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 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范本(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7 20:02:13 页码:11
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 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范本(7篇)
2023-01-17 20:02:13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一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忽视了竞争起点和结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三大潜规则”

“回扣”成了市场交易或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各种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实就是商业贿赂,并不是中间商公开获得的佣金。近年来,“回扣”问题愈]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经营、报刊发行中的“回扣”比例相当高。有些掌握信贷资金审批大权的人,因为吃了“回扣”,贷款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银行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按期如数收回,信贷资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垄断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制度垄断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特殊的垄断条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与竞争性行业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续上升,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过高,已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权就有钱”成了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潜规则。行政权、执法权、审判权等都有一定的弹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比如有的经济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有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范围内,掌权人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存在着“寻租”机会。权力“寻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活动”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钱关系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不仅造成某些公共权力“私人化”,使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经济社会管理失去应有的效力,管理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大危害。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第一,多数社会成员地位下降。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偏重于增进效率,对财富增长贡献较大的社会群体地位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承认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处于社会中低层乃至最底层的多数居民的利益,改变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难度很大。第二,基层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弱化。传统体制下,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把个人与政府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但现在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经济上存在着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受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或制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动缺乏独立性,不能满足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逐渐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一定经济条件支撑,难以开展活动。在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弱化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或居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这是近年群众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由于经济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降低,人际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顾不暇,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淡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减弱。企业的普通员工甚至失去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有意见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担心砸了自己的饭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狭窄,广大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对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有的决策没有充分体现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已经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儿”或“变味儿”,引起群众不满。

4.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冲击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收入最大化或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个人行为的首要目标。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悄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中间,普遍用追逐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来也为金钱所支配,甚至变为变相行贿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主持的调查显示,现在居民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负担。一些人认为诚实守信已不再是美德,弄虚作假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对策

根据人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应考虑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政治、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当的垄断条件进行竞争,尽可能实现竞争起点的公平,并对竞争结果出现的过于悬殊的差别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节,控制和适当缩小差距。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既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又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应该逐步建立“法律强制、个人付费、政府辅助”的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保障费用水平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担不均衡、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使劳动者能够比较公平地享有劳动保障。

完善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贫困群体的生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强贫困救助工作,使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分摊社会保险负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组织募捐和开展扶贫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的捐赠活动提供便利,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化解农民个人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的风险。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应该改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将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改为扶持农民参加保险方面来。一家一户参加农业保险,会造成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的运作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参保,或者由农民各类协会等组织牵头参保,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奠定制度基础。

打破城乡制度壁垒,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也要逐步改变,尤其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在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问题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召开立法听证会,为完善立法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的地方对是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事项,在作出规定之前,也通过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不但真实地体现了民意,也使确立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这种做法应该制度化,凡是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须经过群众广泛讨论后确定,使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依据新颁布的《监督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监督法》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实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尤其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建立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通过完善信访制度、政府与老百姓直接对话等形式,拓展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对农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种专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使之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对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工会与老板或董事会的谈判能力,切实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近年来新出现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通过规范、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各类社会组织接受委托、代表居民维权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完善权力运行规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断加强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但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审判权、人事管理权、干部任免权等权利运用,都在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3.完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制度

对于垄断行业通过不正当或不合理竞争手段获得垄断收益的行为,要通过完善反垄断的法律进行限制。一旦发生不当得利,要全部予以没收,并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要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公开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资、福利、用工、服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垄断行业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法强制垄断行业公布相关信息,以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回扣”或“提成”等各种商业贿赂行为,要坚决打击。为了遏制“回扣”现象的不断蔓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商品的利润率或进销差价率和批零差价率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现象没有产生的条件和机会。

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是改善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掌握经济和社会运行动态,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力争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发出信息警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加大打击力度,使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工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快速进行处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冲突和社会震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维系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要靠法治,还要靠德治。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其提升的水准,为人们和谐相处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构成了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证。在确立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继承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同时,还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际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渐进式的]进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社会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被社会多数成员理解、接受、认可的过程,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局部、从基层做起,首先推动微观人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和谐乡镇等有效形式,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人际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王光伟主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

杨思远,王玉玲,刘颖.新大同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政治,20xx(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20xx(7).

陈明凡,宋衍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中国政治,20xx(11).

秦宣.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j].中国政治,20xx(4).

陈雄.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j].中国政治,20xx(12).

周善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论丛,20xx(7).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j].中国政治,20xx(9).

如何写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二

【论文摘要】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激发社会成员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政治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忽视了竞争起点和结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三大潜规则”

“回扣”成了市场交易或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各种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实就是商业贿赂,并不是中间商公开获得的佣金。近年来,“回扣”问题愈]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经营、报刊发行中的“回扣”比例相当高。有些掌握信贷资金审批大权的人,因为吃了“回扣”,贷款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银行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按期如数收回,信贷资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垄断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制度垄断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特殊的垄断条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与竞争性行业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续上升,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过高,已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权就有钱”成了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潜规则。行政权、执法权、审判权等都有一定的弹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比如有的经济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有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范围内,掌权人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存在着“寻租”机会。权力“寻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活动”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钱关系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不仅造成某些公共权力“私人化”,使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经济社会管理失去应有的效力,管理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大危害。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第一,多数社会成员地位下降。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偏重于增进效率,对财富增长贡献较大的社会群体地位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承认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处于社会中低层乃至最底层的多数居民的利益,改变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难度很大。第二,基层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弱化。传统体制下,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把个人与政府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但现在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经济上存在着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受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或制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动缺乏独立性,不能满足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逐渐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一定经济条件支撑,难以开展活动。在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弱化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或居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这是近年群众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由于经济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降低,人际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顾不暇,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淡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减弱。企业的普通员工甚至失去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有意见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担心砸了自己的饭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狭窄,广大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对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有的决策没有充分体现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已经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儿”或“变味儿”,引起群众不满。

