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检验科现状分析模板及范文(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9:30:12 页码:13
2023年检验科现状分析模板及范文(精选8篇)
2023-11-11 09:30:12    小编:ZTFB

一个用来概括和总结某一事物或事件的书面材料,我们称之为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改进。这些总结范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撰写出更出色的总结。

检验科现状分析模板及篇一

通过对一些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情况的调查发现,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人员对预算编制不够重视,缺少对科研项目的调研和询证,对预算编制和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产生障碍,准备不足,方法不当。预算执行的基础是预算编制,由于很多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比较繁多,需要许多部门共同参与,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科研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出现的普遍现象是,采用传统的预算方法,虽然简单可行,但是过程花费时间短,资金分配不合理,缺少科学的、系统的预算编制评价体系,出现一些不合理因素。

2.2财务管理不完善。

有的科研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淡薄,管理制度不完善,在预算编制后的执行力不够,不能把资金完全使用在关键点上。有的部门在开展项目时使用的资金远远超过预算编制中的数目,资金使用率降低,存在浪费资金和使用不明确的现象。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也不健全,造成预算绩效在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的开展中不能发挥重要作用。

2.3管理监督不健全。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科研项目的绩效为导向,预算绩效要为预算结果的实施效果负责,这就需要预算从编制到实行都要透明化,监督管理具体到每一个步骤和阶段,会计部门需要向单位有关部门提供准确全面的预算绩效信息。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公开透明方面做得还不够,预算管理没有尽到相关职责,没有准确地展现绩效真实情况。预算绩效的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科研事业单位本身以及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力度不够。

3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

3.1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在对科研事业单位编制预算前,要充分全面地了解预算基本信息,给编制预算留有充分的时间,工作人员应熟悉关于预算编制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要与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在编制预算时,要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考虑到,针对各种问题制定出不同方案。工作人员在编制预算时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程序,避免主观想法,各阶段都要有资料显示,明确各项目的绩效目标,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3.2提高预算执行力度。

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支出使用批复下来的预算时,要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计划和程序进行,尽量减少资金浪费和去向不明的情况,使预算支出与预算方向相一致。各部门在资金使用上要准确合理,规范预算支出规模,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对预算绩效执行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管理人员能够掌握预算支出的方向和情况,以及预算支出执行的效果,财政部门也可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建立预算执行报告。在预算支出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根据资金运作状况和报告内容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率。

3.3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

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相关管理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预算绩效编制、执行和评价的管理,严格按照计划和程序进行,还要细化预算绩效的管理内容。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范围和程序,使管理人员在执行工作时可以有章可循。领导可以根据工作人员的特点进行职能分工,使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和协调来完成工作。

在实践中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意识,加强绩效监督,完善相关制度,提高预算执行力度,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情况和效率能够及时获取,对科研事业单位有重要意义。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检验科现状分析模板及篇二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科研事业单位来说,预算绩效管理处在一个关键位置,成功的预算绩效管理是单位内部资金有效利用的有力保障。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保证了单位各部门职责的准确执行。做好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的有效管理,完善单位预算评价体系,能够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虽然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在不断改革,改善了管理中的不当之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绩效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1.1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

预算绩效是单位中拨款数额使用后的产出和结果,是财政支出后的效果考核,是预算部门结合公共财政效率原则,通过绩效目标的设立、实施和评价来考核资金使用效果的财政管理制度。预算绩效管理中绩效评价是最重要的环节,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其中内部绩效评价对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科研单位预算绩效内部评价管理要符合单位科研发展特点,符合本单位科研发展方向,建立评价体系和制度,实行预算绩效内部评价工作,保障预算绩效体系的良好运行。

1.2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首先,传统预算模式是将各部门分别预算,这样容易造成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会出现讨价还价的现象。按照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争夺基数的问题。其次,传统预算方法使财政部门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由于没有制度要求,各部门不提前提交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情况,财政部门工作人员不能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加以了解。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能够将资金在各个阶段的具体使用情况与资金支出后的绩效成果相联系。

再次,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可以使财政部门处于主动状态,了解资金的去向和用途,提高了资金的追踪问效,也提高了对资金的监督效果。

