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国家公共安全论文范文(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7:40:49 页码:9
最新国家公共安全论文范文(精选13篇)
2023-11-23 07:40:49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培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撰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尽量言简意赅,不偏离主题。借助这些范文,你可以更好地了解总结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一

1协调各方利益关切,化解社区各类矛盾纠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权益,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群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社区可以充分运用其聚居功能、整合机制、情义价值和非正式控制,建立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以利益调节为核心,通过对话和协商,引导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建立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结合,积极探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从而达到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化解社区内的矛盾纠纷,离不开和谐社区建设。就减少矛盾来说,化解社区矛盾和构建和谐社区都是必不可少且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如果以“矛盾的发生”为参考坐标点的话,疏导化解是矛盾发生以后的补救手段,亡羊而补牢,通过开展工作化解和减少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升级;而构建和谐社区是矛盾发生前的预防手段,通过密切社区内政府与群众、居民与居民、居民与单位之间的联络沟通,积极创建“友爱、互助、奉献”的良好氛围,从源头上降低矛盾发生的可能性,把可能发生的矛盾消灭在萌芽、制止于未发。例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通过在社区内创建京剧社、组织义诊、开展创安竞赛、举办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将辖区居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努力构建社区内安全、有序、礼让的和谐氛围,辖区居民心齐气顺,互助互爱蔚然成风,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矛盾纠纷。

2树立情报信息理念,强化情报信息收集能力。

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变革,要牢固树立情报信息理念,加快社区安全管理传统工作方式向现代信息化工作方式的转变。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要构建严密的社区信息工作网络。通过广泛建构信息员,形成覆盖面广、反映灵敏的信息员网络,及时收集涉及社会稳定和社区安全的各种信息动态。要通过业主论坛、社区qq群、网上社区警务站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拓展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深度,做到预知在先、掌握主动。二要统一信息采集的要求和标准。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范,明确要求,统一数据采集的要求和标准,保证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要不断加强对已建成的`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加强对系统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加强源头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保持系统源头信息的鲜活准确。三要强化信息的管理和使用。要切实打破行政壁垒,摈弃小作坊式的狭隘思想,切实增强共享、通用的工作理念,对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和重构,实现信息共享。要建立完善信息掌握、研判、处置、评估、反馈的“链条式”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在社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3强化实有人口管理,突出对各类重点人员的有效管控。

在所有可能影响社区安全,尤其是社区治安状况的因素中,“人”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加强对社区内实有人口的管理,对于社区安全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作中,要重点突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突出重点群体。在一个社区范围内,人的成分非常复杂,从国家的领导人到高级知识分子,从普通老百姓到流动人口,从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到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重点、抓住“牛鼻子”,重点关注那些有危害国家安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嫌疑的,有闹事行凶报复苗头、可能铤而走险的,有违法犯罪前科、可能再次给社会带来治安危害的,因为各种矛盾激化、对社会严重不满可能采取过激行为表达利益诉求的,以及因病理性原因、有极端倾向或可能肇事肇祸的各类重点人员,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落实分级管控,对这些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现的了,控制的住”。

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前夕,西城公安分局西长安街派出所根据现实表现、思想动态和行为能力三方面要素,对各类重点人员按照“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逐人进行了风险评估,分层次开展动态管控工作。奥运会期间,对梳理出来的可能危及奥运会安全的重点人员,逐人制定管控方案、逐人落实管控人员和管控措施,还专门向街道办事处申请了保安力量,做到“人人有落实,人人有交待”,未发生漏管失控等问题。二是突出重点部位。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以前的人叫“单位人”,人的活动轨迹、活动空间相对固定,从上班到退休再到去世,单位几乎能管住这个人的一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则被称作“社会人”,作为自由个体的人,今天在这个公司上班,明天就可能跑到另外一家单位,后天又可能辞职不干了,这对社区安全管理来说,增加了工作难度。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情况掌握,是人口管理的难点问题,在一个社区、一个院落,甚至一间房子里,居住的人员都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模式,重点关注出租房屋、施工工地、旅店宾馆、网吧洗浴等落脚场所,推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要严格落实出租房屋检查“五见面”、旅店宾馆验证登记等各项制度,尽可能掌握各类重点人员的动态轨迹。

4结语。

总之,社区安全建设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对当前社区安全建设中存在的如出租房屋管理、城中村治理、城乡结合部人口倒挂、地下室经营旅馆等诸多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广泛探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理念提出新思路,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断摸索创新社区安全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城市社区安全建设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磊.《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学报》,(9).

[2]王辉.《社区减灾与小康安全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二

_是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日,x街道教育办公室围绕活动主题“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四项要求扎实开展“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周”活动,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现就活动的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1、提高活动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成立“城市公共安全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并将活动方案要求下发至每一名安全工作人员与教师,按照“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抓关键、抓薄弱环节、抓重点部位,确保活动扎实有效,掷地有声。

2、拓新宣传渠道,活化主题教育内容。学校除充分利用电子屏、手抄报、宣传栏、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方式外,还通过qq群、微信等新媒体向学生家长普及城市公共安全科普知识,要求克服内容空泛老生常谈,做到图文并茂形式灵活,真正使学生家长对教育内容入眼入心入行动;积极协调安监、应急、地震、气象、民政等部门,进校、园举办讲座培训,接受城市公共安全工作的专业指导,联合开展“体验式、参与式”城市公共安全活动。

3、组织疏散演练,提升应急避险技能。各学校在城市公共安全周期间要组织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演练前有方案、演练中有秩序,演练后有总结。确保通过演练活动让学生熟悉预警信号、逃生疏散路径和应急避险知识技能。学校的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限度地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减少灾害损失。积极邀请安监部门现场指导演练,确保演练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4、开展隐患大排查,确保汛期零隐患。结合当前的安全形势和季节特点,“城市公共安全周”集中组织开展校园防汛安全自查工作和校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对各类建筑物、校内树木及消防、避雷、用水、用电、管网、应急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灾害风险评估,梳理安全隐患清单,明确整改治理方案,落实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校园安全零隐患,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三

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的提供是来自国家,而公共安全建设也因缺少市民的参与而减少了其公共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以何种方式建立城邦时所提到的人们对公共事物与私人事物的不同态度问题时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不仅自己和他人有着密切联系,个人和环境也相互影响,单纯在乎“私人事物”是远远不够的,越是公共的,越是私人的。

人们在城市人行道行走或是驻足,总会有是否“安全”的顾虑。因为如果该街区或是人行道是“安全”的,就不会考虑是否安全的问题了。人不是被动的安全受益者,也不是无助危险的受害者。而一个城市街区的基本安全原则是人们在人行道上身处陌生人之间必须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受潜意识感觉到陌生人的威胁。因此,城市的人行道必须具有而又实际具有城市公共安全的功能。