4.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冲击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收入最大化或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个人行为的首要目标。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悄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中间,普遍用追逐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来也为金钱所支配,甚至变为变相行贿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主持的调查显示,现在居民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负担。一些人认为诚实守信已不再是美

德,弄虚作假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对策

根据人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应考虑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政治、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当的垄断条件进行竞争,尽可能实现竞争起点的公平,并对竞争结果出现的过于悬殊的差别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节,控制和适当缩小差距。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既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又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应该逐步建立“法律强制、个人付费、政府辅助”的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保障费用水平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担不均衡、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使劳动者能够比较公平地享有劳动保障。

完善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贫困群体的生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强贫困救助工作,使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分摊社会保险负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组织募捐和开展扶贫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的捐赠活动提供便利,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化解农民个人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的风险。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应该改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将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改为扶持农民参加保险方面来。一家一户参加农业保险,会造成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的运作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参保,或者由农民各类协会等组织牵头参保,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奠定制度基础。

打破城乡制度壁垒,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也要逐步改变,尤其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在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问题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召开立法听证会,为完善立法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的地方对是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事项,在作出规定之前,也通过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不但真实地体现了民意,也使确立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这种做法应该制度化,凡是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须经过群众广泛讨论后确定,使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依据新颁布的《监督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监督法》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实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尤其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建立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通过完善信访制度、政府与老百姓直接对话等形式,拓展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对农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种专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使之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对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工会与老板或董事会的谈判能力,切实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近年来新出现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通过规范、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各类社会组织接受委托、代表居民维权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完善权力运行规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断加强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但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审判权、人事管理权、干部任免权等权利运用,都在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3.完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制度

对于垄断行业通过不正当或不合理竞争手段获得垄断收益的行为,要通过完善反垄断的法律进行限制。一旦发生不当得利,要全部予以没收,并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要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公开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资、福利、用工、服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垄断行业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法强制垄断行业公布相关信息,以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回扣”或“提成”等各种商业贿赂行为,要坚决打击。为了遏制“回扣”现象的不断蔓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商品的利润率或进销差价率和批零差价率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现象没有产生的条件和机会。

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是改善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掌握经济和社会运行动态,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力争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发出信息警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加大打击力度,使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工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快速进行处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冲突和社会震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维系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要靠法治,还要靠德治。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其提升的水准,为人们和谐相处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构成了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证。在确立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继承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同时,还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际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渐进式的]进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社会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被社会多数成员理解、接受、认可的过程,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局部、从基层做起,首先推动微观人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和谐乡镇等有效形式,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人际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王光伟主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

杨思远,王玉玲,刘颖.新大同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政治,20xx(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20xx(7).

陈明凡,宋衍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中国政治,20xx(11).

秦宣.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j].中国政治,20xx(4).

陈雄.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j].中国政治,20xx(12).

周善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论丛,20xx(7).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j].中国政治,20xx(9).

如何写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三

【论文摘要】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激发社会成员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政治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忽视了竞争起点和结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三大潜规则”

“回扣”成了市场交易或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各种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实就是商业贿赂,并不是中间商公开获得的佣金。近年来,“回扣”问题愈]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经营、报刊发行中的“回扣”比例相当高。有些掌握信贷资金审批大权的人,因为吃了“回扣”,贷款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银行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按期如数收回,信贷资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垄断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制度垄断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特殊的垄断条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与竞争性行业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续上升,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过高,已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权就有钱”成了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潜规则。行政权、执法权、审判权等都有一定的弹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比如有的经济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有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范围内,掌权人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存在着“寻租”机会。权力“寻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活动”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钱关系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不仅造成某些公共权力“私人化”,使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经济社会管理失去应有的效力,管理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大危害。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第一,多数社会成员地位下降。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偏重于增进效率,对财富增长贡献较大的社会群体地位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承认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处于社会中低层乃至最底层的多数居民的利益,改变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难度很大。第二,基层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弱化。传统体制下,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把个人与政府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但现在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经济上存在着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受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或制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动缺乏独立性,不能满足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逐渐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一定经济条件支撑,难以开展活动。在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弱化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或居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这是近年群众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由于经济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降低,人际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顾不暇,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淡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减弱。企业的普通员工甚至失去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有意见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担心砸了自己的饭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狭窄,广大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对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有的决策没有充分体现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已经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儿”或“变味儿”,引起群众不满。

4.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冲击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收入最大化或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个人行为的首要目标。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悄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中间,普遍用追逐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来也为金钱所支配,甚至变为变相行贿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主持的调查显示,现在居民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负担。一些人认为诚实守信已不再是美德,弄虚作假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对策

根据人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应考虑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政治、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当的垄断条件进行竞争,尽可能实现竞争起点的公平,并对竞争结果出现的过于悬殊的差别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节,控制和适当缩小差距。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既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又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应该逐步建立“法律强制、个人付费、政府辅助”的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保障费用水平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担不均衡、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使劳动者能够比较公平地享有劳动保障。

