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老师评课稿(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5:59:57 页码:9
2023年老师评课稿(精选15篇)
2023-11-11 05:59:57    小编:ZTFB

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和总结自己的表现,不要过于主观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如何写出有趣、生动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老师评课稿篇一

老师执教的《小茶壶》,是中班的一节音乐活动。这节课姜老师在活动设计上充分展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活动的知识点巧妙的融入到各个环节中,以教唱歌曲为主,注重了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知识的渗透。整个活动教师的思路非常清楚,环环相扣,老师的语言丰富生动,活动中能面向全体幼儿,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幼儿始终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的良好学习情绪和氛围,提高了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下面我就对该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要上好一堂音乐课,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能为幼儿上好音乐课。在本次活动中,姜老师以自然亲切的教态,传神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儿童语言深深感染着孩子、影响着孩子。从问题的设计到提问,从知识的讲解到歌曲的范唱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使幼儿很快进入状态,使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处于兴奋状态,活动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在活动导入时,姜老师首先利用《变变变》的游戏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情绪。然后把本次活动的主角放在游戏中自然地引出来。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导入非常自然,瞬间就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

(1)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目标方向明确、全面;目标内容关注“情感、技能、知识”。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展开,环环相扣,能基本完成目标。

(2)教师自身准备:活动中教师态度温和,声音轻柔,非常得有亲和力,这就使整个活动氛围轻松,孩子在活动中没有一丝紧张感,孩子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为活动创编了手的情境表演,虽然很简单,却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又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3)物质准备:教师在活动中准备了小茶壶、图谱,这些材料是随手可得的,但却都体现了教师的用心。

姜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能面向全体幼儿,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很好地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能真正扮演好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从有认识茶壶,突破难点乐句到演唱歌曲,从个别演唱到集体练唱,从师幼互动到幼儿间的互动、幼儿与听课老师间的互动,都充分体现了全体参与的设计理念,简言之,幼儿在活动中都“动”起来了。随着钢琴弹奏和歌曲的流动,调动了幼儿听觉的动、思维的动、手动、脚动、全身动,孩子们在动中感受到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

1、《小茶壶》这个题材来自于生活,但又离幼儿的生活太远,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是快节奏的,喝水都是简单的茶杯,几乎无人会悠闲地用茶壶去泡茶喝,所以幼儿对茶壶的认识很少,教师应该做一些前期的铺垫,让幼儿对茶壶的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这个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

2、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让幼儿展开想像进行自由的创造,但是由于教师在前帮助幼儿认识茶壶的时候做了太多的动作,已经框住了幼儿的思维,所以在主个环节中幼儿没能很好地打开思路进行创造。

3、在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时候,教师出示了几幅图谱,意图很好,但是没能很好地发挥图谱的作用,使这图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老师评课稿篇二

以前,对窦桂梅老师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是小语界的一颗明星,清华附属学校的业务校长。寒假,买来窦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阅读一遍,深深叹服,不愧为“建国六十周年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于是,开始阅读第二遍,做了十一页的摘抄,总觉得没有做过摘抄的阅读是没有生命的阅读,当然,摘抄的,也是触到自己教育命脉上的语句。

这是窦老师作为校长期间,听课后的一些点评,每次听课,只抓一个方面,可能是教师课堂语言,可能是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韵味,也许是教学的落脚点……从22篇文章中,我读出了一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唤醒教师专业尊严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窦老师。

窦老师是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教师。在听课中,她敏锐地发现授课教师三言两语的导课有了问题,提出老师要梳理孩子们的发言;她敏锐地发现教师的评价用语只是“好”“真好”“真棒”等笼统空洞的词语,提出教师要从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开始,自觉地“漂洗”教学中的杂质,每一处都力争显现出语文的真面目;她敏锐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缺少调控能力,建议教师必须让那些喜欢抢先的学生知道,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几十个小朋友;她敏锐地发现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是真正的对话;她大胆地对《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提出道德上的质疑……就这样,带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窦老师走过了“课文-语文-课程”的历程,从“课堂里走出来一个教育家”。

不仅仅是自己在成长,窦老师更是个专业引领的导航者,她通过“共读、共评、共写”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她眼里,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于是,她带领教师读书,听课,评课,写课。听课,要听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就这样,通过“共读、共评、共写”,她把教师的专业尊严唤醒。