维护城市安全是警察的责任,但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不应该单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而且,目前街道的警力不足这一现实状况,更加凸显出街道安全活力不高的.问题。城市的公共安全主要应该是由一个相互联动、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它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这就是城市街区自己的安全活力,它可以依靠街区人行道的安全功能发挥出来。而目前大部分的街区既没有一个自制网络来抑止不安全事故,又没有完全依靠发挥人行道的安全功能,使街区自身在街区公共安全上无所作为,致使安全活力不高。

(二)街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

城市街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街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中国城市街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街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于事先有事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等待政府的安排,因而缺乏参与街区活动的积极性。至于街区的人行道,除了主要发挥其行走功能外,居民们几乎忽略它的公共安全功能。多数人没有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意识,对街区的陌生人或者是异常行为和现象缺乏警惕,行走在人行道时也缺乏交流,哪怕是眼神的交流,这样,人行道没有充分发挥出保障街区的有序和稳定的功能,居民也就不能以人行道为纽带增进居民的归属感。

(三)人行道周边的安全环境急需优化。

1982年,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令和詹姆斯·威尔逊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他们首次使用“破窗”一词,并系统的阐述了“破窗理论”。“破窗”(brokenwindows)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街区中出现的扰乱公共秩序、轻微犯罪等现象就像未被修理的窗户,给人造成街区治安无人关心的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破窗理论说明街区治安管理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潜在的治安隐患。但是,中国街区治安管理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单从人行道这一点就表现出:(1)亮灯工程不够。不少街区不仅很多人行道两侧没有路灯,而且许多居民楼道也没有感应灯。黑暗不仅会给预谋违法犯罪,破坏公共安全的人提供可趁之机,也给行人、治安巡逻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街区治安隐患。(2)街区环境净化、美化不够。许多人行道旁的街心公园都已经废弃,无人管理;或者成为流浪者和乞讨者的露宿地。这不仅影响街区的美观有序,而且也可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窝藏地点。

(一)激发街区自治化活力。

加强城市街区的公共安全建设关键是依靠街区自身,激发其活力,加强其自治化程度。其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推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来实现。民间社会组织是街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街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激发街区自身活力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自我监督管理制度。

由于街区居民共享着地理位置,穿插交汇的人行道使他们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日常行动和生活,更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街区。因此,城市街区在自治方面还应当具备一个功能,就是当街区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必须及时地找到有效途径,将街道的意见反映到上级主管机关,这也能促使将反映民生的意见变成城市的政策。

(二)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

一个成熟的街区,不仅要具有界限明确、相对稳定的地域和并存互动关系的人口群体以及街区成员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公共设置,而且更要具有一定的街区管理水平和街区居民的认同感。人们相互间即使没有任何关系,但必须存在对彼此的公共责任感,这一责任感源于对街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街区居民对街区有没有亲切感、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等感情,是一个街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对街区公共安全的管理时,可以通过不间断的开展治安防范工作,有效地防止街区违法案件的发生,营造街区良好的治安环境;通过端正街区民警的执法思想,树立为民服务的意思,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关系,培植良好的社会风气。实践证明,实施街区治安管理,不仅可以建立融洽的警民关系,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而且也可以为街区的发展提供保障作用。这样,居民将把作为公共产品的街道视为自己的家,将街区视为自己的家,无疑将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三)树立居民自觉监管意识。

激发街区自身活力,增强街区居民的认同感后,必须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或者说是自觉树立起自我监管意识。一个有活力的街道不仅有行人,也有观看者,人行道上的行人不仅在行走,同时也在对公共安全实行监管,街区的居民更是主要的监管者。这些行人和居民就成为监管街道安全的有效的人力资源,而要成为有效的,则必须有种自觉的监管意识。否则,即使有再多的监管者去监管公共安全,在灯火通明的火车站也会有骇人的犯罪发生。培养自觉监管意识的主体则主要是临街的居民和人行道边的店主。

老城市貌似缺乏秩序,其背后神秘的秩序、安全和自由,其实质就是城市相互关联的人行道的用途,为它带来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正式这种驻足的目光构成了城市人行道上的安全监视系统。因此,街区的居民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由此来带动街道上的行人,在人行道上发生众多微不足道的公共接触,由这些行为构成城市街道上的信任,它来源于迎面走过时的眼神停留,排队等号付款,对有伤病的路人表示同情。而这种信任的培养不能依靠机构来进行。在街区范围内平常的公开的接触所有的事都是个人自己去做,并非强迫,其总和是人们对公共身份的一种感知,是公共尊重和信任的一张网络,是在个人或街区需要时能作出贡献的一种资源,这些都是自愿形成。而缺少这样的信任对城市的街道公共安全是相当不利的。如果街区居民树立起自觉的监管意识,那么街道上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关注街道的潜意识,尤其在关键的时刻,那么城市的公共安全程度将大幅提高。

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是建设城市街区公共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主要问题就是街心公园的规划。无论该街区公园是成为流浪、乞讨者的聚集点,或是废弃品堆放的地点,还是犯罪发生点,也可能是街区居民游憩点、路人交流点、风景点,建立公园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而将人群聚集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城市公共安全度。一个熟悉的道理:一条经常使用的街道相对安全,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不安全。不安全问题并不能通过分散人群、降低稠密度、用郊区的特征来取代城市特征。所以,要充分利用街心公园的特点,将聚集起来的人群成为自觉监管城市公共安全的人力资源,以此来保障人行道这一公共产品的公共安全,从而保障整个街区和城市的秩序和安定。

城市人行道对街区的公共安全有着较大影响,是研究城市公共安全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尤其是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一些传统的街道和街区治安管理模式会逐渐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会逐步解决,那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城市交界的“真空带”的公共安全问题会日益凸显,所以必须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解决对策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完善。总而言之,研究城市人行道对街区公共安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国家安全思想是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西方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各自对“安全”思想内涵的理解不同。科学认识“安全”思想是研究国家安全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十多年前,当东西方冷战结束,世界战略格局重组时,许多人曾预言,人类社会正在从非理性的对抗走向建设性的对话,从无休止的冲突走向互利性的合作,世界可能比以前相对安全。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一度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的共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国际合作,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中国总的安全环境是好的。然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现实无情地昭示人们:国际形势空前复杂,人类社会很不安宁。中国的内外安全环境也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安全需求和压力在加大。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了新的时期,新旧矛盾交错而复杂。中国加人wto,既要参与又要改造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战。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对我进行“分化”、“西化”,进行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9·11”昭示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新世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因此,在新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重视国家安全研究,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全面应对新世纪的新挑战。

