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初级中药师申请书(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8:45:36 页码:10
2023年初级中药师申请书(汇总15篇)
2023-11-22 18:45:36    小编:ZTFB

总结是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机会。在总结中可以适当运用举例和比喻,增强表达的效果。请大家阅读以下一些总结样例,相信会对大家总结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引导。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一

2017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初级、中级)考试时间为5月20、21、27、28日,为了提高大家的考试成绩,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年初级中药师提分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1、下列中药中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的是

a:益母草

b:枳实

c:红花

d:香附

e:麝香

正确答案为:d

2、下列哪项不是山楂的药理作用

a:助消化作用

b:收缩子宫作用

c: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d:收缩血管和升压作用

e:抗心绞痛作用

正确答案为:d

3、下列哪项不是茯苓的药理作用

a:利尿作用

b.免疫调节作用

c.镇静作用

d.抗心肌缺血作用

e.抗肿瘤作用

正确答案为:d

4、青皮注射液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正确的是

a.升压作用

b:抗心肌缺血作用

c.降低心肌收缩力作用

d.减慢心率作用

e.抗血栓形成作用

正确答案为:a

5、关于肉桂的药理作用,不正确的是

a.扩张血管作用

b: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作用

c.促进体温升高作用

d.镇静、镇痛

e: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正确答案为:c

6、下列哪项与五味子保肝作用无关

a.增加多巴胺含量

b.稳定肝细胞膜

c.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

d.抗氧化作用

e: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 正确答案为:a

a.木香

b.羌活

c.防己

d.地黄

e.桔梗 正确答案为:e

a.金井玉栏

b.蚕羌

c.泥鳅头

d.猪大肠

e:疙瘩丁

正确答案为:a

a.油室、菊糖、筛管

b:粘液细胞、乳管、菊糖

c.淀粉粒、乳管、油室

d.乳管、颗粒状黄色物质、筛管

e.淀粉粒、菊糖、乳管

正确答案为:d

a.黄连

b.大黄

c.丹参

d.川乌

e.三七_

正确答案为:c

a:半月形

b.圆柱形

c.椭圆形

d.三角形

e.方块状

正确答案为:a

12、取一花类中药少许浸入水中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此药是

a.红花

b.金银花

c.款冬花

d.辛夷

e.西红花

正确答案为:e

a:类圆形,外壁近于光滑

b.类三角形,外壁近于光滑

c.类圆形,外壁较厚,具粗齿

d.类圆形,外壁有短刺及疣状雕纹

e.类三角形,外壁有短刺及疣状雕纹 正确答案为:a

14、

a.珍珠盘

b.蚯蚓头

c.芦头

d.朱砂点

e:乌鸦头

1、人参的性状特征有 正确答案为:

2、羌活断面皮部可见 正确答案为:d

3、防风的性状特征有 正确答案为:b

15、

a.板蓝根

b.杜仲

c.贯众

d.松贝

e.防己

1、两鳞叶大小悬殊,互相抱合成"怀中抱月"状的 正确答案为:d

16、

a.花粉粒单生,类球形,表面有似网状雕纹,单萌发孔不甚明显

b.花粉粒极面观略呈三角形,角端各有一个萌发孔

c.花粉粒四面体形,萌发孔3个

d.花粉粒圆粒形,外壁有短刺及疣状雕纹,萌发孔3个

e.花粉粒圆球形,外壁近于光滑,内含颗粒状物质

1、蒲黄的花粉粒特征是 正确答案为:a

2、丁香的花粉粒特征是 正确答案为:b

3、红花的花粉粒特征是 正确答案为:d

17、

b:略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形似马蹄,表面黄绿色,平滑有光泽

d.呈椭圆形,表面灰黑色或紫黑色,皱缩不平,基部常有宿萼及果柄残痕

1、薏苡仁的性状特征是 正确答案为:a

2、枳壳的性状特征是

正确答案为:c

3、决明子的性状特征是 正确答案为:b

18、

a.呈倒卵形,略似花瓶,外表暗棕红色,全身被有突起的刺状小点

b:呈扁圆纽扣状,通常一面微凹,另一面微隆起,表面密生葡匐的'丝状毛,自中央向四周射出。

c.用开水浸泡,表面有粘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露出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d.呈卵圆形,稍扁。顶端税尖,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一条明显的纵沟。

e:果实极易分离成两个小分果,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5条微隆起的纵棱线,腹面稍平,断面波状而较硬。

1、下面哪一项是连翘的特征 正确答案为:d

2、下面哪一项是金樱子的特征 正确答案为:a

3、下面哪一项是马钱子的特征 正确答案为:b

19、

a.秦艽

b.防己

c.附子

d.桂枝

e.黄连

1、既能抗炎镇痛,又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为:b

2、既能抗炎镇痛,又具有促进发汗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为:d

3、既能抗炎镇痛,又具有明显强心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为:c

4、既能抗炎镇痛,又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为:e

20、

a.四甲吡嗪

b.罂碱

c.四氢巴马汀

d.乌头碱

e:消旋去甲乌药碱

1、川芎中抗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是

正确答案为:a

2、制附子中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成分主要是 正确答案为:e

3、制附子中具有强心作用的成分主要是 正确答案为:e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二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报名的相关事项还没有公布。你知道如何备考初级中药师考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级中药师考试知识点记忆方法,欢迎阅读。

利用汉字同音、谐音或编顺口溜的方式将所要记忆的内容浓缩成一两句话。

教材中,关于数字的内容较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时间为特征。二是以百分数为特征。三是以金额数字为特征。将相关特征的数字内容按上述方法分门别类,从不同侧面来把握这些内容,加深印象。

取某些内容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形成一句话,取其精干,以点带面。

对于一些内容繁多,性质相近的内容,为了防止混淆,可以通过列取表格的形式来加深理解。

对每科辅导用书,复习一两遍后,适当做一些归纳总结,相同类似的要点、重点收集在一起,一方面掌握全面,防止遗漏;另一方面,可以对每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建立一个框架,以框架为基础,延伸拓展到相关章节的详细内容。

调动自己情感的`积极性,正如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意识培养对多需记忆知识的好感,把他想象成一种美好的东西,便有难以忘怀的效果。

注重理解的记忆。理解透彻了,所学知识便成了自己的东西,也就不那么容易忘了,当然,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记忆方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成人学习要充分重视这个薄弱环节,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三