检验科现状分析模板及篇三

[摘要]课程资源是一切课程活动的基础,农村课程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课程改革的瓶颈。本文分析了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的现实及成因,并提出了进行农村课程资源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课程资源农村短缺。

课程资源是课程活动的基础,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及其开发和利用水平。目前,农村课程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课程改革的瓶颈。分析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及成因,利于更好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成功地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由于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确实在绝对数量上存在着课程资源短缺的现实,但是也有大量的课程资源浪费和流失的现象。

(一)实然的课程资源短缺。

(1)课程财物资源短缺。

课程财物资源是课程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在财物资源方面普遍存在“跟不上”现象。一方面,办学条件恶劣,许多学校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状态,更谈不上通过互联网获得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教师待遇低,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这种状态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造成的。我国农村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财政投资体制,由于地区经济条件差异,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经费根本无法保证。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收取,教育经费更显得严重不足,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校的基建维修、公用经费和民办教师的工资,因为政府的拨款只能保证现有公办教师的工资,学校公用经费主要靠收取的杂费来维持,限制了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

(2)课程人力资源偏低。

课程人力资源是课程活动的“内生性”资源,主要包括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农民、专家等。教师作为“内生性”资源的主体,其素质决定课程资源的品质。目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却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教学水平不高,思想观念僵化,缺乏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二,由于信息闭塞、培训不到位,教师对新课程了解不深刻,缺乏课程开发的素养和技能;其三,教师流失严重,高素质教师缺乏。农村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大量中青年骨干教师纷纷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大中专师范生因农村条件差,交通不便,也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这就使得原来素质不高的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继续下滑,农村缺乏课改精英的引领。

(3)课程思想资源落后。

我国当前的课程思想由三部分组成:(一)世界观;(二)生活理想;(三)教学实践活动观。在世界观方面,我国广大农村师生基本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认识和实践。在生活理想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仅仅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管理者热衷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缺乏自己的办学理念,完全听命于上级的指示,对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教法不够重视,有的学校甚至抵制改革。在教学实践活动方面,广大教师仍持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和师生观,教师的职责是忠实地传递课本知识,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师道尊严”依然盛行。这些思想与新课改的要求格格不入,严重地影响了农村课程活动的开展。

(二)现有的课程资源浪费。

农村中小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课程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一、物力资源浪费。许多学校花巨资建成的设施利用率十分低,图书馆、阅览室很少让学生使用,有些学校只在有人参观时才让老师装模作样地演示一下仪器设备,课程物力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资源的支出和收益比重失调。二、人力资源荒废。某些优秀教师往往被提拔为中层干部或校级干部后,就很少上课或者不再上课。但优秀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干部,结果,领导工作没做好,教书只承担一半的工作量,甚至完全不承担。有的教师干起第二职业(如家教、做生意),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致使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效能。造成这种课程资源浪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管理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原因之一。

(三)潜在的课程资源流失。

从现实的角度看,农村学校的优势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自然资源、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等乡土资源,教师经验、学生经验、师生关系等隐性资源,还有邻近学校的校际资源等,都可以经过加工纳入有关学科课程内容中。然而,由于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偏狭,他们往往过分偏重自己学校层面的人、财、物,而忽视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重视显性课程资源而无视隐性课程资源的存在,仅强调非人力资源而轻视人力资源的建设,从而导致大量丰富的课程资源未能进入农村教师的课程视野,课程资源的流失无法为课改提供一个丰富的平台。

二、对农村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知,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既有客观条件的实然,又有主观人为的成因。应当高效地盘活现有资源,促进短缺资源的建设。

