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范文(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8:14:04 页码:10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范文(精选9篇)
2023-11-18 08:14:04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可以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技巧,如对比、归纳、分析等。在以下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不同人的总结方式和写作风格。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篇一

家乡是什么?古往今来,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家乡是指每个人诞生和生长的地方,或自己的祖祖辈辈和家族的祖籍地,又称“老家”“故乡”“桑梓”等等。无论是哪一位文人墨客,无论是在觥筹交错间,还是在幽幽独处时,那一圈乡愁的涟漪都已然潜滋暗长着,活色生香了一份爱的期盼。那农人的烟袋,牛娃的牧笛,母亲在村口遥相守望的身影,总是在无声静默间,老了容颜,厚了思念。这种情感,便是对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在定州,这是一个很平凡的城市,平凡到提起它时总是要带一下保定。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城市,孕育出了淳朴热情的定州人,孕育出勤劳智慧的定州人,孕育出了敢拼敢闯的定州人。

定州的古街,很美:在崇文街上,湛蓝的天空下耸立着定州塔,拥有“中华第一塔”的美誉,白色的塔身显得庄严神圣,悠久的历史,承载了几代的变迁;崇文街对面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开元寺大街的'古建筑群带你重回古代,感受当时的文化气息;晏阳初旧居一带柳枝摇曳,古银杏树映着夕阳的余晖,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宁静与美好。

定州的发展,很快:2014年,定州与省内其他6个县级市一起,成为中央文明办确定的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我看着定州日益茁壮成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栋栋拔地而起,以往窄小的马路变得宽阔笔直,规范的小区变得越来越多,街巷整洁干净;一座座市民公园和广场也建立起来了,方便人们晚上散步。不管是走在街上或是坐车,总能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定州真是越建越好了!”每次听到这些话,我总是能很开心地笑出来,没错,这就是我的家乡!

定州的美食,很多:传说中的八大碗在每家每户的红白喜事和节日上都被摆上了桌子,作为定州传统的美食,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看到它被摆上桌子一定会伸长手多夹几筷子;新宗熏肉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由北宋的大词人苏东坡创制。其制作工艺2013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州焖子,一个除了定州其他地方不会再有的美食,由定州特制的山药粉面和精选的瘦猪肉灌制而成,凉拌,热炒,都别有一番滋味。定州还有很多的美食,这些都需要去慢慢品味。

定州的文物,工艺精湛,国宝纷呈:定窑白瓷天下闻名。定窑,说的就是定州,定瓷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它不仅成为朝廷御用贡瓷,还通过丝绸之路远渡重洋,出口到非洲的埃及,中东的波斯,南亚的印度等地。国宝级文物白釉刻莲纹龙首净瓶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高的定窑瓷器,为宋初定窑瓷器的代表作。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还有好多,关于定州的还有好多。这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定州,它是燕赵文明一块风水宝地的福源,华夏文明一枚绽放奇彩的珍珠,世界文明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这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成就我的地方。现在的我,成为了定州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将为定州的教育事业奉献我的青春,贡献我的力量,我将为定州的教育力量不断添砖加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它变得更加繁荣,富饶。

大爱,定州!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篇二

我热爱我的家乡,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它的富饶,更因为这座古城方方面面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气息,我被它吸引,更为它陶醉。在拜读了教育局研发的《悦读·我的家乡》之后,它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丰满起来,它是那么沧桑,那么厚重!

它厚重于悠久的历史,从尧帝最初的封地开始,然后是管仲筑城,也就是定州城,到如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后,汉高祖时设中山郡,汉景帝改为中山国。此后两汉17代中山王世袭达300余年。至宋元明清时期,或为州治,或为府治。民国时期,改定州为定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管辖很多县,直至2013年,定州市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直管市至今。

在这漫长而繁复的历史沿革中,定州人以勤劳勇敢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定州厚重的地域文化。从各处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来,汉代中山时期的学术文化和教育就已经很发达了。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学说提出,此时期,中山古国的文化和艺术教育已非常繁盛。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后,定州更是人才辈出。到后来文庙(孔庙)的设立,及定州贡院(考棚)的创建,定州的文化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代又一代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为定州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推动定州的教育事业不断走向辉煌。

定州丰富于工艺精湛的缂丝,定瓷;丰富于典雅悠扬的音乐文化;丰富于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