为了方便考生们复习备考2017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考试,考出优异的成绩,下面应届毕业生考试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考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体现。所谓整体,即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则是相互影响的,而且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相互关联。人体在能动地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其自身的稳定和机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可以看出,这种五脏一体观,正是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方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整体活动中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人体的经络系统将全身上下内外、脏腑组织、肢体官窍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正是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总之,中医学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贯穿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这一基本观点。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人体的阴阳气血在生理上受到四时季节、地理环境和昼夜晨昏的影响,在病理上同样也发生着不同的反应。

例如,春夏季节,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机体则以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之阴阳平衡。秋冬季节,阳气收敛,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既可保证人体水液代谢排出的正常,又能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地向外耗散。人体四时的脉象变化、昼夜阴阳生理活动变化等,都是人体随自然阴阳变化而进行的生理性调节,说明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统一性。

又如,对季节性多发病的认识,如《素问》指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同时对于人能主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提高健康水平亦有正确的认识。

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中医学十分注意分析和把握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环境的不同,久则可造成人体身心机能上的某些差异。诸如社会地位、经济状态、人生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均会对体质、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发生有所影响,此亦是中医学诊治疾病非常重视社会因素的原因所在。

(一)症、证、病的概念

1.症

即症状和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者进行检查所获得的结果。

2.证

即证候。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所构成。故证候能反映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四要素及其关系,是中医学临床的诊断结论。

3.病

是疾病的简称。是指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能以反映病变全过程的根本矛盾。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在或内生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而证则是人体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所以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是属于风寒还是属于风热辨别清楚,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的治疗。

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是中医临床论治的基本规律。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常可见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此,往往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所谓“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同的病机,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所谓“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候,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1.五行相生

相生,是指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五行之间递相资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关系,《难经》将此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母子”关系。凡属“生我”的一方,被称为“母”;“我生”的一方,被称为“子”,即所谓“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如水能生木,所以水是木之“母”,水也是木的“生我”;木是水之“子”,木也是水的“我生”。

2.五行相克

相克,是指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五行之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的两方面关系。《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之为“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凡属“克我”的一方,即为“我”的“所不胜”;凡属“我克”的一方,即为“我”的“所胜”,即所谓“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例如水克火的关系,水是火的“克我”,水也就是火的“所不胜”;火是水的“我克”,火也就是水的“所胜”。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有资助、促进关系,又存在着制约、拮抗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维持着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制,是指五行的生与克之间的制约关系。化,即生化,指事物的正常状态。所以五行制化,又称为生克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两种关系协调并存、相互调控的过程,是维持五行系统动态平衡不可缺少的两种调控作用。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相克,事物就会产生过度的亢奋而失去协调。

五行相生的关系和相克的关系之间是不均衡的,有时是以生为主,克为次,此即为“生中有克”;有时是以克为主,生为次,则为“克中有生”。只有这种生与克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才能维持事物的平衡状态,也才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1.相乘

相乘是指相克太过,即超过正常限度的制约,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相乘产生的条件有三:其一,“所不胜”的力量太强;其二,“所胜”的力量太弱;其三,既有“所不胜”的太过,也有“所胜”的不足。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存在时,均可导致“相乘”关系的发生。例如木克土,木为土的“所不胜”,土为木的“所胜”。如果木太过,或者土不足,或者既有木太过,又有土不足,均可产生“木乘土”的相克太过(即相乘)。

2.相侮

相侮是指反向的相克,又叫“反克”,或者“反悔”,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相侮产生的条件亦有三:其一,“所不胜”一方不足;其二,“所胜”一方太过;其三,既有“所胜”一方的太过,又有“所不胜”一方的不足。只要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存在,均可引起“相侮”关系的发生。例如金克木,金为木的“所不胜”,木为金的“所胜”。无论是“所不胜”金的不足,或者“所胜”木的太过,或者既有金的不足,又有木的太过,则均可引起木侮金的反向相克(即相侮)。

母子相及,也称为母子相犯,是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后所产生的异常变化,包括母及于子和子及于母两个方面:母及于子,是指母的一方异常并波及到子的一方,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其顺序和方向与正常调节中的相生关系一致,如木发生异常时影响并波及于火,即属于母病及子。子及于母,是指子的一方异常并波及到母的一方,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其顺序和方向则与相生关系相反,如水的一方异常时,波及并影响于金,即属于子病及母。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四

导语:皮类中药是来源于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是双子叶)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分的药材。它由外向内依次为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一、性状鉴别:形状,外表面,内表面,折断面,气味。

1、形状 由粗大老树上剥的皮大多粗大而厚,呈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多呈短片状或短小筒状。

平坦:皮片呈板片状,较平整,如杜仲,黄柏。

弯曲:皮片多向内弯曲(枝干,小茎干的皮),按弯曲的程度分为:

(1)反曲:皮片向外表面略弯曲,皮的外层呈凹陷状。如"石榴皮"

(2)槽状或半管状:皮片向内弯曲呈半圆形。企边桂

(3)管状或筒状:皮片向内弯曲至两侧接近成管状。牡丹皮

(4)单卷曲:皮片向一面卷曲,以至两侧重叠。肉桂

(5)双卷筒状:皮两侧各自向内卷成筒状。厚朴

(6)复卷筒状:几个单卷或双卷曲的皮重叠在一起呈筒状。锡兰桂皮

2、外表面: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有的树干皮外表面常有斑片状的地衣、苔藓等附生。有的有落皮层和裂纹,多数上可见到皮孔。皮孔的形状、颜色、分布的密度是鉴别皮类药材的特征之一。合欢皮皮孔呈红棕色,椭圆形;牡丹皮皮孔灰褐色,横长略凹陷;杜仲的皮孔斜方形。少数外表有刺(红毛五加皮)或钉状物(海桐皮)。部分皮类除去木栓层较光滑,黄柏,桑白皮。

3、内表面:多数有不同的颜色,一般较平滑,少显网状皱纹或网状纹理。秦皮,椿皮。 颜色不同:肉桂——红棕;杜仲——紫褐;黄柏——黄色。含油皮类: 刻划出现油痕。肉桂,厚朴。

4、折断面:平坦:富有薄壁组织而无纤维或石细胞,牡丹皮。

颗粒状:富有石细胞群。肉桂。

纤维状:富有纤维,出现纤维状,刺状物突出。桑白皮;合欢皮。

层状:组织构造中的纤维束和薄壁组织间隔排列。折时形成明显

片状:黄柏。

折断时有胶质丝状物相连——杜仲。

折断时有粉尘出现——含多淀粉——白鲜皮。

5、气味:与皮中所含成分有密切关系,是鉴别重点之一。

香加皮外形相似。前者特殊香气,味苦而有刺激感。后者气弱。

肉桂,桂皮外形相似。前者味甜而微辛。后者味辣而凉。

1、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与栓内层三部分。木栓层细胞多整齐的排列成行,细胞呈扁平形,切向延长,栓化或木化。木栓形成层细胞常为扁平而薄壁的细胞;栓内层存在径向排列成行,细胞壁不栓化,少数含叶绿体而显绿色。杜仲木栓细胞内壁特厚,肉桂的最内层木栓细胞的.外壁特厚。