完善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贫困群体的生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强贫困救助工作,使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分摊社会保险负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组织募捐和开展扶贫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的捐赠活动提供便利,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化解农民个人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的风险。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应该改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将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改为扶持农民参加保险方面来。一家一户参加农业保险,会造成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的运作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参保,或者由农民各类协会等组织牵头参保,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奠定制度基础。

打破城乡制度壁垒,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也要逐步改变,尤其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在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问题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召开立法听证会,为完善立法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的地方对是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事项,在作出规定之前,也通过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不但真实地体现了民意,也使确立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这种做法应该制度化,凡是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须经过群众广泛讨论后确定,使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依据新颁布的《监督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监督法》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实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尤其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建立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通过完善信访制度、政府与老百姓直接对话等形式,拓展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对农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种专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使之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对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工会与老板或董事会的谈判能力,切实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近年来新出现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通过规范、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各类社会组织接受委托、代表居民维权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完善权力运行规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断加强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但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审判权、人事管理权、干部任免权等权利运用,都在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3.完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制度

对于垄断行业通过不正当或不合理竞争手段获得垄断收益的行为,要通过完善反垄断的法律进行限制。一旦发生不当得利,要全部予以没收,并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要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公开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资、福利、用工、服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垄断行业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法强制垄断行业公布相关信息,以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回扣”或“提成”等各种商业贿赂行为,要坚决打击。为了遏制“回扣”现象的不断蔓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商品的利润率或进销差价率和批零差价率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现象没有产生的条件和机会。

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是改善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掌握经济和社会运行动态,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力争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发出信息警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加大打击力度,使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工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快速进行处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冲突和社会震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维系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要靠法治,还要靠德治。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其提升的水准,为人们和谐相处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构成了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证。在确立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继承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同时,还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际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渐进式的]进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社会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被社会多数成员理解、接受、认可的过程,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局部、从基层做起,首先推动微观人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和谐乡镇等有效形式,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人际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王光伟主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

杨思远,王玉玲,刘颖.新大同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政治,20xx(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20xx(7).

陈明凡,宋衍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中国政治,20xx(11).

秦宣.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j].中国政治,20xx(4).

陈雄.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j].中国政治,20xx(12).

周善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论丛,20xx(7).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j].中国政治,20xx(9).

如何写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四

【论文摘要】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激发社会成员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政治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忽视了竞争起点和结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三大潜规则”

“回扣”成了市场交易或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各种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实就是商业贿赂,并不是中间商公开获得的佣金。近年来,“回扣”问题愈]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经营、报刊发行中的“回扣”比例相当高。有些掌握信贷资金审批大权的人,因为吃了“回扣”,贷款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银行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按期如数收回,信贷资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垄断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制度垄断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特殊的垄断条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与竞争性行业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续上升,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过高,已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权就有钱”成了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潜规则。行政权、执法权、审判权等都有一定的弹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比如有的经济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有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范围内,掌权人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存在着“寻租”机会。权力“寻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活动”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钱关系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不仅造成某些公共权力“私人化”,使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经济社会管理失去应有的效力,管理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大危害。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第一,多数社会成员地位下降。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偏重于增进效率,对财富增长贡献较大的社会群体地位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承认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处于社会中低层乃至最底层的多数居民的利益,改变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难度很大。第二,基层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弱化。传统体制下,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把个人与政府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但现在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经济上存在着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受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或制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动缺乏独立性,不能满足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逐渐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一定经济条件支撑,难以开展活动。在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弱化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或居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这是近年群众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由于经济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降低,人际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顾不暇,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淡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减弱。企业的普通员工甚至失去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有意见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担心砸了自己的饭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狭窄,广大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对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有的决策没有充分体现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已经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儿”或“变味儿”,引起群众不满。

4.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冲击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收入最大化或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个人行为的首要目标。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悄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中间,普遍用追逐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来也为金钱所支配,甚至变为变相行贿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主持的调查显示,现在居民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负担。一些人认为诚实守信已不再是美

德,弄虚作假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对策

根据人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应考虑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政治、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当的垄断条件进行竞争,尽可能实现竞争起点的公平,并对竞争结果出现的过于悬殊的差别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节,控制和适当缩小差距。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既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又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应该逐步建立“法律强制、个人付费、政府辅助”的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保障费用水平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担不均衡、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使劳动者能够比较公平地享有劳动保障。

完善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贫困群体的生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强贫困救助工作,使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分摊社会保险负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组织募捐和开展扶贫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的捐赠活动提供便利,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化解农民个人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的风险。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应该改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将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改为扶持农民参加保险方面来。一家一户参加农业保险,会造成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的运作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参保,或者由农民各类协会等组织牵头参保,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奠定制度基础。

打破城乡制度壁垒,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也要逐步改变,尤其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在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问题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召开立法听证会,为完善立法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的地方对是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事项,在作出规定之前,也通过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不但真实地体现了民意,也使确立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这种做法应该制度化,凡是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须经过群众广泛讨论后确定,使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依据新颁布的《监督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监督法》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实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尤其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建立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通过完善信访制度、政府与老百姓直接对话等形式,拓展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对农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种专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使之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对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工会与老板或董事会的谈判能力,切实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近年来新出现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通过规范、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各类社会组织接受委托、代表居民维权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完善权力运行规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断加强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但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审判权、人事管理权、干部任免权等权利运用,都在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3.完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制度

对于垄断行业通过不正当或不合理竞争手段获得垄断收益的行为,要通过完善反垄断的法律进行限制。一旦发生不当得利,要全部予以没收,并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要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公开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资、福利、用工、服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垄断行业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法强制垄断行业公布相关信息,以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回扣”或“提成”等各种商业贿赂行为,要坚决打击。为了遏制“回扣”现象的不断蔓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商品的利润率或进销差价率和批零差价率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现象没有产生的条件和机会。

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是改善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掌握经济和社会运行动态,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力争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发出信息警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加大打击力度,使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工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快速进行处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冲突和社会震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维系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要靠法治,还要靠德治。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其提升的水准,为人们和谐相处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构成了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证。在确立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继承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同时,还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际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渐进式的]进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社会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被社会多数成员理解、接受、认可的过程,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局部、从基层做起,首先推动微观人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和谐乡镇等有效形式,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人际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王光伟主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

杨思远,王玉玲,刘颖.新大同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政治,20xx(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20xx(7).