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价值。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阿诺德·沃尔弗斯很早就提出,安全“是一种价值”,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起点”和“落点”。安全思想和国家安全思想在历史上的出现,相对于“安全”及“国家安全”概念,要早得多。早在中国古代重要历史文献《易经》中,就包含着安全的思想,其“泰卦”中的“泰”字,就有通达、安全之意。《易经》中还有这样的说法:“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尚书》也有类似的提法:“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也。”

我们甚至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安全思想,有了国家就有了国家安全思想。所以说,国家安全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的。国家安全思想又是一个相对的“文化”范畴,西方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对“安全”思想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不同的国家或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国家安全会有不同的认识,会追求不同的安全目标,采取不同的安全手段。

从词源上讲,“安全”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确定”(sure)和法语的(suf)。在牛津大词典中,其定义为“拥有或足以提供信心,保障和确定的状态”。以此观之,免于安全之困就是拥有发现事物可预见性与认识客观事实的知识和信心。

在现代西方语系,特别是在英语语系中,安全的词汇有两个,分别是security和safety,含义都是免于恐惧担心和危险等的状态或感觉,即免于怀疑和不确定。在法语中,表示“安全”含义的也有两个词,即security和surety,分别表示“感觉”和“状态”。综合来看,“安全”在西方语系中,也表达了两层含义,一种是主观感觉,一种是客观状态,即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动词“使安全”(tosecure)最初也是用来描述人的,后来被用于国家。

现代意义上侧重于国家军事和外交含义的“安全”一词,只是到了18世纪末才被广泛地使用。当时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盛行,在霍布斯、卢梭和孟德斯鸿等人看来,个人出于寻求安全和自由的目的,通过契约结成国家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自由。

西方政治思想中,安全思想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是指个体的生命,心灵、躯体及其(主要就人类而言)外在所有物不受任何力量、特别是暴力的侵犯和损害。西方安全思想最早可追溯于作为西方政治思想之本的自然法(naturallaw)观念中,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依据,它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的。

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认为:“自然法的根本原则:一是各有其所有,二是各偿其所负。”还认为:“‘他人之物,不得妄取;误取他人之物者,应该以原物和原物所生之收益归还物主,有约必践,有害必偿,有罪必罚’等等,都是自然法”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不存在最高权威时,人处于“纯粹的自然状态(stateofnature)”中,自然状态是这样一个王国,在这个王国中,人们只被强烈的自然情感所控制。

由于自然状态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个体都会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正如处于“自然运动”中的其他类型的自然体之间的冲突一样。由于这些原因,自然状态中的生活的确是“贫穷、鳗龋、残忍以及短寿”的,对权力进行角逐的斗争也是根本性的。因此,霍布斯形容这种自然状态是充满暴力和战争的无政府状态,是一种“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awar,asisofeveryman,againsteveryman)”。所以,霍布斯最后认为:虽然有多种自然法的原则存在,如果没有某种权威使人们必须遵守它,自然法不过形同虚实,人们仍会互相冲突,安全仍不能得到保障。

因此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为了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在理性的启迪下,人们便订立契约,各人都放弃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交给某人或某个集体,让他或他们拥有权威和力量来管理社会……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在这里,霍布斯指明国家创建的目的是在于维护和平与安全。

此后,洛克对格劳秀斯的自然法观念,进行了深刻的个人主义改造,也对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进行了攻击,洛克把自然状态看作是“和平、美好意愿、互助以及保存”这样一种状态,并认为,自然权利本质上有三种:生存权、自由权及财产权。洛克断言,人自己的财产权和尊重他人财产的责任同时存在,人的这些权利和责任的产生并不是利维坦所决定的。但是,生存和自由的权利不可能被证明,因为它们是显而易见的公理。由此,安全可以得到它最明确、最简洁也最基本的哲理界定:个人安全即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权利无虞侵害和剥夺,只要其实际行使不侵犯其他个人同等的当然权利;国家安全依照个人/国家之比拟,即国家安享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国内生活方式的自由,只要它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同等的当然权利;国际安全即在国家普遍安全的前提下,国际社会处于类似洛克式“自然状态”的那种和平、有秩序和较有道德的无政府状态。

英国学者曼戈尔德(petermangold)在《国家安全与国际关系》一书中指出,从词源上讲,“国家安全”是个美国概念,尽管在第四任美国总统麦迪逊(j·madison)的著作中可找到有关的思想,但它的出现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据他考证,“国家安全”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报纸专栏作家李普曼(walterlippmann)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usforeignpolicy)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个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成了取代诸如军事事务、外交政策、外交事务等较陈旧词汇的新提法。“安全”一词从指称个人的福利,转移到了国家的专利,个人反倒成了它的手段。国家利益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罗斯福新政时指国民福利,发展到了冷战时期专指国家安全。

阿诺德·沃尔弗斯对安全作了这样的解释,他认为:“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的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也就是说,安全(security)通常是指没有危险,免于恐惧。安全指以下三种状态:一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二是主观上不产生恐惧,三是后果上不蒙受损失,反之,都是一种不安全。具体到国家安全领域,安全就是指国家不存在威胁,免于恐惧,国家利益不受损失。

国家安全包括国家内部安全和国家外部安全。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主要是指国家的生存不受威胁。就国家外部安全而言,主要是指不存在军事威胁和军事人侵。可以说,战后至今在西方政治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视权力为国际政治本质的现实主义理论,是地地道道的国家安全观,即现实主义的均势安全观。现实主义的均势安全观,连同自由主义的制度安全观、建构主义的安全共同体观,是目前在西方国际政治领域主要存在着的三种安全理论。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解体,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原来被冷战掩盖的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日趋复杂化、多样化。针对冷战后安全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非传统安全”和“新安全”的概念,以示区别于冷战时代的“传统安全”概念。“非传统安全”和“新安全”等概念的提出和思想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国家安全思想的哲理内涵。这些概念涉及的很多问题尚无定论,甚至是学术界根本未仔细讨论过的,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阐述国家安全思想,但在他们的著作中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国家安全思想内涵,如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对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等理论中,都包含着重大的安全意义;列宁在亲自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更是在多方面的理论论述中阐述了有关国家安全的思想,如国家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新经济政策”理论等。

中国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中国面临的不同的国内外环境适时提出了不同的国家安全观。安全观是特定国家对自身所面临客观状况的主观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对自身所处的安全环境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的感受,并基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思维分析结果所得出的主观看法。”

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关于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也是极为丰富的。他在冷战愈演愈烈东西方争夺最激烈的时期,强调我们的国家安全主要是政治上的生存安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相对缓和,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由此提出我们的国家安全是以重视经济发展为主的综合安全观。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可归纳为国家利益、经济发展、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际和平等五个相互关联、逐步递进的逻辑层次,即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家利益,要以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固本之源,要努力维护政治安全、实现国内稳定,要提升军事力量、大力反对霸权干涉、维护国际和平。