2、皮层:细胞大多是薄壁性的,靠近周皮部分常分化成厚角组织。另外可见到纤维、石细胞和各种分泌组织及草酸钙晶体。

3、韧皮部:包括韧皮部束和射线两部分。射线又分为髓射线和韧皮射线:髓射线较长,弯曲,外侧呈宽喇叭口状;韧皮射线较短,细胞中有时含草酸钙结晶。粉末应注意观察各种细胞的形状、长度、宽度,细胞壁的性质,草酸钙结晶有无等。

1、牡丹皮 毛茛科牡丹的干燥根皮。药材呈筒状或半筒状;外表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常见发亮的结晶(丹皮酚);断面较平坦,粉性,灰白色到粉红色。草酸钙簇晶多,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含有数个簇晶。

成分:酚类化合物(牡丹酚),萜类化合物(芍药苷),挥发油2、厚朴 木兰科厚朴、凹叶厚朴的干皮、枝皮、根皮。干皮要发汗处理。

皮厚,划之显油痕。断面外部颗粒性,内部富油性,纤维性,亮银星(厚朴酚、和厚朴酚)。

粉末石细胞众多,不规则分枝。纤维壁甚厚,含黄棕色油状物;较少草酸钙方晶和棱晶。主含挥发油。厚朴酚、和厚朴酚抗菌。

3、肉桂 樟科植物肉桂树皮。企边桂:(优)呈槽状,肉红棕色,平滑,指甲刻划可现油痕。石细胞(三面增厚,马蹄形),单个油细胞,类圆形,含黄色物;草酸钙针晶细小,散在于射线细胞中,多而明显;木栓细胞多角形,含红棕色物质。主含挥发油。桂皮醛是肉桂镇静、镇痛、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

氯仿提取液2滴载玻片上,待干+10%盐酸苯肼液1滴,另盖玻片镜见——桂皮醛苯腙的杆状结晶。

(显微化学反应)

4、杜仲 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断面具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联。嚼之有胶状感。

5、黄柏 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断面深黄色,纤维性强,粘液性强,唾液染成黄色。含草酸钙方晶;粘液细胞随处可见。皮层鲜黄色石细胞大多分枝状;纤维束切向排列呈断续的层带(称硬韧带),纤维及晶纤维多,鲜黄。主要成分小檗碱。

6、关黄柏 芸香科植物黄檗的干燥树皮。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纤维性弱。粘液性差。粉末纤维鲜黄色常成束,周围有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石细胞鲜黄色。

7、五加皮 五加科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8、秦皮 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宿柱白蜡树的枝皮或干皮。水浸液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9、香加皮 萝藦科杠柳的干燥根皮。有浓郁的香气,味苦,稍有麻舌感。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五

导语:《中药药剂》是中药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初级中药师的考试中我们会学习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吧。

2、根据药物的性质:

3、根据常规要求选择剂型

符合五方便:便于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 符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符合三效:高效、速效或长效。

4、结合生产条件 二、药物剂型的分类

固体(散剂、颗粒剂、丸剂、胶剂);半固体(外用膏剂,糊剂); 液体(汤剂、酒剂、注射剂),气体(气雾剂、吸入剂)。固体制剂制备时多须粉碎、混合,半固体制剂制备时多须熔化或研匀;液体制剂多须溶解、搅拌。这种分类方法在制备、贮藏和运输上较为有用,不能反映给药途径对剂型的要求。

按主要制备工艺特点归类。例如:用浸出方法制备的有汤剂、合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归纳不全,较少应用。

按分散相在分散媒中的分散特性。 真溶液(芳香水剂、溶液剂、甘油剂等),胶体溶液(如胶浆剂、涂膜剂等),乳浊液(乳剂),混悬液(合剂、洗剂、混悬剂),便于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说明各类剂型的特点,但不能反映给药途径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

经胃肠道(汤剂、合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等),经直肠(栓剂、灌肠剂),注射(静脉、肌内、皮下、皮内及穴位注射剂),呼吸道(气雾剂、吸入剂),皮肤(洗剂,涂膜剂,软膏剂、透皮贴膏等),粘膜给药(滴眼剂,口腔膜剂,舌下片剂、含漱剂)等。可以反映给药途径与方法对剂型制备的工艺要求,但同一剂型有多种给药途径,出现在不同分类中。 课堂练习:

1、 下列属于真溶液的是

a、甘油剂 b、芳香水剂 c、涂膜剂 d、合剂 e、醑剂 答案:abe

2、 下列属于半固体的剂型

a、栓剂 b、甘油剂 c、吸入剂 d、软膏剂 e、糊剂 答案:d,e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六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 。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属络,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热赤、尿痛等症。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亦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气的肃降。 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产生胸满,喘咳等症。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而肠燥,可见大便干结或便秘。

脾与胃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表现为:一是纳运相合, 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两者纳运结合,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二是升降相因, 脾主升,胃主降,两者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三是燥湿相济 ,胃为腑属阳,脾为脏属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 。故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通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反之,若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因此,肝与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

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小便排泄方面。人体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其浊者形成尿液,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又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

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膀胱开合有度;如肾气不足,气化失司,则影响膀胱的功能,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遗尿、尿频等症。老年人常见的小便失禁、多尿等,多为肾气衰弱所致。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七