陈明凡,宋衍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中国政治,20xx(11).

秦宣.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j].中国政治,20xx(4).

陈雄.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j].中国政治,20xx(12).

周善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论丛,20xx(7).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j].中国政治,20xx(9).

如何写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五

自我性格

总的说来,我是一个较为内向的人,平时就不怎么主动和别人说话,感觉自己的交际能力很差。其实,我就是很喜欢交朋友,可是就是有一种害怕别人不理你的心理。和熟悉的人,他们都会觉得我很爱说话,经常都是我的“听众”。我一直都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人,大家都喜欢和我交往,其实,我觉得自己如果能勇敢一点,我会做的更出色。平常我对朋友都是非常真诚的,如果别人对我好,我也就会加倍地对别人好。我对自己的家人也特别好,他们总是会夸我做事很认真,而且很会讨他们欢喜。

自我兴趣

我比较喜欢一些理性的东西。平常就喜欢画画,打乒乓球了。不太喜欢记忆一些文字性的东西,感觉很繁琐。特别喜欢数学,特别就是享受做数学的那个过程,让我觉得很有意义。还喜欢一些外语,比如,英语和日语等等。但是总感觉自己的英语就挺差的,其实自己已经很努力地在学习了,但是不见什么效果。自己也喜欢交朋友,不过因为自己较为内向吧,所以很害怕主动和别人交流。

探索职业发展

通过课堂的学习,进行了mbti性格测试,了解到自己是intp型的,主要适合的职业是科学和技术领域,或者其他能够让他们其于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独立、客观分析问题的职业。

但是说实话,自己的专业是物流管理,是管理系的。有时,我就在想,我以前是不是应该选择理科,文科的东西真还是不太适合我。不过自己的物理有真实很差。不管怎样,选择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应该走下去。我对于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分析,我觉得我不擅长于和人打交道,所以还是要搞一些研究性的工作,譬如,策划、会计之类的。对于我自己,我还是比较喜欢上班族的工作,因为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比较有规律性,而且还富有挑战性。

对于我以后的职业规划,首先就是要做好目前的工作,那就是要好好的学习。还有就是要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学好各科专业知识,掌握经济管理行业的基本知识。然后就是争取把英语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过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假期打工(和本人专业相符合的工作)积累社会经验.。对于以后出身社会,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各方面见识。努力工作,积极博取提升的机会。在工作,学习之外,坚持锻炼身体。汲取他人各种点,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大的予以改正。 建立良好的交际网,秉承 君子之交淡如水 的人生座右铭。

我知道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未来的事情谁也不能够决定,所以我就有把握好现在,认真地对现在的我进行分析,预测将来的事情,让我的未来有更高的成功的概率。而且,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对我的职业发展就要做出一些风险的预测。

我国现在大学生毕业渐渐增多,而且需求量渐饱和,对经济方面的研究不透彻,社会就业率不高,反而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就业环境不是很好的。在我国金融人员需求量不是很大,但对于高级技术人员却短缺,社会需求量大。经济与管理这个行业的就业范围比较小,不容易找工作的,现在自己多考些证能够拓宽些就能拓宽就业范围。

相信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总有自己的成功之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小结

古语有云:自知者明,知人者知。大学里面做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无论你以后要走怎样的路,无论你现在怎样过,一个重点就是先知道:我是谁?who am i?

至于怎样进行对自我的认识:

我的理想历程:

1.小学时代(孙武,韩信式的人物)

由于父母工作方面比较繁琐,基本没有多少时间关注我的发展,这段时间我养成了很好的独立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能力(父母学历不高无法给予我太多指导)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看了许多古代名著和历史人物传记,立志做一个像孙武,韩信式的人物,带兵打仗,利用谋略保家卫国,攻城伐地。另一个方面就是4年级的时候,我自己就拥有了一台电脑,开始学习电脑知识和操作。在学习上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学,并且培养了自己广泛的爱好:历史,地理,政治,计算机等,遗憾的是没有学会一种乐器或者绘画。

2.中学时代(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式的人物)

我开始认识到现在社会不可能出现古代式的战争,但是古代的兵法和谋略在现代商场上可以有无限的发挥空间。初二我真正确定了要成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长远目标。并且一直在坚持着,这段时间除了完成正规的学习任务外,我主要是看了大量的著名企业家传记,工商管理书籍,并且组织和参与了很多校内外活动,担任班干,学校学生会干部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

3.高中高考(李嘉诚,民族企业家)

高考成绩还没有出来,我已经开始为大学,为职业做准备,先在舅舅的公司(加拿大健美生深圳分公司)实习,帮助公司维护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帮忙策划产品推介会。大学目标是,上海财经大学,2+2(国内两年,国外两年的课程)。结果并没有如愿,来到华南农业大学,我的目标没有改变,我希望在华南农业大学里找到可以结合我专业和目标的途径和工作,立志到哪里都要干一番事业。

