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范文(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2:53:10 页码:7
最新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范文(通用10篇)
2023-11-09 22:53:10    小编:ZTFB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总结能够让我们停下脚步,反思思考,并找到提升的机会。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进行总结,避免过分冗长和啰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佳句,可以让您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篇一

摘要:农业机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文章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简要阐述了农机推广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以供参考。

农机推广工作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数据表明,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保有量3.2万台,配套农具达到6.1万台(套),其中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285台(套),玉米、水稻收获机830台,公主岭市农机总动力85万kw,乡村人均收入5200元。

而到了,据不完全统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4.4万台,配套农具达到8.6万台套,其中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000台,玉米、水稻收获机3890台,该市农机总动力112万kw,转移劳动力30万人,乡村年人均收入1.1174万元。

随着农机具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显著增加。

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营造良好农村生产环境。

在生产过程中,能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生产工具的发展。

因此,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无疑对农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使农村的生产环境得到改善,从以往的各种锹、镐、锄等零散工具到现在的大型耕、播、收等不同机械,使农村生产环境更加整齐、现代、立体,增加了农民的幸福感。

1.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后,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剩余的劳动力即可转移到城市打工赚钱,在增加农民自身收入的情况下,也解决了城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城市的发展也能够贡献一份力量。

1.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浪费了大量资源,很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而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后,大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使土地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农业机械生产效率高可对传统人力所不能及的土地资源充足利用;另一方面在单位面积土地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往传统耕作的方式由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及自身体力等因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较低,而应用农业机械后,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方式更先进,因此,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1.4带动农机技术周边产业发展。

农机技术的推广最直接的作用是带动农机技术周边产业的发展,例如农机配件销售、农机维修等。

这些周边产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农民可以瞅准商机,适时适地地投资,同时农村也可以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建立农业机械生产厂,均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健全农机技术推广机制。

建立健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符合的农机技术推广机制,从而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作出贡献。

一是各农机部门要同心协力为发展农机推广工作共同努力,使农机推广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各级政府也要大力支持,组织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到农机推广工作中来,使推广达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营造一个从领导到企业到农民都重视农机推广工作的氛围,从而使这项工作更加顺畅的开展。

2.2加大扶持力度。

随着国家对农业重视程度的逐年增加,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其中也包括与农机相关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农民购买农机的做法是个极大的鼓励,也使得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农机的保有量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继续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既是提高农机购买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2.3打造综合素质较高的推广队伍。

决定农机推广工作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各级推广部门首先要建立一支爱岗敬业、业务水平高的推广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机推广工作有效开展。

主要做法:一是对已有人员进行培训,既包括业务知识的培训,也包括思想政治的培训,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才讲授、到先进示范区参观及自我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培训之后进行相应考核,以保证培训效果。

二是竞聘上岗,全社会范围内招聘相应的专业人才,通过层层选拔,聘用到适合本岗位的人才。

三是到大专院校选聘专业学生,为推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既是更新知识、更新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储备人才的有效之举。

2.4大力宣传,加强示范。

加强宣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发放传单等方式对新农机、新农机技术进行宣传,让农民更多地了解新农机、新技术及农机的发展动态,吸引农民多多关注农机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各级农机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农机示范基地,让农民真切观看到应用农机的农业生产,同时利用该基地也能够培训农民如何使用农机。

参考文献。

[1]王功勋.农机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篇二

摘要“三农”发展事关我国社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文章立足农村经济工作实践,探索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路径,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中,农业经济管理是核心与关键,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1]。在实际工作中,要着眼农村经济实践,强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创造性解决“三农”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农业经济管理直接关系到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业发展决策和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撑,是农业经济科学、高效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

1.1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

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以因地制宜,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2]。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可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避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性,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提高农民经济发展积极性,消除农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激发农业经济发展活力。

1.2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法律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向上,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民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信息化水平落后。

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实践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社会经济管理体系中,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经济管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与城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3]。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和决策程序上,由于信息的闭塞,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2.2没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制度的缺位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原因,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了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低下,很多好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策略得不到制度保障,无法充分落实并发挥作用,导致了农村发展经济活力的不足。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滋生了很多经济纠纷,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农民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都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发挥农村经济管理作用的策略。