冷战结束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国内状况的实际出发,在继承前人关于维护国家安全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在“七一”讲话、杜尚别讲话、十六大报告等各个场合的论述,逐渐形成了“合作协调中的共同安全观”,即中国政府的新安全观。中国政府的新安全观,在安全主体上是主权安全,在安全内容上是综合安全,在安全途径上是合作安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和平的、合作的、普遍的安全观;它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中国政府的新安全观,是对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思想,主要是指国家(民族)层次上的安全,安全的基础是共同的安全利益、相互信任和经济发展。只有在双边以及多边的层次上不断推进平等对话,以平等协商的方式消除紧张局势,促进共同繁荣和稳定,才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国政府的新安全观,强化了政治理想主义认识,代表了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崭新观念。而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安全,整个世界也就不可能安宁。这种安全思想,既不同于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念,又与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国家安全观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安全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将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有机结合起来,既突破了传统的安全观,具有涵盖领域广、涉猎内容多的非传统安全的“综合安全”特征,又突出了主权安全在我国国家总体安全中的特殊地位,是既适应世界潮流又符合我国复杂环境现实的大安全观念,显示出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对全球化背景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既有着足够的重视,又绝不被西方的安全议题和价值取向牵着鼻子走的鲜明立场。

它不仅突出了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中的战略地位,而且还将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基本内容的冷战思维针一锋相对。因此,它又是和平的、合作的安全观念。这种国家安全观念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国家安全的整体水平,也必将有助于扩大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西方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各自对“安全”思想内涵的理解不同。科学认识“安全”思想是我们研究国家安全的理论前提和基础。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国家安全思想,不可避免的会带有西方的价值观。其中的一些内容,诸如推行人权高于主权、过分强调个人安全而忽视国家作用、利用个人安全来推广西方价值观和民主制度等,这对中国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所以,不能一味的按照西方发达国家所提倡的那样,抛开国家安全的作用,空谈“全人类共同安全”、“共同价值观”、“共同体”等,那样只会为西方发达国家以“人道主义”为借口,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创造机会和条件,最终会危害我国的国家安全。当然,以牺牲个人安全来换取国家安全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在后冷战时代,由于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和兴起,与各种传统安全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往往造成个人安全与国家安全的不完全统一;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并行不悖的处理好两种安全的矛盾,也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慎重考虑的。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政府倡导的“新安全观”,正是在对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国家安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思想进行有机综合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国家安全思想,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西方安全思想的超越。这种新安全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矛盾,使二者在良睦的轨道上并行不悖,健康发展,有望成为国际新安全观的典范。21世纪的中国,将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顺利构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五

20x年,我县减灾救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以做好冬春生活救济和灾害应急救助为着手,不断加强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深化救助措施,切实保障了灾民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顺利完成了上级部门和本级制定的各项救灾工作任务。

一、全年工作回顾。

(一)自然灾害情况。

20x年初,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我县x、但x、与x、x、x、x6个乡镇发生了低温冷冻灾害;入汛后,强降雨引发的“7、5”、“7、11”、“9、3”、“9、14”等四次局部性洪涝灾害,致使我县16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据统计,全年灾害共造成受灾人口2、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倒危房群众425人,饮水困难人口64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4万亩,成灾2、5万亩,绝收0、7万亩,倒塌群众住房120户301间,损坏房屋293间,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3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484万元。

(二)救灾救济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冬春救济工作。截止目前,我县已下拨各类救灾款131、5万元,其中打卡发放春荒缺粮群众口粮救济款30万元;发放灾民建房补助款84、5万元,损房补助款17万元,发放各类衣被470床件,通过以上各项救助措施,共救助困难群众2、1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做到冬春救济工作的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县民政局于9月下旬就安排各乡镇开展冬春困难群众口粮救济的前期调查摸底和建档工作。并召开乡镇分管领导和民政员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在已建立的需救济台账基础上,进一步摸排重点,建立包保责任制。对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尤其是居住较为偏远的困难群众家庭给予特别关注;同时对可能出现的严寒天气,做到积极防范,提前准备,针对我县不少困难群众居住在高寒山区这一特点,全力做好棉衣被的前期储备。除向上级业务部门积极申报,尽力争取,又筹措部分资金做好衣被采购准备,努力做到棉衣被储备充足,并根据实际需求,及时分发到需救助困难群众手中,确保冬春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二是全力做好灾民建房工作。全年我县共实施灾民建房120户320间,其中五保户2户4间,低保户17户45间,相对贫困户98户257间,一般户3户14间,共投入建房资金102万元。为帮助受灾群体早日恢复住房,重建家园,我们不等不靠,在灾情发生后,上级专项经费尚未下达前,县民政救灾部门积极筹措建房资金80余万元,帮助群众先期开展恢复重建。并要求各乡镇在建房工作中加强领导,指导建房户合理选址、科学规划,利用晴好天气,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房进度,督促建房对象尽早建成入住。截止目前,全县97户灾民建房已全部开工在建,其中已完工62户,所有在建房屋都可在上级要求的春节前完工入住。

(三)备灾工作。

一是对各乡镇和部分村级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今年5月初,我们通过精心组织,安排各乡镇灾情统计管理人员进行国家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鉴定的申报工作,县民政局为他们统一征订培训教材,分批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同时利用“以会代训”形式对乡镇和村级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增强他们救灾业务理论知识,提高工作技能,规范工作程序。使乡、村灾害员在开展工作中,能做到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及时高效、规范运作。

二是加强救灾款物使用管理的监管力度。做好救灾款物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是保证生产救灾工作健康运行的关键,也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所在。县民政局在7月下旬会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全年下拨的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项检查。检查中对发现问题的立即纠正,并做到跟踪督查,确保发现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反馈。通过检查,既严肃了救灾工作纪律,又宣传了救灾工作政策,进一步增强基层对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工作重要性认识,强化救灾款物的规范使用,提高乡镇民政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确保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安全有效。同时,在入汛前,我们还利用晴好天气,对县级救灾仓储物资进行清点、翻晒和整理,并作详细登记,确保救灾物资储备完好,为灾害发生期间物资的应急调拨使用提供保障。

三是成立减灾救灾委员会。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减灾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全县重大减灾救灾活动,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8月初,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常委、zd委书记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为第一副主任的x县减灾救灾委员会(室[]89号文)。减灾救灾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县救灾工作机构与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也标志着救灾工作由单一的被动救灾向主动的综合性减灾的转变,这必将对今后我县灾害的防范和救助工作产生深运的影响。