为窦老师多年的坚守而感动。她带领语文教师团队,围绕主题教学理念,花费八年时间,研制出一套12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这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伟大的目标”“认认真真地做成的一件大事”。八年啊,如果是你我,我们能坚持吗?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她带领她的团队,用心规划,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由一册到一套,由初稿到反复修改定稿,这其中,会有多少迷茫和波折,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感动,感动。

老师评课稿篇三

这是由中国最著名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化蝶》的主题改编而成的电子琴曲。旋律优美动听,充满着想象和追思,表现了一段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此电子琴曲属于三级曲目,全曲分为引子、主题、中段、再现和尾声。比较难弹的部分是引子和中段,而本节课重点讲解《梁祝》主题乐段。主题乐段音色是小提琴,节奏可以用贝圭英、伦巴、波萨诺瓦。

从教案来看,条理清晰,重难点明确,但遗憾的是缺少教材分析,显得不够完整;再仔细一下,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仅仅简单地分为了三个环节:复习导入,学习乐曲,巩固并布置作业,显得有些老套,如果设计再新颖、细化,语言再美一些,也符合“梁祝”本身所要表达的意境。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比较成功。首先,教师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给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比如:在导入环节,教师事先搜集了有关“梁祝”的沙画视频给孩子们欣赏,在动感画面的吸引下,孩子们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很自然地进入到教学中去。再比如,教师把枯燥的难点乐句拍成照片,剪切下来插入到ppt中,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完成了难点乐句的。学习。在学习左手和弦的时候,教师也借助了ppt的动画效果,把一个个生硬的和弦贴到了漂亮的云朵上,引导孩子们一一猜测和弦,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得到了升华。最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共同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协奏曲阵容强大,气势非比寻常,孩子们在视觉、听觉上受到了冲击,再一次调动了大家学习《梁祝》的积极性,也把课堂气氛推到了一个顶点。

从教师的语言来看,虽然教师讲话通俗易懂,但是语调平淡,表情单一,语言不够精炼,过于“口语化”,显得俗气,缺乏美感,与主题不符,如果教师能在语言上多花些工夫,那这节课效果会有更大的提升。

老师评课稿篇四

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比尾巴》一课,可以看得出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习空间。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并且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一个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新教材识字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识字量增加是一明显特点。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过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巴、把、公、松”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教师采用随机教学法,把学习生字一一落实。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指名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同桌分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

老师评课稿篇五

上午听了六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感触特别多。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或者说高效课堂“学生是主人,活动是中心”,这些理念在这节语文课堂中很难找到,课堂中学生的小展示不典型,大展示没有,这不是高效课堂的理念。

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探讨交流,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的乐趣。如果把高效课堂上成了没有学生展示的课堂,那就太可惜了。这节语文课老师先用问题导入课题,点小组同学回答,后让学生相互检查预习检测和整个导学案完成情况,老师给小组打分评价,耽误了一些时间,然后进入互学阶段,导学案没有设计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只是把独学的题目答案念一念,有几个小组整体把课文中的段落读一遍。总之,可以说是在老师的掌控之下学习,学生还是被动的学习,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如果学生在互相学习当中,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喜欢的是现在或者曾经的那一位老师,再讲一个有真情实感的小故事,这样既学习了课文的说明方法,又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情感,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学生也学的活了,学的有兴趣了,效果可能会更好,可惜没有。

高效课堂中,“展示”是课堂重点,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展示自己的舞台。没有展示的高效课堂,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展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遗憾的是在这节语文课上,没有看见学生在小黑板上的成果或问题展示,也没有看见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进行补充、质疑,没有结合课文联想拓展。这是一篇赞美老师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当中,搜集有关歌颂老师的歌曲、诗歌等等,在展示中尽情歌唱、高声诵读,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风采,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实现课堂知识超市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走了高效课堂的流程,缺少了流程当中最重要的“展示”环节,少了画龙点睛的“点睛”之笔,学生没有动起来,活动没有开展,实在是有点遗憾。另外,课堂上自始至终,没有听见老师对那个学生的表扬鼓励,没有听到情不自禁的热烈掌声,作为一节高效课,这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以上只是个人感觉,和大家商讨,请斧正。