2、背景分析:对自己的认识总是有一定背景来限制的。我们认识自己,要在社会背景,学校背景,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生活背景来分析自己,这样做的自我认识,除了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外,还会得出家庭,社会,学校等背景下,自己如何发挥。对自己背景的分析,可以让专家全面的帮助你运用所有的资源。

我的背景:(成长背景)

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同样的发展,全国高等学府每年都进行扩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就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得形势,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人员的招募也越来越严谨。商机无限,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加入wto以及全球化,中国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

学校背景: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热带亚热带区域特色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在9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己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家庭背景:我童年时家里人主要是务农,接着父母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入深圳的建设队伍。之后在深圳经商,很多亲人也随着到深圳经商,到了现在,基本上整个家族都是从事商业活动,大部分为个体商人。家里的商业气氛也是影响我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人背景

童年背景:因出生于农民家庭,童年的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度过,在农村长大,我自小就帮助家里干活,生活艰苦,知道作为农民的艰辛,热爱大自然,渴望成功。

求学历程:在农村读完幼儿园和一年级后就随父母来到深圳这个大都市,在深圳完成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毕业于深圳重点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在求学过程中成绩优秀,中考为深圳市化学单科状元,高中取得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深圳市一等奖,在校多次获得学科之星等奖项。高中时是学校溜冰队和曲棍球队成员。

生活背景:在20xx年里,农村生活让我热爱大自然,让我知道什么是贫穷,什么是艰辛,也让我明白到勤劳的重要性。在城市的生活,让我看到世界的变化,开阔了眼界,敏捷了思维。深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证明,而我的成长过程也同样见证了深圳的发展。深圳人和深圳一样,开明外向,容易接受新鲜事务,求异创新,懂得使用新生科技。我也可以算是深圳的一分子,我在深圳生活了20xx年,只是多了一份农民的勤劳和吃苦精神。

3、优劣势分析: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q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进行swot分析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分析环境因素

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公司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它们是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发展直接有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属于客观因素,一般归属为社会的、市场的、家庭的、学校的、能力的、竞争的等不同范畴;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们是个人在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动因素,一般归类为管理的、组织的、经营的、财务的、人力资源的等不同范畴。在调查分析这些因素时,不久要考虑到个人的背景与现状,而且更要考虑个人的未来发展。

构造swot矩阵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个人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制定行动计划

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个人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

4、性格分析:(可参考星座,血型,测评各个方面进行性格分析),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要对自己进行完整的性格分析,通过性格分析,得出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我的性格分析:

性格方面:积极、主动,热情、大方,受人信任和依賴;雄心勃勃,学习能力很强,具有很好的口才和娱乐他人的能力。优点是充滿活力,果敢、刚猛;喜歡冒险,求知欲很强。缺点是个性冲动,主观强,太过权威和专断,自制能力不够。

5、个人价值观分析:(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我们会对很多方面的事情,具有自己的看法,在工作,事业,爱情,家庭等等,在职业规划,自我认知方面,我们都需要去罗列,这些有助于遇到问题你如何去分析和解决。

我的个人价值观

学习方面: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但是我是一个讲求效率的人。我习惯在最短的时间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去处理大量的事情,而且保证事情的质量。坚持学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学自己需要的东西,增强信息收集能力和吸收学习能力,整合资源能力。能力第一,形式第二。“这个世界,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

工作事业方面:我是一个认真的人,我是一个比较有自我规划的一个人,我从初中就制定了自己的人生路途和目标,虽然一切不能全部如意,但是我并没有改变我的目标,并且在前进的路途上,不断修正方向。参加了学多校内外的工作,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工作和处事的理论

生活方面:我是一个大方,勤劳的人,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不容易受周边人员合事情的影响。热心帮助别人,得到许多人的认可。生活上往往向其他同学退让以求总体的协调。认为自己多做一点事情,多付出一点对自己没有太大损失。

感情方面:

友情:有不少知心朋友,有更多的普通朋友。喜欢结交志同道合之人。深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好越多,认识的朋友就会越多,人的其中一个精神享受就是可以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爱情:一个负责人的人,一个理智(现实)的人。

兴趣方面:十分广泛,因为小时候喜欢看报纸和书籍,加上成长于深圳这个中国的窗口。知识面比较广阔,和很多人都拥有共同话题。

特长:组织,策划,管理,公关,创新,演讲。

人生原则:经营个人品牌!思考是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自我评价: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理智的人。认真!负责!守信!积极进取!

6、身边人对你的评价。包括:父母、亲戚、老师、上司、同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我认知除了要自己对自己进行分析外,还需要借助外力,收集身边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就是一个通过外部来进行自我认知的模式。这个模式可以通过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让身边人来填写,通过他们的问卷,来客观的分析和定位自己。

7、职业测评:职业测评是现在最常用的职业规划工具,专家和学者用大量的时间设计出大量的题目,通过完成这些题目,来对于你的个人素质,职业价值观,综合能力等等进行测试。职业测评是客观的评价自己,给与你客观的参考意见,由于人是复杂的动物,标准化的东西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我的职业测评(一部分)

个人风格

支配的:控制欲强,喜欢支配他人

乐观的:常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

冒险的:主动,大胆,有冒险精神,喜欢从事有挑战的工作

自我显示:好表现,显示自己的能力,表达自己的理念、个人见解

自信: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评价高

精力旺盛:有冲劲,干劲十足,所需休息时间少,工作效率高

好发表意见和见解:有见解,并喜欢用自己的意见去影响他人

不易被人支配:有思想,有主见,不易受他人影响,不愿受制于他人

喜欢管理和控制别人:喜欢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喜欢别人按照自己的指示来行事

职业个性特征

通常善于辞令,尤其适合做领导工作和推销工作。通常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富于冒险精神、自信、支配欲强。喜欢与人争辩,总是力求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缺乏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不喜欢那些需要长期智力劳动的工作。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地位。

适合的职业特征:从事需要胆略、冒风险且承担责任的活动。

喜欢从事 领导及企业性质的职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信是最好的武器!

