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丝绸面料加工协议书 丝绸面料加工协议书范本(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7 13:07:54 页码:9
丝绸面料加工协议书 丝绸面料加工协议书范本(五篇)
2023-01-17 13:07:54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丝绸面料加工协议书(推荐)一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最新丝绸面料加工协议书(推荐)二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中国。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 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 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 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 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己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最新丝绸面料加工协议书(推荐)三

现在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浙江省十强企业之一的喜得宝集团公司,它的前身是杭州丝绸印染厂,他是一家有七十七年历史的国营丝绸工厂。喜得宝,顾名思义,就是我要带大家欢欢喜喜去获得自己钟情的宝贝。这家国营老厂历年来得到了各届国家领导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都亲临视察参观过工厂。就连国际服装大师皮尔•卡丹也爱上了杭州的丝绸,并和喜得宝集团公司签定了一系列制作服装的合约,那么我们现在也去参观视察一下啦!尤其是工厂安排的服装美女秀,更可能明亮我们的眼球。我们杭州的美女穿着丝绸服装,迈着轻盈的台步,即展现了丝绸服装的飘逸亮丽,也展示了她们婀娜的身材。喜得宝时装队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表演队,还培养出国际名模呢。陈娟红,听说没有?她是一位屡获国际大奖的名模,她现在在杭州还开设了一家专门培训模特的专业学校。所以等一下的参观过程一定会让你赏心悦目的。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还是出美女的地方,为什么?其实是和我们江南的特有天气环境有关。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一的天气是阴阴水水雾雾,女孩子的皮肤因此滋润光洁,皮肤吸收了大量的水份,更加具有弹性。所以显得特别年轻;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雨;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强烈的阳光,冬天冷到零下五度,夏天会热到40度以上。

说得好听,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说得不好听,就是夏天热死,冬天冷死。而且我们这边的冷还是湿冷,空气里含有大量的水份,水份虽然滋润了女孩子脸上的皮肤,但是却有80%以上的老年人因为这样的气候而得了一种病,大家猜是什么病?关节炎,对了。关节炎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你睡觉的时候,全身放松,毛孔顿开,空气中的水份进入了皮肤而聚集在身体的关节部位,每逢阴雨天气就会让人感到关节部位,酸痛难受,行动不便。严重的还会引起各种迸发症。以前穷的时候,我们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对付关节炎,今天就不同了,现在我们会选择轻盈秀气,篷松柔软的蚕丝被来作为床上用品。以前那种棉花被,新盖的时候是三斤,过半个月以后会变成四斤重,谁知道多出来的一斤是什么吗?水份!对了,我们江南地区潮湿天气多。以前只要一出太阳家家户户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晒被子,但是现在使用了蚕丝被以后就再也不用那么麻烦了。其实被子呢,你们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家里都有的,人盖后感觉闷热不透气,时间长了被芯还很容易发霉,长蛀虫、长螨虫。

我们杭州历来被称之为“丝绸之府,茶叶之乡”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从杭州开始的,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之所以在杭州,就是方便把我们杭州的丝绸、茶叶、美女从水路运到北京供皇帝享受。早在二千五百年前,我们这里叫做越国,曾和吴国打了一仗,越王勾*“卧薪尝胆”的故事有没有听说过?当年的吴王看中了我们越国大片肥沃的土地,这些土地最初都是随着地壳运动从海底涌出来的,因此土壤中含大量的有机矿物质和有机微生物体,我们在这些土地上种的桑树,叶片肥美硕大,蚕宝宝吃了这些肥厚的桑叶,所结的茧最长可抽1500米的丝,成语“沧海桑田”也就是这样来的,因此被国际上公认为绿色的“纤维皇帝”。更奇特的我们这边的桑叶还培育出了个大、色白的“双宫茧”,大家有没有听过“双宫茧”呢?就好像鸡蛋打开会有双黄蛋一样。