老师评课稿篇六

今天有幸聆听了赵老师精彩的课。特别感谢赵老师给学生上了一堂有示范指导意义的课。

赵老师亲和力强,循循善诱,注重启发。《我的老师》一课的教学设计感强,注重情境创设,学生很快进入文本,活动充分。我最佩服的是赵老师阅读视野的开阔、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实效、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课堂上老师不仅关注到文字本身,关注到学情和作者,更关注到对教材的整体规划把握。

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一篇典范的赞颂教师的散文,言简义丰,手中见奇,主题是学生一望便知的,而值得学生研究的推敲的本文的艺术特色:如何用多件事写一个人,如何安排叙事有详有略,以及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我看到赵老师引领学生通过仿写学习写作手法,学以致用,学有所得。

在这堂课上,学生的收获颇多的。

首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在诵读中学习写作技能;其次,老师注重学生的概括能力的训练和情感方面的引导,例如,教给孩子如何概括叙事内容,如何借事抒发自己的情感等;教师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强度和创造性写作。

这堂课在赵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学、写,教学思路清晰,高效的完成了本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头脑始终在动,思维的含金量很高。我个人认为赵老师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

老师评课稿篇七

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2、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3、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4、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5、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6、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7、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8、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9、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理解新知,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

10、有“创新”和“创意”。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

11、形成了校本特色:把数学生活化,设计好。

12、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

13、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

14、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

15、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6、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17.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18.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9、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使算法得到了更优化,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在学生探究时深入浅出,学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方法。这可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21.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23、呈现方式多样,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4.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25.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26.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7.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老师评课稿篇八

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室主任吴胜平。

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潘文彬。

【课堂回放】。

……。

师: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充满了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听同学们这一说,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把语速放慢,用心去感受、体验、品味这烂漫的春光。

生:(专心致志地小声朗读)。

师:这段话中有你不认识的字吗?(学生提出“眸子”的“眸”和“广袤”的“袤”不认识。前者,教师让认识该字的学生领读,并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猜想意思;后者,教师领读并释义。)。

生:(齐答)行!

师:好!请大家默读这个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把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美景在你的脑海里显现出来。注意,读的时候语速仍然要放慢一些。

生:(默读想象)。

师:看同学们这陶醉的神情,老师知道大家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泗水河畔,亲眼目睹了这美妙的景象。有声有色的朗读有利于表达情感,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这段文字朗读一遍,再一次去感受泗水河畔那如诗如画的春景。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略)。

师:孔子是二千四百多年前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同孔子一道去那风景秀丽、春光融融的泗水河畔游春(板书:游)。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知道“游春”的意思吗?

生:就是春游!

师:对,就是春游!只不过古人把这叫做“游春”或者是“踏青”。那么,《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要求认真读,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读课文)。

生:(略)。

生:这篇文章写春天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他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并把它讲述给弟子们听的事。

师:说得不错!谁能说得再具体些?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春景,借水引导弟子们要做“真君子”,随后与弟子们弹琴唱歌,在听了子路和颜回的志向后竟手舞足蹈起来的事情。

师:(微笑着)你说得很具体!照你所说,你认为这篇文章当中哪一段最为重要?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八自然段最重要。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游春论水,其实是在引导弟子如何做人。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的举手!

生:(纷纷举起手来)。

生:这段话主要说水是真君子,因为它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师:同学们,孔子论水的这一番话语蕴含哲理,水的这四个特性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让我们齐声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我特别喜欢,读完一遍,我就忍不住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感受就更深一层。其实,文章许多地方都与水的这四个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找到了这种联系,那么,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感受也一定会更全面的。下面就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全篇文章,细细地去探求,去挖掘,把你的发现和感受及时地圈划、记录下来。

生:(静心阅读,边读书边圈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时间长达10分钟。)。

师:好的,请大家停笔。刚才,教室里是静悄悄的,这是课堂上最美妙的风景。我真不忍心打破这般沉静!同学们刚才紧紧围绕水的四个特性于全文当中去找联系,大家静心默读,边读边思,边思边写,相信感受一定很多。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的读书收获拿出来和大家一块分享。发言的时候,首先要告诉大家你是把水的哪个特性和哪个词语、句子或段落联系起来思考的,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是把“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这句话与第二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的。水是生命的源泉,如果没有水的浇灌和滋润,泗水河畔的景色能这么美丽吗?大自然又怎能妙不可言,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都是水的功劳哇!