四是做好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工作。今年的5月12日是第七个全国“城市公共安全日”,10月13日是第二十六个“国际减灾日”。为广泛普及城市公共安全知识,唤起社会各界对城市公共安全工作的关注,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技能,推动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我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公共安全科普宣传活动。5月初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x县“城市公共安全日”活动方案》,部署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城市公共安全活动。活动当天在城区文庙广场开展了城市公共安全大型广场咨询活动,县应急办、民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科技局、农委、气象局、卫生局、林业局等9家单位在广场设置宣传台和图片展板,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城区各社区也积极组织辖区人员到现场参与活动,提高居民城市公共安全意识和技能;通过开展广场咨询活动,为过往群众解答城市公共安全知识;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街头巷尾进行义务宣传,有效地宣传了城市公共安全知识,增强了群众防范和应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掌握减轻灾害损失的技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是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申报和建设。为增强市民城市公共安全意识,提高群众城市公共安全能力,我县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建设工作与“城市公共安全日”活动有机结合,以社区为平台,以“全国城市公共安全日”和“国际减灾日”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我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力度。同时加强对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点“荷香社区”的业务指导和软硬设施建设,将其列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对上申报。

二、20x年度工作打算。

20x年我们将在保障群众冬春生活和灾害应急救助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机制,落实备灾工作各项措施,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确保救灾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使受灾群众生活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1、加强救灾减灾综合协调能力建设。

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减灾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信息传递、灾情评估、款物调拨等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减灾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2、加强救灾预案的修订完善。

针对新时期救灾工作特点,对县级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强化机制,完善工作协调性,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原则。准确定位,重点突出应急救援和生活救助,依据各乡镇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从实际出发,结合本级工作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做到预案启动规范,易于操作,展开有序,救助及时,保障有力,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3、加强村级灾害信息员的培训指导。

加强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是_年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在完善县、乡预案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强对村级灾害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信息员的作用,逐步规范灾情上报的渠道、方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村级信息员工作熟练程度,强化灾害信息员的工作意识,逐步提高基层灾害信息管理工作水平。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六

今日咱们地球村丢失了安全钥匙一把,此钥匙是唯一能解出克服危险的方法,保证地球居民不受死亡威胁。

自从我村丢失了安全钥匙之后,至少每天有100人死于交通事故。安全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因为每天死神都会降临到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让他们因此变得支离破碎,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特此公告!

我村的安全分局交通部报道中,有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每天当他的爸爸下班时都会去学校接他,他妈妈做些丰盛的晚餐等着老公和孩子。每天他们家都过得和乐融融,让街坊邻里羡慕极了。可一切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而打破。

那件事发生在星期三的下午,天下着倾盆大雨,他爸爸一如既往的去学校接他,在过人行道的时候,他却在接电话,一辆汽车像一支离弦的箭向前开去,突然司机看见了一个人影在前面,可就因为本来开车的`速度较快,竟一时停不了车。汽车毫不留情地向他开去,他躺在满地的雨水上,呻吟着,鲜血源源不断的流出。这冰冷的案件确实事实,不注意安全的下场令本来和乐融融的家而变得死气沉沉,孩子的妈妈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导致患上心脏病。活泼可爱的他变得也孤僻沉默。习惯不了没有爸爸的生活,成绩也一落千丈。

因为危险时时埋伏在我们不经意不注意的事情中,当危险来临,你是否会慌张错乱。也许你根本来不及后悔和闪躲,与其这样,不如找到自己丢失的安全钥匙。

人的生命只有一条,当你不好好爱惜它时,它自然不会留你几分颜面。不要觉得死亡不可怕,当你真正面对死亡,你会觉得生命的重要性。安全第一,是我们时常看见的标语,只是为了提醒你常常铭记心中,并不是摆设。

现在大多村民已经丢失了这把安全钥匙,不把它当回事,到头来害的是自己,害苦的是爱自己的是家人,如若有好心人捡到安全钥匙,请与我的球村民广播站联系,让为什么到这时候爸爸还没来接呢?是不是出事了?还是家里有什么事?小女孩心里很着急。当小女孩得知自己的爸爸已经死去,她似乎傻了,她扑在爸爸的尸体上不断哀求:“爸爸快醒醒!我要爸爸!我要爸爸……”她多么希望这场交通事故没有发生,多么渴望爸爸能够醒来,象平常一样用自行车载着她上下学啊!

交通事故是那么可怕,一刹那间,就夺走了人的生命。现在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拥挤,同时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每年,有多少的生命被夺走,有多少个家庭被破坏,有多少人要失去亲人了。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交通规则,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相信一定可以避免很多悲惨的交通事故。让交通法规在我人们心中生根吧,让我们牢牢记住: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七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8年6月。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7月。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学院:江苏警官学院。

居住地: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籍贯: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求职概况/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全职。

期望月薪:-3000元。

期望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期望职位:经理或主管。

意向概述:正在找工作中,急需~~。

教育经历。

时间院校专业学历。

9月-7月江苏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本科。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工作单位职务。

7月-10月临朐东城城管大队行政助理。

校内奖励。

获得时间获得奖项学校。

月三等奖学金江苏警官学院。

校内职务。

担任时间职务名称学校。

年9月-207月宣传委员江苏警官学院。

自我评价。

能够独立工作,思想成熟,应变能力强,有极强的系统管理能力,为人诚实,有极强的责任感,上进心强,能够与他人一道很好的工作,身体健康,性格开朗,肯学习进取,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愿意和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勤奋地工作,吃苦耐劳。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机:

qq/msn: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权益,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群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社区可以充分运用其聚居功能、整合机制、情义价值和非正式控制,建立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以利益调节为核心,通过对话和协商,引导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建立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结合,积极探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从而达到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化解社区内的矛盾纠纷,离不开和谐社区建设。就减少矛盾来说,化解社区矛盾和构建和谐社区都是必不可少且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如果以“矛盾的发生”为参考坐标点的话,疏导化解是矛盾发生以后的补救手段,亡羊而补牢,通过开展工作化解和减少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升级;而构建和谐社区是矛盾发生前的预防手段,通过密切社区内政府与群众、居民与居民、居民与单位之间的联络沟通,积极创建“友爱、互助、奉献”的良好氛围,从源头上降低矛盾发生的可能性,把可能发生的矛盾消灭在萌芽、制止于未发。例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通过在社区内创建京剧社、组织义诊、开展创安竞赛、举办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将辖区居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努力构建社区内安全、有序、礼让的和谐氛围,辖区居民心齐气顺,互助互爱蔚然成风,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矛盾纠纷。