c.溶剂的浸润与渗透,成分的解吸与溶解,溶质的扩散与置换

d.溶剂的浸润,成分的溶解与滤过,浓缩液扩散

e.溶剂的浸润,浸出成分的扩散与置换

2.药材浸提过程中推动渗透与扩散的动力是

a.温度

b.溶媒用量

c.时间

d.浸提压力

e.浓度差

3.与溶剂润湿药材表面无关的因素是

a.浓度差

b.药材性质

c.浸提压力

d.溶剂的性质

e.接触面的大小

4.浸提时,一般温度应控制在

a.浸提溶剂的沸点或接近沸点

b.100℃

c.100℃以下

d.100℃以上

e.150℃

5.浸提过程中,溶剂通过下列哪一个途径进入细胞组织

a.毛细管

b.与蛋白质结合

c.与极性物质结合

d.药材表皮

e.细胞壁破裂

6.浸提药材时

a.粉碎度越大越好

b.温度越高越好

c.时间越长越好

d.溶媒ph越高越好

e.浓度差越大越好

7.下列哪一种方法不能增加浸提浓度梯度

a.不断搅拌

b.更换新鲜溶剂

c.连续逆流提取

d.动态提取

e.高压提取

8.在扩散公式中dc/dx代表

a.浓度差

b.扩散速率

c.扩散系数

d.扩散半径

e.扩散浓度

9.乙醇作为浸出溶媒不具备的特点是

a.极性可调

b.溶解范围广

c.可以延缓酯类药物的水解

d.具有防腐作用

e.可用于药材脱脂

10.浸提过程中加入酸、碱的作用是

a.增加浸润与渗透作用

b.增加有效成分的溶解作用

c.增大细胞间隙

d.增加有效成分的扩散作用

e.防腐

11.下列关于单渗漉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材先湿润后装筒

b.浸渍后排气

c.慢漉流速为1~5ml/min

d.快漉流速为5~8ml/min

e.大量生产时,每小时流出液应相当于渗漉容器被利用容积的1/24~1/12

12.渗漉法提取时,影响渗漉效果的因素是

a.与渗漉柱高度成正比,与柱直径成反比

b.与渗漉柱高度成反比,与柱直径成正比

c.与渗漉柱高度成反比,与柱直径成反比

d.与渗漉柱高度成正比,与柱直径成正比

e.与渗漉柱大小无关

13.回流浸提法适用于

a.全部药材

b.挥发性药材

c.对热不敏感的药材

d.动物药

e.矿物药

14.下列哪一种操作不属于水蒸气蒸馏浸提法

a.水中蒸馏

b.挥发油提取

c.水上蒸馏

d.多效蒸发

e.通水蒸气蒸馏

15.煎煮法作为最广泛应用的基本浸提方法的原因是

a.水经济易得

b.水溶解谱较广

c.可杀死微生物

d.浸出液易于滤过

e.符合中医传统用药习惯

16.下列不适于用作浸渍法溶媒的是

a.乙醇

b.白酒

c.丙酮

d.水

e.甲醇

17.下列溶剂中既可以作为脱脂剂又可以作为脱水剂的是

a.醋酸乙酯

b.丙酮

c.氯仿

d.油醚

e.苯

18.关于分离因数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分离因数是物料的重量与所受离心力之比值

b.分离因数是物料的所受离心力与重力的乘积

c.分离因数越大,离心机分离容量越大

d.分离因数越小,离心机分离能力越强

e.分离因数越大,离心机分离能力越强

19.下列哪一种分离方法属于沉降分离法

a.板框压滤机

b.蝶片式离心机

c.水提醇沉法

d.树脂分离法

e.膜分离法

20.以下关于水提醇沉法操作的论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a.药液浓缩至稠膏

b.水煎液浓缩后即可加入乙醇

c.用酒精计测定药液中的含醇量

d.慢加醇,快搅拌

e.回收上清液,弃去沉淀

21.“架桥现象”容易在下列哪种方法中出现

a.水醇法

b.醇水法

c.吸附澄清法

d.大孔树脂精制法

e.滤过法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八

导语:在初级中药师的《专业知识》考试中,大家知道主要的考试内容包括哪些吗?下面我们一起一起来看看考试科目和要点的相关内容吧。

 

考试学科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一、中药炮制
的目的
1.主要炮制辅料的作用 3
2.结合具体药物理解炮制目的 3
   
四、炮制方法
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一)炒法 1.目的 3
2.操作方法 3
3.辅料用量 3
4.注意事项 3
5.适用药物 3
(二)炙法 1.目的 3
2.操作方法 3
3.辅料用量 3
4.注意事项 3
5.适用药物 3
(三)煅法 1.目的 3
2.操作方法 3
3.辅料用量 3
4.注意事项 3
5.适用药物 3
(四)蒸、煮、燀法 1.蒸法的目的 3
2.蒸法的操作方法 3
3.蒸法的辅料用量 3
4.蒸法的注意事项 3
5.蒸法的适用药物 3
6.煮法的目的 3
7.煮法的.操作方法 3
8.煮法的辅料用量 3
9.煮法的注意事项 3
10.煮法的适用药物 3
11.燀法的目的 3
12.燀法的操作方法 3
13.燀法的注意事项 3
14.燀法的适用药物 3
(五)制霜法 1.目的 3
2.操作方法 3
3.注意事项 3
4.适用药物 3
(六)烘焙法 1.目的 3
2.操作方法 3
3.注意事项 3
4.适用药物 3
(七)煨制法 1.目的 3
2.操作方法 3
3.辅料用量 3
4.注意事项 3
5.适用药物 3
(八)提净法 1.目的 3
2.操作方法 3
3.辅料用量 3
4.注意事项 3
5.适用药物 3
(九)水飞法 1.目的 3
2.操作方法 3
3.注意事项 3
4.适用药物 3
(十)主要药物的炮制 1.主要药物的炮制方法(120种) 3
2.主要药物的炮制作用(60种) 3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九

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滞后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降低农民群众看病费用,同时培养农村医药人才,使更多的基层医生掌握常见多发病的诊疗技术,提高他们的医疗诊治水平,使农村医药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已成为我们必须提上日程的任务。

相比较西医学而言,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特色技术特别是中医外科一些非药物疗法,不依赖于大型诊疗设备,不受场地、医院规模、药物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乡村医生容易掌握,便于开展,看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会了就可以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方法多用来治疗一些常见、多发病,患者受益面广,且医疗成本低,患者负担较轻,因此大力推广具有疗效成本优势的非药物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是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注册乡村医生治疗水平、带动基层健康医疗队伍的重要手段,并可通过培养当地3~5名乡村医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促进现代乡村医生治病水平。许多三级甲等医院既往已培养了诸多博士、硕士、进修医师,但对乡村医生培训较少,缺乏对乡村医师进行授课、示教的经验。事实上农村中医药人才对切实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需求十分迫切,其通过掌握中医适宜技术,不仅提高个人水平,甚至可以通过某种技术救活一个医院,辐射周边区域,带动相关区县该病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农村地区中医药卫生人才是农村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对乡村优秀中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是提高中医医生的临床技能、繁荣农村中医药市场、促进农村医疗发展的重要手段。我院作为教育部直属院校、211工程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既往积累了一些乡村医师培养经验。总结既往的人才培养经验,我们认为针对乡村医师的培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项目筛选。