师:(兴奋地)理解得多深刻啊!同学们,我提议,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生:(由衷地鼓起掌来)。

师:还有谁也是把水的德行与这一段联系起来思考的?请你来补充。

生:我同意她的说法,但我想补充一点,我觉得水的德行不仅仅是表现在它滋养万物、造福万物,还表现在它不求回报。

生:(邀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了起来)。

师:(面对读第二自然段的同学)你现在读第二自然段,和起初读时的感受一样吗?

生:不一样。起初读我觉得这段文字很美,现在读不仅感觉到美,还体会出其中蕴含着的对水的赞美之情。

师:(微笑着面向大家)老师再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不过顺序调一下,一个先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另一个读“德行”句。你们再去细细地感受一番。

生:(动情地读了起来)。

师:你们的感受是否跟刚才的那位同学差不多?

生:(异口同声)是的!

师:下面,我请男生读“德行”句,女生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听边想象,脑海里要出画。我想,此时画面的主体应当是那哺育众生、有如乳汁的水。

生:(略)。

师:刚刚交流得很好,让我们继续。

生:我把水的有情义与第12和13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的。子路愿意与朋友有福同享,颜回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这都说明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人。

师:(满意地点头)你很聪明,思考得很深入。子路乐善好施,与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颜回温文尔雅,谦逊沉稳,正如水的和顺温柔。这不正是有情义的一种具体表现吗?咱们班谁是急性子?谁又温文尔雅?(经推荐请了两位学生分别读子路和颜回的话。)。

师:读得真好!对于“有情义”这一点,还有谁要补充的?

生:第十自然段写到孔子弹琴,弟子们围在他的身边跟着唱歌,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多么融洽和谐啊!情谊是多么深厚啊!

师:说得好!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师生间浓浓的情谊相互交融,令人叹为观止。大家找找,文中还有一段也具体写出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生:(读第十六自然段)。

生:(齐答)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师:让我们齐声来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去感受师生之间这种浓浓的情谊。

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太好了。相信同学们都已弄明白了“有情义”的真正意思。下面让我们围绕“有志向”继续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生:我从子路、颜回所说的话语当中,觉察出他俩已经明白师父论水的目的,立下了人生的志向。

师:是的!立下了志向,就得认定目标走,咬定目标行。还可以联系哪个句子来理解?(见无人举手)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其余的同学注意听,看看能否有所发现。

生:(读)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

师:发现了吗?

生:我认为这句话实际是说水的志向始终如一,它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再累再苦也要往前奔流。

生:可能孔子觉得时光匆匆而逝,自己到现在还未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生:也有可能是孔子觉得,人应该胸怀大志,但是人生短暂,应该用这有限的时间做出无限的努力。

生:(齐读)。

师:“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这句话和文章哪儿有着联系?

生:我是把这句话和“意味深长”这个成语联系起来思考的。“意味深长”的意思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那么,孔子论水的这段话究竟有什么含义呢?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在谈水,而是借机教育弟子们,要他们学习水的品性,做“真君子”。孔子真是善施教化!

师:(惊喜地)同意他的见解吗?

生:同意!

师:给他掌声啊!看来,大家都是孔子的知音。大师就是大师,他“善施教化”,没有居高临下地空洞说教,而是循循善诱。做他的弟子,聆听他的教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好好地读一读,牢记孔子的教诲,把握“真君子”的标准,学做“真君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学到这,不知你们想起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两篇课文?

生:我想起了《最大的麦穗》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两篇课文。

生:文中第七、第九自然段有这样的两个词语,“遇水必观”和“司空见惯”。正因为孔子“遇水必观”,他才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深奥的道理。孔子善于向身边的万物学习,从平平常常的现象当中悟出道理,这种做法本身就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我觉得这也能够算作是“善施教化”。

生:(齐答)是!

师:继续交流。(全场寂静)请同学们去读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声读)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师:发现了吗?

生:(读)。

【互动评课】。

高林生:古人说,“学贵有疑”。“疑”从何来?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差异。刘老师深谙其道。先是以一个“春”字作引子,激活学生的已知,然后以“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这么一句话架设走向未知的桥梁,引发了学生的好奇,点燃了学生的读书欲望。“温故”来得扎实,“知新”自然会兴趣盎然。

潘文彬:教学其实是一种唤醒,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愫,建构知识,丰富经验,获取智慧的过程。上课伊始,刘老师很智慧地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中“春”字,点引学生由“春”字想开去,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真的都被唤醒了。他们思绪飞扬,迅速地从自己的头脑中调取有关“春”的信息,他们兴致盎然地说有关“春”的词语,吟咏有关“春”的古诗,背诵有关“春”的语段,课堂上“春”意浓浓,情意绵绵。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对“春”的认识深刻了,对“春”的情感浓厚了,对“春”的向往热烈了,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这段文字有了一定情感的基础,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情蕴。如此引入,可谓是机智、大气!