“双宫茧”里面同时有两个蚕蛹,非常神奇。等一下去丝绸厂的时候各位都有机会亲眼目睹“抽丝剥茧”的详细过程。当年越王勾*被打败了,只能做了吴王的俘虏,并且还把越国的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大家知道吴王叫什么名字吗?西施很漂亮,但是嫁的老公很差劲,所以她的老公就叫“夫差”,各位一下子就记住了吴王的名字了,是吗?越王勾*从吴国释放回来以后,卧薪尝胆,十年里励精图治、发奋治理国家,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所以成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这样来的。当年的越王勾*鼓励老百姓要多生小孩,一旦生了一个男孩,国家奖励一头猪;一旦生了女孩,国家奖励一头牛。古时候的一头牛,相当于家里的一个壮劳力,从奖励上看,反而重女轻男,其实越王勾*自有打算,因此女孩还会生小孩,那么国家就有充足的人口去当兵,兵强马壮了,自然会国富民强。得到国家奖励的老百姓都很高兴啊,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门前种一棵榉树,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可以中举做官;生了女儿的人家,会在后门种一棵樟树,还用粮食酿酒以示庆贺。喝不掉的酒暂时埋到地底下,等到女儿出嫁的时候,取出来在婚庆的喜宴上喝,后来慢慢形成了一种习俗。绍兴酒“女儿红”就是这么来的。

嫁女儿的时候,媒婆是根据主人家屋后香樟树的粗细来判别女孩儿的年龄:如果是大拇指粗的香樟树,是一个刚出生的女婴;如果是像腰一样粗的香樟树,那已经是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太婆了。香樟树要不粗不细,刚好和碗口一样大小,那才是一个亭亭玉立的黄花少女。等到相亲的时候,男女双方家长会交换“八字”,看是否相合。女方的家长还会去男家看一看家境如何,如果屋子后面有几亩桑田,就知道女儿嫁过去日子一定会过得很殷实,古语说“天下之利莫过于桑”,到今天都是这样。

老百姓一个双宫茧可以卖6分钱,收入比种稻米更强,大家都抢着去种桑养蚕,所以现在都已经提高了大米的体重为鼓励老百姓种稻米,蚕茧的价格也马上要提高。女孩子出嫁的以前,做父亲的会把香樟树砍掉,加工成樟木箱作为嫁妆一起嫁到夫家去。夫有钱人家要在樟木箱里放八条蚕丝被,称之为“八八大发”,或者是六条,称之为“六六大顺”;少一点的也要放四条,称之为“事事如意”,再少也要放二条,称之为“好事成双”。以前的嫁妆都是用扁担挑的。当第一挑进了夫家门,最后一挑还留在娘家,这样出嫁的女儿,好有面子,嫁到老人家说话的声音也会特别响。八条蚕丝被,大家想会太多了吧?其实两条是新娘拿去孝敬公婆的,两条是新婚夫妻自己用的,两条是送给小姑子做见面礼的,另外两条是给未出生的宝宝准备的。一条盖,一条垫,自己就跟蚕宝宝一样躺在中间享受。直到现在,我们这边嫁女儿的习俗都仍然必须陪嫁蚕丝被,同时还要配上一光滑舒适的蚕丝被套,蚕丝被套柔软耐用,可用几十年,象征了父母对女儿一辈子的呵护。

曾经有过样的故事:因为嫁家家境差,嫁过去的女儿没有那么多的蚕丝被而受到小姑子的白眼相待。以前有这样的习俗,嫁过去的新娘,要下厨去制作一种糕饼给夫家所有的亲戚吃,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因为陪嫁的蚕丝被不够多,小姑子就在嫂子没留意的时候,往面粉里面恶狠狠加了两把盐,结果却没想到,做出来的糕饼酥酥咸咸脆脆,口感特别好,夫家所有的亲戚一致称赞新娘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媳妇。其实只有新娘自己知道,是小姑在害她,但她非常聪明,跟亲戚们解释说:“是小姑心灵手巧,帮我在面粉里面加了佐料,所以我制作的糕饼才口感特佳”。小姑听了非常惭愧,觉得应该善待嫂子,从此姑嫂两人成了好朋友。江南有名的小吃“姑嫂饼”也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今天,我们这边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丝绸集散中心,当年邓小平南巡的时候,就在桑田集中的杭嘉湖平原题写了八个字“日出万匹,衣被天下”。杭嘉湖湖就是杭州、嘉兴、湖州三地交界处的一片平原,也就是我们这里每天都可以出产一万匹的丝绸。我们这里生产的蚕丝被、服装可以让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免受寒冷之苦。