(一)多渠道筹措财物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农村学校最棘手的问题,是财物资源短缺。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解决:一是通过中央加大投入、地区配套供给,多渠道积极筹措、鼓励民办教育、压缩行政开支、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筹集经费。对于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紧缺的情况,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设置课改专项基金。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千方百计地争取一些项目投资,来改变农村学校的现状。三是鼓励社会办学,国家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民营企业及各种民间组织和个人资助农村教育。四是动员城镇学校将更新换代下来的投影仪、电脑、书刊等捐献给农村学校,也可鼓励学生将用过的课本、学习资料贡献给学校。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课程资源的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掌握把资源用于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改善资源利用条件,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管理。首先,加强学校财物资源建设的计划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学性,从经济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使用效益的物质资源配置方案,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其次,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财物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提高财物管理人员的素质,逐步实现学校教学、行政、财务、图书管理等各项管理的规范化,做到物尽其用。再次,校长对教职工要做到知人善任,力求把每一个教职工安排到恰当的岗位上。并且,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鼓励教师去利用、开发课程资源。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进入力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而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必须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1)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农村教师培训必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求真务实地抓好培训的每一个环节。培训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帮助农村教师全面理解、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改革的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培养课程开发的技巧和能力;另一方面,应关注教师的生活背景,帮助他们加强对当地文化、农业科技知识、民间风俗、生态资源等的认识,引导他们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社区课程资源,盘活现有资源。(2)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政府应该运用经济和政策调控手段,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如从工资机制、住房、评模晋级、提高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促使城市相对过剩的教师流向农村,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到农村任教。建立城镇优秀教师定期定点定向支援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育,参与落后地区的继续教育工程。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的,应当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四)建立课程交流体制,优化整合资源。

农村课程资源短缺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建立课程资源交流机制是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课程交流的范围包括农村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大中小学之间及学校与社区的交流等,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如派教师参观他校,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技巧;组织校际间教师的学术研讨;聘请校外课改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和课改专家对本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伙伴学校,实行师资共享、教学仪器、设备共享,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库等。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采用不同的交流体制,打破长期以来学校之间条块分割的现状,可以逐步改变学校思想资源落后的现实,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的作用,加快农村课程改革的步伐。

检验科现状分析模板及篇四

农机装备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农业的标志。近几年来,浙江省诸暨市紧紧围绕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以项目建设、农机化扶持政策落实为重点,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在农机装备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质量与档次不高等问题,影响该市农机化优质高效发展。要全面提升农机化水平,推动全市农机化工作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困扰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农机装备优化发展方案与措施。

1农机装备发展成效。

1.1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领域不断拓展自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出台以来,诸暨市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偿政策及设施农业设备补贴政策等为契机,并出台地方追加补偿政策,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适合当地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机械,全面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拓展农机装备发展领域。在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中,全市共计新增各类补贴农业机械21000余台(套)。目前全市农机总值达7亿元,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5.2万kw,每6.7hm2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32kw。

拥有各类农机具68500多台(套),其中:上道路运输拖拉机保有量为8000余台(含挂拖拉机牌照的外省籍车辆3000余台),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各类耕作机械6000余台,联合收割机650台,水稻插秧机878台,粮食烘干机械327台,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6500台(套)。农机装备发展领域从粮食生产向茶叶、果蔬、水产、畜牧等主导特色产业领域拓展,由产中环节机械装备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农机装备发展领域不断拓展,装备结构日益优化。

1.2粮食生产机械装备增量提质诸暨市是传统农业大市,现有耕地面积4.21万hm2,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33万hm2,粮食播种面积5.53万hm2以上,总产量37万t以上,素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之美誉,诸暨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近几年来,诸暨市以发展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近10年来,全市新增各类耕作机械2000余台,水稻插秧机874台,水稻育秧硬盘120万只,水稻育秧播种成套设备170套,动力喷雾机1600多台,联合收割机576台,粮食烘干机械327台。在新增农业机械中,高性能农业机械占了较大比例。在新增的576台联合收割机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达到312台,占新增联合收割机数量的54%;在新增的878台水稻插秧机中,高速插秧机达到465台,占新增插秧数量的53%。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数量大幅增加,装备结构全面优化,作业能力明显提升,水稻机械化栽植取得突破,粮食生产耕作、植保、排灌、收获、烘干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1.3主导特色产业机械装备发展突飞猛进诸暨是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拥有珍珠、香榧、茶叶、生猪、果蔬、绍兴鸭、水产品、红高粱、竹(笋)和花卉苗木十大农业主导产业。诸暨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获“中国珍珠之都”“中国香榧之都”“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中国特产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国家级荣誉。近几年来,诸暨市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特色精品农业大市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机械装备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机械装备发展,拓展农机发展领域。近6年来,新增植保机械5216台,微耕机994台,茶叶加工机械2368台,茶树修剪机745台,水产养殖机械1804台,畜牧生猪饲养设备3814台(套),农产品冷藏车27辆;新建设单栋钢架设施大棚635万m2,连栋大棚9万m2,玻璃温室1万m2,农产品冷藏保鲜60800m3,安装喷滴灌1733.3hm2。主导特色产业机械装备发展突飞猛进,全面提升了全市主导特色产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