吴胜平:由“春”而“孔子”再至“游”,这种与众不同的切入,我理解为教者是在寻求一种突破,突破一种模式化的导入。这样的导入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匠心独运。虽然也是抓住课题,但这种对课题的解读却是和课文的内容紧密融为一体的,生动丰富,让人耳目一新。刘老师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研读课文,很好地发掘与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学资源,较为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已知和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未知,并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和要点寻找到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读书、感知、领悟的切入口。这个切口紧紧地扣住题目,锁定重要段落,将解题、识字、解词、读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自然而然,本色无饰,引领着学生向重难点进发,真可谓“教材透则教法秀”!

潘文彬:在这个环节中,刘老师还就第二自然段进行了教学,其特点是“简约而不简单”:第一,生字教学,取舍得当。刘老师立足实际,教学生不会的生字,并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法灵活自然,凸现出汉字的文化特点,使得学生在音、形、义整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生字的认知组块。第二,读书内化,自然恰当。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中,自主读文想画面,放声朗读抒情感。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融进了春天,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高林生:《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就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课文中的哪些词句是“关键词句”呢?课文的题目理所当然是“关键词句”。就功能而言,课题一来有导向功能,二来有统领功能。刘老师提出的“《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呢?”显然利用了课题的统领功能。随后,刘老师以“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但给“浏览”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以通俗的解释,而且点明了操作的要领,真可谓“一石两鸟,匠心独运”。

吴胜平:在初读的基础上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将感知到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出来?这里有一个方法的训练。刘老师也在寻求一种突破,“会读书的人往往善于抓住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多么精当的点拨,多么智慧的引导!没有套话,没有俗语,没有那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架,没有过多地强调“关于语文”的东西,就是几句带有引导的、指导的和激励的话语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知道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原来并不复杂,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由此我想到,语文真的是要简单些,再简单些。《易经》中说的“智者易简,愚者繁难”很有道理。但课堂上的“简”需要的是教师的丰富,教师的智慧。

高林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引导学生们将问题聚焦,直扑课文的重点——第八自然段,无疑是这一教学环节的精彩之所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过程的话,就要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悟“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哲学思想的例子。

吴胜平:课文中心段的提出不是由教师一锤定音,而是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一做法体现的是现代教育的思想,是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也许有学生会答错或不敢回答,但不要紧,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意识,就会有阅读前行的动力。

潘文彬:语文课堂应该聆听到学生心灵成长的拔节声。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很好地扮演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红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静思默想的时间,使得学生对文本了然于胸,积蓄了能量,丰厚了对话的资本。所以,课堂上才有了学生的“有感而发”和“灵感迸发”。我觉得,语文课在强调书声琅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鸦雀无声,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感悟,走进课文。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有高质量的对话,才会听到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

吴胜平:是的!静下心来读书太重要了,尤其是在高年级,这是“精读”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要杜绝浮华,克服浮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不能用朗读取代默读。要大力提倡用整块的时间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读书质量越高,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这样才有可能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高林生:从抓课文的主要内容到重点段落的把握,从问题的聚焦到静思默想去探求,直至学生们通过阅读实践,自己发现了重点段与其余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实在是一次从提出问题,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直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旅行。

在这次思想旅行中,“读”和“悟”融为一体,读中有悟,以悟导读;在这次思想旅行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融为一体,学生们是在边读边听边想象的活动中,是在脑海里不断地浮现与文字相应的画面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文字意义的理解与把握的;在这次思想旅行中,语言文字的把握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如果说“默读”、“圈划”、“记录”、“发言”、“说说”是外显的,是更多地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话,那么,“想象”、“探求”、“挖掘”、“感受”、“思考”则是内隐的精神活动;在这次思想旅行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融为一体,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不但协调,而且互动。