人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有好的享受才会有好的睡眠,在提高了生活品质的今天,神奇的蚕丝被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睡眠。蚕丝里面含有十八种氨基酸,其中有一种非常神奇的成分,目前连科学家都没有找到它的原因。因此它会定一个人的大脑神经,使你很快进入睡眠状态,让你拥有一个美好的睡眠环境,因此暂时把它命名为“睡眠因子”。这种睡眠因子连蚕屎里面都有,我们把它制成枕头,叫“蚕砂枕”,用来枕在人们头后面的大动脉上,起到安神降压的作用,确实非常的奇特吧!我的父母非常节约,就连当天晚上吃剩的菜汤都舍不得倒掉,把钱存着说是要留给我们做儿女的,其实钱财留给子女,花完了什么都没有。所以留给子女的,应该是教会他们生活的能力而不是金钱。因此在去年冬天的时候,我就买了一线蚕丝被给父母亲,希望他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睡眠环境,父母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儿女们最大的幸福。广告词上说“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儿女的生日,又有几个儿女知道父母的生日呢?”我去年的礼物让我的父母温暖了整整一个冬天,真是盖在身上暖在心头。

大家跟我浏览了杭州的湖光山色,了解了杭州的历史文化,现在再跟我选购一下自己喜欢的丝绸产品。丝绸产品以前都是皇帝或有钱人才用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大为提高,就应该学会善待自己,也应该好好享受一下以前皇帝的待遇,去买一张冬暖夏凉、通风透气的蚕丝被。一张三斤重的蚕丝*元,四斤重的蚕丝被*元,五斤重的*元,因为我们去的地方是国营工厂,产品质量绝对保证,没有折扣可讲,国家工厂不会把价钱定的高高的,让我们去做无谓的讨价还价。工厂的东西好、价钱便宜,他们还会帮我们打包或代办邮寄托运,各种规格应有尽有,只是选购的人非常的多,等一下大家要跟紧工作人员不要走散。好了,工厂到了,大家跟着我下车~

最新丝绸面料加工协议书(推荐)四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了生机,做为一带一路起点的陕西,面临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这条丝路的开拓者,首推两千年前两度出使西域的张骞。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汉朝时,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自玉门关以西至葱岭以东,即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包括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巴尔喀什湖附近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包括葱岭以西的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据说开始于西周时期的第五个君主周穆王,驾八骏,率六师,行数万里,到西方的瑶池会见西王母国君。据传,西王母国即在西域。但是,西域同内地频繁的联系,则是始于西汉王朝,特别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所以史称西域以孝武时始通。

公元前2世纪左右,即中原地区的秦和西汉初期,西域地区分布着36个国家,大者有几十万人,小者不过数千人。从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为南道诸国,包括楼兰、且末、于阗、莎车等国;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北道诸国,包括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国;准噶尔盆地东部散布着姑师、卑陆、蒲类等一些小国。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人。西汉初年,居住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月氏人,由于被匈奴所迫,西迁到此处,赶走了塞人,建立了大月氏国。不久,河西地区的乌孙人为了摆脱匈奴人的压迫,向西迁徙,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这块土地。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匈奴与汉朝的战争连年不断。

等到汉武帝刘彻继位时,汉朝已是空前繁荣,正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汉武帝从一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生活在今甘肃敦煌附近,多次遭受匈奴的攻击,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还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迁。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因此,汉武帝决定派使者出使西域,想联合大月氏,以夹击匈奴。

当时汉朝西边势力只到金城(即今天的甘肃兰州)。而且,根据传说,西域犹如死亡之地,有去无回。著名学者柏杨先生是这样描述的:“西域是无边无涯的沙漠,暴风时起,天翻地覆,光天化日之下,处处鬼哭狼嚎。又有寸草不生的咸水,举目荒凉,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往往一个月不见人烟。也没有正式道路,行旅只有沿着前人死在途中的枯骨摸索前进,那是一个恐怖而陌生的地方。”可想而知,出使西域要有非凡的勇气、智慧与理想追求。

汉中城固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从长安到西域,必须通过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被拘留和软禁。

张骞在此被迫娶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公元前129年,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