定州缂丝从隋唐到宋代达到艺术顶峰,它以“通经断纬”的特殊工艺而著称于世。缂丝技艺精湛,花纹精细丰富,结构富于变化,作品更富于立体感和装饰感,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定瓷集实用和典雅于一体。各种不同的造型,用途不同。它洁白淡雅,令人爱不释手。不仅是朝廷御用贡瓷,还通过丝绸之路远渡重洋,享誉四海,名扬世界。

定州秧歌,子位吹歌,定州架鼓为定州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丰富了人们的茶余饭后的生活,是定州艺术界的璀璨明珠。尤其子位吹歌,表演风格热烈火爆、高昂亢奋,节奏明快,旋律变化多样,极富感染力。子位吹歌手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奖。并且在2008年6月,子位吹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还多次获国家级大奖。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篇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饱含深情的诗句表达的是诗人艾青的一片拳拳地赤子之情!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站在今日这熙熙攘攘的滚滚红尘,手抚薄薄的书页,在墨香氤氲中穿越时空,走进这可歌可吟、可诗可画的古国古都,我不禁为这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所惊叹、所折服,我不禁要对脚下的这片土地说一声——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五六千年前的这片古老土地上,那一缕微弱的星火升起了定州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从殷商唐城,到战国中山,“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九省通衢”既使定州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为古老的定州孕育、催生了灿烂的文明。

烽火狼烟,多少国之能臣、重镇良将横空出世。忘不了负荆请罪的廉颇谱写的“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忘不了“闻鸡起舞”的刘琨用立志报国、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励后人;忘不了三朝宰相韩琦的悉心为民和知无不为;忘不了“五贤”之一的王瑚“使君廉介胜刘宠,不向人民选一钱”的清廉;更忘不了“三苏”之一的苏东坡,查访民情,整顿军备,教唱秧歌,手种双槐,赋颂松醪传后世,诗咏鹤叹述情怀……而在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抗日岁月里,“刘胡兰式”的好女儿何小排;“孤胆小英雄”李小山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践行着什么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披肝沥胆、视死如归的“定州三山”更是带领英雄的定州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面对古往今来的一曲曲慷慨悲歌,我想骄傲地大声说——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见证着定州人的勤劳和智慧;不用说“一口品三酒,五味归一盅”的中山松醪享誉古今;更不用说"举飘接六汉,醇然玉色醪。不饮亦自醉,烈烈风生袍"的开元古塔,历尽千年雨雪风霜,依旧傲然挺立……中山多美物!她们娟秀的身影穿越历史的层层云烟,在今天共筑中国梦的道路上,以华美的姿态浴火重生,绽放着夺目的光彩……面对着这璀璨的文化星空,我想自豪地大声说——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前途似锦,来日方长。朋友,这就是我们那幅员辽阔,风景如画的大美定州啊,这就是我们古老而青春的家乡!她是一本无法书写详尽的厚重史书,她是笔墨描绘不尽的一卷迷人画册!今天,我行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看高效农业绿色富民,看现代工业日新月异,面对与时俱进的定州古城,品读完《悦读·我的家乡》一书,我想大声说——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篇四

读了《悦读·我的家乡》一书,我了解到,古往今来,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家乡是指每一个人诞生和成长的地方,或是自己祖辈和家族的祖籍地,又称“老家”“家园”“故园”“桑梓”等等。

而我的家乡在定州子位,这是地广物博的中国领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可是别看他小,他可是非常有名的,在子位有一种叫“子位吹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子位吹歌世代相传,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子位镇也因此成为了冀中平原享有名誉的吹歌之乡,并且在6月,子位吹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子位吹歌,是从古代鼓吹乐与清代歌乐发展而来的,因生发于子位而得名,其特点是吹打结合,以管子,小唢呐演奏为主,配以笙、笛、板胡与锣、鼓、镲等打击乐,表演风格热烈火爆高昂亢奋,节奏明快,旋律变化多样,极富感染力,及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朝天子》《茉莉花》《一枝花》等,其中《放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吹歌演奏形式有两种,以为坐摊(撂场演奏),即演奏时围桌或横排而坐,笙、管、唢呐各二,再加以锣、鼓、镲;二为进行式(踩街演奏),队形以云锣在前,笛、笙、唢呐、鼓、镲、钹依次随后,但是演奏时往往会随性增减乐器数量或组合模式,曲调时而高亢激越,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悲咽苍郁,时而热烈风趣,深受民众的喜爱和欢迎。