吴胜平:这部分教学的确十分精彩,真正意义上落实了“对话”的理念。感触有三点:第一,“对话”是真实的。师生抓住课文的中心段、中心词,经历了实实在在的对话过程,对文本价值取向做了较为深刻地探究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真君子”、“善施教化”有了新的认识。第二,“对话”是生动的。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情感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融合,联系上下文,联系曾接触过的孔子的言论,联系学过的课文,形成对文本意思的推测、理解和认知,“对话”成为了读书内化活动,成为了加深理解、提升感受、欣赏评价的过程,不是一对一的问答,而是立体多元的,有着深度和广度。第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过程中,教师始终介入其中,呈现的是自然、平等的和谐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读书,沟通、交流,我认为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学习,教师是在追求新一轮课改所要达到的一种美好境界。

潘文彬:《孔子游春》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那么,在高年段这样的长文究竟如何来教呢?刘老师的这个处理策略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范例。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把握整体,聚焦部分。刘老师在让学生弄明白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你认为这篇课文当中哪一段最为重要?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凸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二,聚焦部分,辐射全文。其实,第八自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全息的。刘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一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心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一自然段的意蕴。这样,又由这一自然段发散开去,使得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全文,观照全文,体悟内涵。其三,紧扣词句,体悟文本。学生在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感悟的时候,刘老师始终不忘让学生紧扣课文的词句来说,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有依傍,而这对感悟和理解文本语言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高林生:什么样的阅读课是一节高效率的阅读课,见仁见智。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即在规定的40分钟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在原有的基础上朝着语文教学既定目标前进幅度的大小,当是衡量一节阅读课效率非常重要的标准。通俗一点讲,也就是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所得是不是既定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所得的质量与数量是不是实现了尽可能的高和多。如果此说不谬,刘老师和他的学生共同演绎的这节课是不是一节高效率、有价值的阅读课,也就不说自明了。

老师评课稿篇九

窦桂梅老师当初的追求,“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讲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师。窦老师的成长告诉我们,她是一个本份的教师,也在尽一个教师的本份,她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老师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激情不老,伸展个性。

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窦老师认为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确,真正的激情不会因年龄的增长,化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窦老师的这种不老的激情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她每天坚持一小时以上的阅读,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读书卡片。联想自己,我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所以我必须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弥补和充实,要像干燥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浪,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1]“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窦桂梅老师的座右铭,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

(二)爱在细节,海纳百川。

在中窦老师提到,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雪中”去“送碳”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老师评课稿篇十

今天,有幸参加了“潮涌普陀”的高端研修语文教研活动,听了四堂课,感觉收获很多。每堂课都是那么精彩,每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我收获颇多。现在我就沈四小张玲娜老师执教的《迟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又用了不同的三种教学方法。第一句:张老师让学生通过抓不同的动词来体会父亲的严。第二句:张老师让学生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第三句:张老师又问,“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三处同样是体现父亲严的句子,张老师能紧抓住文本的字、词来理解,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的严确实让人铭记在心。

接下来,张老师又话锋一转,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打我?我被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又进入课文自主阅读,发现了父亲打我另有原因。通过体会“父亲什么也没说”父亲真的什么也没说吗?学生豁然开朗,父亲原来很爱我!

整堂课的设计通过运用“自主阅读,点拨方法,精读感悟,升华情感”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任何知识都应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就应当知道表达了什么,还知道怎么写,怎么表达的,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张老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在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即从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父亲的严和疼,最后得出这其实都是爱。这样的教学设计从“严”到“疼”,让学生在体会文本的时候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听着感觉非常好,我们听课的老师也随着小英子一起经历着这一场情感转换。

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全课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突破难点的细读,升华情感的引读,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现与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

在课中,张老师引用了城南旧事里的一个片段,当画面定格在父亲的眼神时,不仅学生被感动了,我们听课老师的心也被深深地震撼了。最后林海音的一段话把《迟到》所要表达的心声深深地烙在孩子们的心里。当最后“父爱是什么”的诗句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我想孩子们肯定明白了《迟到》里所体现的浓浓的父爱。教会孩子体会这深沉的父爱。本堂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整堂课流淌着浓浓的情,浓浓的爱。学生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在感悟中也流淌出对父爱深深地眷恋。我想,这堂课是成功的!