1.4农机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机服务能力日益提升为充分发挥农机装备的效能,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机作业社会化、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服务是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的思路,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农机大户等服务主体,创建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创新农机服务机制,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利用财政补助项目建设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粮油加工中心、区域性农机维修及培训服务中心,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有农机专业合作社91家,农机合作联社5家,农机大户350户,其中:拥有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4家。全市建有集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农机服务“三中心”34个,另外还拥有智能化育秧中心5个,粮油加工中心3个,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1个。全市主要粮食生产镇乡都拥有农机服务三中心,农机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水稻季集中育秧能力达到3333.3hm2以上,全市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达到2600t以上。农机服务能力日益提升,农机化总体水平日益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5%,农机作业水平处全省领先。

2农机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机装备发展不平衡对诸暨市近几年来装备发展情况的分析表明,农机装备发展还不够平衡。从产业分布看,全市的农机装备,特别是大中型农机装备,还集中体现在粮食生产领域,经济作物生产机械装备水平低,个别生产领域机械装备发展明显滞后,适应果蔬采摘、加工,名茶采摘等机械还很少,这种状况在果蔬菜产业尤其突出;从作业环节看,全市的农机装备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产中环节上,向产前及产后加工环节延伸发展的不多;在区域发展布局上看,粮食生产重点镇乡农机装备水平高,山区镇乡农机装备发展水平低。

2.2数量与质量不协调诸暨市农机装备虽得到了较快发展,却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与质量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多四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小型农机多,大中型农机少;一般性能农机多,高性能农机少;运输类机具多,特色产业类机具少。粮食生产耕作机械仍以小功率的耕作机械为主;果蔬类设施装备仍以耕作机、植保机械等常规机械装备为主,播种机、嫁接机、移栽机、采收机、水果分级机等高档次的机械设备应用还是空白,连栋大棚的发展比例只占设施大棚总数的1.5%;畜牧业生猪养殖机械设施的发展以定位栏、保育栏、高架产床、饲喂器、饲料加工设备为主,自动喂料系统、智能化喂养系统、粪便收集处理系统等先进高效设备则在近期刚引进使用,应用面还不广,数量不多;智慧农业方面,农用无人机、农业物联网技术等智慧农机设施设备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没有正式应用于农业生产。

3农机装备优化发展措施。

3.1制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现有机具普查,摸清存量、结构、使用状态及分布状况,同时立足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对今后发展重点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农机装备发展和结构布局优化目标,科学制定农机装备发展规划,明确优化调整重点内容。

3.2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利用农机化扶持政策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并配套财政项目实施带动工程,加强引导,鼓励农民购买农业生产急需,符合产业政策,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产品。

检验科现状分析模板及篇五

内容摘要:古典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音乐艺术文化修养的提升,辅助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情况不乐观,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偏低,学习效果也不够理想。所以本文针对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大学生接受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古典音乐学习效果的增强。

关键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

古典音乐是音乐艺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引导大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意识,能够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为大学生深入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在高校开展古典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古典音乐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古典音乐教育需求以及教育现状等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指导方案,有效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意识,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教学实际效果。

一.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广义上就是已经进行长时间传承和传播具有持久价值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主要是相对通俗音乐和轻音乐提出的。一般情况下对古典音乐的内涵进行解读,发现其是一种高度关注音乐艺术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的音乐形式。在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其更追求音乐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音乐技巧方面的创新,在具体音乐艺术的呈现形态方面具有复杂性和技术性的特征,不仅要求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对音乐艺术的良好感知,还希望听众能够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能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审美经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由于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造成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也难以感受到其艺术美感,因此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度偏低,甚至部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所以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古典音乐艺术的发展需求开展古典音乐艺术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情况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艺术的程度存在普遍偏低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影响。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看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现状,发现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不平衡。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不同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科学生一般接受程度偏高,理科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则有所不足[1]。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时无法理解古典音乐,也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审美感受,造成学生的欣赏体验感严重不足,打消了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主动性不足。