3.1完善制度体系。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要从体系建设入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发挥经济管理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不规范的作用。因此,强化体系建设,要从操作制度、权益保障等方面入手[4]。在农村经济资源权属问题上,要进一步明确,通过明确责任人和受益人,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农民的发展活力,为农村经济“注血”。同时,在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操作不规范问题,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明确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可以减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将农村经济管理放到制度体系的“笼子”当中,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2构建多元立体管理模式。

开展农村经济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现有经济体系下,发展农村经济,要聚合社会发展力量,通过对资金、人才、资源的整合,发挥经济发展平台效应,通过引入发展基金、吸引社会投资、争取政策资金等方式,为经济管理做好资金准备,与此同时,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引入高水平管理人才,并通过制度和生活上的保障,留住人才,提升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此外,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要注意科技的运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农村工作实践当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是推动我国“三农”建设的核心。因此,理论研究者和农村经济管理者要着眼“三农”现实问题,强化宏观把控和微观操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农村基础。

参考文献。

[2]薛贤明.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4):12.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篇三

2.1发展方向包括阿坝州3个县范围的“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是:

一是推进天然林和天然草地保护、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维护和重建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

二是依照法规认真保护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防止过度放牧、毁林开垦草原。

三是加强江河源头及上游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减少面源污染。

包括甘孜州全部18个县和阿坝州10个县范围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是:

一是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采,积极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努力保持种群的平衡。

二是加强防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建设,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侵害。三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防止生态建设对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的改变。

2.2发展目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孜州和阿坝州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了大力加强。“十一五”时期,全面完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沙化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植被恢复任务,空气和水质达到国家标准,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沙化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植被恢复取得重大成果;巩固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物种多样性退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重要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得到保持,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得到积极保护,基本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篇四

4.1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

生态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须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的限制,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继续加大对川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广泛吸引和鼓励外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负担,谁建设、谁保护”的原则,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4.2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开发利益补偿长效机制。

强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政策的稳定性。加强对生态移民项目和后续替代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林业发展基金、牧区育草基金等生态公益基金或征收生态环境建设税。强化重大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保护,增加项目投资中生态保护的比重。探索实行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强化资源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完善资源开发的补偿政策,加快制定资源开发的反哺政策,促进资源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

4.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充分重视科技成果在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管理中的转化、推广,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地区行之有效的科技推广模式和典型,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努力加大相关农业科研经费对牧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优良畜种和草种选育、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4.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专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大力培训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急需人才。

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其他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工作。继续努力加强人才和智力对口的支援工作。

4.5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篇五

根据规划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要积极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和开展有关工作,使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大幅度提升,森林、水系、草原、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

3.1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

启动第二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提高天然林管护、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补助标准,扩大实施范围,巩固实施成果。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全面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科学合理布局草原围栏,加快重度退化草原的补播改良。采取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灭鼠保湿等措施,重点保护石渠、色达等高原湿地,尽快促进湿地恢复和修复。加快若尔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工程和阿坝曼则唐湿地保护区工程建设,启动红原日干乔、壤塘南莫且湿地工程建设。加快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森林植被恢复、林地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重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恢复森林植被。

3.2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合理实施生态资源开发。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综合运用工程、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资源管理。推进清洁能源、优势矿产、旅游资源和水资源等优势资源集约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培育生态农业、生态能源业、生态旅游业、生态药业、生态矿业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等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健全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资源就地转化尽可能最大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矿产资源有序合理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尽可能依托现有城市作为后勤保障和资源加工基地,避免形成新的孤立居民点。建成以水电为主体的.生态能源输出地,除满足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外,主要向省内和全国东中部地区输送水电,为保障全省的能源需求及支持全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3加快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适度集聚和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以县城和特色集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提高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州府和县城所在地城镇、重点旅游景区和交通交汇点城镇特色风貌打造,提高综合城镇的存在能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和自然风貌,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组团城镇”发展思路,建立区间便捷通道,引导中心城镇有序拓展空间。阿坝州将积极培育汶川—茂县—松潘—九寨沟、汶川—理县—马尔康—阿坝、九寨沟—若尔盖—红原—壤塘—金川三条城镇轴线,逐步形成点轴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协调的城镇体系,打造内涵丰富、文化多元的特色魅力自治州。甘孜州的康东区域将加快集聚生产要素,加快重点城镇发展;康南区域将依托水电、电网建设和旅游圈以及高原特色农牧林业,培育壮大相关产业,打造一批旅游城镇;康北区域重点解决农牧区的民生问题,加快县城公共设施和集中定居点建设。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篇六