子位吹歌演奏时,场面热烈,声音激昂,你看那吹唢呐的人,头、收、身体都在不自觉地随着节奏而摆动。那敲锣的人身体大开大合,头上的汗一滴一滴的往下落,鼓棒敲在鼓面上,咚咚咚的,仿佛敲在人们的心上,还有那吹管子的,敲铜锣的,脸红彤彤的,身上的`汗渍渍的,在他们的周围是一圈又一圈的人,大多是老人,间或夹着几个中年人,一堆小孩子在周围边唱边跳,你啊看那老爷爷眼闭着,脸上的神情陶醉,时而皱眉,时而舒展,手脚在不停地打着拍子,旁边的一个老奶奶身体随着节奏不自觉的摆动,其余的人也都似他们是的,神情陶醉,身体扭动。演奏完毕,演奏的人大汗淋漓,神情愉悦,仿佛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这就是子位吹歌!单单语言的描绘是不尽其意的!

放眼子位的一草一木,一田一花,对我而言,是那么的亲切自然,是那么地熟悉,想念。四时人节,田园树木,入夏时节,麦浪一波万顷,间或各种颜色的草药花;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金秋时节硕果累累,金黄无边。子位,我可爱的家乡。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篇五

我热爱我的家乡,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它的富饶,更因为这座古城方方面面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气息,我被它吸引,更为它陶醉。在拜读了教育局研发的《悦读·我的家乡》之后,它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丰满起来,它是那么沧桑,那么厚重!

它厚重于悠久的历史,从尧帝最初的封地开始,然后是管仲筑城,也就是定州城,到如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后,汉高祖时设中山郡,汉景帝改为中山国。此后两汉17代中山王世袭达300余年。至宋元明清时期,或为州治,或为府治。民国时期,改定州为定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管辖很多县,直至2013年,定州市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直管市至今。

在这漫长而繁复的历史沿革中,定州人以勤劳勇敢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定州厚重的地域文化。从各处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来,汉代中山时期的.学术文化和教育就已经很发达了。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学说提出,此时期,中山古国的文化和艺术教育已非常繁盛。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后,定州更是人才辈出。到后来文庙(孔庙)的设立,及定州贡院(考棚)的创建,定州的文化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代又一代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为定州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推动定州的教育事业不断走向辉煌。

定州丰富于工艺精湛的缂丝,定瓷;丰富于典雅悠扬的音乐文化;丰富于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

定州缂丝从隋唐到宋代达到艺术顶峰,它以“通经断纬”的特殊工艺而著称于世。缂丝技艺精湛,花纹精细丰富,结构富于变化,作品更富于立体感和装饰感,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定瓷集实用和典雅于一体。各种不同的造型,用途不同。它洁白淡雅,令人爱不释手。不仅是朝廷御用贡瓷,还通过丝绸之路远渡重洋,享誉四海,名扬世界。

定州秧歌,子位吹歌,定州架鼓为定州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丰富了人们的茶余饭后的生活,是定州艺术界的璀璨明珠。尤其子位吹歌,表演风格热烈火爆、高昂亢奋,节奏明快,旋律变化多样,极富感染力。子位吹歌手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奖。并且在6月,子位吹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还多次获国家级大奖。

家乡文化根植我的心中。它如一位睿智的老人,饱经沧桑却仍精神矍铄;它如一位慈祥的母亲,辛勤的哺育着定州的百万子民却无怨无悔;它如华夏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卷中,绽放出美丽耀眼的光芒!它用土地养育了我,它用文化熏陶着我,它是母亲,更是师者!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篇六

作为一个中国人,爱自己,爱家人、爱祖国,就必须从小多了解、多熟悉家乡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并深深扎根于心,一旦将来学有所长和事业有成之时,则以一颗赤子之心感恩、回报、建设家乡和祖国。那是因为,最初萌生的人生理想的风帆种子,无一不是在祖国和家乡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悦读·我的家乡》这本书中记载着“先民由来、建置变迁、音乐殿堂、星光闪烁、古城古国、古都古镇、民间文艺、百花竞艳、工艺精湛、国宝纷呈、教育圣地、名家名校......”