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喜欢古典音乐并愿意接受古典音乐,就会自觉搜集一些古典音乐加以欣赏,并有意识的从多渠道获取相关音乐素材,尽量创造更多学习古典音乐的机会。但是由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偏低,对古典音乐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获取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素材,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出现了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情况,会影响古典音乐接受效果。

(三)大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

科学合理的设置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但是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情况,发现存在的明显问题是教师没有为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和接受古典音乐的目的不够明确,甚至部分学生学习古典音乐主要是为了附庸风雅、随波逐流,亦或是为了完成学业,学习古典音乐的目标引导性严重不足,会制约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过程中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同感,不利于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逐步提升[2]。

三.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接受程度的建议。

在明确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现状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促进古典音乐教育作用的发挥,奠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基础,新时期在指导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改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情况,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为古典音乐教育的落实和大学生广泛接受古典音乐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分析,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想循序渐进的提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的解读。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

从当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能够看出,目前大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无法对古典音乐艺术形成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听不懂”古典音乐,也难以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3]。针对这一情况,部分教育研究人员提出古典音乐教学应该转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文学化和美术画的倾向,避免使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古典音乐的内容。换言之,音乐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不能将使用语言文字表述音乐作为标准,而是应该认识到音乐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学生“听懂”古典音乐并使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在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在欣赏音乐时能够体悟和感受到古典音乐旋律的形式美,在高低起伏的音乐中获得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体验感。如此,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感,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必然会明显的增强,其接受古典音乐的程度也会有所提升。

(二)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文化艺术接受能力的重要课程,高校针对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程度偏低的情况,应该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选修课程的机会,有效对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加以强化。在开设专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后,为了保障课程教学作用的系统发挥,还应该注意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到课程考核评价,都应该按照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并且积极选择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音乐教师对学生实施古典音乐教育,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基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主动参与到古典音乐课程的学习方面,增强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为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培养奠定基础[4]。

(三)积极组件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

在学生艺术社团中宣传古典音乐并组织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接受也是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重要方法。在高校针对本校学生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古典音乐接受需求适当的开设管弦乐团、合唱乐团等,并将古典音乐艺术作为核心组织学生参与排练和演出活动,借助古典音乐艺术活动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丰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5]。同时,在艺术社团中,结合教师的指导也可以有意识的让社团中的学生加强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了解,并适当的组织学生结合现代音乐艺术理念对古典音乐进行合理的应用,创编新的音乐艺术形式。如此,高校大学生就能够形成对古典音乐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拉近学生与古典音乐艺术的距离,增强学生自主接受和自主学习古典音乐方面知识的意识。

(四)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会发挥出文化熏陶和环境影响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古典音乐文化艺术的认同感,促进大学生古典音乐文化艺术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具体将古典音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且长期将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艺术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适当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以古典音乐艺术为核心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加深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6]。此外,在将古典音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适当的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到学校中开展讲座活动和表演活动,让学生能够与古典音乐艺术文化进行直接接触,在和谐的校园音乐艺术文化氛围中接受相应的熏陶,进而改善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情况,促进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文化的学习,进而真正发挥出古典音乐艺术文化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为将高校大学生打造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古典音乐是人类音乐艺术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得以良好传承的精髓和经典内容,在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对古典音乐的重视,提升大学生的音乐审美品味,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大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结合当前大学生古典音乐接受现状,应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增强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同感,有效增强古典音乐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4]王樱朴.浅谈电视文艺晚会中古典音乐的“流行化”改编--以《最忆是杭州--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81-82.