旅游经济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而且最理想的特色经济。凡是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都视旅游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希望凭借旅游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促进经济健康调整向前发展。该产业看重的是,旅游资源不但可以无限制地利用,而且可以创造,发展旅游产业无须一味地以消耗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可能通过创造人文景观来提升旅游资源价值,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华历史名人,他的思想及对历史的影响都值得后人去探讨、学习和借鉴,这是发展农村名人故居旅游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名人效应,以旅游产业作为切入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故居的知名度,进而推动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它同时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名人故里型景区的共性和分类,

名人故里型景区有一些显著的共性,比如说景区知名度与名人知名度之间的关系正相关,名人所具有的特定的历史局限性,景区景观氛围受社区现状的高度影响,景区产权关系的复杂性,景区相对有限的客容量,名人文化的符号和公众文化性,名人荟萃现象,名人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相互依存性等等。根据这些特点,名人故里型景区可以从三大标准来进行分类,一是按照名人所享有的社会领域;二是按照年代进行划分;三是按照名人知名度的等级进行划分。如果把三大标准分别设定为x轴、y轴和z轴,来建立一个坐标系,把所有要考察的名人放置进去,就能够对每一个名人给出一个恰当、适度和科学的定位。

三、名人故里在开发中存在着的问题,

对名人故里进行投资建设,既可以增加本地人的荣誉感,也可以发展本地旅游业,有的还可以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然而目前我们国家农村名人故里的开发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名人故里游作为文化气息浓厚的旅游产品,所面向的消费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走精品之路,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已经成为开发该项目的重中之重。根据调查,目前中国名人故里游的开发主要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开发商过于急功近利,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商业气息过于浓厚,而文化气息则比较淡薄;二是名人故里游作为高品位的旅游产品,相对自然风光游以及生态游等产品,大多“叫好不叫座”,这成为许多旅游投资商不敢涉足名人故里游产品开发的重要原因。

一是文物保护、旅游开发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

二是大力发展“谐趣农家乐”旅游,抢占农家乐旅游的制高点。

三是以知识型家庭、大学生为目标顾客。

四是以珍稀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以历史为依托。

五是以幽默手法重视农村景况。

六是建立“当代农民博览馆”标志性工程,展示当代农民风采与农村奇闻趣事。

七是争取与一处较大的自然景观相联结,保持发展后劲。

八是重点突出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九是采取“以建促销”营销策略,减少投资风险。

具体地说,在开发农村名人故里之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发的基本条件应注重国民对名人的认识程度,广泛宣传,扩大对名人认知群体的范围。

二是名人故里的开发应当同时注重名人埋葬地开发。可以将名人的出生地和埋葬地两者对应开发,使之相互呼应,形成系统化的旅游产品。

三是名人故里的开发应当讲究优雅性,不宜夸张宣传,应当尽力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减少争议性较高的内容。名人故里主要是供人凭吊的地方,不宜太过于豪华、花哨和喧哗,避免现代化的设施和建设,更应当远离卖场;名人故里是历史的.遗物,对于名人的评价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能在旅游开发中对名人做出不真实的报道,这些都不利于对名人故里的旅游开发,在宣传上要讲究技巧,不要影响客人的心理。

四是针对名人的生活习惯和喜好,进行故里以外的资源开发,比如说钓鱼、跑马、射箭等。不应只对名人故里的建筑物进行展示型的开发,而应当了解名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并应用这些软件性的东西增加名人故里的活性化。将名人故里周边的资源进行同步开发,减少名人故里的单调性,增加开发的价值和可看性。也可以以名人用过、吃过的事物为原型制造相似的旅游商品供游客购买,增加游客对名人故里的兴趣和印象。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篇七