老师评课稿篇十一

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会讲、不会听、不会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窦桂梅老师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炼而又精彩的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而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评课记录,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来课可以这样讲,课可以这样听,课可以这样评。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以前在教的时候根据很多课例将文本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上。而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真实的课例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

听窦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语言的盛宴,语言是热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听课者。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而窦老师的评课让我深深地感到“评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盲目听十节课不如认真剖析一节课。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改变听的方式,由听课者变成参与者,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听前听后要思考什么。我想在听课的过程中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备而听,才能听的出效率,听得出成长。因为只有确定了听课的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就好像上学期我们开展的语文教研活动一样,每个人都围绕执教者的教案进行解读、分析,说一说自己想怎样上,给执教者提出建议,然后在听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观课点进行听课,听课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我感觉才能真正地在听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而我们在听课后的评课中也要注意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执教老师优势和不足之处,从建议上着手,真正地起到学习和促进作用。窦桂梅老师告诉我,“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我感觉其实还应该说一句话,那就是“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自己超越原有水平的营养。”这样才能在在评课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都是这样“缺点不漏,优点说尽,方法给够”,给每一位被评课教师传递最真实的心声。可是,反观我以前的许多的评课,很多的是流于形式,有时不知从而说起,有时被动发言,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应该怎样才能正确的评课。窦老师在评价老师的课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而且问题就是执教老师的朋友,问题是听课老师的朋友。评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老师评课稿篇十二

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

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

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有关山脉走向的概念等。

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今天传树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认真专研和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所选择、有所修改,传树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演示实验和大量生活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很好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传树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为什么青蛙这么难以发现,引出课题,列举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提出问题:白天沙漠中蝎子为什么藏在沙子中?引导启发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提供鸭嘴兽,啄木鸟等生物小档案,让学生观察模型,说说适应的特点,进一步将本堂课升华,学以致用,给予拓展。

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值得我学习的课。

老师评课稿篇十三

今天早上第三节课,我听了503班文辉老师的数学课,文老师讲授的内容是《组合图形的面积》,听了本次课,使我受益良多。在前一节课,我们听了刘顺老师的同一节课,通过两位教师的相同课进行对比,使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别的教室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听别的教师的课,学习他们课堂教学中的优点来补充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组合图形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是学生学过基本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把基本图形进行整合。把组合图形面积转化成基本图形,蕴含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推理过程,蕴含叠加转化的数学思想,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组合图形,学生要解决现实问题必然会接触到。所以,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给学生一些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就显得更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需要。刘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主要优点:

一、文老师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定出知识能力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整堂课重难点突出,容量、深度适当,层次清楚,衔接合理,教学环节安排得当。

二、课堂上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文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有多种方法分割时,文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全班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

不足:

教师在运用白班教学的时候,对于班班通的运用还不是很熟悉;学生学习探究部分的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较少;在合作探究题目中,教师图形出示的难题较大,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有点乱。

建议:

在此,我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在白板上出示幻灯片的时候,可以利用电子笔直接点击白板,不需要一直去点击鼠标;可以增加一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更加合理一点。

收获:

文老师在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给予了答复,并且对说的好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学习上的细节问题及时强调;教学组织到位,教法适当,教学艺术高超,充满激情,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强。

老师评课稿篇十四

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提出明确要求。建议:多提问一些后进生,达到全员参与。

2)优点:整堂课学习气氛浓厚,用鼓励性的语言调动积极性,关注学习习惯培养。让学生动手拨计算器,直观获得所学知识。让学生互相问答,培养表达能力。

3)优点:课堂用语用英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注重朗读,细心指导分析课文。学习气氛较好。建议:小组合作学习安排不够具体,可以形成互帮小组,互相促进。

4)优点:与学生注重交流,分析课文时注重引导,训练朗读能力。建议:导入较平淡,安排课堂环节要先学生字再讲解课文为好,朗读时教师先要做示范,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

5)优点:善于引导,揭示规律。精讲多练,学生听讲状态较好。建议:要照顾到全体,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达到知识的学以致用。

6)优点:采用猜谜的形式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生字新词讲究办法,指导细致。重视朗读,提升学生朗读表达能力。建议: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解决问题。

7)优点:有侧重点检查,关注后进生。引导学生深情朗诵,学习雷锋精神得到升华。小组讨论充分,延伸思想教育,说说身边的小雷锋和如何向雷锋学习。建议: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8)优点:创设购买图书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获取验算的办法。建议:课堂练习时要面向全体。

9)优点:让学生充分交流,加深对括号的认识和四则运算的理解。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建议:要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特别要关注后进生。