这本书还为我们展示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定州,它是燕赵文明一块风水宝地的福源,华夏文明一枚绽放奇彩的珍珠,世界文明一颗颗熠熠辉映的明星。

夏夜,月挂柳梢,姥姥摇着蒲扇讲着古老的传说,那是妈妈的童年;冬日,围着火炉,爷爷叼着旱烟讲述着历史的典故,那是爸爸的记忆。梦回千古!五六千年前,古老的定州大地上,升起第一缕炊烟,文明的启明星冉冉升起。写得多好啊!来吧!让我们共同踏上探索的旅程,去寻找先民的足迹,去了解定州的前世今生。

过去,定州市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有唐河、沙河、孟良河、黑龙泉、马刨泉,定州人民曾经利用河水、泉水灌溉农田。历史上悠悠唐河水,曾经蜿蜒流淌。北魏宣武帝时,定州刺史杨春让他的儿子杨昱组织农民引唐河灌田稻,开始了定州种植水稻的'历史,北宋名臣薛向,清知州王大年都曾治理过唐河。

定州全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多种农作物。清朝时,定州市全国重要的产棉区之一,近些年培育形成蔬菜、畜牧、花木三大特色产业。

定州地处华北平原,一望无垠。沙河、孟良河、唐河横贯全境,地势由西北方向东南微微倾斜,其自然景观相应为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冲击平原和海滨平原三个景观地带,形成了略有起伏的土丘,洼地及沙岗、河滩等冲积扇平原的微地貌。

定州气候宜人,地势平坦,物产丰富,新时代的定州人正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着美丽幸福的家园!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篇七

当你徜徉在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时,当你沉醉在浩瀚的书海还刻苦攻读时,当你享用着丰盛的佳肴尽享美味时,请你千万不要忘记,70多年前那悲壮的岁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定州古城,曾经美丽的土地上满目苍夷,流离失所的人们在四处沦陷的地方苦苦挣扎,一片片沃土上染上了猩红的血色。

岁月波澜壮阔,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穿越历史,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上面有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共产党的诞生,就像黑沉沉的大地上升起了一只熊熊燃烧的火炬,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希望。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定州(定县),他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扫荡日益残酷,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面对凶残的日军侵略者,定县党组织成立,很快发展壮大,并带领广大军民保家卫国抗拒侵略者。他们想出了很多机智巧妙的办法与日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日军找到洞口后,想方设法破坏地道,他们用火攻用水攻用毒气攻,抗日军民为此付出了很大牺牲,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聪明的居民于是改变了地道布局,他们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几乎是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敌人来了,居民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居民就从地道里走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抗日军民利用机动灵活的地道战,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有效的阻击了日军的侵略。抗日军民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将围点打援运动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清风店战役正是采用了这些战术,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第三军,聂荣臻部赢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也创造了围点打援的经典之作。

定州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奋斗,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定州工业、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下一步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定州经济开发区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14个超千亿园区和首批工业聚焦区。定州也在上演着强筋健骨的好戏,围绕能源汽车,煤化工等支柱产业大发展。

人们常说大定州工业的发展一样是大胸怀,有着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大气魄,振兴工业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落在每个人肩上,我们要树立更高的理想,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不能只当观众当看客,每个人都要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在开展“双创双服”、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在全省争一流。

时代赋予定州大步发展的新机遇,是天赐,是造化,是机遇给予定州旷古锦绣和璀璨,是勤奋,是勇敢,是智慧赋予定州人开拓的勇气和美好的未来。

如今的定州正走向神州大地,脚步迈得更加坚定、更加豪迈。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中华腾飞,势不可挡!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篇八

家乡是什么?古往今来,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家乡是指每个人诞生和生长的地方,或自己的祖祖辈辈和家族的祖籍地,又称“老家”“故乡”“桑梓”等等。无论是哪一位文人墨客,无论是在觥筹交错间,还是在幽幽独处时,那一圈乡愁的涟漪都已然潜滋暗长着,活色生香了一份爱的期盼。那农人的烟袋,牛娃的牧笛,母亲在村口遥相守望的身影,总是在无声静默间,老了容颜,厚了思念。这种情感,便是对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在定州,这是一个很平凡的城市,平凡到提起它时总是要带一下保定。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城市,孕育出了淳朴热情的定州人,孕育出勤劳智慧的定州人,孕育出了敢拼敢闯的定州人。