2树立情报信息理念,强化情报信息收集能力。

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变革,要牢固树立情报信息理念,加快社区安全管理传统工作方式向现代信息化工作方式的转变。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要构建严密的社区信息工作网络。通过广泛建构信息员,形成覆盖面广、反映灵敏的信息员网络,及时收集涉及社会稳定和社区安全的各种信息动态。要通过业主论坛、社区qq群、网上社区警务站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拓展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深度,做到预知在先、掌握主动。二要统一信息采集的要求和标准。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范,明确要求,统一数据采集的要求和标准,保证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要不断加强对已建成的`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加强对系统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加强源头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保持系统源头信息的鲜活准确。三要强化信息的管理和使用。要切实打破行政壁垒,摈弃小作坊式的狭隘思想,切实增强共享、通用的工作理念,对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和重构,实现信息共享。要建立完善信息掌握、研判、处置、评估、反馈的“链条式”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在社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3强化实有人口管理,突出对各类重点人员的有效管控。

在所有可能影响社区安全,尤其是社区治安状况的因素中,“人”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加强对社区内实有人口的管理,对于社区安全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作中,要重点突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突出重点群体。在一个社区范围内,人的成分非常复杂,从国家的领导人到高级知识分子,从普通老百姓到流动人口,从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到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重点、抓住“牛鼻子”,重点关注那些有危害国家安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嫌疑的,有闹事行凶报复苗头、可能铤而走险的,有违法犯罪前科、可能再次给社会带来治安危害的,因为各种矛盾激化、对社会严重不满可能采取过激行为表达利益诉求的,以及因病理性原因、有极端倾向或可能肇事肇祸的各类重点人员,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落实分级管控,对这些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现的了,控制的住”。

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前夕,西城公安分局西长安街派出所根据现实表现、思想动态和行为能力三方面要素,对各类重点人员按照“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逐人进行了风险评估,分层次开展动态管控工作。奥运会期间,对梳理出来的可能危及奥运会安全的重点人员,逐人制定管控方案、逐人落实管控人员和管控措施,还专门向街道办事处申请了保安力量,做到“人人有落实,人人有交待”,未发生漏管失控等问题。二是突出重点部位。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以前的人叫“单位人”,人的活动轨迹、活动空间相对固定,从上班到退休再到去世,单位几乎能管住这个人的一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则被称作“社会人”,作为自由个体的人,今天在这个公司上班,明天就可能跑到另外一家单位,后天又可能辞职不干了,这对社区安全管理来说,增加了工作难度。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情况掌握,是人口管理的难点问题,在一个社区、一个院落,甚至一间房子里,居住的人员都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模式,重点关注出租房屋、施工工地、旅店宾馆、网吧洗浴等落脚场所,推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要严格落实出租房屋检查“五见面”、旅店宾馆验证登记等各项制度,尽可能掌握各类重点人员的动态轨迹。

4结语。

总之,社区安全建设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对当前社区安全建设中存在的如出租房屋管理、城中村治理、城乡结合部人口倒挂、地下室经营旅馆等诸多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广泛探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理念提出新思路,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断摸索创新社区安全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城市社区安全建设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磊.《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学报》,(9).

[2]王辉.《社区减灾与小康安全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九

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能力,保障学生安全,我班召开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班会结合学校“安全、文明、法纪”三项教育的主题与大学生切身安全与利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为目的召开。为顺利开展此次班会,各班委积极参与各种安全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并在会前到各宿舍做了充分的知识宣传工作。

班会从财产安全、地震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水灾等多方面全面地了解了各种防灾避险知识与注意事项,并对所见所闻的真实安全事故作出分析。所例问题涉及同学人身安全和财务安全,重点强调了外出交通安全、宿舍电器使用安全等人身安全。

这次会议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生动活泼,使“关注安全,珍惜生命”这一主题深入人心,也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班级的团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后,班长和团支书组织班委对各宿舍的卫生、用电安全以及安全隐患作了检查与排除,并向学校汇报了各宿舍的具体情况。

通过这次班会,我们意识了很多我们存在的不足和以往我们忽视的方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做进一步的加强。同时还要强调以下几点:

1.思想上时时讲安全,事事重安全。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不能掉以轻心,不能麻痹大意,要警钟长鸣,长抓不懈,确保学生安全。

2.我们仍要注意到我们的宿舍一些关于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细节问题:宿舍里边各种电线交织,易燃物品随意堆放;有些同学邀请不熟悉的人到宿舍做客等。

我们会在以后的班会上不时提醒同学注意宿舍个人财务安全,提醒同学对自己重要物品如身份证等不时检查。

3.除以上几点外,我们会定期召开安全主题班会,对出现的问题积极讨论,采取措施,未雨绸缪。

总之,我们会尽我们的努力确保同学们在学校安全快乐的生活,使每个同学都能感到一个完整、幸福的“家”的温暖。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十

1.1题名的要求。

题名是一篇论文的总标题,也称篇名或文题,作为一篇论文的总名称,题名应该使读者能从中了解到该论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撰写题名一定要准确、简洁、鲜明,既不能过于空泛和一般化,也不宜过于繁琐,使人得不出鲜明的印象。

(1)准确性:准确是指题名要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用词要反映实质,不能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如“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关于若干问题”,“控制系统的研究”等,就太笼统。

1)尽可能删去多余的词语,即经过反复推敲,如果删去某些词语之后,题名仍能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那么这些词语就应删去。

2)避免将同义词或近义词连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用其中之一就可以了,如:“问题的分析计算”,“分析”与“计算”在该处是近义的,不分析又如何计算呢?所以二者保留其一即可。又如“分析与探讨”,二者取一即可。

(3)鲜明性:鲜明性是指使人一看便知其意,不费解,无歧义。有的题名很含糊,使人分不清它属于那个学科范畴,给分类造成了困难。

如果题名很难完全表达论文的内容,可以用副标题名对主题名进一步说明。主、副题名之间中中文用破折号连接,英文用冒号连接。

题名还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及不为同行熟悉的缩略语等等。

上文是论文提纲怎么写。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韩非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作品都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韩非子的著述文章以及品味他的主要观点,从“安全”的涵义入手来界定“国家安全”的定义,通过对韩非子著作的研读,从中挖掘和梳理出其国家安全思想。政治安全方面,韩非子从“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制和“权、术、势”的权术思想论述;法制安全方面主要从韩非子最为突出的“以法为本”的法制思想方面阐述;文化安全方面韩非子一直强调“以法为教”的教育理念;军事社稷安全方面韩非子则是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强调国家物质实力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阐述韩非子的国家安全思想,从而对于中国的国际安全政策有两点启示:一是中国应该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国防军事建设来维护自己的和平环境;二是中国应推动国际安全制度和规范的建立,促进世界普遍和平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安全;国家安全;韩非子;法治。

先秦时期我国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也逐渐形成和沉淀出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其中尤以儒墨道法四大流派影响甚大。在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学派的韩非子又因为博采众长,成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思想托起了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并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封建政治。