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属《四川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全省五大经济区之一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是全省规划发展的重点地区。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该区域生态建设大规模开展,但因多种原因,目前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原的“三化”(沙化、退化和荒漠化)和鼠虫害还十分严重,已成为全国生态安全极为敏感区之一。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46号)确定把甘孜州和阿坝州共31个县全部纳入了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今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厅授权发布的《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划定了全省1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中有4个区域全部位于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另有4个区域部分位于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以上这些国家和省的战略部署为进一步加快和推进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篇八

生态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也凸显出来,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列车也在高速行驶着,但是人们逐渐忽略了身边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通过对鄱阳湖经济生态区中德安县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研究,文章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中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出农业发展对策的建议。着重解决关于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恰当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发展对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也凸显出来,土地耕地的占用滥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显得尤为迫切。1990年,西方部分国家提出了基于生态发展理念建立的新型发展模式,其中以产业发展、工业发展为模式展开的循环经济理念因其既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科学发展观,又兼顾了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效应而得到广泛关注。由此,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被提出,研究农业生产、自然和经济如何达到和谐统一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方向。鄱阳湖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湖,在生态农业探索进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运用优劣势对比分析,辅以经济生态区周边县市德安县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经济数据,分析德安县农业发展规划制度下的优势点,客观地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具有交叉融合性。同时对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现状和历史进行客观分析,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概念和新型农业的理念进行阐述和分析,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论证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化农业的不足和对策,以期促进区域循环发展、可持续良性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研究意义。

本课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着重选取较为代表性的德安县农业产值数据,根据现有观察到数据及其对策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响应“中部崛起”的号召和“生态兴省”的目标,为农村经济、生态提供新思路。

(一)农业发展历史。

鄱阳湖地区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0至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鄱阳湖地区稻属植物从野生到驯化的演化过程已经完成。春秋战国时期,政策的影响加上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力得以提高,在当时已有不小的影响力。秦朝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农具的进步,湖区农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随着北民南迁运动的兴起,南方获得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湖区成为主要粮食供应地之一。

唐代开元盛世和宋代的经济重心的南移,耕地扩张,品种改进,作物种类多样化。明清时期,农业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小农经济达到鼎盛,农业稳定发展,湖区农业逐渐向近代农业转型。历经军阀割据,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后,湖区农业遭受重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湖区发展。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组织科技人员对鄱阳湖进行研究并开展山江湖工程。整改成功后,通过发展“四水一牧”(水稻、水产、水禽、水草和畜牧业)产业,推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农业发展现状。

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农业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其中农业又在农、林、牧、副、渔五大生产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稳定,整体而言有所涨势,形成粮食作物生产为主,油料作物和蔬果生产为辅,同时引入棉花和糖料作物种植的农业生产格局。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稳步发展,现代机械科技的不断推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得以不断建设,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大发展方向。本文以德安县为例。,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5193万元,多种经营产值23611万元。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他县市农业产值状况对照,其农业产值不尽相同,但比例构成基本一致,且多以经济作物为主。其中粮食作物产量达产值为11582万元,粮食产量44410万元,油料产量5838万元,棉花产量6337万元,糖料产量470万元,蔬菜产量28017万元,水果产量5386万元,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特点。

德安县在中,粮食作物产量达到47804吨,其中谷物产量为46477吨,占粮食作物比重为97.22%;蔬菜产量为37285.8吨,占主要农作物的'比重34.56%;油料、棉花产量分别为7097吨、10960吨,分别占主要农作物比例6.6%、10.1%。在中,粮食作物产量达到50061吨,同比去年增长4.72%,其中谷物产量为48021吨,依旧占粮食作物比重95.92%;蔬菜产量为38247吨,同比去年增长2.58%,占主要农作物的比重33.08%;油料、棉花产量分别为8944吨、111595吨,分别占主要农作物比例7.7%、10.3%。其中特别的是瓜果同比去年增长49.67%,油料同比去年增长26.03%,说明德安县逐渐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瓜果种植的面积产量逐年增大。经济作物种植中以油料为主,棉花和糖料作物的分布较为零散不均,产量相对较少,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和客观经济条件的提升,蔬果种植也日益发展扩大。总体而言,随着现代技术的引进和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粮食作物及其他作物的单产也在增加,生产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地域状况的多样化而促进了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着农业效率的提升。