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幸运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前128年,动身返国。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于是重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失败逃汉。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共历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张骞第一次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在张骞通使西域返回长安后,张骞曾直接参加了对匈奴的战争。元朔六 baihuawen.c n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出击漠北。当时,汉朝军队行进于千里塞外,在茫茫黄沙和无际草原中,给养相当困难。张骞发挥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作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由于他“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事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封地即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汉代的君臣还根本不知道,在中国的西南方有一个身毒国(又名天竺,即印度)的存在。张骞在大夏时,忽然看到了四川的土产,邛竹杖和蜀布。他感到十分诧异,追问它们的来源。大夏人告诉他,是大夏的商人从身毒买来的。而身毒国位于大夏的东南方。回国后,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这一情况。并推断,大夏位居中国的西南,距长安一万二千里,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从身毒到长安的距离不会比大夏到长安的距离远。而四川在长安西南,身毒有蜀的产物,这证明身毒离蜀不会太远。据此,张骞向汉武帝建议,遣使南下,从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条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以避开通过羌人和匈奴地区的危险。张骞的推断,从大的方位来看是正确的,但距离远近的估计则与实际情况不合。当然,在近二千年前张骞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是难能可贵的。汉武帝基于沟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彻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并命张骞去犍为郡(今四川宜宾)亲自主持其事。

自远古以来,中国西南部,包括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东部,云南和贵州等地,为众多的少数民族所聚居,统称为“西南夷”。战国末年楚将军庄乔入滇立国,但不久即重新阻隔。汉武帝初年,曾先后遣唐蒙、司马相如“开发”“西南夷”,置犍为郡,并使邛都。(今西昌一带)、榨(今汉源一带)、冉琥(今茂县)诸部内附。后因全力对付匈奴,停止了对西南的经营。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处于隔绝状态。通道西南当时是十分艰难的。

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派出四支探索队伍,分别从四川的成都和宜宾出发,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前进。最后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约一、二千里,分别受阻于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云南大理一带)少数民族地区,未能继续前进,先后返回。

张骞所领导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线的活动,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的开发是有很大贡献的。张骞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当年庄乔所建的滇国。滇国又名滇越,因遇有战事将士们坐在大象上作战,故又叫“乘象国”。使臣们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经常带着货物去滇越贸易。同时还知道住在昆明一带的少数民族“无君长”,“善寇盗”。正是由于昆明人的坚决阻挠,使得汉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进。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对汉朝的情况几乎都不了解。难怪汉使者会见滇王时,滇王竟然好奇地问:“汉朝同我们滇国比较,是哪一国大呢?”使者到夜郎时,夜郎侯同样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成为后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来。通过汉使者的解释和介绍,他们才了解到汉朝的强大。汉王朝从此也更注意加强同滇国、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联系。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汉王朝正式设置胖柯、越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元狩二年(前121年),张骞又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李广率四千骑作先头部队,张骞将万骑殿后。结果李广孤军冒进,陷入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重围。李广率领部下苦战一昼夜,张骞兼程赶到,匈奴始解围而去。此战虽杀伤众多敌人,但李广所率士兵大部分牺牲,张骞的部队亦因过分疲劳,未能追击。朝廷论罪,李广功过两抵,张骞却以“后期”罪贬为平民。从此,张骞离开了军队生活。但张骞所开始的事业并未结束。不久,他又第二次踏上了通使西域的征途。

二年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今伊犁河流域),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时匈奴势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畅通。他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都惧怕匈奴,又认为汉朝太远,不想移徙。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

元鼎二年(前115),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好马,深得武帝欢心。武帝任命张骞为大行,负责接待各国使者和宾客。

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

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了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还有乐器和歌舞。传出的有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

张骞是西汉开辟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个使者,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中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

后来,这条由张骞开辟出的玉门关经天山南北路,越过葱岭,到达中亚或者更远地方的横贯东西、融通欧亚的通道,成了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这是一条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荣了1700多年。1877年,德国历史地理学家希特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丝绸是这条商路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称之为“凿空”。何谓凿空呢?盘古开天地即是凿空,由此可见此事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柏杨先生认为,张骞的贡献只有1600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

张骞墓位于汉中城固县城以西三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投票表决,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最新丝绸面料加工协议书(推荐)五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的价值。

1、教师准备:

挂图。

2、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句子: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⑵ 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⑶ 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⑷ 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⑸ 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⑴ 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⑵ 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⑶ 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⑷ 引读:

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3、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⑴ 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⑵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⑶ 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⑷ 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⑸ 你有什么体会?

⑹ 再读13自然段。

⑺ 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