检验科现状分析模板及篇六

近年来,秦皇岛市水利统计工作一直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和水利统计规章制度,通过全体水利统计工作人员的积极努力、辛勤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我市水利统计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现就水利统计工作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

1水利统计工作的现状。

这些年水利统计工作任务非常繁重,除中央水利建设项目、中小河流项目、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直报统计外,还加入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情况半月报、服务业统计季报等工作,特别是半月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大大地增加了水利统计工作的难度和任务量。为完成各项统计任务,我市各级水利统计人员做出了大量工作。在统计工作中,我们以完成各项统计任务为基本目标,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以夯实基层统计工作为着力点,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注重发挥专业部门作用,各项统计工作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常规统计工作逐步走入正轨,正规化、规范化水平有一定提高。经过多年的水利统计实践,目前我市上下已逐步形成了内容相对固定、口径基本统一、步调总体协调、上下一起联动的水利统计工作模式。在上半年的水利统计工作过程中,在数据质量、数据采集、审核、汇总、上报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正规化、规范化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统计成果日益丰富多样。今年,在做好、做实常规统计工作,加强了各项水利统计成果的编印、发布工作。

(3)基层和基础统计状况进一步改善。近年来,为提高全市水利统计人员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技术水平,满足水利统计工作的需要,组织开展了多次的统计专项培训,全面提高了基层统计人员工作水平,为完成常规和应急统计工作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对水利的投入不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创历史新高。我市水利统计队伍更是承担了大量的应急统计工作任务,并圆满完成。

(4)专业统计职能进一步发挥,统计工作与水利重点工作结合更为紧密。水利统计工作是支撑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各级水利部门一项重要职能。我们不断更新水利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水利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以适应新时期水利可持续发展对统计工作的需求。

2水利统计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统计过程中,发现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统计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就是生命,近年来虽然我们突出强调了数据质量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探索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审核和汇总流程,明确数据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标准,加强检查和数据会审,但是一些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性改变。有的统计指标明显反映出一定的随意性和倾向性。如:水利服务业统计数据,一些县、一些单位填报完数据后没有履行相关审核程序,造成低级数据错误较多。统计数据与普查数据衔接不上等问题。数据质量不高仍然是目前水利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

(2)数据整合的力度还需加强。目前,多头统计、重复统计、交叉统计的现象十分普遍,基层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特别是县级水利统计工作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逐级下发的各类统计报表最后都集中在基层单位填报,有的.同一统计指标需要多次反复填报;有的统计指标名称、涵义和解释不统一,增加了填报的难度,甚至因脱离地方实际而无法填报;还有的统计指标由于统计口径和时效不一致,导致统计数据之间相互冲突。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数据整合不够,缺乏沟通协调;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基层统计的一套表制度尚未建立,水利统计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

(3)统计技术与方法仍需改进。一是从水利统计工作调查方式来看,我们仍处于常规的、以经常性报表制度为主的传统统计,其他调查方式,比如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采用不多;二是缺乏相应的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的编制进程滞后于水利统计工作的需要;三是现有的审核方式还不够全面,缺乏对数据报送的各个流程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致使大量问题集中到汇总阶段,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数据质量。

(4)基础统计和基层统计工作不规范。突出表现在:一是数据的随意性大,数据填报缺少必要的调查核实和数据采集手段;二是台帐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基层单位尚未建立规范的统计登记制度和基础统计数据台帐制度;三是数据审核把关不严,有的流于形式;四是统计制度建设进程较为滞后;五是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欠缺,还需要进一步培训、提高。

3未来水利统计工作思路。

针对水利统计的这些问题,未来我们要结合当前的水利工作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各类统计报表的审核、汇总、上报工作。

(2)继续进行了全市水利统计人员岗位再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水利统计业务知识培训。

(3)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人员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稳定统计队伍。

(4)继续加强基础统计数据管理,完善统计基础工作,确保统计源头数据质量。

(5)进一步加强水利统计适应现代水利建设和水利改革的研究,注重对现代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制度的研究,以适应中央和省治水新思路的需要,满足社会各界对水利统计不断增长的新要求。

当前,水利改革与发展处于“十二五”末期,即将进入“十三五”时期。水利统计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扬长处,找出不足,加大统计分析力度,提高统计分析水平,为开创水利统计工作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检验科现状分析模板及篇七