1.经济优势因素分析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德安县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网络。德安县面积达863平方公里,占有0.56%的全省面积。利用现有京九铁路、长江航运的优势,东西连接上海、重庆,南北连接北京、香港,且可利用水、陆两路出海,京九线穿城而过,近年建设的合九线(九江至合肥)、武九线(九江至武汉),即将修建的铜九线(铜陵至九江)、九景衢(九江至景德镇、衢州)等几条线路相互沟通,形成骨架状的交通网络,使德安与华北、华东、华南、华中等主要经济区密切连接。公路网络发达,福银高速公路(至南昌1小时,至九江0.5小时),加上穿城而过的105国道,途经的316国道,即将投入使用的昌九城际铁路将令德安成为环鄱阳湖经济圈及昌九工业走廊的中心城市,为促进德安县生态经济区农业生产与市场要素流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自然优势因素分析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德安县干流博阳河全长93公里,县内占79.7公里,流域达863.0平方公里,34条支流,其中洞霄水、田家河、车桥水、金带河、下头水、庙前港、涂山水7条支流的流域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水面346.7公顷。充足优质的资源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也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德安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将进一步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

1.自然限制性因素分析土壤的酸碱度(ph值)是作物种植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土壤ph值在6.5时,作物对于各种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是最高的,最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较多的重金属元素使该地区土壤呈偏碱或微酸,不适合某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但总体而言,一系列良好的土壤条件令德安县成为长江中下游的要成矿带中最为瞩目的地区之一。土壤呈偏碱或微酸,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因此偏碱微酸的土壤将大大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生态环境制约德安县地处江南低山丘陵地区,雨水丰富,降水集中,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扩大毁林造地、湿地开荒等行为进一步破坏了该地的生态平衡。水土流失直接导致了德安县种植区域的部分土地退化,直接导致土壤内有机质含量下降,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出。另一方面,起伏的地形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展开;此外,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类型还不够丰富,其适应复杂地形的能力较差,进口农业机械的价格令普通农民难以承受等也是机械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3.科技限制性因素分析。

(1)水资源工程不健全完善的水资源工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水资源工程开发主要是指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它不仅在农作物生长因水分亏缺而产生障碍时能够及时的予以灌溉补给,确保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而使其正常生长;而且当发生暴雨或雨量偏大等原因出现田间积水从而使作物根系因浸泡发育受阻时,能及时地予以排涝,以促使其正常生长环境的恢复。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资源,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建设和完善水利检测预警系统,利用科技手段检测好水位的状况,以为旱涝情况做好预警和必要的准备,科学监测好水资源的质量数量;2.保护好鄱阳湖水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自我调控和修复作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的良好循环利用,建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从事第一产业“低收益性”,加之外部因素的推动(沿海地区大量劳动力来满足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的长时间流失,使得目前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的现象。缺乏足够科学素养的广大农民也很难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该有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德安县的实际发展情况,现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1.育人。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需要培养人才的相应能力,如培育管理人员,则着重培养其经营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开设进修课程,对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

2.引人。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福利,吸引高端人才。德安县政府应该积极带头,如开展高端人才招聘会,建立高端人才信息库,为其提供更完善和全面的保障,同时采用更有吸引力的措施,进一步激励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3.留人。为人才提供更明确的发展路径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留住人才。

4.加强监管,规范行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从而推动德安县人才的素质提升,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德安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华.江西古代农业发展史略[j].古今农业,1995(04).

[2]秦岭.中国农业起源的植物考古研究与展望[j].考古学研究,(01).