在前人研究韩非子的一些文献中,多是从法学的视角和层面来研究韩非子的思想的,比如对韩非子的“法”、“术”、“势”的思想体系,韩非子法学思想的研究等等,少有从政治学角度对其国家安全观进行研究的。鉴于此,笔者通过对韩非子文章的研读,试图从政治学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对其政治思想特别是国家安全方面的思想进行研究,从中对我国当下的国内国际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启发和意义。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探讨安全问题首先应当弄清楚安全概念及在文章中的界定,这样我们才有了研究安全问题的基点和出发点。在古代汉语中,并没有安全一词,但安字却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中安全的意义,表达了人们通常理解的安全这一概念。安全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词语,在各种现代汉语辞书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字的第四个释义是:“平安、安全”。《辞海》对安字的第一个释义就是“安全”,并在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含义上举了《国策·齐策六》的一句话作为例证:“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

我们知道国家安全一词属于现代汉语的范畴,先秦并无此说法,但是国家安全的思想却是由来已久。其实,中国古代的王朝安危问题,亦涉及国家间的问题。虽然先秦国家的概念与现代国家的概念有一定的差别,但古今国际政治具有共通性。由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共主国、诸侯国和少数民族政权构成的国家行为体,它们已经具备了领土、人口、军队等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及拥有部分的对内与对外权限,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的本质属性。

在春秋战国这一四分五裂的动荡时期,各国所要解决的就是王朝存亡,国家安危的重大政治问题。当然,这里所讲的安全,与现代国家安全是有很大差异的,在此就不比较古今国家安全的异同。总之,先秦文化区域下的国家安全观指的就是先秦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为了弥补自身实力的不足,通过结盟获得更多的国家权力,实现该时期国际体系中力量结构的重新分化组合,以有效维护自身国家安全的一种国际政治理念。

(一)韩非子的政治安全思想。

在政治主权极不稳定的先秦,韩非子极为敏锐地观察到了一个事实: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矛盾、斗争促使君主更加集权、专制,因此,极力鼓吹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促进了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发展。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韩非子极力推崇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封建王朝有着深远的影响。

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心理也有利于统治阶层的统治。这一制度措施对政治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适合当时的动荡局势,有利的保障了国家的政治安全。在权术方面,熔法、术、势三者于一炉,权势不可借人,君主恃势不恃信,主有术而御臣,使术走向智谋状态。韩非的这些政治权术思想,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二)韩非子的法制安全思想。

韩非子的法制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最突出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他认为国家安全和强大的出路就在于法制。他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所以他不断强化法的公开性、公正性、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走法治之道。韩非子的法制思想对当时的秦国安内有很大的帮助,从制度层面上使国家机器具备了法律依据,更为重要的是给世人及早的灌输了法制理念,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他不但强调国家实力是根本,甚至认为外交无助于国家强大。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以法律统一社会,强调法律的规范性。法可以作为规范社会的统一标准。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用法律强制社会,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法家以赏刑为推行法治的二柄,主张刑多赏少,轻罪重罚。韩非说:“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韩非的“法”在名义上是赏罚并举,实际在运用过程中就是刑,即“杀戮禁诛谓之法”,“刑”成了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它只能由君主垄断。

(三)韩非子的文化安全思想。

韩非子在文化方面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韩非子反对和批判“私学成群”的儒家教育,主张和提倡“听吏从教”的法家教育,“废先生之教”,培养智法之士和耿介之士。“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生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纲领。所谓“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实质就是要废除、清算古代奴隶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套东西,并从而实现韩非子的以法为教”的主张,其核心主张为“以法治国”。韩非子认为文化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君主的统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对国民进行教化,最终都是为统治阶级更好的统治服务的,也是为君主统治的国家稳定发展服务的。

(四)韩非子的军事社稷安全思想。

韩非子在国家社稷军事安全方面的思想表现为“重农固本,强兵备战”。韩非子说“富国以农,距敌恃卒”,争于气力之世,明君必“务力”,“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养成“耕战有益之民”,以利驱人:耕者富,战者贵。韩非子非常重视人为在农业中的作用。韩非是一个“务力”的政治思想家,他反复奉劝君主要“明君务力”。

韩非认为,致力于土地的人就富有,致力于战场的人就强盛,不堵塞富强之道就可以称王。富靠农耕,强靠战事,只有耕战才能使国家富强,富强既是国家务力的结果又是国家务力的表现。无疑韩非子在社稷和军事安全方面的认识和思想对其国家的发展稳定有极大的力促作用。同时,韩非子是现实的物质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是自私的,因此争夺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只有强大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所以,相对实力是国家兴衰和国家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韩非子对于社会冲突起因和国家间关系的认识都是物质主义的。

对于事关国家安危的战争问题,韩非子则不问战争的目的是否正义,而只关心战争胜负。他说:“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韩非子是那个时期最为独特和坚定的物质决定论者,从近代的国际关系学理层面来定位,韩非子堪称是先秦时期的现实主义大师了。

通过对《韩非子》五十五篇的研读,其中涉及国家安危存亡的句子繁多,并且已形成系统性的认识,从前文中韩非子在政治、法制、文化、社稷和军事安全方面的思想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在当时特定的时期和历史环境下,韩非子所服务的秦国的国家安全思想就是在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下,对内安内,发展经济军事达到富国强兵,对外兼并其他诸侯国,以实现统一六国。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如何把一个国家治理好。这些都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

可以简单的认为治理好了国家就能实现国家安全了。当然治理国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在研读韩非子的思想时,总结出了其关于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治国方略。治国方略是治理国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治理国家中的具有战略性的指导原则和全盘性的计划、方针、政策和策略。韩非的治国方略主要可以概括为:“循天守道、因情而治、赏罚依法、治吏引纲、务力耕战”。治国方略体现的不仅仅是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其实更映射出了其在国家安全维护方面的认识和措施方法。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出发,尝试用国际政治的视野来解读先秦时期那段最为动荡时期韩非子的国家安全思想。从中我们深刻理解了国家安全问题的致命性和在国际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韩非子著述中的政治安全、法制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社稷安全的分析,我们对韩非子的国家安全思想有了系统的认识,同时,韩非子的国家安全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国家和国际安全政策也有一定的启示:

(一)中国应该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国防军事建设来维护自己的和平环境。在和平观念还不能成为所有国家对外安全政策出发点时,在国际制度和规范还不能有效避免战争发生的条件下,中国只能以增强国防能力维护自己的和平环境。

(二)中国应推动国际安全制度和规范的建立,促进世界普遍和平的实现。国家安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我们政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家安全问题也是伴随着国家的存在而始终存在的一个永久性的问题。我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不应该也不会停止。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十二

论文修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包括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修改;狭义的理解,则专指草稿完成之后的加工修改。不管是狭义的理解还是广义的理解,论文修改的内容和范围一般都包括:思想观点包括主题在内的修改、材料使用的修改、结构的修改、语言的修改等,下面分别谈谈各项修改的范围及其要求。