项目筛选十分重要,要注意乡村医师自身特点及所推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向乡村医生培训推广的中医外科适宜技术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所选项目必须是目前正在使用的、疗效确切的、群众反映良好的、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术项目;二是要安全、有效,便于基层医生学习和掌握;三是要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疗效较好;四是成本要低,只有如此才适合在乡村推广;五是要适合农村和基层应用。在治疗多种外科疾病疗效显著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我国外科疾病发病特点及中医外科外治优势,总结在既往学术交流、授课过程中乡村医生较感兴趣的中医外科特色诊疗方法进行总结。初步确定一些适合培训和推广的项目,(1)排乳手法治疗早中期急性乳腺炎;(2)埋线配合外敷神阙穴治疗慢性便秘;(3)针药并用治疗泌尿系中小结石(9mm以下);(4)中医外治法治疗肛瘘;(5)肛门给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症等。

2项目具体目标。

如果能通过1年的时间,在各市基层重点培养当地3~5名注册乡村医生,使其掌握上述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中医外科特色技术的要领,并能够熟练使用,建立一支基层中医外科医疗队伍,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则能不断促进农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3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步骤促进项目的落实。(1)确定掌握上述诊疗技术、经验丰富、具有中医外科授课基础的具体培训骨干教师。(2)由骨干教师编写拟培训和推广的中医外科适宜技术诊疗规范,制作授课材料和特色技术规范化学习课件、光盘。明确特色技术的疗效,规范特色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进行阐述,以便于学习,使学习者能充分理解掌握并运用特色技术。(3)选送推荐地区优秀乡村医生(中医外科医生)3~5名参加理论培训学习。带教医院根据选送名单安排培训学习,并在培训结束后负责考核工作。(4)理论考核合格的乡村医生到相应医院进修学习3~6个月。由临床医生协助骨干教师对乡村医师进行临床带教、观摩示范,负责在日常工作中对乡村医生的指导,提高他们使用上述中医外科适宜技术的水平。要及时发现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并对推广工作进行效果评价。(5)以区、县及以下中医院作为培训基地,展开对口支援,骨干教师及三甲级医院中医外科专业人员到乡村医生所在地推广中医外科适宜技术,进行义诊。定点负责指导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4项目监督与评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设专人负责项目管理,建立管理档案,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培训结束后,对培养效果进行考核,对推广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项目实施的效果。中医外科许多适用技术源远流长,可谓历经千年而未泯,但许多传统技术因为收费低,无人传授而逐渐处于衰落甚至消失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作为价廉实用的技术,这些方法开展方便,在农村拥有广大的市场,如能在现阶段抓紧对传统适用技术的拯救和推广,可以说是功在千秋的事业。我们仅根据既往自身对乡村医师的培训经验提出个人见解,真诚希望能唤起中医外科群体对乡村适宜技术推广的重视。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十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初级中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章节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居于胸腔,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之为“君主之官”。

1.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心、脉、血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由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上认为主要是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心脏的搏动正常,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不息,营养全身,而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所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血液正常运行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心藏神

心藏神,即是心主神志、心主神明。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是心所主之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影响整个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所以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但在中医学藏象理论中,则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功能。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由于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心主神志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心血的营养作用。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2.心的系统联系

(1)心在体合脉

脉,指血脉。由于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故又称脉为“血府”。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脉中的血液要依靠心气的推动方能运行不息,故说:“心主身之血脉。”心的功能正常,则血脉流畅;心的功能异常,则血行障碍。如心气不足,血脉不充,可见脉象细弱无力等。

(2)心开窍于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舌的味觉功能和语言的正确表达,均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3)心在液为汗

心在液为汗。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所谓“汗血同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4)心其华在面

心其华在面。华,是光彩之义。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色泽的变化显露出来。由于心主血脉,而头面部的血脉分布又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1.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乃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与此同时,也促进着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因此,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2)肺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即是升宣和布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的布散。“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肺主宣发和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宣发,呼出体内的浊气;通过肺的肃降,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而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敷布至全身,宣发外达于皮毛,肃降下行而布散。三是通过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通过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3)肺主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宣发,将津液布散至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这就是肺通调水道功能在调节水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4)肺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朝,聚会的意思。肺朝百脉,是指肺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即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周身的血液均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至全身。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调节着全身的气机,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

“治节”,即治理和调节。故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管人的呼吸运动;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三是由于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而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2.肺的系统联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体合皮。皮肤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是抵御外邪侵袭的重要屏障。由于肺主气,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故肺的生理功能正常,皮肤得养,则皮肤致密,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中医学把汗孔又称作“气门”,是因为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的途径,实际上也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而进行着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所以汗孔亦有“宣肺气”的作用。

其华在毛。由于肺合皮肤,故毫毛也得到肺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肺的功能正常,则毫毛光泽而不易脱落;若肺失宣发,则毫毛憔悴枯槁,并易脱落。

(2)肺开窍于鼻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症状。

(3)肺在液为涕

鼻为肺窍,涕是由鼻腔分泌的黏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鼻流浊涕;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由于脾和胃同为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如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1.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经过初步的消化,输送至脾,脾对之进一步消化,再吸收其中的精微,然后转输至心肺,化生气血布散于周身,才能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反之,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聚湿、生痰,甚则引起水肿。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2)主升清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所谓“升清”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又说“脾气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另一方面,脾气主升,也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时,也由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内脏不致下垂。

(3)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即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脾气充足,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行。如脾气虚弱,不能控制血液在脉管中流行,则可导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证,也称作“脾不统血”。

2.脾的系统联系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丰满壮实。因此,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萎弱不用。这即是《素问》所说“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脾气健运,四肢的营养充足,则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四肢营养不足,则可见倦怠无力,甚或萎弱不用。

(2)脾开窍于口

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脾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气健运,则口味正常,能增进食欲;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口味异常的感觉,从而影响食欲。

(3)脾在液为涎

涎为唾液中较清稀者,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4)脾其华在唇

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实际上也是脾胃运化功能的反映。如脾失健运,气血虚少,则口唇淡白无华,或萎黄不泽。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十一