[3]余欣荣.鄱阳湖区开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篇九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现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以发展生态产业为主,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的综合评价,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功能定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各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功能类型分为水源涵养型、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四种。

四川省蕴藏着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陆生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地貌共生,多种生物共存,保护好丰富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理位置看,川西北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该区域地处长江和黄河流域上游,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环境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规划,阿坝州的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等3个县纳入了“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该功能区位于黄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地带,湿地泥炭层深厚,对黄河流域的水源涵养、水文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有重要作用。根据评价,由于湿地疏干垦植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沼泽萎缩、水位下降。该功能区定位为水源涵养类型,目的是作为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其重点是保护好多样、独特的生态系统,发挥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根据规划,甘孜州的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色达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白玉县、石渠县、德格县、理塘县、巴塘县和阿坝州的马尔康县、金川县、沟县、黑水县共28个县纳入了“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该功能区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林麝(獐子)等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评价,现山地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草原超载过牧等因素,生物多样性已受到威胁。该功能区定位为生物多样性维护类型,目的是作为构建全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重点要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护,发挥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篇十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建设新农村面临着主要问题,也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党的农村各项政策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面临难得的政策环境。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多年来发展滞后,这是因为农村土地经济制度存在三个问题: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土地经营模式问题;城乡二元体制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靠顶层设计,创新农村土地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基层的土地工作者,本文主要谈谈我所下辖的乡镇的农村土地制度建设创新,从“跳出土地谈土地”的角度,抓住农村土地经济制度的.规模和效益问题,从农业功能定位着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省枞阳县陈瑶湖镇被命名为市级文明示范乡镇,全镇辖27个村,4.8万人口,3.6万亩耕地,3.5万亩可养水面,0.3万亩山场。全镇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四个结合”打造农业功能区,即: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资源开发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产品开发与加工增值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

一、常规稻种子提纯复壮基地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500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水稻种子研发中心,对稻米主产区所用主要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其优良特性。组织专家针对稻米主产区所用品种,在区域气候、土壤性质、种植习惯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主栽品种,防止稻米主产区所用稻种过多、过滥。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整合市、县科研力量,加快新品种研发能力;加快种子基地建设,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确定所需种子数量,保证种子繁育用地,提高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做到提纯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实现供种保障。对种子繁育过程要实施跟踪监管,保证种子质量。加强对订单生产企业、合作社的种源监管力度,严禁销售未审定的品种。防止对常规优质稻品种的复壮不够重视,导致常规优质稻品种退化。退化的品种不仅抗性、丰产性下降,而且品质变劣。对常规优质稻的优质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繁殖试验,通过统一选种、统一催芽、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控,提纯复壮。

二、粮食产业园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500亩,主要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着手,出台政策扶持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引导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主导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带动力。建成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将有效带动县粮油产业、现代渔业、畜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延伸种植业、养殖业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农户进行生产,使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带动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化发展。

功能区围绕着以糯稻,水产品及水禽养殖等生产基地,构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加工区的产业链,该产业链为三核心产业链,核心之一是以批发商、合作社及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营销,主要经过储运、加工、冷藏、包装等环节,到达配送中心,然后由配送中心送达大型超市,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核心之二是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直接由商贩、合作组织运送到批发市场,然后产品从批发市场再送到学校医院餐厅等地点;另一核心是从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经过一定的食品加工,产品分级、货物包装等步骤,提升产品的价值,再通过配送中心将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

三、绿色原粮基地(粳糯稻)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9000亩,按照“沟相连、渠相接、路相通,早能灌,涝能排、渍能除、机能耕、土肥沃”的早涝保收、节水高效、安全环保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建设现代化高标准水稻高产农田。统一推广经筛选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质稻品种,制定水稻栽培技术规程,推广水稻旱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定量控苗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集水稻现代高产栽培技术于一体,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作、机械作业等现代作业。

该功能区围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打造自主品牌,种植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发展自主知名品牌,采取企业+基地的形式,增加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打响自主品牌,做大做强粮食生产产业。政府对粮食生产采取政策倾斜、帮助协调、争取资金、跟踪服务等方式,有重点地帮助其解决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促进粮食产业升级。进一步发挥该镇粮食生产优势,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四、高产精养示范基地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5000亩。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总体要求,以养殖池塘生态修复改造和湖泊健康养殖为中心,实施进排水处理、清淤工程改造和生产管理技术设备更新,推动高效、生态水产健康养殖方式的普及推广,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实现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积极推进连片精养池塘建设,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渔民收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管理为保障,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认真组织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推进优势区域内优势品种生产的优质化、组织化、产业化和品牌化,逐步构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和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通过优势区域的示范带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渔业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由水面大县向水产强县的跨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