间,是一组完整的四合院式的宫殿建筑。现在这里面陈列着古代帝王封禅时的祭器和岱庙内现存的文物。其中明代嘉靖年间的蓝花黄地釉瓷葫芦和清乾隆皇帝御赐的沉香狮子、温凉玉,被称为“泰山镇山三宝”。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驰名中外的秦二世泰山刻石了,它又名李斯碑,上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昭书,是由丞相李斯以篆体书写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宣扬功德,在公元前220xx年东封泰山,并立泰山刻石,宣扬统一国家的功德,表达了治理国家的决心。秦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20xx年东巡时,在背面又刻上了它的昭书。泰山秦刻石共222个字,但历经沧桑,现仅存下来10个字,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保存在岱庙东御座内。

走进岱庙最后一道院落,东边有一铜亭,西边有一铁塔。铜亭,又称“金阙”,是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铸造的。亭子是铜制的,原在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之君而建,1972年迁入岱庙。西侧的铁塔建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在“天书观”,抗日战争期间,天书观被毁,1973年移入岱庙,塔身原为13层,现仅存3层。

各位团友,出了岱庙的最后一道门厚载门,北行到泰山的山门——岱宗坊,我们就可以起步登山了。

有关山东女孩高考范文如何写五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趵突泉主景区,首先我来看一下泺源堂楹联。我们看泺源堂楹柱上悬挂的木刻楹联,上面写的是元代赵孟頫的咏泉的佳句,上联是;“云雾润蒸华不注”,下联是:“波涛声震大明湖”。字是魏体,是当代著名书法家金棼先生书写的。这两句楹联把趵突泉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华不注是一座小山,位于济南东北部,因非常陡峭,可以跟陕西的华山媲美,故又称小华山。趵突泉水温常年恒温,保持在18摄氏度,而济南的天气非常寒冷,最冷时可达零下十几摄氏度,温差很大。这时在趵突泉的水面上形成一层水汽,水汽蒙蒙上升,把远处的华不注山都给遮住了;趵突权泉喷涌的轰鸣声在大明湖畔都可以听到。泺源堂跟娥英祠和三圣殿共同构成了三大殿景区。

过了泺源堂我们首先看到了这快著名的双御碑。请大家看一下它的前后两面,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对,这块碑前后分别有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墨宝,双御碑因此而得名。康熙皇帝先后六次来济南。每来必题必咏,并且题字多有三点水。这块碑的前面就是他于1684年第一次来济南时所书的“激湍”两字,用二字来形容趵突泉,可见它当年喷涌的壮观景象。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每来趵突泉,也都有诗篇。1784年他第二次来时适逢山东大旱,趵突泉停喷,他没有看到第一次来时那种趵突腾空的壮观景象,感到十分遗憾,便写下来《再题趵突泉作》刻在石碑后面,诗的最后一句是“拟唤天龙醒痴眠,今宵一洒功德水”然后浴手焚香,祭天乞雨,接着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趵突泉就复喷了。双御碑是十分罕见的,它显示着趵突泉的名气和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书法和观赏价值。

趵突泉:趵突泉历史悠久,古称泺。据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18年曾“会齐候于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北宋时,又称“槛泉”、“瀑流”,宋代文学家曾巩始称“趵突泉”。我们面前这一方水就是闻名天下的趵突泉了。趵突泉,三窟鼎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清朝人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道:“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士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气势壮观,故称‘趵突腾空’。古人把它列为济南八景之首。趵突泉由于景观奇特,故被历代文人赞咏。我觉得对趵突泉描写得最好的当属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的欣赏》。我们右前方有几块石碑,大家看一下。首先,“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不知道注意到没有,“突”字少了上面一点,为什么?有两种说法。一说这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故意写成这样;一种说法是当年趵突泉喷涌的势头非常旺盛,泉水把突字的点给冲掉,顺着河流到大明湖去了,所以大明湖南门牌坊上的“明”字多了一笔。其实,趵突泉的水流进护城河,经小清河汇流到大清河,最后流入渤海。“观澜”两字是明代山东布政使张钦书写。“第一泉”碑是由清代王钟霖题写的。当年乾隆皇帝在北京时,已封了北京的玉泉为天下第一泉,下江南时,带了玉泉山的泉水供路上饮用。当他来到趵突泉,品尝了趵突泉的水后,认为趵突泉水比北京玉泉的泉水还要好喝,于是把玉泉更名为“玉泉趵突”,又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并倒掉了玉泉水,换上趵突泉水供路上饮用。用趵突泉的水炮茶味醇色鲜,素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

观澜亭:趵突泉西边的亭子叫“观澜亭”,是观赏趵突泉的绝佳位置。亭名取自《孟子.尽心》中“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命名。当年乾隆皇帝来济南时就在那里观赏趵突泉水。1953年毛泽东来济南时也在那里观赏趵突泉。观澜亭上的楹联是张养浩的诗句:“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道出了趵突泉的气势。这是由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

来鹤桥:趵突泉的泉水为什么清澈甘甜,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群仙鹤来到这里,水中映出它们的倩影。看到自己这样美丽,它们高兴的叫起来,天上王母娘娘正在宴请群仙,听到地上喧哗,顺手拿起一杯美酒琼桨倒了下来,美酒正好泼到趵突泉里,从此,趵突泉泉水更加好喝了。就是因为这个传说,我们把东边的这个小桥叫来鹤桥。小桥最初是明万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初年,历城知县张鹤鸣建,原为木桥,1956年开辟为公园时改为石桥。桥头的牌坊上写有“蓬山旧迹”,另一面写有“洞天福地”。传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这3座仙山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们来到趵突泉,看到趵突泉的3股水柱,就像海中的3座仙山一样,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猛然醒悟,原来仙山在此,所以明朝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建“蓬山旧迹”坊。趵突泉被古人称为仙景,这泉水也如仙水一般,所以有喝趵突泉水长生不老之说。

南大门景区:我们现在来到了趵突泉南大门。南大门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宋建筑,中国的建筑以苏州最为著名。不过我相信,任何一位到过苏州的朋友在苏州都没有见过这么气派的大门,它建筑面积1575平方千米,气势恢弘、壮观,被园林专家们称为“中国园林第一门”。此门有三大门匾:康熙提“激湍”;王羲之提“泺源门”;乾隆题“趵突泉”。

王雪涛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坐落在沧园内,王雪涛原名王庭钧,字晓封,河北省成安县人,当年著名花鸟画家,生前任北京画院院长。

殷士儋(dan)、张怀芝和万竹园:始建于元代,因园中多竹而得名。礼部尚书殷士儋归隐于此修建“川上精舍”,并易名“通乐园”。殷士儋明代大臣。字正甫。因官至内阁大学士,人称殷阁老。济南人。曾任(隆庆皇帝)的讲官。万竹园为其故居,并有《聊斋志异.狐嫁女》的传说。万竹园当时叫通乐园,取与民同乐之意。清代诗人王苹因园中望水泉为七十二名泉序列第二十四,故称“二十四泉草堂”。1916年军阀张怀芝任山东督军兼省长,之前曾想为袁世凯修生祠,后改建个人住宅。张怀芝是山东东阿人,毕业于北洋天津武备学堂。他身体魁梧,仪表不凡,但性格鲁莽,说话粗野,因此有“张三毛”、“张扒皮”之称。张征召能工巧匠,重新修建,前后用了近十年时间建成。该园占地面积1.4公顷,在建筑风格上,吸取了北京王府、南方庭园、济南四合院的特点。院内前后共有大小院落13个,房屋186余间。并有“望水”、“东高”等名泉在院内。现国画大师李苦禅纪念馆坐落其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