卫生资格是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简称,很多人为了省事,简称卫生资格考试。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年初级中药师考前模拟训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a:知母

b.麦冬

c.百部

d.川贝母

e.浙贝母

正确答案为:b

2、浙贝母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

a.淡绿色荧光

b.樱红色荧光

c.碧蓝色荧光

d.暗紫色荧光

e.棕褐色荧光 正确答案为:a

a:地黄

b.胡黄连

c.白芷

d.巴戟天

e:贯众

正确答案为:d

4、下列哪项是石菖蒲不具有的

a: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

b.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

c.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

d.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有晶纤维

e.薄壁细胞中有菊糖 正确答案为:e

5、黄丝郁金在紫外光灯下断面有亮黄色荧光,内皮层呈明亮的

a.红色环

b.紫红色环

c.蓝色环

d.黄色环

e.白色环 正确答案为:c

6、下列药材中不含草酸钙结晶的是

a.人参

b.半夏

c.石菖蒲

d.甘草

e.丹参

正确答案为:e

7、来源于石竹科干燥块根的药材是

a.绵马贯众

b.黄芪

c.延胡索

d.太子参

e.川贝母

正确答案为:d

8、药用部位为鳞茎的药材是

a.山药

b.百部

c.天花粉

d.知母

e.浙贝母

正确答案为:e

9、沉香药材的径向纵切面可见

a.木射线呈横带状

b.木射线呈长梭状

c.木射线细胞纵向延长

d.木射线细胞切向延长

e.木射线细胞纵向排列 正确答案为:a

10、下列药材组织中,哪一种具有异型维管束

a.大血藤

b.鸡血藤

c.木香

d.沉香

e.降香

正确答案为:b

11、来源于萝摩科的皮类药材是

a.五味子

b.香加皮

c.秦皮

d.地骨皮

e.桑白皮

正确答案为:b

12、大青叶粉末水浸液有

a.红色荧光

b:紫色荧光

c.乳白荧光医学全在.线提供

d.蓝色荧光

e.橙黄色荧光

正确答案为:d

13、下列哪一项不是连翘的鉴别特征

a:顶端锐尖,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

b:呈倒卵圆形,略似花瓶,全身被有突起的刺状小点

c.中果皮细胞壁略念珠状增厚

d.呈卵圆形,稍扁,两面各有一条明显的纵沟

e.石细胞甚多,长方形至多角形 正确答案为:b

14、菌陈采收季节不同,习称不同。秋季采收的菌陈习称

a.绵茵陈

b.幼茵陈

c.秋茵陈

d.茵陈蒿

e.滨蒿 正确答案为:d

15、金钗石斛与马鞭石斛显微鉴别的主要区别点,下列哪一种描述正确

a.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葡萄糖,而马鞭石斛则无

b.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淀粉粒,而马鞭石斛则无

c.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而马鞭石斛则无

d.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束,而马鞭石斛则无

e.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油滴,而马鞭石斛则无 正确答案为:c

16、益母草的性状特征为

a:茎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

b.茎方柱形,上部没有分枝,四面有凹下的纵沟

c.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具纵棱线

d.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有柔毛

e.茎圆柱形,上部没有分枝,表面有柔毛 正确答案为:a

17、小叶海藻的来源是

a:马尾藻科植物羊栖菜的干燥藻体

b.多孔菌科植物羊栖菜的干燥藻体

c.多孔菌科植物海蒿子的干燥藻体

d.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的干燥藻体

e.石竹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藻体 正确答案为:a

18、海金沙的入药部位是

a.种子

b.孢子

c.果实

d.菌核

e.子实体

正确答案为:b

19、青黛粉末质轻,撒于水中能浮于水面,火烧时产生

a.白色烟雾

b.灰色烟雾

c.黄白色烟雾

d.黑色烟雾

e.紫红色烟雾 正确答案为:e

20、角倍的形状是

a.长方形

b.长圆形

c.菱角形

d.三角形

e.正方形 正确答案为:c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十二

相生,是指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五行之间递相资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关系,《难经》将此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母子”关系。凡属“生我”的一方,被称为“母”;“我生”的一方,被称为“子”,即所谓“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如水能生木,所以水是木之“母”,水也是木的“生我”;木是水之“子”,木也是水的“我生”。

2.五行相克

相克,是指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五行之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的两方面关系。《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之为“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凡属“克我”的一方,即为“我”的“所不胜”;凡属“我克”的一方,即为“我”的“所胜”,即所谓“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例如水克火的关系,水是火的“克我”,水也就是火的“所不胜”;火是水的“我克”,火也就是水的“所胜”。

(二)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有资助、促进关系,又存在着制约、拮抗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维持着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制,是指五行的生与克之间的制约关系。化,即生化,指事物的正常状态。所以五行制化,又称为生克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两种关系协调并存、相互调控的过程,是维持五行系统动态平衡不可缺少的两种调控作用。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相克,事物就会产生过度的亢奋而失去协调。

五行相生的关系和相克的关系之间是不均衡的,有时是以生为主,克为次,此即为“生中有克”;有时是以克为主,生为次,则为“克中有生”。只有这种生与克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才能维持事物的平衡状态,也才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1.相乘

相乘是指相克太过,即超过正常限度的制约,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相乘产生的条件有三:其一,“所不胜”的力量太强;其二,“所胜”的力量太弱;其三,既有“所不胜”的太过,也有“所胜”的不足。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存在时,均可导致“相乘”关系的发生。例如木克土,木为土的“所不胜”,土为木的“所胜”。如果木太过,或者土不足,或者既有木太过,又有土不足,均可产生“木乘土”的相克太过(即相乘)。

2.相侮

相侮是指反向的相克,又叫“反克”,或者“反悔”,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相侮产生的条件亦有三:其一,“所不胜”一方不足;其二,“所胜”一方太过;其三,既有“所胜”一方的太过,又有“所不胜”一方的不足。只要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存在,均可引起“相侮”关系的发生。例如金克木,金为木的“所不胜”,木为金的“所胜”。无论是“所不胜”金的不足,或者“所胜”木的太过,或者既有金的不足,又有木的太过,则均可引起木侮金的反向相克(即相侮)。

(四)五行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也称为母子相犯,是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后所产生的异常变化,包括母及于子和子及于母两个方面:母及于子,是指母的一方异常并波及到子的一方,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其顺序和方向与正常调节中的相生关系一致,如木发生异常时影响并波及于火,即属于母病及子。子及于母,是指子的一方异常并波及到母的一方,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其顺序和方向则与相生关系相反,如水的一方异常时,波及并影响于金,即属于子病及母。

药材性状:本品为类椭圆形或卵圆形的薄片,常皱缩或卷曲,长6~10cm,宽3~7cm,厚0.2~0.4cm.顶端稍宽,常有3~5个手指状的裂瓣,基部略窄,有的可见果梗痕。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有皱纹及油点。果肉浅黄白色,散有凹凸不平的线状或点状维管束。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气香,味微甜后苦。

性味归经:温;辛、苦、酸;归肝、脾、肺经。

功能主治: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泡茶饮;或入散剂。

禁忌:阴虚血燥、气无郁滞者慎服。

主治:

虚烦失眠,手足抽动,久咳少痰及多种出血症。

鉴别:

将阿胶块持于手中,用力往桌面拍打,胶块即脆断成碎块,碎块呈棕色,半透明,无异物,若拍打软而不碎,则疑为劣品。

柴胡、升麻:均为解表升阳之品,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

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十三

我们只有每天不断地学习锻炼,才能渐渐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渐渐的接近那根优秀线,最终超越那根优秀线。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高频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概述

药物配伍变化指药物配伍后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配伍禁忌仅只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配伍变化。

1、合理配伍用药的目的

(1) 药物间产生协同作用而增效(2) 在提高疗效时,减低毒副作用。(3)利用相反的药性或药物间的拮抗作用,克服药物的偏性或副作用。

2、配伍变化的含义 药物配伍后,由于物理、化学或药理性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不合理的配伍可能引起药物作用的减弱或消失,甚至毒副作用增强。

(一)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体现。所谓整体,即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则是相互影响的,而且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相互关联。人体在能动地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其自身的稳定和机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可以看出,这种五脏一体观,正是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方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整体活动中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人体的经络系统将全身上下内外、脏腑组织、肢体官窍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正是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总之,中医学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贯穿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这一基本观点。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人体的阴阳气血在生理上受到四时季节、地理环境和昼夜晨昏的影响,在病理上同样也发生着不同的反应。

例如,春夏季节,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机体则以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之阴阳平衡。秋冬季节,阳气收敛,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既可保证人体水液代谢排出的正常,又能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地向外耗散。人体四时的.脉象变化、昼夜阴阳生理活动变化等,都是人体随自然阴阳变化而进行的生理性调节,说明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统一性。

又如,对季节性多发病的认识,如《素问》指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同时对于人能主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提高健康水平亦有正确的认识。

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中医学十分注意分析和把握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环境的不同,久则可造成人体身心机能上的某些差异。诸如社会地位、经济状态、人生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均会对体质、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发生有所影响,此亦是中医学诊治疾病非常重视社会因素的原因所在。

(一)症、证、病的概念

1.症

即症状和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者进行检查所获得的结果。

2.证

即证候。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所构成。故证候能反映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四要素及其关系,是中医学临床的诊断结论。

3.病

是疾病的简称。是指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能以反映病变全过程的根本矛盾。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在或内生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而证则是人体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所以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是属于风寒还是属于风热辨别清楚,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的治疗。

(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是中医临床论治的基本规律。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常可见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此,往往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所谓“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同的病机,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所谓“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候,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成为中医药学重要而独特的思维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了事物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故《类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中医学的阴阳,是常识概念、哲学概念和医学概念三者的综合,是事物的属性概念而非事物的本体概念。

中医学阴阳学说是以阴阳的属性和规律来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概括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的运动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以及衰败和消亡。因此,中医学认为阴阳规律乃是宇宙自然界中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任何事物,虽然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区别,但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的意义。中医学正是运用阴阳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二)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绝对性)

1.相关性

又称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互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亦即其广泛性。虽然说阴阳矛盾规律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但从其形成之时起,人们就试图用阴阳来揭示宇宙万物形成之奥秘,广泛地用以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和联系。故《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3.相对性

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阴阳的可分性:指在属阴或属阳的事物中,还可以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此种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特性,体现于“阴阳互藏”关系之中,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有另一方。故《内经》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2)事物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在一定条件下,阳可以转化为阴,阴亦可以转化为阳。

(3)当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其事物的阴阳属性亦随之发生改变。

4.规定性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事物阴阳属性规定的不可变性:即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阴阳属性在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已确定的属性是不可改变的。如寒热属性,寒被规定属阴,热被规定属阳等。此又称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2)中医学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此一规定性,相对于哲学的对立统一法则而言,说明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还具有某些特殊的规定,在中医学领域则正是其优势之所在。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十四

1、形状 由粗大老树上剥的皮大多粗大而厚,呈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多呈短片状或短小筒状。

平坦:皮片呈板片状,较平整,如杜仲,黄柏。

弯曲:皮片多向内弯曲(枝干,小茎干的皮),按弯曲的程度分为:

(1)反曲:皮片向外表面略弯曲,皮的.外层呈凹陷状。如"石榴皮"

(2)槽状或半管状:皮片向内弯曲呈半圆形。企边桂

(3)管状或筒状:皮片向内弯曲至两侧接近成管状。牡丹皮

(4)单卷曲:皮片向一面卷曲,以至两侧重叠。肉桂

(5)双卷筒状:皮两侧各自向内卷成筒状。厚朴

(6)复卷筒状:几个单卷或双卷曲的皮重叠在一起呈筒状。锡兰桂皮

2、外表面: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有的树干皮外表面常有斑片状的地衣、苔藓等附生。有的有落皮层和裂纹,多数上可见到皮孔。皮孔的形状、颜色、分布的密度是鉴别皮类药材的特征之一。合欢皮皮孔呈红棕色,椭圆形;牡丹皮皮孔灰褐色,横长略凹陷;杜仲的皮孔斜方形。少数外表有刺(红毛五加皮)或钉状物(海桐皮)。部分皮类除去木栓层较光滑,黄柏,桑白皮。

3、内表面:多数有不同的颜色,一般较平滑,少显网状皱纹或网状纹理。秦皮,椿皮。 颜色不同:肉桂——红棕;杜仲——紫褐;黄柏——黄色。含油皮类: 刻划出现油痕。肉桂,厚朴。

4、折断面:平坦:富有薄壁组织而无纤维或石细胞,牡丹皮。

颗粒状:富有石细胞群。肉桂。

纤维状:富有纤维,出现纤维状,刺状物突出。桑白皮;合欢皮。

层状:组织构造中的纤维束和薄壁组织间隔排列。折时形成明显

片状:黄柏。

折断时有胶质丝状物相连——杜仲。

折断时有粉尘出现——含多淀粉——白鲜皮。

5、气味:与皮中所含成分有密切关系,是鉴别重点之一。

香加皮外形相似。前者特殊香气,味苦而有刺激感。后者气弱。

肉桂,桂皮外形相似。前者味甜而微辛。后者味辣而凉。

1、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与栓内层三部分。木栓层细胞多整齐的排列成行,细胞呈扁平形,切向延长,栓化或木化。木栓形成层细胞常为扁平而薄壁的细胞;栓内层存在径向排列成行,细胞壁不栓化,少数含叶绿体而显绿色。杜仲木栓细胞内壁特厚,肉桂的最内层木栓细胞的外壁特厚。