1.1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我国各地食品检验资源差异较大,从地域分布状况来看,食品实验室建设并不完善,有些地区过分饱和,有些地区特别缺乏,可以说是分布并不均匀,特别在我国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各种资源严重不足,更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缺乏完善的食品检验体系,检验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更有些地区,根本就没有一个常设的食品检测机构,这种不平衡的资源分配,根本不利于提高食品检测检验整体水平,更严重制约着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从整体情况看,目前,我国各类食品安全的监督手段还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各种方法较为薄弱,具体就是食品安全监管重点放在产品的最终出厂环节,而缺乏过程控制意识,无法保障食品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质量问题,特别不利于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质量。由于法制的不健全,监管的层级不到位,导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过多的集中到了大型品牌企业上,对那些分散的、小型的食品生产企业,却没有监管到位,起不到监督管理的作用,造成小企业处于无管理状态。

1.2重复检测成本较高由于我国行业较多,部门较杂,造成了很多检验出于多家,各地对食品检测的.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方法并不完善,无法形成科学、完整、系统性的检测渠道,在当前情况下,对食品认定检验既有各部委认定的国家级标准,也有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资质评价,多种认证、检验结果并存,使我国食品检验出现许多障碍,各地机构、标准的不同,增加了工作负担,重复了劳动,只有在一个地区建立统一的机构与标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由于重复认定而产生的成本与人力支出,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保障食品检测快速有效。

1.3快速检测技术不完善在对农药的检验中,我国各类检验手段还有许多不足,近年来,虽然在农药残留检验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在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提高较快,只是在快速检测技术上仍有待完善提高。我国各类规范标准较低,许多还存在着环境污染物问题,在西方欧洲等发达国家检测标准来看,我国的标准较为宽松,发达国家能够直接对二恶英的超痕量进行检测,并快速检测激素、瘦肉精情况,通过精密仪器分析,依靠相关科学技术,把标准抬高,保证食品各级指标安全可靠;相比之下,我国在快速检测技术、设备、方法、手段等方面就显得传统保守了,技术上较为落后。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在快速检测方面的不足、技术不完善、设备匮乏等状况,才能进一步找到提升改进方向,各级各类检测机构一定要全面解决食品检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调动分配好现有资源,才能全面改进传统的检测办法,提高检测效率与质量。

2.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生产秩序,特别是在市场调节的经济环境下,更需要良好公正的法律保证,不论任何企业与个人,只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性商业活动,均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法律之外。法律法规能够从本质上约束不良经营生产活动,能够很好的保障质检工作公平公正,这是质量检测的最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要不断走出去,通过国际上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各项法律,以实际发生为基准,积极开展对外的融合,在广泛借鉴、参考的基础上,总结国外成型经验,完善各项立法,在源头上进一步规范好各类食品安全管理内容,确保法律执行到位、人人遵守。在法律保障基础上,全面实施技术考核与达标,以严格科学的技术标准介入检测,以食品安全法律、行业技术标准双效驱动,形成强有力的规范食品安全行为,通过监督检查将各项检验措施落实到位,全力完善责任制度,构建食品安全的各层建设体系。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质检人员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真正发挥食品检验职能。

2.2构建检测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协调好各方面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问题,在客观的基础上,奠定良好科学的检测分析标准,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加强核对,避免出现不当行为。而在当前现代科技条件下,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较为发达,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全面共享的平台,公开食品检测资源及检测信息,由专业人员负责指导、输入、维护等工作,把信息平台的应用推广起来,做到及时、有效的市场管理,及时清退不具备检验资格的不合法检测机构,保护公民知情权,从根本上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透明度和权威性。

2.3完善食品检验机构依法授权食品检验机构合法的权力,进一步发挥食品检验检测职能,尽量避免出现职能交叉,由食品检测部门牵头,确定责任分工,不同部门负责不同环节,各个机构间要做好沟通、配合,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测,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节省资源、人力和财力。

2.4发挥监督职能的重要作用食品安全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大事,政府各部门一定要加强重视,避免贸易壁垒。在法律框架下,全力提高竞争公平性、公正性。要把工商、质监、卫生、农业等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发挥出来,全面整合、规范管理,强化食品安全市场秩序,把食品安全环境优化到最优,保证百姓饮食健康。所以说,要想保证食品安全问题,根本上离不开相关监督管理职能重要作用,还要借助舆论形式,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