定州的古街,很美:在崇文街上,湛蓝的天空下耸立着定州塔,拥有“中华第一塔”的美誉,白色的塔身显得庄严神圣,悠久的历史,承载了几代的变迁;崇文街对面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开元寺大街的古建筑群带你重回古代,感受当时的文化气息;晏阳初旧居一带柳枝摇曳,古银杏树映着夕阳的余晖,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宁静与美好。

定州的发展,很快:2014年,定州与省内其他6个县级市一起,成为中央文明办确定的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我看着定州日益茁壮成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栋栋拔地而起,以往窄小的马路变得宽阔笔直,规范的小区变得越来越多,街巷整洁干净;一座座市民公园和广场也建立起来了,方便人们晚上散步。不管是走在街上或是坐车,总能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定州真是越建越好了!”每次听到这些话,我总是能很开心地笑出来,没错,这就是我的家乡!

定州的美食,很多:传说中的八大碗在每家每户的红白喜事和节日上都被摆上了桌子,作为定州传统的美食,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看到它被摆上桌子一定会伸长手多夹几筷子;新宗熏肉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由北宋的大词人苏东坡创制。其制作工艺2013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州焖子,一个除了定州其他地方不会再有的美食,由定州特制的山药粉面和精选的瘦猪肉灌制而成,凉拌,热炒,都别有一番滋味。定州还有很多的美食,这些都需要去慢慢品味。

定州的文物,工艺精湛,国宝纷呈:定窑白瓷天下闻名。定窑,说的就是定州,定瓷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它不仅成为朝廷御用贡瓷,还通过丝绸之路远渡重洋,出口到非洲的埃及,中东的波斯,南亚的印度等地。国宝级文物白釉刻莲纹龙首净瓶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高的定窑瓷器,为宋初定窑瓷器的代表作。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还有好多,关于定州的还有好多。这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定州,它是燕赵文明一块风水宝地的福源,华夏文明一枚绽放奇彩的珍珠,世界文明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这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成就我的地方。现在的我,成为了定州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将为定州的教育事业奉献我的青春,贡献我的力量,我将为定州的教育力量不断添砖加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它变得更加繁荣,富饶。

大爱,定州!作者:李星阳。

继续读我的家乡子篇九

我热爱我的家乡,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它的富饶,更因为这座古城方方面面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气息,我被它吸引,更为它陶醉。在拜读了教育局研发的《悦读・我的家乡》之后,它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丰满起来,它是那么沧桑,那么厚重!

它厚重于悠久的历史,从尧帝最初的封地开始,然后是管仲筑城,也就是定州城,到如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后,汉高祖时设中山郡,汉景帝改为中山国。此后两汉17代中山王世袭达300余年。至宋元明清时期,或为州治,或为府治。民国时期,改定州为定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管辖很多县,直至,定州市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直管市至今。

在这漫长而繁复的历史沿革中,定州人以勤劳勇敢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定州厚重的地域文化。从各处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来,汉代中山时期的学术文化和教育就已经很发达了。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学说提出,此时期,中山古国的文化和艺术教育已非常繁盛。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后,定州更是人才辈出。到后来文庙(孔庙)的设立,及定州贡院(考棚)的创建,定州的文化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代又一代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为定州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推动定州的教育事业不断走向辉煌。

定州丰富于工艺精湛的缂丝,定瓷;丰富于典雅悠扬的音乐文化;丰富于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

定州缂丝从隋唐到宋代达到艺术顶峰,它以“通经断纬”的特殊工艺而著称于世。缂丝技艺精湛,花纹精细丰富,结构富于变化,作品更富于立体感和装饰感,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定瓷集实用和典雅于一体。各种不同的造型,用途不同。它洁白淡雅,令人爱不释手。不仅是朝廷御用贡瓷,还通过丝绸之路远渡重洋,享誉四海,名扬世界。

定州秧歌,子位吹歌,定州架鼓为定州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丰富了人们的茶余饭后的生活,是定州艺术界的璀璨明珠。尤其子位吹歌,表演风格热烈火爆、高昂亢奋,节奏明快,旋律变化多样,极富感染力。子位吹歌手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奖。并且在6月,子位吹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还多次获国家级大奖。

家乡文化根植我的心中。它如一位睿智的老人,饱经沧桑却仍精神矍铄;它如一位慈祥的母亲,辛勤的哺育着定州的百万子民却无怨无悔;它如华夏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卷中,绽放出美丽耀眼的光芒!它用土地养育了我,它用文化熏陶着我,它是母亲,更是师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