2、皮层:细胞大多是薄壁性的,靠近周皮部分常分化成厚角组织。另外可见到纤维、石细胞和各种分泌组织及草酸钙晶体。

3、韧皮部:包括韧皮部束和射线两部分。射线又分为髓射线和韧皮射线:髓射线较长,弯曲,外侧呈宽喇叭口状;韧皮射线较短,细胞中有时含草酸钙结晶。粉末应注意观察各种细胞的形状、长度、宽度,细胞壁的性质,草酸钙结晶有无等。

1、牡丹皮 毛茛科牡丹的干燥根皮。药材呈筒状或半筒状;外表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常见发亮的结晶(丹皮酚);断面较平坦,粉性,灰白色到粉红色。草酸钙簇晶多,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含有数个簇晶。

成分:酚类化合物(牡丹酚),萜类化合物(芍药苷),挥发油2、厚朴 木兰科厚朴、凹叶厚朴的干皮、枝皮、根皮。干皮要发汗处理。

皮厚,划之显油痕。断面外部颗粒性,内部富油性,纤维性,亮银星(厚朴酚、和厚朴酚)。

粉末石细胞众多,不规则分枝。纤维壁甚厚,含黄棕色油状物;较少草酸钙方晶和棱晶。主含挥发油。厚朴酚、和厚朴酚抗菌。

3、肉桂 樟科植物肉桂树皮。企边桂:(优)呈槽状,肉红棕色,平滑,指甲刻划可现油痕。石细胞(三面增厚,马蹄形),单个油细胞,类圆形,含黄色物;草酸钙针晶细小,散在于射线细胞中,多而明显;木栓细胞多角形,含红棕色物质。主含挥发油。桂皮醛是肉桂镇静、镇痛、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

氯仿提取液2滴载玻片上,待干+10%盐酸苯肼液1滴,另盖玻片镜见——桂皮醛苯腙的杆状结晶。

(显微化学反应)

4、杜仲 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断面具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联。嚼之有胶状感。

5、黄柏 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断面深黄色,纤维性强,粘液性强,唾液染成黄色。含草酸钙方晶;粘液细胞随处可见。皮层鲜黄色石细胞大多分枝状;纤维束切向排列呈断续的层带(称硬韧带),纤维及晶纤维多,鲜黄。主要成分小檗碱。

6、关黄柏 芸香科植物黄檗的干燥树皮。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纤维性弱。粘液性差。粉末纤维鲜黄色常成束,周围有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石细胞鲜黄色。

7、五加皮 五加科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8、秦皮 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宿柱白蜡树的枝皮或干皮。水浸液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9、香加皮 萝藦科杠柳的干燥根皮。有浓郁的香气,味苦,稍有麻舌感。

初级中药师申请书篇十五

导语:初级中药士资格考试,是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请大家跟着百分网小编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考试试题吧。

第 1 题

小便淋漓5年,下肢欠温,神疲乏力,纳差,近日小便闭塞不通,腹胀痛,急躁不安,可诊断为()

a.虚实夹杂

b.因虚致实

c.实证转虚

d.寒证化热

e.寒热错杂

正确答案:b,

第 2 题

六味安消散的功能是()

a.开窍醒神,镇惊息风,活血通络

b.疏肝健胃,消肿散结,解毒止痛

c.舒肝解郁,利胆退黄,消炎解毒

d.健脾和胃,止痛止吐

e.和胃健脾,导滞消积,润肠通便,理气,降脂

正确答案:e,

第 3 题

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方药是()

a.痛泻要方

b.保和丸

c.四神丸

d.葛根芩连汤

e.藿香正气散

正确答案:d,

第 4 题

湿热病由脾胃传及肝肾为()

a.间脏传变

b.不间脏传变

c.表邪人里

d.里病出表

e.三焦传变

正确答案:e,

第 5 题

五脏中五行归类属水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正确答案:e,

第 6 题

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及胃肠型感冒的非处方药是()

a.十滴水胶囊

b.****定中丸

c.藿香正气水

d.木香顺气丸

e.清暑益气丸

正确答案:c,

第 7 题

处方直接写药名,需调配清炒品的是()

a.远志

b.枳壳

c.厚朴

d.枇杷叶

e.酸枣仁

正确答案:e,

第 8 题

火元偏盛的药物药性为()

a.腻、重

b.钝、凉

c.轻、糙

d.热、锐

e.轻、锐

正确答案:d,

第 9 题

肾阴虚可致肝阴亏的依据是()

a.五行相侮

b.五行相乘

c.母病及子

d.子病及母

e.五行制化

正确答案:c,

第 10 题

小便短赤,频急热痛,属()

a.膀胱湿热证

b.大肠湿热证

c.肝胆湿热证

d.湿热蕴脾证

e.肠热腑实证

正确答案:a,

第 11 题

“受盛之官”是指()

a.三焦

b.胃

c.膀胱

d.胆

e.小肠

正确答案:e,

第 12 题

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

a.弦脉

b.濡脉

c.代脉

d.结脉

e.促脉

正确答案:c,

第 13 题

特异质反应的含义是()

a.指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b.指药物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

c.指由于遗传因素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d.指由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e.指某些药物因被反复应用导致使用者瘾癖的特性

正确答案:c,

第 14 题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阴邪郁闭阳气于内

b.阳气抗邪于外

c.阳气的推动作用减弱

d.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阳相对亢奋

e.机体阳气受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

正确答案:d,

第 15 题

热证时常见()

a.浮脉

b.沉脉

c.迟脉

d.数脉

e.虚脉

正确答案:d,

第 16 题

含挥发油多的饮片应贮存于()

a.通风、干燥处

b.通风、阴凉处

c.阴凉、干燥处

d.密闭贮藏

e.石灰缸内

正确答案:c,

第 17 题

主司腠理开合的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正确答案:d,

第 18 题

身热口渴,烦躁失眠,小便短赤,便时灼热涩痛,舌红苔黄,脉数,证属()

a.心火上炎证

b.心火亢盛证

c.火热扰闭心神证

d.心火下移证

e.胃火炽盛证

正确答案:c,

第 19 题

可用于嗳气吞酸,胃痛少食的是()

a.保济丸

b.越鞠保和丸

c.左金丸

d.加味左金丸

e.温胃舒胶囊

正确答案:d,

第 20 题

附加有采时新陈类术语的药名是()

a.香白芷

b.炙麻黄

c.乌梢蛇去头

d.绵茵陈

e.金毛狗脊

正确答案: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