10)优点:学生听讲状态非常好,时刻提醒学生坐姿端正认真听讲。抓住小学生容易满足的特点,夸奖、鼓掌给与学生极大的鼓舞,积极性非常高。讲究办法,有讲有练、由浅到难,穿插游戏,值得学习。

11)优点: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任务,这是平时养成的好习惯。注重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特别是让学生叙述六幅图,要求学生用课文语言来描述,这一环节非常好。建议:有满堂灌的痕迹,学生自己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缺少互动。

12)优点:把握教材,课堂环节安排合理,善于引导。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到黑板上标注生字拼音、大写字母、偏旁部首非常熟练,平时有这方面的训练。建议: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听讲习惯需要加强。

13)优点:学生学习状态较好,能参与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深入理解课文,小组讨论有成效。建议:给差生提供更多的回答问题、参与的机会。学生小组汇报以后,可以安排课后写下来当做一次练笔。

14)优点:准备很充分,把握古诗主要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走进古诗情景。注重引导,学生兴趣比较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授课自然,顺势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出错。建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多说,也可以尝试做听课笔记或随机练习。

15)优点:学生听讲认真,课堂习惯较好,乐学善思。平时注重口语训练,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达成教学目标。小组合作表演环节很成功,激发了孩子参与的乐趣。建议:对于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展示增加自信。

16)优点:授课思路清晰,环节安排合理。学生跟进情况良好,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发现规律。课堂练习有针对性,指导详细。建议:关注后进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17)优点:检查预习环节很认真,这一做法值得推广。把握课文内容,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侧重关注后进生。建议:对词语意思的处理有点快,有的同学可能不完全理解,需要注意。

更多。

老师评课稿篇十五

这是我第二次听师大附小的赵挚老师上一篇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两次的感觉截然不同。

还记得3月10日,在我们天华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赵老师给我们上了《我最好的老师》这一课。上课伊始,赵老师提出了问题:“默读课文,怀特森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试用2—3个词语概括。他在这节课上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在书本上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乍一听,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越听才越有劲儿。原来,在这节课中,赵老师想指导学生们掌握写人的表达方法——一人一特点一事例。在课堂上,赵老师安排了很多的训练:如用一个词语概括怀特森老师的特点,将课文中的间接叙述、直接叙述相互转换,完成课堂练习第二题……整堂课下来,安排得很满,最后给我一个感觉是:这到底是略读课文的教授呢?还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呢?我茫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体现了出来,可是依然有老师牵引的痕迹。因此,对于第二次来听《我最好的老师》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了。然而,这一次,却让我看到了很多的惊喜。

课堂上,赵挚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而展开。再也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赵老师特别的从容,或许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们吧。她很淡定。我还记得,赵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呢?”有个孩子站起来了,可是回答的内容却是证实自己观点的句子。这时,赵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再次重复这个问题,并提示孩子听清老师提问的内容,直到这个孩子回答准确为止——“找到证据,让别人认同”。这个小小的环节居然花去了2、3分钟。对于展示课来说,哪怕一分钟也很重要啊。我想,如果换做是我,肯定会急不可耐地让另一个孩子来回答了。

很快地,《我最好的老师》学完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延伸学习《新来的王老师》时,赵老师以同样的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自学很精彩。最后的学以致用环节是一个课外的练笔。这堂课,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流畅,教学行为的展开也很顺畅。比起第一次的试教课,课堂的侧重点更加鲜明了。

然而,课堂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两个孩子对怀特森老师的评价——“疯狂、误人子弟”。我惊讶于孩子们的这种想法。看见赵老师一一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时,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疯狂、误人子弟”上。可是并没有听到赵老师对于这两个词语的质疑的展开。最初以为,赵老师会在最后一个环节回到这两个词语上。赵老师选择了淡化。这令我倍感遗憾。其实,赵老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就从“疯狂、误人子弟”这两个词语展开讨论。因为疯狂是一个贬义词,用来批评别人十分不恰当的行径;误人子弟更是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否定。怀特森老师真的是一个疯狂的老师吗?他是在误人子弟吗?如果以它们为中心,孩子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教育方法独特的老师,是一个教会学生自己去寻求真理方法的老师。那么,这堂课或许会更加精彩。

再相逢《我最好的老师》,我并觉得是一次枯燥的重复,它让我看到许多课堂生成的智慧。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懂得舍,才会有更多的获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