从小到大,我虽然是个女生,但是没有被宠坏或是娇惯,在家长心中,我是一个很懂事很努力上进的孩子;在同学朋友眼中,我是一个不会害怕不会放弃不会犯错误的很强势的假小子。所以,我一直都是一个比较独立坚强、忍耐力与上进心极强的女生。我的兴趣比较广泛,运动、看书、听音乐、聊天、旅游等等,但是我却在舞蹈、唱歌等艺术方面和哲学历史政治等文科的方面毫无潜力。

当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接触到英语,我就喜欢上了,喜欢去看去读去写,也有一定的优势。高中时候也喜欢数学和化学,对此很有兴趣。但是因为听从家长的要求,大学选了法英专业,或多或少违背了我的兴趣,所以必然会觉得遗憾。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我还是习惯理科生的思维模式----去想去钻研,却完全不习惯背诵和阅读长篇的难以理解的书籍。对于法律,我的兴趣仅仅在于对于案件的思考和探究。

我觉得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实际的人,对于无形的理论的东西没有天赋。我觉得真正有用的东西不在于能说多少而在于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我个人认为觉得,学习、工作是为了获得更多自己所不会的东西,不在于你是否有兴趣,而在于你能成为一个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拥有自己需要的能力与品质。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考虑比较周全的人。很多人都说我具有领导才能,这一点我并不否认。因为我的个性上很踏实肯干,冷静稳重,会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对于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件工作都能够比较冷静的思考处理,并且有极强的热情并且努力做好也愿意承担责任。我个人比较偏重自己能力的锻炼与提高,但是也一样看重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目前所感兴趣的职业选择有翻译和法律顾问。

对于翻译:我原来觉得自己个性上很不服输,喜好挑战,所以喜欢做一些不重复不固定的工作,但是年龄慢慢变大,人也慢慢成熟了,考虑到以后的客观情况,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还是少了一些激情,希望能轻松稳定一些同时还能有一些成就感。之所以会倾向于翻译,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爱好语言并且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与优势。

在英语方面,我的成绩一直都很不错,加上父母培养得很适当,我的口语也比较地道并且我也喜欢去用英语思考交流。除此之外,我喜欢法语和阿拉伯语。本想着进入大学可以选择小语种,但是因为专业关系被取消资格了。虽然我现在还没有正式开始学习,但是我对它很有兴趣。

因为是回族,家里也有人擅长阿语,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好的环境优势。我的父亲一直对于我的英语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他希望我在英语上能有很深的造诣。他觉得一个女孩子能掌握一到两门外语,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并且如果能就此找到一份简单而稳定的工作,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愿。

再加上我现在的专业是法英,虽然没有全部投入在英语上,但是也是得到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教育,这对于我继续从事英语是一个比较好的优势。

然而,现今社会中,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少,竞争也非常激烈,这是一个比较残酷的现实。但是,同声翻译、其他语言(法语、阿拉伯语)的翻译还是比较短缺的。因为这样的翻译需要很高的能力和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翻译也可以进行一些外文书籍翻译的工作,这样既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也把翻译工作的内涵深化了。现今从事法律与从事英语的人非常多,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人才却是十分的短缺。因为法律英语包含了很专业的词汇与基础知识,想要掌握的确很不容易,但是我的专业可以给我很好的资源与机会。

做一名翻译的要求也是不低的!首先,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我应该通过英语专四和专八的考试;其次,我必须拿下国家翻译资格等级考试,这样才能得到做一名翻译的基本资格;第三,如果我想胜任语言翻译,必须有过硬的听力与口语能力。

自己的差距: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个人的水平与自己理想的目标相差甚远。首先,作为一名法英专业的学生,我的时间很难平衡,我不能很好的投入英语学习与提升,这样我的英语能力提升很慢,最明显的表现是词汇量严重短缺,更不能说我很好的将法律渗透到英语中;其次,我的口语能力有待于提高,对于形成自己的口音、表达方式与思维模式,我还有很大的差距;再次,我还没有开始学习法语和阿拉伯语或者其他的小语种,学习越来越忙时间越来越少的情形对此无疑是一种威胁;第四,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缩小我的差距:

1、将重心稍微偏移到英语上,按照自己的目标合理地去加强英语学习。

2、专心准备英语专四考试,争取在明年四月以一个好成绩拿下考试,并且一定在6月通过大学四级在12月通过六级考试。

3、在大三上半学期报名学习法语,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学到可以考证的等级,参加等级考试。

4、了解国家翻译等级考试的具体要求,以此作为发展自己的一个方向,努力尽早通过相关考试。

5、做一些有关英语翻译的兼职,同时也可以参加导游培训,通过后做英语导游以提升英语交际能力。

6、对于所学的法律知识,尽可能地掌握相关英语表达,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法律英语技能。

7、对于这一职业的追求,再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会选择考取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专门学习高级翻译课程,以此来加强自己的能力。