2.5统一规范食品检测标准在现有基础上,要不断加强完善食品检验技术、设备、方法和手段,在一个统一标准规范下,进行食品检测。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检测标准,特别是有机污染物、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植物病原体等均要制定细则准则,加强快速检测技术,全面提高检测效率。

3结束语。

只有不断强化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食各类品检验体系,善于发现食品检验资源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推动实现检测资源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全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检验科现状分析模板及篇八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内容是护理特殊人群——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病人常表现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精神科护士随时面临可能造成的身心伤害,特别是精神科工娱疗护士。不仅要为病人开展各项工娱治疗,而且还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动态,面对的不仅是康复期恢复的病人,还有新入院病情不稳、行为紊乱的病人,随时可能造成的身心伤害这一特殊职业风险。

1精神科护士面临的职业风险及危害。

1.1人身伤害的风险暴力攻击攻击行为是精神科最常见的致伤致残因素之一。由于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不确定,因此伤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强等特点。在高危人群集中的场所杜绝意外事件是极为困难的,这给精神科护士造成严重威胁。有调查显示,临床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护士曾受到过病人不同程度的暴力攻击。精神病患者攻击护士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患者受幻觉、妄想的支配;第二,患者否认有病,认为无须住院,在护士为其进行治疗或工娱治疗时,因不满而攻击护士;第三,患者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第四,护士在制止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时未注意自身的防护以及工作人员之间配合不好;第五,护士在做治疗时,由于患者不配合而引起针刺的`伤害。

1.2噪音危害噪音会对精神科护士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引起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发生率往往较普通护士高,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遭受的噪音刺激危害。有研究显示,高分贝的噪声能引起人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厌烦,情绪易波动,以及头昏、失眠、心动过速易疲倦等神经衰弱表现。

2心理伤害的风险。

2.1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精神科护士服务的对象是行为异常、无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他们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与其他科病人有明显异常,一些存在人格障碍、智能障碍导致精神科护士人身安全时刻受到威胁。

2.2工作压力大。

精神病患者随时会出现自杀、伤人、毁物、出走等意外事件,且多发生于夜间,但也有可能发生于白天的任何时候,如工娱疗期间,患者藏于某一个角落,这给精神科安全管理增加难度。为避免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护士需不间断的巡视病房或病人活动的工娱疗场所,精神随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使之长期处于紧张和疲惫状态。特别是一些依然坚持在临床一线40多岁的老护士,面对精神及体力的双重压力,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身心疲惫程度不断加重。

2.3学习压力大。

由于精神学科的日益发展及社会对护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提高精神科护理水平,护士需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地进行业务学习。

2.4社会地位低由于社会对精神病认识不足,人们对精神病人普遍存在恐惧和排斥心理,甚至对精神工作者产生偏见,尤其是精神科护士,病人及家属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较苛刻,护士的工作常不被认可。同时,对于精神科工娱疗护士来说,也常被同行误解。工娱疗护士承担着全院住院病人的工娱治疗,既要为病人开展各项娱乐及体育活动,又要保障病人的安全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致使护理人员心理失衡、心情欠佳,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心理压力大。

3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3.1提高护士自身防护能力减少不安全护理行为:为有效避免精神病患者的暴力攻击,平时工作中减少不安全护理行为:

(1)加强责任心。对于参加工娱活动的每一位病人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学会与患者主动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不良刺激。

(2)对严重兴奋吵闹、冲动不合作的患者,应立即通知病区领回。

(3)随时加强巡视,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开工娱治疗。

3.2提高自身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1)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医院定期开展专业防护技能培训及其他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

(2)处理好与其他护士、医生及护理人员等医技人员的工作关系。

(3)分析并采取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减少工作压力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丰富业余生活,及时调整心态、稳定情绪。

3.3提高对病人工娱治疗效果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为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有利于患者今后参与社会活动,重返社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4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医院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规章规范的培训和教育,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约束自身的行为。保证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减少护理纠纷。

3.5建立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及精神科护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促进社会及患者家属对精神科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使社会理解精神科护士,进而尊重她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