一、思想观点的修改。

写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如果自己的认识不深刻,甚至有错误,就不可能使别人得到教益,甚至会给人以坏的影响。文章的论点是文章的统帅,如果认识肤浅,见识不高,要想把文章的材料、结构等整理好,也是困难的。所以,修改论文,首先要考虑论文的主题和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深刻,文章是否有新意。

第一,要综观全局,立足全篇,审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否正确、集中、鲜明、深刻,是否具有创新性,文题是否相符,若干从属论点与中心论点是否一致,某些提法是否全面、准确。如果中心论点把握不准确,不能把最典型、最具本质意义的思想和规律揭示出来,或者有某种失误和偏颇,就要动“大手术”,进行一次大改写甚至重写;如果文章中的论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缺乏新意,就要重新构思和概括,或改变论证角度,进一步挖掘和提高。

第二,对于论文中出现的主观、片面、空泛的地方,要进行强化、增补等改写工作,使偏颇的改中肯,片面的改全面,模糊的改鲜明,粗浅的改深刻,松散的改集中,有失分寸的改恰当,陈旧的改新颖,立意太低的加以升华。

第三,修改论文的标题。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如果题目短小、精练、鲜明,就能传神生辉,使人一看就有兴趣。所以对初稿的题目进行斟酌、推敲和改动,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写作,文和题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文要切题,题要配文,如果文不对题,题目过长或太笼统,都必须修改,要使题目能概括地表达论文的中心论点和讨论的范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修改材料,主要指对论文引用的材料增加、删节或调整;材料是文章中的“血肉”,它是证明观点的论据,是论点成立的依托。因而对选用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必要,即选用说明观点的材料;二是真实,即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可靠;三是合适,即材料引用要恰当,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在修改论文中,要看引用的材料是否确凿有力;是否有出处;是否能相互配合说明论点;是否发挥了论证的力量;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要把不足的材料补足,要把空泛的陈旧的平淡的材料加以调换;要把不实的材料和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坚决删除。

修改材料一般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查核校正,即先不考虑观点、结构、语言,只查核材料本身是否真实、可信、准确,包括对初稿中的定律、论断、数据、典型材料、引文出处等进行核对,发现疑点和前后矛盾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如果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话,如有条件最好核对原文,把一切失误、失实和有出入的材料给予删除或改写准确,保证论文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第二步,根据论证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的要求,对材料进行增、删、调。对于缺少材料或材料单薄、不足以说明论点的,就要增补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新材料,使论据更加充实,使论证变得更充分有力。对材料杂乱、重复,或材料与观点不一致的,则要删减,以突出观点,不能以材料多而取胜,应以适度为佳。对于陈旧、一般化的材料,则要进行调换,换上更合适的材料。

三、修改结构。

结构是论文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是论文内容的组织安排。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论文内容的表达效果。结构的调整和校正,关系着全文的布局和安排。调整结构,要求理顺思想,检查论文中心是否突出,层次是否清楚,段落划分是否合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如何,全文是否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调整的原则和要求,是要有利于突出中心论点,服务于表现中心论点。

国家公共安全论文篇十三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不仅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在学校这样的大家庭里能够健康平安地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实际上,学校为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努力着,比如说,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不定期的举行相应的思想教育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还是没能杜绝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认为,外因固然要解决,但内因才是真正的源头,只有学生不断让自己的内心强大,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出发,学会理智地分析问题,很多悲剧才不会再发生。本文试着以此为主线展开论述,找寻校园安全建设的可行之路。

一前言。

安全是一个群体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大到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任何一个环境都需要和谐,只有社会安全稳定了,人们才能有足够的保障进行社交、工作和学习等。校园稳定作为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呈现,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某些影响人身安全的因素超出了人们的意料之外。从不断更新的新闻、网络等媒体了解到,近几年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家长和孩子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大学校园,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可谁都不曾想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却因为一些让人费解的的变故离他们而去,这对父母是多么沉重的打击,所有的期许和希望瞬间破灭,他们心里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痛苦,对于独生家庭来说也让他们老无所依,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走出失去孩子的阴影。因此,如何加强高校校园安全保障成了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因素和对策两个方面对高校校园安全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二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

1、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袭。社会不正之风侵袭校园是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内因,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突出,特立独行,也会有虚荣心和攀比心,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意念和想法,在某些事情上观察不够清晰透彻,欠缺考虑,容易受金钱的诱惑,这就让一些人有机可乘,对大学生下手,如被全国警方高度重视的'传销案,有很多都涉及到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面临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找工作竞争压力比较大,自己期望又挺高,高不成低不就,应聘过程中不免屡屡碰壁,因此彷徨、苦恼,总盼望能找到挣钱多又不费力的工作,可现实是残酷的,毕竟学校和工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地用到工作中需要时间来提炼和对接。但有些人就是想求快,一步登天,这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异想天开,痴人做梦,有些人偏偏如此,梦着天上掉馅饼,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恰恰被传销团伙钻了空子而陷入无底的深,xx后仅有的一点理智也会土崩瓦解,执迷不悟,走上传销的道路,置学业和安全于不顾,对父母造成伤害。2、学生思想畸形和心理素质薄弱。如今校园的主力军大多是90后、00后,在家里被父母过分的宠爱,什么事都是父母帮忙解决,独自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而且心里素质较差,面对困难和打击时难以承受,就会自我消沉和毁灭,甚至自残。因为独享父母的爱,造成有些孩子不懂得分享,占有欲和控制欲很强,当不能得到和拥有时,便会对别人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影响到他人的人身安全。新闻报道中的某些学生失恋后的一些极端想法和行为,让人看的寒心甚至有些愤怒,从犯罪嫌疑人的口述中,会有这样的答案,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如此看来,是多么的自私,多么的需要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3、学生自我安全意识淡薄。有些学生安全意识淡薄,不懂得保护自己。比如说,有些学生冬天忍受不了寒冷,瞒着宿管员使用电热毯,还有的同学私自在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做饭,虽嘴上说一定注意安全,但还是有时候因为某些事情忘记关掉插座开关,引起火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殃及他人等等。诸多事情都反映出学生安全方面的意识淡薄,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够重视。

三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的建议。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对家庭和学校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确保每一个在校的孩子安全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学校不仅要同心协力做好安全保护措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清醒地领悟到问题所在,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这才是最根本的。1、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正压邪。从大的环境上讲,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积极地传递正能量,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2、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做到面对困难和挫折临危不惧从容应对,懂得分享和成全的道理,面对某些问题能够释怀,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3、通过观看教育片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在一些事情上分清孰重孰轻,通过努力让安全意识时刻印记于脑海中,以此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总之,高校校园安全需重视,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融洽的校园环境。为了学生的安全,呼吁大家参与进来,为创作良好的学习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