对于法律顾问:

虽然我个人不喜欢法律也不擅长法律,但是因为我主修的专业是法律,如果将来完全放弃,真的很可惜。想到法律和英语的一些相关性,我想到了这个令我比较感兴趣的职业。就我个人而言,并不是完全对法律没兴趣,而是想实际操作运用法律而非研究法学,所以我觉得法律顾问是对于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并且有时会需要语言的辅助。

这一职业在某一程度上并不是很固定无创造性的,这恰好符合我不安于现状敢于挑战的性格。但是和律师不同,这个职业只是对于法律知识的运用,但并不牵涉到律师工作中的那些复杂性。作为一个女生,我觉得自己难以承受律师的劳苦与挑战,相比起来,法律顾问更适合我做。

并且在这个职业的选择上,我有一定的资源,或许可以提供给我出国的机会。这样对于我从事法律英语的学习及涉外法律顾问来说会有很好的机会与条件。

这份职业有很大的挑战性:首先,它要求我必须具备很过硬的法律知识功底,当公司或是个人面临一个案件或是情形时,我必须能够准确地联系法律知识予以解决,这在某一程度上很类似律师。其次,如果我想做一个外企的法律顾问,那么英语能力必须要非常好,不仅仅指英语口语能力,更加重要的是法律英语技能。

如果要想从是这一职业,我必须从这几方面来提升自己:

1、用心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准确的掌握法律的应用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应用技能。特别不能轻视国际法等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特别是法律英语的技能,法律的交际能力。

3、通过国家法律司法考试,这是对于我的法律资格的基本的评定。

4、如果有机会或是尽可能找机会在律所或是公司做一些助手或实习工作,体验相关工作的要求,实地提升锻炼自己。

对于我的职业规划,我觉得仅仅有固定的目标是不够的。无论我将来选择干什么,对于求职的技巧与准备是我现在就必须开始学习的。

首先,我必须留意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单位和公司争着要的类型,我必须有意识的去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其次,我必须学会写作简历、面试、工作的能力,在大学中的几次面试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懂得怎样去表达自己,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再次,我不该将就业压力夸大,并不只是消极的认为机会少应征者太多,以一个很有压力的心态去尝试,我应该充满信心,充分武装自己,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自信是最好的武器!

如何写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六

【论文摘要】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激发社会成员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政治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忽视了竞争起点和结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三大潜规则”

“回扣”成了市场交易或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各种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实就是商业贿赂,并不是中间商公开获得的佣金。近年来,“回扣”问题愈]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经营、报刊发行中的“回扣”比例相当高。有些掌握信贷资金审批大权的人,因为吃了“回扣”,贷款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银行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按期如数收回,信贷资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垄断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制度垄断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特殊的垄断条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与竞争性行业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续上升,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过高,已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权就有钱”成了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潜规则。行政权、执法权、审判权等都有一定的弹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比如有的经济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有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范围内,掌权人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存在着“寻租”机会。权力“寻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活动”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钱关系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不仅造成某些公共权力“私人化”,使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经济社会管理失去应有的效力,管理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大危害。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第一,多数社会成员地位下降。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偏重于增进效率,对财富增长贡献较大的社会群体地位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承认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处于社会中低层乃至最底层的多数居民的利益,改变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难度很大。第二,基层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弱化。传统体制下,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把个人与政府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但现在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经济上存在着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受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或制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动缺乏独立性,不能满足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逐渐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一定经济条件支撑,难以开展活动。在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弱化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或居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这是近年群众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由于经济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降低,人际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顾不暇,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淡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减弱。企业的普通员工甚至失去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有意见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担心砸了自己的饭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狭窄,广大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对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有的决策没有充分体现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已经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儿”或“变味儿”,引起群众不满。

4.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冲击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收入最大化或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个人行为的首要目标。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悄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中间,普遍用追逐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来也为金钱所支配,甚至变为变相行贿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主持的调查显示,现在居民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负担。一些人认为诚实守信已不再是美

德,弄虚作假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对策

根据人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应考虑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政治、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当的垄断条件进行竞争,尽可能实现竞争起点的公平,并对竞争结果出现的过于悬殊的差别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节,控制和适当缩小差距。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既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又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应该逐步建立“法律强制、个人付费、政府辅助”的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保障费用水平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担不均衡、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使劳动者能够比较公平地享有劳动保障。

完善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贫困群体的生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强贫困救助工作,使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分摊社会保险负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组织募捐和开展扶贫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的捐赠活动提供便利,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化解农民个人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的风险。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应该改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将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改为扶持农民参加保险方面来。一家一户参加农业保险,会造成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的运作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参保,或者由农民各类协会等组织牵头参保,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奠定制度基础。

打破城乡制度壁垒,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也要逐步改变,尤其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在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问题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召开立法听证会,为完善立法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的地方对是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事项,在作出规定之前,也通过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不但真实地体现了民意,也使确立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这种做法应该制度化,凡是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须经过群众广泛讨论后确定,使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依据新颁布的《监督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监督法》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实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尤其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建立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通过完善信访制度、政府与老百姓直接对话等形式,拓展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对农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种专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使之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对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工会与老板或董事会的谈判能力,切实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近年来新出现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通过规范、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各类社会组织接受委托、代表居民维权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完善权力运行规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断加强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但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审判权、人事管理权、干部任免权等权利运用,都在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3.完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制度

对于垄断行业通过不正当或不合理竞争手段获得垄断收益的行为,要通过完善反垄断的法律进行限制。一旦发生不当得利,要全部予以没收,并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要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公开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资、福利、用工、服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垄断行业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法强制垄断行业公布相关信息,以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回扣”或“提成”等各种商业贿赂行为,要坚决打击。为了遏制“回扣”现象的不断蔓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商品的利润率或进销差价率和批零差价率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现象没有产生的条件和机会。

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是改善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掌握经济和社会运行动态,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力争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发出信息警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加大打击力度,使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工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快速进行处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冲突和社会震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维系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要靠法治,还要靠德治。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其提升的水准,为人们和谐相处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构成了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证。在确立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继承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同时,还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际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渐进式的]进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社会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被社会多数成员理解、接受、认可的过程,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局部、从基层做起,首先推动微观人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和谐乡镇等有效形式,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人际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王光伟主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

杨思远,王玉玲,刘颖.新大同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政治,20xx(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20xx(7).

陈明凡,宋衍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中国政治,20xx(11).

秦宣.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j].中国政治,20xx(4).

陈雄.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j].中国政治,20xx(12).

周善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论丛,20xx(7).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j].中国政治,20xx(9).

如何写亲戚关系调解协议书简短七

【论文摘要】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激发社会成员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政治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忽视了竞争起点和结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三大潜规则”

“回扣”成了市场交易或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各种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实就是商业贿赂,并不是中间商公开获得的佣金。近年来,“回扣”问题愈]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经营、报刊发行中的“回扣”比例相当高。有些掌握信贷资金审批大权的人,因为吃了“回扣”,贷款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银行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按期如数收回,信贷资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垄断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制度垄断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特殊的垄断条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与竞争性行业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续上升,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过高,已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权就有钱”成了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潜规则。行政权、执法权、审判权等都有一定的弹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比如有的经济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有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范围内,掌权人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存在着“寻租”机会。权力“寻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活动”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钱关系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不仅造成某些公共权力“私人化”,使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经济社会管理失去应有的效力,管理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大危害。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第一,多数社会成员地位下降。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偏重于增进效率,对财富增长贡献较大的社会群体地位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承认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处于社会中低层乃至最底层的多数居民的利益,改变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难度很大。第二,基层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弱化。传统体制下,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把个人与政府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但现在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经济上存在着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受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或制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动缺乏独立性,不能满足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逐渐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一定经济条件支撑,难以开展活动。在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弱化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或居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这是近年群众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由于经济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降低,人际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顾不暇,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淡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减弱。企业的普通员工甚至失去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有意见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担心砸了自己的饭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狭窄,广大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对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有的决策没有充分体现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已经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儿”或“变味儿”,引起群众不满。

4.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冲击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收入最大化或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个人行为的首要目标。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悄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中间,普遍用追逐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来也为金钱所支配,甚至变为变相行贿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主持的调查显示,现在居民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负担。一些人认为诚实守信已不再是美德,弄虚作假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对策

根据人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应考虑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政治、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当的垄断条件进行竞争,尽可能实现竞争起点的公平,并对竞争结果出现的过于悬殊的差别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节,控制和适当缩小差距。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既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又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应该逐步建立“法律强制、个人付费、政府辅助”的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保障费用水平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担不均衡、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使劳动者能够比较公平地享有劳动保障。

完善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贫困群体的生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强贫困救助工作,使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分摊社会保险负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组织募捐和开展扶贫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的捐赠活动提供便利,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化解农民个人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的风险。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应该改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将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改为扶持农民参加保险方面来。一家一户参加农业保险,会造成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的运作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参保,或者由农民各类协会等组织牵头参保,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奠定制度基础。

打破城乡制度壁垒,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也要逐步改变,尤其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在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问题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召开立法听证会,为完善立法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的地方对是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事项,在作出规定之前,也通过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不但真实地体现了民意,也使确立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这种做法应该制度化,凡是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须经过群众广泛讨论后确定,使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依据新颁布的《监督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监督法》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实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尤其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建立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通过完善信访制度、政府与老百姓直接对话等形式,拓展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对农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种专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使之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对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工会与老板或董事会的谈判能力,切实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近年来新出现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通过规范、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各类社会组织接受委托、代表居民维权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完善权力运行规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断加强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但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审判权、人事管理权、干部任免权等权利运用,都在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3.完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制度

对于垄断行业通过不正当或不合理竞争手段获得垄断收益的行为,要通过完善反垄断的法律进行限制。一旦发生不当得利,要全部予以没收,并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要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公开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资、福利、用工、服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垄断行业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法强制垄断行业公布相关信息,以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回扣”或“提成”等各种商业贿赂行为,要坚决打击。为了遏制“回扣”现象的不断蔓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商品的利润率或进销差价率和批零差价率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现象没有产生的条件和机会。

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是改善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掌握经济和社会运行动态,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力争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发出信息警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加大打击力度,使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工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快速进行处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冲突和社会震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维系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要靠法治,还要靠德治。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其提升的水准,为人们和谐相处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构成了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证。在确立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继承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同时,还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际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渐进式的]进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社会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被社会多数成员理解、接受、认可的过程,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局部、从基层做起,首先推动微观人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和谐乡镇等有效形式,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人际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王光伟主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

杨思远,王玉玲,刘颖.新大同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政治,20xx(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20xx(7).

陈明凡,宋衍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中国政治,20xx(11).

秦宣.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j].中国政治,20xx(4).

陈雄.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j].中国政治,20xx(12).

周善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论丛,20xx(7).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j].中国政治,20xx(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